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同一律的原則和分類的約定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二、同一律的原則和分類的約定 "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因明中同一律和分類的約定

林崇安

(內觀雜誌,81 期,pp.13-21,2011.11)

一、前言

事物之間的關係,譬如人和動物、人和男人,會涉及到分類的問題。

又如把「所知」分成「常」和「無常」二類後,要把「所知」本身歸在 哪一類?藏傳因明中將「所知」歸在「常」,使得初學者產生困惑。又 如:名標和定義二者中,「名標是名標,定義是名標,定義不是定義」;

一和異二者中,「一是一,異是一,異不是異」,這也使初學者困惑,覺 得違背了同一律。這些都牽涉到論題的「本身」和以何為優先原則。以 下配合數學的基本觀念提出一些「約定」,以便於中文的因明推理和辯 經,並舉出例子作說明。

二、同一律的原則和分類的約定

【1】以同一律為優先(第一)原則

A 是 A。任何一法,自己就是自己。這是第一原則。其他有衝突的,

要調整其他,而不是調整同一律。所以:

1 所知是所知。常是常。無常是無常。

2 名標是名標;定義是定義。

3 一是一;異是異。

【2】分類的約定

若 A 以體性分成 A1 和 A2。

1 A 是 A1 和 A2 的集合。

2 A 不是 A1。A 不是 A2。

A 應不是 A1,因為 A 分成 A1 和 A2 故。

(2)

A 應不是 A2,因為 A 分成 A1 和 A2 故。

此處有部分的公設:

若 A 分成 A1 和 A2,則 A 應不是 A1,A 應不是 A2。

3 凡是 A 不都是 A1 和 A2 二者之一,因為 A 是 A 而不是 A1 和 A2 二者 之一故。(舉出例外:A)

(1)所知分成常和無常 1 所知是常和無常的集合。

2 所知不是無常。所知不是常。

這是分類下的層次結果。所知不能歸到無常或常。

3 常是所知。無常是所知。

論式:凡是所知不遍是常和無常二者之一,因為所知是所知而不是常和 無常二者之一故。(舉出例外:所知)

論式:所知不是常,因為所知分成常和無常故。(依據部分的公設)

論式:所知不是無常,因為所知分成常和無常故。(依據部分的公設)

論式:凡是所知不遍是常和無常二者之一,因為「虛空與瓶」是所知而 不是常和無常二者之一故。(舉出例外:「虛空與瓶」)

論式:「虛空與瓶」不是常,因為虛空是常,而瓶是無常故。

論式:「虛空與瓶」不是無常,因為瓶是無常,而虛空是常故。

(2)所知分成一和異

1 規定以遵循同一律為第一原則:

異,應不是一,因為遵循異是異的第一原則故。

一,應不是異,因為遵循一是一的第一原則故。

2 而後才考慮分類中的特別情況:

異,應不是「一異分類」中的異,因為是「一異分類」中的一故,

因為是一個法故。

一,應不是「一異分類」中的異,因為是「一異分類」中的一故,

因為是一個法故。

一與異二法,應不是「一異分類」中的一,因為是「一異分類」中 的異故,因為是二個法故。

3 所以,在固守同一律下,必要的一些調整:

(3)

一,是一。

異,是異。

異,不是一。

異這一法,是一。

(3)所知分成定義和名標

1 規定以遵循同一律為第一原則:

定義,應不是名標,因為遵循定義是定義的第一原則故。

名標,應不是定義,因為遵循名標是名標的第一原則故。

2 而後才考慮分類中的特別情況:

名標,應不是「名標定義分類」中的「定義」,因為是「名標定義分 類」中的「名標」故。

定義,應不是「名標定義分類」中的「定義」,因為是「名標定義分 類」中的「名標」故。

今加上「分類」來簡別,以避免混淆。

3 所以,在固守同一律下,必要的一些調整:

名標,是名標。

定義,是定義。

定義,不是名標。

定義這一名標,是名標。

三、體性和言詮的分類

(1)體性的分類

若 A 以體性分成 A1 和 A2。

其中 A1 又以體性分成 A11、A12、A13,A2 也以體性分成 A21、A22、

A23,則有許多標準論式的成立,例如:

