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 李利安 澳洲人間佛教的輝煌成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歷 李利安 澳洲人間佛教的輝煌成就"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李利安

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兼教授

史學博士。現任西北大學玄奘研 究院院長暨佛教研究所所長,宗 教文化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 究領域為宗教學,特別是佛教歷史與思 想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學術研究成果豐 碩,曾在《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 究》等雜誌上發表論文一百五十多篇,

共計約一百多萬字;出版學術著作《觀 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古代印度觀 音信仰研究》、《世親大師傳》、《真 諦大師傳》等十多部,共計二百餘萬 字。

(2)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星雲大師以其對佛法的高度自信、自覺和自強意識,多年來大力推動人間佛教在國

際上的廣泛傳播,先後在全球建立了三百多座道場,初步實現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

水長流五大洲﹂的宏願。其中在澳洲的道場開闢與佛法弘傳,也富有傳奇色彩,其速度

之快,影響之廣,令人不禁讚歎。筆者於二

一七年一月二十六日至二月二十六日對澳

大利亞和紐西蘭各佛光山道場進行了考察。

1考察期間,與當地法師、國際佛光會幹部

及部分會員、當地社會各界人士等舉行了

八場

座談會,採訪了一百多位當地華人及西方

人,同時也為當地華人及西方人舉行講座十七場。本文僅以澳大利亞為例,分享佛光山

人間佛教在這裡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註解:1 西滿西 滿 滿西滿

(3)

一、根基已穩   蓄勢待發 — 基礎建設的成就

從澳洲人間佛教基礎建設的成就來看,目前澳洲人間佛教根基已穩,處於蓄勢待發的

態勢。而其基礎建設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道場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

學理建設、儀軌建設以及道風建設。

(一)道場建設

目前,大洋洲有十三處人間佛教的道場,其中澳洲有十一處,散布於各個大城市之

中,環列於東西南沿海人口稠密之地。這種布局極具眼光,完全與整個澳洲社會的經濟、

政治、人口等的發展相互呼應。在澳洲人間佛教道場的建設中,南天寺有氣勢宏大的規

模,特色分明的中式風格,中天寺的規模也不小。其他的道場也各具特色,有的道場深居

鬧市之中,有的道場以文化藝術形式呈現。諸道場立足各個不同城市,成為佛法弘揚的

據點,信眾交流的平台,甚至是一個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中心。這些道場在未來佛法的發展

中,將成為最重要的基地。

(二)組織建設

佛光山是一個龐大的團隊,內有法師隊伍、佛光會隊伍、青年團的隊伍。而佛光會的

(4)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理念更是完全與現代社會接軌,其下設有各分會,甚至還專門為西方人成立組織機構,譬

如中天分會等。組織建設主要是針對人,其中的核心是僧眾隊伍,其次是會員隊伍,隨後

是更多的周邊隊伍。在澳洲,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組織建設已具有基本的布局與框架,形成

了一個有核心凝聚力、初步定型的社會組織體系。這一社會組織體系能夠使佛教與社會相

連結,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據此,澳洲人間佛教的組織建設成就是非同一般的,且具有

澳洲自身的特色。

(三)制度建設

經過考察發現,澳洲人間佛教在制度建設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為人員的凝聚、組織

的發展和佛法的傳播提供了制度的保障。這些制度涉及日常事務的各個方面,總體上看,

這些制度都與佛光山的整體制度相互呼應,當然也有一些制度是在澳洲獨創的。即使是和

佛光山一致的那些制度,在澳洲也有不同的表現型態。譬如檀講師制度就為信眾提供了重

要的平台,引發了信眾的積極性,推動了佛法的傳播。

(四)學理建設

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思想,或者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在今天的澳洲社會得到了

(5)

廣泛的宣傳。據觀察,信眾之所以能夠凝聚於十一處道場內,團結在各類佛光會的組織之

下,其原因在於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認同與追求。大師那種通俗的、生活的、親切的,

同時充滿智慧的佛教思想,深深感染了澳洲的信眾。這說明,佛光山在澳洲發展的根本支

柱就是人間佛教思想。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通過各位法師的辛勤努力傳遞給當地的信

眾,成為佛光山在澳洲發展極為重要的軟體建設。

(五)儀軌建設

儀軌指的是各種法會、活動的軌範,在澳洲主要有早晚課誦、週末共修法會,譬如中

天寺每週六舉行華人中文共修法會,每週日舉行本國人英文共修法會,甚至在道場之外開

展的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活動等,都有其規範,都要遵守一套禮儀規定,形成了大家基本

