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歐洲中世紀手工書籍設計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歐洲中世紀手工書籍設計之探討"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歐洲中世紀手工書籍設計之探討

曾培育

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摘 要

歐洲自從西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遭日耳曼蠻族入侵而瓦解後,古羅馬帝國的文明成果被破壞殆盡,帝國原 有的政治律法制度、經濟社會結構因此崩潰。整個西歐的文化呈現倒退狀態,城市退化成莊園聚落,交通阻絕,

知識傳承中斷,形成對外封閉的封建社會。中世紀一直到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為止長達千年的時間,歐洲社會為 教會與封建勢力所掌控,人民沒有自主的思想與生活,史稱「黑暗時期」(The Dark Age)。

雖然在文化史上被稱為「黑暗時期」,但中世紀歐洲的手工藝術在藝術史上卻是一個燦爛輝煌的時代,其中 手工抄寫編製的書籍在平面設計的發展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字體演變,裝飾、圖案設計,或編排裝訂的 方式,都成為後來歐洲書籍設計的標準。直到今日,西方書籍的部份形式仍然依循當時的設計風格。這些書籍 的內容多以宗教為主,但也保存了相當多希臘羅馬時期的文獻,這些資料在後來的文藝復興時期發揮了相當大 的影響力。

本文以平面設計史的角度探討中世紀歐洲的手工書籍設計,在長達千年的歲月中,依時間的先後順序和風 格形式分為三個時期,即「古典風格時期」,「加洛林時期」與「哥德時期」。每個時期皆有其代表性地區的風格,

其中並從人文背景,社會環境及視覺形式三方面探討不同時期的特色。希望能結合歷史與文化的淵源,將中世 紀手工書籍的狀況有系統地呈現,並透過分析及歸納,總結其在平面設計史上的定位,以及對日後編輯設計發 展的影響。

關鍵詞:手工書籍,中世紀,教會,封建社會

一、前言:西方手抄書籍的起源

現今所知西方的書寫文字最早出現於公元前四 千年前西亞的蘇美文明(Sumeriens),蘇美人以削成三 角形尖峰的蘆葦筆在溼泥版上刻畫,形成楔形筆畫的 符號用於農牧業記帳,由於其典型的外觀,故被稱為

「楔形文字」(cuneiforme)。到了公元前十八世紀的巴 比倫王國(Babylon),楔形文字的書寫形式已經發展至 非常完備,不但可用於記錄各種文獻、法典,還可成 立圖書館、學校甚至郵政等業務,其中以巴比倫漢摩 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為代表。不過,西亞的 文字雖然進步,但其書寫方式以銘文為主,大都是石 碑的形式,因此還稱不上有「書籍」的形式,直到後 來鄰近興起的古埃及文明才出現真正書籍的編寫製 作。

公元前三千年的古埃及文明已經出現了「象形文 字」(hieroglyphe)。相較於西亞的楔形文字,古埃及 文字顯得簡樸而抽象,幾何特徵較明顯,造型迷人且 保有十足的繪畫藝術性。除了將文字銘刻於石碑或泥 版上,埃及人開發及改進書寫材質,發展出一種新的 書寫形式,成為書籍的濫觴。因為埃及尼羅河三角洲 一帶盛產一種名為「紙莎草」(papyrus)的植物,可用 來編織各種日用品。更重要的,是其纖維可用來製作 書寫材料。正由於埃及人發明了這種「紙張」,書寫 藝術才得到革命性的進展。埃及人以蘆葦桿削製成 筆,並以煤灰、礦物、植物原料調製成墨水顏料於紙 張上書寫文字及繪製插圖,形成圖文並茂的「書」。

因為書的誕生而使文字成為文學的承載工具,在埃及 豐富的文學遺產中,最富盛名的是在公元前十三世紀 第 十 九 王 朝 的 一 本 重 要 的 宗 教 典 籍 「 死 者 之 書 」

(2)

