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地形面的分布與特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 地形面的分布與特徵 "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地形面的分布與特徵

河階為說明長時期變形的最佳工具(Merritts et al., 1994;Keller and Pinter., 2002;Forment-Trigilio et al., 2002) ,河階在形態、比高上會保留過去構造活動 的痕跡,因此欲瞭解活動構造的分布,可透過河階對比來加以尋找。本研究利 用航照判釋與野外實察(參見研究方法說明),得到白水溪(主流) 、六重溪和 龜重溪三流域的階地分布,為行文敘述方便,本研究以研究區中階數最多之溪 流對比得到的嘉南平原面的階序為共同基準(FT4),其餘兩條河川則依此訂定 其階序,以表示其相對關係。透過此調整而得到三流域的階序,可進一步比較 在嘉南平原形成之前後地形演育的歷史。在階地對比方面,由於缺乏定年資料,

所以主要依據階地的延續性與高度加以對比,並根據階地形態與礫石組成,將 階地另分一類為有扇狀特徵的階地(即 FT1a、FT2a、FT3a、FT4a)。以下分別 說明三流域的階地分布與特徵:

第一節 白水溪流域

河階主要分布在河川南岸,階地面積以在木屐寮、仙草埔、岩前地區的較 大(圖 2-1)。在關子嶺地區的階面,具有扇狀特徵,高度為 310-500 公尺(圖 2-1、圖 2-2) 。

河階的階數大致以白河水庫大壩為界,以上河階階數為 6 階(FT2-FT7),

以下階地階數為 3 階(FT4-FT6)(圖 2-1、圖 2-2)。所判釋出的階地分布與張 瑞津等(2003)大致相同,主要的差異在區分出岩前最高位階地(岩前 1),筆 者經現地考察,並比對日治時期的臺灣地形圖(1921-1928 年)(圖 2-3),發現 由岩前 1 到岩前 2 之間有坡度明顯變陡,應該不為同一階,所以分成兩階。

在白水溪流域內,最高的階面(FT2)為大仙寺所在的岩前 1,比高約 85-95 公尺(表 2-1) ,無紅土化的跡象。第 2 階(FT3)為岩前 2,比高為 30-75 公尺。

第 3 階(FT4)包括仙草埔、姜子崙 1、海平橋,木屐寮、木屐寮西 1、白河、

河東,比高各為 7-37、65-100、13-48、10-25、15-17、10-5、15-5 公尺,是白 水溪流域中階地面積保存最廣泛、連續性最佳的一階,可對比至嘉南平原(白 河、河東面)。在海平橋與仙草埔面間存在著高度約 180 公尺的丘陵(圖 2-4,

剖線位置見圖 2-1),說明在 FT4 時,白水溪在此處分流,一沿著仙草埔面,另

一沿著海平橋,中間夾有高度約 180 公尺的腱狀丘;關子嶺地區的階面在比高

上與 FT4 的連續性佳,因此對比為 FT4a。第 4 階(FT5)有木屐寮 1、木屐寮

(2)

2、虎山橋 1、林子內東南、姜子崙 2,比高各為 15-20、20-20、20-25、20-15、

57-60 公尺,在嘉南平原的曲流滑走坡區受到曲流發育的影響,沈積物堆積而形 成 FT5,如白河 1、白河 2,比高約 5 公尺;第 5 階(FT6)有枋子林、姜子崙 3,比高約 5、40 公尺。第 6 階(FT7)有善忍橋西、白水溪橋,比高為 10-20、

7-10 公尺。利用岩前、姜子崙等階序分布良好的地區,進一步測量不同階序的 崖高,可知 FT2 的階崖高度為 10 公尺;FT3 為 20 公尺;FT4 為 10 公尺;FT5 為 5-10 公尺,顯示 FT3 時的河川下切量最大,顯示河川能量大或侵蝕基準下降。

士口橋南方也有階地的分布,因為是由支流所形成,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

(3)

