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由糖業與茶業的發展看日治時期的產業政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由糖業與茶業的發展看日治時期的產業政策"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由糖業與茶業的發展看日治時期的產業政策

吳聰敏* 2016.10.30 (未完成初稿)

, , 與樟腦是晚清三大出口品。 清治末期, 烏龍茶主要出口到 美國。 1896,茶出口額是糖出口額的3.8倍。 但大約從20世紀初 期開始,台灣的茶糖兩項產業之發展途徑完全不同。 以生產額來比 ,大約從1900年代晚期開始,糖業快速成長,烏龍茶在1920年初 期開始沒落。 本文從產業政策的角度解釋兩項產業發展途徑之差 ,並分析其涵義。

日治初期開始,台灣出口大幅增加,尤其是出口到日本的砂糖與稻米。 1905, 台灣出口占GDP比率為18.85%, 1938年已上升為40.94%。 對一個小型開放經 濟而言,出口擴張有助於提升GDP,台灣1960年代初期的高經濟成長是一個舉 世聞名的例子。 吳聰敏(2016)指出,台灣1960年代初期的出口擴張,主要得力 於貨幣貶值以及外銷沖退稅與低利貸款政策。 以上的政策改變讓台灣的廉價 勞力的比較利益得以發揮力量。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運輸成本下降也有助於提升貿易。 Hummels (2007) 1950年代以來運輸成本下降提升國際貿易,也提升經濟成長。 清治末期,台灣 本島交通不便,因為運輸成本高,中部的稻米難以運到台北出售。 日治初期, 督府努力交通系統, 1908年緃貫鐵路通車是一個里程碑。 吳聰敏與盧佳慧(2008) 發現縱貫鐵路通車之後,台灣各地米價之差異縮小,顯示運輸成本下降對於島 內貿易扮演關鍵角色。

縱貫鐵路於1908年通車時,高雄與基隆兩港已初步疏浚完成,台灣島內產品 改由縱貫鐵路運到高雄與基隆兩港出口,西部傳統港口也快速沒落。 由此看來,

*本研究最初是要探討基隆港對於台灣茶業發展之影響,合著者包括郭品妤,黃儷欣,與詹 苡晴三位。 本文的議題是由該項研究引伸出來,作者感謝她們三位的貢獻。

(2)

10 20 30 40

1903 1908 1913 1918 1923 1928 1933 1938 1943

%

輸出

輸出+移出

1:出口占GDP比率

資料來源:出口,台灣行政長官公署(1946); GDP,吳聰敏(2004)

一個合理的猜測是,台灣現代化交通系統建立之後,運輸成本下降,可能日治時 期台灣出口長期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將藉由比較茶業與砂糖的發展, 析日治時期台灣的出口與經濟成長的特徵。

茶業是晚清與日治初期最重要的出口。 1900,台灣烏龍茶出口4.67百萬 ,砂糖出口2.21百萬元。 但到了1910,烏龍茶出口為4.42百萬元,砂糖出口

劇增為35.30百萬元。1烏龍茶與砂糖都是台灣重要的出口品,但是,烏龍茶主要

出口到美國,砂糖的主要出口地是日本。 台灣的砂糖幾乎全數出口到日本國內, 總督府與日本政府的管制與補貼政策創造台灣砂糖業的比較利益。 相對的, 治初期烏龍茶主要出口到美國,補貼政策可以降低茶商的成本,但效果有限。 這 是日治時期茶糖產業發展不同的根本原因。

不過,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之後,台灣脫離日本的統治, 產業政策所創造的

比較利益不復存在,台灣的糖業也迅速沒落。

1 茶業

日治時期,台灣的出口分成兩部分,對日本與對外國,前者稱為 「移出」,後者稱 為 「輸出」。 圖1為台灣出口占GDP比率。1895年開始,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因此台灣的出口分輸出(至外國)與移出(至日本)。 日治時期,台灣總出口( 出加移出)GDP比率持續上升, 1938年已超過40%。 不過,輸出比率事實上 呈下降趨勢。 換言之,出口比率上升只要的貢獻來自對日本之移出。

1897,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品是茶,,與樟腦,出口金額各為; 6,920,630, 1,494,041,1,339,435,占出口總額的比率分別為22.2%, 4.8%,4.3%2

