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小學童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素養對應用國 字筆順網路學習系統學習成就之影響 The Influences of Computer Self Efficacy and

Computer Literac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o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 Stroke

Order Using E-learning System

系 所 別: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910009 詹孟芳 指導教授:應鳴雄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7 月

(2)

摘 要

近年來教育部推動電子化學習,以期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資訊科技所提供 的多媒體視覺效果及便利多元的學習,影響了許多教師願意使用電子化學習的方 式來教導學生,且電子化教學不論在國內或國外都已成為一股熱潮,成為各科教 學發展的趨勢。目前許多國小學生在國語文的生字筆順的學習過程中常會有筆劃 順序上的問題,使用資訊科技的協助也許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電子化 學習是否能提升國小學生的筆順學習成效是值得探討的。

本研究採用實驗法,以中年級學生為對象,探討學生在接受傳統的筆順教學 以及電子化學習策略後,在學習生字筆劃順序上的表現是否具有顯著差異,且研 究對象須使用電腦進行學習,過去學者認為負向的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素養可能 會阻礙個人應用電腦學習的能力,因此推測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素養可能會影響 使用電子化學習策略的結果,故本研究納入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素養加以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採取電子化學習策略相對於傳統使用黑板教學策略的組 別,在國語科生字的筆順學習表現上確實具有顯著成效。中年級學童的電腦自我 效能會對學生在筆順學習成效上產生顯著的影響,且電腦素養對於國小學童的筆 順學習成績也具有顯著的影響。這表示如果在教學現場,老師在國字筆順教學上 採取電子化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學童的成績,且教師採用電子化教學的策略同 時,亦必須同時考慮學童的電腦素養程度。經由本研究後發現未來教師如果要採 用電子化的教學策略來進行筆順教學,可能需要考量學童的電腦素養,以期能夠 讓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更好。

關鍵字: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素養、國字筆順、電子化學習

(3)

ABSTRACT

Recently,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promoting e-learning to boost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multimedia visual effects for diversified learning, which affects many teachers to willingly accept and use the e-learning system to assist instruction, and it has become a trend in any subject fields and is popular national wide and internationally. There are man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traggle withchinese character stroke order during learning progresses,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ssist students may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one’s learning performance, thus,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discuss whether electronic learning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 stroke order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We use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for this study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trokes order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students by separating students that use the traditional strokes order learning method from those who use the electronic learning method, als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uld be given computers as a tool, as ol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negative computer self efficacy and computer literacy may affect the outcome of the electronic learning method, thus, we analysis this study by adding factors of the computer self efficacy and the computer literacy.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students who used e-learning system has better solid learning performance on Chinese character stroke order than those who used traditional blackboard to teach. Computer self efficacy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fficiency of learning stroke orders on elementary students, while computer literacy towards elementary students also has positive influences on learning the right writing order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shows that during teaching, if a teacher uses electronic learning strategy along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computer literacy can raise school grades of a student. Through this study, we discovered that in the future, if teachers use the electronic learning method to teach stroke orders, the computer literacy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as a factor, which can ultimately bring a maximum efficiency to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s.

Keywords: computer self efficacy, computer literacy, chinese character stroke order, e-learning.

(4)

誌謝

兩年的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竟已到了畢業時分,還記得當時幾名同事約我一 起到學分班報名,大家同心努力在西苑高中學習資管先修課程;也記得和幾位同 學相約參加推甄,一起緊張的參加口試並互相提醒唸英文要注意的事項,當時的 情形還歷歷在目呢!現在我們也一起攜手畢業,這真的令人很開心。在兩年的時 間裡,要感謝許多老師的諄諄教導和鼓勵,讓我從對資管完全無知以及毫無自信 的狀態下,能大致了解關於資管領域的知識和應用。

在此特別要感謝應鳴雄教授的教導,我對於實驗的研究步驟以及論文內容的 撰寫,程度宛如是幼稚園學生學寫字一樣。剛開始對上述兩者實在一點概念也沒 有,犯了許多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可笑的錯誤,相信老師當時心裡一定覺得很 無奈,但老師沒有放棄我,如果不是老師一步步的指導,我沒有辦法完成這篇論 文。老師親切的態度和詳盡的教學,我真的萬分感激。

同時也要感謝親愛的台中學分班同學們,你們的幫助與陪伴,讓我在學習的 過程中感到非常快樂和溫暖,謝謝班代文忠大哥、英傑、慧婷、正瑜、苓鳳、KK、

美玲、小鳳、靜如、惠瑄、承翰、長德、翰熹、志忠和盛富,你們的陪伴豐富了 我的人生,祝福大家未來都可以平安健康、事事順心。

謝謝兩年來曾經幫助我的老師和同學們,你們的溫柔相伴在我心中留下美好 且光輝的回憶,希望我也能像你們一樣,把這份溫暖的善良繼續傳播下去,最後 謹以此論文,獻給一路陪伴我的老師和朋友,謝謝你們。

(5)

目錄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緒 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問題與目的 ...2

1.3 研究範圍 ...3

1.4 研究流程 ...4

1.5 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國字筆順 ...7

2.2 電子化學習 ...9

2.2.1 電子化學習的定義 ...9

2.2.2 電子化學習的特性 ...10

2.2.3 電子化學習的演進過程 ...11

2.2.4 傳統教學與電子化學習的比較 ...12

2.3 電腦自我效能 ...14

2.3.1 自我效能 ...14

2.3.2 電腦自我效能定義 ... 17

2.3.3 電腦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18

2.4 電腦素養 ...21

2.4.1 電腦素養定義 ...21

2.4.2 電腦素養內容 ...22

2.4.3 電腦素養相關研究 ...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8

(6)

3.1 研究架構 ...28

3.2 研究假說 ...29

3.3 研究方法 ...30

3.4 操作型定義 ...32

3.5 問卷設計 ...33

3.6 實驗設計 ...3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 ...42

4.1 敘述性資料統計 ...42

4.2 不同學習策略對應國字筆順學習效果 ...44

4.3 電腦自我效能對筆順學習效果之影響 ...46

4.4 電腦素養對筆順學習效果之影響 ...48

4.5 個人特徵與電腦經驗對筆順學習效果之影響 ...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53

5.1 研究結論 ... 53

5.2 研究貢獻 ... 55

5.3 未來研究方向 ... 55

參考文獻 ... 57

一、中文部份 ... 57

二、英文部份 ...59

附錄一:問卷 ...63

附錄二:前測卷………..………64

附錄三:第一次測驗卷……….………65

附錄四:第二次測驗卷...66

(7)

表目錄

表 2-1 傳統教室與虛擬教室比較表 ... 14

表 2-2 電腦自我效能的相關文獻整理 ... 20

表 2-3 列舉各學者對於電腦素養的定義 ... 22

表 2-4 列舉各學者對於電腦素養內涵的看法 ... 25

表 3-1 操作型定義彙整表 ... 33

表 3-2 衡量題項彙整表 ... 34

表 3-3 前測信度彙整表 ... 35

表 3-4 前測生字內容 ... 37

表 3-5 第五課教學內容 ... 37

表 3-6 第六課教學內容 ... 38

表 4-1 問卷回收統計表 ... 43

表 4-2 實驗組基本資料彙整表 ... 43

表 4-3 實驗組學生問卷的信度 ... 44

表 4-4 教學策略對於筆順學習成效兩班前測成績 ... 45

表 4-5 教學策略對於筆順學習成效差異檢定 ... 46

表 4-6 電腦自我效能對網站筆順學習成效的單變量分析 ... 47

表 4-7 電腦自我效能對應筆順學習成效事後比較檢定表 ... 47

表 4-8 電腦素養對網站筆順學習成效的單變量分析 ... 49

表 4-9 電腦素養對應筆順學習成效的事後比較檢定表 ... 49

表 4-10 性別對於筆順學習成效的檢定 ... 50

表 4-11 電腦使用經驗對於筆順學習成效的檢定 ... 50

表 4-12 每週使用電腦時間對於筆順學習成效的檢定 ... 51

表 4-13 各構面的關係假設檢定結果彙整表 ... 51

(8)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5

圖 2-1 電子化學習的範疇 ...11

圖 2-2 個人、環境、行為三方互動關係 ... 15

圖 3–1 研究模型 ... 29

圖 3–2 實驗流程圖 ... 32

圖 3–2 網站國字筆順教學 ... 39

圖 3–3 網站國字筆順練習 ... 40

圖 3–4 網站國字筆順練習錯誤圖 ... 40

圖 3–5 網站國字筆順練習正確圖 ... 41

(9)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嘗試比較使用電子化學習策略及傳統學習策略後,中年級學生學習國字筆 順的學習成效,並且加入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素養為變數,以了解這兩者對使用電子 化學習策略的學生是否造成學習上的影響。本章共分為五節,以下依次闡述研究的背 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流程以及論文架構。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國小階段的課程中,國語的學習為各科的基礎,無法閱讀就不能了解課本的內 容,無法書寫就不能透過文字的呈現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國語課程中的聽、說、

