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倫 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有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倫 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有感"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有感

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碩士課程主 任,主要研究領域「早期佛教」、

「中譯阿含經與南傳尼柯耶的對比研

究」、「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倫 理」等主題。主要著作有《佛陀觀的演變 與發展》(英文版),《人間佛陀―歷史 佛陀觀》(中文版)。已經完成研究課題 是《中國佛教孝道研究》。正在進行的研 究課題是《佛教與中國文化》,於國內外 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

廣 興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2)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星雲大師所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其書名已經很明確地說明了大師的用

意了: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在人間說法的本懷。也就是大師常常說的,人間佛教就是佛

教。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佛陀的本懷。我個人認為,佛陀的本懷就是為了解脫人生的痛

苦,也就是讓眾生離苦得樂。首先看中譯的︽中阿含二○ 四經︾︿羅摩經﹀與南傳的︽中

部二十六經︾︿聖求經﹀,南北傳都講:

我本未覺無上正盡覺時,亦如是念:﹁我自實病法,無辜求病法,我自實老法、

死法,愁憂慼法,穢汙法,無辜求穢汙法,我今寧可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

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耶?﹂我時年少童子,清淨青髮,盛

年年二十九,爾時極多樂戲,莊飾遊行。我於爾時,父母啼哭,諸親不樂,我剃

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護身命清淨,護口、意命清淨。

我成就此戒身已,欲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汙無上

安隱涅槃故,便往阿羅羅伽羅摩所,問曰:﹁阿羅羅!我欲於汝法行梵行,為可

爾不?﹂︵︽大正藏︾第一冊,頁776a-b ︶

佛陀在修學阿羅羅伽羅摩的禪教後,沒有達到解脫。﹁我復作是念:﹃此法不趣智,

(3)

不趣覺,不趣涅槃,我今寧可捨此法,更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無愁憂 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大正藏︾第一冊,頁776b-c ︶佛陀又跟從欝陀羅羅摩

子修學禪教,但是也沒有達到解脫。於是佛陀來到尼連禪河岸邊的菩提樹下,最後證悟。

經中講:

我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便得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

穢汙無上安隱涅槃,便得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生知生

見,定道品法,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大正

藏︾第一冊,頁777a ︶

佛陀的教法只有一個目標,解脫人生的痛苦,就是讓眾生離苦得樂。我們可以從︽中

阿含二二一經︾的︿箭喻經﹀與南傳︽中部六十三經︾的︿摩羅迦小經﹀看得很清楚。當

佛陀的弟子鬘童子來問佛陀當時印度宗教家、哲學家都討論十大形而上學的問題,佛陀對

他講:

世有常,我不一向說此。以何等故,我不一向說此?此非義相應,非法相應,非

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說此。如是,世無常,世有

(4)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

非終亦非不終,我不一向說此。以何等故,我不一向說此?此非義相應,非法相

應,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說此也。何等法我一

向說耶?此義我一向說,苦、苦習、苦滅、苦滅道跡,我一向說。以何等故,我

一向說此?此是義相應,是法相應,是梵行本,趣智、趣覺、趣於涅槃,是故我

一向說此。是為不可說者則不說,可說者則說,當如是持,當如是學。︵︽大正

藏︾第一冊,頁805b-c ︶

這一段經文很清楚地講到,這些形而上的問題對解脫人生問題沒有意義,與佛法不相

應,與修行不相應,因為它們不能使人獲得智慧,獲得覺悟,獲得涅槃。所以佛陀不講解

這些問題。佛陀所講的是苦、集、滅、道的四聖諦,它對人生有意義,與佛法相應,與修

行相應,因為它能使人獲得智慧,獲得覺悟,獲得涅槃。

在其他的經中,我們也讀到,佛陀非常現實,從不講無用的話,他所講解的道理都是

與人生解脫有關的。如︽增一阿含四二.四經︾講:﹁我法中皆同一味,所謂賢聖八品道

味,是謂第四未曾有之法也,如彼大海悉同一味。﹂︵︽大正藏︾第二冊,頁753a-b ︶南

傳︽相應部︾亦講:﹁阿耨羅度,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只宣講苦和苦滅。﹂南傳︽中部

(5)

二十二經︾︿蛇喻經﹀亦講:﹁比丘們,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只宣講苦和苦滅。﹂︽雜 阿含四○ 四經︾也講到同樣的意思:

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

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如大林樹葉,如我

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

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大正藏︾第二冊,頁108b ︶

再如,有一次,佛的一位弟子無大英問佛陀有關﹁知一切﹂的問題,並問佛陀是不

是一位無所不知的導師。因為佛世時的許多其他宗教導師都稱自己是知一切的人。佛陀答

道:﹁無大英,讓我們把這些問題放在一邊,我教你佛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

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南傳︽中部︾,第二冊,頁32 ;南傳︽增支部︾第四冊,頁 428 ︶還有,在佛陀即將涅槃時,須婆陀來問佛有關六師外道的問題,佛陀答道:﹁止!