(Book of The Dead)。此書以長捲草紙書寫而成,其 圖文的編排堪稱為最早的書籍設計,並影響了後來的 歐洲手工書籍。

希臘和羅馬時期應該也有一些書籍,但極少流傳 下來,希臘和埃及亞歷山卓城(Alexandria)的圖書館據 說曾藏有大量書籍,可惜後來毀於戰火而書籍幾乎流 失。當時的埃及草紙雖然輕便,但因質地脆弱而保存 不易,現在看到的希臘羅馬典籍,都是後來在中世紀 時,歐洲修道院的教士們將其翻抄於羊皮書上才得以 流傳,因為最早的草紙原稿,大多在羅馬帝國滅亡不 久,就已經損毀流失。中世紀時的回教地區、猶太地 區及東方的中國、印度亦有相當具藝術價值的手抄書 籍,但由於歐洲的手抄書對後來的書籍編排模式較有 影響,因此本文從平面設計史的角度來看,仍以中世 紀歐洲的手工書籍為主要的探討對象。

二、中世紀早期的古典風格(四~八世紀)

從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到十五世紀義大 利文藝復興為止長達千年的時間,歷史上稱為「中世 紀」(Middle Ages)。此時以拜佔庭(Byzantium)為 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儘管失去很多領土和聲望,其文明 仍不失興盛。但六世紀以後的西歐,由於遭入侵的日 耳曼民族到處割據而幾乎陷入無政府狀態,一直處於 征戰、分裂與再度野蠻化的混亂中。希臘羅馬時期對 文藝的愛好,文化的傳承,人性化的思考及溝通,在 戰爭的擾攘,交通的危險,經濟貧瘠的惡劣環境下逐 漸沒落了。殘存下來的古典文獻,大都靜靜地隱藏在 少數修道院和家族中。中世紀初期的書籍,便是以手 工抄寫的方式,延續這些從羅馬帝國晚期殘存下來的 古典文學與宗教典籍。

(一)中世紀早期的書籍製作環境

從西元四世紀西羅馬帝國末期到八世紀加洛林

(Caroline)王朝的興起,這四百年間是中世紀最黑 暗落後的時期,西歐的社會體制在世俗上淪為莊園式 的封建社會,在精神及思想上則由教會所掌控。此時 期的書籍內容以羅馬帝國遺留下來的敘事詩(epic)

及基督教典籍為主,但由於教育的斷層使當時社會充 滿文盲,書籍並非世俗社會的必需品。一方面這些以

拉丁文為主的典籍主要保存於修道院中;另一方面教 會掌控精神生活同時也壟斷了教育,讀書識字遂成為 教會人員的專利,中世紀早期的手工書籍便是以修道 院為製作中心。為了將宗教典籍保存並流傳,修道院 仿羅馬時期書籍的視覺形式,翻抄了不少聖經典籍,

形成早期中世紀手工書籍的「古典風格」(Classical Style)。

中 世 紀 的 修 道 院 設 置 了 專 門 的 繕 寫 室

(scriptorium)作為抄寫書籍的場所,由一位學問淵 博 且 通 曉 希 臘 文 和 拉 丁 文 的 長 老 擔 任 書 寫 總 監

(scrittori),他不但掌控書籍內容的正確性,同時須 負責指導書籍的編排、設計及裝訂。繕寫室內還有受 過專業訓練的修士擔任抄寫員(copisti)專事抄寫工 作。較富有的修道院其繕寫室的環境往往十分舒適,

有暖氣等設備,旁邊的書籍儲藏室通常成為修道院的 圖書館,至於較窮的修道院,其繕寫室就很簡陋了。

在世俗社會中,抄寫員的地位並不高,主要因為出了 修道院就到處是文盲,書籍沒有市場,因此抄寫員都 希望進入修道院成為抄寫修士,至少可獲得溫飽。修 道院內的抄寫工作十分辛苦,從早到晚不停地抄寫、

校對,只有在每日的祈禱功課時才可中斷。書籍的插 圖和裝飾則由專業的畫工負責,也可能雇用民間的藝 術家支援彩飾的工作。無論抄寫員或畫工都是默默無 名的藝術家,儘管他們具有天生的藝術與設計才華,

