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百年公共圖書館建築之規劃設計方式演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百年公共圖書館建築之規劃設計方式演進"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百年公共圖書館建築之規劃設計方式演進

Evolu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aradigms of Taiwan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Past 100 Years

吳可久 Ko-Chiu Wu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active Media Design,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mail: kochiuwu@mail.ntut.edu.tw

【摘 要】

百年來臺灣公共圖書館之規劃與設計方式甚具特色。從清治、日據到民國 70 年代、90 年代分別有工匠、官派建築技師、建築師、規劃委員、專業營建管理等 規劃設計專業人員投入相關工作;同時亦發展出使用者參與、建築計畫書、使用 後評估等不同作業方式,以將設計圖書館建築相關之使用機能知識提供給設計專 業參考。而圖書館員與建築師之間相互溝通,以共創發展好的圖書館建築,將激 發未來規劃設計方式之新方向。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aiwan public libraries evolved into unique features in the past 100 years. Different professionals, such as local masters, architectural engineers, architects, planning committee members,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CM) have devoted 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work operations. Different operational methods, such as Use Occupancy Evaluation, Planning Documentation, and Participatory Planning were also developed for librarians to submit library functional knowledge to design professionals. In order to co-create a good library building, librarians and architects have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to find a new direction to develop planning and design operations in the future.

關 鍵 字: 公共圖書館;圖書館建築史;使用後評估;建築計畫書;

使用者參與規劃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library architectural history;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planning documentation; participatory planning

(2)

壹、前言

百年來隨時代變遷與社會需求轉 變,臺灣公共圖書館之規劃與設計,有 許多不同之樣態與建設方式。回顧審視 過去的發展,公共圖書館在社會、科 技、經濟、政治外在環境演變、內部組 織作業與空間發展更異中,有許多不同 之觀念與具體作法。透過檢視上述規劃 設計方式與其發展成果,可為重新審視 臺灣現階段公共圖書館建築,提供一個 可供比較之基礎,及指引未來新的可能 發展。本文研究目的:

1. 審視百年中不同時期之重要公共圖書 館建築之發展及設計

2. 評析臺灣公共圖書館建築設計方式之 核心理念、課題

本文採用文獻分析方法,藉由不同 時期公共圖書館建築之文獻紀錄,歸 納當時營建條件、特性及常用之設計方 式,並抽取出重要的核心理念。後續在 建築設計管理觀點下,綜合比較不同時 期設計方式差異,作者從而論述圖書館 員及設計專業等從業人員在建設公共圖 書館建築時所會面對之課題,並提出建 議。

貳、不同時期公共圖書館建 築設計

百年來臺灣公共圖書館在不同政治 體制下,其經管制度有許多差異,也間 接造成公共圖書館建築之建設與設計有 許多不同之方式及型態。清治時期為私 人書院開放公眾使用,其後於日據時期

發展成公共圖書館,其設計方式因此結 合日據階段陳述之;差異較大者為日據 及民國時期,而中央級及鄉鎮級之發展 方式又略有差異,本文分成兩個階段陳 述各時期之發展、設計條件及設計方式 之演進。

一、清治日據時期之公共圖書館規 劃設計

臺灣公共圖書館建築發端於書院建 築。清代臺灣北部規模最大的書院為登 瀛書院,建築配置型態為前設照壁及惜 字亭,深四進且第四進是兩層樓建築用 為藏書樓;藏書樓建築造型為重檐燕尾 歇山式屋頂,一層設拱廊,二層有迴廊 及欄干。登瀛書院在日據初期改稱為淡 水館(李乾朗,1988),由此視之,當 時公共圖書館乃採用一般中國南方傳統 建築型態,應為清代匠人施作,其形態 並未針對圖書館典藏閱覽特性而有特別 之樣式。

(一) 日據時期中央級圖書館

日據初期公部門資源不足,因此由 民間挹注,公共圖書館之設置往往由私 人興辦之供公眾使用圖書館為基礎來發 展。以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為例,其設置 源於臺灣文庫,是因應皇太子婚慶,官 民蒐集得一萬五千餘冊之和漢洋書,於 1901 年 1 月 27 日在臺北城內書院街淡 水館,舉行開幕及開放大眾閱讀(曾堃 賢,1987)。

由於為向眾人勸募設置,因此有

「設立趣意書」(伊能嘉矩,1915)。

(3)

其內容說明設館緣於臺灣從「軍政」歸 復「民政」,為獎勵地處偏僻遙遠之南 海孤島發展人文,講求研學自修,調和 東西洋文化,因而企劃建設「公開文 庫」,並希望社會賢達贊助,文中並明 列發起諸人姓名。因此「臺灣文庫」設 館有強烈之政治目的與定位,同時圖書 資料之蒐集與應用,亦相對有管制。文 庫原係以會員組織成立,於 1901 年 12 月改歸「臺灣協會支部」管理,後「臺 灣協會」擴充改稱為「東洋協會」。

「臺灣文庫」仍附屬於「東洋協會臺灣 支部」。1906 年因臺北城實施都市計 畫(市區改正)而拆除充做文庫的淡水 館建築物,因而「臺灣文庫」封館(張 圍東,1995a)。1912 年再由「東洋協 會臺灣支部」的幹部,推舉「臺灣文庫 開設實行委員」,委由該「委員會」

進行審議調查決議,向內田嘉吉支部 長作成「答申(建議)」(伊能嘉矩,

1915):

「提議︰東洋協會臺灣支部,將其 所屬『臺灣文庫』藏書之全部,與該 文庫現在基金,以及從來為此公益目的 而保管之文件物品,加上支部盡力整 理、徵集之金額,全數獻納給總督府。

建議作為總督府的基本設施之一部,期 望『官設圖書館』之設立能最速付諸實 施。」

上述「設立趣意書」及「答申」可 以說是建築計畫書之前身,主要是說 明圖書館立館之目的及定位,然而對於 圖書館之機能組織與設施需求則未予說 明。因應官民大眾要求,臺灣總督府終 於 1914 年發布《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官

制 》( 伊 能 嘉 矩,1915), 從 而 設 置

「臺灣總督府圖書館」。

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設館之初,曾假 艋舺(即今萬華)祖師廟為臨時辦公 室,1915 年遷至總督府西北側之臺北 城內書院町彩票局(1907 年建)(林 景淵,2008)。廳舍為煉瓦(紅磚)起 造二層方形洋房一座,二樓充作書庫,