1台灣省政府(1950),192, 198。 若取1897年的數字,茶出口值6.92百萬元,砂糖出口1.49 百萬元,樟腦出口1.34百萬元,Davidson (1903),394

2Davidson (1903),394;台灣行政長官公署(1946),918

(3)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0,000 100,000

1896 1901 1906 1911 1916 1921 1926 1931 1936 1941

烏龍茶

包種茶

紅茶

2:茶葉產量

單位:百公斤。 資料來源:古慧雯(2003)。 原始資料來源:《台灣茶葉統計》, 1929,14, 21, 1939,21;善後救濟總署台灣分署(1946),28。 烏龍茶與 包種茶, 1896–1905年是出口量。

灣茶葉出口的起點是在1866, 出口量是180,824(lbs.)。 到了1897, 出口 量劇增為20,532,407磅。 換言之, 1866–1897年期間, 茶葉出口量年平均成長率 16.5%Davidson (1903)20世紀初檢討台灣茶葉的發展,對於台灣茶葉的 發展懷抱信心。 日治初期, 總督府在台灣進行的產業調查, 茶業是最受重視的 產業。 例如,台灣銀行於1903年出版 《第一次金融事項參考書》,其附錄的第一 部分即是 「台灣茶業視察復命書」。

不過,事後看來,日治時期台灣茶業的發展並不順利。 由圖2來看,日治時期 烏龍茶產量不僅無成長, 1920年代以後還沒落。 不過,包種茶與紅茶則有成長。

1.1 運輸成本與貿易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 台灣的茶葉出口以烏龍茶為主, 1897年台灣的烏龍茶出 口中, 96.1%銷往美國(New YorkChicago),其餘銷往歐洲(London)。 在零 售市場上,茶葉價格依品質高低,差異很大。 大約在1903,紐約烏龍茶每磅價 格介於0.245元至0.700元之間。 以finest 等級而言, 每磅價格是0.340–0.380 元。3若折算成日治時期台灣之幣值,每百斤為45.3–50.7,平均為每百斤48.0 元。

烏龍茶的生產分粗製與再製(精製)兩階段,茶葉主要產地是在今日的台北 與桃園一帶。 以1900年而言, 桃澗堡 (今日桃園一帶) 粗茶產量排名第一, 35.4%。 其次是石碇堡與擺接堡, 文山堡排名第44 茶葉採摘之後,先在產地製 成粗製茶, 之後運至大稻埕製成精製茶。 在20世紀初,粗茶的生產大約從4

3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上卷,110。 原資料未寫日期,但依前後之說明,可能是1903 年價格。 美國市場上烏龍茶品質之分級方式,請見Ukers (1934),34

4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上卷,62–63

(4)

10月。 以產量而言,春茶占50%,夏茶與秋茶各占20%,冬茶占10%,5其中, 茶的品質最好,價格最高。 依據1903年的調查,以中級品而言, 5月份的粗茶每 百斤48.0,4月份的價格僅15.5元。6若以各月份產量加權平均, 1903年粗茶 平均價格是每百斤22.15元。

19世紀末,烏龍茶在大稻埕精製完成後,運到淡水,經由廈門運到紐約出售。

另一條航線是由廈門運往西岸,再運到芝加哥出售。 日治初期,新闢一條航線, 烏龍茶由大稻埕運到基隆,再運往紐約或芝加哥。 以上不同運輸路線之運費略 有差異。71為烏龍茶從產地到紐約各階段的價格,其中,從廈門到紐約的運費 (含保險)每百斤是4.650,占總價格(38.982)11.93%,淡水至廈門的運費 (0.400),僅占1.03%,產地至大稻埕的運費(0.550)1.41%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推動許多基礎建設,包括建立現代化的產權制度, 融改革,法制改革,治安改善,以及交通建設。 其中,交通系統的現代化使運輸成 本下降,台灣島內的交易大幅增加。 不過,以烏龍茶的出口而言,交通建設的幫 助並不大。 由表1可知,茶葉在島內的運輸成本主要是粗茶由產地運至大稻埕, 表中估算的平均運費是每百斤0.55,但不同的生產地點運費高低不同。 粗茶 的運送主要經由水路, 以龍潭地區為例, 由龍潭陂到大嵙崁是挑夫運送, 每百 斤約35–40, 由大嵙崁到大稻埕經由水路, 運費約20–30, 兩項合計為55–

