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文學引用文獻分析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文學引用文獻分析研究"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文學引用文獻分析研究

蔡 明 月 、 邱 琦 茹

本研究利用引用文獻分析法,針對國內人文學各學科為「臺灣人文學引文索 引核心」 (Taiwan Humanity Citation Index,簡稱THCI Core) 資料庫收錄且是國科 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評比各學門排名最前之二種頂尖期刊,其2011年所出版的 研究性文章為樣本,探討其引用文獻之資科類型、語言、年代與半衰期的分布。此 外,針對各學科引用文獻在文章中的位置,例如:緒論、研究方法、結果、討論等 加以比較。再者,進一步分析內容註與註中註的分布情形。所謂內容註是指針對正 文內容加以註解;內容註中再引用他人文獻者則為註中註。最後,針對研究結果進 行各學科的綜合歸納。本研究結果可以了解人文學學者的引用特性與資訊需求,進 而應用於圖書館之館藏規劃,藉以提供研究人員完善的資訊服務。根據本研究分析 結果,建議國內人文學研究者與期刊出版者統一引註格式,避免採用內容註與註中 註,以方便直接且簡單的進行學術論文之閱讀與了解。此外,本研究各學科內容註 與註中註之分析結果,可為引文索引資料庫(例如:THCI)建置書目資料提供相關 資訊。臺灣人文學期刊論文之內容註並非參考引註,註中註則應視為參考引註。經 由本研究結果應可增進對引用文獻本質的認識,並期望為未來相關實證研究提供參 考。

關鍵詞﹕人文學;引用類型;引註格式;引用文獻分析;引用半衰期

蔡明月: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教授;Email:mytsay@nccu.edu.tw 邱琦茹: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研究生:Email:99155008@nccu.edu.tw

摘 要

(2)

一、    緒 論

由於現今社會變遷與科技技術日益精進,許多國家的研究發展都偏向自然科 學,使得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面臨極大的挑戰。社會的進步需要自然科學與人文社 會科學並重以達到互相制衡,若只強調狹義的經濟發展與科技研發,往往會造成 社會中不同體系間的不平衡,甚至因此而衍生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1] 人文學主 要在探討及反省跨越時間與空間的不同文化、文本與器物,發掘美學、道德、文 化價值的根基,以及這些價值如何延續、如何轉型或是受到什麼挑戰,其領域涵 蓋甚廣,學科範疇包括歷史、文學、語言學、哲學、視覺暨表演藝術研究等。然 而,比起自然科學領域,人文學科所受到的重視與支持是相當微弱的。[2]

完整的學術論文組成要件,必定包含正文及其後所附的參考書目。正文本身 為引用文獻,參考書目則為被引用文獻,通過對引用與被引用兩者關係的研究,

可以獲知此學科間的關係、發展及文獻的傳播歷程,進而了解此領域研究近況 與未來趨勢。[3] 引用文獻在學術傳播具有多變及獨特的功能,傳統對於「引用文 獻」的解釋是指在論文最後部分或散見於文中每頁下方(一般稱為註腳)的書目 性參考資料。[4] 一篇文獻之所以被另一篇文獻引用是因為被引用文獻提供了相關 資訊,例如:找出更寬廣的研究內涵、描述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或提供支持的數據 或討論。假設站在「所有引用都均等」的立場而言,一篇文獻被引用的次數反應 其被後來研究使用的多少,被引用越多,表示貢獻的資訊越多,影響力量越大;

反之,衰退的引用次數顯示出文獻被引用的驅動力減弱,文獻內容逐漸老化而 不被使用。[5] 然而,以引用文獻做為評估工具的作法卻受到攻擊,原因無他,因 為:沒有人可以真正知道作者為何引用。[6] 引文分析的有效性受到許多因素的影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2000),頁1。

[2]  余寶琳,〈多個偉大社會、一個渺小世界:高等教育界中的人文〉,《人文 學簡訊》,12:2

(2011),頁150-159。

[3]  陳光華、陳雅琦,〈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資料庫之建置〉。《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7:1

(2001),頁51-77。

[4]  Meng Xiong Liu,“A Study of Citing Motivation of Chinese Scientist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1(1993), pp.13-23.

[5]  蔡明月,《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3),頁291-292。

[6]  Linda C. Smith,“Citation Analysis,"Library Trends 30:1(1981), p. 84.

(3)

響導致批評不斷,其根本問題來自於引用行為的不確定性。設若文獻被引用比沒 有被引用較具品質,則引用文獻分析可說是研究文獻的品質。量化研究方法對於 已經形成的結果能夠以具體客觀的方式加以定量描述,但對於形成的原因卻無法 深入透視。因此,在了解引用數據的使用之前,應該對於引用類型與引用行為有 充分的認識。

雖然在二十世紀初醫學領域即有關於IMRAD (Introduct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 Results, and Discussion)格式的倡議,但直至1970年代才被廣泛的接 受,並且影響力擴及其他領域。該研究結果顯示,在1935年時,並無任何文獻採 用IMRAD的架構,1950年時,則約有10%的IMRAD形式論文,1970年時則成長 到有超過80%的期刊論文使用此架構。[7] 由此可見,期刊論文的出版已普遍採用 IMRAD格式,亦即:緒論、方法和材料、結果和討論。IMRAD制式化的結構與 簡單明瞭的邏輯,為作者提供了整理及撰寫稿件時可以遵循的方向,也成為期刊 編輯、審查委員和讀者在閱讀文獻時的簡易指南,目前幾乎已成為全球研究性期 刊要求的標準格式。[8]

鑑於期刊文獻於學術傳播的重要性,本研究以國內人文學期刊論文為研究 對象,應用書目計量學與引用文獻分析的方法,探討並比較人文學各學科引用文 獻的性質與類型。本研究各學科除了對應引用文獻在文本中出現的位置加以探討 外,更進一步分析內容註與註中註的分布,有關內容註與註中註之定義與說明參 見第四節第(六)小節。本研究探討之具體問題如下:

(一)人文學期刊論文引用文獻之語言與資料類型為何?

(二)人文學期刊論文引用文獻之年代與半衰期為何?

(三)引用文獻類型與其在文章中的引用位置為何?

(四)內容註與註中註之引用情形為何?

(五)各學科之引用文獻的同質性與差異性為何?

經由本研究結果,預期可增進對引用文獻本質的認識,並期望為未來相關實 證研究提供參考。此外,在比較國內外期刊引文格式與排版規範上提出建議,以

[7]  L. B. Sollaci and M. G. Pereira,“The 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IMRAD) Structure: A Fifty-Year Survey,"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Association 92:3(2004), pp.364-367.