上共同認可的操作規範,消除了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相互爭執、模糊不清等情況。總體

上看,澳洲人間佛教各式各樣的法會儀軌基本上已清晰明朗,形成相對固定的體系。相信

在未來,這些儀軌或許還可以進一步調整、細緻化、完善,以適應新的形勢需要。

(六)道風建設

道風建設也屬於﹁軟體建設﹂,指的是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澳洲有自己的精神風貌。

(6)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這種精神風貌在澳洲這個地方不但與其他地方的佛教不一樣,而且與其他宗教的更不一

樣,這一變化難能可貴。與別處相比,這裡有法師的風貌,儘管在衣著上無法區分,但

佛光山在澳洲的法師,其內心世界的積極奮進、努力作為、心懷感恩、與現代社會全方

位接軌、對星雲大師的敬仰、對四眾接引的慈悲懇切等,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從佛光

山走出來的法師呈現出一種新氣象,內心深處有一種開朗、積極、陽光的心態,這便是

澳洲人間佛教道風,尤其是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在澳洲這個完全以西方人為主的社會

裡,作為一個小眾、一個﹁文化異類﹂,人間佛教能夠有這樣一種自信的精神風範,勇

敢地站出來,並在這個社會中堅強地立足,這便是一種道風。

二、本土扎根   澳化初成 — 本土化的成就

何為澳化?即在澳洲的本土化,譬如中國化意謂在中國的本土化。人間佛教在澳洲的

本土化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思想的變化、制度的變化、精神的變化、道場的變

化、信眾結構的變化以及活動的變化。

(7)

(一)思想的變化

主要體現為在人間化、生活化的同時,西方人更加注重業力、因果、禪定、智慧等核

心思想。澳洲人間佛教的思想,一方面傳承了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核心思想

人間化、生

活化、簡易化、陽光化等特點,這和佛光山體系保持了一致性。但要讓人間佛教在澳洲扎

根,須考量西方人的興趣愛好。譬如通過考察,我們發現當地的一些西方人並不完全滿意

於借助上帝、原罪來解釋人的命運及其發展變化與未來的歸宿,認為用業力、因果來解釋

更具有說服力。另外,當地西方人對法會興趣不濃,更注重的是社會性、文化性的活動,

譬如對禪定、智慧等思想感興趣,認為佛教可以給人寧靜、安詳,使人遠離狂躁,守護住

自己的本性。基於此種現象,澳洲人間佛教為適應當地西方人的興趣,給他們辦禪修班,

教導禪定,傳遞智慧的思想。這種表現,是人間佛教思想在澳洲呈現出來的一種新變化。

(二)制度的變化

主要體現為修行制度、組織制度、生活制度等各方面的變化。澳洲的佛教活動,譬如

佛誕節、開放日、禪修班、寺院生活等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定,而這些規定都與澳洲本土關

聯在一起。至於寺院的建設與管理、人事的安排、社會事務的開展、與各界的交往等,都

(8)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既遵照佛光山的原則,又與當地的法律和民俗接軌。

(三)精神的變化

人間佛教進入澳洲社會後必然要適應西方文化,在語言、思惟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

引起很多變化。在澳洲的佛光人逐漸了解了西方文化,適應了西方社會,他們自覺地遵守

西方人的生活習俗和倫理道德,在內在素質方面逐漸具有了西方人的氣質。我們初到一個

陌生的地方,往往因為在精神氣質以及文化上的陌生感、隔閡感,會犯一些錯誤;而佛光

山的法師經過在澳洲長期的生活,精神氣質與當地人所差無幾。儘管著裝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但法師們在與當地人相處過程中理解了他們的精神境界,適應了他們的精神氣質,

同時也具備了他們所擁有的很多精神元素。

(四)道場方面的變化

澳洲的人間佛教道場和台灣很多佛光山道場一樣,形式新穎,功能齊全,完全突破了

古代中國佛教寺院的規制。在種種變革中,澳洲人間佛教的道場還出現一些獨有的創新。

如澳洲道場的﹁五方佛﹂概念就完全適應了西方社會,讓當地人感到很歡喜。因為這五方

佛既不是密宗的五方佛,也不是隨意組合的五方佛,而是將傳統的理念與自己的創新結合

(9)

