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內觀雜誌第 120 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內觀雜誌第 120 期"

Copied!
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內觀雜誌第 120 期【2016 年 2 月】

內觀雜誌第 120 期

【本期重點】:阿含研究教材:《等誦經》和《眾集經》的經論比對

第 120 期內容:

阿含研究教材:

《等誦經》和《眾集經》的經論比對

1.《長部》第 33 經《等誦經》 pp 2-31 2.《長阿含經》第 9 經《眾集經》 pp32-39 3. 《集異門足論》中的《集異法門經》 pp40-46 4.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的佛教所應知處 pp47-90

(2)

1. 《長部》第 33 經《等誦經》

第一誦品

○一、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與五百大比丘眾俱,遊行於末羅族之間,次第遊行 至名為波婆之末羅族都城,於彼處住名為純陀鐵工匠之菴羅樹 園。

○二、爾時,恰好波婆末羅族等,新建名為鬱婆達迦講堂完成不久,

沙門、婆羅門乃至任何人皆未曾往此。

波婆之末羅族等聞:「世尊與五百大比丘眾俱,遊行末羅族間 而至波婆,於彼處住名為純陀鐵工匠之菴羅樹園。」

爾時,彼婆羅族等便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卻坐一面。

坐一面已,波婆之末羅族等白世尊言:

「世尊!波婆之末羅族等,新建名為鬱婆達迦講堂完成不久,

沙門、婆羅門及他任何人皆未曾往此。唯願世尊,世尊為最初 之受用此。世尊之最初受用此者,於後波婆之末羅族等,將永 遠得利益安樂。」

世尊默然而允許。

○三、爾時,波婆之末羅族等,知世尊承諾已,從座而起,敬禮世尊,

行右繞禮,而回彼講堂。回來以後便於講堂舖敷物,舖敷物已,

設甚多座,放置水瓶,高掛油燈已再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 世尊,立於一面。

立於一面之波婆末羅族等,白世尊言:「世尊!講堂於一面已 鋪設敷物,設置諸座,放置水瓶,掛油燈。世尊!世尊若為時 宜,即請赴之。」

○四、爾時,世尊著下衣,持上衣及缽,與比丘眾俱,詣往講堂。詣 已,洗足而入講堂,依中央柱向東而坐。諸比丘眾亦各洗足而 入講堂,依西壁向東而坐於世尊之後。波婆之末羅族等亦各洗 足而入講堂,依東壁向西,面世尊而坐。

爾時,世尊至夜之深更,為波婆之末羅族等說法,教誡彼等而 令感奮、喜悅、慶慰而離去。

「宇闍達等!夜至深更矣,汝等想是時宜當回去!」

「誠然,世尊!」彼波婆之末羅族等,依世尊之[教誨],從座 而起,敬禮世尊,行右繞體而離去。

(3)

○五、爾時,世尊於末羅族等離去不久,遍視寂靜默然之諸比丘眾,

而告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我諸比丘眾已達遠離惛沈、睡 眠,舍利弗!當奮起心志,為此諸比丘眾說法,我因背痛,今 將少臥休息。」

尊者舍利弗,則應諾世尊:「誠然,世尊!」

如是,世尊從僧伽胝衣疊為四疊,置於右脅下,恰如獅子之臥 而臥:一足疊於他足之上,具念、正知,[自]為起想。

○六、爾時,恰尼乾子死於波婆不久,而因其死,尼乾諸徒分裂為二 派,互相相鬥、相諍,而漸卷入門諍,交繫銳利舌鋒而住。謂:

「汝不知此法、律,我如此。[將來]汝如何亦不可能知耶!汝 行邪行,我行正行!我言與理相應,汝言與理不相應!汝當言 於前而言於後,當言於後而言於前!汝不精細思慮,立既被顛 覆;汝雖立言論,但墮於負處!為脫汝之說而巡遊[學習],若 能者既自解之!」

如是,尼乾子之徒眾間行殺戮。然,彼尼乾子之諸在家白衣弟 子等,對尼乾子皆厭忌、譏慊、遺去已,其狀態恰如非正說、

誤說,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正等覺者所說之法、律;

又如不得為依持處之破塔。

○七、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曰:「友!尼乾子最近死於波婆邑;

而其死後,尼乾徒分裂為二派……乃至……如不得為依處之跛 塔。友!於所詢,彼非正說、誤說,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

如是非依正等覺者之所說法、律。然者,友!我等是世尊之法,

是正說、善說,引導[出離],令至寂靜,依正等覺者之所說也。

[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之,當不令紛諍。蓋令此梵行永續、

久住,為眾多有情之利益、安樂,慈愍世間,為諸天、人之義 利、利益、安樂也。

友!然者,云何為我等之佛法?彼是正說、善說,引導[出離],

令至寂靜,依正等覺者之所說也。[故]我等之一切,令其結集 之,當不令之紛諍。蓋令此梵行之永續、久住,為眾多有情之 利益、安樂,慈愍世間,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也。

友!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實開示一法。

[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當不令之紛諍。蓋令此梵行之永 續、久住,為眾多有情之利益、安樂,慈愍世間,為諸天、人 之義利、利益、安樂也。

(4)

○八、一法者何耶?

一、一切之有情依食而住;

二、一切之有情依行而住。

友!如是,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開示 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當不令之紛諍。蓋令此梵 行之永續、久住,為眾多有情之利益、安樂、慈愍世間,為諸 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也。

○九、友!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開示二法。

[故]於此我等之一切,其結集之……乃至……為諸天、人之利 義、利益、安樂也。

二法者何耶?

一、名與色。

二、無明與有愛。

三、有見與無有見。

四、無慚與無愧。

五、慚與愧。

六、惡言與惡友。

七、善言與善友。

八、入罪善巧與出罪善巧。

九、等至善巧與依等至起善巧。

一○、界善巧與作意善巧。

一一、處善巧與緣起善巧。

一二、處善巧與非處善巧。

一三、質直與柔和。

一四、堪忍與可樂。

一五、和順與供養。

一六、無害與清淨。

一七、失念與不正知。

一八、念與正知。

一九、不護根門與不計食量。

二○、能護根門與知食量。

二一、思惟力與修習力。

二二、念力與定力。

二三、止與觀。

(5)

二四、止相與精勤相。

二五、精勤與專念。

二六、戒成就與見成就。

二七、戒衰耗與見衰耗。

二八、戒清淨與見清淨。

二九、見清淨與依見精勤。

三○、厭可厭處與為生厭之正精勤。

三一、於善法不喜足與於精勤不遮止。

三二、明與解脫。

三三、盡智與無生智。

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說此二 法。[故]於此等之一切,今其結集……乃至……為諸天、人之 利義、利益、安樂。

一○、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實開示三 法。[故]於此,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之……乃至……為諸天、

人之義利、利益、安樂。

三法者何耶?

