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般性結構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般性結構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比較研究"

Copied!
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一般性結構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

諮商架構成長團體」比較研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for" The General Structure

Growth Group" and "Th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Group")

楊麗芬

1

(

YANG, LI-FEN)

摘要 「問題解決取向的諮商架構」,從 2001 年至今,廣泛地運用在全省「張老師」中心 的諮商服務、「張老師」督導及相關訓練等實務應用上。本研究採用成長團體諮商情境, 探討「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在問題結構概念、問 題解決態度、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團體感受之四方面,是否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顯 示:1.兩組在問題結構概念之前後測之間有顯著差異,顯示兩組在問題結構概念上皆有所 提升;在後測上無顯著差異。2.兩組在問題解決態度之前後測之間無顯著差異;在後測上 無顯著差異。3.兩組在預期得到之協助與實際得到之協助方面,前後測之間有顯著差異, 顯示兩組成員在實際得到協助上比預期的多,明顯得到超過個人原先所預期之成長與協 助;在後測上無顯著差異。4.兩組在團體感受前後測上有顯著差異,以共變數分析後發現, 在後測上仍有顯著差異,而且是問題解決組高於一般組。根據本研究結果,對團體輔導實 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成長團體、問題結構概念、問題解決態度、「張老師」

(2)

The Comparative Study for" The General Structure

Growth Group" and "Th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Group"

YANG, LI-FEN

2

Abstract

Since 2001,“th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in counsell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by Teacher Chang’s Counselling Service centers in Taiwan.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eneral structure growth group” and “th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group” in terms of four dimensions including 1)problem structure conceptualization, 2)problem-solving attitude, 3)anticipated assistance and actual acquisition of assistance, along with 4)group emotion. Data are collected in genuine growth group counselling context. Collected data are analys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The findings we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ly, both problem-solving group and general structural growth group were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re-tests and post-tests regarding problem structure conceptualization. This result indicated a growing rise in these participants’ problem structure conceptualization. Secondly, two groups also showed neither difference between pre-tests and post-tests, nor on post-tests. regarding their problem-solving attitude. Thirdly,two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nticipated assistance and actual acquisition of assistance. All participants involved in the study acquired the assistance that greatly surpassed what they had anticipated. Fourthly, the difference also occurred on post-tes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cova analysi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problem-solving group showed greater group emotion than did the general structural growth group.

The results generated by the present study would provide a suggestion for the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ling and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words: growth group, problem structure conceptualization , roblem-solving attitude, Teacher Chang.

2 Teacher,Taipei Center,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3)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近來諮商心理界,不管在諮商輔導、專業督導亦或是團體諮商領導中,多有 學派整合的現象出現。專業助人工作者,試圖統整個人自我與專業自我,發展出 有具個人特色的「個我諮商理論」。更有專業工作者,將此理論作有效地整合, 運用並推廣於各個諮商領域中,如:邱德才在 2001 年所提出的「問題解決取向的 諮商架構」,目前已開始廣泛運用於全省「張老師」中心之諮商輔導服務體系中, 此即是一明顯的例子。 「問題解決取向的諮商架構」,由前「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邱德才先生 所提出。此架構在「張老師」中心,運用多年並累積相當多的實務經驗,從個別 諮商、團體諮商、個別督導、團體督導、至諮商員、督導員、團體領導員之訓練, 乃至機構中的工作團隊行政督導等。從 2001 年至今,廣泛地運用在全省「張老師」 中心的諮商服務、「張老師」督導及相關訓練上,在「張老師」實務運用上,效 果顯著,但實際成效仍尚待進一步研究。 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團體,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自我成長團 體」;第二階段為「諮商技巧演練團體」;第三階段為「諮商策略演練團體」。 第二、三階段之團體設計皆符合「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的問題解決諮商歷程。 近年來,「張老師」中心也試圖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之概念運用至第一 階段之自我成長團體中。為建立整個機構的專業與成長,身為義張「張老師」多 年,期待此研究結果,能提升機構的團體諮商及助人者專業培訓之專業品質,用 以保障求助於本機構之當事人權益。 關於自我探索成長團體成效方面的研究很多,但關於訓練團體中,以兩組不 同的成長團體設計來進行自我探索之比較研究,此部份在國內外的研究顯然較 少,再者,國內對於此以特定的模式與個人所學之諮商心理學作一統整,而發展 出具個人風格之諮商架構,有關研究並不多。更進一步將此理論運用在團體諮商 界的部份,所涉及的研究更是少見。故本研究的重點放在「張老師」機構內對訓 練成長團體比較及評估上,發現式及初探式的研究與了解。 二、研究問題 本人從 1999 年帶領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系列團體至今,近二十年之實務 帶領經驗,近幾年來,「張老師」中心也試圖將「問題解決取向的諮商架構」之 概念運用至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自我探索成長團體中,為進一步了解其對「張

(4)

老師」儲備訓練之自我探索成長團體的影響及其和一般結構性探索成長團體的比 較,所以著手進行此研究。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下列問題: (一)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之後,在問題結構概念上是否上有差異? (二)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之後,在問題解決態度上是否有差異? (三)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之後,在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上是否有差異? (四)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之後,在團體感受上是否有差異? 三、名詞解釋

(一)問題解決取向的諮商架構(Th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in Counseling) 邱德才(2001)指出,所謂「問題解決取向的諮商架構」(Th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in Counseling):就是以問題解決的觀點,運用於諮商的內涵與歷程中, 而所謂「後設理論」是指這個架構是一種綜合性和流程式的諮商模式,換句話說, 它可統合各個學派的理論和技術。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一位諮商師,可以學習 藉學習此架構而與原先所學之學派理論作一統整,亦可以原先所受之學派訓練, 再用此架構發展一解決問題的觀念和步驟。 (二)成長團體(growth group) 所謂成長團體(growth group)是透過成員互動促進個人成長增進彼此之敏感度 又稱之敏感度訓練團體;潘國仁(2004)指出,成長團體是以團體經驗來促進人 際之間的溝通,藉以幫助個人在心理上獲得成長的一種團體諮商方式。通常根據 特定的主題,設計出合適的活動,使參與者在活動進行及彼此互動中對該主題有 更深刻的了解、成長與體驗,亦增進對自身的認識,同時在人際互動能力上,也 會有所助益,豐富生命中的視野和色彩。同理心學習團體、情緒觀照與經營團體、 界限修復工作團體、親子關係經營讀書會等皆為成長性的團體。它是屬於社會團 體工作中之一種助人的方法,也就是成員透過團體互動的歷程,促進自我瞭解與 成長,並學習改善人際關係的技巧,充實生活的內涵。

(三)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the general structural growth group 

(5)

團體係指由團體領導者計畫安排較固定程序之活動,引導成員藉由結構式之團體 活動催化成員之參與。結構以敍事療法主軸精神:外化→解構→重寫;執行方式 以生命故事探索的方式,重新建構成員的生命經驗,並以此促進成員的改變。

(四)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Th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in Counseling growth group)

「問題解決取向的諮商架構」,由前「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邱德才先生 所提出。以此問題取向諮商架構為依據,由「張老師」中心事先設定團體主題、 團體目標,研究者於事先與領導者討論成長團體的性質、目標與進行方式,再由 領導者進行活動設計與帶領。結構上除了敍事療法之主軸設計外,以問題解決取 向諮商架構中之問題結構進行生命故事探索:外在情境、認知、情緒、行為、內 在需求、問題概念化;執行方式以生命故事歷程經驗分享,經由分組討論與回饋 性之統整方式進行,以增進成員具正向之覺察、關懷、支持與自我改變能力。 三、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以自願報名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者為研究對象,團體共進行八 次,每次三小時,在結果的解釋上應考慮此限制。 (二)本研究在領導人員的取樣方面,皆為資深義務「張老師」,對於其他不同 訓練背景的領導者解釋及推論上,應有其限制。另外,考慮領導者及成員參與意 願,本研究並無控制領導者及成員基本人口統計變項的一致性,僅就其訓練背景、 實務經驗及「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學員報名表」內之個人基本資料做說明。 (三)本研究的重點是在對團體比較及評估上,發現式及初探式的了解,而較不 重視研究結果的類推。因為研究樣本只有兩個團體,因此推論上會受樣本的限制。 (四)「問題解決取向的諮商架構」,由前「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邱德才先 生所提出。此架構在「張老師」中心,運用多年並累積相當多的實務經驗,從個 別諮商、團體諮商、個別督導、團體督導、至諮商員、督導員、團體領導員之訓 練,乃至機構中的工作團隊督導等。國內關於對於此以特定的模式與個人所學之 諮商心理學作一統整,而發展出具個人風格之諮商架構,有關研究並不多。更進 一步將此理論運用在團體諮商界的部份,所涉及的國內外研究更是少見。故本研 究核心重點放在對「張老師」機構內訓練成長團體比較及評估上,試圖就此作一 初探性暨發現性的了解。 貳、文獻探討 一、問題解決取向的諮商架構與實務運用

