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緣與中道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因緣與中道"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香光莊嚴【第九十九期】民國九十八年九月

14

因緣與中道

內山興正著

王怡婷譯

如果要更深入地探討佛教的生命概念,我們應該從因緣和中道的教義著手。當我談

到﹁自我﹂(self)安住於它自己時,我當然必須去質疑﹁自我﹂究竟是什麼?因為佛教

所講的﹁自我﹂和我們平常所說的﹁我﹂有很大的差別。它的意涵不僅是和﹁自我﹂

這個名詞有關,而且也和我們所處的世界有關。佛教看待這些東西,和我們平常的思

考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佛教的教義把﹁自我﹂解讀為生命,而﹁自我﹂所安住的生命

世界,則是因緣和合,依於中道的。所以,為了要讓讀者正確地理解

禪定中﹁自

我﹂是安住於它自己的佛教意涵,雖然這觀念似乎有些迂迴,我仍必須去談一談因緣

和中道

BN-001-028.indd 14

BN-001-028.indd 14 2009/10/7 3:18:42 PM2009/10/7 3:18:42 PM

(2)

和中道。

早期的佛教經典名為阿含經Āgamas,或稱尼柯耶Nīkāyas︶,其中直接談到以下的

教義:﹁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緣和中道的教義在這

段引述自古代經典的經文中有完整的解釋;再者,這裡所顯示的,是大乘佛教最中心

的精神。雖然這段經文太過簡約而不易被人理解,但是,我們仍可以就日常生活去體

會它的意涵。

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單獨存在

經典中提到的因緣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意味著什麼呢?意思是:

所有具象的實體,依賴不同的條件而產生,它們總是建立在這些條件下,永遠無法和

這些因素分開。而所有抽象的物體,是因為它們彼此的關係才有意義。按照這個理

論,這裡說的是:沒有獨立的實體,亦即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單獨存在的!

且讓我拿我自己本身做為例子。通常我們認為我們的﹁自我﹂是一個獨立個體,是

持續存在的。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點都不是如此。我有一本蒐集從兒童時到

現在的相簿。這幾天,當我翻看著相簿,心裡充滿了非常奇特的感覺。這本相簿清楚

(3)

香光莊嚴【第九十九期】民國九十八年九月

16

地顯示,我隨著歲月增長所經歷的改變,我的面貌和體型隨著年歲而有如此種種的變

化!我只能對生命的不可思議而感到驚訝。在這個不斷的改變當中,有什麼是持續不

變的?眼睛下方的胎痣,頭部特殊的斜線條,只有這些沒有意義的標誌保留住。如果

說﹁我﹂就是歷經歲月持續不變的部分,那麼這個胎痣和細細奇形怪狀的頭,就是真

實的﹁我﹂了。因而,我不得不懷疑,究竟這些照片,真的都是同樣的﹁我﹂嗎?

不只是人的外表,內在也一樣,是逐漸地新舊交替和改變的。所以,沒出現在照片

裡的內在,也是一樣地經歷種種的變化。

再說,我思想的內涵,之前所談到的﹁我﹂,已經徹底地改變。從剛出生的嬰孩到

兒童、青少年、成年,到現在的老年。不只這樣,實際上,現在的﹁我﹂,是一個不

間斷的意識流。然而,我們總是在某一個時刻的瞬間,執著住意識流當成﹁我﹂。

在這一點上,我們做為﹁我﹂,其實和蠟燭的火燄非常像。當燈心周圍的蠟油熔解

並燃燒時,它在蠟燭的頂端放出光芒。通常放光之處,維持在相同地方且呈現一個固

定的形狀;這似乎沒有改變的形狀,我們就當做燭火。那個我們稱為﹁我﹂的東西類

似燭火;雖然肉身和心靈兩者都是不間斷地流動變化,但是因為身心保持一個似乎穩

定不變的形體,所以,我們就認定它們是﹁我﹂。事實上,並沒有實質的﹁我﹂具體

存在,只有不間斷地流動。這不僅對有情生命的﹁我﹂是真確的,對世間萬物也都是

如此在佛教當中這個真理以

hj

︵日文︶來表示即是三法印中的第一個

BN-001-028.indd 16

BN-001-028.indd 16 2009/10/7 3:18:43 PM2009/10/7 3:18:43 PM

(4)

存在只有不間斷地流動這不僅對有情生命的﹁我﹂是真確的對世間萬物也都是 如此。在佛教當中,這個真理以

shogyo mujo

︵日文︶來表示,即是三法印中的第一個

﹁諸行無常﹂,所有的事物都會流動和改變;而

shoho muga

︵日文︶,即是三法印中的

第三個﹁諸法無我﹂,所有事物都是空幻不實的。

無常是抓不住的,但這絕非表示生命不存在。我們就住在無常的流動中,維持一個

暫時的形體,有如河流當中的漩渦。雖然水總是流動,而漩渦像燭火一樣,依從各種

不同的條件生起,形成一個看似不動的形體。依據不同條件情境而產生的這個似乎固

定的形體,就是因緣。以燭火為例,因緣就是蠟、溫度和空氣;以漩渦的來說,它就

是水流的流量、流速、地形等等,這些形成漩渦存在的條件。

不僅是漩渦和燭火,事實上,宇宙間每一件東西,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來思考。舉

例來說,從現代的自然科學來驗證,我們能體會到,不管多麼堅硬的東西,它其實跟

燭火及漩渦並沒有什麼不同,外在的堅固只是程度的問題而已。

正確認識﹁自我﹂

現在,讓我們回到﹁自我﹂的這個問題。當然,﹁我﹂也是一個因緣的存在,是無

常的,同時以一種特別形體存在。佛教教導我們:對﹁自我﹂的執著,把它當做是個

堅固的實體,這就是我們貪婪、憤怒、痛苦、爭吵的來源。我們必須徹底反省:自己

(5)