一、三不善根: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

二、三善根: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

三、三惡行:身惡行、諸惡行、意惡行。

四、三善行:身善行、語義行、意善行。

五、三不善尋:欲尋、恚尋、害尋。

六、三善尋: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

七、三不善尋:欲思、恚思、害思。

八、三善思:出離思、無恚思、無害思。

九、三不善想:欲想、恚想、害想。

一○、三善想:出離想、無恚想、無害想。

一一、三不善界:欲界、恚界、害界。

一二、三善界: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

一三、復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一四、復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一五、復三界:劣界、中界、勝界。

一六、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

一七、復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6)

一八、復三愛:色愛、無色愛、滅愛。

一九、三結:有身見、疑、戒禁取。

二○、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二一、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二二、三求:欲求、有求、禁行求。

二三、三慢:「我勝」慢、「我等」慢、「我劣」慢。

二四、三時:過去時、未來時、現在時。

二五、三邊: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二六、三受: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

二七、三苦性:苦苦性、行苦性、壞苦性。

二八、三聚: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

二九、三疑,關於過去時之疑:猶豫,不得決意,難平意,關 於未來時之疑……乃至….關於現在時之疑……[乃至]……。

三○、如來三不護:友!如來有清淨之身行,如來無護藏「令 他人不知」之身惡行;友!如來有清淨之語行,如來無護藏「令 他人不知」之語惡行;如來有清淨之意行,如來無護藏「令他 人不知」之意惡行。

三一、三障:貪障、瞋障、癡障。

三二、三火:貪火、瞋火、癡火。

三三、復三火:供養火、居士火、惠施火。

三四、三種色聚:有見有對色、無色有對色、無見無對色。

三五、三行:福行、非福行、不動行。

三六、三人:學人、無學人、非學非無學人。

三七、三長老:生長老、法長老、認定之長老。

三八、三福業事:施行福業事、戒行福業行、修行福業事。

三九、三舉罪事:依見、聞、疑。

四○、三欲生:友!有諸有情,有受現前之欲,於現前之欲有 自在力,猶如人及一分天並一分險難處者。此為第一欲生。

友!有諸有情,有受[自]化作欲,彼等於[自]盛化作,於欲有 自在力,猶如化樂天,此為第二欲生。

友!有諸有情,有受他化作欲,彼等於他化作欲,有自在力,

猶如他化自在天,此為第三欲生。

四一、三樂生:友!有諸有情,於所修習起禪定樂而住,猶如 梵眾天,此為第一樂生。

(7)

友!有諸友情,於樂令遍潤、遍滿、充滿、遍溢,彼等便時常 發感激之語,曰:「彼為樂!彼為樂!」猶如光音天,此為第 二樂生。

友!有諸有情,於樂令猶遍潤、遍滿、充滿、遍益,彼等如是 滿足已,而感受樂,猶如遍淨天,此為第三樂生。

四二、三慧:學慧、無學慧、非學非無學慧。

四三、復三慧:思所成慧、聞所成慧、修所成慧。

四四、三仗:聞仗、離仗、慧仗。

四五、三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四六、三眼:肉眼、天眼、慧眼。

四七、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四八、三修:身修、心修、慧修。

四九、三無上:見無上、行無上、解脫無上。

五○、三定: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定、無尋無伺定。

五一、復三定: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五二、三清淨: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

五三、三寂默:身寂默、語寂默、意寂默。

五四、三善巧:增益善巧、損益善巧、方便善巧。

五五、三憍:無病憍、年壯憍、活命憍。

五六、三增上:我增上、世增上、法增上。

五七、三論事:關於過去時,如為此言說:「於過去時有如是」。

關於未來時,如為此言說:「於未來時當如是」。

關於現在時,如為此言說:「於現在時有如是」。

五八、三明:於過去隨念所住智明,對諸有情之死生智明,對 諸漏滅盡智明。

五九、三住:天住、梵住、聖住。

六○、三神變:神通神變、知他心神變、教誡神變。

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實開示如 是諸三法。故……乃至……為諸天、人之義利、利益、安樂。

一一、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實開示四 法、[故]於此,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之……乃至……為諸天、

人之利義、利益、安樂。

四法者何耶?

(8)

一、四念住:友!於此有比丘,於身住循身觀,具正勤、正知、

正念,除世貪、憂。於受……於心……於法住循法觀,具正勤、

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二、四正勤:友!於此有比丘,未生諸惡不善法令不生,而起 願欲、精進、發勤、策心、持心。

已生之諸惡不善法當斷,而起願欲、精進、發勤、策心、持心。

未生之諸善法令生,而起願欲、精進、發勤、策心、持心。

已生之諸善法令住不失、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欲起、發 勤、策心、持心。

三、四神足:友!於此有比丘,修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修 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修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修觀三摩 地斷行成就神足。

四、四靜慮:友!於此有比丘,離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

由離生喜、樂,成就初靜慮而住。

滅尋與伺,內心歸於穩靜,得心一境性,[如是]無尋無思,三 昧地所生之喜、樂,成就第二靜慮而住。

離喜為捨住者,具念,有正知,由身覺受樂,諸聖者稱為:「捨、

具念、樂住者」,成就第三靜慮而住。

斷樂,斷苦,乃至滅所有之喜、憂,無苦無樂,捨念清淨,成 就第四靜慮而住。

五、四修定:有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現法樂住;友!

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獲得知、見;友!修定,若修 習、多所作者,能導諸漏之滅盡。

友!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云何能導現法樂住?友!於此 有比丘,由離欲、離諸不善法,成就初靜慮而住……乃至……

第二靜慮……乃至……第三靜慮……乃至……成就第四靜慮 而住。友!此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現法樂住也。

友!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云何能導知、見之獲得?友!

於此有比丘,作意光明想,專作日想,觀夜如晝,觀晝如夜,

如是明徹、澄亮之心,修光明暉耀之心。友!此修定,若修習、

多所作者,能導智、見之獲得也。

友!修定,修習、多所作者,云何能導正念、正知?友!於此 有比丘,了知受之生起,了知住,了知滅,了知想之……[乃

(9)

至]……尋之……[乃至]……友!此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

能導[正]念、正知也。

友!修定,修習、多所作者,云何能導諸漏之滅盡?友!於此 有比丘,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謂:此是色,此是色之集,

此是色之滅;此是受……[乃至]……此是想……乃至……此是 行……乃至……此是識,此是識之集,此是識之滅也。友!此 修定,修習、多所作者,能導諸漏之滅也。

六、四無量:友!於此有比丘,以慈俱心,對一方遍滿具足而 住,及對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間,亦復如是,

廣大、無量,無恚、無害之慈心而住。以悲俱心……以喜俱 心……以捨俱心……捨心而住。

七、四無色:友!於此有比丘!超越一切之色想,滅有對想,

無作意種種想,為「虛空是無限」,成就空無邊處而住;

超越空無邊處,為「識是無邊」成就識無邊而住;

超越一切識無邊,為「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而住;

超越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

八、四依:友!於此有比丘,思惟一[法]而受用;思惟一[法]

而忍受;思惟一[法]而遠避;思惟一[法]而遣除。

九、四聖種:友!於此有比丘,隨所得之衣服而喜足,且讚歎 隨所得衣服之喜足,衣服之因緣故,無陷不當、不應[之方法],

若不得衣服亦無懊惱;雖得不染著、不迷悶、無罪過而見過患,

受用出要之慧;更為隨所得衣服之喜足,不自慢、不凌蔑他人;

如是有善巧、精勤、正知、正念之比丘,友!名為古往以來第 一聖種住者。

復次,友!有比丘,隨所得飲食而喜足,且讚歎隨所得飲食之 喜足,飲食之因緣故,無陷不當、不應[之方法],若不得飲食 亦無懊惱;雖得不染著、不迷悶、無罪過而見過患,受用出要 之慧;更為隨所得飲食之喜足、不自慢、不凌蔑他人……。

復之,友!有比丘!隨所得房舍而喜足……乃至……。

復次,友!有比丘,樂斷、愛斷,樂修、愛修。而彼為樂斷、

愛斷、樂修、愛修,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如是有善巧,精勤、

正知、正念之比丘,友!名為古往以來第一聖種住。

一○、四勤:律儀勤、斷勤、修勤、隨護勤。

(10)

律儀勤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已,不取相、不取 隨相;如是,若不制御眼根而住者,當於貪、憂、罪、不善之 諸法隨起,能入其制御,入於護眼根、眼根之制御:耳之聞聲 已……乃至……鼻之臭香已……舌之嘗味已……身之覺觸 已……意之識法已,不取相,不取隨相……[乃至]……。友!

