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終至可以獨當一面的領導者;第三節整體的重構我的學習歷程,透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終至可以獨當一面的領導者;第三節整體的重構我的學習歷程,透過"

Copied!
83
0
0

全文

(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這一章所關注的焦點在我自己成為領導者的整個學習歷程,我把 自己成為團體領導者的學習內容切割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為橫向的內 涵,屬於前置作業的技術部分,包含策劃整個團體的前置作業及結束 後的評量,其二是縱向的內涵,這是屬於進入團體中的整體處理與帶 領技術,整合一個領導者所逐步累積的實務經驗歷程,呈現有如球體 般的縱軸與橫軸,再加上領導者本身的倫理素養以及貫穿的團體知 識,組織起球體般團體領導者的養成歷程。

因此本章共分為三節,分別從第一節橫向的學習內容:包括團體 開始前撰寫團體方案、宣傳團體、招募成員、面談成員以及團體結束 後的檢核;以及縱向的學習經驗,這是一段領導者本身從角色累積經 驗的歷程,由成員開始,並觀察團體、擔任助理領導者、協同領導者、

終至可以獨當一面的領導者;第三節整體的重構我的學習歷程,透過

這三個段落來走一趟團體領導者的學習經驗及內涵。這個章節的時序

由大學開始,漸漸的走到現在,請將場景倒敘回故事的最初。

(2)

第一節 橫向的學習內容

我發現,要學好團體不只需要學會在團體中使用的技術,在團體 還未成形之前甚至團體結束之後,都有相當多的工作要去籌畫與討論

。這麼多年學習成為團體領導者的過程中,每一個經驗彎彎曲曲的交 疊在一起,在那些無知的當下總以為我無力讓自己長大,好幾次的自 我懷疑到差點自我放逐,而我就在這些混雜著五味雜陳的情緒中一點 一滴的累積成一個領導者的樣子。

「在學習成為一個團體領導者的漫漫長路上彷彿瞎子摸象一 樣,必須無畏地去嚐試、積極地去尋找關於團體諮商的知識,才漸漸 地把自己對團體諮商的知識拼湊起來。」

摘自研究者實習心得 93/01/13

壹、大學時期的團體課程

進入大學之後我才開始接觸助人工作,在大一的所有必修課中,

團體動力學是我最有興趣的一堂課,雖然名為團體動力學,實質上老 師所授課的內容是讓我們去經驗一個團體、並學習帶團體,這是一個 屬於學習性質的訓練團體,訓練我們成為一個團體諮商的領導者。

這一堂課老師將班上同學分成四至五組,每組約十人為一個團

體,團體中的學生兩兩為一對領導組,每一組每週輪流帶一次一個半

小時的團體,共進行五次,由老師擔任觀察員,並於每次團體結束後

(3)

馬上進行督導;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領導者也有機會成為成員。學習 領導者必須嘗試企劃一個結構性的團體並執行,我們需要設計一個團 體活動來幫助成員覺察自己的各種議題並進行自我探索,領導者則需 要學習引導成員揭露自己的經驗、分享,並與團體其他成員互動。

一、團體前的準備工作

(一)設計方案 1.第一次設計方案

(1)謹記著團體不是團康

開學上課的第一天,第一件工作就是分組,還不是很清楚團體是 怎麼一回事的時候,因為抽籤的順序,我成了團體動力學課第一個披 掛上陣的領導者,旣沒有參加團體的經驗,也從沒有看過團體進行的 方式,甚至還沒有上過幾堂課,就已經必須開始要無中生有的動手寫 團體企劃書,等著下星期準備帶團體。

由於帶團體的時間太早,沒有足夠的時間上團體的課,不但不懂

什麼是團體,也沒有具體的概念去設計一份完整的團體企劃書。圖書

館中給團體領導者看的教科書並沒有清楚的告訴我一份團體方案該

如何設計?如何思考?一份方案必須要包含哪些部分?應該注意哪

些事項?要我想像一個團體將會怎麼進行,很難。

(4)

老師在課堂上發給我們一些團體活動的資料,那些講義印滿了團 體活動名稱以及活動進行方式,這些活動較多是第一次團體開始時適 用的資料,像是相見歡、小記者、角色扮演自我介紹…等等,適合第 一次帶團體的領導者們使用;除了老師給的這些講義之外,老師還建 議我們必須閱讀其他的參考書,我在閱讀中發現這些領導者實務的相 關書籍大多以介紹團體活動為主,看著書本上常見的活動名稱如:瞎 子走路、信任跌倒、棒打薄情郎、顏色拼圖、生活大餠,猜猜我是誰…,

即使以一種嚴肅的心情仔細閱讀,看完之後,這些團體方案對我來說 除了好玩還是好玩,我的腦子裡不斷想起開學第一天上課老師開宗明 義的告訴我們: 「團體不是團康。」但這些活動看起來卻又跟團康沒 兩樣,我仍究不清楚團體到底是什麼面貌。

(2)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團體活動與主題

一邊翻閱這些參考書,一邊思考我想帶什麼主題的團體,看著書

上的團體體方案,有些活動內容我看了很喜歡,有些活動我一眼就淘

汰,在篩檢這些活動的同時,我想像自己如果我要參加這個團體,我

會有什麼樣的感覺與心情?既然是我設計的活動方案,至少必須是我

自己也喜歡的主題以及團體活動,這樣我才能在團體中盡興投入,也

才能引導團體的成員去享受團體。最後我挑了一個我自己喜歡的投射

活動--「從各種顏色與形狀的紙片中挑選一個符合現在狀態的紙片來

形容自己」--來當我的第一次團體成員自我介紹的主要活動。

(5)

(3)模仿書上的團體方案

就在這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第一次設計方案我幾乎只能完全模仿 教科書上的團體活動內容,跟著書上的步驟一一填寫到我的方案中。

老師發給我們一個團體企劃書的表格,裡面有團體目標、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活動進行時間以及準備道具等等,我模仿書上活動所呈現 與表格相關的內容全填入方案中。

上課時老師不斷的提醒我們:

「活動本身是次要的,活動結束之後的經驗分享才有治療性。」

如果要落實這個方針,我就不能花太多時間在進行團體的活動上 面,我的活動只是邀請成員們分享的一個媒介,所以我必須要精細的 控制活動進行時間,以免本末倒置。第一次帶團體,老師只要我們練 習最多一個暖身以及一個活動。

老師還叮嚀:「暖身不能過長,任何的紙筆活動進行的時間也不 能太久,以寫下關鍵字為主。」這些觀念一直在我的腦子裡,因此我 設計了不太複雜的結構性活動。

第一次設計的團體方案進行順利,那一次的團體結束前,有個意

外的體驗,也因為這個意外讓我對團體產生興趣。

(6)

「成員 M 在團體的最後談到希望自己可以變成像團體中另一位成 員 N 的顏色,而成員 N 也即興的將自己的顏色卡片送給了成員 M,並 給予 M 祝福。」

摘自研究者的觀察報告 83/10/13

這微妙的動作給我的感覺有如儀式般的加持,這此時此地的互動 是方案之外的驚喜,我也發現這樣直接的回饋對成員的意義是很深 的,我相信,成員 M 接受了成員 N 贈送的顏色紙卡後,在未來的日 子也會因為有這一個相信而更能像這顏色一樣的發光。

經過老師的督導之後,我了解原來團體的方案還可以彈性的運 用,不是僵化不變的,我不必執意一定要在這些時間內完成所有的活 動,我甚至可以依照我的團體時間剩下多少以及當下成員的互動狀況 來增減我的方案,多餘的方案刪掉、也可以使用備案來補充;而這次 團體成員主動的互送紙卡並不在我的方案中,但這是團體運作出來的 效果,反而讓成員更加深刻。

一開始不知道團體可以隨著當下的動力調整,所以看著成員揭露 又多又長的時候,我非常緊張,我緊張還有三四個成員還沒有分享,

時間不夠用,搞得團體頭重腳輕,如果知道團體是這麼有彈性的,我

就不會再拘泥團體應該要照著領導者設計的方案去執行,有時如果方

(7)

案的活動過多而時間過不夠用,寧可刪掉後面的活動,也不要粗糙的 勉強進行而忽略了當下成員的感受。因此,我注意設計方案的時候可 以有些備案,也要有可能被刪掉的心理準備。

