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課程對 身心動作課程對 身心動作課程對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身心動作課程對 身心動作課程對 身心動作課程對"

Copied!
1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班論文

身心動作課程對 身心動作課程對 身心動作課程對

身心動作課程對改善國小學童不自覺聳肩 改善國小學童不自覺聳肩 改善國小學童不自覺聳肩 改善國小學童不自覺聳肩 之研究

之研究 之研究

之研究-以使用電腦為例 以使用電腦為例 以使用電腦為例 以使用電腦為例

研 究 生:陳崑財

指導教授:林大豐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2)
(3)
(4)

謝 謝 謝 謝 辭 辭 辭 辭

論文的完成,如果是份榮耀,願將此榮耀歸給天上的父神,因為祂滿滿的恩 典與祝福,讓能力不足的我,得以順利完成。

感謝父母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不僅細心培育,悉心照顧,更加入部分來自日 本的技術成份,讓我擁有健全的身心,快樂的過每一天。

相信上帝在創造人類時,就賦與抵抗惡劣環境的身體機能;只可惜絕大多數 的人棄而不用,或找不到正確途徑促進其能力。感謝上帝在我四十二歲時幫我開 了這扇窗,在台東大學接觸到林大豐老師及劉美珠老師賢伉儷從國外引進的身心 學領域。在二位老師的引導下,重新學習自我探索、了解自我,體驗身心合一──

覺察;四個暑期碩士求學生涯中,讓原本忐忑不安的心情,變得快樂、輕鬆又有 趣,這是我三年來最大的收穫,更是人生一大轉捩點。感謝大豐老師及美珠老師 的指導與協助,論文才能順利完成,此外,更賦與我一個全新的自我,以再造父 母稱之亦不為過。

再者感謝我的家人,這段期間的付出與包容,讓我無後顧之憂;感謝陳忠本 校長的支持,娌竹、桂芬、素霞、錦瑩及淑華老師們的協助及所有參與實驗課程 的小朋友,這些都是論文完成重要助力,感謝您們!

陳崑財陳崑財陳崑財 陳崑財 謹誌 謹誌謹誌謹誌 戊子年八月十三日

(5)

身心動作課程對改善國小學童不自覺聳肩之研究 身心動作課程對改善國小學童不自覺聳肩之研究 身心動作課程對改善國小學童不自覺聳肩之研究 身心動作課程對改善國小學童不自覺聳肩之研究

- --

- 以使用電腦為例 以使用電腦為例 以使用電腦為例 以使用電腦為例

摘 摘 摘 摘 要 要 要 要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學童操作電腦時「不自覺聳肩」

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屏東縣 Y 國小六年級 24 位學童,將男、女生依身高各分成五 組,各組學童依操作電腦前測資料,選出聳肩角度平均最大的男、女生各 5 位為 研究觀察對象。進行為期十週,每週二次,每次 40 分鐘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研 究採用「前後測設計」,於課程實施前、課程進行第十次後、課程第二十次結束 及課程結束三週後,進行四次學童操作電腦照片拍攝,測量聳肩角度,以了解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對改善學童操作電腦時「不自覺聳肩」的情形,及學童對 身心動作教育學習後的保留效果。研究結果發現:

一、課程實施後,檢測結果與課程實施前之比對皆達顯著效果(p<.05),顯示身 心動作教育對於改善學童操作電腦「不自覺聳肩」情形有顯著效果;在課程 結束三週後,學習的保留效果亦相當顯著。

二、研究者身心動作教學的專業能力,經課程實施歷程,在課程設計安排、引導 語的使用、情境控制、學員反應、師生互動、學員互動、教具使用得以提升。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不自覺聳肩不自覺聳肩不自覺聳肩不自覺聳肩、、、聳肩角度、聳肩角度聳肩角度 聳肩角度

(6)

The Application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into Solv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Unconscious Shoulder Shrug Problem

- Using the Computer as the Exampl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rse on solving students’ unconscious shoulder shrug problem when they operated the computer.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the 24 students who studied in grade 6 class 2 in Pingtung county Y elementary school. The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respectively we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height. Each group of students, according to pretest of operating the computer, were selected one male and one female student who had larger shoulder shrug angle from each group as the observed objects.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rse was designed for 10 weeks, with twice a week, and 40 minutes for each time.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design was adopted and there were 4 times in total for taking photos and measuring their shoulder shrug angle while using computer. Those tests were happened before the course, after the 10th class, after the last class, and also three weeks after the end of the cours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and the retentive effect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rse on solving the students’ unconscious shoulder shrug problem while operating the computer.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After executing the course, the ratio of the tests all reached conspicuous effect (p<.05), which showed the application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truly could solve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unconscious shoulder shrug from using computer.

The result also presented that the retentive effect after three weeks was still kept quite obviously.

2. The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teaching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rse, was promoted by way of implementing the course process, especially in contents arrangement, verbal cuing, classroom control, students’ responses,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also the design of the props.

Keywords: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unconscious shoulder shrug problem, shoulder shrug angle

(7)

身心動作課程對改善國小學童不自覺聳肩之研究 身心動作課程對改善國小學童不自覺聳肩之研究 身心動作課程對改善國小學童不自覺聳肩之研究 身心動作課程對改善國小學童不自覺聳肩之研究

- --

- 以使用電腦為例 以使用電腦為例 以使用電腦為例 以使用電腦為例

目 目 目

目 次 次 次 次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目次 ……… Ⅲ 表次 ……… Ⅵ 圖次 ……… Ⅶ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小學童使用電腦「不自覺聳肩」的探究 ………11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1

第三節 研究時間和地點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3

(8)

第五節 課程規劃與實施 ………37

第六節 檢測規劃與方法 ………58

第七節 研究參與人員 ………62

第八節 研究步驟 ………64

第九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66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學童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感受 ………69

第二節 使用電腦時「不自覺聳肩」之改變情形 ………80

第三節 教學能力之專業成長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0

第二節 建議 ………10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05

西文部份 ………110

附錄

附錄一 學校同意書………112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113

附錄三 量角器檢測圖………114

附錄四 量角器檢測紀錄表………117

附錄五 學童使用電腦聳肩測量紀錄表………118

附錄六 操作感受回饋表………119

附錄七 教學日誌………125

(9)

附錄八 課程操作觀察員檢核表………126

(10)

表 次

表3-1 學童選取資料表………31

表3-2 三位檢測員檢測資料描述性統計摘要表………35

表3-3 課程內容分析表………41

表3-4 身心動作課程實施進度表………43

表4-1 學童身心動作操作感受回饋統計表………70

表4-2 學童身心動作時身體覺得舒服、輕鬆次數統計表………71

表4-3 學童操作身心動作課程心得紀錄表………71

表4-4 學童身心動作操作後舒服感受統計表………76

表4-5 學童身心動作操作時不好意思感受統計表………77

表4-6 操作電腦聳肩角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80

表4-7 學童改善操作電腦不自覺聳肩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1

表4-8 身心動作課程第一次教學簡案………82

表4-9 身心動作課程第二次教學簡案………84

表4-10 身心動作課程第三次教學簡案………85

表4-11 身心動作課程第四次教學簡案………87

表4-12 身心動作課程第五次教學簡案………88

表4-13 身心動作課程整套動作教學簡案………90

表4-14 教學檢核統計表………95

表4-15 教學檢核第一階段統計表………96

表4-16 教學檢核第二階段統計表………96

(11)

圖 次

圖2-1 身心領域發展架構圖 ………21

圖3-1 研究架構圖 ………30

圖3-2 測量聳肩角度量角器 ………34

圖3-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架構圖 ………40

圖3-4 丹田呼吸 ………45

圖3-5 身體歸零 ………46

圖3-6 肩膀地圖 ………47

圖3-7 肩膀地圖 ………47

圖3-8 肩膀地圖 ………47

圖3-9 肩膀地圖 ………47

圖3-10 肩膀地圖 ………47

圖3-11 肩膀地圖 ………47

圖3-12 肩膀地圖 ………48

圖3-13 肩膀地圖 ………48

圖3-14 肩膀地圖 ………48

圖3-15 身體彩繪 ………49

圖3-16 身體彩繪 ………49

圖3-17 身體彩繪 ………49

圖3-18 身體彩繪 ………49

圖3-19 起身 ………49

圖3-20 起身 ………49

圖3-21 側彎伸展 ………50

(12)

