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哲 中道方法論與人間佛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哲 中道方法論與人間佛教"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道方法論與人間佛教

學博士,現任東南大學人文學院 教授,兼任金陵圖書館館長。

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佛學、宗教 倫理、中國倫理等。在《世界宗教研 究》、《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 內刊》等學術期刊及海內外學術會議發 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在海峽兩岸出版 個人獨立專著十三部,合著一部,參編 多部,曾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 術成果三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等。

董 群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2)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本篇發言實際上是對於星雲大師的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學習體會,發言的主

旨在於,人間佛教面對各種疑議,應當明確以中道方法來處理諸種關係的經驗,並且進一

步以中道方法論推進人間佛教。

一、人間佛教面對的疑議

人間佛教百年以來︵如果把太虛法師寫於一九一六年的︽佛教人乘正法論︾作為其

人生佛教思想的最初表達,那麼,由此而發展起來的人間佛教思想至今正好是百年︶,從

理論創新到宗教實踐、社會推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遭受諸種批評︵就在昨天,二

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筆者還在和一些教授討論這一問題,有教授提到,人間佛教不

能只有人間,沒有佛教。這實際上涉及到宗教的神聖性問題,似乎人間佛教缺乏神聖性,

只重人間世俗性︶。不可否認,也許有的宗教實體對於人間佛教的踐行會有一些偏差,即

偏離了中道的原則︵至於是哪些實體,筆者只是從理上推測,並沒有去做實地的宗教人類

學的全面參與觀察︶。星雲大師稱這些批評為﹁疑議﹂,總結為十三條等,實際上不止這

十三條,其中的﹁八疑﹂,有具體的說明,引述如下:

(3)

1.人間佛教是庸俗的

、世俗的,是人乘的,沒有達到最高成佛的境界。

2.人間佛教都是重世俗的活動

,而這許多活動與學佛沒有什麼關係。

3.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

祖等可能扯不上關係。

4.人間佛教是在家的

,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對於苦修悟道,沒有神聖性。

5.人間佛教傳承的內容是什麼呢?沒有感到哪個人修行上有成就。由於大家不知

道,所以不容易推動。

6.人間佛教的宣傳不夠,沒有人能夠整理出它的層次,都只是喊口號,只有片斷

的、片面的,沒有組織,不能讓人全然了解。

7.人間佛教沒有普遍化,沒有進入到佛教正統的核心,沒有眾擎易舉,如果只講

哪一家說法、哪一家倡導,不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8.人間佛教沒有解脫道,沒有證悟的境界,傳統的佛教不容易接受。︵︽人間佛

教回歸佛陀本懷︾之序二︿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這八條,涉及到人乘和佛乘、成人與成佛、世俗和神聖、做人處世與修行解脫等關

係,另外還有一些疑議,星雲大師概括為與﹁傳統與現代、在家與出家、山林與社會、原

(4)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始與近代、修持與行事﹂等相關。

回顧人間佛教長期以來所受到的質疑與批評,還有一些其他的內容,但這些內容都

可以說被星雲大師概括的﹁等許多問題﹂概括進去了,上述十三條,特別是具體列出的八

條,是最有代表性的。為了更充分展開這一點,當然可以將其再進一步羅列出來。

二、六祖惠能如何以中道的方法看待類似的問題

六祖惠能時代,也遇到過一些類似的﹁疑議﹂,如入世和出世、東方與西方、自心

與淨土、在家與出家,以及菩提與煩惱、自性與佛性等關係的問題,惠能大師提出了﹁對

法﹂的理論,這實際上是他對於﹁中道﹂的獨特理解。依據這樣的中道方法,他對於這類

問題,都有中道式的對待,可以啟發今人來處理人間佛教遇到的疑議。

第一,即入世而出世。傳統認為,佛教的修行,都是遠離塵俗、避居山林的,以表

示其出世性,由此形成的佛教,稱為山林佛教。惠能的觀點,不離世間而追求出世間的超

越,即世法乃是出世法,不離世法而求出世法;或者說,即入世而出世。惠能在︿無相

頌﹀中這樣表達他的觀點:﹁法元在世間,於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

︵︽壇經︾敦煌本︶這一觀點,一直被人們視為是人間佛教重要的思想資源。

(5)

第二,即此方而西方,即自心而淨土。有人認為,談到超越和神聖,只有離此東

方世界而向西方,才是真正的體現。刺史問:﹁弟子見僧俗常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西方,

願和尚說得生彼否?望為破疑。﹂︵︽壇經︾敦煌本︶惠能的觀點,一是西方離此不遠,

二是心淨則佛土淨,三是悟則頓見西方。對於自性與西方淨土的關係,惠能並沒有否定西

方淨土信仰,只認為它是為下根器人而設的長期解脫之道,非上根人所習的頓成之法,所

以,他反對以西方淨土來否定東方世界,但是,也不認為東方此土是清淨的,這種清淨,

必須是通過人為的努力來實現的。由此實現的清淨,就是人間淨土。

第三,即在家而出家。惠能並不認為信仰佛教都要出家修行,在家也可以信佛,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

