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簡稱帝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簡稱帝門。 "

Copied!
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麗山國小藝術家駐校夥伴關係發展歷程

麗山國小的藝術家駐校計畫,從夥伴間第一次接觸到整個課程結束前後進 行了半年,經過時間的累積,夥伴間的關係也隨之變化,所觸及的對象也越來 越多、越來越廣。本章對麗山國小藝術家駐校夥伴關係的發展歷程作一整理分 析,從學校、藝術家與引介機構與三方參與藝術家駐校計畫的人員作進行介 紹,第二節則分析藝術家駐校夥伴關係建立之動機,最後一節從學校與引介機 構的相遇到駐校課程實施的過程作藝術家駐校運作之呈現。

第一節 藝術家駐校夥伴概況

根據文獻探討,「藝術家駐校」最主要的參與單位即由學校、引介機構與 藝術家構成(Sharp & Dust,1997),學校是實施計畫的主要場域,引介機構則 負責促成學校與藝術家兩方的合作,而藝術家則為執行計畫的關鍵人物之一。

在本研究中的麗山國小是所積極推動藝術與人文領域活動學校,藝術專業師資 頗多;引介機構推動「藝術家駐校計畫」多年,除了具推廣藝術的熱誠,在經 驗上也有一定的累積;而參與計畫的兩位年輕藝術家皆活躍於藝術創作領域,

也同時參與了麗山國小的校園公共藝術案。在分析彼此的夥伴關係之前,應對 三方的狀況有概括性的瞭解,才能對夥伴間的「關係」進一步的分析。以下先 就麗山國小與引介機構的概況,與其中參與藝術家駐校的關鍵人物作分析,接 著介紹涂維政與葉怡利兩位藝術家。

一、麗山國小

(一)年輕化的活潑校園

第一次走進麗山國小,就為穿堂所佈置的學生作品吸引,用透明塑膠布與 彩色卡典西德拼貼成的人形掛旗有兩個人那麼高,用紙盒積木組成的創意佛像 更是別出心裁。麗山國小位於台北市內湖區,向來以發展「藝術與人文」領域 課程為特色,現任的吳校長本身即自音樂科系畢業,同時身兼台北市藝術與人 文輔導團團長,校內亦有多位藝術專業科系畢業的教師,近年為學校的藝術與 人文領域累積了豐碩的成果。

(2)

麗山國小位於台北市內湖區,小學部總共 65 班 1633 人,教職員工共有 134 人,算是大型的小學。學校教師們都相當年輕,平均年齡僅三十三歲,校風活 潑且教師之間相處氣氛融洽,教務主任談到教師間積極、認真的風氣,彼此尊 重也相互配合。除了此次與帝門合作藝術家駐校計畫外,亦分別於 2003 年、

2005 年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世界臉譜」、「敦煌」等藝術教育課程,與校 外機構建立藝術教育夥伴關係的經驗已經不是第一次,且每年校慶都會請北市 師視覺藝術系的學生駐校示範油畫、水墨等不同媒材的創作,讓學生在觀摩中 學習(訪札 060424-AT2-2:1),整體而言,麗山國小的藝術學習資源可謂相 當豐富。

(二)參與藝術家駐校計畫的關鍵人物

參與駐校計畫的關鍵人物包含教務主任與兩位藝術與人文教師、一位一年 級導師。麗山國小的教務主任陳主任(化名)是此次駐校計畫中的重要推手,

畢業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在麗山服務十多年,一直都是擔任 教師兼行政的工作。在駐校計畫之中,陳主任一直是所有駐校會議的主持人,

除了聯繫藝術家與引介機構,也必須協調校內老師的意見,安排藝術家駐校的 所有行政事宜。

參與駐校計畫教學執行的三位老師皆為美術專業背景出身,六年級藝術與 人文教師:張老師(化名)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研究所,

教學經驗十一年,個性相當溫和,在駐校課程中負責與涂維政聯繫,並處理駐 校課程相關事務;另一位藝術與人文專任老師:江老師(化名),畢業於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美教系,教學經驗五年,目前仍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年輕時髦的 江老師對藝術創作也有相當的堅持,他形容自己是「藝術家性格(訪札 060309- AT2-1:3-4)」,崇尚隨性自然的教學。一年級導師:謝老師(化名)畢業於 台北市立師專美勞組,教學長達二十年,大多擔任低年級的老師,教學沈穩且 經驗豐富,也是此次計畫中唯一與藝術家合作的低年級老師。在麗山進行的幾 次駐校會議上曾出席的老師不少,從校長、教務處、總務處主任、組長、藝術 與人文領域專任教師群、六年級導師皆有,但每次會議之與會者屢有變動,主 要參與計畫的關鍵人物仍是擔任行政的教務主任與教學執行的三位老師。

(3)

(三)麗山國小校園公共藝術案

麗山國小校園公共藝術案是促成此次藝術家駐校計畫的主因之一。麗山國 小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大型的公共室內空間,雖然早就規劃以學校操場作為工程 預定地,卻因土質問題一直無法動工。經過校方多年的努力爭取並排除困難之 後,終於將在 2007 年興建活動中心,提供校內師生大型的活動與展演場地(訪 札 060314-T1-1;訪札 060314-L2-1)。而依文建會(2002)文化建設獎助條例 之規定,造價一千萬以上之公有建築物必須挪出百分之一的經費設置公共藝術 以美化建築物及環境,依麗山的工程狀況,必須投注兩百萬於公共藝術的設 置,且公共藝術設置之過程中,必須規劃「民眾參與」活動,讓公共藝術所處 地點周邊的居民(學生)參與或瞭解作品設置的過程,也成為麗山後來發展

「藝術家駐校」活動的契機1

二、引介機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引介機構是藝術家與學校之間的觸媒,透過引介機構的穿線,彼此陌生的 兩方才得以接觸、互動。在本研究的個案中擔任引介的機構是帝門藝術教育基 金會,帝門本身已從事藝術家駐校計畫多年,以下依其定位與駐校計畫的規 劃、實施以及其中參與駐校的關鍵人物做一介紹。

(一)帝門2之定位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成立於 1989 年 12 月,由台鳳集團總裁黃宗宏先生所 創立,是台灣第一個以當代藝術教育為宗旨的非營利機構。其目的在於保存藝 術文化財產、推廣藝術教育、提倡藝術研究、及促進世界藝術交流。其業務內 容包括:創作研究、藝術評論、公共藝術、推廣教育、基金會典藏、藝術資訊 整理、出版工作等(黃巧雰,2000;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2004)。

「藝術教育」既為帝門成立的主要宗旨,十多年來在台灣藝術活動與教育 推廣上自是不遺餘力,帝門的規劃理念是「以教育性的工作內容形態,將基金 會現有資源,轉化為可與社會分享的藝術教育資源,更進一步創造藝術發展的 空間,從實務經驗中,累積現代藝術教育的理念及實踐模式」(黃巧雰,

1

撰寫論文時,麗山國小校園公共藝案之計畫書尚未公開,故僅以訪談資料說明。

2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簡稱帝門。

(4)

2000)。而曾經推動的型態包含展覽導覽、社區教育計劃、「藝術列車進校 園」、「藝術家駐校計劃」等,其中以「藝術家駐校計畫」推行的最久,成為 目前帝門至今仍持續運作的重點教育推廣活動。

(二)帝門「藝術家駐校計畫」之規劃與實施

自 1998 年起,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為台北地區的中小學校規劃「藝術家駐 校計畫」,以建立藝術與學校的橋樑為宗旨,以「開放、互動、啟發、交流」

