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阿毘曇心論經》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阿毘曇心論經》CBETA 電子版"

Copied!
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阿毘曇心論經》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8, No. 1551

No. 1551 [cf. Nos. 1550, 1552]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不須解釋。所以者何。古昔論師已釋阿毘 曇心。利益弟子故不須釋。答曰。不然應須解釋。所以者何。古昔論師雖釋阿毘曇心 太廣太略。彼未學者迷惑煩勞無由能取。我今離於廣略。但光顯修多羅自性。是故須 釋。問曰。何故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耶。答曰。彼中已說不顛倒法相。釋不顛倒法相 令彼覺悟真實。是故離諸過惡生諸功德。得勇猛第一義利。問曰。若如是者。隨意解 釋。答曰。我當解釋。但諸師造論以吉為初。一切吉中三寶最勝。是故本師為顯三寶 少分功德故。於論初先說此偈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一

法勝論大德優波扇多釋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六卷成部)

界品第一

 前頂禮最勝  離熱饒益言   彼言說相應  羅漢見實等 

  前者先也。頂禮者淨信曲躬禮也。最勝者。世尊為應供者之所供養。又於一切法 中勝故名最勝。復次世尊。於一切法於一切種而得自在故名最勝。離熱者。離燒義也

。謂煩惱熱能燒身心。世尊離彼故名離熱。此是自己智斷成就。彼師如是說者。彰於 如來自利滿足。次說饒益言者。世尊言說。能饒益一切眾生。饒益者謂安隱也。安隱 饒益一義異名。此彰世尊利他滿足。此略說天人師自利利他功德滿足。彼二種世尊等 作究竟。是故應供中勝。彼言說相應者。謂道理義顯示相應如是功德。相應天人師語

。禮敬此者名禮法寶。羅漢見實等者。應受天人阿修羅等供養故名阿羅漢。此說無學

。實者謂四聖諦。以學見者彼名見實。此唯說學。此學無學等。謂第一義僧。禮敬此 者名禮僧寶。問曰。何故禮敬。答曰

 佛開覺慧眼  若知諸法眾   亦為他顯現  我今說少分 

  佛者。知一切法。知一切種。故名為佛。開覺慧眼者。謂無礙智眼義也。若者。

若佛所說所顯所宣所釋法也。知者解也。法者持也。持於自性。為他作緣故名為法。

法有積聚。故名法眾。法眾群聚一義異名。亦為他顯現者。自覺知己利世間。故為他 顯示。或有覺知不為他說。如昇攝波林經說。我今說少分者。於彼佛說法中。我今但

(2)

說少分法相。豈能盡說如是義已。問曰。何法是佛所說而欲說耶。答曰。所謂有漏無 漏。有煩惱無煩惱。受蔭有諍無諍。色無色等我今當說

 一切有漏行  離我樂常淨   此受於我等  不見有漏故 

  一切有漏行離我樂常淨者。諸有漏行。離我離樂離常離淨。彼中世間不能觀察。

無明覆障闇智。於此四門顛倒而見。故名顛倒。問曰。何因故知諸有漏行離於我耶。

答曰。我事無故屬因緣故行名為他。非我自性。計我者說。我不屬他除此更無。是故 我性不可得。無我因故諸行離我。問曰。何因故知諸行離樂。答曰。作逼迫故。諸有 漏行是苦自性亦是苦緣是故逼迫。逼迫名苦是故離樂。問曰。何因故知諸行離常。答 曰。以生滅故。現見諸行生而即滅。無見常者是故離常。問曰。何因故知諸有漏行離 於淨耶。答曰。污染事故。諸有漏事煩惱境界。不淨污染是故離淨。問曰。如是諸行 離於我等。世間何故取我等耶。答曰。此受於我等不見有漏故。諸有漏行不如實見。

世間不能觀察作我等解。猶如怨家匿藏惡欲。詐出美言遊行家內實非親友作親友解。

我我所覆故不見無我。是故現見行等作業以迷惑。故無我事中而見於我。對治覆苦事 故於行住等想謂為樂。故於苦受陰中而作樂解。相似相續覆無常事。彼現見色相似相 續。記憶宿事誦持經論。故於無常行中而作常解。皮色覆於不淨事。故彼於髮毛爪齒 處等少時見淨。於不淨中而作淨解。雖見屎尿。雖復不淨。猶生迷惑。此雖不淨餘者 應淨。猶如野干看緊叔迦華。問曰。何故論初先說顛倒。答曰。為知不顛倒法相故我 先已說。欲令弟子解真實故。以不顛倒心安隱易解。是故論初先說顛倒。問曰。為當 但有此離我等諸有漏法。更有餘耶。答曰。更有

 若處生煩惱  是聖說有漏   以彼漏名故  慧者說煩惱 

  若處生煩惱是聖說有漏者。若依若聚若緣。若眾生數非眾生數。生身見等煩惱是 法說有漏。問曰何故。答曰。以彼漏名故慧者說煩惱。觀察煩惱為作漏名。故以彼法 生於煩惱。依漏起故名為有漏。如有怖道有毒食等。應如是說。若事屬漏。為漏所攝

。彼名有漏。此說無漏緣生煩惱。非無漏法屬於煩惱為煩惱攝。無漏法但緣生煩惱。

問曰。漏義云何。答曰。從有頂下至無間獄。於其中間六入瘡漏。是故名漏猶如瘡漏

。又留住生死故名為漏。問曰。此更有名耶。答曰。更有  亦名有煩惱  取蔭及有諍 

 煩取諍生故  知彼自性說 

  亦名有煩惱取蔭及有諍者。是有漏法。亦名有煩惱。亦名取蔭亦名有諍。問曰。

何故彼諸名說。答曰。煩取諍生故知彼自性說。諸煩惱取諍等漏之異名。從煩惱生彼 亦生煩惱故名有煩惱。如是從取生彼亦生取故名有取。從諍生彼亦生諍故名有諍。問 曰。是蔭世尊所說為取蔭。即是蔭為離取蔭別有蔭耶。答曰。若取蔭者彼即是蔭。或 有蔭而非取蔭。問曰。何者是耶。答曰

(3)

 若行離煩惱  此是無漏蔭   及前有取蔭  是蔭聖所說 

  若行離煩惱此是無漏蔭者。此蔭更有餘說。有二種蔭。無漏有漏。若行離身見等 煩惱。是名無漏。是蔭非取蔭。及前有取蔭。是蔭聖所說者。若此無漏蔭及前所說取 蔭合說為蔭。謂色等五蔭。問曰。蔭義云何。答曰。聚義是蔭義。問曰。若如是者蔭 但假名無有實事。非但一物得有聚名和合故名聚。答曰。非但有相亦有實事。有此事 者便有彼相故蔭有相。如佛所說礙相是色蔭等。是故有事界等所攝智識使等境界。如 四聖諦故蔭有事非但假名。問曰。蔭界入等有何差別。答曰

 十種謂色入  亦名無教色   是分別色蔭  世尊之所說 

  色有二種。一者微塵積聚色。二者非微塵積聚色。微塵積聚色者。謂十色入眼乃 至觸。非微塵積聚色者。名無教色法入所攝。彼業品當說。此等一切是色蔭相入色蔭 數佛說為色蔭以此觸彼。以彼觸此是故名色。以此惱彼以彼惱此義也。如佛所說。如 手等觸。觸故名色。問曰。若如是者。除無教色彼非是色何以故。非手等可觸以無對 故。汝意若謂。以所依者是可觸故。彼亦是可觸故無過者。受等亦應是色。汝意若謂

。彼所依四大是可觸故。彼亦是可觸者。我當說言。現見所須作功業事。作畫作泥。

若如是者受等心數亦應是色。故汝有過。彼等亦依眼等諸根。彼亦應是可觸。答曰。

非但生心心數因。非心心數依眼等根。如光依珠。彼生時眼等作因。如是眼等是觸彼 非觸也。復次造色依大如光依珠。是故大是觸故彼亦是觸。問曰。雖如是說汝相猶自 不成。何以故。除過去未來微塵色故。答曰。相不可壞過去色觸已滅。未來色亦如是 相生。如是微塵亦是可觸。以微細故不可得知。是故一切諸色皆是可觸

 所名為識蔭  是說為意入   於十八界中  亦說為七界 

  識蔭者。謂六識身。是十二入中說為意入。於十八界中。分別為七心界。眼識界 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意界等。識者能知於緣故名為識。識者。能取緣義 也

 餘則有三蔭  無教三無為   是說為法入  彼亦是法界 

  如前所說受等諸法總為一法入。十八界中為一法界。彼入義者門義是入義如窓牖

。如佛所說。婆羅門眼為門乃至見色。入字義者是輸義也。能增長心心數法。以是義 故名之為入。界義者性義是界義。如朱砂界雄黃界等。界字義者能持自相與他作緣是 故名界。是界事有十七。或復十二何以故。除六識界更無意界。是故十七即六識身。

