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歐陽竟無先生的生平、事業及其佛教思 想的特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歐陽竟無先生的生平、事業及其佛教思 想的特質"

Copied!
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歐陽竟無先生的生平、事業及其佛教思 想的特質

程 恭 讓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

(2)

一 、 在 舉 業 中 奮 鬥 和 受 挫 的 家 族

歐 陽 漸 , 江 西 宜 黃 縣 人 。 生 於 清 同 治 十 年( 1871), 卒 於 民 國 三 十 二 年

( 1943)。 歐 陽 原 字 鏡 湖 , 四 十 歲 以 後 改 字 竟 無 。 五 十 歲 前 後 , 歐 陽 在 南 京 金 陵 刻 經 處,自 修 成 就 法 相 唯 識 之 學,門 人 弟 子 及 學 術 界 漸 漸 譽 為 歐 陽 竟 無 大 師 。 自 此 之 後 歐 陽 的 原 字 鏡 湖 , 世 遂 不 復 及 知 。

歐 陽 家 族 的 通 譜 中 , 以 唐 之 歐 陽 詢 、 宋 之 歐 陽 修 為 遠 祖 。 修 四 傳 至 歐 陽 價,價 徙 居 宜 黃 陽 坊,這 為 宜 黃 歐 陽 一 系 的 開 始。價 十 二 傳 至 才 立 公,徙 居 宜 黃 城 內 南 岳 之 下 1。此 系 世 代 務 農,寂 寂 不 顯。曾 祖 文 楷 公 習 詩 文 辭 章 書 畫,歐 陽 家 族 始 有 文 名。祖 歐 陽 鼎 訓 四 十 五 歲 時 中 舉 人,曾 赴 京 都 雜 考 , 考 取 景 山 官 學 教 習 , 此 為 宜 黃 歐 陽 一 系 步 入 仕 途 之 始 。

鼎 訓 有 二 子 一 侄:暉、暄、昱。三 子 都 能 繼 承 文 楷、鼎 訓 開 辟 的 家 學 , 而 且 頗 能 發 揚 光 大。表 伯 鄒 小 帆 時 為 江 西 名 士,他 曾 經 對 歐 陽 昱 夸 獎 說:“ 君 家 兄 弟 不 可 當( 擋 ),為 爾 盡 披 靡 矣。2" 這 說 明,鼎 訓 三 子 的 才 學 及 文 名 , 已 經 得 到 士 人 階 層 的 接 納 和 印 可,這 在 江 西 宜 黃 家 族 的 發 展 歷 史 上,是 極 為 重 要 的 一 步 。

鼎 訓 長 子 歐 陽 暉 即 是 歐 陽 漸 的 生 父 。 暉 字 吉 士 , 又 字 仲 孫 , 及 冠 之 年 參 加 道 光 己 酉 科 考 試,中 舉 人。歐 陽 暉 精 於 文 章 詞 賦,擅 長 古 文 駢 體,兼 精 書 法。他 居 京 幾 十 年,以 文 章、書 法 頗 享 時 譽。歐 陽 暉 志 在 功 名,心 係 科 場 , 不 屑 以 文 士 自 居。然 而 他 中 舉 之 後 二 十 餘 年 間,竟 然 累 戰 科 場,而 屢 屢 敗 北。

中 年 之 後 歐 陽 暉 在 家 鄉 督 辦 團 練 , 以 勞 績 保 舉 陝 西 司 主 政 。 歐 陽 暉 少 年 得 意 , 卻 仕 途 受 挫 , 以 閒 職 勞 其 一 生 , 故 而 終 生 郁 郁 , 難 申 其 志 。

鼎 訓 第 二 子 歐 陽 暄 與 乃 兄 在 仕 途 上 有 相 同 的 命 運 , 但 是 反 應 不 同 。 暄

1 參考《歐陽六宗通譜》,歐陽安世(清)等撰修,歐陽漸(民國)等輯目。歐陽竟無先生 於民國十六年同歐陽孟博等商議會通湘譜、贛譜,民國二十三年復與歐陽葆真、歐陽瑞 驊等議決,將《通譜》加以整理,並石印五百套保存、流通。歐陽且寫有《歐陽六宗通 譜目錄小引》等。然《竟無小品》中關於宜黃歐陽的遠祖譜系,歐陽另有一說,略謂:

“宜黃歐陽氏系本佺公,非修公後,沿誤數百年,由三修譜改之。佺子剪避仇崇仁石創,

孫暹徙居巴唐,六傳至價,徙宜黃陽坊,價十二傳至才立公,徙宜黃城內岳前。"未詳 二說熟是。

2 歐陽漸《竟無詩文.見聞瑣錄敘》,此敘又見於歐陽昱《見聞瑣錄》的序言。

(3)

有 過 目 不 忘 的 天 賦,文 章 有 國 初 諸 老 的 遺 風,他 童 試、鄉 試 及 其 它 各 種 課 考,

一 向 名 登 榜 首,然 而 闈 試 一 第 卻 四 戰 敗 北。歐 陽 暄 從 此 心 恢 意 冷,絕 意 功 名。

他 隨 父 兄 居 京 城 時,常 常 “ 不 冠 不 履 ",縱 情 酒 肄,以 放 蕩 不 羈 之 態 排 遣 胸 中 無 可 奈 何 的 鬱 鬱 之 氣 。3

歐 陽 暉 的 從 弟 歐 陽 昱 , 更 是 一 位 才 華 橫 溢 、 志 向 高 邁 的 讀 書 士 子 。 和 他 的 兩 位 兄 長 一 樣 , 歐 陽 昱 同 樣 也 要 經 歷 科 場 上 的 失 意 和 打 擊 。4

歐 陽 暉 病 逝 於 光 緒 丙 子 年( 1876)2 月,是 年 歐 陽 漸 虛 齡 六 歲。由 歐 陽 漸 的 曾 祖、祖 父 及 父 親 三 代,通 過 詩 文 修 養 的 日 漸 積 累,以 及 向 仕 途 的 逐 步 接 近,歐 陽 家 族 大 體 上 實 現 了 由 農 人 階 層 向 士 階 層 的 轉 變。在 當 時 的 歷 史 社 會 環 境 下,這 也 是 一 般 家 庭 改 變 身 份 的 必 由 之 路。但 是 由 於 歐 陽 父 系 一 代 在 科 場 上 的 不 幸、挫 折,歐 陽 家 族 改 變 身 份 的 道 路 並 沒 有 徹 底 走 通。隨 後 而 來 的 晚 清 社 會 政 治 局 勢 的 滄 桑 巨 變,以 及 伴 隨 這 種 局 勢 而 來 的 仕 途 升 進 之 道 的 變 化 , 沒 有 為 這 個 充 滿 希 望 正 在 上 升 中 的 家 族 , 留 下 更 多 的 時 間 和 機 遇 。

宜 黃 歐 陽 家 族 改 變 階 層 身 份 的 錦 繡 前 程 , 被 歷 史 形 勢 的 變 化 無 情 地 斷 送 了 , 歐 陽 暉 及 歐 陽 漸 兩 代 人 對 於 時 局 及 新 潮 , 採 取 抵 拒 及 冷 眼 旁 觀 的 態 度 , 也 就 是 合 情 合 理 之 事 了 !

由 於 尚 不 曾 在 官 場 上 飛 黃 騰 達 、 積 累 家 資 , 而 又 必 須 把 主 要 的 精 力 和 時 間,投 身 於 詩 書 文 章,宜 黃 歐 陽 家 族 不 得 不 承 受 經 濟 上 的 困 頓 及 壓 力。三、

四 代 人 在 詩 書 文 章 上 的 淵 源 積 累,應 當 是 相 當 深 厚 的,宜 黃 歐 陽 家 族 勢 必 不 能 重 新 折 回 務 農 一 路,卻 又 受 挫 於 仕 途 升 進 的 一 路,所 以 不 得 不 沿 著 才 性 和 讀 書 的 方 向 , 繼 續 向 前 發 展 !

歐 陽 漸 晚 年 曾 有 一 段 回 憶 , 從 中 可 以 見 出 宜 黃 歐 陽 家 族 經 濟 方 面 的 難 堪 情 形 :

常聞叔父(指歐陽昱,引者)言:祖兄弟四,以次輪養曾祖 母。祖母值月,質當稱貸,蒸以一雞卵以為供。食罄,叔父 舔其餘味,不啻享天廚異品矣。

3 參考《江西宜黃南岳歐陽氏五修宗譜》。又徐清祥所著《歐陽竟無評傳》依此譜於歐陽家 事考訂甚詳,本節頗多參考其說。

4 有關歐陽昱的情況,請參考下節。

(4)

叔父衣敗絮,目赤而瘡,程家表叔貴公子,衣服麗都,時或 來,曾祖母撫弄之。呵叱叔父:乞丐子不得前!祖母痛甚,

時流涕。

5

在 祖 父 母 輪 養 曾 祖 母 的 值 月 , 祖 母 甚 至 要 質 當 家 裏 的 物 事 , 才 能 購 回 一 些 雞 蛋,來 供 養 曾 祖 母。這 些 尋 常 的 雞 蛋 在 年 幼 的 叔 父 眼 裏,竟 然 如 同 “ 天 廚 異 品 " ! 於 此 我 們 可 以 設 想 歐 陽 父、祖 輩 家 庭 生 活 的 環 境,也 可 以 感 受 到 歐 陽 家 族 創 業 的 艱 辛 , 以 及 創 業 受 阻 的 痛 苦 !

二 、 身 為 幕 賓 的 叔 父 歐 陽 昱

祖 父 歐 陽 鼎 訓 二 子 一 侄 中 , 日 後 對 歐 陽 漸 影 響 最 大 的 , 要 算 叔 父 歐 陽 昱 。

昱 字 宋 卿 , 同 治 十 二 年 ( 1873) 江 西 省 拔 萃 科 貢 士 。 後 朝 考 獲 二 等 , 錄 為 清 州 州 判。歐 陽 昱 少 年 即 有 “ 風 雲 宇 宙 " 的 大 志 6,故 對 此 職 頗 為 鄙 棄,

未 去 就 任 。

歐 陽 昱 幼 孤 家 貧,由 伯 父 歐 陽 鼎 訓 撫 養 成 人。昱 少 時 因 被 祖 母 罵 為 “ 乞 丐 子 " , 憤 而 向 學 。 歐 陽 漸 的 記 載 是 :

叔父遂發奮讀,讀於塘坊外氏。通宵達旦不息,日光射窗隙,

油燈密吟如故也。冬夜撫熏籠,倦而假寐,袍為之焚而不覺 也。如是者數年,作城濮之戰賦千餘言,不日而畢。

7

歐 陽 昱 讀 書 求 學 的 最 初 啟 蒙 者,是 乃 兄 歐 陽 暉。歐 陽 昱 的 知 交 南 昌 名 士 魏 元 曠 ( 斯 逸 ), 在 歐 陽 昱 死 後 , 曾 為 昱 作 傳 紀 念 。 這 篇 傳 文 簡 略 而 準 確 地 反 映 了 歐 陽 昱 的 生 平 、 性 格 及 成 就 :

府君諱昱,字宋卿。幼孤,從長兄仲孫先生為學。既長,博 雅淵懿,擅名於時,與仲孫先生相埒。同治癸酉,當選拔萃,

5 歐陽漸<見聞瑣錄敘>。

6 歐陽漸<見聞瑣錄敘>載歐陽昱晚年之言:“既未風云宇宙,便須雨露鄉間。"