的教學精神,透過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體驗和藝術認知進行認識藝術、體驗 的短期教學,提供學校藝術教育一種當下時空台灣美術教學資源的補充,同時 讓學校師生在實際參與中,認識當代藝術的欣賞和創造特質(帝門藝術教育基 金會,2004;王品驊,2000)。

帝門本著藝術推廣的初衷,藉「藝術家駐校計畫」將一般民眾所摸不著頭 緒的「當代藝術」帶進社區、走入校園,在帝門長期擔任該計畫的策劃人王小 姐說道:

在這個計畫之前有一個我一直在思考的主題,就是我要怎麼讓藝術釋 出一種善意…其實藝術不應該只是提供給有藝術背景的人來欣賞的,

所以我覺得藝術應該要增加互動性,在教育規劃上,我覺得應該比較 有社會性並且是可學習的、可經驗交流的…(訪札 051222-EW-1:

2)

王小姐的理念是想推廣對一般人而言生澀的當代藝術,選擇「教育」作為 執行的面向,從藝術教育的活動著手,在課程規劃上講求互動與經驗交流,故 於發展駐校課程時重視 1. 啟發性:以啟發、創造性的主題性課程,引導學生從 藝術概述及創作活動中體驗藝術;2. 引導體驗:以培養學生自發建立學習方法 的藝術教學目標,規劃課程內容;3. 普遍性:將藝術教育的主要功能,設定為 適合一般學習者。對藝術具特殊興趣的學習者,則鼓勵藝術家以發問的方式引 導(051229 文計 1:2)。

在課程主題的選擇上,以對學校而言較有吸引力、互動性的主題,或是在 學校內不易獲得的媒材為主。帝門會選擇適合的藝術家3,讓藝術家帶著自行規

3

王小姐此謂「適合的藝術家」為:1.人格特質是否開放、願意與小孩相處。2. 是否有具教育經

驗,與小孩互動的情形。3. 作品的風格適不適合作為課程主題發展。4. 意願。(051222-EW-

1:6)

(5)

劃的課程走進校園,從作品與歷史背景著手設計教材,透過互動的過程給學生 基本的藝術觀念,最後引導實作(訪札 051222-EW-1:3;帝門藝術教育基金 會,2004)。

帝門的「藝術家駐校計畫」已推動近九個年頭,足跡遍及台北縣市國、高 中小學校,讓在第一線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將當代藝術,諸如聲光、影音等 新穎的媒材帶至校園,2004 年開始至今,帝門主推「公共藝術」主題課程,引 導學生發想能表現空間意識的作品,以實務的空間裝置或模型呈現,也有學校 結合該校本身的「校園公共藝術案」,學校使學生作品成為校園的一部份,有 關帝門歷年計畫見附錄 8。

(三)參與藝術家駐校計畫的關鍵人物

帝門的藝術家駐校計畫多年來都由該專案的策劃人王小姐負責。王小姐畢 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曾擔任美術雜誌的編輯多年,也同時是藝 術工作者與獨立策展人。兩位皆於基金會服務多年,對台灣藝術環境十分熟 悉,與藝術圈的互動也相當密切,近幾年與學校教育環境接觸也有一定程度的 瞭解,故能作為學校與藝術家之間的最佳橋樑。

三、藝術家

藝術家是駐校計畫中的主角,本次參與計畫的兩位藝術家分別是涂維政與 葉怡利,以下簡介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創作理念、簡歷與教育經驗。

(一)涂維政

1969 年生於台灣高雄的涂維政,目前於台南藝術大學造型研究所博士班攻 讀。在成為專業藝術家之前,曾在高職美工科擔任五年的美術教師。涂維政認 為:「學生就像是一個一個透明的杯子,老師給他什麼他就接收什麼,最後變 成老師希望的樣子…(觀課札 060224-A1C-1:2)」,並將內心矛盾與衝擊的 想法反映在當時的創作作品上(圖 6)。這段教學經歷令藝術家時常省思自身

「藝術教育者」的身份,最後也成為他往後專業藝術創作的前哨。

(6)

圖 1:涂維政作品——孔夫子系列作品 資料來源:涂維政提供。

涂維政不僅是一名出色的藝術家,也是熱情的藝術教育者,對其身處的專業 藝術教育環境制式的教學方法有深刻的反思,每每談到藝術教學的經驗與理 想,眼神就散發著光與熱。「在做課程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發現』的快 感 , 那 學 生 的 獲 得 就 不 是 在 你 的 控 制 之 內 , 我 們 就 變 得 很 興 奮 ! ( 訪 札 060224-A1-1:4)」。但是學校嚴苛的管教制度,僵化死板的教學方式與學校 行政上的束縛,校方的不信任、不尊重,卻讓藝術家懷抱著教育理想離開校園

(訪札 060224-A1-1:2-3)。涂維政說:「我那時候很受不了學校莫名其妙的 規定,為什麼學生騎摩托車就要被退學?為什麼不允許學生上課講話吃東西?

我後來會離開學校也與學校的行政有很大的關係,好像學校很不信任你似的…

(訪札 060323-A1-3:1)。」

即使離開了學校,涂維政仍離不開與校園的接觸。除了高職的教學經驗,

涂維政也曾參與 2004 年中正國中與帝門合作的「藝術家駐校計畫」,帶領中學 生運用雕塑中的加法與減法製作個人的考古遺蹟。而涂維政此次面對的教學對 象與以往不同,學生年齡上的差異也造成往後教學方式的挑戰。

(二)葉怡利

葉怡利,1973 出生,作品風格帶著惡搞、無厘頭風格的葉怡利畢業於台南 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從事美工設計的工作幾年之後,深覺自己的興趣仍

(7)

在專業的藝術創作,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更專注的精神在作品上,幾年 前毅然決然辭去職務,全心投入第一線創作。

第一次看到葉怡利的作品是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中的展場,無厘頭的造型 與行為配上詭異的背景音樂令人印象深刻。「認真面對爛東西」的 KUSO4精神 在葉怡利的創作中表露無遺(060306 文背 5:1),「我穿著一團類似菌體的造 型,企圖以一種無厘頭的方式輕鬆在各個城市間遊走,以蔓延、感染的型態來 表現我的生活狀態,並恣意的散播菌體…」(訪札 060224-A2-1)。葉怡利的 作品重視與「人」的互動,後期的系列作品發展為在街上主動擁抱行人,並以 影像紀錄觀者的反應。葉怡利的作品造型誇張,她將自己扮妝成一個大玩偶、

大怪獸,街上的行人、小朋友常常會好奇的圍著她、接受她的擁抱(圖 7)。

圖 2:葉怡利作品——虹彩仙子 資料來源:葉怡利提供

活潑直率的葉怡利雖在大學畢業後有過零星、短期的美術教學經驗,對象 是坊間陶土才藝班的學齡前兒童,卻僅止於工作需要上的配合,不若涂維政在 長時間面對教學來的有感觸與省思。葉怡利說:「其實我對教學的經驗是不夠 的,對教育也沒那麼瞭解,但我覺得在才藝班的教學是有趣的…因為小孩很直

4

「KUSO」一詞源起於日文,在日文原本是「可惡」的意思,通常也拿來當成罵人的口頭禪,

後來慢慢演變成為「惡搞」的代名詞,此類「惡搞」通常是表面正經八百,實則帶著無厘

頭、惡作劇的意味。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22701414.

