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程規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課程規劃─"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校整體

課程規劃─

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 多元策略 互相配合 課堂內外 全校參與

分章二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試行版)

課程發展議會編訂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公布,供學校採用

(2)

學校整體

課程規劃─

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 多元策略 互相配合 課堂內外 全校參與

分章二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試行版)

課程發展議會編訂

學校整體課程規劃 ―

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 多元策略

互相配合 課堂內外 全校參與 頁數

本章是《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 的其中一章,內容如下:

2.1 本章目的

2-2

2.2 學校整體課程規劃的重要性

2-2

2.3 優化學校整體課程規劃

2-3

2.3.1 主導原則

2-3

2.3.2 課程規劃、實施與評鑑

2-5

2.3.3 課程更新重點―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 多元策略

互相配合 課堂內外 全校參與

2-6

2.4 善用學習時間

2-19

2.4.1 學習時間的概念

2-19

2.4.2 上學日數及課時分配

2-21

2.4.3 為學生及教師創造空間

2-24

參考資料

2-34

目錄

(3)

2

2.1 本章目的

闡明學校整體課程規劃的重要性及主導原則

重申學校需加強連繫各課程更新重點,以優化整體課程規劃

闡明學時的概念,並建議學校善用學時及靈活編排時間表,創造空間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學校整體課程規劃―

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 多元策略 互相配合 課堂內外 全校參與

思考問題

為甚麼在課程持續更新中,學校整體課程規劃如此重要?

如何把分章一列出的課程更新重點有機結合,自然連繫?

如何善用學時,以配合學生全人發展的需要?

2.2 學校整體課程規劃的重要性

正如本《小學指引》分章一提及,現今學生的學習經歷並不局限於課堂和校內的時間發生,

學生可於課後、校外及包括假期的學習時間1內進行學習[ 詳見本分章 2.4.1]。目前已有學 校善用學時的概念規劃課程和學習活動,優化學生學習。因此,專責小組建議學校進一步優 化整體課程規劃,靈活運用學時,從而創造空間和提供更多元化及豐富的學習經歷,以促進 學生德、智、體、群、美五育的均衡發展。

1 學習時間(學時)不單指學生在課室上課的時間。學習時間應包括上課的時間、上課以外的在校時間(例如小

(4)

2

由於每所學校的歷史背景、發展步伐、學生特質、教師專長、校風文化、社區環境及資源等 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學校應參考多方數據及檢視校情,制定配合七個課程更新重點的發展 優次、關注事項、目標和具體策略,以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與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所有科 目學習和學習經歷的最終目標都是為協助學生達至七個學習宗旨。

建基於靈活而開放的課程架構,學校透過整體課程規劃、策略性發展,組織與連繫八個學習 領域課程的知識、技能及學習經歷;當中需注意縱向連貫與銜接小學的兩個學習階段,以及 有系統地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態度、行為和習慣,讓小學生全面而均衡地發展,培養學 會學習和終身學習所需的能力和素質,以積極、正確態度迎接中學階段的學習。

反思問題

學校在上一周期的整體課程規劃成效如何?有否具體的跟進方案?

如何透過有效機制讓所有學校成員參與訂定發展目標的優次和課程規劃?

如何善用學時、優化時間表、適當調配教職員及其他人力資源(如家長、社 區、政府及專業機構的協作支援),以配合課程的策略性規劃?

2.3 優化學校整體課程規劃

2.3.1 主導原則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的課程架構,提供寬廣而均衡的整體課程:學習經歷涵蓋八個學習領 域(包括知識、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及五種基要學習經歷2;各級課程和學與教方 面都能銜接順暢,循序漸進,以協助學生達至七個學習宗旨,即小學教育目標培養的學 生素質[ 詳見分章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 ]

(5)

2

以七個學習宗旨作為「規劃-實施-評鑑」循環的反思點:學校整體課程規劃和實施須 因應校情、學生需要和最新教育趨勢,聚焦七個課程更新重點3,採用適切的學、教、

評策略,並務求課程內容和學習模式以達至學習宗旨為依歸,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機會與 空間發展多元潛能,奠定全人發展的基礎。學校可定期以七個學習宗旨自評進展情況,

回饋課程規劃和實施。

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經歷:身處日新月異、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必須具備媒體和資訊 素養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適當選取正確的資訊、以建構知識,並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展 現創意,發揮所長。為加強學生汲取、整合、應用、創造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整 體課程規劃應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經歷,給予學生更多體驗式、「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4 的機會,引導他們學會訂立學習計劃、管理個人的學習進度、作出各種相關 並適切的選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習的擁有感和責任 感。

規劃以學生為本的學校整體課程:運用多元化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尊重並照顧 學生的多樣性,因材施教,從而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讓不同學習風格、步伐、能力或 需要的學生都能夠在教師、家長的肯定和鼓勵下,樂於學習,為終身學習奠下基礎[ 相 關建議可參閱分章四:有效的學與教 ]。

善用學時與不同的資源:學習不應局限在校內或課室內發生,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應充分 善用學時和多元化的學與教資源,亦可與家長、政府部門、學校網絡、社區團體、專業 機構或電子媒介等合作,使學生的學習經歷更豐富多元,以提升學習效益。

4 「從做中學」理論強調要培養學生主動自發的學習精神,鼓勵他們動腦筋思考和動手去做,並從中觀察及親

(6)

2

強項 弱項

機遇 危機

強弱機危

保持 改善

開始 停止

保改開停

圖 2.1 學校的形勢分析 圖 2.2 「保改開停」分析

2.3.2 課程規劃、實施與評鑑

自課程改革以來,學校均已將「規劃-實施-評鑑」循環的理念融入課程發展。要進一步推 動學校課程持續發展,學校領導層應考慮以下做法:

優化在整體課程規劃前進行的情境分析,以助訂定能夠對應校情的發展優次和課程規 劃。學校一般運用以下的分析工具,或因應需要配合其他工具以作規劃:

學校應提高課程決策的透明度,以加強成員的擁有感,集思廣益。通過全校參與模式,

讓所有學校成員根據情境分析資料,就課程發展的目標和關注事項深入討論和作集體決 定。

學校領導應賦權予校內的課程發展小組,統籌跨學習領域的連繫及協作、檢討與協調課 程實施的情況,並適時作出跟進建議。

學校應以實證為本,善用多方資料和不同的評估數據,包括但不限於校內測考、情意 及社交表現評估套件 (APASO)、校外評核報告、觀課及檢視課業、學習日誌和評估數據 等,定期收集教師、學生及家長的意見,了解學生的表現和需要,分析學生的學習難 點,以回饋課程規劃,並訂定改善策略和方案,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學校可引入多層面的「規劃-實施-評鑑」循環,優化課程的實施。在學校層面,可透 過所有教師參與課程評鑑,共同反思課程規劃的進展和成效,以及擬訂針對性的跟進建 議。在科目層面,可透過訪談、問卷調查、觀課、備課或科組會議,了解課程實施情況 和教師的需要,適時提供支援或調整實施策略。為讓學校領導和教師清晰掌握課程實施

(7)

2

反思問題

為回應各種轉變,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已經更新[ 詳見分章一:學校課程 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 ],學校將如何緊扣各課程更新重點而優化整體 課程規劃,以協助學生達至更新的七個學習宗旨?

