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間選民的迷思與隱性選民之政黨傾向初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間選民的迷思與隱性選民之政黨傾向初探"

Copied!
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中間選民的迷思與隱性選民之政黨傾向初探*

劉正山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副教授 csliu@mail.nsysu.edu.tw

蔡艾真

政治大學「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計畫專任助理

摘要

一般來說「中間選民」指的是一群自稱不特別偏向某一個政黨或政治立場的 選民。然而,選民在調查訪問中口頭所表述的「無意見」、「沒有政黨傾向」不 見得是真心話。這個現象可能(已經)使一般選舉調查,就政黨支持者分佈的描 述出現失真的現象,甚至進一步會造成對於選情的誤判。本研究從概念釐清與「動 機推論理論」(partisan-motivated reasoning)視野出發,重新檢討這個現象,並 從「隱性選民」(closet partisan)角度,觀察這些民意調查中這些政黨傾向未表 態的民眾的真實意向分佈。

我們首先設計一組間接測量政黨傾向電訪題,並在103 年 1 月份收集了有全 國代表性的電訪資料(受訪人數N=1,072)。我們將這些題目的藍綠分數組成指 標(index),以此得分的分佈作為辨別藍綠選民的基準,用它來推判隱性選民 的政營支持傾向。我們再以電話追訪,將他們在第二次受訪時所表述的真實政黨 意向與我們的辨別結果作比較。我們更進一步與四位得分偏向中間點的隱性選民 進行深度訪談,深入瞭解他們論述政黨的方式。透過這一系列的分析,本研究一 方面提出有效間接測量黨性的電訪題,有助於降低當前政黨題項目無反應比例愈 來愈高所帶來的衝擊,另一方面得以為臺灣「中間選民」到底是多還是少的這個 未解之謎提供線索,以及為動機推論理論的發展提供經驗證據。

*致謝:本研究論文所需經費係由教育部「邁向 頂尖大學計畫」及科技部計畫(101-2410-H-110 -041 -SS3)所贊助。本文初稿發表於 2014 臺灣政治學學會年會。作者感謝張佑宗的評論意見,

以及期刊兩位審查委員的寶貴建議。

(2)

2

關鍵字:政黨認同、中間選民、動機推論理論、隱性選民

(3)

3

Myth of Independent Voter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loset Partisans’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Taiwan

Abstract

Researchers of partisan voters have been assuming that there is a solid difference between “independent” voters and partisan voters(includingl eaners) .This is hardly a case in the Taiwan context, a democracy of two-party presidential system , where over 40 percent of voters are partisans but claiming independent in most of telephone surveys. Pollsters , researchers , and journalists have been calcul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y supporters by either omitting these “independent” voters due to the

unavailability of the data , or simply apply counterintuitive formula to gues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spondents with missing data .This study takes avoid the definition of not-so-well-defined “independent” voters but aiming at these “invisible” or

“closet” voters and at finding out their partisan orientation behind their ambivalent answers to telephone surveys .

To do so we took a series of steps , includ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ones . First we used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 conducted in January 2014 ( N=1,072 ) in Taiwan via a RDD telephone survey . This survey includes the conventional party identification question plus a serious of theory-based alternative questions that we evaluated to be triggering respondents’ mobilized reasoning about the two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Kuomingtang ( KMT ) and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 DPP .) We then created an index for partisan respondents of the two political camps , and applied the score patterns to the closet respondents . In another follow up survey ( March 2014 ) targeting at the closet respondents we found that the correctness of prediction using the index is about 70% .Wet hent argetedandi nterviewedt hemos tambivalen t

( s a w g n i n o s a e r d e z i l i b o m n a s i t r a p r i e h t w o h d e r o l p x e d n a s r e t o v t e s o l

c and failed to

(4)

4

be ) triggered by the alternative survey questions . We concluded with a few survey questions future electoral studies can use for probing closet voters . The rich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ng partisan votes , the debate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voters ,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san motivated reasoning theorie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party identification, independent voters, partisan mobilized reasoning, closet voters

(5)

5

現今國內的民意調查為了瞭解選民的政黨傾向,多是直接詢問受訪者,並把 表達自己為沒有任何政黨傾向者視同「中間選民」(independent voter)。本研 究關注的對象是這群中間選民之中,明明有政黨傾向卻不說出自己政黨傾向的

「隱性選民」(closet partisan)。忽略這群隱性選民的結果,很可能是對政黨支持 者分佈的描述失真,甚至是選情的誤判。由於國內愈來愈多的受訪者在選前拒絕 直接回應政黨傾向的問題,使得這類民眾看似愈來愈神秘的同時也被視為是贏得 選戰的關鍵。

由於自稱為中間的選民,其真實政黨傾向難以透過電話調查觀察和洞視,因 此多數的選前調查報導多將之視為「消失的版塊」不加以處理,甚至直接忽略不 計。難道這一大群沒有表示政黨認同的選民真的都沒有政黨偏好?當受訪者回答 沒有政黨傾向時,是否就該直接被歸類為「中間」或「中立」?我們是否有足夠 的把握,把四、五成的「中立或無反應」的受訪者,或表示自己尚未決定支持對 象的選民於選民直接從調查資料中忽略之後,還能精準地呈現選民的政黨傾向分 佈狀況嗎? 本研究試著從概念上和理論上,先釐清「中立」與「不表態」的意 義,並發表使用間接測量這些不表態選民其政黨傾向方法所得到的初步成果。

一、消失的版塊:「中間選民」的迷思

大多數調查中所說的中間選民或獨立選民(independent voters),指的是自認 無特定政黨傾向的民眾。一般電話調查中所看到這類選民的比例已經愈來愈高,

約在四成到五成,甚至有的調查已發現這類選民比例超過五成。這群民眾多半被 稱為「中間選民」,或是「中立無反應」(亦即宣稱「中立」者加上拒答此題者)。

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於1992 年 6 月至 2014 年 6 月的「臺灣民眾政黨偏好 分佈」調查(如圖一所示),可看出自2000 年第一次政黨輪替至 2008 年底以來,

中立無反應者的比例,則一直介於四成左右擺盪,2014 年 6 月時達到 45.9%。1

[圖一置此]

[圖二置此]

1 詳情請參考: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13,〈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content/partyID.htm,查閱時間:2013/10/18。

(6)

6

臺灣指標民調亦顯示這類受訪者2014 年 11 月時達到 47.2%(如圖二所示),且 這類民眾的比例隨著選舉而變動的幅度相當清楚可見。2

由於傳統政黨題已不容易測出隱性選民的政黨傾向,不少民調或媒體選擇直 接詢問候選人支持,再以刪除未決定者,或是間接計算法來迴避政黨認同支持者 分佈的問題。例如,TVBS在 2014 年 7 月 9 日至 11 日進行臺中市長選舉調查「若 明天為投票日,您會投給誰?」,47%的受訪者認為其政黨傾向為「中立」,候 選人選誰「未決定」所佔的比例為26%。TVBS於 7 月 11 日對於該份民調結果之 判讀中,便直接忽略這26%的未決定選民,直指「兩人差距由 16 個百分點縮小 為9 個百分點」。3

又如東森民調於2014 年 6 月 22 日所公佈之「決戰中臺灣 2014 臺中彰化南 投縣市長參選人支持度調查」4,在全體受訪民眾中,認為自己「不偏向任何黨」

的受訪者比例為54.19%。然而,當問到「年底縣市長選舉,藍綠對決中臺灣請 問您最希望哪一位來擔任臺中市長?」有47.87%的受訪者希望「民進黨林佳龍」

擔任市長,20.41%的受訪者希望「國民黨胡志強」擔任市長,「都可以」、「都不 喜歡」所佔的比例為31.73%。6 月 25 日的東森新聞雲網站報導便將「林佳龍贏 胡志強28 個百分點」作為標題,直接忽略了在全體受訪者中佔約三分之一未表 態選民所潛藏之可能影響。5

像這樣直接將不表態選民看作資料分析上「消失的版塊」的做法及報導風 格,已長久普遍出現在各個新聞媒體報導之中。雖然未決定要投給那個候選人與 政黨傾向中立是不同的概念,問題在於這樣忽略未表態選民或隱性選民、直接計 算候選人得票比例或政黨得票比例的做法,無法忠實地呈現母體選民的投票意向

2 臺灣指標民調(TISR),2014,http://www.tisr.com.tw/?page_id=486,查閱時間:2014/12/1 日。

3 TVBS 民調中心,2014,〈臺中市長選情民調〉,

http://home.tvbs.com.tw/static/FILE_DB/PCH/201407/20140731201647333.pdf ,查閱時間:

2014/9/3。

4 ETtoday 東森民調雲,2014,〈決戰中臺灣 2014 臺中彰化南投縣市長參選人支持度調查〉,

http://www.ettoday.net/survey/survey.php?id=67,查閱時間:2014/9/3。

5 劉康彥,2014,〈民調/中彰投藍天變綠地 林佳龍贏胡志強 28 個百分點〉,《ETtoday 東森 新聞雲》,6 月 25 日,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625/371413.htm ,查閱時間:2014/9/3。

(7)

7

或政黨認同分佈情形,甚至可能誤導對地方政治的認識及對選情的判讀。

至於學界處理不表態或中立選民大致有三種方式:一、將於傳統政黨認同測 量題組中回應「不傾向、不認同哪一黨及傾向、認同小黨者」視為政黨中立選民,

並將回應「拒答」的受訪者當做遺漏值處理(張傳賢 2012、薛立梅 2012)。二、

將政黨認同分類為「國民黨認同者」、「民進黨認同者」,以及「獨立選民」或稱

「無政黨認同者」三類,但不特別說明其所分類的獨立選民是否包含小黨認同者 或拒答者(蔡佳泓 2014)。三、將認同非藍營或綠營的其餘政黨認同者與拒答 視為遺漏值(吳皇昇 2011)。項目無反應(item-nonresponse)是學界長久來面 對具有政治敏感性調查時必然會面對的問題,也就是某些單題如政黨認同會出現 較高遺漏值,但是學者在分析資料時因這些單題而產生的資料遺失(list-wise deletion),實質上也相當於把這群中間選民視為消失的版塊。

二、隱性選民與中間選民的異同

面對這個「消失的版塊是否可以直接忽視」的經驗問題,我們必須先從定義 及理論概念上尋求初步答案。本文所聚焦的隱性選民(closet partisan)指的是政 黨傾向不表態的選民之中,自稱無政黨認同,但客觀上來觀察卻有政黨傾向的選 民。他們是傳統政黨傾向五分類測量題或七分類測量題中表示自己「中立」、「未 決定」或「無反應」但其實際上可能具有政黨偏好的受訪者。

中間選民或獨立選民(independent voter),就定義上來看為自認沒有政黨 認同,或至少沒有只認同某一特定政黨的選民。19 世紀時,因多數選民有穩定 政黨認同,因而獨立選民被當作是少數、帶有負面意義的特異分子;直至1880 年代的Mugwump 運動的詮釋下,提出了關於中間選民的新概念,之後中間選民 開始被形容是較為理想、富有責任感、具有獨立思考和理性選擇的能力、並具有 較高道德原則的公民(Dennis 1988, 197-198;朱曉玉 2005, 4-5;莊天憐 2000, 4-5)。Campell 等人把二戰後對的美國社會的觀察記錄於《美國選民》(The

(8)

8

American Voter)一書中。他們對中間選民的發現與理想有相當的差距:一、中 間選民對於政治議題和選舉並不關心、缺乏興趣。二、他們的政治知識較不足,

對政治也較少涉入。三、中間選民並不會以全面了解作基礎進行投票(Campbell et.al 1960, 102-143)。

V.O. Key(1966, 7)對此結論提出質疑,他認為中間選民雖缺乏持續性的政 黨認同,且在投票行為上會出現分裂的行為,但中間選民應該對政治具有高度的 興趣,與那些對政治冷淡不關心的無黨派選民不同。Burnham (1970, 127-130)

利用1964 年美國選舉研究(ANES)資料,發現中間選民在高政治涉入與較豐 富政治資訊的受訪者中所佔的比重不低,因此他將中間選民分類出舊獨立選民

(Old Independents)即是符合《美國選民》所描述的低政治涉入和少政治知識的 選民;而新獨立選民(New Independents)則是高政治涉入與高政治興趣的選民,

不願對政黨做出承諾的原因,在於不願在兩黨中做出選擇,或是對當時選舉政治 結構和議題立場不予認同。

Petrocik (1974)從測量角度挑戰中間選民的概念,認為以七分量表所呈現 的政黨認同強弱度,並不代表實際上具有遞移性。強烈政黨認同者不一定比弱政 黨認同者更積極參與政治、關注政治資訊;有些獨立選民在某些議題的態度甚至 會比有政黨傾向的支持者更接近政黨立場。Miller 與 Wattenberg(1983)進一步 提出:受訪者在回應政黨認同問題時,自稱為「中間或獨立(independent)」的 人和自稱「無偏好(no partisan preference)」的人,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並不 能同時代表「中間選民」的概念。他們指出,這些所謂的「中間選民」事實上可 能是「隱性選民」(closet partisans),因為真正的純中間選民應該沒有明顯政 黨認同且對政治沒有興趣,這類人與《美國選民》所描述的中間選民的特徵一致

(Campbell et.al 1960, 102-143)。6

6 面對 Campbell 等人對中間選民所提出的消極圖象,V.O. Key(1966, 7)認為中間選民與 那些對政治冷淡不關心的無黨派選民不同,其兩種類型還是有本質上的差異。Burnham (1970, 127-130)利用 1964 年 NES 資料,發現中間選民在高政治涉入與較豐富政治資訊的受訪者中所佔 的比重不低,因此他主張將中間選民分類出舊獨立選民(Old Independents)即是符合《美國選

(9)

9

Dennis (1992) 進一步發現,所謂的「中間選民」包括兩類,一類是自認 獨立判斷但有政黨傾向(independent partisans),或是多重認同者(dual

identities),約佔選民的 15%。另一類是不關心政治而無政黨認同(甚至也不認 同獨立選民概念)者 (unattached),約佔 30%。從他的分類出發,他亦強調了 隱性選民(closet partisan)的概念,也就是這群中間選民其實是從政治投入來看 較像有政黨傾向,但是在選舉關鍵議題上往往有獨立態度的稍具政黨傾向者

(leaners)。他也指出,這群 leaners 包含了一些人數漸增的既無政黨傾向也對 獨立或中立一詞一無所悉的民眾。

Johnston(2006)的研究延續了這個脈絡,他認為純中間選民佔選民人口的 比例應該相當低,因為大多數被定義為中間選民的人,其實只是相較於公開政黨 認同族群的傾向較為微弱,但不代表其沒有政黨認同,甚至部分中間選民還反映 出對雙方政黨皆有正面的認同感。因此,他認為在傳統政黨認同的測量中,所謂 的(純)中間選民並不會在政黨認同光譜中移動。他點出,用傳統政黨認同測量 方法描述民眾長期政黨認同的分佈時,將會使後續研究忽略(純)中間選民之研 究且會導致無法完整描述中間選民的行為。Megleby(2011)等人回顧美國的中 間選民研究,確認中間選民並非一類同質的人,而可以說是隱性的民主黨或共和 黨人(They are largely closet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以及純中間選民(pure independents)的組合。前者由對於政黨的觀感不如較有政黨傾向的民眾正面,

所以他們排斥政黨的標籤。他們指出,正由於這兩類人同被視為「中間選民」,

所以中間選民在美國政治學界迄今仍是一個迷思(a myth)。Magleby 和 Nelson

(2012)進一步利用 2008-2012 年間具有分野民主黨和共和黨政策的國家重大議 題,包含健保、經濟、伊拉克戰爭、墮胎和同性結婚等進行測試,結果發現有政

民》所描述的低政治涉入和少政治知識的選民;而新獨立選民(New Independents)則是高政治 涉入與高政治興趣的選民,不願對政黨做出承諾的原因,在於不願在兩黨中做出選擇,或是對當 時選舉政治結構和議題立場不予苟同。臺灣的中間選民並不是「新獨立選民」,而多是與「舊獨 立選民」較為一致的型態 (莊天憐 2001;王中天 2010;吳欣禪 2010;余忠威 2012)。

我們認為,以政治參與的興趣及行為來重新分類選民之前,仍應確定被分類的中間選民是純中間 選民或是隱性選民。

(10)

10

黨偏好的中間選民所做出的判斷與強烈的政黨認同者非常接近。

總結來看,Miller 與 Wattenberg(1983)提出「隱性選民」(closet partisans)

概念時,雖然未將此概念直接等同電訪中的拒答或政黨不表態者,但是以其為首 的後續研究,都清楚指向:一般定義的中間選民其實包含了隱性選民與純中間選 民。從現實生活來看,由於這兩類人往往不願意表示政黨傾向,因此將電訪中政 黨傾向不表態選民亦視為由這兩類人所組成符合當前美國選民研究的趨勢。

國內學界對於傳統測量下的「中間選民」已有多年的探討,亦有將之稱為「獨 立選民」者。總體來說,研究者將選民切分為有政黨傾向選民、中間選民與純中 間選民三類(王中天 2010;王任輝 2012;朱曉玉 2004;余忠威 2012;吳 重禮與許文賓 2003;吳欣禪 2010;莊天憐 2001)。舉例而言,莊天憐(2001)