展轉相續名為意界。如父子名子展轉相續次第名父。如是除意界外無別六識界。是故 十二依及依者。緣差別故。故有十八。彼界入事等攝一切法。故彼蔭一向但是有為。

問曰。蔭中何故不攝無為。答曰。無蔭相故。二種蔭相共相別相。共相者。聚義是蔭

(4)

義及無常等。別相者色礙等。是二種相無為中無。是故不攝無為。餘更有何義。謂非 顛倒事及斷方便。無為非顛倒事及斷顛倒方便。顛倒事故說取蔭。為斷顛倒方便故說 無漏蔭。是故蔭中不攝無為。如是說蔭界入境界最廣。故建立於界欲說種種義。故如 是說

 界中一可見  十界說有對   八界是無記  餘則善不善 

  界中一可見者。十八界中當知一界可見。所謂色界。何以故。是眼識境界故是故 可見。復次可示此示彼是故可見。餘十七種定不可見。十界說有對者。十八界中五內 界。謂眼耳鼻舌身。五外界謂色聲香味觸。是等十界說有對。三種有對。所謂障礙有 對。境界有對。緣有對障礙有對者。如手左右手相對。境界有對者。謂根與境界相對

。緣有對者。意識於一切法。此中唯取障礙有對。更相障礙故名有對。彼一切十種界 更互相對。若不爾者。彼不增長。如上座鳩摩羅多說若心欲起時為他所障礙。當知是 有對。相違是無對。餘八界定無對八界是無記者。十八界中當知八界是無記。所謂眼 耳鼻舌身香味觸。彼無愛不愛果可記。是故無記。餘則善不善者。餘十界說無記善不 善。謂色聲界身口意作。是善不善。何以故。從善不善心起故。餘者是無記。眼識等 七心界。是善不善無記。心相應法界。是善不善無記。心數法界。是自性相應善不善 無記。彼自性善者。謂慚愧不貪等三善根。相應善者。與彼受等心數相應。自性不善 者。謂無慚無愧貪等三不善根。相應不善者。與彼受等心數相應。與二相違是無記。

不相應法界雜品當說。無為中一善二無記。數緣是善。虛空非數滅是無記。於中善攝 愛果安隱故名為善。善攝者謂道諦苦集諦少分。愛果者謂苦集諦少分。安隱者謂滅諦

。相違名不善彼苦集諦少分。除此名無記。無善不善可記故名無記。無果可記亦名無 記

 十五定有漏  餘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十五定有漏者。五內界五外界五識界。此十五界一向有漏。餘二者。餘有三界。

意界法界意識界等。彼有二種。有漏無漏。有漏者生漏共漏相應滿足跡處故名有漏。

與此相違是名無漏。略說未知欲知根等。諸無漏根俱生法及彼得。出世間解脫得。及 無為是無漏。餘是有漏。三三有者。即此三界於三有中可得。欲有中有四者。香味鼻 識舌識界等一向欲界攝。彼非色界離摶食愛故。十一在二有者。五內界色聲觸界。及 緣彼三識界。此等十一在欲色界。非無色界無色故。彼為欲界使所繫是欲界繫。為色 界使所繫是色界繫。為無色界使所繫是無色界繫

 有覺有觀五  三種三餘無   有緣當知七  亦法界少分 

(5)

  有覺有觀五者。五識界一向有覺有觀與覺觀相應義故。三種三者。意界法界意識 界。彼有三種。欲界初禪有覺有觀。中間禪無覺有觀。第二禪上乃至有頂無覺無觀。

法界有覺有觀者。欲界及梵世除覺觀心數。法界無覺有觀者。中間禪除觀心數。法界 無覺無觀者。第二禪上乃至有頂心數法界。中間禪觀一切無教等。不相應法界欲界梵 世觀此三中不攝。若欲說者應言無觀有覺。餘無者。餘十界無覺無觀彼與覺觀不相應 故。有緣當知七亦法界少分者。七心界及心數法界是有緣。有此緣故名為有緣。彼有 境界可取故說有緣。復有餘緣名如手緣杖。此等世俗言說。當知餘定無緣

 九不受餘二  有為無為一   一向是有為  當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九界決定不受受名。若色在根數及不離根。若割截殘壞心心數法。於 中受在中住故異則不受。彼七心界聲界法界。此等九界名為不受。彼非心心數法止住 處故。餘二者。餘九界二種五內界若在現在名受。或此現在識雖空亦名有受。以彼種 類眾生數攝故說為受。如是過去未來及非眾生數名為不受。色香味觸與根不相離。在 現在者名受。如根中心心數法。止住彼中亦爾餘名不受。略說若法生而未滅。眾生數 有對可牽可推彼名為受。彼生而未滅者除過去。未來眾生數者除現在。非眾生數有對 者除生未滅。心心數法可牽可推者除聲界。有為無為一者。因緣和合作故名為。此能 生義也。作者何有因義也。有因義者有為義也。有為故名作。一法界合有為無為。此 中三種常故無為。虛空數滅非數滅。受等三蔭及無作色名有為。一向是有為當知十七 界者。餘十七界有因故一向是有為。問曰。如是分別法相竟。云何攝法為自性為他性

。答曰

 諸法離他性  各自住己性   是故一切法  自性之所攝 

  諸法離他性者。謂眼離耳。如是一切事若性離性。相攝者是說不相應。是故非他 性攝。彼有何過。若一生滅餘一切亦生滅。此非道理是故他性不攝。各自住己性者。

眼自住眼性如是一切法。是故一切法自性之所攝者。是故自性攝一切法。此師所說自 相攝義也。此亦二種生及分齊。生者。色陰攝十色入乃至法入中色。眼界攝眼界。分 齊者。此一念攝一念不攝餘念。若餘攝名者。如臺觀攝基陛梁椽等是世俗言說。彼眼 界一界一入一陰所攝。當知一切法亦如是

行品第二

  已說諸法相生差別今當說。問曰。若一切法自性攝者。亦應自力能生耶。答曰  初無一能生  以離伴侶故 

 一切彼此力  諸法乃得生 

  初無一能生以離伴侶故者。有為諸行自性羸劣。是故無法自力能生。問曰。云何 得生。答曰。一切彼此力諸法乃得生。有為諸法彼此力生。如二羸人彼此力起。此一 切行略說四種。所謂色心心數法心不相應行。彼生亦有四種作取作依作增上作伴。彼

(6)

作取者。依果報果及丈夫果少分。作依者。諸界六入造色四大。作增上者。一剎那生 事一切諸法。作伴者。心心數法彼此為伴及諸有為相。如是等有為我當先說。共心俱 生作伴

 若有心生處  必與心共生   諸心法等聚  及不相應行 

  心者。心意識義一異名。是心善等分別。界分別。種分別。依分別無漏等分別。

無量種差別。是心若依若緣若剎那生。決定共心心數法及心不相應行生。問曰心心數 法云何。答曰

 想欲及觸慧  念思與解脫   作意於境界  三摩提受等 

  想者。於緣能取相貌。謂取男女麁細木杌長短等相。欲者愛樂如見己樂等。觸者

。依緣心和合如日光珠異和合生火。慧者。能知於緣如此是色非味非是等。念者。繫 念於緣。思者。善不善俱相違心轉。解脫者。於緣中心轉不障礙故。作意者。取緣勇 健。有人言心專注義也。三摩提者。取緣時心不亂也。受者。於樂不樂俱相違緣中受 也

 一切心生時  是生聖所說   同於一緣轉  亦復常相應 

  一切心生時是生聖所說者。是想等十法共一切心俱生故名大地。是大心地故名大 地。同於一緣轉者。此十法共一切心。俱一緣中轉不別緣也。有五種同。所謂相貌緣 時依事。同一相貌一緣一時一依一事。同者共相應義。亦復常相應者。此常與心相應 彼此俱生。相應取緣故名相應。已說一切心中相應法。非一切心中相應法今當說  諸根有慚愧  信猗不放逸 

 不害精進捨  或熱及覺觀 

  諸根者。不貪不瞋二善根也。不癡善根體即是慧。大地共故此中不說。不貪者於 有無有不著。不瞋者於眾生數不恚。慚者尊重己身於惡羞恥。愧者尊重世間法。信者 不顛倒因果。信猗者善心離惡身中怡泰。不放逸者。調柔方便於可作不可作。捨作方 便一向心此是修善義。不害者於眾生數不惱心。精進者捨離過惡修習功德。守護增長 策勵心。捨者心平等一切善心俱順道理。此十法一切善心中可得故名善大地。或熱者 我見等煩惱使品當說。心麁名覺是捷利義。心細名觀是微少義。此法非一切心中可得

。或有可得或不可得。次後若聚乃至心數生我今當說。此心心數法善等分別有五種聚

。所謂不善不共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欲界成就五種。色無色界成就四種除不 善

 不善心聚中  心數二十一   三見中滅一  欲二見少三 

(7)

