• 沒有找到結果。

道家哲學講義 一、參考書目 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道家哲學講義 一、參考書目 1-"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道家哲學講義

一、參考書目

1- 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解》、《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琉璃經房 1985。

2-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0。

3-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5。

4- 張起鈞:《老子》,台北,協志工業叢書。

5-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97。

6-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7- 余培林:《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0。

8- 高亨:《老子正詁》,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6。

9-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莊子今註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1975。

二、時代背景

1- 政治:宗法逆亂,封建穩態動搖。

2- 社會:貴族沒落,平民崛起;井田制轉變為私有制,社會型態轉變。

3- 經濟:長期的政權穩固,累積強大的國本;工商業發達,大商賈富可敵 國。

4- 文化:學術由王官,轉落入民間。

5- 新舊思想的交替。

6- 天下問題:天下秩序之重建。

7-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載 189 家 4324 篇,約為九流十家。

三、代表思想

1- 儒家:孔子著眼於人倫秩序的恢復,強調禮樂教化聖人之治,首重仁與 德;孟子強調王道、仁政,首重四端之心的發揚;荀子強調聖人、禮義 與師法;是皆接受傳統文化並賦予新的意義。

2- 墨家:墨子強調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具高度公利熱忱與務實性格。

3- 法家:著眼於富國強兵以統一天下。認為治亂世應用重典,強調法、術、

勢三者並重,以保絕對的君主利益;主張以變法圖強,行霸王之道。

4- 道家:崇尚自然,戒人為;體法常道,捨相對;解脫物累,除物慾;主 張因任自然、無為而治。

四、天下問題的態度(不同的主張所致不同的態度)

1- 儒家:人謂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自云「雖千萬人吾往矣」,是 皆道德家的自我期許,所面對者為「應然性的問題」。

2- 墨家:摩頂放踵利天下人為之,是具宗教家救世之熱忱,所在意者是

(2)

3- 法家: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強調「惟法是尚」的精神,所關切者在富 國強兵的「方法」、「技術性」的問題。

4- 道家:體法常道、因任自然、清淨無為,所觀照者是「實然性」的問題。

五、「天下」問題的意義

1- 儒家:所謂「應然性問題」者,指人道的應然性問題;團體社會應如何 互動才臻至善?個人人格如何長養實踐才能圓滿?

2- 墨家:所謂「功利主義」的著眼點,既強調功利,又強調方法。

3- 法家:所謂「方法學」「技術性」的問題,指在此時代中,亂局應如何終 結之法。

4- 道家:所謂「實然性」的問題,討論宇宙背後的真實、世事存演的真相、

生命真實的旨趣。

六、《老子》

1- 老聃其人。

2- 《老子》其書。

七、道論

1- 「論道」本身的有限性與趣味性。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 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 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 道的本質

2-1 超越時空:此從客體言,道亙古存在,獨立運化不殆。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為天下母。無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2 超越感官心知:此從主體言,亦含客體之廣大精微。

〈14〉: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 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大一/小一)。其上不皦 其下不眛,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 物之象,是謂恍惚(具心理/實然的二重描述)。

(3)

2-3 實在性:雖是超越時空、感官心知,又為實有。

〈21〉: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 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之眾甫之狀哉?以此

2-4 本根性:為萬物之本源,萬物由此而有、而生。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為天下母。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51〉: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3- 道的性質

3.1 常:復命

〈1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竝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 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 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全),王乃天,天 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3.2 反: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4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3.3 變:

3-3-1 一切都是相對的: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 已。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

(4)

3-3-2 在對立中消長、中和而統一: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 陽,沖氣以為和。

八、 四道徵:道家所揭天人之道的四種實然側面─從本體論開展出來的價值觀 1- 自然主義:

〈17〉: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23〉: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 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2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1〉: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64〉: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 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比諸荀子。

2- 退化史觀

3- 消散政術:亂的根由─一切治亂,都由於違反自然、遠離自然,越是強 作妄為。而一切救亡圖存的積極主張,全在維持現狀或改善現狀作努力。

問題是,現狀本身根本是錯的。

3.1 治亂之方:

〈60〉:治大國若烹小鮮。

〈65〉: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 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 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19〉: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 私寡欲。

(5)

3.2 理想國:

〈8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遠徙。雖 有舟轝,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 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 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4- 恬淡人生─幸福。大凡一般的人生,多趨於向外宣發,以獲得富貴權勢、

功名利祿;或執著於向外取得,由直、量的無盡窮索,以逞物慾。老學 則主張: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 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 取此。

◎去貪多之患、五色之盲、五音之聾、五味之爽、馳騁之狂、難得之 妨,而取目之明、耳之清、味之淡、心之恬靜、行之逍遙。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吳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44〉: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最莫大於可 欲,貨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矣。

〈20〉: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 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 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 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 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而極乎聖人之所不能。是以天下無不可學。而極乎聖人之所不

經濟不景,如何抗逆 同一屋簷,各自修行 天倫之樂,不在爭辯 人際相處,尊重體諒 創意思考,營造空間 陶鑄心靈,激發想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 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

 汝夢何所見  在娑羅林所   謂涅槃先相  彼相為我說    爾時阿難即以偈頌白世尊曰

若無此不可言理。則皆無所會。凡不可革。聖何由成。撫臆論情。二關之中。雖複絕

世諦即苦集第一義諦即道滅第十二云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眾生隨其所稱是名世諦解

。如何是奪境不奪人。濟曰。王令已行天下徧。將軍塞外絕煙塵。師曰。如何是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