讀、寫學習對兒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寫的方面,文字的書寫順序是學習的根本。

中國文字有一定的書寫法則,學生如果能掌握國字筆順的正確寫法,對於日後國字的 學習和書寫必能更加得心應手,在字體的架構上也能較為完整,不至於有所缺漏。可 惜的是雖然國小一到三年級的課本中都附有生字筆順的完整寫法,且老師多半都會在 前幾節課為學生上筆順的課程,但是學生在書寫過程中還是有很多的錯誤,時常會有 遺漏筆劃以及該一筆完成的地方,卻分成兩筆、三筆來完成,該分開寫的地方卻潦草 的一筆帶過,缺乏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的書寫觀念,漠視書寫能力的培養,

一般人對國字的辨識、意義的了解能力降低,更可能失去欣賞國字書法型態美的感知 能力(李郁周,1992)。

隨著資訊科技逐漸發展,越來越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科技產品尋求知識以解決 問題,學生使用電腦的能力與日俱增。再加上教育部早已將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列 入十大基本能力中,促使教師必須將資訊科技融入於各科教學裡,以期提高學生的學 習成效,將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習領域的教學方式,已成為我國國民教育發展的未來發 展的必然方向(陳裕隆,2000)。從硬體設備來看,教育部強力推動班班有電腦的政策,

更使電子化學習的方式能在教育界中被普遍使用,電子化學習的機制已成為各級學校 必備功能之一。此外Linn & Hsi(2000)認為網路學習資源包括多元、多樣、即時、互 動、機動、自我導向、非線性、非同步等特質,並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加教

(10)

材的豐富性。

在目前國小的教育環境中,教師在進行筆順教學時,因使用黑板教筆順,往往會 因為背對學生,或是側著身體邊寫邊看學生用手指於空中書寫練習,在一心二用的情 形下,較難觀察到學生是否有專心學習,再加上如果老師不注意學生看黑板的角度,

很有可能會有某些角落的學生看不到老師書寫的過程,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基於這些 原因,本研究利用學校的電腦教室,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各自使用一台電腦學習筆順,

希望能善用電子化學習的優勢,避開上述的不利因素,嘗試比較傳統筆順教學及電子 化筆順兩種教學策略,對學生筆順學習成效的影響。

利用電腦教學使教師更易觀察到學生的學習情形,也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沒有視線 上的遮蔽,但因上課時學生需要操作電腦,使用者必須具備電腦的基本知識,並熟悉 簡易操作,面對電腦時才不易有所恐懼,進而影響學習的心情和成效,吳文雄(2002) 提出電腦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學習與使用特定的資訊系統或軟體,以完成特定工作之個 人能力的判斷。學生個人對於電腦相關的認知和自信度正是電腦自我效能的展現,且 電腦自我效能很可能會影響到學生使用電腦的信心,因此對電腦所抱持的態度可能是 影響學習是否成功的關鍵要素。因此本研究為了避免上述電腦自我效能影響了學生使 用電腦學習的成效,因此將電腦自我效能納入對於電子化教學策略學習成效的探討。

Luehrmann(1981)將電腦素養定義為操作電腦的能力,具備電腦素養能改進學習 活動,個人必須具有基本電腦素養能力來處理相關的事。雖然學生對自己在電腦能力 上有信心,但這不一定代表學生真的具備該項技能,電腦素養可能也會影響學生使用 電腦效率,所以本研究亦探討電腦素養是否也影響了電子化教學策略的成效。

1.2 研究問題與目的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在國字筆順教學中,教師應用電 子化學習策略或使用傳統教學策略,這兩種策略何者能使學生的筆順學習成就更高?

而在應用電子化策略的同時,學生必須使用電腦學習,使用電腦的自信有可能會影響 到學生的學習成就,因此本研究針對學童的電腦自我效能程度的程度高低,來探討電 腦自我效能對學生使用電腦學習國字筆順是否具有顯著影響。此外又因為使用電腦的 自信不代表使用電腦的能力,所以本研究亦針對學生的電腦素養,來探討電腦素養程

(11)

度高低是否對學生使用電腦學習國字筆順具有顯著影響,希冀能為教育領域的研究帶 來些許的貢獻。從以上的說明可歸納出以下三點研究目的:

1. 探討教學策略對學生筆順學習成就的影響。

2. 探討電腦自我效能程度對於學生的網站國字筆順學習成就的影響。

3. 探討電腦素養程度對於學生的網站國字筆順學習成就的影響。

1.3 研究範圍

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與目的所擬定探討的研究樣本、使用教材、研究工具與資料 蒐集的內容分別敘述如下:

1. 在研究樣本方面:本研究採取研究方法中的實驗法,考量時間及財力等因素的限 制,樣本僅以針對研究者所在縣市的學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者所任教的學 校位於彰化縣某國小,每個年級有兩班,因研究中需操作電腦,必須具備部分電 腦素養,故選擇中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及不同 齡之學生。

2. 在使用教材方面:在研究中實驗對象本學期是使用康軒版的國語課本,為了避免 國字筆順課程和學生以往學習過的教材重複,本研究也選擇使用康軒國語課本的 生字為教學內容。

3. 在研究工具方面:在國小教育中,雖然有數家出版社編輯國語教材,教學內容每 個版本均不盡相同,但在國字筆順方面則全部以教育部所規定的國字筆順為準 則,因此本研究選擇使用教育部架設的筆順網站「教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 學習網」讓實驗組的學生使用,此網站的內容簡單易用,故本實驗的研究結果不 能推論至其他使用較複雜的教學網站。

4. 在資料蒐集方面:本研究資料蒐集在學生個人的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素養部分採 用問卷方式,其編製內容,雖參考相關資料所整理歸納而成,但仍無法涵蓋所有 相關資料;此外,問卷填答方式採 Likert 五點尺度,研究者較無法掌握受試者回 答之真實性,是以本研究均假設受試者都能依照其真實際狀況填答。

(12)

1.4 研究流程

本研究實施程序可分為以下九個階段,研究流程如圖 1-1,各階段的內容安排說 明敘述如下:

1. 確定研究主題:確認研究動機與問題來擬定研究主題。

2. 蒐集閱讀相關文獻:針對研究的主題蒐集與閱讀國字筆順、電子化學習、電腦自 我效能與電腦素養的相關文獻。

3. 擬定研究計畫:依照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參考相關文獻,從而訂立研究計劃。

4. 蒐集編製研究工具:依照研究計畫尋找並編製實驗所需要的研究工具。

5. 選取研究對象:依照研究計畫選取研究對象。

6. 問卷階段:針對實驗對象發放問卷並回收。

7. 實驗階段:按照研究計畫進行實驗。

8. 資料分析:使用 SPSS 統計軟體分析實驗和問卷所得的數據資料。

9. 撰寫論文:依據資料分析的結果,按照研究模型之各個構面,進行結果的論述,

分別從兩種教學策略、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素養,對學生學習國字筆順的成效來 說明與比較,提出結論與建議並撰寫研究報告。

(13)

圖 1-1 研究流程圖 蒐集閱讀相關文獻

擬定研究計畫

蒐集編製研究工具

撰寫論文 選取研究對象

問卷階段

資料分析 實驗階段 確定研究主題

(14)