針對獨立選民的社會背景、政治涉入、投票取向以及如何影響獨立選民發展相關 因素做了分類與分析,發現有政黨傾向的獨立選民在政治涉入、政治知識以至於 民主價值觀等面向上,都高於獨立選民;此外,有傾向的獨立選民對特定政黨或 特定政黨候選人較有偏好,反之純粹的獨立選民則無。吳重禮與許文賓(2003)

以年齡、教育水準、省籍、地緣位置、政黨理念、族群認同、統獨立場與對總統 的評價等變數加入交叉分析發現:有政黨傾向者與中間選民之間有著明顯的差 異。王中天(2010)則是發現有政黨偏向的獨立選民平時會談論政治和關心選舉,

其政治知識也高於純獨立選民,此外,有政黨偏向的獨立選民對執政黨政績評價 較低,同時也較重視政黨輪替等民主過程,對自己的立場相當清楚。

這些關於中間選民的研究因為著眼於解釋及描述政黨認同光譜的中段,而多 忽略有政黨認同的受訪者隱藏黨性現象。目前為止觸及「隱性選民」概念的文獻 有三:初文卿(2004)使用了「隱性選民」這個名詞,認為隱性選民影響了調查 與實際開票結果的落差。但是該研究中對「隱性選民」的測量方式是對候選人支 持的不表態,而非本文及國際文獻中所稱的概念。劉正山與朱淑華(2012)則是 以「偽中間選民」為對象(亦即本文所說的隱性選民),探索隱性選民隱藏黨性

(11)

11

的原因。他們發現,除了自身成長背景的影響之外,臺灣選民似乎十分在乎「保 障個人自身安全避免與他人製造紛爭」及「避免造成社群人際關係緊張」而不願 告對外揭露其政黨傾向,或逕以「中間選民」名稱作為護身符。然而該研究著眼 於隱性選民的存在及隱性的原因,而尚未直接進行探索。洪永泰(2014)則是在 定義中間與非中間選民時,間接地點出了隱性選民的行為面特徵。洪永泰(2014,

95-96)將中間選民定義為「政治意識形態沒有特定傾向的選民」;而把「非中 間選民」分為三類:選人不選黨的民眾、游離選民、未表態受訪者。

這三類「非中間選民」正好可視為本文所定義的隱性選民的外顯行為:首先,

自稱選人不選黨的選民,不一定但很可能就是以此作為隱藏黨性的標籤或說詞的 隱性選民。他們甚至也有可能在回應關於候選人支持題目時,以「不知道」、「尚 未決定」、「中立」等回應來隱蔽真實意向。第二,游離選民也同樣可能有特定 政黨傾向,但其政黨傾向或投票偏好似乎會隨時間、選舉層次、候選人個人因素 或其他原因而變換。這群人可能是政黨傾向薄弱的民眾(partisan leaners),但 依常理來看,這類民眾並不會高調宣稱自己是游離者,反而可能會用「中間」或

「無特定傾向」來遮蓋自己投票行為游離的傾向,因此我們相信投票的游離是隱 性選民的行為特徵之一。7 第三、在調查訪問中未表態,但其實是有政黨傾向的 選民。這正是本研究所定義的隱性選民。因此,本文對選民的分類(有黨性選民、

隱性選民和純中間選民)與洪永泰(2014)對選民的分類(有黨性選民、非中間 選民和中間選民)分類的切點可說是相當一致,只是著眼點不同。洪永泰(2014)

所使用的非中間選民分類有助於更細緻地研究中間選民的投票行為;而本文著眼 的隱性選民概念,則有助學者聚焦於找出這些佔調查一半的不表態者的真實政黨 傾向以及對政黨支持分佈的描述。

7若是連投票行為前後搖擺、在藍綠之間遊走的人在洪永泰(2014)的定義中不算是中間選民,

那麼真正的「中間」應該是政黨意識型態光譜的中非常小的區域。甚至只是政黨意識型態光譜的 中間點。這樣看來,符合洪永泰(2014)中間選民定義的人數應該非常少;這個推論也與近年美 國選舉研究的觀察一致。

(12)

12

三、從政治心理學角度探索從電訪調查中消失的隱性選民版塊

近期的政治心理學研究的進展對隱性選民的研究來說有相當值得借鏡之 處。「黨性驅動理解」理論(partisan motivated reasoning)指的是有政黨傾向的 選民會自己依個人的政黨傾向來理解政治資訊或合理化既有立場。選民不只會被 動地將政黨作為訊息來源,其實也會主動的以政黨來識別他者我者並建立意義。

所以,政黨會對潛在支持者選擇性地傳播政黨訊息,而已具有政黨傾向者則會積 極尋求政黨的訊息,例如選擇性的接觸有政黨傾向的新聞媒體,甚至會詮釋訊息 以符合或滿足其政黨傾向(Dilliplane 2011; Johnston 2006; Kim et al. 2013;

Kleinnijenhuis, van Hoof and Oegema 2006; Leeper and Slothuus 2014)。

有政黨傾向的民眾接受政黨語言之後會以個人情感強化這些訊息,進而產生 投票或其他較積極的政治行為。近期的研究指出這些具有政黨傾向的選民他們的 投票行為並非是單純受政策評估影響,而是因為受到了政黨語言的提示(Jimenez 2009)。民眾對政治議題理解的方向(direction)往往受到政黨的引導或是經過 自己依潛在黨性重新詮釋資訊之後的理解所影響。而這種方向性的牽引雖不致於 影響一個人所有的政治行為,但在社會極化(polarization)程度升高的時候,將 足以影響一個人心中不同議題重要性的排序;換言之,黨性驅動理解多發生在社 會趨向極化之時(Leeper and Slothuus 2014)。這種選擇性接觸媒體用以加強個 人既有意見(或成見),導致社會極化的過程,在選舉期間將更為明顯(Levendusky 2013)。有政黨傾向的民眾不但選擇性的接觸媒體、選擇性的理解政治資訊,甚 至還可能選擇性的「遺忘」敵營的政黨廣告,或是選擇性的詮釋競選廣告的訊息 來增強投票意向(Bartels 2014)。

由於「黨性驅動理解理論」所含概的對象是所有有政黨傾向選民,因此上述 理論及實證的發現不但適用於解釋有特定政黨的支持者的行為,也適用於本文所 提的隱性選民。這群從電訪中「消失的版塊」,雖然往往在政黨相關題目上不願 直接表態,但是正由於這群人的政黨認同、對議題理解的方式,以及政治行為之

(13)

13

間具有一致性(但一致性的程度應不及有特定政黨認同者),所以我們可以預期,

透過觀察他們政治行為(例如投票慣性及選擇性接觸政治性節目等),以及他們 對足以喚起其政黨意識的議題的回答,可以綜合推判其政黨傾向。依據理論,當 有政黨意識的民眾接觸到自己以為的敏感議題時,黨性所驅動的理解將會引導自 己作出立場的判斷,也就是產生議題的立場。那麼,我們可以預期:使用一個能 偵測政黨支持者政黨傾的電訪問題組將有助於偵測此「消失的版塊」。

四、研究設計

[圖三置此]

本研究流程共分為七個步驟,如圖三所示。第一步為依據學理設計出一套間 接測量政黨傾向的問卷題目,第二步為找出數位明確藍綠傾向選民進行前測,確 認間接測量題目的信度。第三步為從電話調查中篩選出有政黨傾向選民與隱性選 民後,確認變數的解釋力,由此判別出有鑑別力的問卷題。第四步為將這些挑選 出的變數重新編製為藍綠傾向指標,並隱性選民的得分分配判斷第一次電訪中的 隱性選民為藍營或綠營的支持者。第五步為隱性選民的再接觸:針對第一次電話 訪問中同意可再進行接觸的隱性選民進行第二次的電話訪問。第六步為將隱性選 民的推判結果與追訪的結果作比對。第七步,從電話訪問中挑選積分接近中間者 的隱性選民,進行深度訪談。我們刻意挑出積分為1 與-1 者,即算是藍綠中色彩 最淺且可能是「混色」者,一方面確認測量題準確與不準確的原因,二方面探索 這些隱性選民對政策的理解如何受到政黨意識驅動。也就是觀察他們在含政黨的 提示語言(問卷題)出現時,他們對問卷題的理解如何透過自己隱微的黨性進行

「加工」。最後一個階段,我們將第四至六步所挑出的變數,再作一次縮減,以 縮小範圍後的小型題組,再進行第六步驟,檢視精簡過的間接測量題組在辨識隱 性選民政黨傾向的效果。

