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許教授 講故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許教授 講故事 "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許教授 講故事

◎許志農/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提到高斯,大家總是聯想到 1 2+ + +3 3+100=5050

的故事;有時也會提到高斯是第一位證明正 十七邊形可以尺規作圖的數學家;或者說,

高斯的數學風格稀少,但成熟。這裡我們要 引導讀者完成一則五邊形的面積公式,知道 這個公式的人不多,曉得公式是高斯所發現 的更少。俗語說得好「凡事起頭難」,但我 們的起頭卻相當容易,只是大家想不到而 已。

你會認為

( ) ( )( )

pr

+

q p

+ + =

q r p

+

q q

+

r

是個很難的等式嗎?一點都不難,只需將兩 邊分別乘開,就馬上看出相等了。雖然在中 學教科書未曾出現過這個等式,但它卻是一 個相當有用的公式,有人稱它為「蒙日等 式」。我們也可以透過底下的面積演變,證

我們也可以用文字來記憶蒙日等式:「將一 個數拆成三項的和,頭尾兩項的積加上中項 與全數的積會等於前兩項和與後兩項和的 乘積。」

既然要討論五邊形,就讓我們畫個隨意 的凸五邊形

A A A A A 。為了方便起見,

0 1 2 3 4 令△

A A B 的面積為 p ,△

0 1

A BC 的面積為

0

q ,△ A CA 的面積為 r ;令

0 4

A A 是

0 2

A B 的

0

m 倍, A A 是

0 3

A C 的 n 倍;並將△

0

A A A ,

0 1 2

A A A ,△

0 2 3

A A A ,△

0 3 4

A A A ,△

0 1 4

A A A ,

0 1 3

A A A 的面積分別記為

0 2 4

π π π π

12, 23, 34, 14,

13, 24

π π

有了五邊形圖形及符號定義之後,我們可以 得出底下的面積關係:

23 34

12

13 24

14

, , ;

, , .

p q r

m mn n

p q r p q q r

n m

π π

π

π π

π

 = = =

 

 + + = + = + =



(2)

把這六個式子代入蒙日等式,得

12 34 23 14 13 24

mn mn mn

π π + π π = π π

, 即

12 34 23 14 13 24

π π + π π = π π

.

真想不到,從五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總共 可以畫出六個三角形,而它們的面積有這樣 美好的等式關係。我嘗試將五邊形的所有對 角線都畫上,如下圖所示:

此時對角線將五邊形分割成 11 塊區域;把 這 11 塊區域分別用符號標示,並把公式中 的六個區域分別寫成這 11 塊區域的部分 和,然後代入等式驗算,發現沒辦法完全消 掉。這告訴我們,這個恆等式隱含著比 11 塊區域還多的訊息。

現在就讓讀者操作一下剩下的部分。同 樣是這個五邊形,我們把相鄰三個頂點

1

,

0

,

4

A A A

所形成的△

A A A 之面積記為

1 0 4

a

0;同樣的,△

A A A ,△

2 1 0

A A A ,△

3 2 1

A A A

4 3 2 及△

A A A 的面積分別記為

0 4 3

a a a

1

,

2

,

3

a

4,剛好每個頂點對應一個三角形,我們 稱它們為此五邊形的基本三角形。

1 設五邊形

A A A A A 的面積為

0 1 2 3 4 , 試著利用基本三角形的面積

a a a a

0

,

1

,

2

,

3

a

4來表示五邊形

A A A A A 的面積

0 1 2 3 4 。 我們手上已經有一個面積恆等式

12 34 23 14 13 24

π π + π π = π π

. 如果可以將恆等式中的六個值都用

0

,

1

,

2

,

3

,

4

a a a a a

及 來表示,那麼就可以求

得 的公式了。

在走更遠的路之前,讓我們停下來講個 故事。幾年前中部一所大學舉辦一場研習,

請了幾位數學教授演講有趣的數學題材,我 就是講高斯五邊形定理這個主題,在演講結 束後,參與研習的聽眾都對這個第一次聽到 的公式很有興趣,然而午餐時間,主辦這場 研習的教授問我一個問題:「知道這個五邊 形的面積公式,對人類有什麼意義嗎?」我 一時不知如何回答他的問題。現在想想,如 果把對人類不是太有意義的事情,如音樂、

藝術、登陸月球、探測火星、宇宙有多大…

等,都擱置或者不鼓勵研究,那麼我們的生 活或世界會是個什麼模樣呢?

因為

π

12是△

A A A 的面積,所以

0 1 2

12

a

1

π =

;同理

π

34

= a

4

, π

14

= a

0。分別知 道:

(1)

π

23

= − ( a

1

+ a

4

)

(3)

(2)

π =

13

− ( a

2

+ a

4

)

(3)

π =

24

− ( a

1

+ a

3

)

將上述三個式子代入

12 34 23 14 13 24

π π + π π = π π

. 得到

1 4 1 4 0

2 4 1 3

( ( ))

( ( ))( ( )).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整理移項得

2

0 1 2 3 4

0 1 1 2 2 3 3 4 4 0

( )

( ) 0 .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也就是說,五邊形

A A A A A 的面積

0 1 2 3 4 是 二次方程式

2

0 1 2 3 4

0 1 1 2 2 3 3 4 4 0

( )

( ) 0

x a a a a a x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的一根,將二次方程式根的公式解出,就得 到 的公式。

(4)

戲說數學

◎許志農/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公爵和他忠誠的騎士對奕,一位神秘

的黑衣女子在背後觀棋…」,這是一幅畫裡的 場景。畫裡的棋局不僅讓達文西喜愛不已,

就連東方的鐵路工人也著迷。究竟棋局所留 下的數學謎團是什麼呢?

