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共存、互鑑、融和與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歷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共存、互鑑、融和與發展"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 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

哲學系\ 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多次赴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學系、台 灣政治大學歷史系等地作客座研究與 講學。

主要研究領域包含:近現代中國 佛教與人間佛教、隋唐及近現代道家 道教、中外宗教關係與宗教對話。在 國內外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專著:

《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佛法觀 念的近代調適》、《人間佛教與現代 港澳佛教》等。

何建明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2)

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近代以來的人間佛教運動是在對傳統佛教的改革創新中發展起來的並一直與傳統佛

教形態並存和互動成為人間佛教運動不斷成長和發展的伴生資源和對照在未來相當長的

時期內都可能是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並存的局面兩者相互參照互鑑都會以不同的形式

適應時代需要而調整或改變著自己存在與發展的形態特徵人間佛教因此將在未來一個相當

長的時期內要與傳統佛教共存於同一個時空和人文社會環境當中不能不積極地面對這種局

一方面尊重傳統佛教借鑑傳統佛教護持傳統佛教甚至推進傳統佛教的更新

一方面不斷超越傳統佛教更新人間佛教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使人間佛教更好地服

務於現實社會人生

一、傳統佛教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特徵

傳統佛教是相對於人間佛教而言的人間佛教是指近代太虛大師宣導和推動佛教革新

運動之後逐漸形成的適應現代憲政社會的中國佛教新形態而與此相對照且適應現代多元社

特別是作為過渡社會不同需要表現出更多明清佛教歷史承繼性特點與人間佛教伴

行並存的傳統佛教也呈現出多種形式的現實存在合理性藍吉富先生曾將其稱作明清佛

﹂,以與現代人間佛教運動相區別

事實上以繼承明清佛教為特點的傳統佛教也表現出多種形式有以印光大師弘一

大師為代表重視對佛陀原始佛教傳統和中國佛教歷史上重戒律重修證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3)

也有以虛雲大師為代表的著重於唐宋以後中國佛教祖師傳統的承傳和重新還有一些仍然直

接延續明清佛教的神佛不分子孫相繼且與民間信仰相混合的民間佛教等等

本文所講的傳統佛教既有以上各種形式的現實存在的傳統佛教也有明清以前特別

是唐宋時期代表中國佛教特色的各種宗派和各種形式的古代佛教主流傳統這些都曾是人間

佛教成長的重要基礎也將是人間佛教未來發展的重要源泉

大陸地區的傳統佛教仍然主要延續著一九四九年前民國時期的傳統佛教特點同時也

一定程度上適應著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人生的需要蘇州弘化社每年大量翻印流

通印光和弘一兩大師的宣教作品及其社會影響來看以守戒重修證為主導的傳統佛教形式最

有信仰感染力和社會認同度許多知識分子和企業家都認同這樣的形式一般的民眾往往以

此為標準來評判信仰的真假和純雜程度但是神佛不分子孫相繼和以經懺門票功德箱

為特徵的民間佛教仍然占據多數這是一種直接延續明清佛教傳統而又適應了現實社會

功利性需要的佛教形式虛雲式的重興祖庭傳承祖風與適應時代相結合的佛教形式也以

區別於以上兩種而表現出試圖穿越歷史又面向現實社會人生理想和文化復興夢想的一種

獨特形式

二、近代以來人間佛教運動與傳統佛教的交涉與互動

近代以太虛大師領導的中國佛學會為代表的人間佛教運動與以圓瑛法師領導的中國佛

互鑑融和與發展

(4)

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教會為代表傳統佛教運動之間長期存在著不同形式的交涉甚至明顯的衝突同時兩者之

間也相互牽制相互借鑑明清以來的傳統佛教形態常常受到佛教革新運動中的青年僧俗的

批評為了適應現代社會變遷的需要回應傾向革新的青年知識僧眾的批評他們也在文化

教育和公益慈善等人間佛教著重宣導和推行的方面做出了一些積極的努力和成績但其佛

教修證實踐和教團組織與傳承形式等方面仍然主要保留明清以來的傳統而人間佛教運動積

極適應科學化民主化的現代社會潮流在教產教制和教理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有別於明

