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概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概述"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林威城 Wei-Cheng Lin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主任

Superoisor,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摘要 Abstract】

本文簡述臺灣原住民 13 族之背景及文化,包拓其漁獵文化、紡織文化、農業文化及其信仰 等,讓大家對原住民有更進一步了解,同時讓原住民族群可正視及認同自己之文化。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ulture of 13 oborignial tribies in Taiwan. It includes the aspect of Fishing, Agriculture, Textile as well as belief and so on.

Hopely everyone will appreciate the culture of Taiwan oborigines and the Taiwan oborigines will recognized their own culure.

【關鍵詞 Keyword】

臺灣原住民;南島語族

Taiwan Aborigines; 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

壹、前言

臺灣因歷史的演變,發展為一個多 元群族的社會,融合孕育出豐富瑰麗的 文化樣貌。不僅在近代成為轉口貿易的 重要地點,久遠以前,臺灣即是民族移 動的路徑與多元文化匯集之處。臺灣的 原住民屬於說南島語的民族,稱為南島 語族(Austronesian- speaking people)。

南島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族,西自 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東到南美洲 西方外海的復活島;北起臺灣,南到紐 西蘭,佔有地球大半的海洋地區。根據 目前的研究顯示,南島語族約在公元前 4000 年前起,以海洋為道路,由臺灣 為擴散地,進行了歷經 4800 年的南向 移民之旅。

臺灣原住民大致因居住的地理區 域,習慣上被分成平原地區與山地地區 兩個群體。平原地區,特別是臺灣西部 平原的原住民,400 年來承受外來族群 文化勢力進入的歷史劇變,僅有少數族 仍有著自我族群文化的認同。山地地區 的族群,則在 19 世紀末,臺灣受日本 殖民統治後,才開始全面受到外界武力 與文明勢力的影響。

貳、臺灣原住民族與南島語族

在人類學、語言學及考古學的分類 中,臺灣原住民諸族屬於南島語族,總 人口數約 2 億 5000 多萬人。臺灣南島 語族的祖先是何時、從何處來台,學界 至今尚無定論,一說他們最早從大陸南

(2)

方向西南分散,一部份人直接渡海到達 臺灣;也有說法認為他們經由菲律賓群 島,再順著海潮北上來到臺灣,在不同 時期分別到達。由於語言學家認為臺灣 南島語的複雜分歧程度,遠較其他地域 更為複雜,臺灣很有可能是南島語族最 古老的發祥地之一。

現在所稱的臺灣原住民,是指自十 七世紀以後陸續由大陸遷移來台的漢民 族以外,更早居住在臺灣各南島語族群 的後裔而言。清朝時期,依其所受教化 程度,分為生番、熟番和化番,並且劃 分土牛或稱隘勇線,限制平地住民與山 地生番的往來,清廷視生番地區為化外 之地,不在清廷管轄版圖之內。西元 1895 年,日本據台以後,日本派遣學 者調查,依語言、風俗與文化特質,將 熟番統稱為平埔族,其中再分十族;平 埔族以外稱為高砂族,分為七、九或十 族,並予以各別的族名,這樣的分類法 則與命名是否適當,尚有爭議。西元 1945 年,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沿用 日治時期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 的調查報告——「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 研究」一書的分類,定高山族為九族,

在戶籍上以山地同胞、平地同胞區分身 分,日治時代的熟番平埔族則沒有註 明,與漢人無異。

參、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的分佈 與文化概況

目前官方所認定的族群共有 13

族:阿美族、泰雅族、賽夏族、布農 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

達悟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 撒奇萊雅族,人口總數約47 萬 4000 多 人。

原住民遷移

一、阿美族

阿美族:杵

阿美族分布於台東縱谷和海岸平 原,人口約 156,857 人,是臺灣原住民 諸族群中,人數最多的一族。十七、八 世紀時,阿美族受到來自西邊山區的泰 雅族、布農族,南邊卑南族的壓迫,以 及被漢人壓迫而由西往東遷徙的平埔族 等族群的影響,阿美族自身也產生相當

(3)