此謂律儀勤。

斷勤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不忍容已生之欲尋,斷、滅、

遠離、令無有,不忍容已生之恚尋……不忍容已生之害尋……

諸已生之惡不善法……[乃至]……友!此謂斷勤。

修勤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修念等覺支,此離之依、離欲 之依、滅之依、捨離之成熟者也。修擇法等覺支,此離之依……

乃至……修精進覺支……修喜等覺支……修輕安等覺支……

修定等覺支……修捨等覺支,此離之依、離欲之依、滅之依、

捨離之成熟者也,友!此謂修斷。

隨護勤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隨護已生善之定相,[謂:]

骨想、蟲噉、青瘀想、敗壞想、脹膨想也,友!此謂隨護勤。

一一、四智: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也。

一二、復四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也。

一三、四預流向支:親近善士、聽受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 行也。

一四、四預流果支,友!於此有聖弟子,於佛陀成就信不動、

即:如是彼佛陀是應供者、正等覺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 間解者、無上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佛、世尊也。

於法成就信不動,即:世尊善說如是法,現見、應時、唯此見、

引導、智者內所證。

於僧伽成就信不動,即、世尊之聖弟子僧伽,具足妙行,具足 質直行,具足如理行,具足正行,所謂四雙八輩,世尊之聖弟 子僧伽,應恭敬、尊重、布施、合掌禮拜、是世間之無上福田。

成就聖所愛之戒,此非所壞,無敗穢、非所瀆、無所損、自在、

智者所讚歎、無染汙,導於定。

一五、四沙門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也。

一六、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也。

一七、四食:段食、若麤、若細也,第二解[食,]第三意思[食],

第四識食也。

(11)

一八、四識住:緣色而豎立識,以色為境,以色為依,以喜為 座,增長、增益、增廣。

友!緣受……友!緣想……友!緣行前豎立識,以行為境,以 行為依,以喜為座,增長、增益、增廣。

一九、四不行處行:貪不行處行,瞋不行處行,癡不行處行,

怖不行處行也。

二○、四愛生:友!因衣服而於比丘愛生;友!因飲食而於比 丘愛生;友!因房舍而於比丘愛生:友!更因有無有而於比丘 愛生。

二一、四行: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二二、復四行:不堪忍行、堪忍行、調伏行、寂靜行。

二三、四法足:無貪法足、無恚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也。

二四、四法受:友!有法受,於現苦當來亦苦報;

友!有法受,於現苦當來有樂報;

友!有法受,於現樂當來有苦報:

友!有法受,於現樂當來亦有樂報。

二五、四法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也。

二六、四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二七、四處:慧處、諦處、捨處、止息處也。

二八、四記問:一向記問,分別記問,反結記問,應捨記問也。

二九、四業:友!有業,黑而有黑報;

友!有業,白而有白報;

友!有業,黑白而有黑白報:

友!有業,非黑非白而有非黑非白之報,轉向業之斷盡。

三○、四應證法:宿住[之事],應依念而證;

死生[之事],應依眼而證;

八解脫,應依身而證:

漏盡,應依慧而證。

三一、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也。

三二、四軛: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也。

三三、四離軛:由欲軛之離軛、由有軛之離軛、由見軛之離軛、

由無明遠之離軛也。

三四、四繫:貪身繫、恚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身繫也。

三五、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也。

(12)

三六、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也。

三七、四入胎:友!有一類不正知而入母胎中,不正知住母胎 中,不正知從母胎出,此為第一入胎;

友!復次,有一類正知而入母胎,不正知而住母胎中,不正知 而從母胎出,此為第二入胎;

友!復次,有一類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胎中,不正知而 從母胎出,此為第三入胎;

友!復次,有一類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胎中,正知而從 母胎出,此為第四入胎。

三八、四自體得:友!有自體得,自思所作用而非他思;

友!有自體得,他思所作用而非已思:

友!有自體得,自思與他思俱作用;

友!有自體得,自思與他思俱非作用。

三九、四施淨:友!有施、施者淨,於受者非[淨];

友!於受者淨,施者非[淨];

友!有施、施者、受者俱非淨;

友!有施、施者及受者俱淨。

四○、四攝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四一、四非聖言: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

四二、四聖言: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也。

四三、復四非聖語: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識言 識也。

四四、復四聖語: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 識言不識也。

四五、復四非聖言: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覺言不覺、識言不 識也。

四六、復四聖言: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識言識也。

四七、四人:友!有一類人令自苦、勤自苦:

友!有一類人令他苦、勤他苦;

友!有一類人令自苦、勤自苦又令他苦、勤他苦;

友!非令自苦、非勤他苦、又非令他苦、非勤他苦,彼不令自 苦,不令他苦前於現在世斷欲、滅盡、清涼、覺受樂、自為聖 性而住。

四八、復四人:友!有一類人,有自利行而非他利[行];

(13)

友!有一類人,有利他行而非自利行;

有一類人,非自利行亦非利他行;

友!有一類人,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

四九、復四人:於闇赴闇、於闇赴明、於明赴闇、於明赴明。

五○、復四人:不動沙門、赤蓮華沙門、白蓮華沙門、妙軟沙 門。

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 此等之四法。[故]……乃至……當為諸天、人之義利、利益、

安樂。

第二誦品

○一、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 五法。[故]……乃至……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

五法者何耶?

一、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二、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也。

三、五欲功德:眼所識之色是可愛、可喜、可樂、可意而能令 順欲,又能令染著;

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 是可愛、可喜、可樂、可意而能令順欲,又能令染著。

四、五趣: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也。

五、五慳:住處慳、家慳、利得慳、色慳、法慳。

六、五蓋:欲貪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

七、五下分結.有身見、疑、戒禁取、欲貪、瞋恚。

八、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九、五學處: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窣 羅迷麗耶、末陀等諸放逸處。

一○、五不能處:友!漏盡之比丘,不可能故意斷生者之命;

漏盡比丘,不可能以盜心不與而取;

漏盡比丘,不可能行淫欲法;

漏盡比丘,不可能正知而說虛誑語;

漏盡比丘,不可能以愛欲意受用所蓄積――猶如前在家時。

一一、五損失:親屬損失、財損失、病損失、戒損失、見損失。

友!諸有情因其親屬損失、財損失、病損失、身壞命終之後,

不生於無幸處、惡處、險難處、地獄;

(14)

友!諸有情因其戒損失、見損失,身壞命終之後,生於無幸處、

惡處、險難處、地獄。

一二、五成就:親屬成就、財成就、無病成就、戒成就、見成 就。

友!諸有情因其親屬成就、財成就、無病成就,身壞命終之後,

不生於善趣、天界;

友!諸有情因戒成就、見成就、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 界。

一三、惡戒、犯戒者之五患:友!惡戒、犯戒者因!放逸而大 損失財富,此為惡戒、犯戒者之第一患;

復次,友!惡戒、犯戒者,惡名流布,此是惡戒、犯戒者之第 二患;