(14)

14

本研究對象是為自稱為無黨派但實際上是有政黨傾向的民眾,因此本研究第 一步先建立間接測量政黨傾向的問卷題,利用多道與政黨認同高度相關的題目間 接推判其藍綠傾向。我們依據國內政黨認同研究文獻,挑選間接評價政黨題、國 家認同與統獨立場(吳乃德 2002, 84)、民族認同(徐火炎 1993;陳陸輝 2000;張傳賢與黃紀 2011, 5;俞振華與林啟耀 2013, 199)、政治符號(陳恆 明 1986;張君慧 2012, 14)、選擇性接觸媒體(劉正山 2009, 52-63)等面 向來設計問卷題。8

(1)間接測量政黨傾向的問卷題設計

本研究間接測量政黨傾向的問卷包括傳統「政黨傾向」1 題(請問國內哪一 個政黨的主張跟您的比較接近呢?),與間接測量題 17 題。9 這些題目的設計原 則為「這些題都必須藍綠陣營各有立場的題目,且有政黨傾向的受訪者在回答時 要能不費力的表達看法」。最後的指標為17 題的得分加總。10 首先是政黨傾向 間接測量題組:

l r24a. 您覺得在野的民進黨應不應該為臺灣社會今天的亂象道歉?應該 及非常應該者在泛藍傾向得一分;還好者得零分;不應該及完全不必者 在泛綠傾向得一分。

l r25a. 您覺得執政的國民黨應不應該為臺灣社會今天的亂象道歉?應該 及非常應該者在泛綠傾向得一分;還好者得零分;不應該及完全不必者

8 洪永泰(2014, 96-98)認為臺灣選民的政治意識形態,是由選民心目中的四個態度所構成:一、

政黨偏好,包括正面和負面的感覺。二、對指標性政治人物的好惡。三、對「臺灣人、中國人」

的我群認同。四、對兩岸未來發展的統獨立場。洪永泰認為,若是在這四個態度上的任何單一政 治態度具有特定傾向,就不能被稱作為中間選民,所以,中間選民必須是在政黨偏好上不傾向任 何政黨之外,也必須對其他三項政治態度上保持中立、不具有任何個人好惡的看法。我們未使用

「二、對指標性政治人物的好惡」是為了避免勾起受訪者「選人不選黨」的意向,帶著對特定政 治人物的好惡來回答問卷,因此在問卷提到政治人物時只使用了「總統」而非「馬英九總統」。

9 我們曾考慮加入民族認同題目:「在我們(臺:咱)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是「臺灣人」,也有 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自己是『臺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

但經由電訪結果顯示,高達30%的受訪者選擇「都是」的選項,因次此題被判斷為無鑑別力的 題目,故無加入總分計算之中。

10 每題都給予一分,最主要考量是:我們一開始無從知道每一題的權重;將每一題都視為同等 重要,才有助於變數的挑選。其次,這17 題並非全部是順序變數。某些題為順序變數,而某些 題為類別變數。若單純就答題的強度加總,所造成的問題恐怕會更多,因為一來類別少的題目在 指標中的作用便會降低,二來無法處理不同題的強度是否能類比的問題。例如,某些題的「非常 希望」強度是否能夠等於某些題的「非常應該」。因此,我們就每一題的性質區隔藍綠,就是希 望能聚焦在每一題對藍綠的判別力上。

(15)

15

在泛綠傾向得一分。

l r26a. 您覺得總統應不應該為臺灣社會今天的亂象道歉?應該及非常應 該者在泛綠傾向得一分;還好者得零分;不應該及完全不必者在泛綠傾 向得一分。

l r28a. 請問您有多希望民進黨(綠營)在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中大勝國民 黨(藍營)?希望及非常希望者在泛綠傾向得一分;還好者得零分;不 希望及完全不希望者在泛綠傾向得一分。

第二為媒體使用題:

l r5. 目前國內收視較高的政論節目是 TVBS(56 臺)羅智強主持的「2100 黑白相對論」和三立新聞臺(54 臺)廖筱君主持的「新臺灣加油」。若只 能選一個看,請問您會選哪一臺?(沒有訂有線電視或沒有看電視習慣 的民眾也要問,請其依印象作答。)選擇TVBS 者在泛藍傾向得一分;

都看或都不看者得零分;選三立者在泛綠傾向得一分。11 第三為國家認同題組:

l r8. 我國參與世界級的運動比賽隊伍應該叫作「中華隊」,還是叫作「臺 灣隊」呢?選擇中華隊者在泛藍傾向得一分;都可以者得零分;選臺灣 隊者在泛綠傾向得一分。

l r9. 您希望我國申請加入國際組織時用的名稱是「中華民國」還是「臺 灣」呢?選擇中華民國者在泛藍傾向得一分;選臺灣者在泛綠傾向得一 分。

第四為統獨立場與兩岸關係題組:

l r10a. 請問您希不希望有一天中華民國改名為臺灣國或是臺灣共和國?

非常希望或希望者在泛綠傾向得一分;還好者得零分;不希望或非常不 希望者在泛藍傾向得一分。

l r11a. 請問您希不希望臺灣與中國大陸合為一個國家?非常希望或希望 者在泛藍傾向得一分;還好者得零分;不希望或非常不希望者在泛綠傾 向得一分。

11 在電訪題目設計時,TVBS 新聞台的政論節目原由羅智強主持「2100 黑白相對論」,但該節 目於2014 年 3 月 28 日停播,同時段改由趙少康主持「少康戰情室」,因此在電訪題目的是羅智 強主持之節目,深度訪談則改為趙少康主持之節目。媒體使用題組的設計,主要是以新聞台帶給 民眾的政治意識型態為觀察要點,而節目的轉換並不影響新聞台帶給民眾的觀感。

(16)

16

l r13. 目前政府正在推動兩岸經貿談判,請問您覺得政府應該更勇敢積極 一些還是小心謹慎一些?勇敢積極者在泛藍傾向得一分;小心謹慎者在 泛綠傾向得一分。

第五為政治符號題組:

l r19a. 有人說王雪紅(hTC 總裁)帶領的宏達電已經不算是臺灣企業,

因此呼籲大眾抵制購買hTC,請問您同意這樣的作法嗎?非常同意或同 意者在泛綠傾向得一分;還好者得零分;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者在泛藍 傾向得一分。12

l r20a. 有人主張公共場所都不該設立蔣介石總統銅像,請問您支不支持 這麼做?非常支持或支持者在泛綠傾向得一分;還好者得零分;不支持 或非常不支持者在泛藍傾向得一分。

l r21. 您覺得位在臺北市的紀念蔣介石總統的園區,維持叫作自由廣場比 較好呢,還是改回叫中正紀念堂比較好?支持維持叫作自由廣場者在泛 綠傾向得一分;支持改回叫中正紀念堂者在泛藍傾向得一分。13

l r22a. 有人認為國旗中有中國國民黨的黨徽,所以國旗的設計要改。請 問您支不支持這個主張?非常支持或支持者在泛綠傾向得一分;還好者 得零分;不支持或非常不支持者在泛藍傾向得一分。14

l r23a. 有人認為國歌第一句「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是指國民黨,請問 您有多介意這件事?介意國歌中具有國民黨意象者在泛綠傾向得一 分;還好者得零分;不介意或非常不介意者在泛藍傾向得一分。

第六為政策看法題:

l r29a. 請問您希不希望我們國家採取募兵制?非常希望或希望者在泛藍

12 參見:陳雅蘭,2010,〈王雪紅:HTC 是中國人創立的品牌〉,《經濟日報》,7 月 27 日,

http://edn.udn.com/news/view.jsp?aid=297745&cid=47#,查閱時間:2014/12/3。今日新聞網,2012,

〈HTC 吃定臺灣人?梁文傑:這樣的企業,挺他幹嘛?〉,8 月 20 日

http://www.nownews.com/n/2012/08/20/175613,查閱時間:2014/12/3。台灣立報,2012,〈立報 社論:敗選怪罪王雪紅,未必有理〉,1 月 18 日

http://mag.chinareviewnews.com/doc/1019/8/4/3/10198433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984 336,檢索日期:2014/12/3。

13 謝文華與張文川, 2007, 〈 大中至正再見 自由廣場今掛牌〉,《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dec/8/today-fo4.htm,12 月 8 日,查閱時間:2013/10/17 日。

14 李鴻典,2004,〈阿扁提出黨徽國徽說亂了親中陣腳〉,

http://www.southnews.com.tw/polit/polit_00/polit_09/01204.htm,查閱時間:2013/12/16。

(17)