2.第二次設計方案

(1)由淺入深、有簡而繁

經過第一次的團體經驗,第二次的難度就更有挑戰性了,因為這 時候的我已經上了一個學期的團體課程以及擁有參加團體的經驗,雖 然對團體的體驗還不夠精深,但總已經了解團體如何運作了,老師對 領導者的要求也往前邁進了一步。從一開始帶團體只設計一個單元,

接下來第二個學期,我們一組四個人要練習設計連續四週的活動內 容,四次週間的團體方案,並不再以結構性的團體方案為主,而傾向 以低結構的團體進行。

這一次我們必須要比第一次還要認真的閱讀參考資料,四個領導 者要思考如何設計四個具有邏輯順序的整體活動,團體活動設計從單 次的團體變成進行四次的週間團體,是一個連貫的方案,從建立關 係、訂團體規範,參與團體活動到結束團體與回饋等等循序漸進的完 成一個團體。

(2)量身訂製、符合需求

(8)

為了引發成員的動機與參加的高昂興趣,我選擇配合大學生有興 趣的主題,設身處地的為成員們量身訂做,通常我會以自己的興趣考 量為出發,畢竟我跟成員們同樣都是大學生,我可以同理大學生所感 興趣的主題,雖然我對很多議題像是壓力管理、人際溝通模式團體很 有興趣,但礙於自己對這些議題並沒有足夠的衛教知識與處理能力,

即使我自己喜歡,也不敢貿然的冒險執行,所以方案的設計還是停留 在自我探索的層次,這是考慮到自己的技巧與經驗仍不夠充實,因此 我必須要設計符合自己目前程度的方案。

參考資料的搜尋過程,除了書本之外,我還找了各種期刊以及與 成長團體有關的論文所附上的團體方案,這些方案有些清楚、有些竉 統,如果我要借用這些團體方案來進行我所要策劃的團體,我就需要 了解這些方案進行的指導語,才能清楚的呈現團體的走向;可惜的 是,期刊或論文中許多團體並沒有將指導語寫入方案中,這樣對於未 來參考執行的人很難去理解,要花更多時間摸索,甚至可能忽略了其 中必須的注意事項。

(3)發揮創意、設計方案

最後我找到了一份團體方案的期刊資料,這個團體是一個『嫉妒

情緒探索團體』,但是嫉妒這個議題我的體會不夠深刻,也擔心嫉妒

這個情緒分享出來會牽扯到成員們自尊的議題,我害怕自己不知如何

處理,因此與同組的領導組員討論之後,將這方案改編為『憤怒情緒

(9)

探索團體』,憤怒對我們來說是比較熟悉且常出現的情緒,我也期待 可以藉由這次的團體計畫過程去了解自己的憤怒情緒。

除了決定主題之外,也決定以低結構式的團體活動也是設計方案 重要的一環。一般市面上參考書裡的結構性活動已經不能滿足我的需 要,早期教科書上的那些活動大多是針對中小學生設計的方案,因此 多有一些肢體運動、表演活動或規劃複習課表的活動,很難貼近大學 生的特質與慣用的語言,幸好這時候我已經參加過幾次的團體,還有 校外的成長團體,我已經觀摩了很多種活動的內容,除了參考這些團 體活動之外,我還必須要尋找一些低結構的活動,像是冥想、以及簡 單的紙筆活動等等,不斷的調整活動內容讓這活動更適合大學生使 用,並修改指導語讓說明更清楚、更像自己的語言,除了組員們不斷 的討論修正,我們還得要找時間跟老師督導討論,才能夠確保方案執 行上的安全度與流暢度,讓活動可以符合團體的目標。

我自己體會到第二次的方案設計不再像第一次設計時完全模仿 書本的結構性活動,而是額外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以及創意的變化,去 修改,是一份屬於自己風格的團體企劃書,這樣的感覺就像是自己投 入而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私有物,非常有成就感,而且是自己設計 的方案自己擬好的指導語,所以比起抄來的方案還要熟悉、還要確定。

(二)演練方案

(10)

1.帶團體前必須演練方案與技巧

設計好一個方案之後,不只老師要求,我們領導者也自我要求必 須將整個團體的流程演練進行一次,一方面設想團體可能出現的狀 況,藉由演練進行時去檢視我們設計的團體進行起來是否流暢?指導 語清不清楚?領導者的示範具不具體?領導者邀請的方式能不能讓 成員的分享扣上整個活動的目標?活動的細節是否有需要在修正的 地方。我們甚至把每次開始團體的指導語練習得滾瓜爛熟,才能夠在 臨場時不至於結巴。

2.演練結束,同儕觀察回饋

演練自己的方案時,跟我一組的其他人分別扮演成員或當起觀察 員,並在我演練後給予回饋,接著跟我們一起討論如何讓團體的進行 更順暢,這些觀察員的回饋也可以讓我知道我應該如何去修飾自己的 邀請、聯結或者引導成員分享的技巧,這些都是影響這些方案是否成 功的關鍵。

大學時候的訓練對我來說就是學習將團體方案落實於團體之中

,這個練習帶團體的經驗讓我對團體的歷程以及團體的運作非常熟

悉,也非常肯定團體的力量,讓我對團體充滿興趣,但我知道目前為

止這個學習的質與量都只是淺薄的一點認識,要繼續的深入,就必須

要繼續累積團體的經驗。

(11)

貳、大學畢業後的觀察員學習

1.學習督導團體方案,更清楚團體方案的設計要點

大學畢業後偶然機會下碰到我大學時的團體老師,由於團體課程 的設計需要一位助教來協同指導學生帶團體,於是老師邀請我來擔任 助教的角色,我爽快的答應了,因為團體對我來講是一件很有意義的 回憶,而這個實務工作經驗對於我未來在實務界一定會有很大的幫 助。

老師給我的工作是跟學生一起討論他們的團體方案,並且一起演 練如何執行,也在學期中的每個星期六觀察團體,並在團體結束後一 起留下來督導。一開始,老師讓我在辦公室見習老師與學生們討論方 案的方式,我觀察老師如何督導學生們的團體方案,詢問他們要帶的 主題與動機?核對團體活動能不能適切的引導出團體的目標?檢視 團體活動與時間、成員人數上可否配合?領導者們是否知道如何這個 活動如何進行?焦點應該放在哪?由於訓練團體在我大學畢業後改 由工作坊的方式集中在星期六一天進行,不再看得到以往週間團體成 員可能出現的變化,學生們必須在一天之中開始一個團體並且結束一 個團體。

這個見習的經驗讓我學習的非常快,直接模仿老師使用的問話方

(12)

式以及記下與學生們討論的重點,也等於是讓我學習自我檢核:當我 要設計一個方案的時候,我該考量的內容有哪些該方面,思考的步驟 如何建立。

2.觀察團體執行方案的心得

這六年的觀察督導新手領導者帶領團體,藉由學生們的寶貴經 驗,也讓我有很多的學習與領悟,藉由觀察這些團體領導者的執行團 也幫助我產生替代性的學習,更了解團體方案策劃與執行的重要性。

也有了以下的深刻領悟:

(1)一個團體方案進行順利須從建立關係開始

在我觀察這麼多個團體後發現,不管領導者所設計的方案如何 如何,就在團體一開始運作出來的默契與互動模式就已經是決定未來 整個團體動力的關鍵了,因此我會注意提醒領導者建立關係在團體中 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在每次團體後的督導時間中,有一段時間是成員對團體的回饋,

藉由成員的回饋中發現,原來團體最初互認識名字以及建立關係的階

段竟是這麼重要,這讓成員們擁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

(13)

「當領導者叫我的名字的時候,我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他竟然 可以記住我的名字。」有位成員這麼說著。

我記得有一次團體領導者一進入團體不但忘了自我介紹,也忘了 請成員們自我介紹就自顧自的解釋團體與流程,自顧自的先示範活 動,所有的成員好像跟領導者之間有一道無形的牆,彼此陌生又有一 點熟悉,那個氣氛很僵,而這個氣氛是會相互影響的,不但領導者自 己也越來越遙遠,成員也越來越無心參與團體。

因為我就在同一個空間、團體圈圈外觀察,我當下感受了團體的 動力與氣氛,所以我很深刻的體驗到如果領導者忽略了將成員帶進團 體的 Check in 動作,在團體進行時就會明顯感覺到團體的動力是僵滯 的與等待的,因為成員們還未彼此聯結與也還沒有進來團體。

(2)如果團體領導者對自己的方案執行步驟不熟悉,就會 忽略很多細節

我的觀察中也發現,設計一份團體活動必須對活動中的每一個細 節都思考縝密,萬一一個不小心的疏失就可能會讓整個活動失去重 點。

我曾經觀察過一個團體,這個團體的領導者以價值大拍賣的方

(14)