復次,友!惡戒、犯戒者,若近此等任何諸眾,[即:]剎帝利 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無不得怖畏、意安,此為 惡戒、犯戒者之第三患;

復次,友!惡戒、犯戒者,於迷亂而命終,此為惡戒、犯戒者 之第四患;

復次,友!惡戒、犯戒者,身壞命終之後,生於無幸處、險難 處、地獄,此為惡戒、犯戒者之第五患。

一四、具戒、持戒者之五功德:友!具戒、持戒者,因不放逸,

得大財富聚,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一功德。

復次,友!具戒、持戒者,善名流布,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 二功德。

復次。友!具戒、持戒者,親近任何諸眾:剎帝利眾,婆羅門 眾,居士眾,沙門眾等,皆得離怖畏,得安心,此是具戒、持 戒者之第三功德。

復次,友!具戒、持戒者,正念而命終,此為具戒、持戒者之 第四功德。

復次,友!具戒、持戒者,身懷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界,

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五功德。

一五、五語路:友!叱責比丘欲叱責他人時,於內心現前五法,

應可以叱責他人,謂:「我於應時語,非時不語。」「我應語 實,不語不實。」「我應語柔和之語,不語麤語。」「我應以 慈心語,不懷瞋恚語。」

(15)

友!叱責比丘欲叱責他人時,應於內心現前此等五法而叱責 他。

一六、五勝支:友!於此有比丘,信如來之正覺,謂:彼世尊 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師、調御丈夫、

天人師、覺者、世尊;

無病、無疾,成就體溫平均之消化力,不過冷不失熱,得中庸 堪精進;

無諂、無誑,及於有智之同梵行者之前,如實自顯現;

斷不善法,成就善法,專念精進而住,有力有勢,常於諸善法 中,繫軛而[住];

具慧而住,應趣生滅觀成就慧,此是聖正決擇,趣苦之盡。

一七、五淨居:無煩、無熱、善現、善見、阿迦膩吒[天]也。

一八、五不還: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般、有行 般涅槃、上流趣阿迦尼吒也。

一九、五心蕪:友!於此有比丘,於[大]師有疑、有危懼、不 能勝解、不能心安淨;友!若有比丘,如是於大師有疑、有危 懼、不能勝解、不能心安淨者,彼心雖熱勤、專念、堪忍、精 勤而不能向於趣向;如是心之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 趣向者,此為第一之心蕪。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於法有疑、有危懼……乃至……此為 第二之心蕪。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於僧伽有疑……此為第三之心蕪。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於學處有疑……此為第四之心蕪。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之間,有恚心、有不喜心、

有心之動、生蕪心;友!若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之間,有恚心、

有不喜心、有心之動、有生蕪心者,彼之心雖熱勤、專念、堪 忍、精勤而不向趣向也。如是其心之熱勤、專念、堪忍、精勤 而不向趣向者,此為第五之心蕪。

二○、五心縛:友!於此有比丘,於愛欲不離貪、不離欲、不 離愛、不離渴心、不離熱惱、不離渴愛;友!若有比丘,於愛 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心、不熱惱、不離渴愛者,

彼心雖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而其心如是[熱 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為第一之心縛。

(16)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於身不離貪……乃至……此第二之心 縛。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於色不離貪……乃至……此為第三之 心縛。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唯取食胃之所欲,享受勝樂、觸樂、

眠樂而住,.…此為第四之心縛。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有類祈願諸天眾而修梵行,謂:「我 以此等之禁戒、苦行、梵行,為天或天之類,」友!有比丘如 是一類以祈願諸天眾而修梵行,謂:「我以此等之禁戒、苦行、

梵行,為天或天之類」,如是比丘之心雖熱勤、專念、堪忍、

精勤而不向趣向,而且其心如是熱勤、專心、堪忍、精勤而不 向趣向者,此為第五之心縛。

二一、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二二、復五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二三、復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二四、五出離界:友!比丘於此雖思惟欲時,其心不趣入於欲,

不信樂、不安住、不被牽引,而且思惟由此之捨離時,則,其 心能趣入捨離、信樂、安住、受牽引;則,彼如是之心,由欲 善離、善修、善起、善解脫、善離繫。然,凡為緣欲所生之諸 漏、損害、熱惱,由此皆脫離,彼斷無[由]受為受,此名為由 欲而出離;

復次,友!於此比丘思惟瞋時,其心不趣入瞋……[乃至]……

是名為由瞋出離;

復次,友!比丘於此,思惟害時,心不趣入害……[乃至]……

是名為由害出離;

復次,友!於此比丘,思惟色時,其心不趣入於色……[乃 至]……此名為由色出離;

復次,友!比丘於此,思惟有身時,其心不趣入有身,不信樂 不安住,不被牽引,而且思惟時由此捨離,則,其心能趣入捨 離、信樂、安住、受引導;則,彼如是之心由欲善離、善修、

善起、善解脫、善離繫、如是凡緣為有身之諸漏、損害、熱惱,

由此皆脫離,彼絕無[由]受為受。此名為由有身之出離。

二五、五解脫處:友!於此[大]師,又有隨一之應尊重之同梵 行者而為比丘說法,友!斯[大]師,或有隨一之應尊重之同梵

(17)

行者而為比丘說法,從其所說,彼於其法覺知義、覺知法;而 且覺知斯義、覺知法者生欣心,有欣心者而生喜[心];有喜心 者,身歸穩靜;身歸穩靜則有樂受,有樂者心定,此為第一解 脫處。

復次,友![大]師,或有隨一應尊重之同梵行者,非為比丘說 法,而且如所聞,如所憶持,詳細為他人說法。友!有比丘如 斯所聞、如所憶持,詳細為他人說法,從其所說,彼於其法,

覺知義、覺知法……[乃至]……此為第二解脫處。

復次,友![大]師,或有隨一同梵行者,非為比丘說法,且如 所聞,如所憶持,詳細亦非為他人說法,而如所聞、如所憶持、

詳細讀誦法,友!有比丘如斯所聞,如所憶持,詳細讀誦法,

從其讀誦,彼於其法,覺知義、覺知法……[乃至]……此名為 第三解脫處。

復次,友![大]師,或有隨一之同梵行者,非為比丘說法,如 所聞、如所憶持、非詳細為他人說法;而且如所聞、如所憶持,

亦非詳細讀誦法,而如所聞、如所憶持,於心隨尋、隨伺、隨 觀法;友!有比丘如斯所聞、如所憶持,於心隨尋、隨伺、於 意觀察法,依於此等,彼於法覺知義、覺知法……[乃至]……

此名為第四解脫處。

復次,友![大]師,或有隨一應尊重之同梵行者,非為比丘說 法,如所聞、如所憶持,亦非詳細為他人說法;如所聞如所憶 持,亦非詳細讀誦法;而且如所聞、如所憶持,亦非於心隨尋、

隨伺、於意觀察法;而能以慧,善取隨一之定相,善作意、善 持念、善通達。友!有比丘如期能以慧,善取隨一之定相、善 作意、善持念、善通達,而依此等,彼於法覺知義、覺知法。

而且如是覺知義、覺知法者生欣[心],有欣心者則生喜[心],

有喜心者身歸穩靜,身歸穩靜者有樂受,有樂受者心定,此為 第五解脫處。

二六、五解脫成熟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斷想、

離貪想也。

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 此等五法。[故]……[乃至]……。

○二、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 此等之六法……[乃至]……。

(18)

六法者何耶?