學校團隊是否清楚學校課程規劃的理念和實施策略?他們的參與機會和程度 如何?

2.3.3 課程更新重點―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 多元策略 互相配合 課堂內外 全校參與

為進一步優化整體課程規劃,學校應聚焦以下的課程更新重點[ 詳見分章一:學校課程 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 ]及推行策略:

加強價值觀教育(包括生命教育、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

善用學時創造空間,促進身心均衡發展 豐富全方位學習經歷,促進全人發展 加強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強化 STEAM 教育、培養學生媒體和資訊素養 加強跨課程學習和閱讀,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提升評估素養,促進學與教效能

學校以「有機結合」、「自然連繫」、「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課堂內外」及「全 校參與」的方式,把更新重點融入整體課程規劃中。課程領導及教師透過通力合作,靈 活組織學時及課程資源,增加課程的彈性和學習的空間,並設計跨課程學習,體現不同 的課程更新重點。以價值觀教育為例,學校可因應辦學宗旨及學生需要,辨識須進一步 加強的價值觀教育範疇,然後貫通和滲透於不同的課程內容和全方位學習活動當中,有 系統地在課堂內外推展。

(8)

2

為擴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均衡發展,學校積極設計多元化而有 意義的跨課程學習經歷,帶動不同科組有效運用學時,包括「可供彈性處理的課時」(彈 性課時),或採用不同的聯課方式騰出空間,令學習模式變得靈活連貫和有趣味,以啟 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進一步為自己的學習賦予意義,愉快地成長。

學校加強統籌與協調不同學習領域/科目和組別合作,在整體規劃上可產生更大的協同 效應,一舉多得。例如 STEAM 專題研習、學生比賽/活動、戶外考察、服務學習、內 地交流活動等,能提供適切的情境和機會,拓寬學生視野和學習空間,讓他們綜合應用 所學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令學習經歷更有意義地相連互通。如科組可合作推動全校 參與教育局舉辦的多元化國民教育學生活動(如: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華萃薪傳――

全港小學中國歷史文化常識問答比賽、國家安全標語創作及海報設計比賽等),既能連 繫相關學習課題,亦能提升學生對學習國情的興趣,加強國民身份認同。

各科組參考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課程指引,充分了解課程應涵蓋的相關學習元素,並對 應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和課程更新重點,進行全面及分層檢視。學校應按辦學理 念、發展優次和學生需要等,縱向規劃小一至小六級的具體學習目標,並於各級橫向協 調,有機結合、自然連繫不同學習領域/科目課堂內外的學習元素和活動,讓學生能循 序漸進地學習和成長。

不論是主題式 (theme-based)(即不同科目配合同一學習主題)、跨學科 (inter-disciplinary)

(即圍繞共同主題連結各科共通學習元素),或超學科 (trans-disciplinary) (例如以解決 生活問題的探究式學習)形式,各科組都以多元策略、互相配合的方式共同推展各課程 更新重點工作,使學生的學習經歷更豐富。

所有教師擔當學生學習經歷的設計師、促進者及引領者,靈活地設計、組織課程及學與 教活動,採用適切的學、教、評策略,引導不同能力的學生有效學習;並且通過優化課 程與教學設計,總動員為學生創造空間,引領他們探索、選擇、想像、創造及體驗,讓 他們發展個人興趣及潛能,達至身心均衡發展[ 可參閱分章七:促進學習經歷的教師將 進一步闡述教師的角色 ]。

(9)

2

反思問題

為提升學生的體能、自理能力,以及培養勤勞、堅毅、責任感、合作等價值觀和態 度,學校會採用不同模式鼓勵學生體驗勞動,身體力行。有學校每天師生一同做早 操;有學校會在農曆新年前發動每班學生在課室一起「大掃除」;有學校每年為高 小學生設計兩日一夜的「自理營」;有校長親身帶學生到郊外遠足;也有學校利用 成長課教導初小學生生活技能(如摺衣服、綁鞋帶、製作小食);更有學校讓學生 協助打理校園中的植物,甚或嘗試在田園裡種植大米[ 其他示例可參閱分章七:促 進學習經歷的教師 ]。

國家已將「勞動素養」納入課程、課外及校外活動中,中小學設有勞動課,著 重要求學生體力勞動和手腦並用,以鍛鍊新一代的體魄、品德、意志和實作能 力。你認為本地學校可如何在課堂內外推動新增的首要培育價值觀「勤勞」?

學校有類似上述的活動嗎?如何進一步深化?如何自然連繫其他課程更新重 點?

是否能調適上述活動的規劃,在「勤勞」之外,同時涵蓋更多學習元素?

學校可參考以下示例一至五,在課程規劃中有機結合及自然連繫各更新重點,以促進學 生學習效能,達至不同的學習宗旨和學習目標。正如前述,每所學校的發展步伐與學生 需要會有所不同,學校可因應校情調整相關的切入點、學習範疇和結合方式。

示例一:透過整體課程規劃加強價值觀教育 (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

為提升學生國民身份認同,學校 A 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有機結合不同科目中有關 國家歷史及中華文化的學習元素,設計跨課程學習和閱讀,並延伸學習內容,自然 連繫至國民教育及國家安全教育,協助學生從小認識國家歷史,欣賞和傳承中華文 化。

(10)

2

示例一 A

策略性規劃跨課程學習

學校 A 成立跨課程學習工作小組,由課程統籌主任帶領不同科組教師,共同檢視 各科有關國家歷史及中華文化的學習元素,經商議後擬於發展校本課程首學年先以 常識科學習範疇五:「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作為切入點,連繫中文科的學習 目標和內容,重新組織小五的相關學習單元,整合不同的學習內容和重點,並調配 學時和學習資源,為學生在課堂內外設計豐富而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工作小組亦與 教師就循序漸進的原則達成共識,可建基於首學年的發展經驗,在下一學年持續深 化上述課程,包括連繫其他科目如視藝科、音樂科等進行協作,以及延伸至不同年 級。

