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本地詩人的本土書寫與現實關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本地詩人的本土書寫與現實關懷 "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本地詩人的本土書寫與現實關懷

本章將探討本地詩人的本土書寫與現實關懷,因為本地詩人生於斯、長於 斯,對於此塊土地必然有不同於外地詩人的關懷角度和書寫面向,並從中顯現宜 蘭詩人所特有的特質和詩歌價值,將對所能蒐集到的詩歌做深入的探討研究。

第一節 蘭陽風物

噶瑪蘭地處臺灣後山,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中有平原,地理形勢由西向東 漸降,萬水朝東流。中有濁水大溪,將平原一分為二,各分東勢、西勢(今溪北、

溪南) 。

壹、地理景觀

本地詩人生於斯長於斯,對於所生長的土地勢必有更深的認識,本地詩人除 了李望洋至甘肅任官外,其餘皆長期留在家鄉,長期的生活,詩中所描繪出的蘭 陽景物又是如何的樣貌?以下即以本地詩人詩作為分析對象,一探本地詩人筆下 的蘭陽風光。

對於蘭陽大致地理環境與歷史,李望洋於<宜蘭集詠八首 五月七日 >中有所描 述:

張弓形勢是宜蘭,萬疊高山擁長官。生面別開東海角,龜峰聳峙似彈丸。

蘭陽形勢

版籍圖收七十年,萬家煙火戴堯天。菁華自是隨時發,文運何曾限海邊。

文風日上

五岳歸來又看山,三貂一路透重關。誰知海角成源洞,別有桃花不改顏。

境比桃源

1

清代的蘭地屬新闢之地,但到了李望洋年代,如其詩言「版籍圖收七十年,萬家 煙火戴堯天」 ,尤其歷經多位噶瑪蘭通判的勵精圖治,無論是文風、經濟、社會

1

李望洋〈宜蘭集詠八首 五月七日 〉,《西行吟草》頁 172-174。

(2)

皆有長足的發展。此詩為李望洋從甘肅為宦十多載還鄉之後所作,看慣大陸大山 大水,回鄉所見卻深覺家鄉的美好,故李望洋自覺蘭陽境比桃源,蘭陽雖僻居邊 地,卻也因此能保留更多的純樸民風與習俗,李望洋此三詩已點出當時清代蘭陽 的時代背景。

一、玉山

玉山,時人所見當為今之南湖大山,其位於噶瑪蘭西南方, 「蘭由大叭哩沙 喃作三日程,繞出生番界,可至其地」

2

山勢高聳,為噶瑪蘭境最高處,本地詩 人從平地向上眺望,所見為今南湖大山:

〈宜蘭集詠八首 五月七日 〉

玉山高並歲常寒,秋水澄清一色看。七十餘年歸治化,番黎今亦整衣冠。 民 番集處

3

李望洋此詩著重統治者的觀點來看玉山,所以言經過統治教化之後,番民漸歸 化,也如漢人穿衣戴冠,不再寸布蔽體而已;玉山給他的印象則是常年積雪,與 叭哩沙喃一地富盛名的秋水景色連成一片。至於對「玉山」有深入描寫的則要見 於李逢時〈玉山〉一詩:

玉山高插天外峰,崩崖斷壁無人踪。空際晚晴一凝眺,雪花堆簇青芙蓉。

一點濃雲蓋絕頂,陰晴變幻在俄頃。風雨遠連龜嶼東,海濤洶湧震蘭境。

蘭境僻處玉山東,西望三峰縹緲中。此間可望不可即,地誌所言多異同。

土人為我前致語,山是全臺所發祖。長松大樹路幽深,絕巇重巖山險阻。

生番社樹列週遭,行迹蕭條猴自號。下是沙喃發源處,一石昂立形最高。

前有紅鴨逐波戲,旁有金蛇將石據。清濁二溪長匯流,寒氣迫人莫能致。

不知此石幾千載,未闢蘭陽遺跡在。年年冬夏天晴朗,玉山頂上生光彩。

玉蘊石兮山增輝,古語相傳豈我欺。天生美材必有用,未經親見啟群疑。

我聞此語真奇絕,說與旁人渾不決。或云玉山最高寒,每至秋冬常積雪。

4

詩從玉山的形勢聳立寫起,氣勢磅礡,因此此地「無人踪」 。遠眺仍見玉山積雪 景致,但在詩人的彩筆一揮,便成了「雪花堆簇青芙蓉」 。除了對玉山景色的描 寫,詩人接著寫到玉山在噶瑪蘭的相對位置,尤其和龜山島,一西一東,一海一 山,風雨海濤幻成蘭陽特殊的氣象。 《噶瑪蘭廳志》寫「玉山」 : 「三峰並列,中 頂如盂,左右如柱。終歲雪封,如沙籠香篆。春夏晴霽,乃得遠望;有頃則雲霧 復合,非風必雨;實為人跡罕至之區。……或以石塊擊墜其間,撈水視之,則宛

2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卷一封域,山川,頁 13。

3

李望洋〈宜蘭集詠八首 五月七日 〉,《西行吟草》頁 172-174。

4

李逢時〈玉山〉《泰階詩稿》頁 19-20。

(3)

然六角水晶,並含泥沙尚未淨化。是即所謂玉山也。」此山為蘭陽地勢最高處,

為所有山脈發源處,所以詩人言: 「山是全臺所發祖」 ,並想像山中情景,寫地形、

地物,當然因此山高路遙,詩人未親自到臨參訪,因此只能從傳聞與廳志中去想 像玉山之景。

此時期的「玉山」寒氣逼人,至冬春積雪未化,更添其朦朧之美。 「玉山」

因位於蘭陽平原的最高點,加上傳統對自然神靈的崇拜,人們對於本地最高峰無 疑產生無限崇敬之心;因為只可遠觀,也就會加上穿鑿附會之傳聞,更添山川神 秘色彩。本地詩人對「玉山」的描繪仍不脫《廳志》 、 《志略》對「玉山」的描述,

惟其中的神秘感稍褪,回歸寫景詩之訴求,有時會加上政治統治與教化成果的頌 揚。

二、龜山島

噶瑪蘭地勢,除了山,更有水;山的代表如前所述為「玉山」;水之代表則 以「龜山島」為地標。龜山島,位於噶瑪蘭東面洋上,守衛著整個蘭陽平原。本 地詩人對龜山島的描繪仍延續烏竹芳「龜山朝日」的書寫傳統:

李祺生〈龜山朝日〉

靈峰孤聳海東尊,高挹朝陽勢欲吞。吸退曉嵐開蜃市,吹殘宿雨霽龍門。

幾番膏澤頤間出,萬水朝宗肘下奔。誰向斑斕占吉兆,波光猶映墨留痕。

5

李望洋〈宜蘭集詠八首 五月七日 〉

龜蒙聳翠鎖中流,萬頃煙波濯素秋。天為我蘭開半面,好觀海日滾金毬。

龜山曉日

6

李祺生一詩,除寫龜山島的地理環境與朝日的景觀,其中更運用當地人的生活經 驗──「山吐物則雨」 ,龜山島若有雲霧環繞則會下雨,如傳統俗諺所言: 「龜山 若蓋帽,雨水馬上到」 ,這點就非外來詩人所能得知的經驗知識。李望洋一詩專 寫龜山島的朝日,曉日從萬頃波的海上冉冉升起,照耀整個蘭陽平原,金光閃耀 好似金球。

本地對於龜山島的由來傳說也有自己的民間傳說:

「uann

1

海仔」就是海賊,有一天到太平山再進去的清水湖那邊,剛好遇

5

李祺生〈龜山朝日〉,選自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卷八雜識(下)記文(下)詩,頁 418。

6

李望洋〈宜蘭集詠八首 五月七日 〉,《西行吟草》頁 172-174。

(4)

到一隻八卦龜在那邊,海賊就想,這隻龜是個寶,要把龜牽回國,那隻龜 就一直爬、一直爬,爬到蘭陽溪入海口,那隻龜看到這個地形就說: 「唉!