清佛教的革新自覺面向新時代以新知識階層為主流的各種社會新階層的佛教信仰的需要

並積極參與國際間各種宗教和文化的交流和對話

二十世紀三

年代以後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年僧眾追隨佛教革新運動江浙等地的傳統

佛教派也開始有意識地接納新僧青年掌管道場並開辦佛學院和一些社會公益慈善事業

中一部分傳統佛教如鎮江金山的江天禪寺等逐漸過渡到現代新佛教的道路上來人間佛

教的隊伍不斷擴大另一方面由於社會民眾的多重不同需要使得傳統佛教在中國社會仍

然擁有相當的信眾給傳統佛教的生存和延續提供了必要的空間

三、現代人間佛教高速發展給傳統佛教帶來的衝擊

在台灣以佛光山慈濟功德會法鼓山和中台禪寺為代表的現代佛教團體在上個

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佛光山和慈濟功德會雖然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

(5)

始著眼於現代佛教的建設但是它們的高速發展仍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台灣社會轉型以

尤其是佛光山教團的國際化發展是近一百年國際宗教文化復興運動最耀眼的明珠

台禪寺雖然並不聲稱自己是在探索人間佛教的路向但從其各項規劃及其思想文化宣傳和宗

教實踐方式來看仍然明顯地表現出較多區別於傳統佛教的現代佛教特色猶如上個世紀

四十年代大陸江浙一帶的一些傳統道場那樣由於越來越多的現代僧青年的加入而不得

不改換以往的傳統形式而趨向現代形式與此同時以原來中國佛教會系統為代表台灣傳統

佛教道場也因為佛光山等四大道場的文化教育和公益慈善事業的巨大影響而不得不對原有

的傳承和弘法形式做出必要的改變有些道場如台南妙心寺等甚至完全轉向人間佛教陣

但是即使如此以明清時期四大法脈為代表的台灣傳統佛教仍然以或大或小或強或

弱的形式存在於台灣社會當中他們一方面有意對抗快速發展的人間佛教運動一方面又悄

悄地吸取人間佛教運動的一些可以容納的實踐方式以免被完全邊緣化但是由於台灣社會

特別南部地區存在著的大量的下層民眾及其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特殊需要這些傳統佛教

道場仍然擁有一定程度的信眾基礎從而保證他們仍然可能持續地存在下去

以台灣四大道場為代表的現代佛教運動不僅在台灣地區產生重大影響也給大陸地區改

革開放時的佛教帶來強大的衝擊由於大陸特殊的政治處境和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先

互鑑融和與發展

(6)

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生生前的大力宣導人間佛教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協會大力推展的大陸佛教發展的方向以淨

慧長老為代表的柏林禪寺僧團和四祖寺僧團率先垂範北京龍泉寺等新興僧團的相繼跟進

大陸人間佛教運動呈現方興未艾之勢但同時也因為大陸政治生態的特殊性及其對宗教界自

身主體性自覺的限制大陸地區很難產生類似於台灣四大道場那樣的現代佛教運動相對保

守的傳統佛教仍然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極大地影響著大陸人間佛教的發展方向特別是以蘇州

靈岩山寺和弘化社為代表每年大量流通近代傳統佛教的主要代表印光大師的佛教作品

來越多的大陸佛教信眾趨於保守而大陸官方和一些佛教界領袖對於台灣佛教四大道場的發

展更傾向於吸取其外在形式而不是其內在動力大陸佛教與台灣佛教的現代發展之間的距

離似乎不是在拉近而是越來越遠這也是大陸佛教未來發展的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這不

僅關乎大陸佛教的未來發展也關乎台灣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

四、與傳統佛教共存處境之下人間佛教未來發展面臨的挑戰

台灣社會的後現代化態勢使得人間佛教在台灣地區的發展已經趨於至高點繼續發展的

空間非常有限而大陸佛教的發展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之下人間佛教的發展受到無形的抑制

傳統佛教反而獲得一定程度的復興大陸的人間佛教的發展不僅是改革開放初期趙樸初等佛

門先進所確定的方向也是台灣人間佛教真正突破地域性侷限帶動整個中國佛教的現代復

特別是人間佛教之發展的關鍵何況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一個中國的佛教現代發展形態

(7)

大陸人間佛教不能健康持續地發展勢必影響整個大中華地區人間佛教的發展態勢和發展水

如何帶動大陸人間佛教的發展是當前和未來大中華地區人間佛教發展的關鍵和首要任

第一從民國初期佛教革新運動以來佛教文化教育的開展始終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成效