示例一 B

有機結合中文科與常識科的跨課程閱讀

隨後中文科組教師同心協力,重新規劃小五的閱讀篇章,以「張騫出使西域的故 事」為題,連繫常識科有關「張騫通西域」的學習內容,並從第二學習階段(小四至 小六)的「建議篇章(文言經典部分)」及教育局「中華經典名句」中取材,讓學生通 過跨課程閱讀深入了解學習內容及加強價值觀教育。

建議篇章篇目 ( 文言經典部分 )(超連結按此)

(11)

2

中華經典名句(超連結按此)主題︰愛國情懷

出處 經典名句

范仲淹《岳陽樓記》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

中文科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出塞》及觀看短片,同時扣連常識科課題「張騫通西域」

的學習目標和內容,讓學生加深認識歷史。課堂上,教師亦引導學生比較兩位重要 的歷史人物―李廣和張騫為保衛國家所作出的貢獻,帶出兩人值得欣賞和學習的高 尚情操,從而自然連繫如堅毅、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等首要培育的價 值觀,以及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然後進一步介紹王翰《涼州詞》及有關愛國情 懷的中華經典名句,使學生了解保家衛國一直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並反思如何裝 備自己為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學校 A 教師並鼓勵學生到圖書館借閱教育局派發的

《我的家在中國》系列叢書,在下一節課堂上分享閱後感想,從而將中華文化的核心 價值和愛國情懷有機地融入跨課程學習和閱讀,加強培育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及陶 鑄優良品德。

示例一B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12)

2

示例一 C

善用學時豐富學生在課堂內外的學習經歷

為協助學生在中文科及常識科課堂以外延伸學 習,教師靈活運用教育局的網上學習資源 ―「中 華經典名句網上自學平台」(超連結按此)及國家 安全教育學與教資源:「國事小專家」互動問答 遊戲資源套(超連結按此),安排學生善用課後 空間完成輕鬆的自學任務,藉此照顧不同學生的 學習興趣、能力和需要,亦使他們的學習經歷更 多元化、豐富和整全。

教師帶領的 課堂學習活動 課堂前準備

[如跨課程閱讀、

觀看短片等]

引起學習動機 為學習作準備

多元學習經歷 參與、體驗與

反思

延展學習興趣 從學習中得到

成就感

扣連學習目標,貫穿學生整體學習經歷

課堂後延伸 學習任務

[如全方位學習活動、

自學任務等]

示例二

(13)

2

示例二 A

校情檢視階段︰從課程評鑑到規劃

學期終結時,校長帶領學校核心課程領導(包括副校長、課程統籌主任、科組主任 等)運用不同分析工具檢視學校課程,整理從不同渠道蒐集的數據資料如學生在不 同範疇的表現、不同持份者的意見等,根據小學教育七個學習宗旨和七大課程更新 重點分析學校現況,訂定新學年課程發展方向的初步建議。學校透過課程發展小組 會議、科目會議和全體教師會議等,讓不同科組的教師知悉有關建議,並作專業交 流,修訂和確認來年學校的課程發展重點,而不同科組在籌備新學年的課程發展計 劃時亦會相應地配合。

學校 B 完成校情檢視後,經過在全體教師會議討論,取得共識,優先加強發展「健 康生活方式」(七個學習宗旨之一),因為教師認同學生需要有強健的體魄,加上正 面的價值觀和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方可達至全人發展。

示例二 B

從課程規劃到實施階段︰跨科組協作

為有效幫助學生達至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學習宗旨,學校 B 領導層明白需要落實 課程更新重點,為教師和學生創造空間,善用學時。因此,學校成立跨課程學習小 組,突破以往由科組各自規劃課程的工作模式,提升為跨科組協作帶動整體規劃學 習經歷,讓學生從學習中感受樂趣和取得成就感,繼而自發成為終身學習者。

在校長的帶領下,整體課程規劃以「健康生活在校園」為主軸,配合一系列的全方 位學習活動,推動全校建立活躍及健康的生活模式。不同科組有策略地因應課程更 新重點,有機結合學習主題及調配課程內容,以不同形式自然連繫課堂內外的活動

(如:科本課堂及延伸活動、級本全方位學習活動、全校主題性活動或比賽等),並調 整學校時間表,善用學時以串連課堂內外的學習經歷,讓學生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

(14)

2

示例二 C

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的科組規劃舉隅

學校 B 教師重新規劃了課堂內外的學習活動,著意釋放空間,

鼓勵學生恆常參與運動,以達到世界衞生組織所建議的每天累 積最少 60 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簡稱 MVPA60),同 時配合教育局的「躍動校園 活力人生」計劃5,推動全體學生完 成電子版的體能活動日誌,以建立活躍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基於以往推行電子學習的成功經驗,學校進一步將媒體和資訊素養有機連繫科本 課程,以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學習時應有的態度和技能,建立明辨是非、謹言慎 行的價值觀,並重視個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沉迷電子網絡世界。

為培養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學校明白到需要家長的緊密配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因此,教師除了安排不同的學習活動(如標語設計、短片創作比賽、學生 獎勵計劃等),亦向家長推廣「健康校園政策」,提供更多機會讓家長參與其中,期 望家校合力營造一個讓學生健康發展的環境,共同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態度和 習慣。學校又邀請家長參與「健康生活」親子閱讀活動,與子女閱讀更多與健康生 活相關的書籍或文章。在推動跨課程閱讀之外,學校亦鼓勵家長與學生一同參與社 區服務活動,以構建活躍健康及關愛互助的學校文化,並付諸行動。

為進一步推動健康生活方式,學校設置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分享平台 —「課業 觀摩大變身」,鼓勵學生善用課餘空間進行有益身心的學習任務,然後以多元化、

創新的形式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分享平台讓學生有充分發揮個人學習風格 及創意的機會,既可照顧學生的多樣性,亦有助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精神。

(15)

2

示例二 D

課程監察與評鑑階段︰綜合經驗,優化規劃

在課程實施期間,各科組透過觀課、觀察學生的日常表現、檢視學生的課業及評估 資料,並定期蒐集教師、學生及家長的意見,由科組主席帶領教師在共同備課、學 期中會議等適時檢視成效和學生表現,並因應情況調整學與教的安排,互相協調及 支援。

至課程評鑑階段,各科組在跨課程學習小組的會議中匯報評鑑數據、成果、遇到的 困難及解決方法。由課程統籌主任帶領參與教師全面檢視課程成效,總結跨科組協 作的經驗及交流意見,並在全體教師會議中分享,作為日後持續發展跨課程學習的 參考。