圖 2-1 白水溪階地分布圖

(4)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25 30 35 40 45 距離(km)

高度(m)

圖 2-2 白水溪流域階序圖(高度×9)

(河川縱剖線上的▲代表斷層經過,●代表褶皺經過)

A 木屐寮斷層 B 六重溪斷層 C 南寮背斜 D 崙後斷層

關子嶺

木屐寮

岩前

沖積層 六雙層 二重溪層 崁下寮層 澐水溪層 長枝坑層 糖恩山砂岩層

A

B C

D FT5

FT1 FT2

FT4

FT6 FT7

FT4a FT3

FT8

(5)

圖 2-3 白河水庫興建前白水溪仙草埔附近的地形(臺灣地形圖,1928 年,1:25000)

說明:在岩前廟的東方地勢明顯變陡,因此將岩前地區的階面區分為岩前 1 與岩

前 2(圖 2-1) ;另可觀察到在現今白河水庫位置的原河道相當筆直,箭頭

所指的位置即現在水庫大壩附近。

(6)

圖 2-4 白水溪流域的橫剖面(垂直×8)

說明:FT4 時,白水溪呈現分流,一經過今仙草埔地區,另一經海平橋,中間夾 有高度約 180 公尺的腱狀丘。

表 2-1 白水溪階面屬性表

階序 階面 高度 比高

FT2 岩前 1 210-220 85-95

FT3 岩前 2 145-200 30-75

FT4

白河 河東 木屐寮西 1

木屐寮 海平橋 仙草埔 姜子崙 1

55-25 60-30 45-62 65-115 130-165 120-175 195-270

10-5 15-5 15-17 10-25 13-48 7-37 65-100

FT5

木屐寮 1 木屐寮 2 虎山橋 1 林子內東南

天女寺 2 姜子崙 2 白河 1 白河 2 河東 1

75-80 65-70 65-85 85-85 90-100 172-195

25-30 25-30 25-30

15-20 20-20 20-25 20-15 30-35 57-60

5 5 4 FT6 枋子林

姜子崙 3

53-65 170-170

5 40 FT7 白水溪橋

善忍橋西

120-130 135-145

7-10 10-2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m)

(m)

N S

仙草埔 岩前 海平橋

FT4 FT3

FT4

白水溪

腱狀丘

(7)

第二節 六重溪

流域內的河階分布較白水溪多,但較龜重溪少,主要分布在河川的北岸。在 枕頭山-九重溪一線以東(由北而南-坪頂、大嶺、南寮、崁頂)的階地有扇狀特 徵(圖 2-5),依照高度可分為 3 階(圖 2-5、2-6);在河道附近者為比高小的河 階,約有 2 階。在枕頭山-九重溪以西則以 3 階為主,局部地區可多達 7 階。

透過階地形態、礫石組成將坪頂、南寮、大嶺、水湖農場一帶的階面另劃分 成具有扇狀特徵的階地(即為 FT1a、FT2a、FT3a) 。利用立體鏡觀察到階面型態 呈現扇狀(圖 2-5) ,且在野外調查發現階面上常見有大於 1 公尺以上的礫石分布,

且圓磨度不佳(圖 2-7) ,故判斷此並非當地居民從外地搬來,應是此地區從事農 業活動,種植柑橘、龍眼等,需要整地,故把原先分布在面上的礫石挑出,堆置 在路邊。依據高度來分可分為 3 階,最高一面為南寮北方的南寮 1(高度約 350-390 公尺) ,其次為面積分布範圍最大的南寮 2(高度約 330-490 公尺),第 3 面由於 受到河流切割影響,各形成與第 2 面 8~12 公尺的落差。