大的差異性,依他們居住的地區,由北 往南可分為: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

海岸阿美、卑南阿美以及恆春阿美五大 族群,大多住在平原地區,靠海或沿溪 流而居。

阿美族服飾

阿美族

二、泰雅族

泰雅族分布於北部中央山脈兩側,

東至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烏 來,南迄南投縣仁愛鄉,是分布面積最 廣的一族,人口約75,634 人。根據泰雅 族傳說,祖先是起源於中央山脈大霸尖 山一帶的白石山,大約十八世紀時,開

始分別往西北方向、東部及西南方向分 散遷移,依其語言及風俗的不同,可分 為:賽德克、賽考列克、澤敖列三大 群。

泰雅族漁筌捕魚大島正滿攝 昭和 10 年 2-6

三、賽夏族

賽夏族:籃

賽夏族分布於臺灣北部中央山脈西 側,新竹與苗栗的縣界五峰鄉、東河鄉 及獅潭鄉,人口約 5,200 餘人。四周為 泰雅族及客家村落所環繞,由於地緣關 係,與平地漢人接觸較頻繁,受漢人和 泰雅族之習俗影響亦深。根據語言學家 的推測,賽夏族的語言是較古老的南島 語言,可能祖先到臺灣的時間較早。

賽夏族是以取自於大自然的動植物

(4)

或現象為其宗族的氏姓,十九世紀中國 清廷命其改從漢姓,如:日、風、樟、

蟹、豆、絲、芎等姓氏。賽夏族人口數 雖不多,但因其古老而神秘的「矮人傳 說」,每兩年舉行一次的「Pas-ta'ai」矮 靈祭典,近年來廣受注目。

四、布農族

布農族 林威城攝

布農族從前分布在臺灣中部中央山 脈,海拔 1,500 公尺的高山之上,人口 約 45,831 人。曾經發生過二次的族群 大遷徙,分布範圍遍布於南投、高雄、

花蓮、台東等縣境內。布農族又分為卓 社、郡社、丹社、巒社、卡社五大社 群。和泰雅族一樣,布農族沒有所謂的

「頭目」,而是以「推舉能人」的方式 產生領袖。父系氏族為主的大家族,平 均一家十多口人,最多亦有二、三十人 共聚一堂之紀錄。

五、排灣族

排灣族分布於中央山脈南端及東部 海岸山脈的南端,以大武山為祖先發祥 地,人口約八萬餘人。排灣族和魯凱族 均有社會階級制度,以頭目、貴族和平 民之區分,世代相承。早期日本學者將

排灣、魯凱、卑南地緣相近的三族合稱 為「排灣群」,後來才區分為現在的三 族。排灣族又分為拉瓦爾群(北排灣)

及伏主勒群兩大系統,伏主勒群包括屏 東瑪家鄉以南的南排灣,和台東地區的 東排灣。北排灣由於和部份魯凱族比鄰 而居,在服飾、器物的風格型式上,反 而與其他地區的排灣族差別較大。

排灣族 1994

館藏排灣男子長袖短上衣

六、魯凱族

魯凱族分布於中央山脈南端山區,

人口約 10,496 人,主要居住在中央山

(5)

脈東西兩側,西側居住在海拔 500- 1000 公尺的山區,有下三社群及西魯 凱群;東側則為台東平原的邊緣地帶,

有東魯凱群(或稱大南群)。下三社目 前行政區域,屬於高雄縣茂林鄉,包括 茂林、萬山、多納三村;西魯凱群目前 行政區,屬於屏東縣霧台鄉,包括好 茶、阿禮、去露、霧台、佳暮、大武;

及三地門鄉,包括德文、青山;還有瑪 家鄉的三和村美園社區。

七、卑南族

卑南族人口約 9,156 人,目前主要 集中在台東市的南王、寶桑、賓朗、上 賓朗、初鹿、泰安、利嘉、知本等地 區。雖受鄰近的阿美、布農及漢人的影 響,但依然保存著獨特的文化風貌。卑 南族著名的少年會所「巴拉冠」,是舉 行男子成年禮及訓練卑南族勇士的場 所。卑南族傳統的猴祭、大獵祭多在年 底開始持續到跨年,合稱為「年祭」,