(6)

國內關於對於此以特定的模式與個人所學之諮商心理學作一統整,而發展出 具個人風格之諮商架構,有關研究並不多。更進一步將此理論運用在團體諮商界 的部份,所涉及的國內外研究更是少見。邱德才(2001)指出,所謂「解決問題 取向的諮商架構」(Th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in Counseling):就是以解決 問題的觀點,運用於諮商督導的實務內涵與歷程中,這個架構是一種綜合性和流 程式的諮商模式。換句話說,它可統合各學派的理論和技術。請參見圖1(邱德 才,2001)。 二、「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向諮架構成長團體」差異 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團體,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自我成長團 體」;第二階段為「諮商技巧演練團體」;第三階段為「諮商策略演練團體」。 第二、三階段之團體設計皆符合「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的問題解決諮商歷程。 近年來,「張老師」中心也試圖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之概念運用至第一 階段之自我成長團體中。「張老師」中心每年儲備「張老師」訓練第一階段之自 我成長團體,都是以敍事療法之生命故事探索方式來帶領。所以本研究「問題解 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最大的差異在於:「問題 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在結構上除了敍事療法之主軸設計外,是以問題解

(7)

決取向諮商架構中之問題結構進行生命故事探索:外在情境、認知、情緒、行為、 內在需求、問題概念化;執行方式以生命故事歷程經驗分享,經由分組討論與回 饋性之統整方式進行,以增進成員具正向之覺察、關懷、支持與自我改變能力。 兩組團體之結構與執行方式之差異對照,如表 1-1 所示。 表 1-1 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兩組差異對照表 結構 執行方式 「一般結構性」 成長團體 1.敍事療法主軸精神: 外化解構重寫 以生命故事探索的方式,重新建構成員 的生命經驗,並以此促進成員的改變。 「解決問題取向 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1.敍事療法主軸精神: 外化解構重寫 2.除了上述敍事療法之主 軸設計外,以問題解決 取向諮商架構中之問 題結構進行生命故事 探索: (1)外在情境 (2)認知 (3)情緒 (4)行為 (5)內在需求 (6)問題概念化 以生命故事探索的方式,再依解決 問題取向之問題結構來進行分組討 論與統整性回饋性,以增進成員具 正向之覺察、關懷、支持與自我改 變能力。 生命歷程主角,為八次團體中,由 每一團體成員輪流擔任生命歷程主 角 , 於 團 體 中 分 享 自 己 的 生 命 故 事,其它團體成員則依次以問題結 構 小 組 方 式 來 分 組 。 問 題 結 構 小 組,在生命歷程分享後,被分派輪 流指定不同的問題核心概念指標, 做為小組觀察、探索、討論與回饋 的目標。亦及能透過對自我問題結 構之覺察,亦能有效的覺察他人問 題的結構,此即為「問題解決取向 諮商架構成長團體」之核心目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真實的成長團體諮商情境,探討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 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在團體各項評估上的比較。以下針對本研究之研究架構、研 究設計、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實施程序及資料分析等加以說明。 一、研究設計 (一)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方案設計 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方案主要依據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第一 階段自我成長團體之目標來進行設計,並以問題取向諮商架構為依據,由「張老 師」中心事先設定團體主題、團體目標,研究者於事先與領導者討論成長團體的 性質、目標與進行方式,再由領導者進行活動計設與帶領。

(8)

本研究團體以成員輪流擔任生命歷程經驗分享的主角,以做為團體進行的主 題;而其他團體成員,則依主角分享的生命歷程經驗中之客觀(外在)情境,與「問 題解決取向的諮商架構」之問題結構中當事人主觀反應,分別輪流進行:情緒反 應、行為反應、認知反應、內在需求、問題概念化及故事重寫等小組之回饋,此 小組之交流與分享,即是此成長團體設計的主軸。 在各組成員聽完主角的生命歷程經驗後,經由分組討論與回饋性之統整,培 養團體成員具關懷、支持與自我改變的能力。本團體的目標在於提供當事人正向 支持的力量與多元觀點,促使主角能夠重新建構一個具正向意義與發展性的生命 歷程經驗,進而在問題解決態度上有所提升;同時亦透過彼此相互回饋統整之歷 程,增強個人對問題的清晰概念,且可理解個人問題的結構,並能增進成員之自 我概念。 (二)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瞭解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 架構成長團體」之後,在問題結構概念、問題解決態度、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及 團體感受上是否有差異。依研究問題,本研究架構如圖 2 所示。 圖 2 本研究之架構圖 本研究同時針對一般結構性與問題解決取向的諮商架構兩類型成長團體為分 析對象,以了解兩類團體在各個量表結果上之異同。 本研究兩組團體領導者為通過義務「張老師」之團體催化員訓練的義務「張 老師」來擔任,研究者向其說明團體性質、目的後,徵求其意願並配合領導者自 認最能勝任何種性質團體的領導者而決定帶領一般結構性或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 構成長團體。一般結構式成長團體主要參考一般團體諮商方案設計,來帶領團體; 而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以問題取向諮商架構為依據,由「張老師」 依 變 項 ( 1 ) 問題結構概念 ( 2 ) 問題解決態度 ( 3 ) 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 ( 4 ) 團體感受 自 變 項 1.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 2.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 成長團體。

(9)

中心事先設定團體主題、團體目標,研究者於事先與領導者討論成長團體的性質、 目標與進行方式,再由領導者進行活動計設與帶領。 團體成員是以符合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報名資格且自願報名參加義務「張 老師」儲備訓練者為對象,參與者隨機分派到一般結構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 成長團體,每週一次,每次進行三小時,進行地點在「張老師」中心團體諮商室, 共為期八次。 根據上述研究架構,本研究之實驗設計如表 3-1: 表 3-1 本研究實驗設計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T1 X1 T3 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 T2 X2 T4 茲將上表中各代號之含義,說明如下: X1:接受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X2:接受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 T1:問題解決組之前測 T2:一般結構組之前測 T3:問題解決組之後測 T4:一般結構組之後測 二、研究對象 (一)團體成員 本研究的團體成員為符合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報名資格,由「張老師」 公開徵求且自願報名參加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者,隨機選取二十四位分派至 一般結構性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兩組成長團體,各有十二名。茲將「團體領 導員個人背景及領導取向資料表」,進行資料的分類與整理,如附錄表 3-2 所示。 茲將「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學員報名表」,進行資料的分類與整理,如 附錄表 3-3 所示。 (二)團體領導者暨督導 而團體領導者則為每年帶領義張儲備訓練的義務「張老師」共兩名。其義張

(10)

