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單元:女性地位的轉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一單元:女性地位的轉變"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單元:女性地位的轉變

一、原始女人 1.基因

2.維持基本生活 (1)製造器具

(2)食物來源者 (3)生育、養育

3.女性對人類演化的影響 (1)慣用右手

(2)生殖器的演化 (3)月經

4.人類的演化是男女分工合作的過程 (1)分工合作

(2)女神 二、女性神格化

1.世界第一位神衹-西元前 2300 年,蘇美人的女神,連第一位祭司也是女性。

2.各民族的女神-捷克、伊拉克、土耳其、希臘、埃及、羅馬帝國、印度、中國。

3.女性何以為神

(1)月經:神祕,與月亮有關;

(2)園藝:主要的食物供應者;

(3)生育:當時人類不了解生育與性交有關,男人不具任何作用。

4.二元論

有好的女神(母神,因孕育生命),亦有黑暗女神(死神),即生與死皆掌握在女性手中。

5.女神的附屬品-男人

(1)女神是不結婚的,掌握自主的性自由;

(2)男人的作用是來取悅女神;

(3)女神是不朽的、永恆的、權力極大的;男人是必死的、年輕的、地位低的;「王」是對被選來 討好女神的男性敬稱;

(4)歡愉之後,女神必定「弒王」,表示該男人已回到女神的懷抱。

6.「女神」所代表的實際意義

(1)「母系社會」曾經存在於某段時期與某些民族。

(2)女性掌權,繼承者為自己的女兒。

(3)女人擁有、掌控財產。

(4)婚約尊重女性的權利,反對妻子為丈夫的奴隸。

(5)女子婚後仍可享有婚前的身體自由。

(6)女子戰士或女子兵團的出現。

(7)女人享有身體自主(不以裸體為羞)、性自由、及崇拜信仰女神的自由。

(8)在希臘神話中,一個女人即使和一個男人生了小孩,兩人仍不具有血緣關係。

(9)某些原始部落為「雜婚制」。

三、男性的反撲

1.男性卑微的地位

(2)

(1)古文明的神像或壁畫上展現對女性的崇拜;

(2)男人羨慕女人的生育能力,有些民族的成年禮是「切割陰莖」。

2.陽具的興起

(1)陽具最初不具任何意義,是用來崇拜女神的象徵;

(2)隨著陽具的興起,陽具開始被賦予生育的意義;

(3)男人發現陽具與生育的關係後,對自己的重要性有了覺悟。

3.生活的改變

(1)人口增加,糧食需求增加,必須依靠男人的「農業」。

(2)遷徙、戰爭,男人的體力比女人好,男人的重要性也逐漸增加。

4.男人的「絕地大反攻」

(1)神話中的角色互換:日神戰勝月神,戰神打敗女神。

(2)現實生活的政權爭奪。

(3)男女二元論的思想形成。

(4)女人不再享有權力,成為男人的財產、奴隸。

(5)許多古文明任意殘害女性,因而制定相關法律,但基本上仍是限制女性。

參考資料:

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1998 年 12 月初版。

第二單元:中國傳統的女性觀及女性地位

(3)

一、女媧傳說及遠古的女性崇拜

1.女媧是中國最初的女神,其傳說事蹟:

(1)女媧造人;

(2)教導這些男女結婚生子;

(3)創作音樂,並教導人類生活;

(4)女媧補天。

2.遠古時期的女性崇拜

(1)周代始祖棄,其母姜嫄;

(2)皇帝大戰蚩尤,九天玄女授之兵法,反敗為勝;

(3)黃帝的妻子嫘祖養蠶取絲,教人織布;

(4)大禹治水多受阻礙,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女瑤姬下凡協助大禹治水(此神話出於道家);

(5)中國古代的日、月神分別是羲和與常羲,二神均為女神,推算出曆法;

(6)伏羲作八卦,以女性為首;

(7)中國文字起源,一說黃帝時期的倉頡,一說為舜的妹妹敤手;

(8)商的始祖「契」,其母簡狄;

(9)大禹治水期間,教育兒子啟的工作就落在妻子女嬌身上,啟日後亦成為賢君;

(10)神話背後的意涵:

A.反映中國遠古時代的母系社會;

B.清‧康有為認為,男姓憑藉體力做事,不如女性來得細心,女性細心觀察萬物變化,因而 發展出人類文明。

3.女神傳說所反映的母系社會

(1)原始社會為雜婚型態,只有母親認得自己的子女,氏族的傳承必須依靠女性;

(2)文化遺址中所發掘出來的墓穴,女性的墓葬有階級之分,陪葬品極為豐厚;

(3)許多器具的發明,即使必須運用科學原理,均是女性智慧的展現,康有為感嘆後人卻視之 為男人的創作;

(4)女媧神話為黃帝神話所取代,亦代表中國社會的轉變。

二、中國古代的女性觀

1.女性的經濟地位崩潰,成為男性的財產與附庸

(1)經濟無法獨立,《禮記‧內則》:「子婦無私貨,無私蓄,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

(2)地位附屬於男性之下:

A.《禮記‧喪服》:「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三從)

B.《詩經》:「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 之褐,載弄之瓦。」

C.女性的工作表現在傳宗接代、以織助耕、料理家務、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內)

2.女性的教育

(1)和男子的學校教育不同,甚至不被允許吟詩作對、舞文弄墨;

(2)強調「四德」教育;《禮記‧昏義》:「古者婦人先嫁三月,‧‧‧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 功。」

3.對女性的要求 (1)道德:

A.貞操節烈-

(4)

(A)意義:貞,品行端正、未嫁而能自守;

節,已嫁從一而終,夫死不再改嫁;

烈,如欲強暴凌辱能以死相拒,或者夫死殉身。

(B)自春秋戰國時代開始流行,漢代較為嚴格,魏晉至隋唐因戰亂與胡漢融合,要求較為 鬆緩;宋明之後,因理學的提倡,婦女受到的限制更多,明清時期達到巔峰。

B.寬慈去妒-

(A)妨礙繁衍:妻使妾流產;

(B)破壞宗法:得寵的妾往往會想辦法使自己的兒子取代嫡長子;

(C)對夫權的反抗:妻或妾本身具有才能,可獨當一面;

(D)杜絕方法,即思想改造。

C.柔順謙卑-

(A)敬順卑屈:古云:「婦以夫為天」;

(B)孝順屈從:媳婦必須做到「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 則致其嚴」;