在一起,形成澳洲人間佛教道場的一個特色。人間佛教道場在澳洲落地生根並進一步開

展,一定會具有澳洲當地的特色,這些特色在後續會有進一步的總結。另外,在參訪了澳

洲的十個道場之後,我們發現十個道場各具特色,它們有的在都市裡,有的在高樓裡,有

的是純粹的中式風格,而這些形式不一的道場十分有利於不同形式的接引。

(五)信眾結構的變化

主要體現為三方面。首先,這裡是以西方人為主。其次,不同於中國大陸、台灣地

區,這裡有來自不同地方的華人,而這也是澳洲人口的特色之一。作為一個新興的移民國

家,澳洲多元性極強,大量移民湧入,而目前在澳華人人數,在全球是中華之外最多的,

因而比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更容易出現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但同具中華元素的

華人。這些華人匯集在澳洲,並受到人間佛教的感召加入團隊,這就是信眾結構上的一個

很大的變化。最後,澳洲參與人間佛教的菁英人士比例,比中國大陸、台灣地區更高,雖

然其中老年人所占比例不低,但菁英人士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對此,我們尚未有完整的統

計資料,後續需要進行問卷調查,在問卷中將會涉及信眾的年齡、職業、教育背景等,以

此來分析受調查者的社會角色與社會身分。

(10)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六)活動的變化

主要體現為在澳洲特別強調佛誕節、開放日、春節等時段內的活動,這些日子裡的

活動也都具有澳洲本地的特色。人間佛教在澳洲的活動很多,涉及佛教節日,也涉及世俗

的節日,更涉及信眾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重要事件,如生日、結婚、生子,乃至懷孕、升學

等,都可能與佛教文化連結在一起。每一個道場都在積極開展各種生活化的活動,而這些

活動不但與佛教連結,也與本土文化風俗連結。有些是純粹文化性的活動;有的是聯誼性

活動,可以促進人群之間的交流;有的則是宗教法會類的活動。總體而言,這些活動的類

型在世界各佛光道場都是一致的,但在澳洲的活動,都帶有當地本土化的特色。

三、法音迴響   法水長流 — 弘法的成就

澳洲人間佛教在弘法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中英文的法寶流通。在澳洲,有中文法寶來適應澳洲的華人,也有英文法寶來

適應澳洲的英文主體人群,尤其是西方人。

第二,法會的全面推展。澳洲人間佛教有各式各樣的法會,從弘法的角度來講,這些

(11)

法會的舉辦都是一個弘法的過程,也是讓人親近佛教的過程。

第三,共修活動的不斷完善。在參訪中我們發現,所有道場的共修活動都開展得特別

好,尤其是某些共修活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佛法宣講活動的開展。無論是檀講師制度或佛學講座等,佛法宣講活動不斷地

開展。

第五,信眾不斷增加,信解行佛之人日益增多,正法日益興盛。在此,需要格外強調

正法。因為在海外宗教信仰自由的地區,各類信仰活躍在社會中,這有別於中國大陸

只允許正法的存在,正法的弘揚才能夠得到保障。而在澳洲,各類信仰競爭,好壞摻雜;

由於正統人間佛教的流行,使得正法在此處得以興盛,對其他偏離正法的思想起到了抵

制、消解作用。

第六,法師與信眾的宗教體驗不斷豐富、不斷提升。很多澳洲信眾都反映,他們的宗

教體驗是不斷豐富、不斷提升的,由原來的徘徊在山門之外,對佛教充滿神祕觀感,到為

了追求精神家園而邁進山門,信眾的宗教體驗不斷豐富、增長、成熟,同時也更深入地親

近佛法,自己的福德也不斷增長。以上是諸多信眾的普遍反映。另外,就法師而言,即使

法師在弘法中遭遇艱辛與委屈,但也在艱辛與委屈中不斷地成就自己。法師與信眾的宗教

(12)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體驗持續豐富、提升,就是佛法弘傳不斷取得成就的證明。

四、文化認同   精神凝聚 — 推動華人社會力量增長的貢獻

澳洲人間佛教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重要體現,在華人社會扮演著文化紐帶和精神載體

的角色,在民族意識分明的華人社會中必然能夠發揮人心凝聚與文化自信的促成作用,從

而起到增長華人社會力量的重要作用。

第一、促進澳洲華人的文化認同,建構海外華人的民族標識,增進了海外華人的文化

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尊與文化自強,當然也是民族的自覺、自信、自強。作為一個中