年資皆為二十年以上,且具「張老師」中心合格催化員的資深「張老師」,均為 具有團體實務經驗者,男性。實際帶領儲訓團體經驗二十年以上。研究者對其說 明團體的性質、目的後,徵求其同意,按照其所擅長帶領的團體性質分別擔任一 般結構性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的領導者。另外在團體進行前、中、 後皆有安排督導會議,定期接受督導,檢討缺失並改進,以作為下一次團體活動 的參考。兩位團體領導者暨督導之背景資料,如附錄表 3-4、表 3-5 所示。 三、研究工具 (一)問題結構概念量表 問題結構概念表,為本研究自編量表,主要在評量成員參與八次團體後,其 在解決問題取向架構各項結構概念及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上的評估。量表目標旨 在瞭解本研究問題解決組及一般結構組成員對團體各項指標之影響程度;以等分 方式來衡量每一個指標的滿意程度或達成程度,團體結束後進行不記名評量。 本研究針對此量表,共邀請三位專家學者,邱德才、蕭文、潘正德修訂,較 大幅度的修訂為,原有問卷共有 38 題,經專家修訂後保留 36 題;原為五點量尺 修訂為七點量尺;代表各項指標程度增加的多少(強弱),由「較少」、「較多」改 為「没有」、「有」;另額外地增加了一題開放式問句。其它皆為小幅度修訂, 主要是針對題目敍述(措辭)、題型、及問卷整體架構等做修訂。 (二)問題解決態度量表 本量表係(王瑪麗,1985)根據(Heppner & Petersen,1982)之「問題解決 量表」(problem solving inventory)修訂而成。量表是由 37 個有關問題解決的正 負向描述句所組成,是採李克特氏的五點量尺評量,用以了解受試者自評其在問 題解決過程的行為及態度情形。包括「問題解決自信」,計 5 題、「問題解決取 向」,計 16 題、「無助感」,計 10 題、「自我控制」,計 6 題等四個分量表。 其中正向題共 20 題,採正向計分,即由「非常符合」、「多半符合」、「不一定」、 「多半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別給予 5、4、3、2、1 分;負向題有 17 題, 採逆向計分,圈選「非常符合」者計 1 分,以此類推。全量表最低總分為 37 分, 最高總分為 185 分;分數愈高,表示其傾向自評有效的問題解決能力較高。 原本量表的信度研究方面,以 189 名國中生求得的內部一致性係數自.65 到.87;由 93 名國中生經兩週重測得穩定係數由.56 到.74。效度研究方面,取得效 標關聯效度由.23 到.67。由於原研究(王瑪麗,1985)的對象是國中生,吳珍梅 (1993),考慮應用研究狀況,經評估,故針對國小教師進行預試,重新考驗其 試用情形。

(11)

本量表以高雄市光武國小、鹽埕國小 120 名教師為對象進行預試,剔除廢卷 後,共得 105 份有效測驗。根據測驗結果,進行高低分組之項目分析,其中第 5、 6 題 t 值未達.05 顯著水準,予以刪除,其餘各題則保留。總計 35 題,預計 20 分 鐘可完成。在信度方面,各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559 至.852,總量表則為.897。 此量表之研究對象與本研究對象符合度極高,故採用此量表。 (三)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之評估表 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之評估表主要在檢核並了解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團 諮效果,成員在成長團體中預期得到協助和實際得到協助之差異評估。原量表編 製者為張德聰(1995)。量表來自「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一書,主要是針對諮 商效果評量的工具。張德聰表示:「此量表已於民國 74 年做過效度及信度檢核, 皆達一定水準」。唯目前年代久遠,詳細之信效度資料己喪失。 (四)團體感受量表 團體單次感受量表,主要在評量團體成員於每次參與團體結束後,對團體感 受、團體氣氛的評估。團體單次感受量表可以有效的檢核「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 構成長團體」其團體方案設計,是否會有偏高之「工作取向」、「任務取向」及 「問題解決取向」等問題。換言之,此量表可在原團體方案設計暨定期接受督導 下,針對每次成員在團體中狀態有所掌握,以做為下一次帶領團體之參考,進而 亦能維持一般成長團體之「情感取向」、「關係取向」或「溫暖」等屬性。 本量表採用原名「團體量感受卡」,出處來自呂勝瑛之「成長團體的理論與 實際」一書,接著由何長珠增添了第 12 題至 20 題,最後再由張淑慧、李新鏘, 針對本研究之需要修訂為「團體單次感受量表」。 (五)團體回饋單(質性資料) 本回饋單於每一次團體結束後發放,由成員當場填寫並繳回。本回饋單實施 主要目的在於使團體領導者能進一步清楚成員對該次團體的瞭解程度、滿意狀況 及收獲情形,並能對成員在團體中的狀態有所掌握,以作為下一次帶領團體的參 考。 (六)團體觀察記錄表(質性資料) 團體觀察紀錄表是提供觀察員在團體進行過程中觀察團體氣氛與成員參與情 形,用以觀察成員接受團體諮商的歷程與改變情形。本研究徴得全體成員同意, 全程記錄。於團體結束時,作為團體評估之參考工具。 四、實施程序

(12)

為配合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實施程序如下: (一)招募研究參與者 公開招募的方式,徵符合報名資格且自願參加義張儲備訓練成長團體者、成 員在報名後經晤談篩選而來,徵求其同意後隨機分派至一般結構性或問題解決取 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至於團體領導者則由每年帶領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團 體之合格催化員的資深義務「張老師」來擔任,按照其意願與專長分別帶領一般 結構性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的領導者。 (二)擬定團體方案 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主要參考一般團體諮商方案設計,來帶領團體;而問題解 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以問題取向諮商架構為依據,由「張老師」中心事先 設定團體主題、團體目標,研究者於事先與領導者討論成長團體的性質、目標與 進行方式,再由領導者進行活動計設與帶領。 (三)實驗處理 本研究針對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兩個團體分別進行,「問題解決取向諮 商架構成長團體」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時間、 場地,分別於每週三晩上桃園「張老師」中心及每週五晚上中壢「張老師」中心 之團體諮商室進行。每週一次,每次三小時,共計八週完成。 (四)實驗前後測 本研究採用「問題解決組-一般結構組等組前後測量」。在第一次團體進行 之前,針對兩組團體成員以「問題結構概念表」、「問題解決態度量表」、「預 期和實際得到協助之評估表」、及「團體感受量表」進行前測;於八次團體結束 後,針對兩組成員再以「問題結構概念表」、「問題解決態度量表」、「預期和 實際得到協助之評估表」、及「團體感受量表」進行後測;另外「團體感受量表」 除前後測施測外,每一次團體結束時也都有進行施測。 (五)紀錄團體過程並接受督導(質性資料) 每次團體結束後,團體觀察員與團體成員分別填寫「團體回饋單」與「團體 觀察記錄表」。團體領導者根據「團體回饋單」和「團體觀察紀錄表」,定期接 受督導,檢討缺失並改進,作為下一次團體活動的參考。 (六)實驗後資料處理(質性資料) 蒐集實驗處理階段期間所填寫的「桃園縣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學員報名 表」及「團體領導員個人背景及領導取向資料表」等。

(13)

五、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對所獲得資料的處理與分析,依據研究需要而分為量的分析與質的分 析兩部份,茲分述如下: (一)量化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題結構概念量表」、「問題解決態度量表」、「預期和實際 得到協助之評估表」及「團體感受量表」作為評量的依據,均依測驗規定之計分 方式計分。本研究各項資料得分的統計分析,係以社會科學套裝程式(Satistical Package for design,簡稱 SPSS)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分析資料主要來源是八次團體結束後,由問題解決組(問題解決取向 諮商架構成長團體)及一般結構組(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成員所填的團體量表。 本團體量表的目標,旨在瞭解本研究問題解決組及一般結構組成員對團體各項指 標之程度;此團體量表以等分方式來衡量每一個指標的滿意程度或達成程度,團 體結束後進行不記名評量。本研究資料處理均依測驗規定之計分方式計分,再將 所得之的資料進行統計與分析,請參見表 3-6。 表 3-6 各量表之量化分析 量表 量化統計 1.問題結構概念 獨立樣本t檢定。 2.問題解決態度 獨立樣本t檢定。 3.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評估 兩組間前後測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兩組內前後測採用 相依樣本t檢定。 4.團體感受 兩組間前後測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並以第一次團體資 料為共變量,第八次團體資料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 析。 (二)質性資料內容歸類 本研究將對團體活動所有相關資料,進行蒐集與整理,如:「團體回饋單」、 「團體觀察紀錄表」,以作為資料分析時的依據與參考。 此外,為了方便分析研究資料,並基於保護個案隱私之專業倫理考量,本研 究依照「成員編號-年-月-日-活動編號-研究資料-題號」之順序對研究資 料內容進行編碼,下面將套用此規則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其中各項「研究資料」 之編碼訂為表。現略述分析方法如表 3-7:

(14)