宜蘭這個地方如果沒有我這隻龜來鎮壓,宜蘭這個地方將無法住人。」於 是這隻龜就不走了,要待在那裡。那個海賊就用龜棍打牠,一打就把龜鼻 打裂了。於是那隻龜就永遠待在蘭陽溪出海口的海面上。

7

不同於泰雅族的外來移民的傳說和其他風水傳聞(龜蛇把口) ,宜蘭在地人將龜 山島視為出身於蘭陽平原的本地守護神,由平原頂端爬向出海口,最後落腳在海 中,永遠守護整個蘭陽平原,只為讓當地人有居住之所,此傳統讓龜山島成為文 人歌詠之地,在地人視為家鄉的地標、鄉愁的代稱,如李望洋寫: 「東海龜峰是 故家。 余家臺北府宜蘭縣,長弓形勢背山面海,海中一島龜山,距岸三百餘里,屹然聳峙,柢柱中流,誌書名曰 龜山朝日,蓋旭日初升時如一輪金毬從海中滾出,其人如斗,東洋一帶俱蒸紅霞,照澈龜山,及日升漸高、則規形漸小,

乃蘭陽八景中一壯觀也。 」

8

。李望洋在經歷長期邊疆的左幕經驗後回到故鄉,於晚年寫 了如下詩句: 「龜嶼佳景,常繞夢魂,嘆半生飄零,遂與名山成久別;蘭邑故鄉,

屢經災亂,望故鄉英俊,共籌長策致生平。」此鄉愁也隱含傳統文人生不逢時的 感慨,也期許未來人共為家鄉謀求長治久安之策。

三、出蘭要道

清朝時期,出入噶瑪蘭有水路與陸路,水路以西勢大溪的出海口──烏石港 為門戶;陸路則指越過三貂嶺的古道。李逢時有詩:

〈發蘭陽〉

破曉發蘭陽,日晡投草嶺。無心作遠遊,忽入雲林境。

學院一緘書,親朋輒邀請,相辭出北門,春盡日出永。

路險修且長,夢寐風塵警,跋涉殊艱辛,余懷愬誰省?

嵌城無故人,久別各引領,山水記未真,再遊亦欣幸。

9

當年要出遠門時,親友習慣在宜蘭北門相送,在此地搭船坐抵頭城,再從烏石港 換船或走陸路,經北關、大里、經草嶺或三貂嶺等古道到外地。從「破曉發蘭陽,

日晡投草嶺」看來,天亮時分出發,須經一整天才能到達草嶺。其中古道是「路 險修且長,夢寐風塵警」 ,路險又可能逢原住民「出草」 ,所以「跋涉殊艱辛」 , 直到日落才到山路入口處----草嶺。

未入草嶺,先到蘭地咽喉要道----北關:

7

林聰明、胡萬川總編輯《宜蘭縣民間文學集──羅阿蜂、陳阿勉故事專輯》宜蘭市:宜縣文化,

民87,頁72─75

8

李望洋〈十一日曉起寫懷〉 ,《西行吟草》頁 112-113。

9

李逢時〈發蘭陽〉《泰階詩稿》頁47─48。

(5)

李逢時〈北關道〉

半壁旌旗落日殷,孤城徙倚白雲間。西風瘦馬海邊道,一片濤聲飛上關。

10

李逢時〈出北關〉

海雲蒼莽上朝暾,鎻鑰推開車馬喧。春水渡旁人別去,濤聲送我出關門。

11

李望洋〈宜蘭集詠八首 五月七日 〉

潮來汐去萬千遭,巨浪翻空撼石鰲。為問靈胥何抱恨,激成東海怒波濤。 北 關海潮

12

北關為關隘防守之要道,故言「濤聲送我出關門」 , 「一片濤聲飛上關」 ,也記下 蘭陽八景之一----「北關海潮」之壯闊。

離開防守關口重鎮走上古道,翻山越嶺,來到台北與宜蘭交界----三貂嶺,

一跨步離家越遠,故在此地李逢時也以詩紀錄此段路程:

〈三貂嶺頂口占〉

下嶺眾山高,上嶺眾山小。立身雲外峰,短樹低飛鳥。

13

〈三貂〉

草嶺回看日已西,筍輿又過下雙溪。三貂道上林花落,山雨初晴叫竹雞。

14

〈兩度貂嶺〉

昨夜嚴霜透骨寒,滿天風雨過貂山。為伸大義甦民困,仗策長征離故關。

15

〈望貂山〉

兀坐官齋冷似秋,遠從貂嶺溯來遊。山高易受浮雲蔽,林密難邀返照留。

怪石攔人教側步,鳴泉在峽羨清流。相思舊日煙波客,自在生涯一釣舟。

16

從草嶺走至此又需一整天,乘坐「筍輿」過溪,李逢時在這些詩作中是以寫實的 手法記載當時走在山中的心情,尤其前三首是首度離家出仕,胸懷大志,一路腳 步愉悅,欣賞落花片片與竹雞叫聲;後兩首是第二次度三貂嶺,心情顯著沉重許 多, 「冷、浮雲蔽、羨清流」等字眼顯示詩人心中的無奈與掙扎,油然而生「相 思舊日煙波客,自在生涯一釣舟」不如歸去之情,有傳統「爬過三貂嶺,就不敢

10

李逢時〈北關道〉《泰階詩稿》頁 112。

11

李逢時〈出北關〉《泰階詩稿》頁 21。

12

李望洋〈宜蘭集詠八首 五月七日 〉,《西行吟草》頁 172-174。

13

李逢時〈三貂嶺頂口占〉《泰階詩稿》頁 32。

14

李逢時〈三貂〉《泰階詩稿》頁 21。

15

李逢時〈兩度貂嶺〉 《泰階詩稿》113。

16

李逢時〈望貂山〉《泰階詩稿》頁 114。

(6)

想厝內的某子」的悲情。李逢時另有一首〈三貂山歌七章〉 :

上貂山兮石屹屹,下貂山兮苔滑滑。一路貪看秋海棠,詩懷到此隨花發。

嗚呼,隨花發兮一歌逸,嶺頭揮灑凌雲筆。

上貂山兮力百倍,下貂山兮心如殆。開闢當年人已非,萬古青山長不改。

嗚呼,長不改兮二歌悲,明月美酒安可辭。

上貂山兮樹蓊蔚,下貂山兮林幽邃。回頭不見有人來,木末但聞人語墜。

嗚呼,人語墜兮三歌放,行將採藥扶雲杖。

上貂山兮高插天,下貂山兮深重淵,旅人到此魂消洫,牽馬下車卻不前。

嗚呼,卻不前兮四歌發,江湖散步吟風月。

上貂山兮雲不開,下貂山兮陰雨來。叢樹猿啼山果落,行人墜淚心肝摧。

嗚呼,心肝摧兮五歌軼,何時披霧見天日。

上貂山兮天放亮,下貂山兮數青嶂。俯瞰南溟入渺茫,海天空闊襟懷曠。

嗚呼,襟懷曠兮六歌揚,吾將投袂游帝鄉。

上貂山兮汗如雨,下貂山兮日旁午。揚鑣直上青雲梯,指顧三峰天尺五。

嗚呼,天尺五兮七歌終,東游弱水蓬萊宮。

17

以傳統山歌方式,以寫實之筆寫出三貂嶺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也寫出自己離 家的原因----「吾將投袂游帝鄉」 、 「東游弱水蓬萊宮」 ,此詩作依據筆調的輕快推 估應是李逢時第一次離蘭作品。

一樣景兩樣情,同樣三貂,隨著詩人心情的起伏變化,從遠眺三貂嶺至身在 其中,從年輕至年老;年輕,豪情在胸,志在四方,離家雖遠仍懷無限希望,能 一展長才,詩境仍寬寫景為多;再度上山,詩中除寫景外,更多了對自身前途的 憂患、又對宦海感到忐忑,不禁興起歸鄉隱居之心。

土地是人們生長的憑依,對於安土重遷的中國人而言,離開故鄉總是出於萬 般不得已,與家鄉割裂的痛楚便時常在心底發酵。斯土斯民,人對於土地的依戀 總交織著人情,是家人、是鄉里、是朋友,也是所有成長的記憶。文人的離鄉或 基於戰亂,或是因為宦遊,或為尋求生計,或為開闊視野,原因不一而足,但在 他鄉的種種際遇也會興發鄉情的觸媒,所以思鄉是一種心靈的回歸。在本地詩人 的詩中,龜山島、烏石港、北關等要塞不僅是地理、自然景觀之一,更是在地詩 人故鄉的象徵。

貳、鄉野風光

17

李逢時〈三貂山歌七章〉 《泰階詩稿》 (臺灣先賢詩文集 第三輯 8,臺北市:龍文出版社,2001)

頁 48-50。

(7)

噶瑪蘭臨海,詩人生於斯、長於斯,除有離蘭經驗的詩人會寫下「龜山島」、

「北關」等地風光,餘者大多為噶瑪蘭當地的景致。或許愛護自己的家鄉或者為 美化自己的家鄉,在地詩人所表現的噶瑪蘭景觀是「小國寡民」 ,有如「桃花源」 , 在恬淡中更顯濃厚人情。

一、海上風光

噶瑪蘭東面臨海,海面風光自然是詩人歌詠與生活經驗之一,無論是波濤洶 湧或者是微波漣漪,潮汐的來去千百年來依然如此:

李祺生〈蘭陽春潮〉

勁厭錢王弩,雄吞伍相潮。千軍聲赤峽,萬里勢連鑣。

帶雨孤帆急,飛花兩岸遙。望渠東到海,百谷共趨朝。

18

李逢時〈海上觀漁〉

雲濤浩莽接蒼穹,趁曉漁船出海東。破網欲撈龜島日,輕帆遙挂蜃樓風。

舟人背上棕櫚綠,估客肩頭撥刺紅。即此煙波長溷迹,一竿閒煞釣魚翁。

19

李祺生從氣勢的磅礡、聲音的壯盛,寫出蘭陽春潮的氣勢萬千,毫不遜於大陸的 錢塘觀潮, 「望渠東到海,百谷共趨朝」則描述蘭陽地理的特質。李逢時一詩則 從海上自然風光寫至海上漁業活動,漁船航於滔滔浪潮之中,從此詩可見蘭陽漁 業發展很早,蘭陽春潮雖急但海上交易仍熱絡,有清一代,蘭地與中國間的航線 來往頻繁,且分為北船、唐山船、南船三種:北傳輸出稻穀、輸入絲、羅、綾緞 與羊皮;唐山傳輸出稻穀、白苧,輸入乾果、麥、豆、瓷器和金楮;南船則輸出 樟腦,輸入各式洋貨,彼此之間交易熱絡,直至烏石港淤塞,交易才告中斷。 李 望洋也有詩記此海上交易活動:

李望洋〈宜蘭集詠八首 五月七日 〉

萬山屏障竹圍城,欹枕時聞海浪聲。報道春帆歸石港,人人爭看弄潮旌。

貨船入口

20

此詩描繪出噶瑪蘭近海建築之特色----「竹圍城」 、 「聞海浪聲」 ,因為蘭陽海路的 險峻,潮汐的關係,船隻要進港並非易事,難怪當貨船滿載回歸, 「人人爭看弄 潮旌」 。

蘭陽海上風光,烏石港所見是商業活動為多,若要觀賞海潮則需於「北關」,

18

李祺生〈蘭陽春潮〉 ,選自陳漢光編《臺灣詩錄》(中),頁 741。

19

李逢時〈海上觀漁〉 《泰階詩稿》 (臺灣先賢詩文集 第三輯 8,臺北市:龍文出版社,2001)

頁 125。

20

李望洋〈宜蘭集詠八首 五月七日 〉,《西行吟草》頁 172-174。

(8)

「北關海潮」也是蘭陽八景之一,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其海潮的驚險與氣勢都 是盛大的。

二、蘭陽平原風光

海上風光是驚險的、躍動的,平原上的風光則顯溫馨許多。本地詩人所處年 代,整個蘭陽平原開發已告完成,所以平疇萬里,屋舍點綴其中,為防風也為防 盜賊,修竹環繞屋舍,造成蘭陽平原特殊景觀,所以有詩: 「萬竿修竹滿城秋」

21

,表現在詩作上的風光則充滿一片祥瑞氣息:

〈戊午人日遊春留飲人家〉

今年人日好天氣,到處春陽韶光媚。桃花李花相映紅,卉木迎春各如意。

登高極目遙際看,飛鳥卻展凌雲翅。斜村靄靄浮晴煙,楊柳綠陰布滿地。

幾箇人家對晚山,門楣盡貼宜春字。草色深青沒馬蹄,問道誰家策良駟。

寒鴉忽帶夕陽回,遊人大半發歸思。老翁邀我開蓬門,樽酒盤蔬強留醉。

22

李逢時此詩所表現的即是一片春和景明,鄉村好風光!此外李逢時曾與族弟李春 波同置栖雲別墅,也堪為蘭地風光之代表:

〈暮春與同人遊栖雲別墅〉

問余何與俗塵疏,只為尋幽興未除。修竹自村半弓地,小山斜枕數間廬。

舄穿紅葉聲邊過,雲占青山缺處居。真個涉園多趣事,不妨栖比狎樵漁。

手結衡茅傍水西,護居何必險山谿。川長自種花千樹,果落時聞鳥一啼。

黃葉隔村人叱犢,白雲垂野客扶犁。深耕僅得彈丸地,愁聽邊城譟鼓鼙。

23

〈乙丑栖雲別野漫興〉

一桁青山帶夕曛,數村雞犬日相聞。巖居莫說無供給,有客扶犁耕白雲。

何必窮荒闢草美,枕頭山下小園開。問余踪迹在何許,判斷江山去來回。

竹間隨意引流渠,日去鋤雲種野蔬。桃李徧開山下路,煙霞自占水邊居。

新釀春雲一甕香,頹然日以醉為鄉。巷天絮地自成世,翻覺人間無短長。

24

花木扶疏,鳥語花香,何必名山吾廬耶?「竹間隨意引流渠」 ,竹子除了安全上 的考量外,在地人民也利用竹子蓋屋,因為漢人大量移入以後,住屋的形式大多 屬於漳泉式的建築,鄉下人家用竹子架屋、茅草編頂、土磚為牆。也利用竹管引 水飲用,善用物資:

21

李逢時〈答舊館人訊蘭中山水〉《泰階詩稿》頁 85-86。

22

李逢時〈戊午人日遊春留飲人家〉 《泰階詩稿》頁 6—7。

23

李逢時〈暮春與同人遊栖雲別墅〉 《泰階詩稿》頁 7—8。

24

李逢時〈乙丑栖雲別野漫興〉《泰階詩稿》頁 84。

(9)

李逢時〈山居即景〉

山民巧食力,水碓自舂雲。瀑布通竿竹,泉聲竈下聞。

25

除了有山、有竹,蘭地的水也是值得書寫的主題。蘭陽平原因濁水溪(今蘭陽溪)

橫隔而有溪南溪北之分,無論在人文或地理景觀上,濁水溪是噶瑪蘭最重要的河 川,影響人們生活甚鉅,惜今日留存只有李逢時〈濁水溪〉一詩:

城南之水何重濁,千里泥沙下山獄。我來溪上數徘徊,頭上有纓不堪濯。

黃河會見千年清,嘆息蘭陽一溝瀆。素衣染來變成淄,況復波瀾太翻覆。

滔滔天下皆如斯,空將激揚問流俗。忽聞漁父滄浪歌,濯纓不得還濯足。

26

「千里泥沙下山獄」 ,故名其為「濁水溪」 ,詩人徘徊溪畔,不免感嘆當時社會局 是就如江水一般「何重濁」 ,面對如此局勢,詩人也只能「空將激揚問流俗」 。楊 欽年於《詩說噶瑪蘭》中對此詩有如此評論: 「此詩作者立意只在《楚辭•漁父》

的滄浪歌詞中打轉,用典而為典所困,不僅未能出新意於法度之中,而且也沒有 能夠具體呈現客觀的自然景物,在歷史時空中為濁水溪的風貌定位,泰階先生的 努力顯然不是很成功的」

27

此為愛深責切之言,相較於李逢時其他寫景詩而言,

此詩對於純寫景的描繪確實不足,但若將此詩放回李逢時的生平時,此詩應當是 詩人過世前的作品,此時李逢時雖考上舉人,惜並未受到朝廷的賞識與重用,從 此抑鬱以終,兩年後便撒手人寰。且之前,於同治元年(1862)擔任台灣道的孔 昭慈曾邀他前去台南出任幕僚,但李逢時的個性與當時的官場文化不合,所以此 幕僚工作時間並不長,最後回到故里選擇耕讀生活。所以在此,詩人雖為典故所 困,應視為詩人對自身的遭遇,以詩明志,以詩寄寓自身遭遇與抱負----生不逢 時、時不我與,該是詩人更大的感慨。所以《員山百年人物》以〈空將激揚問流 俗----生不逢時的李逢時〉為其傳記的標題了。李逢時另一首寫景詩則是成功的:

〈頭圍〉

扁舟一葉下頭圍,別意離情滿夕暉。野渡無人春草碧,鸕鶿沒水掠魚飛。

28

當時的西勢大溪河運,從員山大湖船仔頭起,河船可經宜蘭城北直抵頭城,所以 沿著河道「扁舟一葉下頭圍」 ,至烏石港改換海船貨詢古到北往,此時心境自是

「別意離情」 ,後兩句則以寫景代替離情愁緒,離情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濁水溪是噶瑪蘭重要大溪,其發源地也是蘭陽八景之一----沙喃秋水:

25

李逢時〈山居即景〉 《泰階詩稿》頁 107。

26

李逢時〈濁水溪〉《泰階詩稿》頁 125。

27

楊欽年撰文;周家安圖說《詩說噶瑪蘭》勝景人物篇,第八十五頁。

28

李逢時〈頭圍〉《泰階詩稿》頁 21。

(10)

李祺生〈沙喃秋水〉

沙喃叭哩溯灘頭,萬壑千巖瀉素秋。山捲雲烟開北向,水分清濁合東流。

金沙泉溢寒光沸,玉岫源傾練彩浮。聞道瞿唐常倒峽,此間原自有龍湫。

29

李祺生此詩單寫叭哩沙喃(今宜蘭縣三星鄉)的景致,此地為蘭陽平原的頂點,

地是最高處, 《噶瑪蘭志略》有載: 「西勢大溪,在廳治西南三十里,此通蘭之水 源也,從界外玉山發源。出大叭哩沙喃口,至內崩山,與東勢之濁水分支……」

「濁水溪,在廳治西南三十里,從玉山發源。經大叭哩沙喃至崩山,與西勢大溪 分支東行……」

30

西勢大溪與濁水溪為噶瑪蘭兩大溪,所以如《噶瑪蘭志略》所 載: 「水分清濁合東流」 ,後四句則沿用傳統對玉山的傳說,據說「玉山產金和產 玉」 ,故「金沙泉溢寒光沸,玉岫源傾練彩浮」 ,此詩有寫實,更有詩人的想像之 筆。