7 同上註。

(5)

以未歲試,與成格不合,學使者為李公文田,粵之名宿也,

特以充貢,庠序無異言。

君性倜儻,好講求生民利病,與天下治亂之故。崇正論,病 邪說,凡中朝貞淫進退,及政事之興替,禍變之起伏,皆有 籍錄,以驗其後。中歲淪落,不得行其所志。嘗歷居譚序仲、

沈品蓮、梅筱岩諸巨公幕,從不干以私,相與討論一世之成 敗得失,聲氣辭色不少假借,諸公皆敬憚之。沈公居閩,藩 屬與法蘭西用兵,君以防策亟諍之,沈公以諸帥臣難與進言,

且曰終歸於和、不虞戰端,卒有馬江之敗,閩江殘震。

君久游上元、雲間諸郡,習知蠶桑利,親購桑秧,聘蠶師,

著《蠶桑簡要錄》,教於邑中,數年,城鄉桑成者至十萬株。

邑沿河有壩,置水確,節節壅遏,水旁溢,壞田廬,舟行觸 壩,輒致沉溺。初,黃樹齋侍郎欲毀之不能,君籌費給各壩,

曉譬寲切,竟夷其害。

光緒乙未以後,朝廷漸更新政,士多習公羊說,君引為深憂,

言之則憤形於色。以貧故,晚應河南撫臣松壽教讀聘,州縣 所饋節規約千金,皆堅卻不受,出則布衣小車,無有知為中 臣上賓者。

8

從 魏 元 曠 的 上 述 記 載 中 , 可 以 看 出 :

( 一 )同 從 兄 歐 陽 暉 、 歐 陽 暄 一 樣 , 歐 陽 昱 在 文 章 辭 賦 上 的 天 賦 及 造 詣 , 均 已 臻 於 上 品 , 歐 陽 昱 未 參 加 歲 試 , 本 不 合 拔 貢 生 的 “ 成 格 " , 江 西 學 使 李 文 田 能 夠 破 除 “ 成 格 " 錄 用 他 , 並 且 上 上 下 下 無 有 異 議 , 此 即 為 明 證 9

8 見<《見聞瑣錄》附刊.清州判拔萃科貢士歐陽府君家傳>。附刊除此傳外,尚載有魏元 曠為歐陽昱寫的六十壽序、墓志銘,及為《見聞瑣錄》所作的序言等文字,內容大致相 同。

9 歐陽昱晚年曾應河南巡撫松壽幕,松壽為歐陽昱遺書《崇本堂文集》所作的<序>稱其才 學:“宜黃歐陽宋卿先生,績學多才,以明經遨游公卿,所至羔雁充庭,聲稱藉甚。為

(6)

( 二 ) 歐 陽 昱 拒 絕 州 判 之 任 , 其 功 名 、 仕 途 即 告 斷 絕 , 此 後 剩 下 的 唯 一 一 條 道 路 , 便 是 作 諸 侯 的 “ 賓 客 " ─ ─ 作 “ 名 公 巨 卿 " 的 幕 友 , 或 “ 課 讀 " 這 些 仕 途 成 功 者 的 子 弟 , 這 是 歐 陽 昱 在 “ 中 歲 淪 落 , 不 得 行 其 所 志 " 之 後 , 唯 一 可 行 的 選 擇 10

( 三 )歐 陽 昱 晚 歲 時 , 適 值 光 緒 皇 帝 推 行 新 政 , 他 對 新 政 以 及 康 有 為 等 新 派 人 物 , 殊 無 好 感 , 對 於 戊 戌 時 代 新 的 政 治 理 念 深 惡 痛 絕 , 歐 陽 昱 這 種 激 烈 的 反 應 , 正 是 上 升 中 的 歐 陽 家 族 失 落 心 態 的 典 型 表 現 和 暴 露 。

( 四 ) 然 而 , 同 歐 陽 暉 的 溫 柔 敦 厚 、 憂 郁 內 向 相 比 , 同 歐 陽 暄 的 借 酒 澆 愁 、 聊 作 解 脫 相 比 , 歐 陽 昱 在 天 性 方 面 更 加 爽 直 質 樸 , 所 以 魏 元 曠 稱 贊 昱 天 性 “ 倜 儻 " , 歐 陽 漸 日 後 在 回 憶 叔 父 時 , 也 稱 贊 叔 父 是 “ 直 心 坦 懷 、 無 一 毫 利 害 之 計 禍 患 之 惕 " 的 血 性 男 子 11

( 五 ) 歐 陽 昱 的 這 種 天 賦 性 情 , 使 得 他 在 人 生 路 向 的 選 擇 方 面 , 與 他 的 從 兄 區 別 開 來 , 歐 陽 暉 、 歐 陽 暄 的 人 生 目 標 , 無 不 圍 繞 功 名 事 業 而 旋 轉 , 歐 陽 昱 則 基 本 上 擺 脫 了 功 名 上 的 挫 折 感 , 他 對 國 事 世 事 的 關 切 , 對 家 鄉 桑 梓 的 服 務 , 都 純 粹 出 於 一 個 讀 書 士 子 的 良 心 和 悲 心 。

可 以 說 , 到 了 歐 陽 昱 , 宜 黃 歐 陽 家 族 的 仕 途 升 進 之 路 , 已 經 是 毫 無 希 望。不 過,卻 也 因 此,歐 陽 家 族 走 出 了 功 名 利 祿 的 圈 子,走 出 純 粹 讀 書 士 子 的 生 活 路 向 來:對 於 這 些 讀 書 士 子 來 說,他 對 人 生 及 文 化 意 義 的 關 切,對 於 社 會 、 國 家 的 責 任 感 , 是 絕 對 要 超 越 於 對 一 己 或 一 身 功 名 利 祿 的 追 逐 的 !

文貫穿經史,出入諸子百家,每一搦管,洋洋灑灑輒千萬言。"

10 歐陽昱所作《見聞瑣錄》的自序中,敘自己的幕友生涯如下:“予足跡半天下,走幽、燕,

馳青、冀,過中州,歷淮徐,周兩皖,經武昌,游金陵,入閩嶠,涉兩浙,六客姑蘇,

十寓申江,四住頏上,累應某制軍、某河帥、某中臣、某方伯、某軍門、某參府、某游 府聘,教授其子弟,入某學使幕,襄校試卷,就府、縣西席記室者五。"

11 歐陽漸<見聞瑣錄敘>。

(7)

三 、 生 平 所 受 的 第 一 次 “ 刺 激 ”

歐 陽 暉 去 世 時 僅 53 歲,其 時 歐 陽 漸 尚 在 幼 齡 之 中,叔 父 成 了 對 歐 陽 日 後 人 生 道 路 影 響 最 大 的 人 。

歐 陽 仲 孫 公 的 逝 世 , 無 疑 是 對 這 個 家 庭 最 大 的 打 擊 。 歐 陽 暉 遺 留 下 來 的 一 大 群 孤 兒 寡 母,頓 時 陷 入 精 神 無 有 依 藉,生 活 無 有 著 落 的 恐 慌 狀 態。歐 陽 暉 五 十 歲 以 後,知 道 仕 途 已 無 希 望,於 是 攜 家 屬 南 歸。暉 與 江 蘇 佈 政 使 譚 鈞 培 有 筆 墨 交 誼,他 退 出 無 望 的 仕 途 競 爭 後,頗 得 譚 氏 的 照 顧,因 而 歐 陽 一 家 在 經 濟 上 尚 能 勉 強 支 撐,在 精 神 上 也 尚 能 維 持 一 份 自 尊 和 體 面。現 在 歐 陽 暉 的 猝 然 過 世 , 讓 一 切 希 望 都 破 滅 了 。

幸 虧 叔 父 歐 陽 昱 挺 身 而 起 , 毅 然 承 當 起 了 維 持 長 兄 一 家 老 少 的 經 濟 生 活 , 及 培 養 長 兄 遺 孤 的 重 責 。

還 在 仲 孫 公 居 官 京 城 時 , 太 平 天 國 的 戰 禍 曾 延 及 宜 黃 小 城 。 有 一 次 , 為 了 躲 避 亂 軍,歐 陽 一 家 逃 匿 山 中。其 時,仲 孫 公 長 子 歐 陽 同 山 尚 在 襁 褓 之 中,因 為 環 境 惡 劣、緊 張,嬰 兒 得 了 重 病,山 中 缺 少 葯 物,同 山 的 生 命 危 在 旦 夕。為 了 挽 救 長 兄 的 孩 子,叔 父 最 後 不 顧 一 切 地 衝 下 山 去,冒 險 求 葯。他 衝 過 太 平 軍 的 營 寨 時 , 幾 乎 丟 掉 了 性 命 。

宋 卿 公 幼 年 曾 蒙 兄 長 歐 陽 暉 督 教 , 現 在 他 把 受 之 於 兄 長 的 那 番 恩 情 , 轉 而 毫 無 保 留 地 奉 獻 給 了 兄 長 的 遺 孤 們。除 了 常 年 接 濟 歐 陽 母 子 之 外,宋 卿 公 還 承 擔 著 保 護 這 一 家 弱 小 免 遭 欺 凌 的 重 責。歐 陽 在 叔 父 過 世 後 這 樣 寫 道 :

“ 予 父 早 世 , 護 予 家 弱 小 , 乃 至 人 有 小 負 欠 , 如 臨 大 敵 而 討 之 。 "12 宋 卿 公 的 另 一 重 責 , 是 督 導 長 兄 的 兒 子 們 , 繼 續 在 讀 書 問 學 的 道 路 上 前 進 。 歐 陽 漸 回 憶 說 :

予兄少沖

( 指 歐 陽 暉 第 二 子 歐 陽 滉 , 引 者 )

幼廢學,叔父垂涕 而道之,且抶,且哭予父。嘗授予一帙,曰:此爾父教我之 文,今以與爾。展視,則端書竟冊,無一字苟。蓋所以致感

12 歐陽漸<見聞瑣錄敘>。

(8)

者深矣。

13

歐 陽 漸 就 這 樣 開 始 了 啟 蒙 教 育。此 後 數 年,叔 父 或 為 塾 師,或 為 幕 僚 , 展 轉 南 北,顛 沛 流 離,歐 陽 漸 也 常 常 跟 從 受 業。叔 父 有 五 個 兒 子 14,家 庭 生 活 的 負 擔 本 已 沉 重 十 分,加 上 要 投 入 精 力、經 濟 照 料 長 兄 的 孩 子 們,宜 乎 歐 陽 昱 需 要 流 轉 四 方 , 忙 碌 一 生 !

在 歐 陽 暉 過 世 的 情 況 下,如 果 不 是 叔 父 對 讀 書 士 子 生 活 的 鐘 情、執 著 , 如 果 不 是 叔 父 毅 然 承 當 起 責 任,歐 陽 漸 的 輟 學,及 回 歸 農 家 子 弟 的 生 活,幾 乎 是 沒 有 疑 問 的 !