  不善心聚中心數二十一者。不善心者若心與無慚無愧相應。此心聚中有二十一心 數。謂十大地及覺觀。二煩惱貪瞋慢疑。及彼中一無明貪乃至疑等。彼此不相應無明

。與彼相應與一切煩惱相應故。七種起煩惱。謂無慚無愧睡掉不信放逸解怠。問曰。

一切不善心中悉有二十一耶。答曰不爾。三見中滅一欲二見少三。不善心聚中邪見見 取戒取心相應有二十法。此中除慧。欲二見少三者。欲界身邊二見相應有十八法。除 慧前已說。除無慚無愧見是慧性故。見相應聚中無慧。非一聚中有二慧事。身邊二見 是無記。無慚無愧一向不善是故少三

 善心二十二  不共有二十   無記有十二  悔眠俱被增 

  善心二十二者。十大地十善大地及覺觀。不共有二十者不善心聚二十一中除一煩 惱。不共者唯一無明非餘使。無記有十二者不隱沒無記聚中有十二心數。謂十大地及 覺觀。彼中無信等功德無貪等過惡。何以故無記故。不隱沒者非是穢污。悔眠俱被增 者。追變名悔。是悔三種。善不善無記。於中善不善行作名善不善。彼四種差別。或 有善建立不善。如作施等已悔。或有不善建立善。如作惡已悔。或有不善建立不善。

如作惡已悔少。或有善建立善。如作施等善已悔少。若餘威儀等悔。彼是無記。是故 與悔相應聚中增悔。餘心數如前說。於中悔人非貪等使轉。非無癡人生悔。是故不善 悔相應聚中。但一無明是煩惱非餘。是故有二十一種。善悔相應聚中但增於悔。如是 二十三種。不隱沒無記者。十三種此於三聚中轉。謂不共善不隱沒無記。眠者寐也。

此於一切五聚中轉。何以故。眠者有不善穢污無記心。是故彼中增一眠。餘心數如前 說。如是三聚二種悔眠俱轉彼中增二。此是欲界心法次第。問曰。色無色界云何。答 曰

 初禪離不善  當知如欲界   中間禪除覺  於上觀亦然 

  初禪離不善當知如欲界者。初禪離不善聚離無慚無愧故。餘有四聚如欲界說。中 間禪除覺者。中間禪除覺。餘如初禪說。於上觀亦然者。二禪以上乃至有頂。除覺觀

。餘如初禪說。已說心心數法由伴力生。色法今當說  微塵在四根  十種應當知 

 身根九外八  謂在有香地 

  微塵在四根十種應當知者。謂眼根微塵有十種。當知十種不相離義也。謂地水火 風色香味觸眼根身根。此等十種常不相離。耳鼻舌亦如是。身根九者。除眼根等。餘 悉同前。外八者。非根法中八種微塵。謂四大色等四塵。問曰。何界微塵如是說耶。

答曰。謂在有香地。此是欲界中義彼有香故。色界微塵離於香味。是故彼中除於香味

。餘如前說。問曰。前說若心起時。彼心數法及不相應行生。已說心心數法。不相應 行云何。答曰

(8)

 一切有為行  生住及異壞   是亦有四相  彼此更相為 

  一切有為行生住及異壞者。一切有為行有四種相。生住異壞未生生故名生生。已 自事立故名住住。已衰變故名異異。已勢滅故名壞。如是說。若有為法得如是相者。

名心不相應行。我今當說有為相。此事可知故名相。彼生住老無常。生者有為事生。

住者安立。老者衰變。無常者壞也。彼非一時作生者以生為業。餘者生竟作業。是故 有為生住異壞非是一相。問曰。若一切有為法有四相者。此亦是有為此更有餘相耶。

答曰。是亦有四相。是亦有四種相。共彼生謂生生住住異異壞壞。問曰。若如是者便 為無窮。答曰。彼此更相為。此相彼此相為生。生生生生。生生生如是。住住住彼此 相住。異異異彼此相異。壞壞壞彼此相壞。故非無窮。此後四為一法生生。生生事非 餘法。如是住住。住住事非餘法。餘亦如是。前四種相各為八法生生八法。謂前三相 後四起相。及彼所相法。當知餘亦如是。已說諸行共生隨伴故生。無伴不生今當說  所作共相似  普遍相應根 

 從此六種因  轉生有為法 

  此六種因轉生有為法。所作因者。若法於餘法生中不作障礙。以此力故彼法得生

。如眼生時一切法除自性。如是耳等除自性。非自性與自性作因。共因者。諸行與伴 共生如心心數法。心不相應行有為相。如是四大微塵隨心戒等。相似因者。若義能生 相似法。如習善生善。習不善生不善。如習工巧能知工巧。如種麥生麥。如是等。一 切遍因者。若諸煩惱必相續生。如執著我見者以見力故。於我執著斷常。謗於陰相疑 或取清淨。及最勝慢等過生。餘亦如是。一切遍應當知。相應因者。心心數法彼此力

。俱一時一緣中轉。問曰。若心心數法一時彼共生因與相應因何差別。答曰。不相離 義是相應因。同一果義是共生因。如執杖杖業。如渡河牽手不斷等。報因者。謂世間 生中受生。相續事果名生。如善愛果不善不愛果。已說諸因法。若法從因生今當說  報生心心法  及餘雜煩惱 

 悉從五因生  共生應當知 

  若報生心心數法。及穢污心心數法等從五因生。報生心心數法五因者。謂所作因 共生因相似因相應因報因。所作因者。彼法生時相似不相似事不作障礙。共生因者。

彼此伴生彼生等。心不相應行伴力生。相似因者。前生無記法。或作是解。是報因生 非威儀等何以故。彼勝故非勝與劣作因。相應因者。彼此力一時一緣中轉。報因者。

彼或善不善業。此則彼果穢污。心心數法無報因。何以故。隱沒非無記果報性故。遍 因第五由彼力故此得生。餘四因如前說

 是彼不相應  及餘相應法   除最初無漏  彼從四因生 

(9)

  是彼不相應者。若報生色及報生心。不相應行從四因生。謂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 報因。穢污色及穢污心。不相應行亦從四因生。謂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遍因。及餘相 應法除最初無漏。從四因生者。餘心心數法除最初無漏。亦從四因生。謂所作因共生 因相似因相應因。餘者謂不隱沒無記除報

 若餘不相應  相似當知三   及諸餘相應  最初無漏法 

  若餘不相應相似當知三者。前所說心不相應及餘彼餘名餘。彼謂善不隱沒無記除 報。若彼相似因成就。除初無漏從三因生。謂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及諸餘相應最初 無漏法者。彼初生無漏相應亦從三因生。謂所作因共生因相應因。彼無相似前生無漏 故無相似因

 彼中不相應  是從二因生   若從一因生  必定無此事 

  彼中不相應是從二因生者。彼初生無漏聚中色。及心不相應行。從二因生。謂所 作因共生因。已說一切有為法。若從一因生必定無此事者。一切法必定從所作因共生 因生。餘因不定。是故無法從一因生。已說因差別。世尊以如是因為化眾生故說緣。

我今當說

 次第亦緣緣  增上及與因   法從四緣生  世尊之所說 

  如是四緣生一切有為法。彼次第緣者。心一一生次第相續作容受方便。緣緣者。

心心數法境界攀挽方便緣彼故能生。增上緣者。法生時不作障礙。如王自在即是前說 所作因。因緣者。除所作因其餘五因彼是因緣。問曰。因之與緣有何差別。答曰。或 有說者。無有差別。我說因者如種子法。緣者彼持方便如地糞等。已分別緣。若法隨 緣生今當說

 心及諸心法  是從四緣生   二正受從三  餘法說於二 

  心及諸心法是從四緣生者。心心數法從四緣生。前容受此法是次第緣。境界是緣 緣。除自性餘一切法是增上緣。共生因自分因相應因是因緣。或時有遍因報因。二正 受從三者。無想正受滅盡正受從三緣生。彼二入定心是次第緣。彼前生正受念及正受 心。界地善自分名相似因。共生生住異壞名共生因。如此二因是彼因緣增上緣如前說

。餘法說於二者。餘心不相應行。及色從二緣生。謂因緣增上緣。問曰。此法何故名 行。答曰

 多法生一法  是亦能生多   緣行所作故  名行應當知 

(10)

  多法生一法是亦能生多者。一法以多法力故生。是亦能生多法。如是一切彼此力

。緣行所作故名行應當知者。此亦是緣亦是行故名緣行。緣行所作故名緣行。所作此 亦能作緣行是故名行。如是說者。此行為他所作。亦能作他。是故名行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一

  ◎非次第是轉生自地。於自地者。一切諸煩惱於自地。煩惱次第緣可得。一一次 第生。一切上地亦生下。此事當分別者。梵天上命終次第生欲界一切。若彼中穢污心 命終。此中一向穢污心相續。如是一切地

