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以仁愛高農轉型為民族實驗高中之評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六章 以仁愛高農轉型為民族實驗高中之評估 "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章 以仁愛高農轉型為民族實驗高中之評估

第一節 仁愛高農的現況簡介

一、該校概況(仁愛高農提供):

1.學校名稱:國立仁愛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National Ren-Ai Vocational Agricutural Senior High School

2.住址電話:(1)546 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山農巷 27 號 (2)首頁:http://www.ravs.ntct.edu.tw (3)電話:049-2802619

(4)傳真:049-2802408 二、學生人數及班數:

日間部總人數:560 人 進修部人數 :0 其他人數 :0

全校總人數 :560 人 全校總班級 :18 班 三、學校沿革

1.本校創立於 1932 年 12 月 20 日,原名『臺中州霧社農業講習所

』辦理一年制農業教育。

2.本省光復後,改名為『臺中山地農業補習學校』 。

3.1950 年奉令改名為『南投縣立山地短期農業補習學校』 。 4.1953 年增設山地婦女養縫班。1957 年改名為『南投縣立山地初 級農業職業學校』辦理三年制農職教育。

5.1961 年改名為『南投縣立山地農業職業學校』辦理五年一貫制 農職教育。1962 年養縫班停辦。

6.1968 年奉令更名為『臺灣省立南投山地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 1971 年增設普通師範班。

7.1973 年改名為『臺灣省立仁愛農業職業學校』 ,分設農藝、園 藝、森林、農村家事等四科,普通師範班停辦。

8.2000 年 2 月改制為『國立仁愛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現設有農

(2)

學制部別

科 別 類別

場經營、園藝、森林、家政、土木、觀光事業等六科。

四、學校各系科及學制設置情形

資料來源:仁愛高農,2005

五、交通資訊

資料來源:仁愛高農,2005

第二節 國立仁愛高農改制為民族高中的評估

研究者認為在台灣設立「原住民族高中」的可行性評估應與是否 將國立仁愛高農改制為「原住民族高中」(或綜合高中)分開討論,本

日 間 部 夜間部/ 進修部 高職部 綜合高中 高職附設普通科 高中附設職業類科 實用技能班 建教合作班 高職部 高職附設普通科 高中附設職業類科 實用技能班 總

農業類 農場經營科

3 3

農業類 園藝科

3 3

農業類 森林科

3 3

家事類 家政科

3 3

工業類 土木科

3 3

商業類 旅遊事務科

2 2

商業類 觀光事業科

3 1

各學制小計

16 2 18

(3)

研究的前面部分皆著重於第一部分的問題的討論分析,本節則主要針 對國立仁愛高農改制為原住民族高中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與討論。

國立仁愛高農目前設有農場經營科、園藝科、森林科、家政科、

土木科與觀光事業科共有學生六百餘人,其中原住民學生有二百餘人

,大約佔全校學生人數的三分之一(過去僅收原住民學生) 。1989 年 以前,因政府只對就讀少數鄰近原住民部落高中職學校的原住民學生 給予就學獎金之補助,仁愛高農因此成為大部分原住民國中畢業生升 學的主要選擇之一,那時該校原住民學生人數比率甚至達百分之八、

九十。但 1989 年以後政府調整原住民教育政策,對原住民學生就學 的獎補助適用於所有地區學校的原住民學生後,使得仁愛高農的這項 誘因不再,在加上地理、交通環境不便以及學生數自然下降等不利因 素下,選擇就讀仁愛高農的原住民學生逐年減少。雖然據劉校長說明 仁愛高農這三年的招生都不成問題,招生足額,但卻也表示招生愈來 愈困難,且學生來源的錄取分數愈來愈低,原住民學生數的流失率也 愈來愈高。據校內老師表示,近年來由於社會發展快速,國內經濟結 構改變,學校目前的科系設置已經不敷學生在面臨生涯發展所需。因 此,不論是否將仁愛高農改制成為「原住民族高中」 ,學校本身同樣 面臨轉型的急迫性,否則不但對已就學學生無法提供適切的生涯選擇

,對未來學生的來源與數量也會造成威脅。

以下再對上節所提及的五種原住民民族後中等教育學校類型的 可能方案,針對仁愛高農轉型的適切性再加以評估之:

一、技職專科學校: 特色是以五專及二專為主要架構。優點是 可針對每一類科領域培訓較為專門的技術(藝)人才,畢業學生在就業 上應較高中職畢業學生較有職場競爭力,在升學方面以二技與插班大 學為主。但若以此作為仁愛高農的改制方向,則阻力與困難最大,因 為現行高職與專科體制無法相容,師資的條件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標 準。可解決方式是檢討現行仁愛高農的科系類別(合併、裁撤、新增)