所 以 , 在 歐 陽 日 後 的 回 憶 中 , 對 叔 父 的 感 激 、 崇 敬 之 情 , 常 常 溢 於 言 表。歐 陽 漸 晚 年 在 回 憶 起 叔 父 時,把 自 己 少 時 人 生 智 慧 的 成 長,歸 諸 叔 父 獨 具 一 格 的 人 格 範 型 的 引 導。叔 父 的 性 情 性 格、生 活 方 式 及 思 想 理 念 等,都 在 歐 陽 的 生 活 中 留 下 了 深 刻 的 烙 印 。 下 面 兩 點 是 其 中 最 需 提 出 者 :

( 一 ) 歐 陽 昱 坦 誠 、 率 真 的 性 格 。 這 是 叔 父 遺 留 給 歐 陽 的 最 重 要 精 神 遺 產 之 一 。 當 叔 父 的 第 五 子 歐 陽 溱 謀 刻 其 父 的 遺 書 《 見 聞 瑣 錄 》, 並 問 序 於 歐 陽 漸 時,歐 陽 漸 寫 下 了 <《 見 聞 瑣 錄 》序 >,這 篇 文 章 堪 稱 是 歐 陽 漸 全 部 詩 文 小 品 中 的 最 為 動 情 之 作 。 文 中 , 歐 陽 以 重 墨 描 繪 了 叔 父 的 獨 特 個 性 :

游皖景學使其睿幕,中秋宴會,景偶言:能詠綠牡丹用六麻 全韻者大觀也。時一幕友奮筆已數十韻,一座惊豔,無所措 而散。叔父則就其人下拜問學,多有所得。然所得者口耳尺 寸之學耳,血性男子直心坦懷,無一毫利害之計、禍患之惕,

則叔父所自有,又誰得而教之哉!

族人以蔭生守南昌城門,自已為富貴也,將易其妻。誣以帷 薄不修,圖不利於彼,以詒怒我叔父,以為大助。叔父惑之,

讞時乃悟。叔父已為既已誤也,何避何諱,逕造法庭,直認

13 同上註。

14 歐陽溱在<《見聞瑣錄》跋>中說:“溱兄弟五人,伯兄汪、三兄沂,皆為諸生,沂幼聰 慧,最先府君所屬望,丱角即遍讀群書,常隨左右,教誨督責,罄所學授之。仲兄汶,

四兄涇,則繼承府君晚年農桑之志。惟溱未冠失怙,依從兄漸,學以成人。"

(9)

一時之非。遂陷於獄,經年乃解,衣領革而復全。

性嗜博,輸即酬值,千金不吝,乃至為詭局所傾,亦必貸以 償之。遂而所負累累。

15

胸懷磊落,率性而行,光風霽月,不計利害,不隱人長,不 飾己非,不護己短,不諱己過,自我承當,有錯則改,這些 都是歐陽昱性格中最富魅力的內涵。

16

( 二 ) 歐 陽 昱 對 國 事 世 事 及 桑 梓 事 的 責 任 意 識 。 松 壽 曾 稱 贊 歐 陽 昱 是 一 代 “ 真 儒 ",歐 陽 昱 以 一 貧 窮 書 生,而 留 心 “ 經 世 之 學 ",正 表 現 了 其 以 國 事 世 事 天 下 事 為 己 責 的 “ 真 儒 " 意 識 :

( 先 生 )

尤究心經世之學,於歷代朝章國政兵事邊防,博考旁

稽,能屈伸指而言其得失。足跡所經,山川扼要,風土人情,

靡不諏諮故老,遍覽熟識,蓋其懷抱宏遠,志欲有所樹於時,

不屑屑以文士自囿也。

嗚呼,以先生之才,不獲大用於世,僅僅以一文士終,先生 之不幸,抑亦斯世之不幸?然有斯集在,使承學之士得以窺 求真儒閎蘊,丐馥沾瀝,蔚成有用之材,則先生所以祝遺來 哲者,其精神且永無終極,區區一世之顯晦,又何所加損於 先生哉!

17

松 壽 認 為 , 歐 陽 昱 不 是 一 個 尋 常 的 “ 文 士 " , 而 是 一 位 有 著 宏 大 抱 負 的 “ 真 儒 "。在 松 壽 看 來,歐 陽 昱 的 全 部 行 事 以 及 歐 陽 昱 的 全 部 遺 著 中,都 展 示 了 一 種 難 能 可 貴 的 “ 真 儒 " 精 神,那 就 是 讀 書 人 的 經 世 抱 負 ─ ─ 讀 書 士 子 對 國 家 事 、 天 下 事 的 使 命 感 、 責 任 感 !

15 歐陽漸<見聞瑣錄敘>。

16 魏斯逸在<歐陽宋卿六十壽序>中描寫歐陽昱的這种性格:“先生之於人,不干以私,非 其義,介千金不顧。獨為一事行一誼,極之撲博雜戲,皆必專致之,雖寒暑憂患不以已,

與人皆坦然出肝膈肺腑以相示,不為意氣文貌。詩曰:`其儀一兮,心如結兮。'先生 之謂歟?"

17 松壽<崇本堂文集序>。

(10)

直 心 坦 蕩 , 不 計 利 害 , 不 較 功 利 , 這 是 一 個 真 正 士 子 ─ ─ “ 真 儒 " ─

─ 的 內 在 方 面,天 下 興 亡、匹 夫 有 責 的 經 世 志 向 或 經 世 意 識,則 是 真 正 士 子 的 外 在 方 面。這 兩 個 方 面 可 以 說 是 一 內 一 外,互 為 表 裏,一 體 一 用,相 輔 相 成。歐 陽 漸 日 後 性 格 的 基 本 色 調 及 思 想 的 基 本 框 架,都 不 離 以 上 兩 個 方 面 18, 於 此 可 以 窺 見 叔 父 歐 陽 昱 對 他 的 影 響 。

叔 父 愛 惜 歐 陽 的 資 質 , 希 望 這 個 侄 兒 能 繼 承 宜 黃 歐 陽 一 脈 的 三 代 家 學,光 大 門 庭。因 此,叔 父 對 歐 陽 的 教 育 一 方 面 認 真 細 緻,一 方 面 嚴 厲 苛 刻。

就 在 跟 從 叔 父 謀 食、謀 讀 的 那 段 辛 酸 歲 月,叔 父 給 他 上 了 極 有 啟 示 意 義 的 人 生 一 課 :

予嘗為人曝書,拂拭不經意,叔父忽瞠目大呼:“ 爾奈何為 人不出力?” 持書緊拍,聲徹於庭,予徒然悚惕,魂為之奪,

自此數十年小事不敢忽,難事一切捨也。

19

“ 小 事 不 敢 忽 " , 指 對 細 節 小 事 採 取 十 分 認 真 的 態 度 ﹔ “ 難 事 一 切 捨 " , 指 為 了 成 就 理 想 或 事 業 , 置 身 家 性 命 於 不 顧 , 勇 往 直 前 , 一 意 為 之。歐 陽 昱 對 侄 兒 的 這 次 厲 責,實 際 上 啟 發 了 侄 兒 兩 條 人 生 的 原 則:第 一 條 是 指 做 事 時 一 種 嚴 肅 、 謹 嚴 的 方 法 或 態 度 , 第 二 條 是 指 忠 實 於 理 想 、 目 標 的 獻 身 精 神 、 獻 身 熱 情 。

叔 父 此 處 所 示 範 的 人 生 原 則 , 涵 義 可 謂 是 雙 重 的 : 這 既 是 一 種 生 活 事 業 的 原 則,也 是 一 種 學 問 追 求 的 原 則。世 間 無 論 是 成 功 的 生 活 事 業,還 是 成 功 的 學 問 追 求,都 既 離 不 開 在 方 法、態 度 方 面 的 嚴 謹、嚴 肅,也 離 不 開 在 精 神、心 理 方 面 的 執 著、熱 情。歐 陽 昱 生 平 行 事,“ 無 論 細 微,如 獅 博 兔,必 用 全 力 "20, 這 正 是 以 上 兩 條 原 則 的 體 現 。

18 歐陽漸:“君子喻義,已立初關,以此成材,自須博學。譬之藝木,播种植根,其始也﹔

枝葉扶蘇,其繼也。立志辦道,其體也﹔多才多藝,其用也。豈惟序科學致用應亟學也,

文章淵雅豈廢學哉!然君子科學意在致用,小人科學乃以謀生,趣各不同,國家收獲,

亦憑判豐歉。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藝,

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体用賅備,乃稱全人。"(《孔學雜著.論學書.與陶士 書》)

19 歐陽漸<見聞瑣錄敘>。

20 同上註。

(11)

歐 陽 日 後 曾 把 叔 父 的 這 次 厲 責,稱 作 生 平 所 受 的 兩 次 “ 刺 激 " 之 一 21, 可 以 說,正 是 在 歐 陽 最 需 要 點 醒 的 年 齡,叔 父 給 他 恰 當 地 點 醒 了 人 生 成 功 的 祕 訣 !

四 、 九 江 名 士 桂 伯 華

歐 陽 漸 自 六 歲 以 後 , 即 隨 叔 父 攻 讀 。 初 習 詩 賦 文 章 , 繼 習 文 字 考 據 之 學 , 進 而 治 曾 胡 程 朱 諸 家 言 22。 詩 賦 文 章 屬 辭 章 之 學 ( 文 學 ), 文 字 考 據 屬 考 據 之 學 ( 文 字 學 , 或 稱 “ 小 學 " ), 曾 胡 程 朱 諸 家 言 是 理 學 思 想 系 統 , 這 是 當 時 正 統 的 義 理 之 學( 哲 學,或 稱 “ 大 學 " )。辭 章 學、考 據 學、義 理 學 , 是 傳 統 所 謂 “ 國 學 " 的 基 本 內 涵,尤 為 清 人 治 學 的 必 由 途 徑。這 樣,經 過 叔 父 的 精 心 努 力 , 歐 陽 在 傳 統 國 學 的 各 個 方 面 , 都 受 到 了 很 好 的 訓 練 。

光 緒 十 六 年( 1890),歐 陽 二 十 歲。這 一 年 歐 陽 由 家 鄉 宜 黃 來 到 南 昌 市,

考 入 經 訓 書 院。當 時 的 南 昌 有 三 大 書 院,一 是 豫 章 書 院,二 是 甄 得 書 院,其 三 即 經 訓 書 院。經 訓 書 院 的 課 程 以 攻 讀 經 史 為 主,兼 治 由 西 洋 傳 入 的 格 致 、 天 算 等 新 式 學 問。同 治、光 緒 二 朝 洋 務 運 動 中 盛 行 中 體 西 用 的 社 會 思 潮,經 訓 書 院 的 課 程 設 置,即 是 此 一 思 潮 的 典 型 體 現。歐 陽 弟 子 呂 澂 後 來 追 述 歐 陽 的 這 一 段 學 歷 說 :

師幼而攻苦,精制藝,年二十入泮。薄舉業不為,從叔宋卿 公讀,由曾胡程朱諸家言,博涉經史,兼工天算,為經訓書 院高材生,時稱得風氣之先。

23

經 訓 書 院 得 了 “ 風 氣 之 先 " , 歐 陽 在 經 訓 書 院 的 所 學 , 也 得 了 “ 風 氣 之 先 " 。

由 閉 塞 的 宜 黃 來 到 都 市 南 昌 , 歐 陽 的 周 圍 環 境 頓 時 一 變 。 經 訓 書 院 實 際 上 是 當 時 江 西 具 有 新 式 思 想 的 高 等 學 府,歐 陽 得 其 陶 鑄,其 視 野、心 胸 以

21 同上註。

22 歐陽弟子王恩洋在<追念親教大師>中說:“師幼習文辭,次治漢學,進而治宋明理學,

尤服膺陸王。是則世間三學所謂辭章、考據、義理者,師皆備學無遺矣。"(《歐陽大師 紀念刊》)

23 呂澂《親教師歐陽先生事略》。

(12)

及 思 想 , 也 自 然 要 發 生 巨 大 的 變 化 了 。

在 經 訓 書 院 的 幾 年 , 歐 陽 最 大 的 收 獲 , 是 認 識 了 名 士 桂 伯 華 , 二 人 之 間 結 成 了 深 厚 的 情 誼。桂 伯 華 名 念 祖,江 西 九 江 人 24。伯 華 的 父 親 丹 嚴 公 是 九 江 鄉 間 一 個 普 通 的 秀 才,家 境 甚 為 困 頓。伯 華 天 資 聰 穎,奮 發 上 進,先 後 就 讀 南 昌 三 大 書 院,以 優 異 的 學 績 被 聘 為 書 院 的 山 長。桂 伯 華 學 宗 顧 亭 林 , 詩 宗 李、杜,解 經 主 今 文 家 言,政 治 上 主 張 維 新 變 法,是 當 時 江 西 頗 具 新 式 思 想 的 名 士。歐 陽 在 < 桂 伯 華 行 述 > 一 文 中,對 伯 華 的 人 品、事 業,有 這 樣 一 段 評 價 文 字 :

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聖人之於 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無一廛之居、一瓶之粟,父母、兄弟、親戚所資以事蓄者,

不下十餘人,乃不以奪其志、廢其學,意之所至,無富貴、

貧賤、威武、患難、夷狄,名傾海內外,燄然不自足,晚近 中有是人乎?其諸九江桂念祖伯華是歟?

