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CBETA 電子版"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P. 1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6, No. 713

No. 713 [Nos. 714, 715]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亦名聞城十二因緣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止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比丘便應唯然。比 丘從佛聽。佛便說言。諸比丘。我本未得佛道為菩薩時為念是。咄是世間極劇。為生 老死。為往受但苦。當何時從老死得要也。諸比丘便自思惟得是意。何以故有老死。

亦何因緣復老死。比丘便念。本得應意。生故為有老死。亦生因緣復老死。比丘便思 惟念。何以故為生。亦何因緣復生。比丘便自思惟案本念。便得是應意。為有故生。

亦因緣有復生。比丘便思惟生是意。何以故為有。有亦何因緣復有。比丘便思惟案本 念。便生應是意。為受故有。有亦受因緣復有。比丘便思惟。是何以故受。有亦何因 緣復受。比丘便案本念。得是應意。為愛故受。亦愛因緣復受。比丘便思惟念。何以 故為愛。有亦何因緣復愛。比丘便思惟案本念。得要。痛樂故愛。亦痛樂因緣復愛。

比丘便思惟念。何以痛樂有。亦何因緣痛樂復有。比丘便思惟案本念。復是應意。更 故痛樂有。亦更因緣痛樂復痛樂。比丘便思惟念。何以故有。更亦何因緣復更。比丘 便思惟案本念。便生應意。六入故有。更亦六入因緣復更。比丘便思惟念。何以故有 六入。亦何因緣復有六入。比丘便思惟案本念。得是應意。名像故有六入。亦名像因 緣復有六入。比丘便思惟念。何以故名像有。亦何因緣復有名像。比丘便思惟案本念

。得是應意。識故為名像有。亦識因緣復有名像。比丘便思惟念。何以故有識。亦何 因緣復有識。比丘便思惟案本念。有是應意。名像故為有識。亦名像因緣復識。比丘 便思惟。生是意。是何等。咄是識還不復前在。名像因緣識。亦識因緣名像。名像因 緣六入。六入因緣更。更因緣痛。痛因緣愛。愛因緣受。受因緣有。有因緣生。生因 緣老死憂哭苦。不可意愁從是致有。如是但為從五陰。一切苦從習生。比丘便自思惟 念。何以故。無有老死。亦何故老死滅盡。比丘便案本念思惟得是應可意。無有生亦 不老死。已生盡老死亦盡。比丘便自思惟念。何以故。不復生。亦何因緣復生盡比丘 便思惟案本念。生是應意。有無是有者便不復生。有盡復生盡。比丘便思惟念。何等 無有為有無有。何等盡為復有盡。諸比丘便思惟案本念。自生應意。受無有便有無有 受已盡便有盡。諸比丘便思惟念。何等無有。令受無有。亦何等盡令受盡。諸比丘便 思惟案本念。得應意。無有愛亦無有受。愛已盡便受盡。諸比丘便思惟念。何無有為 愛無有。何盡復是愛盡。諸比丘便思惟案本念。意生如應。痛痒無有便愛無有。痛痒 盡則愛盡。諸比丘便思惟念。何等無有則痛痒無有。何等盡是痛痒盡。便自思惟案本

(2)

P. 2

念。得是應。更樂無有則痛痒無有。更樂盡復痛痒盡。便復思惟念。何等無有更樂無 有。何等盡是更樂盡。便復思惟念本。得應意。六入無有即更樂無有。六入盡更樂盡

。便復思惟念。何等無有六入無有。何等盡則六入盡。便復思惟案本念。有是應意。

名像無有則六入無有。名像盡復六入盡。便復思惟念。何等無有為名像無有。何等盡 復名像盡。便復思惟案本念。有是意應。無有識亦無有名像。識盡復名像盡。便復思 惟念。是何等無有則識無有。何等盡復識盡。便復思惟案本念。得是應意。無有殃種 識亦無有。殃種已盡則識盡。便復思惟念。何等無有為殃種無有。何等盡為殃種盡。

便復思惟念本。得應意。無有癡亦無有殃種。癡已盡則殃種盡。殃種已盡識盡。識盡 名像盡。名像盡六入盡。六入盡更盡。更盡痛痒盡。痛痒盡愛盡。愛盡成就盡。成就 盡有盡。有盡生盡。生盡老死盡。憂愁苦不可意劇便盡。如是最無有量苦陰便盡   佛告諸比丘。彼時念是。以自得故道所。佛從是往得便隨。已隨便知老死。亦知 老死習。亦知老死滅。亦知老死行令度。生亦爾。有亦爾。受亦爾。愛亦爾。痛痒亦 爾。更亦爾。六入亦爾。名像亦爾。識亦爾。殃種亦爾。便知癡。亦知癡習本。亦知 何癡盡。亦知受行令癡盡。譬比丘。若人在空澤間閑處行。便見故道。故有行者迹。

人便隨迹。已隨迹便見故城。好足園好足饒樹好足池好足河好山。塹亦好處熾饒園樂

。便念是。若我今往當白王。我為行在空澤間閑處。便見故道故人行處。便隨已隨見 故城。好足園好足饒樹好足池好河好山。塹亦好處熾饒園樂。可王居。王便取居。却 後稍嚴稍增熾多人饒。佛告諸比丘。我亦如是。得故道所。佛本從是行者我便隨。已 隨便知老死從所。亦知老死從聚。亦知老死何盡。亦知老死何行得度世。知生亦爾。

知有亦爾。知受亦爾。知愛亦爾。知痛痒亦爾。知更亦爾。知六入亦爾。知名像亦爾

。知識亦爾。知作行亦爾。知癡亦知癡從生。亦知從何癡滅。亦知何行除癡度世   佛便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比丘為比丘如有應受行。便得道不失道能巧 道。比丘尼亦爾。優婆塞亦爾。優婆夷亦爾。若諦受正行。便隨道得道。能如應法行

。如是無為行者。增多方至。天亦人已見佛說如是宜。比丘取著意佛。行者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係心在像使不他念。若有餘緣攝之令還。心自觀察如意得見。是為得觀緣定。當作

如此勝人大無上士。過去世時修何功德。乃得如是無上勝相。比丘答言。善男子。汝

 一切萬物皆無常  恨不以身餧師子   嗚呼奈何罪厄身  貪惜軀命無功死 

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界等和合故。應如是觀內因緣法緣

攻方: (凡是六識中的眼識都是心法)應有遍,因為六識中的眼識是心

而前提若參考該頌龍樹之自注其實有兩個,如該頌 注釋說: 「法若是因緣生者,即是空。何以故?…若 法因緣生則無自性,以無自性故得言空。」引文後 半提到兩個前提,顯示本頌使用了假言三段論,

 差別十二支  能仁說緣生   於煩惱業苦  三中俱攝盡   初八九煩惱  二及十是業   餘七習是苦  十二唯三攝   從三生於二  從二生於七 

  色等和合於眼識等有彼相故。設作所緣然無緣義。如眼錯亂見第二月。彼無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