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臺灣動物調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日治時期臺灣動物調查"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 11

1858 年 臺 灣 開 港, 西 方 傳 教 士、 探 險家及博物學者等紛紛來臺採集動物,開 啟臺灣近代動物調查的嚆矢。日本領有臺 灣後,對於臺灣動物的相關研究以波江元 吉 為 最 早。1895 年, 波 江 元 吉 以〈 帝 國 新領地臺灣動物彙報〉為題,發表於《動 物 學 雜 誌 》, 其 內 容 主 要 摘 錄 郇 和(R.

Swinhoe)歷年來臺的採集成果,當中介紹 了臺灣哺乳類 43 種、鳥類 177 種、軟體動 物 171 種、蝶類 45 類等。

東京帝大學者

展開臺灣動物調查序幕

日 治 時 期, 第 一 位 來 臺 從 事 動 物 調 查的日籍學者係東京帝國大學理科大學

「雇」多田綱輔,1896 年 8 月至 1897 年 2 月在臺調查期間,其足跡除了中央山脈外,

遍及臺北、宜蘭、花蓮港、臺東、高雄、澎 湖及紅頭嶼(今之蘭嶼)等地。返國後,多 田向東京帝國大學呈報〈臺灣動物調查復命 書〉,並獲准轉載於《東洋學藝雜誌》上。

多田綱輔所採集的標本計有獸類 10 餘種、兩棲類 7 種、鳥類 80 餘種、棘皮動 物 10 餘種、爬蟲類 18 種、軟體動物百餘

日治時期臺灣動物調查

文/葉碧苓(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圖書館

動物調查

種、魚類百餘種、昆蟲 70 餘 種、 甲 殼 類 20 餘 種、珊瑚類數種等;部 分提供給東京帝國大學 動物學科典藏,其後成 為飯島魁、寺崎留吉、

內山柳太郎、德永重康、

波 江 元 吉 等 的 研 究 素 材;部分交由美國國立博物館的史丹吉(L.

Stejneger)、史丹福大學校長喬丹(D. S.

Jordan)等人研究。多田並將迄至其採集 為止已知的鳥類 196 種,於 1899 年彙整出 版《臺灣鳥類一斑》一書,解說各鳥類的 屬名、學名、生態特徵、習性、產地、採 集人、時、地等,為日人對臺灣動物研究 最早的單行本。

偏重害蟲防治的昆蟲學調查

日本治臺之 後,為了振興臺 灣的糖業,提高 蔗糖產量,對於 甘蔗品種、栽培 方法的研發及甘 蔗害蟲的防治不 遺餘力。臺灣自 夏威夷引進新品 種玫瑰竹種後,

黃 螟、 條 螟 等 甘蔗害蟲開始猖 獗。1906 年 7-8 月及翌年 4 月,

臺灣總督府特別委託札幌農學校昆蟲學專 家松村松年兩度來臺,進行甘蔗害蟲的相 關調查。根據松村的調查指出,害蟲中的 蝶類尚有褐挵蝶、臺灣紅挵蝶、單環蝶、

樹蔭蝶等。此後,松村持續進行臺灣蝶類 的研究,經其命名的臺灣產蝶類計有 56 種,其他的昆蟲如蛾類的命名更多。松村 所研究的臺灣蝶類標本,大多來自渡邊龜 作、永澤定一、栗野傳之丞、志津基太郎 等人的採集。值得一提的是,渡邊龜作在 新竹北埔擔任巡佐時,曾發現數隻罕見蝶 類,交由松村研究,松村即以發現者渡邊 之名,將其命名為渡邊寬蝶(又稱臺灣寬 蝶)。松村所命名的臺灣昆蟲,其學名上 有渡邊(Watanabei)之名者,尚有渡邊蜩 蟬、渡邊玉斑蔭蝶、渡邊黃斑蔭蝶等。此 外,日治時期參與臺灣昆蟲調查研究的學 者如三宅恆方、素木得一、一色周知等均 為松村松年之門生。

1907 年,素木得一來臺擔任總督府農 事試驗場昆蟲部部長。翌年,素木自海南 島引進楓蠶(又稱四黑目天蠶)的繭,並 在南投廳大庄及臺中廳軍功寮庄設立楓蠶 飼育場,進行試育調查,不過楓蠶「馴化」

的過程並不順利,試育沒有成功。1909 年,

因臺北的柑橘果樹發生吹綿介殼蟲害,素

木建議引進綿介殼蟲之天敵澳洲瓢蟲來防 治,三年內迅速控制此一蟲害,成效極為 顯著。此外,為了穩定臺灣稻米的產量,

素木與昆蟲部同仁對水稻害蟲三化螟展開 大規模的調查。

1917 年,素木以稻作三化螟蟲獲得北 海道帝國大學農學博士學位,是日治時期 以「臺灣研究」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人。

在素木的領導下,農事試驗場昆蟲部成員 在全臺各地採集各類昆蟲標本,除了使得 農事試驗場收藏之昆蟲標本大為充實外,

也 逐 步 確 定 臺 灣 昆 蟲 之 種 名 分 類。1921 年,為防治日本國內柑橘果實蠅波及臺 灣,素木建議總督府在殖產局下附設植物 檢疫所,總督府遂令素木兼任檢疫所第一 任所長,進行植物進出口的檢疫工作,以 避免蟲害蔓延擴張。