25

從 歐 陽 這 段 評 價 可 以 看 出 , 伯 華 雖 身 處 困 頓 之 中 , 但 是 卻 不 廢 於 家 於 國 的 責 任 , 這 是 一 個 典 型 士 君 子 的 形 像 。 伯 華 生 於 清 咸 豐 十 一 年 ( 1861),

年 長 歐 陽 整 整 十 歲,歐 陽 就 讀 經 訓 書 院 時,伯 華 已 經 在 讀 書 界 具 有 相 當 的 名 氣。在 南 昌,伯 華 身 邊 逐 漸 聚 集 了 一 批 優 秀 的 年 輕 人。他 們 當 中,有 豐 城 人 黎 端 甫 、 南 昌 人 梅 光 羲 ( 1880-1947)、 臨 川 人 李 證 剛 ( 1881-1952), 等 等 。 對 於 歐 陽 來 說,伯 華 身 上 既 有 他 所 熟 悉 的 叔 父 的 影 子,又 有 新 式 思 想 難 以 抗 拒 的 誘 惑 力,從 歐 陽 對 桂 伯 華 的 評 價,可 以 看 出 他 對 伯 華 的 尊 重、敬 意,也 可 以 想 像 出 他 受 伯 華 的 影 響 之 深 !

清 廷 甲 午 之 戰 的 失 敗 , 深 深 刺 激 了 這 些 讀 書 的 年 輕 人 , 引 起 讀 書 人 思 想 的 分 流。此 後,伯 華 追 隨 康、梁,積 極 從 事 維 新 變 法 的 宣 傳 工 作,後 赴 上 海 主 筆 滬 萃 報 館。梁 啟 超 離 開 湖 南 時,曾 舉 荐 伯 華 接 替 湖 南 時 務 學 堂 總 教 習

24 有關桂伯華的生平可以參考下述資料:(1)歐陽漸<桂伯華行述>(《竟無詩文》)﹔(2)

楊文會<致李小蕓書>(《楊仁山居士遺書》)﹔(3)于凌波《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志.

佛教江西“三傑"之首的桂伯華》等。

25 歐陽漸<桂伯華行述>(《竟無詩文》)。

(13)

一 職 , 伯 華 一 時 成 了 思 想 界 一 顆 耀 眼 的 新 星 !

歐 陽 則 對 清 廷 的 失 敗 , 作 出 了 另 外 一 種 估 價 。 呂 澂 的 記 載 是 : “ 中 東 之 仗 既 作, 國 事 日 非, 師 慨 雜 學 無 濟, 專 治 陸 王, 欲 以 補 救 時 弊。26" 呂 澂 氏 這 段 記 載 過 於 簡 略,但 是 可 以 據 之 大 體 上 推 測 出 歐 陽 思 想 上 的 變 化。甲 午 戰 前,歐 陽 治 程 朱 義 理 之 學,兼 習 新 式 的 西 學,這 是 同 光 年 間 中 體 西 用 的 典 型 思 想 模 式。現 在 歐 陽 則 把 以 前 所 學 的 一 套,感 慨 地 貶 著 “ 雜 學 "。他 感 慨 這 些 “ 雜 學 " 無 濟 於 世,所 以 把 目 光 投 向 敊 父 從 未 講 過,在 經 訓 書 院 也 未 教 授 過 的 新 思 想 ─ ─ 陸 王 之 學。從 此 以 後 的 四、五 年 裏,歐 陽 致 力 於 陸 王 之 學 的 研 究 。

從 歐 陽 以 後 思 想 發 展 的 歷 程 來 看 , 歐 陽 此 時 思 想 上 的 劇 烈 變 化 , 並 不 是 對 於 中 體 西 用 的 模 式 發 生 了 懷 疑 。 歐 陽 所 懷 疑 的 是 程 朱 理 學 的 權 威 和 價 值 , 歐 陽 思 想 的 發 展 到 了 這 樣 一 步 : 他 需 要 一 種 新 的 能 夠 滿 足 他 的 義 理 之 學 , 需 要 一 種 能 夠 “ 補 救 時 弊 " 的 新 理 學 。

1898 年 慈 禧 發 動 政 變 , 她 迅 速 處 死 了 參 與 維 新 變 法 的 “ 戊 戌 六 君 子 ",朝 廷 在 全 國 範 圍 內 緝 捕 支 持 變 法 的 “ 康 黨 "。桂 伯 華 不 得 不 由 上 海 潛 回 家 鄉。在 此 之 前,佛 教 居 士 楊 文 會 創 立 的 金 陵 刻 經 處,在 社 會 上,在 讀 書 界,已 經 有 了 相 當 長 時 間 的 影 響。具 有 新 式 思 想 的 維 新 名 士,大 都 對 佛 學 抱 著 同 情 和 理 解 的 態 度,這 在 當 時 的 思 想 界,可 謂 是 一 種 新 風 氣。桂 伯 華 在 上 海,不 可 能 不 接 觸 這 種 風 氣,不 可 能 不 受 到 這 種 風 氣 的 影 響 27。伯 華 在 鄉 間 匿 居 的 這 一 時 期,思 想 開 始 歸 向 佛 法,不 久,他 親 赴 南 京,從 楊 文 會 居 士 問 學。在 文 會 門 下,繼 譚 嗣 同 之 後,伯 華 成 為 新 學 家 中 第 二 個 登 堂 入 室 的 著 名 弟 子 。

26 呂澂《親教師歐陽先生事略》。

27 梁啟超業已指出今文學家及新學家與佛學的關係。梁氏說:“龔自珍受佛學於紹升,晚受 菩薩戒。魏源亦然,晚受菩薩戒,易名承貫,著《無量壽經會譯》等書。龔魏為今文學 家所推獎,故金文學家多兼治佛學。石埭楊文會,少佐曾國藩幕府,復曾隨曾紀澤使英。

夙栖心內典,學問博而道行高。晚年息影金陵,專以刻經弘法為事。至宣統三年武漢革 命之前一日圓寂。文會深通法相、華嚴兩宗,而以凈土教學者,學者漸敬信之。譚嗣同 從之游一年,本其所得以著《仁學》,尤常鞭策其友梁啟超。啟超不能深造,顧亦好焉,

其所著論,往往推挹佛教。康有為本好言宗教,往往以己意進退佛說,章炳麟亦好法相 宗,有著述。故晚清所謂今學家者,殆無一不與佛學有關係,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 文會。"見《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第 81 頁。

(14)

伯 華 是 一 個 性 情 敏 感 的 人,又 是 一 個 思 想 徹 底 的 人。他 在 對 文 會 個 人 , 以 及 文 會 傳 播 的 新 信 仰,獲 得 一 定 的 認 識 後,他 所 作 的 第 一 件 事,便 是 以 他 的 新 信 仰 感 化 其 家 人。伯 華 的 父 母、兄 弟、姊 妹,從 此 都 食 素、持 念 佛 號 , 閱 讀 佛 經 。

伯 華 要 做 的 第 二 件 事 , 是 向 他 在 江 西 的 這 些 年 輕 朋 友 , 熱 情 地 宣 傳 文 會,宣 傳 他 的 新 信 仰。伯 華 的 氣 質、人 品,他 的 學 養、才 識,以 及 他 的 經 歷 和 事 業,使 他 在 江 西 的 讀 書 士 子 中,具 有 很 高 的 威 信 和 影 響 力 量。這 些 年 輕 人 以 伯 華 作 為 自 己 心 目 中 的 偶 像,伯 華 現 在 歸 向 了 佛 教,大 家 也 自 然 對 佛 教 發 生 了 濃 厚 的 興 趣。不 久,黎 端 甫、李 澹 如、梅 光 羲、李 證 剛 等 一 批 年 輕 人 , 都 紛 紛 歸 向 楊 文 會,他 們 都 成 為 文 會 的 入 室 弟 子。這 批 來 自 江 西 的 品 學 兼 優 的 佛 教 居 士 , 日 後 都 將 成 為 民 國 居 士 佛 教 的 中 堅 分 子 。

如 果 說 , 楊 文 會 是 中 國 近 世 佛 教 中 首 開 新 風 氣 的 人 物 , 那 末 , 桂 伯 華 便 是 使 這 種 新 風 氣 最 先 在 江 西 結 出 碩 果 的 人 。

現 存 《 楊 仁 山 居 士 遺 書 》 中 , 存 有 伯 華 致 文 會 的 一 封 信 。 信 中 寫 到 :

江西僻處蠻荒,聞法較晚,然發心向道者,時時有之。近世 浮慕佛名,且以己意或世間法附會經義,亦不乏人,惟李澹 緣與其叔澄宇及黎端甫,又九江城內一少年徐子鴻者,宿根 最深。若有大善知識如父子者,時時開示之,策勵之,紹隆 三寶,未嘗不在是人。惜緣分淺薄,掛礙輒多些,即賜函中 言“ 澹緣若來金陵可暢談一切” 者,此事亦大非易。緣其尊 人邪見甚深,彼家近在城中,而書疏往返,必由某處轉達者,

亦以其父子異性,多所妨礙故也。今若無故而來金陵,其父 必大詫,以為怪事。如求如願,勢必假借一事,乃可起身。

此非旦夕所能,須緩緩謀之。娑婆濁世,生此者,皆障深業 重,信然。

28

桂 伯 華 在 江 西 遇 到 種 種 的 困 難 , 舉 其 要 者 :( 一 )在 科 舉 時 代 ,公 開 宣

28 桂伯華致楊文會信,載於《楊仁山居士遺書》。

(15)

傳 佛 教,是 一 件 觸 犯 忌 諱 的 事 情,這 在 思 想 上,意 謂 著 要 放 棄 對 於 程 朱 理 學 的 合 法 性 信 仰,而 接 受 被 程 朱 極 力 排 摒 的 異 端 邪 說,伯 華 信 中 所 謂 李 澹 如 之 父 “ 邪 見 甚 深 ",指 的 即 是 這 樣 一 種 阻 力 29﹔( 二 )江 西 曾 經 是 禪 宗 思 想 和 陸 王 心 學 的 一 個 發 源 地,但 是 在 近 代,由 於 地 處 偏 僻,文 化 比 較 落 後,江 西 並 不 是 各 種 新 思 潮 風 起 雲 湧 的 地 方,也 不 是 新 舊 思 想 激 烈 爭 鬥 的 地 方,所 以 新 思 想 的 宣 傳 不 易 展 開。如 果 不 是 伯 華 的 努 力,如 果 不 是 伯 華 的 特 殊 個 性 , 楊 文 會 所 開 創 新 的 學 佛 風 氣 , 本 無 必 然 的 理 由 要 在 江 西 開 花 結 實 !