止!用論此為,吾悉知耳。今當為汝說深妙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大正藏︾

第一冊,頁25a ︶南傳︽大般涅槃經︾也有同樣的記載:﹁須婆陀!不論他們所講的法是真 是假,我為你講佛法吧。﹂︵南傳︽長部︾第二冊,頁150-1 ︶然後佛陀為須婆陀講了四聖

(6)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諦、八正道等法,須婆陀很快就領悟了佛陀所講之法,並獲得解脫。

由以上的例證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佛陀的本懷就是為了解脫人生的痛苦,也就是讓

眾生離苦得樂。這就證明了大師所講的:人間佛教就是佛教。

下面我討論星雲大師所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本書共分六章:一、總說,二、

佛陀的人間生活,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四、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五、當代人間

佛教的發展,六、總結。我認為本書的重點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其目的主要是說明與論

證,佛陀—指釋迦牟尼佛—生活在人間、說法在人間、最後涅槃也在人間,他的教法

完全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主,所以佛陀的教法完全是不離人間的人間佛教。第四章與第五

章主要是說明,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和在當代的實踐。

北京大學的樓宇烈教授講得好,他認為﹁佛教教理中獨特、鮮明、豐富的重視人世

間,以及強調人類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毅力來自我解脫的人文精神,是人間佛教內在的根本

理據﹂。而大師所強調正是這一點。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講過,大師所講的人間佛教是以信仰為主的佛教,所以大師在

︿人間佛教的藍圖﹀一文的一開始就講:

(7)

本文的主旨不在高談人間佛教的理論,也不拘泥於一般學術論文的格式,只是有

感於過去學者們常把佛教的理論搬來搬去,說是論非,分歧思想,造成佛教的四

分五裂,殊為可惜。其實,佛教本來就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道理不

在辯解,而重在同一信仰。

從佛教的信仰上講,從佛教的根本教義上講,佛教就是分析人生問題、解決人生問題

的,一點也沒有離開人生與人間。所以牛津大學的南傳佛教學者Gombrich 教授提出,如 果我們講﹁參與的佛教﹂︵engaged Buddhism ︶,那什麼是﹁不參與的佛教﹂︵unengagedBuddhism ︶?我們找不到﹁不參與的佛教﹂。這也就是說,佛教就是在人間為人解決人生

問題的人間佛教。

這與學者所講的人間佛教不同。學者們把﹁參與的佛教﹂與人間佛教都看成是當代

佛教,因為中國佛教界所講的人間佛教是由近代太虛大師提出,而﹁參與的佛教﹂是由

當代留法國的越南一行禪師提出。兩位都是近現代佛教界十分具有影響力的高僧,所以

學者們把﹁參與的佛教﹂與人間佛教都看成是當代佛教的議題。這是從兩個議題的時間

角度來看的。也是對的。但是當我們講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就與學者所講的人

間佛教不同了。

(8)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我個人認為,星雲大師在本書中強調了三點,以說明人間佛教。一、佛教的根本教義

就是人間佛教;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就是人間佛教的實踐;三、當代人間佛教的實踐。

一、佛教的根本教義就是人間佛教

首先,大師在解釋﹁苦空無常的究竟實義﹂時,說明佛陀成道後所宣揚的根本教義都

是對人間的關懷。佛陀講﹁苦空無常﹂是要我們正視人生的現實問題,而不是逃避人生問

題。人一生中要遇到很多的問題,尤其在人生變動的時候,人們就會遇到更多的問題。中

譯佛經語言中有一個很好的詞彙來表人生問題中的﹁苦﹂的意義,這就是﹁煩惱﹂。所以

大師講:人能知苦是一種能力,能吃苦是一種磨鍊,也是一種力量,能從苦中解脫出來則

是一種智慧。樓宇烈教授認為:

與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是一種充滿人文精神的宗教。它立足於現世人生,深切關

懷一切有情眾生,乃至於無情世界的生滅苦樂,強調一切有情眾生不依神力的智

慧自度和慈悲度他︵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注重於自覺自度,而﹁悲智雙運﹂、

﹁自覺覺他﹂則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

(9)

