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 "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貳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將分成四部分來陳述及探討,包括

第一節、基模理論,第二節、相關文獻探討,以及第三節、文獻探討

總結,第四節、研究問題與假說。

第一節 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

由於對早期動作學習理論(Adams, 1971; Henry, 1968)之特定動

作程式觀念不滿意,Schmidt (1975)提出動作學習之基模理論,以解

決以往無法合理解釋個體如何能正確的表現新動作,以及如何儲存所

有動作程式的問題。基模理論包含兩個中心的概念:類化動作程式以

及動作基模(motor schema)。由於基模能夠根據動作之不變特徵加以

區別而使用於同類的動作,例如:相對時宜(relative timing)、相對

力量(relative force)、與動作順序(order of events);因此,類化動

作程式是比特定程式經濟的。Horak (1992)認為基模就如同是技能獲

得期間產生動作之參數與特殊動作結果之間的心智回歸(mental

regression),此一過程使個體將過去的經驗摘要關聯而形成基模規

則,以便未來處理類似之情境。

(2)

基模理論中提到動作基模(motor schema)係從一連串的動作刺激

中摘要粹取而得的抽象規則,亦即個體在動作產生時會短暫的儲存下

列四種訊息;(一)起始情境(initial conditions),包括個體在動作之

前知覺肢體的空間位置、環境的視聽訊息等,(二)反應特殊性

(response specifications),在動作實施時所須之參數包括力量大小、

速度快慢等訊息,(三)感覺結果(sensory consequences),動作產生

後從眼睛、耳朵及本體感受器得到之實際回饋訊息,(四)反應結果

(response outcome),動作完成後與原先想要達成目標差異之相關外

在回饋訊息。此四種訊息儲存並以摘要或抽象的方式產生連結,形成

動作基模。其中包含兩個層次,回憶基模(recall schema)以及確認

基模(recognition schema)(Schmidt, 1975; Schmidt & Lee, 1999)。

回憶基模是根據以往的動作經驗而發展,是連結反應詳述與實際

動作結果(即結果獲知)形成之關聯,主要負責產生動作反應。若個

體對某一類別的動作技能已建立穩固的回憶基模,當面臨新的反應情

境時,可依據回憶基模提供的訊息並結合欲求之動作結果及實際的起

始情境條件,加入適當的動作參數;當參數確定時個體即依照動作程

式而作出動作反應。

確認基模是透過過去經驗而建立,個體連結實際動作結果和感覺

(3)

結果等訊息並考慮當時起始情境而作出動作反應,動作反應之前會先

獲得該動作反應起始情境及欲達之動作結果訊息,並加以考慮而反應

動作,在動作反應之後,便能得到原先欲達之動作結果和實際感覺結

果之訊息,確認基模參照比較上述訊息而得到的結果即所謂的錯誤偵

查(error detection)的能力,因為情境不同所獲得的反應結果與感覺

結果的訊息也不同,但個體能從練習過程中界定二種訊息間的關係作

出偵查與修正,形成確認基模並以此來負責評價未來的動作。

Schmidt(1975)認為增加練習的變異性增進了同一類技能變化之

遷移學習,是受到相同動作程式之影響。在練習的過程中所經歷變異

練習的多寡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Schmidt & Lee, 1999),因此對於

練習的安排基模理論認為變異的練習經驗有助於個體動作之學習,而

有別於早期以特定性或恆常不變的反覆練習之動作學習理論。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以下文獻探討主要針對近年來對變異練習研究,其以包含特定工

作之變異練習與特定練習(specific practice)之練習安排,並比較其

保留與遷移效果的差異。

Shea 和 Kohl(1990)實驗研究是讓個體練習一個力量產生的動

(4)

作,分作特定或變異的練習情境。在特定組中個體使用規定的175 磅

力量,特定+變異組同樣使用規定的 175 磅力量,但在每次練習後必

須使用大於或小於175 磅的變異力量,亦即特定與變異交叉使用。第

一個實驗分組為特定組與(特定+變異工作)組,第二個實驗分組則

多一個(特定+特定工作)組。結果顯示,

1. 兩個實驗皆顯示(特定+變異)組在保留測試比特定組有較佳

之效果,特別是在初期的保留測驗時。

2. 在練習中增加特定工作的練習次數,並未為其帶來較佳之保

留效果。

Shea 和 Kohl (1991) 再次以類似的動作實驗,以探索變異的干

擾活動對保留效果的影響。在實驗中依然讓個體練習特定或是特定+

變異的條件,第一個實驗中在每次指定練習間,第一組不安插150 磅

的特定工作練習,第二組安插150 磅的特定工作練習,第三組安插大

於或小於之變異力量,第四組則安插不相關的動作練習;另一實驗則

分為三組,在每次特定力量練習間分別安插0、1、3 次的變異力量。

實驗結果發現

1. 兩個實驗皆顯示在保留效果,包含特定工作之變異練習組

效果比特定練習組佳。

(5)

2. 在第一個實驗中,在練習期增加特定工作的練習量並未增

進其保留效果,反而有害於學習。

3. 為了增加練習的變異性,在實驗設計中可增加相關變化動

作的練習次數。在實驗 2 中發現安插越多的變異工作次數

得到越佳的保留效果,3>1>0。

Landin, Hebert, 和 Fairweaher (1993)使用類似 Shea 和 Kohl

(1990)之實驗設計練習籃球定位投籃(set shot)動作,希望將 Shea

和 Kohl 之實驗結果類化至真正的運動技能並檢驗變異性練習假說

之遷移新動作之類化效果。實驗對象為 28 名沒有籃球經驗女大學

生,都以右手為慣用手來操作定位投籃動作。每位受試者於籃圈正前

方投籃,特定距離為12 呎(3.6 公尺)、變異距離為 8 呎(2.4 公尺)