圖3-22 側彎伸展 ………50

圖3-23 側彎伸展 ………50

圖3-24 肩臂推撐 ………51

圖3-25 肩臂推撐 ………51

圖3-26 下背伸展 ………51

圖3-27 下背伸展 ………51

圖3-28 下背伸展 ………51

圖3-29 側抱屈身 ………52

圖3-30 側抱屈身 ………52

圖3-31 側抱屈身 ………52

圖3-32 側抱屈身 ………52

圖3-33 近端運動 ………53

圖3-34 近端運動 ………53

圖3-35 近端運動 ………53

圖3-36 近端運動 ………53

圖3-37 近端運動 ………53

圖3-38 近端運動 ………53

圖3-39 近端運動 ………53

圖3-40 近端運動 ………53

圖3-41 引領回眸 ………54

圖3-42 引領回眸 ………54

圖3-43 屈膝深蹲 ………54

圖3-44 屈膝深蹲 ………54

圖3-45 倒掛尾閭 ………55

(13)

圖3-46 圓背伸展 ………55

圖3-47 圓背伸展 ………55

圖3-48 鎖骨擺動 ………56

圖3-49 鎖骨擺動 ………56

圖3-50 鎖骨擺動 ………56

圖3-51 鎖骨擺動 ………56

圖3-52 頸部繞環 ………57

圖3-53 頸部繞環 ………57

圖3-54 頸部繞環 ………57

圖3-55 頸部繞環 ………57

圖3-56 頸部繞環 ………57

圖3-57 頸部繞環 ………57

圖3-58 學童使用電檢測聳肩場地俯視圖 ………59

圖3-59 學童使用電檢測聳肩場地左側視圖 ………59

圖3-60 電腦桌面至頸椎及肩峰距離示意圖 ………60

圖3-61 學童肩頸取點圖 ………61

圖3-62 學童肩頸取點畫線圖 ………61

圖3-63 研究步驟圖 ………65

(14)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國小學童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健康狀況的良窳,更關係到國家的興衰。二十 一世紀是屬於資訊的時代,電腦的使用越來越普及,目前九年一貫教育的實行,

在國小四年級時便開始有電腦上機操作之教導課程,顯示使用電腦的年齡層正不 斷下降。近幾年多項研究發現,電腦族群因工作造成肩部不適的比例相當高。長 時間使用電腦會不經意的聳肩或肩膀用力,這是一種使用電腦時,身體普遍容易 出現的不良姿勢,此現象若不改善,將導致肩膀的上棘肌與斜方肌持續收縮而導 致炎症的發生,時間一久就會開始覺得肩膀、脖子很重,肩膀疼痛等症狀(陳慧 茹,2007)。

雖然政府非常重視學童的健康,衛生署與教育部於2004年結合地方政府、教 師及家長團體代表,共同簽署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劃(吳玉萍等,2006)。實施內 容規劃可謂巨細靡遺,唯獨闕漏不良姿勢及動作矯正有關預防傷害的項目。但諸 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不良姿勢,不僅戕害身體健康,對學習、成長發育亦有負 面影響,因此如何改善國小學童不良姿勢,是目前不容忽視的課題。

身心學是近幾年國內新興的學術領域,已有多篇研究證實,身心動作教育的 實施對促進個人身體覺察、改善身體疼痛有其一定效果。本研究希望透過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的實施,改善國小學童使用電腦時不自覺聳肩的不良姿勢。

本章主要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藉此提出研究待答問題,再說明與本研究有 關之重要名詞。本章一共分為五節,第一節闡明本研究之背景動機;第二節研究 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界定本研究提及之相關名詞;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五節為本研究之重要性。

(15)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身體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是人類內在思想與外界環境溝通的媒體,我們 可以藉著身體自我表達,而世界也藉著我們的身體直覺到我們的心思意念(漢菊 德,2002)。而一個成熟個體都必須歷經成長過程,小學更居於此歷程的重要階段,

在這個重要的教育時期,在身心兩方面的學習發展,由於考試領導教學,身體的 教育一直較被忽視。尤其在科技與知識快速發展之下,為迎合時代脈動,此一情 形更趨嚴重。

近幾年電腦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設備,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國家未來的 希望,在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免不了使用電腦及其週邊設備(朱緯穎,2003)。

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開始將電腦教育納入國中小學正式授課內容,台灣政府已撥 出數億元的經費,為各個國中小學建構電腦軟、硬體設備,同時培訓電腦技能教 師,並獎勵企業開發教學輔助軟體(林弘宗,2003)。

目前九年一貫教育的實行,在國小四年級時便開始有電腦上機操作之教學課 程,使用電腦的年齡層正不斷下降。2007年高雄市議員鄭光峰及林瑩蓉針對學童 的暑假生活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從1197份有效問卷中分析指出,有高達八成四的 學童有上網習慣,過去的電視兒童已經被網路兒童所取代,其中更有五成以上的 上網目的是玩線上遊戲(陳慧茹,2007)。因此國小學童使用電腦的人數比率相 當高,尤其上網玩線上遊戲或聊天室,在沒有家長的規範下,使用電腦的時間更 是毫無節制。

張若菡(2001)針對長時間固定姿勢的電腦族群研究發現,電腦族群使用電 腦時肩部會有肩胛面上舉抬高的情形。研究者經由張若菡之研究,觀察國小五、

六年級學童,於書寫或使用電腦時,發現學童肩部確有聳起現象,事後詢問,學 童大都沒有覺察到此一身體誤用的現象,這種聳肩的不良姿勢若不加以導正,未

(16)

來在學童身上衍生的後遺症將令人擔心。

日常生活中上肢的使用是最頻繁的,使用電腦時尤甚。根據美國職業安全衛 生署建議,密集的輸入作業時間不可超過 4 小時,因為上肢各關節可以容忍的重 複程度不同,肩關節每分鐘約 2.5 次,肘與手腕約 10 次,手指約 200 次;所以 人體上肢關節中,忍受重複程度是最低的,因動作頻繁而最容易發生疲勞現象的 就是肩關節(Cook, 1998)。Kibler(1998)指出肩部在三度空間中有超過 1600 種 的運動姿勢,其動作姿勢多、受傷機率高,常導致慢性退行性變化。由此可知人 體肩關節活動範圍相當大,但也相對的不穩定,容易造成傷害(林槐庭,2005)。

若是工作時經常有重複性動作、過度用力或採取不適當的姿勢均會造成累積性工 作傷害(張光喜,2001)。

肌肉骨骼疼痛是目前常見好發於身體的症狀,肌肉骨骼酸痛症狀會使活動能 力明顯降低,也會影響其個人生活(洪苡鈞,2004)。毛義方(1998)針對電腦 顯示終端機作業人員自覺疲勞症狀研究發現,在身體局部不適的症狀中,以頸部 或肩部僵硬之發生率及盛行率為最高,實驗組及對照組發生率分別是43.8%及 26.9%。顯示從事電腦操作易引起肩頸部位的不適感。

探討肩部疼痛的原因,大都源自於姿勢不良,因工作中以不自然的姿勢用力 於身體某個部位,使該部位的肌肉、肌腱、韌帶及骨骼等組織受到壓迫及拉長,

此壓迫有可能立即造成拉傷,或經長期重複性動作造成累積性之肌肉骨骼傷害。

如何正確的使用身體,修正不良姿勢,應是避免身體肌肉、肌腱、韌帶及骨骼等 組織受到傷害的有效方法。否則就算治療後,雖然不適症狀獲得緩解,但造成疼 痛的壓力、姿勢等因素沒有改善,很快又會復發(黃瑟明,2007)。上述在成人身 上會發生的傷害,也很有可能同樣的發生在學童身上(朱緯穎,2003)。國小學 童操作電腦時,不自覺聳肩的現象雖然存在,幸因國小學童操作電腦時間並不長,

尚不致造成肩部不適的情形,但此聳肩習慣一旦養成,未來勢必將對身體造成不

(17)