善用學時有效學習 調整時間表 主題閱讀計劃 跨課程學習日 自主學習計劃

「課業觀摩大變身」

加強媒體及資訊素養 BYOD + 翻轉教室

「聰明 e 主人」

做個醒目網「樂」人 標語、短片設計

活躍健康校園政策 全校參與MVPA60

早上鬆一鬆 午間鬆一鬆

「舞動全人」

「你我同心做運動」

「動感相片大傳送」

健康生活 在校園

推動學生建立活躍 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養學生正面的價 值觀和態度,促進

身心健康

釋放全人發展 的空間 培養學生媒體

和資訊素養

「健康情緒巡迴劇」

「健康年宵市場」

跨地視像交流一綠色校園

「存心獎勵計劃」

「夾出好品格」

「堅拒有害身體物質」講座

「抗毒 On The Go」流動展覽車

「無煙拯救隊」互動教育劇場

「親子性教育」分享會 加強價值觀教育

(16)

2

示例三

學校 C 的整體課程規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強調讓學生從多元學習經歷中學習,持 續發展電子學習、跨課程學習及全方位學習活動,各科亦善用多媒體教材,以及於 教學設計中融合高階思維策略,以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及創新思維。為加強學生的 媒體和資訊素養,學校參考了更新的《香港學生資訊素養》6學習架構的建議,於 小一至小六設校本資訊素養課程,有機地連繫價值觀教育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元 素,課題包括:網絡使用時間表和約章、網絡禮節、網上資源搜尋、保護網上私隱、

預防沉迷網絡、網絡欺凌等。

學校多年來策略性地發展了涵蓋各科的雲端學習平台、電子教材、學習歷程檔案及 評估分析系統。建基優勢,學校亦與友校組織網絡計劃,進行備課、觀課、評課活 動,共同協作優化電子教學資源,並與其他學校分享推動媒體和資訊素養教育的成 果和經驗7,促進教師專業交流。

善用學時規劃學習

連繫價值觀 教育和健康 生活方式

運用不同學習和 提升評估素養評估模式

多樣性,誘發照顧學生 學生學習動機 引入跨課程

閱讀

全校/級本 全方位學習

活動豐富學生經歷

善用校外資源 專業能量,提升教師 優化學與教

校本資訊 素養課程

配合學習宗旨及 連繫七個課程更新重點

校本資訊 素養課程 (小一至小六) 電子閱讀

平台、網上 聊書 填色、標語 及漫畫創作

比賽

雲端 學習平台、

電子課本、

電子評估

資訊素養 教育試驗計劃

「網絡紅綠燈」

創意課程 / 創意3D打印

課程

媒體設計教學、

數碼藝術 資訊素養

聯網計劃

(17)

2

示例四

從綠色「生態園」出發推展可持續發展教育與 STEAM 教育

學校 D 一直致力推動環境教育,提供多元及生活化的環保活動 ( 如:環保劇場、環 保工作坊、環保大使計劃 ),以培養學生成為綠色公民。學校近年利用校園空間及 回收環保物料建造「生態園」,園內設有不同的學習區域,包括果園區、小動物區、

蝴蝶區、香草園、爬蟲教室、小花圃、陸龜飼養區、魚菜共生區及「與種同樂」區 等,不但提高了學生愛護自然環境的意識,更讓他們透過觀察及照料園內的動植 物,學會尊重和珍惜生命,體會愛與關懷的重要。「生態園」提供了一個全方位學 習的真實環境及共通課題,使學生能「跳出課室」愉快地進行探究學習。例如為解 決園內多蚊的問題,學生自發在網上搜尋資料,發現在園內種植香草可以驅蚊,遂 主動協助學校種植香草,寓學習於生活。

發展跨課程學習

學校進一步把價值觀教育、常識科及 STEAM 教學內容自然連繫起來,發展成跨課程 學習,提供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的機會。為配合常識科的學習 範疇「人與環境」,各級有一個課題到生態園學習;高小學生又會學習製作誘蚊器及 智能澆水器、運用編程技巧編寫「自動餵食器」及「生態園天文台」程式,以及參與 綠色耕種等,讓他們透過親身體驗學習,達至常識科及 STEAM 教育的學習目標。

(18)

2

示例四

各科延伸全方位學習

其他科組的教師亦利用「生態園」的真實情境讓學生進行全方位學習,例如學生在 生態園拍攝短片後,回到中文科課堂寫作;教師開設生態園 IG 及 YouTube 頻道介 紹生態園特色,為生態園的小動物舉辦網上見面會;視藝科教師帶領學生在園中素 描等,為學生提供豐富而有意義的學習經歷。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同時,學校會安排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生態園擔任不同的崗位,如照顧植物或 小動物,使他們肯定自己照顧者的角色,提升他們的社交技巧和自信心。

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學校以「生態園」作為跨課程學習的平台,不但協助學生達至不同的學習目標,而 且有效培養他們關愛、同理心、責任感、勤勞等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以及解決問 題和協作的能力。

常識科

學習範疇「人與環境」

知識、技能、欣賞大 自然、關注環保

綜合與應用、設計 循環、動手操作、

編程、電子學習

STEAM教育

關愛、同理心、責任 感、勤勞、合作、尊

重和愛護生命

價值觀教育 跨課程學習

全方位學習

照顧 學

生 的

樣 性

(19)

2

示例五

學校 E 按校情通過三年規劃循序漸進地優化 STEAM 教育,安排不同資源培訓及支援教師,

加強規劃校本的課程架構,讓學校課程從科 本學習逐漸延伸到跨課程學習,並有機結合 不同學習元素(如國家安全教育中的資源安 全、資訊素養等),自然連繫不同學習領域的 學習重點8,促進有效學與教。

關注事項 目標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策略大綱

優化 STEAM 教育;提升學生 掌握 STEAM 思維及技能

1. 培養學生掌握 STEAM思維、

技能及素養

創設環境

電腦室及常識室改善工程,增設編程及科 探專區

優化及規劃現行課程架構

優化及規劃常識科科學與科技活動 優化及規劃資訊科技科編程課程 規劃跨課程 STEAM 與資訊素養架構 推行抽離式 STEAM 培訓

發展抽離式科技學習元素 2. 培養學生以綜

合和創新的方 式運用不同與 STEAM相關科 目的知識和技 能,解決日常 問題

優化全班式 STEAM/STREAM 教育 成立跨課程 STEAM/STREAM 小組 優化規劃及實施 STEAM 教育

(規劃) (優化) 規劃跨課程 STEAM/STREAM 縱向課程架構

(包括計算思維 – 編程縱向課程架構)