[8]  吳美錚、徐雅各,〈如何撰寫英文期刊或研討會論文摘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

所電子報49期》,2011。上網日期:2011.11.28。網址:http://www.tfrin.gov.tw/friweb/frienews/

enews0049/p1.html。

(4)

做為國內期刊出版國際化的參考。

    二、    文獻探討

引用文獻一直被認為是學術性文章中極重要的一部分,自從1927年葛羅斯

(P.L.K. Gross) 和葛羅斯 (E. M. Gross) 利用正文之後的參考書目進行計算與 分析,並提出以引用次數作為評估期刊重要性的參考,找出化學領域中的頂尖期 刊開始[9],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引用文獻分析法已成為一種廣為應用的重要研究 方法。鑒於引用文獻的重要性,本研究將針對人文學探討引用文獻在文章中的關 聯性,並了解人文學文獻之之引用特性。

國外有不少關於引用文獻與被引用文獻出現在引用文獻中的位置之研究。

福斯(H. Voos) 與達蓋夫 (K. S. Dagaev) 以1970年出版的被引用最多的30篇 文章中選擇前二篇與後二篇,至於樣本的選取則未加以說明。其中前二篇為生 物學方面的文獻,後二篇一為醫學文獻,一為物理學文獻。以此四篇文獻作為 研究對象,利用《科學引用文獻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 檢 索1970至1973年間的引用文獻並檢查被引用文獻出現在引用文獻中的位置。

其研究結果顯示文章在出版之後二至三年被引用最多,大多被引用在引用文 獻的緒論(introduction)部分,其次是結論部份。唯物理學文章,被引用次多 的出現在方法論。[10] 培瑞茲(B. C. Peritz) 採用了《美國社會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美國傳染病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美國教育研究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人口統計學》(Demography)、《圖書館研究》(Library Research)等五種期刊刊載之論文為樣本,分析引用文獻類型,為了對引用文獻 分類的實用性加以驗証,培瑞茲進一步以《人口統計學》期刊之論文聘請文章作 者與學科專家,針對引用文獻類別在文章中的位置加以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 引用文獻的類別與其出現在論文中的位置有強烈的關連。在383個引用文獻中,

167個引用文獻被引用在論文之緒論的部份。引用次多的類別是研究方法,同樣 地,亦多出現在文章的方法論部份,至於爭辯或比較性質的引用文獻則多在文獻

[9]  P. L. K. Gross and E. M. Gross,“College Libraries and Chemical Education,"Science 66(1927), pp.385-389.

[10] H. Voos, and K. S. Dagaev,“Are All Citation Equal? Or, Did We op cit Your Idem?"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6(1976), pp.19-21.

(5)

的結論與討論的部份。總之,引用文獻類別與其在論文中之出現位置的一致性達 72%。[11]

柏坦 (S. Bertram) 的研究以參考文獻在原始文獻中出現的位置為研究重 點,該研究指出科學期刊的引用文獻與被引用文獻之間與文章位置有顯著關係,

作者將引用程度分為整篇文章、部分段落,以及文字三種,再把文章的位置區分 為題名與導論、結果與討論、實驗。結果顯示在題名與導論的部分傾向引用整篇 文章,結果與討論較長引用文章的部分段落,而實驗則傾向引用文字。[12] 邦齊

(S. Bonzi) 與史奈德 (H. W. Snyder) 的研究也與引用文獻出現在文本中的位置 相關,他們將文章的結構區分為導論、背景描述、方法論、實驗、結果、討論、

註腳 (footnote)、其他等八個位置,分別比較化學、地質學、經濟學、社會學四 個領域的差異。[13]

佛羅斯特 (C. O. Frost) 以線上公共目錄為主題進行引用類型研究,其藉由 分析被引用文獻的正文內容以決定被引用文獻如何被引用。引用類型計有:1.對 圖書館或資訊系統的計畫或實作的描述;2.看法、意見或模式的敘述;3.事實資訊 的陳述;4.研究的方法、發現或結果的報告;5.進一步研究的建議或討論。佛羅 斯特發現,引用最多的是研究方法與結果,其次是意見、看法或建議。較少引用 的是屬於事實性的資訊及圖書館系統或作業的描述。[14] 柏德 (J. M. Budd) 使用 1981年出版的國際書目工具所收錄與美國文學相關之書目為依據,以引用文獻法 探討美國文學研究者的文獻引用特性,結果發現引用圖書的比率高於期刊,引用 英文文獻的比率高達99.5%。[15] 高夫曼 (J.W. Goffman) 透過引用文獻分析法,

探討人文學文獻的使用特性,並與科學領域文獻的使用特性加以比較。其研究結 果顯示,人文學研究者引用文獻的主題較為廣泛、語文種類較多、涵蓋的時間較

[11] B. C. Peritz,“A Classification of Citation Role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Related Fields,"

Scientometrics 5(1983), pp.303-312.

[12] S. Bertra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Document Citation Location and Citation Level,"(Ph.D.

dis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1970)

[13] S. Bonzi and H. W. Snyder,“Patterns of Self Citation across Fields of Inquiry,"The 53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Toronto, Canada, 1990.11.4-8)

[14] C.O. Frost,“The Literature of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s, 1980-85:an Analysis of Citation Patterns,"Library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ervices 33:4(1989), pp.344-357.

[15] J.M. Budd,“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Materials Used by American Literature Scholars: A Citation Studies,"(Ph.D. dis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NC, 1985)

(6)

長且資料類型較為複雜、引用圖書的比率也較高。[16] 羅威 (M. S. Lowe) 分析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在1950、1970、1990及2002年出版的文獻,取得包括 引用文獻總數、年代、語言、類型及作者數在內的基本量化數據,結果發現歷史 學者最常引用的文獻類型為圖書(57%),其次是期刊(25%),而引用年代上 最常引用近十年的文獻(35%),其次是近二十年的文獻(55%)。[17] 阿恰柏德

(E. Archambault) 和維諾拉迦內 (E. Vignola Gagné) 研究發現人文學書目分析 所需的大量數據和理論發展都較自然科學緩慢,由於時間和引文的不足使分析更

加困難。[18] 尼維爾( J. E. Knievel) 與 凱爾西 ( C. Kellsey) 分析9,131個參考書

目,從八個人文學門期刊中選定2002年出版的所有卷期進行分析,八個學門包括 藝術、經典,歷史,語言學,文學,音樂,哲學和宗教。該研究發現人文學門之 引用模式有很大的差異。在文學領域中英語參考文獻占全部的72.3%、德語和法語 分別為11.4%和5.35%、西班牙語和義大利文為1%以下,其他語言占9.8%。該研 究亦確認在大部分人文領域中,雖然有些領域引用專書頻率比預期中來得低,專 書仍然為最主要的引用文獻來源。[19] 海爾威斯特( B. Hellqvist) 提出二個重要發 現:1.公正的分析必須配合大範圍領域的引文分析和非學術的資源;2參考文獻的 概念在人文學中被質疑。[20]

近十年來,國內有關人文學引用文獻之實證研究,主要偏重在引用文獻之 資料類型分布、引用格式、學科自我引用等現象,且大多數都是針對一個學科或 某特定類型之文獻加以分析。至於,探討其在文章中的引用位置之研究則幾乎未 見。

崔燕慧針對臺灣地區出版的83種文史哲期刊,選定1990年到1994年間所刊

[16] J.W. Goffman,“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a Selected Literature Dealing with the Humanities from the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Ph.D. diss.,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leveland, Ohio, 1985)

[17] M.S. Lowe,“Reference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Collection Building 22(2003), pp.13-20.