國人,深受中國文化滋養,在冷戰結束之後,意識形態高壓瓦解了,所有的人都在民族原

有的文化中尋找自己的血脈,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海外的華

人也很自然會趨向這樣一個國際的潮流,可能因為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覺得自己是有文

化的。澳洲人間佛教的發展帶動了整個中華文化的發展,有利於澳洲華人尋找到自己的文

化,從而建立自己的文化標識。這種文化的建立實際上是有利於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

化自尊、文化自強的,也就是有利於讓華人把民族的腰板挺起來。

(13)

第二、在傳播佛教的同時兼具中華文化的其他內涵,營造海外華人的精神家園,慰

藉了漂泊的心靈。很多海外華人在剛剛開始打拚的時候沒有朋友,或者很少有朋友,在

陌生的世界感覺很孤獨,甚至感到畏懼,有一種飄零感。有些人因此又回到了故土;

有些人為了找到華人朋友去很遠的地方和朋友相會,從而獲得與華人相處的群體歸屬

感。而這種漂泊異鄉的心靈,需要文化歸宿和精神的家園,佛教在這裡扎根有利於慰藉

他們,一個具有中華文化因素並具有神聖意義的精神家園,能夠提供他們一個共同的歸

宿。

第三,成為海外華人的精神紐帶,把他們團結在一起。人間佛教道場使他們團結、彼

此友愛、彼此呼應、彼此幫助,共同進步,得以不斷地增強力量。澳洲人間佛教道場是一

個平台,一個非常溫馨的平台,而且是大家共事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大家相互交流,

彼此溝通,不斷凝聚向心力,在資訊分享、彼此提攜、相互鼓勵中促進了華人社會力量不

斷的增長。人間佛教給了他們力量,給了他們不斷發展進步的空間。

第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在澳洲的社會基礎,華人越來越多,社會基礎就越來越深

廣,甚至接引西方人信仰人間佛教也可強化中華文化的社會基礎。這個社會基礎的增強,

為中華文化未來在澳洲的進一步傳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就像星雲大師早期在這裡

(14)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的開展,那時這裡有很多華人,其中很多人喜歡、需要佛法,盼望星雲大師到這裡弘揚佛

法,大師就來了,佛教因而在這裡得到進一步發展。大師開始在這裡建寺,並派人過來主

持弘法,中華文化隨著人間佛教的弘揚而進一步輸入這裡。經過多年的努力,今天佛光山

在這裡有十個道場,幾十位僧人,還有很多佛光會的成員。人間佛教的發展同時也會帶動

其他類型的中華文化,如道家的、儒家的文化,以及其他佛教團體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

中國文化向澳洲的進一步深入,不斷營造華人的社會基礎。

第五,推動中華文化向澳洲輸入,帶動世界各地華人對澳洲的認可,提高了華人移民

澳洲的意願。隨著第四個方面的發展,第五個方面自然就形成了。這裡的華人基礎好,這

裡有這麼多的文化據點,海外華人就願意來這裡移民。如果這裡沒有中華文化的存在,缺

少華人的寺院,那麼華人會比較不願移民到這裡。

第六,提升了澳洲華人的文化素質與道德水準,促進了澳洲主流社會對華人的認可和

尊重。在人間佛教寺院裡面活動的人,素質和精神風貌都不一樣,這些人在澳洲社會明顯

得到更多的認可和尊重。

(15)

五、增進多元   和諧關係 — 對澳洲社會的貢獻

人間佛教在澳洲的發展也對澳洲當地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

面:

第一,推動中華文化向澳洲輸入,這既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表現,也是澳洲文化多元

性不斷增強的體現。

第二,在自我完善與不斷發展中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形象,使中華文化在多元文化結構

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澳洲是文化多元的社會,儘管西方文化一家獨大,但是中華文化地位

在不斷提升。

第三,在多元文化體制內不斷彰顯自身的力量,並積極參與多元文化對話交流,進

一步激發和促進了澳洲多元文化的內在活力。如果是一家獨大的文化格局,一般都必須有

外來文化的刺激才可以走向真正的文化多元。就像中國文化在歷史上也是一樣,佛教進入

中國,就是最強力的一個刺激,遊牧民族不斷入主中原也是刺激,一波又一波的刺激,讓

中華文化的多元結構日益形成完整的體系,文化的活力也日益強勁。人間佛教現在進入澳

洲,就是在增強澳洲文化的內在活力。

第四,透過敦親睦鄰、政教溝通、族群往來等活動,不斷促進多重社會關係的和諧。

(16)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我們看到各地的佛光山法師和議員、市長關係都非常友好,和政界的溝通,和社區的親密