式進行價值觀的澄清,設計這個方案的領導者並沒有參加過價值大拍 賣的團體,也不懂價值大拍賣的流程與注意事項,所以團體運作起來 非常的怪異,怪異的地方有:每位成員都可以買到同一件物品,也沒 有提醒所有成員所要購買的每個物品之間是互斥的,不是擁有財富就 可以完成所有的夢想像是一台多功能的車子或者全世界最棒的美食

,因為這些疏忽,所以所有成員一窩蜂的下標財富,並且嚷嚷著: 「有 了財富還有什麼買不到的嗎?」還有領導者容許了不成文的借錢制 度,如此一來就失去使用價值大拍賣活動的意義了,因為價值大拍賣 的意義就在於有所犧牲、有所等待,才能得到唯一的價值。

因為觀察這些新手領導者帶領團體,我清楚的看到領導者因為注 意了哪些細節而讓動力轉強,因為忽視哪些細節讓活動失效,我很珍 惜這個當觀察員的經驗,因為我可以觀察中學習很多寶貴的經驗,而 這麼多豐富的經驗可能是課本中沒有交代活生生的例子,而我卻有幸 的經驗了這麼多。

參、全職實習諮商工作的學習:整合所有團體進行的流程

碩三那年為了考諮商心理師執照而必須在機構實習所有的諮商 實務一整年,這一整年是我在團體諮商方面迅速且整合的學習歷程,

我擁有兩位督導,每個有他們獨有的教學想法與適性的指導方式,幫

我連貫起之前所有的先備訓練,也整合流暢的團體執行步驟,一系列

的訓練內容包括閱讀資料、設計方案、找協同領導者、設計文案招募

(15)

團體成員、面談團體成員、帶團體、結束團體、自我檢核等等,這個 時期我真正的將自己所學的團體知識化為一個完整的行動。

我在台大實習的時期總共帶了三個團體,上學期是一個兩天的壓 力工作坊、一個與另一位領導者協同合作的自我探索八週團體,下學 期則是自己與一位新手領導者合作帶領自我肯定八週的團體。

每次帶團體之前,我的兩個督導相當重視我對將帶的團體議題與 知識有充分的了解,也非常重視我在這些議題上的自我覺察,因此除 了例行讀書會的閱讀外,額外增加了一些跟自己帶的團體有關的書 籍,不但一起討論讀書心得,還針對我的個別狀況給予指導。這兩個 團體對我來說正是一個自我成長的跳板,我必須要先於成員具備這些 抗壓的身心以及更自我肯定的行為,才能進入這個團體。

「我帶的壓力工作坊的時候督導對我有個要求,要帶這團體我就 必須要擁有健康的心理衛生知識,也要了解整個壓力模式以及一些因 應壓力的健康方法,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的成為成員的示範。而下學期 的自我肯定團體我也必須對『自我肯定行為』有充分的了解,我必須 要對自己的行為模式有所覺察,這樣才有說服力,用我的言行來表現 所謂的自我肯定行為,幫助成員漸漸練習成為自我肯定的人。」

摘自研究者期末心得報告 93/05/30

(16)

壓力工作坊

1.閱讀與團體議題相關書籍

決定帶壓力工作坊的時候,督導要求我一定得先讀跟健康、壓力 模式與壓力調適的理論,有了完整的概念後再設計兩天的工作坊企劃 書。於是我借來一些跟壓力有關的書籍,像是壓力管理、健康心理學 等等,並且對督導報告這個議題,藉著敘說讓壓力的模式在我的腦中 有一套清楚的呈現。

也許就在我思考要帶什麼樣的團體之前,督導就已經看出我身上 出現的壓力症狀,因此叮嚀我必須將壓力模式的身心健康檢查事先應 用在我自己的身上,也唯有自己親身的經歷與示範,才能夠真誠的引 導成員去走過壓力。雖然我心裡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壓力過大,但是 身體不斷出現的警訊像是心悸、青春痘、疲倦、容易感冒等等都在提 醒我目前已經處在一種壓力的狀態,我可以同理那些渴望參加壓力工 作坊的成員一定也是對那些身體變化感到莫名的焦慮,在沒有抽絲剝 繭的來看自己的壓力時,那一整團的煩躁著實讓人非常困擾。

2.自我觀察與應用與團體相關知識

隨著閱讀這些有關壓力以及身心健康的知識時,我注意到我自己

的各種壓力症狀,開始體悟我必須調節自己的生活型態與生理時鐘,

(17)

刪減不必要的瑣事或者活動,去客觀評估我的壓力源以及尋找我可以 運用的資源、培養更正向的思考模式。當我慢慢去印證的書本上的知 識時,我也慢慢將這些概念融進我的生活,當我真正可以自己覺察自 己的壓力症候並適當的排解壓力時,我所引導成員且回應成員的指導 語口吻是堅定且有信心的,我確定我可以給成員的東西是豐富的。

當我對壓力團體開始有一個架構的認識時,我才開始著手設計我 的壓力團體方案。因為這些讀書心得,並以我的經驗出發,對我而言 最先接觸到的就是身邊的壓力事件,接著發現身體上出現了症狀訊 號,所以我希望可以先讓成員整理自己目前的壓力源,覺察自己的身 體訊號,然後讓成員有機會將注意力停留在自己的身體上,去跟自己 的身體做接觸,關照自己的身體;接著從尋找自己的資源、培養時間 管理以及練習正向思考的能力,學會讓自己放鬆、休息。

有了這些的想法與假設,訂出了每一個團體活動的目標,慢慢的 思考有哪些活動可以幫助我落實這些目標,這些方案的流程經過跟督 導不斷的修正與討論,每個活動都事先將自己的指導語設計好,連冥 想詞也先寫好,配合音樂多次練習,督導也在一旁模擬成員聽到的感 覺:有沒有辦法放鬆?有沒有辦法跟著我的指導語進入狀況?有時我 講得太快,督導也會用誇張的方式反應他的呼吸跟不上我的指導語,

我馬上就清楚我必須要放慢我的速度。我所選擇的冥想音樂以大自然

的聲音為主,這也是考量到不希望有任何熟悉的旋律引導成員投射其

(18)

他的情境。而在我的團體經驗中也發現,大自然的聲音可以很快的勾 起過去的相同經驗,因為自然的聲音是歷久不變的。

自我肯定工作坊

這是我下學期帶的團體,老師安排的一位新手學習領導者跟我 一起進入團體,讓她可以跟著我一起學習如何討論方案並且參與觀察 我帶團體,試著找機會慢慢介入。選擇這一個議題當我的團體是因為 在大學接案的經驗中,發現很多人正遭受無法自我肯定的困擾,因此 我認為這將會是跟大學生息息相關的議題;再加上督導認為這樣有結 構的團體可以讓我直接體驗到成員在整個團體過程中大幅度轉變的 成就感,而且我也可以透過帶團體前的練習與督導,讓自己的言行更 能自我肯定,更直接溫和的表達自己的需求,畢竟想要成為一位好的 領導者需要培養更自我肯定的行為,更可以直接且溫和的揭露自己的 感覺。

1.閱讀與團體議題相關書籍

自我肯定團體雖是下學期的團體,但我跟督導已經從上學期末就

開始討論起方案了。這次由我獨立設計八週的團體方案,而老師也從

計畫一個團體前就開始督導我。這是一段馬拉松的督導,光團體方案

就督導了九個小時,再加上老師指定我與我的助理領導者一起閱讀並

討論『 Personal Effectiveness guiding people to assert themselves and improve

(19)

their social skills . (Liberman, King, Derisi, & McCann, 1978)』這本書又 花了九個小時。這些閱讀的補充資料是為了讓我了解利用角色扮演技 術演練社交技巧時所需要注意的事項,這本書裡頭有許多的圖畫指示 領導者該怎麼做、該怎麼站、該怎麼運用自己的非語言行為,有很大 的部分在強調非語言行為,我自己也認為對自我肯定行為的練習而 言,非口語的行為佔了相當比例的重要性,包括了眼神、表情、手勢、