70錢。 若產地是中壢,則挑夫運送至大嵙崁,每百斤約20–30,故運費合計是 40–60錢。8

日治初期,總督府在台灣推動各項基礎建設,其中交通建設包含縱貫鐵路與 高雄基隆港。 基礎交通建設完成後,運輸成本下降,是否提升台灣的對外貿易。

以茶業而言, 挑夫運送的部分可能由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取代,但對總運輸成本 之下降,幫助有限。

就海上運輸而言,「基隆神戶美國西岸」 之航線之運輸成本,比起 「淡水 廈門美國西岸」 並沒有比較低。9綜合言之,日治初期的交通基礎建設對於 台灣烏龍茶出口並無直接助益。

2 製茶稅與出口稅

1顯示,影響茶葉出口價格的另一項因素是稅。 從清末到日治初期,台灣的稅

5藤江勝太郎(1899,216)

6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上卷,78

7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上卷,94–96

8台灣銀行(1903),30–32

9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上卷,94–96

(5)

1:烏龍茶製造費

100 100

粗茶產地價格 22.150

粗茶大稻埕價格 24.365

產地運到大稻埕 0.550

製茶稅 2.400

大稻埕精茶價格 30.862

大稻埕至廈門運費 2.287

大稻埕苦力 0.033

大稻程至淡水 0.100

淡水至廈門 0.400

輸出稅 1.600

廈門陸揚費等 0.033

保險 0.120

廈門至紐約運費 5.833

廈門倉庫 0.133

外包料 0.933

運輸等雜費 0.117

廈門至紐約(含保險) 4.650

合計 38.982

紐約烏龍茶價格fine等級 0.300 40.000 紐約烏龍茶價格finest等級 0.360 48.000

* :單位為cents/pound。 資料來源:粗茶產地價格(產量之加 權平均,中級茶),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上卷,78

粗茶大稻埕價格,由大稻埕精製茶價格與產地粗製茶價格比

率推算,台灣銀行(1903),34。 產地運到大稻埕運費,台灣 銀行(1903),34。 大稻埕至廈門運費,廈門至紐約運費,

出稅,與紐約烏龍茶價格之來源分別為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1905),上卷,93, 84, 114, 110

制有所變革, 特別是土地稅,茶生產與出口稅率在日治初期也有調整。 清賦時, 劉銘傳廢除原有的茶埔稅,改徵厘金稅與落地稅,前項每百斤2,後項每百斤 40錢。10總督府廢除厘金稅與落地稅,189611月開始,總督府延襲清治時期 的稅額改課徵製茶稅,每百斤也是2.40圓。11

清末時,清政府對商品出口課徵海關稅與出口稅。 其中,以汽船載運者課徵 海關稅,每百斤3.95(2.5)。 出口稅的部分,良茶每百斤課1.50,不良茶課

10臺灣總督府民政局(1896),32[單位已轉為日圓?]

11臺灣總督府財務局(1918),上冊,437–439

(6)

10 20 30 40 50 60

1897 1902 1907 1912 1917 1922 1927 1932 1937 1942

%

烏龍+包種

烏龍

紅茶

3: 各種茶輸出占總輸出(至國外)比率 說明:紅茶主要出口至日本。 資料來源:台灣行政長官公署(1946)

2:茶出口稅

1886–1896.2 海關稅 3.95

1886–1896.2 出口稅(良茶) 1.50

1896.2–1899.7 輸出稅 3.50

1899.7 輸出稅(烏龍茶) 1.60

1899.7 出港稅(烏龍茶) 1.00

1896.11 製茶稅 2.40

單位:百斤。

0.80圓。12 18962, 總督府改課徵輸出稅,茶葉每百斤課徵3.50圓。 1899 7,日本國內廢除出口稅,但台灣另訂輸出稅與出港稅規則。 輸出稅烏龍茶 每百金1.60,包種茶每百斤1.20圓。 出港稅(出口至日本國內),烏龍茶每百金 1.00, 包種茶每百斤0.60圓。 1897,總督府從茶業取得的稅收約占出口值 10%13

1900年時, 台灣烏龍茶從大稻埕經由廈門運至組紐約, 輸出稅與製茶稅合 計每百斤4.00,略低於廈門到紐約的運費(4.65)14到了1910,烏龍茶若 由基隆運出,每百斤運費為5.310,但輸出稅與製茶稅合計4.00圓。 台灣的烏 龍茶在紐約市場上面對其他國家的競爭,例如印度的紅茶。 總督府於191011 廢止輸出稅,但事後看來,烏龍茶出口量仍然長期下跌。15