相處,不同人群之間的往來,使得多重社會關係更和諧。既為佛教的進一步傳播打下了良

好的社會基礎,也為澳洲多元社會的和諧作出了貢獻。

第五,積極開展慈善救濟,利益眾生,服務社會。

第六,宣導三好、四給、五和,不斷提升澳洲人間佛教信眾以及受到這種文化感染的

其他人的文明素質,從而也為澳洲社會的文明進步貢獻智慧。

六、披荊斬棘   全面歷練 — 人才培養的成就

澳洲人間佛教的發展,是靠諸多具有多種才幹的僧人和高素質的居士推動起來的。人

才始終是佛光山的中堅力量,星雲大師始終把培養人才作為發展人間佛教的頭等要事。澳

洲人間佛教的開創和發展史,同時也是傑出人才施展才華的精采歷史呈現,所以澳洲人間

佛教始終在人才培養方面堅持不懈。目前已經取得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弘法異域,開創基業,造就拓荒型弘法人才。初來乍到在陌生的地方扎根,靠

的全是那些拓荒型的人才。他們能夠忍耐孤寂,死裡求生,夾縫中求得生存,頑強面對,

(17)

堅定立足,勇敢開拓,練就了大洋洲佛光人的無畏、膽識、頑強、犧牲等多重可貴的品

質。

第二、轉型升級,適應新的文化,造就了精通英語、理解西方文化、適應西方社會

的西化型弘法人才。人間佛教在澳洲要本土化,必須和這裡的社會接軌,要適應西方社會

的生活。而且,澳洲社會和歐美是不一樣的,如澳洲人的一些精神氣質和歐美還是有區別

的。我們看到這裡的佛光山法師們英語能力令人敬仰,與西方政要的交往富有成果,深諳

西方社會的特徵,站穩了立足澳洲社會的腳跟,形成難以替代的澳洲社會適應能力。

第三、熟悉海外華人的身心處境與特徵的人才。他們知道這裡的華人需要什麼,知道

華人在這裡的處境,與澳洲華人建立起廣泛而密切的關係,形成深厚的情誼,架構起牢固

的關係網絡。華人社會和人間佛教的法師借助佛光山澳洲各個道場,凝聚成一股可靠的弘

法力量,造就了華人認同的僧寶形象。

第四、立足澳洲、遙望高雄。高雄是佛光山總本山所在地,澳洲人間佛教各個道場要

聆聽本山的聲音,上下貫通,協調一致。在南半球的基業發展過程中,造就了傳承佛光法

脈、適應統一體制、精通澳洲人間佛教體系的澳洲型管理人才。

第五,透過吸引擁有西方教育背景的僧才以及建設南天大學等途徑,進一步培養可以

(18)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溝通中西文化的佛學研究人才。

第六,深入西方社會,服務各個領域,造就可以為大洋洲社會提供獨特服務的社會服

務人才。比如很多法師身兼證婚、警官學校委員等職,每一年的開學典禮都要榮耀登場。

這就是人間佛教的形象在重要場合的展現,其實也是對澳洲社會的服務。澳洲需要這樣的

服務人才,服務的領域可以擴展到其他很多方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論文寫作指導 釋覺興 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 佛教史、英文、國文 釋覺培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 佛教經典研究、佛門禮儀 釋覺機

哲 學博士,現任日本郡山女子大 學宗教學教授,曾任東北大學 文學部宗教學研究室助理,日本學術 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博士後)。博士

中 國文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宗 教學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法 鼓山講師、圓光佛研所教師、福嚴佛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曾 任教育部主任祕書、國家教育研 究院籌備處主任、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 究所教授兼所長及博士生導師、南華大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博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常務 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 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佛學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

史學碩士學位,現任江南大學宗教 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任四川大學 宗教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兩岸

宗 教哲學系博士,現任佛光大學 宗教學所專任教師,曾任佛光 山禪學堂副堂主、佛光山北美巡迴弘 講師、美國西來大學行政主任兼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