(8)

接啊,而且很天真…(訪札 060224-A2-1:2)」。對於學校教育,葉怡利也有 與涂維政全然不同的想法,認為藝術家不屬於學校體制內的人,也就比較不會 受到學校遊戲規則的限制,「就算搞砸了也是合理的!」(訪札 060224-A2- 1:8),而學校就是需要向藝術家這樣能打破規則的人,給學生新的刺激、新 的體驗,才會有所進步。

四、小結

麗山國小固有的藝術與人文推廣風氣,年輕有活力的行政人員與教師,以 及正在進行的校園公共藝術案成為藝術家駐校計畫的背景;引介機構藝術推廣 的理想與經驗;以及藝術家的專業、鮮明的個性,都為麗山國小藝術家駐校夥 伴關係中的獨特基調。從學校到引介機構、藝術家,所有參與此次藝術家駐校 計畫中的主要成員,包含主任、藝術與人文老師、導師、引介機構執行長、專 案策劃人以及兩位藝術家都具有專業的藝術或藝術教育背景,且對藝術活動與 教育推廣多具有熱誠與理想。夥伴間專業背景與年齡相仿,三方專業人力資源 的整合使彼此間更容易進入狀況。

第二節 藝術家駐校夥伴關係建立之動機

唯有夥伴間相互受惠才能使夥伴關係健全、歷久不衰,夥伴關係也才會有 意義(張佳琳,2001;Hanley,2003)。麗山國小 2007 年的活動中心興建計畫 帶動的校園公共藝術案,是為此次藝術家駐校計畫的契機。而在公共藝術案進 行的前提之下,學校、藝術家、引介機構等夥伴三方如何看待此次藝術家駐校 計畫?夥伴關係建立之動機為何?本節分就麗山國小、引介機構與藝術家三方 面進行討論。

一、學校之動機

若因職責與功能區分,學校內部的成員包含行政人員與教師,兩方雖皆為 學校的一份子,卻因角色不同對藝術家駐校有不同的立場與想法,故應該分開 討論,將學校之動機分為學校行政與學校教師兩方面:

(9)

(一)學校行政方面 1. 增進學生的藝術學習

學生是藝術家駐校的核心,「最大的受惠者仍然是學生(訪札 060309- AT2-1:2)」。學校老師的專業有限,往往不能觸及藝術的各個領域與層面,而 藝術家是第一線的藝術創作者,可以將校園外更專業、更豐富藝術資源與藝術 新知帶進校內。Sedel、Epple 和 Martiniello(2001)認為藝術教育夥伴關係的核 心是學生,學生亦是主要的受益者,藝術教育夥伴關係必須為學生提供真正高 素質的藝術經驗及素材,而教務主任則認為,藝術家應該進到學校裡,應用他 本身的專長,從學校裡面發掘主題,然後進行創作。透過與藝術家的互動,學 生能看到藝術家想法與靈感的來源,進而提升學生的藝術學習(訪札 060314- L2-1:2)。

2. 使公共藝術作品更貼近學校需求

此次藝術家駐校本是由校園公共藝術案而起,學校希望在工程進行前就讓 藝術家到學校來,讓藝術家熟悉學校的環境與背景,讓藝術家帶著學校的老 師、學生與家長共同創作,同時也讓社區居民認識藝術家。在經過一層的互動 歷程之後,藝術家較能夠創造出真正屬於學校的公共藝術作品(訪札 060314- L2-1:2)。而在之後的課程規劃,藝術家也的確將學生參與創作的部分提高,

學生的作品也成為公共藝術作品中的一部份,使作品與當地的環境與文化融 合。

3. 獲得專業人力資源

麗山國小時常舉辦大型的教育活動,在人力資源上甚感不足。與藝術家的 夥伴關係一旦建立,學校將獲得專業的人力資源,協助老師進行活動:「如果 我們要作大型的活動,人力就真的很重要,我們怎麼讓這個老師在執行這個面 的時候,他有很多的幫助…(訪札 060314-L2-2:5)」教務主任認為,多一個 人不但能協助教師,藝術家的專業使得藝術家比教師更清楚的瞭解未來學生作 品的可能樣貌,在這方面就能幫助教師給予學生適切的指導。

另外,因為缺乏表演藝術師資,像葉怡利這樣著重表演的藝術家駐校,即 可彌補麗山這方面的不足,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專業的表演藝術。對教師而言

(10)

也是一種新的刺激,看到葉怡利的教學,也許有助於學校未來的課程發展(訪 札 060314-L2-2:4)。而就文獻探討得知,表演形式的藝術家在台灣目前最常 參與駐校,一方面活潑生動,一方面就是源自中小學表演藝術專業師資的缺乏 而造成需求。

4. 發展人文主題,建立麗山品牌

麗山國小重視藝術與人文活動,希望藉藝術家駐校的課程培養麗山學生的 人文素養,進而建立「麗山品牌」。也因為麗山國小的校長是藝術與人文輔導 團的團長,學校希望將課程定位在「人文」的部分,強調人文精神的養成,未 來能夠建立屬於麗山的「麗山品牌(訪札 060314-L2-1:4)」。

除此之外,麗山國小也希望藉由「創新教學」的比賽提高聲望與形象,藉 由獲獎的肯定讓學校的家長與教師更投入於學生的教育,一方面也將藝術家駐 校的經驗交流,並與其他學校分享。

我會用創新教學的方式作一個完整的報告送出去(台北市創新教學比 賽),有得獎就有發表機會,我們學校很常在得,所以我們不會在乎 有沒有得獎,而是我們在乎這樣的經驗可不可以真的傳出去,以我們 校長來講他就很喜歡分享,一方面讓我們學校的名聲從外面傳回來,

也讓家長和老師更能堅守自己的崗位(訪札 060424-L2-3:5)。

如文獻所述,藝術教育夥伴關係的長程目標之一為「創造學校在當地的正 向形象」(QCA & Arts Council of England,2000:15),麗山國小在實施駐校 課程之前就已經預想了藝術家駐校的遠程效益,除了形象的建立,也藉由校外 單位對學校的好評也提升教師們的士氣。

(二)學校教師方面

1. 讓學生接觸「藝術家」,增廣學生的藝術視野

謝老師認為自己平常在課堂上給予學生的多是技法上的教授,而藝術家卻 能進一步帶著學生欣賞,且「藝術家」本身的風範也能使學生擴展視野:

「雖然老師本來就應該去製造一個環境讓他們(學生)來看阿啊、來作啊,

但他們(藝術家)如果本來就是藝術家,本來就是在作這件事情,或許學生 也可以透過這個活動去看,可以增廣他們的視野和見識(訪札 060314-T1-1:

(11)

1 ) 。 」 張 老 師 也 認 為 能 夠 讓 學 生 接 觸 到 藝 術 家 是 個 不 錯 的 嘗 試 ( 訪 札 060309-AT1-1:3)。

事實上,就相關文獻來看,藝術家駐校對學生的助益除了藝術本身的學習 外,對其他領域的學習亦能有正向的作用,例如將焦點擴及社會議題、建立 學生的自信與自尊、培養學生之興趣等(Sharp & Dust,1999),這個部分仍 是值得學校與藝術家注意的。

2. 認識藝術家,培養自身藝術專業

教師可藉由藝術家的駐校,進而瞭解藝術家、充實藝術新知。謝老師就認 為:「如果我今天在美術館看到他(藝術家)的作品,可能沒辦法親自問到這 個創作者,如果這個藝術家在學校的話,可能就會更方便的去瞭解他,去認識 這樣的一個藝術家(訪札 060314-T1-1:2)。」藝術家駐校對教師而言,不僅 僅是「多認識了一個藝術家」,更提供了教師進修的機會,幫助教師在專業知 能上擴充。英國 Van Briefing(2004)也曾特別指出藝術家駐校時可進行的教師 進修課程(INSET course),尤其對教授藝術卻遠離藝術創作環境的教師來 說,更應藉此培養自身藝術專業。