美國在1898–1902年期間,對於茶進口每磅課稅0.1美元,同一期間,台灣烏 龍茶在紐約市場的價格上升,烏龍茶產量則下降。161911–1915年期,台灣烏龍

12臺灣總督府民政局(1896),32[中譯本]

13Davidson (1903),394

14台灣銀行(1903)

15臺灣總督府財務局(1918),上冊,613–616, 624, Davidson (1903),390

16新竹州農會(1934),90

(7)

茶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從16.6%略降為16.3%,印度錫蘭茶的占有率從21.6% 升為29.7%。 第一次大戰期間(1914–1918),日本茶(含台灣烏龍茶)出口至美國 的景氣甚佳, 但面對的困難是戰爭影響國際航運。 此外, 美國國內的運輸成本 也上升。 前面圖2顯示, 第一次大戰之後, 烏龍茶出口大幅衰退。 Ukers (1934,

220–221)指出,原因之一是運輸成本上升,另一個原因是出口茶的品質管制

不佳。

台灣銀行作了一項調查報告,發現1916烏龍茶在紐約市場的平均價格是33 cents/pound, 印度紅茶的平均價格是25 cents/pound, 錫蘭紅茶的價格是 26 cents/pound,建議烏龍茶要設法降低價格才有競爭力。17

日治初期的米糖發展可能排擠北部茶業(工資率上升)?

日本管制福建茶工來台,可能提高產茶成本?

3 糖業

1894, 日本砂糖消費量約400萬噸, 國內生產量約80萬噸, 其餘須從國外進 口。 日本取得台灣之後,即以發展糖業為要務。 圖4畫出日本的砂糖進口(含自 台灣移入),其中, “from Dutch India”主要指自Java進口。18台灣的砂糖移入從 1900年代後下開始增加。1909,自台灣之移入量超過Dutch India。 到了1927 年期,台灣移出至日本的砂糖上升是6,852,340,而自外國進口量減為379,620 擔。19

1898,日本是單純的砂糖進口國,無任何砂糖出口。 到了1927, 日本出

口砂糖2,659,498,主要是精糖。 日本製造精糖所需之原料糖主要是台灣所生

,但也有來自國外的,國外的原料糖主要來自Java。 以上的資料似乎顯示, 20 世紀初日本在台灣成助發展出砂糖產業,也帶動日本本國的精糖產業,是一個 產業發展的範例。

比較茶業與糖業的發展, 日治時期的業的發展似乎是成功的,但茶業則否。

其中原因為何?

3.1 「糖業改良意見書」

關於台灣糖業的發展, 日本政府與台灣總督府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總督府的政

17台灣銀行(1917),88–90

18Geerligs (1912),78, 141

19矢內原忠雄(1999),300

(8)

1,000,000 2,000,000 3,000,000 4,000,000 5,000,000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Total import

from Taiwan from Dutch India

4:日本砂糖進口量(含自台灣)

單位:擔。 資料來源: Geerligs (1912),78,台灣省政府(1950),198

策主要依循殖產局長新稻戶稻造的建議。2020世紀初,世國各國對於甜菜糖 與蔗糖產業幾乎都有補貼與管制,新稻戶稻造的糖業改良意見書也認為, 總督 府必須提供大量補貼,台灣的砂糖業才能發展起來。

前面圖4顯示,在台灣糖業尚未發展起來之前,日本國內的砂糖進口主要來 Java 1900年代開始,台灣砂糖開始大量出口至日本,Java出口至日本的 砂糖則對應減少。 那麼,台灣砂糖業為何能打敗Java糖業?若無管制或關稅壁 , 國際貿易之形態反映各國的比較利益。 換言之,台灣糖業的興盛可能是因 為台灣的自然條件讓台灣有產糖的比較利益。 但清末因為缺乏現代化的基礎 建設,比較利益無法發揮。