[18] E. Archambault and E. Vignola Gagné,“The Use ofBbibliometric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Science-Metrix,"Final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SSHRCC) (2004).

[19] Jennifer E. Knievel and C. Kellsey,“Citation Analysis for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ight Humanities Fields,"Library Quarterly 75:2(2005), pp.142–168.

[20] Björn Hellqvist,“Referencing in the Humaniti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itation Analysi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2(2010), pp.310-318.

(7)

載的學術論文5,955篇做抽樣調查,分析其中346篇樣本期刊論文的15,261筆引用 文獻。其分析結果顯示,文史哲研究者大量使用專書,也高度引用古籍;期刊的 使用相較於專書與古籍的使用比率較低。大量使用本國語文文獻;英、日文文獻 是主要使用的外國文獻。文史哲研究者所使用的文獻資料出版年代分布長遠,古 今文獻都會使用到。引用文獻所屬的學科領域乃文史哲學科為主,顯示人文學科 自我引用比率偏高,引用其他學科文獻的情況並不普遍。[21] 黃慕萱從臺灣學者 引文角度看歷史學期刊及學者之評鑑,提出下列四點建議:1.歷史學門的期刊引 用文獻以中文及圖書為主,且多引用民國前成書的古籍;2.臺灣期刊與大陸期刊 影響力相當,引文分析可作為國內歷史學期刊評鑑的參考;3.《期刊引用報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 歷史學期刊之影響係數排名不能代表其在 臺灣歷史學界的影響力;4.期刊引文分析可作為評鑑臺灣歷史學者學術表現的項

目。[22] 陳光華透過引用文獻的分析,探討1996年到2006年出版的中國文學與外國

文學的44種,共計607本期刊,4,168篇期刊論文,分析臺灣的文學研究特性與引 用特性,並探討學科自引的現象與文獻老化的現象,作為先前文學研究領域研究 者質性探討的補充與參考。[23] 蔡明月與李旻嬑針對國內社會科學各學科為「臺灣 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Taiwan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TSSCI) 資料庫收 錄且是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評比各學門排名第一的期刊,其2010年所出 版的研究性文章為樣本,探討其引用文獻之資料類型、語言、年代與引用文獻在 文章中的位置加以比較,最後針對研究結果進行各學科的綜合歸納。[24]

由上述內容可見,人文學的引用文獻研究產出不豐,且多半是針對人文學某 個特定學科進行引文分析,較少完整的以各學科為研究對象去分析歸納與比較。

因此,本研究欲透過引用文獻分析法來歸類人文學引用文獻之引用類型,並進一 步透過引用文獻與其在本文中的位置加以分析,進而了解其中之相關性。

[21] 崔燕慧,〈臺灣地區文史哲研究者文獻使用特性調查分析〉,《國家圖書館館刊》,2

(1997),頁43-67。

[22] 黃慕萱,〈從臺灣學者引文角度看歷史學期刊及學者之評鑑〉,《圖書資訊學刊》,6:1/2

(2008),頁1-27。

[23] 陳光華,〈臺灣地區文學研究之引用分析〉,《圖書資訊學刊》,7:1/2(2009),頁1-36。

[24] 蔡明月、李旻嬑,〈臺灣社會科學引用文獻分析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0:3

(2013),頁293-318。

(8)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利用引用文獻分析法的統計方法,分析國內人文學各學科頂尖期 刊2011年所出版的研究性文章,探討其引用文獻之資料類型、語文、引用資料年 代與引用半衰期。此外,針對各學科引用文獻在文章中的位置,例如:緒論、研 究方法、結果、討論等加以比較,並進一步分析內容註與註中註的分布。最後針 對研究結果進行各學科的綜合歸納。

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於2002年開始陸續針對國內各人文學學科的專 業期刊進行評比,本研究依據國科會人文處評比研究結果,從中選取各學門排名 在前之期刊,並與「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 (Taiwan Humanity Citation Index, THCI Core) 資料庫交互對照,最後文、史、哲和語言學四門學科,每學科各選取 二種頂尖期刊。藝術學門由於期刊評比類型因素,選取最重要之三種期刊。總計 選取11種頂尖期刊為研究對象,此11種期刊與文章篇數分別為文學:《中國文哲 研究集刊》6篇與《臺大中文學報》19篇;歷史學:《新史學》15篇與《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6篇;哲學:《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8篇與《臺大文史 哲學報》14篇;語言學:《英語教學》15篇與《同心圓:語言學研究》12篇;藝 術:《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1篇、《民俗曲藝》24篇與《設計學報》

20篇。針對以上各種期刊,進行立意抽樣法選取各學科2011年出版,共160篇文 章,並至電子期刊資料庫下載(或影印紙本期刊)每篇文章的全文與參考書目,

作為各學科引用文獻的分析依據。下載的引文資料利用Excel試算表軟體加以處 理,自行建置書目資料庫。最後,針對引用文獻資料類型、語文、年代、引用半 衰期、引用位置、內容註與註中註等要項,歸納出研究結果。

四、     研究結果

本研究完成人文學五門學科引用文獻特性分析,茲針對引用文獻資料類型、

語文、年代、引用半衰期、引用位置、內容註與註中註等要項,敘述如下。

(一)人文學引用文獻資料類型

人文學各學科(語言學除外)引用資料類型以圖書與期刊論文兩者為主(如 表一所示),占全部引用資源高達87.6%,文學與哲學引用圖書之比率甚至高達 82%,高出期刊論文70%以上,引用期刊文獻為11%。文學與哲學引用資料類型之

(9)

分布較相似,合計圖書與期刊之引用達93%,其次引用較多者為會議論文。文學 博碩士論文的引用高於哲學。歷史學引用期刊的比率雖然低於藝術和語言學,但 高於文學和哲學。檢視原始資料,發現歷史學門在引用期刊文獻時,常是為了反 駁或贊同期刊論文的見解或是為了引用所需的附註或史料資訊。此外,歷史學在 報紙和檔案之參考比率較其他學科高出許多,表示歷史學者重視資料原件與完整 史料的引用。