一樓則供閱覽、辦公和會議等用途,

另一樓房後有兒童閱覽室。1919 年時 建 地 面 積 為 1,292.73 坪,館舍坪數為 794.07 坪, 其 中 包 含 閱 覽 室 為 268.90 坪、書庫為 311.94 坪、辦公室為 28.41 坪、 其他 使 用 為 184.82 坪。1926 年 3 月底之閱覽席數共計有 358 席,其中包 含 150 普通席位、24 婦人席位、12 特 別 席 位、34 新聞雜誌席位、8 優待席 位、130 兒 童 席 位。1943 年 3 月 館 舍 面積已擴增為 867 坪,而閱覽室面積 也擴充為 237 坪,其中閱覽席數共計 422 席,其中包含 186 普通席位、24 婦 人席位、16 特別席位、44 新聞雜誌席 位、8 優待席位、144 兒童席位。

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彩票局館)之 建築師為近藤十郎(張子文、郭啟傳、

林偉洲,2003),畢業於東京帝大建 築科,師事英人 Josiah Conder。Conder 為明治維新時期,將歐式建築觀念帶入 日本之重要人物。近藤十郎身為日本第 一批受建築專業教育之建築師,因應 日本以臺灣為展示國力及殖民場域觀 念下,可以大膽實驗建設(李乾朗,

2001)。他於 1906 年抵臺任職總督府 官房營繕課,1920 年為營繕課長,曾 設計多類重要公共建築如臺北西門市場

(4)

(紅樓戲院)、臺大醫院舊館等建築。

郭中端(1983)指出日據初期臺灣 總督府營繕組織承攬官方的大小建築,

直到 1920 年中央地方官制改制後,地 方州政府所屬土木課方才執行小規模公 共建築營繕工作,且需經總督府營繕 課審查合格後施作。其後雖有黃俊銘

(2003)指出在營繕組織中,技手、雇 員皆為輔佐建築技師從事建築設計及監 造工作之看法;陳信安(2004)亦透過 訪談曾服務於臺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的 李重耀先生,說明臺灣日治晚期,營繕 技師主要扮演設計監督角色,技手則扮 演實際設計繪圖角色。由此可知,日據 時期之臺灣公共建築是由官派建築技師 及其下屬專業人員(公務員身分)進行 規劃設計。此類建築師有其專業訓練,

設計建築專案著重以建築專業之立場,

對於業主需求如何轉化成設計內涵,在 無圖書館員溝通設計條件及無市場競爭 下,可以自由發揮,兼之其時圖書館建 築機能單純,構造設施並不複雜,因此 可以官式建築外殼造型搭配圖書館機能 之方式來設計,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由彩 票局建築改作可為例證。

設 館 20 年 後, 臺 灣 總 督 府 圖 書 館因館設陳舊及藏書飽和,而於 1935 年提出擴建需求,然因建地坪數總計 1500 坪,所需經費竟高達 108 萬日圓,

以致未能興建。其圖書館新建理由書如 下(臺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先導 計畫,2007):

1. 現在的館舍係於明治 39 年所建造,

作為彩票局舍。爾後充作圖書館以 來,在管理上,使用上及對閱覽者造

成諸多不便

2. 本館藏書包含一般參考書,通俗圖書 及古今珍貴的臺灣資料和南洋資料,

約 14 萬冊,價值甚大,而日本內地 圖書館所藏此書甚少;因此,東京、

京都兩所大學經常來館作專門研究,

而本館書庫並無防火設備,如遇火 災,不堪設想。

3. 閱覽席狹隘,容納的閱覽人員有限,

然而普通閱覽室原 150 席增加到 180 席位,仍無法滿足民眾的需求。

4. 圖書館之三大要素:職員、圖書、建 築物,然而這三要素總督府圖書館仍 無法達到要求標準,使圖書館的機能 無法發揮到預期的效果。

由於以上緣故,彩票局所設計之建 築,不適合充作圖書館,無防護書庫安 全設備、閱覽席空間狹小,對於本館服 務的目的及效能,實感憂慮。昭和 3 年

(1928),總督府獎勵及振興本島圖書 館事業,各地方都有新設公私立通俗 圖書館,如新建之臺中州立圖書館、新 竹州立圖書館等,本館是全島唯一的參 考圖書館,並且也是圖書館的中樞;因 此,新建總督府圖書館因趨勢需要,充 分發揮圖書館功能、輔導全島圖書館事 業,發展振興社會教育的新紀元。

其後因圖書驟增,每年採購四千至 五千冊圖書,書庫無法容納,於是利用 樓下走廊,靠壁之處放置書架;另在特 別閱覽室區,亦放置書架充作書庫,並 於 1939 年,再提出新建圖書館兒童室 的計畫,於 1940 年預算通過,在該館 前庭建造 72 坪的木屋,作為兒童圖書 收藏及閱覽的場所,原館內之兒童閱覽

(5)

室充作書庫,以疏解日益增加的圖書壓 力。可見當時在資源有限下,圖書館以 調整內部空間使用之方式,並將干擾性 較大之空間移出另設,來解決增加書籍 典藏問題,此外典藏空間不足,亦可以 另立分館方式解決。

臺灣總督府另於 1940 年 9 月 6 日 增設專門圖書館─南方資料館,配合日 本南進東南亞之帝國擴張政策,臺灣總 督府外事部早自日本大正 3 年(1914)

即已著手蒐集南方資料,發行有關南方 之書刊,並設有臺灣南方協會,負有 用科學方法實地調查及人才養成教育之 任務。後宮信太郎捐贈 100 萬元給臺灣 總督府成立財團法人南方資料館,以蒐 集調查南洋地區及中國南方一帶的政經 文化資料與書籍(張圍東,1994);並 由 1927 年起即擔任臺灣總督府圖書館 館長,且對推廣臺灣圖書館事業非常有 貢獻之山中樵來創設南方資料館(國家 圖書館,2004)。南方資料館位於臺北 市基隆河畔圓山町 86 番地,佔地面積 有 2,355 坪,包括本館、別館(林伯壽

的住宅改建),一樓為各部室辦公處 所,二樓則為書庫,並配置圖書曬印 機、圖書映讀機及圖書裝訂機等,設有 研究室提供讀者使用,書庫藏書總數逾 4 萬冊(林小昇,2011)。二次世界大 戰後,南方資料館的建築曾改為臺北招 待所(Taipei Guest House),又改美國 臺灣防衛司令部(U.S. Taiwan Defense Command),1979 年中美斷交,美軍 臺灣防衛司令部撤離。該處土地上的建 物現已拆除,然從文獻圖片視之,仍為 機關造型且以自然通風為主之建築型 態。

