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走?向後退?
談菁英教育與建中
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領航
建中學生與菁英教育 夏祖焯 教授 1~5
台灣人才培育政策的系統化思考 陳偉泓 校長 6~8
妥協、矛盾與拼湊──風風雨雨話十二年國教 張碧娟 校長 9~10
菁英教育與普及教育 黃煌煇 校長 11~12
大學教育與準菁英 吳妍華 校長 13~14
建中是「準菁英」的製造所 白培霖 副總經理 15~16
外面的世界 汪悅 交換生 17~18
菁英教育必須存在 楊宗翰 校友 19~20
菁英教育與建中 沈柏言 校友 21~22
領 航
昂揚
菁英教育:思索者的定位與反思 224 溫帶鋆 24~25
台灣教育的國際化 224 陳鏡安 26~27
面對菁英教育理念的感情衝突 224 張明因 28~29
從廣告談起:菁英的品德教育 220 黃文毅 30~31
菁英教育 117 翁禎翊 32~33
on 菁英教育 122 楊子頤 34~35
菁英教育!接受與否? 114 王品閎 36~37
淺談菁英教育與十二年國教 114 林國本 38~40
教育並行,社會共進 112 廖軒晟 41~42
夏祖焯校友為建中文教基金會董事及建中校友會常務理事,
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筆名夏烈,其長篇小說「夏獵」
榮獲民國八十三年「國家文藝獎」。2006 年獲美洲中國工程 師學會頒發「科技與人文獎」。現任教於台南成功大學 ( 客 座專家 ) 及新竹清華大學,為我國唯一工程博士出任文學教 授之職。另外著有散文集「流光逝川」,大學教科書「近代 外國文學思潮」及中短篇小說及散文合集「最後的一隻紅頭 烏鴉」( 又名「白門再見」)。
菁英一詞在英文是 Elite,Aristro,Suprerior,Selected 或 Gifted,也就 是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人物。菁英教育並非特異功能,也非尼采所標榜的超人 (Ubermensch 或 Superman) 的養成,更非製造與大眾群體隔離的貴族。因為它不 只是知識教育 (Instruction),也是人格教育 (Education)。它的目的不應是耗用大 眾貢獻的資源,比如我們納的稅,去為少數被甄選者塑造金身。想想看,誰要貢 獻出自己寶貴的資源去為那幾個人抬轎子?菁英教育當然是一種教育上的投資。
投資的目的就是要製造高等人才,以期日後對社會作出大貢獻。這貢獻可能是唯 物的,比如製造更好的生存環境,更多的財富,更新的發明,更先進的武器;也 可以是唯心的,比如創造更高層次的文學,藝術,音樂,電影產品,更深奧的社 會科學理論或模式。
基本上,菁英教育是一種社會上商業的投資,不是宗教性的塑身。
菁英教育符合社會利益
教育的目的是變化氣質,使一個人變得有教養,有氣質。而教育的目的也是
「藏富於民」。尤其在高科技領域裡,必須要有優良複雜的高等教育,才能勝任 新產品的開發。有位韓國的大企業首腦曾說:「一個優秀人才的創見發現,可以 製造十幾萬,甚至數十萬個工作機會」。當然,那不是開發出更好的檯燈或皮鞋。
因為檯燈或皮鞋不需高等菁英去開發,所獲利潤也有限。請看,一架小小的殲 十五戰機或 F-16D 戰機開價動輒十數億台幣,我們要賣到歐美多少雙皮鞋,多
少座檯燈,才能抵消一架十數億 ( 甚至數十億 ) 的戰機?然而這種戰機的研發設 計一定要菁英教育下造就出的人才來完成。因為它牽涉到複雜的高等工程數學,
半導體晶片,連體力學及材料原素等等。我當年成大工學院的幾位同學,後來就 是以高薪在美從事戰機及飛彈的設計研發。同樣,近三十年來為台灣帶來巨大財 富的新竹科學園區,也以「台成清交」的菁英領軍。後來出現的位於台南市的南 部科學園區亦是如此。可預期的,下一波的生物工程亦將是「台成清交」的菁英 去開拓。
世界各國均重視菁英教育,由中學即開始。只有非洲及中南美一些「莫名其 妙」的國家不重視菁英,甚至以菁英為敵,如此才易於實行愚民政策。即使實行 共產主義多年的中國與俄羅斯,聲稱大家平等,平頭,平脖子,其實並不平!君 不見,冷戰時期,俄羅斯的物理教授薪酬超過身負重任的將軍;君不見,中國大 陸前數年最高層國家領導,以北京清華工學院畢業生為主,所以彼政府又稱「滿 清政府」。如今,中國大陸有世界第二經濟體及世界第二或第三軍事體,他們會 更加重視菁英教育,以爭取世界第一的地位。
中國殲十五戰機 美製 F-16D 戰鬥機
誰是菁英?
誰是菁英?是丁肇中校友,李遠哲,或楊振寧?是林海音,白先勇校友,或 高行健?還是王永慶,郭台銘,或馬英九校友?菁英可以是以下四種之一:學術 上的菁英,企業的菁英,創造力高強的文化藝術菁英,也可以是領導的菁英。不 一定高官都是領導菁英,我曾為文論及官員有人才,平才,奴才,庸才及蠢才五 種。
目前建中師生多界定菁英為學術菁英,目標是進入「台成清交」,及一些大 學的醫科。學術菁英當然是靠學校教育;然而人文藝術的菁英是創造力及文化氣 質的歸結,也就是個人天份所造成的,學校教育只處於烘焙地位,甚至沒有助益。
比如我曾說過,文學理論對於文學創作沒有多少助益。繪畫、雕刻、作曲亦是如
建中學生與菁英教育
夏祖焯教授
此。而企業菁英及領導菁英的塑造多由社會教育完成,也就是這些人在社會中摸 索,在十里洋場上打滾,在人群中磨擦衝撞,最後再加上運氣,成為企業或領導 菁英。一般說來,學校及家庭教育不刻意製造企業及政治上的領導人物。而社會 教育應歸類為自我教育,沒有固定的導師及教育制度。
談到菁英的社會責任,不一定每位菁英都要有會回報社會栽培之心。因為回 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浮現,可能永遠無法兌現,可能有些菁英只能顧及自身發 展,無能力也無興趣兼顧社會責任。而且各位現在只是十幾歲的高中生,處於快 速學習發展階段,無暇顧及社會責任,也不可能知道如何去作。我在這裡只是提 醒一聲,希望你有此印象,以後你有成就,會想到我所說的回報社會一事。聰慧 才高的人有義務為一般人付出協助及貢獻,但這付出應限於栽培自己的國家民 族。
希臘與尼采
西方文化的二大根源是希臘精神及聖經。希臘精神在兩千多年前形成,重視 人的教養 (Arete),追求卓越 (Excellency) 及秩序 (Order) 三項。教養不但包括人 在儀態、行為及語言方面所表現的氣質風度,也包括人在人文、藝術及科技方面 的素養。卓越是發揮個人的天賦。人有追求卓越的權利,但不能因此而行為自私 或逾界,所以公德心及守秩序均極重要。希臘精神這三大要素是菁英教育在人格 方面重要的一部份。另一部份是培養領袖氣質。
距今兩千五百年以上的希臘雅典學院 德國非理性哲學家尼采
「有教無類」其實並不是平頭教育,只是說每一個人都有權利被教導。
但菁英份子要施以隔離教育,因芸芸眾生跟不上他,所以有類似數學分班這種 方案。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更要細心培養,以期超越。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的超人是人類下一步的進化 ─ 由禽獸進化到人類,再進 化到超人。超人的產生是優秀男女優生學上的配種,出生後再施以細心的教養及
撫育,期其成為勇敢、果決、高傲、保持己身純正貴族血統,不與平民相混的菁 英。然而尼采的超人是完完全全的自我,甚至自訂法律及道德標準,不受世間規 範道德之約束。這和我們談到的菁英完全不能劃等號。
菁英的培養
教育可大分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及學校教育三種。
家庭教育對菁英的培養常會製造子女之間不公平的感覺。為什麼好的多給那 個功課最好的兒子?這種例子在小說、電影及口耳相傳中屢見不鮮。
社會教育對菁英的培養,要菁英自己去發掘及求取。
學校教育以考試制度來決定菁英 ─ 激烈的競爭和艱苦的訓練,殘酷的百分 比及淘汰率是菁英產生的另一特質。被摒棄於千仞黌宮之外的,也有機會獲得次 級的學校教育,再加上社會及家庭教育 ( 多不是學術教育 ),最後教導為出色的 商人、畫家、作家、政壇領袖…….。所以機會一直存在,並非一考定終生。郭 台銘 ( 士林的中國海專畢業 ),王永慶 ( 新店國小畢業 ) 是企業菁英,麾下許多「台 成清交」的學術菁英。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蔣經國全無大學歷練,卻為世 界經濟軍事第二大體的中國及台灣經濟起飛奠定深厚的基礎。
教育部第一期五年五百億已於去年結束,第二個今年登場。這就是為了培養 菁英,所以「南成大,北台大」儼然成形 ( 實際上光復以來即是如此 )。此二校 就分掉幾乎一半,如果再加上清交二校,近百分之七十已被「台成清交」瓜分,
其他全台一百七十所大學分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你說公平嗎?我認為絕對公平!