從 甲 午 戰 爭 到 維 新 運 動 的 這 段 時 間 , 歐 陽 正 醉 心 於 陸 王 心 學 的 參 究 。 伯 華 回 到 江 西 後,同 黎、梅、李 等 幾 位 南 昌 朋 友 一 樣,歐 陽 也 受 到 桂 伯 華 新 思 想、新 情 緒 的 感 染 和 影 響。但 是,似 乎 和 黎、梅 等 人 不 一 樣,歐 陽 沒 有 立 刻 接 受 伯 華 的 宣 傳 。 內 中 原 因 可 能 有 這 樣 幾 點 :

第 一 , 桂 伯 華 此 時 所 宣 傳 的 佛 教 , 是 以 《 大 乘 起 信 論 》 及 《 楞 嚴 經 》 為 中 心 的 佛 學 體 系,這 是 中 國 傳 統 的 佛 學 思 想 體 系,這 一 思 想 體 系 同 中 國 儒 家 心 學 一 系,關 係 和 淵 源 十 分 深 厚。而 歐 陽 此 階 段 正 對 陸 王 心 學,有 極 深 的 敬 意 和 研 究,這 樣,對 於 歐 陽 來 說,一 接 觸 伯 華 傳 來 的 佛 教 的 信 息,一 個 自 然 而 然 而 又 必 須 解 決 的 問 題 必 然 是 : 心 學 和 佛 學 , 究 竟 孰 優 孰 劣 ?

第 二 , 不 可 或 忘 的 是 , 歐 陽 來 自 一 個 曾 經 極 富 上 進 意 識 , 及 仕 途 理 想 的 家 族,這 個 家 族 在 傳 統 “ 學 而 優 則 仕 " 的 道 路 上,受 到 了 挫 折,但 是 經 過 三、四 代 人 持 續 不 懈 的 努 力,他 們 心 理 上 正 統 思 想、正 統 觀 念 的 累 積,自 然 已 經 十 分 深 厚,要 想 一 夜 之 間 放 棄 這 些 正 統 思 想、正 統 觀 念,無 疑 是 不 大 可 能 的 。

第 三 , 由 於 個 人 的 天 賦 , 家 庭 背 景 的 影 響 , 加 上 叔 父 的 有 意 培 養 , 桂 伯 華 人 格 魅 力 的 無 意 滋 潤 , 歐 陽 業 已 形 成 自 己 獨 特 的 內 向 型 個 性 , 沉 穩 堅 毅,獨 立 無 羈,絕 不 人 云 亦 云。對 於 這 樣 的 人 來 說,改 變 信 仰 的 問 題 是 尤 其 嚴 重 的,如 果 要 接 受 佛 教,則 必 須 對 於 佛 家 的 學 說,先 求 得 究 竟 的、徹 底 的 了 解 !

29 歐陽漸在<桂伯華行述>中說:“科舉時,談佛,大忌也,而伯華昌言之。先輩、同輩交 相斥為怪物,不稍動。"另外,歐陽漸所作的《竟無小品》中,亦述及這種阻力:“於 時學風簡陋,斥佛異端。伯華嘵音瘏口,如常不輕,不避辱詈。洪貞一儒者戒予:如延 伯華來,當撕其扇,唾其面!"

(16)

第 四,自 1897 年 兄 長 歐 陽 滉 逝 世 之 後,歐 陽 漸 成 了 仲 孫 公 唯 一 尚 存 的 兒 子,家 庭 生 活 的 壓 力,以 及 對 於 家 庭 的 責 任 意 識,都 驟 然 間 加 重 起。生 活 上 這 種 實 實 在 在 的 壓 力,對 於 人 的 折 磨 是 沉 重 的,歐 陽 精 神 於 面 的 生 長,一 時 受 到 現 實 的 壓 抑 。 這 也 是 妨 礙 歐 陽 立 刻 接 受 佛 教 的 原 因 !

根 據 歐 陽 的 記 述 , 我 們 知 道 , 歐 陽 曾 頂 住 地 方 上 的 壓 力 , 把 桂 伯 華 請 到 他 的 家 鄉。這 兩 個 有 著 同 樣 堅 定 個 性 的 朋 友,一 人 持 佛 學,一 人 持 心 學 , 雙 方 開 始 了 心 學 與 佛 學 是 非、優 劣 的 辯 論。伯 華 談 鋒 雄 健,而 且 情 真 意 切 , 但 是 他 未 能 立 刻 說 服 歐 陽。在 辯 論 結 束 時,伯 華 把《 大 乘 起 信 論 》及《 楞 嚴 經 》二 書 送 給 歐 陽,勸 導 歐 陽:“ 姑 置 床 頭,作 引 睡 書 讀,何 如 ?30" 結 果 , 桂 伯 華 放 在 歐 陽 床 頭 的 兩 部 佛 書 , 成 了 歐 陽 的 佛 學 入 門 讀 物 。

1899 年 之 後 的 某 一 天 , 歐 陽 隨 伯 華 去 訪 問 雲 照 律 師 。 歐 陽 後 來 回 憶 當 時 的 情 景 :

予與桂伯華謁雲照律師,不遇,遇其像,予亦不經意。伯華 忽委身撲地,如泰山崩,予慢性之盤結於衷而不可解者不覺 受其摧動,隨彼身而降,清涼冰釋貼然而拜,自此數十年待 人接物不敢龐然自大也。

31

此 次 訪 問 雲 照 律 師 , 歐 陽 受 到 伯 華 極 大 的 感 動 。 歐 陽 日 後 把 此 次 受 到 的 感 動,稱 為 生 平 所 受 的 第 二 次 “ 刺 激 "。歐 陽 情 緒 上 的 這 種 變 化,說 明 伯 華 在 他 身 上 的 努 力,已 經 開 始 生 效。歐 陽 精 神 上 的 生 長,已 經 有 了 內 在 的 突 破 , 他 向 佛 教 信 仰 , 向 新 信 仰 的 開 創 者 楊 文 會 邁 出 了 關 鍵 的 一 步 !

五 、 “ 當 代 昌 明 佛 法 第 一 導 師 ” 楊 文 會

在 和 桂 伯 華 進 行 佛 學 、 心 學 是 非 優 劣 的 爭 辯 不 久 , 歐 陽 開 始 閱 讀 伯 華 留 下 的 《 起 信 論 》 及 《 楞 嚴 經 》。 從 這 時 起 , 歐 陽 一 邊 研 究 佛 教 的 經 論 , 一 邊 在 伯 華 的 引 導 下,四 處 求 師 友 訪 道。桂 伯 華 的 熱 烈 宣 傳,以 及 伯 華 個 人 的 人 品 示 範,使 得 歐 陽 的 心 目 中,對 “ 當 代 昌 明 佛 法 第 一 導 師 32" 的 楊 文 會 ,

30 歐陽漸<桂伯華行述>。

31 同上註。

32 見李澹緣致楊文會的書信,原文如下:“屢聞桂伯華言及先生理解圓融,導引懇切,為當

(17)

留 下 了 深 刻 的 印 像。但 是,歐 陽 並 沒 有 立 刻 向 文 會 請 教 有 關 佛 教 的 問 題,也 沒 有 立 刻 想 方 設 法 前 去 金 陵 拜 謁 。 從 那 時 起 到 1904 年 歐 陽 首 次 拜 見 仁 山 居 士 , 中 間 還 有 三 、 四 年 的 時 間 。

清 季,中 國 佛 教 由 持 續 二 百 多 年 的 衰 弊,開 始 呈 現 復 興 和 振 興 的 趨 勢 。 這 種 佛 教 振 興 的 思 潮,由 清 中 葉 著 名 佛 教 居 士 彭 紹 升、羅 有 高、汪 大 紳 等 人 發 端,其 後 經 過 今 文 學 者 龔 自 珍、魏 源 等 思 想 界 人 士 的 推 波 助 瀾,漸 漸 在 讀 書 界、思 想 界 產 生 影 響。但 是 真 正 把 這 一 佛 教 振 興 的 趨 勢,引 向 前 所 未 有 的 深 度 及 廣 度,且 以 全 部 熱 情 和 精 力 獻 身 於 這 一 佛 教 振 興 事 業,從 而 把 佛 教 的 振 興 趨 勢,轉 化 為 一 種 引 人 奪 目 的 時 代 思 潮 的,則 是 出 身 於 安 徽 石 埭 的 楊 文 會 居 士 ( 1837-1911)。

清 同 治 丙 寅 年( 1866), 因 為 有 感 於 經 過 太 平 天 國 的 破 壞 , 搜 求 、 研 讀 佛 教 經 籍 極 為 不 便,楊 文 會 和 王 梅 叔、魏 剛 己、曹 鏡 初 等 佛 教 同 志,在 金 陵 創 設 了 佛 教 刻 經 處。此 後 數 十 年,楊 文 會 一 直 投 身 於 佛 教 經 典 的 刻 印、流 通,

佛 教 人 才 的 培 養 、 引 導 等 佛 教 振 興 事 業 。 1908 年 冬 , 楊 文 會 在 金 陵 刻 經 處 創 辦 了 祗 洹 精 舍 , 1910 年 又 在 刻 經 處 設 立 佛 學 研 究 會 , 開 現 代 佛 教 教 育 及 佛 學 研 究 的 先 河。楊 氏 創 辦 的 祗 洹 精 舍 及 佛 學 研 究 會,為 其 後 一 系 列 具 有 現 代 色 彩 的 佛 學 教 育 機 構 及 佛 學 研 究 機 構,奠 定 了 思 想 的 基 本 理 念 和 實 踐 的 大 致 範 型 。

由 於 楊 氏 在 清 季 佛 教 振 興 事 業 中 的 威 望 和 貢 獻 , 他 被 後 來 的 研 究 者 譽 為 “ 中 國 佛 教 復 興 之 父 "33。當 代 佛 教 史 家 藍 吉 富 列 舉 了 楊 文 會 為 振 興 佛 教 的 三 大 貢 獻:一 為 佛 教 教 育 的 革 新 ﹔ 二 為 佛 教 經 論 的 流 通 ﹔ 三 為 佛 教 人 材 的 培 養。藍 氏 認 為:“ 促 使 現 代 中 國 佛 教 復 興 運 動 的 人 當 然 很 多,但 其 中 最 具 關 鍵 性 的 人 物 , 則 是 石 埭 楊 文 會 仁 山 先 生 。 "34

對 於 這 樣 一 位 大 家 公 認 的 佛 學 佛 學 導 師 , 歐 陽 沒 有 立 刻 表 示 親 近 , 這 主 要 有 兩 個 原 因。其 一,歐 陽 家 族 的 數 代 祖 先,雖 然 在 仕 途 升 進 的 道 路 上 受

代昌明佛法第一導師。"澹緣此信收入楊仁山著《等不等觀雜錄》卷六<與李澹緣書一

>中。

33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 Hoimes Welch 的評價,轉引自江燦騰著《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 辯與發展》,第 408 頁。

34 藍吉富<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轉引自江燦騰著《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 第 409 頁。

(18)

到 了 挫 折,歐 陽 本 人 也 因 為 叔 父 的 影 響,自 青 少 年 時 期 即 “ 薄 舉 業 不 為 " , 但 這 並 不 表 示 歐 陽 根 本 不 考 慮 科 舉 和 仕 途 的 問 題。在 當 時 的 背 景 之 下,一 般 人 如 果 想 徹 底 超 越 科 舉 仕 進 之 路,是 不 太 容 易 的。更 何 況 歐 陽 自 幼 失 怙,在 寡 母 的 撫 育 下 長 大,母 親 王 氏 唯 一 的 希 望,便 是 夢 想 兒 子 能 夠 在 科 舉 上 討 一 個 好 的 出 身,實 現 宜 黃 歐 陽 家 列 祖 列 宗 的 最 大 心 願 ! 歐 陽 顯 然 既 不 能 違 拗 慈 母 這 種 望 子 成 龍 的 心 思 , 也 不 能 隨 便 應 付 母 親 , 既 告 了 事 !