(二) 日據時期鄉鎮級圖書館

日據時期除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外,

其他圖書館之發展模式亦頗為類同,

大體上針對特定圖書館定位與目的,或 由私人或以會員方式募集與借用館舍,

其後因服務開展與常規化後設立專有館 舍,並在服務經年後面臨擴張問題。

早期私人興館可以私立石坂文庫為 代表(張圍東,1995b),該文庫為原

1:南方資料館本館外觀    圖 2:南方資料館文獻整理室內部

圖片來源:南方資料館報第 2 號,1943 年

(6)

有參與中日戰爭之退休軍人石坂莊作,

1909 年於「基隆市日新町一丁目三番 地」,也就是今日基隆市義一路的臺灣 銀行基隆分行右側設立。據紀錄(曾堃 賢,1987):

石坂文庫館舍建築文庫為寬二十四 尺,深三十六尺的二層樓建築物。樓 下為石造水泥混凝土建築,樓上係木 造瓦房。二樓設有男女分開的閱覽室 及 書 庫, 樓 下 另 設 有 報 章 雜 誌 閱 覽 室、喫煙談話室及書庫等。整棟館舍 面 積 計 二 十 四 坪, 總 耐 重 約 為 一 萬 二千九百六十貫目(實為四萬八千六百 餘公斤)。樓上書庫設有長十二尺,寬 二尺五寸,高十尺的連結式書架六排;

樓下有長九尺,寬一尺五寸,高七尺的 獨立式書架四座;約藏有八千餘本書

(日後擴展至近兩萬本);其他尚有新 到圖書展示架,未整理圖書架,參考書 及文具陳列架若干。二樓閱覽室除設有 男女分開的座位外,並陳設有閱覽用圖 書目錄台,桌椅若干。樓下設有報章雜 誌陳列架等,供民眾自由閱覽。文庫庭 院亦設有角力場、機械體操設備、擊劍 道具等運動健身器材,免費供閱覽者借 用。

因此石坂文庫是結合圖書設施與地 區活動中心,供大眾知識交流兼娛樂 使用之建築型態,古代羅馬卡拉卡拉大 浴場附設有圖書館可以類比。此外因應 設館募集目的,有石坂文庫設立趣意書 說明當時之臺灣全島中無一完全之圖書 館。市面所賣書籍不佳,且個人藏書家 者絕少,為了母國(日本)人來臺灣能 有長居之心,達殖民目的,「智育日進

完備,導社會而使之好學,以得附于母 國之文運,因為當務之急也。」兼之基 隆為交通要港,自內地(日本)來者,

必先經該港,而基隆無一中等學校,無 一書林、智育設備,可供來臺者準備調 查材料,因此累年不倦購置圖書設立該 館,至於設館基金則由石坂本人提供。

石坂文庫後因支持乏力,捐贈日本政府 為基隆文庫,建築毀於二戰戰火。

二十世紀初之日據初期尚有類似圖 書館之組織,且實際公開藏書提供閱 覽,可視為「準圖書館」,如臺南廳員 讀書俱樂部、桃園文庫、臺北艋舺閱報 社、宜蘭文庫、臺中廳管內學校巡回文 庫,茲略加說明如下:

臺南廳員讀書俱樂部 1904 年由臺 南廳在職職員組織而成,廳長任總裁,

功能為洽購新刊圖書、交互閱覽。

桃園文庫為 1911 年西美波桃園廳 長,蒐羅保存該地臺灣人所藏有益文 書,並集合新刊圖書,將「文庫」附 屬於桃園街文昌宮,以廟宇部充當「文 庫」,供公眾閱覽。1913 年遷至文昌 公園附近新舍(今老人會館),正式 稱為桃園文庫,藏書 3,300 餘冊,為當 時桃園境內唯一圖書館。桃園文庫是一 層洋風磚造建築物,有石灰泥線腳下簷 及小山尖門楣,轉角有轉角石,具埋入 式的落水明管與洋式開窗(林一宏,

1998)。

臺北艋舺閱報社 1912 年由艋舺街 臺灣人所組織。主要目的為蒐集日本、

中國發行報紙雜誌及新發行日文漢文各 種圖書,供讀者閱覽,於龍山寺內一房 設置,由紳士吳昌才(1883 ∼ 1928)

(7)

擔任「社主」,主掌事務。

宜蘭文庫係 1912 年宜蘭街官民有 志者所組成,在「宜蘭俱樂部」內之一 室設置,主要是藉蒐集國內外圖書,方 便公眾閱覽,以資智德修養。

臺中廳管內學校巡回文庫係 1912 年臺中廳管轄之各小、公學校的內地人 教員及臺灣人訓導所組成,其目的為購 求教育者進修之相關新刊圖書,藉巡回 文庫方式交互回覽,並由廳學務係綜理 其事務,1929 年(昭和 4 年)設立新 館(現為合作金庫銀行臺中分行)原本 為方形街廓中的 L 型圖書館建築物,

在後側留設有相當寬闊的開放空間,配 置有圓型水池及庭園植栽等,內部為玄 關、置物空間、演講廳、閉架式書庫、

一般閱覽室、兒童閱覽室、婦人閱覽 室、新聞閱覽室等,閱覽室兩側有廊 道,是折衷主義風格建築造型(臺中市 文化資產處,2013)。

由上可知,當時地方鄉鎮顯然是以 類似俱樂部之方式,藉由該組織可資利 用之部分空間(如廟宇)組成圖書館,

同時功能更在乎將有限書籍推廣教育利 用,因此圖書館內部空間可能僅為一般 書架及閱覽座席等。鄉鎮圖書館之推廣 建設在日本政權穩固後,1923 年由臺 灣總督府公布「臺灣公立私立圖書館規 則」,1927 年臺灣圖書館議會在臺北 成立,此後臺灣地方鄉鎮圖書館紛紛成 立。至 1943 年除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及 南方資料館外,全臺灣共有 93 所圖書 館, 州 立 2 所,市立 9 所,82 所為街 庄(鄉鎮)圖書館,藏書 35萬冊左右。

以新竹州圖書館建築物(前身為

「新竹街圖書館」)為例,位於文化 街 8 號(新竹東門城附近),本是為了 紀念 1923 年日本皇太子裕仁訪問新竹 而籌款興建,完工於大正 14 年(1925 年)。新竹州圖書館建築風格簡潔,方 正穩重,已漸漸擺脫大正初期「樣式建 築」追求華麗的風格,建築的外貌有現 代建築的特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0),也顯示當時圖書館普及化下,