早期都不被允許在書上題上自己的姓名。當時的書籍 末頁(colophon)常會寫上一些感言敘述抄寫的過程 與心得,從這些內容中可以了解此項工作的艱辛。

(二)書籍製作材質的改進

早期埃及人書寫用的草紙雖然一直被歐洲人沿 用至羅馬時期,但草紙並不是理想的書寫用品。對歐 洲人來說,草紙仰賴埃及進口,價高但質劣,容易脆 裂且只能使用一面,無法折疊只能以紙捲方式書寫,

在長捲草紙中尋找所需的文字段落絕非易事,直到羊 皮紙的問世,書籍的形式產生重大變化。羊皮紙

(parchemin)起源於小亞細亞的帕加馬(Pergame),

「parchemin」一詞源於希臘文「pergamene」,意即「來 自帕加馬」。製作羊皮紙的手續頗為煩瑣,但其質地 優良可兩面書寫,表面磨光後既能吸收墨水顏料,又 使其不會擴散或滲透,而且乾後可以有效保持色彩,

(3)

因此取代草紙成為當時最佳的書寫材料。可是羊皮紙 的價格不低,有時製作一本書要耗費上百頭羊,也連 帶使書籍的價格異常昂貴。這使人不難理解當時書籍 頁面總是盡量充滿文字以節省羊皮紙的用量,但羊皮 紙可以仿照羅馬典籍(折疊記事板)的方式折疊縫線 再裝訂成冊,成為現代書籍形式的前身。

書寫工具從蘆葦桿進步到鵝毛筆。鵝毛筆的優點 是使用方便,含墨量大且均勻,削尖後可書寫細緻的 線條,也較容易表現字體的筆畫轉折,後來西方的字 體造型多依據鵝毛筆的書寫動線演變而來。當時手工 書籍完成不易,封面也裝訂得非常華麗,有時將金銀 等貴重金屬磨成粉狀,再調成顏料繪製圖案,甚至直 接將黃金打造成花草圖形的金箔,再鑲貼於封面。華 麗耀眼的書籍和修道院脫俗的幽靜形成強烈對比,也 反應出書籍只是少數權貴階級所擁有,而製造、出售 書籍予貴族亦是早期修道院的財富來源之一。

〔圖 1〕安色爾字體與半安色爾字體。

(三)安色爾字體(Uncial Style)

中世紀初期手工書籍的字體使用傾向簡潔且書 寫容易的字形,最普遍被使用的字體為羅馬帝國晚期 開始流行的「安色爾字體」(Uncial Style)。安色爾字 體起源於公元三世紀時的希臘木板記事碑(wooden tablet),最初因其字體書寫的高度介於上下兩條間隔 一安色爾(羅馬的長度單位)的導線內而得其名。安 色爾字體的特色是比較圓滑且轉折簡化,明顯有橫畫 較細而豎畫較粗的造型﹝圖一﹞。與羅馬時期的方正 碑體(square Capital)比較起來,安色爾字形顯然易 於提高書寫效率,手工書籍一直使用這種字體至九世 紀。當時有一些字形漸突出上下界線,形成早期字形 結構中的上緣(ascender)和下緣(descender),但字

形仍以大寫為主。後來發展出的半安色爾字體(Half Uncial)則真正成為西方小寫字母的起源,原來的兩 條導線變成四條,字形以中間兩條導線的間隔為書寫 基準(x-height)。這種小寫字體的字間較靠近,且水 平及垂直的視覺軸線強烈,行氣極佳,無論閱讀或書 寫效率都優於大寫字體。雖然半安色爾字體公元三世 紀就曾出現,但要到六世紀後才普遍流行,從義大利 南方修道院,到愛爾蘭的凱爾特書(Celtic book)都 曾發現優美的半安色爾字體。

(四)愛爾蘭的凱爾特書(Celtic book)

愛爾蘭島(Ireland)在羅馬時期未曾被帝國征服 及統治,因此錯過了古典文明、羅馬律法及有序的政 府組織,其政府仍停留在落後的部落階段。公元五世 紀初,具傳奇色彩的聖徒—聖派屈克(St. Patrick)及 一些傳教士將基督教帶入愛爾蘭,宗教及人文學術才 開始發展起來。當日耳曼民族入侵歐洲時,孤懸海外 的愛爾蘭島幸而未被波及,因此島上的凱爾特人

