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習題 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習題 1-1"

Copied!
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1

習題 1-1

習題 1.1-1 點的長度是多少?

解答:點只有位置,沒有長度,寬度及厚度。

習題 1.1-2 什麼是直線?

解答:兩端可以無限延長的線叫做直線。

習題 1.1-3 什麼是射線?

解答:一端可以無限延長的線叫做射線。

習題 1.1-4 什麼是線段?

解答:有兩個端點的線叫做線段。

習題 1.1-5 直線可否無限延長?

解答:兩端可以無限延長的線叫做直線。所以直線的兩端可無限延長。

習題 1.1-6 什麼是曲線?

解答:彎曲的線叫做曲線。

習題 1.1-7 什麼是兩點間的距離?

解答:如果線段兩端是 A 和 B,則 的長度就是 A 和 B 間的距離。

(2)

1-2

解答:

習題 1.1-9 將 、 分別對應到刻度尺上,已知對應於 A、B、P、Q 四點的 刻度分別為 3.5、8.4、4.3、8.9,則 = , = 。

解答: =8.4-3.5=4.9 單位長; =8.9-4.3=4.6 單位長。

習題 1.1-10 已知 =10 公分,若拿一把有刻度的尺,將端點 A 對齊 2.0 公分 的位置,則 B 點所對的刻度為 。

解答:第一種情況:B 點在 A 點左邊,則 B 點的刻度為 2-10=-8 公分 第二種情況:B 點在 A 點右邊,則 B 點的刻度為 2+10=12 公分

圖 1.1-14

圖 1.1-14 中,每一個空格代表 1 公分,所以 =12 公分

(3)

1-3

習題 1-2

習題 1.2-1 平角為多少度?

解答:平角為 180°

習題 1.2-2 直角為多少度?

解答:直角為 90°

習題 1.2-3 周角為多少度?

解答:周角為 360°

習題 1.2-4 什麼是銳角?

解答:0°<銳角<90

習題 1.2-5 什麼是鈍角?

解答:90°<鈍角<180

習題 1.2-6 什麼是劣角?

解答:0°<劣角<180

習題 1.2-7 什麼是優角?

解答:180°<優角<360

(4)

1-4

(a) 45 (b)75 (c) 90 (d) 135 (e) 150

解答:

(a)

A=45°

(b)

B=75°

(c)

C=90°

(d)

D=135°

(e)

E=150°

圖 1.2-18

(5)

1-5

D

A B

C

習題 1.2-9 如圖 1.2-16,CAB+CAD = ?

圖 1.2-16 解答:CAB+CAD=BAD

習題 1.2-10 3 點時,時鐘的時針與分針所成的角度為幾度?

解答:

如圖 1.2-19 所示,時針與分針所成的 夾角為 90°

圖 1.2-19

習題 1.2-11 4 點 30 分,時鐘的時針與分針所成的角度為幾度?

解答:

如圖 1.2-20 所示,時針與分針所成的 夾角為 45°

圖 1.2-20

(6)

1-6

解答:

如圖 1.2-21 所示,時針與分針所成的 夾角為 115°

圖 1.2-21

習題 1.2-13 圖 1.2-17 中共有 個銳角。

圖 1.2-17 想法:0°<銳角<90

解:

敘述 理由

(1) AOB、AOC、AOD、AOE、BOC、

BOD、BOE、COD、COE、DOE 皆小於 90°,所以共有 10 個銳角。

0°<銳角<90

(7)

1-7

習題 1-3

習題 1.3-1

若A=40,A 與B 互為餘角,則B=?

想法:互為餘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90°

解:

敘述 理由

(1) ∠A+B=90°

(2) B=90°-∠A =90°-40°

=50°

已知A 與B 互為餘角& 餘角的定義 由(1) 等量減法公理 &

已知A=40代入

習題 1.3-2

若A=30,A 與B 互為補角,則B=?

想法:互為補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180°

解:

敘述 理由

(1) ∠A+B=180°

(2) B=180°-∠A =180°-30°

=150°

已知A 與B 互為補角& 補角的定義 由(1) 等量減法公理 &

已知A=30 代入

(8)

1-8

在下列空格中填入適當的角度:

156°的補角是____度,42°的餘角是____度,52°的補角是____度。

137°的補角是____度,33°的餘角是____度,19°的餘角是____度。

想法:(1) 互為餘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90°

(2) 互為補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180°

解:

敘述 理由

(1) 156°的補角=180°-156°=24°

(2) 42°的餘角=90°-42°=48°

(3) 52°的補角=180°-52°=128°

(4) 137°的補角=180°-137°=43°

(5) 33°的餘角=90°-33°=57°

(6) 19°的餘角=90°-19°=71°

補角的定義 餘角的定義 補角的定義 補角的定義 餘角的定義 餘角的定義

習題 1.3-4

已知∠1=153°,若∠1 和∠2 互補,∠2 和∠3 互餘,求∠3。

想法:(1) 互為餘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90°

(2) 互為補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180°

解:

敘述 理由

(1) ∠1+∠2=180°

(2) ∠2=180°-∠1 =180°-153°

=27°

(3) ∠2+∠3=90°

(4) ∠3=90°-∠2 =90°-27°

=63°

(5) ∠3=63°

已知∠1 與∠2 互補 & 補角定義 由(1) 等量減法公理 &

已知∠1=153°

已知∠B 與∠C 互餘 & 餘角定義 由(3) 等量減法公理 &

(2) ∠2=27°已證

由(3)

(9)

1-9

習題 1.3-5

若 1 與 2 互為補角,且 1 的餘角為(43+x)°,2=8x°,求 x=?