3. 觀察藝術家在自己班級的教學

在教室裡通常只有一位教師單獨面對學生,藝術家駐校能提供一個機會,

讓老師觀察其他成人在自己班級上課的情況,也藉此反省自己的教學。「我也 蠻期待透過他的教學,我來看看如何來啟發孩子,要看藝術家怎麼來帶他們,

這其實是蠻有趣的…(訪札 060314-T1-1:7)。」Orfali(2004)在探討藝術家 駐校的效益時提到,對教師而言,讓另一位成人進入他們的權力範圍,並與他 們在一個班級共事是個挑戰,但這個挑戰提供了教師們省思自己教學方法的機 會。而在本研究之個案中,老師也確實因為觀察藝術家的教學,對自己的教學 方式進行了省思(訪札 060424-T1-2),從中獲得新的想法。

4. 行政人員請託之人情壓力

藝術家駐校計畫非學校的常態課程,導師們能夠自行決定參與與否。但面 對尚未清晰的計畫與原有課程的壓力,有些教師並不敢貿然參與。例如謝老師

(12)

原本意願不高,但經過行政人員的遊說後才決定參與:「我本來也不是很想要 參與…然後是因為學校主任啊,我們很熟嘛,我們在麗山共事很久,他就一直 來跟我說,你參加好了,我覺得這樣不錯…其實他有講到一些不錯的地方,我 後 來 也 想 想 , 其 實 可 以 給 學 生 一 些 不 同 的 體 驗 … ( 訪 札 060314-T1-1 : 3- 4)。」只是,因為考慮到人情壓力而決定參與,恐將影響之後面對課程的態 度。

二、引介機構之動機

(一) 推廣藝術教育

帝門是以當代藝術教育為宗旨的非營利機構,「推廣藝術教育」本身就是 其成立的目的之一。而藝術家駐校計畫已經實施了九年,原來只是美術展覽裡 的教育活動,後來為了更深入推廣,專案策劃人王小姐將美術資源例如幻燈 片、教材等帶進學校,最後發展為讓藝術家到學校進行當代藝術的教學。王小 姐認為藝術不應該只是提供給有藝術背景的人來欣賞,在教育活動的規劃上應 增加互動性,並且是可學習的、可經驗交流的,讓藝術對一般民眾釋出一種善 意,才會有新的刺激,也才具備能量的可能性(訪札 051222-EW-1:2)。故藝 術教育的推廣成為帝門推動藝術家駐校的第一動機。

(二) 為藝術家開源

帝門在台灣藝術市場萎縮的九零年代,即設定主要的贊助對象為關注非作 品形式的、空間處裡的、觀念性的藝術家,因為這些藝術家的作品著重想法、

概念的呈現,並沒有實質的「作品」可供買賣或無法買賣,對原本經濟收入就 不穩定的藝術家族群而言,更難以維持創作。而帝門為了幫助藝術家繼續創 作,試圖為藝術家找尋或創造收入來源,藝術家駐校計畫的參與就是管道之 一。

藉由駐校活動,不但推廣了藝術教育,參與課程的講師費也能使藝術家獲 得經濟資源,成為帝門推動藝術家駐校計畫的動機之二(訪札 060224-A2-1:

7;訪札 051222-EW-1:5)。

(13)

(三)為校園公共藝術作良好的示範

帝門這幾年因為公共藝術的興起,藝術家駐校計畫也多與校園公共藝術案 結合。而在此次的案例中,麗山不僅在公共藝術設置前就讓藝術家到學校與學 生互動,也是學校參與層面較廣的難得例子,對帝門而言,能為全國校園公共 藝術作良好的示範(觀會札 060111-M-3:4),也在藝術推廣上的發源與領導 地位更有鞏固的作用。

(四)獲得計畫經費補助

要長久推行藝術家駐校計畫,除了耗費人力、精力,也需要足夠的經費才 能運作。帝門本身並非最上源的經費提供者,仍必須透過計畫書的投遞、成果 報告的撰寫,才能向國藝會、文建會等相關單位申請計畫經費的補助。所申請 的經費用於藝術家駐校的鐘點費、課程材料費以及基金會計畫執行的人事費 等。有了經濟資源,計劃才得以施行,也使基金會能維持運作。

三、藝術家之動機

(一) 獲得經濟資源

前面提到,引介機構會設法為藝術家開源,藝術家駐校計畫就是一個方 法。若結合校園公共藝術案,對藝術家而言就更是一筆重要的經費。涂維政 說:「政府開始推動公共藝術這是在台灣畫廊不景氣之後,藝術家很重要的收 入來源,透過公共藝術的經費可以維持一些創作…這對藝術家是一筆不小的經 費(訪札 060309-A1-2:4)。」如同 Sharp 與 Dust(1999)所言,經濟上的挹 注對藝術家而言似乎是最立即可見的動機,在英國、美國等國家,許多藝術家 或藝術團體將駐校視為最主要的工作場域與經濟來源。然而,Sharp 與 Dust 也 強調,藝術家也應將透過教學活動所獲得的樂趣與滿足視為是重要的回饋之 一。

(二) 實踐藝術家的使命與回饋

涂維政認為:「藝術家是充滿理想性的職業,藝術家的存在是具有社會使 命意義的…(訪札 060309-A1-2:2)」。涂維政為帝門與麗山國小雙方的藝術 教育推廣理想感到義不容辭,「就是應該要好好利用藝術家的熱情,因為[推廣

(14)

藝術]也是我們想做的事!」藝術家們秉持自己的社會使命,願意不計投資報酬 率的投入藝術教育活動,也以此作為對社會的回饋。葉怡利也說道:「本來我 是覺得,ㄏㄚˊ還要教書喔…不過後來想想這也是他們在藝術教育推廣這一 塊還蠻有心的,就想說配合一下,也應該回饋社會一點東西啦,作一個藝術家 嘛!(訪札 060328-A2-3:3)。」藝術家的「理想性」與「社會回饋」一直是 這兩位藝術家在訪談中所強調的概念,藝術家賦予自己的使命感成為駐校計畫 推動的主要動機之一。

(三) 對藝術同好的支持

兩位藝術家都對引介機構的藝術教育理念頗為贊同,且涂維政與引介機構 原就有不錯的交情,只要執行長提了,他就會願意支持:「如果帝門找我我一 定會來,因為我贊同他們要做的事情,我們這種人碰到藝術同好就會有莫名的 熱情,因為在台灣藝術算是比較不被重視的,尤其目前台灣藝術教育的觀念還 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訪札 060309-A1-2:6-7)。」而葉怡利與引介機構雖不 若涂維政這般熟悉,但對長久以來堅持理想與熱誠的引介機構,葉怡利也表示 樂意支持:「帝門對藝術還是比較有堅持跟熱誠,不像一般的機構可能會比較 商業,這是看的出來的啦…所以我是覺得,因為我自己也作創作阿,你用相同 的想法想就覺得我應該要支持一下,而且機會也蠻難得的(訪札 0603028-A2- 3:3)。」藝術家對引介機構的認同與信任讓藝術家願意以行動表示支持,也 看出了藝術同好者間的凝聚力。