(C)和順忍讓:婦女必須與妯娌、姑嫂和善相處。

D.勤勞儉樸-

(A)勤勞:婦女不僅從事紡織,也要飼養家畜,必要時還得下田耕作;

(B)節儉:妻子雖不能生財,但要愛惜金錢,不得浪費,量入為出,亦不可吝嗇。

E.端習禮儀-男女有別、男尊女卑,遵守男女之防,男女不得任意接觸。

(2)才智:

女性無法和男子一樣接受學校教育,只能學習日常生活的知識。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 下,以男性為主的傳統社會,始終希望女子的知識水準只要侷限在家裡就可以了。

(3)審美觀:

傳統的審美觀不在於個人的美醜,而是一整套關於女子的儀態論述:

A.修養-女子的修養反映在容貌上,心術、品德端正。

B.衣著-對女子服飾的基本要求是清潔、整齊、樸素、雅致,化妝得宜,切勿濃妝豔抹。

C.舉止-要求「端莊」,勿輕佻。

D.偏差的審美觀-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甚至要求女子纏足。

(4)勞動工作:

婦女在家除了傳宗接代,還要負擔家務,包括:

A.桑蠶紡織-女子自幼便學習紡織、女紅等工作。

B.酒食飯菜-準備一桌酒菜,照顧公婆飲食,有時還得接待賓客,都是婦女的工作。

(5)母親典範:

A.胎教-「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

耳不聽於淫聲。」

B.以古代賢母樹為楷模-明‧呂坤在其《閨範》中列九類母道:「禮母、正母、仁母、公母、廉母、

嚴母、智母、慈繼母、慈乳母。」

C.強調幼教、以身作則、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等教育方式。

第三單元:列女傳

《列女傳》

卷一 母儀傳

(5)

鄒孟軻母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 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 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

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 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 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

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脩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 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詩云:「彼姝者子,何以 告之?」此之謂也。

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 :「妾聞夫 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

請歸父母。於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 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今子不察於禮,而責禮於人,不亦遠乎?」孟子 謝,遂留其婦。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於姑母之道。

孟子處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孟子曰:「不敏。」異日閒居,擁楹而歎 孟母見之曰:「鄉見子有憂色,曰不也。今擁楹而歎,何也?」孟子對曰:「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

不為苟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上;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今道不用於齊,願行 而母老,是以憂也。」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飯,冪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閨內之 脩而無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饋,无攸遂。』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

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 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君子謂孟母知婦道。詩云:「載色載笑,匪怒伊教。」此之謂也 。   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 冠。」

卷二 賢明傳 齊相御妻

  齊相晏子僕御之妻也,號曰:「命婦」。晏子將出,命婦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 洋洋,甚自得也。既歸,其妻曰:「宜矣!子之卑且賤也。」夫曰:「何也?」妻曰:「晏子長不滿三尺,

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吾從門間觀其志氣,恂恂自下,思念深矣。今子身長八尺,乃為之僕 御耳!然子之意,洋洋若自足者,妾是以去也。」其夫謝曰:「請自改何如?」妻曰:「是懷晏子之智 而加以八尺之長也。夫躬仁義,事明主,其名必揚矣。且吾聞寧榮於義而賤,不虛驕以貴。」於是其夫 乃深自責,學道謙遜,常若不足。晏子怪而問其故,具以實對。

於是晏子賢其能納善自改,升諸景公以為大夫,顯其妻以為命婦。

君子謂命婦知善故賢。人之所以成者,其道博矣:非特師傅、朋友,相與切磋也,妃匹亦居多焉。

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當常嚮為其善也。

頌曰:「齊相御妻,匡夫以道。明言驕恭,恂恂自效。夫改易行,學問靡已。晏子升之,列於君 子。」

卷三 仁智傳

孫叔敖母

(6)

楚令尹孫叔敖之母也。叔敖為嬰兒之時,出遊,見兩頭 虵,殺而埋之,歸見其母而泣焉。母問其 故,對曰:「吾聞見兩頭 虵者死,今者出遊見之。」其母曰:「虵今安在?」對曰:「吾恐他人復見之,

殺而埋之矣!」其母曰:「汝不死矣!夫有陰德者,陽報之,德勝不祥,仁除百禍。天之處高而聽卑。

書不云乎:『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爾嘿矣!必興於楚。」及叔敖長,為令尹。君子謂叔敖之母知道 德之次。詩云:「母氏聖善。」此之謂也。

頌曰:「叔敖之母,深知天道,叔敖見 虵,兩頭岐首,殺而埋之,泣恐不及,母曰陰德,不死 必壽。」

卷四 貞順傳 召南申女

召南申女者,申人之女也。既許嫁於酆,夫家禮不備而欲迎之。女與其人言,以為夫婦者:人倫之 始也,不可不正。傳曰:「正其本則萬物理」,失之豪釐,差之千里。是以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

故嫁娶者:所以傳重承業,繼續先祖為宗廟主也。夫家輕禮違制,不可以行。遂不肯往。

夫家訟之於理,致之於獄。女終以一物不具,一禮不備,守節持義,必死不往。而作詩曰:「雖速 我獄,室家不足。」言夫家之禮不備足也。

君子以為得婦道之儀,故舉而揚之,傳而法之,以絕無禮之求,防淫欲之行焉。又曰:「雖速我訟 亦不女從。」此之謂也。

頌曰:「召南申女,貞一脩容。夫禮不備,終不肯從。要以必死,遂至獄訟。作詩明意,後世稱 誦。」

卷五 節義傳 魯義姑姊

魯義姑姊者,魯野之婦人也。齊攻魯至郊,望見一婦人,抱一兒,攜一兒而行,軍且及之,棄其 所抱,抱其所攜而走於山。兒隨而啼,婦人遂行不顧。

齊將問兒曰:「走者爾母耶?」曰:「是也。」 「母所抱者誰也?」曰:「不知也。」齊將乃追之。軍士 引弓將射之曰:「止!不止吾將射爾。」婦人乃還。齊將問所抱者誰也?所棄者誰也?對曰:「所抱者 妾兄之子也,所棄者妾之子也。見軍之至,力不能兩護,故棄妾之子。」齊將曰:「子之於母,其親愛 也痛甚於心,今釋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婦人曰:「己之子私愛也,兄之子公義也。夫背公義而 嚮私愛,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則魯君不吾畜,大夫不吾養,庶民國人不吾與也。夫如是,