(Celtic)過著與歐陸隔絕的和平生活。歐洲的紛亂 導致眾多的教士、學者逃往愛爾蘭,保留了拉丁文與 希臘文的傳承,使得愛爾蘭成為中世紀初期西歐宗教 藝術最發達的地區,當時有「學者及聖徒之島」的美 名。學者、教士們在愛爾蘭興建學校、修道院及繕寫 室,因此古典文學、神學及手工藝術蓬勃發展。其中 凱爾特的手工書籍設計製作優美,成為中世紀初期古 典風格的經典代表。

本文將凱爾特的書籍歸為古典風格時期,係針對 其字體使用及文章內容而言,但就其裝飾形式來說,

不但和羅馬時期風格迴異,而且在當時是全新的裝飾 風格。其充份運用當地特有的線形幾何編織圖案作為 裝飾,並以半安色爾字體為內文,另一方面,拜佔庭 及北非回教的的優美圖紋亦有影響,形成完美且複合 性的裝飾風格,這種藝術精神出於單一平凡的裝飾動 機。與華麗的裝飾圖案相較之下,書中人物或動物的 圖像反而顯得無足輕重。在一系列新約聖經的四福音 書中,其裝飾圖案的運用有下列幾個方向:

1、每幅插圖外圍封閉的方形圖框(frame)。 2、每一章節的起首大寫字母(initial)。 3、裝訂書籍時,首頁充滿圖案的「地毯頁」

(carpet page),即後來書籍的「蝴蝶頁」。

(4)

裝飾的圖案以交織、對稱且連續的幾何曲線為主,其 中也有一些動物圖形,但都根據想像或前人留下的造 型而來,中世紀的插圖似乎不在乎自然界動植物的真 正造型。

〔圖 2〕左為杜洛之書—馬可福音首頁。

首頁的起首大寫字母(initial)的裝飾是凱爾特 書的重要特徵。公元 680 年的「杜洛之書」(The book of Durrow)為中世紀早期裝飾完整的基督教手工書 籍,其中在聖馬可福音(Gospel of Saint Mark)章節 的首頁出現非常華麗誇張的起首字母﹝圖二﹞,第一 個拉丁文單字「Initium」的前兩字母合併以巨大且裝 飾華麗的形式出現,隨後的字母、兩個單字、直到內 文(text)則漸縮小,視覺上形成一種漸弱(diminuendo)

的漸層效果,在編排上具有調和巨大起首字母和細小 內文的功能,且字間的細點花紋亦具有視覺整合的作 用。到了公元 800 年左右的「克耳斯書」(The book of Kells )被公認是凱爾特文化巔峰時期的作品﹝圖 三﹞。此書由克耳斯(Kells)及愛奧那島(Iona)的 愛爾蘭修士們編寫完成。起首字母的裝飾遍怖全書,

多達兩千一百個以上,透過修士們跨國界的交流,字 體的裝飾呈現全新的多重文化風格,於藍色或金色的 背景中,以誇大幽默的方式表現,是中世紀前期基督 教手工書籍的經典傑作。可惜此書完成後不久,北歐 一帶的蠻族入侵愛爾蘭,凱爾特文明終究難逃摧殘的 命運,大量修道院及學校毀於戰火,其黃金時代也因 而終止。

〔圖 3〕右為克耳斯書的插圖頁。

三、加洛林時期(八~十一世紀)

(一)查理曼大帝的貢獻

公元八世紀日耳曼裔的裴平(Pepin)及查理曼

(Charlemagne)父子兩位君王於法國一帶建立了加 洛林王朝(Carolingian, 751~987),歐洲出現了短暫的 秩序。其中查理曼大帝能力卓越,號稱中世紀最英明 的君主,不但在政治統御上直追古羅馬帝國,而且在 學術文藝方面也顯露了長遠的眼光。查理曼自己讀書 不多但極重視教育,他創辦官方的學校,招募學者從 事教學及研究工作,希望能恢復羅馬時期拉丁文希臘 文的學術;廣設民間學校,希望使教育普及。在研究 過程中,發現許多典籍因多次翻抄而內容出現嚴重錯 誤,他下令學者教士們正本清源,先鑑別出最早、最 權威的版本,然後根據這些版本,謹慎考證校勘,再 精心地製作新的手抄本。當時很多宗教及文學的典籍 都被重新整理,且按統一標準製作,再打上特殊標記 以示精確無誤。現今保存下來一些最好的手工書籍,