,並以三年為期,改變師資條件(鼓勵進修、優先介聘、優先退休、

新聘)。

二、高職附設普通科或者高中附設職業類別: 設立具有原住

民族特色的高中職為主,並可考慮附屬於東華大學的民族學院下。優

(4)

點是可以培育不同類科的原住民中等教育人才為主,主要是原住民民 族語言、文化、藝術特色為主,並搭配就業市場的需求來設計科別。

在升學方面以四技二專與一般大學為主,可同時兼顧有繼續升學意願 以及想盡快就業學生的需求。但若以此作為仁愛高農的改制方向,則 仍有些阻力與困難,主要在科別的整併、新增所涉及的師資變動。可 解決方式是檢討現行仁愛高農的科系類別(合併、裁撤、新增)。並逐 年規劃各科別師資的變化,以三年為期採漸進式改變師資條件(鼓勵 進修第二專長、優先介聘、優先退休、新聘)。

三、綜合民族高中: 設立具有原住民民族特色的高中職為主,

並可考慮附屬於東華大學的民族學院下。優點是仍以培育不同類科的 原住民中等教育人才為主,主要以原住民民族語言、文化、藝術特色 為主,並搭配就業市場的需求來設計科別。但一年級為試探期,二、

三年級則以不同學術學程設計之。學生可在就學一年後再配合其生涯 興趣選擇學程修習之,此體制較適合有繼續升學意願的學生就讀。但 若以此作為仁愛高農的改制方向的阻力與困難,主要在學校課程的設 計與調整變化太大,師資的變動影響卻可能較少,較大的缺失可能在 於對想儘快進入職場的同學而言,其專業技術方面的訓練略顯不足。

可解決方式是檢討現行仁愛高農的科系類別(合併、裁撤、新增);逐 年規劃各科別師資的變化,以三年為期採漸進式改變師資條件(鼓勵 進修第二專長、優先介聘、優先退休、新聘)。

四、民族專班: 在現行的學校架構下設立具有原住民民族特色 的專班。優點是在不影響現行學校科別下,增設一班具有原住民民族 語言、文化、藝術特色為主的專班,以培養具有原住民民族語言、文 化或藝術的專才。可避免即時性的負面「標籤化」效應,也是目前仁 愛高農師生較為接受的改變方式。若以此作為仁愛高農的改制方向,

則阻力與困難較小。但卻較難顯現學校整體的原住民族特色。解決方 式是調整現行仁愛高農的科系類別(合併、裁撤),並新增一科。

五、民族文化學程: 在現行的學校架構下增加具有原住民民族

特色的學程或課程。優點是在不影響現行學校科別下,增設一具有原

住民民族語言、文化、藝術特色的學程,由學生自由選擇修習,或於

各科的課程中加入具有原住民民族特色的課程。可避免即時性的負面

(5)

「標籤化」效應。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性」較高,也是較受原住民學 生所喜愛的方式。若以此作為仁愛高農的改制方向,則阻力與困難也 相對較小。但較難培養原住民民族語言、文化、藝術專才。課程易因 人數不足而無法開課,流於形式。可解決方式是檢討並調整現行仁愛 高農的各科課程的架構,並須增聘所需原住民民族文化師資。

六、將仁愛高農轉型為國立暨南大學的附屬民族學院: 前面 已論及在中部設置民族學院的建議,以吸納中北部有意就讀民族學院 的原住民優秀學生,一方面可以兼顧各種不同族群文化的研究。最重 要的還是可以借重大學的能力與人才乃至經費問題,都可以立刻獲解 決。這樣不但可以提昇原住民族的研究能力,還有更大的誘因可以吸 引原住民青年前往就讀,對原住民青年更是升學造就的一大福音,值 得政府慎重考慮。至於現任教師的轉介,留聘或退休等問題,相信是 可以解決的。

從以上六點正面釐清了有關原住民民族高中的角色與定位後,我 們再來檢視評估國立仁愛高農改制或轉型的可行性。國立仁愛高農創 校於 1932 年,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是國內少數位於山地鄉高 級職業學校,也是早期培育原住民學生的主要職業學校之一。故以它 的歷史角色與鄰近原鄉部落的優勢,對於轉型為以原住民族高中為設 置目標,的確有其助因存在。但也因為國立仁愛高農已是一個歷史悠 久,已經習慣在現行教育體制下運作的學校,要使其能在短期內調整