姿勢、音量、音調以及語言內容等等,我必須要比成員更熟悉何謂自 我肯定行為,而這些技巧的演練更幫助我在帶團體時更能自我肯定。

2.多參加團體,擴充團體活動的資料庫

督導安排我們實習生參加兩、三個中心開設的團體,讓我們在帶 自己的團體之前先參加團體。這對即將要當領導者的我有很多好處,

除了幫助自我覺察,還可以觀摩有經驗的領導者帶領的技巧,以及深

刻的去體會成員的角色與位置,另外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擴充自己的

團體活動資料庫。我參加的團體那些非常有經驗的領導者們,不斷地

創造以及嘗試新的團體活動,這些經驗的累積是他們的獨門秘方,既

連結團體的主題又可以與時代的腳步結合,我參加這麼多的團體,讓

我有機會當一個成員去體會領導者對於每一個活動執行上的貼心設

計,我可以觀察他們會注意哪些細節?引用的哪些關鍵讓團體順利流

動?哪一種活動進行方式可以很快的增進團體的凝聚力?當我成為

一個成員的角色時,我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這樣的團體活動設計對成

員的影響,也可以幫助自己覺察哪些活動適合自己來帶。

(20)

3.方案的設計要以成員的經驗為主

我的自我肯定行為團體方案屬於結構式的團體,一開始設計時,

我總會設想成員們要如何按部就班的來練習這些自我肯定行為,因此 我總是自己『貼心的』去設計很多情境,希望可以引發成員的共同經 驗。

「何不用成員們自己沒辦法自我肯定的經驗呢?」督導這麼問我。

我驚覺:「是啊!我自己設計的情境既不能完全的貼近成員,也 多了份主導的意味在裡頭,以成員為中心不就是最重要的方針嗎?」

尤其少了這些自行設計的情境,我反而減輕了許多的責任,由成員們 自己提供情境也讓他們有主控權與主動參與感。因此整個團體的設計 不只要符合團體成員感興趣且與他們切身相關的主題,即使活動的內 容也要考量團體成員們的需求,並且以他們的經驗為主。

4.方案隨著每一週團體的變化而修改

我們的團體是週間團體,通常隨著週間團體的進行,很多團體成

員不斷地成長、也不斷地丟出新的議題出來,我們必須要非常彈性的

變通這些方案,如果不這麼做,就像拿一個框框套住成員,限制了他

們的自發性,也違反了尊重彼此,以成員的需求為需求的倫理規範。

(21)

我發現,經常在團體一開始 Check in 的時候,成員就已經丟出了 一個議題,而這議題又是非常符合大學生的生活,所有的成員也都有 共同的經驗。

「此時我們如果堅持我們的方案,就是把成員當下的需求給打斷,變 成只是滿足我們的需求為主。」

摘自研究者實習日誌 2003/10/18

我們面臨了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每一次團體開始,就要看狀況去 面對團體,彈性的配合成員的需求,去更動我們團體的方案;在團體 中我們就得要臨場決定這時大家對這個話題是不是感興趣,要不要繼 續下去。

記得上課的時候,老師不斷的提醒我們: 「領導者最重要的就是 保持彈性。」這是一位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我認為這個彈性除了把成 員的需求擺在第一位之外,還需要很多次團體的經驗累積以及熟練的 因應方式才能夠做得到。當我是新手的時候,根本很難有勇氣去放下 這些方案,總覺得有一股不安在自己的內在流竄,對我來說,成為一 個有彈性的領導者需要經驗,也要勇氣。

5.方案設計練習由上而下的思考

(22)

因為過去幾年助教的經驗,經常與學生一起的督導方案、討論方 案、設計方案,我思考動得很快,經常只要有一個團體主題,我就可 以馬上想出一次接著一次的團體活動,我已經很熟練這些活動,也很 清楚這些活動會帶出什麼樣的效果,因此總以為設計一份方案並不是 難事。

有一次,督導團體方案的時候,當我對督導解釋我的團體歷程及 目標時,督導問我:

「你要怎麼去製造團體的凝聚力?要怎麼創造信任感?」

我一時無法直接的回答督導的這個問題,總以為團體的進行中這

些凝聚力、信任感等等自然就會隨著團體的活動或團體的階段或團體

領導者的技巧而出現,沒有機會去思考我該如何具體化的去表達自己

如何利用領導技巧或者結構性活動來達到自己的團體目標,我只想著

第一次團體我要使用這個活動來建立關係,使用這個活動來訂立規

範…,一直以來我總以活動來協助目標達成,我太注意某個活動會產

生什麼樣的效果,這樣的思考模式是先有活動才來思考這個活動可以

達到什麼樣的團體目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思考,但是邏輯上的思考

應該是先有團體目標再來思考該運用什麼樣的活動以及什麼樣的技

巧來達成團體目標。

(23)

督導提醒我: 「你必須要練習由上而下的思考,先想活動的意思 根本就像先選了配件才來挑選今天要穿什麼衣服,是一種由下而上的 思考。」

於是我開始試著回想當我自己是成員的時候,領導者曾應用了哪 些方式讓我感受到團體有凝聚力?哪些時候我覺得團體有信任感?

經由督導的引導,我聯想起上學期跟鄔老師去帶中學輔導老師的訓練 團體時,老師當場邀請幾位自願的成員到中間參加老師帶領約三十分 鐘的團體,其他的成員則在團體外觀察,我們幾位有經驗的領導者,

則擔任觀察員並且示範報告我們所觀察的內容,老師一開始就製造成 員間的共同性讓他們產生聯結並且有機會讓成員們對話,凝聚力就在 領導者的穿針引線中營造出來了,而信任感也在領導者的自我揭露中 引領著成員投入團體漸漸的培養出來。

透過這次的督導經驗,我覺察了我自己慣有的思考方式,也學習 練習由上而下的思考,先想這個階段我應該要達到什麼目標,再思考 我可以利用什麼樣的方式或者活動來達到我的目標,如此一來設計的 活動一定有邏輯又連貫多了。

(三)模擬團體

就在

團體開始前一、兩週,督導會安排同在學輔中心實習的心理

系碩一學弟妹角色扮演我們的團體成員,讓我們有演練的機會,我們

(24)

可以挑方案中的一部分來進行一小時的演練,督導則臨場觀察我帶團 體的方式,並且馬上於團體進行後督導,這時候的記憶猶新,督導也 會回饋我帶團體時候出現的模式,讓我有機會可以不斷的調整與修 正,如此才可以正式上場。

(四)招募成員

招募成員實在是一件費工費時的事情。若我設計好了一個團體方 案,卻沒有成功的宣傳以及吸引成員來參加,最後也只有流產的命 運,督導告訴我們: 「諮商必須也要懂得行銷,才能夠推廣心理衛生 教育,也才能夠讓需要的人受惠。」因此宣傳團體也成了我必須要學 習獨立運作的一件工作,我要把我的團體推銷出去就要在宣傳海報上 好好的表現。

1.宣傳海報的內容

在學輔中心,最主要的宣傳管道有幾種:張貼海報以及寄發學生

電子郵件。張貼海報是最直接的方式,老師告訴我必須在這些『可能

成員』出沒的地方廣為宣傳,所以地點就鎖定在學生常出現的福利中

心以及活動中心還有健康中心,而我必須設計一張賣點足以吸引學生

們注意的海報,海報上要記得註明一些與自己團體有關的文案、適合

參加的對象、報名團體的時間、面談的時間以及參加團體進行時間等

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針對自己的需求以及考量自己的時間可否配合

(25)

來報名。

(1)與團體相關的文案

我發現只要文案清楚,足夠表達團體目標與進行方式,一定可以 吸引很多人的青睞,因此我必須要在僅有的海報中短而有力的指出團 體的內容。

「好煩啊!

是不是經常掛在你的嘴邊。突如其來的要事,一直存在的瑣事,停不 下來。累了?倦了?你可以照顧自己嗎?

來~~深呼吸,Fun 鬆一下~~

我們團體將有兩天的時間,

覺察自己面對壓力最常出現的情緒反應,

透過活動體驗放鬆的感覺,

懂得運用自己的資源來面對壓力、並學習時間管理…當壓力再來臨 時,我知道我可以做的更好。」

摘自研究者設計的壓力團體海報文案內容 2003/10/23

「人與人的相處有這麼困難嗎?

