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雪廬老人《佛學問答類編》研讀之啟發 (6-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雪廬老人《佛學問答類編》研讀之啟發 (6-2) "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二、《佛學問答類編》的特色

筆者研讀《佛學問答類編》常有很深的感動,將之歸納有十二個特色:

(一)滿心慈悲

每當研讀《佛學問答類編》時,深感雪公對提問者無限的慈悲及關懷。雪公 對每一個提問者,皆先觀對方的根機,探究提問者的困惑是什麼?想知道什麼?

在回答問題時深心為對方設想,以對方能做到的為考量。筆者在研讀《佛學問答 類編》中,不只是探討佛學知識,還可感受到十足道氣,更可感受到雪公充沛的 生命力及深厚的修持。列舉如下:

問:學生自聞「佛法」一詞以來,常受佛法之益,然今猶未能解行合一,

常有妄念作祟,當做者猶豫不前,當斷者常纏繞自心,念佛雖不敢 忘,然總覺不得法。尚懇賜一語?(修持類,P1198, No.332)

答:

A.凡事皆係習練,而後成熟,

況此久遠之惑,何能短時能伏。

B.精進不退,山尚能移。

C.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皆係由漸而成,不可急躁。

D.孟子云,欲速則不達,古諺曰:功到自然成。

從提問可看出提問者很用功,唯囿於工作忙碌及猶豫不前的個性而深感不 安,祈請雪公開示。雪公憐憫提問者的篤實,勉勵如能持續不斷,精進不退,功 夫自可水到渠成。筆者讀之再三,深深感受到雪公對後生晚輩的安撫、鼓勵及教 誨,循循善誘,建立提問者不退轉的信心。

(二)到位入味

每每細細品讀雪公的答問,每一個問題都回答得恰到好處,條理分明層次井 然,非常到位,即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且一絲不苟。更重要是能觸動提問者的 內心深處,非常入味,韻味十足,回味無窮。列舉如下:

問:夢中時常向人說,這世界太惡濁,這假身是受苦的根本,何必戀他

雪廬老人《佛學問答類編》研讀之啟發 (6-2)

謝碧紅

(2)

呢?請大家快來念佛,離苦得樂,大家肯聽,我就把身賣給你,但要 你們念佛成就,這是何境界,是著相否?(淨土類,P.1447, No.260)

答:

A.凡夢皆繫念頭反影,等於種子起現行。

B.等覺以前之菩薩,皆不能無夢,

夢亦是表念之淨妄,功夫進退。

C.居士有是等夢,而又時常如是,乃上求下化勇猛精進之菩 薩心境也,大佳大佳。

D.夢如是,覺亦如是,淨業定速成就!

E.雖能自利利他,而不存我有自他兩利之心,即不為著相,

所謂三輪體空也!

雪公指出夢是「念之淨妄,功夫進退。」讚許提問者的精進,並勉勵夢覺一 如。最後勸進不著相,雪公回答得周全圓滿,令人激賞。

(三)氣度剛大、超拔、平實

雪公的種種答問都引領眾生開、示、悟、入──「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 佛知見,入佛知見。」氣度剛大,超拔不俗,又很平實,容易做到。列舉如下:

問:學佛的人到了臨終,火化時沒有得舍利,要如何斷定有否往西呢?

(修持類,P.1114, No.52)

答:

A.為答此問,先明界線,學佛者必修淨,方有生西之望,修 他法者,另有他果,不盡生西。

B.茲就修淨而論,終後焚出舍利,乃瑞相一端,

其餘測驗,不一而足。

C.如自見他見,自聞他聞,佛相蓮花,香光音樂,或最後捨 暖之處等,不必拘泥於舍利也。

D.廬山蓮社,慧遠祖師,劉逸民大士,皆大成就,俱未言火 化舍利。

E.曇鸞大師,只記僧俗同聞絲竹之聲,少康祖師,只記念佛 一聲,口出一佛,亦未言及舍利。

在提問中,雪公剴切分析驗定往生有多種方式,不但舉出了具體的方法,亦 列出實際的人證,周遍涵融,令人折服。

(3)