修善。但願自家修清淨,即是西方。﹂︵︽壇經︾敦煌本︶這為解決歷史上出家和世法的

所謂衝突,調和世法和出世法的矛盾,提供了一種方案。從中道的角度看,惠能的觀點體

現為即在家而出家,不離在家而出家。

惠能的中道觀所關注的具體議題,進一步而言,還有眾生即是佛、煩惱即是菩提︵不

離人生煩惱而實現解脫,不離現實的人生而成就菩提之境︶、即無明是智慧︵不離眾生的

無明而得智慧︶、不捨生死而入涅槃等等。惠能對於這一問題的思考,在今天並不過時,

(6)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沒有僅僅是成為一種思想的﹁歷史﹂,而是﹁當下﹂的一種指引。

三、星雲大師對此類疑議的中道式處理

星雲大師對於人間佛教有著大量的闡述,而作為︽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之序文

中︿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其中涉及到二十條,可以理解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二十

要﹂,也可以理解為是他對於人間佛教的解釋的﹁晚年定論﹂,這二十條,也針對了人

們對於人間佛教的諸多疑議,其中包含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原則,就是中道。星雲大師說:

﹁我們認為,佛陀證悟的緣起中道,就是人間佛教的真理,我們把它傳承下來,就是人

間佛教的信仰。﹂︵︿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又說:﹁中道生活,解決人間問題。﹂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之︿總說﹀︶這也是繼承了佛教的傳統,並用以解決具體的

現實問題。關於這一議題,此處先討論三點。

第一,﹁提升自我﹂的即人成佛的中道。這是在眾生與佛的關係問題上,強調了

人間佛教是要超越而成佛的,不是人乘的佛教,而是要提升自己的佛教。﹁二十要﹂的第

一條就強調:﹁我們的人間佛教,要把自我提升,肯定自我,我有如來智慧德相,承認

﹃我是佛﹄。這種對自我的提升,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7)

什麼叫提升?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從人乘層次向更高層次,直到提升到佛的層次,是誰

在提升?是人乘的﹁人﹂。在人︵眾生︶和佛之間,有兩重內容,從解脫道來說,是每一

個具體的人提升自己,即自︵性、心、身︶成佛;從菩薩道而言,不是脫離眾生而己獨

升,而是即眾人而成佛,通過﹁覺他﹂,引導眾生成佛。

第二,﹁入世重於出世﹂的入世與出世的中道。星雲大師提到,人間佛教是﹁入

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這四者,可以稱之為﹁四

重於﹂,其中一個涉及到入世與出世的關係,這是佛教一直要處理的議題。依佛教的中道

原則,一般地講,是不離入世而實現出世,﹁出世不離人間﹂,以此來調和入世和出世的

關係,﹁如果沒有出世、入世的調和,那佛教發展也困難﹂︵︿總說﹀︶。但如何調和

呢?入世重於出世,這種﹁重於﹂,體現了人間佛教的菩薩道。這樣的人間佛教,表象上

看有入世的形式,但內在的精神是出世的;表面上看有世俗的呈現,但本質上是神聖的。

所以,﹁重於﹂對於一般的﹁不離﹂,要深入一層。

第三,﹁利他重於自利﹂的自利與利他的中道。人間佛教的菩薩道,在處理自利和

利他的關係時,不是一般地講既要自利,又要利他,或者說,先實現自利,再實現利他,而

是要明確,利他比自利更為重要。這樣的人間佛教,在修行實踐中,需要將個人服務於大

(8)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眾,將自我奉獻給社會;這樣的利他,就是聖者的境界,也是人間佛教的神聖性的一種體

現。

四、結語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有著豐富的內容,是當代佛教高僧做出的重要貢

獻,這一體系強調從人間著手創立此土的淨土,從眾生入手成就佛的境界,從人乘入手實

現佛乘的理想,從生活入手實現生死解脫,從世俗入手導向神聖的目標,如此等等。

人間佛教強調人間性,但不是只有人間,沒有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人間佛教關

注眾生,不等於不重視成佛,是對眾生開示悟入佛境界,但不是只有眾生,沒有佛。人間

佛教從人乘入手,但不等於只講人乘,沒有佛乘,人間佛教不是人乘佛教,而是從人乘到

佛乘,不離人乘而實現佛乘的佛教。人間佛教從生活入手,不等於只講生活,不講解脫,

而是不離現實生活實現解脫,是將人間生活美善化的佛教。人間佛教從世俗入手,不等於

只有世俗,沒有神聖,而是通過世俗、通俗的形式,指向神聖。以上所述,反映的是中道

的方法論,因此可以這樣說:應當以中道的方法論來理解人間佛教,進一步推進人間佛教

的深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公民科教學研究會/國中部

數學推動研究中心 物理推動研究中心 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 化學推動研究中心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博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常務 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 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佛學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

專長於中國哲學研究,著有《北 宋儒學》、《南宋儒學》、《哲學概 論》、《中國哲學方法論》、《莊周

哲 學博士、政治學博士。現任台 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暨 區域統合研究中心主任、兩岸統合學

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佛學 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 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暨淨土文化研究中心

史學博士。現任陝西省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 究所所長、長安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國 宗教學會理事、陝西歷史學會理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