可預期的負面影響。

學童以不良姿勢使用身體的習慣,短期內所有的動作要求似乎都能達到,但 身上小小的不適易被忽略,若真的明顯到影響工作或生活時,問題就已十分嚴重。

國小學童使用電腦時,長期出現聳肩的不良姿勢,不免發生上述肩部肌肉或骨骼 的疾病。如何尋求有效方式加以改正,避免不良姿勢對國小學童造成傷害是刻不 容緩的要務。

近幾年從事身心動作教育的研究如雨後春筍,且研究證實經由相關課程的實 施,不僅對於治療下背痛、經痛及改善學童脊椎側彎有其療效,亦能增進學童對 身體內部的自我覺察效能。九年一貫課程就是要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研究者 欲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增進學童對身體自我覺察的能力,在從事任何 活動時,提升身體內部回饋的能力,察覺不當使用的部位,隨時調整身體,以正 確的姿勢使用身體,預防傷害的發生。

研究者接觸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後,經由理論學習與身心動作的實務操作,提 升身體的覺察能力後,才意識到自己在書寫或使用電腦時,肩部有嚴重聳起的現 象。除此發現,在日常生活的每個動作或是運動時,也會不斷的提醒自己覺察、

體知身體的感受與變化,並時時調整自己的姿勢,適當且正確的使用身體,截至 目前擁有一個自認滿意的健康身體。因有非常深刻的體認,決定將此美好體驗推 廣於學校教育現場,希望經由彙編系列身心動作,成為一套完整課程教材,指導 學童學習,能夠重新開啟身體的智慧、增進覺察能力並調整不當的身體使用方式,

輕鬆自在使用自己的身體,改善使用電腦時「不自覺聳肩」的情形,亦希望此教 材提供欲改善自身不良姿勢者,一個與時下不同卻有效的途徑。

(18)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依據身心學的理論基礎,針對國小學童操作電腦出現「不自覺聳肩」

的原因,彙編一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材,實施二十節課,每節四十分鐘。探討 學童學習後對身心動作課程的感受情形,對改善國小學童操作電腦「不自覺聳肩」

的效果,及如何經由課程教學歷程,提升研究者身心動作課程教學的專業能力。

一、研究目的

(一)經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瞭解國小學童對身心動作課程的感受情形。

(二)探討身心動作課程的實施,對國小學童使用電腦時「不自覺聳肩」的改善 效果。

(三)對於課程安排與實施歷程的自我省思,及研究者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 學能力的專業成長。

二、待答問題

(一)身心動作課程實施後,國小學童對身心動作感受程度為何?

(二)身心動作課程實施後,國小學童對使用電腦時「不自覺聳肩」改善情形為 何?

(三)課程觀察員對於課程的檢核建議為何?研究者對於課程安排與實施歷程的 自我省思及自我成長為何?

(19)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一、不良姿勢

支撐身體的骨架關節構造皆有其一定合理的使用範圍,凡是會讓關節或肌肉 額外承受應力的姿勢統稱為不良姿勢;相對的,讓關節或肌肉在承受最小應力時 就能達到工作最大的效能,就是正確的姿勢。本研究所謂不良姿勢,即操作電腦 時「不自覺聳肩」的現象。

二、不自覺聳肩

個體從事有關上肢活動的操作時,肩部會有上舉之情形,張若菡(2001)研 究發現電腦族群,在操作電腦時肩胛面會上舉抬高。但當事者卻常常覺察不到此 一情況,故本研究稱之為「不自覺聳肩」,若長時間以此不良姿勢使用身體,將 會造成肩部肌肉或骨骼的傷害。

學童使用電腦時,肩部聳起的現象,根據骨骼肌的動作原理,收縮是以一條 肌肉纖維為單位,遵守全或無定律(all-or-none law)。本研究依此原則界定,只要 肌肉收縮造成肩部上舉現象,不論肩部上舉距離高低皆視為聳肩現象。另脊椎及 鎖骨並不因肩部動作的改變,產生伸長或縮短的現象,故將其相對位置的變動,

亦視為肌肉的收縮所造成肩部上舉的現象。

三、身心動作課程

身心動作課程即依據身心學,重視身心整合、身體內在經驗及感受以瞭解身 心現象,所發展之動作教育課程。主要是透過重新檢視、具體經驗自我身體的結 構、功能、動作、感官知覺、感受和意識活動,以達到調整與平衡身心的一個教

(20)

本研究身心動作課程的設計目的,希望學童經由身心動作的學習,能夠認識 身體肩部結構,啟發身體的智慧,增進身體內在的覺察能力,提升自我身體使用 時的回饋機制,隨時放鬆身體每一個因不當用力造成緊繃的部位,進而改善聳肩 的不良姿勢。

四、學童身體感受

所謂身體感受就是個體對週遭環境接觸到的人、事、地、物,會產生喜歡、

不喜歡;舒服、不舒服;在意、不在意;接受、不接受;或完全不受影響的各種 感覺。本研究所謂之學童身體感受,定義為操作身心動作課程時對所有動作的接 受情形,操作時會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及操作後身體感覺輕鬆舒服的程度。

(21)

第四 第四

第四 第四節 節 節 節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與 與 與限制 與 限制 限制 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以屏東縣Y國小六年二班學童二十四人為本課程實施對象,前測後,

將全班男、女生依身高分成五個組距,每個組距選取聳肩最嚴重的男、女 生各五位,共10位學童為本研究觀察之對象。

(二)課程實施時間為九十六年十一月五日至九十七年一月十一日止共十週,每 週二次,每次40分鐘的身心動作課程教學活動。

(三)課程的編排以暑期在台東大學進修身心學相關課程,習得的身心動作教育 理念及本身實際操作心得,配合研究主題所需相關能力,作為編排教案的 依據,經與身心動作教育專家劉美珠教授討論,來進行本研究的身心動作 課程。

二、研究限制

(一)每個學童存在著個別差異,對身心動作操作的感覺與體會不盡相同,故研 究所收集之數據資料,僅為受試學童之身體感受,結果不宜作廣泛推論。

(二)課程實施場地在地下室,沒有空調,受限外在環境的無法克服的因素,可 能影響課程實施的效果。

(22)

第 第

第 第五 五 五節 五 節 節 節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重 重 重 重要性 要性 要性 要性

人類因文化、教育及環境變遷生活型態亦隨著改變,在醫療科技發展的提昇 下,許多疾病的死亡率已逐年下降,顯示著生活品質的提昇。但無庸置疑,科技 人文的進步雖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亦給現代人帶來另類不同的傷害。

梁蕙雯等(2005)的研究發現,電腦工作者疼痛的部位,以肩膀及頸部最高,

一年與一週的盛行率分別為肩膀:60.0%/31.3%,頸部:63.7%/27.0%。電腦使用者 罹患肩痛比率這麼高,雖然有相關研究及報告指出,此情況大都肇因於姿勢不良,

卻未能提供一套有效的預防方式,每年因而消耗許多醫療資源。

國小學童雖然鮮少發生,因使用電腦出現肩痛的情形,但在成人身上會發生 的傷害,也很有可能同樣的發生在學童身上(朱緯穎,2003)。本研究希望身心 動作課程的實施,能改善國小學童使用電腦時「不自覺聳肩」的不良姿勢,避免 身體傷害的發生,其重要性如下。

一、透過身心動作課程促進國小學童正確的使用身體

諸多研究顯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確能提升身體覺察能力,改善身體使用效 能,進而改善疼痛情形。國小學童大都不清楚身體的正確結構,不知如何正確使 用身體,也因此逐漸養成誤用身體的習慣而不自知。黃晴淇(2006)研究指出,

不當的身體使用往往來自於對身體的不了解、不在意或視其為當然,尤其對身體 結構認知不明確或不正確,往往是不當身體使用的根源;然而,要如何知道身體 的不當使用,自我覺察能力的開發是最重要的關鍵。國民小學設計的教材中,長 期以來缺乏一套引導學童進入身體,開發身體內在覺察能力

的課程,故本研究企由實驗過程,驗證彙編之身心動作課程,確能改善學童使用 身體的情形,提供愛惜國家幼苗的教育夥伴,一個入門的管道。

(23)