達文西在他的畫作中充分使用了黃金比 例,在今日許許多多的事物也都遵循這個比 例在運作。例如:傳統照片規格 3 5× ,廣角 照片規格 4 7× 及大小為15:9 的寬螢幕電腦 等,都是在談論不同長、寬比例的矩形,這 種比例接近 1.618 的矩形稱為黃金矩形。

▲螺線與黃金比例

不知是人類 DNA 的遺傳或是上帝的傑作,

人類對這種大小尺寸的黃金矩形特別情有獨 鍾。當你拿出許許多多不同大小的矩形供小 孩子挑選時,他們總是會挑到黃金矩形,就 像真正的小法王總是可以選對圓寂法王所留

的審美天賦,可以運用在遊戲上擊敗對手 嗎?讓我們以一道在圍棋棋盤上玩的遊戲作 說明,這遊戲跟圍棋最大的差別是:只需一 粒棋子就可以玩這道遊戲。

1 在圍棋的棋盤上放置一粒棋子,接著 甲、乙兩人輪流移動這粒棋子,棋盤與移動 規則如下:

(1) 甲、乙輪流移動棋子。

(2) 移動棋子的原則:每次只能將棋子往正 下方、正左方或左斜下方移動,即每次只 能從三個方向中選擇一種,但移動格子數 需至少一格。

(3) 將棋子移到原點者贏。

如果一開始將棋子擺在 (13,8) 的位置,那麼 誰會贏得這場比賽呢?

棋子的位置與原點可以圍出一個矩形,

例如:在上圖中,當棋子落在 (13,8) 時,所 圍出的矩形大小為13 8× 。當甲、乙兩人輪流 移動棋子廝殺時,可以將眼光放在可構成黃 金矩形的落點上,即

(1, 2), (2,1), (3,5), (5,3), (4, 7), (7, 4), , (8,13), (13,8),

3 3

上。當你移動棋子讓它落在這些關鍵點時,

(5)

落在賞心悅目的點上,就是克敵制勝的關 鍵。但是,至少有兩個問題產生:

(1) 讓它構成黃金矩形的格子點如何發現?

規律為何?

(2) 當我占據關鍵點,對手就無法移動棋子 到另一個關鍵點嗎?又下一輪我可以再 占到另一個關鍵點嗎?

其實,當你將棋子落在上述關鍵點時,

就會贏得比賽,參考下圖:

顯然,當棋子落在 (0,0) 點的向右水平方向、

向上鉛直方向或右上對角方向時,只需一次 移動就可以移到原點獲勝,所以把這三條射 線上的點劃掉。在剩下的點中,離原點最近 的兩個點為 (1, 2) 與 (2,1),這是你可以贏的第 一占據位置。

接下來,將點 (1, 2) 與 (2,1) 的向右水平方 向、向上鉛直方向及右上對角方向的點劃 掉,在剩下的點中,離原點最近的兩個點為

(3,5) 與 (5,3) ,這是你可以贏的第二占據位 置。

同樣的,將點 (3,5) 與 (5,3) 的向右水平方 向、向上鉛直方向及右上對角方向的點劃 掉,在剩下的點中,離原點最近的兩個點為

(4, 7) 與 (7, 4) ,這是你可以贏的第三占據位 置。

如此繼續下去,就可以得到會贏的關鍵 點

(6,10), (10, 6), (8,13), (13,8),3 .

在玩的過程中,只需占據這些要塞,必勝券 在握。

每次這樣的劃線刪除很費時間,這裡提 出比較簡單的方法:

將所有的正整數

1, 2,3, 4,5, 6, 7,8,9,10,11,12,13,14,15,3 . 標記在數線上,如下

如上圖所示,從最小的 1 開始,取與它相距 1 單位的點 2 配成一對,得 (1, 2) 與 (2,1) 。 接下來,從剩下最小的數 3 開始,取與 它相距 2 單位的點 5 配成一對,得 (3,5) 與

(5,3) 。

同樣的,從剩下最小的數 4 開始,取與 它相距 3 單位的點 7 配成一對,得 (4,7) 與

(7, 4) 。

如此繼續下去,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關鍵 數對: (6,10),(10,6);(8,13),(13,8); ;3 等等。

事實上,「一子棋遊戲」只是「拈」的另 一種呈現方式,換湯不換藥,究竟什麼是「拈」

呢?稍微介紹一下:「拈」這個遊戲本是中國 民間的遊戲,英文叫做 Nim,大概這遊戲是 當年大批(廣東人)華工到美國去做工,在 工作之餘撿石頭逍遣或賭博時,被美國佬學 了去,而 Nim 是由廣東話「拈」(取物之意)

轉音而來。遊戲的規定是這樣的:將石頭分 為兩堆,每堆的個數隨玩者任意規定,兩人 輪流從任一堆中取一個或多個石頭,或者同 時在兩堆取同樣個數的石頭,直到最後將石 頭取光的人贏。「一子棋遊戲」的條件就是

「拈」條件的不同呈現方式,我只是將它改

(6)

頭換面,讓這道拿取石頭的「拈」可以在坐 標平面上操作,讓它較為數學化而已。

一子棋這道遊戲是我在恆春當兵時發明 的,當我駐守關山崖下的山海里時,在落山 風相伴的晚上,與阿兵哥玩一子棋是無聊軍 中生活裡的一大樂趣。

【參考文獻】

1. 張鎮華,拈及其各種變形遊戲,數學傳 播第三卷第二期。

2. 李宗元、黃敏晃,一個名為「拈」的遊 戲,科學月刊第七十期。

3. 許志農,古老的池塘,青蛙跳入,噗 通!…一子棋的誘惑,與奇人相遇的故 事。

4. 雷維特(陳慧瑛譯),法蘭德斯棋盤,漫 遊者出版。

(7)