砂糖生產可分兩部分,第一是甘蔗農業,第二是砂糖製造。 因此,台灣的糖業

若能勝過Java,不外乎蔗作生產力高(單位收穫面積之甘蔗量),或者產糖率高

(每公斤甘蔗可以生產多少砂糖)。 圖5比較1919–1954年期間,世界主要產糖區 每單位蔗園面積之粗糖產量。 台灣第一家新式糖廠在1900年成立, 到了1919–

1920年期,新式糖廠之產量占總產量的94.5%。 因此, 1919–1920年期的數字代 表新式糖廠的技術,但是,5顯示,台灣的平均每甲產糖量不及Java1/4

台灣的單位面積產量在1920年代快速上升,Java也有同樣趨勢。 因此, 灣並未趕上Java。 到了1930年代初期,台灣已達頂點, Java則仍持續上升。 若比 較水準值,1930年代初期,台灣只有Java的三分之二。 台灣的平均每甲產量 為為低於Java?

由進一步的資料可知,兩地之產糖率差異不大,但台灣的蔗作生產力遠低於 Java21台灣的蔗作生產力低於Java,一方面是自然條件,另一方面可能農民選 擇的結果。 台灣的水田主要是種稻,甘蔗種於旱田,或者灌溉較不足的地方。22

2019019月提出,全文見新渡戶稻造(1901, 1902)

21矢內原忠雄(1999),314

22Ebi (1947,46)認為台灣各地之土壤條件(soil conditions)差異太大,條件差的地方,

(9)

5:單位蔗園面積粗糖產量

單位:短噸/英畝(short tons/harvested acre)。 資料來源: Timoshenko and Swerling (1912),58

6比較台灣與 Java糖之生產成本。 Java主要生產中雙等級之砂糖, 台灣 主要生產等級略低一點之黃雙砂糖。1926, Java砂糖每百斤之生產費是6.97 ,而台灣是10.707圓。 前面4顯示,大約從1909年開始,在日本國內市場上, 灣的砂糖已逐漸取代Java糖。 如果台灣的產糖成本遠高於Java,為何在日本市 場上,台灣砂糖能夠取代Java?理由是,台灣砂糖在日本市場上興起,是日本

「進口替代」 政策(保護政策)的結果。

在 「進口替代」 政策下,日本對Java糖課徵高關稅,或者禁止進口。 在進口替 代政策下,台灣的新式糖廠快速發展,但也很快就出現問題。 19099,台灣 總督府預估1909–1910年的砂糖產量將比上一年期多60%,大幅超出日本國內 的需求。 為了解決供給過剩問題,台灣,明治,鹽水港,東洋,與新高等五家製糖 會社於19109月成立 「台灣糖業連合會」。23 台灣糖業連合會是典型的cartel 案例。

1912, Java糖業試驗廠的主任Geerligs:24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the success achieved is greatly due to the Government’s powerful patronage, and the pref- erential treatment accorded to Formosan sugar in Japan”

園的生產力也低。

23服部一馬(2007,下冊,4)

24Geerligs (1912),90

(10)

5 10 15 20

1910 1912 1914 1916 1918 1920 1922 1924 1926

Taiwan

Java

6:砂糖生產費

單位:/百斤。 資料來源:《臺灣糖業統計》, Java為 「糖平均生產費」; 台灣為 「新式糖廠平均砂糖生產費」。 單位換算, 1 pound等於0.756 斤。 匯率,溝口敏行(2008),9.1參考表,369

台灣糖業是在保護政策下發展出來。 但他當時無法確定,日本政府的糖業補貼 政策是否會持續。 此外,有沒有可能在保護政策初期,台灣砂糖的生產成本, 產業發展之後,生產成本下降,因而出現比較利益?

3.2 產業政策

糖業連合會成立之後, 開始管制糖產量與價格。 在第一次大戰期間, 歐洲甜菜 糖的減產,造成國際糖價大幅上漲(7)。 台灣的砂糖業在此期間大量出口, 利甚豐。 但是,第一次大戰之後,國際糖價回跌,台灣糖業的產量管制以及日本 對進口糖的管制也日益嚴格。

1926年時,日本國內對於黃雙等級砂糖(18號未滿)每百斤課徵輸入稅 3.35, 中雙等級則課徵4.25圓。 因此, Java的中雙加入進口稅之後,價格變成

11.21, 難以和台灣的砂糖競爭。 因為黃雙稅率較低, Java 糖廠把中雙特別加

上色素,變成以黃雙出口到日本。 為了對付Java的糖進口,日本於1927年更改 稅率,黃雙與中雙進口稅率都調整為3.95圓。 換言之, Java的中雙即使自行降級 為黃雙,稅率仍由原先的3.35圓變成3.95圓。25