表 3-7 質性資料內容歸類 團體回饋單 本回饋單於每一次團體結束後發放,共八次團體。由成員當場 填寫並繳回。本回饋單實施主要目的在於,使團體領導者能進 一步清楚成員對該次團體的瞭解程度、滿意狀況及收獲情形, 並能對成員在團體中的狀態有所掌握,以作為資料分析時的依 據與參考或作為下一次團體活動之帶領參考。 團體觀察紀錄表 團體觀察紀錄表是提供予觀察員,在八次團體進行過程中,觀 察每一次團體氣氛與成員參與情形,用以觀察成員接受團體諮 商的歷程與改變情形。本研究徴得全體成員同意,全程記錄。 於團體結束時,作為資料分析時的依據與參考或作為下一次團 體活動之帶領參考。 肆、研究結果 一、量表之效度與信度檢驗 (一)效度檢驗 1.問題結構概念表 問題結構概念表,為本研究自編量表,主要在評量成員參與八次團體後,其 在解決問題取向架構各項結構概念及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上的評估。量表目標旨 在瞭解本研究問題解決組及一般結構組成員對團體各項指標之影響程度;以等分 方式來衡量每一個指標的滿意程度或達成程度,團體結束後進行不記名評量。 本研究針對此量表,採取內容效度。共邀請三位專家學者,邱德才、蕭文、 潘正德修訂,較大幅度的修訂為,原有問卷共有 38 題,經專家修訂後保留 36 題; 原為五點量尺修訂為七點量尺;代表各項指標程度增加的多少(強弱),由「較少」、 「較多」改為「没有」、「有」;另額外地增加了一題開放式問句。其它皆為小 幅度修訂,主要是針對題目敍述(措辭)、題型、及問卷整體架構等做修訂。以 下為三位專家學者之專長、研究領域及重要簡介,如表 4-1 所示。 表 4-1 問題結構概念專家效度簡介表 邱德才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 蕭 文 國立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潘正德 私立中原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2.問題解決態度量表 本量表係(王瑪麗,1985)根據(Heppner&Petersen,1982)之「問題解決量 表」(problem solving inventory)修訂而成。效度研究方面,取得效標關聯效度由.23 到.67,效度資料原量表無提供。

(15)

3.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之評估表 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之評估表主要在檢核並了解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團 諮效果,成員在成長團體中預期得到協助和實際得到協助之差異評估。原量表編 製者為張德聰(1995)。量表來自「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一書,主要是針對諮 商效果評量的工具。張德聰表示:「此量表已於民國 74 年做過效度及信度檢核, 皆達一定水準」。唯目前年代久遠,詳細之信效度資料己喪失。 4.團體感受量表 團體單次感受量表,主要在評量團體成員於每次參與團體結束後,對團體感 受、團體氣氛的評估。團體單次感受量表可以有效的檢核「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 構成長團體」其團體方案設計,是否會有偏高之「工作取向」、「任務取向」及 「問題解決取向」等問題。換言之,此量表可在原團體方案設計暨定期接受督導 下,針對每次成員在團體中狀態有所掌握,以做為下一次帶領團體之參考,進而 亦能維持一般成長團體之「情感取向」、「關係取向」或「溫暖」等屬性。 本量表原名「團體量感受卡」,出處來自呂勝瑛之「成長團體的理論與實際」 一書。接著由何長珠增添了第 12 題至 20 題,最後再由張淑慧、李新鏘,針對本 研究之需要修訂為「團體單次感受量表」。因原量表缺乏效度資料,故本研究針 對此量表,採取內容效度,以下為四位專家學者之專長、研究領域及重要簡介, 如表 4-2 所示。 表 4-2 團體單次感受專家效度簡介表 張淑慧 私立中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李新鏘 私立中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呂勝瑛 國立暨南大學企業學系教授。 何長珠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教授。 (二)信度檢驗 本研究將「問題結構概念量表」、「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評估表」、「團體 感受量表」、「問題解決態度量表」等四份量表,以 SPSS 之信度分析檢測之,量 表分析結果,其內在一致性檢測,如表 4-3 所示。由以下信度分析得之在「問題結 構概念量表」、「問題解決態度量表」「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評估表」、「團體 感受量表」上,皆具有不錯的信度,表示本研究各量表均己取得良好之信度證據。

(16)

表 4-3 各量表之信度 量表 題數 原量表信度 本研究再次檢驗之信度 Cronbach's α 問題結構概念量表(自編量表) 問題解決態度量表 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評估表 團體感受量表 36 35 11 11 無 0.559-0.852 無 無 0.9765 0.8925 0.8783 0.9374 二、問題結構概念組間比較 本研究問題一:主要在了解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 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之後,在問題結構概念上是否上有差異?本節呈現兩 組團體成員在實驗處理前後,在「問題結構概念量表」上各分數的統計考驗結果, 本研究使用獨立樣本 t 檢定的分析來檢核,一般結構組和問題解決組在問題結構概 念前測及後測之比較,分析結果如附錄表 4-4、表 4-5、表 4-6、表 4-7 所示。 實驗處理前,兩組在問題結構概念量表皆未達顯著水準,表示並無顯著差異 存在;實驗處理後,兩組在情緒這項指標上,有著顯著差異存在(一般結構組在 情緒指標上之覺察高於一般結構組)。進一步從前後測來看,兩組後測分數皆優 於前測,表示兩個團體在問題結構概念上皆有著一定的團體成效,唯一般結構組 在達顯著性之題項上優於問題解決組。 三、問題解決態度組間比較 本研究問題二:主要在了解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 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之後,在問題解決態度上是否有差異?本節呈現兩組 團體成員在實驗處理前後,在「問題解決態度量表」上各項分數的統計考驗結果。 本研究使用獨立樣本 t 檢定的分析來檢核,一般結構組和問題解決組在問題解決態 度前測及後測之比較。唯少部份題數因違反同質性檢定,故採用調整過之自由度。 分析結果如附錄表 4-8、表 4-9、表 4-10 所示。 結果顯示,不管是一般結構組或問題解決組在問題結構概念量表之總分上皆 未達顯著,但在特定題項,有顯著性差異,差異在於一般結構組在「自我控制」 上達顯著;而問題解決組在「問題解決自信」上達顯著。 四、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組間比較 本研究問題三:主要在了解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 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之後,在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上是否有差異?本節呈

(17)

現兩組團體成員在實驗處理前後,在「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評估表」上各項分數 的統計考驗結果。本研究使用獨立樣本 t 檢定的分析來檢核,一般結構組和問題解 決組在預期及實際得到協助之比較,其分析結果如附錄表 4-11、表 4-12、表 4-13。 結果顯示,兩組前後測在總分上皆達顯著,顯示兩組成員在實際得到協助上 比預期的還要多,明顯得到超過個人原先所預期之成長與協助。唯一般結構組與 問題解決組在預期得到協助「了解內心深處的想法與感受」此題項上達顯著差異; 一般結構組與問題解決組在實際得到協助「減少擔心、焦慮或不安」此題項上達 顯著差異。 五、團體感受組間比較 本研究問題四:主要在了解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 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之後,在團體感受上是否有差異?本節呈現團體成員 在「團體感受量表」上各項分數的統計考驗結果。本研究使用獨立樣本 t 檢定的分 析來檢核,一般結構組和問題解決組在團體感受前測及後測之比較及一般結構組 與問題解決組八次團體感受之整體比較。唯少部份題數因違反同質性檢定,故採 用調整過之自由度。分析結果如附錄表 4-14、表 4-15、表 4-16、表 4-17 所示。 在團體感受方面,一般結構組與問題解決組團體感受比較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結果,明顯達顯著,問題解決組全部量表指標皆優於一般結構組,表示兩組間存 在著明顯的差異。 六、團體回饋單之質性資料歸類 團體回饋單為「張老師」中心每年義務「張老師」儲訓團體之專用表,團體 回饋單於每一次團體結束後發放,由成員當場填寫並繳回。本回饋單實施主要目 的在於使團體領導者能進一步清楚成員對該次團體的瞭解程度、滿意狀況及收獲 情形,並能對成員在團體中的狀態有所掌握,以作為下一次帶領團體的參考。表 4-18 為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成員每次團體回饋之學習與感受分類整理表。本 表針對成員每次在團體中的學習與感受此題項上之開放式回饋,進行資料的分類 與整理。本研究將團體成員回饋內容分為:團體活動與設計、成員交流與分享、 個人覺察與成長、領導風格與影響和團體參與與感受等五項,進行歸納與統計, 並就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成員每次團體回饋之學習與感受的五項分類整理資 料,針對不同項度及每次團體學員出現該項度的次數來進一步分析,如附錄表 4-18 所示。 在團體活動與設計及領導風格與影響上,一般結構組對成員的影響大於問題 解決組;在個人覺察與成長及團體參與與感受上,問題解決組對成員的影響大於