(四)具有啟發聞思修的功能

研讀雪公的回答,能引發我們博學研究、刺激思考,進而付諸於實踐,從啟 發聞慧到思慧,透過實踐達到修慧。列舉如下:

問:學佛的人對精進方面有什麼徵象?(修持類,P.1105, No.4)

答:

A.凡事看得破,忍得過,放得下,是精進徵象。

B.行住坐臥不離這個,亦是精進徵象。

在修行中,有些人是看得破,卻忍不過,更放不下,唯有將理論付之於實 踐,行解相應,才能看破忍過。雪公又提,所謂精進,是行住坐臥不離這個,此 乃念茲在茲,如念佛、淨念相繼才是真精進,讀之令人動心,激發向上意志。

(五)激勵上進

筆者研讀《佛學問答類編》最大收穫之一是受戒,在反覆研讀〈持戒類〉中 有關受戒或不受戒的提問時,心中很是震撼,亦非常受用;但決定受戒,仍是經 過數月審慎思考之後。筆者於受戒時,戒師為之說戒,此種有師承、明戒相,心 中踏實的感受,在未受戒前未曾有之。

問1:受了戒而不持戒,未受戒心裏持戒,兩者哪一種有功德?(持戒類,P.880, No.31)

答1:

A.未受戒者,而能持戒,當然具有功德!

B.惟不如正式壇受多益耳。

C.蓋正受之時,舉行懺悔,講解律儀,能睹三寶莊嚴,

轉變境界,以及諦聽信受,至誠所感,加被得戒。

D.其受戒而不持者,心存輕慢,知法犯法,造惡而兼破戒,

不免罪上加罪矣,遑再論功德哉。

問2:未受五戒但盡可能竭力持戒,其功德可與受戒者均等否?(持戒類,P.879, No.26)

答2:

A.能自持戒,當然而有功德,

B.若與正式受者相較,則相遜矣。

C.蓋正受者,

一有師承,

二明戒相,

(4)

三有三寶照臨加被,

四發有戒牒可逢佛事得搭袈裟。

D.此言其常,若正受而不能守及不明(戒相),或破或穿,即應 別論矣。

問3:「無作戒體」之義,請開示!P.898, No.96)

答3:

A.作者,動作也。戒體者,因戒所得之防惡功能也。

B.受戒時如法動作之三業,可得見聞者,謂有作戒體。

C.反之,受戒時,全身因之起有一種特別變化,外表雖不得 見聞,而確有其防惡功能,相續存在者,謂無作戒體。

D.此不過粗言之耳,義微事繁,不便詳述。

在答1、答2、答3雪公說,受戒或不受戒之區別在於受戒之時,要懺悔到身口 意三業清淨,由釋迦牟尼佛將清淨戒體經由戒師傳承給戒子,此有極大的功德。

是以,受戒之時,即得戒體,其功能在於防非離過,且是相續存在的。未受戒的 人,在對境起惑造業時,或無覺察,或無顧忌;受戒的人,在境界現前時,有應 為或不應為的思慮,則不造作毀犯,這便是戒體的作用,持戒的功德。

又問1提問者問受戒而不持、未受戒而持戒兩類之功德比較,雪公在回答時 加上一類,即受戒又如法持戒之功德,令人一目了然。

有關激勵上進的部分,筆者做了一件有趣的事;記得在閱讀《佛學問答類 編》中多次看到周慧德居士的名字,不禁好奇,想看看周慧德居士究竟問了多少 問題,於是做了地毯式的搜索,翻遍整本《佛學問答類編》統計出周慧德老居士共 提出八十三則問題,不禁感動莫名,既敬佩老居士的精進好學,也慚愧自己的懈 怠,此時似乎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提攜筆者勇往直前。另胡正臨居士位居第二,提了 七十七則、鮮純賢居士提問七十則,賴棟樑居士提問六十七則。據悉他們都是臺中 蓮社老蓮友,長年跟隨雪公聽經聞法,又精進念佛。周慧德老居士也是蓮社「十姐 妹」之一,是雪公培育的講經人才。筆者很高興能訪問到周老居士的長孫游青士 居士,游居士提到其祖母有多本講經筆記典藏家中,完整保存。其中《妙慧童女經 講經筆記》從網路上可蒐尋得到,筆記中還有雪公的眉批,殊為珍貴。在周慧德老 居士的提問中淨土類最多,有三十三則,通問類有二十六則,名相類有六則,其餘 分布在各類別中。筆者將統計《佛學問答類編》提問則數及提問者姓名統整成表,