有許多都是來自當時學校及修道院的繕寫室。有些史 家認為,如果不是查理曼的後代為了爭權而使加洛林 王朝衰敗,歐洲的文藝復興可能會提前在九世紀時就 來臨。

(5)

〔圖 4〕上為加洛林小寫字體。

〔圖 5〕加洛林書籍的首頁、標題及起首字母的設計。

(二)加洛林風格(Caroline Style)

由官方重新製作的書籍在視覺風格上也有統一 的標準規格。最明顯的是一種新創造的「加洛林手寫 字體」(Caroline minuscules),是從半安色爾字形和愛 爾蘭凱爾特書的啟發而來。加洛林字體已經是發展近 乎完備的小寫字母,中間的 x 高度縮小,上下緣加長,

因此行間加大有助於閱讀。筆畫更簡潔,書寫速度加 快,有草體字的趨勢,但字間分離而使字義明確﹝圖 四﹞。由於查理曼帝國的影響,加洛林字體很快地風 行全歐洲,成為共通的標準字體。在編排方面,文句 及段落結構也較明顯,古羅馬的方碑大寫體常被用來 當作標題字體,工整地排列在首頁。起首字母的裝飾 簡化,只有第一個字母以嚴謹的結構裝飾﹝圖五﹞,

和之前凱爾特書那種華麗且帶有異教風味的裝飾截 然不同。裝飾花紋亦明顯簡化,開始有留白的空間。

到了十一世紀,「羅馬式風格」(Romanesque) 流行,

再加上受到考證古典拉丁文化的影響,插畫師亦模仿 羅馬時期的造型,繪製形體正確的插圖,且將插圖與 裝飾圖案分離,使頁面編排更清晰。加洛林風格的書 籍一直廣泛流行,直到哥德風格興起。

四、哥德時期(十二~十四世紀)

(一)行會興起及書籍生產環境改變

中世紀晚期十二世紀以後,歐洲的社會結構開始 出現一些變化。封建貴族的勢力漸衰退,交通與航海 的發展促成商業活動的興起,錢財取代土地成為財富 勢力的新指標。因從商而致富的平民日漸抬頭,形成 後來的中產階級,與持有土地的貴族相抗衡。世俗社 會中由於商業的發展也使得傳統教會的影響力慢慢 消退。擁有資金的中產階級因對教育的需求而開始興 辦學校,於是俗世大學的興起,也為書籍帶來大量的 民間新市場。教會對教育的壟斷地位開始衰弱後,原 本依附於教會的俗世抄寫員慢慢脫離教會,自行開設 書籍製作場,進而一起組織同業公會,即當時所謂的

「行會」(guilde, 又稱為基爾特),互相幫助並維護自 己利益。他們製作書籍出售予教會、貴族,中產階級 和俗世大學的師生,取代教會成為書籍的製作中心。

後來,行會因過度保護本身的利益,甚至有壟斷書籍 生產的情形出現。

書籍的種類除了聖經典籍外,因俗世大學學生的 需求,有關哲學、文學、科學等著作也開始問世。有 些地區出現成熟的方言寫作,拉丁文再也不是書寫專 用的文字。這些改變似乎暗示著,文藝復興的黎明已 逐漸來臨。為滿足新的需求,製書工場慢慢增加,書 籍種類也越來越多樣化。隨著工作量的增加,製書匠 也開始走向專業化並互相組織行會。凡加入行會的工 匠都必須小心維護利益,並且嚴守技術祕密。行會中 學徒制十分嚴格,要成為正式抄寫員都必須從最基層 的工作做起,如畫格線或研磨調製墨水顏料等。學徒 期要好幾年才能嘗試真正製作一本書由師傅審核,如 果符合行會標準,就能取得正式抄寫員資格,並可獨 立創業,但依行會規定必須遠離原來的製書場,以免 惡性競爭。這種行會制度於文藝復興後加速發展,直 到工業革命才日漸沒落。