1.5 論文架構

本論文架構共分為五個章節,以下依次說明:

1. 緒論:此章描述研究背景與動機解說做此研究的原因,內容包括研究問題與目 的、研究範圍、研究流程和論文架構。

2. 文獻探討:此章針對研究的主題,蒐集整理相關文獻加以深入探討,內容包括國 字筆順、電子化學習、電腦自我效能和電腦素養等研究文獻整理,並綜合各相關 文獻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3. 研究設計:此章描述本研究整體研究設計的過程,包括研究架構、研究假說、研 究方法、操作型定義、問卷設計與前測。

4.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此章針對研究的結果以 SPSS 統計軟體進行分析與討論,

內容包括對研究樣本的敘述性資料統計,探討不同學習策略對應國字筆順之學習 效果,並研究學生個人特徵、電腦經驗、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素養對學生使用網 站學習國字筆順之影響。

5. 結論與建議:此章針對本研究的結果做出結論並說明研究之貢獻,以及提出對未 來在教師在使用電子化教學及研究上的建議。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經由相關文獻來探討電子化學習、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素養對學習造成的影 響等相關問題,共分為四節,分別為國字筆順、電子化學習、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素 養的研究文獻整理,並綜合各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2.1 國字筆順

字要寫得正確整齊,須顧及三個層面:一是間架結構的均衡,二是點畫型態清楚,

三是筆順連貫順暢。其中筆順是指書寫動作的連續性合理可行,並且書寫動作能保持 良好的慣性,這是寫字求迅速美觀不可或缺的條件(林立峰,2004)。而字寫得好不好 看,除了注意結構、點畫之外,跟筆順的關係相當密切(李郁周,1989)。

根據教育部2003年頒定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在國語文教學的分段能力指標中,

提到筆順共有下列五處:

1. 1-1-1-2 能筆順正確的書寫注音符號。

2. 1-5-1-1 能掌握基本筆畫的名稱、筆形和筆順。

3. 1-5-1-2 能正確認識楷書基本筆畫的書寫原則。

4. 1-5-1-3 能用硬筆寫出筆順正確、筆畫清楚的國字。

5. 2-5-1-1 能正確掌握筆畫、筆順、偏旁覆載和結構。

由上述的能力指標可知國字筆順教學在國小國語文教材中是相當重要的教學內容 之一,所以筆順是老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上都必須特別注意的。

筆順之定義,本研究參考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所編錄教育部國語辭典:「書寫 文字時,筆畫先後的順序,稱為筆順。」較完整之中國文字筆順原則,則以教育部訂 定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教育部,1996)基本法則為主,筆順須依照由左而 右、先上後下以及由外而內等原則書寫。好的筆順,應當包括二個部分,一是正確順 序,二是正確的筆畫(林立峰,2004)。文字之筆畫,就楷書言,有:點、橫、豎、挑、

撇、捺等多種基本筆劃,這些筆劃各有意義,不能任意增刪,例如:天、夭、夫、太、

犬等等,若不注意就可能會造成誤解(林春梅,2002)。

國字的筆畫,就楷書來看,有:點、橫、豎、挑、撇、捺等多種基本筆劃。大多

(16)

文字,都由數種筆劃組合而成,其中每個筆劃的特性都不同,書寫時,如果不熟悉運 筆順序,寫出後字體可能有拼湊遲滯的感覺。所以筆順的正確順序,是寫字教學者及 學生都必須要去了解的(顧大我,1981)。

為使學習者對於中國文字的書寫筆順有所了解,有關筆順法則的著作很多,像是 陰景曙「七類運筆條例圖」,陳舜齊「筆順指導手冊」十一條筆順法則,戚桐欣「筆 順字規」,顧大我「楷書筆順通則」四類十條等等。而國小學生所學的國字筆順教材,

均以教育部訂定的十七條基本法則為標準(教育部,1999):

1. 自左至右:凡左右並排結體的文字,皆先寫左邊筆劃和結構體,再依次寫右邊筆 劃和結構體。

2. 先上後下:凡上下組合結體的文字,皆先寫上邊筆劃和結構體,再依次寫下邊筆 劃和結構體。

3. 由外而內:凡外包形體,無論兩面或三面,皆先寫外圍,再寫裡面。

4. 先橫後豎:凡橫畫與豎畫相交,或橫畫與豎畫相接在上者,皆先寫橫畫,再寫豎 畫。

5. 先撇後捺:凡撇畫與捺畫相交者,皆先撇而後捺。

6. 豎畫在上或在中而不與其他筆畫相交者,先寫豎畫。

7. 橫畫與豎畫組成的結構,最底下與豎畫相接的橫畫,通常最後寫。

8. 橫畫在中間而地位突出者,最後寫。

9. 四圍的結構,先寫外圍,再寫裡面,底下封口的橫畫最後寫。

10. 點在上或左上的先寫,點在下、在內或右上的,則後寫。

11. 凡从戈之字,先寫橫畫,最後寫點、撇。

12. 撇在上,或撇與橫折鉤、橫斜鉤所成的下包結構,通常撇畫先寫。

13. 橫豎相交,橫畫左右相稱之結構,通常先寫橫、豎,再寫左右相稱之筆畫。

14. 凡豎折、豎曲勾等筆劃,與其他筆畫相交或相接而後無擋筆者,通常後寫。

15. 凡以廴、辶為偏旁結體之字,通常廴、辶最後寫。

16. 凡下托半包的結構,通常先寫上面,再寫下托半包的筆畫。

17. 凡字的上半或下方,左右夾中,且兩邊相稱或相同的結構,通常先寫中間,再寫 左右。

本研究即採用上述教育部頒定之原則作為學生筆順教學之依據,亦即以教育部頒

(17)

訂之「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為確認學生筆順是否正確的依據。

2.2 電子化學習

2.2.1 電子化學習的定義

Cassarino(2003)認為 e-learning 主要是利用網際網路進行不同地點、不同時間、

不同顧問指導及自我步調的教學,還將其發展應用於在職訓練。Cooper(2004)認為 使用新的多媒體技術和網際網路來協助存取資源和服務以改善學習的品質,就像遠端 交換和合作一樣。透過使用資訊和通訊科技的方式進行學習,即可稱為 e-learning。

e-learning 可藉由不同層次的技術支援。舉例來說,從使用簡單的電子郵件,或 是校園課堂使用之投影片簡報…等,只要經由多媒體傳遞,且可以在任何地點進行存 取的活動都是 e-Learning 的使用範疇。Thornton et al.(2004)認為 e-learning 是一個 可以增進學習與教學的工具,它的有效與否全在於工具是否妥善運用,而不是在使用 數量的多寡。

Peterson et al.(1999)在「e-learning: Helping Investors Climb the e-learning Curve」

一文中,針對 e-learning 從學習者的角度解釋其中「e」的定義如下:

1. 探索(exploration):學習者利用網際網路做為探索資訊及資源的工具。

2. 經驗(experience):網際網路提供學習者全方位的學習經驗,從同步學習到主題討 論,到學習者自訂學習步調(Self-Paced)。

3. 參與(engagement):利用網際網路提供創新的學習方式,能讓學習者培養互相幫助 合作以及社群的意識。

4. 容易使用(ease of use):不僅提供學習者簡便的「e-learning」環境,還必須提供授課 者簡便易使用的工具,並能將內容轉化成能在學習平台上傳遞的線上課程。

5. 授權(empowerment):讓學習者可以充分掌握學習的內容、方式與進度;除了提供 個人化的學習之外,還能讓他們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

(18)

2.2.2 電子化學習的特性

傳統的教育訓練主要透過學校、職業訓練機構的學習方式來傳達知識與技能給員 工或學習者。現在則因 e-learning 模式之盛行,使得教育模式也跟著改變,主要透過 網際網路(internet)使用網路上取之不盡、豐富多元的各項資源來進行,是一種方便 可及而無遠弗屆的另類教學方式。Salmon( 2001)認為在電子化學習中,科技扮演了許 多不同的角色,具有以下的特性:

1. T-learning (transmission):做為教學的主要傳遞系統,像是多媒體、數位電視或數 位影音光碟等,都是可以有效傳遞教學的新科技。。

2. I-learning (instant & integrated):做為即時或整合的教學工具,例如有完整教學內容 的電腦化或網路化課程。

3. N-learning (networked learning):透過不同網路技術做為教學媒介或學習環境,例 如使用網際網路、內部網路、全球資訊網或應用群組工具(groupware)等來進行學習。

4. M-learning (mobile, any time any place):無線式的電子化學習,主要是透過無線設 備將學習的環境帶向更無邊無際的境界,像是 PDA、筆記型電腦或手機等等。

根據 ADL 機構的研究指出,電子化學習教材應該具備的特質有具可重用性、具 可得性、具恆久性、具互用性、具可適性和具可負擔性,以上特性內容分別敘述如下 (ADL Technical Team,2003):

1. 具可重用性 (reusable):在各個平台上,數位學習教材皆可以被重複使用。

2. 具可得性 (accessible):使用者可隨時隨地取得數位學習教材之內容,並可以利 用 任何電子載具來取得數位學習教材。

3. 具恆久性(durable):在網路技術不斷更新的同時,數位學習教材與其搭配的系統不 須重新修改,如此的教材才能具恆久性。

4. 具互用性(interoperable):數位學習教材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被操作、開發、修訂、

使用、互動等。

5. 具可適性(adaptable):依使用者不同的能力,可以提供適當及彈性的數位學習教材。

6. 具可負擔性(affordable):所提供的學習環境及內容必須是使用者可負擔的經濟許可 範圍。

(19)

2.2.3 電子化學習的演進過程

鄒景平(2000)認為電子化學習就是科技化的學習,而計惠卿(2002)認為透過網 路學習環境中即時性、個人化、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學習者對知識的吸收與理解可以 主動分析、思考與探索。本文從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的理念精髓出發,逐一探討合宜的 網路學習環境對於全面提昇教與學的品質、落實教改理念、達成課程統整之教育質變 的可能貢獻之處而 Cooper(2004)認為透過使用資訊和通訊科技的方式進行學習,

即可稱為電子化學習。另外 Urdan & Weggen(2000)進一步將電子化學習的關係用 圖加以表示,由圖 2-1 中可以清楚看出電子化學習的範疇。

圖 2-1 電子化學習的範疇 資料來源:Urdan&Weggen(2000)

1. 電腦化學習(computer-based learning , CBL):是指學習的內容儲存在光碟或磁片 內,透過獨立的個人電腦來學習。

2. 網路化學習(web-based learning , WBL):透過網際網路或企業內部網路來學習,相 當於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

3. 電子化學習(e-learning):包括了電腦學習、網路學習、虛擬教室及數位共同學習 等,其定義泛指所有透過電子媒體為媒介的學習。

4. 遠距學習(distance learning):遠距學習的時間早在 1920 年代便發生,當時主要為 Distance

learning

learning E-learning

Web-based learning

Computer-based learning

(20)

紙本的學習(text-based learning)及函授教學(correspondence),但在現今企業則除 了紙本與函授方式外,主要普遍應用電子化學習的方式,因此涵蓋範圍最廣。以 上四個名詞的涵蓋範圍可由上圖 2-1 看出。

2.2.4 傳統教學與電子化學習的比較

傳統教學(conventional education)以 Kozma (1994)定義來看,在校園中或教室裡所 進行的教學活動,教學者需扮演知識傳遞的角色,學習者接收來自教學者的訊息,因 為學習者在傳統教學中由於受到學習環境的侷限,因此學習者只能依照固定的時間、

靠著固定的教材到指定的地點學習,大部分屬於被動的接受。因此,學習者與教學者 間大多是單向的溝通,在教學活動中多偏重於教師的講解,缺乏學生的參與,師生互 動機會相對較少。這種教學方法長久以來普遍為教師所使用,主要是其進行的過程極 為簡單、方便,多數的教師只要依照教科書來說明即可(林寶山,1992)。因此傳統 教學法的優點如下:

1. 使用的對象、時限、教材、教具或設備富於彈性。

2. 節省學生獲取知識的時間。

3. 經濟實惠,容易實施。

4. 施教較能控制秩序。

5. 滔滔不絕,既講又演,刺激智慧,引起注意與分享觀念,給予教師精神上的激勵 與職責上的增強。

6. 學生會因為教師解說時所表現的熱忱、幽默、戲劇性、邏輯性與關切而更加樂於 聽講與學習。

7. 教師可以把學生所學習的教材,組織成系統的知識,使學生獲得完整的概念。

8. 適用於人數較多的班級。

雖然傳統教學的優點相當多,但是此種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仍是具有一些難以突 破的缺點,分別敘述如下:

1. 消極與依賴:學生只知消極的聽講或作筆記,依賴老師的講解,缺乏主動 學習習慣。

(21)

2. 非人人適用:有效的講演需要特有的人格素養,例如聲調、姿態、 流暢、秩序井 然等,並非人人能演能講。

3. 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

4. 易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高成就學生覺得言詞過淺而乏味,低成就學生則是一知 半解,無所是從。

5. 不易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6. 講述方式缺乏變化,時間過長,易使學生失去興趣和注意力。

電子化教學是利用電腦作為教學的媒介,其重點在於強調適性學習,以下敘述為 電子化教學的優點(楊家興,1993):

1. 個別化的學習,可依自己的程度控制學習的進度。

2. 趣味化的畫面,可增進學生的學習意願。

3. 增加雙向溝通的機會。

4. 從嘗試錯誤中,學習如何在不同情況下,選擇不同的答案。

5. 降低學習的壓力。

6. 保存學習的紀錄,可以立即回饋。

電子化教學強調以「學習者導向」,而傳統教學則是較著重「教學者導向」,然 而傳統教學主要是以作業繳交、測驗評量、知識傳授作為主軸,但電子化教學,能以 生動的多媒體教材和網路社群的互動方式來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雖然網路促使了 許多新的學習機制出現,但以現況來說網路教學還是無法完全取代傳統教學,話雖如 此我們需要對於網路教學應有正確的認知,教學者並不是單純將教材放到網路上的電 子化過程,而是應該強調學習者如何善加利用網路化的學習環境中來提升學習的成 效。

Hiltz(1994) 曾對非同步的虛擬教室與傳統教室進行相關研究,其研究中比較兩 種不同學習環境的差別,其中提到學生個人的滿意度,分別敘述如下:

1. 學生覺得在虛擬教室學習比在傳統教室更為便利。

2. 學生覺得在虛擬教室學習比在傳統教室更易接近老師。

3. 學生覺得在虛擬教室學習比在傳統教室更有參與感。

(22)

4. 在虛擬教室學習可以減低學生對電腦的恐懼,並增加電腦方面的知識。

學者劉天成(1999)提出傳統教室與虛擬教室的比較,在電子化教學的虛擬教室 中,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以及能隨時調整自己學習的步調,比傳統教室中只能以 老師說學生聽講的方法,更有機會刺激學生的學習意願。表2-1為傳統教室與虛擬教 室比較表,從中可以對比兩種教學策略於學生的上課方式、學習步調、上課地點

、時間、社交方式、作業方式與筆記繳交方式上的差異。

表 2-1 傳統教室與虛擬教室比較表

傳統教室 虛擬教室

上課方式 同一時間只能一人,且大

部分為老師說、學生聽

打字與閱讀:多人同時進行,且學 生能主動參與學習

學習步調 全班一致的學習步調 可以各自調整學習步調及速度

上課地點 有場地的成本限制 任何地點

上課時間 固定 任何時間

社交方式 較少 透過社群、通訊軟體達混和式社交

作業方式 個人作業居多 小組活動與作業

筆記繳交 課堂上做筆記 可隨時修改及儲存筆記

資料來源: 劉天成(1999)