想法:(1) 互為餘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90°

(2) 互為補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180°

解:

敘述 理由

(1) ∠1+∠2=180°

(2) 1 的餘角=90°-1=(43+x)°

(3) 1=90°-(43+x)°=47°-x°

(4) 47°-x°+∠2=180°

(5) 47°-x°+8x°=180°

7x°=133°

x =19

已知∠1 與∠2 互補 & 補角定理 已知1 的餘角為(43+x)° & 餘角定理

由(2) 移項

將(3) 1=47°-x° 已證 代入(1) 將已知 2=8x° 代入 (4)

&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習題 1.3-6

∠A 的補角和∠B 的餘角度數相同,已知∠A=120°,求∠B。

想法:(1) 互為餘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90°

(2) 互為補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180°

解:

敘述 理由

(1) ∠A 的補角=180°-120°=60°

(2) ∠B 的餘角度數=90°-∠B (3) 60°=90°-∠B

(4) ∠B=90°-60°=30°

已知∠A=120° & 補角定義 餘角定義

已知∠A 的補角和∠B 的餘角度數相同 由(3) 移項

(10)

1-10

設一角的餘角與補角的和,比其餘角的四倍多 25,求此角。

想法:(1) 互為餘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90°

(2) 互為補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180°

解:

敘述 理由

(1) 設此角為 A

(2) A 角的餘角= 90-A (3) A 角的補角= 180-A

(4) (90-A)+(180-A)=4(90-A)+25

(5) 270-2A=360-4A+25 4A-2A=360+25-270 2A=115

A=57.5

假設

由(1) & 餘角定義 由(1) & 補角定義

已知設一角的餘角與補角的和,

比其餘角的四倍多 25

由(4)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習題 1.3-8

若A=80,A 與B 互為共軛角,則B=?

想法:互為共軛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360°

解:

敘述 理由

(1) ∠A+B=360°

(2) B=360°-∠A =360°-80°

=280°

已知A 與B 互為共軛角 & 共軛角的定義

由(1) 等量減法公理 & 已知A=80 代入

(11)

1-11

習題 1.3-9

共軛的二角相差 80,求此兩角。

想法:互為共軛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360°

解:

敘述 理由

(1) 假設∠A 與B 互為共軛角 (2) ∠A+B=360°

(3) 假設B=∠A-80°

(4) ∠A+(∠A-80°)=360°

(5) ∠A=(360°+80°)÷2=220°

(6) B=220°-80°=140°

(7) 此兩角為 220°與 140°

假設A 與B 互為共軛角 共軛角的定義

已知共軛的二角相差 80

將(3)代入(2)

由(4)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將(5)代入(3)

由(5)&(6)

習題 1.3-10

3

1平角的餘角是幾度?它的共軛角是幾度?

想法:(1) 互為餘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90°

(2) 互為共軛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360°

解:

敘述 理由

(1) 3

1平角的餘角=(90°-

3 1平角)

=(90°-

3

1×180°)=30°

(2) 3

1平角的共軛角=(360°-

3 1平角)

=(360°-

3

1×180°)=300°

餘角的定義 & 平角的定義

共軛角的定義 & 平角的定義

(12)

1-12

如圖 1.3-10,L、M 交於一點,則圖中共有 組對頂角。

圖 1.3-10

想法:兩條直線如相交於一點,必定形成四個角,其中每一對相對的角互為 對頂角。

解:

敘述 理由

(1) ∠1 與∠3 互為對頂角 (2) ∠2 與∠4 互為對頂角 (3) 所以共有 2 組對頂角

已知 L、M 交於一點 & 對頂角定義 已知 L、M 交於一點 & 對頂角定義 由(1) & (2)

(13)

1-13

習題 1.3-12

如圖 1.3-11, 、 交於一點 E,且∠AEC=45°,則∠BED= 度。

圖 1.3-11 想法:平角為 180°

解:

敘述 理由

(1) ∠AEC+∠AED=180°

(2) ∠AED=180°-∠AEC =180°-45°=135°

(3) ∠AED+∠BED=180°

(4) ∠BED=180°-∠AED =180°-135°=45°

如圖 1.3-10,∠AEC+∠AED 為平角 180°

由(1) 等量減法公理 & 已知∠AEC=45°

如圖 1.3-10,∠AED+∠BED 為平角 180°

由(3) 等量減法公理 & 由(2) ∠AED=135°

(14)

1-14

二鄰角如互為餘角,試證此二角的平分線夾角為 45。

圖 1.3-12

已知:如圖 1.3-12,∠BAD 與∠DAC 互為餘角,且 、 分別為∠BAD 與∠DAC 的角平分線

求證:∠EAF=45

想法:互為餘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90°

解:

敘述 理由

(1) ∠BAD+∠DAC=90°

(2) ∠EAD=1

2∠BAD (3) ∠DAF=1

2∠DAC (4) ∠EAF=∠EAD+∠DAF =1

2∠BAD+1

2∠DAC =1

2(∠BAD+∠DAC) =1

2×90°=45°

已知∠BAD 與∠DAC 互為餘角 已知 為∠BAD 的角平分線

已知 為∠DAC 的角平分線

如圖 1.3-11 所示∠EAF=∠EAD+∠DAF 將(2) & (3) 代入

提出1 2 將(1) 代入

(15)

1-15

習題 1.5

習題 1.5-1

平面上任三個點不共線的五個點,共可畫出幾條相異直線?幾條線段?

圖 1.5-5

詳解:如圖 1.5-5,A、B、C、D、E 任三點不共線的五個點,共可決定 (1) 直線: 、 、 、 、 、 、 、 、 、

共十條相異直線

(2) 線段: 、 、 、 、 、 、 、 、 、 共十條線段

習題 1.5-2

平面上共線的四個點,共可畫出幾條相異直線?幾條線段?

