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訪鄭振煌老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訪鄭振煌老師"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訪鄭振煌老師

——

談青年學子學佛

編輯室/採訪‧整理

問:在所謂「e 時代」電腦網路科技進 步的年代,現代年輕學子參加學生佛 學社團的動機與過去二十年是否不 同?現在大專佛學社團運動的特色與 過去有何不同?

答:現代年輕學子參加學生佛學社團 的動機,可分為兩大類:一、認識佛 教;二、結交朋友。有些人可能出於 好奇而來參加佛學社團,因為從小到 大都沒有機 會接觸心靈 或宗教的事 情,而到了大學時代,忽然發覺人生 不是只有讀書。有些人即使家裡信佛 教,但也只是拜佛求神而已,或即使 父母親有修行,也不會跟孩子講得太 深,或是他 們對佛教有 些既定的概 念,想知道 自己原先的 看法是否正 確,因此參加佛學社團,以便更深入 地了解佛教。

做任何事,有伴都會比較起勁,

因此參加佛學社、跟志同道合,特別 是同年紀的朋友,一起學佛修行,也 是主要的動機。現在因為電腦網路科 技發達,年 輕學子有更 多的管道互 動、聊天、討論和交換訊息,BBS 即 是一例。每 個社團都可 以在上面設 板,社員和任何人,二十四小時都可 以在上面留言、發表心得、回應他人 的問題或觀點,或只是瀏覽等等。因 此,大家互動的機會更頻繁、資訊流 通更快速、更廣泛,也就是只要有電 腦和網路,結交朋友是隨時隨地的。

這是與過去不同的地方。

過去三、四十年前,知識份子學 佛的很少,要在校園內標榜佛教和佛 學,是不被政府當局允許的,這就是 為何「台大晨曦社」沒有「佛學」這 兩個字。當時,校外的佛學團體也不

多,學佛的機會稀有難得,我們只有 寒暑假才能到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 參加慈光講座(後來改名明倫講座),

向李炳南老師請益和學習,因此我們 非常珍惜且認真,後來佛光山和中國 佛教會也舉辦大專佛學講座。那時,

我們也不能請法師來校內演講開示,

因此平常僅能請在家居士演講或由學 長解釋基礎佛學,內容大體上不離淨 土法門,寒暑假參加蓮因寺懺公長老 的齋戒學會,或鳳山佛教蓮社煮雲老 和尚的精進佛七。

現在就不一樣了。佛法盛行,道 場林立,學佛機會多得是,並且很容 易請到南傳、漢傳、藏傳的法師來校 園演講座談。因此,大專佛學社團舉 辦的活動變得非常多元化,不會侷限 在一乘、一宗、一法。這樣的好處是 大家比較能夠開放心胸,廣納一切佛 法之精華, 得到思想上 的刺激和啟 發,或是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相應的法 門,但是也有可能因為同一社團中,

每個人經常親近的道場都不同,所修 的法門都不一,使得社上的凝聚力分 散。有特定道場護持的社團,如慈青 社、福青社、中智社等等,風格可能 就不一樣了。

此外,大多數人仍然認為佛教只 是念經拜懺、是 LKK 的東西,因此現 在的大專佛學社團,為了吸引更多同 學親近佛法,在舉辦大型演講時,就 會把題目生活化、實用化,比如結合 佛法和醫學、愛情、情緒管理、人際 關係、學業等等,讓大家知道佛法不 只是宗教、不只是信仰,更是歡喜自 在、高效率和圓融的生活方式。近年 來,甚至有大專佛學社團舉辦跨宗教

(2)

