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巴漢諸本《大苦蘊經》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巴漢諸本《大苦蘊經》之比較研究 "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14如學禪師佛教文化博碩士論文獎學金得獎論文摘述

巴漢諸本《大苦蘊經》之比較研究

葉果真

南華大學宗教系碩士

「苦」是佛陀在證悟後,初轉法 輪時提到四聖諦其中之一相當重要 的聖諦。世間若沒有「苦」,吾人如 何會想要厭離這樣煩惱的國度,而生 起強烈的捨離、出離的心,嚮往涅槃 的境界呢?在佛教許多經典中,也都 有提到「苦」的概念。

《中部‧大苦蘊經》就是其中一 個鮮明的例子,本經對世間的貪欲、

諸色、諸受的遍知,佛陀有了完整且 活潑動人的論述。誠如無著比丘所 述:「《大苦蘊經》解釋貪欲、諸色 與諸受的遍知」。此經所述敘雖然不 是特別提到「苦」字,然在字裡行間 意味著,因為妄想追求諸欲、諸色與 諸受種種喜歡的味道(滋味),卻因各 式各樣的遷流變化,使這樣的貪著產 生了過患。自體生命感到不安和痛 楚,可謂苦之至極。佛教典籍有關苦 的論述不少,但本經個別著重「苦」

的論述;又與《小苦蘊經》對比,本 經的主題所敘述的內容更多,故此經 名為《大苦蘊經》。

《大苦蘊經》的緣起是外道與佛 弟子討論的貪欲、諸色與諸受的遍 知,在這個主題上佛陀所述與他們的 論述有何差別?佛指出是要達到其 遍知就要「如實知其味」、「如實知 其患」與「如實知其離」才可以說達 到遍知。就「如實知」的教育是很重 要的。誠如印順法師說:「『如實知 見』(yathābhūta-ñāṇada- ssana)在 解脫道中,是必要而又優先的。」可 以很肯定的說,此經教導重點之一就 是「如實知」是在初期佛教占了一個 很重要的地位。再者,如實知的內容 也是很重要,也就是要如實了知其

「味、患、離」。「味、患、離」與 四聖諦間,是一種說法不同但是都是 指向苦的滅盡。所以說「味、患、離」

在整個佛教的根本教義教理,重要性 是不容否定。

當今整個佛學研究,對這方面的 議題的研究或專書探討尚不多。目前 有無著比丘對《大苦蘊經》這些平行 版本作了一些文獻比對,指出版本間 的差異。然而這部分的比對主要是針 對版本間差異比對,未作教義上的探

究。且無著比丘主是作整個中部諸經 的經文進行巴利文、漢文、梵文與藏 文的所有版本比對,因是大範圍的比 較,其細微處較難比較出。此外,尚 有釋性恩法師也有對本經作漢巴對 讀以及巴利經文的文法分析與經文 的法義分析。對於《大苦蘊經》內容 義理有概括且完整的討論。但是少了 經文版本校正,恐將錯就錯的做經文 翻譯,並且其義理上的討論可以給予 更深層的探究。是故,本研究基於上 述各個原因,有必要對《大苦蘊經》

作文獻比對與義理探討,以期更完整 釐正本經經文,並且提供相關佛教義 理之探討。

如上所述,本研究針對《大苦蘊 經》目前現存的幾個版本,分別有南 傳與漢傳兩部分。在南傳部分,首推 巴利文原典。有英國「巴利聖典協會」

(Pali Text Society)出版,以羅馬拼音 的巴利經典,及緬甸第六結集版巴利 原典及注釋等。在漢傳部分,則有《中 阿含 99‧苦陰經》、《增一阿含 21.9.

苦除經》、《佛說苦陰經》及《所欲 致患經》等平行版本。在佛經的兩千 多年來的源遠流長的傳遞中,這些平 行版本間內容是否有一致或差異?

本研究首先利用經文校勘的方式,將 南傳巴利原典與漢傳漢譯平行版本 間做比對,把其差異列出。

依著比對後的結果,可以清楚顯 示出不同版本內容間的差異。是何原 因造成種種不同,是在口傳文化中發 生的錯誤,亦或是部派間對經文的傳 本本身就已經有所差異存在。還是在 經文輾轉傳抄時發生寫錯了但是並 沒有校正出來,更會不會是自認為譯 者自己把經文加上注解所形成的相 異地方。本研究緊接著會針對這些巴 漢諸版本的之間的相互差異問題作 一個探究討論。把可以處理的問題作 說明,如果無法處理的問題也將一一 列出。

處理版本間的問題後,再進行經 文文句梳理。這時《大苦蘊經》整體 主要經文義理將會較為清晰明朗。本 研究將試著回到過去佛陀的時代,去 感受到當時《大苦蘊經》所描述的情

(2)

形:緣起於比丘們對外道的質疑回答 不出,回到僧團後,啟請佛陀為之解 惑。佛陀這樣做了一個完整的答覆,

而這個答覆在整個佛教教義教理的 哪個脈絡下所談?亦或是這些義理 在哪些經典也曾有提過?這些義理 回到現今的這個時代,我們又應該如 何去理解與實踐呢?是故,本研究最 後將針對《大苦蘊經》的經文義理所 談到「貪欲、諸色、諸受」、「味、

