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平面向量內積概念的一種引入方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平面向量內積概念的一種引入方式"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數學傳播 45 卷 4 期, pp. 77-80

平面向量內積概念的一種引入方式

周伯欣

1. 前言

我國的高中數學課程, 近十年來, 無論是 99 課綱還是 108 課綱, 平面向量的內積 (Dot Product) 的引入, 都是以物理學中的 「功 (Work)」 為引子, 常見的是以一力 −→F 拖曳地面上 的某物前進距離 (位移) −→d, 假定力 −→

F 與地面夾角為 θ, 此時有效拉力為 −→F cos θ, 則外力做 功之大小為

→F cos θ ·

→d . 於是便定義向量 −→F 與−→d 的內積為

→F ·−→d =

→F ·

→d cosθ.

或是更一般地 : 向量 −→a 與 −→b 的內積定義為

→a ·−→b = |−→a| ·

→b

· cos ∠

−→a ,−→b .

說實話, 從以前到現在, 我一直不滿意如此的定義。 可能是一種數學人的偏見, 總感覺一 個數學概念建立於物理的觀念上, 似乎不太踏實。 另一方面, 無論是理組還是文組的學生, 都要 學習向量內積, 我在教學時, 發現文組的學生對於這樣用物理概念來引進定義, 通常都是草草吸 收, 最後只是死記 −→a ·−→b = |−→a| ·

→b

· cos ∠

−→a ,−→b

, 因為不少文組的學生早在國中就開 始放棄了理化, 所以一見到 「力」 這個字眼就心裡忐忑不安, 自然難以領會這概念的動機。 教學 現場中, 除了少數學生, 大部分都沒辦法說明為何

|−→a| ·

→b

· cos ∠

−→a ,−→b 

= a1b1+ a2b2.

2. 衝突

在大學的線性代數課程, 特別是以矩陣導向為主旨編寫的教科書, 比如 MIT 的 G. Strang,

77

(2)

78 數學傳播 45 卷 4 期 民 110 年 12 月

在定義內積時都是直接採取代數的方式:

a· b = a1b1+ · · · + anbn.

某些學生就會產生困擾 : 「到底定義是從哪開始?」、 「為何要這樣定義?」 幸運者可能會遇到熟稔 中學數學與大學數學課程的教授, 從而有機會通過銜接的補救教學弭平這個知識的間隙。 不幸 的是, 大多數人的遭遇並非如此。 所以最後就變成, 要不生吞活剝這個概念, 直接去記憶; 不然 就是自己生出一套似是而非的解釋, 比如 「因為 n 維空間沒法直接定義角度, 不知道 cos 要怎 樣算, 而因為在平面上 |−→a| ·

→b

· cos ∠

−→a ,−→b

= a1b1 + a2b2, 所以就乾脆把定義置換 成a1b1+ · · · + anbn, 這樣任意維度空間都可以討論內積。」 這個解釋相當地牽強, 既然大學數 學會遇到無法定義高維空間角度的問題, 而 a1b1+ · · · + anbn 在計算上相對容易, 為何中學數 學不直接定義內積就是 a1b1+ · · · + anbn?

某些人會說, 我們什麼動機都不要, 直接定義一個線性空間中配備了內積函數, 構成一個 內積空間, 滿足 · · · 公理。 我認為這種講法是最無意義的, 只是以抽象語言把自然的幾何事實 重述一遍, 對於觀念的建立毫無幫助 (但可以釐清)。

3. 一個新方式

經過多年思考, 我最近想出了一條路子, 首先避開了引用物理 「功」 的概念, 從國小就熟知 的基本事實 「三角形兩邊和大於第三邊」, 直接用大學課程的 a1b1+ · · · + anbn來定義內積, 接 著使用三角函數的疊合公式來證明

|−→a| ·

→b

· cos ∠

−→a ,−→b 

= a1b1+ a2b2,

讓學生可以見識到在前頭所學的種種三角公式與後續課程的連結 (在 108 新課綱中, 三角函數 疊合公式通常擺在平面向量之前)。 一旦建立了內積的兩種 (代數與幾何) 計算方式的橋樑, 後 續相關的正射影、 Cauchy 不等式等, 都與過去的教學方式相同。

以下開始論述這個新路子的每一步。

一、 基本事實

我們承認幾個基本事實 :

1. 直角坐標系中的距離公式為p(x2− x1)2+ (y2− y1)2

2. 小學數學已學過的 「三角不等式」: 三角形兩邊和大於第三邊。 (小學數學採用的是實驗的 方式來確認, 國中數學可用 Euclid 幾何公理給出此性質的證明)。

(3)

平面向量內積概念的一種引入方式 79

二、 從三角不等式引出的一種特殊代數形式 (Algebraic Form): 內積

首先, 若 O = (0, 0), A = (a1, a2), B = (b1, b2) 三點不共線, 則由三角不等式有 OA+ OB > AB.

而當三點共線, 且 O 在 A, B 之間, 則

OA+ OB = AB.