2.3 電腦自我效能

2.3.1 自我效能

Bandura 在 1986 年提出社會認知理論,說明人類的行為如何產生。美國著名的 心理學 Albert 年代結合了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及行動主義(Behaviorism)的 概念,提出解釋人類行為的社會認知理論。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是一個廣泛被接受且經過許多實證研究的個人行為模式理論(Compeau and Higgins, 1995),內容以內在個人因素(例如認知、情感)、行為以及環境三個構面來說明人的 行為(如圖所示),這三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彼此之間呈現雙向互動的關係,有時候人 會對環境做適度的調節,有時候環境也會約束行為,其中社會學習理論以環境(E)、

個人(P)及其行為(B)等三個構面的交互作用來說明個人行為如圖 2-1 所示。從社 會學習理論看,人一方面是環境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環境的營造者,二者處於持續 不斷的交互決定關係中。人作為環境的營造者,除了通過自己的活動改變環境的性質 外,當個體面臨不同的環境條件時,它選擇什麼環境,則主要取決於他的自我效能感。

(23)

圖 2-2 個人、環境、行為三方互動關係 資料來源:Bandura(1986)

Bandura(1982)指出,有兩個可能的原因會讓人們放棄執行任務,其一是他們 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真的足以完成任務,另一個是雖然他們確信有能力做好,但是因 為種種負面的預期結果,讓他們覺得所花費的心血會白費,選擇放棄。前者是因為效 能信念的低落造成沒有信心的行為,後者則因為預期結果的不佳。Bandura 認為「效 能信念」以及「結果預期」可以解釋人類的行為及態度,效能信念評斷的不同和預期 結果型態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影響。想要再深入探討行為構面(績效)的影響 因子,就要對效能信念和結果預期這兩個概念有所認識。Bandura 認為個人行為是個 人與外界情境間交互作用後的產物。假如有一個人學習某種技能或知識都失敗,這個 失敗的經驗會導致他自信心降低,但當他學習的環境有其他人可以提供行為典範時,

他能從中觀察成功的經驗,對他的自信心提昇很有幫助。Bandura(1986)認為所謂的自 我效能指的是個人對自己是否可以達成特定工作的能力判斷。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使用者之所以選擇使用新科技與否,「個人動機」相較於

「個人能力」有著更大之解釋力,而自我效能則對個人動機扮演著相當重要之角色 (Torkzadeh &Koufteros, 1994)。電腦自我效能是屬於自我效能的一種,因此在探討電 腦自我效能之前,必須先了解自我效能之定義。自我效能是由社會心理學者 Bandura 所提出,意指個人會根據自己以往經驗,在某一特定事物或環境中經過多次成敗的歷 練後,對於自己能處理該項任務所具備之能力的主觀評價。

Bandura 將自我效能定義為個人對於自己能獲致成功的一種信念,信念的形成,

個人(P)

環境(E) 行為(B)

(24)

基於個人主觀評估自己是否具備完成某任務或行為的能力 (Bandura, 1977;Bandura, 1982)。也就是說自我效能即是指個人對於自己能獲致成功所具有的信念,個人相信 自己在特殊情境下,對於某一特殊行為所產生的一種能力感,以及對該工作任務能被 順利完成程度的主觀判斷。Busch(1995)認為自我效能為一種個人判斷自己能成功執 行某行為之信念,其在個人動機中扮演著相當重要之角色。Bandura(1982)將自我效能 的性質歸納如下:

1. 自我效能是動態的,並非固定不變或被動消極。

2. 自我效能具有特殊性,不同的情境會有不同的效能。

3. 自我效能是多向度的,並非單一的概念。

4. 自我效能具有個別性,不同個體具有不同之自我效能。

5. 自我效能是一種衍生性的能力,具有統整行為之能力。

6. 自我效能具有發展性,不同階段具有不同之效能。

7. 自我效能乃是認知機制之一,是影響行為改變之要素。

8. 自我效能可以被訓練,藉由效能訊息之提供,以增進個人之自我效能。

Bandura(1982)提出形成自我效能之來源分有四類,分別主要為過去成就與表現、

替代經驗、言語說服和生理情況,詳細解釋分別敘述如下:

1. 過去成就與表現(performance attainment):Bandura 認為過去的成就與表現,是提升 自我效能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成功的經驗會提升個人自我效能,失敗的經驗則會 使自我效能降低。

2. 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人們並不會只依賴個人直接經驗作為形成自我效能 的唯一來源,很多時候形成自我效能的來源為替代經驗。所謂替代經驗乃是指對於 他人經驗之觀察,也就是根據他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加以判斷個人能力,因而影 響其自我效能。

3. 言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藉由他人之建議或勸告,以及自我說服之方式,使個 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過去失敗的事件,以提升個人之自我效能。

4. 生理情況(physiological states):處於緊張或充滿壓力之情境,會引發個人生理上之 反應(如焦慮),而生理反應則會影響個人對自我效能的評價。

(25)

自我效能乃是個人對自己能力的一種判斷,其意義不在於評估個人真正能力之高 低,而是個人對於自己能勝任該任務之主觀判斷及信心程度。根據 Mager(1992)的描 述,自我效能對於行為層面有以下五個主要的影響:

1. 選擇行為(choose behavior):人們對於選擇方案是否有效的感覺,往往左右其最後 決定。若個人在某領域有較高之自我效能,將會促使他選擇從事該領域之行為。

2. 動機(motivation):面對問題或挫折時,對於該問題具有較高之自我效能者,較會願 意花費心力處理該問題。

3. 堅持(perseverance):擁有較高自我效能者,即使面對阻礙及困境亦能堅持努力,他 們會將失敗視為暫時性的挫折,而非最終結果。

4. 思考模式(facilitative thought patterns):自我效能高者在遭遇困難時,會告訴自己正 在努力解決問題。反之,自我效能較低者若遭遇困境時,會告訴自己無法解決此困 難。

5. 壓力與沮喪感(vulnerability to stress anddepression):自我效能較低者,容易感受壓 力或沮喪,且對未來結果缺乏信心。綜合上述研究及學者之觀點可以發現,自我效 能雖然只是個人對自己能力的主觀看法,但其對於個人行動的選擇、動機的強烈、

堅持的程度以及最終的行為表現有著莫大的影響力(Bandura, 1991)。自我效能不僅 僅主導個人處理事情的態度,更深深地影響個人學習時的動機、堅持與成就表現。

2.3.2 電腦自我效能定義

Murphy(1989)提出電腦自我效能(computer self-efficacy)是一個人對於自己使用電 腦的能力的自我判斷,是一種對自己電腦能力的信心,用以完成某個特定任務。

Compeau&Higgins(1995)更具體說明,電腦自我效能所指的是個人自己認為他使用 電腦以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信念,而不在於擁有多少電腦相關的技能。Compeau&

Higgins(1995)根據 Bandura 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基礎上,藉由以下三個層面來探討 電腦自我效能意涵:

1. 廣度:指預期能力的水準。具有高電腦自我效能的人,比低電腦自我效能的人,更 期望能完成較困難電腦任務,且前者比後者,更認為自己不需要別人的幫忙和支援。

2. 強度:是判斷自己完成任務的自信程度。一個有較高電腦自我效能強度者,不僅認

(26)

為自己可以勝任較困難的電腦工作,且對自己的判斷非常有信心,即使遇到困難的 電腦問題時,也會想辦法解決。

3. 普遍度:指個人對於其能力的適用範圍變化程度。一個有高電腦自我效能的人,認 為需要用電腦處理的問題,可應用多套的軟體或多種電腦系統來處理;相反地,低 電腦自我效能的人,認為只能使用特定套裝軟體或特定電腦系統來處理。

有許多人對於電腦科技抱持抗拒態度,認為電腦是新世代產物,自己並不適合亦 不需要學習,嘗試接觸只會徒增挫折,這種排斥的心態造成了使用者的抗拒。實際上,

大多數的抗拒者並不一定「真正」缺乏使用電腦的能力,造成抗拒的主要原因在於個 人「深信」自己缺乏使用電腦的能力,這便是所謂的缺乏電腦自我效能(Igbaria & Iivari, 1995)。

電腦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其使用電腦之能力的主觀判斷,換言之,電腦自我效能 關心的並非個人過去擁有之電腦技能,或能夠完成何種電腦工作,電腦自我效能重視 的是個人對自己使用電腦完成工作之能力判斷。