(四) 藝術家的形象建立與經營

雖說藝術家駐校可以作為藝術家經濟的來源之一,但並不是藝術家最主要 的考量。例如此次駐校課程所需的材料費,引介機構給的預算不足,藝術家甚 至必須自掏腰包贊助(訪札 060309-A1-2:7)。

涂維政說:「就好像是一個歌唱家,他今天在台上唱得很好,以後才會有 繼續表演的機會,這好像也不能用很精確的投資報酬率去計算,因為報酬永遠 不夠(觀會札 060330-M-4:1)」, 藝術家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經營自己,透過 駐校活動打通人脈:「藝術家可能會花個一百萬做一件傻事,但是這是不是很 笨呢?這也未必,如果我不這麼做的話我可能就進不到後面公共藝術的案子,

(15)

大家可能也不認識我,現在最起碼藝術圈知道有一個人在做考古,這個價值可 能是後面才發生的(訪札 060309-A1-2:7)。」「藝術家的形象建立與經營」

是未曾出現在國外相關文獻與研究中的動機,這也與國內的藝術政策有關。台 灣的藝術家要獨藉創作維生並不容易,公共藝術案又是對藝術家而言重要的收 入來源,所以藝術家會將「關係」視為一種「資源」,並用心維繫,為自己創 造人脈與機會,為下一個公共藝術案鋪路。

(五) 獲得新觀念,發展自身作品

藝術家駐校無形中也能發展藝術家自身的作品。例如涂維政長期以考古與 科技文明做為創作的主題,必須長時間觀察新的科技發明、新的流行資訊,而 在學校與年輕學生的互動能幫助藝術家掌握最新的世代觀念與流行資訊。涂維 政說:「我也很希望去吸收他們這個世代年輕人的想法與思考問題的方式,或 者他們在學習中能丟出什麼東西和發現,也是我蠻期待的部分(訪札 060309- A1-2:3)。」而在駐校第五週時涂維政發現:

跟這些小學生相處也提供了我一些訊息,比方說小孩子問我:「老師 你喜歡王建民還是林英傑?5」我說:「我都喜歡。」他們說:「老 師不行你要選一個!」…從他們身上我會去發現一些新的資訊,小學 生就已經偶像化了,就是我觀察世代的訊息,因為我一直都在關注新 發生的東西,像是電腦或 game,這對我的創作也會有幫助(訪札 060425-A1-6:5)。

而葉怡利的作品重視與人的互動,駐校與學生相處也可作為互動的新對 象。且葉怡利從前的表演經驗也告訴他,小孩子對他作品的反應很大,所以他 也非常期待學生對他作品的反應,並透過駐校的課程能與學校的小孩互動,將 這段時間與學生的互動用數位攝影機拍攝下來,製作成作品的一部份(訪札 060224-A2-1:4-6)。Orfali(2004)與 Van Breifing(2004)認為,藝術家能從 與教師和學生的建議與互動中獲得新的創意,使藝術家從中看見從沒有想過的 點子,進而發展自身的作品。而本研究中的兩位藝術家皆有這方面的動機,將

「與人互動」所獲得的新觀念注入作品之中。

5

王建民與林英傑分別為台灣旅美、旅日棒球明星,深受台灣棒球迷的喜愛。

(16)

(六) 實現個人藝術教育理想

涂維政還提到了他駐校的「教育性目的」,由於曾經當過高職美術教師,

過去在教育上缺憾的經驗,讓他想以一個「藝術家」而非「教師」的身份去影 響學生,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一方面也從校外的、來自社會的角度介入學校 藝術教育,認為沒有身為教師本身規範上的束縛,更能發揮他的教育理想(訪 札 060309-A1-2:2-3)。葉怡利也曾經提到要挑戰學校的藝術教育,想為學生 帶來不一樣的「意外」(訪札 060224-A2-1:8)。兩位藝術家不約而同的以

「體制」來形容學校,認為學校就是刻板、僵化的場所,且藝術教育僅重視結 果而忽略課程,並期許自己能以「專業藝術家」、「反體制」的身份改善學校 藝術教育。

(七) 實踐公共藝術案之民眾參與

兩位藝術家都參與了麗山的校園公共藝術案,而根據學校的規劃,將公共 藝術案中「民眾參與」的部分以「藝術家駐校」的形式作為發展。葉怡利說:

「因為這個活動是跟公共藝術的計畫案綁在一起的,所以你當然得來…(訪札 060224-A2-1:5)」故藝術家對駐校計畫的實施的參與不可避免,也是與學校 建立夥伴關係最直接的動機。

三、小結

動機的背後往往指涉了本身所欲求的功能,對照第二章 Sharp 與 Dust

(1999)、HKADC(2005)、Orfali(2004)和 Van Briefing(2004)等人所認 為藝術家駐校對學校教師、學校本身與藝術家的功能分析,幾乎都可在本研究 三方的動機中發現,三方皆在課程進行前就對藝術家駐校所能帶來的效益有很 清晰的掌握。根據資料,將學校、藝術家與引介機構建立夥伴關係之動機整理 如表 12。

(17)

表 1:麗山國小藝術家駐校夥伴關係建立動機表

單 位 動 機

1. 增進學生的藝術學習

2. 使公共藝術作品更貼近學校需求 3. 獲得專業人力資源

學校行政

4. 發展人文主題,建立麗山品牌

1. 讓學生接觸「藝術家」,增廣學生的藝術視

2. 認識藝術家,培養自身藝術專業 3. 觀察藝術家在自己班級的教學 學校

學校教師

4. 行政人員請託的人情壓力 1. 推廣藝術教育

2. 為藝術家開源

3. 做為校園公共藝術的良好示範 引介機構

4. 獲得計畫經費補助 1. 獲得經濟上的資源

2. 實踐藝術家的社會使命與回饋 3. 對藝術同好的支持

4. 藝術家的形象建立與經營 5. 獲得新觀念,發展自身作品 6. 實現個人藝術教育理想 藝術家

7. 實踐公共藝術之民眾參與

在學校方面,學校行政的動機較具機能性,以學校整體的需求做考量,而 學校教師們也想藉此充電,補充藝術新知,反省自身教學。整體而言,學校的 動機是教育性的,焦點仍在學生的藝術學習。

引介機構本身為非營利事業,推廣藝術教育、為藝術家開源的動機事實上 就是帝門主要的成立宗旨,藝術家駐校良好夥伴關係的建立也幫助帝門實現自 身理想。

至於藝術家,「經濟資源」雖不可諱言的是許多藝術家駐校的原因之一

(Sharp & Dust,1999),卻不見得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案中兩位藝術家的動機 為除了獲得經濟上的資源,還包含了對藝術與教育的理想,也希望藉由與年輕 學生的接觸獲得新觀念,發展自身作品。

若再將各夥伴間的動機整合,又可歸類為為六個主要的面向:

(18)

1. 學校願景之需求:

公共藝術案的進行是此次藝術家駐校的契機,透過藝術家駐校可完成「民眾 參與」的過程,且藝術家能在這段時間與民眾(老師、學生、家長等)互動,

將地方特色融入作品,也有較多的時間與學校溝通,創作更貼近校園的公共藝 術。

2. 豐富藝術的教與學:

藝術教育夥伴關係的核心本是藝術學習,學生在其中是當然獲益者。但學 校期待的並不是「藝術家所帶來的教學」,而是希望學生透過「藝術家」,感 受到「人」、「榜樣(role modle)」的特質,期待學生從藝術家的「身上」學 到、看到藝術,教師本身也能從中加強自身專業。

3. 理想的實踐:

學校與引介機構本身不以營利為目的,推動像駐校這樣非例行的活動需要 付出時間與精神,但雙方因仍有對藝術與教育推廣的理想,才使計畫得以順利 運作。而藝術家也不以講師費的獲取為主要目的,期待藉此發揮自身的藝術或 教育理想。

4. 形象與人脈之建立:

學校、引介機構與藝術家都期盼這般深入校園、推廣藝術的活動能為自己 帶來正面的形象,期待駐校計畫之後還能發揮的效益。

5. 經濟資源的取得:

就藝術家與引介機構而言,透過駐校計畫所獲得的經濟資源能維持雙邊的 運作。

6. 人情的影響:

參與駐校還有較內在的動機,例如學校行政對教師的人情攻勢就產生了作 用。而藝術家也因為對引介機構的信任與支持,對駐校的參與義不容辭。

(19)

整體而言,學校願景之需求還是促使藝術家駐校計畫夥伴關係建立的首要 動機,其次是豐富藝術的教與學以及夥伴間理想的實現。然而,「形象之建 立」與「人情」等動機的本身也隱含了「關係」的運作,更使得藝術家駐校夥 伴關係發展為為一互相牽扯、繁複的脈絡。

第三節 藝術家駐校之運作過程

如藝術家涂維政所言,藝術家駐校是一段「搓湯圓」的過程(訪札 060425- A1-6:3),夥伴間彼此需要一段時間的溝通協調,才能將磨去稜角,最後使成 果完滿。

麗山國小的藝術家駐校計畫,從計畫初步成形到駐校課程結束、成果發表 歷經八個月的時間,從 2005 年 11 月因校園公共藝術的契機,使學校與引介機 構相遇,隨即又在 12 月底開始密集進行藝術家前進校園的三類接觸,最後於 2006 年 2 月底開始費時近三個月的藝術家駐校課程(見表 13)。本節將藝術家 駐校之運作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學校與引介機構的相遇、藝術家前進校園、

藝術家駐校課程執行與發表等三部分討論,最後小結本節重點。

(20)

表 2:麗山國小藝術家駐校運作過程簡表

月份 藝術家駐校歷程 涂維政駐校 葉怡利駐校

公共藝術執行小組組成

2005/11

學校與

引介機 構的相 遇

2005/12

藝術家 12/30 第一次藝術家駐校會議(第一類接觸)

01/05 第二次藝術家駐校會議

01/11 第三次藝術家駐校會議(第二類接觸)

2006/01

前進校

寒假

第二學期開學

2/22 六年級家庭日(第三類接觸)

2006/02

藝術家

2/24 一年級家庭日

02/24(1)

03/09(2) 03/07(1)

03/16(3) 03/14(2)

03/24(4) 校外教學

2006/03

駐校活

動執行 與發表

03/30(5) 03/28(3)

04/06(6) 04/04(4)

月考停課 04/11(5)

04/19(7) 04/18(6)

2006/04

04/25(8) 04/25(7)

05/01(9) 05/02(8)

05/09(9)

05/12(10)

2006/05

母親節發表 06/07 06/07

藝術家駐校發表 藝術家駐校發表

2006/06

一、學校與引介機構的相遇(2005.11∼2005.12.29)

(一)公共藝術案之「民眾參與」活動

麗山國小因為要進行活動中心與公共藝術的興建工程,依規定成立「公共 藝術執行小組」6。麗山國小經建築師的推薦,邀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的執行

6

依文建會(2003)公共藝術設置辦法第六條:機關(構)興辦公有建築物或政府重大公共工 程時,應成立公共藝術執行小組(以下簡稱執行小組),負責公共藝術設置各項行政事宜,

成員四人至七人,由機關(構)首長指定一人為當然委員兼召集人,其餘成員得由機關

(21)

長熊先生擔任執行小組的一員,協助麗山尋找藝術家,也因此促成往後的藝術 家駐校,成了藝術家駐校中的引介機構。

由於設置地點位於公共空間,附近的民眾是最常接觸公共藝術的人,「民 眾參與」就成為公共藝術設置中至為重要的一環。民眾參與的目的在於讓民眾 發表意見、參與公共藝術的製作,讓民眾了解公共藝術的設置與自己切身相 關,並提高生活空間的品質,也使設置完成的公共藝術不致遭受抵制(公共藝 術官方網站,2006)。

民眾參與的形式包括參加說明會、座談會、自己動手做、票選活動、藝術 品認養、解說義工,或觀賞公開展覽、專刊特輯,乃至接受訪問調查等,視個 案特質規劃之。而麗山國小所採用的「民眾參與」形式是在公共藝術案中前所 未見的「藝術家駐校」,在公共藝術規劃前,以該校學生為主要對象進行為期 6 至 8 週的駐校課程,讓全校師生了解甚至參與公共藝術的製作,將會比一般 以簡短說明會為形式的民眾參與更為深入。

(二)以「藝術家駐校」作為「民眾參與」形式

帝門長久以來持續舉辦「藝術家駐校計畫」,不但具有豐富經驗,對台 灣當前藝術創作氛圍與藝術家也有相當程度的瞭解與掌握。在麗山的案子中,

帝門試圖藉藝術家駐校的方式,讓藝術家的創作融合當地環境與人文,包括學 校的老師、學生、家長與社區居民,以達成高度民眾參與。帝門的執行長也認 為,可以將帝門近年以「公共藝術」為題所發展的駐校課程帶入麗山,讓藝術 家擔任課程中的老師,也使藝術家的作品與這個階段的課程融合(觀會札 051230-M-1:2)。

麗山國小本身也從幾年前開始隨著校慶活動自行辦理過幾屆非正式7的藝術 家駐校活動,請師院美教系的學生到校現場創作,讓麗山的學生觀摩、發問,

故對藝術家駐校的觀念並不陌生,也認同基金會的理想,希望能讓藝術家在學 校「深耕」8,也藉由「深耕」的過程,使藝術家了解學校,製作出契合麗山需

(構)就下列人士遴聘之:一、藝術行政、藝術評論、藝術教育、藝術創作等專業人士。

二、該建築物之建築師或工程之專業技師。三、該建築物或工程之管理機關代表。

7

口頭邀請,無正式計畫與討論會議,活動結束後以服務證書以表謝忱。

8

謝老師形容藝術家到學校是一種為校園公共藝術的「深耕」的方式(訪札 060314-T1-1:1-

2)。

(22)

召 江 五 五 陳

投影機 熊 王 我

求,屬於麗山的公共藝術作品。教務主任說道:「跟基金會執行長接觸之後發 現我們的理念很合,藝術家不只是來作作品而已,他也會跟我們的老師、學生 甚至家長互動…(訪札 060314-L2-1:2)」

二、藝術家前進校園(2005.12.30∼2006.02.24)

(一)第一類接觸:引介機構─學校行政人員─藝術與人文教師

藝術家前進校園的第一類接觸的模式是以學校行政人員為中介,促進引介 機構與藝術與人文教師接觸。由引介機構將藝術家的作品與創作理念帶進校園 讓學校老師們了解,同時也傳承引介機構舉辦「藝術家駐校計畫」的多年經 驗,會議內容摘要可見表 14。藝術家本人雖未出席,但透過引介機構的轉述,

藝術家也可獲悉學校的條件與需求。

表 3:第一類接觸─第一次藝術家駐校會議摘要表 第一次藝術家駐校會議摘要

與會人員與位置圖 日期:2005.12.30 時間:10:30-12:00 地點:麗山國小校長室

開會過程摘要

五:五年級藝術與人文教師(2 位)

