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王献之与颜真卿行书鉴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王献之与颜真卿行书鉴赏"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王献之与颜真卿行书鉴赏

主讲人:王佳宁

因版權關係,須刪去部分圖片。各人可根據保留的作品名稱及網址,或透過其他 途徑搜尋有關的圖片作參考。不便之處,謹此致歉。

(2)

目 录

™ 一,王献之生平简介………3

™ 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

………4

™ 三,颜真卿生平简介

………14

™ 四,颜真卿的政治生平………16

™ 五,颜真卿行书作品鉴赏………17

(3)

3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 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他敢 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 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

“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 即 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

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王献之生平简介

(4)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

™

王献之传世行书作品有《中秋帖》 (又名《十二月割至 残帖》)、《鸭头丸帖》、《送梨帖》、《地黄汤帖》、

《大观帖》、、《宣和书谱》曾著录献之遗作近九十件,而 王羲之则有二百四十三件法书为宣和内府所藏,可见当时献 之传世之作就已比其父少得多。而且,“二王”墨迹均有真伪 之争。

™

这些墨迹大多是唐人或宋人的临摹本。在《万岁通天帖》

中有王献之《廿九日帖》一帖,被人们公认为王献之书法的

唐摹善本,属“下真迹一等”的王献之书法。

(5)

5

晋王献之书。纵26厘米×横11厘米,

硬黄纸本。行楷书。文云:“廿九日献之白。

昨遂不奉别,帐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 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此帖字体端 丽,洒秀劲,疏爽多姿,字字神逸,墨彩 飞动,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

然纸上。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

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 楷书,尤为难能可贵。此卷为唐时阁臣宰 相王方庆,将其先祖王羲之父子及诸孙辈 数代人的墨迹献给武则天,武后于万岁通 天二年(公元697年)据王氏所进献的真迹

为蓝本,命双勾摹拓以留内府,通称《万 岁通天帖》每帖前多有王方庆小楷书其祖 辈名衔。《廿九日帖》为其中之一札。此 帖双勾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

廿

http://www.9610.com/wangxianzhi/29.htm

(6)

™

王献之传世的其他墨迹作品,主要有两种情况:

™ 一种是经一些专家考鉴,是宋米芾临写的,被后人当作了王献之墨 书真迹的;

™ 另一种是有些传世的古摹、临本法书,被人误定为王献之书法,或 者改头换面以冒充王献之书法的。被鉴为米临的作品有:《中秋帖》、

《东山帖》、《地黄汤帖》等。《中秋帖》最为典型,该帖的帖文,应 是王献之《十二月帖》文字的节录,书纸是竹纸,为北宋中期时才出现 的纸张。帖的书法肥厚,墨色鲜润,可以看出所用毛笔应是无心笔,这 也是晋唐时所没有的。将此帖与米书真迹如《秋深帖》相比,应是米临 无疑。再与传为王羲之的《大道帖》、《行穰帖》相比,其书法的相 类,同样也可判断为米临的作品。

™ 相传为王献之法书的《送梨帖》则是他人书法被冒充为王献之书法 的。《送梨帖》为草书,共11个字。对于此帖的本身以及帖后的柳跋,

鉴定家徐邦达先生以为“实亦为古代勾摹”。

™

(7)

7

《中秋帖》

http://big5.huaxia.com/zt/whbl/05-082/2005/00373717.html

(8)

™

该帖笔丝上下相连,被称为“一笔书”(据说为宋代米芾所 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里所说的“一笔书”,当然并非指一 笔完成,而是指该书气势连贯,笔断意不断,可谓一气呵成。“运笔如 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米芾)这也正是 王献之书法的特色之一,他将张芝和其父王羲之的书法结合,并在其基 础之上更进一步发展,自创一格。

™ 如果将父子俩的书法比较,则各有千秋,大王擅长行楷,其书法刚 健、森严;而小王擅长行草,其书法外拓,虽每字都以侧取势,却又无 一不正,更显散朗多姿、洒脱秀丽。就如同张怀瓘所说的“父之灵和,

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书议》)

™ 王献之不为其父王羲之所囿,敢于创新,为魏晋之后的今楷和今草 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时间上看,正好处于魏晋末期,为他博采众长提 供了绝好的时机。王献之禀赋聪颖,才高识远,只可惜天妒其才,42岁 便过早病逝。上海博物馆所藏此唐摹本《鸭头丸帖》,书艺精湛,实属 少见,不可多得,为上博镇馆之宝。

(9)

9

《鸭头丸帖》

http://www.fengzhuju.com/page-02s/page-02s-wxz01sf02.html

(10)

™ 王献之善楷、行、草等各体,尤以行草出名,其中《鸭头丸帖》

为最著。《鸭头丸帖》据目前考证是是王献之书法作品中的唯一传世真 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鸭头丸帖》——行草,绢本,纵26.1厘米,