近十年來於各村輪流舉辦「聯合年 祭」,原已失落的舊俗,因著儀式的復 甦而凝聚了族人的向心力。卑南族織布 色彩、圖案繁複多變化,已成為獨樹一 格的特色。

八、達悟族

達悟族(亦或稱雅美族) 人口約 2,712 人,居住在臺灣東南海面之蘭嶼 島上,距離台東縣僅 49 海浬,從台東 搭飛機,約20 分鐘可達。蘭嶼周長 36 公里,島中央大部為山林,最高的山海 拔650 公尺,四周多礁岩。島上的聚落 多以背山面海,於海岸平坦緩坡地築屋

定居,形成現有的六個村落:椰油

(Yaya )、 朗 島 ( Iraralai )、 紅 頭

(Imourod )、 漁 人 ( Iratai )、 東 清

(Iranumilk)及野銀(Ivarium),其中 椰油為行政中心鄉公所之所在地。

達悟族——手工木雕雙人漁舟

九、邵族

近年來才被政府回復族群認定的邵 族,主要居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少 部份頭社系統的邵族人,則住在水里鄉 頂崁村的大平林,兩地加起來的總人口 數約五百餘人。邵族擅於捕魚,依傍日 月潭而居的聚落環境,發展了具有特色 的漁獵方式,如:「浮嶼誘魚」、「魚筌 誘魚」等等。

十、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人原居於宜蘭地區。清葉 以降,隨著漢民族的不斷遷入,土地與 文化的紛爭與對立,迫使族人大量南遷 到花蓮、台東的海岸線一帶,目前僅有 新社、立德等少數部落,還維持著語 言、祭儀等風俗與傳統,人口約911 人。

十一、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分布於花蓮縣秀林、萬 榮、卓溪鄉一帶的山區,人口約近

(6)

20,711 人。原來被認定為泰雅族賽德克 亞族東賽德克群,於西元 2004 年 1 月,經政府認定成為臺灣原住民族第十 二族。傳說太魯閣族起源於中央山脈白 石山一帶,祖居於現今南投縣仁愛鄉,

因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及尋找新獵場,

因而越過中央山脈的奇萊北峰,遷移至 立霧溪、木瓜溪、三棧溪流域,在山區 建立新聚落。

十二、鄒族

鄒族於中部中央山脈西側,分布於 阿里山鄉、信義鄉及高雄縣三民鄉之狹 長地帶,人口約 6,149 人,和布農族同 樣居處海拔較高之山區。北部族群與南 部族群在語言、文化風俗上差異性很 大,常以「北鄒」、「南鄒」稱之。鄒族 在達邦及特冨野的大社(Hosa),每年 舉行的 mayasvi(戰祭)祭典,除傳統 的獵首凱旋、會社重建意義外,並象徵 團結及部落結構的特質。

鄒族—林威城攝

十三、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的聚落,分布在今花蓮 縣境內,主要有北埔、美崙、德興、主 佈、月眉、山興、水璉、磯崎、馬立雲

等部落,其餘人口散居於其他阿美族聚 落及北部都會區,粗估總人口約有 5,000 人至 10,000 人上下。

民國 90 年起,撒奇拉雅族積極進 行文化復振運動,重現撒奇萊雅族傳統 祭典、歌舞及服裝:歌舞以撒奇萊雅特 有工作歌為主,服裝色彩則以土金、暗 紅與黑色為主色,象徵重回故土、並紀 念祖先的鮮血與暗夜的逃亡,並舉辦撒 奇萊雅族特有的祭典「Palamal(巴拉 瑪)」火神祭,追祀祖靈。在西元 2007 年 1 月 17 日,正式成為臺灣原住民族 第十三族。

肆、原住民漁獵文化

漁獵是原住民重要的生計方式。除 達悟(雅美)族以外的原住民,最早以 石、竹、獸骨製成利器,設陷機或漁筌 以捕狩獵物。後來鐵器傳入本島,像泰 雅、排灣等族皆有冶鍛鐵器的技術,