在枕頭山-九重溪一線以西,河流匯集成一條河川為主。河階可分為 2-3 階,

多為近期生成的階地,如:檳榔腳、崁下、九重一帶連續性佳。在枕頭山-九重 溪一線以東局部地區河階階數可多達 7 階,如:在石廟、重興宮地區可分為 7 階,

尤其在重興宮南方明顯可分 4-8 階,階序連續;在壠子內、六重溪一帶共有 7 階

(圖 2-8,剖線位置見圖 2-5) ,壠子內可區分成最高的 FT2、FT3,比高各為 52-53、

42-52 公尺,六重溪可分為 4-8 階,比高各為 33-38、30-33、18-23、13-18、3-5 公尺,整體的階序大致由北往南排列,說明過去河川大致由北往南遷移。進一步 利用此階序分布完整的地區,測量出 FT2-FT6 的崖高,分別為 5-10、10、5、10、

5 公尺。

就六重溪整個流域來看,六重溪流域的 FT2 主要分布在福興宮 1、壠子內 1、

檳榔腳一號東 1、崁頂、石雅、冬湖底(表 2-2),比高各為 43-53、52-53、65、

90-100、105-70、100-80 公尺,主要分布在河川北岸,且無紅土化現象(圖 2-9) 。 FT3 皆分布在枕頭山-九重溪一線以西,為石廟南南 1、福興宮 2、壠子內 2、壠 子內 3、及頂埔,比高各為 45-50、40、48、42-52、38-48 公尺;FT4 同樣都位在 枕頭山-九重溪一線以西,分布在重興宮南 1、石廟南 1、六重溪 1、壠子內 4、

壠子內 5,比高各約 38-40、40、33-38、44-45、45-42 公尺;FT5 面分布在嘉宏 橋、莿桐崎、莿桐崎南、重興宮南 3、六重溪 2、九重 1、水湖農場 1 地區,比 高各為 20、5、8、23-28、30-33、25、20-15 公尺;FT6 分布在石廟、六重溪、

九重、崁下、水湖農場等地,比高大約為 15-20 公尺;FT7 分布的位置與 FT6 相

(8)

似,也在石廟、六重溪、九重、崁下、水湖農場等地,比高約 10-15 公尺;FT8 為最近期所形成的階地,分布範圍最大,在枕頭山-九重溪一線兩側及河川南北 岸皆可見到,連續性最佳,比高約 5-10 公尺。由六重溪流域的階序來看(圖 2-5) , 在 FT2、FT3、FT4、FT6 時,在六重溪與檳榔腳一號東 1 之間,階地呈現上凸的 形態。在河階形態上,由六重溪-壠子內連續的階地來看,愈近期的階地彎曲度 愈大,再加上枕頭山-九重溪一線以西殘留的離堆丘(石廟南方)或曲流頸(善 典橋、六重溪處)為 FT6、 FT7,可知曲流在近期相當發達。

除了河階階數與階地類別的分布差異外,河川的形態也有明顯的區域差異,

說明枕頭山-九重溪一線東西兩側為不同的地形發育環境。

(9)

圖 2-5 六重溪階地分布圖

(1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距離(km)

高度(m)

圖 2-6 六重溪河階階序圖(高度×10)

(河川縱剖線上的▲代表斷層經過,●代表褶皺經過)

A 木屐寮斷層 B 六重溪斷層 C 前大埔向斜 D 南寮背斜 E 崙後斷層

石廟 壠子內 六重溪 頂埔 水湖農場 石雅 崁頂

沖積層 六雙層 二重溪層 崁下寮層 六重溪層 澐水溪鳥嘴層 長枝坑層

A B

C

D E FT5

FT1 FT2

FT4

FT6 FT7

FT1a FT3

FT8

FT2a FT3a

檳榔腳一號東

1

(11)

圖 2-7 六重溪上游扇狀階地上的礫石形態

說明:大嶺此處礫石的圓磨度不佳,而大小約 0.8 公尺。圖中人高約 1.6 公尺。

(拍照位置 TWD67:197959,2579775)

圖 2-8 六重溪地區的階地剖面圖(高度×6)

