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圖1-1 臺灣海峽水深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2)圖1-1 臺灣海峽水深圖"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1.1 地理位置

臺灣海峽(Taiwan Strait),位於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連接東 海(East China Sea)與南海(South China Sea),為一個狹長通道,

南北長約400 公里,東西寬約200公里,平均水深約 60公尺,整體 呈現東北-西南走向。

臺灣海峽具有複雜且變化劇烈的海底地形,海峽東南部為澎湖群

島(Penghu Islands)與澎湖水道(Penghu Channel),澎湖水道南 端水深可達 500公尺,向北逐漸遞減至 60公尺,匯集由南方而來的 大量海水進入海峽內,為一個漏斗形通道,有「黑水溝」之稱。海峽 西南部為臺灣灘(Taiwan Banks),為平均水深約 20 公尺的淺灘。

海峽中部為彰雲隆起(Changyun Rise),自雲林、彰化外海一帶向 西北方延伸,為平均水深約 40 公尺的海脊。從澎湖水道北端沿著海 峽凹陷地形向西北方前進,繞過彰雲隆起處稱為烏坵凹陷(Wuchiu Depression),通過烏坵凹陷到達海峽北部者稱為觀音凹陷(Kuanyin Depression)(圖1-1)。

(2)

1-1 臺灣海峽水深圖。

1.2 文獻回顧 1.2.1 氣候

臺灣海峽之氣候受到東亞季風系統的影響,冬季時盛行東北季

風,夏季時盛行西南季風。

根據Jan et al.(2002),利用東吉島氣象站1986~1995 年風場 資料作逐月平均後指出,東北季風開始於九月,十月至一月期間達到 巔峰,二月至五月期間逐漸減弱,而微弱的西南季風出現在六月至八 月期間。根據郭(2004),利用彭佳嶼(代表海峽北部風場)、金門

(代表海峽西部風場)、東吉島(代表海峽南部風場)這三個長時間 觀測的氣象站來作分析,指出雖然測站皆處於海峽不同的位置,卻有

(3)

相同的季節變化趨勢。根據許(2006),利用QuikSCAT與東吉島氣 象站的風場資料,指出QuikSCAT在海峽內部區域的平均風場與東吉 島 單 點 測 站 觀 測 資 料 的 變 化 趨 勢 相 同 , 並 利 用 東 吉 島 氣 象 站

1999~2003 年風場資料作逐月平均後指出,東北季風開始於九月,

十月至二月期間達到巔峰,三月至五月期間逐漸減弱,而微弱的西南 季風出現在六月至八月期間。

由於本研究使用的模式資料與許(2006)相同,因此,將臺灣

海峽季節定義成:冬季為自十月至二月期間,春季為自三月至五月期 間,夏季為自六月至八月期間,秋季為九月。

1.2.2 海流

臺灣海峽之流況受到季風驅動的影響,早期的研究指出,夏季

時,海峽東、西側各為北上的黑潮分支流、南海表層流,冬季時,海 峽東側仍為北上的黑潮分支流,西側則為南下的大陸沿岸流(Nitani, 1972)。

近年來對臺灣海峽的觀測愈來愈多,對於其水文流況也愈來愈清

楚,夏季時,由南方而來的大量海水經由澎湖水道進入臺灣海峽,在 遇到彰雲隆起後出現上下分層的現象(Wang and Chern, 1992)。大 致上,可分為表層與底層兩部份:表層在遇到彰雲隆起後分為兩支,

一支直接越過彰雲隆起向北流去,另一支則沿著凹陷地形向西北方偏

(4)

轉,再與臺灣灘北方的向北海流匯集後繼續前進至烏坵凹陷一帶,最 後到達海峽北部;而底層在遇到彰雲隆起後向西北方前進至烏坵凹 陷,再向東北方前進至觀音凹陷(許,2006)。冬季時,北上的黑潮 分 支 流 與 南 下 的 大 陸 沿 岸 流 在 海 峽 中 對 峙 (Wang and Chern,

1988)。在表層,由於東北季風的興起,在海峽西北沿岸出現大陸沿

岸流,然而,由澎湖水道向北延伸至凹陷地形以及臺灣西岸沿海ㄧ帶 的海流仍然存在,大陸沿岸流與沿海峽凹陷地形而來的向北海流在烏 坵凹陷一帶匯集後分為兩支,一支向東北方前進,另一支則繼續向南 延伸至彰雲隆起,並與由澎湖水道向西北方前進的海流匯集後再沿凹 陷地形向北流去;在底層,大陸沿岸流與沿海峽凹陷地形而來的向北 海流在烏坵凹陷一帶相遇後向海峽北部流去(許,2006)

