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利用翻轉教學法結合問題導向式教學法來提升跨領域精準醫療課程學習成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利用翻轉教學法結合問題導向式教學法來提升跨領域精準醫療課程學習成效"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Project Number:PEE1090410 學門分類/Division:工程

執行期間/Funding Period:109/08~110/07

計畫名稱 : 利用翻轉教學法結合問題導向式教學法 來提升跨領域精準醫療課程學習成效

配合課程名稱 : 生醫晶片之介紹與製造實務

計畫主持人:陳品銓 教授

執行機構及系所: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成果報告公開日期:

■立即公開 □延後公開(統一於 2022 年 9 月 30 日公開)

繳交報告日期(Report Submission Date):2021/09/17

(2)

1

利用翻轉教學法結合問題導向式教學法來提升跨領域精準醫療課程學習成效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動機

當科技不再只是科技,人們的生活將從此與科技形影不離;「跨領域」成為 所有培育高科技人才的教育單位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生醫產業是跨領域的新興 科技,需具備足夠知識與經驗的多重背景人才為產業帶來新的氣象。以下將針對 不同層面來討論並述說建立一跨校跨領域的生醫精準醫療製造學程的研究動機。

A. 培育「跨領域人才」,讓學習環境更加全面 :

生醫產業是跨領域的新興科技,不同領域的知識建立於原來所學背景並加以 整合不同領域知識,培育出具有多重背景的相關生醫產業人員,例如:一個生醫 晶片的設計,需要同時對於生醫領域的製造端、應用及市場有所了解。但於當前 的教學環境中,大多學生僅專注於系上的必/選修課程,例如機械系的學生,僅著 重在設計概念與製造技術上,一旦畢業進入生醫產業,往往需要相當的時間來了 解所從事的產業及市場。本計畫的短期規劃是在台大聯盟(包括台灣大學、台灣 科技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建立一跨領域的生醫學程,由台科大機械系/醫工所來 主導,對象為台大聯盟內大學部大三大四的學生,預計藉由不同背景的教授/業 師授課,讓學生了解不同領域間的相互合作能夠讓所學發揮更大的效益。

B. 轉換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參與課程意願:

在傳統的教學現場中,因為教學內容過多以及時間壓力,導致通常是由老師 在講台上講述,將知識單向的傳遞給學生,本計劃透過課堂互動了解學生的學習 情形,採用創新教學法(例如:PBL問題導向式教學、主題式教學法、跨領域教學 及翻轉教學等),揮別過往冰冷的板書教學,導入了跨領域分享課程以及與所學 相關之製造實作,並藉由相關領域的論文導讀課程進行分組報告,讓學生能夠獨 立進行文獻探索,此教學模式讓學生不單依靠傳統考試評分方式做為學習成效評 量工具,讓學生對於生醫晶片、生醫產業及精準醫療等主題有更深刻的認識,並 且提高學生的學習熱忱與成效。

C. 國家政策推動及產業現況需求:

「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由各個部會協力完成,建置台灣為「亞太生醫研 發產業重鎮」,其中一行動方案「推動特色重點產業」中,提出了「發展利基精 準醫學」、「發展國際級特色醫療」以及「推動健康福祉產業」三項重點產業,

可見政府對於精準醫療的發展趨勢甚為重視;透過各單位間的相互合作,高等教 育端對於相關產業人才的培育成為政策發展的基礎,能夠協助國家培養精準醫療 人才並幫助產業發展為本計畫首要目標。

(2)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主題及研究目的

當前高等教育環境中,針對理論教育作為教學重點,然而申請人於過往教學 經驗中發現學生於課程中對於理論重點較缺乏學習興趣,因此本計畫欲針對理論 以及實際應用端進行結合,讓學生能夠於理論知識累積過程中同時了解實際應用,

申請人針對大學部學生提早開立相關課程,讓學生提早了解生醫相關產業,並調

(3)

2

整授課內容以及授課方式,本計畫主題為建立一跨校跨領域之生醫精準醫療製造 學程,讓學生於本學程中能夠透過不同領域視野針對當前所面臨的產業現況加以 探討,從工程/醫學/基礎科學等不同角度瞭解生醫產業,於授課過程中針對教學 方式進行調整,提高學生與課意願、學習熱忱與學習成效。翻轉式教學、應用實 作以及設計助教討論導讀課程,有效地運用翻轉教學教材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 升學生自發性討論以及閱讀論文,讓學生對於精準醫療與工程端所學之製造學程 之整合加以理解,提升課程扎實度。