如:刀、箭頭、槍頭等做成工具、武器 等。火槍傳入臺灣的年代不確定,大約 是十九世紀以後的事。

臺灣山區獸類很多,據十七世紀時 荷蘭人的文書記載,每年約有 20 萬張 鹿皮銷到中國,荷蘭時期也曾以大量鹿 皮與外國交換物資。其他如山豬、山 羊、黑熊、雲豹、山羌等,原住民常取 其毛皮製衣,獸骨製成匙、棒、飾物等 用具。

原住民狩獵有固定的集團及獵場、

漁場,並須遵守傳統的規範,進行漁獵

(7)

行為,如達悟族集團間的漁獵行為,所 獲的漁獲平均分配給集團中的成員。原 住民族傳統的漁獵行為,維持著集團之 間、部落之間以及人與大自然之間相互 依存之平衡原則。

伍、原住民的紡織工藝

臺灣原住族群的傳統衣料,係以 麻、皮革為主,樹皮、草和藤次之。近 代受外來影響,多改以棉、毛、綢緞及 絨等。紡織為婦女的專職,男子多視為 禁忌。採下的麻,一般先行剝麻、刮 麻、曬乾,再予以搓織、紡紗(或軭 線)、漂染、煮線、整經,最後才著手 織布。婦女們將曬乾的麻搓出纖維,再 藉著錠子(由筳子與紡輪組合而成)的 作用撚紡成紗。排灣、魯凱族人一般是 站在屋簷或樹幹等高處上進行紡紗,阿 美族人多半坐在矮凳上,而泰雅族人則 姿勢不拘,站坐均可。雖然姿勢與地點 不盡相同,但紡紗的方式則都是把錠子 懸空,再藉著轉動的速度,將線纏繞於 錠子上。絡紗就是一 H 形軭架對麻線 進行再處理。而過程中所殘留的膠質,

則由熱煮去除,並可利用還原作用使線 漂白。織布之前的最後一件工作,是將 一條條單線整理成有組織的經線面。常 被使用的方法有:無架整經法、四柱、

五柱或六柱整經法等多種。主要的織布 工具為廣見於南太平洋地區的移動式水 平背帶機,這種工具主要由踏板、經 卷、固定棒、隔棒、綜絖棒、梭路棒、

刀狀打棒、近身布卷、背帶,以及梭子 等組置而成。織布時坐在地上,雙腿伸 直,靠腰力把經線撐直,再穿以緯線,

以打棒打緊緯線,重覆操作之後,就可 織成寬幅約一尺的布匹。

紡織

陸、農業文化

當臺灣原住民未進入交換經濟,未 大量使用經濟貨幣前,雖渡過了石器時 代,開始知道使用簡單的金屬器,亦即 已渡過了採集、狩獵時代,並進而知道 了畜牧的方法時,臺灣原住民衣食住仍 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職業尚 未明確的分化。

小米田

(8)

原住民耕地大都採「山林燒墾」,

將原生林開墾成旱田,採輪耕方式進行 農業作物栽培,農作無施肥之概念,當 地力消耗,不適作物栽培時,得放棄或 休耕。作物種類約有 46 種,各族均栽 種者有:粟、甘薯、生薑、香蕉、苧 麻、葫蘆等。而檳榔與胡椒則為排灣 族、魯凱族、阿美族及達悟族特有,巴 豆(果實可用於捕魚)只有鄒族栽種,

臺灣赤楊的造林,限於泰雅族、布農 族、鄒族及排灣族(目的在於恢復休耕 地之地力)。

柒、臺灣原住民信仰

外觀

臺灣原住民的信仰,基本上屬於

「泛靈信仰」(animism)的觀念。傳統 上相信靈魂不滅,同時依各族的宇宙 觀,定位神、人與萬物、亡靈等。神靈 的觀念與人的豐獵、穀物豐收等福運,

或是生病、受傷、死亡等厄運有關,因

此人往往必須謹慎向之祈禱,遵守相關 禁忌,以求福避禍。例如,各族到外地 用餐飲酒時,習慣對當地的靈表示敬 意。此外,鄒族人認為沒有好好照顧死 去的祖先亡靈,或是沒有遵守儀式的禁 忌等,都可能遭來生病或死亡。在各族 社會生活中,信仰與儀式是重要的面 向,涉及經濟生活的狩獵與農耕,都需 要祭儀或是占卜。有些與家運、人的福 禍或是部落全體有關的事物,還需要請 祭師或巫師來進行儀式、占卜。