不能通通有獎,那就等於通通沒獎。我就是五年五百億「菁英條款」下被高薪聘 任。你說,我能不來談談菁英教育嗎?我拿一般教授兩倍的薪水,能只是教教 書嗎?五百億 ! 就是為了實施大學的菁英教育,即使後來沒有一所擠進世界前百 大,也達到菁英教育的目的,讓幾所前鋒大學有更多的款項製造菁英,以為台灣 社會謀取更大的利益。
教育上的投資一定能回收!
然而有些論者批評五年五百億以理工為主,忽視人文社會,這確是事實。我 個人是在大學講授外國文學與電影的課程,興趣也是在人文及社會科學,不在理 工醫,但認為這種重理工的分配合理。因為我們尚非位處一個高度開發的地區,
1970 年代經濟起飛至今不過三十多年。一般說來,現代化要 70 到 100 年的時間。
在國家社會建設時期,重理工乃當務之需。美國 1776 年獨立,日本 1868 年明治 維新,之後數十年亦是如此。實際上,由大方向看,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以科技
建中學生與菁英教育 夏祖焯 教授
為主,人文及社會科學處於輔助地位。
然而,我要強調,高中對菁英的培養最好是全面的,不是只偏理工醫,也是 人文精神,科學素養,以及個性氣質的培養;學術菁英不應是文化的侏儒及生活 的弱勢者。
有些人顧慮菁英教育往後會不會被一般性的學區制取代?我的回答是不可 能。為政者 ( 包括吵吵鬧鬧的立委民代名嘴 ) 如果如此短視,為了選票,妄顧社 會未來利益 ( 文首我強調菁英教育就是社會上的商業投資 ),那算是什麼政府?
社會輿論,有識之士,工商企業會放過他們嗎?這些人是我們選出來的,我們是 主人,他們是公僕,不再是蔣中正,毛澤東這種統治者。如果要走 12 年國教的 學區制,一定要有相應的配套機制繼續菁英教育,以符合社會利益。如果有五年 五百億的大學「菁英條款」,就要有菁英高中做配套。
結語
只有一句話,菁英教育的產品 ( 即是人才 ),增加了社會的財富,國家的壯大,
以及人類文明的進步。
陳偉泓為教育科技碩士及物理學士,是目前建中唯一科技 出身之校長。
菁英教育與人才培育
人才培育政策是考量國家社會的整體需要,為培育各行各業所需人才而制 定的國家政策。其中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將成為各領域的菁英份子和領導人,帶 領該領域向上提昇。發展菁英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育頂尖人才,為國家社會所 用,所以政府有責任培育國家發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也因此必須大力投資教 育,以建構出國家的競爭力。
理想的人才培育政策若能兼顧菁英教育,可以使整個國家社會建立在一個 良好的發展基礎之上,不僅擁有為數眾多的一般人才,也能孕育出更多為社會服 務的菁英領導人才。
廉價的菁英教育政策造就台灣人才
臺灣的中小學生在 TIMSS(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及國際奧林匹亞競賽上,數學與科學能力的表現一向深受國際肯定。由客觀指標 來看,臺灣的教育有優秀的成果表現。但若由主觀的滿意度來看,社會上對教改 政策、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城鄉差距大及重大教育政策等都有許多不滿和不同的 意見。
為何主觀與客觀的看法上會產生如此大的落差?這是因為學生的成績表現 是升學壓力造成過度學習,以及家長對學生的期待與投資甚高所致。臺灣的教育 投資除了政府的投資以外,還有一股力量就是家庭教育投資,雖然全球無論東西 方國家,對於子女教育都很重視,但亞洲社會的父母對於子女教育的重視與投資
台灣人才培育政策 的系統化思考
陳偉泓校長
建中學生與菁英教育
建中校園景觀
尤甚。商業周刊 1030 期報導,根據《經濟學人》的調查專題,早在 2005 年出 生全球白領家庭栽培子女的教育費用就已超過每人終生三十萬美元 ( 約合新台幣 一千萬元 ),而臺灣的父母投資在子女教育的費用更超過此項標準。可見,臺灣 的菁英教育,對家庭經濟弱勢者,係藉由公平的升學考試制度取得發展機會;而 對經濟情況良好者,則會投入相當資源,以確保孩子能獲得菁英教育的機會。
檢視過去的教育政策,政府撥給學校教育的資源,並未因學校不同而配額 不均;卻是以統一的會計制度給予平均資源。這點我們身處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
可提出許多證明;雖然身心障礙者和經濟弱勢者有或多或少的照顧,但是對於資 優和績優的孩子,卻幾乎沒有給予任何超額的教育資源。所以,過去的菁英教育 對政府而言,是相當廉價的作法。因為政府唯一做的事,就是讓這些優秀的孩子 集中在同一所學校裡學習 ( 比如建中、南一中 ),讓他們自己產生一些競爭和相 互影響,其他的就是靠家長們的投資和學校及教師們的努力教學。
因此,臺灣的教育現況雖然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升學考試制度亦應隨時 空不同而有所因應,但是如何維持菁英教育的成果,以確保臺灣在國際上的競爭 力,卻是十二年國教改革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大議題。
觀察目前教育政策,自 103 學年起,免試入學名額將以高比例強加於所有 學校,意圖使每一所學校接收來源多元的學生,破除以往資優或績優學生集中於 某些學校的作法,其用意旨在讓所有學校均質化。這種作法的基本假設是所有學 校均屬優質,但我們都很清楚,要每一所學校都發展成相同的優質高中,不僅需 要時間淬練,在實際上更是不可能。正如賽跑時總有先後,豈有所有選手全部一 起抵達終點之理。這種作法,讓人憂心的是,連過去最廉價的維持菁英教育作法,
都要將其除之而後快。如此,臺灣在後十二年國教時代裡,政府所秉持的人才培 育與菁英教育政策,究竟為何?應儘快釐清並提出具體可行的辦法。否則,以目 前的政策規劃,可以看到政府「大破」的決心,但卻沒有看到「大立」的作法,
怎能不教人擔心?
系統性思考未來菁英教育政策
過去的菁英教育偏重於學術菁英的培育,所有學校都以培育學術菁英為目 標,使得學術菁英成為菁英的代名詞和單一價值觀。要改變這種觀念,需要整個 臺灣社會以更多不同面向的思考去看待菁英教育,政府則要從資源和政策面給予 各行各業足夠的發展空間,才能引導社會價值觀的改變。
臺灣的企業領袖多是個人在社會中自我磨練而成,可說是社會教育造就了企 業領袖。但是過去因為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不均等,在學術表現未臻理想的條件
篩選下,離開學校走入社會,其中有些人經由社會教育洗禮闖出個人的一片天,
可謂行行出狀元。但十二年國教實施後,無論學生的表現和能力為何,都需要接 受後期中等教育甚至完整的大學教育,才步入社會。因此,面對不同學生的需求,
人才培育需要多角度和多面向的思考,學術菁英如何培養,前途如何?藝術菁英 又如何培養?各領域、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才又如何培育?這些都將由過去是社會 教育的責任,轉型成未來十二年國教學校教育的責任。
未來的教育發展與政策制定,必須以系統性的人才培育政策為核心思考,讓 各種人才和菁英都能在高中階段得到適當的試探和輔導,找到生涯發展的適當路 徑。目前僅以簡單的高比例免試入學名額,做為達成教育改進的關鍵手段,甚且 是唯一手段,而缺少整體性和系統性的人才培育思考與策略,將使國中教育由過 去的考試領導教學的單一方式,在沒有考試制度的引導之下,一時之間會難找到 正確和長遠的發展目標與方向;而高中教育也將因學校中的學生多樣性和分流、
分化,造成能力分班、資源不足且不均的新窘境。令人更憂心的是,高中教育任 憑各校發展特色,卻沒有系統性的規劃和資源提供,恐怕所有的特色招生和特色 發展,都將是另一種考試領導教學的變身秀,此絕非教育之福。
結語
美、日、韓、新加坡、中國大陸均有菁英高中 ( 或重點高中 ) 以及重點大學。
我國既然有「五年五百億」發展重點大學的計劃,今「台成清交」四校分去百分 之七十的經費,就要有配套的菁英高中作為養成教育。為了保持我國的競爭力,
菁英教育勢在必行。
我建議圈定 5% 的高中作為實施菁英教育的重點高中,這些學校自訂入學標 準。
台灣人才培育政策
的系統化思考 陳偉泓 校長
張碧娟博士現任臺北一女中校長,亦為 大學兼任教育行政課程教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一個充滿妥協、矛盾與拼湊的教育改革,會將教育帶 入何種境界?將臺灣帶向哪個方向?