2.3.3 電腦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學者們針對電腦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多以學習為其研究內容,因此研究焦點常 是電腦自我效能對於學習成就表現的影響。Tam(1996)從 250 名身體障礙人士中,隨 機抽取 31 位為其研究對象。將受試者依其電腦自我效能高低分為二組,皆接受 15 週 的電腦課程訓練後,檢視二組受試者在電腦學習成效上表現之差異,結果顯示個人之 電腦自我效能較高者,其電腦課程學習成就較為優異。

Karsten & Roth(1998)以 98 名選修電腦課程之大學生為樣本,欲了解個人電腦經 驗及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電腦自我效能為預測個人電 腦學習成就的最重要因素。Wang & Newlin(2002)以 122 位大學生為樣本進行研究調 查,結果發現個人之電腦自我效能與個人願意選修以網路為授課方式的課程有關係;

此外,電腦自我效能亦與受試者在透過網路為授課方式之課程學習成績有正向關係。

綜合上述文獻可以發現,在多數以學生為樣本之研究顯示:電腦自我效能與個人之電 腦學習成就間存有正向關係。Hill et al.(1987)發現電腦自我效能愈高的學生,對於

(27)

學習與使用電腦的意圖就愈強烈。另外,他們也發現過去績效的好壞,也會影響其電 腦自我效能的高低。

Gist et al.(1989)則發現 不同訓練方法 : 電腦輔助教學法(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CAI)及行為模仿法(behavior modeling)會影響其學習的績效。另外,該 結果也顯示電腦自我效能較高的學習者會有較高的電腦績效。Compeau & Higgins

(1995)針對一般電腦自我效能發展出一套衡量的量表,同時也以社會認知理論為基 礎提出研究模式,探討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證實自我效能 在人的感覺和行為的形成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電腦自我效能越強的人,會比較 常使用電腦、較少產生電腦焦慮感,另外對於結果預期,電腦自我效能也有顯著的影 響。他們利用郵寄問卷的方式對加拿大的商業期刊訂閱戶做調查,共回收 1020 份有 效問卷。研究結果指出,個人的電腦自我效能分別對電腦的使用、結果的期望、使用 電腦的感覺(愛好)及電腦焦慮有顯著的影響。之後,Compeau et al.(1999)也利用 相同的方式蒐集了 394 份樣本,所得到的結果與 1995 年的結論相同。

在電腦績效方面的研究,Compeau & Higgins(1995)針對 95 個經理人進行電 腦教學,有 88 個人完成實驗,結果顯示電腦自我效能對於績效有顯著的影響,同時 過去的績效對於電腦自我效能以及當下的績效具有正面影響。

Igbaria & Iivari(1995)曾經對 450 位芬蘭的微電腦使用者做一研究調查,結果 顯 示 自 我效 能 對於 電腦 的 使用 並 無直 接 的顯 著 影 響 , 但是 透 過對 電 腦易 用 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與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的認知而間接影響電腦的使 用。另外,自我效能同時也與電腦焦慮(computer anxiety)有負相關,與電腦易用性 的認知有正相關。

Coffin & MacIntyre(1999)以 111 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試圖檢視影響電腦學 習成效的因素。研究結果顯示,電腦自我效能的高低的確與電腦課的最後成績有顯著 關係存在。Gravill et al.(2002)在一份研究中,針對都會區金融、零售、諮詢服務及 配銷業之員工,進行有關在軟體知識方面的評估調查中發現個人在 IT 使用上的能 力,若具有愈高的信心,則就愈能促進在學習上的成果。各學者對電腦自我效能的相 關研究整理如下表 2-2。

(28)

表 2-2電腦自我效能的相關文獻整理

研究者 對電腦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內容

Tam(1996) 隨機抽取31位障礙人士接受電腦課程訓練,結果顯示 個人之電腦自我效能較高者,其電腦課程學習成就較 為優異。

Karsten & Roth(1998) 探討個人電腦經驗及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學習成就 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電腦自我效能為預測個人電腦 學習成就的最重要因素。

Wang & Newlin(2002) 電腦自我效能與受試者在透過網路為授課方式之課 程學習成績有正向關係。

Hill et al. (1987) 電腦自我效能愈高的學生,對於學習與使用電腦的意 圖就愈強烈。

Gist et al. (1989) 電腦輔助教學法(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CAI)及 行為模仿法(behavior modeling)會影響其學習的績 效。且電腦自我效能較高的學習者會有較高的電腦績 效。

Compeau & Higgins(1995) 自我效能在人的感覺和行為的形成上扮演著相當重 要的角色,電腦自我效能越強的人,會比較常使用電 腦、較少產生電腦焦慮感,另外對於結果預期,電腦 自我效能也有顯著的影響。

Igbaria & Iivari (1995) 自我效能對於電腦的使用無直接的顯著影響,但透過 對電腦易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與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的認知間接影響電腦的使用。

Coffin & MacIntyre(1999) 電腦自我效能高低與電腦課的成績有顯著關係存在。

Gravill et al.(2002) 個人在IT 使用上的能力,若具有愈高的信心,則就 愈能促進在學習上的成果。

(29)

2.4 電腦素養

2.4.1 電腦素養定義

Rawitsch(1978)認為基本的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是指能靈活運用軟硬體的 功能特性,可作為問題解決的輔助工具。Anderson et al.(1979)指出電腦素養是指個人 在直接或間接接觸電腦時的知識、技能及態度。Watt(1980)把電腦素養解釋成是技能、

知識、理解價值及關係間的結合,使個人在以電腦為導向的社會中能舒適的工作,成 為具生產力的公民。

Luehrmann(1981)將電腦素養定義為操作電腦的能力。他認為電腦素養定義的目 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具備電腦素養能改進學習活動,個人必須具有基本能力來處理 相關的事。又因科技的日新月異帶動電腦的發展,電腦軟硬體汰舊的速度十分驚人,

Hunter(1983)將電腦素養定義為在以資訊為主的社會中,個人應知道如何使用電腦的 技能,他認為每個人應具備的電腦素養會因工作性質及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加 上電腦素養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不斷改變,很難像其他基本素養保持高度的恆定性 (吳正己、邱貴發,1996)。

學者吳明隆(1999)認為新時代資訊科技與傳統資訊科技,最大的差異在於網際網 路的擴充與寬頻網路的建置,他認為二十一世紀資訊時代中,教育革新、進步與網路 多媒體有效使用有著緊密關係,因此不論教師、學生的電腦素養課題顯得格外重要。

由此可見,新時代的電腦素養是建構在「持久性」、「普遍性」與「關鍵性」的電腦 知識與技能之上。基本的電腦素養不會因軟硬體不同或時空差異而退化,它也是一種 關鍵能力。

Brownell(1992)則以為學生電腦素養應包括資訊方面的知識及實作方面的技能二 方面,學生所具備的電腦素養是用電腦學習以學會實用技能,並且要學習與電腦有關 之資訊。施美朱(2000)則將國中生電腦素養視為電腦學習成就,指一個人對電腦的認 識與瞭解,及個人應用電腦於工作或生活的能力。各學者對電腦素養的相關研究整理 如下表 2-3。

(30)

表 2-3 列舉各學者對於電腦素養的定義

研究者 電腦素養定義

Rawitsch (1978) 能靈活運用軟硬體的功能特性,可作為問題解決的輔 助工具。

Watt (1980) 關於電腦技能、知識、理解價值及關係間的結合。

Luehrmann (1981) 將電腦素養定義為操作電腦的能力。

Hunter (1981) 以資訊為主的社會中, 個人應知道如何使用電腦的技 能。

Anderson & Klassen (1982) 個人在直接或間接接觸電腦時的知識、技能及態度。

Brownell (1992) 用電腦學習以會取實用技能, 並且要學習與電腦有關 之資訊。

McClure (1994) 電腦素養是傳統素養的延伸,個人應具有使用電腦完 成基本工作的能力。

施美朱(2000) 將國中生電腦素養視為電腦學習成就, 指一個人對電 腦的認識與瞭解, 及個人應用電腦於工作或生活的能 力。

由上述文獻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出,關於電腦素養的定義須對因研究時間不同,或 研究的對象的不同略有差異,因此須對上述兩因素加以界定,才能有較明確的說明。