15 呎(4.5 公尺),分為特定距離組及特定+變異距離組。受試者觀

察優秀選手之動作示範並了解給分量表的得分方式(附錄二),每隔

一天共三天練習總共 120 次投籃,並在 72 小時後進行保留測試與遷

移測試。保留測試與特定位置相同,遷移測試則移至底線13 呎(3.9

公尺)的位置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如下:

1. 在獲得期當中二組之表現差異不大但皆有顯著進步。

(6)

果;(特定+變異)組之保留效果明顯較佳,而其後兩組的保

留效果則無顯著差異。

在第一次之遷移測驗兩組之效果均下降,其後兩組才漸漸回升,

顯示遷移效果極差。

Graydon 和 Griffin(1996)以運動相關的工作去檢驗變異練習對

有經驗工作之影響,實驗分為兩組特定練習組與包含特定工作之變異

組。受試者為3 至 5 歲小孩每組 13 人,事先並作了擲準工作的前測,

然後每天練習10 次共持續 10 天最後進行保留之後測。結果發現包含

特定工作之變異組在保留效果進步幅度優於特定練習組,此發現擴增

以往類似之成果至運動相關之實驗設計中。

Goodwin 等人(1998)在練習期間操控不同數量的變異練習,探

討飛鏢投擲動作在保留與遷移效果的影響。60 名的大學生其中 36 名

為女生 24 名為男生,志願參加此一實驗,以類似隨機分配到下列三

組。第一組特定練習組,受試者在2.39 公尺的特定距離練習 75 次的

練習。第二組(特定+變異)練習組,受試者分別在 1.47 公尺、2.39

公尺、3.30 公尺各作 25 次的練習。第三組(特定+增多變異)練習組,

受試者分別在 1.47 公尺、1.93 公尺、2.39 公尺、2.84 公尺、3.30 公

(7)

尺各作 15 次練習。隔日各組在 2.39 公尺進行 15 次之保留測驗,在

3.76 公尺進行 15 次之遷移測驗。結果發現:

1. 統計數據顯示兩種變異練習組在遷移效果顯著優於特定練習

組。

2. 在遷移效果顯示,增多變異組並未比變異組得到額外之助

益, 增加 其表現; 研究 者 認為可能是受到報酬遞減效應

(diminishing return effect)之影響。

3. 在保留效果方面顯示與 Landin 等人(1993)之發現相同,變

異練習並未增加保留效果。

4. 兩個變異組之特定工作練習各為 25 與 15 次,其保留效果與

練習 75 次之特定練習組類似,結果支持以往增加特定工作

之練習次數並未提昇保留效果之說法。

第三節 文獻探討總結

綜觀以上理論以及相關文獻之探討結果,在實驗室之研究中包

含特定工作之變異組在保留效果明顯較佳(Shea & Kohl, 1990;

1991);在實際運動技能之研究中則發現不一致結果,Graydon 等人

(1996)的研究支持上述看法,Landin 等人(1993)與 Goodwin 等

(8)

人(1998)之研究結果則不確定;此部份則尚待進一步之研究驗證。

Shea 和 Kohl(1990,1991)以及 Landin 等人(1993)之研究

結果均顯示,變異組在首次之保留測驗有較佳效果,其後則有下降現

象;是否能將此一現象應用於許多具有特定工作項目之比賽表現,值

得進一步探討。

Landin 等人(1993)以練習情境範圍外之遷移工作,其包括距離

與方向的變化,結果在遷移效果較差;而 Goodwin 等人(1998)之

遷移工作則僅含距離在練習範圍外,結果支持變異性練習假說在遷移

方面有較佳效果。兩個實驗因變化的不同而結果亦異,如何的遷移工

作選擇才能兼顧變異性與類化動作程式以對遷移學習有所助益。

Shea 和 Kohl(1991)其以不同數量的兩組變異練習,結果發現

較多變異量的變異組其在保留方面有較佳的效果,Goodwin 等人

(1998)之研究結果卻發現較多量的變異未帶來較佳之保留效果;而

根據 Goodwin 等人之研究指出可能是報酬遞減效應之影響。因此如

何提供適當量之變異練習,以幫助動作技能學習將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之一。

上述之文獻,皆發現增加特定工作的練習次數並未提昇其保留效

果,此亦值得進一步研究。

(9)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假說

一、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問題背景,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是:

(一)安排包含特定工作之變異練習,對動作技能熟習者之籃球罰球

動作是否能產生動作表現與學習之影響?

(二)安排不同量之變異練習是否對動作技能熟習者之動作表現與學

習產生影響?

二、假說

(一)在籃球罰球動作之不同練習安排,包含特定工作之變異練習組

在動作表現方面較差,動作學習效果則優於特定練習組。

(二)在不同量之變異練習安排中,含有較高變異量的變異組在罰球

動作之動作表現較差,動作學習效果則優於較低變異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王先生買柳丁及芭樂一小籃,合計共兩打,他付給小販

達成效益:本部持續推動多元類別之 職前訓練,運用自有場地、設備、師 資,並結合地方政府公、民營訓練單 位,辦理多元訓練職類課程,並視需

老師將一籃蘋果平分給班上學生,若每人分6顆蘋果,剩下4顆蘋果;若

之後將相機以及球作上面的相機行 走 在和線一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 附錄 2:在 Windows XP 中將 Tera Term 設定為預設 Telnet 用戶端..  附錄

微算機原理與應用 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