江:六年級藝術與人文教師 召:藝術與人文領域召集人 陳:教務主任

熊:帝門執行長

王:帝門藝術家駐校策劃人

1. 陳主任與帝門熊執行長向老師們說明學 校的公共藝術案與藝術家駐校的計畫。

2. 帝門專案策劃人王小姐以頭影片介紹帝 門歷年來實施「藝術家駐校計畫」的成 果與課程進行方式。

3. 帝門介紹兩位藝術家的作品與創作理 念。

4. 教學模式的介紹與討論。

參與第一類接觸的人員包含引介機構的執行長與專案策劃人、麗山教務主 任與五、六年級的藝術與人文教師。會議開始時,學校老師與引介機構分據桌 子的一邊,教務主任居中作雙方之間的中介人。由於是第一次參與正式的藝術 家駐校計畫,老師們對兩位藝術家也不熟悉,會議中主要介紹帝門歷年執行的

(23)

方式並介紹藝術家,也對課程執行的問題做釐清。學校老師們的提問諸如:進 行的時間有多長?材料的限定?教學模式是一個班級或多個班級同步進行?該 選擇幾年級的學生參與比較適當?等。而帝門也根據以往經驗詢問學校:學生 的上課地點、有無專用美術教室?學校是否會協助作課程記錄?等問題。

(二)第二類接觸:藝術家─引介機構/學校行政人員─藝術與人文教師/導師 藝術家前進校園的第二類接觸,藝術家到學校,透過引介機構、學校行政 人員與直接老師們面對面。第二類的接觸有兩次,第一次僅學校行政人員與藝 術與人文教師參與,著重藝術家本身駐校的理念與課程初步規劃的討論。從表 15 中當時會議座位分佈的情況可看出夥伴間的關係,引介機構執行長到了之 後,兩位藝術家隨後也跟著坐在同一區塊;學校教師入場後也很自然的坐在另 一區塊,而教務主任則坐在可同時面對雙方的角度。會議進行中,教務主任與 引介機構執行長兩人彼此將教師與藝術家介紹予對方認識。

表 4:第二類接觸─第二次藝術家駐校會議摘要表 第二次術家駐校會議摘要

與會人員與位置圖 日期:2006.01.05 時間:12:30-13:30 地點:麗山國小會議室

開會過程摘要

熊:帝門執行長 涂:藝術家 葉:藝術家

蜜:五年級藝術與人文教師 張:六年級藝術與人文教師 蔡:總務主任

陳:教務主任

王:帝門藝術家駐校策劃人

1. 帝門、教務主任與藝術家介紹藝術家駐 校的理念與想法。

2. 兩位藝術家介紹自己與作品以及對駐校 課程的初步規劃。

3. 教務主任傳達學校老師想法:辦理「認 識藝術家」課程、讓老師、愛心家長與 社區也能共同參與。

4. 決定大致實施課程時間(三月至四月 底)。

5. 材料費(一個班級)由帝門負擔。

第二次則有六年級全學年導師與一、二年級各一班導師的參與,多了不少 與會者,也因為之前有過兩次的會議,使得會議更進入狀況,討論也更深入仔

五 江 陳 召

熊 王 我

(24)

細,而會議中將六年級與一年級分為兩個會議桌同時進行討論,但仍然是藝術 家與教師分居兩區的分佈,教務主任則來回逡巡兩個會議桌之間,注意討論內 容並給予建議(見表 16)。

表 5:第二類接觸─第三次藝術家駐校會議摘要表

第二類接觸:第三次術家駐校會議摘要

與會人員與位置圖 日期:2006.01.11 時間:12:00-13:30

地點:麗山國小會議室 開會過程摘要

為涂維政作品

熊:帝門執行長 涂:藝術家

六導:六年級導師(8 位)

江:六年級藝術與人文教師 張:六年級藝術與人文教師 蜜:五年級藝術與人文教師 素:二年級導師

謝:一年級導師 陳:教務主任 葉:藝術家

1. 帝門、教務主任與藝術家介紹藝術 家駐校的理念與想法。

2. 確定實施藝術家駐校的年級與班 級:六年級全學年(涂維政)與一 年 10 班(葉怡利)。

3. 藝術家以頭影片、數位影片詳細自 己的作品與想法。

4. 六年級與一年級分成兩組,分別與 藝術家討論課程進度與細節。

5. 陳主任宣布大致時間表,兩組決定 藝術家進駐的時間(3 月 7 日與 3 月 9 日開始)。

此次藝術家駐校課程主要與六年級藝術與人文教師,以及一年級負責生活 課的導師共同合作,在藝術家前進校園的第二類接觸中,藝術家與藝術教師的 密切討論中出現了對課程想法的激盪,以下摘錄觀察札記的部分內容,以呈現 當時發生的情境:

江:我是比較希望說,能讓學生親自作翻模,包含矽膠或石膏的部 分,如果他們能去玩到這種東西,這樣對他們來說的意義會比

葉 沈

六導 江

一年級組 六年級組

蜜 六導 六導

張 六導 六導 六導 六導 六導

涂 熊

(25)

較大,讓他們知道如何在翻模的過程如何把作品呈現…

涂:但是翻模對小朋友來講比較不健康…

江:我知道那有化學性質…

蜜:那石膏可以嗎?

涂:石膏沒有辦法,一定要矽膠模 江:那如果矽膠模外面再加一層石膏?

涂:如果大家配合的意願很高,其實可以嘗試,不過翻模的氣味和整 個過程會非常複雜。

江:因為我覺得如果讓他們知道如何去做出重複一樣的東西,我覺得 這個過程在美勞教育上是很必要的。而不是說我作品只要出 來,但是整個過程我不知道!

(氣氛突然變的有點僵硬,大家都安靜了下來…)

張:不然就是參觀,看他們怎麼去做,就是後置的部分是採學生去看 的方法,因為畢竟他們太小了還是不太適合,這樣可以嗎?

涂: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那是一個蠻大的工程…

江:那我們可以玩小作品嘛!?讓學生做小東西,小作品的話矽膠也 只需要小小的就好。

涂:其實如果我們只是要針對翻模來作的話並不難,我們只要有一個 半模的東西,一個立體的東西就會變的很簡單…

江:我們不需要那麼大,只要小小的,讓他們知道這個過程,然後在 看你們製作大東西的過程…

涂:但是…我覺得現在最重要的目標是在藝術的意義或符號上面,就 是說,我好奇的是對小朋友來講,什麼是他們認為的文明或文 化,或是個人的符號。

江:我知道是想把他們的想法弄在作品上,但是他們在做作品的同 時,也應該顧慮到這個技巧的部分,能不能也作出來,這其實 是可以同時進行的?