其次,大師談到大乘佛教濟世度人的菩薩精神,以六度、四攝、方便為主的菩薩行

的實踐,這正是釋迦牟尼佛對人間關懷的體現。樓宇烈教授也說:﹁大乘佛教反覆強調出

世與世間的不二,強調出世間法與世間法的不二。這在許多大乘經典中都有所論述。因為

在大乘佛教看來,﹃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因此,﹁大乘佛教的悲智精神,最充分地

顯示大乘佛教的人間性格,也決定了大乘佛教必然是人間的佛教﹂。這與大師所言完全一

致。大師又講,就是大乘佛教所敬仰的佛陀,也是佛教的真理,它是無處不在的。

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就是人間佛教的實踐

大師在談到中國佛教時,從七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佛教的人間性格。第一、人間佛教的

生活行儀;第二、人間佛教的社會慈善公益;第三、人間佛教藝術的成就;第四、人間佛

教與文人的往來;第五、人間佛教與政治的關係;第六、人間佛教的語言文字;第七、人

間佛教衰微的原因。第一項所講,是佛教在傳入中國後,為了適應中國的人文環境和地理

環境所作的調整,使佛教僧人在生活行儀方面中國化。如衣和食兩個方面,中國佛教的僧

人與南傳佛教的僧人完全不同。這為佛教思想理論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到了唐

代,中國佛教發展出了八個宗派。

(10)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第二到第六項所講,是佛教在傳入中國後對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影響。中國佛教以大乘

佛教為主,菩薩思想之濟世度人的精神在中國得到了發揚光大,也與儒家入世的思想相適

應。樓宇烈教授指出:

在︽維摩詰經.菩薩行品︾中,按照不二法門的理論,提出了十分具體的﹁有盡

無盡無閡法門﹂,亦即﹁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大乘菩薩行。其核心是﹁不離

大慈,不捨大悲﹂,不離世間,不捨世法,﹁教化眾生,終不厭倦﹂;以及﹁修

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

證﹂。而這些,也正是大乘佛教菩薩行人間佛教理論和實踐的核心內容。

所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信仰,在中國是家喻戶曉,人所皆知。

三、當代人間佛教的實踐

大師在談當代人間佛教時,分成五個方面:文化出版、教育辦學、弘法活動、慈善事

業、國際弘法等。這五個方面可以說是人間佛教的進一步實踐。大師首先回顧了人間佛教

在近當代的發展,以佛光山為例,說明佛教對人間社會的服務與貢獻。

(11)

大師所創辦的佛光山是人間佛教的典範,在推動以上所講的五個方面的事業,為社會的

服務卓有成效。這一點為社會大眾所認可和讚賞。世界各地的大學給大師頒發榮譽博士,如

香港大學在二○ 一○ 年授予大師名譽社會科學博士時,說到:﹁星雲大師曾就多項重大自然 災難組織救援活動,包括一九九一年華東水災、一九九九年台灣九二一地震、二○○ 四年南 亞海嘯及二○○ 八年汶川地震,協助援解災情。他又建設了數以百計的學校、醫院、診所、

孤兒院,以及在世界貧困地區開展慈善項目。香港大學頒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予星雲大

師,以表揚他在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及在全世界開展慈善公益事務所作出的貢獻。﹂香港中文

大學在二○ 一六年亦授予大師榮譽社會科學博士,以表彰大師對社會作出的巨大的貢獻。

小結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清楚地說明了,佛陀的教導就是以人為本、不離

人間、服務社會的人間佛教。用樓宇烈教授的話講,就是佛教的人文關懷。有些人說,人

間佛教是佛教的世俗化。但人間佛教不是世俗化,樓宇烈教授就說:﹁人間佛教是﹃以出

世心做入世事﹄,即保持一顆聖潔的、超越的出世心,並以此自律;而同時又以一顆智慧

的、慈悲的心去做入世之事,以利益眾生。﹂

(12)

人間佛教語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因對人 生有著不同於常人的敏感思考,悄悄離別妻與子,離開皇宮,獨自

中國主流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佛陀入滅五百年後,大乘 佛教經典紛紛結集問世,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其中大乘

Clark, Histo- ry, Theory, Text-Historians and the Linguistic Tur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33-135...

星雲大師指出:「人間佛教既要符合『佛說的』,還要順應『人 要的』。」 10 佛陀最初開示的苦、空、無常、無我等根本教義,卻

所以試圖通過研究佛法尋求超越時空和文化文明的佛法深意,澄清 佛陀真實所要說的意思,探討針對所有的文化和時代可以宣講的佛

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任教。主持江 蘇省博士後課題《南朝佛學與文學》,和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南 北朝帝王與佛教》。研究專長為中國佛

佛教是佛陀在人間的教化,它本來就是人間的。佛陀以一大事 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眾生啊。佛陀自稱一生

中國主流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佛陀入滅五百年後,大乘 佛教經典紛紛結集問世,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其中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