  已說諸使自相。如此煩惱世尊教化故多種說。今當分別。問世尊說七使。欲愛恚 有愛慢見疑及無明。此云何。答

 欲界五種欲  此說欲愛使   色無色如上  有愛當分別 

  欲界五種欲此說欲愛使者。見苦習滅道思惟斷。色無色如上有愛當分別者。色界 愛五種。無色界亦爾

 恚即是恚使  五種如前說   憍慢及無明  十五在三界 

  恚即是恚使五種如前說者。瞋恚亦如是五種。憍慢及無明十五在三界者。慢欲界 五種。色界五種。無色界五種。無明亦爾

 見使三十六  說普在三界   疑使有十二  此七有異名 

  見使三十六說普在三界者。欲界十二見。五見苦斷。二見習斷。二見滅斷。三見 道斷。色無色界亦爾。疑使有十二者。欲界有四。見苦習滅道斷。色無色界亦爾。此 七有異名者。此煩惱說扼受流漏。問以何等故。答

 扼縛及受流  漏一切無窮   諸扼及受流  煩惱是說漏 

  繫一切眾生故說扼。受生具故說受流。下一切眾生故說流漏。一切無窮故說漏。

已說種種相。相應根今當說

(11)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二

法勝論大德優波扇多釋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六卷成部)

業品第三 別譯

  已說諸行因緣力生。次觀察世間生滅差別。由於煩惱業因故生。當思彼業師欲廣 說於業。是故說此

 業莊飾世間  趣趣各各異   是以當思業  求離世解脫 

  業莊飾世間趣趣各各異者。如是一切世間五趣。種種身生業能莊飾。當思彼業為 世間因生種種身。如世尊說眾生差別。由業所作謂高下優劣。是以當思業求離世解脫

。彼業自性種地成就善不善差別。為知彼故當勤思惟。問曰。何者彼業。云何思惟。

為世間因生種種身。答曰

 身口意集業  在於有有中   從彼生諸行  及受種種身 

  身口意集業在於有有中者。有三種業。謂身口意業。彼身所作或業依身名為身業

。若口所作名為口業。意相應名為意業。眾生世世造作身口意業。從彼生諸行及受種 種身者。彼業生於諸行及外眾具宅舍色力。罪福命等及受眾生種種身。此行有二種。

謂眾生數非眾生數共不共。不共者。各各眾生業增上生。共者。一切眾生業增上生。

如是地獄等五趣淨不淨。種種業身受苦樂種種差別。以彼眾生種種。是故求解脫者必 定應知是業

 身業應當知  有教及無教   口業亦如是  意業唯無教 

  身業應當知有教及無教者。身業二種。謂有教數及無教數。彼有教數者身動。無 教者。身動滅已。與餘識相應。彼相續轉如受戒竟。雖不善無記心善戒隨生。如捕鳥 等雖善無記心惡戒隨生。口業亦如是者。口業亦有二種。謂有教性無教性。意業唯無 教者。意業唯無教。性非如色教。此業不可示他故名無教。有言辭故名教。此五業中  有教當知三  善不善無記 

 意業亦如是  餘不說無記 

  有教當知三善不善無記者。身教口教當知三種善不善無記。善者謂行施受戒等。

善心起動身。不善者謂殺生等不善心起動身。無記者有二種。謂隱沒不隱沒。隱沒者 謂穢污無記心起動身。不隱沒者非穢污無記心起動身。所謂威儀工巧。口教亦如是應 當知。意業亦如是者。意業亦有三種。彼善心相應必善。不善心相應名不善。穢污無 記心相應必隱沒無記。非穢污無記心相應。名不隱沒無記。餘不說無記者。餘有二業

。謂身口無教。彼有二種。謂善不善。無記。何以故羸劣故。以無記心羸劣故不能起 強業。若與餘識俱與彼事相續。如執須摩那華。雖復捨之猶見香隨。何以故。香勢續

(12)

生故。非如執木石等。已說彼諸業  色無記二種  隱沒不隱沒   隱沒繫在色  餘在於二界 

  色無記二種隱沒不隱沒者。若色性業教無記名前已說。此有二種。當知隱沒不隱 沒。隱沒繫在色者。若隱沒者。繫在色界梵世非上地。何以故。彼無記作心故。非在 上地下地煩惱起現在前。何以故。以離欲故。亦不在欲界。修道斷煩惱能起身口業。

何以故。外門轉故。見道斷煩惱內門行故。不能起身口業。欲界修道斷煩惱但是不善

。非不善煩惱能起無記業。餘在於二界者。若不隱沒無記繫在欲色二界。意業如心說

。何以故。彼隱沒不隱沒通三界。故於中  若教無教戒  略說有三種 

 無漏及禪生  依順解脫戒 

  若教無教戒略說有三種者。無教戒略說當知有三種。問曰云何。答曰。無漏及禪 生依順解脫戒。無漏戒者與道俱生。謂正語正業正命。禪生戒者與禪俱生。謂離欲不 離欲凡夫及聖人。依順解脫戒者。謂眾聚和合。於彼士夫邊。啟請受得。此三種戒攝 一切戒。問曰。如是分別有教無教戒竟。何者與心俱生。何者不與心俱生。答曰  無教在欲界  教依於二有 

 當知非心俱  謂餘心俱說 

  欲界無教若順解脫戒所攝。及不攝。彼一切非心俱。不隨心轉義。問曰。何故不 隨心轉。答曰。彼受戒已。不善無記心亦隨生故。不與善不善無記心隨轉。何以故。

無心亦隨轉故。教者欲色二界不隨心轉。何以故。屬身故。餘心亦有故。謂餘心俱說 者。餘謂禪無漏戒。彼二種隨心轉。何以故。異心不隨轉故。以彼心力生二種。彼常 隨心作隨順義。故彼二種過去過去成就。未來未來成就。現在現在成就。已說業差別

。若業成就今當說

 無漏戒律儀  見實則成就   禪生若得禪  持戒生欲界 

  無漏戒律儀見實則成就者。謂從初苦法忍。及一切聖人成就無漏戒。是戒在於六 地。未來中間根本四禪。此色地亦無漏。彼未離欲見諦成就未來地戒。若離欲一切有 學極少成就三地。或有六地一切阿羅漢成就六地。禪生若得禪者。成就禪戒非餘。是 戒在九地。謂禪近地中間四禪。若人若得諸地若凡夫若聖人。是得成就彼地戒。持戒 生欲界者。若受戒者彼成就順解脫戒。是戒欲界人得非餘趣受。已略說成就差別。隨 成就過去未來現在戒。今當說有三種人。謂住戒人。住非戒人。住非戒非非戒人。住 戒人者亦有三種。以戒有三種故。彼者

 若住解脫戒  彼無教現在   當知恒成就  或盡成過去 

(13)

  若住解脫戒彼無教現在當知恒成就者。若住順解脫戒。彼人從初剎那受無教戒。

現在一切時成就彼現在無教。常次第相續乃至命未盡。何以故。要期分齊故。或盡成 過去者。或有住順解脫戒。成就過去無教戒。謂已滅不捨。捨事有五因緣。後當說  若有作於教  成就於中世 

 彼盡而不捨  當知成過去 

  若有作於教成就於中世者。中世名現在。若人作身口教求受戒時。成就現在教戒

。彼盡而不捨當知成過去者。盡者過去義。彼教盡時若不捨者成就過去教戒。此捨因 緣如前說。略說如是初念教時。成就現在教及無教。彼後乃至教未盡未來。成就過去 現在教及無教。此教盡已若不捨者。成就過去現在無教。彼但成就於過去教。非現在 教

 若得禪無教  成就滅未來   中若入正受  教亦如前說 

  若得禪無教成就滅未來者。若得禪者成就過去未來禪戒。如成就禪彼人無教。雖 決定滅由彼禪力故初如是彼得過去。如禪第二念等三世成就乃至未起禪。若起不捨成 就過去未來無漏戒。與禪同故此中不說。既說禪戒亦說彼已。何以故。若有見諦教者 彼人決定得於禪戒。故說禪戒即是說彼

 若作不善業  住戒成就二   共煩惱纏俱  當知彼盡盡 

  若作不善業住戒成就二者。若人住順解脫戒若住禪戒。彼不見諦作於不善。增上 纏時不善無教便起。彼人爾時成就不善教及無教。問曰。何者住禪戒作不善耶。答曰

。若未離欲依未來禪得作不善。問曰。幾時成就無教耶。答曰共煩惱纏俱。是人乃至 未捨於不善纏。當知彼盡盡。若捨彼纏彼教無教亦捨

 若住非戒處  無教成就中   當知不愛果  或復盡過去 

  若住非戒處無教成就中當知不愛果者。住非戒者所謂屠羊殺雞殺猪捕魚捕鳥等。

是人於一切時成就現在不善無教。是人初發作業剎那時。即於一切眾生所成就不善戒 攝無教。若人初殺生時即得殺生所攝無教。於後隨所殺生。更得殺生所攝無教。非律 儀攝戒。先已得故更不重得。或復盡過去者。第二念以去殺生。及非律儀攝無教。成 就過去現在。乃至不捨剎那謝過去者名盡