香光莊嚴【第九十九期】民國九十八年九月

18

並不是一個實體的事實,而僅是因緣和合的存在,這是非常關鍵的。

我們所認為的﹁自我﹂究竟是什麼東西?肉體上來說,這個﹁自我﹂來自精子和卵

子結合;再結合一些條件,像溫度、濕度、營養之類的而成形。造成我們的心靈或個

性又是什麼呢?再一次,我沒有選擇這個﹁自我﹂,而只是無意識地在母親的子宮內

接受生命,︵佛教稱為無明,日語為

mumyo

︶,我接受了自己個性的基礎,還有某些

從父母遺傳的因子。我出生的情境也決定了我出生的年代、我的國籍、家庭環境。在

我不知情中,我已被依照我的特定社會所教育,並將我在這個環境的經驗內造化。這

樣透過一套偶然因素組合的因緣,形成了現在我所持有的觀念。

所以,我們的﹁自我﹂是一種隨機因素和情境的組合,而非一般人所誤解的某些

整塊的東西。這個﹁自我﹂可能受執著妄想所迷惑,但由於它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個

體,這個執著妄想的個體也會毀壞分離。生命的真正事實是由佛陀教義中﹁十二因

緣﹂所呈現出來的,據說觀透十二因緣,是佛陀開悟的起源。

目前且讓我們將迷惑妄想的重要問題,也就是把﹁自我﹂當成一個獨立的實體,暫

時放在一邊:進一步專注在﹁自我﹂問題的本身,也就是﹁這個因緣﹂。雖然因緣和

合的自我僅是一個組合,就以它擁有隨機因子組合的形式,它並非不存在。這正是前

面摘錄自︽雜阿含經︾中的經文﹁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的重點。

但是如果現在的﹁自我﹂不是不存在的我們能說這是一個永續存在的個體嗎?

BN-001-028.indd 18

BN-001-028.indd 18 2009/10/7 3:18:43 PM2009/10/7 3:18:43 PM

(6)

面摘錄︽雜阿含經︾的經文﹁如正觀世者則世無﹂的重點

但是,如果現在的﹁自我﹂不是不存在的,我們能說這是一個永續存在的個體嗎?

不,相反的,﹁自我﹂是每分每秒都一直在分解與變化成新一種形式。這就是﹁

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的意義。

因此,﹁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這意思是,我們自己的生命不能執著為一塊

東西

( 存在 ),也不能執著為不存在!換言之,不被自己的思想所纏繞,所謂中道無非他

物,就是如實觀因緣,時時刻刻,如實觀我們生命的本身。

所以,佛教裡的中道,並不是在我們腦海中所浮現的意念,採取某種中間的立場,

也不是一種妥協的行為。而是,我們執著於自己的存在或不存在的觀念。修行中道的

意思是:去破除所有在我們心裡所設立的觀念,不固執現實為任何特定的東西,要放

開思想之手,讓生命回歸到生命。

︻編者按︼本文譯自簡.史密斯Jean Smith編輯的︽心輪︾

Radiant MInd:Essential T eachings and T

Riverhead Books出版社出版。文中部分標題為編者所加。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換句 話說, 許多時候人想要找到絕對的 真理, 便在數學中去找尋, 例如一加一等於 二, 或像康德所指出的歐氏幾何。 但這些都 不是 絕對的真理, 而是相對於所處的系統。 歐

佛教是佛陀在人間的教化,它本來就是人間的。佛陀以一大事 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眾生啊。佛陀自稱一生

墨,還在流動著它特有的純淨,而我只是光的剪 影中一個渺小的逗號,從文章和歌中長出,輕輕地從

我也明白,我的父親在生病的這 四年,即便是他失智,但他一直很認 真在聽我們說話,明白我們的煩惱與 不捨。他知道,他一直都是知道的。.

當然, 他們彼此間需要交換訊息, 這一個處理 器 間 (也可以是儲存器間) 的網路就是一種電 腦網路。 同時公司的辦公大樓裡也不僅已有 一台電腦為滿足, 而是每個桌上有一台。 這時

(realsites)所存在的意義,在 「抗拒場域」中,不斷的再現,也同時進行著辯證與 翻轉。對我們來說,異質空間的正確位置也許可在真實空間中理解,但卻又自外 於所有地方(outside of all

「不行!這真的是不行的!」「這是不對的」 、「這是不可以的」;因為 上面記載的就醫資料包括患者病歷號碼、身高體重、出生年月日、看

我們每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套生活哲學或教育哲學,這 並不是說每個人都有一套明確好的(或壞的)哲學,也不 意味著每個人的哲學觀都是深思熟慮的。通常,我們的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