如何計算圓錐曲線的切線

◎羅驥韡/台北市立陽明高中 計算圓錐曲線的切線方程式一直是個難題,尤其是對一般高中生的程度來說,更何況針對 不同的圓錐曲線(橢圓、拋物線、雙曲線…等)而言,又有不同的切線公式,感覺上既不統一 又難以記憶,所以我在這裡要介紹一種算法,一種統一的算法,讓你不管面對何種圓錐曲線,

都可以直接應用的公式。

圓錐曲線方程式

在坐標平面上,我們知道不管是哪一種圓錐曲線,都可以表示為以下的形式:

2

0

2

+ bxy + cy + dx + ey + f =

ax

.

例如:

◆ 橢 圓:

1

1 4

2

2

+ y =

x

,我們可以寫成:

x

2

+ y 4

2

− 4 = 0

.

◆ 拋物線:

y

2

= x 4 ( − 1 )

,我們可以寫成:

y

2

− x 4 + 4 = 0

.

◆ 雙曲線:

1

3 1

2

2

y =

x

,我們可以寫成:

3 x

2

− y

2

− 3 = 0

.

當然上面所舉的例子都是所謂的「標準式」,也就是這些圓錐曲線 在坐標平面上的位置都是經過特別安排的,所以方程式會看起來 特別漂亮簡潔。一般說來,如果圓錐曲線沒有在「標準位置」的 話,那麼它的方程式就會看起來有點複雜,例如:

0 1 2 5 3

2

2

2

xy + yxy + =

x

,它的圖形會像右圖一樣。

如何判斷一條通過特定兩點的線是不是切線呢?

1.

我在上面的圓錐曲線中,再加入兩個點 (3,6)

A

與 (10,3)

B

,那麼連接這兩點的直線到底是 不是切線呢?

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利用直線的參數式來測試看 看,到底這條直線與圓錐曲線有幾個交點,以下我們就來 計算看看:

首先,通過 ,

A B 兩點的直線參數式為

3 7 6 3

x t

y t t

 = +

 = − ∈

 , � . 我們將這組點坐標代入圓錐曲線方程式

x

2

− 2 xy + 3 y

2

− 5 x − 2 y + 1 = 0

得到

( 3 + 7 t )

2

− 2 ( 3 + 7 t )( 6 − 3 t ) + 3 ( 6 − 3 t )

2

− 5 ( 3 + 7 t ) − 2 ( 6 − 3 t ) + 1 = 0

, 化簡得

118 t

2

− 161 t + 55 = 0

,

計算它的判別式可以得到( 161)− 2− ×4 118 55× = − < . 33 0

所以由判別式小於零,我們可以知道上述的直線與圓錐曲線沒有任何交點。

(雖然圖形上看起來「好像」切到,但事實上,精確的計算告訴我們並沒有。)

(8)

一般說來,要判斷一條通過特定兩點的線是不是切線,都可以利用上述的方法來達成。既 然這個方法這麼好用,那麼我們何不利用這樣的思考模式,發展出一些好用的公式或判斷的法 則呢?沒錯!這正是我們這篇文章的目的,所以我們就繼續往下探索看看吧!

探索切線的公式或準則

假設直線通過

A x

( ,1

y

1), (

B x

2,

y 兩點,圓錐曲線為

2)

ax

2

+ bxy + cy

2

+ dx + ey + f = 0

,那 麼我們利用上述同樣的方法來計算看看,直線參數式與圓錐曲線之間,有沒有任何交點。

首先,直線參數式為 1 2 1

1 2 1

( ) ( )

x x x x t y y y y t t

= + −

 ∈

 = + −

 , � .

然後,我們將這組坐標代入圓錐曲線方程式,得到

[ ] [ ][ ] [ ]

[ ] [ ]

2 2

1 2 1 1 2 1 1 2 1 1 2 1

1 2 1 1 2 1

( ) ( ) ( ) ( )

( ) ( ) 0,

a x x x t b x x x t y y y t c y y y t d x x x t e y y y t f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我們將上面的計算式整理成 t 的二次式,會得到

[ ]

2 2 2

2 1 2 1 2 1 2 1

1 2 1 1 2 1 1 2 1 1 2 1 2 1 2 1

2 2

1 1 1 1 1 1

( ) ( )( ) ( )

2 ( ) ( ) ( ) 2 ( ) ( ) ( ) 0.

a x x b x x y y c y y t

ax x x bx y y by x x cy y y d x x e y y t ax bx y cy dx ey 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然,如果我們要計算這個二次式到底有沒有解,還要計算它的判別式,這時你或許會想:「天 啊!它的係數已經如此複雜了,我們竟然還想去計算它的判別式?就算我們真的花了九牛二虎 之力把它算出來了,難道我們還會想去記憶它或應用它嗎?」的確,我們是遇上了瓶頸,我們 遇到變數符號太多太長、複雜難以處理的窘境。然而,正是因為面對這樣的窘境,才讓數學家 了解到必須開發新的符號與新的運算規則,讓我們可以繞過複雜計算的深淵,繼續邁向推理解 題的大道。以下我們就來介紹這個新的利器!

開發新的運算符號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一種「表格式乘積加總法」:

在左邊的表格中,

2

所在的那一橫列與

3

所在的那一直行,對到了數字

5

,這時我們規定:

2, 3, 5

要乘起來,也就是會得到

2 × 3 × 5 = 30

.