(二)哥德字體(Gothic Style)

十二世紀中葉後,原來流行的羅馬式風格開始轉 變為哥德風格,尤以法國為首。原來的加洛林字體,

則轉變為現今大家所熟知的「哥德字體」(Gothic

(6)

Style)。哥德字體﹝圖七﹞為中世紀後期的代表風 格,一般人可能認為在哥德式建築流行的時期,類似 造型的字體理所當然也會跟著風行。其實,哥德字體 的流行還有其客觀的原因:其一是哥德體比加洛林體 瘦長,在同樣大小的羊皮紙上可抄錄更多文字,對製 書行會而言可節省成本。其二是書寫工具的變化,從 前鵝毛筆的筆端是平的,現在則削成斜面,書寫時握 筆必須略微傾斜,可寫出銳利平整的筆畫,這種筆法 很適合書寫有尖角的哥德體。哥德體的襯線(serif)

消失且轉變為菱形的點,弧形筆畫被截彎取直,成為 有稜有角的轉折﹝圖六﹞。書寫時先寫出每個字母等 高的豎畫,再加上統一的裝飾,如菱形的橫畫、轉折 及襯線來完成字形,既可提高書寫的速度,又可使編 排更加工整統一。當時,正值哥德式建築開始流行,

其交叉的拱頂、尖形的塔與拱窗,與哥德字體的造型 確有相似之處。

〔圖 8〕Ormesby Psalter。

(三)哥德時期的書籍編排設計

哥德字體在當時又被稱為「現代字形」,即拉丁 文「littera moderna」,足可顯示其時代性,而且通行 整個西歐,也是書籍主要使用的字體。整齊粗黑的哥 德字形使頁面的編排較密集,但卻規格化,文字開始 以「欄位」(column)的編排方式出現,插圖在頁面 的位置較統一,也較傾向於精緻、合理的自然造型。

十三世紀流行於英、法等國的「啟示錄」(Apocalypse)

系列書籍,即為典型的哥德風格。以「The Douce Apocalypse」一書為例﹝圖七﹞,規格化的文字欄及 矩陣形的插畫圖框,在頁面上呈現幾何分割的視覺配 置;插畫人物的造型較寫實,即使是上帝或聖徒依然 以人性化的姿態出現。在空間的表現上仍以主觀的平 面為主,尚未出現文藝復興時期理性的透視觀念,但 瘦長的人物造形卻和哥德字形十分調和,也顯示在平 面圖文設計的用心。現今英、法的學者們各自爭辯

「The Douce Apocalypse」為自己國家的文化遺產,

反應出當時的哥德風格,的確是無國界的國際形式。

「啟示錄」系列書籍的編排方式,成為後來歐洲活字 印刷編排(typography)的標準,其影響頗大。

在裝飾的圖紋方面也有明顯變化。中世紀早期一 直到加洛林時期,因受了拜佔庭和回教文化的影響,

裝飾圖案常使用幾何連續的編織圖紋。哥德時期的紋 飾漸出現花草植物等「有機造型」(organic pattern),

〔圖 6〕哥德風格的手寫字體。

〔圖 7〕The Douce Apocalypse。

(7)

連起首字母都融合在紋飾中。以十四世紀初英國的

「Ormesby Psalter」禮拜書為例﹝圖八﹞,起首字母 結合了插圖裝飾,文字周圍的有機紋飾與工整的哥德 字體編排,形成有趣的對比。在紋飾中隱藏了插圖以 暗示文章的內容,而紋飾外圍輪廓的菱角造型,正好 和哥德式的視覺特色互相呼應,亦使裝飾和文字達到 協調的目的。十五世紀文藝復興開始後,哥德風格隨 著中世紀的結束而漸漸衰退。此時,歐洲手工書籍也 跟著沒落,最大的原因並非哥德風格的衰退,而是有 一個將在歐洲文化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發 生了,即「活字印刷」的發明。

