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楊冠政,1997),動物也是生物之一,也是環境教育所關心的議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楊冠政,1997),動物也是生物之一,也是環境教育所關心的議題"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在說明研究動機及重要性、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名詞釋義、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一、研究動機

從「101 忠狗」、及「再見了,可魯」引起的犬隻飼養及棄養風潮,2006 年內湖 虐貓事件,及同年英國發生飼主將狗養得太胖,導致狗肥胖不已行動困難,飼主被控 虐待動物事件,乃至 2008 年 3 月高雄大學生虐狗事件,可知近年來同伴動物所遭遇的 問題層出不窮,且大多與飼主的認知和飼養態度有關聯。而社會中常見的棄犬棄貓,

亦屬於同伴動物之一,這些流浪動物常造成環境髒亂,有人建議應列為環境教育的議 題(王意如,1994),因為流浪動物不但影響環境衛生,甚至有傳染疾病的可能,造 成社會民眾相當大的隱憂(葉力森,1995a)。

在重要生命經驗裡,教育是影響一個人對環境實際關心的重要因素(Palmer, 1993),而教育也是影響一個人對環境議題採取行動力的源動力之一(Chawla, 1999)。

教育的目的正是在改變人類的思想與行為,因此解決環境問題之道實有賴於環境教育 的推動(楊冠政,1997),因為環境教育不僅在增加學童或民眾對環境的認識,培養 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更注重改變個人的環境倫理觀念及環境意識,使其對自然、人 文、環境與鄉土產生尊重和感激之情(郭實渝,1999)。我國從民國 76 年起便開始推 動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綱領草案的宗旨為「經由教育過程,使每個人認識自然資源及

(2)

生物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故地球上的資源應予保育使所有生物及資源都能共存。」

(楊冠政,1997),動物也是生物之一,也是環境教育所關心的議題。

動物社會研究室朱增宏(2005)曾言:「環境不能少了動物,對環境這個集體生命 維持系統的關懷,不能少了對生活其中的每一個體生命的關懷。」然環境環境教育往 往以生態或人類為中心,跳過以生命為中心的倫理論述。國內 2004 年以前的動物保護 教育除幾篇碩士論文(王意如、邱曉芬、蘇怡蓮)以外,比起民間動物保護團體,學 校環境教育對於解決周遭的流浪狗環境問題、農場動物及實驗動物的受虐,並沒有太 多貢獻,因此環境教育的範疇有需要調整。

研究者從小在都市長大,對於動物的認知大多由參與賞鳥活動或研習得知,對於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同伴動物深感相關知識不足。在研究所期間參與動物保護教育推動 計畫(梁明煌、王順美,2004),從中瞭解國內外動物相關議題以及動物權、動物福 利、動物保護等觀念。研究過程發覺國內教科書中,有許多對於動物的偏見與歧視,

動保教育內容零碎、有迷失的概念,需要補正,尤其與人互動最密切的同伴動物部分,

缺乏系統的人道教育、動物福利教育的內容(梁明煌、王順美,2004)。由前幾年的研 究,可知在我國正規教育中,動物保護教育並未受到重視,與同伴動物相關教材的需 求度很高(黃美玲,2003;王意如,1995)。而動物保護議題必須從小灌輸,且應該 列入學校教育範疇,以培養學童正確動物保護知識與態度(甘雅嵐,2005)。因此就 環境教育而言,除了保育動物外,也要兼顧動物個體的福利,目前所缺的同伴動物保 護課程實驗研究也就越顯重要。

(3)

二、研究的重要性

兩千年來,中國傳統中人與動物的關係密切,人類與動物之間恆存著兩種主要的 基本關係,一是人類為了生命的安全或生活的需要而傷害動物,例如:狩獵野生動物。

二是人類為了生活的需要,以動物為工具,利用動物,例如:經濟動物、同伴動物、

實驗動物(杜保瑞,2002)。可以說以前我們對於動物的情感總是立基於利用的觀點,

將其視為工具,而動物的價值則是以動物的實用功能做為人類評斷的依據,也就是人 類中心主義。這種看待動物的思維,使得教育中常教導有關動物生理、生態的知識,

卻很少談到對動物的同理心、人道對待等等尊重動物的思想與情感。

其實動物與人的相似之處很多,即使我們不能說動物的語言,只要留心觀察,我 們還是能了解動物有些什麼感覺(釋傳法,2005),我們越是和動物接觸、越是觀察 牠們的行為,我們就會越愛牠們,因為我們看到牠們照顧牠們的幼獸是如何地偉大,