追求實用而非官式威權意象之建築型 態。

二、民國 38 年至 102 年時期之臺 灣公共圖書館建築規劃設計

民國 38 年至 102 年為臺灣公共圖 書館蓬勃發展時間(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2),公立公共圖書館館數從民國 39 年(20 館 )、60 年(41 館 )、70 年(135 館)、80 年(310 館)、90 年

(506 館)到 100 年(523 館)。歷經 戰後初期之停滯、經濟起飛、十大建 設、十二項建設、新十大建設重要時 期,對臺灣公共圖書館建築之影響甚 鉅,建築設計方式亦與日據時期有所差 異,而中央級圖書館之建設往往起帶頭 作用,因此分中央及地方兩級陳述。

(一) 中央級圖書館

中央圖書館早於民國元年即有規劃 之議,嗣後因戰亂或遷重慶、戰後或 遷南京。民國 37 年中央圖書館奉命精 選珍藏文物裝箱運至臺灣並存放於臺中 糖廠倉庫。民國 38 年與其他機構合併 為「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

(8)

處」,並減縮為中圖組。民國 39 年聯 合管理處於臺中縣霧峰鄉北溝北麓所建 的新庫房落成,民國 43 年奉令恢復設 置國立中央圖書館,民國 44 年遷入南 海路 29 號植物園內臺灣省國語推行委 員會舊址(日治時之建功神社舊址,井 手薰設計),因此原建築並非專為圖 書館建築所設計。民國 71 年,中山南 路新館工程動工;75 年中山南路新館 舉行啟用典禮。民國 85 年正式易名為

「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為建築師 針對圖書館功能所需而特別設計之建 築,其造型採用現代水平屋頂、淡灰紅 色外觀,具有透明天頂的中庭,利用開 架式典藏塑造安祥閱覽氛圍「大書房」

(李宗慈,1990)。依據「中圖」遷館 後第一份該館簡介所述:

「這是一座專為國家圖書館設計而 建造的圖書館,它的建築設計融和了人 文與科技的精神,一方面創造了『人書 合一』的研究閱覽環境;另一方面採用 現代化的設備,以適應資訊時代管理上 的需求。他的開放性大空間觀念,不僅 便於讀者利用,更考慮到未來業務的發 展」。中圖原設計構想,整個閱覽區全 部就是「你我的大書房」。

圖書館建築應與周遭環境相配合,

因中圖鄰近的中正紀念堂及文化中心

(兩廳院)均是中國傳統式建築物,因 此中圖的造型決議為「應表現我國獨 特之風格與精神,但不必拘於傳統形 式。」

國家圖書館建築是採用競圖方式,

由教育部國立中央圖書館遷建委員會 工作小組(1978)提出國立中央圖書

館遷建計畫書。成功大學教授賀陳詞

(1978)針對中央圖書館的建築計畫提 出說明;喻肇川建築師與臺灣大學土木 研究所所長茅聲濤教授亦針對圖書館建 築理念說明圖書館建築型態及需求,然 而均為指引性的撰述,對於圖書館實際 的規模推算、營運需求及營建組織企劃 等,並未詳細說明。後因應公平起見,

以政府當時常用的公共工程營建方式,

1980 年採用報紙公開招標建築競圖形 式進行,由教育部聘請建築界、圖書館 界專家學者及有關機關代表組成評審小 組,以複選方式評選而定,評選結果由 陳柏森建築師事務所得標。董雲樵、陳 柏森、陳勝彥(1987)等分別以建築師 立場,從建築設計、文化背景、設計隨 想等談及該館從都市環境到室內細部的 表現理念,來說明該圖書館之設計。上 述新館規劃設計模式,已經引入當時國 外常用營建方式,將規劃與設計分成兩 階段,由專家(教育部聘委員及大學教 授)任規劃之責,研擬建築計畫書,

另由建築師創作設計方案經由甄選而 進行圖書館之設計工作。新館於 1986 年落成啟用,為地上七層、地下二層 之建築,總樓板面積 40,000 平方公尺

(12,000 坪),規劃可典藏 250 萬冊,

實際儲存 100 萬冊即超過負載。國家圖 書館建築歷經多年使用,因館藏不敷容 納,近年採用不同典藏媒體分開收藏閱 覽分館之方式來因應,如利用實踐堂

(大會堂型式)舊址改為國家圖書館藝 術暨視聽資料中心,因裝修規模不大仍 採用建築師競圖招標方式。

另外 1945 年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

(9)

公署圖書館(臺灣省圖書館)接收總督 府圖書館及南方資料館,1947 年更名 為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1967 年新建 四層樓高之圖書館(如下圖 3),設計 者為利泰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技師為畢 業於大陸天津工商學院土木系之沈大魁

(臺北市網際網路執照存根影像查詢 系 統,2007), 慧 明 營 造 廠 承 造, 樓 地 板 面 積 7,789.72 平方公尺,建造經 費 7,665,000 元,並與臺北工專分割土 地後改名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曹 永禮,個人通訊,2013)。建築設計採 用當時現代簡約呈現結構風格。後因不 敷使用,經「覓地撥用計畫」、「工程 開工計畫」到「館務搬遷計畫」三階 段,在 2004 年新建中和新館,為地上

七層、地下三層,樓地板面積逾 60,000 平方公尺,於 2013 年改名國立臺灣圖 書館。中和新館為涂秀瑋建築師所設計 監造,德寶營造股份有限工程承造,是 臺灣年輕建築師結合國內圖書館員經驗 而摸索設計之結果。建館時期適值政府 經費充沛,是國內空間規模最大之國立 圖書館,興建過程中則較多波折。

1947 年臺中州圖書館更名為省立 臺中圖書館,1967 年擬遷建於臺中公 園內。1968 年因應臺中建設文藝活動 中心及臺中圖書館遷建計劃一併實施,

但是限於土地面積無法擴增,因此圖書 館為十層樓高,並附設多目標集會演藝 的中興大會堂,全部面積約 13,700 平 方公尺,是當時唯一全省性的公共圖書

3:1967 年興建之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為現代主義結構表現造型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10)

館,實質上與中興堂,成為臺中市文 化、社教與民眾休閒的中心(李宗慈,

1990)。1999 年改隸為行政院文化建 設委員會轄屬國立臺中圖書館,以有效 提升公共圖書館經營與資訊服務,並於 2013 年更改為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之興建模式與前相 比,除選址歷經多層政府機關討論定 案,規劃階段委託陳勝彥建築師事務所 進行建築計畫書之製作,尚有專案營建 管理廠商亞新工程顧問公司來協助業主