相對其他四門學科,語言學參考文獻類型差異最小,引用期刊多於圖書,

突顯語言學科重視具時效性之相關研究成果。語言學在博碩士論文與會議論文 的引用比率較高,顯示其引用他人完整的研究成果或新的研究來支持或提升自 身研究。藝術學門雖亦以圖書為首要,期刊為次要之引用來源,然二者的差異

(30%)未若文史哲三學科顯著。此外,其他之引用資料類型分布亦較其他學科 多元且平均。再者,較多的網路資源引用,亦為藝術異於其他學門的引用資料類 型。

表一:人文學引用文獻資料類型之分布

學科

資料類型

文學 歷史學 哲學 藝術 語言學 總計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圖書 1,102 83 1,392 65.7 824 81.6 1,785 58.7 456 36.6 5,559 63.6 期刊論文 148 11.1 355 16.8 114 11.3 840 27.6 643 51.6 2,100 24

博碩士論文 41 3.1 15 0.7 11 1.1 132 4.3 59 4.7 258 2.9

會議論文 31 2.3 27 1.3 33 3.3 106 3.5 58 4.7 255 2.9

檔案 0 0 164 7.7 7 0.7 30 1 2 0.2 203 2.3

報紙 2 0.2 131 6.2 14 1.4 29 1 0 0 176 2

網路資源 1 0.1 22 1 6 0.6 84 2.8 25 2 138 1.6

研究報告 3 0.2 8 0.4 0 0 17 0.6 4 0.3 32 0.4

其他 0 0 5 0.2 1 0.1 20 0.7 0 0 26 0.3

總計 1,328 100.0 2,119 100.0 1,010 100.0 3,043 100.0 1,247 100.0 8,747 100.0

綜上所述,臺灣人文學各學科引用資料以圖書為主,占總數的64%,期刊比 率24%次之,接續依次為:碩博士論文與會議論文各占3%、檔案2.3%、報紙2%,

網路資源1.6%、研究報告0.4%與其他(包含未出版文獻、手冊等)0.3%。此研究 結果顯示人文學以圖書為首要引用資源,其進行之研究與圖書文獻的連結性強,

在研究中多引用經典與專著,或支持或批判或單純引用其敘述。

(10)

(二) 人文學引用文獻語文分布

表二顯示,除了語言學,人文學各學科主要引用中文之參考文獻,引用的 比率皆在50%以上,其中文學最高為89%,其他學科介於54%-63%。語言學93%以 上的參考文獻都是英文,對於中文和其他語言的參考比率偏低。藝術學門引用英 文文獻(36%)亦高於其他人文學科。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文學,其他學門中文 以外語言的引用也占一定比率,顯示人文學對於國外研究與文獻亦相當重視。外 文文獻中以英文與日文為主。哲學學者對日文文獻的引用與英文相近。歷史學者 對英文與日文的引用分別是23%與13%。英日文之外,歷史、哲學與藝術對法文文 獻的引用亦占4%-5%。

表二:人文學引用文獻語文之分布

語文 學科

中文 英文 日文 法文 其他 總計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文學 1,187 89.4 105 7.9 9 0.7 1 0.1 26 2.0 1,328 15.2 歷史學 1,240 58.5 496 23.4 281 13.3 92 4.3 10 0.5 2,119 24.2 哲學 635 62.9 134 13.3 103 10.2 55 5.4 83 8.2 1,010 11.5 藝術 1,637 53.8 1,105 36.3 142 4.7 134 4.4 25 0.8 3,043 34.8

語言學 67 5.4 1,163 93.3 0 0.0 0 0.0 17 1.4 1,247 14.3

總計 4,766 54.5 3,003 34.3 535 6.1 282 3.2 161 1.8 8,747 100.0

(三) 人文學引用文獻年代與半衰期分布

表三與表四顯示人文學各學科引用參考文獻之年代分布及其引用半衰期。

所謂引用半衰期是指:從最近一年算起,一期刊引用其他期刊次數達到全部引 用次數的50%時,所需之時間。以表四文學為例,可明顯看出50%的比率是介 於17(48.7%)與18(50.4%)年之間。引用資料自2011年算起至1995年,共計 17年,一般認為文章出版當年即計算為一年。由線性內插可得其半衰期為17+

(50-48.7/50.4-48.7) = 17+0.8=17.8年。文學引用半衰期為17.8年,表示其引用文 獻半數以上在出版後之17.8年之內。引用半衰期之長短,反應引用資料的新舊。引 用半衰期長顯示引用資料老舊,反之,則表示引用資料較新穎。茲分述各學科其 分布情況如下。

由表三可見,文學引用文獻數量最多的年代為2006、2008和2009年,各為 48、50和48筆,占3.7%、3.8%和3.7%。出版三至七年內的文獻被引用最多。其他 各年呈現較為平緩的走勢,顯示1980-2011年這三十年之間每年的引用文獻數量

(11)

都差不多,大約是30筆左右,多則50筆,但在1990年和1982年落入低點(14筆,

1.1%)。文學最早的引用文獻出現於1643年。如表四所示,有50%的引用文獻於 1994年後出版,換言之,引用文獻之中50%已有18年的歷史。出版18年之文學文 獻即可滿足50%以上的研究需求,若要滿足70%以上的研究需求,則需回溯至28年 以前的相關文獻。文學引用半衰期為17.8年。

歷史學引用文獻在2008年出現一次高峰(67筆,3.4%),至1997年達到學科 內引用數量最多,共計69筆,占3.5%,之後下降至3%內。隔了19年後於1983年又 出現第三次引用高峰值,共45筆,占3.4%。歷史學引用文獻最早出現於1481年,

為本研究引用文獻最古老年代。歷史學文獻引用半衰期為24.1年,是五門學科中最 長的,顯示其引用年代十分久遠,回溯30年以前的相關文獻只能滿足60%以上的 研究需求。

哲學對於近五年出版的文獻引用較少,第一波高峰年代為2004年(4%),

中間的年代引用文獻數量稍稍下降,直至2000年出現47筆,占4.7%的另一高峰,

1983年又再度攀升至最高點,51筆引用文獻(5.1%)。整體而言,歷年引用文獻 的數量,除了高峰年代外,皆大致保持在2%的比率。哲學引用文獻半衰期為17.7 年,與文學相似,哲學引用文獻之中50%已有18年的歷史。對於哲學相關研究者 而言,回溯至30年前的文獻可以滿足近80%研究需求,哲學研究者引用文獻時效 與文學相近,比較史學則來得新穎。

藝術學門引用文獻數量最多者為2008年,共計176筆,占5.8%,接下來六年至 2001年為止,都是維持小幅度的升降,所占比率都在3%以上,顯示藝術學門在十 年內的資料較常被引用。依年代累積百分比來看,回溯至30年前的文獻可以滿足 80%以上研究需求。藝術學文獻引用半衰期為12.6年。