17

傾向得一分;還好者得零分;不希望或非常不希望者在泛綠傾向得一 分。15

第七為「投票選擇」題:

l r32. 請問您 2012 年總統大選時投給哪一組候選人?投謝長廷、蘇貞昌 者在泛綠傾向得一分;投馬英九、蕭萬長者在泛藍傾向得一分;選擇其 他者得零分。

第二次電話追訪新增一題政黨傾向的間接測量題,只有兩個選項。由於這一 題的答案來自同一受訪者,我們將以它作為政黨傾向的「底牌」,用以評估使用 上述17 題推判隱性選民藍綠傾向的正確率:

l C. 我們的國家需要好的領導者。請問您希望 2016 年下一位總統是(來 自)那一黨?選擇國民黨和泛藍(國民黨、親民黨)者視為泛藍;選民 進黨和泛綠(臺聯、建國黨)視為泛綠。

(2)資料來源

本研究電話訪問及深度訪談的資料來源,為國內某研究型大學民意調查中心 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ATI(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ening System)隨機抽樣方式取得的電訪資料,被再次電話訪問的受訪者都曾明確表達 同意再受訪。研究的調查地區範圍為臺灣地區23 個縣市;調查對象為 20 歲(含)

以上之民眾。調查期間為2014 年 1 月 10 日至 1 月 24 日,調查時間為晚間六點 半至十點。成功受訪民眾為1,072 位,每份問卷訪問時間約 15 分鐘,依 95%的 信賴度估計,抽樣誤差約為±3%。撥打成功率近一成而拒訪率為三成。

我們將受訪者在傳統政黨傾向題的回答重新編碼為三類:「國民黨、親民黨、

新黨、泛藍」歸類於泛藍選民(共196 人);「民進黨、臺聯、泛綠」歸類於泛 綠選民(共218 人);「中立、沒有、都支持/不支持」者為隱性選民(共 648 人);其他和拒答則視為遺漏值(共10 人)。16 若把隱性選民和拒答者都視為 政黨認同這一題的項目無反應,則高達61.4%的受訪者將被排除在藍綠支持者百

15 參見:中評社,2007,〈馬英九推軍事政策:確保臺海無戰事〉,《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hk.crntt.com/doc/1004/4/1/1/10044114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441143,2007 年 9 月 2 日,查閱時間:2013/12/30。林欣芳與羅添斌,2013,〈募兵爛攤子 監委籲馬別丟給下 任〉,《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41373, 12 月 25 日,查閱時間:

2013/12/30。

16 詳細次數分配請參見附錄一:http://cl.ly/120t3o1n321u

(18)

18

分比的計算之外。17

第二次電話追訪調查時間為2014 年 3 月 6 日至 3 月 14 日,針對第一次電訪 同意再被接觸的隱性選民117 人,其中 91 位受訪者完整回答。為了讓受訪者對 本研究所設定的指標有更明確的態度,第二次電話追訪將各題的選項中,拿掉「不 知道/看狀況」這個選項,儘量使受訪者在每一題都必須明確表達意見。

五、研究發現

本節依研究步驟來呈現結果,共分為四部份:變數顯著性確認、隱性選民的 得分分佈與追訪比對,偏純中間的隱性選民的深度訪談,以及縮小問卷題組後的 偵測效果確認。

(1)變數顯著性確認

取得電話訪問資料後,我們首先使用卡方檢定確認各變數與政黨認同之間的 相關性,再以二元勝算對數分析(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確認這些題目對於 藍綠陣營支持者是否皆有獨立且統計上顯著的影響(本研究第三步驟)。18 首 先,每一道題目皆通過卡方獨立性檢定,統計上的顯著性都在.01 的水準以上,

表示所有題目與政黨認同的兩兩相關程度符合設計問卷時的預期。

我們在使用二元勝算對數模型分析藍營支持者時,將資料檔中的綠營支持者 排除,只留下藍營支持者和隱性選民(N=844);我們在分析綠營支持者時,將 資料檔中的藍營支持者排除,只留下綠營支持者和隱性選民(N=866)。選擇觀 看「2100 黑白相對論」節目的民眾(r5)、支持稱蔣介石紀念園區為中正紀念堂

(r21)、不希望年底縣市長選舉綠營大勝藍營(r28a)、以及 2012 總統大選投 給藍營者(r32),可能傾向支持泛藍陣營。選擇觀看三立「新臺灣加油」節目

(r5)、在國際參賽隊伍名稱上希望使用臺灣隊名義(r8)、不希望兩岸統一

17 這個比例高出一般民意調查約五成隱性選民比例,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們刻意將傳統政黨傾 向題放置在問卷第一題,以求得到受訪者最直觀、尚未受到其他接續的政黨題影響的答案。由於 受訪者在訪問一開始就會被問到個人政黨傾向,採取保守、防衛的可能性將偏高,而整份問卷多 是政黨傾向題,也難免導致受訪者中途拒訪及問卷答題不完整的現象。

18 為了節省篇幅,也為了讓焦點放在後續步驟所得到的結果上,我們未將這個(第三)步驟 的結果,即交叉分析及二元勝算對數分析結果表格列於此。有需要仍可向作者索取。

(19)

19

(r11a)、年底(2014 年)縣市長選舉希望民進黨大贏國民黨(r28a),以及在 2012 年總統大選投給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及蘇嘉全者(r32),可能傾向支持泛 綠陣營。19

(2) 隱性選民的得分分佈與追訪結果比對

接下來,我們將從以上用來鑑別藍綠的17 個變數做加總後20,形成藍綠傾 向的指標(index),並從已經宣稱藍綠民眾的總分之分配狀況中找出切點(本 研究第四步驟)。量表數字由1 往 X 軸右方延展的正數,代表泛藍屬性的強度,

正數的值越大代表泛藍屬性越強;反之,量表數字由-1 往 X 軸左方延展的負數,

代表泛綠屬性的強度,負數的值越大代表泛綠屬性越強。

為取得較為完整的積分分佈情況,我們採取較嚴格的作法:全部題目皆作答 者,才得以納入屬性分數加總的分析之中。因此,原自稱藍營支持者的196 人被 納入積分總分計算者有113 位;原自稱綠營支持者的 218 人,有 156 位進入計算 積分分佈。以下分別以圖四與五表示藍營與綠營支持者的得分狀況:

[圖四置此]

[圖五置此]

[圖六置此]

這兩張圖呈現了本研究所使用的量尺(-17~+17),有助於辨識藍綠支持者。

由圖四可判別,積分1 分及以上應可以視為明顯的藍營支持者,而由圖五可判 別,積分為-2 分及以下應可以視為明顯的綠營支持者。21 我們再將這個量尺及 切點應用到隱性選民的指標得分上。在第一波電訪政黨傾向題判斷出的648 位的

19 注意這些變數的偵測效果是相對於隱性選民而言,並不是辨識會否支持藍綠營的絕對因素。

也就是說在這些題有明顯態度的民眾,較容易被辯識為藍綠營的支持者。因此,若要辯識隱性選 民的藍綠傾向,這些在卡方檢定中具高度顯著性的題目理應同時考量。

20 我們發現,民族認同題在放入二元勝算對數模型之後,無藍綠的鑑別力,因此在以下的分析 中不使用此題。

21 雖然這個切點是由積分分佈圖來主觀判定,但其目的並非挑選一個固定、絕對的切點,而是 用於確認這樣的積分分佈對於藍綠選民具有一定程度的偵測力之後,進而應用到觀察隱性選民的 積分分佈。

(20)

20

隱性選民中,部份回答者(347 人)與全答者(301 人)在這 17 題的作答上,以 及性別上無明顯差異,但年紀較長者及教育程度較低者比較不容易全答。隱性選 民且全答者的積分分佈如圖六所示。一如預期,隱性選民的政黨傾向並非集中在 數線的中段,絕大多數的隱性選民並不是純中間選民且有清楚的政黨傾向且較多 數為(潛在)綠營支持者。此外,此分佈顯示了(潛在)的藍營支持者當中大多 數人的政黨認同強度較弱,黨性堅固者明顯較綠營支持者少,很可能是因拒答或 部份回答而流失。22

[圖七置此]

第一波電訪648 位的隱性選民中,有 339 人同意再次讓本研究進行第二次接 觸。我們依此進行第二次的電話訪問追訪。比對受訪者編號後,發現339 位同意 可再接觸的隱性選民受訪者中,有177 位同意再被接觸(本研究的第五步驟)。

我們依上述的做法,觀察他們的積分分佈狀況(如圖七所示),將1 分及以上被 判定為泛藍支持者(81 人);-1 分及以下判定為泛綠支持者(88 人),有 8 位 的積分剛好為0。