患、離」與「如實知、遍知」等作相 關解讀。

本研究將採語言文獻學與義理 分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首先在語言 文獻研究的方式,根據吳汝鈞對此文 獻學方法所提方式,主要為校訂整理 資料的原典,主要將原典與其他譯本 作一文字上的比較研究。以下文獻研 究歷程的步驟,將說明本研究應用如 下:

1、首先蒐集廣多學者採用的巴利原 典 PTS、CSCD 版本、泰國版和錫蘭 版四個版本《大苦蘊經》,但因整體 巴利學的研究大多採用 PTS、CSCD 兩個版本,所以本研究將採用此兩版 本對巴利版本做校勘工作以上作比 對校訂。

2、現有巴利本的翻譯版本甚多,有 英譯本、日譯本、中譯本等,是故本 研究將不再自行翻譯,直接採用香港 蕭式球的翻譯組學報譯文,並比對蔡 奇林老師與釋性恩所翻譯的中譯本 差異點另行補注之。

3、巴利本及現代中譯本分段,並標 注段落主題意旨,此作法主要是讓文 獻更具可讀性,也更方便往後做主題 式比對的依據。

4、將巴利本及譯本與四個古代漢譯 本依以上所區分之段落(或更小段 落)進行平行比對。所以本研究將植 基於此,作更深入的探討。

5、基於以上比對結果,將各版本的 差異點之處記錄下來。

6、基於以上比對結果,將各版本中 問題點如:讀不懂或有疑義處記錄下 來。

7、將 5.各版本之差異點分類整理,

進行有系統的描述,經過分類彙整,

以方便讀者了解各版本差異情況。

8、將 6.各版本之問題點能解決者嘗 試解決,無法解決者也說明問題所 在,以讓讀者了解各版本間存在之問 題。

在語言文獻研究基礎上,掌握

《大苦蘊經》正確的論述內容後,將 針對本經的義理作分析研究。主要將 討論(1)欲、色、受的基本定義、(2) 味患離與苦集滅道四聖諦之間的關

係、(3) 遍知與如實知,在這樣的概 念下,以下列方法交互運用:

1、以經解經:即運用整個經典集(即 阿含經與尼柯耶),其中有助於解讀 本經的經文或經文片段,來解讀《大 苦蘊經》。

2、借助二手資料:參考現代學者研 究的專書、論文等研究資料,其中有 關本經全文、部分段落,乃至個別語 詞等,全都納入參照,藉以協助理解 本經。

3、內省思惟:在上述諸文獻的協助 下,通過個人反覆的閱讀、思考、理 解,對本經義理進行分析、歸納、挖 掘、呈現等工作,俾使更加通透此經 的義涵。

此外,一般佛學研究論文針對 義理方面的探討,也有採用以論及注 釋解經,即是以論書或注釋書相關的 解釋來協助解讀本經。此種方法本論 文限於個人的語言能力與時間的限 制,所以就不做這方面的探究。

本論文的章節結構共計五章,除 緒論與結論外,第二章到第四章是論 文主要的部分。首先是正確地掌握

《大苦蘊經》的論述內容,之後再探 討經文的義理部分。所以在第二章安 排平行版本的經文比對後,接續第二 章的比對結果,第三章將分析的結果 用來探討各版本的差異性,試圖釐清 本經內容法義。第四章則針對經文本 身義理作探究,第五章為結論。各章 的內容,將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是做研究背景介紹。

第二章 《大苦蘊經》諸版本內容之 比對

本章主要是將《大苦蘊經》經 文,利用語言文獻學的研究方式,其 巴利原典(及現代中譯本)與古代中 譯本各平行版本做分段比對。

第三章 各版本《大苦蘊經》經文內 容差異及相關問題探討

本章主要是利用前一章的比對 結果,分析各版本內容差異。接續之 前的分析比對,本章將針對內容差異 性,區分三個方向,分別為(一)語 彙差異問題。(二)內容排序問題。

(三)內容敘述多寡問題,做逐步細 部性分析討論版本間的差異。並且與 無 著 比 丘 針 對 此 經 之 所 做 相 關 比 對,並評析之。之後,再探究版本間 的相關問題,指出各版本間存在的問 題。最後,依著存在問題的相似性,

整理推演《大苦蘊經》的各平行版本 間相似度。

第四章 《大苦蘊經》義理探討 本 章 主 要 利 用 義 理 分 析 的 方

(3)

式,將《大苦蘊經》的內容做分析。

首先討論貪欲、諸色、諸受詞義,並 與諸經中所提相關概念做比對,分析 出其與「五蘊」之間的連結關係。之 後,針對「味、患、離」之詞義分析 探討,並將它與四諦之間作相互比 對,試圖找出「味、患、離」與「苦、