根據Jan et al.(2002),利用三維的海洋環流數值模式來研究臺 灣海峽之海流與溫鹽的分布,指出在海峽東側為北上海流,而西側為 南下海流;夏季時,南海海水取代黑潮分支水,南海表層流越過彰雲 隆起直接向北流去,而底層流沿著彰雲隆起的邊緣順時針偏轉,冬季 時,北上的黑潮分支流受東北季風所阻,而停留在澎湖水道中,大陸 沿岸流則直驅南下,一部份遇到彰雲隆起而轉向東北方流去。

1.2.3 水團

根據Chu(1971)指出,由早期的水文資料可定義出臺灣海峽

(5)

主要的三個水團,分別是:高溫高鹽的黑潮分支水(Kuroshio Branch Water, KBW)、低溫低鹽的大陸沿岸水(China Coastal Water, CCW)

以及溫鹽介於前兩水團之間的南海水(South China Sea Water, SCSW)。

根據郭(2004),使用 1985~2003 年在臺灣海峽所收集到的水 文資料,應用溫鹽曲線圖與群聚分析法定義出海峽內部的六種水團並 描述其時空變化,這六種水團分別是:一月至四月期間出現於澎湖水 道 的 黑 潮 分 支 水 (Kuroshio Branch Water, KBW) 與 次 表 層 水

(Subsurface Water, SBW)以及海峽北部的大陸沿岸水(China Coastal Water, CCW)KBW的溫度約 18~26℃,鹽度約34.0~35.0 psu,SBW的溫度約14~22℃,鹽度約 34.4~35.0 psu,CCW的溫 度約15~18℃,鹽度約32.6~33.9 psu;五月後南海水(South China

Sea Water, SCSW)取代了KBW經由澎湖水道進入臺灣海峽,其溫

度約21~30℃,鹽度約 33.6~34.4 psu;五月至九月期間出現於近岸

的沿岸水(Coastal Water, CW),其溫度大於 20℃,鹽度約32.5~33.6

psu;十月以後,CCW 逐漸出現在臺灣海峽,KBW亦重返澎湖水道

南部;十二月時,KBW 的溫度約 21.8~26.3℃,鹽度約 34.1~34.8

psu,此時 CCW 佔據在彰雲隆起以北,其溫度約 17.1~17.9℃,鹽

度約32.4~33.0 psu;在臺灣北方海域的北臺灣混合水(North Taiwan

(6)

Mixed Water, NTMW),在五月至九月期間,其溫度約16~21℃,鹽

度約 34.5 psu 左右,而在其它月份溫度約 17.2~23.2℃,鹽度約

34.0~34.8 psu。

1.2.4 湧升流

湧升流,可以將底層豐富的營養鹽帶到表層,造成海洋基礎生產

力的大幅增加,根據研究,全球海洋每年新增加的生物生產量(total new global ocean production)有80-90%是由湧升流區域所貢獻的

(Smith, 1995;Brink et al., 1995;Chen, 1996;Chen and Wang,

1999)。湧升流所佔區域不大,卻是世界主要的漁場。湧升流區域只

佔世界海洋的 0.1%,但漁產量幾乎等於世界沿岸大陸棚的漁產量

(Zhen, 1991)。換句話說,湧升流區域的漁產量幾乎達到世界總漁 產量的一半(Ryther, 1969)。

根據Hu et al.(2001),利用水文資料與衛星海表面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資料指出,臺灣海峽有四個經由湧升流 所造成的低溫區域(Low Temperature Zone, LTZ),分別是位於海峽 西南沿岸(SW-LTZ)、海峽西北沿岸(NW-LTZ)、臺灣灘附近(TB-LTZ)

以及澎湖群島周圍(PH-LTZ)(圖1-2)。根據Tang et al.(2002),

利用衛星海表面溫度、水色(ocean color)資料以及水文資料指出,

臺灣海峽有五個湧升流區域,分別是位於海峽西部沿岸一帶(Pingtan

(7)