表三:人文學引用文獻年代之分布

學科 年代

文學 歷史學 哲學 藝術學 語言學 總計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2011 10 0.8 14 0.7 4 0.4 35 1.2 8 0.6 71 0.8

2010 29 2.2 35 1.8 21 2.1 118 3.9 32 2.6 235 2.7

2009 48 3.7 40 2.0 24 2.4 129 4.3 49 3.9 290 3.4

2008 50 3.8 67 3.4 25 2.5 176 5.8 69 5.5 387 4.5

2007 43 3.3 36 1.8 25 2.5 148 4.9 72 5.8 324 3.8

2006 48 3.7 58 2.9 38 3.8 110 3.6 72 5.8 326 3.8

2005 46 3.5 62 3.1 33 3.3 150 5.0 71 5.7 362 4.2

(12)

學科 年代

文學 歷史學 哲學 藝術學 語言學 總計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2003 43 3.3 49 2.5 29 2.9 158 5.2 66 5.3 345 4.0

2002 34 2.6 40 2.0 29 2.9 108 3.6 58 4.7 269 3.1

2001 42 3.2 42 2.1 26 2.6 108 3.6 59 4.7 277 3.2

2000 33 2.5 29 1.5 47 4.7 93 3.1 53 4.3 255 3.0

1999 42 3.2 41 2.1 23 2.3 82 2.7 42 3.4 230 2.7

1998 35 2.7 30 1.5 26 2.6 75 2.5 45 3.6 211 2.5

1997 36 2.7 69 3.5 21 2.1 83 2.7 50 4.0 259 3.0

1996 29 2.2 42 2.1 34 3.4 73 2.4 40 3.2 218 2.5

1995 36 2.7 47 2.4 30 3.0 68 2.2 41 3.3 222 2.6

1994 23 1.8 26 1.3 35 3.5 57 1.9 25 2.0 166 1.9

1993 26 2.0 34 1.7 16 1.6 57 1.9 29 2.3 162 1.9

1992 24 1.8 33 1.7 19 1.9 61 2.0 27 2.2 164 1.9

1991 31 2.4 41 2.1 22 2.2 37 1.2 25 2.0 156 1.8

1990 14 1.1 31 1.6 20 2.0 50 1.7 20 1.6 135 1.6

1989 34 2.6 38 1.9 16 1.6 39 1.3 27 2.2 154 1.8

1988 24 1.8 36 1.8 21 2.1 40 1.3 17 1.4 138 1.6

1987 30 2.3 32 1.6 13 1.3 41 1.4 17 1.4 133 1.6

1986 45 3.4 37 1.9 38 3.8 58 1.9 20 1.6 198 2.3

1985 20 1.5 43 2.2 16 1.6 44 1.5 13 1.0 136 1.6

1984 17 1.3 24 1.2 34 3.4 33 1.1 13 1.0 121 1.4

1983 29 2.2 66 3.3 51 5.1 51 1.7 16 1.3 213 2.5

1982 14 1.1 19 1.0 8 0.8 30 1.0 10 0.8 81 0.9

1981 20 1.5 13 0.7 9 0.9 18 0.6 16 1.3 76 0.9

1980以前 322 24.6 762 38.3 206 20.6 562 18.6 88 7.1 1,940 22.6

總計 1,313 100 1,989 100 999 100 3,024 100 1,246 100 8,569 100.0

語言學的引用年代高峰為2005至2008年間,引用都在5%以上,換言之,最常 被引用的是出版四至六年內的文獻。該學科近年文獻之引用比率較集中也較其他 學科高,顯示其較常引用新文獻。1995年前出版的文獻使用較少,只要回溯至17 年前的文獻,就能滿足70%語言學學者的研究需求。引用文獻中有50%已有11年歷 史,語言學文獻引用半衰期為11.2年,是所有人文學科中最短的。比起其他學科最 早引用年代都在1643年以前,語言學引用的最早年代是1912年,顯示語言學較不

(13)

引用較久遠的文獻。

表四:人文學引用文獻累積百分比與半衰期之分布

年齡 年代 文學 歷史學 哲學 藝術 語言學

1 2011 0.8% 0.7% 0.4% 1.2% 0.6%

2 2010 3.0% 2.5% 2.5% 5.1% 3.2%

3 2009 6.6% 4.5% 4.9% 9.3% 7.1%

4 2008 10.5% 7.8% 7.4% 15.1% 12.7%

5 2007 13.7% 9.7% 9.9% 20.0% 18.5%

6 2006 17.4% 12.6% 13.7% 23.7% 24.2%

7 2005 20.9% 15.7% 17.0% 28.6% 29.9%

8 2004 23.5% 18.4% 21.0% 33.0% 34.4%

9 2003 26.8% 20.8% 23.9% 38.2% 39.7%

10 2002 29.4% 22.8% 26.8% 41.8% 44.4%

11 2001 32.6% 24.9% 29.4% 45.4% 49.1%

12 2000 35.1% 26.4% 34.1% 48.4% 53.4%

13 1999 38.3% 28.5% 36.4% 51.2% 56.7%

14 1998 41.0% 30.0% 39.0% 53.6% 60.4%

15 1997 43.7% 33.4% 41.1% 56.4% 64.4%

16 1996 45.9% 35.5% 44.5% 58.8% 67.6%

17 1995 48.7% 37.9% 47.5% 61.0% 70.9%

18 1994 50.4% 39.2% 51.1% 62.9% 72.9%

19 1993 52.4% 40.9% 52.7% 64.8% 75.2%

20 1992 54.2% 42.6% 54.6% 66.8% 77.4%

21 1991 56.6% 44.6% 56.8% 68.1% 79.4%

22 1990 57.7% 46.2% 58.8% 69.7% 81.0%

23 1989 60.3% 48.1% 60.4% 71.0% 83.1%

24 1988 62.1% 49.9% 62.5% 72.3% 84.5%

25 1987 64.4% 51.5% 63.8% 73.7% 85.9%

26 1986 67.8% 53.4% 67.6% 75.6% 87.5%

27 1985 69.3% 55.6% 69.2% 77.1% 88.5%

28 1984 70.6% 56.8% 72.6% 78.1% 89.6%

29 1983 72.8% 60.1% 77.7% 79.8% 90.9%

30 1982 73.9% 61.0% 78.5% 80.8% 91.7%

31 1981 75.4% 61.7% 79.4% 81.4% 92.9%

32 1980以前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半衰期

(年) 17.8 24.1 17.7 12.6 11.2

(14)