(試行) (試行) 實施跨課程 STEAM/STREAM 專題研習 認識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及資源安全 (P.5-6) 3. 加強教師

STEAM思維和 技能

教師專業培訓 參與大學的支援計劃

鼓勵及安排同事進修相關的課程 舉辧到挍 STEAM 工作坊

(20)

2

2.4 善用學習時間

疫情導致的停課及半天面授課堂措施,為學校課程規劃確實帶來影響,但同時喚起各界關注 學生在課時以外獨立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專責小組建議學校為課程規劃加入更多彈性,善 用學時,給予學生更多空間實踐自主學習。

2.4.1 學習時間的概念

隨著社會環境和學習模式不斷轉變,課程規劃已不再局限於課堂學習和上課時間(即

「課時」)。學校宜進一步優化課程規劃,鼓勵學生有效運用學時,投入多元化及有意義 的學習活動。學時並非新概念,學生的學時包括:

課時(教師和學生上課的時間,但上課地點不限於課室)

上課以外的留校時間(小息、午膳、課後時間、開放日、考試時期)

假期 [ 學校可教導學生如何善用假期自主學習,例如閱讀、參加體育活動、網上學 習、參觀考察(包括本地、內地和海外)等,但同時要創造空間,讓他們可自主地運 用假期的時間充分休息或發展個人興趣 ]

上課日

學校假期和週末

培養興趣 遊戲

閱讀 休息 學習 體育活動 康樂

和朋友見面 學習 學習

家庭樂 內地交流

圖 2.3 學習時間的概念

(21)

2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 (OECD) 的研究9曾發現,單純增加上學日的課時、課後補課或自學 時數並未能自動提升整體學習表現,反而具質素的課堂學習更能為多數學生帶來效益。 上述研究亦指出學習動機及彈性運用學時的重要性,如學生能在其學時(包括課時及課 後空間)依個人興趣靈活自主地學習,成效會較顯著。由此可見,學習的質素不能單以 時數考量。基於學生可運用的學時並不是無限,如果建議進一步增加個別科目的課時,

又或在現行課程加入更多的學習範疇,只會增加課程的臃腫,並不可行,亦可能令學生 的學習壓力和教師的工作量大增,影響成效。

小學推行全日制10旨在給予學校更多彈性和資源以靈活運用課時,讓學生享有更多元化 及整全的學習經歷,並有充足空間和機會與教師互動,以及體驗群體生活,從而提升學 生的學習成效,促進全人發展。由於小學已推行全日制多年,學校應審慎檢視及優化各 項相關安排(如校曆表和時間表),配合全人發展所需,以達到全日制政策目的,如:

學術知識層面的學習或校內測考是否佔去過多學時?有否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即 所謂「留白」),以促進德、智、體、群、美五育的均衡發展?整體而言,學校有需要 反思如何有效推行全日制,讓學生享有更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和充足的全人發展空間,體 現小學全日制的積極意義。

為靈活對應網上與實體課堂學習模式並行的新常態,目前已有不少學校擬於疫後恢復全 日上課時實施新的時間表,重新調整上午的課堂時間,以騰出空間,把下午課堂改為綜 合課或體驗課(可參閱示例六)。有學校更增設「自由時段」,學生可按意願在下午參加 成長小組、服務學習、體藝及文化欣賞等全方位學習活動;亦有學校增設「導修課」,

讓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和支援下完成部分課業,或向教師提問,以鞏固課堂所學。學校 可參考上述的學時規劃,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和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為善用學時,教師可有策略地引導學生在周末和假期延伸多元化及有益身心的學習經 歷,例如閱讀、服務學習、體育活動、探索社區及大自然、網上學習、參觀博物館、文 化、藝術或科技展覽等,讓學生從中學懂自我規劃和管理時間,並建立健康的生活模 式,拓寬視野和思維,以帶來學習裨益。教師亦可配合課程需要,設計具思考性及趣味 性的學習任務,如以拍攝短片、錄音、簡報分享、參觀日誌,訪問親友、閱讀分享、做 運動、創作設計等,讓學生能在假期內享受餘暇,保持動力並延續至假期後的學習。

9 OECD (2011). Quality Time for Students: Learning In and Out of School. Paris: OECD Publishing.

10 小學全日制:

(22)

2

善用學時並非指不能在周末或假期內安排課業或輔導,而是教師需要仔細考慮學習活動 或課業的意義,以及是否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會否影響他們的作息和健康,以致產 生不同的負面效果。學校應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幸福感 (Well-being) 及情意需要 (Affective needs),積極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嘗試從調整課堂教學策略、鼓勵自主開放的學習氛 圍、改善師生溝通模式、建立同輩互助社群及健康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著手,並加強與家 長的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和合作,以創造學生全人發展的空間。

反思問題

善用學時並不是要求學生把所有時間用於科目學習,為甚麽?

當面對家長安排子女課後長時間參加補習班,學校應如何促進家校合作,為 學生創造空間?

近年不少教育持份者呼籲為學生「留白」,讓學生獲得充足的休息與閒暇時 間,學校可以怎樣配合?如何取得家長的支持?

2.4.2 上學日數及課時分配

學生每年均享有表 2.1 所示的上學日數(不包括學校假期和教師發展日)和課時(以日數 及時數計算)。學校在編排校曆表及時間表時,須考慮學生的成長和學習需要。

小一至小三(第一學習階段) 小四至小六(第二學習階段)

小學每學年的上學日數 190日或 88711小時

小學每學年的課時12 172日或 792 小時

表 2.1 全日制小學的上學日數及課時

(23)

2

有關擬訂校曆表詳情,請參閱以下網頁: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resource-support/guidelines-sch-calendar/

index.html

因應專責小組早前在公眾諮詢期間收集到有關小學的可供彈性處理課時(彈性課時)的意見13,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專責委員會(專責委員會)認同將彈性課時比率由 19% 提高至 25%,旨在為 學校拆牆鬆綁,增加整體課程規劃的彈性和跨課程學習的空間。各科組應緊密合作,互相協 調,靈活編配課時以回應及連繫課程更新重點,讓學生有更豐富整全的學習經歷。

學校宜按表 2.2 所列的建議,適當分配各學習領域/科目的課時,並善用騰出的彈性課 時發展課程更新重點,如進一步整合與加強價值觀教育、STEAM 教育、跨課程閱讀、跨 課程學習及全方位學習活動。學校可按校本情況和需要,考慮各級採用不同的方式安排 彈性課時。

