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談談無分別心 林崇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談談無分別心 林崇安"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談談無分別心

林崇安 依據南傳的論典,「尋」是把心投向目標,

「伺」是重複地取目標。無分別心是沒有尋也 沒有伺相應的心。南傳論典重視每一剎那心的 組成名法(心和心所)。尋、伺、喜、欲、勝解、

精進,合稱 6 雜心所。以下進一步舉例分析無 分別心。【1】五門心路中,眼、耳等五識生起 的一剎那,只有 8 個名法:1 個識(心王),7 個遍一切心心所,此中沒有雜心所中的尋和 伺,所以是無分別心。【2】南傳論典中,依據 禪支將色界禪分成五禪:第一禪(尋、伺、喜、

樂、一境性)、第二禪(伺、喜、樂、一境性)、 第三禪(喜、樂、一境性)、第四禪(樂、一境 性)、第五禪(捨、一境性),由於無色界禪只 有捨和一境性,也歸入第五禪。由尋伺可看出,

此處的第一、二禪是有分別心,後三禪是無分 別心。【3】神通心是依第五禪色界心生起,有 31 個名法:1 個識,7 個遍一切心所,3 個雜心 所(欲、勝解、精進),19 個遍一切美心所(信、

念等),1 個慧心所。此中沒有尋伺,所以神通 心是無分別心。【4】「慧解脫者」證悟時的道心 和果心,是處於第一禪安止定。此第一禪的道 心有 37 個名法,其中有尋、伺、信、念、慧等 心所,是有分別心。「止觀行者」證悟時的道心 和果心可以是第一禪到第五禪安止定之任一,

其中後三禪的道心中沒有尋伺,所以是無分別 心。以上是依據南傳論典分析的結果。

依據北傳的論典,「尋」是粗略思索的心 所,「伺」是仔細辨析的心所。尋或伺相應的心,

都是分別心。北傳論典重視現量。現量是一種 離分別的認知,分成根現量、意現量和瑜伽現 量等,都是無分別心。以下進一步分析這些現 量。【1】第一次見到色處的眼知(眼識及其相 應心所),是眼根現量。耳知、鼻知、舌知、身 知類推。這五根現量中沒有尋伺,是無分別心,

是符義(符合定義)的一種現量。【2】經上的 四禪八定中,初禪根本定是有尋有伺,仍有分 別心,所以不是符義的意現量。第二禪以上是 無尋無伺,是無分別心,是符義的意現量。【3】

五神通是以初禪以上的靜慮作為不共增上緣而 獲得。其中依第二禪以上獲得的神通才是無分 別心,才是符義的意現量。【4】瑜伽現量是以 止觀雙運作為不共增上緣而生起。證悟時的見 道無間道和解脫道是瑜伽現量。「慧解脫者」以 初禪近分定所攝止觀雙運修習無我智而證得見 道。由於近分定具有尋伺,是有分別心,所以 慧解脫者的見道無間道和解脫道不是符義的瑜 伽現量。同理,「止觀行者」中依於初禪所攝止 觀雙運修習無我智而證得見道,由於初禪具有 尋伺,也是有分別心,故也不是符義的瑜伽現 量。「止觀行者」中依於二禪以上所攝止觀雙運 而證得的見道才是符義的瑜伽現量。總之,五

根現量是無分別心。意現量和瑜伽現量則要配 合是否第二禪以上來區分。

以上依據南北傳的論典,對無分別心作一 探討,二者雖屬不同的部派但可相互補充。從 出世間道來看,修行中最重要的是慧心所,而 不是尋或伺的有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輔行 (二上)(一) 言一行者剪略身儀不兼餘事名為一行非所緣理得一行名若所緣理名一行 者四行莫不皆緣實相 (云云) 經部雖即義通三乘今意在圓不通通別 (云云)

「現量」無分別的主(意識)客(自相)不二,相在心中現而不取著是本體論上的一 種證知。 「非量」 (似現量、似比量)則屬認識論的層面,

一幸福(頁 NM) ,其中記載著 ae 「從佛塔教圍的本來性格發展出 在家屬性、信仰上的性格,可說與初期大乘佛教關揮最為密 切。」. 附帶

以上就是筆 者簡單的心得分享, 希望讀者喜歡。 文章最後, 筆者要感謝建中通訊解題主辦 單位, 因為有問題 4803,

聽完開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的習慣,總是 愛好快樂、甜美的事物,對於人生中種種的缺陷、苦痛都極力避免,尤

「心」 在西洋稱之為 psyche。psyche 是很神秘的意思,也是指很神秘的東西 (靈魂、精神),因為心是很神秘且不容 易知道的東西,這個心和神有關,我們

「廣大的心」是指色界心與無色界心。如果有系統地修行安般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