二、正視不良姿勢對身體的傷害

身體由骨架支撐,透過肌肉的伸長、收縮來完成所有動作,正確的姿勢使動 作看起來協調優美,也讓身體的使用都在容許應力範圍內,不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但不良的姿勢,會讓身體局部構造產生過多的應力,長時間的不當使用,不只會 對局部構造產生傷害,亦會對全身產生不良的影響。劉美珠(1999)指出,身體 宛若一個有生命的活動鏈,牽一髮即動全身,只要有一處過度使用或不當使用,

必定牽動到其他的身體部位以求平衡,在個人不自覺的習慣動作中,若有不當的 身體使用,長期下來則會造成身體結構的不對稱和姿勢的歪斜,許多慢性神經肌 肉骨骼的毛病也就逐漸出現,如頭痛、肩頸酸痛、坐骨神經痛、脊椎側彎症、下 背痛等。所以幫助學童以正確姿勢使用身體,乃是在塑造未來的健康國民,為厚 植國力奠基。

三、建立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

未雨綢繆是國人普遍存在的觀念,但絕大多數的人都只在物質方面下工夫,

而忽視身體健康的促進,對於身體更是長期的過度或錯誤使用而不自知,大部分 的人因為沒有預防的觀念,都會等到疼痛、不適上身,再行求醫診治,也因此造 成國內健保費常調漲以彌補虧損,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所謂「物有本末,事有 終始。」能針對事件的肇因防範未然,才能杜絕因外來環境因素對身體造成的傷 害,我國醫聖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論裡亦提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李 鴻恩(2004)指出不正確的動作,一旦養成牢不可破的壞習慣,積久成習,形成 不良動作模式,就難以改正。本研究企從身心動作課程的實施,改善學童操作電 腦時「不自覺聳肩」的不良姿勢,建立預防為促進身體健康的最佳途徑。

(24)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分成兩小節進行探討,第一節了解國小學童使用電腦概況、使用電腦時 發生「不自覺聳肩」的研究或報告、「不自覺聳肩」不良姿勢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治療及預防的方式,第二節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相關理論及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國小學童使用電腦 國小學童使用電腦 國小學童使用電腦「 國小學童使用電腦 「 「 「不自覺聳肩 不自覺聳肩 不自覺聳肩」 不自覺聳肩 」 」的探究 」 的探究 的探究 的探究

電腦的使用是時代的趨勢,國小學童絕對無法置身事外,但長時間使用電腦,

會因不良姿勢造成身體的傷害或病變。針對上述問題,如何找出有效解決方式?

本小節將搜集文獻資料分成:一、國小學童使用電腦概況;二、使用電腦「不自 覺聳肩」及不良姿勢的相關研究報告;三、使用電腦時不良姿勢對身體的影響;

四、使用電腦「不自覺聳肩」的改善方式,四部份進行探討。

一、國小學童使用電腦概況

二十世紀結束前人類科技最偉大的發明莫過於電腦的產生,剛開始電腦在幫 助人們處理日益繁雜的資訊上的確是無法取代的角色,然而隨著電腦應用領域不 斷的擴張與網際網路弗遠國界的特性,已將電腦的使用推至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 關,甚至認為是另一嶄新文明的開啟(吳健瓏,2002)。

隨著資訊科技潮流的脈動,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校園資訊教育軟硬體的提 升,藉以強化國民及早培養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放眼現況社會正是資訊蓬勃發 展的契機,而資訊素養的能力養成,自然成為個人發展終身學習技能上不可或缺

(25)

的必備能力。而教育部為大力推展國中小資訊教育,自民國八十二年七月至八十 六年六月的「補助國中小學電腦教室設備實施計畫」後,相繼在民國八十三年的

「E-mail到中小學計畫」,民國八十六年的「TANet至中小學計畫」,使得網路的 運用得到深入校園的教室內,而為力求實施成效並達成全方位的資訊教學環境,

普及全民資訊教育,並且因應資訊網路的迅速擴張,繼而規劃出民國八十六年七 月至九十六年六月的「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其中並訂定八十六年至九十年 為短期目標,九十年至九十六年為長期目標,期使提昇國人資訊素養能力(蔡禹 亮,2004)。

進入二十一世紀,電腦的使用狀況已經越來越普遍,每天使用電腦的人數正 快速的增加中(林弘宗,2003)。國內,根據行政院主計處電子處理資料中心,

電腦應用概況調查統計結果分析指出,90 年底我國個人電腦設置數達六百九十五 萬台,其中家庭部份為389.1 萬台(占56.0%),企業機關學校為305.8萬台(占44.0

%),與89 年底比較,增加56 萬台(占8.7%),其中家庭部份增加17.1%。就 個人電腦人機比觀察,平均每千人擁有310.2 台,也就是平均每3.2 人擁有一台個 人電腦。除辦公室外,90年底我國家庭個人電腦普及率為50.8%,每百戶家庭有58 台個人電腦,平均約兩個家庭即擁有一台個人電腦。顯示我國家庭電腦普及率持 續成長。我國個人電腦設置穩定增加,其中家庭之個人電腦設置數增加較為迅速,

在在顯示個人電腦已成為國人的主要消費趨勢(行政院主計處電子處理資料中心,

2002)。

由於電腦的普及,電腦的使用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根據高雄市議員鄭 光峰及林瑩蓉2007年八月公佈一份暑假生活問卷調查,結果從1197份有效問卷中 分析指出,有高達八成學童有上網習慣,過去的電視兒童已經被網路兒童所取代,

而窩在家裡打線上遊戲是過暑假生活的首選(洪慧瑜,2007)。

綜上所述,為了趕上時代潮流趨勢,國小學童除了在學校正式課程必須學習

(26)

電腦外,加上家用電腦的普及,電腦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設備之ㄧ。也 因而造成國小學童未來長時間使用電腦,將是無可避免的現象。但此現象背後潛 藏未發的問題,不能視而不見,而應予正視,及早採取預防的措施。

二、使用電腦「不自覺聳肩」及不良姿勢的相關研究報告

為了促進台灣資訊教育全面向下扎根,讓電腦學習從小學開始,台灣教育部 統計八十九學年度台灣國小學童總人數達1,925,981人,未來計畫學童電腦課將逐 步朝向一人一機制(教育部網站,2001)。如此早期讓學童開始學習電腦,以迎 合二十一世紀資訊領導趨勢時,背後所潛藏的隱憂也漸漸被專家學者所提出,並 呼籲凡是證實有關成年人操作電腦鍵盤與滑鼠所產生的傷害風險,也將同樣作用 於我們正值發育中的學童(Lucas, 1998),這樣的影響效應將更深入與久遠。

對於現在這些未來主人翁而言,不學電腦似乎就要輸在起跑點上,儘管學者 專家對於學童應該何時開始學習電腦,仍然爭議頗多,但是學童接觸電腦的時機 日漸提早,使用的時間也慢慢增加,卻是不爭的事實(吳健瓏,2002)。

台安醫院復健科主任鍾佩珍表示使用電腦時會經常聳肩而不自知,長時間使 用電腦不經意的聳肩或肩膀用力將導致肩膀的上棘肌與斜方肌一直收縮而發炎,

這樣的症狀稱為肌膜炎或是筋膜炎。這樣的症狀通常一大早上班不會有什麼異 樣,但是開始使用電腦工作約 10~15 分鐘就會開始覺得肩膀、脖子很重,肩膀疼 痛是主要症狀(陳慧茹,2007)。

林志禹(2004)研究發現電腦族群最為疲勞或疼痛的部位分別為眼睛(74%)、

頸部(69%)、右肩膀(68%),且造成疼痛最大的原因為年齡、工作年資及肩頸 不正確姿勢。張若菡(2002)針對長時間固定姿勢造成肌肉骨骼不適之電腦族群,

探討電腦使用中肩部動作形態,實驗結果發現肩關節會出現下列三種現象:(一)

肩胛面上舉抬高(二)肩胛面上舉偏前屈(三)肩胛面上舉偏外展。另外在所有

(27)