 若剎那住教  是說成就中   亦復盡過去  善於上相違 

  若剎那住教是說成就中者。隨住教時成就現在教剎那現在名剎那住。亦復盡過去 者。隨教剎那謝於過去未斷以來。是時成就過去現在。若盡而未捨但成就過去。善於 上相違者。如住律儀說不善。如是住非律儀說善。極淨信心作施等善。彼時善無教起 彼捨此亦捨

(14)

 若處中所作  是說成就中   亦復盡過去  或二亦復一 

  若處中所作是說成就中者。處中謂非律儀非不律儀。彼若作善成就現在善教。若 作不善成就現在不善教。亦復盡過去者。是教若滅未斷亦成就過去現在。若盡已不捨 但成就過去。或二者。或教無教過去現在。若極欲作必定方便不捨。亦復一者。方便 盡已但成就現在無教。有人乃至命未盡來。成就現在無教不欲止故。問曰。已說教順 解脫戒。禪無漏戒云何得耶。答曰

 色界中善心  得禪律儀戒   是捨彼亦捨  無漏有六心 

  色界中善心得禪律儀戒者。若有人得色界善心。或時離欲或不離欲。彼一切得禪 律儀戒。一切色界善心戒。常隨順唯除六心。所謂眼耳身識及聞慧。心臨命終心起作 業心。問曰。此云何捨。答曰。是捨彼亦捨。若捨色界善心亦捨於彼。無漏有六心者

。彼無漏戒六心共得。所謂未來中間根本四禪。彼捨此亦捨。問曰。如是諸戒彼何者 戒。幾時捨耶。答曰

 順解脫調伏  是捨於五時   禪生無漏戒  二時智所說 

  順解脫調伏是捨於五時者。謂捨自分種類時。捨戒時。斷善根時。二根生時。正 法隱沒時捨。或有人說。犯戒根本梵行時捨。罽賓者說。有四時捨。除後二種。禪生 無漏戒二時智所說者。禪戒二時捨退及度界地。無漏戒亦二時捨退及得果。彼根次第 得果相似故不別說。有人別之彼三時捨。問曰。非律儀云何捨。答曰

 非律儀四時  如是善無色   穢污唯一時  是說在於意 

  非律儀四時者。謂受戒時。得禪戒時。二根生時。捨自分種類時。彼戒非戒於三 時捨。謂本勢過。希望止。方便息。是說捨戒非戒應當觀察。問曰。已說色自性業。

無色自性業竟復云何。答曰。如是善無色善無色業亦四時捨。謂得果時退時。斷善根 時。度界地時。穢污唯一時是說在於意者。穢污意業於一時捨。謂離欲時。隨處處離 欲彼彼捨。已說業自性及成就。隨彼業世尊無量門分別。今當說

 若業與苦果  當知是惡行   復有意惡行  貪瞋及邪見 

  若業與苦果當知是惡行者。若業感不愛果當知是惡行。謂殺生等所有不善身口意 業。及後眷屬是謂惡行。隱沒無記。無果報故不說惡行。復有意惡行貪瞋及邪見者。

彼不善思是意惡行如前所說。復有貪瞋邪見業分。當知如業以果成因故。如女為梵行 垢。如是等已說

(15)

 彼相違善行  最勝之所說   於中若增上  聖說十業道 

  彼相違善行最勝之所說者。與惡行相違當知悉是善行。謂一切善業意業無貪無瞋 正見。於中若增上聖說十業道者。彼善行惡行業中。若增上業勝者說名業道。彼惡行 中增上者名不善業道。若善行中增上者是善業道。不善業道者。謂殺生等七種及貪瞋 邪見等。善業道者。謂離殺等七種。及不貪不瞋正見。或行方便重非業道。或業道重

。故如是說。殺生者。於彼他眾生想。作欲殺意欲害命方便。彼業究竟是名殺生不與 取者。於他物中作他物解。不與想欲劫奪意。取屬於己是名不與取。邪行者。於所行 處非道非處非時。於非所行處行是名邪行。妄語者。異想誑他想言說是名妄語。兩舌 者。穢污心欲破壞他語業是名兩舌。麁惡語者。以瞋忿心。他不愛語說是名麁惡語。

軟見貪等被躓頓。不善語無益語非法語。是名綺語。貪者。愛他資產惡欲是名為貪。

瞋者。增上惱他壞他心過惡是名為瞋。邪見者。謗無因果是名邪見。此為十不善業道

。與此相違名善業道。餘業不名業道。謂此業道後方便。及飲酒打拍等惡行。禮拜等 善行離飲酒思。如是等是業非業道。問曰業道有何義。答曰。是業是道故名業。道又 業之道故名業。道業道業道故名業道。七業亦業亦道是思之道故。三是業道此非業義

。問曰。何故諸煩惱中。此貪等三說是業道非餘。答曰。增上惡故自煩惱他故。此極 過惡餘不如是。彼對治不貪等白道。於此業道攝不攝業。略說二種。謂定不定。定有 二種。報定時定。時定有三種。問曰云何。答曰

 謂現法果業  次受於生果   後果亦復然  當知時各定 

  若業於此生作。即此生熟名現法受業。若業次生熟者名生受業。過次生後餘生熟 者名後受業。此等三種名時決定。報決定者。報決定熟非時決定。若得因緣便熟。餘 名不定。問曰。如世尊說樂受等三業。云何差別。答曰

 欲界中善業  及色界三地   是說為樂受  此亦定不定 

  欲界中善業及色界三地是說為樂受者。欲界中善業能生與樂俱行報。色界初禪二 禪三禪地中。亦生與樂俱行報。彼總說樂受。問曰。此業亦時定耶。答曰。此亦定不 定。若定若不定。此四地中善業悉名樂受。此是樂受所攝果報。故名樂受

 生不苦不樂  彼在於上善   若受於苦報  是說不善業 

  生不苦不樂彼在於上善者。若第四禪及無色界善業名不苦不樂受。彼業能生不苦 不樂俱行報故。若受於苦報是說不善業者。謂不善業名為苦受。彼業能生苦受俱行報

。故此業亦定不定。問曰。如世尊說。黑黑報等四業。云何分別。答曰

(16)

 若色中善業  是白是白報   黑白欲界中  二黑說不淨 

  若色界中善業是白是白報者。色界中善業是白。一向無惱故。彼報亦白。一向可 愛故。黑白欲界中者。欲界善業雜於不善故名黑白。彼無一業黑白二報雜受。問曰。

若報非黑云何名黑。答曰。以不愛故名之為黑。愛者名白。二黑說不淨者。不善業名 黑。不可愛故。彼黑還生黑報

 若思能破壞  彼諸成就業   無礙道相應  是說第四業 

  若道能斷彼三種業。謂無礙道攝十七學思。是第四業此不可呵故名不黑。無有染 著故名不白。與流轉相違故名無報。彼見道中法智分攝。相應四思及離欲界八無礙道 相應八思。此十二思斷黑黑報業。第九無礙道相應一思斷黑白報業。初禪離欲乃至第 四禪離欲第九無礙道攝。相應四思斷白白報業。餘非報業。無色善業此中不數。何以 故。無二白事。謂鮮潔白可憙樂白。故不說白。此經中世尊說中有。問曰。如世尊說

。身口意業曲過澁等何者是耶。答曰  諂生謂為曲  過從瞋恚生   欲生謂為澁  世尊之所說 

  諂生謂為曲者。方便諂他覆藏己事心曲名諂。此在欲界梵世非上地。彼在意地修 道所斷。若業從諂起以果成因。故世尊說。曲彼非曲性。過從瞋恚生者。從瞋生業以 果成因。故世尊說過。欲生謂為澁者。若業從欲生。果中說因。故世尊說澁。問曰。

如世尊說。三種清淨三種寂靜。彼相云何。答曰  一切妙行淨  無學身口淨 

 所謂意淨者  即是無學心 

  一切妙行淨者。所有身口意有漏無漏妙行一切說淨。問曰。有漏妙行不淨處所云 何說淨。答曰。與煩惱不淨相違故。彼少分淨能引道第一義淨故。問曰。云何名淨。

答曰。無學身口淨。無學身口妙行。名身口淨。所謂意淨者即是無學心。彼無學心名 為意淨。得牟尼相離煩惱語言。斷三界辮髮。揃依有頂煩惱髻。身有起作意不寂靜。

是故不說牟尼。牟尼者是寂靜義。為斷樂水洗淨等教是故說淨。為斷牟尼教故說身口 意牟尼。已說業和合差別。業果差別今當說

 善業不善業  是俱說二果   善或成三果  餘一果當知 

  善業不善業是俱說二果者。善業有二種果。彼有漏善有依果報果。依果者前生後 生界地自分善。報果者無記。無漏斷煩惱業有依果解脫果。依果者前生聖道後生聖道

。一切相似增長不減。解脫果者。謂無礙道斷諸煩惱。彼不善業亦有二果。依果報果

。善或成三果者。若有漏善斷煩惱者。彼有三果。依果報果解脫果。如世俗斷結道。

餘一果當知者。謂無記業及餘無漏不斷結者。彼有一果。所謂依果。問曰。彼身口業

(17)