2. 文獻探討

本計畫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針對精準醫療所需要的微流道平台,弟自從博士班、

任職於新加坡製造技術研究院期間、以及到台科大任教後,所主導的研究案皆為 利用拋棄式微流道晶片做為生醫應用之平台,如模組化概念之高通量微流道系統 用於疾病檢測(A Modular Approach to High Throughput Micro Systems)、聚合酶鏈 鎖 反 應 用 於 複 製 DNA 片 段 或 RNA 片 段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n a Microfluidic Platform)、和水中孢子檢測用於水質監控(Spores Capture inside a Microfluidic Platform)等等。在研究過程中,了解到現在疾病檢測或是生醫研究都 走向分子等級之檢測或操作(Molecular detection or manipulation),原因包括(1) 利 用較少的樣品;(2)檢測或研究的精準度大幅的提高;(3)檢測的時間可以大幅縮 短;(4) 研究層面上而言,可以了解及開發單分子操作(Single molecular detection and manipulation),以開創嶄新的研究領域。近 20 年來微流道生醫晶片及奈米流 道生醫晶片的開發滿足了這些疾病檢測及研究所需,讓世人有機會擁有下一代對 抗疾病的檢測工具,同時更精準的了解疾病分子對不同環境及藥物的反應來研發 下一代藥物。

承襲於微機電之製程技術,第一個微流道矽晶片在1979年問世[1],其用途 是用於氣相層析儀(Gas Chromatography)。從此之後,越來越多的研究團隊及機 構開始發展各種微流體研究,包括利用微流道做不同之生化及化學反應[2-3]、

研究發展微流道的應用元件如微幫浦(Micro Pump)[4]、或是研究微流道的驅動 力如電滲流(Electroosmosis)及電泳流(Electrophoresis)[5]等等。微流道本身之特 點是利用非常少量的液體在流道中完成任務,例如不同溶液間的混合、化學反 應、細胞或脫氧核醣核酸之雜交等等,且因為溶液中分子擴散的距離較短,造 成反應時間縮短且提升反應效能。更重要的是微流道有潛力將化學或醫學檢測 的步驟縮小至一片自動化之微流道晶片上,大大的提升了攜帶性、縮短檢測所 需之時間、減少樣品污染之風險、以及減少人為錯誤操作的風險。這樣的獨特 性改變了傳統疾病檢測的方式,讓研究人員及醫療人員希望利用微流道晶片在 疾病檢測上取代傳統的病毒/細胞培養方式之檢測,達到更有效率及可靠的檢測 方式[6]。

微流道晶片一開始是利用微機電製程技術在矽晶片及玻璃上刻蝕出微流道 做為生化及化學之反應平台。在2000年前後,因為商業化的需求,微流道基材

(4)

3

材料慢慢轉向價格較低的高分子塑材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或是聚甲基丙烯 酸甲酯(PMMA,俗稱壓克力Polymethylmethacrylat),甚至是近年發展以紙為基 材之微流道晶片[7]。高分子塑材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材料,不僅是 其較低的價格吸引微流道的研界學者,其成熟的大量生產技術如射出成型是其 中的主要原因。高分子塑材有非常多的種類,其材料的特性如導熱、導電、玻 璃化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也相當的不同。在微流道領域有幾種 較常用的高分子塑材包括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俗稱壓克力Polymethylmethacrylat)、COC (cyclic olefin copolymer)、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等等;不同基材的研發主要是著眼於不同的材料性 質可創造出的應用[8],例如PDMS在微流道領域中可用做開關閥或是幫浦[9], 或是PMMA通常為光學檢測晶片之基材,因為其光學性質較接近於玻璃,在光 學檢測中其背景螢光較小。對於這些高分子塑材材料,在日常生活相當普遍,

其對應的製程步驟並不陌生,但是在微米的範疇下要將微流道晶片尺寸做得相 當精準,需要相當多的研究來調整傳統製程中的參數或是徹底改變其製造過 程,因此有相當多的研究著眼在創新微流道的製程上如LIGA (Lithography, Electroplating, and Molding) [10]、UV-LIGA [11]、以及Micromilling [12-15]。