只要你想要有一點改變,多一點自信,

我們團體透過角色扮演體驗不同的行為,

讓你可以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

(26)

摘自研究者設計的自我肯定團體海報文案內容 2004/02/11

這些文案的設計,我與督導討論過後,才擬出一個結合了我的團 體方案內容以及自己對壓力的體驗,當這些詞彙可以很輕易的勾起成 員們心中的那顆石頭,引出他們心中的那股漣漪,有成員在面談的時 候告訴我: 「海報上講的根本就是我的寫照。」因為海報的標語道出 了他們的情緒,一眼就馬上就知道這是他們最需要參加的團體。

(2)適合的對象

在團體的海報上必須要標示出適合參加的對象,例如在校園中就 可能不招募校外的人士,或者這個團體有年齡上、肢體動作上的限制 等等。我所帶的團體都是有特別訴求的團體,比如壓力工作坊可能適 合對於時間管理以及壓力調適比較沒有因應方式的人或者未能覺察 自己壓力症狀、不懂得調整自己生活狀態的人、而自我肯定工作坊適 合無法合宜的表達自己的需求的人,可以透過團體中的練習讓自己能 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聲音。我必須要挑選適合的對象來參加團體,才 能夠各得其所、各取所需,讓團體適切的幫助他們。

因此適合的對象不僅包括呈現他們可能面臨的這些困擾,還要包

括在時間的參與上可以相互配合,以及他們的特質與準備度都適合參

加這個團體,因此我們必須要用面談的方式來篩選成員。

(27)

(五)面談成員以及篩檢成員 1.面談的重要性

(1)評估成員

在台大面談成員是必要的,除了因為面談可以刺激成員的主動 性,也考量到處理人的議題有很多方式,除了團體諮商還有個別諮 商,也可以雙管齊下,督導提醒我: 「有一些成員在準備度上還不太 適合一開始就進入團體去揭露自己私密的事情,如果他還沒有準備好 的時候就參加團體,這就會是一種傷害,也不符合團體領導者的倫 理。」我在台大學習最多的應該就算是倫理的部分,我的督導非常的 強調倫理議題,面談的目的也是因為領導者必須要保護成員並讓成員 有知後同意的權利,舉例來說,來報名我們團體的成員中有一位成員 剛開過刀,我們擔心他的身體的狀況也許不適合在團體中坐上兩個半 小時,因此我們告訴他這個考量,問問他的意見,讓他考慮是否要參 加。另外,我下學期帶的自我肯定團體面談的第一次接觸也可以評估 成員的社交技巧的起點行為。

(2)轉介

在我面談成員的時候,還多了一個功能就是轉介,除了要篩檢每

一位報名成員的個別狀況以外,還必須考量哪一種方式是最適合他的

方式,在我舉行團體面談的經驗中,有位成員太害羞了,說話聲音也

有些過小,他只要想到自己的秘密必須在這麼多人的面前中分享就感

(28)

到恐懼,雖然這個議題對他來說很需要,我們會建議他先在個別諮商 中嚐試會比較有幫助,並在成員同意之後轉介給個別諮商的老師。還 有一位成員在面談時,我們評估成員的狀況可能有憂鬱症,經過與督 導討論後,將成員轉介到醫療單位就醫。

(3)知後同意的倫理

我的督導基於保護成員的立場非常注重專業倫理,因此不斷提醒 我『知後同意』是一定要做的工作,我必須讓成員們在參加前知道團 體進行的方式,例如:由於我是中心的實習諮商師,為了接受督導並 提升我的專業能力在這個團體過程中需要錄影,但影帶的內容只有我 們和督導可以看,並在每一次的督導後就會銷毀,也要告訴成員我們 團體進行的方式(例如我們會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演練,或者在 團體中需要坐在地板上,所以穿著褲裝為佳)以及我們團體將進行的 內容以便讓他們了解並選擇想不想要參加。

(4)團體的進行在面談或邀請時即開始

我與成員第一次建立關係就是從面談的時候開始,面談的機會就

是我跟未來成員互留印象的第一次機會,我可以藉著跟每一個成員的

面談評估自己與成員的互動方式合不合適,人跟人的磁場似乎第一印

象就有了效應,我對理想中的團體成員有一個想像中的模樣,例如我

希望他們是願意開放、願意冒險,也希望他們可以全程不缺席的參

(29)

與,大學生的外務通常很多,又有社團活動、又可能遇到期中考,有 些成員通常無法放下考試來參加一個晚上的團體,這些考量過的因素 都可以在面談時與成員溝通,事先跟成員們溝通好,就可以避免掉一 些團體中出現的狀況,如此才能讓我的團體發揮最大的效用,這對兩 方來講都是雙贏的。

成員也可以透過面談的機會,體驗與我們相處時的感受,如果彼 此不適合則不需要勉強,這是對成員以及領導者的保障。因此在面談 的時候,督導不斷提醒我們就必須要保有領導者的形象,如果涉入過 多的社交以及私下的一面,就不太合宜,我們也怕涉入了社交行為後 要在團體中再扭轉形象就變得困難了。

2.面談前的演練

在面談成員之前,督導先挑一個時間與我們一起角色扮演面談的 狀況,督導先示範面談的技巧以及注意的重點,再交換角色由督導扮 演各式各樣的學生,讓我可以有機會跟督導演練如何應對,透過演 練,我們才在督導的保證下上場。第一次招募成員時,督導希望我採 保留方式,面談時先告訴成員我們將在面談結束後個別電話通知,接 著跟督導討論,再決定要錄取哪些適合的成員;第二次招募成員時,

督導就放手讓我當下決定直接邀請我認為適合這個團體的成員了。

(30)

二、團體事後評估工作

評估團體可以是每一單次團體結束,或者整個團體的結束。每一 次評估團體可以增進領導者的專業知識,由他人的回饋以及自己的檢 核來客觀的評估團體效果,並且這個回饋與檢核可以讓領導者知道如 何修正下一次的團體,也是團體領導者不斷精進的原動力。

(一)團體結束前請成員們口頭回饋

每一次團體結束前,我會留一點時間讓成員談談自己在團體中的 收穫,或者團體整體給她的感覺,這段回饋給予領導者可以有機會了 解成員的想法以及期待,甚至遺憾,成員也有機會可以表達自己的感 覺,團體整個結束的單元也可以邀請成員給予口頭上的回饋。

(二)設計給成員回饋的問卷

團體將結束前,督導也提醒我必須要設計一份問卷給成員們填 寫,這份問卷是成員對團體與我們領導者的回饋,可以讓我們檢核我 們認為的效果與成員認為對他們有幫助的部分有無一致,這問卷會分 為三個部分:我對團體的幫助、團體對我的幫助、領導者給我的感覺 以及對我的影響。這問卷在最後一次團體結束時發給成員塡答。問卷 以五點量表的方式設計,可以利用此問卷檢核團體的療效因子有沒有 在團體中出現,問卷中可以增加一些開放式的欄位讓成員自由塡上。

如此一來,領導者可以藉由回饋表來看團體中的任何一種因素對成員

(31)

所造成的影響。

(三)領導者的自我檢核能力

這需要領導者本身擁有深厚的團體知識,也累積很多團體經驗,

可以客觀的評估自己在團體中的表現,以及評估整個團體歷程的效 果,也可以觀察成員的變化和進步。

(四)透過督導或同儕督導的回饋

每次團體我們都有錄影,督導透過錄影帶的方式來觀察我的團 體,這個督導方式我非常喜歡,因為錄影帶可以看到很多我自己當下 沒來得及注意到的小細節。我在影帶中就常注意到自己習慣將頭偏向 左邊,因此最常關注這邊的成員,也不自覺得較常跟這邊的成員互 動,這提醒我在團體中必須要更注意自己的肢體動作,稍不注意就會 出現盲點。

而另一個可運用的回饋資源就是團體中的另一位協同領導者,藉

著兩個人撰寫的觀察報告可以互相檢核領導者以及協同領導者在團

體中的表現,以及所有成員的狀況,這些督導的資料非常豐富。

(32)

第二節 縱向的學習經驗

一切的學習都必須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慢慢的讓自己在團 體領域裡的知識長出骨肉,再補充養分。這一節將焦點放在自己角色 行為的學習上,從最基礎的學習角色開始往上發展,因此稱為縱的學 習經驗。雖然一開始的角色順序有些交替重疊,領導者、成員、領導 者與觀察員,在碩三全職實習時則將所有關於團體的訓練整合,依序 由成員、助理領導者、協同領導者以及領導者再經歷一遍,而觀察員 的角色則是與各角色交疊出現,累積更多元的學習經驗。