學習領域/科目 佔總課時的百分比

中國語文教育 不少於 23%

英國語文教育 不少於 16%

數學教育 不少於 11%

科學教育

常識科小學 不少於 11%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科技教育

藝術教育 不少於 9%

體育 不少於 5%

可供彈性處理的課時 * 不多於 25%

六年總課時 4752 小時 (792 小時 x 6) (100%)

表 2.2 小學各學習領域/科目的課時分配14

13 專責小組最後報告 (2020):「在公眾諮詢期間,有意見認為應把小學的彈性課時的比率由 19% 提高至 25%,

以增加小學編排學習活動的彈性。」(p.12)

14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 ‧ 深化 ‧ 持續(小一至小六)》(2014) 的課時分配建議可參閱:

(24)

2

* 建議運用彈性課時的例子:

多元化的全方位學習活動,加強認識中華文化、《憲法》、《基本法》教育及國家 安全教育

安排與生涯規劃教育、媒體和資訊素養及健康校園等相關的講座/參觀 跨科內地交流考察活動

進一步推動跨課程學習/閱讀活動 強化 STEAM 教育

就上述各學習領域/科目的課時分配比率更新,學校需要整體檢視及調整部分學習領 域/科目的課時或節數,善用彈性課時跨課程學習,整合和串連中文、英文、數學、

常識等不同學習領域/科目的學習目標和內容。為協助學生建立活躍及健康的生活方 式,學校須為學生提供體育課,我們不建議學校減少體育的課時。我們亦不建議學校

「一刀切」增加體育的課時,因會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促進學生的體能發展不限於課 堂內,學校應以全方位學習方式善用彈性課時,並在課餘時間為學生適切提供參與體 育活動的機會,營造一個理想的體育氛圍,鼓勵他們盡早建立恆常參與體能活動的習 慣 ( 詳見示例十一 )。

增加彈性課時可讓學校進一步安排跨課程學習、閱讀活動、STEAM 教育、體育及全方位 學習活動等,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綜合應用不同學習領域/科目的知識,積極參與體育活 動,令他們的學習經歷更趨均衡、豐富和多元化。

要有效推行跨課程學習,學校領導需要持續動員不同科組的教師參與,適當安排教師的 工作分配,群策群力,以提升跨科組協作及運用彈性課時的效益。

反思問題

由於彈性課時已增加至 25%,有學校會更新時間表及增設校本跨課程學習的固定時 段;有學校規劃更多的綜合學習日(可參閱示例七);有學校重新編配各科的節數;

也有學校擬增加 STEAM 教育的學習活動時段。

(25)

2

你認為還有其他方式規劃彈性課時嗎?學校需要考慮甚麼因素?

因應建議課時分配的更新,學校應如何帶動科組整合和調適課程內容、教學 及評估的安排,善用增加的彈性課時?

各科教師應如何全面配合上述更新而調整學與教策略,以助學生有效學習?

2.4.3 為學生及教師創造空間

學校優化課程規劃及靈活地編排時間表,合理分配課堂學習、全方位學習、評估、小息、午 膳、導修課(可參閱示例八及九),以及考慮學生課後需要的自主空間,能創造空間和機會 以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學校可參考下列建議:

課程規劃及調適

參照課程發展議會各學習領域或科目課程指引的建議,按學生的程度和需要進行課程調 適,減少課程內容上的重疊,並關注小學年級之間的課程銜接和學習進程。

調整上課時間表及檢視各學科的課時比例,避免個別科目佔整體課時過大比重的情況,

並應定期透過課程評鑑檢視各科組運用學時的成效,適時完善。

因應疫情期間半天面授課堂安排所獲得的經驗,嘗試改善以往的課堂編排,重新規劃學 生在下午的學時,靈活編排跨課程學習活動的時段,為不同年級或能力的學生提供多元 化的學習經歷,以照顧學生的興趣和身心發展的需要(詳見示例十)。

透過配合課程的全方位學習活動(如不同主題的內地交流考察團,讓學生親身體會國家 的發展或文化歷史;參觀博物館,加深認識課程相關內容;參加由教育局安排的不同類 型、範疇和規模的比賽和獎勵活動等),延伸、擴闊及促進學生在各學習領域的所學,

與學校課程和課堂學習相輔相成,促進全人發展。

在規劃跨科專題研習時,彈性運用學時,提供足夠支援(如相關的政府或官方網頁、視 頻、適合學生程度的簡報或資料等),讓學生有更多空間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安排專 題研習周,或在時間表內編排每級相同的專題研習課節,讓全級學生同時參與相關的學 習活動或成果分享會。另外,可著學生預先在家中預習課題,進行簡單的資料搜集或觀

(26)

2

鼓勵學生善用資訊科技主動學習,教師亦多用互動的教學模式。運用多元化學習策略能 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參與課堂,給予學生更多空間互動討論、思考和匯報[ 相關建議可參 閱分章四:有效的學與教 ],繼而由教師配合課程宗旨及目標作總結。

完善評估及課業政策

學校評估政策應以「促進學習的評估」為前提,採用多元化和創新的評估模式,讓學生 感到教師和家長的肯定,對學習有信心和上進心。

定期配合學生能力和學習進程,檢視各級測考和默書的頻次、時間編排和份量,以免令 學生把大量學時用於測考、默書、小測等,窒礙學生的學習興趣。

改變評估的慣常做法,包括:小一上學期不設測考;推行趣味默書;增加學生自選題目 佔分比重;減輕期終試考核範圍的比重;減少測考日數;減少默書篇幅等。

推動教師善用電子學習工具進行如自評、互評等不同模式的進展性評估,以進展性評估 取代部分的總結性評估(如包括課堂表現或課後學習任務),並應用數據分析作出適時 回饋及總結[ 詳情可參閱分章五:評估求進 ]。

評估後教師應透過正面和具體回饋引導學生反思改進,批改不宜過於嚴苛[ 可參閱分章 五:評估求進附錄三 ],以免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及避免測考和默書後不必要的抄寫謄 改,令小學生花過多時間於改正,以致草率或未能完成其他課業。教師應透過評估了解 學生的學習難點,盡早提供學習支援。

毋須亦不應把教學時間用於機械式操練學生以應付「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亦不應為 準備 TSA 而要求學生放學後和假期中參加補課。

推行重質不重量的課業政策,各科設計有效益的課業代替偏重強記和抄寫的習作。任教 同一班的教師應該互相協調,適當地調節各科的課業量、完成期限或內容要求,避免做 成周末或個別日子的課業過量,影響學生的休息和睡眠時間[ 詳情可參閱分章六:有效 益的課業 ]。

(27)