至此,本研究使用了三個方法來間接探知隱性選民政黨傾向:A是從第一波 電訪調查中以上述量表積分分佈所推判出的藍綠傾向(共17 題)。B 是從第二 波追訪中從隱性選民口中徵詢到的、自述的藍綠傾向(共18 題,含 C 題)。C 是直接以第二次追訪中所新加入的「我們的國家需要好的領導者。請問您希望 2016 年下一位總統是(來自)那一黨?」,此題為強迫取答,沒有無反應選項,

本研究將這一題所得到的答案當作隱性選民的政黨傾向的「底牌題」。為了比較 A 與 B,受訪者必須是兩次電訪都完整回答所有題目、且同意再被接觸的隱性選 民。我們使用配對樣本T 檢定與卡方檢定來檢測依這三個方法得到的政黨傾向 分佈之間的差異(本研究第六步驟)。

首先,T 檢定的結果顯示,A 與 B 無顯著差異(t= 0.89, d.f. = 145.93, p =

22 有政黨傾向的全答與未全答者在這17 題的作答上有比例上的差異:藍營支持者全答者共 113 人,未全答者共83 人(未全答的比例為 42%);綠營支持者全答者共 218 人,未全答者 62 人

(未全答的比例為22%)。我們進一步就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進行全答與未全答兩群體之間 差異的觀察。綠營的部份回答與全答者在年紀、教育程度和性別上皆無明顯差異。藍營的部份回 答與全答者在教育程度和性別上無明顯差異,但年紀較長者比較不容易全答,成為藍綠營支持者 未全答者比例上的落差的原因之一。

(21)

21

0.37)。A 有 179 人於間接測量題組全答,B 則有 128 人,但同時有回答 A 與 B 的共89 人。我們將 A 與 B 分為潛在藍營支持者、潛在綠營支持者與較難辨識者

(得分加總為0 者)三類。經比較後 A 與 B 判讀結果一致的比例為 64%(57/89)。 我們認為,這個比率不足以代表推測的正確率,準確的說是代表隱性選民在兩次 調查間偏好穩定者的比例。

第二,由於C 只有兩個選項,所以我們得先排除 A 與 B 的較難辯識者,才 能與C 做對照,計 86 人。經卡方檢定結果顯示,A 與 C 呈現高度相關

(Chi-square=32, d.f.=1, P<0.001)。換言之,若 C 是真正底牌題,就推測隱性選 民的藍綠分布來說,A 的正確率為 80.2%(69/86)。

最後,經卡方檢定結果顯示,B 與 C 沒有顯著相關(Chi-square = 3.58, d.f. = 1, p = 0.058)。我們推判第二波的電訪追認時,許多偏藍的選民拒答,造成藍營 的辨識度減弱,使得B 與 C 的相關性下降。23

接下來,我們拿當前實務界所常用的推判方式(方法甲,忽略隱性選民,直 接計算泛藍與泛綠支持者百分比)與本研究的結果相比較。我們的做法是將推判 出藍綠傾向的隱性選民「填回」第一次電訪中的隱性選民類別、重新計算泛藍與 泛綠支持者的樣態分佈(方法乙)。

[表一置此]

比較結果如表一所示。首先,方法乙大幅降低方法甲導致的無效值(含隱性 選民及拒答者)比率,由61.4%降為 35.0%,使政黨認同這一題項目無反應的問 題得到相當程度的解決。其次,方法乙中所得到的無效值比例理應可以再低些,

因為這375 人中,除了經過量表積分分佈(方法 A)也無法判斷出政黨傾向的 18 人及拒答者 10 人之外,剩下的 347 人純粹是因為在 17 題關鍵問題中有項目 無反應(有題目未作答)、因為無法計算加總得分而被排除不計。因此,我們判

23 在 A 與 C 比較時所得到偏好一致的 69 人中,藍營穩定者的次數為 35 人,而 B 與 C 相比時,

偏好一致的隱性選民有50 人,僅有 16 人為藍營穩定偏好者。故推判第二次電訪時有許多藍營潛 在支持者拒答。

(22)

22

斷,若間接測量題數減少,無效值比例可能會降低。

第三,雖然兩個方法得到的百分比結果相當接近,但意義大不相同。主要原 因在這個樣本中隱性選民中泛藍與泛綠的比例約為各半,因此在加回重新計算後 百分比上看似一樣。換言之,在藍綠支持者比率非常接近,或是有足夠理由相信 兩陣營潛在支持者勢均力敵時,方法甲或可使用。但若遇到隱性選民中藍綠比例 差距大的情況時,或如某邊陣營出現「沉默螺旋」的狀況時(亦即某陣營支持者 明顯選擇隱藏黨性時),傳統的做法將可能導致相當大的預測偏誤。

(3) 偏純中間的隱性選民的深度訪談

本文採用深度訪談接觸偏純中間的隱性選民,主要考量有二:我們希望瞭解 他們如何進行政黨思考及論述,以輔助解釋為何他們的政黨傾向不易預測,二是 希望了解間接測量題目對微弱政黨傾向者的判斷效果:若本研究提出的的題組在 這些微弱政黨傾向者具有判斷能力,則對有政黨傾向者的效果應更為準確。

我們挑選出積分為1 分到-1 分的隱性選民進行第三次接觸。相對於有明確政 黨傾向的隱性選民,這些偏中間的隱性選民防衛心很強,絕大多數婉拒面對面訪 問。我們最後約到面訪的四位民眾中,也有言詞刻意閃避者。雖然小樣本個案不 具代表性,但是由於這四位民眾是在17 個問題中藍綠立場兼具,因此他們所陳 述充份反映了大多數偏中間隱性選民的心態。受訪者背景資料如表二所示。24

[表二置此]

(一) 國家認同、統獨立場與民族認同

24 本研究深度訪談的對象為第一波電訪中隱藏其偏藍傾向但同意可被再接觸者(編號 71、119、

225、660、726、736、77、885、892、987、1011、1039,共 12 位)以及第一波電訪中隱藏其偏 綠傾向但同意可被再接觸者(編號 48、180、189、250、263、285、292、366、513、525、536、

563、580、592、761、784、794、932、1000、1021,共 20 位)。至於第一波電訪中隱藏其藍綠 傾向、同意可被再接觸者但在間接測量題目中無法被判斷政黨傾向者(積分為0 者)有兩位(編 號為314、1002)。

(23)

23

訪談以「請問您對於中華民國建國103 年有什麼想法?中華民國與臺灣獨立 建國之間您覺得有沒有矛盾?」作為開場話題,觀察受訪者在談論國家、統獨與 民族時如何與其政黨傾向產生連結。我們發現,國際賽事代表名稱應使用中華隊 或臺灣隊這一題對偵測偏綠的隱性選民較為有效。兩位偏綠隱性選民只要談及中 華,就中國與統一劃上等號,造成他們無法接受使用「中華」這一名稱。關於民 族認同,偏綠的隱性選民認為和政黨無關、偏藍隱性選民對於越來越多人自稱為 臺灣人的趨勢不以為意,並認為臺灣人認同與對政黨的關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我們發現,這四位民眾皆認為臺灣人認同無法和政黨認同劃上等號。民族認同題 並未明顯讓這些受訪者啟動黨性驅動的論述。

(二) 兩岸關係

兩位偏綠隱性選民皆對於通過服務貿易協定有許多疑慮,採取防禦性的姿 態,認為執政的國民黨應該要將利弊說明清楚。偏藍的兩位隱性選民的想法則是 透過對兩黨在兩岸政策上的作為給予評論,並認為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事實上是比 民進黨的作法可行性更高。整體而言我們發現,兩岸經貿合作議題會勾起偏藍與 偏綠的隱性選民對兩黨的評價,兩種隱性選民皆會站在自己所支持的政黨立場上 評論對方政黨的缺點,但這樣的論述比較像是從既有的印象來評價兩個陣營,而 非是黨性所驅動的理解。因此,這一題或許能辨識政黨支持者,但應該對已有較 明確政黨傾向的隱性選民有效。

(三) 媒體使用

偏綠的隱性選民認為趙少康主持的「少康戰情室」立場是屬於藍營,因此對

(24)

24

這個節目印象不好,並且會去選擇與綠營立場相近,由廖筱君主持的「新臺灣加 油」節目;偏藍的隱性選民的抉擇便與之相反。

受訪者A (得分-1):少康戰情室我不喜歡看啊…因為他比較深藍色,因為 他一開口就在罵別人!

受訪者B (得分-1):少康戰情室是趙少康主持的。若是這樣講,我想應 該是民視(新臺灣加油)吧!