這讓我們很難對牠們殘忍。如果沒理由地弄死一隻動物,人會覺得難過,這是一種對 人類的自然感情,對動物付出的溫厚感情會表現在我們對人類的感情上,我們對動物 所負的義務就是對人類所負的間接義務(張忠宏譯,1997)。

人類與動物共同生活可追溯到一萬兩千年前,那時狗和人類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成 為家庭中忠心的一員,而狗善盡保護主人的責任,使人類對其信賴而升格為受歡迎的 同伴動物(黃基森,2005)。飼主常從同伴動物那裡得到無條件的愛、陪伴、安全和保 護(Cusack, 1988),並與同伴動物間發展出親密的關係,同伴動物的身份就像是家庭 裡的一份子,飼主可能以與家人相處的互動模式來照顧同伴動物(Albert & Bulcroft, 1988)。根據詹勝利(1995)調查汐止地區有養同伴動物的家庭中,發覺 71%家戶是飼 養犬。顯示國內大多數有飼養動物的家庭是以犬隻為主,然而社會上對於虐狗事件卻 層出不窮;甘雅嵐(2005)針對大學生所做調查顯示,正確動物飼養的知識不普遍,

且往往靠飼養經驗的累積或經動物本身生病受苦的過程而習得飼養知識。梁明煌、王

(4)

道如何照顧動物,使得許多同伴動物面臨棄養、疾病等等問題,使動物遭受了許多痛 苦,也製造了環境問題。顯示若要減少同伴動物因飼主的忽視或無知而受苦的情況,

及減少環境問題,我們要加強負責任的飼主教育。

在繁忙的工商業生活裡,雖然許多人沒有飼養同伴動物,但他們並非完全沒有機 會接觸同伴動物,例如街道上、親朋好友、鄰居家都有可能看見同伴動物,幾乎每個 人都有機會接觸同伴動物,國外的研究顯示,童年時期飼養寵物,有助於成年以後與 產生較高的情感共感,因此「如何與同伴動物相處」「如何以同理心關懷動物」,這些 已經是每個人多少會面臨的問題,教導正確的知識,引發同理心,也是教育所需努力 的目標。

在歐美國家,動物權與動物福利本身已是不可忽略的「教育素材」(朱增宏,2006) 這些都顯示有關同伴動物的教育是重要的,有助於學習者瞭解如何面對另一種生命,

不產生傷害、使動物受苦,更能善待牠們。然而學童與同伴動物進行接觸時,會因為 飼養對「同伴動物本身」有可能造成傷害,及飼養對「同伴動物所屬族群」亦有可能 造成傷害(錢永祥譯,2002)。研究者在本研究採取的立場為:為了教育的目的,容許 動物與學童互動,但並不鼓勵飼養。所以在人與動物的活動中,以帶領學童參訪收容 所取代飼養動物。

國內 2004 年以前的動物保護教育是以問卷調查為主,大致上以野生動物(包含鳥 類及生物多樣性)為主的研究較多,也就是以保育為主要的課程內容,比較缺乏同伴 動物的教育研究。但八到十二歲的孩童因為對動物投注的情感興趣達到高峰期,因此 常會飼養寵物(錢永祥、彭淮棟、陳真等譯,2002)。且因為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並沒 有直接道出「保護動物,愛護動物」或「動物福利」的概念,因此在教科書中有些不 正確或不完備的觀念(洪苑齡,2006)。因此研究者希望藉著在國小進行同伴動物教育,

瞭解課程的介入對兒童的影響,也期望能培養兒童尊重「他者」生命的態度,及正確 的飼主觀念,進而支持動物福利政策及行動。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同伴動物保護課程的介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在「飼主責任」方 面的知識、與「對動物保護的看法」相關的態度及「愛護動物」方面行為意向的影響。

二、研究問題

為達上述的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研究問題,以作為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的依據。

(一)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同伴動物保護課程介入後,在動物保護知識、態度、行為 意向三向度之差異程度。

(二)探討實驗組學童在同伴動物保護知識、態度、行為意向構面之前後測改變情形。

(三)探討學童飼養的背景因素是否影響課程介入的效果。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同伴動物(companion animal)