進行籌建事宜及徵選建築師,由潘冀建 築師事務所競圖拿到標案,建築造型成 流線設計,施工複雜(如圖 4)。圖書 館建築營建標案實際分成土建機電標、

室內特別裝修標、數位設施建置標、數 位內容建置標等,也說明全球化下臺灣 之大型公共圖書館建築設計案參與團隊 多元化,而管理層面複雜,圖書館員需 要建築專業以不同之方式,協助其進行 圖書館建築之建設。

4:2012 年興建時之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有流線外型外牆框架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11)

(二) 縣級與鄉鎮級圖書館

本文將臺灣光復以來之公共圖書館 建築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縣市圖書館時 期【 民 國 34(1945) 年 至 65(1976)

年 】、 縣 市 文 化 中 心 時 期【 民 國 66

(1977) 年 至 87(1998) 年 】、 縣 市 政府文化局時期【民國 88(1999)年 迄今】。

日據時期臺灣(含澎湖)有九十餘 所不同規模的公共圖書館,光復後民 國 35 年 10 月卻只有 13 所:1. 臺灣省 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2. 臺北市立城北 圖書館;3. 臺北市立松山圖書館;4. 基 隆市立圖書館;5. 臺北縣立宜蘭圖書 館;6. 新竹縣立圖書館;7. 省立臺中圖 書 館;8. 臺中縣立清水圖書館;9. 彰 化市立圖書館;10. 嘉義市立圖書館;

11. 臺南市立圖書館;12. 屏東市立圖書 館;13. 澎湖縣立圖書館,源於「因戰 爭破壞,瘡痍未復;經費短絀,無暇顧 及」與「因藏書多係日文不合需要,致 未能流通,而均陷入整頓狀態中。」

(林景淵,2008)其後建設緩慢,林淑 婷(2000)說明 1968 年至 1976 年間,

陸續有 15 個鄉鎮成立圖書館,各館藏 書在一萬至二萬冊,然因館員缺專業訓 練、短少經費或主管單位不重視,營運 狀況亦不理想。

至 1977 年政府決定要進行十二項 建設,其中一項為 : 「建立每一縣市文 化中心,包括圖書館、博物院、音樂 廳」預訂自 1979 年至 1983 年分別完成 各縣市文化中心,並增加了 103 所鄉鎮 圖書館。1980 年代起臺灣各縣市陸續

興建了許多文化中心,大多以大量體、

整體設計的方式來容納不同機能的空 間,基本上並無詳細建築計畫書,而由 建築師或以競圖方式提出設計答案,得 標後並由建築師進行細部設計及監造。

以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為例,由謝英俊建 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雖採取分散量 體,而以座東北朝西南之演藝廳為中 心,其前是戶外劇場,西北側是美術 館,東南側為圖書館,後面為計畫最後 興建的博物館。設計者以聚落型態理念 來回應文化活動的多樣性及有機性,有 利於分期計畫,及因應新竹風遮蔽效應 設計出大小不一戶外空間,同時應用清 水磚,表現出現代設計中著重材料質感 之呈現,在室內利用沖孔板及輕鋼架以 呈現傳統與現代的對立,在 1990 年代 為摩登的設計思維及作法(文建會,

2006)。

林淑婷(2000)指出快速建設下,

至 1998 年止臺灣省有 340 鄉鎮公共圖 書館(含第二分館)。連宏基(1993)

以臺中縣鄉鎮圖書館為例,進行鄉鎮圖 書館建築之使用研究,其中,各館樓地 板面積平均值為 760.7 平方公尺,獨棟 館舍與合用館舍約各佔一半數量,顯 示當時學術界已系統性使用調查鄉鎮公 共圖書館建築空間。作者在 2000 年調 查彰化縣各鄉鎮圖書館建築樓地板面積 如表 1,說明大部分館舍均不滿 1000 平方公尺,建造年代則集中於 1983 至 1997 年間。

(12)

(三) 民國 90 年代之公共圖書館之 更新改造

歷經 20 餘年之使用,民國 70 年代 所興建之公共圖書館,無法滿足社會進 步所導衍生之多元化功能需求,因此政 府投入經費進行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改 造。民國 91-92 年「921 重建區公共圖 書館經營管理金點子計畫」,補助 921 地震受損館 9 館;92-93 年「公共圖書

館空間及營運改善改善計畫」預算經費 超過 11.2 億元;前置作業到全部結案 僅 1 年 4 個月,且計畫採競爭型計畫,

邀請專家學者擔任委員成立輔導團協助 計畫執行,總計 353 所圖書館提報申 請,經各縣市文化局初評及輔導團委員 複評,最後由行政院文建會覆審,計 301 所 圖 書 館 受 輔 助 改 造。 至 98-101 年另有「公共圖書館閱讀環境與設備升

1:彰化縣鄉鎮公共圖書館面積表

名稱 埔心 大村 田尾 竹塘 和美 鹿港 大城 線西 館藏

(冊) 34,315 11,000 15,911 22,901 42,465 23,323 35,329 24,515 面積

(平方公尺) 225 788 784 163 1,041 346 255 147 年代

(民國年月) 72.11 79 82 75.6 78.9 78.10 77.5 名稱 溪幻 伸港 溪湖 田中 芬園 秀水 埤頭 社頭 館藏

(冊) 11,164 22,500 16,292 30,600 18,000 12,990 15,102 22,400 面積

(平方公尺) 608 1,137 637 312 298 227 645 350 年代

(民國年月) 83.1 83.5 77 80.2 83.1 名稱 員林 二林 永靖 埔鹽 芳苑 花壇 北斗 福興 館藏

(冊) 27,620 16,000 9,122 23,039 16,000 29,325 31,730 16,500 面積

(平方公尺) 834 1,211 206 500 255 761 424 439 年代

(民國年月) 69/85 80.2 79 81.10 86.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3)

級 計畫 」( 周孟香,2010)。98 年閱 讀環境部分,共補助 47 館;設備升級 部分總計補助 138 館。99 年閱讀環境 部分,共補助 45 館;設備升級部分總 計 補 助 63 館( 曾 淑 賢,2010)。100 年閱讀環境部分,共補助 39 館;設備 升級部分總計補助 79 館。101 年閱讀 環境部分,共補助 27 館;設備升級部 分總計補助 18 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 館,2014)。