〇A21 應不是 A11,因為不是 A1 故。

應有遍,因為 A11 是 A1 的部分故。

〇A21 應不是 A1,因為是 A2 故。

應有遍,因為 A2 與 A1 相違故。

(4)

舉例:

心所分為五十一種,謂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六根本煩惱、二十 隨煩惱、四不定。

○五遍行者,謂受、想、思、作意、觸。

○五別境者,謂欲、勝解、念、定、慧

○十一善者,謂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

行捨、不害。

甲:輕安,應不是慧,因為不是別境心所故。

乙:不遍。

甲:應有遍,因為慧是別境心所的部分故。

乙:同意。

甲:輕安,應不是別境心所,因為是善心所故。

乙:不遍。

甲:應有遍,因為善心所與別境心所相違故。

乙:同意。

(2)一法的不同分類(以體性分類)

若 A 是以體性分類為二個互不交集的 A1、A2。A 又另外以體性分類為 二個互不交集的 Ap、Aq。如此則有四句的成立,並有相關的命題出現:

〇凡是 A1 不都是 Ap,因為 A11 是 A1 而不是 Ap 故。

舉例:

○人分男人、女人等。人又分古人、今人。

則有相關的命題:

※凡是男人不都是古人,因為比爾蓋茲是男人而不是古人故。

※凡是今人不都是女人,因為比爾蓋茲是今人而不是女人故。

○有人說:凡是男人都是古人。

破式:比爾蓋茲,應是古人,因為是男人故。

立式:凡是男人不都是古人,因為比爾蓋茲是男人而不是古人故。

(5)

(3)言詮的分類

若 A 是以言詮分類為互有交集的 A6、A7。此時有相關命題出現:

凡是 A6 不是「都不是 A7」。 凡是 A6 不都是 A7。

舉例:

○諦(以言詮)分成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此時有相關命題出現:

凡是集諦不是「都不是苦諦」。凡是集諦都是苦諦。

凡是苦諦不是「都不是集諦」。凡是苦諦不都是集諦。

※凡是苦諦不都是集諦,因為苦受是苦諦而不是集諦故。

○有人說:凡是苦諦都是集諦。

破式:苦受,應是集諦,因為是苦諦故。

立式:凡是苦諦不都是集諦,因為苦受是苦諦而不是集諦故。

〇十二分教的分類屬言詮的分類。

四、因明推理實習

【例一】

攻方:感受,應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因為是知覺故。

守方:(凡是知覺都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不遍。

攻方:請舉例外。

守方:知覺。

攻方:知覺是知覺嗎?

守方:同意。

攻方:知覺不是心法嗎?

守方:同意。

攻方:知覺不是心所法嗎?

守方:同意。

守方:凡是知覺不都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嗎?

守方:同意。(以上守方是正確的回答)

(6)

【例二】

攻方:感受,應是知覺,因為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感受,應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因為是心所法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感受,應是心所法,因為是心所法中的感受故。

守方:不遍。(不同意大前提)

攻方:應有遍,因為感受是心所法的部分故。

守方:同意。(以下逆回)

攻方:感受,應是心所法,因為是心所法中的感受故。因已許!周遍已 許!

守方:同意。

攻方:感受,應是知覺,因為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故。因已許!周 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完結。(以上攻方是正確的證明)

【例三】

攻方:眼識,應是知覺,因為是心法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眼識,應是心法,因為是六識中的眼識故。

守方:不遍。(不同意大前提)

攻方:(凡是六識中的眼識都是心法)應有遍,因為六識中的眼識是心 法的部分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六識中的眼識,應是心法的部分,因為心法以體性分類成眼識、

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故。

守方:同意。(以下逆回)

攻方:(凡是六識中的眼識都是心法)應有遍,因為六識中的眼識是心 法的部分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7)

攻方:眼識,應是心法,因為是六識中的眼識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眼識,應是知覺,因為是心法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完結。

【例四】

攻方:眼識,應不是心所法,因為是心法故。

守方:不遍。(不同意大前提)

攻方:(凡是心法都不是心所法)應有遍,因為心法和心所法相違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心法,應是和心所法相違,因為知覺以體性分成心法和心所法故。