一、六內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二、六外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三、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四、六觸身: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五、六受身:眼所生之受、身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 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

六、六想身: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七、六思身: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

八、六變身: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九、六不恭敬:友!於此有比丘,不恭敬、不隨順於[大]師而 住;不恭敬、不隨順於法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僧伽而住;

不恭敬、不隨順於學處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交友而住。

一○、六恭敬:友!於此有比丘,有恭敬、隨順於[大]師而住;

於法……[乃至]……於僧伽……[乃至]……於學處……[乃 至]……於不放逸……[乃至]……於交友……[乃至]……。

一一、六喜近伺:以眼見色已,順喜近伺色;以耳聞聲已……

以鼻聞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觸已……以意識法已 而順喜近伺法。

一二、六憂近伺:以眼見色已,順憂近伺色;以[耳聞聲已……

以鼻聞聲已……以鼻臭香己……以舌嘗味已……以身觸觸 已……]以意識法已,順憂近伺法。

一三、六捨近伺:以眼見色已,順捨近伺色;以耳聞聲已……

以鼻臭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觸已……以意識法已、

順捨近伺法。

一四、六和敬法:友!於此有比丘,於同梵行者間,於正於負,

興起慈身業;如是之和敬法,能順愛、順恭敬,能導攝受、無 諍、和合、一趣也。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乃至]……興起慈語業……[乃 至]……。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乃至]……興起慈意業……[乃 至]……。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如法之所得,如法之所獲,至所受於 缽中;至所獲得,與同梵行者俱,若相俱受用者則不止,不相

(19)

伴受用者則不止;如是之和敬法,能順愛、順恭敬……[乃 至]……。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彼於此諸戒之無壞、無斷、無雜、無 瑕而解脫,智者所稱讚、無穢、導於定,如是於諸戒間,與諸 同梵行者,相隨於正於負,平等受持而住。如是之和敬

法……[乃至]……。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彼之此見、神聖、導引、能善誘此等 所有之正盡苦。於如是之諸見,與同梵行者,相隨於正於負,

平等修學而住。如是之和敬法,能順愛、順恭敬,能攝受、無 諍、和合、導於一趣。

一五、六諍根:於此有比丘而有忿、有恨:友!比丘如是有忿、

有恨,不尊重、不隨順於[大]師而住;不尊重、不隨順隨於法 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僧伽而住,於學處亦無圓滿究竟。友!

若有比丘,如是不恭敬、不隨順[大]師而住;於法……[乃 至]……於僧伽……[乃至]……於學處亦無圓滿究竟者,則於 僧伽興起鬥爭,有人興起如是鬥爭者,順眾多之不利,順眾多 之非樂,順眾多之非義,順人、天不和與痛苦。友!汝等如是 周遍觀察於內外之諍根!友!而且汝等,為斷如斯之惡諦根而 精勤;友!若汝等如是無周遍觀察內外之諍根者,友!爾時汝 等則不到達除卻將來之惡諍根。彼惡諍根之斷乃如是;彼惡諍 根將來不能除卻亦如是。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有覆、有 惱……。[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有嫉、有慳……[復次、友!

於此有比丘]有誑、有諂……[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有惡 望、

邪見……。[復次,友!於此有比丘]自取著所見,堅守不捨棄。

友!比丘之如是自取著所見,堅守不捨棄者,不尊重、不隨順 於[大]師而住;於法……[乃至]……於僧伽……乃至……於學 處亦無圓滿究竟。友!於此有比丘如是不尊重、不隨順於[大]

師……[乃至]……於學處亦無圓滿究竟者,於僧伽會興起鬥諍。

友!有人如是興起鬥諍者,應順眾多之不利,順眾多之非樂,

順眾多之非義,順人、天之不利與痛苦;友!汝等如是於內外 應周遍觀察其諍根;而且汝等為斷其惡諍根而精勤;友!汝等 如是於內外無周遍觀察其諍根者,友!爾時,汝等將不能到達 除卻將來之諍根。彼靜根之斷乃如是,彼諍根之將來不能除卻 亦如是。

(20)

一六、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一七、六出離界:友!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習慈心解 脫,多所作、為所乘、為所因,行、數修、令善精勤;而且我 尚有瞋恚、纏縛而住。」人應告彼言:「勿[為]如是,尊者!

勿作如是言、勿咎責世尊,咎責世尊者最不善,想世尊不作如 是說。」友!無處亦無所容,凡修習慈心解脫、多所作、為所 乘,為所因,行、數修、善精勤、尚於爾時,心為瞋恚所纏縛 者,無如是處。友!慈心解脫,既不外於出離瞋恚也。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習悲心解脫……[乃 至]……而我心尚有害[心]纏縛而住」……[乃至]……友!悲 心解脫,即不外於出離害心。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喜心解脫……[乃 至]……而我心尚有不樂所纏縛而住」……[乃至]……友!喜 心解脫,即不外於出離不樂。復出,友!於此有比丘,作如是 言:「我修習捨心解脫……[乃至]……而我心尚有貪所纏縛而 住」……[乃至]……友!捨心解脫,即不外於出離貪。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習無相心解脫……[乃 至]……而我心尚有隨相識」[乃至]……友!無相心解脫,即 不外於出離一切相。復次,友!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 遠離有我[見],因此我無周遍觀見,而我心尚有疑、狐疑箭所 纏縛而住」,人應告彼言:「勿為如是,尊者!不應作如是言,

勿咎責世尊,咎責世尊者最不善,想世尊不作如是言」。友!

無處無所容。凡遠離「有我」見,不周遍觀見「我乃此也」,

而尚有心疑、狐疑之箭所纏縛者,無如是處。友!遠離「有我」

之慢,此即不外於出離疑、狐疑之箭。

一八、六無上:見無上、聞無上、利得無上、我無上、行無上、

憶念無上也。

一九、六隨念住: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二○、六恆住:友!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已而不喜、又不憂、

捨[心]而住,有念有正知:以耳聞聲已……以鼻臭香已……以 舌嘗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而不喜、又不憂、

捨[心]而住,有念有正知也。

二一、六生類:友!於此有一類之沙門是黑生類而生黑法;友!

於此有一類之沙門是黑生類而生白法;

(21)

友!於此有一類沙門是黑生類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

友!於此有一類之沙門是白生類而生白法;

友!於此有一類沙門是白生類而生黑法;

友!於此有一類沙門是白生類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

二二、六決擇分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非我想、斷想、離 貪想、滅想也。

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 此六法。故……[乃至]……。

○三、友!……[乃至]……世尊正實開示諸七法,故……[乃 至]……。

七法者何耶?