圖 1.5-6

詳解:如圖 1.5-6,A、B、C、D 共線的四個點,共可決定 (1) 直線: 共一條直線

(2) 線段:A、B、C、D 四個點,共可決定

( )

2 6 1 4 4 − =

條線段,分別是

、 、 、 、 、 共六條線段。

(16)

1-16

習題 1.6-1:

圖 1.6-17 中, 與 相交,且∠1=40°,則∠2=_____度,∠3=_____度,

∠4=_____度。

圖 1.6-17 想法:對頂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3=∠1=40°

(2) ∠1+∠2=180°

(3) ∠2=180°-∠1 =180°-40°

=140°

(4) ∠4=∠2=140°

如圖 1.6-17,∠3 與∠1 互為對頂角 & 已知∠1=40°

如圖 1.6-17,∠1+∠2 為平角 180°

由(2) 等量減法公理 & 已知∠1=40°

如圖 1.6-17,∠4 與∠2 互為對頂角 & (3) ∠2=140°

(17)

1-17

習題 1.6-2:

如圖 1.6-18,已知三線段相交於一點,且∠3=110°、∠5=30°,

則∠1=___度。

圖 1.6-18 想法:對頂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2=∠5=30°

(2) ∠1+∠2+∠3=180°

(3) ∠1=180°-∠3-∠2 =180°-110°-30°

=40°

如圖 1.6-18,∠2 與∠5 互為對頂角 & 已知∠5=30°

如圖 1.6-18,∠1+∠2+∠3 為平角 180°

由(2) 等量減法公理 &

已知∠3=110° & (1) ∠2=30°

(18)

1-18

如圖 1.6-19,已知三線段相交於一點,且∠1=(x+10)°、∠2=(3x-10)°、

∠3=(2x-60)°,則 x=______。

圖 1.6-19 想法:對頂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4=∠2=(3x-10)°

(2) ∠1+∠4+∠3=180°

(3) (x+10)°+(3x-10)°+(2x-60)°=180°

6x-60=180 6x=240 x=40

如圖 1.6-19,∠4 與∠2 互為對頂角 & 已知∠2=(3x-10)°

如圖 1.6-19,

∠1+∠4+∠3 為平角 180°

將已知∠1=(x+10)°、

∠3=(2x-60)°

& (1) ∠4=(3x-10)° 代入(2)

&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19)

1-19

習題 1.6-4

圖 1.6-20 中,DBE=ABC=90,試證CBD=ABE。

C

A D

E

B

圖 1.6-20 想法:全量=分量和

解:

敘述 理由

(1) DBE=ABC

(2) DBE=DBC+CBE (3) ABC=ABE+CBE

(4) DBC+CBE=ABE+CBE (5) DBC=ABE

已知DBE=ABC=90

如圖 1.6-20,全量=分量和 如圖 1.6-20,全量=分量和 將(2)&(3)代入(1)

等量減法公理(等式兩邊同減CBE)

(20)

1-20

如圖 1.6-21, 、 、 交於一點 Q,且∠BQD=150°,∠CQE=120°,

則∠AQF= 度。

圖 1.6-21 想法:對頂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CQD+∠CQB=∠BQD=150°

(2) ∠CQD+∠DQE=∠CQE=120°

(3) (∠CQD+∠CQB)+(∠CQD+∠DQE) =∠BQD+∠CQE

(∠CQD+∠CQB+∠DQE)+∠CQD =150°+120°=270°

∠CQD=270°-(∠CQD+∠CQB+∠DQE) (4) ∠CQD+∠CQB+∠DQE=180°

(5) ∠CQD=270°-180°=90°

(6) ∠AQF=∠CQD=90°

如圖 1.6-21 所示 & 已知∠BQD=150°

如圖 1.6-21 所示 & 已知∠CQE=120°

由(1)+(2)

& 加法交換律、結合律

& 已知∠BQD=150°,

∠CQE=120°

& 等量減法公理 為一線段 將(4)代入(3)

由(5) & 對頂角相等

(21)

1-21

習題 1.6-6

若兩鄰角互為餘角,試證明這兩角的平分線所成的角為 45。

圖 1.6-22

已知:如圖 1.6-22,∠BAD 與∠DAC 互為餘角,且 、 分別為∠BAD 與∠DAC 的角平分線

求證:∠EAF=45

想法:互為餘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90°

解:

敘述 理由

(1) ∠BAD+∠DAC=90°

(2) ∠EAD=1

2∠BAD (3) ∠DAF=1

2∠DAC (4) ∠EAF=∠EAD+∠DAF =1

2∠BAD+1

2∠DAC =1

2(∠BAD+∠DAC) =1

2×90°=45°

已知∠BAD 與∠DAC 互為餘角 已知 為∠BAD 的角平分線

已知 為∠DAC 的角平分線

如圖 1.6-22 所示∠EAF=∠EAD+∠DAF 將(2) & (3) 代入

提出1 2 將(1) 代入

(22)

1-22

如圖 1.6-23,A、O、B 三點共線,若 為EOB 之角平分線, 為AOE 之角平分線,且EOC=50°,求EOD=?

圖 1.6-23

想法:如兩鄰角互為補角,則兩角的平分線互相垂直 解:

敘述 理由

(1) AOE+EOB=180

(2) 為EOB 之角平分線 (3) 為AOE 之角平分線 (4) EOC+EOD=90°

(5) EOD=90°-EOC =90°-50°=40°

如圖 1.6-23 所示,AOE+EOB 為平角 180°

已知 已知

由(1) & (2) & (3) 如兩鄰角AOE 與EOB

互為補角,則兩角的平分線 與 互相垂直

由(4) 等量減法公理 & 已知EOC=50°

(23)

1-23

習題 1.6-8

若兩鄰角的平分線所成的角等於直角的一半,試證明這兩角互為餘角。

圖 1.6-24

已知:如圖 1.6-24,∠BAD 與∠DAC 為相鄰的兩角,且 、 分別為∠BAD 與∠DAC 的角平分線,若∠EAF=45

求證:∠BAD 與∠DAC 互為餘角 想法:互為餘角的兩個角,其和為 90°

解:

敘述 理由

(1) ∠EAD+∠FAD=∠EAF=45

(2) ∠BAD=2∠EAD (3) ∠DAC=2∠FAD

(4) ∠BAD+∠DAC=2∠EAD+2∠FAD

=2(∠EAD+∠FAD)

=2×45=90°

(5) ∠BAD 與∠DAC 互為餘角

如圖 1.6-24 所示 & 已知∠EAF=45

已知 為∠BAD 的角平分線 已知 為∠DAC 的角平分線 如圖 1.6-24 所示 & 將(2) & (3) 代入提出 2

將(1) 代入 由(4) 餘角定義

(24)

1-24

圖 1.6-25 中, 為DEG 的角平分線,1=3,試證2=3。

3

2 1

F

E G

D

圖 1.6-25 想法:角平分線將角度平分為兩相等的角 證明:

敘述 理由

(1) 1=2 (2) 1=3 (3) 2=3

已知 為DEG 的角平分線 已知1=3

由(1) & (2) 遞移律

(25)

1-25

習題 1.6-10

圖 1.6-26 中,HIJ=KJI, 為HIJ 的角平分線, 為KJI 的角平分線,

試證HIL=KJL。

L

I J

H K

圖 1.6-26

想法:角平分線將角度平分為兩相等的角 證明:

敘述 理由

(1) HIJ=KJI (2) HIJ=2HIL (3) KJI=2KJL (4) 2HIL=2KJL (5) HIL=KJL

已知HIJ=KJI

已知 為HIJ 的角平分線 為KJI 的角平分線 將(2) & (3)代入 (1)

等量除法公理(等式兩邊同除以 2)

(26)

1-26

(c) 直徑 DE,半徑 OF (b) 圓

(a) 圓周

O O O

F

D

E

習題 1.7-1 圓與圓周的區別為何?

解答:圓周為一封閉曲線,如圖 1.7-4(a),線上各點都與其內一點等距離,此點 稱為圓心;圓周內的部份為圓,如圖 1.7-4(b)。

圖 1.7-4 習題 1.7-2 半徑、直徑是線段還是直線?

圖 1.7-5

想法:兩端可以無限延長的線叫做直線 & 有兩個端點的線叫做線段 解答:

敘述 理由

(1) 半徑 為線段 (2) 直徑 為線段

半徑 有左端點(O)與右端點(F) 直徑 有左端點(D)與右端點(E)

習題 1.7-3 一個圓有多少個半徑?

想法:半徑為一端為圓心且另一端在圓周上的線段 解答:

敘述 理由

(1) 一個圓有無限多個半徑 圓周上有無限多個點,這無限多個點與圓

心所形成的線段都是此圓的半徑

(27)

1-27

習題 1.7-4 一個圓有多少個直徑?

想法:直徑為通過圓心且兩個端點都在圓周上的線段 解答:

敘述 理由

(1) 一個圓有無限多個直徑 圓周上有無限多個點,通過圓心與圓周上

兩點所形成的線段都是直徑

習題 1.7-5 一個圓有多少條弦?

想法:弦為兩端點(相異兩點)都在圓周上所形成的線段 解答:

敘述 理由

(1) 一個圓有無限多條弦 圓周上有無限多個點,兩端點(相異兩點)

都在圓周上所形成的線段都是弦 習題 1.7-6 一個圓的直徑為半徑的幾倍?

圖 1.7-6 想法:一個圓的半徑為固定值

解答:

敘述 理由

(1) 以 O 為圓心, 為半徑畫圓

= (2) = +

(3) = + =2

(4) 所以一個圓的直徑為半徑的 2 倍

作圖, 與 都是圓 O 的半徑,一個 圓的半徑為固定值

如圖 1.7-6 所示, 為圓 O 的直徑 將(1)代入(2)

由(3)

(28)

1-28

想法:(1) 直徑為通過圓心且兩個端點都在圓周上的線段 (2) 弦為兩端點都在圓周上所形成的線段

解答:

敘述 理由

(1) 一個圓有無限多個弦

(2) 圓中最大的弦為通過圓心的 弦

(3) 通過圓心的弦為直徑

(4) 圓中最大的弦為直徑

圓周上有無限多個點,兩端點都在圓 周上所形成的線段都是弦

如圖 1.7-7 所示

圖 1.7-7

直徑為通過圓心且兩個端點都在圓 周上的線段

由(2)&(3)

習題 1.7-8 一個圓有多少個圓心?

想法:圓周為一封閉曲線,線上各點都與其內一點等距離,此點稱為圓心 解答:

敘述 理由

(1) 一個圓只有 1 個圓心 圓周為一封閉曲線,線上各點都與其內一點等 距離,此點稱為圓心

(29)

1-29

第一章進階思考題

1. 平面上任三個點不共線的五個點,共可畫出幾條相異直線?幾條線段?

圖 1.11

詳解:如圖 1.11,A、B、C、D、E 任三點不共線的五個點,共可決定 (1) 直線: 、 、 、 、 、 、 、 、 、

共十條相異直線。

(2) 線段: 、 、 、 、 、 、 、 、 、 共十條線段。

2. 平面上有相異 8 個點,若其中任三點不共線,則此 8 個點可決定幾條直線?

幾條線段?

想法: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其中任三點不共線,則此

n

個點可決定

( )

2

−1

n

n

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詳解:

(1) 直線:

(

)

=

2 1

n

n ( )

2 28 1 8 8 − =

條相異直線。

(2) 線段:

(

)

=

2 1

n

n ( )

2 28 1 8 8 − =

條線段。

(30)

1-30

幾條線段?

想法: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其中任三點不共線,則此

n

個點可決定

( )

2

−1

n

n

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詳解:(1) 直線:

(

)

=

2 1

n

n ( )

2 45 1 10 10 − =

條相異直線。

(2) 線段:

(

)

=

2 1

n

n ( )

2 45 1 10 10 − =

條線段。

4. 平面上共線的 8 個點,共可畫出幾條相異直線?幾條線段?

想法: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這

n

個點皆共線,可決定

1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詳解:(1) 直線:1 條直線。

(2) 線段:

(

)

=

2 1

n

n ( )

2 28 1 8 8 − =

條線段。

5. 平面上共線的 10 個點,共可畫出幾條相異直線?幾條線段?

想法: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這

n

個點皆共線,可決定

1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詳解:(1) 直線:1 條直線。

(2) 線段:

(

)

=

2 1

n

n ( )

2 45 1 10 10 − =

條線段。

(31)

1-31

6. 如圖 1.1 所示,若 A、B、C 三點共線,另有一點 D,則此 4 個點共可畫出幾 條相異直線?幾條線段?