電腦操作動作中,肩關節活動向度「內旋外旋」、「後伸」、「內收」、「水平 後伸」完全沒有動作。上述研究結果肩胛面上舉的動作,即本研究學童使用電腦 的聳肩情形,所以使用電腦時容易發生聳肩的不良姿勢。

電腦在未來的工作職場上是必須配備,因此培養學童電腦使用能力,是教育 歷程不容忽略的一環,但使用電腦聳肩的不良姿勢,常常連電腦使用者本身都不 易察覺,因而易被忽視,如不及時改正,再長時間的使用電腦,接踵而來的便會 造成身體的傷害。

三、使用電腦時不良姿勢對身體的影響

姿勢為身體各肢段在空間中相對位置(David,2002)。臨床上,凡是會增加 關節活動肌肉額外承受應力的姿勢統稱為不良姿勢;而正確的姿勢能降低關節所 承受應力(黃暐勳,2004)。數百億年前,人類從四肢著地的動物,進化成兩腳 直立行走的那一刻,雖然人類因此提高了視野,並空出兩手來使用工具,取得了 極大的優勢,終於成為地球上的主宰。然而人類也因此付出代價,其中除了大家 熟知的腰椎疾患外,頸、肩、上肢的設計,也暴露了一項天生的弱點。人類上肢 的重量,自肩胛經上臂、前臂至手,缺乏骨性關節的支撐,得完全仰仗頸肩部肌 肉懸吊(中華民國疼痛醫學會,2003)。也就是註定人類必須以不良姿勢使用身體,

承受更多的傷害,再加上絕大多數人並不清楚身體構造,錯誤使用身體的情況更 是屢見不鮮。

當肌肉長時間維持在不正常收縮的狀態下,易引起骨骼肌肉系統問題,現代 人往往因工作或娛樂上的需求,必須長時間維持在固定的姿勢如久坐、久站,很 少有機會改變姿勢讓肌肉骨骼重新舒展,且部份正常人亦經常習慣性不自覺的處 於不良姿勢下。造成姿勢不良的主要因素可分為三大類: 遺傳性、疾病與習慣性

(David, 2002)。遺傳性與疾病所造成的姿勢不良,指個體之肌肉骨骼系統已有

(28)

結構性變異,無法藉由自己的肌肉力量與意識來維持於較適當的姿勢。習慣性的 姿勢不良,指個體的肌肉骨骼系統沒有結構上的問題,但因工作環境、職業上需 求或身體使用習慣等因素,長期的維持在一特定姿勢下,造成神經肌肉骨骼系統 及軟組織適應該姿勢,而使肌肉、軟組織自主性的維持在一特定長度,因此個體 態度上與習慣上會覺得維持在該姿勢下對其而言是較為舒適的姿勢(黃暐勳,

2004)。

推動資訊教育是政府既定的政策,但目前尚未有完整且具體的預先保護措 施,然而有鑑於先進國家的經驗,國內各方學者也陸續呼籲父母與師長注意學童 使用電腦姿勢與時間。由於大多數的鍵盤與滑鼠都是針對大人而設計的,對於人 體尺寸小許多的國小學童而言,其適合性的問題難保不讓人感到質疑,一個沒有 考慮人體計測理論依據與標準的產品,如長期慣性使用下,將會迫使學童採取不 良的操作姿勢(吳健瓏,2002)。

學童間本就存在著個別差異,因此在身心發展會發生不同的差距。學校電腦 硬體設備統一的成人尺寸規格明顯不能符合每位學童的需求,包括國小電腦教室 的電腦桌及椅子大都為統一固定規格,以一套相同高度的桌椅,由不同身高的學 童使用,勢必造成不良姿勢的發生。林靜宜(1995)針對台中市國民小學新型式 課桌椅認知調查研究發現,有 31.6%之學童認為現用課桌椅不適合其身材,而有 36.4%之老師認為課桌椅適合身材者不到一半,尤其只有 27.8%之家長認為其子女 所用課桌椅適合身材。另外,學童當中有 57.1%警覺到自己坐姿不良。

基於上述電腦使用環境的不利因素,使得學童在使用電腦時,手部被迫操作 缺乏人體計測考量的鍵盤與滑鼠,同樣也承受著成人在電腦傷害上的風險,這些 傷害包括了頸部、背部的肌肉疼痛與手部容易發生的重複性應變傷害(Kroener, 1997),而這些病症皆被認為與電腦使用過久及姿勢不正確有關。

(29)

梁蕙雯等(2005)以台北縣某資訊科技公司為研究對象,共得到460份有效問 卷,分析發現曾經有疼痛的部位,以肩膀及頸部最高,一年與一週的盛行率分別 為肩膀:60.0%/31.3%,頸部:63.7%/27.0%,兩個部位疼痛且影響生活的比例則分 別為25.4%及23.7%。蔡明煌(1996)針對某公司電話接聽與鍵盤鍵入工作,單純 電腦鍵入的作業人員76人;政府某機構每日操作電腦近半個工作天的事務性工作 人員29人為A組,另外對照研究對象是政府某機構未操作電腦之純事務性工作人員 33人,整天的工作並未使用電腦為B組。結果發現,在身體局部不適的症狀中,則 以頸部或肩部僵硬之發生率及盛行率為最高,發生率在A、B 兩組分別是43.8%及 26.9%。

從上述資料發現,造成身體肌肉骨骼痠痛的原因,大都由於姿勢不正確,增 加關節或肌肉額外承受應力所引起。使用電腦時會出現不自覺聳肩現象,增加肩 關節或肌肉額外承受應力,因此使電腦族群易發生肩部肌肉骨骼病變,如何在使 用電腦時保持正確姿勢,改善不自覺聳肩現象,降低電腦使用者肩部酸痛的罹患 率,不僅相當重要也是應予正視的課題。

四、使用電腦「不自覺聳肩」的改善方式

肩關節肌肉酸痛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在成人身上會發生的傷害,也很有可能 同樣的發生在學童身上(朱緯穎,2003)。事實上肩關節酸痛逐漸年輕化,不一定 要年紀大,也不分男女,甚至連小學生都會發生類似症狀(涂富籌,2007)。

因使用電腦造成肩關節的肌膜疼痛雖然不會要人命,但是常常有患者會痛到 無法正常上班、影響情緒和工作表現。由於工商時代生活步調快速,在一切講求 速效的情況下,藉助醫療者大有人在,但肩關節疼痛原因不盡相同,治療須針對 個別不同的原因,針對問題的源頭加以處理。可以給予病人適當的藥物、復健,

如熱敷、電療、超音波短波等等,亦可予針灸治療(涂富籌,2007)。只是治療後,

(30)

雖然不適症狀獲得緩解,但造成疼痛的壓力、姿勢等因素沒有改善,很快又會復 發(黃瑟明,2007)。

習慣性姿勢不良,往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身體兩側,出現不對稱的肌力或肌 耐力不足的情形。目前處理不良姿勢的方法,若僅為單純習慣性姿勢不良,會建 議以適當的運動、物理治療以恢復、訓練肌力及肌耐力,使身體兩側相互作用的 肌群之肌力能達到功能性的對稱,或利用簡單的裝具使患者保持在正確的姿勢下

(黃暐勳,2004)。並針對患者制定運動自覺及正常姿勢控制的再訓練,期望能 漸漸改善不良姿勢習慣(Carolyn, 2002)。

但患者結束訓練後,在後續的姿勢維持上,表現出的是一種不積極的態度,

且因患者神經肌肉骨骼系統及軟組織已長期適應該不良姿勢,造成肌肉、軟組織 自主性的維持在一特定長度,而訓練時所期望要求恢復到的正常肌肉、軟組織長 度,對個體之神經肌肉骨骼系統而言反成不正常長度,個體很容易又不自覺的維 持在不適當的姿勢下,使得整個復健療程所花費的時間及費用無形中增加很多。

另外在復健過程中治療師也因缺乏適當工具,來評估患者在結束訓練後,日常生 活中實際姿勢維持情形,進而修正姿勢矯正、訓練計劃。目前在處理習慣性姿勢 不良的成效相當有限(黃暐勳,2004)。