(18)

一般結構組;在成員分享與交流上,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對成員的影響則相 當。唯兩組團體每次回饋表回收之份數,會受當次學員請假出席狀況及團體進行 中之流失率所影響。故本分類整理表不進行分析,僅作為資料分析時之參考。 七、團體紀錄表之質性資料歸類 團體觀察紀錄表是提供觀察員在團體進行過程中觀察團體氣氛與成員參與情 形,用以觀察成員接受團體諮商的歷程與改變情形。本研究徴得全體成員同意, 全程記錄。於團體結束時,作為團體評估之參考工具。表 4-19 為每次團體觀察員 紀錄之成員參與狀況及團體氣氛分類整理表。本表針對成員參與狀況及團體氣 氛,進行資料的分類與整理。本研究將每次成員參與狀況及團體氣氛內容分為: 團體活動與設計、成員交流與分享、個人覺察與成長、領導風格與影響和團體參 與與感受等五項,進行歸納與統計,並就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成員參與狀況 及團體氣氛五項分類整理資料,針對不同項度及每次團體觀紀錄內容,出現該項 度的次數來進一步分析,並透過折線圖來顯示之。如附錄表 4-19 所示。 在團體活動與設計、個人覺察與成長、領導風格與影響、團體參與與感受上, 問題解決組對成員的影響大於一般結構組;在成員分享與交流上,問題解決組與 一般結構組對成員的影響則相當。唯兩組團體每次團體紀錄,係由團體觀察員主 觀之觀察與紀錄,會受到觀察員主觀意識及紀錄習慣、風格等影響。故本分類整 理表不進行分析,僅作為資料分析時之參考。 伍、討論與建議 本研究並無預設「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或「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 體」在各項量表評估上,哪一團體能達到較佳的預期結果。所以不管本研究結果 有無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皆能探究問題解決取向的諮商架構是否適用(適 配)機構內儲備成長團體訓練,不管結果顯著與否,都是具有相當的研究貢獻, 如表 5-1 所示。

(19)

表 5-1 分析結果表 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之後,在各量表 評估上有否差異 問題結構概念 兩組在問題結構概念之前後測之間有顯著差異,顯示兩組在問題結構概 念上皆有所提升;在後測上無顯著差異。 問題解決態度 兩組在問題解決態度之前後測之間無顯著差異;在後測上無顯著差異。 預期得到之協助與 實際得到之協助 兩組在預期得到之協助與實際得到之協助方面,前後測之間有顯著差 異,顯示兩組成員在實際得到協助上比預期的多,明顯得到超過個人原 先所預期之成長與協助;在後測上無顯著差異。 團體感受 兩組在團體感受前後測上有顯著差異,以共變數分析後發現,在後測上 仍有顯著差異,而且是問題解決組高於一般組。 一、討論 (一)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之後,在問題結構概念上是否上有差異? Lakin(1972)表示,接受成長團體經驗的人,將能自我洞察。一般結構性探 索成長團體,其團體主要目標本來即在提升團體成員之自我探索,而問題結構概 念量表的設計,有一半以上皆屬自我探索的問題指標,所以一般結構性探索成長 團體,在問題結構概念量表上有明顯的提升,是可預測到的結果。 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以問題結構方式進行探索,問題結構是依邱德才執行 長「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的核心概念來設計,經由分組討論與回饋性之統整 方式進行,部份時間皆以問題結構小組方式之小團體來帶領之,而有可能因此團 體成員在大團體的自我與他人之情緒、行為、需求及問題解決之觀察、探索與覺 察上,是較一般結構性探索成長團體少的;另外,問題結構小組,在生命歷程分 享後,被分派輪流指定不同的問題核心概念指標,做為小組觀察、探索、討論與 回饋的目標,這相對地可能在無形中,小組之間對其它問題結構概念指標的關注 是較少的;再者,因團體次數及人數之考量,每個人生命歷程故事分享、回饋與 討論,僅約一個小時左右,這在對自我及他人問題結構概念的探索及覺察是的確 有其限制的,以上因素都有可能也是問題結構概念提升在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 成長團體,較不明顯的主因之一。 (二)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之後,在問題解決態度上是否有差異?

(20)

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部份是以問題結構小組的方式來帶領,而 問題結構是依邱德才執行長「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的核心概念,所以在「問 題解決取向」上較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有明顯的提升,是很明確且能預見的。 D’Z urilla 和 Goldfried 扭轉早期問題解決的研究趨勢,嘗試將問題解決訓練 運用在諮商或治療情境中,解決當事者實際的生活問題。乃是基於以下假定:問 題解決是一個自我管理的過程(D’Z urilla,1990)特別強調這種態度的培養除了 靠模仿學習、替代增強以外,主要來自真實生活成功經驗的回饋。自我探索成長 團體,主要重點放在個人生命故事的探索與分享,探索的主題大部份皆放在個人 生命中的重大議題,而兩個團體成員個人生命議題的呈現皆是負向生命經驗故事 呈現居多,再者雖在兩個團體中都有安排正向再架構(重新正向建構)生命歷程 之活動設計,但因團體人數多,加上只有八次團體,所以真實正向成功經驗交流、 分享與覺察時間有限,重點仍是放在個人對自我生命故事的探索與分享上。這也 是「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及「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其在問題解決 態度上改變不大的主因。 Buckmaster(1994),Schack(1993)其研究處理時間均為 9 週至一年以上, 研究結果顯示,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態度和能力。但本研究實驗處理只有 八週,每週進行三小時的團體,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要能有效提昇問題解決態 度,是一大挑戰。 Spaccarelli,Cotler 和 Penman(1992),Schack(1993),盧淑華(1999), 詹秉鈞(2002)的研究結果顯示,問題解決訓練課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 態度和能力。唯本研究之自我成長團體設計時,並未特別針對問題解決模式與方 法訓練成員,僅針對團體設計進行成員個別之生命故事探索,可能因此影響其成 效。 Heppner 和 Petersen(1982)表示問題解決態度量表的是個人所知覺的問題解 決過程中之行為與態度,並不代表個人實際生活問題解決能力。本研究結果兩組 在問題結構概念上皆有明顯之提升,但在問題解決態度上並無提升,這也和 Heppner 和 Petersen(1982)兩位學者之研究論述相符。 王瑪麗(1985)也表示問題解決態度會受個人期許的影響。本研究針對儲訓 學員,是否進入第二階段的訓練,在本次團體結束後,會有行政上篩選之程序或 亦有可能學員對自己問題解決態度之標準在經過團體課程後變得更為嚴刻所導 致,以上皆有可能會影響學員在團體中的表現與評估。 (三)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21)

之後,在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上是否有差異?