一、七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也。

二、七覺支:念等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 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也。

三、七定具: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也。

四、七非正法:友!於此有比丘、不信、無慚、無愧、少聞、

懈怠、多忘、無慧也。

五、七正法:友!於此有比丘、有信、有慚、有愧、多聞、勤 精進、念現前、具慧也。

六、七善士法:友!於此有比丘、知法、知義、知自己、知量、

知時、知眾、知人也。

七、七殊妙事:友!於此有比丘,於熱求受持學處,於當來勿 離渴望受持學處;於觀察法……[乃至]……於調伏 望……[乃 至]……於閑居……[乃至]於勤精進……[乃至]……於具念明 察……[乃至]……於熱求有見解,於當來渴望勿離見解。

八、七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患想、斷想、離貪想、

滅想也。

九、七力: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一○、七識住:友!有諸有情,具種種身,備種種想;猶如諸 人及一類天、一類險難處者,此為第一識住;

友!有諸有情,具種種身,備一種想,猶如梵眾天之最初生時,

此為第二識住;

(22)

友!有諸有情,具一種身,備種種想,猶如光音天,此為第三 識住;

友!有諸友情,具一種身,備一種想,猶如遍淨天,此為第四 識住;

友!有諸有情,超越一切種之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

「虛空是無邊也」,成就空無邊處,此為第五識住;

友!有諸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識是無邊也」,成就識無 邊處,此為第六識住;

友!有諸有情,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無所有」,成就無所有 處,此為第七識住。

一一、七應供人:俱分解脫、慧解脫、身證、見至、信解脫、

隨法行、隨信行也。

一二、七隨眠:欲貪睡眠、瞋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

有貪隨眠、無明隨眠也。

一三、七結:愛結、瞋結、見結、疑結、慢結、有貪結、無明 結也。

一四、七止諍:能止、或能治所起之諍訟:當與現前毘奈耶、

當與憶念毘奈耶、當與不癡毘奈耶、當依自認而行、多數決[法]、

求其罪處[法]、草覆地[法]也。

友!……[乃至]……世尊開示此等諸七法。[故]……[乃 至]……。

第三誦品

○一、友!……[乃至]……世尊正開示諸八法,故……[乃至]……。

八法者何耶?

一、八邪: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

邪定也。

二、八正: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正定也。

三、八應供人:預流、成就預流果應證位,一來、成就一來果 應證位,不還、成就不還果應證位,阿羅漢,成就阿羅漢[果 應證位]也。

四、八懈怠事:友!於此有比丘,有應作之事,即為念:「我 有應作之事業,而且我身依作其事業而疲憊,今無寧臥息!」

(23)

彼便臥息,不為得未得,不為至未至不為證未證,不為勤精進,

此為第一懈怠事;

復次,友!於有比丘,已作事業,乃為念:「我已作事業,而 且我身依作其事業而疲憊,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而……乃 至……此為第二懈怠事;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應行道路,乃為念:「我應行道路,

而且我身依行其道路而疲憊,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而……

此為第三懈怠事;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為念:「我已行道路,

而我身依行其道路而疲憊,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乃 至]……此為第四懈怠事;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或行某村、鎮行乞,於十二分不得好 惡之食,乃為念:「我或往某村、鎮行乞,十二分不得好惡之 食,而且我身疲憊而不堪於事業,今無寧臥息!」彼便臥 息……[乃至]……此是第五懈怠事;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鎮行乞,受十二好惡之食,

乃為念:「我或往村、鎮行乞,受十二分好惡之食,而我身疲 憊而無堪於事業,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乃至]……此 等第六懈怠事;

復次,有比丘,有起少疾,乃為念:「我有起少疾,臥息較好,

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乃至]……此為第七懈怠事;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病癒、疾治不久,乃為念:「我病癒、

疾治不久,而我身力弱,不適於事業,今無寧臥息!」彼便臥 息,不得未得,不至未至,不證未證,不為勤精進,此為第八 懈怠事。

五、八精進事:友!於此有比丘,有應作之事業,乃為念:「我 有應作之事業,而我作事業之時,不容易思惟諸佛之教法,今 無寧為得未得,為至未至,為證未證,應勤精進!」彼便為得 未得,為至未至,為證未證,令勤精進,此為第一精進事。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已作事業,乃為念:「我已作事業,

而我作事業之時,不能思惟諸佛之教法,今無寧為得未 得……[乃至]……此為第二精進事。

(24)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當行道路,乃為念:「我應行道路,

而且我於行道路之時,不容易思惟諸佛之教法,今無寧為得未 得……[乃至]……此為第三精進事。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為念:「我已行道路,

而且我於行道路之時、不能思惟諸佛之教法,今無寧為得未 得……[乃至]……此為第四精進事。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鎮行乞,得十二分好惡之 食,乃為念:「我往某村、鎮行乞,得十二分好惡之食,而且 我身輕堪為事業,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五精 進事。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鎮行乞,受十二分好惡之 食,乃為念:「我往某村、鎮行乞,受十二分好惡之食,且我 身力具,堪能事業,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六 精進事。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起少疾,乃為念:「我起少疾,而我 疾雖增盛,亦無所懼,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 七精進事。

復次,友!於此有比丘,病癒、疾治不久,乃為念:「我病癒、

疾治不久,而我病雖有再發之可能,亦無所懼,今無寧為得未 得……[乃至]……此為第八精進事。

六、八施事:行近施、因佈畏而施、「彼曾施我」而施、「彼 將施我」而施、「施是善」而施、「我炊彼未炊者不得與施物」

而施、「我行此施時善名流布」而行施、為心之莊嚴為心之資 助而行施。

七、八施生:於此有一類人惠施於若沙門、若婆羅門,謂:飲 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床坐、房舍、燈明等。彼希望 其惠施有所[果報],謂:彼見剎帝利、婆羅門、乃至居士等族,

充滿五欲功德,具足供御,彼所為念:「願我身壞命終之後,

得受生於利帝利、婆羅門,乃至居士等豪族。」彼決定其心,

令安住其心,以修其心,而為其心解脫於下者,無修勝處,轉 向其生處,如是我亦名具戒者而非惡戒者,友!而具戒者之心 願,清淨而常成就;復次,友!於此有一類人,惠施於若沙門、

若婆羅門,謂:飲食……[乃至]……而彼有所聞:四大王眾天

(25)

長壽、美貌、饒多其樂,彼乃所為念:「願我身壞命終之後生 於……[乃至]……。

復次,友!於此有一類人惠施於若沙門、若婆羅門,謂:……[乃 至]……而彼有所聞:三十三天……[復次,友!……而彼有所 聞:]夜摩天……[復次,友!……而彼所聞:靚史多天……[復 次,友!……而彼有所聞:]……樂變化天……[復次,友!……

而彼有所聞:]他化自在天……一乃至]……復次,友!於此有 一類人,惠施於若沙門、若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

華鬘、薰香、塗香、床坐、房舍、燈明等。彼希望其施有所果 報,而有所聞:梵眾天長壽、美貌、饒多其樂。彼乃所為念:

「願我身壞命終之後,得受生於梵眾天。」彼決定其心,令安 住其心,以修其心,而其心如是解脫於下者,無修勝處,轉向 其生處,如是我亦名具戒者,而非惡戒者,名為離貪者,而非 具貪者。友!而且具戒者離貪者之心願,清淨而常成就。

八、八眾:利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四大王眾、

三十三天眾、魔眾、梵眾也。

九、八世法:得、不得、名聲、惡聲、誹謗、稱譽、樂、苦也。

一○、八勝處:有人於內有色想,於外見些少好惡之諸色,而 且[對此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 為第一勝處;

有人於內有色想,於外見無量好惡之諸色,而[對等之諸色],

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二勝處;

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些少好惡之諸色,而[對此等之諸色],

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三勝處;

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好惡之諸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 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四勝處;

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青、青色、青澤、青光之諸色,猶如 青、青色、青澤、青光之鳥莫迦花,或青、青色、青澤、青光,

兩面柔滑如波羅奈衣,如是有人於內有色想,於外見青、青色、

青澤、青光之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 念:「我是見、知。」此為第五勝處;

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黃、黃色、黃澤、黃光之諸色,猶如 黃、黃澤、黃光之羯尼迦華,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 已,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六勝處;

(26)

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赤、赤色、赤擇、赤光之諸色,猶如 赤、赤色、赤澤、赤光之槃豆時縛迦花,或赤、赤色、赤澤、

赤光之兩面柔滑如波羅奈衣,如是有人於內無色想,於見赤、

赤色、赤澤、赤光之諸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

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七勝處;

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白、白色、白澤、白光之諸色,猶如 白、白色、白澤、白光之鳥沙斯星,或白、白色、白澤、白光 之兩面柔滑之彼羅奈衣。如是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白、白 色、白澤、白光之諸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

即如是念:「我是見、知。」此為第八勝處。

一一、八解脫:有色而觀諸色,此為第一解脫;

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觀諸色,此為第二解脫;

有「清淨」等勝解,此為第三解脫:

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空是無邊!」成就 空無處而住,此為第四解脫;

超一切無所有處,「識是無邊!」成就識無邊處而住,此為第 五解脫:

超一切識無邊處,「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而住,此為第六 解脫;

超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此為第七解脫;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而住,此為第八解脫也。

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開示如 是之八法,[是故]……[乃至]……。

○二、友!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開示九 法。[是故][乃至]……。

九法者何耶?