造色自性四大所起。彼何者業何四大造。答曰  自地若有大  身口業所依 

 無漏隨力得  是還依彼力 

  自地若有大身口業所依者。若欲界身口業。彼但欲界四大造。色界亦如是。無漏 隨力得是還依彼力者。無漏身口業隨力所得。還依彼地。如是四大生。若欲界無漏道 起。彼還依欲界。如是四大造無漏身口業應當知。如是色界還依彼地。如是四大造無 漏業應當知。問曰。若生無色界。捨於學戒得無學戒。彼捨依何地戒。得依何地戒耶

。答曰。隨依彼地生隨依彼地滅。依彼地過去戒。及依五地未來戒等皆悉捨之。更得 依五地未來戒。五地者。謂欲界四禪。問曰。如世尊說三障。是相云何。答曰

 無間無救業  廣生諸煩惱   惡道受惡報  障礙應當知 

  有三種障。所謂業障煩惱障報障。障礙聖道及聖道方便故名為障。業障者五無間 業。所謂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作此業已必定次生無間地獄故名無間

。殺母殺父棄背恩義故墮無間地獄。其餘三種壞福田故。煩惱障者。謂勤煩惱及利煩 惱。勤煩惱者數行煩惱。利煩惱者增上煩惱。現行煩惱名之為障非成就者。何以故。

一切眾生平等成就諸煩惱故。報障者隨所住報。非聖道器報過惡故。問曰。彼何者是

。答曰。一切惡道北欝單越無想眾生。一向是凡夫地故。問曰。此三業中何者最為大 惡。答曰

 妄語破壞僧  當知極過惡   有頂世中思  善中最大乘 

  妄語破壞僧當知極過惡者。一切業中破僧妄語最為極惡。彼得阿鼻地獄經一劫住

。十三聚火圍遶其身。何以故。彼法非法想非法法想。亦破壞見法想破僧起異道故破 壞法輪。是故此業一切業中最為極惡。有二種破僧。謂破法輪及破羯磨。破羯磨者同 一界內別處布薩作羯磨等。問曰。何者善業得最大果。答曰。有頂世中思。善中最大 果有頂正受思。一切善中得最大果。彼八萬劫極寂滅故。果報因緣故有頂中思說為大 果。餘金剛喻相應思一切大果。彼一切結究竟盡果故

使品第四

  業及煩惱因緣流轉已廣說。業彼業煩惱力故。受種種生非離煩惱。是故師欲分別 煩惱。作如是說

 一切有根本  業侶生百苦   九十八種使  牟尼說當思 

  一切有者。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此等三有九十八使以為根本。何以故。此為業侶

。能生種種受生等苦。彼業由於煩惱力故受生有。力非離煩惱。是故欲求解脫者應當 知之。知已遠離。何以故。如不識怨則為所害。經中佛說有七種使。彼界行種分別為 九十八使。所謂貪使界分別為三種。分別為五界種。分別為十五。慢無明使亦復如是

(18)

。瞋使界分別為一種。分別為五。疑使界分別為三種。分別為四界種。分別為十二。

見使界分別為三種。分別為四。行分別為五。行種分別為十二。身邊二見同見苦斷故 為一種。戒取見苦見道斷故為二種。邪見見取為四種。如是為十二使。界行種分別為 三十六使。是故有九十八使。問曰。云何知耶。答曰

 一切諸使品  當知立二分   謂見道斷分  及以修道斷 

  見道所斷乃至修道所斷。唯有此等諸使更無有餘。見者視也。彼為見所斷故名見 道斷。此言為忍所害義也。修者是數習義。為修所斷故名修道斷。此說為得性道所斷 義也

 煩惱二十八  當知障見苦   彼當見苦時  斷盡無有餘 

  彼見道修道所斷九十八使中。二十八使障於見苦故。見苦斷此後當說  見集斷十九  當知滅亦然 

 增三見道斷  十說修道滅 

  見集斷十九者。十九使障於見集故見集斷。當知滅亦然者。當知見滅亦斷十九使 也。增三見道斷者。二十二使見道所斷。十說修道滅者。當知十使修道所斷。已說使 種差別。彼界差別今當說

 最初煩惱種  欲界當知十   二中各有七  八種見道斷 

  最初煩惱種欲界當知十者。如前所說初見苦斷煩惱種類。彼中十使繫在欲界。所 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貪瞋慢疑無明。二中各有七者。如前所說見集滅斷煩惱種類

。彼中各有七使亦係欲界。當知於此十中除身見邊見戒取為七。八種見道斷者。此欲 界係七中增於戒取

 欲界應當知  四是修道斷   謂餘上二界  當知同可得 

  欲界應當知四是修道斷者。謂貪瞋慢無明等如是彼三十六使。係在欲界應當知。

謂餘上二界者。餘六十二使係在色無色界。當知同可得者。如是三十一使係在色界。

三十一使係無色界。三十六中除五瞋使。已說使數種界差別。使自性今當說  所謂有身見  邊見及邪見 

 二取應當知  此五見煩惱 

  此五煩惱皆是見性。身見者彼於五受蔭中。執我我所是名身見。邊見者於彼計著 斷常是名邊見。邪見者誹謗四諦。審爾計著是名邪見。戒取者於自在等自性丈夫中間 智等。彼非解脫苦因中妄執為因。取戒等此中除等名取戒故名戒取。見取者於有漏法 執為最勝。取見等此亦除等名故名見取。此智慧性故說名見。此等五見攝一切見。此 一邪見邪執著故。以行差別故說五種

(19)

 貪欲及疑瞋  慢無明非見   境界差別轉  說有種種名 

  貪欲及疑瞋慢無明非見者。貪者彼於有中愛想樂著是名為貪。疑者於諦實義計以 為實。或謗實義彼中猶豫是名為疑。瞋者若他侵陵。不能容忍便生惡欲。於眾生所極 作逼迫破壞。非處生心惱彼是名為瞋。慢者於自地中稱量心舉是名為慢。無明者於諦 相中不知不淨是名無明。此五煩惱非慧性故。使不說見。如是一切煩惱境界差別轉說 有種種名者。此十煩惱隨於境界。差別轉故立種種名。此中若緣苦轉說見苦斷。如是 見集斷等亦爾

 不苦於一切  離三見二轉   道除於二見  上界不行瞋 

  下苦於一切者。欲界中苦是名下苦。彼一切十使與見苦相違。問曰。云何相違。

答曰。世間不能觀察。彼於苦陰不如實知。聞說陰苦不喜不樂。此不觀察是名愚癡。

以愚癡故於中生疑。為但是陰為有我耶。起如是心是名為疑。疑故邪說或本習故。謗 言無陰是名邪見。計有於我是名身見。見彼相似相續不斷故生常見。見彼因果相續壞 滅。以迷惑故生於斷見。執於斷常故名邊見。於此見中取以為淨是名戒取。於此見等 取為最上是名見取。若愛己見是名為貪。若恚他見是名為瞋。以此自高是名為慢。如 是次第此十煩惱與苦相違。離三見二轉者。除身見邊見戒取。其餘七使集及滅轉。彼 於苦因不知是名無明。癡故生疑疑於苦因。為有為無是名為疑。疑故邪說或因本習。

謗無苦因是名邪見。於彼取勝是名見取。餘如前說。如是於滅諦涅槃不知是名無明。

以愚癡故迷惑涅槃為有為無。是名為疑。餘如前說。道除於二見者。道除身邊二見餘 八種轉。於彼不信受道是名無明。餘一切如前說。戒取者於此諸見。牛戒等中信以為 淨。問曰。彼身見等何故不於集滅道中轉耶。答曰。身見於果中行我我所轉。無有作 如是解。於此苦因及滅道等計於我者。是故身見於苦中轉。故見苦實悉斷無餘。邊見 從身見生。是故苦緣。若見斷身見者。彼緣彼見亦斷邊見。問曰。若戒取不信於因。

計自在因為道。彼云何見苦斷耶。答曰。彼愚於果。計自在等陰名而起彼常分別。於 自在等以作因想。彼時能以無常等行觀察苦諦。計自在等因想即斷故見苦斷亦不信道 彼計非道為道。為道故見道斷見真道故滅中無此。何以故。如是因道滅中無故。上界 不行瞋者。色無色界除瞋。餘如欲界說。何以故。彼無損害相故。有善欲故。性寂靜 故。心滋潤故。是故無瞋。已說諸使自性差別。緣差別今當說

 普遍在苦因  疑見及無明   是使一切品  謂在於一地 

  見苦見集所斷品中。疑見及相應無明不共無明。此十一使當知界。界自界地中一 切遍。此於自地一切五品中緣使上不使下。何以故。離欲性故。下不使上。何以故。

非境界故。故說使於自地。問曰。一切遍義云何。答曰。緣一切有漏事義故名一切遍 義。彼一切一切眾生。一切有漏事中。本來起故。是名一切遍義。無有一有漏法。若

(20)