2

靈活運用學習時間

善用班主任課、早會、主題學習日進行價值觀教育;亦可善用周會、小息、午息時間、

上課前或下課後全校性推廣藝術及體育活動,例如:音樂會、水墨畫展、健體操、舞蹈 及戲劇欣賞等,體現全人發展。

可鼓勵學生善用每天小息、課後或在周末培養恆常運動的習慣,以保持健康體魄,建立 活躍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透過體育活動進一步認識中華文化、推行國民及國家安全 教育和培養國民身份認同。

加強家校合作,鼓勵學生靈活運用周末及學校假期,在家長陪同或安全的情況下,自主 探索學習、發展個人興趣或參與社區活動,擴闊他們的視野和生活體驗。

善用彈性課時在時間表內安排特別時段,以便推行大組授課或講座、同級編組、分級活 動、全方位學習等(如閱讀推廣、跨科專題研習、體適能日或參觀博物館),一方面切 合學生的程度和多樣性,另一方面可靈活配合各種學習活動模式,發展學生不同的興趣 和共通能力。

善用試後課時,由教師悉心設計並提供適切而具建設性的回饋,提供機會讓學生有反思 個人學習的空間。同時可安排有意義的試後學習活動,例如:社區或校內服務、閱讀分 享、親子活動、生命教育計劃、體藝或 STEAM 活動、參觀博物館等。

反思問題

學校如何規劃學時以達至五育並重,全人發展?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小學教育學習宗旨之一,如何規劃學時,讓學生有足夠 的體育課時及運動時間?

學校如何編排時間表以配合強化 STEAM 教育?

學校可參考下列示例六至十一,靈活編排學時及優化課程規劃,以增加學生的空間,配合全 人發展的需要。

(28)

2

示例六:全日制下靈活善用學時

學校 F 為靈活運用可供彈性處理的課時,嘗試把各科目的課節編排在每天早上至午 膳時段之前;下午除導修課外,安排 45 分鐘固定時段,以確保有充足的時間進行 多元化的聯課活動或全方位學習。

在每星期一的下午時段,學校把以往獨立的周會、生活教育課和德育及公民教育課 整合,利用教育局的相關學與教資源或延伸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 極的態度。每星期三天的「綜合課」則可提供足夠空間進行跨學科專題研習、主題 閱讀活動、STEAM 學習活動、中華文化日、戶外考察、社區服務、綜藝匯演、參觀、

班際比賽等,有助學校發展更均衡的整體課程。

為鼓勵學生養成恆常做運動的習慣,學校除了舉行運動月、體育周、競技日等活 動,更安排每天學生在上課前做「活力操」,並積極參與教育局及不同機構主辦的運 動與健康獎勵計劃,又推行校本「親子運動計劃」,促進家校合作,共同建立活躍及 健康的生活模式。

時間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8:00-8:15 活力操及早會

8:15-8:50 8:50-9:25 9:25-10:00

10:00-10:20 小息

10:20-10:55 10:55-11:30

11:30-11:50 小息

11:50-12:25 12:25-1:00

1:00-2:00 午膳及/小息

2:00-2:30 導修

2:30-3:15 生命教育/班

級經營/周會 綜合課 綜合課 綜合課 興趣小組

(29)

2

示例七:透過跨課程學習日提供多元豐富的學習經歷

學校 G 重視發展跨課程學習,以助學生連繫與運用各科知識和技能,發揮潛能和創 意。學校每學年都會舉行連續兩天的「綜合學習滿 FUN 日」,內容不但涵蓋各科課 程、生活技能和體藝活動,而且切合他們的能力和需要,促進全人發展。通過參與 不同的活動任務,學生能在富趣味的學習情境中發展如媒體和資訊素養、解難、自 學、創造等共通能力,以及如責任感、勤勞、堅毅、保護環境、尊重他人等正面的 價值觀和態度。例如:

「遊戲空間 CEO」- 小六學生在首天先進行小組討論,各組設計和籌備在第二天為小 一及小二而設的遊戲空間。小六學生在過程中學會廢物利用、設計和布置遊戲、訂 立遊戲規則、宣傳、主持遊戲和指導低年級學生,並會主動在網上搜尋具鼓勵性的 座右銘,設計成書簽作為遊戲獎品。

「荒島求生記」- 小四學生在首天分組討論求生和求救策略,並構思運用有限的物料 製作工具;全級學生在第二天模擬荒島的情境中學習溝通技巧、生活技能、互助合 作、創意解難,最後進行口頭匯報和反思。

(30)

2

示例七:透過跨課程學習日提供多元豐富的學習經歷

時間 小一

動物嘉年華

小二 冒險王之旅

小三 點「紙」咁

簡單

小四 荒島求生記

小五 行行出狀元

小六 遊戲空間 CEO Day 1

08:15-10:15 百變小動物 (謎語、

摺紙、手影 )

遊戲萬花筒

(集體遊戲) 魔法小玩意 荒島尋寶 長大了 腦筋大擊撞

10:30-12:30 與動物有約 (設計問題、

閱讀分享 )

遊戲萬花筒

(閃避球 ) 與紙張玩

遊戲 我要活下去 「各行各業睇 真 D」、職業 體驗分享

製作 / 佈置 遊戲空間 13:30-15:00 動物萬花筒

(說故事、

音樂分享 )

紙上迷宮體

驗、迷宮 DIY 紙張變變變

(最後的話、同舟共濟 小結 )

招職、求職 知多 D、請教

「達人」

CEO會議、

「整裝待發」

Day 2

08:15-10:15

大會 (Face- 動物模仿 painting、模 仿動物舞步 )

歡樂遊一番 (參加遊戲

空間 )

魔法大舞臺 (實驗、修 訂、展示作

品及分享 )

同是天涯落 難人

(說話技巧、面試訓練 綵排、公布

入選名單 )

遊戲空間試 業、小二歡 樂遊一番

10:30-12:30 動物嘉年華

(校園巡遊 ) 設計賽道、

測試賽道

魔法大會 (首屈一

「指」遊戲 )

逃出生天、

勇者無懼、

訪問

哥」、職業輔職場「初 導處

換、檢討再角色大轉 出發 13:30-15:00 歡樂遊一番

(參加遊戲 空間 )

冒險王大激

鬥、反思 環保紙工作

坊、反思 劫後重生 (總結及反思 )

「達人」出招 (家長分享、

總結及反思 )

小一歡樂遊 一番、CEO 總結及反思

(31)

2

示例八:以學生為本 釋放休息和活動的空間

學校 H 一直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著意編排不同長短的「小息」、「大息」、「午息」