一、九害心事:「彼對我作不饒益,」而結害心;

「彼對我作非義,」而結害心;

「彼當對我作不饒益,」而結害心;

「彼曾對我所受、可意者行不饒益,」而結害心;

「彼曾對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饒益,」而結害心;

「彼將對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饒益,」而結害心。

……[乃至]……[「彼我曾於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饒益,」而 結害心;

(27)

……[「彼將對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饒益,」而結害心。

二、九害心調伏:「彼曾對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 反省]調伏害心;

「彼今對我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 心;

「彼對我當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 心;

「彼曾對我所受、可意者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 反省]調伏害心;

「彼今當對我所受、可意者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 反省]調伏害心;

[乃至]……「彼曾對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饒益,而如何有如是 耶?」[應反省]調伏害心;

……[彼今對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

[應反省]調伏害心;

[「彼當對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 反省]調伏害心。

三、九有情居:友!有諸有情,有種種身及種種想,猶如諸人、

一部分諸天、一部分之險難處者,此為第一有情居;

友!有諸有情,有種種身及一種想,猶如梵眾天之最初生時者,

此為第二有情居;

友!有諸有情,有一種身及種種想,猶如諸光音天,此為第三 有情居;

友!有諸有情,有一種身及一種想,猶如諸遍淨天,此為第四 有情居;

友!有諸有情,無想亦無別受,猶如諸無想有情天,此為第五 有情居;

友!有諸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虛 空是無邊也!」成就空無邊處,此為第六有情居;

友!有諸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識是無邊也上成就識無邊 處,此為第七有情居;

友!有諸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成無所有,」成就無所有 處,此為第八有情居;

(28)

友!有諸有情,超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此為第九有 情居。

四、梵行住之不時不節:友!於此有如來出現於世,是阿羅漢、

正等覺者也:又說示法,此順寂靜、順般涅槃、導引等覺,善 逝之所開示也。[然而]彼人[恰]生於地獄時,此為第一梵住之 不時不節;

復次,友!於此有如來出現於世,是阿羅漢、正等覺者也,又 說示法,此順寂靜、順般涅槃、導引等覺,善逝之所開示也。

[然而]彼人[恰]生於畜生趣時,此為第二梵行住之不時不節 也。

……乃至……[恰]生於餓鬼趣時……

生於阿修羅眾中……乃至……

生於長壽天眾中……乃至……

恰受生於邊地,於此蠻族、無智者之間,於彼處無比丘、比丘 尼、優婆塞、優婆夷之行。……[乃至]……雖受生於中國,而 自有邪見,有顛倒見,謂:無布施、無供養、無燒施、無善行、

惡行之異熟果報,無此世,無彼世,無母、無父,無化生之有 情,於世諸沙門、婆羅門之正至、正行,於此世彼世皆無自證 智,作證已之宣說,此為第七梵行住之不時不節;

復次,……[乃至]……雖受生於中國,自持惡慧、愚癡、聾啞 而不能了知善說、惡說之義理,……[乃至]……

復次,友!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不出現於世,對於法之順 寂靜、順般涅般、導引等覺,善逝之無所開示亦無宣說,而自 已具慧,不愚癡、非聾啞、得理解善說、惡說之義理,此為第 九梵行住之不時不節。

五、九次第住:於此有比丘,離欲、離諸惡不善法,有尋有伺,

由離生喜、樂成就初靜慮而住。

……[乃至]……第二靜慮……第三靜慮……成就第四靜慮而 住,超一切想,滅諸有對想,無作意種種想,「虛空定無邊!」

成就空無邊處而住;超一切空無邊處,「識是無邊也!」成就 識無邊處而住.超一切識無邊處,「成無所有!」成就無所有 處而住;超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超一切非 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而住。

六、九次第滅:成就初靜慮者,欲想已滅;

(29)

成就第二靜慮者尋、伺已滅;

成就第三靜慮者喜已滅;

成就第四靜慮者,出入息已滅;

成就空無邊處者,色想已滅;

成就識無邊處者,空無邊處想已滅;

成就無所有處者,識無邊處想已滅;

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者,無所有處想已滅;

成就想受滅者,想受皆滅也。

友!彼正智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如是正開 示諸九法。[故]……[乃至]……。

○三、友!彼正智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開示諸 十法。[故][乃至]……。

十法者何耶?

一、十依因法:友!於此有比丘,具戒而能護順解脫律儀而住,

所行、乞食、具足、見微罪亦怖畏,於諸學處,受持而學,友!

如是有比丘,具戒而能護順解脫律儀而住,所行、乞食、具足、

見微罪亦怖畏,於諸學處,受持而學,此是依因法:復次,友!

有比丘多聞而持聞、積集聞、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義、

文具足,一向圓滿而開示清淨之梵行,多聞、持、唱誦積集、

專意觀察、依見善通達如是類之諸法,友!有如是比丘多 聞……乃至……依見善通達如是類之諸法,此是依因法;復次,

友!有比丘為善友、善伴、善伴黨,友!如是,有比丘為善友、

善伴、善伴黨,此是依因法;復次,友!有比丘是善言者,而 具足、堪忍善言之因法,善易意解諸教法,友!如是,有比丘 是善言者……乃至……善易意解諸教法,此是依因法;復次,

友!有比丘是為同梵行者種種之所作業,彼於此等,作此,有 精巧、精勤、成就此,具足一切方便及思慮,友!如是,有比 丘……乃至……具足一切方便及思慮,此是依因法;復次,友!

有比丘具法欲,於喜談、勝法、勝律有大歡喜,友!如是,有 比丘……乃至……有大歡喜,此是依因法;復次,友!有比丘 隨[所與]之衣服、飲食、床座、病為緣而喜足醫藥,資具,友!