Upwelling, PTU;Meizhou-Xiaman Upwelling, MXU;Dongshan Upwelling, DSU)、臺灣灘附近(Taiwan Bank Upwelling, TBU)以 及澎湖群島周圍(Penhu Upwelling, PHU)。本研究利用衛星海表面 溫度資料也可發現在海峽西北沿岸與臺灣灘附近有較明顯的低溫區 域,而澎湖群島周圍低溫區域較不明顯(圖1-3)。

1-2 臺灣海峽低溫區域(取自 Hu et al., 2001)

1-3 臺灣海峽低溫區域(衛星海表面溫度資料)

(8)

由以上對於臺灣海峽湧升流區域的描述可發現,此現象大多出現 在海峽西部沿岸一帶、臺灣灘附近以及澎湖群島周圍。

根據Hong et al.(1991)指出,夏季在臺灣灘附近的湧升流是 由 南 方 而 來 的 向 北 海 流 遇 到 臺 灣 灘 後 所 引 起 。 根 據 Jan et al.

(1994),利用數值模式的模擬結果指出,夏季時盛行西南季風,季 風會帶動海峽表層的艾克曼傳送(Ekman transport),使得表層海水 向東南方離岸,而底層海水向上補償,因此造成海峽西部沿岸一帶出 現低溫海水向上湧升的現象。根據 Hu et al.(2003)指出,臺灣海 峽湧升流主要是受到地形淺化而底層的向北海流向上抬升以及夏季 的西南季風所引起。

臺灣海峽湧升流區域為著名的漁場(Hong et al., 1991)。根據 Tang et al.(2002)指出,利用水文、化學以及生物觀測資料可發現 臺灣海峽湧升流的存在(Hong et al., 1991;Li, 1993),例如:臺灣 灘湧升流區域為臺灣海峽最重要的漁場。然而,限於現場觀測,對於 臺灣海峽湧升流在時間上與空間上的變化無法深入了解。

根據Hu et al.(2001),利用1997~1999 年八月衛星的高解析 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海表面 溫度資料指出,臺灣海峽低溫區域具有季節與年際變化,但從水文資 料或衛星海表面溫度資料並無法用來描述湧升流的特性,亦無法用來

(9)

解釋湧升流的變化機制。根據Tang et al.(2002),利用1998年八 月衛星海表面溫度資料指出,海峽西南沿岸的湧升流會有短時間的變 化。

1.3 研究目的

過去研究,大多數利用水文資料以及衛星海表面溫度與水色資料

來探討臺灣海峽湧升流,而本研究是利用海洋數值模式來研究與分析 臺灣海峽湧升流,模式可提供四維的海流、溫度資料,可詳細分析湧 升流在時間上與空間上的變化。

本論文的第一章是緒論,介紹臺灣海峽的地理位置與臺灣海峽之

氣候、海流、水團以及湧升流的歷史文獻探討;第二章是研究資料,

說明本研究使用的模式資料與藉由觀測資料來驗證模式資料的準確 度;第三章是臺灣海峽湧升流之時空變化,主要研究與分析臺灣海峽 湧升流在季節與年際方面的區域變化;第四章是結論。

數據

圖 1-1    臺灣海峽水深圖。  1.2  文獻回顧  1.2.1  氣候          臺灣海峽之氣候受到東亞季風系統的影響,冬季時盛行東北季 風,夏季時盛行西南季風。          根據 Jan et al.(2002),利用東吉島氣象站 1986~1995 年風場 資料作逐月平均後指出,東北季風開始於九月,十月至一月期間達到 巔峰,二月至五月期間逐漸減弱,而微弱的西南季風出現在六月至八 月期間。根據郭(2004),利用彭佳嶼(代表海峽北部風場)、金門 (代表海峽西部風場)、東吉島(代表海峽
圖 1-2    臺灣海峽低溫區域(取自  Hu et al., 2001)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白樺湖位於長野縣茅野市北部蓼科山西麓,是湖面海 拔 1416 米、最深處達 9

• A2: 黑水指的是臺灣海峽,俗稱黑 水溝。以前的人要冒險渡過臺灣海

以海平面為基準點,直升機飛到海拔 400 公尺的高度,可記為+400

答:向東直走 800 公尺再向北直走 200 公尺 練習四

夏天來臨,越來越多的民眾到溪邊戲水,但溺水造成的死亡憾事也逐漸增 加。據消防署統計, 2018 年至 2022 年全國每年平均約 902 人溺水,其中 536

[r]

輸入內容【充氣堤壩:在元朗排水繞道和錦田河新河道交匯處前約一百八十

答:向東直走 800 公尺再向北直走 200 公尺 練習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