則脅肩無所容,而累足無所履也。子雖痛乎,獨謂義何?故忍棄子而行義,不能無義而視魯國。」於 是齊將按兵而止,使人言於齊君曰:「魯未可伐也。乃至於境,山澤之婦人耳,猶知持節行義,不以 私害公,而況於朝臣士大夫乎!請還。」齊君許之。魯君聞之,賜婦人束帛百端,號曰「義姑姊」。

公正誠信,果於行義。夫義其大哉!雖在匹婦,國猶賴之,況以禮義治國乎!詩云:「有覺德行,

四國順之。」此之謂也。

頌曰:「齊君攻魯,義姑有節。見軍走山,棄子抱姪。齊將問之,賢其推理。一婦為義,齊兵遂 止。」

卷六 辯通傳 齊太倉女

齊太倉女者,漢太倉令淳于公之少女也,名緹縈。淳于公無男,有女五人。孝文皇帝時,淳于公有

罪當刑,是時,肉刑尚在,詔獄繫長安,當行會逮,公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緩急非有益!」

(7)

緹縈自悲泣,而隨其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 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妾願入身為官婢,以贖父罪,使得自新。」

書奏,天子憐悲其意,乃下詔曰:「蓋聞有虞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戮,而民不犯,何其至治 也。今法有肉刑五,而姦不止,其咎安在?非朕德薄而教之不明歟?吾甚自愧。夫訓道不純,而愚民 陷焉。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其道無繇,

朕甚憐之。夫刑者,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 肉刑!自是之後,鑿顛者髡,抽脅者笞,刖足者鉗。」淳于公遂得免焉。

君子謂緹縈一言發聖主之意,可謂得事之宜矣。詩云:「辭之懌矣,民之莫矣。」此之謂也。

頌曰:「緹縈訟父,亦孔有識。推誠上書,文雅甚備。小女之言,乃感聖意。終除肉刑,以免父 事。」

卷七 孽嬖傳 周幽褎姒

褎姒者,童妾之女,周幽王之后也。初,夏之衰也,褎人之神化為二龍,同於王庭而言曰:「余,

褒之二君也。」夏后卜殺之與去,莫吉。卜請其漦藏之而吉。乃布幣焉,龍忽不見。而藏漦櫝中,乃置 之郊。至周,莫之敢發也。及周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庭,不可除也。王使婦人裸而譟之,化 為玄蚖,入後宮,宮之童妾未毀而遭之,既笄而孕。當宣王之時,產無夫而乳,懼而棄之。先是有童 謠曰:「 檿弧箕服,寔亡周國。」宣王聞之,後有人夫妻賣檿弧箕服之器者,王使執而戮之。夫妻夜逃,

聞童妾遭棄而夜號,哀而取之,遂竄於褒。

長而美好,褎人姁有獄,獻之以贖,幽王受而嬖之,遂釋褒姁,故號曰褎姒。既生子伯服,幽王 乃廢后申侯之女,而立褎姒為后,廢太子宜咎而立伯服為太子。幽王惑於褎姒,出入與之同乘,不 卹國事,驅馳弋獵不時,以適褎姒之意,飲酒流湎,倡優在前,以夜續晝。褎姒不笑,幽王乃欲其 笑,萬端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諸侯悉至而無寇,褎姒乃大笑。幽王欲悅之,數 為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不至。忠諫者誅,唯褒姒言是從。

上下相諛,百姓乖離。申侯乃與繒西夷、犬戎共攻幽王,幽王舉烽燧徵兵莫至,遂殺幽王於驪山之 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太子宜咎,是為平王。自是之後,周與諸 侯無異。詩曰:「赫赫宗周,褎姒滅之。」此之謂也。

頌曰:「褎神龍變,寔生褎姒。興配幽王,廢后太子。舉烽致兵,笑寇不至。申侯伐周,果滅其 祀。」

《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

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學高才。世叔早卒,有節行法度。

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臧書閣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 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每有貢獻異物,輒詔大家作賦頌。及鄧太后臨朝,與聞政事。以出入 之勤,特封子成關內侯,官至齊相。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

後又詔融兄續繼昭成之。

永初中,太后兄大將軍鄧騭以母憂,上書乞身,太后不欲許,以問昭。昭因上疏曰:「伏惟皇太后 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闢四門而開四聰,采狂夫之瞽言,納芻蕘之謀慮。妾昭得以愚朽,

身當盛明,敢不披露肝膽,以効萬一。妾聞謙讓之風,德莫大焉,故典墳述美,神祇降福。昔夷齊去

國,天下服其廉高;太伯違邠,孔子稱為三讓。所以光昭令德,揚名于後者也。 《論語》曰:『能以禮

讓為國,於從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讓之誠,其致遠矣。今四舅深執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

未靜,拒而不許;如後有毫毛加於今日,誠恐推讓之名不可再得。緣見逮及,故敢昧死竭其愚情。自

(8)

知言不足采,以示蟲螘之赤心。」太后從而許之。於是騭等各還里第焉。

作〈女誡〉七篇,有助內訓。其辭曰:

  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寵,賴母師之典訓。年十有四,執箕箒於曹氏,于今四十餘 載矣。戰戰兢兢,常懼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心,勤不告勞,而今而後,乃知 免耳。吾性疏頑,教道無素,恆恐子穀負辱清朝。聖恩橫加,猥賜金紫,實非鄙人庶幾所望也。男能 自謀矣,吾不復以為憂也。但傷諸女方當適人,而不漸訓誨,不聞婦禮,懼失容它門,取恥宗族。吾 今疾在沈滯,性命無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悵。閒作〈女誡〉七章,願諸女各寫一通,庶有補益,

裨助汝身。去矣,其勗勉之!

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臥之牀下,弄之瓦塼,而齋告焉。臥之牀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 之瓦塼,明其習勞,主執勤也。齋告先君,明當主繼祭祀也。三者蓋女人之常道,禮法之典教矣。謙 讓恭敬,先人後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晚寢早作,勿 憚夙夜,執務私事,不辭劇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謂執勤也。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靜自 守,無好戲笑,絜齊酒食,以供祖宗,是謂繼祭祀也。三者苟備,而患名稱之不聞,黜辱之在身,

未之見也。三者苟失之,何名稱之可聞,黜辱之可遠哉!