綜上所述,文學、歷史和哲學三個學門引用文獻年代的分布有著相似的特 性,在1981年至2011年三十年內,此三個學門的引用文獻數量分布比較分散,且 沒有明顯的下降趨勢。1981年前才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呈現年代越久遠,引用資 料數量越少的情勢。相較之下,藝術和語言學門的引用文獻分布就比較集中,出 版13年內的相關文獻被引用的情形很普遍,越古老的文獻則較少使用。

整體而言,人文學引用文獻分布年代比較長,三十年的區間還無法看到全部 學科整體引用的下降趨勢,顯示人文學文獻被引用之年代十分久遠,平均引用半 衰期為16.8年,因此至少回溯至17年前的文獻才可滿足50%以上研究需求。然而各 學科引用文獻新舊,仍有差異存在,例如:歷史學的引用半衰期為藝術與語言學 的二倍。因此,滿足研究需求所需回溯相關文獻的年代,仍須視各學科引用半衰 期而定。

(四) 人文學期刊論文結構分析

臺灣人文學五學科期刊刊登之文獻,主要可分為論述型與結構型二大類。所 謂結構型文獻是指具IMRAD 格式之文獻,亦即:緒論(包含緒論與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結果、討論(結論與建議)。論述型文章分為緒論(緒論)、本文、

結論三部分,本文內會有不只一項的標題,全依研究者需求自行訂定。本研究 分析臺灣人文學五門學科於2011年出版的學術性文章,以了解各學科期刊論文型 態,選取符合論述型與結構型的文獻共146篇加以整理(詳見表五)。

本研究文學學門期刊選定樣本為《臺大中文學報》和《中國文哲研究集 刊》,二者皆為半年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11年出版6篇論文,皆列入本研 究樣本。《臺大中文學報》2011年共出版19篇學術性文章,其中一篇為結構型、

一篇不符合學術性文獻不列入研究範圍。由表五可見,文學學門的研究以論述型 中文文獻為主,其比率高達95.8%。顯示文學研究者對於文章撰寫多採用論述的方 式詮釋,偏重針對文獻典籍或研究議題的整理、描述與批判,很少針對研究方法 做討論。

歷史學門的《新史學》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皆是一年出版四 期,本研究選擇此兩種期刊2011年出版的學術性文章進行分析,前者為15篇,後 者16篇,共分析31篇論文,如表五所示。31篇皆為中文論述型文獻,由此可知歷 史學研究仍以中文發表為主,格式完全依循研究者思辨模式,不採結構型的架構 撰寫。

哲學學門選擇半年刊的《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8篇與《臺大文史哲學報》

(15)

12篇為分析對象,其中《臺大文史哲學報》2011年出版14篇學術性文章,因其 中有兩篇論文未能歸類,故刪除不予討論。由表五可知,哲學和歷史學文獻架構 相似,研究者都是選擇論述型作為文章撰寫的模式,也多使用中文來發表研究成 果。

藝術學門選擇了三種期刊,分別為半年刊的《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 刊》11篇、季刊的《民俗曲藝》24篇與《設計學報》20篇,排除9篇缺乏標題無法 歸納格式與介紹性質的文章後,可以從表五看出此學門期刊論文結構與前三個學 門較不相同,然而,還是以中文論述型文獻為主,占52.2%。至於將文章分為緒 論、研究方法、結果和討論四部份的結構型文獻雖然占37%,但17篇中有16篇都 出自《設計學報》,顯示《設計學報》和其他兩種期刊在文獻結構上有明顯的不 同,突顯出藝術學門在研究上的多元特性。

本研究以《英語教學》15篇與《同心圓:語言學研究》10篇為語言學的樣本 期刊,這兩種期刊都是季刊,於2011年出版了15篇和12篇論文,在進行歸類時排 除掉兩篇不屬於學術性文章。表五的數據顯示,語言學以結構型文獻為主,高達 96%的文章都是結構型,只有一篇論述型英文文獻。英文寫作的比率(76%)高 於中文。由此可見語言學的學術性文章多採用IMRAD的標準格式,寫作重視統一 的規範。

表五:人文學期刊論文結構之分布

學科

論述型 結構型

中文 英文 中文 英文 中文 英文 總計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文學 23 95.8 0 0.0 1 4.2 0 0.0 24 16.4

歷史學 31 100 0 0.0 0 0.0 0 0.0 31 21.2

哲學 20 100 0 0.0 0 0.0 0 0.0 20 13.7

藝術 24 52.2 5 10.9 17 37.0 0 0.0 46 31.5

語言學 0 0.0 1 4.0 5 20.0 19 76.0 25 17.1

總計 98 67.1 6 4.1 23 15.8 19 13.0 146 100.0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人文學領域以中文論述型文獻為主,文學、歷史和 哲學之文章結構十分相似,多以論述型架構撰寫,較不重視文章的結構化,期刊 出版單位對於投稿文章的格式亦無明確的規範。語言學文獻的結構化比率高於其 他學科甚多,顯示語言學的寫作架構與研究方式有著一定程度的規範,此作法可

(16)

加快出版速度亦可促進研究成果迅速傳播。然而,臺灣人文學門只有語言學與部 分藝術學門的期刊對文章結構格式有所要求,其他學門研究者多以自己的思維架 構,自由表述撰寫期刊論文。

(五) 人文學引用文獻位置分析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各學科文章中各位置的引用文獻數量,進而了解人文學的 學術引用情況。茲詳述各學科分析結果如下。

本研究針對人文學五門學科146篇文章進行引文分析,總共取得14,018筆引用 參考文獻,以了解每個學科的引文數量與引用位置分布,希冀觀察出人文學科的 引用狀況與學術特性。論述型文獻分為緒論、本文與結論三部分。結構型文獻以 緒論、研究方法、結果、討論(結論與建議)四部份為架構。

由表六可見,文史哲三學科引用頻率最高的位置都是在本文的部分,各占 全部引用文獻的85%以上。哲學在緒論與結論兩個部分的引用數量多於文學和歷 史。藝術學門引用文獻較為分散,緒論的引用數量多於文史哲三學科,顯示藝術 學門引用較多有關研究背景與研究對象的文獻,探討或引述他人對研究動機的界 定與辯證等。至於在結論方面,文學、歷史和哲學三個學科都偏重簡單的下總 結,不太會再引用其他文獻來輔助結論的說明,所以在結論部分的引用比率都偏 低。

表六:人文學論述型文章引用文獻位置之分布

學科 導論 本文 結論 總計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文學 267 9.37 2,493 87.50 89 3.12 2,849 25.2

歷史 423 9.57 3,834 86.72 164 3.71 4,421 39.2

哲學 129 10.55 1,042 85.20 52 4.25 1,223 10.8

藝術 447 16.01 2,213 79.26 132 4.73 2,792 24.7

總計 1,266 11.22 9,582 84.91 437 3.87 11,285 100.0

綜觀而言,文學、歷史、哲學三個人文學科論述型文獻引用參考文獻的狀況 十分相似,其引用文獻位置的比率也很相近。藝術學門緒論的引用數量多於文史 哲三學科。以論述型架構寫作的四學科在結論引用的比率都很低,顯示在人文學 門中論述型文獻的結論通常都為總結性的闡述,不太引用他人意見。