聖賢才智貧庸愚劣,在國民教育的鴻鵠下,本該一視同仁,就近入學,可是教 育規劃與準備不足,沒有先期做好學校間的調整安置,各地區高中高職學校分佈 不均,無法劃分學區,只得創造一個「免試就學區」,依現行基測的十五個考試 區來進行分發,妥協。於是所有後續的配套開始荒腔走板……
特色課程的品質
十五個就學區內,學校聲望與資源仍是不均衡,家長當然要選擇理想的學 校,於是又創造一個「特色招生」。准許特色招生能以學科考試來選才,本是為 少數高聲望學校解套的措施,但政府又不敢直言哪些學校可以「特色招生」,於 是再創造出欲特色招生的學校需提出特色課程,經審查後才認定,矛盾。全臺 四百餘所高中職,大家都希望力爭上游,擠入特色學校,願意棄械者豈不是被家 長定位成次級學校?
課程是發展而成,有其一定的脈絡與架構,知識也有其一定的邏輯性與結構 性,現有的課綱經多年的修訂,也是反應當前社會需求的產物,絕對有其價值與 意義。所謂特色課程就是要突破現有課程,目前所有學校的編制、設備、資源、
經費、規模都是在課綱下的產物,在所有框架都沒有改變,大學入學方式也沒有 配套的情況下,特色招生學校要如何突破?矛盾。這種突破是駕凌在課綱之上?
那誰來保證特色課程的品質?第一線的高中職校長與老師承擔如此重責大任嗎?
先免試、後特色不合邏輯
先 75% 免試,後 25% 特色招生的期程設計,是一個反人性的設局。政府害 怕先辦特色招生,吸引許多學生去考試,如此會減損免試入學的意義,十二年國 教就不能算圓滿成功了。試問,為政者不是應站在百姓立場,與民興利,哪有為 求施政績效,棄百姓思維與習慣於不顧,反而企圖以制度的設計,逼著家長在資 訊不明情況下,落入不知「石頭是否會越選越小」的賭局中?矛盾。施政不是應 該要愛民如子嗎?為什麼要陷家長學生於恐慌困頓中呢?
免試入學的條件,原本是免基測,不參採在校成績,為了防止免試後缺乏品質 管控,再創造了一個「國中會考」制度,但是發現免試參採學生比賽獎懲出缺席 等條件後,仍比不出一個高下,於是會考成績再累加一項篩選功能,也成為免試 入學的比序條件之一,拼湊。會考題目由「中間偏易 」門檻性質 ,突然轉變為「難 易適中」篩選性質,國中生真是實驗白老鼠啊?
太多的妥協、矛盾與拼湊,真是罄竹難書啊!如過要把話說得好聽一點,這個 教育政策是謹守了中庸之道,甚麼都做了一半,各方面都想討好,反而失去了主 軸,成了人人都喊打的過街老鼠,遺憾。
菁英與明星學校
最後,來談一談深植民心的明星學校情節,舉世皆然,此乃人性也;打倒了 一批學校,馬上會有新的一批站起來。日前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在一場演講上提 到,臺灣流失人才但又阻止外來人才進入,正面臨國民平均收入下降的情況,新 加坡需引以為鑑。當全世界都在重視優秀人才培育時,十二年國教是不是反其道 而行?建議政府要有系統一貫的人才培育規劃,人才培育不易,應從中學就一步 步紮根做起。北一女不一定要成為優質學生的匯集所,但培育國家菁英人才的規 劃卻不可少。
妥協、矛盾與拼湊──
風風雨雨話十二年國教
張碧娟校長
會被埋沒掉。菁英可能在家庭中、學校受教或社會服務接觸中被發現,卻不可能 是自己發現的。因為各種不同類型的菁英,其本能的反應是自然的現象,雖然自 己擁有比他人更高的天賦也多不自覺。一般菁英份子都是家長親友、學校師長和 機關上司發掘的。由於菁英份子擁有高人一等的特殊天賦,因此需要有獨特的導 師和環境的培養,才能激發其潛能。如果不能給予適當的栽培,最後還是無法成 為各領域中的菁英。臺灣在九年國教之後,許多菁英學生集中在建中、中一中、
南一中、北一女、雄中等高中各校,當然尚有部份屬於文、史、哲、藝的菁英散 落在其他的學校。如果政府主管教育部門能用心實施完整的培育計畫,臺灣社會 將可造就更多的菁英,替國家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下兩年即將開辦的十二年國 教無疑會將帶給臺灣整體社會百姓在文化、知識水準上的提升。但若能搭配菁英 的培育措施,就更能在全面提升中造就更多的菁英人才,為社會創造更高的價 值。
最後奉勸未來可能是社會菁英的年輕學子,只有選擇你自己的興趣喜好及 特長,堅持走下去,就會有更大的機會成為社會菁英,而且你的生活也會更有樂 趣。你不要隨波逐流,為了現時的利益或出路,走你不喜歡或不適合的路,而是 要認清自己、堅持自己,人要堅持才容易成功,祝福你們!
成大醫學院 ( 左 )
成大機械系大樓 ( 右 )
菁英教育與普及教育
黃煌煇校長
黃煌煇博士為國際知名海洋工程學者,現任成功大學校 長。曾獲中華民國土木水利工程論文獎,中國工程師學會 論文獎,中華民國力學學會論文獎,第九屆國際紊流學會 論文獎,太平洋海洋科學技術學會服務獎,台灣海洋工程 師學會論文獎等。
細讀夏祖焯教授撰寫「建中學生與菁英教育」一文,才猛然感覺到,我是一 個從菁英教育時代走過普及教育時代的見證者。1960 年代能考上建國中學、臺 南一中是何等的不容易,就如同中了進士一樣的榮寵。尤其在我們鄉下,特別能 感受到中小學生和鄰近家長鄉親的敬佩、羨慕的眼光,小小心靈中冉冉醞升起自 己好像是菁英學生的感覺。及至後來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和九年國教之後,
臺灣就從菁英教育慢慢走向大眾教育,甚至現今的普及教育了。
教育的目的乃在社會與人民素質的提升,期許每人更有教養、更有氣質,
也使得社會各階層更能溝通協調、更為和諧。在此觀點下,教育的普及性是相對 的重要。但是站在國家整體資源運用觀點,教育也是國家重大的軟體投資,每個 國家都希望藉由不同階段的教育過程中培養、發掘各種領域的菁英優秀人才,為 社會、國家作更高層次、更有價值的貢獻。因此普及教育可能是社會百姓的三餐 食物,令每個人都能獲得基本生活的需求與活力;而菁英教育則是營養師處方的 維他命,它能讓不同需求部位的器官獲得更好的營養和照顧,以創造更多的功能 或更優質的體能反應。因此普及教育與菁英教育都是先進國家應同時兼顧,共存 共榮的教育政策,也是我國未來推動十二年國教應深入檢討的行政措施,期許教 育的成果基本上能顯現社會百姓的整體進步,也同時能獲取更高的教育附加價值
─ 那就是菁英教育。
菁英的發掘與培養乃是造就社會菁英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大家都曾聽過 的一句笑話:「小時候欠栽培,要不然就…」,可見許多可能是社會的菁英份子
吳妍華院士現任交通大學校長,曾任陽明大學校長,生 物化學所所長。曾獲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國科會傑出 研究獎。
如同各位建中同學學業上的成功,要培養出一位菁英,並不是簡簡單單幾樣 要素就可以成就。雖然有人說校園的環境不一定最適合培育未來能支持社會、國 家、乃至世界的棟樑,然而我們期許由於國內教育體制多年的革新,現在已能接 近這個目標。希望經過台灣優質的高等教育,能培養出帶動全體社會的重要人 才,協助推動社會的進步,促進全民的福祉。
由於人類社會文明的豐富與多樣,我們無法輕易地由簡單的推論得知,何 者才是培育菁英的最佳環境。但是我們能借鑑過往的各項歷史事件、各國之間的 文化差異與社會的創新環境,再結合優良的傳統文化,以發展最適合我們的高等 教育體制。基礎教育的目標,並非為栽培少數最頂尖的人才,而是希望讓全體國 民都具備足以在生活中使用的各項基本能力。相對的,高等教育則是以為社會培 育菁英人才為宗旨。古代傳統培育社會菁英的過程中,常見以師徒制融合知識、
人文與藝術的共同陶冶。雖然目前這不是教育界的主流,但因為科技的快速發 展,近期內單純知識的獲取,已經非常快速、便捷與自由。因此許多頂尖的學校 又開始重視這種培育人才的模式,並逐漸推廣。期待同學能藉由與大師的密切接 觸,而受到言教與身教的啟發。期待由此種教育方式,不但能培育學術菁英,亦 能培養社會上各方面的頂尖人才。