農事試驗場昆蟲部除了素木得一之 外,其他成員亦有可觀之成果。諸如,楚 南仁博以茶樹害蟲為主,陸續在《臺灣農 事報》發表數篇調查報告。楚南將臺灣北 部茶樹重要害蟲之一的茶蠶,以及中部猖 獗的茶角盲椿象與奎寧角盲椿象等三種害 蟲的研究結果整理後,完成第一篇正式的 茶樹害蟲研究報告。此後,陸續又有茶毒 蛾、小白紋毒蛾、臺灣黃毒蛾、捲葉蛾等 的調查報告。另外,楚南仁博與素木得一 合作,發表多篇有關亞麻害蟲、金雞納樹 害蟲等的調查報告,對特用作物害蟲的研 究有很大的貢獻。

1935 年,素木得一提出《天然紀念物 調查報告第三輯─臺灣產の蝶類に就て》

的調查報告,列出臺灣的蝶類 327 種,其 中 56 種為臺灣特有種。文中並用不少的 篇幅介紹稀世珍蝶─寬尾鳳蝶(Papilio maraho, Shiraki et Sonan),此蝶的學

▲松村松年著《臺灣甘蔗害蟲編:

附益蟲編》封面。

▲松村松年(中坐者)與其學生們。左一為素木得一。(圖 片提供/歐素瑛)

▲日治時期臺灣鳥類分布一覽表。 ▲八色鳥。

(2)

12

名發表也是由楚南仁博與素木得一共同命 名,並成為日治時期第一個被列為「天然 紀念物」之蝶種。

臺北帝大學者接續動物調查事業

1928 年, 臺 北 帝 國 大 學 成 立, 生 物 學科下設有動物學講座,由平坂恭介與青 木文一郎分別擔任動物學第一、第二講座 之講座教授。平坂恭介專長研究水生軟體 動物,來臺後主要從事臺灣沿岸的生物調 查,曾發表《軟體類:食性》、《造礁珊 瑚に就て》、《南海の天然資源に就て》、

《東亞共榮圈に於ける我が水產業の將 來》等水產動物調查報告。青木文一郎的 專長為研究臺灣陸生哺乳類,特別是對稻 米、甘蔗等農作物危害頗大的鼠類。青木 曾於《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紀要》發表

〈臺灣の平野に最も普通なる野鼠の生物 統計學的研究〉、〈臺灣產鼠類の圖說〉

等論文。另有《日本產鼠科》、〈哺乳類〉、

〈れんかく(連鶴)‧ せんざんかふ(穿 山甲)〉、《獸學要訣:鼠の研究を中軸 として》、《南支 ‧ 南洋の陸棲動物相》、

〈動物分類學の弱點を指摘し、その將來 性より博物館の陳列方法に及ぶ〉、〈自 主的日本の樹立と博物館の使命〉、《天

然紀念物調查報告第六輯─水雉、穿山 甲》等著述。

1930 年, 總 督 府 成 立「 史 蹟 天 然 名 勝紀念物調查會」,平坂恭介與青木文一 郎皆為該會委員。1933 年,平坂恭介發表

《天然紀念物調查報告第一輯─儒艮》一 書,從文獻角度探討俗稱「美人魚」的儒 艮(dugong)。1937 年臺灣北部外海有漁 民意外捕獲已懷孕之保育類動物雌儒艮,

送到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因館內缺乏低溫 保存設備,遂轉由臺北帝大動物學第二講 座教室負責保存、解剖工作。

儒艮與海牛(manatee)同屬於海牛 目水中大形哺乳動物,分屬儒艮科,群棲 於紅海及非洲東部到菲律賓、新幾內亞和 澳大利亞北部海岸,以海藻(一種像菖蒲 的海草)為食。外形與海牛相似,體色暗 灰白色,尾裂如鯨,吻向下彎,前脣裂開 不如海牛之深,臼齒略多,有兩門牙,牡 者萌成獠牙,其類雖與海牛不一,但動物 學家常認為是一種歸屬於海牛類動物。片 岡巖《臺灣風俗誌》中曾記載康熙、乾隆 年間臺灣海域曾經發現其蹤跡;而安平舊 稱「南鯤身」,「鯤」就是指儒艮。此次 發現儒艮實體,對臺北帝大動物學教室是 一件大事。經青木、平坂等人解剖、研究 之後,皮毛、骨骼交由博物館陳列、展示,

內臟及胎兒則由動物學教室低溫保管。有 關此次解剖儒艮之紀錄影片及其標本,目 前仍保存在二二八公園內之臺灣博物館。

除了上述之動物調查成果外,日治時 期尚有其他日籍學者投入相關研究,諸如 捕獲帝雉的菊池米太郎,發現櫻花鉤吻鮭 的大島正滿,投入臺灣鳥類分類學的黑田 長禮等。要之,日治時期對於臺灣動物方 面的科學研究,成果極為豐碩。

動物調查

▲〈臺灣產鼠類の圖說〉及內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三、康熙臺灣輿圖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 17、18 世紀臺灣西部豐富的歷史與人文訊息。圖 17

(A)新一代設計展創辦時間應為 1981 年非 1991 年。2020 年 2 月臺灣成立國 家級設計研究院「財團法人臺灣設計研究院」(Taiwan Design Research

awkeotsang)是一種臺灣特有藤本植 物,在分類上屬於桑科、榕屬。適合生長在濕潤涼爽的環境,臺灣 的野生愛玉分布在中高海拔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A Pioneer of the New Buddhist Movement i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 Lin Te-lin: the “Martin Luther of Taiwanese Buddhism”.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宜蘭縣有一本由宜蘭縣政府在 1998 出版的「十個舊地名的故 事」,雖是專書但是其有點類似鄉土志,且其探討的地名數量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