圖 1.1

想法:(1)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其中任三點不共線,則此

n

個點可決定

( )

2

−1

n n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2)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這

n

個點皆共線,可決定

1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詳解:如圖 1.1(a),A、B、C、D 四個點,共可決定

圖 1.1(a)

(1) 直線:若 A、B、C、D 四個點都不共線,

則可決定

( )

2 6 1 4 4 − =

條相異直線,

若 A、B、C 三點不共線,

則可決定

( )

2 3 1 3 3 − =

條相異直線,

但 A、B、C 三點共線,只決定一條直線 , 所以最後可決定 

(

)

2 1 4

4

( )

2 1 1 3 3 − +

4 1 3 6− + =

= 條直線,

分別是 、 、 、 共四條相異直線。

(2) 線段:A、B、C、D 四個點,共可決定

( )

2 6 1 4 4 − =

條線段,

分別是 、 、 、 、 、 共六條線段。

(32)

1-32

條相異直線?幾條線段?

圖 1.2

想法:(1)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其中任三點不共線,則此

n

個點可決定

( )

2

−1

n n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2)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這

n

個點皆共線,可決定

1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詳解:如圖 1.2(a),A、B、C、D、E 五個點,共可決定

圖 1.2(a)

(1) 直線:若 A、B、C、D、E 五個點都不共線,

則可決定

( )

2 10 1 5 5 − =

條相異直線,

若 A、B、C 三點不共線,

則可決定

( )

2 3 1 3 3 − =

條相異直線,

但 A、B、C 三點共線,

只決定一條直線 , 所以最後可決定 

(

)

2 1 5

5

( )

2 1 1 3 3 − +

8 1 3 10− + =

= 條直

線,分別是 、 、 、 、 、 、 、 共 八條相異直線。

(33)

1-33

(2) 線段:A、B、C、D、E 五個點,共可決定

( )

2 10 1 5 5 − =

條線段,

分別是 、 、 、 、 、 、 、 、 、 共十條線段。

8. 如圖 1.3 所示,A、B、C、D 四點共線,其餘三點 E、F、G 不共線,則此 7 個點共可畫出幾條相異直線?幾條線段?

圖 1.3

想法:(1)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其中任三點不共線,則此

n

個點可決定

( )

2

−1

n n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2)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這

n

個點皆共線,可決定

1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詳解:如圖 1.3(a),A、B、C、D、E、F、G 七個點,共可決定

圖 1.3(a)

(1) 直線:若 A、B、C、D、E、F、G 七個點都不共線,

則可決定

( )

2 21 1 7 7 − =

條相異直線,

若 A、B、C、D 四點不共線,

則可決定

( )

2 6 1 4 4 − =

條相異直線,

但 A、B、C、D 四點共線,只可決定一條直線 ,

(34)

1-34

所以最後可有 −

2 1

2 + =21−6+1=16條直線,

分別是 、 、 、 、 、 、 、 、 、 、 、 、 、 、 、 共 16 條相異直線。

(2) 線段:A、B、C、D、E、F、G 七個點,可決定

( )

2 21 1 7 7 − =

條線段,

分別是 、 、 、 、 、 、 、 、 、 、 、 、 、 、 、 、 、 、 、 、 共 21 條 線段。

9. 平面上有相異 8 個點,其中有 5 個點共線,則可決定幾條直線?可決定幾條 線段?

想法: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其中有

m

個點共線,則可決定

( ) ( )

2 1 1 2

1 − − +

m m n

n

條直線,可決定

( )

2

−1

n

n

條線段。

詳解:(1) 直線:

( ) ( )

19 1 10 28 2 1

) 1 5 ( 5 2

) 1 8 ( 1 8 2

1 2

1 − − + = − − − + = − + =

m m n

n

條相異直線。

(2) 線段:

(

)

=

2 1

n

n ( )

2 28 1 8 8 − =

條線段。

10. 平面上有相異 10 個點,其中有 6 個點共線,則可決定幾條直線?可決定幾 條線段?

想法: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其中有

m

個點共線,則可決定

( ) ( )

2 1 1 2

1 − +

− −

m m n

n

條直線,可決定

( )

2

−1

n

n

條線段。

詳解:(1) 直線:

( ) ( )

31 1 15 45 2 1

) 1 6 ( 6 2

) 1 10 ( 1 10 2

1 2

1 − − + = − − − + = − + =

m m n

n

條相異直線。

(2) 線段:

(

)

=

2 1

n

n ( )

2 45 1 10 10 − =

條線段。

(35)

1-35

11. 如圖 1.4 所示,L 與 M 為兩條相異直線,且 L 與 M 不相交,若直線 L 上有 A、B、C 三點,直線 M 上有 D、E、F 三點,則此 6 個點共可畫出幾條相異 直線?幾條線段?

圖 1.4

想法:(1)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其中任三點不共線,則此

n

個點可決定

( )

2

−1

n n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2)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這

n

個點皆共線,可決定

1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3)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其中有

m

個點共線,則可決定

( ) ( )

2 1 1 2

1 − +

− −

m m n

n

條直線,可決定

( )

2

−1

n

n

條線段。

詳解:如圖 1.4(a),A、B、C、D、E、F 六個點,共可決定

圖 1.4(a)

(1) 直線:若 A、B、C、D、E、F 六個點都不共線,

則可決定

( )

2 15 1 6 6 − =

條相異直線,

若 A、B、C 三點不共線,

則可決定

( )

2 3 1 3 3 − =

條相異直線,

但 A、B、C 三點共線,

只可決定一條直線 ,

(36)

1-36

則可決定

( )

2 3 1 3 3 − =

條相異直線,

但 D、E、F 三點共線,只可決定一條直線 , 所以最後可有 

(

)

2 1 6

6 

(

)

+

2 1 1 3

3

( )

2 1 1 3 3 − + =15−3+1−3+1=11條相異直線,

分別是 、 、 、 、 、 、 、 、 、 、 , 共 11 條相異直線。

(2) 線段:A、B、C、D、E、F 六個點,共可決定

( )

2 15 1 6 6 − =

條線段,

分別是 、 、 、 、 、 、 、 、 、 、

、 、 、 、 共 15 條線段。

(37)

1-37

12. 如圖 1.5 所示,L 與 M 為兩條相異直線,且 L 與 M 不相交,若直線 L 上有 A、B、C、D 四個點,直線 M 上有 E、F、G 三個點,則此 7 個點共可畫出 幾條相異直線?幾條線段?