其 二 , 同 桂 伯 華 、 黎 端 甫 、 梅 光 羲 等 人 不 同 , 歐 陽 在 接 觸 楊 文 會 居 士 提 倡 的《 起 信 》佛 學 系 統 之 前,已 經 浸 淫 於 理 學、心 學 達 十 年 之 久。尤 其 在 最 近 的 五 年 裏,歐 陽 更 是 深 深 敬 佩 陸 王 的 心 學,以 之 作 為 “ 救 治 世 病 " 的 良 葯。歐 陽 在 一 接 觸《 起 信 》佛 學 時,就 已 經 感 覺 到 此 一 佛 學 思 想 系 統 與 理 學、

心 學 之 間 , 存 在 著 某 種 親 緣 關 係 。《 起 信 》 立 唯 一 絕 對 常 恆 明 淨 的 真 心 , 作 為 “ 一 法 界 大 總 相 法 門 體 ",心 學 以 無 善 無 惡 明 淨 清 澈 的 真 心 作 為 宇 宙 的 本 體 ﹔《 起 信 》以 一 心 開 出 真 如 門、生 滅 門 二 門,以 為 本 來 一 心 忽 然 不 覺 而 有 無 明,理 學 也 從 一 理 開 出 理、氣 二 門,以 為 本 然 一 理 而 自 然 生 氣。凡 此 等 等,

都 透 露 出《 起 信 》系 統 的 佛 學,與 本 土 思 想 之 間,似 乎 存 有 某 種 不 可 忽 視 的 淵 源 !

在 相 當 長 的 一 段 時 間 裏 , 歐 陽 對 於 《 起 信 》 佛 學 與 本 土 思 想 的 這 種 相 似,頗 感 苦 惱。在 一 方 面,歐 陽 通 過 閱 讀、研 究《 起 信 》、《 楞 嚴 》,發 現《 起 信 》系 統 的 佛 學 較 之 理 學、心 學 的 一 個 明 顯 優 勢,在 於《 起 信 》解 決 了 歐 陽 極 感 苦 惱 的 一 個 問 題 , 即 生 死 的 起 源 問 題 35。 另 一 方 面 ,《 起 信 》 佛 學 思 想 在 此 方 面 的 優 勝 , 並 不 能 掩 蓋 它 的 根 本 不 足 : 它 和 理 學 心 學 等 中 國 思 想 系 統,在 許 多 根 本 的 觀 念 上 難 以 區 別,再 加 上 佛 教 在 應 付 世 事 及 時 事 方 面,有 著 根 深 蒂 固 的 缺 陷,這 樣,佛 學 思 想 系 統 的 優 勢 又 很 容 易 被 抵 銷 掉,在 已 經 有 了 理 學 心 學 之 後 , 佛 學 的 存 在 究 竟 有 何 必 要 呢 ?

對 《 起 信 》 佛 學 與 本 土 思 想 之 間 某 種 親 緣 關 係 的 直 覺 , 以 及 在 兩 種 思 想 系 統 價 值 優 劣 方 面 的 抉 擇,是 歐 陽 三 十 歲 之 後 數 年 裏 思 想 上 的 重 大 難 題 !

1903 年 , 歐 陽 考 中 江 西 省 的 “ 優 貢 " 。 清 代 同 治 年 間 規 定 , “ 優 貢 " 可 以 參 加 朝 考,考 中 者 可 授 縣 職,也 可 授 教 職。1904 年,歐 陽 赴 北 京 朝 考 ,

35 歐陽《內學雜著下.再答陳真如書》:“吾友桂伯華導看《起信》、《楞嚴》,雖快然知生死 由來,而豈知無餘涅槃之說哉。"

(19)

結 果 考 試 的 成 績 不 甚 理 想:歐 陽 的 朝 考 僅 獲 得 二 等。清 制,貢 生 朝 考 一 等 者,

可 入 國 子 監 讀 書,二 等 者 則 例 授 官 職。歐 陽 失 去 了 入 國 子 監 讀 書 的 機 會,也 就 等 於 失 去 了 改 變 身 份 的 一 次 極 好 出 路 。

朝 考 結 束 之 後 , 他 被 任 命 為 廣 昌 縣 的 教 諭 。 清 代 教 諭 一 職 , 正 八 品 , 其 職 責 是 掌 文 廟 的 祭 祀,並 管 理、教 育 所 屬 的 生 員。這 實 際 上 是 一 個 沒 有 實 權 的 閒 職,而 且 殊 少 升 遷 的 希 望。歐 陽 經 過 一 番 奮 鬥,結 果 衹 取 來 “ 教 諭 " 這 樣 一 個 小 小 的 “ 功 名 ",和 叔 父 當 年 所 得 差 可 比 似,卻 還 不 及 乃 父 仲 孫 公 的 成 就 。 這 是 否 是 命 運 跟 宜 黃 歐 陽 一 家 開 的 玩 笑 ?

但 是 , 仕 途 上 這 番 徹 底 的 挫 折 和 失 敗 , 倒 是 把 擋 在 歐 陽 和 文 會 居 士 間 的 第 一 層 障 礙,無 形 當 中 取 消 掉 了。根 據 呂 澂 先 生 的 記 載,歐 陽 在 赴 京 朝 考 南 歸 的 途 中 , 曾 經 “ 謁 楊 仁 山 老 居 士 於 寧 , 得 開 示 , 信 念 益 堅 。 "36

歐 陽 到 達 南 京 時 , 桂 伯 華 正 住 在 刻 經 處 , 從 文 會 習 法 相 唯 識 之 學 。 歐 陽 先 來 拜 訪 伯 華 , 然 後 由 伯 華 引 見 , 拜 謁 文 會 。

現 存 歐 陽 的 著 作 中 , 關 於 此 次 拜 謁 文 會 的 細 節 , 以 及 討 論 的 主 題 , 沒 有 留 下 什 麼 記 載。但 是,根 據 歐 陽 此 階 段 的 思 想 狀 況 推 測,他 向 文 會 討 教 的 核 心 問 題,應 該 是《 起 信 論 》代 表 的 佛 學 思 想 同 理 學、心 學 等 代 表 的 中 國 思 想,二 者 在 價 值 上 的 優 劣 問 題。這 是 歐 陽 日 思 夜 想 而 躊 躇 莫 決 的 難 題,是 阻 礙 他 通 向 佛 教 “ 究 竟 學 " 的 理 論 難 題。歐 陽 這 次 難 得 拜 見 文 會,他 沒 有 理 由 不 請 文 會 為 自 己 一 決 多 年 的 疑 惑 。37

文 會 對 歐 陽 提 出 的 難 題 , 分 別 從 四 個 方 面 給 予 解 答 :

第 一 個 解 答 是 ,《 大 乘 起 信 論 》 是 佛 學 的 綱 宗 , 學 佛 必 須 從 《 起 信 論 》

36 呂澂《親教師歐陽先生事略》。

37 徐清祥先生在所著《歐陽竟無評傳》中,也認為歐陽此次拜謁文會,討論到了佛學與此土 思想的是非問題。原文如下:“竟無問:學佛以何為入門次第?仁山說:先學《大乘起 信論》。《起信論》為學佛之綱宗,通達此論,坐而待斃一切經典易於入門矣。竟無說:

伯華贈我《起信論》,我天性愚拙,讀此論不覺其與晦庵有天壤之別。《起信》一心開二 門,言生滅門與真如門相應﹔晦庵無極亦開二門,說太極之理與陰陽之氣相應。《起信》

說生滅不起則真如畢露,朱子亦說人欲滅盡,天理畢露。《起信》與理學如是相似,不能 不令人生疑。仁山沉思之後說:君若欲揭佛學真面,當習慈恩一宗。"見第 48 頁。不過,

徐氏的傳記中,並不認為此次歐陽對文會的拜謁,核心的問題全在解決《起信》佛學與 理學心學之是非問題。

(20)

入 手 。

楊 文 會 早 年 因 閱 讀《 起 信 論 》、《 楞 嚴 經 》等,而 發 心 歸 依 佛 教,故《 起 信 論 》一 論 對 其 思 想 的 形 成 有 著 重 要 的 影 響。就 中 國 佛 教 思 想 發 展 的 歷 史 而 言,自 從 法 藏 寫 下 <《 起 信 論 》義 記 >,首 創 真 如 不 變 而 隨 緣、隨 緣 而 不 變 的 詮 釋 模 式 , 給 予 《 起 信 論 》 思 想 在 判 教 序 列 中 極 為 尊 榮 的 地 位 後 ,《 起 信 論 》遂 入 主 中 國 佛 教 思 想 創 造 的 歷 史,成 為 中 國 主 流 佛 學 中 最 為 重 要 的 思 想 資 源 之 一。故 而 文 會 推 重《 起 信 論 》乃 是 必 然 的。他 說:“ 大 藏 教 典,卷 帙 浩 繁 ,求 其 簡 要 精 深 者 , 莫 如《 起 信 論 》"38﹔ “ 馬 鳴 大 士 撰《 起 信 論 》貫 通 宗 、 教 , 為 學 佛 初 階 , 不 明 斯 義 , 則 經 中 奧 竅 無 由 通 達 。 "39

第 二 個 解 答 是,佛 法 在 價 值 方 面 不 與 宋 儒 相 等,不 能 將 佛 家 的 “ 性 理 之 言 " 與 宋 儒 的 “ 性 理 之 學 " 拉 雜 比 附 。40

文 會 認 為,世 間 聖 賢 所 立 之 教,在 性 質 上 不 外 “ 世 間 法 " 和 “ 出 世 法 " 兩 種,黃 帝 堯 舜 周 孔 相 傳 的 中 國 儒 家 思 想,屬 於 “ 世 間 法 ",同 時 隱 含 有 “ 出 世 法 " 的 某 些 層 面 ﹔ 諸 佛 菩 薩 相 傳 的 佛 教 思 想,屬 於 “ 出 世 法 ",同 時 賅 括 著 “ 世 間 法 " 的 作 用 41。這 是 楊 文 會 在 晚 年 時 期,比 較、會 通 佛 教 思 想 和 世 間 其 它 思 想 時 的 基 本 原 則。文 會 根 據 這 一 原 則,把 儒 家 傳 統 析 成 三 個 部 分 : 孔、顏、思、曾 之 學,孟 子 之 學,及 宋 儒 性 理 之 學。文 會 認 為,孔、顏、思 、