噶瑪蘭平原風光與海上活動的交織,李逢時亦有詩描述之:

〈蘭陽閒居即事用前韻呈洪判官〉

竹城三里趨溪斜,每倚危樓送落霞。海外舟多樟鹵木,山中曆是刺棠花。

生成島嶼無懷國,來往車船不定家。最愛茅齋春遇雨,旂檜對客辨新茶。

衡茅繚繞落花中,盡日池塘聽活東。細雨舖勻徧地錦,杜鵑啼破滿山紅。

駑駘骨相全無用,風月頭銜總是空。判斷江山一枝筆,有緣延我坐春風。

31

詩寫到噶瑪蘭建築之特色----竹城,依傍溪水而建,山中無甲子,惟以「刺棠花」

花記年,頗有原住民之風。居此竹城茅屋之中,飲茶、聽蟲鳴、看花開花落,也 是一番生活情趣,令人忘卻官場的紛擾。

三、雨中即景

「竹風蘭雨」歷來聞名,但本地詩人對於「蘭雨」的描寫並不多,可能生於 斯,對多雨水的天氣已司空見慣,所以不覺其特殊。今所存對雨描寫的詩篇有:

〈對雨〉

水潦兼旬積,門無車馬通。平田白浩浩,遠野青濛濛。

煙下一漁艇,雨來雙屐前。蓬門辭竟夕,窗外日曈曨。

32

29 李祺生〈沙喃秋水〉,選自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卷八雜識(下)記文(下)詩,頁 418。

30

《噶瑪蘭志略》卷二山川志,頁 19。

31

李逢時〈蘭陽閒居即事用前韻呈洪判官〉 《泰階詩稿》頁 93-94。

32

李逢時〈對雨〉《泰階詩稿》頁 60。

(11)

〈郊行〉

泥水蒼茫二月天,育蠶村裡看蠶眠。溪南溪北絲絲雨,布穀一聲人插田。

33

東鄰小屋傍巖栖,竹徑冥冥山霧迷。梅子壓簷知雨重,李花礙帽覺枝低。

〈雨後過東鄰〉

呼晴噪出林間鵲,報午啼來樹上雞。樓外住雲吾別野,兩頓風月好分攜。

34

這三首都是李逢時的作品。從詩中也可見到蘭雨一下就是「兼旬」 ,連門前都無 車馬通行,下到田間一片白茫茫,雨如此下,很有可能大潦成災,但在此三首詩 中,未見此悲慘景象,反見細雨綿綿、青山綠田,魚舟閒適之景;不然就是春雨 催人耕,忙耕耘;春雨滋潤,繁花盛開,一片充滿生機、綠意盎然,擺脫沉重的 生活壓力,呈現一片春和景明的氣象。

叁、物產

噶瑪蘭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所以李望洋回鄉寫宜蘭,有詩云:

〈宜蘭集詠八首 五月七日 〉

西山爽氣入斜陽,城市人來個個忙。買得米魚歸去後,三餐無餒傲羲皇。

鄉多魚米

35

寫家鄉魚米之豐,交易之熱絡。李望洋遊宦甘肅時,也曾「迴憶蘭江好風味,煙 波深處繫漁舟。」

36

難忘家鄉的好風味,今讀李逢時詩集,其中也記錄許多當時 噶瑪蘭的物產:

〈蟹醬〉

籪橫秋水幾時撈,玉杵槌成一品膏。黃白尖團渾莫辨,樽前風味領尤豪。

37

〈食蟹限尖字十二韻〉

每值霜清候,秋冬為蟹淹。甲無分牝牡,臍合判團尖。

郭索何其膩,橫行不避嫌。爬沙琴韻細,照籪燭光纖。

砍雪雙螯健,含黃半殼粘。蒸之糠火燄,配以米飴甜。

佐饌調菱芡,和羹漉海鹽。瘦肥原可辨,黃白美應兼。

33

李逢時〈郊行〉《泰階詩稿》頁 7。

34

李逢時〈雨後過東鄰〉《泰階詩稿》頁 85。

35

李望洋〈宜蘭集詠八首 五月七日 〉,《西行吟草》頁 172-174。

36

李望洋〈庚辰二月初八辰起感懷〉 ,《西行吟草》頁 110。

37

李逢時〈蟹醬〉《泰階詩稿》頁 13。

(12)

稻熟鄉情起,橙黃酒興添。價論吳市儉,身愛楚江潛。

應解文參悟,重離象叶占。尊前風味好,豪氣屬蘇髯。

38

以今眼光觀之,李逢時當為美食家,對於吃很考究,詩中對於食蟹的季節、煮蟹 的火候和方法皆詳述之,可為煮蟹食譜,連食用方法也記錄詳實。陳淑均《噶瑪 蘭廳志》也有載: 「蟹,溪澗中有之,蟹生毛,名毛蟹。一名螃蟹,秋後甚肥美。……

臍有尖團之別,尖為公蟹,不及團臍母蟹之多黃而香也。」

39

,可見食蟹於清代 已非常盛行,尤其噶瑪蘭臨海,居民應常食海鮮食物才是。除蟹之外,另有一物 也很特別:

〈皮蛋〉

尋常鴨卵製偏奇,食品新傳合品題。不是霜刀探破殼,分明認得一丸泥。

40

蘭陽養鴨事業聞名遐邇,沒想到遠在清代,居民就會將鴨蛋加工成為皮蛋,讓鴨 蛋食用更多樣。

除了食物,李逢時以詩歌詠非常多種花草樹木,其中最多的是咏菊花:

〈咏菊和韻〉

蕭條風雨入三秋,叢菊齊開淚未收。巡徑天寒紛屐齒,捲簾人瘦倚樓頭。

詩吟老圃來新句,酒覓疏離破舊愁。留取殘英嘗楚客,不知沉醉幾時休。

41

〈和韻詠夏日白菊花〉

洗盡鉛華玉骨留,繁英透露不關秋。梨花影裏神逾淡,菡萏香時韻更幽。

便入炎天猶雪豔,雖侵暑雨亦風流。如教六月飛霜處,未識殘枝可傲不。

42

〈菊花雜咏〉

似曾臚唱一聲通,披出宮袍爛熳紅。畢竟鰲頭歸晚節,春風不豔豔秋風。

43

菊花雖盛開在秋季,但因台地少寒多燠,菊花的花期變很長,可盛開至二月。除 了菊花,尚有婀娜的柳樹、松、武陵花、粉蝴蝶、虎爪黃、火麒麟、點絳唇、牡 丹花等花,其中較特別是仿民間採茶謠所作〈采茶歌〉 :

香茶

春到

兒青

噯呦

有女如雲

山上行

噯呦

到處是歌聲

噯呦噯呦噯呦

斜陽萬壑明

噯呦

38

李逢時〈食蟹限尖字十二韻〉《泰階詩稿》頁 29-30。

39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卷六 物產,頁 312。

40 李逢時〈皮蛋〉《泰階詩稿》頁 13。

41

李逢時〈咏菊和韻〉 《泰階詩稿》頁 5。

42

李逢時〈和韻詠夏日白菊花〉《泰階詩稿》頁 82。

43

李逢時〈菊花雜咏〉 《泰階詩稿》頁 103。

(13)

歌聲

不斷

茶忙

噯呦

春雨初晴

茶葉香

噯呦

林深下夕陽

噯呦噯呦噯呦

阿母倚門望

噯呦

奴家

本是

家女

噯呦

明朝相約

采茶去

噯呦

路險步難移

噯呦噯呦噯呦

得錢驚又喜

噯呦

一帶

青枝

葉稠

噯呦

摘盡茶兒

春又秋

噯呦

纖纖快女手

噯呦噯呦噯呦

相顧貌嬌羞

噯呦

山徑

紆迴

步移

噯呦

竹籃斜挂

小腰枝

噯呦

郎君閒坐處

噯呦噯呦噯呦

是妾采茶時

噯呦

春山

半壑

雲斜

噯呦

春茶摘盡

又秋茶

噯呦

乍聽歌聲罷

噯呦噯呦噯呦

還拈茱梨花

噯呦

44

以傳統歌謠方式,將女子婀娜嬌羞的模樣描繪的活靈活現,句中增添襯字,整首 歌更見活潑有情味。

肆、節慶

噶瑪蘭人是重祭祀的,尤其早先先人開墾,地多瘴癘之氣,民不聊生,因此 轉向崇天畏神, 「忌辰生辰而外,元宵有祭,清明有祭(清明或祭於墓) ,中元、

除夕皆有祭。端午則薦角黍,冬至則薦米圓。」

45

,逢節必拜,每次拜拜必慎重 其事,深怕神靈降禍,祭品更是豐盛:

李望洋〈蘭州省七月十五夜思家〉

記否家鄉獻敬樽,華筵葷素列當門。只今萬里為西客,空對孤燈拭淚痕。

河魚甘米佐盤飱,地角天涯酒一樽。料想蘭陽今夜月,三更應照普孤魂。

46

逢佳節思親,又遠在千里外的異鄉,只能「料想蘭陽今夜月,三更應照普孤魂」,

中元普渡, 「自初一至月終,各里社僉舉首事,鳩金延僧禮懺,填書榜疏。以紙 糊大士一尊,普施盂蘭法食。家供牲、醴、時羞、果實,結彩、張燈,陳設圖玩,

焚化楮鏹,不計其數。」

47

這是在家的祭祀情形,此外,另有放水燈的儀式,最 後再演一檯戲,才算整個儀式的完整。李望洋雖離家多年,對於家鄉的祭祀方式 仍相當清楚。

農曆七月另有「七夕」 ,又稱「七巧節」或「乞巧節」 。相傳牛郎與織女結婚 後,男忘耕,女廢織,天帝一怒之下,拆散兩人各居南北,中有銀河相隔使其不 得相見。只有每年七月七日夜,才由喜鵲搭起鵲橋,供牛郎織女相會一面。李逢 時有〈七夕有懷〉 ,就是寫牛郎織女的傳說:

牛女不相見,各在河一邊。萬古長相思,佳期亦偶然。

44

李逢時〈采茶歌〉《泰階詩稿》頁 91-92。

45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卷五(上)風俗(上),頁 191。

46

李望洋〈蘭州省七月十五夜思家〉 ,《西行吟草》頁 53。

47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卷五(上)風俗(上),頁 193。

(14)

謂汝憚行路,晝夜行周天。謂汝畏河廣,一葦可航焉。

即使上帝酷,何至索嫁錢。又或憚耕織,生離亦可憐。

靜坐仰辰象,潛心探真詮。一歲一渡河,斯言長訛傳。

昔者初開闢,雙星各在廛。豈其逢七夕,而有鵲橋填。

古人戒好色,善譬儆塵緣。義本不茍合,雲雨期無愆。

寡慾以養心,壽亦侔坤乾。人不學牛女,少壯芳情牽。

生屈巾幗中,死葬羅裙前。跬步不相離,懽娛無百年。

養生有真諦,何慕餌丹鉛。

48

詩從牛郎織女不相見開始談起,想像兩人不相見的原因,接著回到真實星相,說 明此二星本就分隔兩地,並不因七夕到來而有不同。原來此詩的真正目的,是古 人要戒好色,因此以此故事來警惕眾人,如此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舊時農曆七月七日夜,女子會在月下設香案,備針線、花生、瓜果及胭脂水 粉,來祭拜織女,以求取智巧美慧,故七夕日又稱「乞巧節」 ,關於乞巧節,李 逢時有詩云:

〈乞巧日借廂萬歲禪寺與諸同年分韻

得先字

松關地僻得秋先,假館迴廊掃榻眠。七夕人家誰乞巧,十方僧院自參禪。

曇花樹下音皆梵,玉筍班中句欲仙。土鼓雷門慚一擊,新詩漫草不須編。

49

中元節祭祀無主孤魂,中秋節則是家家團圓「更深料得團圓處,多少人家倚畫樓」

50

以「製糖麵為月餅,號中秋餅」 ,此時正是月圓賞月時,

李逢時〈月下吟〉

蘭江湧出一輪月,上下波光寒浸骨。素影俄看流滿天,河漢昭明漸激沒。

萬里長天雲霧開,冰魂玉質無塵埃。數點流螢失光彩,孤雁一聲天際來。

旅人對此心悠悠,花影半窗登夜樓。尋常一樣見明月,祇在他鄉多別愁。

多別愁,長延企,蒹葭白露橫秋水。所思不見空斷腸,未免有情誰遣此。

我聞月裏有姮娥,十二瓊樓天最高。霓裳羽衣奏仙曲,桂花樹下風颼颼。

如此素娥善歌舞,乃在廣寒清虛府。躡足梯雲上九天,除非此術將安取。

顧影徘徊良久立,滿庭風露青衫濕。美人遲暮費相思,竟夜徬徨百感集。

51

詩從現實寫景開頭,明月皎皎,用典引古詩詞,最後以想像之筆,想像廣寒宮嫦 娥的存在,她「善歌舞」 ,不過詩人此時所領略的不是團圓的喜悅,反倒心事重 重, 「竟夜徬徨百感集」 。

48

李逢時〈七夕有懷〉 《泰階詩稿》頁 55-56。

49

李逢時〈乞巧日借廂萬歲禪寺與諸同年分韻

得先字

〉《泰階詩稿》頁 54-55。

50

李逢時〈中秋賞月遇雨與子觀家孝廉分韻〉《泰階詩稿》頁 103。

51

李逢時〈月下吟〉《泰階詩稿》頁 14—15。

(15)

過完中秋節,九月九日就是重陽節, 「重陽前後,童子製風箏,如鳶、如魚、

如八卦、如四角雙連環,放之於高原曠野,以達雲霄者為樂。」

52

登高袚除不祥,

此時噶瑪蘭的天氣又進入秋天陰雨綿綿的天氣:

滿城風雨近重陽,楓葉蘆花野水長。不必龍山凌絕頂,烏紗小帽自生涼。

滿城風雨近重陽,籬菊初開半未黃。戲馬臺高空落葉,問誰重上一傾觴。

滿城風雨近重陽,桔柚水煙到處黃。筆與弁刀爭並快,剪將秋色入詩囊。

滿城風雨近重陽,砧杵傳聲徧水鄉。遲寄寒衣君莫怪,南天九月未飛霜。

滿城風雨近重陽,無客過門自醉鄉。添寫一林好秋色,梧花落盡菊花香。

滿城風雨近重陽,斗覺離愁別恨長。昨夜江邊秋水漲,蟹肥無客不思鄉。

滿城風雨近重陽,落木蕭蕭客子傷。記得榕垣烏石港,登高舊伴半淪亡。

滿城風雨近重陽,騷客誰留翰墨香。一自子安投筆去,空餘高閣弔滕王。

53

這組組詩,前兩句皆先寫景,從植物到人情;後兩句則書寫個人情懷,感慨「烏 紗小帽自生涼」到「空餘高閣弔滕王」 ,滿腔愁緒正和「滿城風雨」相合,反未 見登高放風箏之習俗。

歲末年終,家家慶團圓,也是中國人重要節慶,李逢時作〈圍爐二十韻〉,

詳細記載此節慶:

〈圍爐二十韻〉

天意此休息,家人高會時。香芹采綠節,嫩蒜切銀絲。

白水調花鴨,紅爐爨伏雌。嘉餚既云備,清酒斟滿巵。

燭影溫窗紙,薰籠熨帳幃。尊前娛二老,膝下弄雙兒。

妻子代庖潔,諸孫執酌宜。老采衣學舞,商陸火添炊。

玉漏銅壺淺,洪鈞斗柄移。陽和噓大塊,德教仰皇慈。

聚順鯨鯢樂,排行鴻雁隨。汝曹機可引,其羽用為儀。

願養凌雲翮,毋傷連理枝。亡羊牢再補,剡鵠鶩何為。

海底珊瑚樹,庭前松柏姿。美材為棄擲,弱質反矜持。

爆竹徒從俗,揶揄笑賣癡。世醒甘旨誤,吾醉素心知。

舊雨今宵盡,春風明日吹。聖輕得遭際,桃李解葳蕤。

54

前八句寫到佳節豐盛佳餚,家人團圓歡樂氣氛,含飴弄孫,不亦快乎!筆調一轉,

不再寫佳節習俗,反到寫皇恩教化和當時社會風氣,己身遭遇不平,不能為人賞 識,如美才被棄,雖然如此,詩人仍未完全放棄希望,期望年到,春暖花開,冬 去春來,春風帶來無限希望,所以言: 「聖輕得遭際,桃李解葳蕤」 ,懷抱希望、

52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卷五(上)風俗(上),頁 192-193。

53

李逢時〈續古句八首〉《泰階詩稿》頁 16-17。

54

李逢時〈圍爐二十韻〉《泰階詩稿》頁 41-42。

(16)

一展長才之心終未忘懷。

歲時節慶本可見當時的風土民情和風物習俗,惜當時或者因為本地詩人所處 社會環境開始動盪與國家內憂外患不斷逼迫而來,節慶的氣氛反而削弱,取而代 之的是對自身境遇的感慨、家國的擔憂,不然就只書寫節慶的傳統,未能為當時 當地習俗留下特殊之記錄與見證,殊為可惜。