一直到戰爭末期,日本政府的砂糖 「進口替代」 政策並無改變。 而且,由圖5 看來,台灣與Java的產蔗成本之差距並未縮小。 換言之,若無關稅保護,台灣的 砂糖在國際市場上一直無法與Java糖競爭。

3.3 台灣糖業:從戰前到戰後

在整個日治時期, 糖業一直無法脫離保護政策而發展。 二次大戰結束後, 情況 是否有所改善? Ebi (1947,29, 102–103)綜合比較台灣與Java之糖業,指出台

25矢內原忠雄(1999),305

(11)

2 4 6 8

1900 1905 1910 1915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1955

7:紐約砂糖躉售價格

單位: cents/pound。 資料來源: NBER Macrohistory。 以經過指價指 數平減, 1912年以前,物價指數為index of general price level, 1913 開始為消費者物價指數。 基期, 1903 = 100

灣糖業在日本統治下,砂糖生產技術已接近Java水準,但蔗作生產力仍然遠遠 落後,結論是:

“As a whole, however, the yield of cane, consequently the yield of sugar, per hectare in Formosa have scarcely reached half of the yield of Java.” (48)

張澤南(1948,46–47)也呼應以上的說法。

1946年國民政府接收之後,台灣的糖業由寡占的4家民營企業,變成一家獨 占的公營企業(台灣糖業公司)。 台灣糖業的前景更加暗淡。 1946–1948年期間, 台灣的糖主要輸往上海, 1949年之後, 台灣的糖輸往日本與其他國家。 面對國 際競爭,再加上完全無比較利益,台灣糖業帝國的沒落幾乎是理所當然。

戰爭末期,日本占領Java,糖業大受影響(Timoshenko and Swerling, 1912, 33)。 二戰後, Java糖沒落,但古巴糖業興起。

• International Sugar Agreement (ISA 1953) (Timoshenko and Swerling, 1912,332–354),台灣獲得出口配額,得以在 「自由市場」 出售。

• 1951–1966年期間,國際自由市場糖價在1951, 1957,1963–64年曾短暫上 (張德粹, 1967,19)

台糖生產(由契約蔗農購入甘蔗)須國際糖價每磅4.8分以上才夠成本( 德粹, 1967,23)1965年國際市場糖價每磅2.12, 19661.85分。

戰後台灣砂糖出口大部分情況都是賠錢(張季熙, 1958,97, 100–101)

• 19499,台灣禁止糖進口(李文環, 2004,351–352)

(12)

4 結語

台灣糖業帝國是 「進口替代」 政策下所建立起來,從日治初期一直到日治末期, 台灣的糖業都沒有比較利益。 換言之,台灣砂糖的生產成本一直高於Java, 要的原因是氣候與土壤條件差,甘蔗生產成本高。

日治初期的基礎建設對台灣長期發展有利,但對茶業出口無立即之幫助, 對糖業處亦然

從國際比較利益的角度來看,日治時期的糖業進口替代政策是錯誤的( 效率)。 糖業保護政策似乎是各國皆然,並非日本特有。

產業政策對日本消費者不利,對日本糖廠及台灣蔗農有利,

對台灣米作農家也有利(米糖相剋),

戰後,保護與補貼政策無法長期延續(成本太高),台灣糖業帝國沒落。

參考文獻

古慧雯(2003), “茶的產額與中間投入,”台大經濟系。

台灣行政長官公署(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行政長官公署。

台灣省政府(1950),《臺灣貿易五十三年表》,台北:台灣省政府。

台灣銀行(1903),《第一次臺灣金融事項參考書附錄》,台北:台灣銀行。

(1917),《臺灣茶業ノ現在及改善策》,台北:台灣銀行。

矢內原忠雄(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 trans. by 周憲文,台北:海峽學 術出版社。

吳聰敏(2004), “由平均每人所得的變動看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經濟論文叢