的討論會,這是現在和未來的趨勢。

每個宗教的本意都是善的,但是人為 的因素,往往使得宗教之間誤解、不 合,乃至衝突。了解其他宗教的教義,

知道同異之處,進而互相尊重,也是 在為世界和平盡一分力。

如之前所述,大專生參加佛學社 團的主要動機之一是交朋友,因此聯 誼康樂活動也越來越多。比如說平常 他們有「午聚」,就是每個星期會有一 到兩次的中午時間,大家可以帶著便 當,到社團辦公室或某個教室一起吃 飯聊天。或是每幾個月舉辦一次生日 會,冬天舉辦火鍋會、湯圓會,夏天 舉辦烤「素」會,或到郊外踏青等等。

對許多人來說,這些吃喝玩樂的事情 更吸引人。至於以前的話,由於大家 都很窮,籌辦活動的經費更是來之不 易,所以我們有幾個人每學期必寫佛 學論文來申請慧炬的獎學金,幫社團 籌措經費。當然,這些經費光是辦正 式活動都稍嫌不足,何況吃喝玩樂之 事。但是為了引渡現代年輕人,不用 一些方便法可能是不行的。重點是初 發心應不離慈悲智慧、不離菩薩道!

問:慧炬佛學會自民國八十一年成立 以來,一直致力於舉辦與贊助各種佛 學相關活動,在講座開課方面,課程 內容是否有一定的方針?或為迎合學 佛者取向而有不同的設計?

答:講座方面,慧炬歡迎一切正法之 教授,而講座內容則依講者的意願與 特色而設計。

課程方面,既有主要方針,也有 因為學佛者取向而做的改變。主要方 針是先以當代人所著的佛教總論當教 材,比如說《佛陀的啟示》、日慧法師 著作的《佛法的基本知識》、《佛教四 大部派宗義講釋》、張澄基教授的《佛 學今詮》和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

同時擴及經典著作如《清淨道論》、《教 觀綱宗》、《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論》

等,好讓初學者對佛教有個整體觀,

亦即對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的發展和 思想有基本的概念,並且了解佛教共 同的理論,比如緣起論、因果業力論、

無我論、四聖諦、三十七道品、空性 思想等等。等到學生有一定的基礎之 後,再來解釋佛經,比如《南傳大般 涅槃經》、《六祖壇經》、《維摩詰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優婆塞戒經》

等,這時他們更有能力體會和欣賞祖 師大德的著作。當然,為了不斷接引 初機,慧炬常年開辦佛學英文講座,

以英文教學,如羅睺羅長老的《佛陀 的啟示》、佛使尊者的《菩提樹的心木》

和《學佛釋疑》、坦尼沙羅比丘的《心 如熾火》等等,培養英文弘法人才,

增廣佛學視野。

同時,慧炬也會隨順眾人之請而 開課,《西藏生死書》和《認識西藏佛 教》等課程就是這麼成形的。

問:老師能多次為知名高僧大德中文 口譯,如達賴喇嘛尊者與達摩難陀長 老等,從這些德高望重法師言行上,

是否得到什麼樣的修行啟發?

答:我在臺大外文系就讀期間,一方 面主修英美文學,一方面嗜讀佛書,

蒙慧炬創辦人周宣德老師鼓勵,常年 翻譯佛書,四十餘年如一日。以此因 緣,經常為國外高僧大德由英文翻譯 成中文,也為國內高僧大德由中文翻 譯成英文。從他們身上,可以見到戒 定慧圓滿和解脫自在的典範。修行必 須腳踏實地,絕無倖至,從發菩提心 開始,進而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

如理思維、如法修行,最後如量證悟。

法無高下,乘無大小,唯根有利鈍,

因緣差殊,發心有異。修行必須皈依 三寶,僅皈依一寶或二寶是不夠的。

(3)

修行的科目是戒定慧三學,缺其一或 二都是偏漏,不能成就果德。八萬四 千法門,或顯或密,皆是方便,不能 自讚譭他。修行有成者悲智雙運,自 利利他,荷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

不疲不厭,堪做人天師範,流芳萬古。

問:老師同時熟稔接觸南傳佛教、藏 傳佛教與漢傳佛教,針對大專知識青 年應如何在此三種不同傳承、修行方 式中,在異中求同,融會貫通,尋找 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