結果顯示,「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或是「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其在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評估上,皆有顯著之提升。這與 Adler(1927); Berne(1964); Maslow(1962); Rogers(1961); Lakin(1972); Schutz(1973); Trotzer(1977), 林家興(1979),郭國禎(1985)的研究發現相符。唯兩組結果差異在於「一般 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在預期得到協助比較上, 在「了解內心深處的想法與感受」此題項上達顯著;而「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 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在實際得到協助比較上,在「減少擔心、 焦慮或不安」此題項上達顯著差異。另外,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 成長團體」在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評估上的提升,普遍優於「一般結構性成長團 體」。 探索成長團體,其團體主要目標亦即在提升團體成員之自我探索與成長,成 員在參與前之預期及參與後之實際得到協助上,能明顯得到成長與協助,是可預 見的。唯兩個團體在得到協助之指標上稍有所差異,可能造成原因如下: 「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皆似會心團 體的性質,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部份是以問題結構小組的方式來帶 領,經由分組討論與回饋性之統整方式進行,此問題概念小組活動設計,因各組 任務分派清楚,小組目標一致,討論主題聚焦,成員共識凝聚快,互動頻繁,此 有利增進小團體成員們彼此間的互動,亦因此強化了成員們之間的聯結與覺察, 這有可能也是「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在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評估表 中之「減少擔心、焦慮或不安」項目上,能有效提升的主因。 顯示兩組成員在實際得到協助上比預期的還要多,明顯得到超過個人原先所 預期之成長與協助。唯一般結構組與問題解決組在預期得到協助「了解內心深處 的想法與感受」此題項上達顯著差異;一般結構組與問題解決組在實際得到協助 「減少擔心、焦慮或不安」此題項上達顯著差異。 (四)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之後,在團體感受上是否有差異? 團體單次感受量表,主要在評量團體成員於每次參與團體結束後,對團體感 受、團體氣氛的評估。團體單次感受量表可以有效的檢核「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 構成長團體」其團體方案設計,是否會有偏高之「工作取向」、「任務取向」及 「問題解決取向」等問題。換言之,此量表可在原團體方案設計暨定期接受督導 下,針對每次成員在團體中狀態有所掌握,以做為下一次帶領團體之參考,進而 亦能維持一般成長團體之「情感取向」、「關係取向」或「溫暖」等屬性。

(22)

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之後,兩組在團體感受上是否有差異。研究結果顯示,「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 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兩組在團體感受上皆達顯著。這與 Adler (1927); Berne(1964); Maslow(1962); Rogers(1961); Lakin(1972); Schutz (1973); Trotzer(1977); Bandura(1977); Corey(1990); Kottler(1983); Yalom (1985);林家興(1979),郭國禎(1985)的研究發現相符。唯在團體感受方面, 整體而言「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在團體感受中的「信任」、「目標」、 「參與感」、「溝通」、「催化」、「凝聚力」、「衝突」、「回饋」、「負責」、 「建設性改變」、「應用」,全部量表指標皆優於「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研 究結果顯示,「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在團體感受得分上較「一般結 構性成長團體」設計高。影響研究結果之可能原因如下: 「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以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中之問題結構 進行生命故事探索:外在情境、認知、情緒、行為、內在需求、問題概念化;執 行方式以生命故事歷程經驗分享,經由分組討論與回饋性之統整方式進行,以增 進成員具正向之覺察、關懷、支持與自我改變能力。 「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在生命歷程經驗分享團體中,由每位團 體成員輪流擔任生命歷程經驗分享主角,來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經驗,這是團體 進行的主軸;而在生命歷程經驗分享中,其他的團體成員,依主角分享的生命歷 程經驗中之外在情境,與「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一書之問題概念化中當事人主 觀反應,分別輪流擔任情緒反應觀察小組、行為反應觀察小組、認知反應觀察小 組、內在需求觀察小組、問題概念化回饋小組及故事重寫回饋小組的工作。各小 組成員在聽完主角的生命歷程經驗後,經由分組討論綜合觀察結果,針對主角訴 說的生命歷程經驗,提供多元的觀點與正向的鼓勵,使主角能重新建構一個具正 向意義與發展性的生命歷程經驗;而團體成員在各觀察、回饋小組經由分組討論 回饋主角過程,建構一個對諮商服務中當事人問題的清晰概念,並培養團體成員 具關懷、支持與自我改變的能力。亦能理解當事人問題結構並可實際操作的能力, 進而協助主角建構新的生命歷程經驗與培養團體成員具關懷支持及行動力,這也 是生命歷程經驗分享團體的目標。綜而言之,研究結果發現,以此問題結構小組 方式進行探索的團體設計,確實有利提升團體感受中的「信任」、「參與感」、 「溝通」、「催化」、「凝聚力」、「衝突」、「回饋」、「應用」等各項指標。 結果亦發現「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其團體方案設計,也並未出現有 偏高之「工作取向」、「任務取向」及「問題解決取向」等問題。 二、建議 綜合以上針對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

(23)

構成長團體」之後,在各個量表中的差異比較與研究討論,以下有幾點建議,提 供予團體領導實務工作者及「張老師」中心作為參考,並針對未來研究發展方向 給予參考意見與提醒。 (一)對團體領導實務工作者的建議 1.可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設計之核心構念,加入團體方案中。 2.建議在設計生命故事分享時,強化分享回饋正向成功故事及經驗與引導。 3.在團體設計中,適時加入問題解決相關課程或活動。 4.建議需增加團體方案設計的次數或時間。 (二)給「張老師」中心的建議 1.「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在不同量 表的呈現上,各有其優缺點。在帶領「張老師」儲備訓練成長團體上,團體 領導員皆可依個人所擅長的團體性質來帶領之。 2.可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設計之核心構念,加入團體方案中。 3.倘若要以問題取向諮商架構團體來帶領時,建議可增加在大團體討論與回饋 的時間。並針對彼此的覺察進形分享與交流。 4.若要明顯有效提升問題解決態度,建議在設計生命故事分享時,可加入真實 正向成功經驗與分享。 5.在團體設計中,可適時加入問題解決相關課程或活動。 6.預提升團體之各項效果評估,建議「張老師」中心需增加團體方案設計的次 數或時間。 7.成長探索團體,目標旨在促進學員之覺察與正向改變,團體後若針對學員進 行行政上的篩選程序,學員在團體愈接近尾聲時,會因其是否有機會進入第 二階段之儲備訓練,相對地會影響學員在團體中的表現與評估,其在自我要 求與標準亦有可能出現相對提高的狀況,這恐會影響學員參加成長探索團體 之目標及效果。建議在第一階段之探索成長團體,不要有行政上的篩選程 序,篩選程序可保留在原第二階段及第三階段後再進行行政篩選也不遲。 (三)未來研究發展方向 1.本研究發現,適時地將「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設計之核心構念, 加入團體方案中,能一定程度提升問題結構概念;另外在設計生命故事分享 時: (1)適時加入真實正向成功故事及經驗。 (2)在團體設計當中適時加入問題解決相關課程或活動。 (3)增加團體方案設計的次數或時間。 (4)增加在大團體討論與回饋的時間,對彼此的覺察進行充份地分享與交流 等,皆可明顯有效提升問題解決態度。

(24)

未來可依此研究方向,設計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方案,再進行量 化分析研究,以利更進一步了解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之各項評估。 2.因基於諮商專業倫理之保密、本研究之儲訓學員與「張老師」中心等因素考 量下,未能取得錄音及錄影之同意。未來若有其它研究團體或對象,願意投 入研究並同意取得研究之錄音及錄影等資料,會有效降低研究上的限制,亦 可一併加入質化的研究與分析。 3.就「張老師」中心每一階段的訓練日程來看,每一階段訓練結束至下個階段 開始,間隔很短,其間並有大課程之研討會和專題演講的強制性參與研討等 規定,因此在研究上,形成若干干擾性因素存在,依變項的結果有可能來自 儲備訓練第二階段諮商技巧演練團體和第三階段諮商策略演練團體亦或是 受到其間大課程之研討會和專題演講的影響,這些都有可能對依變項產生干 擾或混淆。這也是本研究無法針對研究樣本做有效追踨的理由之一;另外針 對儲訓學員,是否進入二階,會有行政上篩選之程序,這是否亦有可能影響 學員在團體中的表現與評估並造成原研究樣本的流失。未來若單純想進行單 一訓練階段的研究,必需取得「張老師」中心同意並有相對應地研究暨行政 配套措失。 4.「問題解決取向的諮商架構」,由前「「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邱德才 先生所提出。國內關於對於此以特定的模式與個人所學之諮商心理學作一統 整,而發展出具個人風格之諮商架構,有關研究並不多。更進一步將此理論 運用在團體諮商界的部份,所涉及的國內外研究更是少見。綜而言之,國內 外有關團體研究,大多集中在效果成效評估,而在團體評估比較及訓練團體 模式上的研究,顯然較少。故本研究核心重點放在對「張老師」機構內訓練 成長團體比較上,並對此作一初探性暨發現性的了解。唯此架構在「張老師」 中心,運用多年並累積相當多的實務經驗,從個別諮商、團體諮商、個別督 導、團體督導、至諮商員、督導員、團體領導員之訓練,乃至機構中的工作 團隊督導等。截至目前為此,此架構皆只運用於「張老師」中心機構內,從 2001 年至今,廣泛地運用在全省「張老師」中心的諮商服務、「張老師」 督導及相關訓練上,在「張老師」實務運用上,效果顯著,但除本研究外, 目前對此架構尚無其它研究,有關此架構其它運用之實際成效仍可進一步研 究。