集、滅」兩者之間在哪些基礎上是有 相同概念。最後,分析並討論「遍 知」、「如實知」詞義。綜合以上討 論與分析,試圖說明吾人如何將此義 理延伸至生活上應用。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將 整 體 研 究 結 果 作 扼 要 的 陳 述,同時提出本研究之未來研究展 望。

以下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結論發 現。

一、完成《大苦蘊經》版本間比對 在第二章部分,本研究針對《大 苦蘊經》巴利本部分,以 CSCD 版為 主並對照 PTS 版,將其不同處分別標 出。之後,分別和平行版本《中阿含 99‧苦陰經》、《增一阿含 21.9.苦 除經》、《佛說苦陰經》以及《所欲 致患經》分成相同主題段落,完成平 行比對表格。

二、版本間差異問題分析

在平行比對表格中,將版本間內 容差異問題做分析。研究發現《大苦 蘊經》,若以巨觀的方式來通觀,五 個版本內容出入不大,幾乎是相近 的;若以微觀的方式審視,則版本內 容差異最大當屬《增一阿含 21.9.苦 除經》,很多段落內容都是其他版本 無,唯獨在它上面所述。此外,值得 一提是《所欲致患經》與巴利原典內 容,它的敘述方式與排列方式完全一 致。由此顯示出兩者是同出一個系 統,有別於其他版本不是在內容方 面,就是排序方式多少還是有差異。

三、「欲、色、受」在五蘊地位 從外道對「欲、色、受」遍知問 題,本經文用「味、患、離」展開說 明其遍知。將之對照其它相關的佛 經,發現「味、患、離」大部分都是 做如實觀察「五蘊」的方法。本研究 特別將「欲、色、受」在五蘊地位分 析討論,推得本經中「欲」與「色」

都同時對應五蘊中的「色」,而本經 中 「 受 」 也 直 接 對 應 到 五 蘊 中 的

「受」。是故,可以判斷本經的基本 討論概念,並行不悖於其他佛經的義 理脈絡。

四、「味、患、離」與「苦、集、滅」

三諦關係

諸經針對五蘊的遍知,有提用如 實觀察其「集、滅、味、患、離」等

五 種 如 實 知 , 更 甚 至 如 實 觀 察 其

「苦、集、滅、道、味、患、離」等 七處善。然而,本經所提僅就如實知

「味、患、離」三個部分。究其原因,

「味、患、離」與「苦、集、滅」是 有等同的意涵,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來 呈現。因著外道或啟問者而有不同的 表 述 方 式 。 可 以 推 估 佛 陀 認 為 以

「味、患、離」回答,對於佛弟子或 外道更可具體生活理解其對「欲、

色、受」的遍知。

五、「如實知」與「遍知」的關係 本經上所探討「遍知」的方式,

是可以透過種種對「欲、色、受」如 實觀察「味、患、離」,進而得到它 的「如實知」。對於事物道理有種種 的「如實知」,便能夠達其「遍知」,

可以斷除有情生命種種根深蒂固的 煩惱。

《大苦蘊經》雖然不是一部論述 很長、義理很艱深,並且它也非廣為 人知的一部佛經。它只是在整個佛經 中的阿含體系裏占了一個小小的篇 幅,然而本經提到的「味、患、離」

卻與四聖諦有著相當關聯,縱使這樣 的概念也出現在其他經文上,但是本 經卻是以最生動活潑方式呈現,透過 佛陀鉅細靡遺的一一詳述其中「欲 味、欲患、欲離」、「色味、色患、

色離」、「受味、受患、受離」,使 讀者宛如親身感受到因種種愛欲帶 來甚深的苦痛。這是一部相當能引起 人共鳴,且生起真實離欲、離色、離 受之心的佛經。從本經也可以一窺初 期佛教的質樸,也就是從淺顯易懂的 敘述,引發到深刻而入微的體證,本 經堪稱為其代表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究」、「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倫 理」等主題。主要著作有《佛陀觀的演變 與發展》(英文版),《人間佛陀―歷史 佛陀觀》(中文版)。已經完成研究課題

中國主流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佛陀入滅五百年後,大乘 佛教經典紛紛結集問世,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其中大乘

永離三惡道) ;奅具足善為諸佛所護持(如《阿彌陀經》所云:為十方諸佛之所 護念) ;妵隨所欲至便得往生(西方淨土) ;妺捨一切胞胎能化生諸佛前(蓮花化

中道等同佛性:中道與緣起是 同一法理,不同側面之說法。從緣 起闡述佛性義,已隱含以中道闡述 佛性義之訊息。緣起側重說明彼此 相互依托之條件聚散決定諸法之生

所有的經典、法門都教導我們:「諸受是苦」,我們有時就像小孩般因感

大乘崛起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佛經出世的新浪潮。這些宣稱為佛 陀所開示的經典,原本都收藏於人間以外的其他五趣。大乘以菩薩取

佛陀看苦是「全面性」和「著重其本質」的,他並不單看「形 現於外」的苦。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並不是佛陀所言的苦。佛

願力與神通也是無量 (只不過由於眾生特別重視光明、壽 命,而強調阿彌陀佛的光壽無量) ,一切諸佛的功德皆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