肩關節的酸痛情況輕重不一,嚴重者唯有藉助醫療系統與予治療。馬偕醫院 家庭醫學科主任林亞發(2007)認為,西醫治療有四個境界,最低境界的醫學是 外科,生命飽受麻醉之苦和刀傷之害。次低境界的醫學是內科慢性病, 消耗全民 健保最多資源,依賴藥物,延緩死亡,減少病痛。次高境界的醫學是健康檢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除疾病。最高境界的醫學則是嚴守自然規律,防大病於 未然,生命最後由於自然衰老而迅速辭世。因此有效改正身體使用時的不良姿勢,

仍是預防疾病與傷害上身的最佳方式。

(31)

為了給予身體出現不良姿勢時,提供警示作用,讓身體得以回復正確姿勢。

Azrin(1968)提 出利 用 一 可攜 式電子 裝置 偵測、判 斷使 用者 是否處在 鬆散姿 勢

(slouch posture)下,若使用者處在鬆散姿勢下時,便發出警告音,直到使用者回 復到正確姿勢為止。讓使用者長時間、警覺性的主動維持在較適當的姿勢下。另 外Wong(2001)研究報告中,使用由Dworkin(1982)研發,針對青春期自發性脊椎側 彎患者設計的姿勢訓練裝置,患者只需正確配戴該裝置,藉由該裝置的提醒,協 助患者隨時警覺性地藉由自身肌肉的力量,維持在正確的姿勢下,不需穿戴在治 療 青 春 期 自 發 性 患 者 所 常 用 的 背 架 , 就 可 達 到 防 止 側 彎 角 度 惡 化 的 效 果 。 Wong(2001)同時指出,透過讓患者長時間使用該裝置,適時地給予聲音回饋提醒,

甚至可能達到重塑患者本體感覺的效果,即使停止使用該生物回饋裝置,患者仍 可繼續保有良好的姿勢習慣。但上述體外姿勢警示裝置,使用上有相當高的誤判 率,實際使用時,使用者很難獨自將該裝置穿戴設定妥善,是其缺點(黃暐勳,

2004)。而且患者在停止使用姿勢警示裝具後,很容易又不自覺的產生姿勢不良

(Wong, 2001)。

綜上所述,電腦已成為日常生活中工作、聯繫或娛樂上,使用率相當高的設 備。國小為因應未來的資訊時代,電腦課已成為一門必修的學科。但因電腦設備 尺寸設計、課桌椅外在環境不利因素或個人習慣性的影響,學童使用電腦時大都 有不自覺聳肩的不良姿勢發生,若不謀求改善對策,造成骨骼肌肉的傷害,將是 一大隱憂。目前對於改善不良姿勢,不論是藉由適當的運動、物理治療、肌力及 肌耐力的訓練以增加強度,或是利用電子偵測姿勢裝置來提醒,修正不良姿勢,

都是外觻的方式。因此停用偵測裝置或結束訓練後,在後續的姿勢維持上,很容 易再恢復原有使用的不良姿勢。因此經由身體的再教育,喚醒身體智慧,提升內 在身體覺察能力,透過內在回饋方式來改善不良姿勢,才是維持身體正確的使用 方式,有效且具有永久性的可行方式。

(32)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本節將蒐集身心動作教育相關的文獻資料,身心學的基本論述、身心動作課 程的基本論述及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身體使用的相關研究三部份,進行論述。

一、身心學的基本論述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以身心學為理念基礎,為達成教育目的所採取的動作 課程。其型態雖不以治療為主要目的,卻能藉由動作對身體的再教育,達到預防 身體傷害甚至避免疾病的效能。

(一)身心學的起源

西洋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闡述的「我思故我在」哲學思想,早已成為舉世傳 誦的名言,但此名言卻讓身心二元的發展,長久以來,形成偏重心智學習而忽略 身體的教育。身與心截然二分成兩個實體的觀念,已普遍地深植於科學實驗、醫學研 究和教育領域裡,更於無形中影響了人們對身體的態度以及對身體的偏見(Klienmen, 1972)。身心學的興起,便是源自於許多哲學家對「身體」提出許多不同的觀點與 對話,而引發許多「身」與「心」關係的見解與反省(林季福,2004)。十九世 紀末,基於個人為了解決自己身體上的一些問題,或是對身體的好奇,進而對自 我身體的重新探索,隨著不斷體驗的過程和經驗的累積,逐漸發展出不同派別的 身體療法與技巧,直到1976年 Thomas Hanna 界定了這個重視身心整合、強調內 在去經驗身體感受以了解身心現象的研究科學(劉美珠,2004a)。

(二)身心學的基本理念

身心學的範圍相當大,雖各有不同的學派及技巧,有著不同的理論與重點,

但其目標一致,皆重視個人潛能的開發及身心健康與合諧,以更輕鬆、更自在及 更有效率的進行動作與使用身體(吳美慧,2006)。身心學(Somatics)是從第一

(33)

人稱「我」的角度,來實際探訪身體,透過系列的理論方法,進行身與心的對話,

進一步開發人體的覺察和增進身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鄭國雄,2006)。為達此 目的,必須透過有系統的方法和理論,經由身體感覺、反應與動作的操作,來調 整身體及影響新層面,使人類更清楚的認識自我,發揮潛能(劉美珠,2003)。

身心學根據身心學領域的發展架構圖(圖2-1),可分為身心教育及身心治療兩大 主軸。身心教育強調使用習慣或觀念的再教育與再學習,具積極及預防性;身心 治療針對身體疼痛或不適進行治療,或身體狀況調整後之心理上的痊癒,屬消極 具改善性(吳美慧,2006)。二者目的雖然不同,但同樣重視身體與動作的獨特 性。依據建構身心學的理論基礎,主要可歸納出與本研究相關的六個基本觀點:

1. 活生生的有機體(soma-the living body)身體狀態是不斷改變的,人體需 透過各種調整的方法維持與促進氣、液體及快樂和愉悅三種身體的流動 性,便能達到全人的健康生活。

2. 從第一人稱觀察人體(observed from a first-person viewpoint)由第三人稱 的角度觀察身體造成「身體被物化」,應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探索內在,

強調自觀內省的過程。

3. 由自我內在去經驗(experienced from within)身體本身有其心靈智慧,有 自我調整和改進的能力,要學會向內探索與它溝通,體會不同的身體動 作,傾聽身體所發出的訊息。

4. 開發覺察能力(awareness)覺察的開發是身心教育最主要的重點,從對自 己身體的覺察為基礎,藉由對身體改變的瞭解提昇對自我身體的覺察敏銳 度。

5. 覺察改變(change)與選擇(choice)身體猶如一個小宇宙,呈現不斷改 變的動態平衡現象,透過對身體之變化多端的體認,可以更清楚的學習面 對選擇和掌控自己。

(34)

6. 尊重身體的智慧(body wisdom)每一個細胞都有它自己的心靈和運作的智 慧,身體有其運作的心性智慧,有其神奇的、無法言喻的自我調整能力。

(林大豐、劉美珠,2003)

圖2-1 身心學領域發展架構圖(引自劉美珠,2005:9)

身心辯證的反省

東方與西方 身心觀與方法 身心學觀點

somatics

教育 education 治療 therapy

身心教育 somatic education

動作 movement 手技 bodywork

身心動作 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身心動作 治療 somatic movement

therapy

身心手技 教育 somatic bodywork

for education

身心手療 somatic bodywork

for therapy

身心治療 somatic therapy 理念

目的

手段

型態

歸類

(35)

二、身心動作課程的基本論述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為身心動作教育的課程總稱,即是以身心學為理論基 礎,透過「動作教育」的形態,以檢視和體會自我個體的結構與功能、動作與感 受、身體和心理等相互間的密切關係,進而瞭解自己、掌握自己之全人教育(劉 美珠、林大豐,2001)。因各派身心學者在進入身體自我探索的背景不同、目的 不同,所產生的應用方式也不同;其中經由身體感覺、反應與動作的探索,強調 身體再教育和再學習的觀點,發展出一系列相關教育的型態,即為「身心教育」

(陳昱甫,2006)。

依據Linden(1994)所提出的觀點,身心教育的內容與方向大致可歸納為下列數 點(劉美珠,2005):