說明:六重溪與壠子內一帶(圖 2-5)的階地分布大致呈現由北往南分布。

60 80 100 120 14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m)

(m)

N S 壠子內 六重溪

FT4 FT5 FT3

六重溪

FT2

FT7

FT8

(12)

圖 2-9 崁頂 1 的地層露頭(拍照位置 TWD67:198391,2577663)

說明:崁頂 1 位在上游(圖 2-5),為六重溪的最高面(FT2),由露頭顯示並未 有紅土化的現象。

表 2-2 六重溪階面屬性表

階序 階面 高度(m) 比高(m)

FT2

福興宮 1 壠子內 1 檳榔腳一號東 1

冬湖底 石雅 崁頂

100-120 125-130 150-155 550-630 455-485 490-600

43-53 52-53 65 100-80 105-70 90-100

FT3

石廟南南 1 福興宮 2 壠子內 3 壠子內 2

頂埔

85-95 100-100 115-115 115-130 140-155

45-50 40 48 42-52 38-48

FT4

重興宮南 1 石廟南 1 六重溪 1 壠子內 4 壠子內 5

75-80 75-80 105-110 123-130 125-127

38-40 40 33-38 44-45 45-42

FT5

嘉宏橋 莿桐崎 莿桐崎南 重興宮南 3

50-50 33 35 60-65

20

5

8

23-28

(13)

六重溪 2 九重 1 水湖農場 1

102-105 125-125 215-285

30-33 25 20-15

FT6

石廟 2 石廟南 7 重興宮南 4 福興宮西 2 福興宮西南 1

六重溪 4 六重溪 3 檳榔腳二號東 1

九重 2 崁下 1 崁下東 1

崁下 5 崁下 7 水湖農場西南 1

水湖農場南 1 水湖農場南 2

石雅 2

55-57 55-60 55-55 60-60 70-75 85-90 97-102 110-110 115-115 120-135 130-130 140-140

155 180-190 220-230 310-347 390-440

15-22 18-23 20 15 15-20 18-23 19-20 15 15 15 15-10

15 25 20-15 15-10 15 10-5

FT7

莿桐崎東 1 石廟 1 石廟南 6

石廟下 石廟南 9 石廟南 10

六重溪 5 六重溪 7 六重溪 6 六溪左 1 檳榔腳一號東 2

九重 3 檳榔腳 1 崁下北 1 崁下 6 檳榔腳右 1

40-40 50-55 53-53 57-57 55 60 80-85 85-87 93-97 80-80 100-105 105-105 117-117 115-120 130-140 140-145

10 15-20

16 17 15 20 13-18 17-14 15-14 15 15 10-5

7 5-10 5-10

5

(14)

水湖農場 2 六重溪東 2 六重溪東 1

215 85-85 87-92

10 10 12

FT8

莿桐崎東 2 重興宮南 5 石廟南 2 石廟南 13 石廟南 12 石廟南 8 石廟南 11 福興宮西南 2

善典橋東 1 善典橋東 2 善典橋東 3 六重溪 10

六溪左 2

32-37 45-50 43-43 40-45 45-45 50-60 55-55 55-70 70-70 70-70 70-70 72-80 73-80

5-7 8-13

5 3-8

5 7 10 10 10 10 10 5-3 3-7 FT1a 坪頂

南寮 1

445-420 350-425

120 115

FT2a

南寮 2 南寮 5 水湖農場 水湖農場 2

360-460 315-350 320-350 320-335

125 105-80 130-70 45-40

FT3a

南寮 3 南寮 4 南寮 6 南寮 7 南寮 8 南寮 9

325-350 250-325 465-485 400-455 370-410 405-570

115

80

75

70

75

85

(15)