受訪者C (得分+1):這兩個我都沒看過耶,你說的那個民視是不是那個 廖筱君主持的?那個我只是瞄了一眼,那個真的也很偏頗,我也看不下去。

我可能會比較挑趙少康的,因為我以前看過他的節目,其實他也是非常極端 的,可是某些部分…比如說他們這個陣營,比如說馬英九或是誰不好的時 候,他也是會跳出來針貶他的。

另外,從受訪者B 和 C 的論述中也可發現,儘管並沒有實際觀看過這兩個 節目,但隱性選民也會就其對該電視臺或是該主持人的印象,去判斷政論節目實 際的政黨立場是否與其黨性一致,並會願意觀看與其的黨性較為一致的節目。

(四) 政治符號

這四位偏中間的隱性選民對一連串的政治符號題較為無感,其論述比我們預 期的要和緩。就國旗、國歌、國徽、蔣中正等符號意向來說,偏綠的兩位隱性選 民認為黨國不可混為一談,因此只能稍能看出他們有黨性驅動理解的現象。有藍 營支持傾向的兩位隱性選民,並未因為這些題目而激發捍衛這些符號對他們的意 義的論述。他們認為國徽是歷史演進過程的產物,相似與否並無太多的爭議。就 算國旗所呈現的國徽與黨徽相似,但也不影響人民對這個國家或是土地的認同。

(25)

25

此外,他們也都未批評或捍衛2012 年總統大選期間王雪紅公開支持國民黨的行 為。與「兩岸關係」一樣,黨國符號對已有明顯政黨傾向的民眾來說應具有偵測 力,但我們並未在偏中間的隱性選民身上看到因符號而啟動的黨性論述。

(五) 政策看法及政治課責

本研究挑選的2008 年起馬總統推動的全募兵制,在 2014 年是藍綠陣營爭論 的焦點之一。泛綠陣營指出,推動全募兵制,只會壓縮原本國防預算的非人事費 用,加上募兵制實施不佳,根本招不到足夠兵源,會造成國防更加脆弱。我們研 究前的預期是,當馬總統和國民黨不斷的宣諾此一重大政策,且拿來當成政績,

會激起偏綠選民的反制。但這並未發生在受訪的這四位偏中間隱性選民身上。他 們並未啟用政黨的認知來論述這個議題(兩位偏綠民眾支持此一政策,而偏藍民 眾雖不反對,但並未積極辯護這個政策)。因此,即使一個政策議題可能產生已 具有藍綠認同者的對抗,也不表示隱性選民必然會依政黨菁英的思考模式來形成 個人立場。我們發現以政策立場來偵測隱性選民的政黨傾向的效果並不顯著。

課責方面,我們曾預期,有政黨傾向的民眾,會從政黨政治的角度來課責(為 社會的亂象負責)。四位隱性選民之中,雖然偏綠的兩位受訪者的回應符合此預 期,但是政黨傾向偏藍的說法就較模糊,他們並未因為這些「面對亂象誰該負責」

的題目而出現黨性驅動的理解及論述,我們也未見到他們試著為藍營辯護或澄 清。因此我們判斷這類課責題只能辨識出偏綠營的隱性選民,無法辨識偏藍營的 隱性選民。

(六) 投票行為

(26)

26

投票意向題對這四位隱性選民的政黨傾向有相當好的辨別力。我們詢問受訪 者,2014 年年底縣市長選舉期望哪一政黨勝出,並追問「會不會希望綠營大勝?」

他們幾乎毫不猶豫的回答,希望自己偏好的政營勝選。另一個投票行為題是2012 年總統大選實際投票抉擇,偏藍與偏綠的受訪者預期2014 年底縣市長勝選的目 標政黨,與其在2012 年的投票對象相同。從其輕易產生黨性驅動論述的角度來 看,我們認為此題對隱性選民具高度的辨識力。

最後,我們在訪談中使用了在為第二波追訪時使用的「底牌題」(您希望 2016 年的下一任總統是來自那一黨?),觀察這題是否有助於誘發隱性選民的 政黨傾向。而這題對於受訪者B 和 D 有相當好的鑑別力,他們毫不費力就啟動 政黨語言侃侃而談。受訪者B(得分-1)直接表態希望勝選的政黨是民進黨,並 提到「民進黨是以臺灣為發聲,他其實是愛臺灣的,什麼事情都是以臺灣人民為 優先考量。」受訪者D(得分+1)則對國民黨的支持同樣也是來自對民進黨的不 信任。其認為民進黨缺乏政治人才、執政經驗,因此認為自己認同的國民黨是最 後得勝的政黨。

然而,受訪者A(得分-1)和 C(得分+1)則轉向,改口以「選人不選黨」

作迴避,到了訪談最後才說出了屬於自己的傾向。他們都能夠說出2014 年縣市 長選舉希望勝選的政黨,但是換到詢問2016 年總統大選時卻又表現出選人不選 黨的姿態,欲言又止。兩位受訪者不約而同都用了相似的語言,陳述自己是個「中 間選民」,也表示會在電訪中說自己是「中間選民」。一直到訪談結束才揭露自 己的政黨傾向,也才確認了我們對於他們並不是「純」中間選民的預判。

(4) 重新整理問卷題組並確認變數的預測力

為了確認17 題的題組那些題較具預測力,我們接下來將 A 推判出政黨傾向

(27)

27

的隱性選民加回政黨認同題,再次進行分析。第一波電訪政黨認同題原始分布為 泛藍陣營196 人,泛綠陣營 218 人,未表態者 648 人。我們將推判出政黨傾向的 隱性選民共171 人劃入藍綠陣營中,藍營增加了 82 人,綠營增加 89 人。我們以 此更新後的資料檔為基礎,分別以藍營支持者及綠營支持者作為依變數,再進行 一次二元勝算對數分析,解釋變數為這17 題間接題加上人口學變數年齡、性別 與教育程度。所有解釋變數及控制變數之間無共線性問題。初步發現,17 題中 對偏藍隱性選民(藍營潛在支持者)有效的偵測變數為r8、r19a、 r21、r24a、 r26a、

r28a、r32;對偏綠隱性選民(綠營潛在支持者)有效的偵測變數為 r5、r10a、r19a、

r23a、r28a、r32。

為了提高這個研究的實用價值,我們結合數量分析與訪談結果,重新挑選出 8 題(含偵測綠營支持者三題 r5, r10a, r23a、偵測藍營支持者三題 r8, r21, r24a,以 及同時對藍綠支持者有偵測效果兩題 r28a, r32),加上人口學變數三題進行小題 組效果的確認。

[表三置此]

結果顯示 r5、 r8、r21、r24a、r28a、r32 及 age 等題有助於偵測藍營潛在支 持者;r5、r8、r21、r23a、r24a、r28a 及 r32 等題有助於偵測綠營潛在支持者。交 集的部份,也就是能夠同時偵測藍綠潛在支持者的題目為 r5、r8、r21、r24a、r28 及 r32 等題。我們以變數推薦表(表三)呈現上述所有數量分析及質性訪談歸納 的結果。

我們以此 8 題產生的指標 A’與追訪結果 B 比對,發現兩次調查間偏好穩定 的隱性選民比例為 37%,遠低於使用 17 題所能掌握到的穩定度 64%。但是這 8

(28)

28

題已有原 17 題的預測水準:若以 C 當作是藍綠政黨支持的「底牌」,那麼這 8 題對已有藍綠傾向的隱性選民來說,預測正確率為 78.8%(99 位成功被追訪的 隱性選民中正確推測 78 位),只約略低於用 17 題所能得到的 80.2%。

六、結論與討論

一般認知的「中間選民」指的是一群自稱不特別偏向某一個政黨或政治立場 的選民。然而,從學理來看,選民在調查訪問中口頭所表述的「中立」、「沒有 政黨傾向」不見得是真心話。這使得當前選舉民調中政黨支持者比例的計算方式 和做法出現商榷的空間:忽略中間選民或不去面對因項目無反應問題而導致的資 料流失,很可能使政黨支持者分佈的描述出現失真的現象。莊淑媚和洪永泰

(2011)曾倡議以「政黨不認同題」結合傳統「政黨認同題」以求更精確地預測 受訪者的投票選擇。然而,這個方法仍然只使用明示自己政黨傾向的受訪者的資 料來進行估算,因此,這個方法仍要面對政黨認同題的項目無反應人數比例愈來 愈高的挑戰。換言之,雖然該方法可以更準確的告訴我們「有政黨傾向的選民會 投給誰」但無法更清楚的解答「調查的此刻眾多的隱性選民他們的政黨傾向為 何」。本研究點出了「一般理解中的中間選民,其實是隱性選民加純中間選民」

的事實,並展現多道間接題目的合併使用的確有助於降低隱性選民在調查中的比 例,使調查資料更具分析價值。此做法若用於非選舉期間,將有助於我們對藍綠 版塊的描述與掌握,而用於選舉期間,也將有助於對於對選情的預測。