及「小休」時段,讓學生享有足夠的休息和遊戲時間;而教師和學生在 25 分鐘的「大 息」和 1 小時的「午膳及午息」時段可有更多溝通和接觸的機會,有助增進師生關 係。學校同時在校園內增設不少康樂設施及活動角,又開放各特別室,盡量提供體 藝活動和遊戲空間,使學生投入愉快的校園生活,增加對學校的歸屬感。

時間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8:10-8:25 早會/早讀/早操

8:25-9:00 9:00-9:35

9:35-9:50 小息

9:50-10:25 10:25-11:00

11:00-11:25 大息

11:25-12:00 12:00-12:35

12:35-1:10 午膳

1:10-1:35 午息

1:35-2:10 2:10-2:45

興趣小組

2:45-2:50 小休 小休 小休

2:50-3:15 導修 導修 導修 導修

(32)

2

示例九:善用導修課 為師生創造空間

學校 I 自上學年在各級時間表內增設導修課,並配 合優化的課業政策。例如校本指引訂明:各科教師 須避免安排不必要的抄寫課業;一致要求學生先做 自己感困難的課業,善用導修課請教老師;又或先 完成需要小組討論的課業;小一教師會善用上學期 的導修課,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執書包、寫手冊,

以及課業的格式要求,盡量讓小一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當天的課業,有效協 助他們與家長逐步適應小一的學習生活。

此外,學校每周另設教師專業發展時段,給予空間讓教師進行共同備課、經驗分享 或小組會議。為善用學時,在同一時段,學校亦運用校外資源,不時與外間機構合 辦親子活動及家長講座,又鼓勵家長與學生參加社區服務,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經 歷。

時間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時間

8:00-8:15 早會/早讀/早操 8:00-8:15

8:15-8:50 8:15-8:50

8:50-9:25 8:50-9:25

9:25-10:00 小息 9:25-9:45

10:00-10:20 小息 9:45-10:20

10:20-10:55 10:20-10:55

10:55-11:30 小息 10:55-11:15

11:30-11:50 小息 11:15-11:50

11:50-12:25 導修 11:50-12:30

12:25-1:25 午膳及小息 午膳 12:30-1:30

1:25-2:00 多元智能

活動 1:30-2:10 (2:10放學 ) 2:00-2:35

2:35-3:00 導修

教師專業發展

親子活動 2:20-3:00

(33)

2

示例十:在半天面授課堂安排下有效運用學時

在半天面授課堂安排下,學校 J 靈活應變,每天在上午完成所有科目課堂,然後運 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電子學習資源,在下午額外為學生彈性編排網上生命教育課、

周會、閱讀分享、班級經營和 STEAM 活動等時段;也包括網上導修課,由教師指導 有需要的學生在家溫習與完成課業;亦會製作教學短片,為未能跟上進度的學生提 供網上輔導。

學校重新規劃學時,有機連繫上、下午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放學回家午膳後仍可 自行參與多元化的網上學習活動,並能騰出空間自由選擇休息、做運動、遊戲或參 加其他興趣小組,有助身心均衡發展。

時間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8:00-8:15 早讀/早操/班主任課

8:15-8:45 8:45-9:15 9:15-9:45

9:45-10:00 小息

10:00-10:30 10:30-11:00

11:00-11:15 小息

11:15-11:45 11:45-12:15

12:15 放學

2:30-3:00 學生自行參與 :

周會/閱讀分享/ STEAM /生命教育/班級經營

3:00-3:30 網上導修課/拔尖保底

(34)

2

示例十一: 靈活善用學時 增加參與體能活動的機會 達到 MVPA60 的目標

學校 K 積極營造理想的校園體育氛圍,除體育課外,學校積極參與教育局的「躍動 校園 活力人生」“Active Students, Active People” Campaign (ASAP 計劃 ),並善用 ASAP計劃內提供的多項資源,包括精英運動員分享會、「活力健步跑挑戰賽」、「體 適能動作簡報示範」和「體能活動日誌」等,以全方位學習模式滲透健康生活相關的 知識、技能和態度,推動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達到在每星期平均每天累積最 少 60 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 (MVPA60) 的目標。

學校亦透過發展活躍及健康校園政策,在上課前、小息和課後時間,安排不同延伸 的活動,提升他們的體能活動量。學校鼓勵學生和家長於其他課餘時間/假期一同 做運動,提升親子關係。

時間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課堂前

30分鐘 輕輕鬆鬆做早操

鼓勵學生與家人 進行親子體能活動 第一至第二課堂

10分鐘 小休

第三課堂

30分鐘 躍動小息 / 全校健身舞

(開放操場/體育設施進行不同的體能活動 ) 第四至第五課堂

60分鐘

午膳 午息

(開放操場/體育設施舉行與體育相關的活動 ) 第六至第七課堂

體育訓練/興趣小組

(35)

2

參考資料

課程發展議會(2002)。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課程發展議會(2014)。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 ‧ 深化 ‧ 持續(小一至小六)。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相關網址

所列參考資料非遍舉無遺,以上只列出部分,以供讀者參考。

教育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renewal/guides.

html

教育局: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renewal/

taskforce_cur.html

教育局:《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

https://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renewal/guides_

SECG.html

教育局:《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補充說明

https://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renewal/

Guides/Supp_notes_SECG_Chi_20210628.pdf

教育局:《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2021)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4-key-tasks/

moral-civic/ve_curriculum_framework2021.html

教育局:中華經典名句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

chinese-culture/chi-culture-main.html

教育局:中國語文課程─建議篇章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

recommended-passages.html

教育局:「躍動校園 活力人生」計劃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e/asap/

index.html

教育局: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https://www.edb.gov.hk/il/chi

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

https://www.edb.gov.hk/tc/edu-system/primary-secondary/

applicable-to-primary-secondary/it-in-edu/coes.html

教育局:「STEM 教育」網頁

https://stem.edb.hkedcity.net/zh-hant/home/

教育局:小學全日制

https://www.edb.gov.hk/tc/edu-system/primary-secondary/

applicable-to-primary/whole-day-schooling/index.html

教育局:擬訂校曆表指引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resource- support/guidelines-sch-calendar/index.html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如善用學時、課程和教學上運用「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等)設計學習任務外 [ 詳見分 章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及分章二︰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有 機結合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數學教育組.

• 學校可依據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按其辦學宗旨及使命,並因應 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等,發展具校本

課程統籌主任召開跨科中期會議 報告及跟進相關年級跨課程閱讀/跨 科學習進行情況,提示及預告下學 期即將開展的跨課程項目,請科任

• 與資訊科技科、常識科、視藝科進行跨 科合作,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能力。圖書

近年來學校都積極發展 STEAM 教育,然而發展基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提供一個框架讓學校自行規劃和發展校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