的工作大陸佛教在趙樸初先生的帶領下為中國佛教的未來復興制定了遠大的人才文化教育

戰略並在近三十年來的佛教實踐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大陸佛教雖然仍處於相對保守的態

但是大多數佛教界青年僧人都接受了程度不同的佛學教育有少量的甚至成為佛學研

究的高級人才如湛如惟善聖凱三法師分別擔任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清華大學的

佛學教授這是大陸人間佛教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二大陸佛教僧青年雖然文化知識水準有較大的提高但是由於大陸特殊的政治環境

促使一些負責道場管理的僧青年過於依賴政府指導加之傳統佛教也以各種形式呈現出明顯

復甦之勢使得不少本來有理想有能力的僧青年轉向觀望和保守一些人經不起越來越發達

的市場經濟的巨大誘惑而頹廢甚至墮落這也是當代大陸佛教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將直

接影響中國佛教的未來發展

第三人間佛教在台灣的六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對大陸佛教有著

重要的影響如何使台灣人間佛教的現代發展經驗特別是其教團建設及其開展文化教育

互鑑融和與發展

(8)

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慈善事業的豐富經驗和堅實基礎用於推動大陸佛教的現代發展是一個重大而現實且急迫的

課題也是台灣佛教界特別是以佛光山為代表的人間佛教道場義不容辭的責任具體如何

去施行我想提出幾點看法

鼓動支援和推動大陸佛教的文化道場建設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後期慈航大

師就總結近代以來中國佛教復興運動的經驗並指出文化教育和慈善是中國佛教的三大

救命圈﹂,其中最核心的是文化建設這一觀念的實踐形式在當今台灣絕大多數道場都可以

明顯地看到可是在大陸地區除了少數道場絕大多數道場嚴重缺乏文化建設許多道

場有了經濟收入不是用於文化和教育而是不斷擴大道場規模和翻新殿堂及佛菩薩像能夠

滿足道場廣大青年僧人和有文化的社會各界人士包括信佛的知識分子之需要的圖書館或

圖書室廖廖無幾即便有些寺院建立的圖書館或圖書室真正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很少

些甚至只是裝點門面雖然佛光山在揚州建立了鑑真圖書館開辦講堂並建設和主持著宜

興大覺寺對大陸佛教界具有示範意義但對大陸佛教界的實際影響並不大

佛寺道觀在歷史上從來就是一方的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這也是傳統佛教在古代的

最有益的經驗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代實踐中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需要更多著力於文

化建設和教育事業的開展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與當代大陸政治環境的直接衝突

有利於從長遠來推動中國佛教文化的現代復興大業在這方面台灣人間佛教有著豐富的實

(9)

踐和經驗有必要為大陸佛教的文化教育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鑑於傳統佛教與自身長期並存的態勢人間佛教既要看到自身新型發展的優勢

也要看到在傳統佛教的映襯之下人間佛教自身所呈現出來的不足在尊重傳統佛教道場的同

應當不斷積極地吸取歷史經驗和教訓重視傳統佛教史的研究和經驗總結使人間佛教

在不斷自覺繼承和發揚佛教歷史上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更能夠積極地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

需要不斷探索人間佛教的新形式

互鑑融和與發展

(10)

《星雲法語》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研究專長為中國佛教史、華嚴宗 哲學。主要論文發表於《世界宗教研 究》、《社會科學戰線》、《吉林大 學社科學報》等雜誌。代表著作有《李 通玄佛學思想述評》、《清代禪宗隆

會議論文近二十篇。未來持續從事現 代化進程中,佛教與儒學的現代轉型 問題,以及懺法的理論研究與現代實

史學博士。現任西北大學玄奘研 究院院長暨佛教研究所所長,宗 教文化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 究領域為宗教學,特別是佛教歷史與思

究」、「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倫 理」等主題。主要著作有《佛陀觀的演變 與發展》(英文版),《人間佛陀―歷史 佛陀觀》(中文版)。已經完成研究課題

人 間佛教是佛教歷史與現實中的 重要現象,也很有可能成為人 類未來佛教的重要現象。人間佛教已 經創造性地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 的理念、思想、學術、文化,已經以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佛學 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 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暨淨土文化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領域為佛教造像、佛教 書法,兼涉當代雕塑的理論批評與實 踐創作。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評 論報導六十餘篇,目前獨立承擔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