夫婦第二:夫婦之道,參配陰陽,通達神明,信天地之弘義,人倫之大節也。是以禮貴男女之際,

《詩》著〈關雎〉之義。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賢,則無以御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夫不御婦,

則威儀廢缺;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方斯二事,其用一也。察今之君子,徒知妻婦之不可不御,威 儀之不可不整,故訓其男,檢以書傳,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禮義之不可不存也。但教男而不教 女,不亦蔽於彼此之數乎!《禮》,八歲始教之書,十五而至於學矣。獨不可依此以為則哉!

敬慎第三: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彊為貴,女以弱為美。故鄙諺有 云:「生男如狼,猶恐其 尫;生女如鼠,猶恐其虎。」然則修身莫若敬,避彊莫若順。故曰敬順之道,

婦人之大禮也。夫敬非它,持久之謂也。夫順非它,寬裕之謂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寬裕者,尚恭下 也。夫婦之好,終身不離。房室周旋,遂生媟黷。媟黷既生,語言過矣。語言既過,縱恣必作。縱恣既 作,則侮夫之心生矣。此由於不知止足者也。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爭,曲者不能不訟。

訟爭既施,則有忿怒之事矣。此由於不尚恭下者也。侮夫不節,譴呵從之;忿怒不止,楚撻從之。夫 為夫婦者,義以和親,恩以好合,楚撻既行,何義之存?譴呵既宣,何恩之有?恩義俱廢,夫婦離 矣。

婦行第四: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

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清閑貞靜,守節整齊,

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

服飾鮮絜,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絜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 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遠乎哉?我欲 仁,而仁斯至矣。」此之謂也。

專心第五:《禮》,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離也。行 違神祇,天則罰之;禮義有愆,夫則薄之。故《女憲》曰:「得意一人,是謂永畢;失意一人,是謂永 訖。」由斯言之,夫不可不求其心。然所求者,亦非謂佞媚苟親也,固莫若專心正色。禮義居絜,耳無 塗聽,目無邪視,出無冶容,入無廢飾,無聚會羣輩,無看視門戶,此則謂專心正色矣。若夫動靜 輕脫,視聽陜輸,入則亂髮壞形,出則窈窕作態,說所不當道,觀所不當視,此謂不能專心正色矣。

曲從第六:夫得意一人,是謂永畢;失意一人,是謂永訖。欲人定志專心之言也。舅姑之心,豈當 可失哉?物有以恩自離者,亦有以義自破者也。夫雖云愛,舅姑云非,此所謂以義自破者也。然則舅 姑之心柰何?固莫尚於曲從矣。姑云不爾而是,固宜從令;姑云爾而非,猶宜順命。勿得違戾是非,

爭分曲直。此則所謂曲從矣。故《女憲》曰:「婦如影響,焉不可賞。」

(9)

和叔妹第七:婦人之得意於夫主,由舅姑之愛己也;舅姑之愛己,由叔妹之譽己也。由此言之,

我臧否譽毀,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復不可失也。皆莫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親,其蔽 也哉!自非聖人,鮮能無過。故顏子貴於能改,仲尼嘉其不貳,而況婦人者也!雖以賢女之行,聰 哲之性,其能備乎!是故室人和則謗掩,外內離則惡揚。此必然之埶也。 《易》曰:「二人同心,其利 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此之謂也。夫嫂妹者,體敵而尊,恩疏而義親。若淑媛謙順之人,則能 依義以篤好,崇恩以結援,使徽美顯章,而瑕過隱塞,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聲譽曜于邑鄰,休 光延於父母。若夫憃愚之人,於嫂則託名以自高,於妹則因寵以驕盈。驕盈既施,何和之有!恩義既 乖,何譽之臻!是以美隱而過宣,姑忿而夫慍,毀訾布於中外,恥辱集于厥身,進增父母之羞,退 益君子之累。斯乃榮辱之本,而顯否之基也。可不慎哉!然則求叔妹之心,固莫尚於謙順矣。謙則德 之柄,順則婦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詩》云:「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其斯之謂也。

馬融善之,令妻女習焉。

昭女妹曹豐生,亦有才惠,為書以難之,辭有可觀。

昭年七十餘卒,皇太后素服舉哀,使者監護喪事。所著賦、頌、銘、誄、問、注、哀辭、書、論、上疏、

遺令,凡十六篇。子婦丁氏為撰集之,又作《大家讚》焉。

《魏書‧列女‧任城國太妃孟氏》

任城國太妃孟氏,鉅鹿人,尚書令、任城王澄之母.澄為揚州之日,率出討.於後賊帥姜慶真  陰結逆黨,襲陷羅城.長史韋纘倉卒失圖,計無所出.孟乃勒兵登陴,先守要便.激厲文武,安慰 新舊,勸以賞罰,喻之逆順,於是咸有奮志.親自巡守,不避矢石.賊不能克,卒以全城.澄以狀 表聞,屬世宗崩,[八]事寢.靈太后後令曰:「鴻功盛美,實宜垂之永年.」乃敕有司樹碑旌美.

《魏書‧列女‧苟金龍妻劉氏》

苟金龍妻劉氏,平原人也.廷尉少卿劉叔宗之姊.世宗時,金龍為梓潼太守,郡帶關城戍主.

[九]蕭衍遣攻圍,值金龍疾病,不堪部分,甚危懼.劉遂率厲城民,修理戰具,一夜悉成.拒戰百   有餘日,兵士死傷過半.戍副高景陰圖叛逆,劉斬之,及其黨與數十人.自餘將士,分衣減食,勞 逸必同,莫不畏而懷之.井在外城,尋為賊陷,城中絕水,渴死者多.劉乃集諸長幼,喻以忠節,

遂相率告訴於天,俱時號叫,俄而澍雨.劉命出公私布絹及至衣服,懸之城中,絞而取水,所有雜 器悉儲之.於是人心益固.會益州刺史傅豎眼將至,賊乃退散.豎眼歎異,具狀奏聞,世宗嘉之.

正光中,賞平昌縣開國子,邑二百戶,授子慶珍,又得二子出身.慶珍卒,子純陀襲.齊受禪,爵 例降.