那要如何成為一名菁英呢?作為人生旅途上首次與大量同儕競爭中的佼佼 者,建中的同學們已具備眾人期待成為菁英的最基本要素,這就是,在單一或者
多重領域擁有格外優異的能力。未來,各位應當找尋最合適自己的專業領域,選 擇一所能提供優質教育環境的高等學府。除了盡情吸收各方面的知識,專注於重 要的事物,並且要把握校園中的機會,向校內外各界大師學習,讓自己具備對所 學領域的熱情。更要健全自身的道德良知,積極融入人群、關心社會、培養與團 隊共同成就事業的能力。若大家能在大學階段專注積極,堅持達成這幾項,畢業 時便已成為一名「準菁英」了。
交大校園景觀
大學教育與準菁英
吳妍華校長
校友白培霖博士現任台塑集團南亞科技副總經理及發 言人,清華大學科學課程教授,是大專聯考狀元,同 時也是至今為止大專聯考的最高分紀錄保持者。
讀完夏教授的文章,我也有骨鯁於懷,非一吐不快的衝動。
菁英,或者說英雄或天才,這種「非常人」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後天自己培養 的 ? 其實我們要先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菁英是天生的,那菁英教育本身就沒甚麼 意義了。如果是可以後天培養,我們才要談誰應該被培養,被培養的菁英有什麼 權利和義務。
孔子有句話為這個問題提出了最好的解答,在論語陽貨篇有 :「唯上智與下 愚不移。」天才是上智,你沒辦法製造的。有些人沒花多少工夫,但他天生字就 寫得漂亮,或畫畫就比別人強。有些人沒受過多少教育,老當兵出身,卻能寫小 說讓人無法釋卷,欲罷不能。這些是天生的菁英,沒道理可講。當然,在天平的 另一端,也有人怎麼學都學不會,天生就少一根筋,這也沒辦法。建中是什麼 ? 下愚進不來,上智不需要建中。建中是把中段班的絕大多數人往好方向推。建中 是「準菁英」的製造廠。
做為準菁英的候選人,建中學生應該有甚麼態度呢 ? 以我個人的經驗,第一 個要「謙卑」。建中集合了北部各校的菁英學生,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去赫赫的光 榮事蹟,但到了這個臥虎藏龍,充滿能人異士的環境,睜開眼睛,心存畏懼,看
到別人的利害。當時我是全台北市第六名考進建中,從進去的第一天開始,我一 直有戰戰兢兢,怕落人後的不安全感。老是覺得資質不比別人好,就只有拼命往 前追的份。
給各位準菁英的第二個建議是「努力」。這聽起來像老生常談,但最近一些 暢銷書,如「我比別人更認真 (Talent Is Overrated)」或「異數 (Outliers)」,都 提到一個相同的觀念,菁英 ( 或著說準菁英 ) 是可以訓練出來的。比方說,書裡 面提到音樂家,如果總練習時間超過三、四千小時,可以做個好音樂老師,超過 六千小時,可以參加樂團,超過八千小時,可以做首席。但真正要出類拔萃,沒 有一萬多小時的訓練加練習是不可能的。莫扎特如是,比爾蓋茲亦復如是。好消 息是 : 做為菁英是可以訓練出來的;壞消息是 : 成為菁英不容易。結論是,菁英 自己可以決定要做的,就看你的意志力了。
夏教授的文章裡提到各種不同的菁英,並且特別提到高中是培養菁英的好地 方。以他特殊的背景,我反而希望他多強調人文素質的培養。二十世紀下半,人 類科技文明突飛猛進,佐以二十世紀上半的科學發展,我們物質生活已經遠超過 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現代人每天所消耗的能量,相當於超過六百個奴隸的貢 獻。今天的我們,每一個人相當有六百個奴隸服侍我們,但我們的心靈卻是空虛 的。連剛過世的賈伯斯都必須往印度去尋求「真理」。顯然,心靈的發展現在是 遠落後於物質的發展。自古以來,所謂的菁英多半都是在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裡 出現,譬如柏拉圖的哲王或孔子的聖人。只有在西方文藝復興之後,科學和科技 大幅進步,我們對社會菁英的期望才多放在物質上面。這是往後看,再用以前的 經驗預估未來的結果。這是看後照鏡開車,撞車只是遲早的事。
我們現在所需要的菁英,或者說未來菁英的責任,在於為人類謀取最大的福 利。人類現在缺乏的,不再是更有效率的油電混和車,也許是更好的癌症治療方 法,但更重要的會是心靈的寄託。三十年後的菁英,恐怕不是來自科技業,而是 某宗教的教主,或某書院的山長。建中的同學,不要搭錯車喔 !
建中是「準菁英」
的製造所
白培霖副總經理
汪悅為北京清華大學交換學生,現就讀台 南成功大學。( 左圖是北京清華汪悅同學 在成大與林德政教授之合影 )
外面的世界
汪悅同學
從北京清華交換到成大讀書,當初自己在做決定時並沒有考慮太多,只是簡 單地想跳脫原來的生活環境,體驗一種新的狀態。所以現在每當和台灣朋友聊 天,被問及我來成大的原因時,我的回答似乎總有點虛無飄渺。但人需要一場轟 轟烈烈的戀愛以及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我本身性格屬七分外向三分內向,常喜歡一個人騎車或是步行到處走走,不 說話,只是靜靜地看周遭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我來自江蘇淮安,在家鄉生活了 18 年,沒有離開過那個美麗的城鎮。可能是因為學習壓力比較大吧,當時雖頗 感日子無聊,卻也無可奈何。在高三衝刺階段,我給自己定了目標,一定要離開 江蘇,去遠方上大學,越遠越好,因為我不願再活在相同的生活圈里。這也就是 我為什麽會北上念書的緣故。一南一北,它們有太多的不同,我期待用自己的腳 步去丈量。
後來我就讀於北京清華大學,它與北京大學算是中國大陸目前最頂尖的兩所 學校。大陸學生里的菁英都聚集於此,學校的培養目標多為政界名流、科技研發 者或是商業巨頭,因此我很慶幸自己可以擁有這樣的學習環境。但時常也羡慕那 些擁有獨特專項的學生;在我看來,畢竟大陸現在還處在工業發展時期,如果高 等教育全都瞄準科研型、學術型的人才培養則不太現實,應該堅持高等教育分層 的原則,讓 15% 或是更少的人接受菁英教育,其餘的則接受應用型教育,這樣 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未來才有幫助。而對於清華學子,我則是抱著非常崇拜的態度 與他們一起學習成長,後來得知台灣“臺成清交”的美譽,更是激起我體驗來台 交換生活的想法。國立成功大學是台灣數一數二的優秀大學,裡面的菁英人才同
樣數不勝數。
每個人都有一顆探索異國的好奇心,都有一個去異國流浪的浪漫願望。現在 身處台灣的我,可以用文字來記錄自己在台灣的所見、所聞、所感,讓大家瞭解 我眼中的它:那些善良或狡黠的台灣人民;那些美麗或醜陋的或給我們誤解已久 的台灣事物;那些令我開心或抓狂的台灣奇遇;那些熱情或奇怪的台灣風俗……
我想要的是,通過我的眼睛來瞭解世界,讓還未出發的人始終保持著對台灣嚮往 的熱情與美麗願景。
所以我不後悔離開故土所帶來的一些損失:寂寞、孤獨、想家、不適、困難、
誤解等等,這些是一個人成長必須要面對的,是外面的世界給予你豐富的禮物,
我們要微笑著接受它,因為它會讓我們變得強大。通過這些考驗,我們也會發現 自己所缺失的品質,知道自己不能再如溫室花朵一樣需要別人隨時隨地的細心呵 護。做一株生命力強大的狗尾巴草吧,不美麗但隨處都可生存,永遠不會被打倒。
在上林德政老師的《口述歷史》課上,我知道台灣的學生,因為個人及家長 的緣故很少會離家念書。就成大勝利路這一帶來說,我發現前有台南勝利國小,
中有台南一中及光華女中,後有成功大學;那么可以假設一個台南本地學生,他 的求學生涯就在這一條勝利路上完成了。別的不說,但這種生活至少在我看來是 乏味壓抑的,每天每夜重複看相同的風景,吃相同的食物,應該沒過幾天就膩煩 吧。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年輕人的資本就在於他有冒險衝 刺的精神,一顆敢說敢為的心。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不僅僅可以鍛煉、磨礪、