第三節 龜重溪

河階主要分布在河川的北岸,在三塊厝、西勢角一線東西兩側,河階的分布 形態有所差異,東側以長條形的階地為主,西側以較小塊的階地為主(圖 2-10、

2-11、2-12) ,最高位的階地無紅土化現象,結果與張憲卿(2005)所判釋者大致 相吻合,以低位階地為主。

在三塊厝、西勢角一線以東,FT1 面分布在坪頂山、科里山,比高為 200、

125 公尺;FT2 面分布在無尾坑、科尾,比高為 175、60 公尺;FT3 面分布在無 尾坑、李子園、北寮橋,比高為 50、50-60、25 公尺;在竹頭排、埤子墘、墩子 腳、青山、東原地區(圖 2-13,剖線位置見圖 2-10)有 FT4-6,階序分布良好(圖 2-10) ,且可與嘉南平原面(白河、河東面)對比。這些地方的 FT4 面比高約 15-25 公尺;FT5 面的比高約 20-10 公尺;FT6 面的比高約 10-15 公尺。在東原地區的 羨子腳地區(圖 2-15)及大埔橋的河岸,均可見到河川切穿底岩的露頭,顯示此 區為底岩河階,而其上方均覆蓋著厚度 2.5-6 公尺厚的礫石。

在斑芝花坑以西的地區,階地的分布多為 3-4 階,局部地區(牛肉崎、崁頂 地區)可多達 7 階(圖 2-10)。最高位的為尫子上天 1、崁頂,比高為 133-143、

98 公尺(表 2-3) ,無紅土化現象;FT2 面分布為尫子上天 2、鬼子空 1、蕃子厝 1、應有公祠 3,比高約 73-80、45、43、45 公尺。FT3 面分布在蕃子厝 2、尫子 庵腳、鬼子空 2、應有公祠、崁下寮 1,比高為 33、43、35、30、26 公尺;FT4 面分布在土地公崎 1、過溪 1、崁頂、牛肉崎、鬼子空、二重溪地區,比高約 25、

20-23、13-33、23-25、25-30、15-30 公尺;FT5 面分布在二重溪、崁下寮、鬼子 空、牛肉崎,比高約 5-20 公尺:FT6 面在水雲、過溪、蕃子厝、斑芝花坑、蕃 社庄,比高約 5-10 公尺。在崁下寮東南側(FT3)、牛肉崎(FT5)、水雲(FT6)

保留有 3 個離堆丘(圖 2-15、圖 2-16),顯示過去的曲流切斷作用常發生。在崁 下寮地區可見到良好的露頭(圖 2-17) ,地層高約 16 公尺,上方覆蓋有 4 公尺厚 的土壤,其下 12 公尺為礫石堆積,礫石的覆瓦向西南,表示過去河川的流向為 流向西南,與現今的河川流向相似;在牛肉崎河邊觀察到岩層的露頭,崖高約 14 公尺,其下方 11 公尺均為底岩(圖 2-18) ,其上方 3 公尺為礫石堆積,顯示 此處的河階為底岩河階。

鹿寮溪為龜重溪的支流,在東原一帶與龜重溪會合,其河階的階序以 FT3-5

為主,FT3 的河階分布在二坑埔、格子埔、雙溪地區,比高約為 30-50 公尺;FT4

分布在賀老寮、格子埔、雙溪一帶,比高約 10-25 公尺;FT5 分布在賀老寮、格

子埔、雙溪,比高約 5-10 公尺。此三階的延續性佳,將相同階序的階面相連接

可推知過去的河川相當筆直,近期的彎曲度漸增。鹿寮溪河階分布變化較大的地

(16)

方位在鹿寮溪注入龜重溪處,河川多次改道,在今天雙溪西方 300 公尺處留下古 河道的痕跡,從航照(民國 70、72 年)上更可對比發現到最近一次的流向變化。

雖然在階地對比上無法與主流視為同一系統、相同的階序,但透過階地的分布仍 可推知其地形演育的特性。

龜重溪的河川形態與六重溪相似,東半邊的水系受到土地公崎一帶的阻擋而

匯集,形成梳子狀水系。在二重溪地區有多處 FT4 面的分布,顯示 FT4 時期(圖

2-10)河流在此處形成多個分流,流經二重溪、崁下寮、東山服務區、新吉庄等

地。龜重溪在東原、斑芝花坑、山仔腳等三地流向急轉,可能受構造活動影響所

致。

(17)