上述改善重點在:1. 以讀者為本的 閱讀環境;2. 活化溫馨有趣的閱讀空 間;3. 設置便捷周全的資訊化空間;

4. 永續經營圖書館,成為書香閱讀好鄰 居。

此類改善工程雖仍以招標建築師提 供設計,然而實際運作過程中,輔導團 委員往往具有核准圖面權利,從而輔導 圖書館員對未來完成設計圖有深入之了 解,是另一種專業營建管理人員輔導之 形式,也促使圖書館員「使用參與」設 計獲得更深化且細緻的投入。

參、公共圖書館規劃設計方 式之核心理念與課題

臺灣百年公共圖書館建築規劃設計 營建之歷程,從清代書院、匠人製作模 式,到日據時期官派建築技師結合技手 專業設計、營建會社建造;民國 40 年 停滯,民國 50 年代由大陸來臺之執業 建築師設計重要圖書館,由民國 70 年 代官派委員規劃、競圖招標徵選出年輕 本土建築師設計監造、營造廠建造;民 國 90 年代後引入專業營建管理人員協

助業主、國際競圖徵選建築師、營建工 程因應工程特性分成建築物外殼、內 裝、資訊設施、資訊內容等標。其實彰 顯社會專業分工以因應越來越複雜及大 型化之工程營建需要。

而公共圖書館建築之特質,尚因應 服務社會大眾而需要著重「使用機能」

之滿足,隨著資訊科技進步,社會大眾 對於圖書館之使用服務水準及服務介面 多元化要求,也促使圖書館建築空間之 規劃、設計及營建越發困難與重要。因 此在公部門資源與制度限制下,圖書館 員與設計專業彼此溝通合作,以及圖書 館員管理與讀者使用機能之經驗如何融 入規劃設計方案,來避免未來實際建設 成果不符使用、在可行之設計營建模式 與利用建築計畫書溝通理念下,共創好 的圖書館建築、將是圖書館建築規劃設 計興建時須檢測的三個核心理念。

一、業主與建築專業整合設計決策

(外部條件)

清代書院為匠人所作,因此業主及 營建商已經區分。日據時公共圖書館設 計,業主雖有「設立趣意書」,然內容 主要說明設館目的,推測當為建築設計 專業人員與業主當面溝通設計細節,交 由營建會社施作,是為營建專業方面已 經區分為設計與營建兩階段;民國 60 年代雖為設計、營建兩階段,然建築師 已經非官方身分,需要爭取業務,此時 尚以建築師之專業技能為主,為業主提 供設計服務;民國 70 年代委員規劃、

建築師設計監造模式,已將設計區分為

(14)

規劃與設計兩階段;民國 90 年代後引 入專業營建管理協助業主,其實已將業 主與設計間區分為企劃、規畫、設計三 個階段,業主由專業營建管理人員協助 企劃來做好業主的職責。國立公共資訊 圖書館案例更採用營建快速分包(Fast track)模式將土建、內裝、數位建置等 工程分開,是為營建工程亦區分為不 同階段,以因應圖書館建築類型因為 著重機能及空間型態為整體空間(One Room),需要以家具及內裝工程來區 隔空間,滿足不同機能使用分區配置之 要求;兼之臺灣之建築師對數位資訊設 施並不了解,只能賦與下包專業廠商繪 圖而兼統合設計之責,因此圖書館建築 整體工程階段從只包含設計及營建,更 細分為企劃、規劃、設計、土建(外殼 結構)、室內裝修、數位設施建置、數 位內容採購等不同工程細部階段(分 包),工程分包實為社會專業分工下各 司其職之狀況導致。

此種分工方式其實產生不同的專業 廠商接力協調與合作來共同完成工程 以滿足業主之需求之問題,肇因實際規 劃設計營建時,營建專業針對工程既有 之狀況與條件,衡諸廠商自身之能力與 技術,提出解決方案。此種連續過程將 會以營建工程為主體而為匯集相關資訊 流,並限制後續接手之廠商必須引賴前 面廠商所提供之答案及資訊,來進行後 續之設計及施工。此種專業分工與拆解 營建流程、逐次累積資訊流之設計歷程 與預測發展,將賦予各類廠商具有個別 解釋「業主需求及條件」之權力,也產 生對誰好用之決策與決策主導權之爭

議,顯見不同時代、不同之解決方式,

最後仍趨向藉由業主與設計專業合作溝 通協調圖書館建築發展歷程中的課題,

來調適共創好的圖書館建築,也因此選 擇參與興建圖書館建築的專業團體即分 外重要。

規劃設計之參與單位有業主、建築 師、規劃人員、專業營建管理人員,

從日據時期業主掌控大方向及定位,而 將實際設計及技術執行細節交與官派建 築技師,可以說業主沒有太多的選擇權 力。民國 70 年代以競圖徵選建築師,

其中最重要的招標階段,是以濃縮資訊 的設計競圖來選擇建築師的設計理念,

對於建築師的服務態度及後續設計發 展,只有仰賴口碑及評選委員之先見。

圖書館員無從真正先合作比較,也往往 造成競圖後圖書館員需要花相當時間與 精力,與建築師建立可合作之關係,及 摸索彼此決策之權重及尊重,然圖書館 員之意見也容易在建築師以技術面影響 下而不容易貫徹。90 年代鑒於大型工 程時業主不具營建專業能力而引入專業 營建管理人員(含團輔委員)來協助。

然而黃世孟(2010)論及圖書館行政單 位於執行專案管理作業中,最困難之關 鍵課題,就是如何研擬專案管理機構 服務「甄選須知(含評選辦法)」。困 難之處在於決定作業範圍,如果在徵選 建築師前已經確立專業營建管理人員,

畢竟業主有其決策責任,專業營建管理 人員易淪為程序輔導,且企劃工作有許 多協商,也非不具法定權責之專業營建 管理人員所能擔負;如果在徵選建築師 之後,其作業範圍偏重營造管理,往往

(15)

容易與建築師之監造責任起衝突。總之

「選人」是相當重要的學問,法律容許 不同企劃及營建管理方式,甄選對的建 築師與專業營建管理人員,才能協助圖 書館員業主做好的圖書館建築。

二、使用評估與規劃設計整合

(內部機能)

針對圖書館建築生命週期中存續之 資訊流,如以營建資訊管理來審視此課 題,在業主需求之形成、界定結果與後 續交由營建專業設計、興建執行之間其 實有一個明顯的斷層。與建築之使用年 限相比,圖書館建築是在相對短暫時間 由同一批營建專業經由規劃、設計、營 建階段完成,完成後交由(更替的)業 主在相對長時間中使用、維護、更新。