涂:對,我覺得這是可以,但就是看大家討論的結果,就是說如果我 們有那個時間,我們有那個資金,我們有那個場地,因為真的 去翻[模],那就是灰頭土臉的!那對小六來講,我是覺得會有

(26)

一點點難度,而且又要套在作品上。那如果說,我們只是要講 翻模這件事情,那可能還比較簡單,我們只是要他瞭解翻模的 話,不一定要用這個作品來翻,比如說我們就找個小東西讓他 們去操作,我認為是可以的。

江:好的,謝謝(觀會札 060111-M-3:5-6)。

江老師想藉由藝術家駐校的機會,讓學生了解「翻模」的操作過程,而藝 術家較偏重的是藝術的觀念與想法;兩方激烈討論後,最後還是因課程時間、

經費與翻模複雜的操作流程而作罷。即便如此,由涂維政與江老師第一次接觸 所激起的火花也可感受到江老師對課程的積極態度,以及藝術家對理念的堅持 與課程考慮的細密。

(三)第三類接觸:藝術家─教師─家長

開學第一週,學校會舉辦各學年的「家庭日」,在這天請家長們到學校 來,跟家長報告新學期的課程進度、內容與重要活動。學校也邀請兩位藝術家 向家長說明藝術家駐校計畫。涂維政回憶六年級家庭日當天的情形:「那天只 有十五分鐘,那時候是我剛感冒,有點昏昏沉沉,所以狀況不好,而且太急 了,時間太短,好像有些事情沒有跟家長溝通的很好的感覺…(訪札 060224- A1-1:1-2)」教務主任也曾向涂維政反應:「家長會不會以為你是要在學校挖 一個坑9(笑)?」儘管涂維政認為當天的狀況不如預期,沒有清楚解釋該怎麼讓 學生創作,卻也沒有任何家長提出疑問。

反觀一年級的家庭日,葉怡利在對一年 10 班的家長說明時,短短 15 分鐘 卻引發了許多問題,並摘錄觀察札記將當時情境呈現如下表 17:

9

涂維政的代表作品為一虛造的考古遺址,在台南藝術大學的校園內挖坑洞,製造古文明出土

的假象。

(27)

表 6:第三類接觸─一年 10 班家庭日摘要表

第三類接觸: 一年 10 班家庭日摘要

與會人員與位置圖 日期:2006.02.24 時間:19:10-19:25

地點:麗山國小一年 10 班教室 藝術家與家長溝通摘要 1. 謝老師說明藝術家駐校課程的起

源,介紹藝術家。

2. 藝術家介紹自己與創作理念。

3. 藝術家介紹課程內容。

4. 家長向藝術家提問,謝老師也幫 忙解答。

一開始,謝老師向家長介紹駐校藝術家葉怡利,並請說明課程。

葉怡利說明自己的做品事當代藝術中行為的部分,要讓學生去擁抱陌 生的人,給小孩多一點肢體開發:

家長 1:我們都說應該尊重別人,那我們能夠不經別人同意就擁抱別 人嗎?

葉怡利:我覺得有時候應該擺脫角色和道德規範,讓他們沒有偽裝的 去和別人接觸,這是一種意外而非常態,是一種驚喜。

家長 1:如果被拒絕了怎麼辦?

謝:出發前我們會事先引導,告訴孩子可能會被接受也有可能會被拒 絕,先做好心理建設:事後再共同分享過程,如果有問題可以 在這個時候解決。

家長 2:這個活動全一年級只有我們班參與嗎?

廖:對,因為這有點實驗性質,目前只有我們班參與,下學期之後也 還會有幾次。

家長 3:我很贊同葉老師的想法,藝術脫離現實似乎也蠻正常的!

家長 4:會出去外面嗎?

黑板

家長 1:年輕媽媽 家長 2:年輕媽媽 家長 3:老先生 家長 4:年輕媽媽

利 謝

1 2

3 4

入口

(28)

謝與葉怡利:不會!就在學校之內的範圍。

家長 2:只有這個學期?

葉怡利:對。

謝:這是我們學校第一次有藝術家駐校的活動!

家長 4:孩子出去玩之後心要收回來啊!

謝:會會會!我都會在旁邊!

家長 2:用什麼課程來進行?

謝:禮拜二下午的生活課,融在原來就應該有的視覺藝術裡面。如果 各位家長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就謝謝葉老師!(觀家札 060224- H-1:1-2)

比起一般學科教師的教學計畫說明,家長們對藝術家駐校的態度漠然的多,

雖然也有家長對藝術家駐校給予支持與肯定,但提問的家長不少對駐校課程抱持 疑惑與質疑的態度,甚至認為藝術家是來帶孩子「玩」的,此刻教師協助溝通的 功能就變的很重要,教師表明「自己也會在場」的聲明像是一種對家長的保證,

讓家長們安心、放心。

三、藝術家駐校課程執行與發表(2006.02.24∼2006.06.07)

本部分先就活動進行時藝術家駐校課程的發想、教學類型與駐校形式、藝 術家與學生的互動作說明,詳細的駐校計畫進行於第五章第二節內探討。

(一)麗山國小藝術家駐校課程的發想 1.麗山文明

涂維政從自己虛擬遺址的作品概念出發,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文明」,將 課程中製作的石膏版翻模,與他的作品一起鑲在牆上。涂維政說:「未來在麗 山國小有一個屬於自己文明的創造,那這個內容就是他們怎麼去感受現代的環 境,或是他們對麗山國小的一個印象(觀會札 060105-M-2)。」往後也從每一 屆畢業生中挑選優秀的石膏版作品上牆,最後成為一座「歷史記事牆」,成為

數據

圖 1:涂維政作品——孔夫子系列作品  資料來源:涂維政提供。  涂維政不僅是一名出色的藝術家,也是熱情的藝術教育者,對其身處的專業 藝術教育環境制式的教學方法有深刻的反思,每每談到藝術教學的經驗與理 想,眼神就散發著光與熱。「在做課程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發現』的快 感 , 那 學 生 的 獲 得 就 不 是 在 你 的 控 制 之 內 , 我 們 就 變 得 很 興 奮 ! ( 訪 札 060224-A1-1:4)」。但是學校嚴苛的管教制度,僵化死板的教學方式與學校 行政上的束縛,校方的不信任、不尊重,
表 1:麗山國小藝術家駐校夥伴關係建立動機表  單  位  動   機  1. 增進學生的藝術學習  2. 使公共藝術作品更貼近學校需求  3. 獲得專業人力資源 學校行政  4
表 2:麗山國小藝術家駐校運作過程簡表  月份  藝術家駐校歷程  涂維政駐校  葉怡利駐校  公共藝術執行小組組成  2005/11   學校與 引介機 構的相 遇 2005/12  藝術家 12/30 第一次藝術家駐校會議(第一類接觸) 01/05 第二次藝術家駐校會議 01/11 第三次藝術家駐校會議(第二類接觸)2006/01 前進校園 寒假  第二學期開學  2/22 六年級家庭日(第三類接觸)2006/02  藝術家 2/24 一年級家庭日  02/24(1) 03/09(2) 03/07(1)
表 6:第三類接觸─一年 10 班家庭日摘要表  第三類接觸: 一年 10 班家庭日摘要  與會人員與位置圖 日期:2006.02.24  時間:19:10-19:25  地點:麗山國小一年 10 班教室  藝術家與家長溝通摘要  1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社會組、長青組、壯年組、媽媽組,應攜帶國民身分證 或健保卡正本 (外籍選手

有一臺電腦 媽媽變賣她心愛的玉珮,幫助她

她說:「來過了,給媽媽打了一針……她現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

 媽媽贊同這個安排嗎?(媽媽基本上是贊同的,她微 微的點了點頭,見第 15 頁;但她也有憂慮,當她聽 到夏剛在抱怨時,眼裏露出愛憐的目光,見第

媽媽平常在家做 1 罐草莓果醬需要 80 顆草莓,媽媽今天要做 45

夏天慢慢的來臨了。一天早上 凱琪和媽媽正在忙著拔鬱金香 將球根分類收進袋子

美國佛羅里達州 8 日通過《家長教育權利法》,禁止教師在幼兒園到 3

• 爸爸媽媽認識 -> 成為朋友互相了解 -> 時常都希望在一起,願 意互相遷就,令彼此開心 -> 想永遠一起生活,建立家庭並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