一、新手領導者的經驗

(一)不知亦能行

1

大一開學沒多久,在沒有修過任何諮商理論與諮商技術,也尚 未擁有任何團體的先備知識與訓練下,我就帶了團體,這是我『人生 中』的第一次團體,跟我合作的男協同領導者也不是很熟,更談不上 有什麼合作的默契,我們兩人就這樣陌生的執行起我設計的團體活動 --「從各種顏色與形狀的紙片中挑選一個符合現在狀態的紙片來形容 自己。」

第一次帶團體,由於整個流程進行意外的順利,也讓我萌生了對

1

用不知亦能行、行而後能知、知而後行、知行合一的形容來描述我自己體認理論

與實踐的差異,雖然無法涵蓋更廣泛的人格、態度、涵養以及倫理的實踐,但希望

(33)

團體的興趣,好像自己是有潛力成為一個領導者的樣子。稱得上新新 手的我除了不懂使用技巧,也因為自己未參加過任何一個團體,沒有 看過其他人帶團體,不太清楚一位領導者應該做些什麼,也不太懂這 些所謂的技術該如何使用,甚至連領導者與協同領導者座位該怎麼分 配都不知道。當面對團體諮商一無所知的時候,所能派得上用場的方 法就是一般人際互動常用的社交技巧、以及領導者本身的特質和習 慣。

「當團體成員在分享的時候,我想起了高中時代同學們併桌圍圈 一起吃便當聊天的情景,我注意到誰被冷落,同桌的我常緊張不說話 的他們會不會很尷尬。」

摘自研究者大學時的團體心得報告

我在團體外曾經擁有的社交經驗,也直接的影響我在團體中所呈 現的樣子,如同團體成員會將團體外的自己帶進團體來,我所帶進來 的不只是我過去的行為模式還有我自己的人格特質。我發現團體中我 習慣傾聽的那個角色發揮了功能,注意被冷落的對象也是我自己常有 的動作,這些部分讓我第一次帶團體不至於產生太離譜的問題。

(二)行而後能知

1.知:有些社交技巧昇華後就是部分團體技巧

(34)

團體進行時,老師一直在旁邊進行觀察,並且在團體結束後立刻 督導。當時老師對我第一次帶團體的回饋是:

「領導者使用自我揭露次數稍多,每一位成員分享後都由領導者 給予回饋,較少聯結與邀請其他成員,除非他們主動的出現。帶領的 過程中使用同理反映的技巧,指導語與結尾的摘要與目標連結,整個 活動進行也呈現相互支持的氣氛,營造了引發成員主動聯結的動力。」

摘自研究者督導筆記

這些回饋對我有兩層的意義,第一、在完全不懂團體的定義以及 不懂何謂技術的時候,沒想到我回應成員的話竟然是有技術可言的,

原來在我們平常的對話裡就可能是諮商的技術,例如:對人的好奇、

對人的尊重以及想知道對方想法的動機;第二、我知道我可以繼續保 有的部分以及很多要學習的部分,例如:多使用聯結的方式幫助團體 成員互動並產生凝聚力,以及適時適量的使用自我揭露。這只是一個 非常基礎的團體領導經驗,督導後我才發現,原來我這樣超級新的新 手也可以試著去帶一個團體,至少在本質上我並沒有太不上道的越軌 行為,雖然一直以來我總認為自己一點也不符合助人工作的溫柔特 質,但我卻可以讓團體建立彼此支持的氣氛,這次的經驗對我是一種 鼓勵、也是一種信心,更因為結束前成員主動的互送顏色紙片,讓我 覺得團體實在很吸引人。

2.知:團體基本運作流程

(35)

透過督導的講解以及回饋,我似乎可以摸出一塊團體的樣子了。

我很直接的感受到自己身為團體領導者進入團體時所肩負起的責 任,如果團體一開始的時候我沒有開口多說些話,成員也不知如何開 始,我甚至可以看到其他成員的等待,所以一開始我需要作比較多的 工作,我必須要告訴他們我的團體要做些什麼?將會透過什麼樣的活 動來幫助他們?

(三)知而後能行 1.行:知識理解更迅速

帶完團體後接下來的幾堂課,都可以印證自己在團體中的經驗,

團體的架構在我的腦子裡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模型,我知道團體的分 享要以經驗與感受為主,也唯有談論團體中此時此地發生的事情才有 意義,要讓團體中的成員彼此聯結,團體是社會的縮影所以成員們在 團體中曾經出現的行為模式都可能是他們從團體外帶進團體來的…

,這些關鍵字老師總以耳提面命的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的讓我們 倒背如流,慢慢的長出了對團體的概念,閱讀課本上的知識更能舉一 反三,也因為有了團體的實務經驗,馬上可以連結這些知識層面的意 涵。

2.行:技巧使用更熟識

在課堂上學習了團體的技巧,也練習了技巧的呈現方式,比較熟

(36)

悉何時該使用連結的技巧,同理成員時可以如何回應等等。再次進入 團體,清楚知道自己可以如何回應成員並且知道如何讓團體動起來。

當自己成為觀察員的時候,也比較能夠歸納與分辨領導者在團體中所 使用的技巧,使用技巧的同時也明顯感受到使用此時此地的技巧或者 立即性的技巧時,團體的動力馬上增強,成員的注意力馬上提高,自 己也較懂得去注意成員們的想說話的非口語行為而成為領導者邀請 的對象,當自己在課程上花過心思去注意,在團體中也變得不再那麼 無知。

(四)不知而行與知而後行的差異

不知而行的領導經驗讓我發現自己日常生活中語言表達以及本 身特質的優勢。在沒有學習過技巧的前提下,可以藉由模仿方案的撰 寫並想像團體進行的樣子,再加上自己原本自然的反應,以及成員們 本身的動力讓團體自己動起來,只要記得時時以成員的需求來檢核,

尊重每一個成員在團體裡的感覺,其實就可以帶出一個團體的味道,

而這個「不知而行」的成就感也增加了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不會偏 離團體的主軸過頭,而這也是老師對我們初始領導者的信任,放手讓 我們去發現這個獨特的經驗。

執行過團體之後,不管是團體的知識或者團體的實務都有更進一

步的了解,當我再回到課本中,可以很快的聯結出課本中所描述團體

動力的意思,再次進入團體中,有了準備,自己的後設認知增強了不

(37)

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團體此時此地發生了什麼,又應該要做些什麼。

二、成員的經驗

(一)參加團體:當過成員才能在領導團體時注入靈魂

因為團體諮商課程的需要,老師鼓勵我們多參加團體,第一次參 加團體的經驗就是當這個訓練團體的成員。我的經驗特別,率先帶過 團體再回到成員的角色去體驗當成員的感受。第一次當領導者與第二 次當領導者的感受大不相同,中間影響的變項除了有沒有帶過團體之 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項就是有沒有參加過團體。

團體動力實習課在一個木製地板的封閉式小房間,一群十個人席 地而坐,畫面有點像一起促膝長談,隨著領導者設計的主題,每位成 員都有機會分享自己的經驗並且也有機會傾聽別人的故事,互相的交 流與扶持,這樣的環境提供我一個『專心』的場合,沒有任何外物、

噪素的干擾,非談自己不可,而這些像是家庭、生涯的議題又是平時

不太容易有機會跟朋友分享的部分,每次在團體中,我必須不斷的練

習去表達自己的經驗與想法,透過自己的分享與其他成員相同經驗的

回應,我喜歡那種被了解的感覺,而團體成員們也給我很多正向的回

饋,這是我第一次對團體產生興趣,也認同團體具有一種奇妙的力

量,額外的附加價值是--同學們的距離也因爲團體變得更靠近了。

(38)

(二)體驗團體

參加過團體之後,我有了一個深刻的體會:沒有體驗過或觀察過 成長團體的人,光看著教科書上的描述絕對無法帶著一種感情的角度 來介紹團體,團體在領導者的心中是什麼樣子,所引導出來的團體氣 氛就是什麼樣子。每次看課本上對於團體的陳述內容總不外乎: 「團 體是由三個人以上組成的單位,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彼此分享經驗,這 個團體是大家的,大家可以彼此信任,希望你們可以在團體中多多開 放自己。」如果帶團體的時候抄下這些指導語,再加上單調的語氣聽 起來就像在照本宣科一樣的缺少情感、也缺少了領導者本身情感的涉 入。當我參加過團體之後,對團體的體驗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描述,更 多了一份情感。