圖 1.5

想法:(1)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其中任三點不共線,則此

n

個點可決定

( )

2

−1

n n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2)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這

n

個點皆共線,可決定

1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3)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其中有

m

個點共線,則可決定

( ) ( )

2 1 1 2

1 − − +

m m n

n

條直線,可決定

( )

2

−1

n

n

條線段。

詳解:如圖 1.5(a),A、B、C、D、E、F、G 七個點,共可決定

圖 1.5(a)

(1) 直線:若 A、B、C、D、E、F、G 七個點都不共線,

則可決定

( )

2 21 1 7 7 − =

條相異直線,

若 A、B、C、D 四點不共線,

則可決定

( )

2 6 1 4 4 − =

條相異直線,

但 A、B、C、D 四點共線,只可決定一條直線 ,

(38)

1-38

若 E、F、G 三點不共線,則可決定 3

2 = 條相異直線,

但 E、F、G 三點共線,只可決定一條直線 , 所以最後可有 

(

)

2 1 7

7

( )

2 1 1 4

4 − +

( )

2 1 1 3 3 − +

=21−6+1−3+1=14條相異直線,

分別是 、 、 、 、 、 、 、 、 、 、

、 、 、 共 14 條相異直線。

(2) 線段:A、B、C、D、E、F、G 七個點,可決定

( )

2 21 1 7 7 − =

條線段,

分別是 、 、 、 、 、 、 、 、 、 、

、 、 、 、 、 、 、 、 、 、

共 21 條線段。

13. 平面上有

L

M

兩條直線,且 L 與 M 不相交,

L

線上有相異 5 點,

M

線上 有相異 4 點,則這些點可決定,則可決定幾條直線?可決定幾條線段?

想法:平面上有

L

M

兩條直線,且 L 與 M 不相交,

L

線上有 相異

m

點,

M

線上有相異

n

點,則這些點可決定

+ 

(

+ −

)

2

1 )

(

m n m n ( )

2 −1 +1

 m

m ( )

2−1 +1

n

n

= 1

1 2 2 2

) ( )

( 2 2 2

− +

− + + −

+

n m n m m n n

m

= 1

1 2 2 2

2 2 2 2

2 − +

− +

− −

− +

+

mn n m n m m n n m

= 2

2

2 2 2 2

2 +

mn

+

n

m

n

m

+

m

n

+

n

+

m

m

 n+2條直線(包含

L

M

),可決定

( )

2

1 )

(

m

+

n

m

+

n

條線段。

詳解:(1) 直線:

m

 n+2=54+2=20+2=22條相異直線。

(2) 線段:

( )

36 4 2 9

) 1 4 5 ( ) 4 5 ( 2

1 )

(

m

+

n

m

+

n

− = +  + − =  =

條線段。

(39)

1-39

14. 平面上有

L

M

兩條直線,且 L 與 M 不相交,

L

線上有相異 7 點,

M

線上 有相異 5 點,則這些點可決定,則可決定幾條直線?可決定幾條線段?

想法:平面上有

L

M

兩條直線,且 L 與 M 不相交,

L

線上有 相異

m

點,

M

線上有相異

n

點,則這些點可決定

+ 

(

+ −

)

2

1 )

(

m n m n ( )

2 −1 +1

 m

m ( )

2−1 +1

n

n

= 1

1 2 2 2

) ( )

(

m

+

n

2

m

+

n

m

2

m

+ −

n

2

n

+

= 1

1 2 2 2

2 2 2 2

2 +

mn

+

n

m

n

m

m

+ −

n

n

+

m

= 2

2

2 2 2 2

2 +

mn

+

n

m

n

m

+

m

n

+

n

+

m

m

 n+2條直線(包含

L

M

),可決定

( )

2

1 )

(

m

+

n

m

+

n

條線段。

詳解:(1) 直線:

m

 n+2=75+2=35+2=37條相異直線。

(2) 線段:

( )

66 11 2 6

) 1 5 7 ( ) 5 7 ( 2

1 )

( +  + − =  =

− = +

 +

n m n

m

條線段。

(40)

1-40

直線 M 上有 D、E、F 三點,則共可畫出幾條相異直線?幾條線段?

想法:(1)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其中任三點不共線,則此

n

個點可決定

( )

2

−1

n n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2)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這

n

個點皆共線,可決定

1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3)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其中有

m

個點共線,則可決定

( ) ( )

2 1 1 2

1 − − +

m m n

n

條直線,可決定

( )

2

−1

n

n

條線段。

(4) 平面上有

L

M

兩條直線,且 L 與 M 不相交,

L

線上有相異

m

點,

M

線上有相異

n

點,則這些點可決定

m

 n+2條直線(包含

L

M

),

可決定

( )

2

1 )

(

m

+

n

m

+

n

條線段。

詳解:因為題目並沒有將圖形畫出來,故我們必須來探討各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假設 L 與 M 相交於 P 點,關係如圖所示:

圖 1.12

(1) 直線: 圖 1.12 中的點共有:L 上 3 點 A、B、C 加上 M 上 3 點 D、E、F,再加上 L 與 M 的交點 P,共有 3+3+1=7

個點,因為有通過 P 點的直線只有 L 與 M 兩條,所以 上圖中的 A、B、C、D、E、F、P 七個點,他們所能夠 決定的直線數目,其實可以不用考慮 P 點,所以我們 只需考慮 L 上 3 點 A、B、C 與 M 上 3 點 D、E、F,

取圖 1.12 中的一部分來看,如圖 1.12(a)所示:

(41)

1-41

圖 1.12(a)

於是我們得到的圖形就與挑戰題第 11 題的圖形一樣,所以 A、

B、C、D、E、F 此六點所決定的直線數目,當然就與挑戰題第 11 題的結果一樣,可決定33+2=9+2=11條相異直線,

分別是 、 、 、 、 、 、 、 、 、 、 ,

共 11 條相異直線。

(2) 線段:平面上相異 n 個點,共可決定

( )