本研究的主要限制有六點,都是未來研究者在研究中間選民時可以突破的面 向。首先,從概念與定義來說,本研究所定義的隱性選民指的是「政黨不表態的 電訪受訪者」,未特別處理到候選人不表態的電訪受訪者。前者可以依循理論而

(29)

29

產生偵測的電訪題,後者則容易因臺灣不少民眾選人不選黨心態,而難以捉摸真 實圖像。本研究聚焦的是政黨真實的分佈狀況(前者),其應用會是在預測政黨 得票率,而非預測候選人得票率。建議未來的研究進一步比對這兩個不同定義下 的隱性選民的圖像,將有助於提升和修正隱性選民的偵測方法,若兩類人屬於高 度重疊,則本研究所建議的間接題也將能在間接捕捉政黨傾向之外,進一步對候 選人得票預測產生貢獻。

第二,從方法上來看,雖然本研究用了多個間接政黨傾向測量題來偵隱性選 民的政黨傾向,推判的結果仍未達完美。本研究得到的八成準確率是對「兩波電 訪中連續被訪問且全無漏答」這群人而言。由於無法強迫受訪者必須接受再訪、

且無法要求受訪者每題皆答,可用於比對預測結果的觀察值的自然流失仍在所難 免。因此,若要更進一步提高間接偵測題目對隱性選民政黨傾向的鑑別力與預測 力,我們建議未來的研究繼續從黨性驅動理解理論的視野來加強題目設計,儘量 使用直接點出政黨的立場與支持、反對之間的關聯性的關鍵字,例如:「政府正 在推動兩岸經貿談判,請問您覺得政府應該更勇敢積極一些還是小心謹慎一 些?」以「執政的國民黨」或「執政黨」取代「政府」,應可得到更多隱性選民 在黨性驅動理解題目之後的立場回應。

所以,無論使用那種研究方法解決這個「消失的版塊」問題,會比什麼都不 做都更有助於事實的還原。我們樂見接續的研究採取不同偵測隱性選民政黨傾向 的方法,例如使用本研究所建議的間接題,結合多重插補法來推估隱性選民的真 實政黨傾向,或是透過因素分析法進一步找出不同的多題組合中最理想的關鍵題 或是單題,乃至進一步與「特定政黨不認同」題進行交叉比較。需要注意的是,

隱性選民的真實政黨傾向並無真正的「底牌」可供確認預測的絕對正確性,因此,

(30)

30

我們認為不同方法之間的優劣比較最終只能相對而論。底牌的抽換正確率可能會 有變化,因此本研究所提出的預測正確率只是種參考。

第三、由於本文的目的為判斷受訪者是否有政黨傾向,政黨傾向的強弱程度 並非本文著墨的焦點,因而未進一步將回應「應該」與「非常應該」等程度加以 區分。我們建議未來的研究在這個基礎上(1)依本文所提出的這些題目進行加 權,或(2)就挑出來的少題進行指標建構時,就每題的實際得分進行加總。尤 其,媒體使用與投票選擇這兩組題目上宜增加權重,並減少使用或降低有時效性 的符號和政策立場題目。未來研究者利用間接測量方式偵測時可以增加對隱性選 民在政黨傾向偏好強度或穩定度上的描述,將有助於增進我們對隱性選民特性的 了解。

第四、本研究無法重新以精簡過的題組,另外安排電話調查、重新辨識隱性 選民政黨傾向。我們僅能單就由A 所歸結出的政黨傾向預測,加回政黨認同題 中,以二元勝算對數模型方式找出與政黨認同有高度相關的題目。雖然我們的確 看到短題組已維持原17 題組的預測力,但它的外部有效性仍有待未來研究進一 步的確認。

第五,本研究的質性訪談對象,是從電話訪問中挑選積分總數為 1 或-1 者。

我們從接觸同意再訪的民眾發現,積分越靠近中間的受訪者防衛心越強,越傾向 拒絕接受電話之外的面對面約訪(反而是有政黨傾向的民眾相對較好約),所以 分數為±1 且願意接受約訪的隱性選民相當「稀有」,純中間選民更是「難得」。

若不用電訪資料來尋找,這群人幾乎無被定位的可能。我們建議未來中間選民的 研究者除了依循本研究的設計來找到隱性選民及純中間選民之外,還得在安排訪 談時彈性選用受訪者覺得舒服的方式進行訪問,例如面對面喝咖啡談心或通訊媒

(31)

31

體、社群媒體、email 等方式。除此之外,訪問者也必須受過相當訓練及準備,

才可能在訪問過程中,讓受訪者放下心防,討論他們一向迴避的政治議題。

最後,本文的資料收集時間為非選舉期間,因此無法得知被判斷出政黨傾向 的隱性選民,實際的投票抉擇狀況是否與其黨性一致。但已展現間接測量題組在 非選舉期間重建資料檔中政黨認同者的比例的效益。我們預期若此方法應用於競 選期間或選前,將會更好的效果。建議未來隱性選民的研究使用定群追蹤樣本,

將實際投票抉擇加入選前的政黨意向分析資料中,這樣的資料將更有助於選舉預 測、追蹤民眾政黨傾好的形成及強化的過程,以及更正確地描述臺灣變動中的藍 綠版塊圖像。

(32)

32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中天,2010,〈獨立選民的類型及其投票行為:臺灣 2008 年總統選舉的觀察〉,

《選舉與研究》,17(2):35-69。

Wang, Jhong-tian. 2010. “Du li xuan min de lei xing ji ji tou piao hang wei:tai wan nian zong tong xuan ju de guan cha” [The Types of Independent Voters and Their Voting Behavior: Some Observations from Taiwan's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 Journal of Election Studies 17 (2): 35-69.

朱曉玉,2004,〈我國獨立選民投票行為研究:2000 年與 2004 年總統選舉之分 析與比較〉,桃園: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Zhu, Xiao-yu. 2004. “Wo guo du li xuan min tou piao hang wei yan jiu:2000 nian yu 2004 nian zong tong xuan ju zhi fen” [Voting Behaviore of Independent Voters in Taiwa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2000 and 2004.]

Taoyuan: MA thesis, 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Ming Chuan University.

初文卿,2004,〈隱性選民研究-以 2003 年花蓮縣長補選為例〉,《師大政治 論叢》,2:29-65。

Chu, Wen-qing. 2004. “Yin xing xuan min yan jiu-yi 2003 nian hua lian xian chang bu xuan wei li” [The Research of Implicit Voter-Using the 2003's Election of Mayor of Hualien County as an Example ]. Journal of N.T.N.U. Political Science 2: 29-65.

余忠威,2012,〈臺灣獨立選民之研究:2004 年與 2008 年總統大選的實證分析〉,

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Yu, Chung-wei. 2012. “Tai wan du li xuan min zhi yan jiu:2004 nian yu 2008 nian zong tong da xuan de shi zheng fen xi” [Exploring Taiwan’s independent voter:

an analysis of the 2004 and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Taipei:MA thesis, 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與政治信任:現階段臺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臺 灣社會學》,4:75-118。

Wu, Nai-de. 2002. “Ren tong chong tu yu zheng zhi shen ren:xian jie duan tai wan zu qun zheng zhi de he xin nan ti.” Taiwan Sociology 4: 75-118.

吳欣禪,2010,〈獨立選民的類型、政治行為與態度以臺灣 2008 年總統選舉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eywords: Six Dynasties, Foreign-orthodox theory, Chang Jung, Chou Yong, Syncretism of the Three Main Teachings, Chong

結合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提具促進特定對象及就業弱勢者就業

Unique text which appears in Jin-gang-ding-ying-qing-yi and Jin-gang- ding-xiu-xi-yu-jia-yi found in Tan-fa-yi-ze from Dunhuang, is mutual text as a reminder in different ritual

Seeking to depart from Zheng Xuan and Zhu Xi’s different takes on the theory: “The paintwork is executed on top of the white backgrou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examine

多黨制:若一國之內有三個以上的政黨在活動,而且在國會中各占有相當議 席,但卻沒有一個政黨可以單獨贏得大選而執政。..

Partisan Orientation and Selective Exposure during Taiwan’s 2008 Presidential

Liao,Shu-Tao, Tong, Jian-Hua, Chang, Chin-Tien(2008), “Feasibility Study of Evaluating the Length of Capped Piles with Impact Response Method Incorporated with Array

“Woguo duli xuanmin toupiao xingwei yanjiu: 2000 nian yu 2004 nian zongtong xuanju zhi fenxi yu bijiau” [Voting Behavior of Independent Voters in Taiwan: A Comparativ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