本研究研究對象為國民小學學生,因此,本研究認為國小生的電腦素養應指其能認識 並操作電腦能力,並能利用電腦學習知識。

2.4.2 電腦素養內容

學者們對於電腦素養的內涵有著不同的看法,其內容亦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而 有不同的面貌,列舉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如下所述。Watt(1980)認為一個具有電腦素 養的人必須具備以下四項技能:

1. 擁有規劃與控制電腦的能力,以逹到個人、學術及專業能力。

2. 在個人、學術及專業領域使用各式電腦軟體的能力。

(31)

3. 瞭解電腦在社會、經濟和心理層面對群體與個人所產生衝擊的能力。

4. 納入電腦程式設計及電腦應用的使用能力做為個人搜尋資訊、通訊與問題解決策略 之一。

Douiziech(1983)認為國中小的學生應該知道五個關於電腦的知識與技能,分別敘 述如下:

1. 所有學生應學習如何操作電腦。

2. 所有學生應學習知道電腦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3. 所有學生應學習如何直接使用電腦來協助寫作、資料查詢、音樂的組成及藝術的創 造。

4. 所有學生應學習有關演算的過程及演算的思考。

5. 所有學生應學習與電腦相關字彙的意思,用來繼續建構電腦方面的知識。

Anderson et al.(1982)認為電腦素養的內容包含認知(cognitive domain)、技能 (psychomotor domain)、情意(affective domain)等三方面,包括以下八個項目:

1. 應用(application):電腦在社會及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 硬體(hardware):有關電腦系統中重要組件的認識。

3. 影響(impact):電腦對社會正面與負面的影響。

4. 限制(limitation):發展對於電腦之能力與限制。

5. 程式設計與演算法(programming andalgorithm):指閱讀、修改或撰寫程式或演算法 的能力。

6. 軟體與資料處理(software and dataprocessing):有關軟體及資料處理的一般概念。

7. 使用(usage):上機實際操作或執行電腦工作的能力。

8. 價值與情感(value and feeling):個人對電腦的態度於電腦對社會的貢獻。

Brownell(1992)的研究中所界定的電腦素養包括四方面,分別敘述如下:

1. 電腦應用(computer application)。

2. 電腦程式設計(computer-programming)。

3. 一般電腦的知能(general computer)。

4. 電腦的社會意義(societal implication)。

(32)

國內學者蔣姿儀(1996)以國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其認為電腦素養應包含下列五 個構面:

1. 電腦軟體硬體(computer software and hardware):包括電腦軟體、硬體與資料處理的 一般觀念。

2. 電腦操作(computer operation):包括實際上機操作電腦,或執行電腦相關工作時所 應具備的能力。

3. 電腦應用與影響(computer application and impact):包括電腦在社會、學校及日常生 活中的應用與用途以及對人們所帶來正負面的影響。

4. 電腦程式(computer-program):指閱讀、修改或撰寫程式的能力。

5. 電腦倫理(computer ethics):指使用電腦時的道德規約。

學者吳正己、邱貴發(1996)則認為電腦素養應包括認識電腦、應用電腦以及電腦 與社會三個層面,分別敘述如下:

1. 認識電腦:瞭解電腦的軟硬體架構,主要包含輸出、輸入、中央處理器、與記憶體 整體架構的關係。

2. 應用電腦:瞭解電腦的各種應用,及電腦繪圖、文書處理、電子試算表、資料庫管 理、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網路資源應用等實際操作領域的應用技能。

3. 電腦與社會:瞭解電腦的各種應用、限制、及其未來發展趨勢,探討的主題包括電 腦倫理、電腦安全、智慧財產權、隱私權及電腦犯罪等。

電腦素養簡言之,可以說是一個人所必須具備的電腦知識和技能,但是會因為不 同性質與階層的工作,人們所需的電腦素養是不一定會相同的,必須先確定對象、階 層以及研究的目的才會有明確的界說,綜和以上各學者對電腦素養的看法,本研究整 理表格如下表2-4所示。

(33)

表 2-4 列舉各學者對於電腦素養內涵的看法

研究者 對電腦素養內涵的看法

Anderson et al.(1982) 電腦素養的內容包含認知、技能、情意等三方面,包 括應用、硬體、影響、限制、程式設計與演算法、軟 體與資料處理、使用、價值與情感。

Douiziech & Richard (1983) 學生應學習如何操作電腦、知道電腦與其他學科的關 係、如何直接使用電腦來協助寫作、資料查詢、音樂 的組成及藝術的創造、學習有關演算的過程及演算的 思考、學習與電腦相關字彙的意思, 用來繼續建構電 腦方面的知識。

吳正己與邱貴發 (1996) 電腦素養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不斷改變,很難像其他 基本素養保持高度的恆定性。

蔣姿儀 (1996) 電腦軟體硬體、電腦操作、電腦應用與影響、電腦程 式、電腦倫理

吳明隆 (1999) 資訊時代中,教育革新、進步與網路多媒體有效使用 有著緊密關係,因此不論教師、學生的電腦素養課題 顯得格外重要。

黃天助 (2000) 電腦素養應指其個人對電腦的基本認識與操作,且能 正確、安全和有效地運用電腦與網路,作資料的整理 與分析、搜尋與傳遞、擷取與應用,並能提升學習成 效與解決問題之能力。

McClure(1994)認為電腦素養是傳統素養的延伸,個人應具有使用電腦完成基本 工作的能力。黃天助(2000)認為「電腦素養」應指其個人對電腦的基本認識與操作,

且能正確、安全和有效地運用電腦與網路,作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搜尋與傳遞、擷取 與應用,並能提升學習成效與解決問題之能力。綜合以上學者的說法,電腦素養是指 使用電腦,並能用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電腦資訊蓬勃發達的台灣,電腦素養更是自 國小開始就逐漸地培養,了解並操作電腦的能力,利用電腦學習建構自己各學習領域 的知識。

(34)

本研究參考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的「資訊教育」能 力指標,認為國小中年級學生的資訊核心能力為「培養電腦基本知識及技能,具有處 理資料的能力」,與本研究相關的電腦素養能力項目共包含以下六項:

1. 了解資訊科技在人類生活之應用。

2. 教導學生注意軟硬體的保養、備份資料等資訊安全概念。

3. 了解電腦教室(或教室電腦)的使用規範。

4. 熟悉視窗環境軟體的操作、磁碟的使用、電腦檔案的管理、以及電腦輔助教學應用 軟體的操作等。

5. 認識鍵盤、特殊鍵的使用,會英文輸入與一種中文輸入。

6. 能進行網路基本功能的操作。

2.4.3 電腦素養相關研究

電腦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在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電腦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因 此,電腦素養成為國民應具備的素養之一。從文獻探討中可以瞭解影響電腦素養的相 關因素,本節擬從各學者對電腦素養的研究談起,繼之整理出影響電腦素養的相關因 素。

Hawkins(1997)則針對570 位大一、大二的學生調查其電腦素養及電腦使用的相 關因素,結果發現性別、年級、電腦態度、電腦素養、主修、及家中經濟等因素影響 大學生的電腦素養。Levin & Gordon(1989)針對中學生電腦素養研究發現性別、家中 有無電腦、電腦訓練、電腦知識等因素會影響其電腦素養。

Matin et al. (1992)研究發現影響小學生電腦素養的因素有性別、國籍、年齡、電 腦經驗、父母親電腦經驗。蔡明蒼(2002)為了解高中學生電腦素養之現況及網路使用 情形,以自編「高中學生電腦素養調查問卷」,並對台灣12所高中發現在性別、年級、

有參加電腦社、家中有個人電腦、學生使用電腦的時間越長其電腦素養有顯著差異,

而上電腦課時數並無影響電腦素養。

(35)