除了在材料及製程方面的發展外,近10年大部份的微流道研究開始朝向系 統整合設計,包括整合不同功能的微流道元件或是機電元件,使其成為一完整 特定功能之微流道系統(MicroTAS or Lab-on-a-Chip)。加上近年來對於個人健康 監測的逐步重視,以MicroTAS為核心的POCT(Point-of-Care testing)也受到政府 及廠商的大力發展,其應用領域也拓展至醫療、環保、食品檢驗、製藥研究、

以及基礎生命科學研究。POCT可以提供快速、準確、樣品需求少之即時檢驗,

非常適合用於大規模流行病的第一線檢測或是慢性病的長期監測。就台灣而 言,因為地理的位置、熱絡之進出口商業行為、以及旅遊,我們需要能快速檢 測/監測疾病的儀器如POCT來監控重大流行性疾病如流感、SARS、登革熱、腸 病毒等等來避免大規模的擴散並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支出。而就醫療人員的角度 而言,因為微流道POCT系統具有樣品量少及全自動化的功能,可以大幅減少醫 療人員受感染或是檢體污染的風險。市面上的微流道POC系統包括亞培(Abbott) iSTAT血液檢測晶片可以檢測/監測多種血液中的指數(如圖一(a))、安捷倫

(Agilent) 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檢測晶片(如圖一(b))、及Fluidigm高通量聚合 酶連鎖反應晶片(如圖一(c))等等。亞培及安捷倫微流道POCT系統皆為一手持式 之儀器,配合拋棄型的微流道晶片做為反應檢測之平台,能達到低成本、高準 確度、簡易之使用介面、及快速檢測之要求。

(5)

4

圖一: (a) iSTAT 不同種類之微流道晶片;(b) Agilent 脫氧核糖核酸(DNA)的 檢測晶片 ;(c) Fluidigm 高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晶片。

傳統的生醫實驗是屬於勞力密集的工作,科學家在實驗室裡面用試管、定量 滴管進行著各樣生物化學反應,其主要的工作是控制試劑的傳送試劑與檢體的混 合,然後再等待足夠的時間反應或分離萃取。而較具規模的實驗室已使用機械手 臂來進行這些反應與工作,節省了許多人力資源的應用,並且能夠更精準的控制 反應劑量,但是這種實驗室成本高、且儀器攜帶不便,所以發展與使用上處處備 受侷限。而微流道生醫晶片則受惠於近年來快速成長的微機電技術,能夠將實驗 室中的儀器微型化並製作與微流道晶片上,使微流道生醫晶片具有生物化學反應、

分離控制與檢測等功能。另外在微流道生醫晶片的應用上還具備了以下幾個優點

(1)晶片體積小,可以攜帶至任意地點,現場採樣立即檢測,無需另外運送樣 品,減少環境或運送上樣品發生變質的可能。(2)檢測速度快,由於微流道生醫 晶片的尺寸微小,溶液在微流道中分子間的擴散距離短,使反應時間大幅的縮短 大大提升了反應的效能。(3)平行大量處理,可於微流道生醫晶片上設計大量的 微陣列反應槽如圖二,一次可以得到更多資訊,這是過去所難以達到的。(4)試 劑與檢體需求較少,因為微流道生醫晶片裝置的微型化,使得試劑與檢體的需求 相對減少。(5)價格便宜,微流道生醫晶片若以高分子塑材製作,材料成本上相 對便宜,將有利於大量生產上。(6)容易自動化,減少勞力工作以及人工的不穩 定性或過勞可能伴隨的錯誤。但若為了達到與各種實驗相同效果,並且整合於一 片晶片之上,此微流道生醫晶片上則必須包含很多複雜的元件,其製作技術相對 複雜,但是對於使用者而言卻相對簡單,使用者只要將檢體直接注入晶片當中,

即可自動執行實驗的流程,迅速得到結果。微流道生醫晶片被視為近代生物科技 的革命性發展,將對生醫、化學、環境等相關領域帶來幫助。

(6)

5

圖二: 微陣列蛋白質晶片

本研究將利用CNC 精密加工機台,做為製造微流道晶片的第一步,再利用 接合技術將製造成型的微流道密封,做為後續實驗的平台。整個晶片製程中,最 為關鍵的是晶片接合技術,如何在不影響流道的幾何形狀下快速黏接完成又能夠 擁有足夠的強度能夠進行檢體驅動與其他應用將是微流道晶片黏接的一大課題。