圖書館建築在興建完成後,只是一個 空空的硬體,而端賴讀者及圖書館員實 際維護使用,來賦予空間角落之使用方 式及機能,並累積了大量的使用管理資 訊。此類資訊如能提供給建築規劃與設 計、營建專業了解,將有助於後續其他 圖書館建築興建,亦可供同業圖書館員 重新檢視其所管理之圖書館空間使用,

而有更具創意的使用及管理方式。而長 時間使用及維護資訊之整理實需要藉由

「使用後評估」,才能有系統地萃取重 要的資訊。

建築使用後評估是對建築物及環境 的使用性,針對長時間所累積的資料,

以客觀、系統的研究方法,進行結構 化、系統性的檢測及評量,以適當地改 善、提昇設施的使用機能。經由使用後

評估所整理出來之資料可提供業主當作 建築需求與設計條件,然而後續仍應該 由設計營建專業廠商針對設計條件,以 專業能力來創造發揮創作圖書館建築。

臺灣從日據時期建築設計專業自我 界定圖書館管理使用資訊,70 年代藉 由包括圖資專業之專家委員參與規畫,

自 80 年代即開始採用建築使用後評估 以提供空間規畫參考之方式,到 90 年 代設定建築需求書、由營建管理專業協 助企劃等,均為嘗試將使用者及圖書館 員經驗納入規畫工作之努力。

然而空間規劃是一種計畫,具有

「預測」的操作特質,會採用「推估」

的方式來推測未來可能的情形,並設定 決策以解決問題,如果未來的情況發展 超出預期,則空間規劃可能產生明顯錯 誤;另外,圖書館為眾人使用,需要滿 足眾人之需求,然而眾人並不具有相同 特質,使用需求也會有或多或少之差 異,該以誰的立場與需求來規劃設計圖 書館,如何將使用者的意見納入與回應 管理、不同使用者之最低要求之滿足、

公用與共用之分野與管制等等圖書館方 決策課題,亦常難以規畫專家代為決 定。而圖書館使用維護各階段,雖有不 同的圖書館員及讀者參與,使圖書館建 築保有良好的功能,且有豐富、散漫之 紀錄與未形諸於文字的資訊,然並無專 人統一、計劃性的蒐集整理,隨著參與 人員離開而無法傳承,此外如何篩選有 用資訊提供規劃參考,也是相當重要之 課題。因此可見未來公共圖書館建築之 使用評估與規劃設計之整合,仍將是圖 書館規劃設計興建的挑戰之一。

(16)

三、建築計畫資訊與建築設計資訊 整合(溝通媒介)

圖書館重機能與工程大型化影響 下,設定良好之資訊管道與溝通媒介,

對於參與營建諸方,是相當重要的,而 建設良好的圖書館首賴妥善的建築規 劃,圖書館員對自身業務、功能及空間 需求等的分析是建築規劃的核心。將規 劃成果轉為建築計畫書,可以供圖書館 員以此計畫書為基準與各方溝通,並能 清楚傳達館員和使用者對圖書館在營 運、管理與服務上的期望,同時作為建 築設計條件以激發各方產生創意性的設 計方案及作法,並作為評估建築師設計 成果之依據。然而建築計畫書並非法律 規定,建築師選擇性參考建築計畫書內 容,提出設計書圖,而且圖書館員與建 築師專業間這種小眾且專業性的溝通模 式,因雙方知識獲取來源不同、心中信 念不一致、企圖不同,而在實際的規劃 溝通中存有相當程度的認知差異,導致 建築師不能完全了解或依照業主之設計 條件而進行設計,造成後續設計成果有 所偏差。因此如何利用建築計畫書來加 強雙方的理念溝通,成為相當重要的課 題。圖書館建築計畫書需要檢討下列課 題:

1. 規劃圖書館軟體管理與硬體建築結合 並設定介面:設定好相對應的「軟 體」如讀者閱覽行為、圖書館管理應 變等等,空間「硬體」才有可能規劃 設定,並確立軟硬體的結合介面設 計。

2. 使用參與及開放式空間規劃技術的發

展 : 了解規劃專業與使用者間如何塑 造共識,開放心胸的探討空間規劃從 而共同創造雙贏的「可接受解答」。

3. 圖書館使用與活動的發展與預測及重 點分析:圖書館的使用隨讀者利用資 訊行為及館員管理模式及策略、外部 環境發展及改變、內部機能與組織的 變革,有無限多種組合的模式。深入 了解種種課題,針對問題設定可為各 方接受的可行解答及評估。

4. 了解空間規劃極限的存在與可能存在 偏誤:針對操作的「極限」存在預想 極限種種發生可能性,避免不當的空 間規劃操作。

5. 實際時空環境影響評析與預測並建議 可行模式:業主可依據所需如工期、

預算等而有所調整計畫書。並可針對 非預期因素及掌握可用資源條件而調 整。

6. 設定空間規劃與利益協調分配及協商 與機制:針對品質與服務水準,是 應該協商,而非一方喊價,一方無條 件接受改進的情況。然而協商問題只 有「可接受解答」,而無「最適解 答」,應該是一個共識。

7. 分析可滿足使用需求之策略與界定專 業發揮程度,因應「可接受解答」,

牽涉價值判斷,非常歧異,不容易挑 出大家均可以接受的解答,因此,對 於重點的空間規劃課題應有共識,其 他則容許不同專業各自發揮其專業能 力。

8. 容許建築師設計發展與解釋計畫書內 容之自由度高低:計畫書中,會傾向 用統合類別的方式來描述性質相近、

(17)

可以群組的空間。當進一步發展,可 以容許圖書館員及建築師參與更多的 資訊,而賦予空間新的內涵及定義。

肆、結論

隨著今日快速變化媒體網路對公共 事務決策權之影響,圖書館作為反應 時代之公共事務服務介面,不可避免會 受影響。臺灣百年來公共圖書館建築之 規劃與設計方式,可以分為「事」、

「人」兩方面來審視。「事」指在圖書 館建築建設過程中,相關圖書館建築規 劃設計作業方式之發展。「人」指規劃 設計營建模式中,各主、從事者之參與 設計及互動溝通模式。本文經由審視後 指出:1. 隨圖書館建築工程大型化及著 重機能,產生設計專業分工現象,越來 越多的專業團體或從建築師設計業務中 分出,或從業主能力不足之作業中協助 業主,以興建圖書館建築;2. 業主掌握 讀者及管理經驗,希望提供給建築師設 計參考,而發展出有許多不同作業方 式,如使用後評估、建築計畫書來協助 業主與建築師之間的溝通;3. 建築計畫 書從「設立趣意書」說明定位,轉化到