我們在左表中,又多放了一些數字上去,現在我們要計算

2 × 3 × 5

6

4

1 × ×

,並把它們加總起來,所以其實我們要計算的是

24

30 6 4 1 5 3

2 × × + × × = +

.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填上所有的數字,並利用上面說明的方式將所有 的乘積全部加起來。首先,我們先將左側的數字

0, 1, 2

和上側的數字

1, 3, 4

乘到格子裡,可以得到下表中的數字:

0 0 0 0 24 24

-8 30 0

(9)

最後,我們只要將表格中所有的數字加起來,那麼所得到的數字就是我們想要計算的總和,也 就是 24 24 8 30 70+ − + =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表格式乘積加總法」。

當然,如果你學過「矩陣」乘法,你會知道我們這裡所謂的「表格式乘積加總法」,其實可 以用矩陣來表示。例如:上面所舉的最後一個例子,可以利用矩陣乘法:

[

0 1 2

]

01 82 76 13

4 5 0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表示。不過,如果你沒學過矩陣,那也沒關係,請繼續看我們以下的討論就可以了。

我們這裡為什麼要介紹這樣怪異的加總法呢?主要是因為這種加總法剛好跟圓錐曲線的方 程式有某種巧妙的連結。請看以下的例子:

在左表中,如果我們運用「表格式乘積加總法」,那麼我們會得到

0

11 3 8

2

2

2

− + + + +

x xy y x y

.

請讀者注意看:這剛好是圓錐曲線方程式

2

0

2

+ bxy + cy + dx + ey + f = ax

等號左邊的形式,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要介紹這種加總法的原因。

如果我們在表格中設定了像左表一樣的數字(請注意裡面的 , ,

2 2 2

b d e

),那麼我們就會得到與圓錐曲線一般式(等號左邊)一模一 樣的形式:

f ey dx cy bxy

ax

2

+ +

2

+ + +

.

最後,為了靈活運用這樣的計算法,我們把最通用的形式寫出來,並 且徹底研究這種運算法的規則,才能順利地用於後面的解題推理中。

但是,我們總不能每次都用畫表格的方式來表現,所以在這裡我們假設

(

1 1 1

) (

2 2 2

)

, , , , , ,

a b c

M d e f P x y z Q x y z g h i

 

 

=  = =

 

 

,

並且,我們規定新的符號:

[ P, Q ]

M.就代表左表所表示的「表格式乘積總和」,也就是

[ P Q

,

]

M =

ax x

1 2+

bx y

1 2+

cx z

1 2+

dy x

1 2+

ey y

1 2+

fy z

1 2+

gz x

1 2+

hz y

1 2+

iz z

1 2.

新符號的定義:

[ ]

2 2 2

1

1

1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

.

M

x y z x a b c

P Q y d e f

z g h i

ax x bx y cx z dy x ey y fy z gz x hz y iz z

=

= + + + + + + + +

究竟這樣的新符號有什麼漂亮的運算規則呢?請看以下的說明:

(10)

新符號的運算性質

假設我們除了上述的新符號之外,我們也引用一般的「向量加法」與「純量積」的運算概 念,也就是下列的運算規則:

◆ 若

P

=

( x

1,

y

1,

z

1

)

,

Q

=

( x

2,

y

2,

z

2

)

,則

P + Q

代表

( x

1

+ x

2

, y

1

+ y

2

, z

1

+ z

2

)

◆ 若

P

=

( x y z

, ,

)

,

t

為實數,則

tP

代表

( tx , ty , tz )

。 那麼,我們所使用的新符號就會有以下的運算規則:

假設

P

=

( x

1,

y

1,

z

1

)

,

Q

=

( x

2,

y

2,

z

2

)

,

R

=

( x

3,

y

3,

z

3

)

,

t

為實數,則有 ◆加法分配律:

[ P + Q , R ] [

M

= P , R ] [

M

+ Q , R ]

M

[ P , Q + R ] [

M

= P , Q ] [

M

+ P , R ]

M. ◆純量積:

[ tP , Q ]

M

= t [ P , Q ] [

M

= P , tQ ]

M.

一般而言,「交換律」並不成立,也就是

[ P , Q ] [

M

= Q , P ]

M 通常是錯的,但如果 M 是「對稱」

的,那麼交換律也會是正確的。但我們說 M 是「對稱」的,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在這裡我舉個 例子:

左表中,數字 1, 4, 7 所在的位置,我們術語上稱為矩陣的「主對角 線」,在這主對角線的兩側的「格子對」(如圖中紅色的箭頭所指的三 對格子),如果都各自相同,那麼我們就說:這個矩陣是「對稱」的。

左表中,如果我們假設

( )

2 2

, , , 1

2 2

2 2

b d a

b e

M c P x y

d e f

 

 

 

 

=  =

 

 

 

 

.

那麼,圓錐曲線的方程式

ax

2

+ bxy + cy

2

+ dx + ey + f = 0

就可以寫 成

[ P , P ]

M

= 0

.

這裡的 M 就是一個典型的「對稱矩陣」。從現在開始,我們將這個矩陣稱為圓錐曲線的「係數 矩陣」。

因此,如果 M 是「對稱」的,那麼我們的新符號就擁有了「交換律」

[ P , Q ] [

M

= Q , P ]

M.

(11)

豁然開朗的切線準則

我們前面有提到,如果點

( ) x, y

在圓錐曲線

ax

2

+ bxy + cy

2

+ dx + ey + f = 0

上面,那麼這 個點坐標代入方程式當然會等於零,如果我們用「表格式乘積加總法」來表示的話,那會得到

=0

.