置於碩士論文附錄二,雖不一定有很大的意義,但既有統計資料則隨緣附之。未料 指導教授紀老師在翻閱中一一圈出認識的蓮友,竟有五十多位,有如見老友般的 欣喜,亦覺慚愧有加,彷彿有一股激勵提攜之力,督促見賢思齊。

(5)

(六)改過培德

在有些問題中,提問者或有自知之明,坦誠告知缺失,請雪公斧正。據了解 有些讀者在閱讀別人的提問及雪公的回答中,會慚愧自己也有類似的過失,而立 志改過。讀到雪公鼓勵大家精進用功及做善事,吾等也會心動,發心效法。

問1:人類處世,可籌得何種妙法,能避一切苦惱及災害,以得安靜生 活?如他人平白嚴重的侮辱,余是否能盡力來搏鬥,至爭鬥時,是 否能傷他人生命?(因果類,P.809, No.39)

答1:

(苦上加苦)  A.人生環境順逆,皆由遠近因果以為支配。

(尤有甚者)  B.現受之苦惱災害,倘現在不造惡因,

亦可減其助緣力,且能避免將來之發生。

(忍則避難)  C.他人橫加侮辱,當反求諸己,

定有招侮辱之道,宜自懺悔,

何可與人爭鬥,

怨再加深?

       D.至云傷人生命,更是錯誤思想,

(更上一著)  E.殺人者,國有常刑,寧不知耶?

問2:若人罵我,我還他是有罪,不還他悶在心中,暗暗懷恨,那一方面 罪較大?(因果類,P.828, No.104)

答2:

A.還罵是意口兩種惡業,不但後受苦報,

現前尚招身外之禍。

B.懷恨發瞋,是增上根本煩惱,

C.然不至再招身外之災,

D.居士既讀四十二章經,何不知送禮不受之理乎?

E.明乎此理,與對方不獨不恨,反應起悲憫心矣。

問3:平常在念佛、念咒,遇到不順眼的時候,瞋恨心就會動,我明知這 不好,要控制它,為什麼控制不住呢?(修持類,P.1182, No.278)

答3:

A.此是缺乏修養,他人有錯,看不順眼,自己有錯,卻看不見。

B.若能平心自省,恐怕自己之錯比他還多。

C.果能看出自己之錯多時,就是修養有進步,

見人也就順了眼,瞋心自然就能控制。

(6)

D.況且專在念佛念咒之時,偏遇到不順眼之事,足見心不 在佛,

E.所以生瞋生恨,此乃自心招魔,應大懺悔。

問4:無心作惡,是否罪猶應得?(修持類,P.1195, No.318)

答4:

A.無心作惡,無心是不謹慎,粗心浮氣,

雖無預謀,卻是過失。

B.其所造成之惡,亦須受報,

但報輕重大小,須論事論理而定,

不能含混儱侗,而說是否。

C.世間法律,亦有過失懲罰之條,因果微細絲毫不爽,

D.惟某事可入,某事可出,

必有事理依之而論,不能空發議論也。

在問題2雪公引《四十二章經》:「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 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 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主要是告訴大眾因果循環,如影隨形,對於斯人斯 事,不只不應起瞋恨心,反應起悲憫之心以對治之。在問2、問3都提到瞋恨心,

瞋是三毒之一,經上有言:「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或「一念瞋心起,

火燒功德林」,可知提問者常被這易怒的壞脾氣所苦惱,雪公悲心真切,諄諄教 誨,如將雪公的回答讀之再三自有受益,尤其今日許多人都有情緒調和的問題,

當破壞性情緒出現,常做出不可彌補的彌天大禍,害人害己,如捷運殺人事件、

校園槍擊事件及割喉事件等,皆是個人情緒失控所引發,故情緒的調和在今日社 會更顯重要。

(七)友直友諒

此「友直友諒」與前「改過培德」是有區別的。「改過培德」是提問者主動 提出自己的過錯,請教雪公如何改進。而「友直友諒」是提問者或察覺或未察覺 自己的缺失,雪公夠義氣,或直接或間接點出提問者的過失,提出對治之方。請 詳讀雪公的回答:

問1: 因前年致病有三個月服藥無效,農曆七月卅日夜夢西方三聖,為自 己上山,到半山忽然進退兩難,大驚之時,聞念佛和木魚聲,抬頭 見西北南三方,有無量無數阿彌陀佛立中,左觀音右勢至向我而 來,我即隨念佛,即時將我圍三方,我在彌陀佛膝下閉眼念佛,忽

(7)

然眼開不見佛和菩薩,但是我不斷念佛隨時醒,內心大歡喜,有一 個月期間,然後病自好,這是何境。請指示。(淨土類,P.1620, No.836)

答1:

A.修道之人,語必真實,

B.若所言不虛,自是淨業功有成就。

C.有此淨相,如不退轉,將來報盡,決定往生。

D.但不可向人誇耀,理宜照常用功,若無事然,

E.否則招魔,前功盡棄,慎之慎之。

F.因貴居士行雖有進,解不足也。

問2: 余自從生病以來,每日常見一些透明之東西在飛繞,且胸中如有東 西填壓,不能暢懷,若出聲念佛時尤甚,似有人以手掌施壓一樣,

睡夢亦曾夢見有什麼東西手持刀欲刺余,但余急跑躲避,終被刺著 背脇,醒方覺筋肉收縮,有時也夢見在食東西,余測不知是餓鬼 否?平時常覺心神昏悶,毛孔豎直,且常生驚恐瞋疑之心,如上情 形希老居士印證是否鬼繞之病,應該如何卻之?(通問類,P.39, No. 147)

答2:

A.云此固屬病態,

B.然亦恐有夙孽,

C.宜一面覓名醫診治,

D.宜一方求高僧懺悔 E.受戒,

F.至心念佛,

G.普為回向,

H.當可化戾為祥。

問3: 敝友念佛之時已能於夢中作主,除當再精進外,今於靜坐中偶有暖氣 一道自背脊而上直至頂門,不知該如何處理。(淨土類,P.1665, No.967)

答3:

A.念佛亦有多種,靜坐亦有多法,但皆以止妄入定為本,應 不希有特殊現象。

B.此外尚有觀想等法,皆有師傳亦防出錯。

C.再道家有小週天法,能卻病健身,習者甚多,其法運氣調息。

D.貴友是否曾習,如無明師,可以停止,

E.如未嘗習,不去注意,一心持名,跡象自滅。

(8)

有關問1雪公的回答,筆者讀了七、八次之多,感動雪公之慈悲,亦折服 雪公看問題之深入透澈,雪公為了不枉不縱,非常婉轉有技巧直言直說,令提 問者自己省思。問2乃提問者身陷困境,雪公非常殷切地幫忙,開了五個對治的 方法,而且要提問者多管齊下,才能救之於水深火熱中。答3雪公分兩個方面回 答,其一,如果沒有修習小週天法,則專心念佛。其二,如果有學習,要有師 承,小週天法自有它的好處。

(八)慎思明辨

通常一般人常迷惑顛倒,是非不分、善惡不明,好的看成壞,壞的看成好,

對的看成錯,錯的看成對,或似是而非,或混亂成一團理不出頭緒,雪公的回答 為之一一明辨清晰。

問1: 弟子曾有這種感覺念佛會減少記憶,未知這現象,惡乎?益乎?(修 持類,P.1176, No.260)

答1:

A.此亦應有之階段,所起之一種現象,實非減少記憶,

B.蓋心有專注,他輒忽之,而有印象不深之狀耳。

C.古人云,要生處使熟,熟處使生,

D.汝雖尚不至此,然道心日生,俗緣漸隔,始有此事。

問2: 有人說,說出來做壞事,佛弟子不能說出來,又有人說,說出來不 但沒有罪,還有功德呢。因做壞事的僧人,知道有人曉得,他就下 次不敢再做了。(P.941, No.254)

答2:

A.在家弟子,不言出家二眾之過,

B.戒律列有正條,言之是自犯戒,自先不能守戒,有何功德。

C.如果出家人有過,社會自然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督之已 嚴,不必過慮。

D.再者言過與規諫有別,

E.言過者明揚人之非也。

規諫者暗勸人知省也。

F.此二舉分善分惡,乃世俗交友之道,尚須慎選而行,

G.故言過一事,須明其義。

 

在問1中提問者為念佛會減少記憶而驚恐,平時也有人提到為什麼愈念佛心

(9)

愈亂?雪公說念佛令生處轉熟,熟處轉生,這是好現象。又愈念佛心愈覺亂,

雪公解說,這是道心增長才有的現象。平時心亂不覺亂,念佛心稍靜才會覺得 亂,這是進步的現象;如同夜闌人靜時,才聽得到時鐘答答作響,這在白天是 聽不見的。問2乃提及要明辨說話的動機、分寸、時間、地點、對象,才能不失 言亦不失人,正如《論語.衛靈公》中有段話:「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 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這段話 恰可比擬。

(九)增長見聞

研讀《佛學問答類編》會令人開展視野、增長見聞、器識弘曠。

問1: 菩薩戒本有一句「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請解釋。(名相類,P.1059, No.313)

答1:

A.未學未戒之人,作善作惡,心中多無恆常之定向,其現作 之善惡,皆係因境引起,表現於外,曰有作。

B.有學有戒之人,心中有其學,有其戒,雖外無表現,而止 惡之念,恆存不失,此名無作之善。

C.若犯重罪,另當別論,

D.若犯輕戒,名曰失意,失菩提心也。

E.此不清淨之作為,表現於外矣,謂之「不淨有作」,

F.然無作防惡之念,尚未消失,雖應墮落,立即懺悔,可由 墮落而重起,若不懺悔,是不求起,則墮三塗矣。

問2: 佛前供養之香、花、茶、餅、果,各項有何意義?(淨土類,P.2, No.6)

答2:

A.此有事理之別。

B.事者,依俗禮常用之品供養表示誠敬而已;

C.理者,因諸供養中,以法為最,故取物以代法也。

D.香表精進,

燭表智慧,

花表忍辱,

茶水表布施,

餅果表禪定。

E.尚有塗香一種,顯教多不用之,乃係持戒之意,

F.合此為六波羅蜜也。

(10)

問3: 以「過午不食」之功德,可否回向於「消病,消罪,祈願……」?P.877, No.20)

答3: 善無巨細,皆可回向,不限於某一事也。

問4: 友人某君問生死輪迴,事涉渺茫,有何可證?(析疑類,P.660, No.196)

答4:

A.未能親見親聞之事甚多,不只輪迴一端也,一人之知識有 限,自力不能及,便謂無有,何啻夏蟲不信有雪,盲人不 信有星。

B.有所不知,或從學理探求之,或從經史徵信之,或依聖人之 言不疑之。

C.學理言「能力不滅」,神識即能力也,不滅必有寄託,捨 此必依彼,此證一也。

D.經史如易曰,「遊魂為變」;傳曰,「鬼猶求食」;史則 彭生為豕,如意為犬等,不勝枚舉,此證二也。

E.聖言如孔子言「天」言「鬼神」,更累累皆是。此證三也。

F.世書尚如此,佛經更明白顯記。

G.若抹殺一切,必求親見親聞,試問某友二十年前,當係一小 娃娃身相,但我未見難信,請他將小娃娃身相,拿出作證。

H.或是某友夜曾有夢,亦請離開上列三條拿出現證來!

問5: 光明砂,活人可以帶在身上備作往生之用否?(修持類,P.1168, No237)

答5:

A.光明砂之用,經中明言度亡所用,

B.未言生人佩之後可往生。

C.應知學人要腳踏實地,如法修持,

D.更當死盡偷心,勿求僥倖。

問6: 同修某居士已受菩薩戒,並發心持八關齋,因素患貧血,營養不良 等症,勸其進奶粉,來亨蛋,麻油等,堅不納。如此苦修,未悉於 佛規有據否?又齋日可否飲奶粉?(P.918, No. 167)

答6:

A.八關齋每月不過六日乃至十日,一日只過午一餐不用,若 其餘時間調養得法,何能因一餐影響其健康。

B.且貧血亦只宜求補血之中西藥品。絕非一餐來亨蛋,便能

(11)