如是,有比丘……乃至……喜足醫藥、資具,此是依因法;復 次,友!有比丘,勤精進而住,為斷諸不善法,為成就諸善法,

有勢力,有精勤,於諸善法常不廢忍持,友!如是,有比丘……

(30)

乃至……常不廢忍持,此是依因法;復次;友!有比丘,具念 而能具足最上念,於遠所作及遠所說,俱善憶念性、隨念性,

友!如是,有比丘……乃至……隨念性,此是依因法;復次,

友!有比丘,具慧而順生滅[之意解],聖而順擇,具足趣於正 盡苦之慧,友!如是,有比丘,具慧而順生滅[之意解],聖而 順決擇,具足趣正盡苦之慧,此是依因法。

二、十遍處:有人想地遍,上、下、橫無二無量也;有人想水 遍……有人想火遍……有人想風遍……有人想青遍……有人 想黃遍……有人想赤遍……有人想白遍……有人想空遍……

有人想識遍而上、下、橫,無二、無量也。

三、十不善業道: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

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

四、十善業道: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

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離貪欲、離瞋恚、離邪見。

五、十聖居:友!於此有比丘,斷五支,具足六支,有一護,

有四依,捨自諦,求之斷盡,於思無濁,身行寂靜,心善解脫,

慧善解脫也。

然者,友!有比丘斷五支者何耶?友!於此比丘漸變欲,斷瞋 恚,斷惛沈、睡眠,斷掉舉、惡作,斷疑,友!此是比丘之斷 五支;

然者,友!有比丘具足六支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以眼見 色已,不喜不憂而住於捨,有念、有正知也;以耳聞聲已……

以鼻臭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 已,不喜、不憂而住於捨,有念、有正知,友!此是比丘之具 足六支;

然者,友!有比丘有一護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具足念[善]

所護之心,友!此是比丘之一護;

然者,友!比丘有四依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熟思而追求 一法,熟思而忍受一法,熟思而遣除一法,熟思而遠避一法,

友!此是比丘之有四依;

然者,友!比丘捨自諦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諸沙門、婆 羅門,諸雜於自各有諦,彼捨、棄、除、吐遣、放捨、斷、遠 離其一切,友!此是比丘之捨自諦;

(31)

然者,友!比丘之求斷盡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斷欲求,

斷有求,寂止梵行求,友!此是比丘之求斷盡;

然者;友!比丘於思無濁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斷欲思,

斷恚思,斷害思,友!此是比丘於思無濁;

然者,友!比丘身行寂靜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斷樂,斷 苦,滅於前所有之喜、憂而無苦、無樂、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 慮而住,友!此是比丘之身行寂靜;

然者,友!比丘心善解脫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由貪心解 脫,由瞋心解脫,由癡心解脫,友!此是比丘心善解脫;

然者,友!比丘有慧善解脫者何耶?友!於此有比丘了知「我 已斷貪,恰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令趣於無有,令當來為不 生之法,」了知「我已斷瞋,恰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下令趣 於無有,令當來為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斷癡,恰如斷根、

截頭之多羅樹,令趣於無有,令當來為不生之法,」友!此是 比丘之慧善解脫。

六、十無學:無學之正見、無學之正思惟、無學之正語、無學 之正業、無學之正命、無學之正精進、無學之正念、無學之正 定、無學之正智、無學之正解脫也。

友!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如是正宣 示諸十法。於此[故]我等,結集其一切,又不能不令不混諍:

為此梵行之永續久住、眾多之利益、眾多之安樂、對世間之慈 愍也。為諸天、人之義利、利益、安樂也。」

○四、爾時,世尊起立,告尊者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善 哉!舍利弗!汝為諸比丘說等誦教法。」

此教法是尊者舍利弗所說,大師所許者。

諸比丘歡喜、隨喜於尊者舍利弗之所說。

(32)

2.《長阿含經》第 9 經:眾集經

(1)如是我聞:

(2)一時,佛於末羅遊行,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漸至波婆城闍頭菴 婆園。

(3)爾時,世尊以十五日月滿時,於露地坐,諸比丘僧前後圍繞。世 尊於夜多說法已,告舍利弗言:「今者四方諸比丘集,皆共精勤,捐 除睡眠。吾患背痛,欲暫止息,汝今可為諸比丘說法。」

(4)對曰:「唯然,當如聖教。」

(5)爾時,世尊卽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師子,累足而臥。

(6)時,舍利弗告諸比丘:「今此波婆城有尼乾子命終未久,其後弟子 分為二部,常共諍訟相求長短,迭相罵詈,各相是非:『我知此法,

汝不知此;汝在邪見,我在正法。』言語錯亂,無有前後,自稱己言,

以為真正:『我所言勝,汝所言負。我今能為談論之主,汝有所問,

可來問我。』

(7)諸比丘!時,國人民奉尼乾者,厭患此輩鬥訟之聲,皆由其法不 真正故。法不真正無由出要,譬如朽塔不可復圬,此非三耶三佛所說。

諸比丘!唯我釋迦無上尊法,最為真正可得出要,譬如新塔易可嚴飾,

此是三耶三佛之所說也。諸比丘!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諍訟,

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8a)諸比丘!如來說一正法,一切眾生皆仰食存。

(8b)如來所說復有一法,一切眾生皆由行住。

是為一法如來所說,當共集之,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

天、人獲安。

(9)諸比丘!如來說二正法:一名,二色。

復有二法:一癡,二愛。

復有二法:有見、無見。

復有二法:一無慚,二無愧。

復有二法:一有慚,二有愧。

復有二法:一盡智,二無生智。

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欲愛:一者、淨妙色,二者、不思惟。

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瞋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

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邪見:一者、從他聞,二者、邪思惟。

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正見:一者、從他聞,二者、正思惟。

(33)

復有二法,二因二緣:一者、學解脫,二者、無學解脫。

復有二法,二因二緣:一者、有為界,二者、無為界。

諸比丘!是為如來所說,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

天、人獲安。

(10)諸比丘!如來說三正法,謂三不善根:一者、貪欲,二者、瞋恚,

三者、愚癡。

復有三法,謂三善根:一者、不貪,二者、不恚,三者、不癡。

復有三法,謂三不善行:一者、不善身行,二者、不善口行,三者、

不善意行。

復有三法,謂三不善行: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

復有三法,謂三惡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復有三法,謂三善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復有三法,謂三不善想:欲想、瞋想、害想。

復有三法,謂三善想:無欲想、無瞋想、無害想。

復有三法,謂三不善思:欲思、恚思、害思。

復有三法,謂三善思:無欲思、無恚思、無害思。

復有三法,謂三福業:施業、平等業、思惟業。

復有三法,謂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復有三法,謂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

復有三法,謂三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復有三法,謂三火:欲火、恚火、愚癡火。

復有三法,謂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

復有三法,謂三增盛:我增盛、世增盛、法增盛。

復有三法,謂三界:欲界、恚界、害界。

復有三法,謂三界: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

復有三法,謂三界:色界、無色界、盡界。

復有三法,謂三聚:戒聚、定聚、慧聚。

復有三法,謂三戒:增盛戒、增盛定、增盛慧。

復有三法,謂三三昧: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

復有三法,謂三相:止息相、精勤相、捨相。

復有三法,謂三明:自識宿命智明、天眼智明、漏盡智明。

復有三法,謂三變化:一者、神足變化,二者、知他心隨意說法,三 者、教誡。

復有三法,謂三欲生本: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次如 P.3308 號《法華經義記》寫卷,乃「利都法師釋比丘曇延許」於西魏「大統二年(五

菩薩不從佛受。能行此契無有是處。若有金剛不從佛受。能得此契亦無是處。盡於世

。若有比丘教餘比丘。比丘。汝當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比丘。汝當觀身取是

則妄想息滅正念停住是名修法界止又觀未語欲語正語已語皆無有相語心亦爾不從內出

。即譬四倒也。若小乘觀人即觀身不淨破於淨倒。觀受是苦破於樂倒。觀心無常破於

我家的事業是從祖父開始立下基礎的,在父親 的掌管下,業績蒸蒸日上,更上層樓。為了延

Kline 曾提及:「幸好當 時 (17 世紀) 數學家如此輕信乃至天真,而不是在邏輯上認真窮究,數學於是進入創造成

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縛 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