所以,如果 A 的坐標為

( ) x, y

,那麼我們希望用 A 來代表 ( , ,1)

x y

,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用更 簡短的方式來表示一個點是否在圓錐曲線上了,也就是

A , ( ) x y

2

0

2

+ bxy + cy + dx + ey + f =

ax

上。可以寫成

, 0

M

A A

=  = ,其中

2 2

2 2

2 2

b d a

b e

M c

d e f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就不妨把

A ( x , y , 1 )

稱為是

A , ( ) x y

的「擴充坐標」吧!(比較正式的說法是「齊次坐標」) 所以我們假設 B 點的坐標為 (4,5) ,那麼 B 就是 (4,5,1) ,其餘請以此類推。好,我們已經做 完所有的準備工作了,現在讓我們正式開始繼續切線的推理工作吧!

通過

A

=

( x

1,

y

1

)

,

B

=

( x

2,

y

2

)

兩點的直線參數式為

1 2 1 1 2

1 2 1 1 2

( ) (1 ) ( ) (1 )

x x x x t t x tx y y y y t t y ty t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也可以寫成

 

 + 

 

 

− 

 =

 

2 2

1

)

1

1

( y

t x y t x y

x

.

如果我們把

( ) x, y

稱為 P ,那麼會有

P = ( 1 − t ) A + tB

.

事實上,對於擴充坐標

P ( x , y , 1 )

來說,

P = ( 1 − t ) A + t B

也是對的,

也就是

 

 

 +

 

 =

 

1 1

) 1 ( 1

2 2 1

1

y x y t

x y t

x

是對的。(請讀者自行檢驗)

現在,要檢查 AB 直線上的動點 P 是不是在圓錐曲線上,我們只要檢查

[ ] P , P

M

= 0

對不對就好。

但因為

P = ( 1 − t ) A + t B

,所以,我們要檢查

[ ( 1 t ) A + t B , ( 1 t ) A + t B ]

M

= 0

有沒有解?

接著我們整理(利用新符號的運算性質):

( ) ( ) ( )

2 2

2

(1 ) , (1 )

(1 ) , 2 (1 ) , ,

, 2 , , 2 , 2 , , .

M

M M M

M M M M M M

t A t B t A t B

t A A t t A B t B B

A A A B B B t A A A B t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之前,我們對這個 t 的二次式有沒有解束手無策,現在有了新的符號幫忙下,如虎添翼,我們不 僅用新符號重新算出這個二次式,這一次我們更要計算出它的判別式。請繼續看下面判別式的 計算:

(12)

( ) ( )( )

( )

2

2

2 , 2 , 4 , 2 , , ,

4 , , , .

M M M M M M

M M M

A A A B A A A B B B A A

A B A A B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上式,我們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果,也是本文最主要的結果:

當 , 2 , , 0

M M M

A B A A B B

  −    =

      時判別式為零,此時意味著:直線 AB 與圓錐曲線的交點只有一 個,這個交點就是切點,此直線就是切線。

因為這個「切線準則」太重要了,所以我們重新再敘述一遍:

切線準則:

若通過

A ( x

1

, y

1

)

B ( x

2

, y

2

)

的直線為圓錐曲線

2

0

2

+ bxy + cy + dx + ey + f = ax

的切線,則「擴充坐標」

A x (

1,

y

1, 1 ,

) ( B x

2,

y

2, 1

)

會擁有 以下的切線準則: , 2 , , 0

M M M

A B A A B B

  −    =

      .

之前我們完全無法處理的判別式,現在竟然化為如此簡短的數學式,可見新符號的威力真是驚 人!

切線準則的應用

現在讓我們舉幾個例子來看看如何使用這個超強的「切線準則」。

2. A

(3, 2)− 在雙曲線

x

2

y

2

+ x − 2 y − 12 = 0

上,請問經過 A 點的切線方程式是什麼?

假設 ( , )

P x y 為切線上的一點,那麼通過 A 與 P 的直線,

事實上就是切線本身,既然如此,

那麼 A 與 P 就會符合「切線準則」:

2

, , , 0

M M M

A P A A P P

  −    =

      . 但因為 A 本身在雙曲線上,所以 , 0

M

A A

 =

  ,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 , 0

A P

M

  =

  , 也就是

x y 1 3 1 0

1

2

−2

0

−1 −1

1

1

2 −1 −12

=0

,

經整理可得

0

2 17 2

7 x + y − =

或者你也可以寫成

7 x + y 2 = 17

,這就是經過 A 點的切線方程式。

(13)

經過上面這個例題的探討,我們發現一個漂亮的現象,那就是

過切點的切線方程式:

A ( x

0

, y

0

)

在圓錐曲線

ax

2

+ bxy + cy

2

+ dx + ey + f = 0

上,

則通過 A 點的切線方程式為

, 0

M

A X

 =

  ,其中

X

=( ,

x y

, 1). 也就是切線方程式為

=0

.