、符合上述對「原住民高中或綜合高中」的運作方式,恐有種種實際 的窒礙難行與困境存在。

第一個困難點: 在於若要完全轉型為原住民族高中後,則除了 要增設普通科以及原住民民族語言、文化、音樂、藝術方面的科系外

,還須先行大幅度的整併、裁撤 或調整現有科系,也需要全校教師 有此共識,願意共同來規劃的「原住民族高中」盡一己心力,進修第 二專長,或願意優先介聘至其他學校,或選擇優先退休方式讓學校有 足夠的編制員額新聘改制後的所需師資。但是依研究者觀察與訪談,

國立仁愛高農的各科系整併的可能性在該校似乎尚未獲得充分的共

識,若貿然以行政命令方式令其改制,恐會形成該校部分師生與社區

(6)

人士的反彈與不諒解,這已違背了教育自主性的初衷,也將會使該校 面臨一段惶恐不安的過渡期,非學校師生之福。

第二個不利的因素: 是國立仁愛高農地處較為偏遠,交通不甚 便利,除非有非常的誘因,例如:改制幾年後因就讀學生的優良表現 及口碑後,自然會鼓勵原住民學生前來就讀。然而,若沒有好的,嶄 新的開始,是很難期待有不錯的結果來帶動好的原住民教育的循環的

。由本研究的訪談調查結果發現:原住民族籍教師和學生都認為原住 民族高中應設立在交通便利的地區,而且這是影響是否吸引原住民學 生前來就讀的很重要因素。另外,交通的便利也是主要影響能否聘到 優秀的師資來校任教的因素,這因素雖然現實,但在交通發達,生活 步調快速、資訊快速變化的社會,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狀況。

雖然,研究者對國立仁愛高農立即改制為「原住民族高中或綜合 高中」的效益暫時持保留的看法,但卻認為仁愛高農可採漸進式轉型 的方式,也就是在校內先形成是否先採「 原住民民族專班」或設立

「原住民民族語言、文化、藝術方面的學程」的共識,若一、兩年後 成效不錯,則可慢慢以此基礎擴展為科系的設置,也可逐漸吸引原住 民學生的認同並前來求學。這兩個方案似乎也是目前該校師生較為接 受轉型的方式。最後研究者要強調的是:若國立仁愛高農決定以設置

「原住民民族專班」或開辦「原住民民族語言、文化、藝術方面的學 程」來擴展該校以原住民族教育為主軸、原住民族文化為特色的轉型 方案,也一定必需有教育主管機關(教育部)與原住民族行政主管機 關(原民會)在學校環境、教學設備以及師資聘任規範上鬆綁的全力 支持與配合才能有顯著的成效,否則將會落入三所原住民完全中學現 階段的困境。

第三節 設置台灣原住民族高中的評估

整體來說,以目前台灣教育環境的變革,設立原住民族高中對原

住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對社會文化的多元發展、對原住民學生的適

性教學,及對原住民學生的生涯發展等不失為可行、有效與直接的方

(7)

法。但是,原住民族高中是否能達到我們所期盼的功能發揮,則端賴 我們如何做、怎麼做?綜合資料分析結果,研究者認為若設立原住民 族高中並希望它發揮帶動台灣原住民教育品質的提升與有效傳承原 住民傳統文化,一定需要有下列基本條件的配合:

1.確立設置目的: 設立原住民族高中是何等重大的決策,絕對 不能只是一個政治性的考量或者只是一種權力分配的安撫。它必須存 在於對「學習者才是教育的主體」以及「原住民才是原住民教育的主 體」的體認與接受,充分尊重原住民族自主發展的權利與空間。又,

設立原住民族高中不應是一個休止符,而應該是一個起點;也就是說

,教育主管當局應由此點開始,協助原住民族建構適合其發展的教育 機制與體系。因為教育是一種延伸性、發展性的事業,如果只是短暫 式的浪花,那終將被強勢文化的大海所淹沒。而且筆者所強調的是,

要原住民族的文化獲得發揚與傳承,必須從幼兒開始規劃,透過民族 文化的教育體系之建立,才能逐漸生根發展。

2.突破現行教育體制的規範: 從種種的文獻資料顯示現行教育 體制無法提供原住民學生適性發展,所以如果要讓「原住民族高中」

發揮培育原住民族人才的功能。勢必要以原住民學生實際學習的需求 來設定各項的學習目標,並允許此學校能依所定之學習目標與學生狀 況設計三∼五年的學習旅程,讓就學於其中的原住民學生能有較充分 與完整的時間與空間,完成此一教育階段的培訓工作。教育主管當局 更應繼續協助規劃類似學校科系的設立應兼顧發展原住民族文化特 色以及培育具教育機制在高等教育部份的發展空間,以即時銜接原住 民學生的養成教育工作。