「計畫綱要」及「程式」,再嘗試納入 不同專業人的協助及甄選「甄選須知

(含評選辦法)」,說明業主與建築師 雙方認知差異下設計溝通多樣態,以及 利用建築計畫書(媒介)在圖書館建築 設計之溝通磨合過程,增進彼此之間的 理解及降低雙方資訊不對稱現象之努 力。

公共圖書館在社會外在環境演變、

內部組織作業與空間發展更異中,其規 劃設計方式仍將持續演變。隨專業分工 所產生統合的問題在兩方面,一為人的 統合;一為事的統合;而均以資訊為溝 通介面。可以想見專業分工分分合合,

仍在共同塑造好的圖書館建築,任何專 業(含業主)如果不能滿足這個任務,

將會有新的專業協助或取而代之。塑造 好的圖書館建築需要納入圖書館員管 理使用及讀者使用經驗知識,「使用評 估」及「使用參與」有其作業價值,然 對於規劃設計作業中之「不確定性」與

「協商調適」,仍未能完滿解決,將會 有新的規劃技術被導入,而資訊技術提 供許多可能性,也將會對臺灣未來公共 圖書館建築規劃設計方式,指引出新的 方向。

參考文獻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0)。文化資產個案導覽─新竹州圖書館。上網日期:

2014 年 3 月 4 日, 檢 自: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

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OA09602000326&

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文建會〈2006〉。臺灣建築摩登化的故事─走過一個半世紀的臺灣近現代建築脈絡 特展特刊。臺北市:文建會。

(18)

伊能嘉矩(筆名「木母浮浪」)(1915)。臺灣の圖書蒐集。臺灣時報,64,33- 39。檢自臺灣時報資料庫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 教育、科技、文化及大眾傳播。在統計年鑑─民國 100 年( 頁 73)。 上 網 日 期:2014 年 3 月 18 日, 檢 自 http://ebook.dgbas.gov.tw/

public/Data/331117265071.pdf

李宗慈(1990)。圖書館巡禮。臺北市:文建會。

李乾朗(1988)。臺灣建築史 1600-1945。臺北:北屋。

李乾朗(2001)。20 世紀臺灣建築。臺北:玉山社。

周孟香(2010)。活化公共圖書館建築空間:打造以讀者為本的閱讀環境。臺灣圖 書館管理季刊,6(4),41-43。

林一宏(1998)。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建築文化資產。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林小昇(2011 年 4 月 21 日)。南方資料館。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上網日期:

2014 年 3 月 5 日, 檢 自:http://linchunsheng.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2.

html

林淑婷(2000)。臺灣地區鄉鎮圖書館發展概述。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7(3),

1-8。 上 網 日 期:2014 年 3 月 3 日, 檢 自:http://www.tpml.edu.tw/public/

Attachment/04121203323.pdf

林景淵(2008)。日據時期的臺灣圖書館事業。臺北:南天。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2014)。閱讀環境與設備升級專案補助計畫。上網日期:

2014 年 3 月 3 日,檢自:http://pubrevo.nlpi.edu.tw/?do=namelist_100

國家圖書館(2004)。臺灣記憶─臺灣人物小傳。上網日期:2014 年 3 月 4 日,檢 自: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

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subject_name=%E8%87%BA%E7%81%A3

%E4%BA%BA%E7%89%A9%E8%AA%8C(1895-1945)&subject_url=toolbox_

figure.hpg&xml_id=0000292926&who=%E5%B1%B1%E4%B8%AD%E6%A8%B5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2003)。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

國家圖書館。

張圍東(1994)。 日據時期南方資料館之研究。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訊,

16,14-24。

張圍東(1995a)。日據時期私立臺灣文庫發展史。書苑,23,49-56。

張圍東(1995b)。 日據時期私立石坂文庫之研究。書苑,24,52-66。

教育部國立中央圖書館遷建委員會工作小組(1978)。國立中央圖書館遷建計畫綱 要。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 11(2),1-8。

連宏基,(1993)。鄉鎮圖書館建築與使用研究:以臺中縣鄉鎮圖書館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系,臺中市。

(19)

郭中端(1983)。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營繕組織的組成及變遷。建築學刊,5,112- 118。

陳信安(2004)。臺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報,45,2-16。

曾堃賢(1987)。日據時期 1895-1945 臺灣區公共圖書館事業之研究。教育資料與 圖書館學,24(2),196。

曾淑賢(2010)。國內外公共圖書館建築與空間改善之探討。臺灣圖書館管理季 刊,6(4),19-20。

賀陳詞(1978)。圖書館建築的程式及其他。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 11(2),

9-13。

黃世孟(2000)。應用專案管理制度營建圖書館建築。大學圖書館,4(1),2-16。

黃俊銘(2003)。日治時期臺灣官方營建系統。臺灣傳統建築研討會論文。

董雲樵、陳柏森、陳勝彥(1987)。國立中央圖書館的新館設計 - 第八屆建築師雜 誌獎特輯,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3(1),54-70。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2005)。文化資產─歷史建築─合作金庫銀行臺中分行(原 名:臺中州立圖書館。上網日期:2014 年 3 月 4 日,檢自:http://www.tchac.

taichung.gov.tw/monuments/Details.aspx?Parser=99,5,28,,,,71,,,,2

臺北市網際網路執照存根影像查詢系統(2007)。臺北市工務局建築物使用執照存 根,執照號碼 0561105。檢自: http://163.29.37.131/photo/05611059813.GIF 臺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先導計畫(2007)。總督府圖書館。上網日期:2014

年 3 月 4 日,檢自:http://tlh.lias.nccu.edu.tw/dspace/handle/lias/126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 to discuss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optimised senior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e.g. promoting creative and academic uses of English);

Students are able to use different learning strategies such as inquiry, reaso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in various learning activities. Teachers will employ a variety

Co-teaching has great potential when defined as a form of collaboration that involves equal partners contributing different types of expertise to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Apart from issuing the “Guide on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nd Career Guidance for Secondary Schools”, EDB also provides professional support, including enlisting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These include developments i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s and algorithm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property evaluation, coupled cluster and perturbation theories,

students in any outdoor activities organised by the school related to geography field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