(7)

6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劃案預計設置:課程、實作、課後與助教討論課內容與學術論文的 時段以及簡報,共四個單元,希望藉由課程及實作的搭配,使學生了解到”微流 道生醫晶片”的設計及應用。在本研究計劃案中,由課程助教帶領的導讀單元中,

透過向學生介紹課程相關論文以及期刊,讓學生能夠更了解相關領域中當前的發 展以及未來展望,不只讓學生能夠對閱讀論文方面可以由淺入深的上手,進而對 該領域中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本研究計劃案特別設立了一「簡報」單元,是 因應本校「培育具創新實踐與社會關懷之全球競爭力的科技與管理人才」之教育 目標,故希望藉此訓練學生們的報告邏輯以及製作簡報之能力,來充實未來工程 師的軟實力。本研究計劃案各單元之目標詳述如下:

(1) 課程教學單元(6 週):

本研究計劃案預計在前3 週進行「微流道生醫晶片之設計與製造技術」之 課程講授,使同學們具備一些微流道生醫晶片之基礎知識,並配合實作課程,

以達到學理與技術之結合應用。

(2) 實作單元(7 週):

本研究計劃案希望搭配實作之實習課程,使同學們可以更加了解”微流道生 醫晶片”的製程及應用:避免設計之主題過於複雜難行,故本研究畫案提出一些 較為生活化、淺顯易懂的例子以供同學們實作,作為深入探討”微流道生醫晶 片”的橋樑。預計將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分成 A、B、C 三大組,進行跑台教 學),且分配適當人數之教學獎助生帶領/協助同學們完成實作單元,各主題如 下所示:

A. 校徽模型製作:

此主題主要宗旨是想讓同學們體驗製作微流道生醫晶片之「設計」部分。在 微流道生醫晶片當中,常會用到混合或是分流程序,這也是製作微流道生醫晶片 的關鍵技術;因此本主題以設計「校徽」之結構製成流道系統,讓學生體驗微流 體晶片的製作。

B. 酒精黏合製作:

此主題主要宗旨是想讓同學們體驗製作微流道生醫晶片之「製造」部分。因 此本主題讓同學們了解使用不同種類的材料進行微流體晶片製作時,該使用何種 黏合方式較佳,並解釋各種黏合方式所使用的原理。

C. 氧電漿黏合製作:

此主題主要宗旨是想讓同學們體驗製作微流道生醫晶片之「應用」部分。微 流道生醫晶片搭配上檢測分析的儀器,常會利用混流器來混合檢體或藥品,以利 於反應,這也是目前微流道生醫晶片結合分析檢測的一大應用;因此本主題借著 簡易混流器之結構結構,來了解檢體或藥品在微流道之中流動之情形。

(8)

7

(3) 簡報能力單元(2 週):

為了提高每位學生對課程之學理及技術部分的吸收程度,故本研究計劃案 設計期末簡報單元:每小組之成員都必須具備上台簡報之能力,以現場抽簽上 台報告之方式,來達到訓練學生們的報告邏輯、製作簡報之能力。

簡報 單元

時間 課程內容

Week 1 針對簡報製作之技巧進行授課

Week 2 進行小組報告及簡報後之問題改善及檢討 (4) 論文導讀單元(3 週):

本課程為教學實踐課程,為檢測(學生自習/助教導讀)論文學習成效差異,

研究學生們在以自習和由助教帶領導讀的狀況下對論文的熟悉程度,並且配合 週間小考來測試其差異性。將學生分為A(1、2、3 組)、B(4、5、6)兩組,A 組 在期中考前進行3 次論文助教課(B 組自習),B 組在期中考後進行 3 次論文助教 課(A 組自習),在學期中將進行 6 次論文主題(每個主題約 2-3 篇論文)閱讀及 小考。

論文 導讀

時間 課程內容

Week 1 微流體晶片製程/元件 Week 2 Fundamental of Microfluidic Week 3 實習課程文獻

(9)

8

4.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計劃案之研究架構流程圖,如下所示:

(2) 研究假設

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師負責授課,學生負責吸收」的教學方式,本研究計 劃案假設透過課程與實作之搭配(如本計劃案預執行之方法),使學生可以更容 易理解授課內容,並且動手操作製作晶片,以達到學術合一之效果,在學期中 也會安排論文導讀課程,由助教帶領學生學習如何閱讀論文內容,並用投影片 方式將重點做統整,且在期末規劃簡報能力之訓練,本研究計劃案假設此訓練 可以提升學生簡報能力、邏輯思考能力,更能有邏輯、有條理的將所學知識展 現出來。

(10)

9

(3) 研究範圍 A. 課程教學單元

本計劃研究案為育培養生醫產業之人才,課程內容是針對欲想了解、跨入 生醫產業之學子們特別設計之入門課程,在將來針對「設計」、「製程」、「應 用」三大類會再開設更深入之課程。

B. 實作單元

本計畫研究案在實作課程部分導入一些專業元素,使學子可以更深入了解 生醫產業這個領域,本單元之評量方式為:每位學生都可以在助教之引領,獨 自完成晶片之製作。

C. 論文導讀單元:

本課程為教學實踐課程,為檢測(學生自習/助教導讀)論文學習成效差異,

將學生分為A(1、2、3 組)、B(4、5、6)兩組,A 組在期中考前進行 3 次論文助 教課(B 組自習),B 組在期中考後進行 3 次論文助教課(A 組自習),在學期中將 進行6 次論文主題(每個主題約 2-3 篇論文)閱讀及小考。

D. 簡報能力單元:

此單元為本計劃研究案最重要之角色之一,也是主要評量學生之學習成效 之方式。規劃如下:

(i)每一小組針對「課程主題結合實作之部分」做一份簡報。

(ii)每小組之成員都須具備上台簡報之能力,以現場抽籤上台報告之方式。

(iii)評分標準,如下表所示:

課程 針對課程所講述之內容找一篇相關文獻或資料進行報告 實作 闡述實驗結報及心得

簡報能力 簡報設計、簡報內容、報告方式 平時表現 上課實與老師、教學獎助生之互動

E. 研究對象

本研究計劃案希望建立學生對於微流道生醫晶片的基礎認識,故研究對象 設定為台大聯盟內大學部大三大四對生醫產業有興趣之學生,藉由不同背景的 教授/業師授課,利用活潑的翻轉教學及主題式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培 養生醫產業的尖兵。

F. 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計劃案預計採用問卷之方式作為研究之基礎(欲提升問卷之可靠度,

本問卷採不計名的方式),其內容設計如下表所示:

(11)

10

授課前之問卷:

Q1: 為什麼您想修習本課程?

Q2: 就您目前所知,您對微流道生醫晶片之認識為何?

Q3: 您希望在本堂課中學到什麼?

授課後之問卷:

Q1: 本課程之規劃、教學方式之滿意度及建議?

Q2: 本學期完成後,您對微流道生醫晶片之認識是否有增進?

Q3: 本學期完成後,在實作方面有提升您對微流道生醫晶片之了解?

Q4: 本學期完成後,對於提升您的簡報能力是否有幫助?

G.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計劃案分為兩種分析方式,如下:

(i)在授課期間中:

每週授課完畢後,與教學獎助生開會檢討當週所遇之問題及困難加以檢討 改善,並製作會議紀錄,以利於後續之分析、檢討之工作(資料處理)。

(ii)完整課程結束後:

藉由授課前與授課後之問卷調查進行分析,先初步了解學生們對於教學現 場之最直接的建議及想法,並搭配授課影片之回顧,和教學獎助生一同了解、

檢討在於教學現場中執行之困難處、可以再加強以及改善之地方。

(12)

11

5. 教學暨研究成果 (1) 教學過程與成果

照片 1:教師授課

說明:教師介紹關於生醫晶片的基礎背景及相關材料、製程。

照片 2:邀請校外講師

說明:邀請長庚大學李健峰老師對生醫晶片應用研究進行演講。

(13)

12

照片 3:PDMS 翻模製程實習

說明:助教進行講解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助教在旁協助

照片 4:PDMS 翻模製程

說明:讓學生實作調和PDMS 主劑及固化劑並進行除泡。

(14)

13

照片 5:酒精結合實作

說明:助教講解以酒精結合壓克力之原理及操作流程

照片 6:氧電漿異質結合製程講解 說明:助教講解氧電漿改質原理以及操作流程

(15)

14

照片 7:氧電漿改質實作

說明:學生自行操作氧電漿改質製程。(助教在旁協助)