結構型文獻能夠清晰明確的表達文獻內容,讓複雜的研究敘述一目了然,對 於文章的審查者與閱讀者而言都非常清楚。再者,結構型文獻一般均有規範寫作

(17)

格式,提供作者遵循,對於文獻的使用與學術交流而言都是一大利器,同時也大 大提高文獻的能見度,讓學術研究能夠迅速的流通。自臺灣目前語言學頂尖期刊 與藝術學門的《設計學報》對於文獻結構格式的嚴謹要求,可知語言學與部分藝 術學門的研究出版已趨漸成熟。

從引用位置的引用文獻比率可看出此學科領域的研究狀況與研究特性。表 七顯示,語言學引用文獻位置比藝術學門《設計學報》分散。藝術學門《設計學 報》緒論的引用率(76%)高於語言學的61%,顯示藝術《設計學報》比語言學 重視在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中大量引用他人相關文獻來支持自己的研究。語言學 研究方法的引用(17%)高於藝術《設計學報》的9%,可能因為語言學研究方法 較常借用他人的模式、設計、操作程序等。結果與討論是引用最少文獻的位置,

二者引用參考文獻分別為9.3%與9.7%。討論部分的引用多於結果,顯示此二學科 重視研究結果之後的討論,著重針對結果作評述,研究者偏重探討自身研究的未 來發展或者強調研究的重要性。

表七:人文學(語言學、藝術學科)結構型文章引用文獻位置之分布

引用位置 學科

導論 研究方法 結果 討論 總計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語言學 1137 61.4 320 17.3 195 10.5 200 10.8 1852 67.8

藝術

(設計學

報) 673 76.4 83 9.4 60 6.8 65 7.4 881 32.2

總計 1810 66.2 403 14.8 255 9.3 265 9.7 2733 100.0

(六) 內容註與註中註引用情形分析

本研究於研究過程中發現,國內人文學文獻有不少針對正文內容加以註解的 形式(以下稱為內容註)。再且,內容註中也常有再引用他人文獻的現象,因而 產生註中註的情況,註中註的現象對於引文分析或建置引文索引資料庫而言是一 大挑戰。

以下舉例說明內容註與註中註及其在文獻中的呈現方式。再者,解釋內容註 的引註內容,並闡述註中註的引用情形與作者的撰寫狀況,最後針對本研究的127 篇有效文獻進行內容註與註中註的分析,以了解人文學各學科對於註中註的引註 情形,進而提供後續引文分析研究之參考。

作者在撰寫期刊論文時,可能由於篇幅的關係,或者礙於文章需要一氣呵

(18)

成,或者需要為文章進行輔助的解釋時,有些資料就會被作者以註解的方式加入 其內容,通常於內文中欲補充的段落句後標示阿拉伯數字於右上角,而在當頁的 內容下方或者整篇文章的最後進行註釋的說明,此稱為內容註。內容註通常對於 本文來說只是補充說明的資料,與本文的關係不大,主要功能是提供閱讀者延 伸閱讀之參考,藉以增加文獻的嚴謹與可信度,其形式可分成AP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ublication Manual)格式與芝加哥(Chicago Manual of Style)格式,APA格式註於當頁的內容下方,芝加哥格式則是註於文章末端。以 下進一步針對內容註引述範例說明之。

1. 內容註

內容註通常為內文的延伸性資料或補助內文的說明,單純的內容註為文字上 的補充說明,其中不再引用他人文獻,例如:

以上為內文的內容,其中可見作者只寫出「進化策」 (原文明顯遺漏「略」

字),之後於句尾插入一上標的阿拉伯數字1,而於頁面下方(如圖1所示)再詳 細針對「進化策略」做說明,讓讀者加以參照,以便進一步了解其意義。由圖1可 見註釋與參考文獻之差異。

圖一: 內容註範例

資料來源: 李亞傑、何明泉,「商品意象設計指標權重之研究」,設計學報第16卷第1期

(2011):1-59頁。

(19)

2. 註中註

上述的內容註方式為單純的內容註,即只以文字加以敘述補充資料。然而,

有時作者對於內容註還會引用他人文獻,此稱為註中註。註中註也是引用文獻的 一種,雖然是在註釋中引用,但作者依舊會將註中註也列入參考文獻中。有時作 者於註釋中的引用並不會只有一個,甚至一個註釋會包含多個註中註(如圖2所 示),此為引文分析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方向,以下列出註中註的表現方式:

圖二: 註中註範例

資料來源: 劉瓊云,「人、天、魔—《女仙外史》中的歷史缺憾與「她」界想像」,中 國文哲研究集刊,38期(2011年):44。

由上述的例子可看出,於本文內已有唐賽兒叛亂之事與靖難史事的說明,而 註釋中對於唐賽兒的形象又再多加以敘述,並引用了他人的文獻,此巫仁恕的文 獻引用即為註中註。

由表八可見,人文學對於內容註的引用現象十分普遍,占85.5%,以下針對 各個學科進行個別與綜合說明。內容註的現象在文學、歷史和哲學都十分常見,

占各學科篇數的100%,亦即每篇文章都有使用內容註的現象。其次為藝術,占 86.2%。而語言學對內容註的使用頻率偏低,只有41.7%的文獻使用內容註。

這部百回小說對「靖難」改寫最劇處,在於捏合《明實錄》中記載永樂 十八年 (1420)「妖婦」唐賽兒叛亂之事和「靖難」史事,一變史上的 叛亂妖婦而 為天界嫦娥轉世下凡,率領維護建文聲討燕王的義師,對抗 燕王政權二十年,與永樂朝相始終4

(20)

表八:人文學內容註篇數之分布

內容註分析 學科

總篇數 有內容註

數量 百分比

文學 23 23 100.00

歷史學 31 31 100.00

哲學 20 20 100.00

藝術 29 25 86.21

語言學 24 10 41.67

總計 127 109 85.53

由於語言學論述型文獻數量較少,故以結構型文獻進行分析其內容註與註中 註,相關數據列於表十並加以討論。

表九顯示文學、歷史、哲學與藝術四門人文學科內容註與註中註之分布情 形。自表九可知,歷史學門內容註與註中註所占比率是四學門中最高的,內容註 占36%,註中註占42%。其次為文學,二種註釋均占31%。再次分別為哲學註中 註16%,藝術學門內容註22%。文學與歷史內容註的分布十分相似,最常使用內 容註的位置為本文部分(文學86.7%、歷史86.6%),其次為緒論(文學9.9%、歷 史9.2%),最後才是結論(文學3.4%,歷史4.3%)。然而,註中註的使用則有差 異,歷史學門在緒論(18.1%)與結論(7.1%)註中註數量落差較大,文學則較 接近 (11%與9%)。文學在本文使用註中註(79%)則又多於歷史的75%。