以向量形式來寫, 則是

−→OA +

−−→OB ≥

−→AB , 等號成立於 −→OA 與 −−→OB 夾角為 π 。

代入距離公式, 得 q

a21+ a22+ q

b21 + b22 ≥p(a1− b1)2+ (a2− b2)2. 化簡後得到

q

a21+ a22· q

b21+ b22 ≥ a1b1+ a2b2. 此時出現了一個特殊的代數量a1b1+ a2b2, 我們將之稱為內積。

定義: 向量 −→a =

"

a1

a2

# 與 −→

b =

"

b1

b2

#

的內積 (Dot Product) 定義為

→a ·−→b = a1b1+ a2b2.

我們還可以給內積一個非正式的字面上的解釋 : 內部座標的乘積。

三、 內積的性質

通過計算數個具體的例子, 可以發現向量 −→a 與 −→

b 的內積, 1. (絕對) 大小顯然與兩向量的長度有關。

2. 正負與兩向量的夾角 ∠

→a ,−→b  有關。

四、 用三角函數疊合公式研究內積的幾何意義

按新課綱各版本課本的安排, 在學習內積時, 學生們都已經學會三角函數的疊合 asin θ + b cos θ =√

a2 + b2



sin θ · a

√a2+ b2 + cos θ · b

√a2+ b2



=√

a2 + b2sin (θ + ϕ) , 其中角度 ϕ 滿足 cos ϕ = √a2a+b2, sin ϕ = √a2b+b2

(4)

80 數學傳播 45 卷 4 期 民 110 年 12 月

現在, 對於內積 a1b1+ a2b2, 我們也能模仿過去處理三角函數疊合的情況的手法, 計算如 下:

a1b1+ a2b2= q

a21+ a22 b1· a1

pa21+ a22

+ b2· a2

pa21+ a22

!

= q

a21+ a22

q b21 + b22

b1

pb21+ b22

· a1

pa21+ a22

+ b2

pb21+ b22

· a2

pa21+ a22

!

= |−→a| ·

→b

· (cosβcos α + sin β sin α)

= |−→a| ·

→b

· cos (β− α) . 其中 α, β 分別是 −→a ,−→

b 與正 x 軸所夾的有向角, 滿足 cos α = √aa21

1+a2

2

,sin α = √aa22

1+a2

2

與 cos β = √bb21

1+b22,sin β = √bb22

1+b22。 不難分析, 無論 −→a 與 −→

b 的相對位置如何, 總有 cos (β − α) = cos ∠

→a ,−→b . 所以我們得到

定理: 向量 −→a 與 −→b 的內積也等於|−→a| ·

→b

· cos ∠

−→a ,−→b

五、 結論

向量 −→a =

"

a1

a2

#

與 −→b =

"

b1

b2

#

的內積有兩種計算方式:

• 代數:−→a ·−→b = a1b1+ a2b2。

• 幾何:−→a ·−→b = |−→a| ·

→b

· cos ∠

−→a ,−→b 

後記

本文之完成, 感謝我的朋友, 任教於金門高中的許淵智老師, 每日與我討論如何精進教學, 從而讓我有動機去進行此探究。 也感謝連威翔學長, 常常督促我把文章完成, 讓我明白我還沒到 達孔子 「述而不作」 的程度。

附註

中國大陸最近行將實施的高中新課程標準, 也是用物理做功的概念來引進內積。

—本文作者任教於台北市私立鵬展文理補習班, 並主持 「宇宙數學教室」 部落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這個新的數的成員就通稱為 有理數 ∗ —– 任 何可以用分數形式寫出來的數。 而整個數系 之推廣則是由於“測量” (measure) 概念之 引進, 早在西元前六世紀, 古希臘數學家便 發現: 每邊長為 1

顯 得過於籠統, 難以對數學概念的特徵作出 較精確的刻畫。 譬如, 按 Ausubel 的分法, 數 學概念 (特別是高等數學中的概念) 多是二級 概念, 於是對眾多的數學概念而言, 這種分類

是它的大小。 正方形既隸屬長方形又隸屬菱形, 所以也被放進族譜裏的第五代。 同時隸屬對角線 垂 直平行四邊形和對角線等邊平行四邊形的是 「對角線等邊垂直平行四邊形」(Isosceles ortho-

從思維的基本成分方面對數學思維進行分類, 有數學形象思維; 數學邏輯思維; 數學直覺 思維三大類。 在認識數學規律、 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

柯西不等式、 排序不等式、 柴比雪夫不等式、 布奴利不等式、 三角不等式、 詹森不等 式、 變數代換法、 數學歸納法、 放縮法、 因式分解法、 配方法、 比較法、 反證法、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 古希臘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 學派的學者們已經開始了對於 “形 數” 的研究, 他們將能夠用石子 (點) 表示成三角形、 四角形、 五角形、. 形狀的數, 分別 稱為三角形數、

以下簡單介紹魔術三角形: 如圖 1, 若三角形每邊有 三個數且數字和都是定值, 稱為 3 階 (傳統) 魔術三角形; 如圖 2, 若每邊有三 個數且較大兩數和減最小數的差都是定值, 稱為

眾所皆知, 數學在物理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 物理學的發展往往需要借助於數學工具, 物 理學原理也往往應用數學公理、 定理、 公式、 法則等來闡述或證明; 另一方面, 物理學的革命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