(一)尊重身體的智慧

「身體」並非僅是physical body,而是具備自我感知、自我體察和自我調整能 力之有機體 ─ soma(劉美珠、林大豐,2001)。所以身體有其內在的智慧,然而 多數人卻從未正視身體在認知、學習、創造、自我了解和人際關係所扮演的角色

(Knaster, 1999)。因此身體的主體性是不容忽略的存在事實,從生理組織的完美 運作、身體對危機自動處理的動員能力、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再生、痊癒和恢復的 神奇能力等,在在顯示人類肢體具有深度的智慧,有時候並不受意識(心智)所 控制(陳怡真,2004)。

(二)開發覺察(awareness)

「覺察」是知覺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狀況,將注意力由外界轉移到內在,時時 檢視自我與身體的關係,體會存在於身體裡的感受,和自己的生命培養全新的關 係,從而體察身體運作的方式、自主性的智慧和運行的邏輯(Olsen, 1991)身心健 康的先決條件,就是先要能「覺察」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狀況,「覺察能力的開發」

乃身心學重要之一環,許多文獻均有深入探討(劉美珠,2003a;高華峰,1998;

(36)

Knaster, 1999;李宗芹,1996)。但是身體教育最被徹底忽略的區域之一是:對內 在的覺察,全人內在與外在經驗的對話(Olsen, 1991)。而知覺的幅度、區域與範 圍則需透過學習而深化。」動作治療視覺察為身體和思想心靈的對話,藉由身體 動作的擴展與體會而對自我有更深的瞭解(李宗芹,1996)。高華峰(1998)認 為覺察能力需靠平時練習培養。國內身心學者劉美珠(2003a)提出「覺察是一種 將無意識層面提升到意識層面的體察過程,也是一個在無意識與意識之間不斷來 回對話的過程。」其並指出覺察的開發是身心教育最主要的重點。身心教育則透 過一系列活動課程來開發身體的覺察能力,強調直接而立即體會感覺經驗,幫助 我們將非批判性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習以為常的身體變化,在用心品味當下過程 裡,「覺察」的現象就發生了(陳怡真,2004)。

(三)改善身體覺察的能力

身心學者Hanna(1986)定義Soma 為指由內在自我覺察所能了解到的身體現 象,其強調 “being"和“embodiment"即「當下」和「身體的具體經驗」。例如:

「從不同姿勢中體會身體重量與地心引力的關係」、「在空間裡走動、移位,感 覺自己身體如何移動」、「探索個人身體空間範圍,體會情緒的變化」。身心學 者認為,若想深入體會身體智慧的存在,就必須向內探索,學習與它溝通,傾聽 它所發出的訊息。此領域跳脫傳統哲思辨正等議題探討,直接訴諸身體內在的經 驗感覺、反應與動作操作,來進行身體現象、動作經驗、分析、調整與治療(劉 美珠,2003a)。

(四)重視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

「Soma 不僅僅是三度次元的,它具有高度、深度、寬度和時間等四度次元的 元素,而時間指的就是『過程』(Hanna, 1983)。」根據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的說法:許多身體的誤用常根源於「追求目的」所造成的,不自覺地 緊繃肌肉、急著想獲得立即的成果,而未能好好體會整個過程(Knaster, 1999)。

(37)

身心技巧( somatic approaches)的操作強調動作經驗的體會與自我知覺導向

(sensory-oriented),焦點著重於活動中內觀自省、自我探索的歷程,認為身體的 學習課程是一個不斷延續下去的「過程」(means-whereby), 而非汲汲於「目標」

(end-gaining)的達成(劉美珠,2003a)。

(五) 體知改變(change)與選擇(choice)

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不斷地改變,轉瞬間即有差異,如果沒有培養覺察的能 力與習慣,就無法體會它的「變」與區別它的「異」,對身體的改變常習而不察

(陳怡真,2004)。身體是動力的實體,身體內的細胞不斷地再生、運作、死亡、

與更新,改變是不斷地遍及身體的生命循環(Olsen, 1991)。身心學大師Feldenkrais 曾說:「如果一個人不去覺察自己的身體,就無法區別身體現象、動作或感受的 差異;沒有區別的能力,也就無從選擇;沒有選擇,也就無從改變。」而學習的 過程是在於「體知身體的異同」、「瞭解有何選擇」和進行「有意圖改變」,從 而使自己更加有選擇性,更加彈性(Feldenkrais, 1998;劉美珠,2003a)。因此,

培養敏銳的「覺察」能力以「區別」身體的變化,進而發生「選擇」與「改變」,,

是身心教育建構的要素。

(六)身體再教育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patterning)

身心學者發現,不斷重複的動作模式創造了宇宙的型態和身體的架構(Hanna, 1987),由此可知,日常生活的動作模式影響力之深遠廣大。動作模式影響架構,

架構影響動作模式,兩者互為表裡(陳怡真,2004)。週遭人群普遍可見「動作 模式與身體結構間的對話」,我們可以觀察到共通的身體結構,但個體之間存在 於結構的使用方式是非常不同的(Olsen, 1991)。人類出生後都能輕鬆自然的完成 各種動作,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生理、社會、文化和情感經驗將因個人的生 活經驗,形成對天生的動作能力干擾,而後演變成各式各樣的障礙或疼痛。這些 不良的身體習慣,如站立的姿態、寫字的方式、彎腰撿東西的動作,身體都可能

(38)

被誤用,而每次做動作時都會落入錯誤且不自覺的模式(Knaster, 1999)。所幸,

身體的使用模式並非不可改變的,經由身體再教育與習慣動作的重塑,重新學習 對身體結構的認知(body mapping),體驗新的動作感覺,重整身體的運作方式,

產生新的動作習慣,以更輕鬆、更適當、更經濟的高效率模式來使用身體(陳怡 真,2004)。

身心教育透過肢體「動作」作為進入身體的主要手段,藉由身體動作進入,

從外顯行為無法觀察的自我內在世界,重新教育身體、傾聽身體的聲音與學習對 身體的尊重,這種以身心學為哲學思想和身心教育為理念基礎,發展出來的體育 教學模式,即稱為「身心動作教育」;而實際付諸教學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即稱 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陳昱甫,2006)。依據上述六項身心動作教育的內容 與方向,定為課程目標,作為本研究課程編排的理論基礎。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身心學是近幾年國內新興的學術領域,已有多篇研究證實,身心動作教育的 實施對促進個人身體覺察、改善身體疼痛有其一定效果。

美國「安德佛教育者」(Andovet Education)教師聯絡組織網策劃了一系列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正在全美各州開設教授中。課程目標主要針對音樂工作者在表 演的動作過程中,提供有關身體控制的正確訊息,如何有效率及安全的身體使用,

以改善音樂表現及演奏的生涯。課程內容包含:先將音樂訓練回歸到身體的身心 動作教育,以培養感覺的洞察力及感應力;建構身體中心軸的認知及認識身體各 部位之平衡位置;建構手臂結構的認知;呼吸;建構雙腿結構的認知及身體覺察 的啟發等(Conable, 1998)。

卓子文(2001)指出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學習,舞者身體覺察到肌肉張 力狀態、身體使用方式、身體舊習慣、呼吸與動作間的關係敏感度,增進身體疲

(39)

勞或舞蹈傷害的改善經驗、技巧的學習、以及對身體的態度等等的覺察經驗,進 而提供舞蹈老師一個重新思考其教學與訓練方針之參考。因此可以瞭解到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具有喚醒身體覺察的能力,提供學習者選擇的機會,去改變身體的使 用方式,避免身體使用不當所引起的運動傷害。劉美珠(2002)以九名大學男女 體 操 選 手 為 對 象 , 進 行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之 應 用 研 究 , 以 瞭 解 身 心 覺 察( soma awareness)的開發對其身體調整、疲勞的消除和運動傷害改善之效果。研究結果 發現,九名體操選手都自覺到身體覺察能力有明顯的進步,對於疲勞的消除、疼 痛的減緩,以及身體的放鬆有改善;但對舊有的運動傷害並無明顯改善。林大豐