《新唐書‧列女‧鄭義宗妻盧氏》

鄭義宗妻盧者,范陽士族也。涉書史,事舅姑恭順。夜有盜持兵劫其家,人皆匿竄,惟姑不能去,

盧冒刃立姑側,為賊捽捶幾死。賊去,人問何為不懼,答曰:「人所以異鳥獸者,以其有仁義也。今 隣里急難尚相赴,況姑可委棄邪?若百有一危,我不得獨生。」姑曰:「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吾乃 今見婦之心。」

《新唐書‧列女‧段居貞妻謝氏》

段居貞妻謝,字小娥,洪州豫章人。居貞本歷陽俠少年,重氣決,娶歲餘,與謝父同賈江湖上,

並為盜所殺。小娥赴江流,傷腦折足,人救以免。轉側丐食至上元,夢父及夫告所殺主名,離析其文

為十二言,持問內外姻,莫能曉。隴西李公佐隱占得其意,曰:「殺若父者必申蘭,若夫必申春,試

以是求之。」小娥泣謝。諸申,乃名盜亡命者也。小娥詭服為男子,與傭保雜。物色歲餘,得蘭于江州,

(10)

春于獨樹浦。蘭與春,從兄弟也。小娥託傭蘭家,日以謹信自効,蘭寖倚之,雖包苴無不委。小娥見 所盜段、謝服用故在,益知所夢不疑。出入二稘,伺其便。它日蘭盡集羣偷釃酒,蘭與春醉,臥廬。小 娥閉戶,拔佩刀斬蘭首,因大呼捕賊。鄉人牆救,禽春,得贓千萬,其黨數十。小娥悉疏其人上之官,

皆抵死,乃始自言狀。刺史張錫嘉其烈,白觀察使,使不為請。還豫章,人爭娉之,不許。祝髮事浮 屠道,垢衣糲飯終身。

第四單元:中國後宮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一、皇后論

1.「后」字由來-「后」原本指的是「王」,自西周開始,「后」才專指帝王的正妻。《禮記‧曲禮》:

「天子之妃曰后。」「妃」古音讀「配」,即匹配之意。

2.皇后的任務

(1)治理後宮中所有的嬪妃、宦官、宮女,並可規勸君主,維護宮中的秩序。

(2)在特殊情況下,母后可參與或主持朝政,有的太后甚至「臨朝稱制」,行同皇帝,通常採取

(11)

「垂簾聽政」的方式,避免直接與大臣相對。唐代武則天甚至改朝換代,成為中國史上唯 一的女皇帝。而「垂簾聽政」的型態,到了宋代也成為正式的制度。

(3)皇后為了成為全國婦女的表率,每年農曆三月選定吉日舉行「先蠶禮」和「親桑禮」。

3.選立皇后

(1)皇帝一登基,就必須立刻冊立皇后。有的皇帝在太子時期已經完婚,故即位後,其太子妃 即升為皇后。理論上,不可一日無后,但在某些情況下皇帝不立后。

(2)一帝配一后,但也有例外,如三國時代東吳末帝孫皓立多位皇后,北齊後主高緯立左、右 皇后,元朝皇帝同時立多位皇后成為特殊的制度。

(3)皇后的出身,西漢時比較微賤,東漢開始注重門第,隋唐多出自名門世家,宋朝從開國功 臣或進士出身的門第中挑選,明朝多取自庶民之家,認為如此可以體察民間疾苦。

4.等級森嚴

(1)皇后地位僅次於皇帝,高於嬪妃,享受的待遇、食物、服飾、儀位等都有別於其他嬪妃。

(2)皇帝冊立皇后要昭告天下,冊封嬪妃則無。迎后入宮稱「迎娶」,嬪妃稱「迎接」。

(3)眾嬪妃必須維護皇后尊嚴,不可與后同席而做;嬪妃有過錯皇后可以處罰。

(4)嬪妃逾越禮制之事仍會發生,有的得寵嬪妃甚至權重於后。

二、嬪妃制度

1.嬪妃的起源-遠古時代,多妻妾象徵男子的財力,故進入帝王時期,將「一夫多妻」引入皇宮。

2.嫡、庶之分-男人一夫多妻,通常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有繼承權,即「嫡子」,其他妾之子為「庶 子」。皇宮之內,只有皇后所生之子才可繼承皇位。

3.嬪妃制度的確立-西周時已確立嬪妃制度的雛形,直到西漢才使此制完備。

4.嬪妃等級-西周時期嬪妃等級與朝廷大臣官位相呼應,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王開始擴充後宮,

人數超越禮制規範,直到西漢才確立了中國皇朝的後宮等級與名號。歷代均有損益,基本上 仍視皇帝的態度和皇后的嫉妒程度

5.女官制度

(1)設置目的:服務後宮皇后與嬪妃,其制起於西周;

(2)等級:和外朝大臣一樣,以品第來分級;

(3)主要職責:一是習女教、修四德;二是掌祭祀、喪儀,以及負責皇后、嬪妃的起居飲食;

(4)發展:隨著歷代後宮人數的增多,女官的人數和職責也隨之加重,明代甚至企圖以女官來 壓抑宦官的權力。

(5)特點:

A.女官屬於後宮的一部份,地位介於嬪妃和宮女之間,但同樣是君主淫樂的工具;

B.女官大多出自良家,品行端正,知書達禮,學識較高,可以改善后妃的性情和素養;

C.女官雖非外朝大臣,但在後宮中仍會影響皇帝的決策,間接影響朝政,如武則天時期的上 官婉兒。

三、后妃的來源與命運 1.后妃的來源

(1)采選:從民間挑選貌美、素質佳、十三至二十歲的童女。

(2)政治聯姻:君主為了維護皇室利益或政權穩定,必須結合各派系的勢力,最好的方式就是 婚姻。

(3)劫奪、籍沒與進獻

A.劫奪-戰勝國兼併戰敗國,除了對方的領土、財產外,也掠奪其後宮之后妃、宮女。

B.籍沒-犯了重罪或死罪的人,其家屬妻女亦受牽連,包括子孫在內,全部進入宮中成了奴婢

(12)

C.進獻-主要有三種類型:

(A)鄰國的進獻,乃分裂時期維持友好的方式之一;

(B)臣民的進獻,有朝中大臣、地方官的進獻;

(C)外族的進獻,通常是中國獨強時,外族為了拉攏中國的策略之一。

2.后妃的命運與下場

(1)以色事君:君王選擇后妃,基本上都是以貌取人,后妃儘可能的在容貌、儀態上來取悅。

(2)母以子貴:一般嬪妃生子後會在階級上晉升,若皇后無子,而嬪妃本身又得寵,更容易取 而代之。

(3)冷宮:又稱「幽宮」,是變相的後宮監獄。通常設在幽暗偏僻的舊宮室,生活條件極差,有 時還有衛兵看守,不得與外界接觸。

(4)宮刑:一種殘酷的肉刑,男子閹割生殖器,女子以木棍敲打腹部,破壞其生育功能。

(5)守陵:替死去的皇帝看守陵寢。守陵者須「供奉朝夕,具盥櫛,治衾枕,事死如生。」

(6)出家為尼:出家為尼有四種情況:皇帝駕崩、改朝換代、為太后不容或被廢黜、宮闈之爭與 宮闈亂倫(亂倫的情況為皇后與面首或和尚有染)