現在,我們將這個公式應用到所有圓錐曲線的標準式上,你會發現:所有我們熟知的標準 式切線公式(如果你曾經記憶過的話),會一一出現。

下表中,我們假設

( x y

0, 0

)

為圓錐曲線上的一點。

類 型 標準式 計算切線 所得切線方程式

橢 圓 2

1

2 2 2

= + b

y a x

=0

20

+

20

y = 1 b x y a x

拋物線(上下型)

x

2

= 4 cy

=0 x

0

x = 2 c ( y + y

0

)

拋物線(左右型)

y

2

= 4 cx

=0 y

0

y = 2 c ( x + x

0

)

雙曲線(左右型) 2

1

2

2 2

=

b y a x

=0

20

20

y = 1 b x y a x

雙曲線(上下型) 2

1

2 2

2

+ =

b

y a

x

=0 −

20

+

20

y = 1 b x y a

x

雖然上面我們列出了所有的標準式的切線公式,但我們這樣做只是為了要向你說明:我們的「切 線準則」是通用的,你可以用於任一類型的圓錐曲線,而不是要你去背誦上面這些看起來都不 太一樣的切線公式。

(14)

上面我們一直把重心擺在解決如何計算圓錐曲線上一點的切線,但是如果要計算通過圓錐 曲線外一點的切線時,那麼又該如何呢?請看下面的例子:

3. 請計算通過 (1,1)

A

,並與橢圓

x

2

+ y 2

2

= 1

相切的切線方程式。

注意: A 點在橢圓外!所以會有兩條切線。

假設 ( , )

P x y 為切線上的一點,那麼根據「切線準則」

, 我們可以得到

2

, , , 0

M M M

A P A A P P

  −    =

      ,

其中

1 1 1 0 0

, 2 1

1 0 2 0 1 0 0 1

M

x y

A P x y

  = = + −

 

,

, 12 2 12 1 2

M

A A

 = + × − =

  , 就是將 (1,1)

A

直接代入

x

2

+ y 2

2

− 1

. , 2 2 2 1

P P

M

x y

  = + −

  , 就是將 ( , )

P x y 直接代入 x

2

+ y 2

2

− 1

. 因此,

( x + 2 y − 1 )

2

− 2 ( x

2

+ 2 y

2

− 1 ) = 0

整理可得

x

2

− 4 xy + 2 x + 4 y − 3 = 0

.

最後我們作因式分解(我們知道答案是兩條直線,所以應該可以分解成兩條直線方程式):

( 4 4) ( 2 2 3) 0

4( 1) ( 1)( 2) 0 ( 1)( 4 2) 0 ,

x y x x

x y x x x y x

−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

x − 1 = 0

x − y 4 + 3 = 0

.最後這兩個方程式都是直線方程式,而且也是 ( , )

P x y 必須

符合的條件,所以這兩條直線就是切線!

4. 請計算通過 (2, 3)

A

− ,並與拋物線

x

2

= 4 y

相切的切線方程式。

注意: A 點在拋物線外!所以會有兩條切線。

假設 ( , )

P x y 為切線上的一點,那麼根據「切線準則」

, 我們可以得到

, 2 , , 0

M M M

A P A A P P

  −    =

      ,

其中

1 2 1 0 0

, 2 2 6

3 0 0 2 1 0 2 0

M

x y

A P x y

  = = − +

  − −

,

, 22 4( 3) 16

M

A A

 = − − =

  , , 2 4

M

P P x y

  = −

  ,

因此,

( 2 x − 2 y + 6 )

2

− 16 ( x

2

− 4 y ) = 0

整理可得

3 x

2

+ 2 xyy

2

− 6 x − 10 y − 9 = 0

. 最後我們作因式分解:

2 2

2

3 (2 6) ( 10 9) 0

3 (2 6) ( 1)( 9) 0 [ ( 1)][3 ( 9)] 0 ,

x y x y y

x y x y y x y x y

+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

x + y + 1 = 0

3 x − y − 9 = 0

. 最後這兩個直線方程式就是切線!

(15)

一般說來,如果一個點在圓錐曲線之外,那麼它會擁有兩條切線,但還有另外一條線跟這 個點也有密切的關係,這條線叫做「極線」,請看以下的探討。

極線的探討

5. 已知 (3, 2)

A

在橢圓

x

2

+ 2 y

2

− 4 y = 4

的外面,且通過 A 點的切線(有兩條)與橢圓分別交 於 ,

C D 兩點,請計算出 CD 直線的方程式。

因為 AC 直線與 AD 直線都是切線,所以由「切線準則」知

2

, , , 0

M M M

A C A A C C

  −    =

      ,

2

, , , 0

M M M

A D A A D D

  −    =

      . 但因為 ,

C D 都在橢圓上,所以

, 0

M

C C

 =

  , , 0

M

D D

 =

  ,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 , 0

A C

M

  =

  , , 0

A D

M

  =

  .

雖然目前我們還不知道 ,

C D 的點坐標,但由這兩個方程式,

我們知道 ,

C D 同時符合下面這個方程式

, 0

M

A X

 =

  ,其中

X

=( , ,1)

x y

. 然而這個方程式本身就是一個直線方程式,請看

1 3 1 0 0

, 3 2 8 0

2 0 2 2 1 0 2 4

M

x y

A X x y

  = = + − =

  −

− −

.

所以,既然 ,

C D 同時符合這個方程式,那麼 CD 直線方程式當然就是 3 x + y 2 = 8

. 經由上面這個例題的探討,我們得到一條特殊的直線,這條直線我們稱為「極線」,這是一條通 過兩切點的直線。我們將這個重要的結果整理如下:

極線公式:

A ( x

0

, y

0

)

在圓錐曲線

ax

2

+ bxy + cy

2

+ dx + ey + f = 0

外面,通過 A 點的兩條切線交圓錐曲線於 ,

C D 兩點,則

我們稱 CD 直線為 A 點的「極線」,且其方程式為

, 0

M

A X

 =

  ,其中

X

=( , ,1)

x y

. 也就是極線方程式為

=0.