刊》, 32, 293–320

(2016), “從經濟管制到出口擴張:台灣1946-1960,”臺大經濟系未出版論 文。

吳聰敏與盧佳慧(2008), “日治初期交通建設的經濟效益,”《經濟論文叢刊》, 36, 293–325

李文環(2004),《台灣關貿策之歷史研究, 1945–1967, 2,新北市:花木蘭出版 社。

服部一馬(2007),《近代日本糖業史》, trans. by劉萬來, 2,高雄:財團法人台 灣糖業文化協會。

張季熙(1958), “糖業,”《台灣工業復興史》,台北:中國工程師學會。

(13)

張德粹(1967),《臺灣砂糖保證價格之研究》,台北:台灣糖業公司與中國農村經 濟學會。

張澤南(1948),《台灣經濟提要》,台北:善後救濟總署台灣分署。

善後救濟總署台灣分署(1946),《台灣省主要經濟統計》,台北:善後救濟總署台 灣分署。

新竹州農會(1934),茶の講話》,新竹州: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新渡戶稻造(1901), “臺灣糖業の改良意見()”《臺灣協會會報》, 6–20 (1902), “臺灣糖業の改良意見(),”《臺灣協會會報》, 6–26 溝口敏行(2008),《アジア長期經濟統計I:臺灣》,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1896),《臺灣產業調查錄》,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 殖產部。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1918),《臺灣稅務史》, 2,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財務局。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調查經濟資料報告》, 2,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 查會。

藤江勝太郎(1899), “臺北外二縣下茶業,”《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報文,第二 卷第二冊》,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 205–274

Davidson, James W. (1903),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London:

Macmillan.

Ebi, Saburo (1947), “Sugar industry of Java and Formosa: A comparative study,”

transcript.

Geerligs, H. C. Prinsen (1912), The World’s Cane Sugar Industry, past and present, Manchester: Altrincham N. Rodger.

Hummels, David (2007),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Second Era of Global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1, 131–154.

Timoshenko, Vladimir P. and Boris C. Swerling (1912), The World’s Sugar, Stan- 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Ukers, William H. (1934), All About Tea, vol. II, New York: The 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

Sugar-Tea-Policy.ctx

數據

表 1: 烏龍茶製造費 100 斤 100 斤 粗茶產地價格 22.150 粗茶大稻埕價格 24.365 產地運到大稻埕 0.550 製茶稅 2.400 大稻埕精茶價格 30.862 大稻埕至廈門運費 2.287 大稻埕苦力 0.033 大稻程至淡水 0.100 淡水至廈門 0.400 輸出稅 1.600 廈門陸揚費等 0.033 保險 0.120 廈門至紐約運費 5.833 廈門倉庫 0.133 外包料 0.933 運輸等雜費 0.117 廈門至紐約 ( 含保險 ) 4.650 合計 38.982 紐約烏
圖 4: 日本砂糖進口量 ( 含自台灣 ) 單位 : 擔。 資料來源 : Geerligs (1912), 頁 78, 台灣省政府 (1950), 頁 198 。 策主要依循殖產局長新稻戶稻造的建議。 20 在 20 世紀初 , 世國各國對於甜菜糖 與蔗糖產業幾乎都有補貼與管制 , 新稻戶稻造的糖業改良意見書也認為 , 總督 府必須提供大量補貼 , 台灣的砂糖業才能發展起來。 前面圖 4 顯示 , 在台灣糖業尚未發展起來之前 , 日本國內的砂糖進口主要來 自 Java 。 1900 年代開始 , 台灣砂糖開
圖 5: 單位蔗園面積粗糖產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面臨歐盟日益嚴苛的排放標準與汽車產業如電動車等突破性 科技的發展,為延續該國在汽車產業上的地位,土耳其也開 始布局電動車,於 2018 年由 Anadolu Group、 BMC、 Kök Group、 Turkcell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ocal governance theory and Rhodes’s policy network theory; furthermore, taking two examples in Taiwan, which are Wu-Lai hot spring area and Tai-an hot

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之發展與開拓就業

Medium (Commercial (Risk Reduction) Base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new clas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the smoothing method for NCP introduced by Haddou and Maheux [18] using some family F of smoothing functions.

1970 年代末期至 1995 年:許多農業生技公司開始投入研發以迄 1995 年第 一個產品上市。Monsanto 為此時期最早的投資者,且為第一個將農業生技產 品上市的公司,其他如 Syngenta 與

甲、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 乙、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與疆域拓展 丙、 昭宣以後的政治與社會的發展

化創意產 業發展協會 屏東縣 107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