(7)賜死:除了自身有罪外,常見者乃因政治問題,主要是斷絕后妃干政的可能。

(8)殘害:昏暴的君主,只要有后妃忤逆其意,便任意殘害,如斷其肢體、割舌、劓鼻、黥面等,

有的甚至殘害致死。

(9)殉葬:皇帝死後,要求活生生的后妃殉葬。有的后妃甚至認為此制是合理的要求。

四、后妃間的鬥爭

1.取悅皇帝-為了獲得皇帝寵幸,后妃們想盡方法投其所好。

2.巫蠱之術-以巫術打擊對手或最得寵的嬪妃。巫術通常是秘密進行的,若不幸被皇帝知道,不僅 自己被處死,相關人士亦受到處罰。

3.殘害-善妒的皇后,會用各種方式阻止皇帝寵幸其他嬪妃。

4.謀殺-后妃間因妒或維護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殺戮時有所聞。西漢呂后在劉邦死後,便害死劉邦寵 妃戚夫人,並餓死其子趙王如意。最為殘酷者莫過於武則天,親手殺害親生女兒並嫁禍給王 皇后,逐漸掌權後殺害親身兒子李弘、李賢、胞姊韓國夫人及外甥女魏國夫人。

第五單元:后妃政治的起因、發展與批判

后妃干政取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宣太后,繼之而起的趙國趙太后。史上臨朝稱制的女主約有 29 人,

西漢 2 人、東漢 6 人、北魏 2 人、唐朝 2 人、宋朝 9 人、遼代 3 人、元代 4 人、清代 1 人,干預政治的人數 則更多。

一、后妃干政的原因

1.皇帝無子或嗣君年幼-皇帝無繼承人繼承皇位,皇帝崩逝後,大權旁落於權臣、宦官或后妃,一 方面因「擁立之功」,藉由皇帝的信任可獲得更大的權勢;一方面皇帝為他們所立,可控制皇 帝。最常見的后妃干政情況是繼承人年幼,母后以皇帝親生母親的身分輔政。

2.皇帝體弱多病,昏庸無能-皇帝體弱,難以審閱朝臣奏章,常由身邊親密的人士、后妃代為批閱

(13)

后妃也因此得以參與政事。

3.后妃本身的政治才能-此為后妃擅政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北魏馮太后控制獻文、孝文二帝,主 因是掌握人事權,獲得一批支持她的大臣;武則天廣攬人才為己用,甚至將親信玩弄於股掌 之間。

4.孝道觀念的影響-傳統孝道觀念,不論胡人、漢人,對母親均極為尊崇,對掌權的母后必恭必敬 孝道觀念給予母后掌握朝政、控制幼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二、后妃政治的類型

1.女皇帝-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可謂空前絕後。

2.太后執政-皇帝母后(生母或嫡母)執政,是史上最常見的情況。在儒家思想下,尊崇母親為孝 道的一環,故母后執政在某些狀況下是被允許的,如皇帝年幼、皇帝重病不能理政、皇帝暴亡 奉先帝遺詔。

3.后妃預政-后妃預政不被允許,但歷朝均有發生,只是不能公開,即使大臣得知,亦會要求皇 帝禁止。若某些后妃對皇帝建言是有助於國政者,通常會加以讚揚,被稱為賢后、賢妃。

三、后妃政治的分期

1.第一時期:戰國至秦漢女主專權的初現、女主角色的確立與合法化-秦國宣太后與趙國趙太后開 啟了女主秉政。西漢呂后臨朝聽制,昭帝時霍光與外戚獨攬朝政,東漢和熹鄧后臨朝稱制。太 后執政必須援引外戚勢力作為後盾,外戚勢力的擴張又和皇權、宦官、朝臣之間的衝突,也因 此導致東漢的滅亡。

2.第二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宋遼金元,女主角色從多元到一統-此時期的女主政治,有合法臨朝 的太后,君臨天下的母后,臨朝稱制的太后,垂簾聽政的太后,北魏獨有的保太后,空前絕 後的一代女皇武則天等。這段期間,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漢人政權,女主較守本分;少數民 族或胡漢融合的政權,女主的束縛少,權力與自由較大,影響的政治層面也較廣。

3.第三時期:明清女主政治的沉寂-明清兩朝嚴格禁止后妃干政,母后也不准臨朝或垂簾。此時期 男權統治技術純熟,但婦女的地位卻更加低落。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后,打破明清以來防範女 主干政的各種措施。

四、后妃政治的社會條件

1.婚姻制度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婚姻制度在戰國中後期隨著戰爭的加劇而被破壞,許多具有野心 的政客企圖利用美女來影響國君。君王因后妃增加,故廢立無常;后妃之間也因爭寵,相互 殘酷爭奪,再加上繼承不穩定,后妃以子掌權的情況便時常出現,外戚勢力也進入朝廷。

2.權力結構的變化-中國的政治設計以皇帝為核心,皇室、外戚、朝臣、內侍為輔佐,繼承皇位者 乃皇帝子孫,但若幼子繼位,通常需要輔政大臣的協助。西周時代仍是皇帝宗室的大臣輔政,

政權尚穩定,秦漢之後,輔政者為異姓,對皇權深具威脅。在各種政治勢力的權衡下,只有 母后是最好的輔佐人,對幼帝威脅最小。

3.與社會風尚文化傳統有關-中國自古賤女尊母,即沒有女權但有母權,而儒家思想中強調孝道,

尤其是對母親之孝,故幼子托母不論在一般社會或在朝廷之內,均可讓人接受,母后臨朝也 視為自然之事,但后妃則被認為僭越。愈是強調儒家思想的朝代,母后臨朝之事愈多。

五、后妃政治的特點

1.重用外戚-后妃干預朝政、控制皇帝,就必須組織自己的集團。但外廷大臣通常支持皇帝,所以 后妃只能信任自己的家人,如父親、兄弟等,組織和自己同姓的外戚集團。外戚集團也利用和 皇后的關係胡作非為,違法亂紀。