(三)相信團體

在我體驗過團體的感動之後,我很相信團體有獨特的效果,這個 效果必須要由領導者來引導催化,也唯有領導者自己曾如此直接的感 受過團體的治療性,才有能力創造出一個具有治療因素的情境。我深 刻的感受到如果領導者本身從來沒有參與團體的經驗,也從來沒有觀 察過其他人帶團體,那麼也許技巧的使用或者掌握團體的流暢可以達 到標準化的程度,但總覺得少了一種靈魂的感覺。

三、觀察員的經驗與訓練

(39)

大學畢業後,由於團體課程的設計需要一位助教來協同指導學生 帶團體,於是老師邀請我回來大學擔任團體動力學課程助教的工作,

這個實務工作經驗正好給我相當充足的時間來補足我當觀察員的訓 練。

(一)觀察團體動力、領導者與成員的口語互動、團體事件 與處理並給予領導者回饋。

擔任助教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觀察新手學習領導者們策劃團體及 執行團體,並在團體結束後給予他們回饋,立即與這些學習領導者們 討論整個帶團體的心得與檢討。

當起觀察員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觀察團體的責任相 當的重大。每一次進行一個團體的場外約有兩三個學生也當觀察員,

他們也必須要練習如何觀察、觀察哪些內容。領導者本身也是參與觀

察員,他們也必須要能夠敏感的觀察團體的動力以及每一位成員的狀

態,這樣才能夠調整自己的方案與目標;而場外的觀察員的工作就更

多了一些,我必須要觀察領導者使用技巧的情形以及使用後所帶來的

效果,也就是領導者與成員的口語互動,並且還要紀錄團體成員的座

位表,成員間的動力圖,團體進行的流程以及團體的突發事件,團體

的優缺點若是週間團體的話還得紀錄未來可以繼續發展的方向。因此

觀察員的角色並不是在場外休息或者看戲,觀察員背負著相當重大的

(40)

重大,在團體結束後,回饋這些領導者。

為了扮演好這個觀察員及督導的角色,我必須要閱讀比學生更多 的書,平常的教科書已經不夠我使用了,我還得自己去充實一些老師 指定以外的教科書、期刊或者論文,看看他們的團體如何紀錄,遺憾 的是,碩博士的論文只放團體方案並沒有附上領導者或觀察員的團體 紀錄,雖然一些期刊則會示範如何紀錄一份團體,總覺得這些資料的 內容不夠豐富,因此我開始回想,是不是我們團體領導者的訓練在觀 察員這部分是有缺憾、遺漏的?在督導學生的時候也經常會發現:他 們觀察的內容常不夠具體,觀察到的重點也不多,有的觀察員甚至在 團體外打起瞌睡來。

一個小時下來的團體出現的訊息非常多,經常一個團體紀錄下來 總要花費我三四張雙面的 B5 筆記紙,我學習並觀察老師紀錄團體的 方法,再模擬書本上的一些符號,漸漸的摸出自己觀察團體的工作:

先畫上座位圖,以箭頭方式表示哪些成員互動、回饋頻率,以對話的 方式紀錄領導者與成員的互動,並且在旁邊寫上評語備註。如此一來 不但可以看到團體許多的動力,例如:領導者與協同領導者的合作、

領導者與成員的互動狀況,領導者的口語與非口語行為,也可以看到

團體的活動因為哪些步驟的注意而更加流暢,或因為缺少了哪些的步

驟而讓團體效果不彰,觀察中並融合團體的倫理以及知識,如此一

來,可以回饋領導者的內容就多了。

(41)

當助教督導的這段期間,我觀察到許多新手領導者們常出現的各 種狀況,包括:過於重視方案的執行而忽略此時此地成員的訊息、缺 少聯結與成員間的互相回饋、技術使用的辭彙不夠豐富與多元、過多 摘要而讓成員們傾向依賴領導者的邀請與回饋,較少同理反映情緒的 技巧…等等。這些觀察讓我產生替代性的學習經驗,不斷的警惕我自 己,當我自己身為領導者的時候應該多加注意及演練的部分。

(二)缺少實務經驗 1.知,然後知不足

因為助教的角色,我必須要幫自己充實許多關於團體心理諮商的 書籍,讓自己對團體諮商理論與實務更熟練,擴充團體諮商技巧的應 用以及處理團體事件的方法。當自己閱讀這些團體實務工作者訓練相 關書籍的時候,總認為自己對團體的運作已經相當熟悉了,對書中的 理論已經能夠侃侃而談,當我擔任觀察員以及同儕督導的角色時,可 以很客觀的告訴領導者:面對這些團體事件的時候『應該』可以怎麼 處理, 『應該』要注意成員的此時此地的口語、非口語行為, 『應該』

要有足夠的敏感度去看到些微的動力模式等等……,但當我在解釋為 何『應該』這麼做的時候,我發覺自己對理論上的體驗還不夠深刻,

我知道我懂了理論,卻還是少了許多許多帶團體的實務經驗,對於諸

多的議題了解得還不夠透徹,甚至在具體指導他們技術使用的時候無

(42)

法很自然流暢的提供他們很多詞彙的資料或例子。

我發現我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値得去增強:

(1)引導技巧的不足

一個團體存在的口語與非口語的訊息非常多,我卻感受到自己還 沒有足夠的敏感度去覺察真實團體中的更深層的動力,也開始感嘆自 己在相關領域議題方面的閱讀以及帶的團體類型經驗太少,活動的分 享雖然可以跟生活上的議題扣上關係,但似乎僅止於淺層的覺察與分 享,光是思考要如何更深入整個人就產生一種當機似的空白,我發覺 自己還不夠能力可以既清楚又快速的看到每一位成員的核心議題,所 以我很難了解該如何去使用不同的技巧引導,我自己做不到,也因此 在示範的工作上我也沒有辦法充分的給予學生們指導,也無法有更多 的實務經驗可以分享。

(2)語言詞彙的不足

除此之外,我也發現自己口語回應學生的問題時,辭彙顯然有些

不足,經常只用一些課本上常用且刻板化的語言內容當例子,或者有

時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並沒能達到我心中想要的效果,我想應該是我

的諮商技術還不夠熟練,因此在口語的技巧使用上,我認為我應該更

自然的潤飾我的語言以及擴充我的辭彙,畢竟心理諮商是用語言在心

靈上按摩產生作用,因此語言的精準是非常重要的。

(43)

(3)顧此失彼的不足

隨著大學四年的課程進展,由團體動力學概論、團體諮商技巧以 及團體知識與實務演練的學習,在團體知識的層面掌握了許多的要 點,實務上掌握團體流程以及活動進行指導語的部分可以清楚的陳 述,我卻發現過去當我是領導者的時候:成員分享以及引發互動時,

自己的腦袋中因為裝了一些知識,反而開始緊張這些知識該如何被正 確的使用在團體中,整個腦門只想著我現在應該回應什麼樣的技巧?

這句話我應該怎麼接?每當我腦中閃著該如何使用技術的時候,我儼 然已經拋棄成員獨自在自己的現象場裡演獨角戲了,這時候的我不夠 真實,不夠以成員為中心,我只是一個表演好技術的領導者,我知道 什麼時候該介入什麼技術,用什麼方式引導,但是這些知識還未與我 的人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我必須進修甚至增加實務經驗與督導,我認為研究所可以幫助自 己繼續更多關於團體與諮商的增長學習。

四、進入研究所的學習

(一)體會諮商者的身教與氣氛

進入師大心輔所這三年是我在專業成長上進步最快的時期。進入

研究所,我所期待的就是能夠更專精的在心理諮商的理論與實務上,

(44)

師大課程所設計的訓練剛好滿足我這些的需要,而課本上所有的諮商 理論與諮商技巧也都在研究所這段期間讓我又有了一層新的體悟,其 中最直接的吸收就是老師們的身教,而在這幾年的團體中有一個心得 是:領導者再多的指導語不及一個示範,行動就是最直接的表示,而 系上老師們想要傳授給學生的精神也都表現在他們對待我們的行為 態度上。

(二)觀察與參與專家領導的團體

碩一的時候,因為系上要求我們必須要有接受個別諮商的經驗,

因此我開始有了當個案的機會,另外我也讓自己參加了一些需要繳費 的工作坊,這些工作坊有的是專門的教育訓練(例如:現實治療工作 坊、完形工作坊) ,有的是提升輔導人員的自我覺察(藝術治療團體、

焦點解決工作坊、音樂治療團體) 。這些都是有經驗的領導者帶領的 團體,而這些團體的進行方式也有別於一般的成長團體,像是:透過 樂器打擊的合作去覺察我們的人際合作模式,或者透過繪畫去檢視我 們過去的人生經驗等等。