同伴動物為翻譯之名詞,也譯做「伴侶動物」。我國常將寵物(pet)與「同伴動 物」混為一談,但兩者在定義上略有不同。

動物保護法將「犬、貓及其他供玩賞、伴侶之目的而飼養或管領之動物」定義為 寵物,「寵物」涵蓋的範圍比「同伴動物」要廣泛,其中包含飼養來作為裝飾的動物(如:

魚和鳥),競賽、運動活動的動物,滿足特殊興趣的動物(錢永祥、彭淮棟、陳真等譯,

2002)。由上述可知人與寵物是有主從關係,也因此常被人以「所屬物品」觀點對待而 被忽略動物本身的感知、自由及福利。同伴動物則是明確用來稱呼被飼養作為夥伴,

也就是與人類平等的動物,同伴動物與人之間有適切的互相往來關係,被定義為「於

(6)

然社會上習慣使用「寵物」一詞代替「同伴動物」,兒童對於「寵物」一詞也比「同 伴動物」一詞熟悉,因此本文中視 companion animal 與 pet 為同義詞。

二、動物保護(animal protection)

廣義的動物保護是人類對所在環境及自身命運進行深層思考後提出的命題,涉及兩 方面,一是保存(preservation)物種資源或保育(conservation)生物的多樣性,以維持 生態平衡,二是動物的保健(health)和福祉(welfare),也就是動物福利(陸承平,2002) 簡單的說,前者可說是動物保育,也就是著重於動物物種的存續。後者可說是動物保護,

也就是著重於動物個體的福祉,兩者是不相同的。

本文中的動物保護是以後者為主,指對動物個體生命的保護與保健,使動物免於受 傷害或疾病折磨(陸承平,2002)。

三、飼主責任(Responsibilities of pet ownership)

動物保護法(2004)明訂飼主是指動物之所有人或實際管領動物之人。且其中對 於飼主有相當的法規規範其責任,包括應給予動物適當的福利,避免其所飼養之動物 遭受不必要之騷擾、虐待或傷害;對於受傷或罹病之動物,應給與必要之醫療;應防 止其所飼養動物無故侵害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財產或安寧;違反者,將受到處 罰。

四、愛護動物

大多數的孩童對於動物有興趣,但並非意味著愛護或尊重動物(錢永祥、彭淮棟、

陳真等譯,2002)。本研究中的「愛護動物」,指的是正面、關心動物的態度及行為。

五、動物保護知識

本研究之動物保護知識構面,是指與同伴動物相關之知識,包含「飼主責任」「動 物保護法法規」「人與動物的互動」「疾病防治」等面向。

(7)

六、動物保護態度

態度是指個體對人、事及周圍世界所持的一種持久性與一致性之傾向(張春興,

1996)。本研究之動物保護態度構面,是指與同伴動物相關之態度,包括「對動物保護 的看法」「人與動物的互動」「動物存在價值」「飼主責任」「流浪動物」等面向。

七、動物保護行為意向

本研究之動物保護行為意向構面,是指與同伴動物相關之行為意向。Hungerford and Peyton(1980)將環境行為分類,主要分成消費行動、生態管理、說服、法律行動與政 治行動等五大類,但國小中學童的政治及生態管理行動微弱,故本研究主要以說服、

法律、消費行動(購買)作為行為意向的題項,並加上「流浪動物」「愛護動物行為」

等相關面向。

第四節 研究限制

一、關於同伴動物之知識及議題,內容相當廣泛,受限於研究時間,研究者以較具代表 性之主題來設計課程,且此教學活動本研究之教學體驗活動經設計後即實施教學,

並未進行試教與修改,故課程內容可能有不周詳之處而影響整體教學效果。

二、本研究自編之國小同伴動物之保護知識與態度、行為意向問卷無法全面涵蓋所有的 同伴動物保護議題,研究結果僅能針對問卷內容及其他評量進行討論。

三、研究結果類推上的限制:由於本研究以北市仁愛國小為主,此小學為市區大型學校,

學童成長背景及家長社經背景,與鄉村或小型學校學童不同,研究結果無法進行普 遍性之推論。

(8)
(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事業成功與生活品質 追求物質還是人際和諧 長期與短期導向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His understanding of animals can be summarized in three aspects: animals have minds of buddhas ‒ free and lucid; animals are beings that live in coexistence with humans; and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 人生在世的一個主要課題,便是了解事物間的 因果關係以及行為對周圍造成的影響,從而學

家父很喜歡小動物,我小時候家裏有狗狗、相思和鸚鵡

佛教歷史上最具改革代表人物的太虛大師 [註 28]

課程內容 教學指引 活動建議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