哲學和藝術緒論部分內容註分布相近,二者均是16%。結論的內容註哲學多 出藝術8.4%。相對的,藝術學門本文的內容註(78%)高於哲學的70%。哲學與 藝術二學門,本文的內容註都少於文學與歷史。四學門中以哲學的本文內容註最 少(70%)。

註 中 註 出 現 在 本 文 最 多 的 是 文 學 (79%),其次是藝術(76%)與歷史

(75%)。哲學註中註出現在本文所占比率)70%)是四學門中最低。反之,緒 論的註中註則以哲學為最多(28%),其次依序為歷史(18%)、藝術(16%)與 文學(12%)。至於結論出現註中註,則以文學為最多(9%),其次分別是藝術

(8%)與歷史(7%)。反之,哲學僅占2%,明顯少許多。藝術類的註中註在緒 論和結論的數量差異就明顯比哲學來得小。顯示哲學在撰寫結論時比較少使用到 註中註,而藝術在結論時較少產生內容註。

綜觀而言,不論內容註或註中註,四學門都是以出現在本文中為主。藝術是 在緒論使用內容註最多的學科。緒論使用註中註最多的則是哲學。內容註出現在

(21)

結論最多的學科為哲學,最少的是文學。相對而言,哲學是結論的註中註最少的 學科,文學則是最多的學科。

表九:人文學各學科內容註與註中註位置與百分比之分布

學科

導論 本文 結論 總計

內容註 註中註 內容註 註中註 內容註 註中註 內容註 註中註 次數 百分

次數 百分

次數 百分

次數 百分

次數 百分

次數 百分

次數 百分

次數 百分 文學 38 9.9 19 11.6 332 86.7 130 79.3 13 3.4 15 9.2 383 30.5 164 30.5 歷史 41 9.2 41 18.1 387 86.6 169 74.8 19 4.3 16 7.1 447 35.7 226 42.0 哲學 24 15.6 24 27.9 108 70.1 60 69.8 22 14.3 2 2.3 154 12.3 86 15.9 藝術 44 16.3 10 16.1 210 77.8 47 75.8 16 5.9 5 8.1 270 21.5 62 11.5 總計 147 11.7 94 17.5 1037 82.7 406 75.5 70 5.6 38 7.1 1254 100 538 100

語言學期刊論文多屬於具IMRAD格式之結構型文獻,在探討其內容註與註中 註出現位置時,則依緒論、研究方法、結果與討論加以探討。如表十所示,語言 學內容註現象出現在緒論部分最多,占48.6%。其次為研究方法,占22.9%。結果 和結論部分各為17.1%和11.4%。語言學期刊論文僅有九個註中註,其分佈以緒論 最多(四次)、結果三次、研究方法二次,結論的部分則沒有產生註中註。

表十:語言學內容註與註中註之分布

引用位置 內容註 註中註

數量 百分比 數量 百分比

緒論 17 48.57% 4 44.44%

研究方法 8 22.86% 2 22.22%

結果 6 17.14% 3 33.33%

討論 4 11.43% 0 0.00%

總計 35 100.0% 9 100.0%

整體而言,人文學的內容註與註中註情形在文獻中產生之比率為12.8%(總 參考文獻數量為14,018,含1,836筆內容註與註中註),對於引文分析研究者或引 文索引資料庫建置者而言,深具重要性。本研究分析結果,足供未來相關研究參 考。

五、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探討國內人文學五門學科引用文獻特性,茲針對引用文獻資料類型、

語文、年代、引用位置以及內容註與註中註之引用情形的研究結果,綜合歸納其

(22)

結論如下。

(一) 人文學引用資料類型以圖書為主,語言學引用資料類型分布異於其他四學科 人文學各學科引用資料以圖書為主,占總數的64%,文學與哲學引用圖書高 達82%。此研究結果顯示人文學以圖書為首要引用資源,其進行之研究與圖 書文獻的連結性強,在研究中也多引用經典與專著,或支持或批判或單純引用其 敘述。

期刊比率以24%次之。文學、哲學與藝術對碩博士論文與會議論文有較高的 引用比率,顯示這三個學科重視引用資料的完整性及新穎性;歷史學對於檔案與 報紙有較高的引用率,顯示歷史學對於一手史料的重視。語言學引用文獻特性和 其他學科迥異,最大差異在於其期刊論文之引用比率高於圖書,顯示語言學的研 究較多為以理論為基礎加以設計實驗的實證研究,因此,較偏好引用新穎具時效 性的期刊文獻。

(二)人文學引用文獻語文以中文為主,語言學之引用文獻以英文為多

除了語言學,人文學各領域主要引用文獻的語文為中文(54.5%)。語言學 93.3%以上的引用參考文獻是英文,對於中文和其他語言的引用比率偏低。人文 學門引用外文文獻以英文與日文為主,歷史與哲學對日文文獻的引用達10%。歷 史、哲學與藝術對法文的引用亦有5%左右。

(三)人文學引用文獻年代分布長遠,半衰期平均為16.8年

人文學的引用文獻分布年代區間比較長,平均半衰期為16.8年,歷史學門 長達24.1年。文學、歷史和哲學三個學門在引用文獻年代的分布相似,近三十年 內,引用數量分布比較分散,且沒有明顯的下降趨勢。相較之下,藝術和語言學 門的引用文獻年代分布比較集中,出版13年內的相關文獻較常被引用。

(四)文史哲藝術四門人文學科以論述型文獻為主,語言學以結構型文獻為主 人文學期刊論文以論述為主要寫作形式,文學、歷史和哲學文章結構十分相 似,多為自由表現作者思維的批判論述。語言學多為具IMRAD格式的結構化論 文,顯示其研究方法與寫作架構有統一規範,可茲作者遵循,對促進文獻的使用 與學術交流相當有助益。

(五)人文學論述型文章的引用文獻以本文部分最多,結論最少;結構型文章之 引用文獻則是緒論部分最多,研究方法次之人文學門論述型文章使用引文的狀況 十分相似,引用文獻多出現在本文的位置,其引用位置的分布比率相近。結論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hen making life plans, we need to know ourselves very well (Self-awareness) and master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ways to pursue further studies, the trend of the

•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香港建築信息模擬學會. •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3: Calculated ratio of dynamic structure factor S(k, ω) to static structure factor S(k) for "-Ge at T = 1250K for several values of k,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ω, calculated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language skills,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the sea).. The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the sea).. The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 Indicate the type and format of information included in the message body. „ Content-Length: the length of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