此時,我們也稱 A 點為 CD 直線的「極點」。

如果你還記得前面的「過切點的切線方程式」公式的話,你會發現:這兩個公式不是一模一樣 嗎?是的,的確沒錯!當 A 點在圓錐曲線外時,這個公式會產生「極線」,但當 A 點到達圓錐曲 線上時,它就會變成「切線」!

(1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97 學年度 甄選入學

指定項目甄試試題

筆試一、計算證明題(考試時間:2 小時)

1. 設一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與一股長的和為 6,試求此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產生最大值時 的各邊長。(20 分)

2. 對每個 n∈� ,令

a 表示由

n

n

+ 個 1 與 n 個 0 交錯出現所成的 21

n

+ 位數,亦即: 1

2

0

1010 0101 10

n k n

k

a

=

= =

.

(1) 試證:若 n 為奇數,則

a 是 101 的倍數。

n (10 分)

(2) 試證:若 n 為偶數 2m ,則

a 是由 1 所成的 2

n

m

+ 位數11 11  的倍數。(10 分)

3. 設 0 , , 2

α β γ π

< < 。

(1) 試證:若 ,

α β

γ

形成等差數列,而且 4

β

= ,則 tan , tan

π α β

與 tan

γ

形成等比

數列。(10 分)

(2) 試證:若 ,

α β

γ

形成等差數列,而且 tan , tan

α β

與 tan

γ

形成等比數列,但

4

β

π

,則

α β γ

= = 。(10 分)

4. 等差數列1, 2,, ,

n

 有一項性質:對每個 n∈ � ,此數列的前 n 項之和恆等於二項式 係數

C

2n+1。其他等差數列有類似的性質嗎?下列兩小題可回答這個問題。

(1) 設 k 為正整數,試討論等差數列

2 2

( 1) ( 1) ( 1)

, , , ( 1),

2 2 2

k k k k k k

k k n

− − +  − + − 

是否具有下述性質:對每個 n∈� ,此數列的前 n 項之和恆等於形如

C 的一個

2m 二項式係數。(10 分)

(17)

(2) 設 k 為正整數,試討論是否有等差數列具有下述性質:對每個 n∈� ,此等差數 列的前 n 項之和恆等於二項式係數

C

2kn+1。(10 分)

5. 在空間坐標系中,設 O 為原點而 , ,

A B C 三點的坐標分別為

(1, 0, 0), (0,1, 0),

A B C

(0, 0,1)。以線段

OA OB OC 為三邊可作出一個正立方體。此正立

, , 方體除了原點 O 之外的其他七個頂點中有四個可作出一個正四面體,亦即:此四點 中兩兩的距離都相等。

(1) 試求此正四面體的四個頂點坐標。(10 分)

(2) 試求此正四面體的內切球面方程式。(10 分)

筆試二、填充題(考試時間:1.5 小時)

1. 設

θ

為銳角,且滿足

1

cosk 2

k

θ

=

= ,則 sin 2

θ

= __________。

2. 設複數 5

(cos 60 sin 60 )

z

= −4 ° +

i

° ,則滿足

z

n>107的最小正整數 n= __________。

(註: log 2 0.3010, log 3 0.4771, log 7 0.8451≈ ≈ ≈ )

3. 若

f x

( )=

x

4+

ax

3+

bx

2+

cx

−54為實係數多項式,且 , , ,

α β γ δ

為 ( ) 0

f x

= 的根,其中

α β

, 為整數,

α β

> , 6<

β

<12,

γ

= +1 2i,則

β

= __________。

4. 設

2 2

16 1

x y

+

k

= 是一橢圓,焦點為

F F 。若 ,

1, 2

A B 為橢圓上相異兩點, F 在線段

1

AB 上,

且△

ABF 的周長為 28,則 k = __________。

2

5. 某一老鼠走迷宮的遊戲中,假設迷宮有 , ,

A B C 三個門,老鼠走進這三個門的機率都

相等,且假設老鼠不去記憶走過哪些門。如果走進 A 門,則老鼠在 3 個小時後可以走 出迷宮;如果走進 B 門,則老鼠經過 2 個小時後又走回原地;如果走進 C 門,則老 鼠經過 4 個小時後又走回原地。那麼,這隻老鼠要走出迷宮所花時間的期望值為 __________小時。

(18)

6. 在坐標空間中,給定一圓Γ 及三個平面

1: 2 0, 2: 3 1, 3: 2 3 4 1,

E x

y

+ =

z E x

− − =

y z E x

+

y

z

=

其中圓Γ 落在平面

E 上,且

1

E E 與

1, 2

E 的交點恰為圓

3 Γ 的圓心。若 L 為平面

E 上的

1 一直線,其方向向量為 ( , 4, )

a b ,且 L 與圓

Γ 相切於點 ( 5,4,7)

Q

− ,則數對

( , )

a b

= __________。

7. 設數列

1

1 1 2 3

n

n k

S

=

k

=

+ + ++ ,且

S

=limn→∞

S

n,則滿足

S

n− <

S

0.00001的最小正整數 n

之值為__________。

8. 設數列

a

n ,

b

n 滿足

a

0+

b

0= ,且對每一正整數 n ,恆有 2

1 1

n 3 n n

a

=

a

b

b

n=

a

n1+ 3

b

n1, 則

a

18+

b

18= __________。

9. 設 ,

a b 都是實數,且滿足行列式

2 2

2

3 3 1 3 2

2 2 2 2 2 1

2 2 4

a a b a b

a b a b

ab b b

− + + + +

− + + =

+ + −

,則行列式

2

2

3 3 3 3 2

2 3 2

1 3

2 3 4

2 2

b a a b ab

b b

a a b b

− − + +

− + =

− + −

__________。

10. 某校有 1000 位高三學生,其數學成績呈常態分配,平均數為 60 分,標準差為 10 分。

試問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答:___________。(可複選)