堅強自我,開闊眼界;更能夠從眾多事物中發現自己的所愛或是理想,後者往往 有助於增加對自我的瞭解,意義頗大。
所以朋友們,趁著年輕,推開自己生活的大門,邁向外面的多彩世界吧。相 信我,走過萬里路後的你所得到的絕對不止萬卷書。
楊宗翰校友為成大機械系學生。
夏祖焯教授為建中及成大之優秀校友,身任建中文教基金會董事、建中校友 會常務理事及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並且任教於成功大學 ( 客座 )、清華大 學,同時具有知名作家的身分,絕對是所謂的「菁英」,但他不斷的強調,菁英 不是特異、不是超人、不是與群體隔離的貴族。
菁英教育不只是知識教育 (Instruction),也是人格教育 (Education),是一種 教育上的投資。正如夏教授所說,投資的目的在於製造高等人才,高等人才未來 替社會做出貢獻,舉例來說:台灣近期的發展大多仰賴於新竹科技園區的高科技 人才,將台灣的科技基礎不斷的提升。台積電、聯電、宏達電等等,都是以菁英 人才為主要資源的大公司,菁英人才能創造更新的發明、更先進的技術器材,就 等同於創造更多財富,帶動台灣經濟發展。
目前的菁英教育集中在「台成清交」四所頂尖大學,由於能夠進入這四所大 學的學生都是經過激烈的競爭與艱苦的訓練,由多數人中脫穎而出,因此四所大 學所獲得的教育經費自然佔大多數,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平,因為光是四校即佔掉 百分之七十的經費,這樣剩下的學校分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實在是不足。但是如同 夏教授所說不能通通有獎,在有差別的環境之下,大家才會想要努力奮鬥以追求 更好的資源環境,如同努力工作以換取高位高薪一樣,讓幾所前鋒大學有資源培 育菁英人才,為台灣謀取更大的福利。
談到菁英教育,在高中所謂的前三志願,也就是建中北一女等等也是菁英教
育,但現在即將實行 12 年國教,菁英教育的作法可能會受到影響。我本身身為 建中校友,對於 12 年國教的做法不甚同意,既使只有開放少數比例免試我仍然 不覺得是好做法。以我自身在建中的經驗,建中的校風開放、學生自主性強,學 校對於學生不會有太多的限制,此乃建立於學生的自律。學生在國中時期自己建 立的積極心、追求知識的熱忱,讓他們在基本學力測驗拔得頭籌,順利進入建中 這所學術殿堂。
全國各地的學生在統一測驗中,以一公平的方式競爭篩選出「菁英」,如 此進入學校的菁英素質才會較為均等。若光就學生在學校的成績表現來篩選,當 然不能完全說不是菁英,但不免會有些因城鄉學校而產生的差距,在較鄉間學校 名列前茅的學生假如以免試進入了建中,在學校裡與其他同學比較之下出現了差 距,並且難以跟上學校的進度,如此造成學生強大的壓力,恐怕難以達到菁英教 育所追求的目的。如果要走 12 年國教的學區制,一定要有相對應的菁英教育制 度,以符合社會利益。
我與夏教授的看法是相同的,菁英教育的制度必須存在並且應該注重,菁 英是帶領國家不斷提升的重要人才,培育菁英勢在必行,菁英教育的產品即是人 才,增加了社會的財富,帶動國家壯大,促進文明的進步。
菁英教育必須存在
楊宗翰校友
建中校園景觀
沈校友現就讀清華大學工學院二年級。
讀畢夏教授所寫的 < 建中學生與菁英教育 > 一文,心中登時五味雜陳。回首 自己一路升學軌跡,有被視為菁英的肯定,但也曾有些對未來的不定與徬徨。建 中,一所聲名響亮的名校,學生不論在升學或課外的表現都相當亮眼。在社會的 眼光中,建中的學子應可沐浴在”菁英”的榮光之中。但跟其他的高中生一樣,
建中學子也面臨著升學壓力,為了應考也得機械性地、熟練地反覆針對習題計 算。為了配合升學方向,學校教育無法適性地、針對性地對於每個特殊的學生給 予個別教導。菁英教育的本質並不只是集中程度優異的學生,進行集體學習,更 重要的是能透過對個人的啟發,發揮每位學生獨特的潛能。過於公式化的學習方 式,只會壓抑個人特色,優秀的學生淪為訓練有素的考試機器。
的確,文憑是在社會上生存的門檻之一,要取得明星大學的敲門磚,非得在 高中課業上下工夫,並擁有良好的考試技能。筆者並無意全盤否定現階段的教學 方式,只是期待建中的師長在專業教學領域引導莘莘學子之餘,也能多給學弟們 在生涯規劃或求學方向的指引。筆者認為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學習心 態,才是高中菁英教育最重要的一環。至於專業領域的學習,應是大學或研究所 時期的菁英教育著重的目標。
夏教授在文章中期許菁英們在日後負起社會責任。談起社會責任,不少人認
為社會責任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付出,是一種高貴的情操。但筆者認為菁英的培育 仰賴的是大量的社會資源,舉例而言,就讀台清交成的學生被視為是社會上未來 的菁英,因此誠如老師所言,這四所大學分配了大部分的教育補助,學生們可以 用比較低廉的學費享受優異的師資和教學設備,有更多與國際學者交流的機會。
但以上種種福利卻是得之於社會上每一位勞動者的賦稅,說得更功利點,台灣的 每一位納稅人花錢投資教育,期待這些頭頂名校光環的大學生,能在日後對台灣 社會有所貢獻,提升人民的生活。所以與其說負起”社會責任”是一種高尚情操,
不如說這只是一種為人應盡的義務而已。
最後提出一個很尖銳卻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菁英教育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教育 資源的集中,那學業表現較為低落,或是所學專業較為冷門的學生,是否有受教 育權沒有被充分保障及支援的疑慮?對此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資源分配上的無奈,
政府的教育政策制定有其目標,而目標的制定方針是盡可能根據國家的競爭力強 項去進行支援,為此犧牲齊頭式的平等實屬無奈。不過筆者也認為台灣在基礎教 育上仍算普及,絕對不會出現為了培養一個博士生而犧牲掉一百個偏鄉小學生識 字的機會。
曾為建中的一份子,我對於能與大量優秀的同儕浸潤感到光榮,也期許學弟 們在享受光榮之餘,要有身為指標學生的自覺,時時刻刻多做反省,對自己多一 些檢視,相信駝客們不會是浪得虛名的青年。
菁英教育與建中
沈柏言校友
昂 揚
最近菁英教育議題炒得沸沸揚揚,不論是大學的五年五百億還是高中的十二 年國教議題皆是對菁英教育做出思考及批評。其中實際參與者不少,評論者更 多,本期心泉也不例外。與實際參與不同,評論這件事並不要求你有多強的臨場 反應能力,多麼熱心的投入。隨口在班上發表的言論、隨手在臉書上打的文字都 是某種形式的評論,可說是十分簡單。但在容易做到的背後,究竟評論者應該有 何種的責任及自覺?這是本文探討的主題。因心泉為一份屬於建中人的刊物,因 此此篇所指的「評論者」主要聚焦在評論菁英教育議題的建中學生上,無意論及 所有評論者,請多包涵。
這世界上並不存在叫做「客觀」的身分。所有的評論者都必須面對一個事實,
那就是你是一個活在這世界上,參與這個世界,被這世界所影響的人。我們永遠 都不可能用觀察外星生物的眼光批評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即將影響我們至深的 事。這就決定了評論者們必然有其自己的偏好、立場。而立場並不是與主題無關 的。當我們決定評論一件事時,我們必然面對到兩個問題:我們自己所期望自己 的立場與身分為何?而實際上我們在它者眼中的立場與身分為何?