(2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瑪麗(1985)。人際問題解決訓練對國中女生人際問題解決能力、態度與人際適 應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珍梅(1993)。「問題解決訓練團體對國小教師問題解決態度與工作壓力的影 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德才(2001)。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台北:「張老師」文化。 邱德才(2000)。問題解決諮商架構與技術。台中:台中「張老師」,未出版。 邱德才(2001)。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手冊。台中:台中「張老師」,未出 版。 邱德才(2003)。九十二年北區督導職前訓練職前訓練手冊。台北:台北諮商輔導 中心,未出版。 郭國禎 (1985)。「會心團體經驗對人格適應之影響研究」。輔導月刊,21,1。 張德聰 (1995)。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評估表。台北:未出版。 潘國仁(2004)。成長團體經驗對中區職訓中心學生社會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麗芬 (2004)。九十三年儲備訓練第一階段團體計劃書。桃園:桃園「張老師」, 未出版。 楊麗芬、蕭文、潘正德、邱德才(2005)。問題結構概念表。桃園:桃園「張老師」, 未出版。 桃園「張老師」中心,105 年桃園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第一階段團體帶領員評 量表。桃園:未出版,2016。 「張老師」基金會,106 年「張老師」基金會年報。台北:未出版,2016。 楊曜瑗 (2011)。認知行為團體諮商方案對非行少年人際挫折容忍力提升之效果 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蔡依華 (2017)。與報到結合的保護管束少年成長團體之行動與反思。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西文部份

Berne,Eric. (1964).Transactional analysis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Grove Press. Corey,Gerald(1990).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Califorina:

Brooks/Cole.

Heppner,P.P.,& Petersen,C. H.(1982).The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 of a personal problem-solving invent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9(1), 66-75. Lakin,M.(1972).Interpersonal encounter.New York: McGraw-Hill.

(26)

Rogers,C. (1973). Carl Rogers on encounter groups. Harper Row, Publishers , Inc. New York.

Schutz,W.C.(1973). Elements of encounter. Big Sur, CA: Joy Press.

Yalom,I.D. (198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3rd ed.). New

(27)

附錄

表 3-2 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成員背景資料表 1.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 2.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 成 員 性 別 年 齡 職 業 婚 姻 狀 況 畢 業 科 系 成 員 性 別 年 齡 職 業 婚 姻 狀 況 畢 業 科 系 M1 M2 M3 M4 M5 M6 M7 M8 M9 M10 M11 M12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34 21 27 36 30 49 28 28 32 32 23 27 學生 學生 教師 社工 專張 業務專員 職員 教師 職員 職員 學生 社工 未婚 未婚 未婚 已婚 未婚 已婚 未婚 未婚 已婚 未婚 未婚 未婚 心理系 特教系 機械系 生物所 心理系 企管系 護理科 教育系 教育系 資管系 社會系 社工系 M1 M2 M3 M4 M5 M6 M7 M8 M9 M10 M11 M12 男 男 男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39 46 29 37 48 35 31 38 38 25 48 50 心輔官 工業管理 消防隊 音樂製作 工業管理 教師 教師 教師 教師 社工 退休教師 老闆 已婚 已婚 未婚 已婚 已婚 已婚 未婚 未婚 已婚 未婚 已婚 已婚 心理所 管理科 消防科 音樂系 管理科 師範 企管系 教研所 外文系 社工系 師範 管理系 表 3-3 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成員個人資料分類整理表 性別 婚姻 畢業科系 年齡 職業 問題 解決組 男 女 己 婚 未 婚 心理 輔導 相關 教 育 其 它 20  30 30  40 40  50 心理 輔導 相關 教 育 其 它 3 9 8 4 2 3 7 2 6 4 2 5 5 一般 結構組 男 女 己 婚 未 婚 心理 輔導 相關 教 育 其 它 20  30 30  40 40  50 心理 輔導 相關 教 育 其 它 6 6 3 9 6 2 4 6 5 1 3 2 7

(28)

表 3-4 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領導員背景資料表 組別 成長團體 成長團體 性別 男 男 年齡 52歲 47歲 義張年資 27年 23年 帶領團體年資 22年 20年 學歷 教育研究所 生活科學系 經歷 高中教師(29年) 「張老師」預防推廣講師(23年) 訓練背景 「張老師」督導訓練合格 「張老師」團體催化員合格 諮商心理師特考合格 「張老師」督導訓練合格 「張老師」團體催化員合格 理論取向 敍事治療 問題解決諮商學派 表 3-5 團體督導員背景資料表 團體督導員 性別 女 年齡 43歲 「張老師」中心專任年資 18年 擔任督導年資 10年 學歷 兒童福利研究所 經歷 諮商心理師 社會工作師 桃園縣少年輔導委員會委員 桃園縣毒品危害防制推動委員會委員 桃園縣家庭教育委員會委員 桃園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諮詢委員會委員 訓練背景 1.「張老師」心理測驗專業諮商講師 2.「張老師」團體訓練員合格 3.焦點解決學派 4.問題解決諮商學派 理論取向 焦點解決學派、問題解決諮商學派

(29)

表 4-4 資料顯示,實驗處理前,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在問題結構概念量表 之認知、情緒、行為、需求、問題解決、其它等各項指標及總分上,皆未達顯著 水準,表示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表 4-4 兩組在問題結構概念之前測比較 層面 問題解決組 一般結構組 題數 平均數 平均數 t 值 自由度 顯著性 認知 6 25.50 25.45 -0.021 21 0.983 情緒 6 28.33 26.00 -1.061 21 0.301 行為 8 35.58 34.18 -0.470 21 0.643 需求 6 28.33 25.73 -1.341 21 0.194 問題解決 6 26.67 24.18 -1.044 21 0.308 其它(自我成長) 4 20.50 18.64 -1.260 21 0.221 總分 164.92 154.18 -0.936 21 0.360 表 4-5 資料顯示,實驗處理後,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在問題結構概念量 表,在認知、行為、需求、問題解決、其它等各項指標及總分上未達顯著水準; 但在情緒指標上,問題解決組平均分數 29.36、一般結構組平均分數 33.36,研究 結果顯示在此情緒指標上達顯著水準,表示在情緒這項指標上,問題解決組與一 般結構組有著顯著差異存在,由此可知一般結構組在情緒指標上之覺察高於問題 解決組。 表 4-5 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在問題結構概念之後測比較 層面 題數 問題解決組 一般結構組 自由度 t 顯著性 認知 6 30.09 32.45 20 1.467 0.158 情緒 6 29.36 33.36 20 2.084 0.050** 行為 8 38.00 42.36 20 1.689 0.107 需求 6 28.64 31.82 20 1.433 0.167 問題解決 6 29.45 31.36 20 0.788 0.440 其它(自我成長) 4 23.00 23.27 20 0.202 0.842 總分 178.55 194.64 20 1.541 0.139 **p < .05. 表 4-6 資料顯示,實驗處理主要效果,一般結構組在問題結構概念量表,在認 知、情緒、行為、需求、問題解決、其它等各項指標及總分上,全部達顯著。

(30)