横26.9厘米,15字,共两行,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帖文:鸭头丸,

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此帖系唐摹本,帖上有元虞集题记,

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元“天历之宝”等印。帖后 有多人的题跋。

™ 该书用笔开拓,笔法灵动劲利,潇洒飘逸。用墨枯润有致,浓淡分 明,由浓而淡,由润而枯,润而不腻,枯而不燥,浓淡得当,展现了墨 色变化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全帖痛快淋漓,情驰神纵,气势不凡,无一 点尘俗之气。唐张怀瓘《书断》称其:“兴合如孤峰四绝,迥出天外,

其峻峭不可量”、“灵姿秀书……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吴真贞在

《书画记》里称其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 也。”

(11)

11

王献之《送梨帖》,两 行,十一字。草书。仅“殊 不”二字连绵,其余字字独 立,但又笔意贯通,从“今”

字起笔一贯到底,折、搭 承接有序,形断意连。笔 画尽管收笔分明,但气势 却如山泉出谷奔腾倾泻不 可遏止。

《送梨帖》

http://www.9610.com/wangxianzhi/songli.htm

(12)

《十二月割至帖》又

称《十二月帖》,五行,

三十一字,刻入《宝晋斋 法帖》此帖笔走龙蛇,如

“复不得相未复”六字,字

字衔接,浩荡奔放,驰骋 恣肆。由其笔力精熟,故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 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 起伏,点殊衄挫,导之泉 注,顿之山安也。

《十二月割至帖》

(13)

13

《地黄汤帖》

http://www.infobase.gov.cn/intro/zzmj/wxz/170.htm

(14)

颜真卿生平简介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进

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 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 称颜鲁公。唐德宗时李希烈叛乱,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 留,忠贞不屈,被缢杀。颜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 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 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年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 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 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 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 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

“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美誉。

(15)

15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 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 也。” 北宋朱长文也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 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 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 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 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

(16)

开元(713-741)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 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天宝十四 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他联络 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 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 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 死,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声。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 自己手下人所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 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

颜真卿的政治生平

(17)

17

™ 颜真卿传世作品以楷书、行书最多。行书代表作主要是《祭侄稿》

和《争座位帖》。此二帖有其明显的共性,即线条强调“屋漏痕”,中锋 沉着,迟涩而凝重,线条较粗,与“二王”细劲遒丽的风格完全不同。为 了中宫的疏朗,结体不得不向外拓展,形成了结体的宽博浑厚,把王献之 的外拓书法在这里进行了变革。

™ 另外,减损笔画是颜体行书的又一大特点。把笔画复杂的字,通过减 损笔画,使得节奏感更强,速度更决,尽情发挥,随意自然,达到酣畅淋 漓的艺术效果。在章法处理上,字形的大小正侧、字距行距的疏密虚实、

连贯方式的虚实结合等等,无不在整体“势”的统领之下,将作者的人格 理想拟化为激越低回的节奏,呈现纸上,使人读来荡气回肠。

™ 《祭侄文稿》为行草书(书于759),时为50岁。唐代安史之乱时,

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 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 足、季明头骨,乃有此作。时年鲁公五十岁。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

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 所乐举。

颜真卿行书作品鉴赏

(18)

颜真卿《祭侄文稿》

http://www.nipic.com/show/2/27/ca1340aeb59d37e4.html

(19)

19

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 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 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 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 横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笔 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通篇 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

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 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

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 气呵成。

(20)

《争座位帖》原迹已佚。北宋长安安师文以真迹模勒刻 石,刻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因摹刻精妙且真迹失传,好事 者皆以该本为据辗转翻刻,故传世诸本以其最为所重。今北 宋拓本已不传,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此本43行“出入王命”

之“出”字完好无损,当为南宋所拓。末有清何绍基手书小字 长篇诗跋。

此帖是颜真卿写给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书信 手稿。传有七纸,约64行。信中直言指谪郭英乂在两次隆重 的集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以致礼遇高于六部尚 书之事,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

™

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鱼朝恩在当时

是一个大权在握、骄横跋扈、朝野侧目的人物,颜真卿的斥

责打击了他的嚣张气焰,所以世人称此书稿为《争座位帖》。

(21)

21

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http://www.9610.com/yzhq/zzw.ht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而極乎聖人之所不能。是以天下無不可學。而極乎聖人之所不

下列文句未使用「倒裝句式」的選項是:﹙A﹚好鳥枝 頭亦朋友﹙B﹚子何恃而往﹙C﹚不患人 之不己知,患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固指秩序,但 同時也指不同人的份(責任)。言秩序,則

•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 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

  諱居簡。字敬叟。潼川王氏子也。以其寓北磵之日久。人不敢名字之。故稱北磵

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

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於如此虛偽。師覺 授 (南朝宋人,生卒年不詳)

道也者,不可須臾 (音儒) 離也,可離非 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