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佛說的」─由佛陀的人間性證成人間佛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佛說的」─由佛陀的人間性證成人間佛教"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說的」與「人要的」─《人間佛教 佛陀本懷》的教義新詮與弘傳法門

林朝成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星雲大師長年致力推行人間佛教,辛勤筆耕,於豐沛著作中,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集中闡述人間佛教的根源與特性。從人間佛 教四大宗要之「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來看,大抵不 離「契理」與「契機」的範疇,就嚴格意義來論,「佛說的」與「淨 化的」屬於「契理」,「人要的」與「善美的」屬於「契機」。《人 間佛教佛陀本懷》主要彰顯佛陀教法是建立在「佛說的」與「人要 的」之基礎上,進而開展「出世」與「入世」的大乘菩薩行。然而,

星雲大師亦彰顯「人間的佛陀」與「佛陀是人,不是神」,進而證 成佛教「人間化」的可能,此為人間佛教的理論根源。謹就所知,

分三層次闡述。

一、「佛說的」─由佛陀的人間性證成人間佛教

從歷史發展來看,明清至民初時期,佛教轉向遁世清修,囿於狹 隘的「山林佛教」形式,1難以彰顯大乘佛教普利眾生的積極面。星雲 大師唯恐積弊成疾,倡導人間佛教不僅要「人在山林,心懷社會」,2

1. 星雲大師:《佛教叢書 5.教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年,頁 611。

2. 星雲大師:〈為什麼要成立中華佛光協會〉,《星雲大師全集 133.隨堂開示 錄19.各類致詞 1》,高雄:佛光文化,2017 年,頁 102。

(2)

更要「從山林走向社會」。3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恐二十世紀初、

中葉的傳統佛教不利於佛教弘傳,於是星雲大師標舉佛教的「人間 化」、「社會化」。

從佛教內部而論,星雲大師表示:「過去佛教裡的一些法師說 法,總是站在出家人的立場,過分強調『出世思想』,經常否定現 實人生所需要的財富、感情、家庭生活等。」4因此,傳統佛教失 去了「人間化」、「生活化」。

佛教發展至今,有「原始與大乘」、「南傳與北傳」、「漢傳 與藏傳」之分別,星雲大師感於這樣對佛教的發展與整合未必有所 助益,於是倡導:

現在我們提出「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就是希望重整如來 一代時教,重新審視佛陀最初說法的本懷,希望透過「人 間佛教」的倡導,能夠真正把握佛陀的根本教法與化世的 精神,藉此把各種的異說、分歧與不同,通通統合起來,

讓佛教重新走入人間。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把佛陀當初的 開示、教化,徹底落實在生活裡,讓普羅大眾都能藉由對 佛法的理解與實踐,得以增加人間的幸福與美滿,這才是 佛陀「降世說法」的本懷。5

可見,「人間佛教」不僅是修正「山林佛教」適應現代社會的一種 嶄新佛教模式,更彰顯「人間佛教」是「佛陀之教」,不僅能正本

3. 星雲大師:〈十項修鍊(上)〉,《星雲大師全集 116.隨堂開示錄 2.教育講 習2》,高雄:佛光文化,2017 年,頁 150。

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2016 年,頁 26。

5. 同註 4,頁 26-27。

(3)

清源,更能統攝一切佛教模式而使其回歸根源的佛陀教法,這樣的 佛教不偏重於「出世」、「消極」,還兼具「人間」、「入世」、「生 活」的特性。

在星雲大師看來,佛教的人間性與生活化在佛陀時代即可見一 斑,誠如其述:「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降世人間,主要就是對人 說法,為人間示教利喜。他不是專對畜生說道,不能叫畜生的佛 教;他不是專對神鬼說

教, 不 能 叫 神 鬼 的 佛 教; …… 人 間 佛 教 是 立 足 人 間, 對 人 的 教 化,所以叫做『人間佛 教』。」6星雲大師主 要強調佛陀未在天道、

地獄成佛,說法對象以 人道眾生為主,由是彰 顯佛教的「人間性」。

再者,星雲大師從佛教的史傳記載與佛陀的行誼,舉凡早上盥 洗清淨、托缽乞食;中午洗滌瓦缽,清洗雙足,整理衣單,靜坐思 惟;下午率領比丘集合座談,探討修道心得等,不僅看見「佛陀重 視生活作務,勤勞自理的一面」,亦揭櫫「佛陀重視人間教化生活 的情況」。7