2

−1

n

n

個線段。

所以這個題目的點共有:L 上 3 點 A、B、C 加上 M 上 3 點 D、E、F,還要再加上 L 與 M 的交點 P,共有 3+3+1=7 個點,所以共可決定

( )

2 21 1 7 7 − =

個線段,如圖 1.12(b)所示

圖 1.12(b)

這些線段分別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共 21 個線段。

第二種情況,假設 L 與 M 相交於 P 點,關係如圖 1.13 所示:

圖 1.13

(42)

1-42

的交點 P,所以我們可以將題目視為 L 上 4 個點 A、B、P、

C 與 M 上 4 個點 D、P、E、F 所決定的直線數目,如圖 1.13(a) 所示:

圖 1.13(a)

若 A、B、C、D、E、F、P 七個點皆不共線,

可決定 21 2

) 1 7 (

7 − =

條相異直線,

若 A、B、P、C 四個點皆不共線,可決定 6 2

) 1 4 (

4 − =

條相異直 線,但 A、B、P、C 四個點共線,所以只決定一條直線 (即 直線 L)

若 D、P、E、F 四個點皆不共線,可決定 6 2

) 1 4 (

4 − =

條相異直線,

但 D、P、E、F 四個點共線,所以只決定一條直線 (即直線 M)

所以 A、B、C、D、E、F、P 七個點共可決定 − −

2 ) 1 7 (

7 1

2 ) 1 4 (

4 − +

2 1 ) 1 4 (

4 − +

− =21−6+1−6+1=11條相異 直線,分別是 、 、 、 、 、 、 、 、 、 、

,共 11 條相異直線。

(2) 線段:平面上相異 n 個點,共可決定

( )

2

−1

n

n

個線段。

所以這個題目的點共有:L 上 3 點 A、B、C 加上 M 上 3 點 D、E、F,還要再加上 L 與 M 的交點 P,共有 3+3+1=7 個相異的點,共可決定

( )

2 21 1 7 7 − =

個線段,如圖 1.13(b)所示

(43)

1-43

圖 1.13(b)

這些線段分別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共 21 個線段。

根據第一種與第二種情況,我們可以知道,不論 L 與 M 的 交點在什麼地方,直線與線段的數目都不會改變,各位聰 明的同學,你們也可以試試其他種的情況,看看結果是否 也都是一樣的。

(44)

1-44

四點,直線 M 上有 E、F、G 三點,則共可畫出幾條相異直線?幾條線段?

想法:(1)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其中任三點不共線,則此

n

個點可決定

( )

2

−1

n n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2)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這

n

個點皆共線,可決定

1

條直線、

( )

2

−1

n

n

條 線段。

(3) 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其中有

m

個點共線,則可決定

( ) ( )

2 1 1 2

1 − +

− −

m m n

n

條直線,可決定

( )

2

−1

n

n

條線段。

(4) 平面上有

L

M

兩條直線,且 L 與 M 不相交,

L

線上有相異

m

點,

M

線上有相異

n

點,則這些點可決定

m

 n+2條直線(包含

L

M

),

可決定

( )

2

1 )

(

m

+

n

m

+

n

條線段。

詳解:因為題目並沒有將圖形畫出來,故我們必須來探討各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假設 L 與 M 相交於 P 點,關係如圖 1.14 所示:

圖 1.14

(1) 直線:圖 1.14 中的點共有:L 上 4 點 A、B、C、D 加上 M 上 3 點 E、F、G,再加上 L 與 M 的交點 P,共有 4+3+1=8

個點,因為有通過 P 點的直線只有 L 與 M 兩條,所以圖 1.14 中的 A、B、C、D、E、F、G、P 八個點,他們所能夠決定 的直線數目,其實可以不用考慮 P 點,所以我們只需 考慮 L 上 4 點 A、B、C、D 與 M 上 3 點 E、F、G,

取上圖中的一部分來看,如圖 1.14(a)所示:

(45)

1-45

圖 1.14(a)

所以 A、B、C、D、E、F、G 此 7 點所決定的直線數目,當然 就與挑戰題第 11 題的結果一樣,可決定43+2=12+2=14條

相異直線,分別是 、 、 、 、 、 、 、 、 、

、 、 、 、 ,共 14 條相異直線。

(2) 線段:平面上相異 n 個點,共可決定

( )

2

−1

n

n

個線段。

所以這個題目的點共有:L 上 4 點 A、B、C、D 加上 M 上 3 點 E、F、G,還要再加上 L 與 M 的交點 P,共有 4+3+1=8 個點,所以共可決定

( )

2 28 1 8 8 − =

個線段,如圖 1.14(b)所示

圖 1.14(b)

這些線段分別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共 28 個線段。

(46)

1-46

圖 1.15

(1) 直線:L 上 4 點 A、B、C、D 加上 M 上 3 點 E、F、G,再加上 L 與 M 的交點 P,所以我們可以將題目視為 L 上 5 個點 A、B、

P、C、D 與 M 上 4 個點 E、F、P、G 所決定的直線數目,

如圖 1.15(a)所示:

圖 1.15(a)

若 A、B、C、D、E、F、G、P 八個點皆不共線,可決定 28 2

) 1 8 (

8 − = 條相異直線,

若 A、B、P、C、D 五個點皆不共線,可決定 10 2

) 1 5 (

5 − =

條相異 直線,但 A、B、P、C、D 五個點共線,所以只決定一條直線 (即直線 L)

若 E、F、P、G 四個點皆不共線,可決定 6 2

) 1 4 (

4 − =

條相異直線,

但 E、F、P、G 四個點共線,所以只決定一條直線 (即直線 M)

所以 A、B、C、D、E、F、G、P 八個點共可決定 − −

2 ) 1 8 (

8 1

2 ) 1 5 (

5 − +

2 1 ) 1 4 (

4 − +

− =28−10+1−6+1=14條相異 直線,分別是 、 、 、 、 、 、 、 、 、 、

、 、 、 ,共 14 條相異直線。

(47)

1-47

(2) 線段:平面上相異 n 個點,共可決定

( )

2

−1

n

n

個線段。

所以這個題目的點共有:L 上 4 點 A、B、C、D 加上 M 上 3 點 E、F、G,還要再加上 L 與 M 的交點 P,共有 4+3+1=8 個點,所以共可決定

( )

2 28 1 8 8 − =

個線段,

如圖 1.15(b)所示:

圖 1.15(b)

這些線段分別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共 28 個線段。

根據第一種與第二種情況,我們可以知道,不論 L 與 M 的交點 在什麼地方,直線與線段的數目都不會改變,各位聰明的同學,

你們也可以試試其他種的情況,看看結果是否也都是一樣的。

17. L 與 M 為兩條相異直線,且 L 與 M 有交點,若直線 L 上有相異 5 個點,

直線 M 上有相異 4 個點,則共可畫出幾條相異直線?幾條線段?