(A) 高三學生中,數學成績介於 70 到 90 分之間的學生約有 150~160 位。

(B) 若甲同學的數學成績 80 分,則他的數學成績在全部高三學生中大約排前 20~25 名。

(19)

(C) 若甲和乙為該校兩位高三的學生,則隨機抽出 50 位高三學生時,甲和乙同時被 抽中的機率小於 1

400。

(D) 若將每一位學生的原始數學成績乘上1.1倍當作最終的成績,則調整後的數學最 終成績仍呈常態分配。

(E) 承(D),若調整後,乙同學的數學最終成績為 80 分,則他的數學成績在全部高 三學生中大約排前 20~25 名。

(註:在常態分配下,估算大約有 68%的資料落在以平均數為中心的一個標準差之 內;大約有 95%的資料落在兩個標準差之內;大約有 99.7%的資料落在三個 標準差之內。)

◎ 填充題答案:

1. 2. 3. 4. 5.

4 5

9

73 − 9 49 9

6. 7. 8. 9. 10.

(4, 4)

2 × 10

5

− 2

19

2 3 ABCD

(20)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97 學年度 甄選入學 指定項目甄試試題詳解

筆試一、計算證明題:

1. 設此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為 x ,而兩股的長分別為 y 與

x

2

y

2 ,依假設,可令 6

x

+ = 。於是,得

y

此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為

2 2

( )( ) 6 2

(6 2 )

2 2 2

y x y y x y x y

y y

− + −

= = × − .

因為

3 2 (6 2 )

(6 2 ) 2

3

y y y

y y

+ + −

− ≤ = ,

而且當

y

= −6 2

y

y

= 時,上式中的等號成立。 2

所以,當

y

= 時,此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產生最大值 2 3 ,此時,三角形的三邊長分 2 別為 2, 2 3, 4 。

2. (1) 設

n

=2

m

− ,則 1

2 1

2 2 4 6 4 4 4 2

2 1 0

2 4 6 4 4 4 2

2 4 2 4 4 2

2 4 4 4

1 4

0

10 1 10 10 10 10 10

(1 10 ) (10 10 ) (10 10 ) (1 10 ) 10 (1 10 ) 10 (1 10 ) (1 10 )(1 10 10 )

101 10 .

m

k m m

m k

m m

m

m

m k

k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式中的因數分解也可以由下法獲得,

2 1

2 2 2 2 2 2 1

2 1 0

2 2 4

2 2

4 4 1 4 2 4 1

2

2 4 4 4

1 4

10 1 10 (10 ) (10 ) (10 ) 1 (10 ) 1

10 1 10 1

(10 1)[(10 ) (10 ) (10 ) 1]

10 1 (1 10 )(1 10 10 ) 101 10 .

m

k m

m k

m m

m m

m

m k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例如:當

n

= 時,5

a

5=10101010101 101 100010001= × 。 由此可知,

a

2m1是 101 的倍數。

(2) 設

n

=2

m

,則

2

2 2 4 4

2 0

2 1 2 2 2 2

2 2 1 2 1 2

2 2

2 1 2 1

2 2 1 2 2 1 2

2 2

0 0

10 1 10 10 10

1 (10 ) (10 ) (10 ) (10 ) 1 (10 ) 1

10 1 10 1 10 1 10 1

10 1 10 1

(10 10 10 1)(10 10 10 10 1) 10 ( 10) .

m

k m

m k

m

m m

m m

m m m m

m m

k k

k k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式右端的

2

0

10

m k

k=

是由 1 所成的 2

m

+ 位數11 11  ,而2

0

( 10)

m k

k=

則為

2

2 2 1 2

0

2 1 2 3 1

2 1

1

( 10) 10 10 10 10 1 9 10 9 10 9 10 1

(9 10 ) 1 9090 9091,

m

k m m

k

m m

m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數等於由 m 個 9 與 m 個 0 交錯出現所成的 2m 位數與 1 的和。

3. (1) 依假設, 2 2

α γ

+ =

β

=

π

,所以得 tan tan 1 4

β

=

π

= 且

tan tan cot 2

α

= 

π

γ

=

γ

.

綜合兩式,得

tan

α

tan

γ

= =1 tan2

β

. 因此, tan

α

、 tan

β

與 tan

γ

形成等比數列。

(2) 因為

α

β

γ

形成等差數列,且 4

β

π

,所以得 2

2

α γ

+ =

β

π

進一步得 tan(

α γ

+ )=tan 2

β

。依和角公式得 tan

α

tan

γ

2 tan

β

α γ β

+ =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如圖,若正方形 ABCD 的邊長為 8 公分,一圓過 A、D 兩點且與 BC 相切,則此圓的直徑為ˉˉ ˉˉ公分。... 如圖,已知圓 O

[r]

其交線垂直於軸三角形的底邊。進而,如果截痕的直徑平行於軸三角形的一邊,那麼任一

[r]

定理: : : :2.1-2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的對邊相等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 應角的對邊相等 應角的對邊相等 ... S.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ABC 為上底面、△DEF 為下底面,且上底面△ABC 與下底面△DEF 互相平行、△ABC △DEF;矩形 ADEB、矩形 BEFC 與 矩形 CFDA 皆為此三角柱的側面,且均同時與△ABC、△DEF

求正三角 形周長

在一張長50公分,寬30公分的長方形畫 紙上,畫上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其餘的 就剪掉。請問最大正方形面積為多少?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