身為一個建中生,無論你今天期望自己在評論菁英教育時的身分為何,不 可否認的是大眾所關心的永遠都只會有你那光輝亮麗的制服。而「建中學生」,
這個詞必然會連結到「菁英」。這與你承不承認,甚至是不是菁英無關,不過是 大眾的想像罷了。但在大眾高度同質性的想像中,「菁英」這個詞代表著某種權 威、階級及態度。在此我並未要詳加論述這些名詞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因為各位 建中生想必都有一些因為你是建中生才會有的特別經驗,像是在公車、捷運上被 指指點點,補習班折扣等等。而在大眾的「建中學生是菁英」的想像中,更代表 了建中學生被認為是菁英教育下的既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者出面反對現狀的更 改及變動理所當然會成為箭靶,這並不意外。但除了大眾的刻板印象外,我們更 應該小心的是自身行徑的不當,以下是給建中菁英教育評論者的幾個建議:
一、謹言慎行:請不要以為今天能夠有高度的發言權或影響力一切僅僅因 為個人的努力。實際上,許多人並不在乎你這個個體,他們會關注你 只不過是因為你背後所代表的光環。請好好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因 為這光環並非是你一人獨自得來的,而是好幾千人在校學生及好幾萬
菁英教育:思索者的
定位與反思
224 溫帶鋆
人校友的努力才創造出來的。不論你是否有此準備,帶著這個光環,
你的言行舉止皆會被放大檢視,甚至是被某種有色眼鏡所注視。因此 ,無論在任何媒體上皆請謹言慎行,無論你是否願意,穿上這件制服,
你就不再只是自己了。
二、說明清楚:儘管在大眾的眼裡任何一個穿著建中制服,在電視上發言 的人皆代表建中,但顯然地,實際上你既沒有這樣的名分也沒有這樣 的能力。那麼,能做的便是說明清楚你的立場究竟是「誰」的立場。
許多人在論述時常常說「所有建中人都……」、「我們覺得……」、
「大家認為……」等等。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我們」之類的集體 聲音,有的只是個人的理解及體會,而這並不能代表任何集體。別說 投票率不到二成的班聯會主席,就算是名份上最具代表性的班代大會 ,眾所皆知,出席率甚低,投票率更低,根本不足以代表學生聲音。
因此在沒有出現全校性的普查、投票之前,我認為任何人都不能夠在 大眾媒體上宣稱其代表「建中」。若要發表言論也請清楚說明這番言 論究竟是代表誰的意見。
三、理性討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論調,這需要尊重,但若你希望你的言 論能夠影響它人的想法,就必須要理性的討論及接受他人的批評。表 態是一種權力的展現,是一種在特定領域內足夠精通,在了解別人想 法,有自己獨特見解之後發表希望能夠影響別人的能力。說真的,我 並不認為僅是高中生的我們能夠有多精通「教育」這個並不簡單的議 題,何況近來廣受討論的大學五年五百億、十二年國教等皆不僅是「
教育」議題而已,更是社會議題、政治議題,其後的公平性更牽扯到 了哲學問題。就算是專家,在如此龐大的議題上也不能確定自己正確 無誤,更何況並非專家的我們。因此,請理性接受別人的看法也有它 們的論據,請理性接受自己的言論並非完美無缺。請不要極端地以為 自己事事都是對的,容不下別的聲音的存在。
此三點說來簡單,看似十分基本但卻是評論者時常不自覺觸犯的錯誤。筆者 不敢說本文的論點絕對合理,但希望透過提出一些意見,激發大家對於「評論者」
此角色定位的反思。若有不周之處敬請見諒、指教。感謝。
台灣教育的國際性
224 陳鏡安
莫約今年三月底,筆者因人文社 會資優班教育旅行之緣故,跟隨班上 來到山東進行了一趟旅程。在這次為 期十天的活動當中,最令同學們印象 深刻且回味無窮的莫過於最後幾天的 學校參訪與 HOMESTAY 活動了。
在參訪過程中,實地的體驗了大陸學 生的學習課程。而這次寶貴的經驗也 顛覆了筆者對於大陸學生的刻板印 象,讓筆者也不禁反思台灣在教育上 的封閉與面臨的難題。
首先,先聲明一點,本次的觀察 結果不一定客觀,真實性也不能完全 參考。由於對方學校相當重視這次本 校在山東的參訪,在本校參訪團來報 之前已事先演練過數次,也在各個參 觀班級裡預先埋下了暗樁 ( 與授課內 容預先套好答案的學生 ),此外,某 些課程內容與教師並非長期教授該班 級,綜合以上各種限制因而無法說是 看到了其教學、師生互動狀況最真實 的一面。
撇開上述幾點不談,就筆者的觀 察之下,大陸學生 ( 就國際部學生而 言 ),對於學習都表現得十分積極,
面對需要表達自己意見的同時,也相 當的踴躍,且能以精準確切的語言侃 侃而談自己對於事件或問題的看法。
並非通常在印象中為人詬病的死 讀書形象,且在與人相處上也相當的 正常融洽,並未看到什麼傳聞中為成 績而做出種種不可見人的黑暗事件。
綜觀國際部學生與台灣學生最大 的不同,就是在面對事情的處理態 度,內地學生相較於台灣一般學生 ( 少數建中生及個性必然者例外 ) 有 較強的自信與自主性,會不會表現得 過太過火,筆者覺得是因人而異,但 就筆者個人而言是稍微羨慕的,可能 是對自己的信心沒那麼雄厚吧。
回到課程來,雖然筆者整趟旅行 下來只上到國際部的英文課 (…),在 課堂中大部分的課程都是以外國相關 事務及國際事件為主,這點與台灣的 學校英語教學發生相當的歧異。台灣 的英語文教學似乎偏向考試取向,在 課本內容的編排著重於學生文法的正 確及演練,在語文四大能力「聽、說、
讀、寫」中,較注重閱讀能力與單句 的翻譯,且課本教材、課文內容以台 灣在地生活或勵志故事生活小偏方等 文章為主。反觀對岸學生,( 雖然是 國際部,課程與一般班級有差 ) 課程 以全英文方式上課,且將議題焦點集 中於國際事件,在知識強度上已經遠 遠超越台灣教育部憑空創造的課了。
菁英教育:思索者的定位與反思
標榜著考課綱內容的聯考 ( 學 測、指考 ),在許多人的整理下,發 現課本中約 80% 的內容都是大考中 不會考或不曾考過的,然後我們卻在 為了應付這些課程而拚死拚活後,
除了沒把考試考好 ( 大多數人的英語 考試成績並不理想 ),然後還發現我 們沒有學到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此 外,由於課綱內容的編排,對於較政 治性的單辭並不在所謂的聯考 7000 字裡,在國際事件的掌握這方面我們 也僅能靠娛樂腦殘導向的台灣媒體來 得知。為什麼我們的媒體只會報導美 牛、立法院打架、某某人跟某某人約 會、某某人外遇、外星人、幽浮、超 自然現象…外加這幾年還多了某些來 自 Xoutube 等網路媒體的低能影片 也能做成新聞,而不是去報導重要的 敘利亞內戰或南海主權爭議問題。
扯遠了,回到原先的教育,台灣 對於發展國際課程的興趣相當的匱 乏,直到最近為因應十二年國教,學 校為了發展特色招生這個名詞才開始 漸漸開始被提起。筆者認為,就精英 教育的發展腳步而言,台灣在邁向國 際化的無論是速度、力度,甚至是視 野都已經有落後於對岸的趨勢。
一個優秀的經濟體、社會、或國 家,建立在優越的人才上。在人才的 培育上,台灣的環境似乎偏向將優秀 人才留於島內,由第一志願是醫學系 就可看出,醫學院畢業後直接就業,
也就沒有出國的必要,出國甚至還會 減少就業賺錢的時間。但在這個全球 化的時代,國際間的交流與國際人才 的培育是相當重要的,換句話說,不 利於向外發展的台灣,對於人才的國 際化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筆者願,
在未來的日子,能看見台灣學生勇於 走出小小的島,在遙遠的異國闖出自 己的一片天,共勉之。
( 註 : 本文收錄於第七屆人社班 教旅專刊,內容略為更動 )
224 張明因
面對菁英教育理念的
感情衝突
做為一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夏 教授在這篇文章裡,很清楚的表達他 自己對於精英教育的看法。精英教育 有其理想的一面,也有對現實的妥協
︔有些必要的犧牲,當然也有優點。
夏教授從績效、從結果、從宏觀的社 會層面角度思考這件事,認為精英教 育理念在教育上是必須的,也提出解 釋。邏輯清晰、文筆洗鍊,拜讀之後,
只覺得十分佩服。
即便每每思考關於教育的議題,
我總不能很坦然、大方的接受精英教 育的論點,然而我並不想試圖反駁夏 教授文中所述的觀點︔問題的全貌始 終模糊,從不同觀點出發當然會得到 不同的結論,無孰是孰非。只是覺得 在感情上,精英教育和其他類似的教 育想法,始終令我過意不去,教我彆 扭。
精英教育的理念在我看來並沒有 什麼不是,但是在實踐上,卻往往總 是簡化成優勝劣敗,適者生存這幾個 字,彷彿我們的教育資源真的不足以 為每個孩子提供適才適性的教育環 境,使得孩子們總要時不時的競爭,
期望成為「精英」。精英當然對社會
的發展有益,可精英畢竟只能是少 數,且並非所有人都具備成為精英的 特質或潛力。當教育體制只為用來篩 選出少數的精英,所有人都為了成為 精英努力,少數人最後成功了,卻是 用多數人日後庸碌的一生換來。如 此,精英教育真如同學者或精英本身 所說的,那樣的神聖不可侵犯嗎?