表 4-6 一般結構組問題結構概念前後測比較 層面 題數 前測 後測 自由度 t 值 顯著性 認知 6 25.45 32.45 20 -3.418 0.003*** 情緒 6 26.00 33.36 20 -3.614 0.002*** 行為 8 34.18 42.36 20 -2.883 0.009*** 需求 6 25.73 31.82 20 -2.750 0.012** 問題解決 6 24.18 31.36 20 -2.596 0.017** 其它(自我成長) 4 18.64 23.27 20 -2.977 0.007*** 總分 154.18 194.64 20 -3.462 0.002*** **p < .05. 表 4-7 資料顯示,實驗處理主要效果,問題解決組在問題結構概念量表上,在 認知(前測平均數 25.50;後測平均數 29.83)及其它(自我成長)(前測平均數 20.50;後測平均數 23.25)二個指標上達顯著。 表 4-7 問題解決組問題結構概念前後測比較 層面 題數 前測 後測 自由度 t 顯著性 認知 6 25.50 29.83 22 -2.572 0.017** 情緒 6 28.33 30.08 22 -0.866 0.396 行為 8 35.58 37.58 22 -0.704 0.489 需求 6 28.33 29.92 22 -0.996 0.330 問題解決 6 26.67 29.83 22 -1.762 0.092 其它(自我成長)4 20.50 23.25 22 -2.400 0.025** 總分 164.92 180.50 22 -1.629 0.118 **p < .05. 實驗處理前,兩組在問題結構概念量表皆未達顯著水準,表示並無顯著差異 存在;實驗處理後,兩組在情緒這項指標上,有著顯著差異存在(一般結構組在 情緒指標上之覺察高於一般結構組)。進一步從前後測來看,兩組後測分數皆優 於前測,表示兩個團體在問題結構概念上皆有著一定的團體成效,唯一般結構組 在達顯著性之題項上優於問題解決組。 表 4-8 資料顯示,實驗處理前,一般結構組與問題解決組在問題解決態度量表 之總分上,未達顯著;而題項上在第 7 題「當面臨問題時,我常感到無助而困擾」 (無助感)(t=2.753;df=20;p=0.012),問題解決組平均分數 2.55;一般結構組 平均分數 3.64,表示在「無助感」這題項上,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有著顯著

(31)

差異存在,由此可知一般結構組在「無助感」此題項得分上高於問題解決組。 表 4-8 兩組在問題解決態度之前測比較 問題解決組 一般結構組 平均數 平均數 t 顯著性 90.27 91.27 0.163 0.872 表 4-9 資料顯示,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在問題解決態度量表後測,在總分 上未達達顯著水準;而題項上在第 19 題「當碰到複雜的問題時,我會不厭其煩地 設法來搜集資料,以發現問題之關鍵所在」(問題解決取向)(t=-2.043;df=21; p=0.054),問題解決組平均分數 2.67;一般結構組平均分數 2.09,表示在「問題 解決取向」這題項上,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有著顯著差異存在,由此可知問 題解決組在「問題解決取向」此題項得分上高於一般結構組。 表 4-9 兩組在問題解決態度之後測比較 問題解決組 一般結構組 平均數 平均數 t 顯著性 85.83 84.55 -0.225 0.824 表 4-10 資料顯示,實驗處理主要效果,一般結構組與問題解決組在問題解決 態度量表,在總分上皆未達顯著。 表 4-10 兩組在問題解決態度之前後測比較 前測平均數 後測平均數 t 顯著性 一般結構組 91.27 84.55 0.958 0.350 問題解決組 90.27 85.83 0.953 0.351 結果顯示,不管是一般結構組或問題解決組在問題結構概念量表之總分上皆 未達顯著,但在特定題項,有顯著性差異,差異在於一般結構組在「自我控制」 上達顯著;而問題解決組在「問題解決自信」上達顯著。 表 4-11 資料顯示,一般結構組和問題解決組在預期得到協助評估表,在總分 上未達顯著;而題項上在第 2 題「了解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t=-2.445;df=22; p=0.023),問題解決組平均分數 4.58;一般結構組平均分數 3.50,表示在「了解 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這題項上,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有著顯著差異存在,

(32)

由此可知問題解決組在「了解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此題項得分上高於一般結 構組。 表 4-11 兩組在預期得到協助之比較 問題解決組 一般結構組 平均數 平均數 t 顯著性 44.08 38.58 -1.348 0.191 表 4-12 資料顯示,一般結構組和問題解決組在實際得到協助評估表,在總分 上未達顯著;而題項上在第 1 題「減少擔心、焦慮或不安」(t=-2.053;df=22; p=0.052),問題解決組平均分數 4.67;一般結構組平均分數 3.67,表示在「減少 擔心、焦慮或不安」這題項上達顯著差異,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有著顯著差 異存在。由此可知問題解決組在「減少擔心、焦慮或不安」此題項得分上高於一 般結構組。 表 4-12 兩組在實際得到協助之比較 問題解決組 一般結構組 平均數 平均數 t 顯著性 50.75 44.83 -1.240 0.228 表 4-13 資料顯示,實驗處理主要效果,一般結構組在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評 估表,在總分上皆達顯著。 表 4-13 兩組在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之比較 預期平均數 實際平均數 t 顯著性 一般結構組 38.58 44.83 -2.931 0.014** 問題解決組 43.75 50.75 -3.852 0.003*** **p <0.05. 表 4-13 資料顯示,實驗處理主要效果,結果顯示,兩組前後測在總分上皆達 顯著,顯示兩組成員在實際得到協助上比預期的還要多,明顯得到超過個人原先 所預期之成長與協助。唯一般結構組與問題解決組在預期得到協助「了解內心深 處的想法與感受」此題項上達顯著差異;一般結構組與問題解決組在實際得到協 助「減少擔心、焦慮或不安」此題項上達顯著差異。

數據

表 3-7  質性資料內容歸類  團體回饋單  本回饋單於每一次團體結束後發放,共八次團體。由成員當場填寫並繳回。本回饋單實施主要目的在於,使團體領導者能進一步清楚成員對該次團體的瞭解程度、滿意狀況及收獲情形, 並能對成員在團體中的狀態有所掌握,以作為資料分析時的依 據與參考或作為下一次團體活動之帶領參考。  團體觀察紀錄表  團體觀察紀錄表是提供予觀察員,在八次團體進行過程中,觀察每一次團體氣氛與成員參與情形,用以觀察成員接受團體諮商的歷程與改變情形。本研究徴得全體成員同意,全程記錄。 於團體結束時,作為
表 4-3  各量表之信度  量表  題數  原量表信度  本研究再次檢驗之信度  Cronbach's α  問題結構概念量表(自編量表)  問題解決態度量表  預期和實際得到協助評估表  團體感受量表  36 35 11 11  無  0.559-0.852 無 無  0.9765 0.8925 0.8783 0.9374  二、問題結構概念組間比較  本研究問題一:主要在了解成員在參與「一般結構性成長團體」與「問題解 決取向諮商架構成長團體」之後,在問題結構概念上是否上有差異?本節呈現兩 組團體成員在
表 3-4  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領導員背景資料表  組別  成長團體  成長團體  性別  男  男  年齡  52歲  47歲  義張年資  27年  23年  帶領團體年資  22年  20年  學歷  教育研究所  生活科學系  經歷  高中教師(29年)  「張老師」預防推廣講師(23年)  訓練背景  「張老師」督導訓練合格  「張老師」團體催化員合格  諮商心理師特考合格  「張老師」督導訓練合格  「張老師」團體催化員合格  理論取向  敍事治療  問題解決諮商學派  表 3-5  團體督
表 4-4 資料顯示,實驗處理前,問題解決組與一般結構組在問題結構概念量表 之認知、情緒、行為、需求、問題解決、其它等各項指標及總分上,皆未達顯著 水準,表示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表 4-4  兩組在問題結構概念之前測比較  層面  問題解決組  一般結構組  題數  平均數  平均數  t 值  自由度  顯著性  認知  6  25.50  25.45  -0.021  21  0.983  情緒  6  28.33  26.00  -1.061  21  0.301  行為  8  35.58  3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Th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abnormal returns are found on all sample in BCG Matrix quadrants.The 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ns of problem and cow quadrants are higher than dog and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The tested way to raise responsible children.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arenting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1、 Focusing on the unit of “circle”, the variation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3. The variation

而在利用 Autocloning 的方法,製作成金字塔形狀的抗反射 結構方面。分成非次波長結構和次波長結構來加以討論。在非次波長 結構時,我們使用

本研究為了將結構物內的牆以不同單位重來做比較,在計算每棟

骨骼系統 骨骼、關節、韌帶等 運動 、 支撐 、 保護 、 造血.. 肌肉系統 肌肉 、 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