五、結論

中世紀的手工書籍在藝術史或文化史上頗有價 值,但以平面設計史的角度來看,在漫長的千年時 間,其進展卻十分有限,因為這些書籍設計和整個社 會的互動關係很弱。在封閉的神權社會中,書籍和民 間的關連性不大,只是少數貴族和神職人員擁有。當 然,昂貴的材質和費時的手工使其無法普及,但民間 知識水準不高也是另一原因。由於其服務對象只是特 定階級,故在設計的動機上,比較不考慮傳達的機能 性。在演化的過程中,它明顯朝著提升書寫效率、降 低材質成本、和強調裝飾形式等方面發展,設計的目 的不是突顯貴族的華貴;便是宗教上的誇耀與奉獻,

導致這些書籍最終成為藝術收藏品,其應有的傳達功 能反而顯得薄弱。再加上書籍內容以宗教文獻居多,

在神權至上的時代,設計風格受了很大的限制,很多 都是教會規定的傳統格式,無法輕易改變。這種情形 到晚期商業活動興起,教會勢力衰退後才有起色。因 此,哥德時期書籍設計的變化,民間的製書行會組 織,似乎在為文藝復興運動做暖身,平民及中產階級 的投入,讓書籍的生產市場化,商業因素刺激其改變 原有的製作方式,終於有文藝復興時期活字印刷的發 明。

在視覺形式方面,中世紀手抄書籍為日後的書籍 編排奠定了基礎模式,同時也成為書籍設計的審美標 準。即使是活字印刷,也仍然以模仿手工書籍為目 標,因其貴族及神權的特性已經是根深蒂固的觀念,

手工書籍是高級品的象徵,印刷業者希望能在量產的

前提之下,印製出和手工書籍一模一樣的產品。因 此,編排模式也以其為標準,甚至在文藝復興後的君 主專制時期,歐洲王室主導設計流行風格,書籍的編 排也仍維持傳統模式,直到現今的書籍編排,起首字 母、文字欄、插圖配置等,還帶有當時的形式。貴族 的品味成為設計的審美標準,設計僅為裝飾的代名 詞,這些觀念直到工業革命後,資產階級亦仍然繼續 遵循。以平面設計史的定位而言,中世紀手工書籍只 反應了傳達設計和神權階級的互動關係,是十分「出 世」的,並不能代表當時整個世俗社會所傾向的風 格,我們很難歸納出它和社會真正的互動模式,以作 為現今風格發展的參考。儘管如此,我們卻可從當時 的狀況,了解文藝復興發生的前因背景,進而得知書 籍設計的發展脈絡。因此,如果從平面設計史的學術 文獻看來,以宗教神權為前提之下所產生的傳達設 計,其動機和發展過程仍然具有相當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Will Durant(1949), The Dark Ages and The Crusades,初版,幼獅文化公司編譯,1974,台北 2、Will Durant(1952), The Renaissance,

初版,幼獅文化公司編譯,1975,台北 3、Georges Jean(1987), L 惀 criture : m 惀 moir des

hommes,初版,時報出版社編譯,1994,台北 4、W. K. Ferguson(1976), A History of The

Renaissance,初版,涂永清譯,水牛出版社,1976,

台北

5、Philip B. Meggs (1992) - 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published by VNR. New York, second edi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宗格里高利七世於 1076

By analyzing the lettering styles and comparing with the script, the way of lettering evolution directed another variety “Fraktur”, which became the fourth family of Gothic typefaces

1.國字請用標楷體字型、大小為 12 2.英文及數字請用 Times

1.國字請用標楷體字型、大小為 12 2.英文及數字請用 Times

1.國字請用標楷體字型、大小為 12 2.英文及數字請用 Times

Finally, adding the discussion of cultural causes and the rise of Rome typef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thic script and the renaissance typeface design for the future study

中期 Ratdolt 的大寫字母在 S,E,I 等字母則略窄;而晚期 Griffo 的各個大寫字母之寬度則明顯 縮小,除了少數字母如

這個時期字體設計的理念,和之前中世紀手寫字 形的關係十分微妙。字體設計家一面從手抄書籍中找 尋創作的參考資源;一面又欲擺脫其風格的桎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