2.手段殘酷-后妃掌權之路極為不易,在其過程中必會排除一切阻礙,掌權後也會用盡方法保護

權位,所以后妃面對政敵的挑戰決不手軟,手法殘酷。

(14)

3.統治時間有限-以男子為中心的中國皇權政治,權力最終仍回到男子手上,即使女主的野心、權 力再大,也必須面對此一事實。

六、防範后妃干政的方法

1.利用典籍或道德方式-中國儒家經典中的《詩經》 、 《禮記》 、 《易經》 、 《尚書》等,均強調女子不得 預政;各朝代也會編寫「女教書」如《女誡》 、 《女論語》 、 《女孝經》等來要求后妃及一般女子,

但效果有限。

2.開國君主的強力手段-秦始皇母后與其面首嫪毐亂政,展開王黨與后黨之爭,后黨敗,秦始皇 囚禁母后,殺嫪毐,也殺母后與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劉邦創漢,制定「非劉氏不王,非有功 不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的家法。最為激烈者為北魏道武帝之「立嗣殺母」祖制,企圖根絕 太子與母后的關係。

3.從政策面著手-開國時確立國策,使后妃干政對國家的危害降到最低。最有成效的乃宋明兩朝:

(1)宋代的政策:A.嚴守宮門之禁,不許后妃與外界交通;B.限制后妃權力,防止母后固權奪 位;C.限制外戚,防範后族勢力膨脹,削弱后妃的後盾;D.建立健全的監察制度,從 中央到地方,連皇帝、后妃均是被監察的對象;E.朝廷大臣可以合法干預宮人的挑選和 后妃的廢立;F.通過輿論宣傳,限制后妃與外戚權力。

(2)明代的政策有三:嚴內教、外戚皆不許預聞政事、慎選后妃。

七、后妃政治的功過與評價

傳統上均以「性別」的標準來評斷后妃政治,並以「女禍」來解釋朝代的衰亡。在以男性為主的中國 政治,女性被排除在外,不能享有和男性一樣的參政權,因此而有「干政」一詞出現。

1.輔佐君主,安定社會,鞏固政權,發展經濟-西周宣王之姜后,勸諫君主勤於國事。北魏孝文帝 的漢化改革,奠基於馮太后。長孫皇后勸諫唐太宗,屢次替魏徵解圍。武則天的貢獻,一是發 展科舉制度,為平民入仕廣開途徑,二是重視農業生產,執行嚴格的獎懲制度。

2.后妃恃寵亂政,驕奢淫逸,禍國殃民-西晉賈南風視其夫惠帝如傀儡,詔書出於自己之手;獨 攬大權,專橫跋扈,政治腐敗,賄賂公行,終於導致「八王之亂」,亦使西晉滅亡。北魏胡太 后晚期,任用嬖倖,殺死親生兒子肅宗,引發「河陰之變」。慈禧太后主政,頑固守舊,反對 戊戌變法,囚禁光緒皇帝,殺害六君子,阻擋維新、立憲。

3.「女主」不等於「女權」,以男人為中心的政治中,「女主」不過是附屬的一環,對於女主政治的評 論,通常以「牝雞司晨」的態度觀之。最主要的原因仍在於女主的介入使得統續的混亂,合法 臨朝,若壞了國事,就會被指為「女人誤國」;不合法的、甚至當了皇帝者,更是「篡弒而喪王 室」。被讚揚的是看管幼帝,使政權順利傳承的垂簾太后。

參考資料:

朱子彥,《後宮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8 年 1 月 1 版。

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第二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 年 11 月 1 版。

杜芳琴,〈中國宮廷婦女政治角色研究〉,收錄於《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

稻鄉,1997 年 7 月初版。

田玉川,《後宮政治-中國歷代皇權社會權力規則的另類闡釋》,北京:中國文聯,2005 年 9 月 1 版。

門巋,《皇后與嬪妃》,台北:幼獅,1995 年 11 月初版。

吳光遠,《權力與人性-中國古代皇權之爭》,北京:光明日報,2003 年 4 月 1 版。

顧久幸,《后妃干政》,台北:文津,1996 年 10 月初版。

(15)

第六單元:宋家皇朝

一、家世表 韓鴻翼先生 韓政準先生

韓教準(宋嘉樹)先生==倪桂珍女士 宋靄齡女士==孔祥熙先生

孔令儀 孔令侃 孔令偉 孔令傑

宋慶齡女士==孫中山先生(孫中山 1884 年與盧慕貞結婚,1915 年離婚,三個子女均為盧氏所生,

與宋慶齡無子女。族譜上陳粹芬為其妾。)

(16)

宋子文先生

宋美齡女士==蔣介石先生(蔣介石與元配毛福梅生有一子經國,一女建華,後離婚) 宋子良先生

宋子安先生

宋仲虎先生==曹琍璇女士 韓致準先生

二、宋靄齡 (1889 年 7 月 15 日-1973 年 10 月 19 日)

宋靄齡又寫作宋藹齡(1889 年 7 月 15 日-1973 年 10 月 19 日),祖籍海南文昌縣,生於上海。

宋慶齡、宋美齡的姐姐。

父親是上海傳教士及富商宋嘉澍,母親倪桂珍。1904 年赴美國留學,進入喬治亞州梅肯市威斯里 (Wellesley College, MA) 女子學院。1910 年畢業後回國,任孫中山的秘書。「二次革命」失敗後與父 宋嘉樹去日本,仍任孫中山秘書。1914 年和孔祥熙結婚。次年回國,在山西經營家業,主持銘賢學 校事務。抗日戰爭時期與妹慶齡、美齡共同參加抗日活動,參與支持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組織婦女 指導委員會,創辦全國兒童福利會,擔任香港傷兵之友協會會長。1947 年去美國。1973 年 10 月 20 日在紐約病故。

三、宋慶齡 (1893 年 1 月 27 日—1981 年 5 月 29 日)

宋慶齡(1893 年 1 月 27 日—1981 年 5 月 29 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第二任妻子。宋慶齡在 上海高中畢業,1907 年—1913 年留學美國,於喬治亞州梅肯市威斯里女子學院獲得文學系學士學位。

1914 年她在日本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雖然孫中山是宋家已經二十年的朋友,宋慶齡和孫中山的 婚事遭到極力反對。孫中山比她年長 26 歲,和他的第一個妻子盧慕貞還有一兒兩女。孫中山離婚之 後,兩人於 1915 年 10 月 25 日在東京結婚。