特別的是,星雲大師以六度波羅蜜闡釋佛陀行誼,如托缽乞食,

不但信眾可以種植福田,佛陀也為他們說法,即「布施波羅蜜」;

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 10。

7. 同註 6,頁 67-71。

釋迦牟尼佛出生、成道、說法都在人間,「佛陀之 教」就是「人間佛教」。

(4)

披搭袈裟,以示應常行清淨戒法,即「持戒波羅蜜」;親自洗缽,

不分貴賤,不避怠慢,即「忍辱波羅蜜」;親自洗缽,鋪設坐具,

勤奮不懈,是「精進波羅蜜」;經行、靜坐、冥想,思惟法義,則 是「禪定波羅蜜」。而佛陀一切行住坐臥、衣食住行都生活在與般 若相應的境界中,即「般若波羅蜜」。8可見佛陀的生活不離禪思、

道念,時時刻刻「念佛、念法、念僧」;與僧信弟子的往來,也總 能「示教利喜」。9由此可證,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建立於「佛說的」

與「人要的」的基礎。

二、「人要的」─對佛教根本教義作出積極性詮釋

星雲大師指出:「人間佛教既要符合『佛說的』,還要順應『人 要的』。」10佛陀最初開示的苦、空、無常、無我等根本教義,卻 受到「後代的弟子、信徒,因為對佛陀的教化沒有深刻的體認,多 從消極上講說人間的苦、空、無常、無我,使得一般信徒都跟著從 消極面去體會,讓人感覺到佛教的人生沒有美景、沒有光彩」。11 所以,闡述佛陀的究竟體悟—苦、空、無常、無我,固然屬於「佛 說的」、「契理」,但若只闡述其消極性,則無法彰顯佛教對於人 間生活的積極性與正向面。特別是佛教還須順應「人要的」,如何 將「苦、空、無常、無我」等義理讓大眾接受與體認,則須相當程 度的善巧方便。因此,星雲大師將「苦、空、無常、無我」作出積 極性的解讀與詮釋。

8. 同註 6,頁 73。

9. 同註 6,頁 72。

10. 同註 6,頁 40。

11. 同註 6,頁 96。

(5)

對於「苦」,星雲大師闡釋:「佛陀提出苦的實相,是要我們 正視這個問題,從而進德修業,去除苦因,得到究竟安樂;不是要 讓我們感到人間是苦,就厭離人生、就感覺到娑婆如苦海、三界如 火宅,人生沒有意義、人生活得沒有目標,因此不愛世間、厭離世 間。」12在星雲大師看來,「苦是有積極向上、成長的意義,不必 把它說得那麼消極,不堪忍受,佛弟子本該以學習苦行作為修行 悟道的橋梁」、「人生對苦,應該要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它是我們 的增上緣,不是我們的仇敵。假如能自我訓練,以苦為樂、以苦為 有、以苦自得,那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13在這樣的正向詮釋下,

「苦」能帶來「學習、奮鬥、增上、成熟、超越」的正向意義。14 對於「空」,星雲大師指出:「緣起真理用『空』這個字來解說,

固然非常的吻合,但是『空』的意思,也因為給解釋成『沒有』、『空 無』,而被世人一直誤解,認為佛教講四大皆空,空空如也,什麼 都沒有。」15實際上,「空」代表一切萬法是因緣和合而成就,沒 有獨立實存的個體。然而,星雲大師認為,「『空』應該說是成就 了『有』;我們要認識,『有』要依『空』才能成立」,16因而提倡:

「空是建設萬有的意義,空有容納萬物存在的條件,空讓人能生存,

空讓人能富有。」17可見星雲大師是從「有」照見「空」的無限性 與創造性,故而倡導空有不二,以「空」建「有」。

與「空」關連的「無常」概念,星雲大師認為:「因為世間無常,

1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 96-97。

13. 同註 12,頁 104。

14. 同註 12,頁 97。

15. 同註 12,頁 104。

16. 同註 12,頁 106。

17. 同註 12,頁 108。

(6)