第二節 內憂外患

自 1800 年代以後,台灣即地利盡闢,野無曠土,生齒日繁,民無餘貲,情 形已大不如昔。先是 1798 至 1808 年的十年間,蔡牽與朱濆兩大海盜集團,肆略 台西海岸、侵擾噶瑪蘭,1806 與 1809 則分別發生漳泉分類械鬥。1811 至 1822 年間地方無事,民間略安。然而 1824 年又先後有宜蘭林泳春與鳳山楊良斌兩起 小案,1826 年中北部發生大規模閩粵分類械鬥 ,1830 年宜蘭則有挑夫分類械 鬥。1832 年彰化復爆發張丙亂事,1833 至 1839 則先後有許憨成、沈知、胡布 等小規模騷動案件。1840 年夏中英鴉片戰爭,台灣積極備戰,次年英船侵擾台 地西海岸。1851 年有嘉義林鬧案(1851—64 年內地華南發生太平天國亂事) ,1853 年 6 月有南部林恭案,1854 年有閩南小刀會擾台案,1862 年彰化地區發生長達 三年的戴潮春事件。 55 其後英國、美國和日本開始侵擾台灣,最後台灣為日本所 佔領。可見十九世紀以降,整個台灣先是內亂不已,後是列強侵擾,正是內憂外 患不斷,噶瑪蘭詩人正處此年代,自然也記錄這些衝突:

李逢時〈羅東官舍感懷〉

三貂萬仞鎻雄關,太息滄桑指顧間。海外即今橫赤漢,蘭中何日化烏蠻。

詩非傑作無佳思,酒到奇愁不破顏。駑驥自來難並駕,縶維空嘆忽同閑。

56

宜蘭的開發是典型的「官未闢而民先墾」形態,漢移民在拓墾蘭陽平原的過程中,

完全是以武裝自衛方式自力更生,未得到官方的協助與保護。至嘉慶十五年間

(1810)清廷勉為其難的將宜蘭收歸版圖,十七年(1812)設噶瑪蘭廳派官治理,

但因官員任期是「三年官二年滿」,多數官員無心經營規劃縣政,因此民眾對官 員也多持輕蔑態度。官威不彰,民眾對政府缺乏信賴感,加上初闢地區勢力範圍 不清,新墾移民為爭奪水源、土地、利益,難免引發衝突,因此台灣有「三年一 小亂,五年一大亂」之稱 。同樣的故事也在蘭陽平原上演,宜蘭地區的民變事 件有林泳春抗辦軍工事件,吳集光焚掠閩莊事件,吳磋、林汶英殺通判董正官事

55

以上歷史事件見戚嘉林《臺灣史》第二冊(臺北市:戚嘉林,1998)頁 661--662。

56

李逢時〈羅東官舍感懷〉《泰階詩稿》頁 99。

(17)

件;分類械鬥則有閩粵械鬥、漳泉械鬥、姓氏械鬥、挑夫械鬥,以及最特殊的音 樂派系西皮、福路械鬥等。在清廷統治宜蘭短短的83年之間,發生8次的民變 械鬥事件,除了「民風強悍」的因素之外,政治腐敗、官威不彰,或許才是最主 要的因素。

壹、漳泉械鬥

一、蘭陽內亂

清同治四年(1865)十二月二十日,羅東、冬山地區,林李兩家族因賭博引 發糾紛,陳姓居中調解,但林姓不從,遂使陳、李兩姓聯合對抗林姓家族。當時 各姓氏糾集同族,聚眾械鬥,造成死傷,後因清廷派兵鎮壓,方告平息。從此陳、

李與林姓家族之間,即形同水火,不相往來,迄今仍有一些家族堅持陳、李與林 姓不通婚的家規。故今留有「陳林李,結生死」 「陳無情,李無義,姓林仔娶家 己」的俗諺。宜蘭發生陳林李三姓械鬥,歹徒藉端焚掠,良民被累,炊煙為斷,

李逢時避居大湖村,曾賦詩感慨:

李逢時〈十二月二十日三姓械鬥避居大湖莊賦此志慨〉

鄒魯無端起鬨聲,霜天雪地刀鎗鳴。避秦何必桃源洞,西去石崖堪閉荊。

暗度山村與水村,窮巖愁聽掛林猿。荒陬月色無人管,忒有閒情是熟番。

被風雛燕忽飄零,鴉點分飛似散星。一種離愁向誰愬,吟筇倚遍暮山青。

里巷傳聞執殺聲,當時自悔不埋名。衣裳縱有蒼蠅污,萋斐終難貝錦成。

呼牛呼馬儘由人,防口防川大費神。莫怪素衣易成皁,洛陽難避是風塵。

柴扉日日借雲關,臥看床頭一尺山。遮莫風波平地起,自慚無術濟時艱。

57

本是一件單純的糾紛,卻因堅持各自利益,衝突一觸即發,各擁器械彼此鬥毆,

甚至傷及無辜,良民無端受累, 「被風雛燕忽飄零,鴉點分飛似散星」 ,社會付出 太多成本。無怪詩人在此要呼籲大家「呼牛呼馬儘由人」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 時風平浪靜,當然詩人也感自身「無術濟時艱」 ,只能選擇避居,坐看「風波平 地起」 。

57

李逢時〈十二月二十日三姓械鬥避居大湖莊賦此志慨〉六首《泰階詩稿》頁 96-97。

(18)

二、台灣各地之亂

清代來自閩、粵的移民,相繼定居於台灣各地,由於農田灌溉用水或土地 界限引發糾紛和爭執;甚至因信仰差異,導致不同姓氏其宗族間的械鬥時有所 聞,所以在 1866 年時台地諺語云:「十年一大反,五年一小反」,台灣移民耗於 內鬥,也造成台灣社會各方面每況愈下。對於當時社會重大械鬥案件,李逢時有 詩:

〈漳泉械鬥歌〉

漳人不服泉州驢,泉人不服漳州豬。終日紛紛列械鬥,田園廬舍相侵漁。

臺灣自昔稱樂土,漳人泉人久安處。邇來強悍風氣殊,更望何人固吾圉。

甯長敬、林國芳,挾富挾貴無王章。艋川搖動鯨鯢竄,蟲沙猿鶴羅奇殃。

我聞干豆有古寺,土人於此驗災異。今年鐵樹又開花,械鬥從中有天意。

天意冥冥不可解,紅羊換劫總堪駭。殺人如草死如眠,骷髏屯積血飄灑。

君不見,漳人泉人鷸蚌持,粵人竟受弋人利。漳人是豬泉亦豬,又不見長 敬國芳號令行,漳泉各受二人制,泉人是驢漳亦驢。

58

此長詩所描述是發生於清咸豐九年、十年(1859--1860)淡北的兩次械鬥事件。

原本是一場歡樂的祭祀場合,卻因為口音問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再加上漳、

泉移民長期的不合,一場腥風血雨的衝突就此引爆!李逢時寫此詩,除記載這段 史實,也寫下對此事的感想。對於兩大族群偶因細故即引發爭鬥,造成「殺人如 草死如眠,骷髏屯積血飄灑」的慘劇,逢時有無限的感慨,因此全詩以反諷的手 法,諄諄開導勸戒,殷切盼望族群間破除迷津,停止相殘,其用心不言可喻。全 詩表現出一個地方型知識分子的悲憫情懷,也充分反應當時詭異的社會現象,為 一段不幸的年代留下歷史見證。

另外於清朝,從同治元年(1862)紛擾至同治三年才平定(1865)的戴潮春 事件,此事雖對宜蘭無直接影響,但全台各地局勢動盪,宜蘭一些有心人士也想 趁此混亂局勢謀不法之事,造成一般百姓人心惶惶,幸得王袖海縣丞與縣內人士 共議籌設「協安總局」於天后宮,以安定民心:

李逢時〈協安局感懷七首兼呈袖海王縣丞

有序

比聞風鶴滿磺溪,民也無良敢噬臍。坐客談兵皆氣阻,行人罵賊忽聲低。

真無用物金休惜,為不平鳴筆漫提。臺海綠林方聚嘯,何時一笑靖鯨鯢。

戎馬紛紛一宦遙,為愁喬梓阻塵囂。倉無粒米量沙唱,境有空營樹幟飄。

兵火況當沿地起,金錢真個讓天驕。區區撫字黎元意,但使吾民不惑謠。

58

李逢時〈漳泉械鬥歌〉《泰階詩稿》頁 37-38。

(19)

民是無懷與葛天,采風下邑往時然。扶鄉杖履人多壽,蔽野桑麻歲有年。

習見絃歌通曲巷,不聞兵馬起東川。漁郎錯指桃源洞,欲結紅羊劫外緣。

殺運沉沉未得平,耳邊烽火夢魂驚。聞電座上箸先失,談虎山中樹有聲。

遮莫民謠來鼓浪,但須眾志可成城。重編保甲申鄉約,俾爾番黎達上情。

所志多違所願差,生來憂世更憂家。脩途正畏黃腰豰,身累如添畫足蛇。

胯下能甘才有用,廷前不屈始無瑕。衡門自閉言何補,莫效書空作咄嗟。

仰屋中宵一嘆吁,空懸草木雨來蘇。無奇自愧遼東豕,有用常慚櫪下駒。

人鮮同心多毀謗,士方嘗膽且踟躕。文章不合逢衰世,大雅終歸老輩扶。

執拗爰書未可行,金錢久不利蒼生。官多失算追窮寇,民鮮知方起義兵。

救亂元難歸殺運,安邊且莫負輿情。君如有意芻蕘採,德教能消患未萌。

59

第一首詩從台灣其他各地之亂寫起,所以「比聞風鶴滿磺溪,民也無良敢噬臍」,

遇動亂,人民噤若寒蟬,台灣陷入動盪,不知何時才能恢復往日平靜生活?第二 首則寫到為宦者擔心怕事的心態,以致亂事一起、盜賊一到「官弁或逃或降,無 一在公廨者」只知逃避卻不知如何對付。至於宜蘭地區則避居東北一隅,未受波 及前就如同「世外桃源」 ,人民盡情享受如上古時代帝皇般的生活----閒適自在。