38 楊文會《等不等觀雜錄》卷三<匯刊古本《起信論義記》緣起>。

39 楊文會《等不等觀雜錄》卷三<起信論真妄生滅法相圖跋>。又,楊文會把學佛人的根器 分成三等:第一種人是“利根上智",第二種人是“從解路入"人,第三種人則是一般 根性之人。人的根器不同,其學佛入門的方便也就不同。文會認為,第一種人學佛“直 下斷知解,不涉修證",但是這樣的根器,自唐代之後已然非常少見。第三種人學佛,

適宜淨土這一普度法門,這是現在大部分學佛人的情況。第二種“從解路入"的學佛人,

是理性、知識能力十分發達的人,對於這種人,應當“先讀《大乘起信論》,研究明了,

再閱《楞嚴》、《圓覺》、《楞伽》、《維摩》等經,漸及《金剛》、《法華》、《華嚴》、《涅槃》

諸部,以致《瑜伽》、《智度》等論,然後依解起行,行起解絕,證入一真法界,仍須回 向淨土,面覲彌陀,方能永斷生死,成無上道。"(《等不等觀雜錄.學佛淺說》)此即 以《起信》立基,以淨土為歸。顯然,在文會的眼裏,歐陽屬於第二種理性發達的學佛 人。

40 有關佛教思想和儒家傳統的比較、會通問題,見楊文會著《等不等觀雜錄》中<答釋德高 質疑十八問>、<與黎端甫書>、<與桂伯華書一>、<評方植之〈向果微言〉>、<

書〈居士傳.汪大紳評語〉後>等篇,另可參考文會所著<論語發隱>、<孟子發隱>

諸篇。樓宇烈先生對此問題有較好的研究,見樓氏所著的論文<中國近代佛學的振興者

──楊文會>一文,此文收在《金陵刻經處 130 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中。

41 楊文會《等不等觀雜錄》卷一<學佛淺說>。

(21)

曾 之 學 是 儒 家 思 想 傳 統 的 正 宗,他 們 的 思 想 裏 包 涵 了 佛 家 出 世 法 的 真 精 神 , 和 佛 法 在 精 神 上 可 以 相 通。孟 子 的 思 想 則 我 執 未 破,與 孔、顏 等 的 造 詣 尚 有 一 段 距 離 。 至 於 宋 儒 的 “ 性 理 之 學 " , 文 會 的 評 價 就 更 低 了 :

孟子尚不能與孔子並稱,何況宋儒?宋儒性理之學,自成一 派,不與孔子一貫之旨相同。所謂窮理者,正是執取計名二 相也。

至於周、張、程、朱、心學分際,僅在明了意識上用功,初 關尚未破。其“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之說,皆是靜中景況。

若果與佛法無異,早已六通具足,斷不說無輪回也。

42

文 會 認 為 , 宋 儒 的 即 物 窮 理 之 說 , 違 背 了 孔 門 “ 一 以 貫 之 " 的 宗 旨 , 不 是 儒 家 的 正 宗 ﹔ 宋 儒 及 心 學 的 養 靜 之 學,衹 是 在 生 命 的 表 層 上 用 功,根 本 談 不 上 斷 執 和 破 障。因 此,文 會 斷 然 否 定 在《 起 信 論 》佛 學 和 儒 家 “ 性 理 之 學 " 間 的 任 何 比 附 。

第 三 個 方 面 的 解 答 , 是 闡 釋 《 起 信 》 “ 不 變 隨 緣 、 隨 緣 不 變 " 的 根 本 原 理 ,《 起 信 》 以 此 原 理 解 決 生 死 的 由 來 問 題 , 生 命 的 依 據 問 題 。

《 楊 仁 山 居 士 遺 書 》 中 , 存 有 一 篇 < 答 釋 德 高 質 疑 十 八 問 > , 是 文 會 解 答 釋 德 高 質 疑 之 作。釋 德 高 的 質 疑 中,頗 多 涉 及 生 死 的 由 來 問 題、生 命 的 依 據 問 題,是 針 對《 起 信 》根 本 思 想 的 典 型 發 問,文 會 對 這 些 問 題 的 回 答 , 則 基 本 上 表 達 著 他 對 《 起 信 》 根 本 原 理 的 理 解 :

問:生死根本者,業識也,但真如性體,究竟無朕,此個業 識於何地容受?於何處發生?於何時成就?請抉其根源,俾 後學知脫生死窠臼。

答:真如在纏,名為如來藏。不變隨緣,而有無明業識﹔ 隨 緣 不 變 , 雖 有 無 明 業 識 , 而 體 性 清 淨 。 經 中 每 稱 “ 無 始 無 明” ,若無明有始,則涅槃有終,與一切經論皆不合。《心經》

42 楊文會《等不等觀雜錄》卷四<評方植之〈向果微言〉>。

(22)

云“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是般若部中究極之談也。

43

第 四 個 方 面 的 解 答 是 , 文 會 開 示 歐 陽 說 , 要 想 把 佛 教 的 理 論 徹 底 研 究 明 白 , 必 須 研 究 法 相 唯 識 一 宗 。

楊 文 會 雖 然 服 膺 《 起 信 》 系 統 的 佛 學 , 但 他 有 感 於 唐 宋 之 後 中 國 佛 教 的 凋 敝,提 出 “ 復 古 " 的 口 號,主 張 恢 復 “ 本 師 釋 尊 之 遺 教 ",倡 導 恢 復 對

“ 頓 漸、權 實、偏 圓、顯 密 種 種 法 門 " ─ ─ 中 國 傳 統 佛 教 的 全 體 ─ ─ 的 研 究 和 教 學 44。故 文 會 在 主 觀 上 並 不 排 斥 對 法 相 唯 識 系 統 佛 學 的 研 究。其 次,自 1890 年 之 後,通 過 和 日 本 學 者 南 條 文 雄 氏 的 接 觸,文 會 取 回 了《 唯 識 述 記 》、

《 因 明 大 疏 》等 一 些 列 唯 識 系 統 的 研 究 典 籍。通 過 對 這 些 典 籍 的 整 理、刊 刻,

文 會 對 唯 識 學 說 的 理 解 日 漸 深 徹 , 對 唯 識 系 統 價 值 的 認 識 也 逐 漸 加 深 。 故 而 , 文 會 個 人 已 經 在 學 識 上 造 成 了 提 倡 法 相 唯 識 學 說 的 基 礎 。

在 1904 年 的 前 後,《 成 唯 識 論 述 記 》已 經 刻 成,文 會 此 階 段 教 導 學 人 , 開 始 提 倡 法 相 唯 識 之 學 45。因 此,針 對 歐 陽 的 疑 問,也 針 對 歐 陽 的 理 性 氣 質,

文 會 啟 示 歐 陽 研 究 法 相 唯 識 之 學 , 以 期 對 佛 法 作 一 徹 底 的 了 解 !

從 歐 陽 日 後 思 想 的 發 展 可 以 看 出 , 楊 文 會 的 回 答 , 並 沒 有 真 正 解 決 歐 陽 心 頭 的 困 惑。文 會 以 宋 儒 之 學 “ 自 成 一 派 " 的 理 由,排 除 了 在《 起 信 》佛 學 和 宋 代 儒 學 之 間,進 行 比 較、辨 析 及 抉 擇 的 一 切 可 能 性,而 歐 陽 恰 恰 要 問:

何 以 宋 儒 之 學 與 儒 家 的 “ 正 宗 " 如 此 不 同 ? 難 道 不 是 正 可 通 過 這 種 不 同,窺 出《 起 信 》佛 學 對 儒 家 “ 性 理 之 學 " 的 影 響 ? 文 會 正 是 在 這 個 關 鍵 點 上,繞

43 楊文會《等不等觀雜錄》卷四<答釋德高質疑十八問>。此外,李澹緣向楊文會討教的問 題中,也涉及《起信》的原理,李氏的問題如下:“近讀《起信論》,於心真如已無疑義,

於心生滅無明起處,仍未能徹見其根,終有窒滯。未知此義何經論中曾發明之,乞一開 示,以便參究。"楊文會的回答是:“讀《起信論》,既於真如無疑,當知無明依真如起,

欲求起處不可得,即是無明無始起之相也。若無明有始,坐而待斃涅槃有終,便違教意。

《心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即顯示無明本無也。其用功處,在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以色為首,色蘊空,餘蘊自迎刃而解也。《法界觀》前十門專明此義。"見楊文會著

《等不等觀雜錄》卷六<與李澹緣書三>(附來書)。

44 楊文會《等不等觀雜錄》卷一。

45 梅光羲致楊文會的信可以証實此點。梅氏在信中說:“竊聞相宗各書,以《成唯識論》及

《瑜伽師地論》為最要。《成唯識論》已有窺基大師之《述記》,而《瑜伽師地論》尚未 見有注釋。我師達一切法,具一切智,可否將此《瑜伽師地論》詳加注視釋,俾諸眾生 有所仰賴。此固我師之慈悲,亦即弟子之所請求者也。"梅氏此書作於 1902 年,收入楊 文會《等不等觀雜錄》卷六。

(23)

開 了 歐 陽 的 問 題 。

但 是 , 1904 年 的 拜 謁 文 會 , 對 於 歐 陽 今 後 生 活 及 思 想 的 發 展 , 意 義 仍 然 十 分 重 大。第 一,此 次 拜 謁,使 得 歐 陽 目 睹 了 文 會 的 人 品 和 風 採。文 會 出 身 於 書 香 門 第,少 時 任 俠 尚 武 46,長 則 適 逢 亂 世,百 煉 險 阻 以 成 大 器 47,其 性 情 “ 純 任 自 然 , 每 有 水 到 渠 成 之 妙 "48。 俗 語 謂 : 人 能 弘 道 , 非 道 弘 人 。 對 文 會 人 品 和 風 採 的 這 番 覿 面 領 略,會 使 歐 陽 在 不 知 不 覺 之 中,增 進 對 佛 教 信 仰 的 親 近 感 和 敬 佩 感 !

第 二 , 更 重 要 的 是 , 文 會 雖 然 沒 有 徹 底 解 決 歐 陽 的 問 題 , 但 他 卻 啟 示 了 解 決 問 題 的 一 種 可 能 途 徑。文 會 告 訴 歐 陽,要 想 徹 底 了 解 佛 教 的 理 論,應 當 研 究 佛 家 的 法 相 唯 識 之 學。文 會 這 一 啟 示 像 一 道 亮 光,突 然 照 亮 了 歐 陽 的 精 神 世 界。此 後 十 幾 年 間,歐 陽 將 要 從 事 唯 識 佛 教 的 研 究,其 最 初 的 種 子 , 即 是 文 會 的 這 番 啟 示 。

最 後 , 通 過 這 次 拜 謁 和 談 話 , 文 會 也 對 來 自 宜 黃 的 讀 書 士 子 歐 陽 , 留 下 了 深 刻 的 影 響。歐 陽 的 理 性 根 器,獨 立 無 倚、獨 立 思 考 的 性 格,追 求 真 理 的 執 著,以 及 歐 陽 在 漢 學 上 的 功 底,在 理 學、心 學 上 的 深 厚 造 詣,都 使 文 會 感 到 惊 奇 和 欣 喜。歐 陽 日 後 終 得 成 為 金 陵 刻 經 處 佛 教 振 興 事 業 的 繼 承 者,和 這 次 拜 謁 在 文 會 內 心 中 留 下 的 良 好 印 像 , 不 可 說 沒 有 一 定 的 因 果 關 係 !