3.學校科系的設立應兼顧發展原住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培育具 有競爭力的原住民人才: 原住民族高中存在的首要目標與價值當然 是在傳承並發展原住民族文化,依本研究的訪談與調查,原住民族籍 的學者專家、教師與學生認為原住民民族中學應設原住民族語言、音 樂、藝術(文藝)以及文化習俗方面的科系與課程。另外,原住民學生 更期盼的是此學校應設立對原住民學生繼續升學有幫助的科系,顯示 原住民學生對學習與成就的動機並非如外界所認為的低。

4.師資的編制與聘任需特別規劃: 教育成效的關鍵在於學生是

(8)

否能遇到「好」老師。好的老師能知道所任教學生的特質、學習風格

、長處與待加強之處、行為習慣,能接受學生的所有好與不好,能相 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能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選擇權,並有足 夠的智慧以學生能了解與接受的方式引領學生探索學習的知能領域

。如果原住民族高中的設立能聘任這樣的師資團隊,整個學校才有足 夠的運作能量,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要能做到這樣的境界,教育主 管機關(教育部)一定須先放寬此學校聘任教師的資格與方式,會同原 住民行政機關(原民會)訂定師資甄選與聘任的特別辦法。

5.學生的來源應該多元化,但對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學生應採 部分名額保障就讀方式: 原住民族高中的設立不應是關起門來只招 收原住民學生就讀,這樣既不能激發原住民學生的多角度學習,容易 有明顯的負面標籤作用,對原住民學生的學習反而不利。依本研究的 調查顯示,原住民族籍的學者專家、教師與學生大多認為原住民民族 中學的不應只招收原住民學生,不過希望原住民學生的人數比率應佔 60%左右者佔多數。

6.提供豐富的獎勵措施,增進原住民學生的學習自信: 個人 對其所學習的東西感到興趣,願意契而不捨繼續探究,主要的原因是 它在學習過程中一直受到肯定與鼓勵,讓他相信有能力繼續學習與發 展。因為自信(自我效能)是生涯發展成功與否的基本要素,所以原住 民族高中應該要有比其他學校更豐富的獎勵措施的規劃,但切忌流於 浮濫的補助,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7.增加國際交流機會,拓展原住民學生的學習視野: 個人成 長與發展的素質絕非單靠靜態的教材學習或只靠停留在某區域文化 上的學習可以達到的。如果原住民族高中的目的在重點培養原住民族 專業人才,就更應該強調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接觸,才能拓展原住民 學生的學習視野,才能激發原住民學生對其文化、對其所學有更深的 體會與認識,進而內化成自己的內在價值,有助於文化的傳承。

8.確立繼續升學與順利就業的機會: 如果就讀原住民族高中的

原住民學生可以在突破現行教育體制下,得到很好的培育與訓練,相

信畢業學生無論在繼續升學或就業選擇的機會一定沒有問題。但是一

所學校的運作很難在短期內即看出成效,原住民族高中必須取得有效

(9)

吸引原住民學生來就讀的誘因,教育主管機關應先設計原住民學生在 此學校畢業後的可能繼續升學的方向與管道,以及在可能就業機會上 的提供。

9.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必須自幼兒教育開始: 筆者在前

面的論述中,一再強調要民族文化能夠被傳承,認同與發揚,則必須

自幼兒園開始作一系列的課程規劃,乃至部落社區,終身教育都應納

入這個規劃中。我們可以仿效毛利人的作法或參考國際其他有關原住

民教育政策的優點,規劃適合我們自己本土民族的教育內容,相信他

山之石可以攻錯,展望台灣原住民族的教育,是有期盼與有願景的。

(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私立高級中等學校非政府捐助設立、未接受政府依私立學校法第五十九條

1922 年日本帝國在殖民地臺灣設立第 一所高等學校─臺北高校,目的為開啟

2051 書法-高年 級 臺中市豐原區翁子國民小學 徐維浩 蔡宜青 2052 書法-高年 級 臺中市霧峰區四德國民小學

2.預估缺額係依據教育部國民教育署補 助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動國小合理 教師員額計畫辦理,俟臺中市政府教育

(預估缺) 依據教育部國 民教育署補助 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 動國小合理教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我國「國民教育」之實施早期為小學六年,57 學年度以後延伸為九年,民國 86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