答:大專知識青年應該開放心胸,多 多聞、思、修三種佛教傳承的義理和 修行法,比如聽聞各個傳承大師的開 示,循序閱讀佛教總論和各宗派思想 的別論,思維如何把佛法應用在日常 生活中,乃至像在學校作學問一樣,

自己整理重點、畫圖表,讓自己一目 了然三傳承的起源、發展和重要思想 的異同。修持方面,台灣各個大小道 場皆有自己的特色與專修法門,應廣 泛參與體驗,就會慢慢找到適合自己 個性或根器的修行法門。比如理性的 人,可能會比較喜歡原始佛教的觀呼 吸,因為連非佛教徒都可以學習觀呼 吸。從呼吸當中,行者體會身、受、

心、法的無常和苦空,自然就能體會 人無我。無常、無我不是一種信仰,

而是只要按照正確方法去觀,就能體 會和了證的。喜歡運用想像力的人,

可能會喜歡藏傳佛教的觀想方法,比 如觀想複雜的曼陀羅、種子字、佛菩 薩、三脈七輪等等。喜歡突破一切成 見常規的人,可能會喜歡禪宗的參話 頭或接受禪 師的棒喝。 喜歡音聲的 人,可經由梵唄、誦經拜懺、唸佛和 唸咒等收攝自心,或從聲塵、耳根反 聞聞自性,入三摩地而得圓通,跟觀 世音菩薩一樣。

為什麼會有八萬四千法門,就是

因為每位眾生的根器、喜好、脾氣、

因緣等等都不一樣。法雖然是一,但 是為了順應眾生、打入眾生的心,法 的應用和表達方式就要隨緣而不變。

不變的部份 就是空性智 慧與慈悲方 便。各個法門都是在開發你的智慧,

並且一層又一層地突破你對空性的體 會:從人我空突破到法我空,進而連 空也要突破,也就是空空、畢竟空。

慈悲也是一樣:從有限作意而產生的 慈悲,到體證畢竟空而自然顯發的大 慈大悲。

因此,佛教這三個傳承所講的,

既是一也是異,它們都在講空性和慈 悲,只是方法不同和程度不同。年輕 學子要不斷學習、練習和突破,就能 融會貫通。除了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 外,還要廣學諸法,與其他眾生分享。

問:關於法光佛研所從培養佛教學術 人材轉型「佛學成人教育」,開放給社 會大眾選修佛學課程,老師是否有何 展望與建議?

答:這是很好的計畫,希望這是全民 學佛運動的開端。學佛可以不是宗教 信仰,而是內心覺醒、身心靈整體健 康的活動,既可治療身心疾病,又可 預防煩惱無明。建議增設老年、青少 年、幼童、外勞、外語的課程,同時 開辦行門課程,才算完整學佛、成佛 的課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未來要走上復興的路途,必須要積極走入人 間,回歸佛陀的本懷,熱心造福社會,培養與佛教有緣的人才,興 辦各級的大、中、小學,這才是佛教復興的要道。 22

社會組的學生不全是數學低手, 有些因 為物理、 化學沒有競爭力才考社會組的, 他們 本來可以高分進商學院, 現在數學好派不上 用場, 要和不擅長數學的考生比文史科所以

有一位老師提議重考, 因 為學生沒讀好書, 再考一次, 可以讓學生有 機會好好地再讀 一次, 以補強前面所學的不 足。 但最後以加分來 「粉飾太平」, 不過是美 化 「帳 面」 而已, 於事何補..

本期 「有朋自遠方來」 訪問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Nigel Hitchin。 Hitchin教授 從大學、 研究所到任教都在牛津, 數學傳播難得有機會藉由訪談, 一窺英國高等數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你可能會回答:進大學是為求知識,為將來出社會做準備。是的,進大學是要讀

上述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如用唯識學的術語來分析,大體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感覺屬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