凡夫人本來不取執我我所等者。問曰。何故見苦見集所斷品中。說一切遍非滅道耶。

答曰。一切有漏緣故。同一意故。是以堅固一切有漏事苦集諦攝。見滅見道所斷諸使

。少分有漏緣少分無漏緣。非同一意故。非堅固亦非一切緣。問曰。何故貪瞋慢等非 一切遍。答曰。此是自相使故。於一眾生少分亦生。一切遍使則不如是。一切遍者緣 一切界一切地故。貪等作意起求貪欲。具一切遍者但於他現生惡行猶如河流。已說自 界地一切遍。他界地一切遍今當說

 初煩惱五種  四說為第一   於上境界轉  普遍智所說 

  前說十一一切遍中。除身邊二見餘九煩惱。他界地中說一切遍。彼欲界見苦所斷 邪見。謗色無色界苦果。見取取勝戒取於非苦因取為苦因。疑彼中猶豫無明迷惑。如 是欲界見集所斷邪見。謗色無色界陰。因見取於因事取勝。疑於因事猶豫無明迷惑。

如是色界邪見謗無色界苦果。如是應廣說。地亦如是。初禪地謗第二禪苦。如是應廣 說。乃至不用處謗非想非非想處。復次無色界異彼無他界一切遍。何以故。上無界故

。非想非非想處無他地。一切遍上無地故。問曰。何故身邊二見。非他界地一切遍耶

。答曰。非異界地生。於異界地陰生我我所無此理也。無二身事行此非現見故。彼無 我故。無生我所理也。邊見者於己陰中計存斷常

 邪見及與疑  俱生獨無明   見滅道二斷  當知無漏緣 

  見滅斷邪見謗於滅諦。疑者疑於滅諦。彼二相應無明及獨一無明。無明不見相於 滅處轉。此三煩惱緣滅諦故。是無漏緣道中亦爾。如是三界有十八使定無漏緣。問曰

。何故見滅所斷。貪等煩惱非無漏緣。答曰。如其無漏緣者。則不見貪過。是故貪使 非無漏緣。若貪滅道者。是善法欲非貪使也。非瞋者毀呰相不生故。自性柔軟作故。

無漏非可慢也。清淨最勝是涅槃道故非二取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二

(21)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三

法勝論大德優波扇多釋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六卷成部)

使品之二

(別譯)

  問曰。彼何者使。何處使  欲界一切種  一切遍使使   緣縛於自地  上地亦如是 

  欲界一切種一切遍使使緣縛於自地者。欲界一切遍使使。欲界一切種上地亦如是 者。色無色界自地亦如是

 其餘諸結使  當知於自種   緣使於自地  一切共依品 

  其餘諸結使當知於自種緣使於自地者。非一切遍使。於自種類自地法中。緣使所 使此彼境界。一切共依品者。一切遍使及不遍使。於自種類自品相應法中相應使  若無漏所行  他地緣煩惱 

 彼相應所使  境界解脫故 

  若無漏所行他地緣煩惱彼相應所使者。若使無漏緣。及他界地緣煩惱。彼相應所 使非緣使。問曰。何故。答曰。境界解脫故。此使解脫境界故。無漏諸法解脫一切煩 惱。問曰。云何緣而不使。答曰。無住處故彼對治無漏。是故不得住處。譬如炎熾琉 璃蚊蚋等蟲。樂昇其上而不能住。如人履於熱地以熱觸故不能停足。彼亦如是。上地 諸法解脫下地。是故緣而不使。問曰。此使云何為是不善為是無記。答曰

 身見及邊見  彼俱生無明   是欲中無記  色無色一切 

  身見及邊見彼俱生無明是欲中無記者。欲界身邊二見。及彼相應無明是無記。何 以故。與施戒等不相違故。身見常見於施戒修不相違。何以故。欲受未來可愛果故。

是故作施等事。不善則與施等相違。是故無記。又諸眾生常行此見。若此煩惱是不善 者。欲界應無有一眾生得受樂者。何以故。常行不善故。復次此見愚於自事不逼迫他

。是故身見非是不善。斷見隨順離欲近於無我。能作厭離無常行故亦非不善。欲界諸 餘煩惱皆是不善。色無色一切者。色無色界所有諸使悉是無記。四支五支三昧所制伏 故不能生報。譬如善呪制伏毒蛇不能為害。彼亦如是。復次不能為報因者。不善能生 苦受報。上無苦受不可欲界受於彼果。問曰。云何一切煩惱。決定於自境界中轉。為 當不耶。答曰不也問曰。云何。答曰

 貪瞋慢當知  過去或緣縛   未來說一切  餘一切三世 

  貪瞋慢當知過去或緣縛者。若過去世貪瞋慢等彼非一切。於自境界中過去世縛。

何以故。非不見不聞。不聞不分別事起貪瞋慢。何以故。分齊緣故。或時有人於眼生 貪非餘身分。何以故。自相使故。非貪等使共取境界如身見等。未來說一切者。若未

(22)

來世貪瞋慢等。緣縛三世諸有漏法。彼中若五識身。必定生法係縛未來。若不生法係 縛三世。及意地生不生法。亦緣縛三世諸有漏法。何以故。彼緣一切有漏法故。餘一 切三世者。見疑無明是名為除。彼共相縛故。若過去未來緣縛三世諸有漏法。何以故

。彼是共相使故。現在使不定。是故不說。若有者彼自相使隨現在前。彼現在未來縛

。未來縛者。謂意地及不生五識身等。過去世者。若於彼起已滅不斷於彼中縛。若共 相使現在前者。彼縛三世諸有漏法。已說使世差別。次第轉今當說

 煩惱次第轉  自地於自地   上地亦生下  次第應當知 

  煩惱次第轉自地於自地者。謂一切使於自地使次第緣轉。一一次第生於一切。上 地亦生下次第應當知者。於梵世地命終次第生欲界。一切彼中染污心命終。次第欲界 中陰穢污心生。如是乃至有頂中生或生如是生。如生無色界還生無色界。問曰。如世 尊說貪等七使。云何差別為九十八。答曰

 欲界五種貪  此說欲愛使   色無色亦爾  有愛應當知 

  欲界五種貪此說欲愛使者。所謂見苦集滅道修道斷等。五種欲貪說欲愛使。此如 前說。色無色亦爾有愛應當知者。色界五種。無色界中亦有五種說有愛使

 瞋即是瞋使  五種如前說   憍慢及無明  十五在三界 

  瞋即是瞋使五種如前說者。欲界瞋有五種。見苦斷等說為瞋使。憍慢及無明十五 在三界者。欲界憍慢亦有五種見苦斷等。色無色界亦有五種。此十五種慢說為慢使。

無明亦爾

 見使三十六  當知在三界   疑使有十二  略說為七種 

  見使三十六當知在三界者。見使三十六當知十二係在欲界謂見苦斷五。見集斷二

。見滅斷二。見道斷三。色無色界亦爾。疑使有十二者。四種係在欲界。謂見苦集滅 道斷。色無色界亦爾。此十二種說為疑使。略說為七種者。此界性種差別為九十八使

。世尊經中略說為七種。問曰。使有何義。答曰。彼微細義是為使義。使微細行。麁 者名纏。常隨入義名使。如胡麻摶相。著義名使。猶如小兒著於乳母。相續義名使。

猶如鼠毒。如四日瘧病。如責日息。如鐵黑色不捨。如讀誦漸積。如是煩惱。世尊說 為扼流取漏縛。問曰。何故。答曰

 厄取及漂流  泄漏與繫縛   以是義故說  厄流取漏縛 

  苦繫義說厄。此有四種。謂欲厄有厄見厄無明厄。取生生具故說為取。此亦四種

。謂欲取見取等。漂眾生故說流。亦有四種。如厄中說。彼流出義是漏義。一切生中 行漏有三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能繫縛世間義故名縛。問曰。何者為結。答曰。結

(23)

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慳結嫉結。已說煩惱名差別。根相應 今當說

 諸使在三界  盡捨根相應   隨地諸根使  相應至色有 

  諸使在三界盡捨根相應者。三界一切煩惱盡與捨根相應。何以故。無明與捨根相 應。彼隨順一切煩惱。及隨順別煩惱。一切煩惱後時悉皆處中而息。隨地諸根使相應 至色有者。如梵世有喜根樂根。彼中諸使與此相應。如光曜天有喜根。彼地諸使與喜 根相應。遍淨天亦有樂根。彼中諸使與樂根相應