第四、五首評論當時官方的處理方式。 「文章不合逢衰世,大雅終歸老輩扶」 ,對 自身的遭遇也有寄予感慨!當然對此事件,李逢時認為「官多失算追窮寇,民鮮 知方起義兵」原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件,卻因為官員處置不當,造成如此大風波,

身為傳統儒家知識分子,李逢時認為要以德服人,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如此國 家才會長治久安。

此次事件,大規模戰役大多侷限在彰化,因為叛民初時勢力龐大,連戰皆捷,

一連攻佔中部各縣市,連新竹也差點淪陷,但從清軍援台平亂,局勢漸漸改觀,

清軍一一收復淪陷縣市,終於在 1863 年 12 月收復彰化縣:

李逢時〈冬至日獲彰化縣報捷書〉

不道王師到,妖星滅果然。春回兵燹後,書至戰場邊。

地并天心復,霜令士膽堅。不知諸酒友,骨肉幾人全。

60

清軍收復失土令人歡喜,但不知在這場戰亂之中,又有多少人犧牲?

59

李逢時〈協安局感懷七首兼呈袖海王縣丞

有序

〉《泰階詩稿》頁 63-66。

60

李逢時〈冬至日獲彰化縣報捷書〉 《泰階詩稿》頁 75。

(20)

貳、敵國外患

李逢時除關心台灣島內的紛爭,對於英國侵犯中國,也有所留心:

〈天津〉

聞道天津破,京畿方戒嚴。島夷千艇入,車駕六軍潛。

北望黃塵滿,南閩滄海淹。通商誰主議,惆悵獨遐瞻。

61

李逢時雖居台島,對於情勢的剖析很符合當時局勢----中國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 約「南京條約」 ,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當然 英軍除重兵擊垮中國,也積極犯台,惜都未能成功。但詩人已感受到風雨欲來風 滿樓之勢:

李逢時〈排悶〉 七言絕

春王正月盡今晨,明日中和節又新。雁去燕來成底事,大江南北起風塵。

京師四千六百里,又隔重洋十二更。我欲彈冠謁天子,乘風鼓浪辭東瀛。

誰教夾板據天津,車駕無端蒙遠塵。和議已成卿莫諫,金陵魑魅笑行人。

免窟偏從要害營,四郊鼙鼓動金城。風花萬點春飄蕩,哈哈空啼出谷鶯。

翠禽當柳語間關,北望燕京日色殷。為底黃風吹大路,春雲隔斷萬重山。

十日才逢一日晴,苔痕直入屐痕生。惜春春去九分半,喚取屠蘇解宿醒。

奚囊三百杖頭錢,石港紅蟳殼正堅。鄰舍當罏翁父酒,一杯便醉只思眠。

雲滿春山實地少,煙橫野水虛機處。暫時出處莫疏忽,高枕蘭陽矢弗過。

野煙漠漠垂隄楊,穀雨濛濛霑陌桑。去住春心太無賴,循檐問道槐花黃。

木末春深雨洗紅,破除三月又薰風。豾貅百萬擁諸鎮,何日能收克復功。

62

有心無力,欲想有一番作為,也無可奈何!只好選擇回轉故鄉,過過耕讀生活。

李望洋卒年晚於李逢時,對於中國外患,逢時只是耳聞,尚未親身經歷戰亂,

李望洋則曾遠至甘肅為官,當時中國外患不斷,中英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 等等造成中國本土陷入不斷烽火之中,他曾經歷過。對於這些接踵而至的外患,

台灣也不能幸免於難,各國為奪取中國土地與資源,轉向先爭取台灣這塊彈丸之 地,使得台灣也受到戰火波及。李望洋於此時期留下許多詩篇記錄戰火之事,也 因這場戰亂,遊宦十多年的生涯才能告一段落,回到故鄉重享天倫。

李望洋〈七月五日閱邸抄知閩馬尾基隆有警〉

海外音書斷幾年,南天又報起烽煙。彼蒼偏抑英雄志,吾道難期遇合緣。

61

李逢時〈天津〉《泰階詩稿》頁 39。

62

李逢時〈排悶〉 七言絕 《泰階詩稿》頁 45-47。

(21)

北斗七星光漸動,東瀛一島勢孤懸。自來中外皆遵約,何意西人啟衅先。

63

詩人久未聞家書,因擔任縣吏,可從「政府公報」得知台灣遭逢戰亂,久 未歸鄉,心中那份緊張與擔憂與日俱增,終於李望洋於光緒 10 年(1884)7 月 中法開戰,戰延臺海,他心掛家鄉,所以於 8 月爰請陜甘總督譚鍾麟准假出省回 臺。10 月起程回鄉,此後一路所見不再是自然風光的秀麗,或是人文景致的豐 富;一路耳聞眼見都是戰火四起,掛心台灣的戰況, 「臺北隆山金鼓震,教人滿 目嘆飛沙。 時基隆被佔未復。 」

64

、 「烽火逼閩彊,音書海外絕」

65

、 「法人烽火警南天,

遙憶閩東思悄然。莫詡隆山曾報捷,須知海外勢孤懸。」

66

對於台灣局勢的孤立,

詩人感受特別深,對此也生無限感慨, 「世事多艱堪扼腕,海天烽火幾時清。」

67

沿途趕路,一心只想早日回鄉,連夢中也未曾忘懷「中亭街上思鄉夜,夢裡湖山 看幾回。」

68

終於渡海回台,詩人心中踏實許多,家鄉的一切也入詩題:

李望洋〈三月六日寓南臺中亭街〉

塞上歸來冬復春,沿江烽火問閩津。三貂時入南臺夢,五虎欣逢北海人。

悶伴孤燈過雨夜,閒敲佳句送花神。盤飱縱足魚蝦味,蘭水蘭山目未親。

69

歷經九死一生,詩人終於回到故鄉。回到故鄉雖也忙於家鄉事,但詩人心中愉悅 許多:

李望洋〈寄吾廬 六月十七日 〉

解組歸來瞬歲餘,宜蘭城北寄吾廬。時邀明月為知己,幸有清風不棄余。

朋輩喜逢今日面,閒中補讀少年書。茫茫世局誰能識,人事滄桑迭乘除。

70

晚清,因為國家積弱不振,造成內憂外患不斷,詩人身處此時代自不能置身事外,

宜蘭雖位於「邊疆」 ,但唇亡齒寒,局勢動盪仍會影響到的。宜蘭在地詩人對於 此內憂外患寫下自己的心情感受,逢時卒於光緒二年(1876),時值英人犯台正 殷,後李望洋接續其後,寫法人侵台更盛,但其後日人犯台、佔領台灣則未見詩 作。

63

李望洋〈七月五日閱邸抄知閩馬尾基隆有警〉, 《西行吟草》頁 153-154。

64

李望洋〈腊月三十日寓京都永定門外韓家館除夕感遇 即漳州外館也,查永定門原係都城正南門,出城門 十數武過橋轉東循河沿行里許,大路右邊土坡上有瓦房數間便是韓家館處 〉,《西行吟草》頁 167。

65

李望洋〈甲申孟秋下浣金城感遇 七月二十八日 〉,《西行吟草》頁 154-155。

66

李望洋〈九月初旬歸山雜詠〉, 《西行吟草》頁 155-157。

67

李望洋〈別金城 九月十六日 〉,《西行吟草》頁 159。

68

李望洋〈乙酉二月十五日抵閩南臺中亭街蔡順源店,時華法和議未定,渡臺無計有感〉 , 《西行 吟草》頁 170-171。

69

李望洋〈三月六日寓南臺中亭街〉 ,《西行吟草》頁 171。

70

李望洋〈寄吾廬 六月十七日 〉,《西行吟草》頁 174。

(22)

第三節 五倫人情

詩人生活於此塊土地上,有親人、朋友;有居家生活、有遊宦仕途,無論在 何方,家人永遠是心中最牽掛的對象。如李望洋遠在甘肅就留下許多思家思鄉之 作,李逢時也曾短暫遊宦在外,因此此類作品更能見到詩人鐵漢柔情的一面。

壹、天倫牽手情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每對夫妻的企盼,自古以來的古典詩詞中,我們 可見許多因爭戰夫妻分離之悲慘苦痛,其中「閨思」是常見主題之一:

李望洋〈閨思 七月廿日在官舍思家故託言此 〉

寄語征人秋又秋,何因宦海任沉浮。回頭好作還鄉夢,莫似長江水自流。

寄語征人秋又秋,寒衣製就向誰謀。勸君莫戀邊城柳,一夜經霜色己不。

寄語征人秋又秋,誰教萬里覓封侯。知君夙有從龍志,際會風雲合出頭。

71

李望洋離家十多年, 「荊妻海外自當家」 ,獨自在異鄉思念家妻兒,故以妻子的口 吻寫下此首「閨思」 ,也代表自己的心思和志向。有清一代,女子的地位仍低,

但噶瑪蘭兩位詩人----李逢時與李望洋卻都能重視家中妻子的地位,詩中常念著 家中妻子,如李望洋: 「倚戶荊妻雙淚流,嗚咽吞聲不忍哭」為人妻忍教夫婿覓 封侯,只好委屈自己,連送別也壓抑自己的心緒只為讓即將遠遠行的夫婿放心。

李逢時留下兩首彌足珍貴的兩首寄內詩,無論是外地詩人或本地詩人的詩 作中,李逢時是唯一作此詩題的詩人:

〈寄內〉

自少為夫婦,年年遠別離。嗟予行役久,賴爾室家宜。

遊子思鄉切,歸途積雨遲。鵲橋良夜月,是我入門時。

72

〈寄內〉

一別鄉關去,車船不定家。生涯隨處有,囊澀是虛花。

73

71

李望洋〈閨思 七月廿日在官舍思家故託言此 〉,《西行吟草》頁 77。

72

李逢時〈寄內〉《泰階詩稿》頁 34。

73

李逢時〈寄內〉《泰階詩稿》頁 52-53。

(23)

傳統妻以夫貴, 「男外女內」 ,詩人感於自己年少為試途奔波,家中幸有賢內助,

才能讓其無後顧之憂。無論遊宦或遊歷,感於自己長期不在家,最後以七夕為期,

定為歸鄉之日。另一首也是寫到自己離鄉到處奔波,一事無成。此兩首詩未見花 言巧語,只有作者自抒胸臆,對妻子一切感佩在心,夫妻深情就在日常生活點滴 中。史書雖未見李逢時妻子的介紹,但從李逢時一詩中,我們可知李逢時之妻也 是一位性情中人,和詩人間的生活情趣:

〈內子苦余勞悴,具酌解懽囑賦詩以助興,余約其意即席成之〉

光陰如何駐,兩鬢不成霜。夢到醒時大,春回死後長。

經營徒耗力,富貴轉嫌忙。即此吾心快,陶然倒一場。

74

此詩題為: 〈內子苦余勞悴,具酌解懽囑賦詩以助興,余約其意即席成之〉 ,可見 鶼鰈情深。詩中言「經營徒耗力,富貴轉嫌忙」正好呼應上一首「生涯隨處有,

囊澀是虛花。」 ,奔波忙碌卻一切空。在詩人筆下,李逢時的妻子當是一位傳統 賢淑的女子,伴著詩人,吟詩作詞,只不知其是否解詩作詩?

除了妻子是詩人心中的牽掛,家中的稚子也是詩人寫作題材,李望洋就有兩 首詩是此主題:

〈癸酉午節前一日省寓憶家中兒子〉

天涯地角極西東,宦海茫茫寄此躬。榆樹有錢空落葉,楊枝無力不勝風。

山皆濯濯牛何牧,路盡迢迢馬易窮。明日端陽猶舊歲,遐思插艾兩兒童。

75

〈十月十八夜憶家中二子〉

謬膺民牧擁專城,案牘勞勞夢五更。背榻殘燈光不遠,挂窗斜月影微明。

容身之外皆餘地,得意其中便自鳴。曷若投簪歸竹里,兒童伴我讀書聲。

76

逢佳節必思親,詩先從外在景物寫起,與子各在天一角,自己投身在此茫茫宦海 中,縱有滿腔抱負,也如植物不勝風,為人父母官,無任何資源之援,就如同「既 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人也是有窮鈍時,官場的不如意,思子之情就日 益深刻!第二首也是如此心聲,明月高掛,案牘勞形,詩人所想也是回故里,讓 兒子陪伴自己,尤其童騃的一顰一笑更會是詩人心中的牽掛。

妻子和兒子是自己最親近的親人,詩人除以這兩者為題外,詩中也會以親人 來概括,尤其為宦甘肅的李望洋更是「家人思我我思家」

77

,遠居異鄉,思鄉之 情更深:

74

李逢時〈內子苦余勞悴,具酌解懽囑賦詩以助興,余約其意即席成之〉《泰階詩稿》頁 76。

75

李望洋〈癸酉午節前一日省寓憶家中兒子〉, 《西行吟草》頁 59。

76

李望洋〈十月十八夜憶家中二子〉 ,《西行吟草》頁 101。

77

李望洋〈二十八夜思家〉, 《西行吟草》頁 138。

(24)

李望洋〈省邸思家 六月八日 〉

極目天涯萬里餘,誰教塞雁為傳書。鄉心日逐河流遠,宦跡時隨柳影疏。

瓦鵲有情應語汝,野花雖艷豈芳予。鵷班散後閒無事,靜坐窓前想故居。

78

李望洋於清同治 11 年(1872)正月 26 日自宜蘭起程,赴甘肅任職,至清光緒 11 年(1885)4 月返抵家門, 「極目天涯萬里餘,誰教塞雁為傳書」寫望盡天涯路,

期待家書的安慰;第二聯利用「河流遠」象徵詩人思鄉情深如流水「抽刀斷水水 更流」如綿綿不盡的江水。第三聯藉由眼前動植物希望傳遞家鄉訊息,但野花雖 香仍比不上家鄉花好,最後兩句則實寫詩人「靜坐窓前想故居」 ,景中有情。離 家在外,中國大陸此時又值多事之秋,烽火不斷,家書真是抵萬金:

李望洋〈十六日夜憶家書久不寄來〉

歷觀往事鑒前車,出宰無忘志學初,驛馬只傳回去信,邊鴻不帶寄來書。

莫嫌小邑難為政,且勸眾黎廣種鋤,百二秦關今夜月,應分餘照到吾廬。

79

「天邊怪底與來雁,不帶蘭陽一紙書」 ,盼望家書的殷切可見一斑!遙望家書的 到來,其實是掛念家鄉的親人,李望洋詩中直接以思家為題的詩作有<二十三日 喫早飯思家><腊月念六日省邸思家>、<除夕思家>、<二十八夜思家>,以 下舉二詩為例說明:

李望洋〈二十三日喫早飯思家〉

一別東瀛萬里長,宦遊秦隴到邊疆。催科枉費刑三尺,寫信頻添淚兩行。

舊日湖山常入夢,秋風魚膾不充腸。飯餘獨坐情無那,勉強濡毫詠故鄉。

80

李望洋〈腊月念六日省邸思家〉

捧檄西來忽十年,離愁萬斛似寒泉。誰將爆竹迎新歲,未許椒花頌鎮邊。

河州舊有鎮邊樓。 倦客思歸心過海, 余家住臺灣。 狂吟得句意通天。吾儒窮達皆由 命,肯學逢迎負聖賢。

81

思鄉之餘,故鄉山水也會入夢中,魂牽夢縈幾時休?十年的分離實在是一段很長 的歲月,尤其面臨佳節或歲末年終,家家慶團圓,詩人卻只能遙想家中團圓的情

78

李望洋〈省邸思家 六月八日 〉,《西行吟草》頁 67-68。

79

李望洋〈十六日夜憶家書久不寄來〉, 《西行吟草》頁 79-80。

80

李望洋〈二十三日喫早飯思家〉, 《西行吟草》頁 103。

81

李望洋〈腊月念六日省邸思家〉, 《西行吟草》頁 124-1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當得阿羅漢道。佛從王舍國起呼阿難。去至巴隣 。阿難言諾。即從摩竭國。行未至 巴隣

這類文章,不以阿彌陀佛所創建之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為信

。六十二) 娑婆訶 (去聲。六十三) 悉囉僧阿穆佉耶 (此是藥王菩薩本身。行療諸病。六十四) 娑婆 訶 (去聲。六十五) 娑婆摩訶阿悉陀 (此是藥上菩薩本身。行療諸病。六十六)

經藏結集,依此顯出第三結集的經藏相同於第二結集,是集出《長阿 含》 、 《中阿含》 、 《雜阿含》 、 《增一阿含》

簡稱馬蒙(或譯麥蒙、邁蒙等,阿拉伯語:نﻮﻣﺄــﻤﻟا ,拉丁化: A l-M a’m ūn ),是阿拉伯帝 國阿拔斯王朝的第七任哈里發(813

父母對阿銀越來越不滿了。上星期,爸爸叫阿銀向小猴撒

父母對阿銀越來越不滿了。上星期,爸爸叫阿銀向小猴撒

真實案例 4 阿維奧爾公司 善用 真實案例 4:阿維奧爾公司:善用 資訊科技,從失敗中再創生機. ¾你覺得為什麼阿維奧爾在導入 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