守方:不遍。(不同意大前提)

攻方:(若知覺以體性分成心法和心所法,則心法和心所法相違)應有 遍,因為依據相違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以下逆回)

攻方:心法,應是和心所法相違,因為知覺以體性分成心法和心所法故。

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凡是心法都不是心所法)應有遍,因為心法和心所法相違故。

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眼識,應不是心所法,因為是心法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完結。

【例五】立式

有人(守方)說:凡是心所法都是心相應行。

攻方:凡是心所法不都是心相應行,因為感受是心所法而不是心相應行 故。(立式)

守方:第二因不成。(不同意「感受不是心相應行」) 攻方:感受,應不是心相應行,因為不是行蘊故。

(8)

守方:因不成。

攻方:感受,應不是行蘊,因為是受蘊故。

守方: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受蘊和行蘊相違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受蘊,應是和行蘊相違,因為有為法以體性分成分色蘊、受蘊、

想蘊、行蘊、識蘊故。

守方:同意。(以下逆回)

攻方:感受,應不是心相應行,因為不是行蘊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凡是心所法不都是心相應行,因為感受是心所法而不是心相應行 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完結。

【例六】破式後立式

有人(守方)說:凡是心所法都是心相應行。

攻方:感受,應是心相應行,因為是心所法故。周遍已許!(破式)

守方:因不成。

攻方:感受,應是心所法,因為是五十一心所法之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感受,應是五十一心所法之一,因為是受心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感受,應是受心所,因為與感受為一故。

守方:同意。

攻方:感受,應是心相應行,因為是心所法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感受,應不是心相應行,因為是不是行蘊故。(立式)

守方:因不成。

攻方:感受,應不是行蘊,因為是受蘊故。

守方: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受蘊和行蘊相違故。

(9)

守方:因不成。

攻方:受蘊,應是和行蘊相違,因為有為法以體性分成分色蘊、受蘊、

想蘊、行蘊、識蘊故。

守方:同意。(以下逆回)

攻方:感受,應不是心相應行,因為不是行蘊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五、結語

如同數學,為了便於推理,分類的原則、基本公設和相關的約定要 先盡量完善並達成共識,以中文進行因明推理也須如此。

舉例:「他打乒乓球沒有招式。」沒有招式是不是一招式?若是,

則會造成分類的混淆:招式分成「有招式」和「沒有招式」。……

解決方法:優先遵守同一律。自身為一:「沒有招式」是沒有招式。「不 確定」是不確定。「沒規則」是沒規則。「沒有絕對」是沒有絕對。「沒 有回答」是沒有回答。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齊合立克(John Zahorik) 知識是人類所建構的 知識是臆測的、可誤的 知識的成長在於揭露. 引起後現

「果」上才能夠轉識成智 ;第六識和第七識在修行過程的「因」地中轉。因為,前五

「現量」無分別的主(意識)客(自相)不二,相在心中現而不取著是本體論上的一 種證知。 「非量」 (似現量、似比量)則屬認識論的層面,

六祖的悟,不是讀破千經萬典的文字之悟,而是以心印心的自性之 悟。據六祖自述,他幼年失怙,家貧無法讀書,識字不多。神秀書於南廊

攻方: 〔凡是常都是非剎那生滅的法〕應有遍,因為常是非剎那生滅的

心、意、識、了的識,當然是 vijñāna,但是,論題 vijñapti-mātratā (唯 識表)卻以 vijñāna-mātratā 的「唯識」來翻譯,可見 vijñāna 與 vijñapti 二詞應有相當的共同性!. 其實, 「表」與

策勵、現起、捨,這是觀智相應的心識剎那裡的 名法的一部份。禪修者的觀智速行意門心路過程 中,喜俱智相應的三十四名法是:1 識、2 觸、3 受、4 想、5 思、6 一境性、7 命根、8 作意、9 尋、.

中,當日眾生的煩惱還是相同於今日眾生的煩惱;當日滅除煩惱的方 法還是相同於今日滅除煩惱的方法。佛陀所教導的正法是適用於每一 個人的。眾生眼中的「律儀」和佛陀眼中的「律儀」 ,是有深淺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