 邪見及無明  欲界中樂苦   瞋恚疑唯苦  謂餘一向樂 

  邪見及無明欲界中樂苦者。欲界邪見與苦根樂根相應。邪見者作惡業則喜。作善 業則憂。無明者與一切根相應。瞋恚疑唯苦者。欲界疑使不定故不喜故。與憂根相應

。瞋恚於不愛相轉故。與苦根憂根相應。謂餘一向樂者。欲界諸餘煩惱與喜根樂根相 應。彼除邪見。謂餘見貪慢等喜轉

 謂熏二種身  見斷唯意地   欲界諸煩惱  說諸根相應 

  謂熏二種身者。修道所斷煩惱名熏。彼與身受心受相應。除慢唯意地故。彼苦根 樂根是說身受。憂根喜根是說心受。捨根二種受。一切身受修道所斷。心受二種斷。

見斷唯意地者。見斷煩惱與心受諸根相應。一切見斷煩惱在意地故。欲界諸煩惱說諸 根相應者。此必定欲界煩惱法如是。上地隨地根相應亦如是。疑者色界中唯與喜根樂 根相應。彼疑善助道想與喜相應。已說煩惱。起煩惱今當說

 無慚與無愧  睡悔及慳嫉   掉眠煩惱上  故說起煩惱 

  使者亦說煩惱。彼增上者是起煩惱。此等八法彼中生故。名起煩惱亦名為纏。彼 中睡眠無愧三種依於癡起。掉慳無慚三種依於貪起。悔依疑起。嫉依瞋起。自身作惡 不嫌名為無慚。不顧他不羞名為無愧。睡時令心無所堪能。以眠著故。令五根不能轉 意不自在。於愛不愛境界生於分別。心不寂靜是名為掉。於可作不作作不可作想。後 退變心熱是名為悔。見他資產。心中不喜。是名為嫉。於法於財福德悋惜。與施相違 慳心是名為慳

 一切煩惱伴  當知睡與掉   無慚及無愧  必定不善俱 

  一切煩惱伴當知睡與掉者。此二起煩惱與一切煩惱相應。何以故通三界故。一切 煩惱不寂靜故。當知掉煩惱現前。於善無能故當知睡。無慚與無愧必定不善俱者。此 二起煩惱與不善使相應。欲界一向不善故

(24)

 悔在意說苦  修道之所斷   眠唯在欲意  餘各自建立 

  悔在意說苦者。悔在意地下劣處生。故與憂根相應。說苦者當知在欲界非上界。

問曰為誰所斷。答曰修道之所斷。悔在善行惡行中故修道所斷。眠唯在欲意者。眠在 欲界意地。眠時一切煩惱共行。是故欲界意地一切煩惱相應。餘各自建立者。餘謂慳 嫉彼自力轉。不與餘煩惱相應。義除無明決定修道所斷。與不共無明使相應。問曰。

此使與幾識身相應。答曰

 貪欲瞋恚癡  當知依六識   謂欲修道斷  上地隨所得 

  貪欲瞋恚癡當知依六識。謂欲修道斷者。欲界修道所斷。愛恚無明六識相應。若 見道斷者唯在意地。上地隨所得者。色無色界愛無明等。隨所得識身即與相應。如梵 世四十四識身可得。彼中二使即與四識身相應。此上唯與意識相應。彼中餘使一向在 意地故。已分別煩惱。斷分別今當說

 一切斷煩惱  方便智所說   如此得解脫  當知非一時 

  一切斷煩惱方便智所說者。此諸煩惱謂在無礙道中。一時頓斷不數數斷。彼斷有 四種。謂知緣。伴斷。斷緣。自清淨。彼知緣者。謂見苦集所斷自界緣及無漏緣。伴 斷者。謂他界緣。斷緣者。謂滅道所斷有漏緣。自清淨者。謂修道所斷隨彼彼所斷。

如是如是自身清淨。如此得解脫當知非一時者。此得解脫隨彼數數得。如欲界見斷五 時作證。謂自分對治時。如見苦斷苦法智。如是乃至見道斷道法智。及四沙門果此前 所斷。須陀洹果攝一解脫得生。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攝亦如是。色無色界三諦亦如 是。此中說自分對治。比智分見道斷者。斷作證決定凡夫。聖者色無色界見道所斷一 時斷。是故此中無自分對治。有頂地中見苦集滅斷者。決定五時如前說。賢聖次第法 見道斷者。但四沙門果自分對治。即是須陀洹果決定修道斷。欲界三時謂凡夫地阿那 含果及阿羅漢果。一切悉斷法此自分對治。須陀洹果中不說色界二種。謂自分對治。

阿羅漢果。自分對治者。一切色界離欲無色界。但阿羅漢果一切斷法。已說滅作證。

斷知今當說

 欲界中解脫  佛說四斷知   色無色解脫  當知五斷知 

  因盡斷得無漏解脫。得度界建立斷知。何以故。解脫無餘隨得斷知名。彼有九種

。彼中欲界見苦集斷。斷者得無餘解脫。何以故。開一切遍因故。斷故此一斷知見滅 斷。第二見道斷。第三修道斷。第四此斷下分分別。色無色界亦爾。見斷三如前說。

色界修道斷第四。此無餘離色欲故。分別無色界修道斷。第五此一切結盡分別。於此 斷知分別有二。謂得阿那含果及阿羅漢果。以此二處度界得果故。問曰。諸使為與心 相應。為不相應。毘婆闍婆提說。心不相應是故生疑。答曰。決定相應。何以故

(25)

 為心作煩惱  障礙淨法相   諸妙善可得  故非不相應 

  為心作煩惱者。若使決定心不相應者。不應為心作煩惱。應如色等境界。然為心 作煩惱。如說貪欲穢心。以此言故當知相應。障礙者。若使心不相應者。善智生時不 應障礙。應如虛空不作障礙。今為障礙故知相應。淨相違者。若使與心不相應者。便 應與善不相違。不相違故則應非過。然為過故當知相違。若相違者故知相應。諸妙善 可得者。若汝使與善相違心不相應者。使恒相續於中善應不能得起。現見善法能得起 故。是故諸使非不相應。是相應也

賢聖品第五

  已說流轉次第。不流轉次第今當說  賢聖棄如此  煩惱眾怖獷 

 精進方便智  彼方便善聽 

  賢聖者。於人天中應受供養故名賢聖。棄者捨離義也。如者若方便如是義。此者 次第說使辨其相貌。煩惱者。相續煩勞眾生故名煩惱。眾怖獷者。謂是一切苦惱因義

。正精進者。如法精進義也。方便智者。謂舍摩他制發捨時智義。方便者。謂彼方便 義也。善聽者。謂至心聽。聽智攝持義。方便者據始業。地人乃至無學地人。戒等所 作方便行者。始業今當說

 始於身一分  行者係自心   係縛於識足  為殺智慧怨 

  始於身一分行者係自心者。問曰。何處係耶答曰。若鼻端若眉間。不淨阿那波那

。界入三方便觀故。自身分中說係心非外法。雖有外緣方便不說。問曰。何故係心。

答曰。係縛於識足心。性躁亂動轉不住。如驚猨猴。此是係一緣中義。問曰。何故係 一緣中。答曰。為殺智慧怨。實智怨者。所謂煩惱。為斷彼義是故一心得觀。如實非 亂心也。見如實故能斷煩惱以是義故作如是說

 此方便於身  真實相決定   諸受及自心  法亦隨順觀 

  心係一緣故觀身實相。身實相者。謂不顛倒相如義也。問曰。何者是身實相。答 曰。自相及共相。彼自相者。謂十色入及法入中少分色也。彼共相者。所謂無常苦空 無我。如是等義不亂心。行者三方便中隨意現前。方便行次第身實相得決定。此行者 觀微塵色念念散壞。是時身念處觀滿。如畦水流法入受念處。無色法中受是最麁。故 觀身後次觀於受。是人觀受自相共相。爾時受念處滿。彼受依心。是故受後次觀於心

。此處亦自相共相。決定意解心念處滿。爾時為觀其餘法故。入法念處。其餘法者。

所謂二蔭及無為法。彼亦觀於自相共相。爾時法念處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hys Davids, A Buddhist Manual of Psychological Ethics, Oxford: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00, 1 st Ed.. ・ Kathāvatthu translated by Shwe Zan

  沙彌十戒 (沙彌者梵語。此云息慈。息惡行慈故曰沙彌。息於十惡故受十戒耳。慈念眾生故有 不殺等也。此之十戒乃是眾戒之根本。先護持之)

智者大師根據《大品般若經》 、 《大智度論》 、 《成論》 、 《毘曇》等較早期的大乘經 論對禪法的演繹及修行,使我們聯想起近代西方學者 Paul Harrison

 是月初八日  十四及十五   并月二十三  下九及三十   三時十五齋  受持八分戒 

。與諸菩薩并舍利弗俱詣於彼到已聽法。受佛教勅諦觀如來。散華供養末香塗香繒蓋

  釋論曰由三有能和合觸生受若三和合無能則但生觸不生受者。出小乘義後明心法

九者菩薩解真俗諦。悟法王法。將有所襲。名法王子住。十者此位菩薩如王太子堪受

不能見餘能離殺等歡喜慶慰。如是名為成就十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不能廣利。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