想法:平面上有

L

M

兩條直線,且 L 與 M 相交於一點,

L

線上有相異

m

點,

M

線上有相異

n

點,則這些點可決定

m

 n+2條直線(包含

L

M

);並且 因為有

m

+ n+1個點,可決定

( )

2

) ( ) 1 (

2

1 1 )

1

(

m

+

n

+ 

m

+

n

+ − =

m

+

n

+ 

m

+

n

條線段。

詳解:(1) 直線:

m

 n+2=54+2=20+2=22條相異直線。

(2) 線段:

( )

45 9 2 5

) 4 5 ( ) 1 4 5 ( 2

) 1

(

m

+

n

+ 

m

+

n

= + +  + =  =

條線段。

(48)

1-48

直線 M 上有相異 5 個點,則共可畫出幾條相異直線?幾條線段?

想法:平面上有

L

M

兩條直線,且 L 與 M 相交於一點,

L

線上有相異

m

點,

M

線上有相異

n

點,則這些點可決定

m

 n+2條直線(包含

L

M

);並且 因為有

m

+ n+1個點,可決定

( )

2

) ( ) 1 (

2

1 1 )

1

(

m n m n m

+

n

+ 

m

+

n

− = + +

 +

+ 條線段。

詳解:(1) 直線:

m

 n+2=65+2=30+2=32條相異直線。

(2) 線段:

( )

66 11 2 6

) 5 6 ( ) 1 5 6 ( 2

) 1

( + +  + =  =

+ =

 +

+

n m n

m

條線段。

19. 平面上有相異 10 個點,請問:

(1) 可決定幾個線段? (2) 最多可決定幾條相異直線?

(3) 最少可決定幾條直線?

想法:(1) 一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其中任三點不共線,則此

n

個點可決定

( )

2

−1

n

n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2) 一平面上有相異

n

個點,若這

n

個點皆共線,則可決定

1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3) 一 平 面 上 有 相 異

n

個 點 , 若 其 中 有

m

個 點 共 線 , 則 最 多 可 決 定

( ) ( )

2 1 1 2

1 − − +

m m n

n

條直線;

( )

2

−1

n

n

條線段。

(4) 一平面上有

L

M

兩條直線,

L

線上有相異

m

點,

M

線上有相異

n

點,則這些點可決定

m

 n+2條直線(包含

L

M

);

L

M

不相交,則可決定

( )

2

1 )

(

m

+

n

m

+

n

條線段。

L

M

相交於一點,則可決定

( )

2 ) 1

(

m

+

n

+ 

m

+

n

條線段。

詳解:(1) 平面上相異的 n 個點,不論其是否共線,都可決定 2

) 1 ( −

n

n

個線段。

所以本題的 10 個點,共可決定 5 9 45 2

) 1 10 (

10 − =  =

個線段。

(2) 因為題目只有提到 10 個相異的點,並沒有限制他們之間的關係,所

(49)

1-49

以我們就從挑戰題第 1 題到挑戰題第 18 題所討論過的情況來做一個 探討:

第一種情況:這 10 個點其中任 3 點不共線,我們知道,平面上 相異 n 個點,其中任 3 點不共線,

則可決定 2

) 1 ( −

n

n

條相異直線。

所以第一種情況,可決定 5 9 45 2

) 1 10 (

10 − =  =

條相 異直線。

第二種情況:若此 10 個點共線,我們知道,平面上相異 n 個點,

若此 n 個點共線,則可決定一條直線。

所以第二種情況,可決定 1 條直線。

第三種情況:若 10 個點中,有 5 個點共線,我們知道,平面上 相異 n 個點,其中 m 個點共線,

則可決定

( ) ( )

2 1 1 2

1 − − +

m m n

n

條相異直線。

所以第三種情況,可決定

( ) ( )

36 2 1

1 5 5 2

1 10

10 − − − + = 條相異直線。

第四種情況:若 10 個點中,其中有 4 個點共線,其餘的 6 個點共線,

我們知道,平面上有相異兩條直線 L 與 M,L 上有相異 m 個點,M 上有相異 n 個點,則可決定

m

 n+2條相異 直線。所以第四種情況,可決定46+2=26條相異直 線。

由以上我們探討的四種情況,以第一種情況所得到的直線數目最多,

所以平面上 10 個相異的點,其中任 3 點不共線,最多可決定 2 45

) 1 10 (

10 − =

條相異直線。

(3) 由(2)中所討論的第二種情況,平面上相異 10 個點,若此 10 個點共線,

則最少可決定 1 條直線。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今有一間長 76 公尺、寬 28 公尺的教室要鋪上正方型磁磚(邊長都是

資 料 來 源:Green Paper: On the Practical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ingle Currency (Luxembourg: Office for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Lanham,

[r]

Auditory (聽覺) Visual (視覺)..

今有一間長 76 公尺、寬 28 公尺的教室要鋪上正方型磁磚(邊長都是

MASS::lda(Y~.,data)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MASS::qda(Y~.,data) Quadra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 class::knn(X,X,Y,k,prob) k-Nearest Neighbour(X 為變數資料;Y 為分類)

▪ 西元 2018 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網路 遊戲成癮症( Gaming Disorder )列為 精神疾病,臺灣的衛福部也已跟進。.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