蔣姿儀(1996)為了解國民中小學生電腦素養,為瞭解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電腦相 關行為及現況,以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1251 人, 國小六年級學生1201 人為 研究對象,經問卷研究獲得所需的資料,結果有以下四點發現:

1. 國小學生之電腦素養顯著較國中學生佳。

2. 國民中小學男學生之電腦素養顯著較女生佳。

3. 電腦經驗、電腦資源、認知需求、數學焦慮、數學成就與電腦素養有顯著相關。

4. 每星期閱讀電腦書籍及雜誌的時間、家中電腦週邊設備的情形、自己或與他人共同 使用電腦、電腦焦慮、電腦自信及電腦喜歡等六個變項對國中小學生之電腦素養有 顯著的預測效果。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研究從電子化學習的文獻中得知,使用傳統教學策略或電子化教學策略兩種教 學方式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成就具有影響,並且從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素養的文獻中 得知,電腦自我效能和電腦素養的程度高低,可能會影響到學生使用電腦學習的學習 成就。因此本研究以實驗法比較兩種學習策略對學習成就的影響,同時用問卷了解實 驗組學生的電腦自我效能和電腦素養程度,以探討電腦自我效能程度和電腦素養程度 高低對使用電子化策略學習成效的影響。本研究使用的分析軟體及方法:使用 SPSS 統計軟體中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 T 檢定,並對問卷中的信度進行分析。本章共分成 五節,內容包括研究架構、研究假說、研究方法、操作型定義、問卷設計與前測。

3.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以文獻分析作為理論的依據,採實驗研究法並加入 問卷研究。實驗利用教學策略的差異以探討學生在不同的教學策略後,於筆順學習上 是否會有學習成效的差別。而這些差別可能也會受到學生本身的個人特質、網路經 驗、電腦素養程度或電腦自我效能程度的影響,這部份則由問卷得出的結果合併實驗 的結果來加以分析。

本研究預期以實驗研究法來探討學生的筆順學習成效,利用不同教學策略來研究 學習成效上是否有所差異,另外又因為實驗組必須使用電腦開啟網站來學習筆順,所 以加入學生的個人特質、網路經驗、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素養當成獨立變項,以探討 學生不同的電腦自我效能和電腦素養,是否對學生的筆順學習成就有所影響,本研究 的個人特質、網路經驗、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素養部分僅探討使用網站學習筆順的學 生,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模型如圖3–1所示。

(37)

圖 3–1 研究模型

3.2 研究假說

吳長億(2008)曾經使用傳統教學及電子化的教學在測驗數學學科的學習在成就 上具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教學策略確實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就,從過去 文獻中可推測不同的教學策略有可能影響到學習成就,但卻較少討論電子化教學對於 學生學習國字筆順是否也會有學習成就上的差異,因此在本研究中討論不同的教學策 略是否也會影響到學生國字筆順學習成就,設為本研究之假說 H1。

H1:不同教學策略對學生筆順學習成就不具有顯著之影響。

在黃瑞雲與王子華(2007)的「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國小學童在不同網路形成性評量 設計下之網路學習效益研究」中他們發現電腦自我效能的高低會影響學生使用電腦學 習的成就,並認為使用電子化學習策略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電腦自我效能的對學習 成就的影響,所以本研究設定電腦自我效能之假說 H2。

H2:電腦自我效能對於學生的網站筆順學習成就不具有顯著之影響。

筆順學習成就 教學策略

電腦素養 H1

H2 H3

電腦自我效能

電腦經驗 個人特徵

H5 H4

(38)

電腦素養為使用電腦解決特定任務的能力,亦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在使用電腦學 習筆順時的學習成就,學者 Pohl et al.(2008)認為缺乏電腦素養的人在利用電腦學習時 會遇到嚴重困難,因此如果要使用電子化學習策略來教學,也必須考慮到電腦素養對 學習成效的影響,所以本研究設定電腦素養之假說 H3。

 H3:電腦素養對於學生的網站筆順學習成就不具有顯著之影響

在測驗上因男、女性別而產生的差異表現,一直是教育及心理研究者關心的議 題,過去研究結果發現某些試題的內容與形式對不同性別受試者有不同的影響,Wang

& Lane(1996)發現幾何內容試題對男性而言較容易,而 O’Neil & McPeek(1993)

等人發現女性學習代數較有利。因此如果要使用電子化學習策略來教學,也必須考慮 到性別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所以本研究設定關於性別之假說 H4。

H4:性別對於學生的網站筆順學習成就不具有顯著之影響

Mccoy & Baker (1997)指出電腦學習經驗愈豐富的學生,學習電腦時間愈長,每 星期使用電腦時間愈多,其電腦學習態度愈佳。不同的電腦經驗、學習電腦的時間與 每週使用電腦時間的長短對學習者的電腦態度有顯著的影響,且學生利用電腦學習的 成就也可能受到學生先前電腦經驗的影響(黃郁雯, 2003),但也有部份研究顯示電 腦經驗對電腦態度影響未達顯著差異(Foster, 1986),因此如果要使用電子化學習策略 來教學,也必須考慮到學生過去的網路經驗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所以本研究設定關於 網路經驗之假說 H5。

H5:電腦經驗對於學生的網站筆順學習成就不具有顯著之影響

3.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預期採研究方法中的實驗法,探討獨立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和依變數 (dependent variable)間的因果關係,本研究將參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和控制組 (control group),並使兩組的各種條件儘量相等,對可能的干擾變項 做適當控制,接著對實驗組進行實驗處理(experimental treatment),最後比較兩組量化 上的差異。

(39)

如果實驗研究設計得宜,有嚴密的實驗控制,每組受試者至少需在15人以上,但 權威學者還是認為每組受試者最少應有30人最為適宜(Gay,1992),因為本研究樣 本為彰化縣某國民小學,而此小學的每個班級均不到30人,所以將三年級與四年級學 生合併,以達到30人的標準,兩個年級合併稱為中年級。

圖3–2為本研究實驗流程圖,包括學習者分析、設計教學內容、確認教學策略、

發展評量工具、課後立即評量與資料分析,以下針對每個步驟進行說明:

1. 學習者分析:教學者為了解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必須在課程進行前測。

2. 設計教學內容:本研究教學內容有中年級所選用康軒版課本生字,以及翰林版本的 生字各一半。

3. 確認教學策略:本研究以教育部筆順網路學習系統做為教學媒體,A班為電腦教學 組,B班為傳統教學組,兩班上課內容均相同,只有使用媒體不同。

4. 發展評量工具:以上課所教過的生字為測驗內容。

5. 課後立即評量:進行教學後為避免有其他干擾變數,該節課實驗後立即實施評量。

6. 資料分析:分析實驗後獲得的數據。

(40)

圖 3–2 實驗流程圖

3.4 操作型定義

電子化教學策略曾被應用到許多學習領域中,並被證實此策略能以更多樣化的教 材和互動的方式來提升學習動機,使學生有更高的意願去學習並且有顯著的學習成 效。此外電腦自我效能和電腦素養被認為是使用電腦的自信與能力,兩者與使用電腦 的能力和態度相關,因此本研究探討傳統教學策略及電子化教學策略在國字筆順學習 成效上的差異,並探討電腦自我效能和電腦素養對電子化學習策略組別的影響,而國 字筆順、筆順學習成就、電子化學習、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素養其操作型定義如下分 別說明:

1. 電腦自我效能:Murphy(1989)提出電腦自我效能是一個人對於自己使用電腦的能力 的自我判斷,是一種對自己電腦能力的信心,用以完成某個特定任務;本研究考量

設計教學內容

確認教學策略

發展評量工具

課後立即評量

資料分析 學習者分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made up of eight key learning areas (under which specific subjects are categorised), provides a coherent learning framework to enhance

A study on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ability for sixth grade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using three-dimensional view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a) Describe the changing trend of daily patronag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transport modes in Hong Kong from 2000 to 2015.. b) Discuss the possible reasons leading to

 Create and present information and ideas for the purpose of sharing and exchanging by using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n view of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

 Create and present information and ideas for the purpose of sharing and exchanging by using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n view of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Literacy Skills and Positive Values is a resource package produced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銜接理想 擴闊視野 認識中國文化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