我不想只是消極的抱怨,有時對 現實無奈,但現實畢竟已有其妥協、
折衝的一面。近年來,世界各國投注 了許多努力,希望普及、均衡教育資 源的分配,這是大家有目共睹,也是 世界的趨勢︔目前國內也在往這樣的 方向前進—─至少在中學教育、十二 年國教等政策看來是如此。我所擔心 的,卻是因為教育改革在起步階段的 摸爬滾打受到挫折,而使得人們開始 否定這樣的成果,或因此在爭議的氣 氛當中,回過頭來認為還是精英教育 最為可行。雖然偶爾我也不禁懷疑,
在政府試著改革教育的同時,情況究 竟有得到改善嗎?但如果我們不能相 信平等和卓越是可以並存的兩個價 值,或者如果教育真的變得和企業一 樣,被簡化成一種國家的大型投資,
那麼,我不敢想像國家的教育還有何 台灣教育的國際性
前途可言?企業尚可收回生產瑕疵的 產品並銷毀,國家面對多數的、失意 的、不被肯定的大學畢業生,卻又有 什麼好辦法?人人家裡也許都擺著雙 皮鞋,卻不是人人都需要一架戰機,
戰機等武器甚至還常為國際社會帶來 麻煩;很多東西雖然昂貴卻並不是市 井小民生活中所必須的,這樣看來,
精英為社會帶來的價值似乎也沒那麼 偉大。
回到根本,我認為精英教育理念 有其立論的依據,也有其歷史淵源,
在血緣上,我們是亞洲人,在心態 上,我們還是熟悉競爭的模式,所以 精英教育理念出現在教育機器中是必 然之事,也非常正常。但如果我們不 能夠逐步的調整此一心態,不能夠在 瞬息萬變的今日找到教育最大的價值 所在,卻只是一味固守已經習慣的模 式,用成績篩選,以成敗論英雄而犧 牲多數人的利益,即使這樣的做法行 之有年而且看似沒有什麼不好,在情 感上,總是教人扼腕和難過的。
建中校園景觀
從廣告談起:菁英的
品德教育
220 黃文毅
最近在電視上看到國泰人壽的兩 支創意廣告,分別是「下雨天篇」和
「冰淇淋篇」。兩支廣告都很短,都 是四十七秒左右,在 YOUTUBE 上 面也可以找到它們。
「下雨天篇」的內容大致如此:
一個不知名的路人站在人行道上等著 過馬路,突然有一名上班族男性拿著 壞掉的傘衝了過來,而這個舉動濺濕 了路人的褲子。路人白眼以對,便趕 緊走掉。同樣的場景上演三次,不同 的地方是路人一換再換。前面的幾個 路人對這位上班族男性趕到惱火而快 步離開,只有最後一位女性即使被濺 到水和有點惱怒,但她很熱心地讓那 位上班族男性和她共撐一把傘。過沒 多久,一旁的公車停等處被改裝成面 試場地……
「冰淇淋篇」則換成另一種模式:
一位小女孩到冰淇淋攤買了一大球的 冰淇淋,走呀走著,冰淇淋就掉在路 人面前,而這個場景也重複上演。第 一個路人似乎根本沒看到一樣,保持 原本速度地經過。第二位路人同樣視 若無睹地走過,但回眸的臉上掛著嘲 笑。第三位路人看到了小女孩掉的冰
淇淋,便幫他從地上將冰淇淋撿回蛋 捲上,但似乎是為了環境清潔。冰淇 淋掉在第四位路人的跟前,這位路人 從後面繞過─我正猜想著他是否也會 視而不見時─他從冰淇淋攤買了一球 冰淇淋要送給小女孩。過沒多久,冰 淇淋攤位被拆解,而面試官出現了
……
兩支影片的後半段皆出現相同的 字句:「樂意給人溫暖?我們在找你 / 國泰人壽 菁英招募計畫」( 影片 原字使用”菁”),而「菁英招募」
這四個字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他們 所要徵找的,是菁英。我們可以從影 片中清楚知道,他們要的不只是菁英 的那層皮而已,他們更要皮底下的東 西。
菁英,被定義為人才,亦即可以 促使社會進步的一群少數人。長時間 待在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和中研院裡的 學者們,是科學上的菁英;大企業的 執行長和發明實用新產品的發明家製 造工作機會,是經濟上的菁英;揚名 國際的大導演和風格獨樹一幟的設計 師,是藝術人文上的菁英。以上例子 都是以專長專才來做分類,然而,兩 面對菁英教育理念的感情衝突
支廣告中並沒有提及上述關於長才的 部分,從影片所要表達的內涵,我們 可以知道這家企業徵求菁英的先決條 件─或者應該說─他們所注重的部 分,是品德。
那些一個接著一個被「淘汰」的 路人,難道他們就沒有保險企業所需 要的專業技能嗎?這點我們不得而 知。但從廣告影片中我們可以知道,
就算他們每個都有企業相關的專才,
在遇到這種接近隨機抽樣的選才方 式,是完全派不上用場的。所謂的專 才是內涵的,如果沒有表現時機,也 不會有人看得出來。相對而言,品德 同時兼具內涵和外顯的,我們可以從 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談吐,看出他們 的道德修為,這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會期望團體中的領導人是菁 英,並擁有帶動團體的權威,然而,
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外在行為上 ( 例 如,以身作則、親臨戰場等 ) 以及崇 高的人格或抱負。品德和道德是一種 內化的社會規範,是人類長久生活下 來培養出的一種潛規則。所謂的道德 實踐要從小地方開始做起,而崇高的 人格必然以這些小地方做立足點,否 則就只是漂浮空中的假象。
試想菁英若缺少道德思量,不論 多麼遠大的理想和計畫,必然使公眾 有唯利是圖的不良觀感。
品德教育標語
菁英教育
117 翁禎翊
夏教授鏗鏘有力的字句,在一層 層精密分析探討之下,我想起了曾經 在天下雜誌裡看到關於南韓實施的精 英教育。
南韓早已成立了多所精英高中,
其中位在京畿道的「議政府科學高 中」,這所學校以專攻理工為主,目 標在十年、二十年之內培育出南韓第 一位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諾貝爾獎得 主。每位學生都得擊敗八萬名競爭同 儕,才能擠進這種人欣羨的窄門,而 為了跟全世界競爭,師生全部住校,
課程滿檔,從清晨到半夜。受訪的學 生信誓旦旦說著:「平均 1 天只睡 5 個半鐘頭,但我想,凡事都必須付出 代價,我要努力達成目標。」而一旦 問起他們對未來的理想,會有人毫不 考慮的站出來,豪氣千雲的說道:「我 希望能在數學領域發揮,解出目前在
想當然耳的,學生如此的優秀,
政府也撥出了泰半的資金投注在他們 身上。韓國政府願意花一千兩百萬新 台幣為這所學校添購原子能顯微鏡。
南韓早已拋棄了齊頭式的平等教育,
目的是讓資優生的潛力淋漓盡致的發
揮,進而為國家培養一批日後足堪重 任的菁英棟樑。
這一切的一切,和夏教授的理論 不謀而合。菁英的栽培是藏富於民,
為國家社會、人類文明做長遠而富有 前瞻性的投資。在文中,夏教授也解 釋了精英教育和「有教無類」的理想 並不相牴觸,而我則認為,菁英教育 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一環。
一如參與訪問的議政府科學高中 學生所言:「能跟優秀的人一起上課 很過癮,因為可以彼此競爭成長。」