就有我改變的時間,就有我改變的空間。我們在人間的生活起居,

甚至未來理想,都因為無常而可以進行改良,可以設法變好。」18 大眾對「無常」的觀感,不離自心的涵養,誠如星雲大師所說:「對 於無常,你若是從壞的上面想,它便是壞的,但是無常也可以幫助 我們變得更好。」19因此,「無常」的積極教示,能讓人珍惜「擁 有」、「因緣」、「關係」,20特別是在一切現象之「果」未現起之前,

仍有無限的可能,可讓大眾積極修行心行,乃至改變命運。

至於「無我」,在原始佛教中,是對「我」的存在的否定,即

「我」不存在,沒有「我」的存在。21然而,「無我」在大乘佛教 的興起與發展,已經涵蓋「法空」的概念而與般若思想結合。22星 雲大師闡釋「無我」:「不是要我們否定自己,而是教我們不要私 我,不要小我,不要執著一個愚痴的『我』,而應該發揮一個『真 我』,追求一個大我,把『我』淨化、把『我』美化、把『我』擴大,

把『我』昇華。」23可見星雲大師從大乘佛教思想與佛性論的思想 立場來解「無我」,進而將「無我」導向與大乘菩薩道結合的積極 意涵。

三、融和「佛說的」與「人要的」即是人間佛教菩薩道

佛陀出世因緣在於開、示佛之知見,並導引眾生悟、入佛之知

18. 同註 12,頁 111。

19. 同註 12,頁 112。

20. 同註 12,頁 112。

21. 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修訂二版)》,台北:三民書局,2015 年,

頁137。

22. 同註 21,頁 162-163。

23. 同註 12,頁 113。

(7)

見,24因而星雲大師指出:「弘揚人間佛教,應該著重在宣說佛陀 證悟開示的真理,如緣起、中道、因果、業報,乃至無常、苦空等 人間所需要的義理。」25這是依循佛陀教義而確立人間佛教「佛說 的」宗要。

然而,傳統佛教界對於根本的佛教教理的詮釋過於嚴肅、消極,

往往令大眾望而生畏。而星雲大師指出:「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

都是為了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所以『佛教』其實就是『人間』

的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陀『降誕世間、示教利喜』的本懷。」26 循此理念,星雲大師試圖將「苦、空、無常、無我」等根本教義作 出現代化的積極詮釋,乃是為了恆順眾生,契合人間佛教「人要的」

宗要。因此,當「佛說的」與「人要的」結合,莫過於大乘菩薩道,

誠如星雲大師所說:「大乘佛教更加倡導菩薩的精神,合乎佛陀的 本意,合乎人間的精神。」27

人間佛教菩薩道能統攝「佛說的」與「人要的」之教法,即在

「出世」與「入世」之間取得平衡,期許上弘佛道、普利大眾。星 雲大師將五戒十善的清淨三業特性,歸結為「做好事、說好話、存 好心」的「三好」;將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菩薩饒益有情之勝德,

歸結為「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之「四給」,

展現菩薩道自覺覺他、自利利人的特性,28實際上皆契合佛法是「佛 說的」與「人要的」之本懷而建立。

24.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 1,《大正藏》第 9 冊,頁 7 上。

25.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 36。

26. 同註 25,頁 26。

27. 同註 25,頁 30。

28. 同註 25,頁 34。

(8)

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所以,佛教 就是人間的佛教。(慧融法師/ 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所以試圖通過研究佛法尋求超越時空和文化文明的佛法深意,澄清 佛陀真實所要說的意思,探討針對所有的文化和時代可以宣講的佛

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任教。主持江 蘇省博士後課題《南朝佛學與文學》,和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南 北朝帝王與佛教》。研究專長為中國佛

佛教是佛陀在人間的教化,它本來就是人間的。佛陀以一大事 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眾生啊。佛陀自稱一生

究」、「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倫 理」等主題。主要著作有《佛陀觀的演變 與發展》(英文版),《人間佛陀―歷史 佛陀觀》(中文版)。已經完成研究課題

中國主流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佛陀入滅五百年後,大乘 佛教經典紛紛結集問世,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其中大乘

佛陀觀是理解佛教教義及修行的關鍵。星雲大 師早在 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中,就提 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 1 在推動人間佛

再如,網上流傳的一個故事看後也令人頗有感觸:一個在冷凍倉庫工作

人 間佛教是佛教歷史與現實中的 重要現象,也很有可能成為人 類未來佛教的重要現象。人間佛教已 經創造性地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 的理念、思想、學術、文化,已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