補足其血。此據醫理而言也。

C.奶粉麻油並非葷腥,除齋日之過中,亦未有禁食之文,食 與不食,本可聽之。

D.某居士既受菩薩大戒,戒有戒法,齋有齋本,皆有律文可 據,某居士自有師承。

E.仁者勿得以俗情阻之。

問7: 佛教裏用的那些木魚,磬,小鑼,小鐘,鼓等等樂器為什麼不可以 隨便打著玩,說打著玩有罪過,是什麼罪過呢?(P.947, No.268)

答7:

A.此皆專為誦經法器,應加恭敬,若當玩具,便是無禮褻瀆。

B.今設舉一例;國家制禮作樂,以教人民,雖不見古制,臺 灣祭孔,當能聞之。

C.廟中所陳琴瑟鐘鼓,非行禮不能亂敲,此其一。

D.再軍中鼓號軍旗,乃一軍之令號,無故敲吹,持旗而舞,

可乎不可,此其二。

問8: 吾人焚香手舉至眉間,是何意。插香爐之時(三支香),先後次序如何 為正確。(P.964, No.311)

答8:

A.禮節與俗儀,自古及今,隨時隨地,多有變化。

B.雖在佛教,中國,日本,西藏三方,固同源於印度,但此 等事,皆不一律,非同經典,不許妄更張也。

C.只可處此時居其此地,隨順而已。

若無根據而言,反近穿鑿。

D.按中華民國以前,常禮皆是拱手作揖,下自膝起,上至眉 際為度,即為盡其敬矣。

E.凡與人之物,皆至眉為敬,故有舉案齊眉之說,焚香舉至 眉間,亦同其意。

F.香條三支,先後之插實無規定,一地亦不一律。按焚香古 時是丸,今作長條,本無先後何插規定,可以想見。

佛法有理論有事相,唯相以表法,事理圓融,不了解者不可隨意批評,問 1談到菩薩戒中,「不起墮落,不淨有作」,雪公的回答令吾等大開眼界,因為

(12)

我們一般看到的都是有作的部分,而真正重要的是無作,雪公說:「有學有戒之 人,心中有其學,有其戒,雖外無表現,而止惡之念,恆存不失,此名無作之 善。」多麼觸動人心,所以受戒是非常重要的。

如問2佛前供的香、燭、花、茶水、餅果等乃表六度波羅蜜,其中香越燒越 短,但不斷散發香味,此表精進。燈燭代表光明,乃指智慧,人生的路上有智 慧引領則可走上坦蕩大道。花,好人壞人來皆含笑迎之,此表忍辱。佛壇上 的法器,魚磬、鐘鼓乃唱誦梵唄之用,梵唄清淨莊嚴,助益收攝妄念,啟人 道心。

問4所提光明砂,很少人知道,唯光明砂對過世之人有很大的加持力。雪公 曾提及,每年年初皆準備一百包光明砂與往生者結緣,此光明砂都經過雪公的 加持,每到年底,幾乎都啟請殆盡,雪公也很感嘆,這一年又有將近百位蓮 友往生。

有些人常輕忽事相,妄加批評,如對於佛教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不屑一顧,

筆者學佛後深深為五體投地而感動,殊不知至誠懇切頂禮一拜,具多重意義:其 一乃對佛菩薩最至誠的恭敬。其二是很好的懺悔方式。其三禮佛時身口意三業清 淨,乃修定的功夫。其四以頭頂地乃學習折除我慢,培養謙和之心。其六禮佛時 觀想代一切眾生禮佛,乃自度度他。其七禮佛時,無能禮之我,無所禮之佛,三 輪體空,乃實相禮。其八禮佛是最好的全身運動。故任何事皆不可小覷,佛家任 何的儀軌雖是事相,皆有深厚的意涵。

又問5有關貧血、素食之說,一般人對素食或有成見,認為素食會營養不 良,此乃孤陋寡聞,殊不知素食不殺害眾生生命,乃消除業障、增長福慧、無畏 布施。又在植物中均有品質很好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如有適當調 配、且未有動物性食物的污染,素食者身體會更加健康、心性平和、精神清朗且 耐力強,不是很好嗎!