時至今日,原住民族的信仰,歷經 西方宗教的傳入、日治時期的政策限 制、漢人信仰的影響等因素,今日在原 住民族祭儀中呈現的族群凝聚,實質意 義已大過傳統的信仰儀式。

捌、結語

在臺灣的原住民族,除官方認定的 十三族外,尚有與大多數生活在這塊土 地上與人們息息相關的平埔族群,而過 去分類中的平埔族群分布於臺灣各地,

如北臺灣的:凱達格蘭族、道卡斯族,

中臺灣的:巴宰族、巴布拉族、貓霧悚 族、洪雅族,南臺灣的:西拉雅族、馬 卡道族和宜蘭附近的猴猴族等。在歷史 進程中,逐漸因為與漢民族的接觸,而 漸漸喪失傳統文化,因而真正具有原住 民族血統的人,將不只官方所宣稱的人 口數,廣義的原住民人口數將會更多。

不過,近年除官方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努力推動的原住民族基本法、族

(9)

語認證、恢復傳統姓氏等措施外,尚有 許多各族內的有心人士努力進行的文化 復振,維續族群的傳統文化、祭儀與族

群認同。未來,臺灣會有更多原住民族 群的正名,並將有更多的人們認同自己 的文化。

臺灣原住民文化特展

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展覽時間:2007 年 5 月 15 日~2007 年 7 月 30 日

臺灣因歷史的演變,發展為一個多元群族的社會,融合孕育出豐富瑰麗的文化面 貌。藉由這次以「原住民文化」為主軸的動靜態展出活動,將臺灣原住民各族做有系統 的介紹,並展現原住民族獨特的社會文化體系,以及多樣的工藝技術和生產知識,多面 向地引介原住民族的文化內涵,進而促成相互欣賞與尊重,實踐族群教育的精神。本次 展覽緣起於國立臺灣分館蘇德祥館長對於臺灣文化的重視,並親率館內同仁至順益臺灣 原住民博物館拜會、參訪,在此行中奠定了兩館共同合作的契機,經數月的籌畫,終於 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一樓大廳舉辦「臺灣原住民文化展」。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之建立,源於創建人林清富董事長「取諸社會,還諸社會」

之心意,即以林清富先生所捐贈之文物為基礎,開始從事田野調查及研究工作。籌備建 館期間繼續蒐藏相關文物,或自海外購回臺灣原住民散落他處的文物,且蒙關愛原住民 文化資產之人士捐贈,現已累積典藏品約有 2000 餘件。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由「財 團法人林迺翁文教基金會」於 1985 年開始籌建,歷經十年,於西元 1994 年正式開館對 外開放,以蒐藏、展示臺灣原住民文物的民族學博物館,藉由學術研究與教育推廣,闡 揚原住民歷史文化內涵,期望促進各族群間的相互瞭解,從而達成相互欣賞與尊重。

本次展覽,除簡介原住民各族的文化概況,並特別規劃臺灣原住民與南島民族、漁 獵文化、紡織工藝及農業文化四大主題,希冀透過歷史攝影和文物和現代大型木雕的展 示,讓觀眾認識原住民精良的工藝技術和文化內涵。如對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想進一 步的了解,可上網查詢。網址為:〈http://www.museum.org.tw〉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是美國舊金山的地標。它跨越聯接舊金山灣和太平洋的金門海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西屯區 國安國小 阿美族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3 西屯區 永安國小 阿美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1 南屯區 惠文國小 阿美族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1 豐原區 豐原國小 阿美族/海岸阿美族

模里西斯具備市場經濟模式,世界銀行公布之 2019 經商環 境報告(2018 Doing Business Report),模里西斯再度在非

世界銀行(World

所、臺中市北區區公所、臺中市西屯區公所、臺中市南屯區公所、臺中市北屯區

明天啟四年至永曆十五年之間(1624─1661)荷蘭以其政治及經濟力量 在臺灣南部先住民之間傳播基督教。4 西元 1636 年開始引進中國人到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