孫中山過世之後,1926 年 1 月宋慶齡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27 年,當時蔣介石為首的國 民黨與共產黨分裂。在對中國共產黨的處理手法上,宋慶齡繼承孫中山的政策,容納並與共產黨和 平共處。由於政見不同,宋慶齡與宋美齡關係破裂,並誓言永不與其妹宋美齡見面。7 月份,宋慶 齡發表《為抗議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宣佈與國民黨決裂,8 月份,離開上海赴 蘇聯莫斯科。

西安事變發生之後,宋慶齡主張國共兩黨合作,一致抗日;但是她沒有重新加入國民黨。1948 年 1 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宋慶齡為名譽主席。

1949 年,國共內戰即將結束之際,宋慶齡留在了中國大陸,沒有和宋美齡、蔣介石一起去臺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宋慶齡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副主席,並被推選為中華 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1950 年代宋慶齡曾訪問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雖 然她有很多名譽官職,她並沒有實權,在政治方面並不活躍。

宋慶齡很早就活躍在婦幼衛生、文化教育領域。早在 1938 年她就開始辦基金會,為世界各地婦女 和兒童的福利籌集資金。1951 年,宋慶齡獲得史達林和平獎。她把獎金全部捐出,在上海建造婦幼 保健院。

1981 年 5 月宋慶齡因患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危;5 月 1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宋慶齡為中國共 產黨正式黨員;5 月 16 日的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

以紀念她對中國共產黨的包容和支持;5 月 29 日宋慶齡在北京病逝。

四、宋美齡 (1897 年 3 月 5 日—2003 年 10 月 23 日),

(17)

父親是上海傳教士及富商宋嘉澍,母親倪桂珍。8 歲時到美國,畢業於美國威斯里女子學院。

1920 年與蔣介石初次見面,被蔣介石熱烈追求。宋美齡要求蔣介石先行與所有妻子妾侍解除婚約才 答應他的追求,結果二人於 1927 年 12 月 1 日假上海大華飯店舉行結婚儀式,此一結合曾被一語雙 關的稱為「(蔣)中(正)(宋)美(齡)合作」。在西安事變中與張學良、楊虎城談判,使被軟 禁的蔣介石獲釋,隨後對蔣之政治活動多有襄助,她曾負責當時中國空軍之組建。

她在對日抗戰之際,赴美國募款,並成為第一個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的中國人,勸說美國將注意 力從歐洲戰場轉移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為中國贏得了美國的同情,戰時,她為國軍縫製軍服的照 片成功地激起許多中國人民的愛國心。1943 年宋美齡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封面人物和年度風雲 人物。

戰後,宋美齡姐夫孔家與宋家所形成的孔宋集團在政治力的默許下,在貿易特許權、金融等等方 面上下其手,被許多近代史研究者認為是導致當時中國國民黨形象敗壞的主因。

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在大陸地區戰敗後,她曾赴美國居住,後又回到臺灣襄助蔣介石,並創辦中華 民國婦女反共聯合會、華興育幼院等等。她反對共產主義,反對共產黨,並曾發表「給廖承志的公 開信」、「為勸告鄧穎超信服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公開信,甚至為此和二姐宋慶齡慪了一輩子氣。

1988 年李登輝擔任中國國民黨黨主席時,她發表了「老幹與新枝」演說,是她最後一次在臺灣公開 政治場合發言。1994 年後長居紐約,2003 年於紐約逝世,享年 106 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 國領袖及夫人中最長壽者。

宋美齡病逝紐約,中華民國政府通過行政院會議決議,總統陳水扁頒佈褒揚令給予褒揚,並致 送國旗覆棺。褒揚令原文為:「故總統蔣中正夫人宋美齡女士,資賦穎秀,維四岳之通靈;才慧雙 修,隨百花而誕降。早歲負笈遊美,卒業麻州衛斯理女子學院,學貫中西,超群拔萃;相夫弼政,

瀝膽披肝,歷經開國、靖難、剿共、抗戰、戡亂等諸役,尤以西安事變,蹈危履險,深入虎穴,厥 績至偉。抗日戰爭期間,週旋壇坫,應邀赴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演講,蜚聲海甸,鞏固中美邦誼,終 至勝利。出席開羅會議,確保我國領土完整,盛譽揚輝,貢獻至鉅。為我國空軍建軍,展佈新猷;

創辦華興育幼院,施愛遺孤;成立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恢弘婦權;籌設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澤惠群民。綜其生平,跨歷三世紀,惠愛在朝野,簡冊留芬,允垂世範。上壽歸真,殊深軫悼,應 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崇念懿德之至意。 總統 陳水扁。」概述了宋美齡的一生。

由於家屬認為宋美齡已經入殮,總統致送國旗與連戰致送黨旗到紐約後並未舉行覆棺儀式。宋

美齡與宋子文、宋藹齡都安葬於紐約家族墓園。

(18)

慶齡、藹齡、美齡

參考資料:

林博文,《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台北:時報,2000 年 1 月初版。

石之瑜,《宋美齡與中國》,台北:智商文化,1998 年 2 月 1 版。

秦風、宛萱,《宋美齡》,台北:大地,2003 年 5 月 1 版。

許漢,《宋美齡傳-永遠的第一夫人》,台北:德威國際文化,2003 年 11 月初版。

佟靜,《宋美齡全本》,台北:風雲時代,2003 年 1 月初版。

劉巨才,《世紀傳奇宋美齡》,台北:風雲時代,2002 年 4 月初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apiacta 因不經肝代謝,故透過 CYP 機轉與其他藥物發生 交互作用之可能性應該很低,就目前所知的排除途徑以及從 體外試驗可推知 Rapiacta 並不會誘導或抑制 CYP 450。 1)

李家三姊妹計劃合資購買一部健身器材,小妹分攤 x 元,大姊分攤的錢比小妹的兩倍少 250. 元,二姊分攤的錢比小妹的一半多

從這段經論可以看出,「自性清淨而有無明」、「雖有染心而常恆

圖說明初學者的認知:

利用 determinant 我 們可以判斷一個 square matrix 是否為 invertible, 也可幫助我們找到一個 invertible matrix 的 inverse, 甚至將聯立方成組的解寫下.

內戰發生於⻄元 1425 年,瓦希里二世(Vasily

內戰發生於⻄元 1425 年,瓦希里二世(Vasily

•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 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