圖 2-10 龜重溪的階地分布圖

(18)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距離(km)

高度(m)

圖 2-11 龜重溪流域階序圖(高度×16)

(河川縱剖線上的▲代表斷層經過,●代表褶皺經過)

A 六甲斷層 B 牛山背斜 C 前大埔向斜

尫子上天 崁頂

二重溪 三塊厝 東原 科里山 竹頭排

FT1 FT2 FT3 FT4 FT5 FT6 FT7

沖積層 六雙層 二重溪層 崁下寮層 六重溪層 崁下寮層 二重溪層 崁下寮層 六重溪層 澐水溪鳥嘴層

A B C

(19)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距離(km)

高度(m)

圖 2-12 龜重溪支流(鹿寮溪)的階序圖(高度×12)

雙 溪

格 子 埔

二 坑 埔

賀 老 寮

檳 榔 宅 FT1

FT2 FT3 FT4 FT5 FT6 FT7

二重溪層 崁下寮層 六重溪層 澐水溪鳥嘴層 中崙層 長枝坑層

(20)

表 2-3 龜重溪階面屬性表

階序 階面 高度 比高

FT1

崁頂 尫子上天 1

坪頂山 科里山

135-135 165-165 400-430 210-265

98 133-143

200 125

FT2

應有公祠 3 鬼子空 1 尫子上天 2

蕃子厝 1 無尾坑 1

科尾

65-65 65-65 100-107

80-80 375-450 150-170

45 45 73-80

43 175

60 崁下寮 1

應有公祠 1 鬼子空 2 尫子庵腳 蕃子厝 2

43-43 50-60 65-65 70-70 70-70

26 30 35 43 33

北寮橋 1 87-87 25

FT3

雙溪 1 李子園 1 李子園 2 無尾坑 2

北寮 子龍廳 深坑橋北 2

格子埔 1 二坑埔 1 二坑埔 2 檳榔宅 2

80-100 335-525 360-400 285-330 240-370 125-143 85-102 94-140 165-265 135-180 340-395

15-25

60

50

50

50

45

15

15

30

30

30

(21)

東山 小腳腿

東山休息站東

向平橋北 3 向平橋北 2

新吉莊 二重溪 2 二重溪 3 二重溪 4 二重溪 5 二重溪 6 二重溪 7 二重溪 8 鬼子空 3 牛山崎 1 崁頂南 1 過溪 1

15-30 15-30 32-38 30-40 30-30 30-40 37-37 45-50 35-45 50-50 45-55 40-52 30-50 45-50 52-52 75-75 55-55

10-12 10-12 22-26 15 13 38-47 17-23 15-20 15-20 20 25 18-28

25 25-30 23-35 13-33 20-23 FT4

土地公崎 1 三塊厝 1

東原 1 郭厝 1

水井 埤子墘 1 竹頭排 1 竹頭排北 1

北寮橋 2 北寮橋 3 雙溪 4 雙溪 5 深坑橋北 3

雙溪 3 格子埔 2

60-60 85-80 85-100 90-123 135-180 165-173 190-213 205-220 80-85 75-80 75-80 75-80 80-87 85-95 110-120

25

25

20

18

35

20-25

25-10

13-16

15

15

15

15

8

8

10

(22)