六 、 楊 文 會 的 遺 命

宣 統 三 年( 1911)8 月 17 日,現 代 中 國 佛 教 振 興 事 業 的 開 創 者 楊 文 會 , 在 金 陵 延 齡 巷 的 刻 經 處 示 寂。文 會 臨 終 時,梅 光 羲、蒯 若 木、歐 陽 等 幾 個 弟 子 , 以 及 文 會 的 家 人 隨 侍 於 身 邊 。

文會對歐陽說:“ 我會上爾至,爾會上我來。刻藏之事其繼 續之。”

46 <楊仁山居士事略>。

47 歐陽漸《楊仁山居士傳》。

48 同前註。

(24)

歐陽頓首從命。

49

楊 文 會 留 下 的 的 遺 命 中 , 主 要 有 這 樣 幾 個 內 容 :

( 一 ) 在 財 產 方 面 , 經 版 是 十 方 公 產 , 房 舍 永 遠 歸 刻 經 處 使 用 , 立 分 家 筆 據 為 憑 據 50

( 二 ) 在 人 事 方 面 , 由 陳 稚 庵 、 陳 宜 甫 、 歐 陽 漸 三 人 , 分 領 刻 經 處 的 事 務 。 陳 稚 庵 主 管 流 通 , 陳 宜 甫 擔 任 交 際 , 歐 陽 漸 負 責 編 校 一 職 ﹔

( 三 )在 刻 經 事 務 方 面,一、繼 刻《 瑜 伽 師 地 論 》後 五 十 卷 ﹔ 二 、 作 《 釋 摩 訶 衍 論 集 注 》 ﹔ 三 、 編 《 等 不 等 觀 雜 錄 》 ﹔ 四 、 速 成 《 大 藏 輯 要 》, 附 作 < 提 要 > , 陸 續 刊 刻 全 藏 。51 文 會 讓 歐 陽 承 當 編 校 一 任,實 際 上 等 於 承 認,歐 陽 是 自 己 佛 教 振 興 事 業 的 繼 承 人 。

根 據 呂 澂 的 記 載 , 在 文 會 逝 世 之 前 , 歐 陽 曾 向 文 會 請 教 “ 守 成 " 的 策 略 :

初,師受刻經累囑,以如何守成問。老居士曰:毋然,爾法 事千百倍於我,胡拘拘於是!

52

文 會 這 一 回 答 , 表 明 他 對 歐 陽 的 學 識 、 才 德 , 對 歐 陽 振 興 佛 教 事 業 的 誠 心 及 能 力,都 是 完 全 放 心、完 全 信 任 的。另 一 方 面,文 會 的 回 答,顯 示 了 他 的 佛 教 振 興 理 念,是 十 分 寬 容、十 分 開 闊 的,他 絕 不 願 意 以 自 己 的 思 想 束 縛 歐 陽 的 思 想 !

在 歐 陽 這 一 方 , 對 於 文 會 的 重 用 和 提 攜 , 則 懷 有 深 切 的 感 激 之 情 :

如來藏、法藏、功德藏,為三藏,結集流通,譯事流通,編 刻流通,為三功德。宋、元、明私家刻經,多梵本式,用書

49 歐陽漸《內學雜著上.經版圖書展覽緣起》。

50 歐陽漸《內學雜著下.楊仁山居士傳》。

51 歐陽漸《瑜伽師地論敘.緒言第六》。

52 呂澂《親教師歐陽先生事略》。

(25)

本式者,武陵、徑山外,有金陵刻經處,為三書本刻經。

佛度人、天,曰圓滿師,菩薩、二乘隨分化生,曰分證師,

大心凡夫能使正法不墜,曰接續師,為三師。

以是因緣,至斯地者,誰能忘情於深柳大師耶?人往風微,

悵然紀之。

53

歐 陽 這 段 話 , 寫 在 自 己 逝 世 之 前 不 久 。 他 對 深 柳 大 師 楊 文 會 的 知 遇 之 恩 , 終 身 都 感 到 難 以 “ 忘 情 " !

楊 文 會 和 歐 陽 二 人 , 在 性 格 上 有 很 大 的 差 距 , 文 會 天 真 爛 漫 , 人 情 洞 達,歐 陽 則 性 情 內 向,果 敢 沉 毅。二 人 在 佛 學 見 地 上 也 有 很 大 的 不 同,文 會

“ 學 賢 首 ,遵《 起 信 論 》"54, 歐 陽 則 對 唯 識 一 宗 深 感 興 趣 ,自 始 即 對《 起 信 論 》的 佛 學 理 論,自 處 於 似 信 非 信 之 間。文 會 所 以 選 擇 歐 陽,作 為 自 己 佛 教 振 興 事 業 的 接 班 人 , 是 由 下 面 一 些 因 素 促 成 的 :

( 一 ) 自 考 察 歐 洲 及 和 日 本 學 者 交 往 後 , 文 會 晚 年 佛 教 振 興 事 業 的 理 念,已 經 有 很 大 的 改 變,舉 其 要 者,文 會 晚 年 對 於 中 國 佛 教 衰 弊 現 像 的 認 識,

已 經 由 對 佛 教 傳 統 之 外 諸 敵 對 因 素 的 檢 討 55, 轉 向 對 傳 統 之 內 在 缺 陷 的 認 識。由 於 這 種 認 識 的 改 變,文 會 佛 教 振 興 的 理 念,也 就 愈 來 愈 重 視 高 層 次 佛 學 研 究 這 一 理 性 的 因 素,希 望 藉 以 克 服 和 對 治 中 國 佛 教 傳 統 的 內 在 缺 陷。歐 陽 理 性 化 的 氣 質,他 對 中 國 佛 教 傳 統 不 時 流 露 的 懷 疑 或 存 疑 的 態 度,他 希 望 認 清 佛 學 真 相 的 思 想 傾 向,同 文 會 晚 年 佛 教 振 興 理 念 中 的 新 內 涵 ─ ─ “ 中 國 佛 教 應 當 增 進 理 性 的 因 素 " ─ ─ 非 常 契 合。所 以 在 文 會 看 來,歐 陽 是 佛 教 振 興 事 業 的 最 為 合 適 的 人 選 。

( 二 ) 歐 陽 個 人 的 學 養 及 素 質 , 是 他 獲 得 文 會 看 重 的 直 接 的 因 素 。 歐 陽 受 過 漢 學 傳 統 的 訓 練 , 思 維 縝 密 ﹔ 又 長 時 期 的 鑽 研 過 儒 家 的 “ 性 理 之 學 ",富 於 思 考 的 能 力。歐 陽 的 個 性 中 一 方 面 理 性 發 達,一 方 面 性 情 敏 感 , 極 具 佛 家 所 要 求 的 智 慧 和 慈 悲 的 底 質。他 出 生 於 世 家,志 向 高 尚,又 復 長 期

53 歐陽漸《竟無小品》“流通功德藏,接續人天師"聯語下。

54 歐陽漸《內學雜著下.楊仁山居士傳》。

55 這些外在原因中,重要的因素有如禪宗的衰落,朝廷政策的鉗制,及太平之亂的摧殘,等 等。參考江燦騰著《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第 402-408 頁。

(26)

遭 受 貧 困 和 不 幸 的 磨 折,剛 強 不 屈。歐 陽 的 這 些 個 人 素 質,使 得 他 在 文 會 眾 多 弟 子、學 生 中,很 快 地 脫 穎 而 出,後 來 居 上,以 他 扎 實 的 研 究 和 慧 解,成 了 文 會 門 中 的 “ 上 座 " 。56

( 三 ) 文 會 晚 年 的 學 生 中 , 於 其 佛 教 振 興 事 業 功 勞 最 大 , 且 與 文 會 相 從 最 密、情 感 最 篤 的,應 推 桂 伯 華。文 會 也 頗 有 意 引 導 伯 華 專 事 唯 識 學 的 研 究 , 以 為 “ 學 者 楷 模 "57。 然 而 伯 華 1904 年 之 後 , 一 直 留 學 日 本 , 且 轉 向 了 密 宗 的 研 究。文 會 晚 年 弟 子 中,梅 光 羲 亦 以 唯 識 學 見 長,他 也 深 得 文 會 的 重 視,且 較 之 歐 陽 早 列 門 牆。但 梅 氏 一 直 在 法 律 部 門 供 職,其 佛 學 研 究 衹 是 一 件 副 產 品 。 伯 華 和 梅 氏 , 或 走 或 仕 , 故 而 歐 陽 成 為 唯 一 合 適 的 人 選 。

七 、 支 那 內 學 院 的 籌 建 ( 上 )

支 那 內 學 院 是 歐 陽 竟 無 先 生 在 二 十 年 代 創 立 的 , 旨 在 弘 揚 佛 教 學 術 文 化 的 一 所 現 代 佛 教 學 院 。 支 那 內 學 院 於 民 國 十 一 年 ( 1922) 7 月 17 日 , 在 南 京 正 式 成 立,民 國 二 十 六 年( 1937)冬,歐 陽 率 部 分 門 人 遷 居 四 川 江 津 , 建 成 支 那 內 學 院 的 蜀 院 ﹔ 民 國 三 十 六 年 ( 1947), 歐 陽 弟 子 呂 澂 等 恢 復 南 京 支 那 內 學 院 ; 1951 年 8 月 , 支 那 內 學 院 改 名 中 國 內 學 院 ﹔ 1952 年 , 中 國 內 學 院 自 行 宣 佈 解 散 。

內 學 院 ( 1922- 1952) 存 在 了 整 整 三 十 年 , 其 中 前 二 十 餘 年 由 歐 陽 所 領 導,內 學 院 在 弘 揚 佛 教 學 術 文 化 方 面 的 重 要 成 果,諸 多 建 樹,也 大 都 是 在 前 二 十 年 間 取 得 的 。

從 民 國 十 一 年 在 南 京 創 建 內 學 院 , 到 民 國 三 十 二 年 於 四 川 江 津 逝 世 , 是 歐 陽 佛 教 振 興 事 業 中 的 最 重 要 段 落。內 學 院 的 創 建 和 發 展,內 學 院 的 經 營 和 指 導,是 歐 陽 振 興 佛 教 事 業 的 重 要 內 容。以 下 分 兩 項 敘 述 歐 陽 創 建 內 學 院 的 情 況:( 甲 )歐 陽 創 建 支 那 內 學 院 的 原 因 ﹔( 乙 )歐 陽 創 建 內 學 院 的 經 過 。 本 節 先 敘 述 ( 甲 ) 項 。

關 於 歐 陽 創 建 支 那 內 學 院 的 直 接 原 因 , 可 以 分 別 從 客 觀 環 境 和 主 觀 條

56 太虛挽歐陽辭:“勝軍論後有斯文,公已追從先哲﹔石埭門中空上座,我猶孤掌增哀。"

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民國二十二年條下。

57 楊文會《等不等觀雜錄.致伯華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略論日僧東海宜誠及其在台之佛教事業.

In this paper, I fi rstly explored Shan Zhao’s literature and then acquired a more complete database including twenty-eight items of Shan Zhao’s literature. The database is

Based on Venerable Yin Shun's overall evaluation in his work,“The Taixu Chronicles", it appears that Master Taixu's thoughts in his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theories of

這類文章,不以阿彌陀佛所創建之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為信

印順 2

綜上所述,僧肇生當東晉之世,魏晉玄學夙已衍盛,而佛教思想亦已流

 運用引領思維閱 讀,請學生先觀 察繪本封面及插 畫,再推測故事 的內容。. (見《童書教學的理念 與方法》第

Looking back, the Life Buddhism advocated by Master Taixu established the basic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Humanistic Buddhism of his dis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