碩一時修了鄔老師的團體諮商理論與技術課程,這門課學期中老

師不僅教授我們團體的理論與技術,甚至花了兩天的時間親自帶了工

作坊,讓學生們親身體驗老師帶團體的方式,並臨場去感受一個團體

歷程。這個團體經驗有別於早期受訓時同學互帶的訓練團體,在我早

期同學們互相帶領之下,總搞不清什麼方式是對的?什麼是不適合

(45)

的?什麼少做了?什麼多說了?這一次專業的領導者帶領的感覺大 不相同,在這個團體中,我們是參與者,用自己的經驗與故事在參與,

也是觀察者,觀察一個專家領導者如何運作一個團體、如何運用團體 動力。這次的機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我發現專業領導者的所有非語 言行為是書本傳達不出的智慧與經驗,這個獨特的經驗讓我對領導者 角色有一種頓悟的感覺。

1.領導者所呈現的非語言行為比語言更重要

參加專家或老師的團體,我看見了他們在團體中的樣子無形中 示範了諮商技巧的總合,蘊含著書本上所看不到的一些非語言行為包 含了表情、姿勢語調、速度、態度以及內涵,這些一體成形的技巧在 團體中流動,這非語言的呈現效果對我來說竟是比語言的效果還要來 得強大。舉個例子,當領導者希望大家在團體中放鬆的時候,領導者 本身需要先有放鬆的非口語示範,他們的放鬆也讓我感受到放鬆的氣 氛,透過舒緩的音調、適中的聲量、不急不徐的速度以及輕鬆的肢體 動作示範,我馬上就可以跟上他們的速度放鬆起來,當我把自己放在 成員的位置,去體會領導者所要營造團體氣氛的方式,我自己可以很 清楚的知道那些對成員來說是重要的、有意義的。

2.領導者製造一個情境,讓每一個成員發揮他的功能

老師在課堂中帶的團體是以兩天的工作坊進行,因此一開始我們

(46)

花了一個上午建立關係並讓大家熟識團體互動的模式,到了下午則開 始選擇一位願意揭露自己經驗的成員當主角,在團體進行中,我觀察 到領導者讓團體中的其他所有成員都有參與的機會,我們扮演主角故 事中的輔角,不只主角重構他的故事,我們也藉由扮演輔角的過程,

去體會這些存在我們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的心情與角度。整團體進 行的過程中,因為所有成員共同一致的投入與參與,在分享的過程中 我們也都變得非常的主動,我充分的體會到我是團體中的一份子,這 是我們彼此共同創造出來的團體。

3.每一個活動進行後都要分享

領導者在進行任何的活動,都會給予我們一些時間表達自己剛剛 所經驗到的感受,此時此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不斷的澄清也加速我們 對彼此的了解,我體會到有些真實的情緒的確會在每一個活動的進行 中就這麼流動著…我可能因為一個動作而感到尷尬或者不好意思,但 這些情緒都可以在活動後的分享表達中得到釋放,好像把這個焦慮的 也一併丟出自己的身體之外。這些情緒的澄清除了讓我們彼此澄清,

也可以讓領導者知道每一位成員的狀況,講清楚了,也才不讓這些暗 流影響團體的動力。

4.讓團體成員一起負責

有個團體的事件留下的印象我到現在還是很深刻。就在團體一開

(47)

始,成員因為等待或者對團體的陌生感,團體出現一段時間的沉默,

我記得領導者告訴我們, 「如果沉默是每個人現在想要的…」 「我可以 容許一個上午都沉默啊!」領導者講出讓我開始焦慮的話,心想如果 每個人都在這個團體中持續的沉默,我不曉得要把眼睛的視線放在哪 裡,我開始感受到這沉默也壓在我的身上,成為我責任的一部分,而 這感受同樣蔓延在團體的其他成員身上。

團體的彈性可以這麼大,隨著當下成員的反應而流動,團體並不 是只有一個面貌,不一定要有一個活動來當媒介,也可以是團體發生 的任何一件事或成員當下拋出來的議題而巧妙的運用團體裡的資源 此時此地的來滿足成員的需求,處理成員當下拋出來的議題;領導者 讓我們感受到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在團體中討論,這也是創造一種『團 體是大家』的感覺,過去觀察很多新手帶團體時發現,即使領導者口 中不斷的陳述, 『團體是大家的』 ,卻不知道如何營造這樣的氣氛與動 力,有時還過於專斷的決定團體的大小事,像是任由團體時間的延長 而不告知成員何時會結束,或者專斷的主導要討論的話題,這樣是違 反倫理的,團體就是該讓團體的成員們一起來的負起決定團體怎麼進 行的責任。

這一次的團體經驗非常震撼且豐富,我真正完整的感受了一個團

體的歷程,從一開始的建立關係,把自己帶進團體中,然後在團體中

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找到自己在團體中可以發揮的力量。

數據

表 4-3-1  團體領導者的自我養成階段  醞釀期  準備期  實作期  成熟期  主 要 的 學 習 角 色  成員  成員  觀察員  實習領導者  成員  觀察員  協同領導者  有效能的 領導者  主 要 的 學 習 內 容  1.培養興趣與動機 2.幫助自我的覺察 3.體會成員的感受 4.體會團體的力量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一階段參賽組別需撰寫並上傳計畫書,針對發想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整體內容 須包括:動機(內容涵蓋問題確認與分析)、設計方案、可行性評估、方案選擇。計

拜我們生活的三維空間所賜,可以利用 三個維度來設計一個一體適用的瓶塞。取一

學 者 Maskin and Tirole(2004) 提 出 的論點認為:「對國家最重要的決

過程評量 成果評量 總結性評量 報告書撰寫 參閱課本 P25 成果發表...

結垢為薄膜操作時最主要的問題,除會降低薄膜系統效率外,也會影響系統 的設置跟操作成本(Zhao et al.,

企業 指單一的法律實體 具有組織主權及擁有運用資源的決策權 在一個或多個地點從事經濟活動。當 同機構單位存在於 同一地點 但只要每一個機構單位

《數學摺 紙計畫 : 30 個課程活動探索》[1] 針對子母線性質提供初步探討, 在正方形的簡 單架構下, 得到 「子母線性質」 十分漂亮以及簡潔的結論,

結構化程式設計 是設計一個程式的一個技巧,此技巧就

提供文體 結構知識 和幫助讀 者勾起已 有的知識 和經驗 提高讀者. 的敏銳力 和解決閱

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時,要適當引導學生了解聽、說、讀、寫的

這個開放的課程架構,可讓學校以不同 進程組織學習經歷、調節學習內容的廣

使用 MapleTA 做作業,是本課程的主要學習活動之一。今年 4—6 月課程進 行期間,NCUx 學習平臺可以和 Windows 伺服機上面的 MapleTA,以 LTI 介面 進行串接。可是,我們在 9

此計劃主要包含一個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專題研習展覽,再附以一系列的活動,其中包

 以課程為目標時,課程包含的是所欲達成的 一組目標,強調課程目標的重要性,所以也 著重於課程目標的選擇、組織、敘寫,並以

在生活中體證禪、領悟禪的真諦,這是「禪與生活一體」的第

活動的設計對學生要有挑戰性。教師需要從學生生活層面中尋找他們會遇到並需 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才可以引起他們參與

• (語文)術語學習 無助學生掌握有關概念,如 果教師只灌輸術語的定義,例如何謂「動

本研究為了將結構物內的牆以不同單位重來做比較,在計算每棟

Model-View-Control 架構,資料庫、程式邏輯與呈現完全清楚的分離。在檔 案名稱與目錄結構方面,也都定義的很清楚。資料庫這部份(Active Record) 是

(一 一 一) 一 ) )不同 ) 不同 不同背景變項的 不同 背景變項的 背景變項的教師 背景變項的 教師 教師與整體 教師 與整體 與整體學習動機 與整體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的 學習動機 的

成功的完成本研究之自動化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前置處理程 式 AutoRC 的開發,讓使用者透過 AutoRC

此研究過程裡,相當倚重海研三號的船碇式 ADCP 剖流儀,所 以 ADCP 的資料品質相當重要,一般測試 Sb-ADCP 的流向誤差皆是 參考 Joyce(1989)的方法,其原理是計算 GPS

根據上述的動作流程,可寫出底下的程式,請對應參考;本程 式也加入利用 Serial Monitor 改變延遲時間 delaytime 的設計,透過不同的

   SEM 的全名是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結構方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