南寮口 賀老寮

115-132 170-220

8 25

向平橋北 4 向平橋北 1 崁下寮 2 二重溪 1 應有公祠 2

鬼子空南 鬼子空 4 牛山崎 2 水雲 1 過溪 3

20-30 20-20 25-25 25-25 25-30 35-35 45-45 47-47 47-47 50-50

5-15 5 8 10-5

8 8 18 20 20 15

FT5

蕃社庄 2 西勢角 3 西勢角 1 東原 2 東原 3 羨子腳 1

青山 1 墩子腳 1 埤子墘 2 竹頭排北 2

雙溪 6 雙溪 2 格子埔 3 南寮口南 賀老寮 1

55-60 65-65 67-70 75-82 85-93 105 113-125 123-137 127-153 165-185 73-75 95-100 93-132 120-130 140-160

10-15 10 10-15 20-15 15 10-8 8-10 10 10-8 12-15

5-8 5 5 5 8

FT6

水雲 2 牛山橋東

過溪 2 過溪南 1

35-40 40-40 45-45 45-45

8-13

8

8

8

(23)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m)

(m)

斑芝花坑 土地公崎 2

蕃社庄

50-50 50-50 50-50

5 5 5-3 三塊厝 2

西勢角 2 圓潭子 1 東原 5 東原 6 東原 4 雙溪 7 羨子腳 2 北寮橋 5 青山 2 墩子腳 2 埤子墘 3 竹頭排北 3

53-53 65 75-80 65-67 67-72 82-92 75-80 95-102

70-70 115-120 125-153 150-175 175-183

8 10 8-10

12 10-15

10-8 8 10-8

8 8 10 3-12 12-11

FT7

圓潭子 2 東原 7 東原 8 郭厝 3

57-63 65-65 70-75 80-83

5-6 8 8 3 說明: 斜體字 表示鹿寮溪的階地

圖 2-13 東原地區 FT4 到 FT6 階的橫剖面(高度×10)

說明:在東原地區的 FT4 到 FT6 面分布廣泛(圖 2-10),其崖高皆約 5 公尺。

FT4 東原

FT5

FT6

郭厝

FT7

龜重溪 FT4

W E

氾 濫 原

(24)

20 30 40 50 60 70 80

0 300 600 900 1200 1500 (m)

(m)

圖 2-14 羨子腳地區的地層露頭(拍照位置 TWD67:193976,2574779)

說明:下方 6 公尺為灰色砂質頁岩及砂岩所組成的二重溪層,上方為 3 公尺厚的 土壤,夾雜 20-30 公分大小的礫石。

圖 2-15 牛肉崎-水雲橫剖面(高度×10)

說明:剖面呈現此區(圖 2-10)發生多次的曲流切斷,分別在 FT3、FT5、FT6 時期,而留下三個離堆丘。

W E

FT2

FT4

FT5 FT5

FT6 FT6 FT5

牛肉崎 水雲

3m

6m

FT3

(25)

圖 2-16 水雲地區的離堆丘(拍照位置 TWD67:189367,2574920)

說明:箭頭所指的為圖 2-15 中位置最東的離堆丘,現由於整地的關係,表面已 成平坦狀。

圖 2-17 崁下寮地區的地層露頭(拍照位置 TWD67:188254,2575414)

說明:A.下方 12 公尺厚的地層為崁下寮層,其上方覆蓋約 4 公尺厚的沈積物。

標竿為 5 公尺。B.近拍崁下寮層中的礫石,其最大粒徑約 10-20 公分。

4m

12m

FT5 FT6

A

B

(26)

圖 2-18 牛肉崎旁的地層露頭(拍照位置 TWD67:189364,2575203)

說明;11 公尺厚的地層為六重溪層,由灰色泥質細砂岩夾頁岩或砂質頁岩所組 成,上方 3 公尺為沈積物。

3m

11m

(27)

第四節 小結

急水溪中上游三條河川的階地對比,可以得知其在階地類型、形態、階數及 其他的特徵(圖 2-19)如下:

(一)階地種類:

本區內的階地皆未見紅土化現象,而從其未紅土化,顯示階地發育的時間為 三萬年前來(Chen and Liu,1991)。

上游地區的階地呈現扇狀的形態,尤其在大嶺、南寮地區尤為顯著,實地調 查時並發現階面上的礫石大小多大於 50 公分,甚至可達 2 公尺,且圓磨度不佳,

推測這些礫石與過去所發生的土石流較有關係,然此土石流的發生是否由氣候事 件所造成,如:颱風所帶來暴雨,抑或構造活動所誘發而造成,仍待進一步的研 究。在中下游地區的階地則以河川作用為主(粒徑多小於 50 公分,且圓磨度較 佳),河階多以下切至底岩,上方為沈積物所覆蓋。在更下游(崁下寮)則為疏 鬆的泥沙或以礫石堆積為主的河階,上方覆蓋土壤。

(二)階地形態:

白水溪流域的階地較少而面積大,主要分布在關子嶺、仙草埔、木屐寮地區;

六重溪與龜重溪的階地較為彎曲,為曲流階地,分布在如:六重溪、牛肉崎地區 等。在龜重溪流域的河階形態有明顯的差異(圖 2-19),在東原、青山一帶的階 地呈現長條狀;在崁下寮、班芝花坑的階地則較小且破碎。

本區在龜重溪流域有多個離堆丘形成,在牛肉崎地區有 3 個位置相近的離堆 丘,在青山也有離堆丘;在六重溪流域,離堆丘則出現在石廟南方及善典橋東方;

在白水溪則無離堆丘的出現。此離堆丘出現的數目與位置有空間分布的特性,由 南往北出現次數變少,位置分布呈現帶狀。

(三)階數:

在研究區東西兩側河階階數有明顯差異,東側位在丘陵地區,階數多達 6-7 階,西側在平原地區階數較少,僅 1-2 階;以流域內而言,在六重溪與龜重溪各 河段的階數也有所差異,流域內普遍以 3-5 階為主,但局部河段多達 6-7 階,如:

龜重溪在尫子上天與東原兩處的階數有明顯差異,這些現象將在第四章中進一步

討論。

(28)

圖 2-19 急水溪流域的階地分布圖

數據

圖 2-1  白水溪階地分布圖
圖 2-3  白河水庫興建前白水溪仙草埔附近的地形(臺灣地形圖,1928 年,1:25000)
圖 2-4  白水溪流域的橫剖面(垂直×8)  說明:FT4 時,白水溪呈現分流,一經過今仙草埔地區,另一經海平橋,中間夾 有高度約 180 公尺的腱狀丘。  表 2-1  白水溪階面屬性表  階序  階面  高度  比高  FT2  岩前 1 210-220  85-95  FT3  岩前 2 145-200  30-75  FT4  白河 河東  木屐寮西 1木屐寮  海平橋  仙草埔  姜子崙 1  55-25 60-30 45-62  65-115  130-165 120-175 195-270
圖 2-5  六重溪階地分布圖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如圖,已知康橋大樓建地有一輛吊車,吊杆頭正要吊起一重物,已知吊車的高度為 2 公 尺,若沿著吊杆延長線接觸到地面 A 點,A 點距離吊車 5 公尺,且距離重物 50 公尺,試

在一張長50公分,寬30公分的長方形畫 紙上,畫上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其餘的 就剪掉。請問最大正方形面積為多少?剪

下午,一片斜暉,映照河面,有如將河水鍍了一層黃

從地理位置上作一觀察,中國可說是「東盟」最親密的近鄰。「東盟」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大致上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1990

秦國地處黃河上游,佔據關中和巴蜀(今重慶、四川一帶),當地土

九、遴選標準:第一階段以符合報名資格為主,第二階段標準:填寫個 人 簡介 25%、參訓動機 40%、職涯規劃 20%及最有成 就感 的事

甘肅境內的石窟質量比較集中的地區,就在 敦煌,最膾炙人口的是莫高窟,這是敦煌地區五 大石窟群

•中國的牛,永遠沉默地為人做著沉 重的工作。在大地上,在晨光或烈 日下,它拖著沉重的犁,低頭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