照片 8:第一組課後論文導讀課程

說明:為了提升學生閱讀原文文獻能力,由助教帶領學生在課後時對當週主題的相關論文進行 導讀。

(16)

15

照片 9:第二組課後論文導讀課程

說明:將學生分為AB 兩組分別進行論文導讀及論文自習,而後進行隨堂測驗,測試助教論文 導讀成效。

論文導讀成果:

本課程為研究課後助教論文導讀對提升學生閱讀文獻能力影響,將授課學生按順序均 分為AB 兩大組,A 組同學在期初課後接受助教論文導讀;B 組同學則為回家自行閱讀文 獻,並以當次論文內容進行計分測驗,以期中考作為分界進行組別互換,而後為A 組同學 自習;B 組同學接受論文導讀課程。統計 A、B 組成績後結果如圖 1。

結果顯示:接受課後助教論文導讀的組別平均成績皆優於自習組別,期中考前的論文 小考的平均成績為A組較佳;而期中考後至期末考的成績為B組同學較佳,顯示了論文導 讀對於同學閱讀文獻著實有提升的效果。

圖 1:助教課後論文導讀成果

0 20 40 60 80 100 120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期中考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期末考

平均成績(分)

考試次數

論文導讀與成績結果

A組 B組

(17)

16

學習成效問卷結果

為了更清楚的了解及解析教學的成效並配合計畫的問題導向學習,本課程利用問卷的形式 分別在進行前後對授課學生進行調查,課前問卷主要針對學習意願及學習方向進行調查。

課後問卷則是針對學生對各方面的學習成效及課程回饋進行調查 1. 學生課前問卷調查結果:

圖 2

圖 3

(18)

17

圖 4

圖 5

圖 6

(19)

18

課前問卷結果:

在課前問卷時學生們充分表達了希望有實作課程的意願,確實為本課程開設的主要目 的,在課程上安排了三堂不同的生醫晶片製程讓學生自行實作,使學生有機會直接接觸到生 醫晶片常見的材料及使用技術。

2. 學生課後問卷調查結果:

圖 7

圖 8

(20)

19

圖 9

圖 10

圖 11

(21)

20

問卷結果:

經過一學期授課後,學生對於本課程帶給他們對生醫晶片的認識著實顯現問卷的結果 上,學生由問卷提出的回饋許多著重在課後閱讀文獻的部分,表明了對於閱讀原文文獻仍是 一大學習上的難題,往後的課程將試著將文獻閱讀這一部分轉化使學生更容易吸收並內化為 學習的動力。

(2) 教師教學反思

本課程是由之前研究所的生醫課程延伸而來,不同的地方是我和助教們在 這堂課改變了上課的方式,希望藉由主題式教學及翻轉教學來提升同學的學習 意願及成效。從教學評量表看來,學生們相當滿意本次課程的規劃及上課方 式。另外在具體評語上,大部分同學也都肯定本次的課程規劃、課程執行、以 及助教的協助。在本學期新增的導讀單元,藉由課程助教帶領學生閱讀文獻,

確實有助於學生們對該文獻與主題的認知,提升學習的成效以及更加了解跨領 域之相關知識,以及讓學生們瞭解當前的趨勢與發展,更加認識生醫產業,進 而對此萌生興趣,使其想要對該領域瞭解更多。作為本課程的授課老師,與學 生們、助教們一起在課堂上相互學習,是很寶貴的經驗,很感謝本學期的助教 及學生們熱情地給予回饋,對於提升教學現場之教學品質,甚至是以更多元的 方式提升學生們的興趣,作為一位教師我深感欣慰。

課程檢討

(1) 若修課學生之基礎能力許可,且時間允許可以考慮規劃學生實際操作 CNC 機 台。

(2) 將來希望可以配合跨領域之師資來授課,亦或是業界講師來分享現今產業現 況。

(3) 可以改良實作課程:將課程安排成是給予學生從頭到尾自己設計一個微流道產 品(如:現在需要一個分流晶片,那需要自行設計並製作出)。

(4) 簡報課程學生都給予非常正面之回饋,故可以考慮專門開立一簡報教學之課 程,有利學生們一同選修並有更充足之時間學習。

(5) 若是學生程度允許,實作之題材可以將生醫及化學的比重提升。

(22)

21

6. 參考文獻

[1] S.C. Terry, J.H. Jerman, J.B. Angell “A gas chromatographic air analyzer fabricated on a silicon wafer,” IEEE Trans. Electron Devices , vol. 26, pp.