在建中快一年的日子以來,和國中最 大的差異便是,遇到問題時不需急著 找老師解惑,身旁的同學往往就能為 你找到癥結。而來自不同背景卻一樣 清晰有條理的思維互相激盪,更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受,不再和曩昔一樣只 有自己有涉獵到較精深的部分,不同 觀點見解拋出,或茅塞頓開、或拍案 叫絕,讓人真正沉浸於無止盡追求知 識的樂趣。
當然,身處這種環境,出類拔萃 的不只是同儕互動,老師的教育方式 也不同於普通學校。和以前同學聊起 從廣告談起:菁英的品德教育
現在高中生活的種種,便可窺知建中 有別於一般普通高中。當物理老師教 他們死背公式時,我們學的是自己推 導、融會貫通;當他們只要會課本的 基礎問題時,我們正一群人圍繞著老 師討論數學學資極富變化創意的題 目;當他們化學段考充斥著和國中相 同的計算時,我們得用到老師補充 的、課綱刪除的方法解題。
這便是因材施教,不需重複學習一 再講過的課程,也不必顧慮會有人無 法了解授課內容,盡可能大量的灌輸 我們知識、擴充我們的視野。
也只有精英教育才能維持這種氛 圍。
建中校園景觀
On 菁英教育
122 楊子頤
先天、個人與環境背景,成就 了獨特的每一個人。先天,每個人無 法選擇,類比玩撲克牌時,已握在手 中的牌;個人,每個人有自己的思考 模式,如同玩撲克牌時,大家會考慮 如何出牌;環境與背景,這存在著許 多不確定因子,某方面它像先天一樣 無法選擇 ──家庭,某方面它可以選 擇 ──工作,後者需要有一定能力或 機運,好似玩撲克牌時,牌無法選 擇,有可能自己的牌已經不錯了,而 玩家總可選擇,或許剛好身旁有玩牌 高手,反之,那就參加撲克牌大賽。
最終種種原因成就了自己,獨特的自 己;變成了一場牌局,專屬的牌局。
獨特的自己,是由許多面向組成 的,如果以單一面向而言,可發現一 群群較相似的團體。假設以學習自然 科學這方面討論,可形成學習自然強 的一群,相較之下較弱的一群(並非 只能二分)。菁英教育就這麼應運而 生,菁英表明是某方面的強者,而對 菁英施予特別的教育,這是一種高效 率的教育,能力良莠不齊成了教學上 的阻礙。跟不上進度的學生憑甚麼要 他人等他呢?另一方面菁英與菁英於 同個平台,勢必激盪出新的火花。個
人贊同菁英教育,一群優秀的菁英是 一片直挺的針葉林,不同於熱帶雨林 的是「樹種相異不大」,這就是為何 林業者投資較多於針葉林。一群優秀 菁英,易於教學;身為學生,能與富 有相當思量的同學辯論,必定另有啟 發。
說教育是一種投資,大家都會贊 同。但結果不應當只是如同商業由金 錢作為好壞判斷。F-16D 戰機或生物 科技,固然是由菁英打造與創新,當 然一架飛機與一種專利就可獲得一筆 可觀的財富,但有些教育投資結果應 是屬於心靈層次的:許多家長讓小孩 年幼時就培養才藝,最初的目的應該 不是要小孩以那才藝當飯吃吧!談投 資必談風險。教育風險不確定因子格 外的多,在於教育投資的是人,而人 有意識!菁英教育中,菁英是有能力 的,他們可以選擇奉獻自身的程度,
也許有些人更需要的是感情的陪伴,
像是以家庭為重。
菁英,不單於學術上!現在手中 有一副撲克牌,你會想來一場排七?
橋牌?還是梭哈?可見每個人的選擇 不盡相同,而且不只這三種選項。每 菁英教育
方面都會有菁英,大家選擇的方向,
豈不是選擇玩法?僅由學術上來比較 優劣,未免太狹隘了,甚至可說是對 其他職業的歧視,或是學術崇拜。兩 副同款撲克牌,一副被排七大王使 用,橋牌黃金組合使用另一副,實質 上會有差別嗎?兩者還是同款撲克 牌。成為哪方面的菁英變成了值得個 人思索的問題,依據興趣、能力、經 濟還是興趣與能力的融合值?每個人 的思考角度當然不同,只是選擇是重 要的,因為最終有不同的結果。
菁英的篩選上,目前是以考試制 度來決定,國中升高中以國數英自社 來決定學校,或許考的是這方面學習 態度與能力,這有點偏頗。個人沒新 的創制,只在此想加點教學面向。廣 泛涉獵!學校常常舉辦不同藝能活動 和比賽,挖掘潛力,試探缺點,讓小 孩子充分了解自己能力特質,做為以 後的發展考慮因素。木頭於視覺學 上,有製造溫馨的效果,而當今天要 裝潢一幢靠海的房子,不太有人選擇 木頭作大面積鋪設,因為就防潮這方 面,木頭不是個好材質,除非塗上防 水漆。全面地檢測,助於自己選擇未 來的路,清楚人生目標,目標產生動 力,最終推自我到達不可取代的位 置。
某些人怠惰而荒誕一生,某些人
自由地選擇小確幸的生活,某些人選 擇了菁英這條路。各職業中的菁英,
皆只有少數。培育這些菁英,當有不 同的方式,等待是不被允許的。身為 菁英者,總是被大眾用放大鏡來看,
相當受矚目,矚目的原因不就是大眾 期待他有所作為不是嗎?這世代造就 了現在的自己,而別忘了自己是世代 的一份子,引領趨勢,長存使命感。
簡而言之,世上每個人都有擔當的地 方,菁英位各方面的尖端,開創未 來,心態轉為制度,菁英教育建立在 增進大眾福祉之上。
114 王品閎
菁英教育 ! 接受與否 ?
在看過夏教授的文章,在大致 了解了精英教育的目的及實施方式,
有一些想法從心底悄悄竄出。在經過 腦海裡的反覆思考及新想法的衝擊,
我對於精英教育提出了兩個看法及一 個理念:精英教育人才的篩選制度及 精英教育實施的必要性,而這兩個看 法都是出自於精英教育的基礎-─公 平。
精英教育實施與否,是在於精 英教育將如何被實施。首先,我想先 釐清精英的定義及他的選擇方式。精 英不是貴族,這件事我的看法與夏教 授相同,但我認為精英並不局限於學 術、企業、文化藝術亦或領導。精英 可以是各行各業優秀的人才,不論是 在於任何方面有突出表現,都能被稱 為精英。但社會上對於精英的認定與 我有些許的出入,常常透過狹隘的智 育測驗,造成精英侷限於政治、社 會、經濟方面的人才,如此容易造成 非主流文化體系工作者在各行各業的 浪費及不公平。
法國的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曾提出資本的概 念,他認為資本分為社會、文化、及 經濟資本。但還有勞動資本,甚至幫 派成員吸收會利用的戰鬥資本,又
或者英國社會學教授凱瑟琳 • 哈金
(Catherine Hakim) 提 出, 在 父 權 社會被視為骯髒、下流的魅力資本
(又稱為情色資本),只要擁有上述 資本或其他的才能並能發揮至淋漓盡 致均可稱為精英。
在這個注重多元發展的社會,精 英教育只侷限於學科方面,儘管有通 識的課程,但對於需要專業人才培 養的方面,可是遠遠不夠。如上個 月來台的 DC 職業代表隊選手 Danny Way,他在滑板界創造了無數的傳 奇,包括在第一個從直升機上一躍而 下跳入U型板場,2005 年跳過萬里 長城等集合危險、瘋狂,卻又重滿挑 戰性的舉動。以上的行動使他滑板的 文化圈裡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沒有人能否定他在滑板的成就,也無 法否認他是滑板的精英。
在精英的定義及篩選結束之後,
精英教育的必要性才漸漸浮現。精英 可略分為兩類,先天及後天型。但不 論哪一型,都需要後天的栽培。因 此,精英教育的專業性便在此出現。
我認為的精英教育是針對各行各業有 出類拔萃能力的人所進行的,能讓每 個人有自己的空間,盡情展現自己的 能力,並與其他精英進行良性競爭。
On 菁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