(2005)針對運動員下背痛情況,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發現雖然研究期間運 動員同時接受嚴格訓練,但是疼痛的情況隨著練習週次仍獲得顯著的減輕,在肌 肉控制與柔軟度表現上都有非常顯著的改善效果。其中以骨盆時鐘與平躺舉腿最 受歡迎。

曾雅莉(2006)指出12 週彼拉提斯核心運動訓練可以改善下背痛患者之日常 生活功能、降低疼痛程度、增加核心肌群控制能力及減少睡眠困擾,但兩組在不 同層面的改善效果,則無顯著的差異性。陳昱甫(2006)以國小教師發生下背痛 的原因,設計並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結果不僅教師下背痛情形獲得改善,在 身體覺察、自我放鬆、身體使用及自我調整四個身心層面亦獲得提昇。

黃晴淇(2006)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提供國小教師認識自己的身體、開發自 我覺察能力的方法,並運用學習身心放鬆技巧,以提昇國小教師對工作壓力的處 理能力。江正發(2006)針對大學女生進行十八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包含身 體結構介紹,身體活動操作與呼吸技巧的練習,而後發現研究對象都能自覺在身 體覺察能力、經痛程度、經痛時間與狀況有明顯改善,對於正確使用身體結構,

調整身體,身體的放鬆有很大的幫助。

林季福(2004)認為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讓學童經由課程的學習,

(40)

其結構認知、上課專注力、肢體動作創思與探索有明顯的進步,也增加對自我身 體的覺察能力、重新教育身體的使用、改善身體的姿勢,對於學童脊柱側彎實質 上的改善具有顯著效果,在身體感受評估改變上,脊柱側彎所引起疼痛不舒服的 感受逐漸降低,身體舒服感受則越來越高。因此可以得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可 以改善學習者身體的不良姿勢。蔡琇琪(2004)提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呼吸覺 察活動教學,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童的靜定、放鬆具有正面的效果。由此研究瞭解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可以協助學習者身體肌群的放鬆,避免肌肉緊繃引發身體不必 要的疲勞,真正達到休息的目的。吳美慧(2006)指出身心遊戲課程可增加呼吸 深度,呼吸認知概念轉變,喚醒身體放鬆意識,增加喜愛身體感覺,對學童呼吸 覺察有提升效能。另一方面身心遊戲課程能增加全身性身體活動能力,對動態肢 體動作、身體控制能力、身體態度覺察開發有提升效益。鄭國雄(2006)探討經 過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學習,國小學童對身體自我概念的皆有顯著的進 步。張玉佩(2006)曾以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為基礎,研發設計身體覺察及動作體 驗活動課程,透過小團體輔導的方式,了解學童改善情緒與行為困擾的實施效果;

其研究發現教學活動方案能提升學童的身體覺察能力,對於輔導學童改善情緒與 行為困擾具有正面效果。

綜合而言身心學的興起,源自哲學家對「身體」不同的觀點與對話,或為了 解決身體上的一些問題,以及對身體的好奇,進而對自我身體的重新探索,所累 積發展出來的身體療法與技巧。覺察的開發是身心教育最主要的重點,從對自己 身體的覺察為基礎,藉由對身體改變的瞭解提昇對自我身體的覺察敏銳度;身體 猶如一個小宇宙,呈現不斷改變的動態平衡現象,身體狀態是不斷改變的,人體 需透過各種調整的方法,體認變化多端的身體,才能更清楚的學習面對選擇和掌 控自己;身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其個別的心靈和運作智慧,更具備神奇、無法 言喻自我調整和改進身體的能力,所以必須學會向內探索與它溝通,體會不同的

(41)

身體動作,傾聽身體所發出的訊息,體會因新訊息的加入及環境的改變而隨之改 變身體使用的過程;身心學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探索內在,強調自觀內省的過程;

有時仍須藉由手的接觸和引導增進身體覺察,對習慣動作進行重新調整;藉以瞭 解身體因外在環境變化而產生的改變,來尋求自我與外在環境之間的調和關係。

上述的諸多研究中可以發現,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學習,確能提供有關身體 控制的正確訊息,提高身體的覺察能力,可以有效率及安全的身體使用,避免不 良姿勢所引發的身體傷害,並讓學習者學會放鬆的方式,減少疲勞的長期累積,

另一方面,透過身心動作的調整,更能達到治療身體疼痛的目的,減少就醫機會,

提升生活品質,降低身體疼痛對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採用質性與量化之研究方法,經由文獻的蒐集、整理與探討,依據台 東大學林大豐教授與劉美珠教授身心動作課程的授課資料,再以身心學中的相關 理論為基礎,彙編一套改善國小學童改善使用電腦時「不自覺聳肩」的身心動作 課程,學童在實際身心動作課程操作的過程中,了解身體的結構,啟發身體的智 慧,增進身體覺察效能,進而正確的使用身體,隨時調整身體的不良姿勢。

經由課程實施前、第五週、第十週及課程結束三週後,進行學童電腦操作照 片拍攝。學生操作電腦六分鐘,開始前拍攝第一張放鬆準備的照片,作為比對基 準照片,第四分鐘起再拍攝照片,作為統計分析之量化資料。藉以了解接受身心 動作課程學童,在促進自我身體覺察能力後,學童對使用電腦時「不自覺聳肩」

的改善情形。本研究透過學生課程感受之回饋表、錄影帶及教學日誌,作為質性 研究資料,藉以了解受試學童對自我身體的感受及課程動作的感受程度。本章的 內容主要是說明研究的方法與步驟,共分為九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研 究對象,第三節研究時間和地點,第四節詳述研究工具,第五節課程規劃與實施,

第六節敘述檢測規劃與方法,第七節說明研究參與人員,第八節研究步驟,第九 節為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架構是根據身心學之理論基礎,彙編一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以改 善國小學童操作電腦時「不自覺聳肩」之情形,研究之架構圖,列於圖3-1。

圖3-1 研究架構圖 身心學理論

身心動作教育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身心動作精熟練習 國小學童

改善操作電腦時

「不自覺聳肩」的情形

(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徵得屏東縣Y國小校長同意,如附錄一。以96學年度六年二班學生為身 心動作課程實施對象,實驗前告知學生研究目的及實施過程,經家長填寫同意書,

如附錄二,獲得家長同意。該班原有24位學童,將男女生依身高各分成五組。各 組學童依電腦操作前測資料,選出聳肩平均角度最大者,男女生各五位為研究觀 察對象,詳如表3-1。選出的10位學童,依座號順序給予S01~S10之代號。

表3-1 學童選取資料表

男生 女生

座號 身高 平均聳肩角 座號 身高 平均聳肩角 11 138 11.1 * 20 146.5 4.8

7 139.3 9.4 22 149.1 5.1 * 第

組 5 143.7 4.6

6 144.2 0.5 24 149.2 2.2 14 145.7 7.0 * 23

149.3 4.2 * 第

組 10 147.5 2.0

9 148.5 5.3 19 151.3 11.9 * 1 149.3 10.8 * 18 153.3 2.7 第

組 8 150.2 4.7

3 150.4 1.2 21 153.6 4.9 * 4 150.5 3.4 * 16 154.3 1.1 第

組 12 151.8 1.1

2 153.4 3.9 * 17 157.5 1.7 13 166.6 1.5 15 154.8 10.8 * 第

五 組

資料來源:屏東縣Y國小96學年度健康中心身高測量資料(*實驗觀察對象)

數據

圖 3-58  學童使用電腦檢測聳肩場地俯視圖  圖 3-59  學童使用電腦檢測聳肩場地左側視圖 長度單位:公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fter they complete the section, the teacher can choose students to read the sentences for the rest of the class, which allows them the opportunity to listen to the summary

Estimated resident population by age and sex in statistical local areas, New South Wales, June 1990 (No. Canberra, Australian Capital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Thus, for example, the sample mean may be regarded as the mean of the order statistics, and the sample pth quantile may be expressed as.. ξ ˆ

If a contributor is actively seeking an appointment in the aided school sector but has not yet obtained an appointment as a regular teacher in a grant/subsidized school, or h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展望今年,在課程方面將配合 IEET 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推動頂石課程(Cap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