1880-1886, 1979.

[2] C.T. Wittwer, G.C. Fillmore, D.J. Garling, “Minimizing the time required for DNA amplification by efficient heat transfer to small samples,”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vol. 186, pp. 328–331, 1990.

[3] C.T. Wittwer, D.J. Garling, “Rapid cycle DNA amplifica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optimization,” BioTechniques, vol. 10, 7 pp. 6–83, 1991.

[4] H.P. Chou, M.A. Unger, S.R. Quake, “A Microfabricated Rotary Pump,”

Biomedical Microdevices, vol. 3:4, pp. 323-330, 2001.

[5] J. Chen, M. Wabuyele, H. Chen, P. Donald, M. Hupert, H. Shadpour, D.E.

Nikitopoulos, S.A. Soper, “Electrokinetically Synchroniz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icrochip Fabricated in Polycarbonate,” Anal. Chem., vol.

77, pp. 658-666, 2005.

[6] C.D. Chin, V. Linder, S.K. Sia, “Lab-on-a-chip devices for global health:

Past studi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Lab on a chip, vol. 7, pp. 41-57, 2007.

[7] A.W. Martinez, S.T. Phillips, B.J. Wiley, M. Gupta, G.M. Whitesides,

“FLASH: A rapid method for prototyping paper-based microfluidic devices,”

Lab on a chip, vol. 8, pp. 2146-2150, 2008.

[8] S.A. Sope, S.M. For, S. Qi, R.L. McCarley, K. Kelly, M.C. Murphy,

“Polymeric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Analytical Chemistry, vol. 72, pp. 643A-651A, 2000.

[9] M.A. Unger, H.P. Chou, T. Thorsen, A. Scherer, S.R. Quake, “Monolithic Microfabricated Valves and Pumps by Multilayer Soft Lithography,”

Science, vol. 288(113), pp. 113-116, 2000.

[10] M.S. Despa, K.W. Kelly, J.R. Collier, “Injection molding of polymeric LIGA HARMs,” Microsyst Technol, vol. 6, pp. 60-66, 1999.

[11] H. Lu, B. Pillans, J.C. Lee, J.B. Lee, “High aspect ratio air core solenoid inductors using an improved UV-LIGA process with contrast enhancement materials,” Microsyst Technol, vol. 13, pp. 237-243, 2007.

[12] M.L. Hupert, W.J. Guy, S.D. Llopis, C. Situm, S. Rani, S.A. Nikitopoulos, S.A. Soper, “High precision micromilling for low cost fabrication of metal mold masters,” Proceedings of SPI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vol. 6112, pp. 61120B-1, 2005.

[13] M.L. Hupert, W.J. Guy, S.D. Llopis, C. Situm, S. Rani, S.A. Nikitopoulos, S.A. Soper, “Evaluation of micromilled metal mold masters for the replication of microchip electrophoresis devices,” Microfluid Nanofluid, vol.

3, pp. 1-11, 2007.

[14] D.S. Zhao, B. Roy, M.T. McCormick, W.G. Kuhr, S.A. Brazill, “Rapid fabrication of a poly(dimethylsiloxane) microfluidic capillary gel electrophoresis system utilizing high precision machining,” Lab Chip, vol.

3, pp. 93-99, 2003.

[15] J.S. Mecomber, A.M. Stalcup, D. Hurd , H.B. Halsall, W.R. Heineman, C.J.

Seliskar, K.R. Wehmeyer, P.A. Limbach, “Analytical Performance of Polymer-Based Microfluidic Devices Fabricated By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led Machining,” Anal. Chem, vol. 78, pp. 936-941, 200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課程利用雲端學習平台 OpenEdu 從最基礎開始說明 Python 的語 法與應用,配合 Quiz in Video

 幫助教師掌握跨課程閱讀的理念,規劃實 踐的方法;透過校本經驗分享,促進教師

學校進一步把價值觀教育、常識科及 STEAM 教學內容自然連繫起來,發展成跨課程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四 金錢的性質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六 單利息、複利息和金錢的時間值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工作紙 合作學習 同質分組 腦基礎 電子學習 自主學習 異質分組 翻轉教室 生活應用 提問技巧 探究式..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