(十)善巧方便

雪公在回答問題中,非常重視實質的功效,並考慮到提問者的能力所及。

問1: 供奉佛像如果供奉於房中(我的居室既用作書房又用作睡房)是否不當?是 否不淨?是否褻瀆?但我希望佛堂在身邊,如何辦法?請賜答以釋 懷。(P.933, No.226)

答1:

A.心存誠敬,事取圓融,一房多用,不妨供佛,

B.但取一布,在前作幔,

C.瞻拜課誦則啟,晚間眠時則遮之。

(13)

問2: 佛經殘破不堪,與舊佛刊堆積太多時,如付火焚化不知對佛法有無 褻瀆罪過?燒過紙灰,如何處理?(P.934, No.231)

答2:

A.此事古德有訓,能補則補之,

B.否則覓淨土淨水,焚之瘞之。

C.經為法身舍利,焚瘞收藏,不使受穢褻,非惡事也。

問3: 研讀經典在環境比較複雜之處,(如市場內)是否為不尊重經典?P.937, No. 240)

答3:

A.此須視個人生活狀況而言,

B.如限於經濟,僦居湫隘,或鄰近屠場,汙臭蒸薰,乃是個 人依報,非是委淨投穢,何可為境所障,不求上進。

C.須知心淨土淨,心穢土穢,

D.但求收得住心,萬境不妨隨緣。

如問1提問者居室狹小,一房多用,雪公建議只要增加一個布幔,就兩相圓 滿,何等善巧。又居住環境不是很理想,何能事事皆順心,但心淨土淨,雪公說 但求收住心,外境不妨隨緣,何等瀟灑。此問中有關於如何供奉佛像?如何禮 佛?經書佛像殘破時如何處理?雪公都有精闢到位的解說。

(十一)助益洞達人情事故、拿捏進退分寸

研析雪公的《佛學問答類編》最受用的是幫助吾等洞達人情事故,及進退分 寸的拿捏。吾等立足社會為人處事,如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能左右逢源,事事 順利,人情事故進退分寸是很重要的。在〈持戒類〉、〈因果類〉及〈修持類〉

最能凸顯它的功效。列舉如下:

問1: 對有市面生活的地方(有賣魚肉等類),宣傳戒殺,豈不受他們(商人)斥 罵,妨害他們生意嗎?(持戒類,P.892, No.70)

答1:

A.又何必專往魚肉市去宣戒殺,

B.於地於時於人皆不契機,且觸他之忌,自難免謗,情也。

C.若抱大慈大悲之心,專度屠人,亦宜各別私談,或能生效。

問2: 酒是五戒中之一,中醫藥方混合之時為何可以服用呢?(持戒類,P.902, No.112)

(14)

答2:

A.酒為平時合歡取樂,

藥為病時治療痛苦,

B.取樂是求放逸,故修行人必須戒禁,

療苦是保生命,

C.故疾病者方便通用。

D.所謂凡夫任命,智者造命,此處大須著眼。

問3: 去年學生往毗盧寺參拜要歸台中途中,看見紅土,即想起家中要用 紅土,即命車夫取了紅土回來(一時忘記可取不可取),如今想起來此事是 犯盜戒否?(持戒類,P.901, No.106)

答3:

A.戒有正文,不屬他有,聽憑公取者,不為罪。

如河海之水,荒山之柴等是也。

途中之土不屬私人者,可準此例。

B.古有廉者,牽馬飲路旁之水,尚投以錢,此固砥礪自清,不 免矯枉過正。

C.佛制戒律,其旨要在不喪己德,不損他益,

D.且皆平易近人,並非強人所難也。

問4: 晚學受在家菩薩戒,現因從旁協助舍弟向養雞場批發來亨雞蛋出

售,(養雞場皆為無精蛋)請問此種工作是否為犯殺戒之助緣(養雞場之雞最

後皆被宰殺肉食),此類工作受菩薩戒者是否可為。請慈悲開示為禱。

(P.963, No.319)

答4:

A.受菩薩戒,只有隨緣放生,不能拘束眾生自由,況畜而販 賣圖利。

B.賣與人食,便是圖財害命,不過間接殺害,何能免於因 果。

C.世間謀生之道甚多,何必為此。

D.倘一時不能改業,只賣無雄雞所乘,而純無胎盤之蛋,斯亦足 有收入矣。

E.雞到老時,任其自死,死後經過半天,或埋或食,戒有通 融,可食自死之肉。

(15)

F.仍宜早選職業,自求心淨為佳。

問5: 說四眾過戒中,如身為官員或職務上辦案,把四眾罪過向他人或眾 人宣說,或以文字公佈,犯否。(晚學認為警誡人犯罪過,因職務上關係,有諸惡 莫作作用,不算犯。若罪過無事實而宣說即無意犯妄語。對否)。(P.971, No.340)

答5:

A.公務人員,辦案有責者,所辦案內之四眾罪過,或用言 語,或以公文,向長官報告,乃其職責,不為犯戒,

B.若於本職應行手續以外,向他人閑談,則犯戒矣。

C.若為警誡他人,其案內事實,已經報紙宣布者,不妨方便 說之。

D.如未公開,只可言其某案,不必宣布人名。

如問1到魚肉市場去宣傳戒殺放生,實在太不通人情,雪公說如存大悲之心 欲度屠夫,宜另採用有效方式。問2雪公特別說明,藥酒治病和飲酒作樂是不同 的。問3通常在受戒時戒子或有燃戒疤,其意義是寧捨身命不違誓言,不能有任 何藉口破戒,如為眾生利益而破戒,自有戒師依開遮持犯處理。問3讀之非常動 心,看完雪公的回答會冒冷汗,在分寸拿捏之間不要矯枉過正,或過猶不及,主 要是不傷己德,亦不損他益,宜平易近人。縱然是一撮紅土,也不隨意取用。問 4雪公慈悲,在回答中D、E、F為提問者提出了近程、中程、遠程的生涯規畫。問 5公務人員辦案有關罪過是否應說宜有分寸;如屬職責所在理應報告,若向人閒 談則犯戒,是有分寸的。如為存好心警誡他人,也要有正確的方法,如此事已公 開則方便說之,如未公開則要保護案主的隱私。反觀今日若干媒體,不論報紙、

雜誌、或電視新聞,為爭取收視率或獨家報導,常以無說有,未經求證。或以小 說大,過度渲染,損人名節、擾亂社會安寧、製造紛亂、對立。殊不知破壞團體 和諧罪加三等,要負因果的責任,所幸個人資料保護法的通過,多少有些警惕及 保護的作用。

(十二)有解惑、授業及傳道之功效

閱讀雪公《佛學問答類編》相信大家會贊同每一則答問都是很好的文章;每 一則答問主旨明確、結構嚴謹、文字精鍊、意涵豐碩且發人深省。不但解惑、明 瞭佛法義理,更能啟發道心,確有解惑、授業及傳道之功效,如同陳慧劍居士在

《佛學問答類編》代編後記中,形容《佛學問答類編》中的每個字都閃爍著智慧 的光芒,雪公的文字般若,令人動心,能轉境界,使人當下受益。詳讀以上諸多 舉例即可了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上就是筆 者簡單的心得分享, 希望讀者喜歡。 文章最後, 筆者要感謝建中通訊解題主辦 單位, 因為有問題 4803,

有高中老師問起, 怎樣告訴學生這個題目真正的難度在那裡, 所以引發我去想這個問題,

離散數學是目前當紅的顯學, 外行的數學家對此現象一直有些迷惑。 這個訪談解答 了部分疑問, 關鍵之一是“電腦”。 隨著電腦功能愈發強大, 不少數學家擔心電腦會 搶了他們的飯碗,

以上大致提出有關佛教史觀的佛學研究之個人看法,或許一個全面性的佛教史觀不只

關於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學術界專門研究的不多,儘管只 是在相關論述中有所涉及,但大部分學者一致認定,人間佛

答 原則上,若外判服務機構員工的工作符合在答問 1 所列的範圍,學校須要求有關

有考生認為閱讀能力中的長答題難以取得高分,細察原因,在於他們的答案沒有緊扣題

教師可讓學生在閱 讀本文前,先試著 回答教材封面上的 提問,再請學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