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耳根「聞性」談「妙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耳根「聞性」談「妙心」 "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345-3 從耳根「聞性」談「妙心」--張湘娥

1

從耳根「聞性」談「妙心」

張湘娥

住持禪光師父宣佈從今年二月 廿五日開始,每月法會以後,在我 們法光寺的禪苑,由我宗謙,與大 家一起來學習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 修行的法門。因為這個因緣,又正 巧今天是慶祝觀世音菩薩的聖誕法 會,我就利用今天的時間以「從耳 根聞性談妙心」的主題,和大家分 享。這主題與二年前我報告過的「走 入禪宗十牛圖的世界」 一樣,不是 用我們分别的意識心聽,是用一念 心聽,聽就是聽,看就是看,誰在 聽?只管聽,聽久了,能聽的聞性,

就會融合妙心了。

你在講什麽呢?請大家當下聽 自己內心的聲音,説「你在講什麼 呢?」大家都知道電氣有電流,空 氣中有氣流、水有水流、身體內也 有波動的氣流,身體的氣通,氣順,

就不會堵塞。一旦流動有障礙就會 斷電、會斷水、身體就會酸痛,有 流動的作用,就會發出能量。我們 的心同樣,也有心流,妙心的心流,

有清淨光明的作用,若是我們生起 妄念,我們的妙心就轉成妄心;妄 心一起,將煩惱抓得緊緊地,我們 的耳根聞性就受阻礙,聽什麽就分 别什麽,將身心綁得緊緊地,所以 身心都感覺很累。如果不想累,身 體就要放鬆,心也要放鬆,身心都 要放鬆。現在我們就親自用眼根來 體驗,看一場見性的心流,也由耳 根來體驗一場聞性的心流吧!

《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向 佛陀報告:「記得在無數恆河沙劫 前,有一位觀世音佛,我在古佛前 發菩提心,古佛敎我由聞思修入三 摩地。」

觀世音菩薩在觀音佛前開始發 一念清淨心,由這最初一念開始的 覺悟,他迴光返照來認識本來覺性 的妙心。觀世音菩薩如何由耳根下 手呢?又如何學習聽聞的智慧?如 何入定慧三昩的正定呢?以下我簡 單來說明。

觀世音菩薩如何由耳根的聞性 修行圓通?

我們平常以耳根聽聲,心就習 慣跑出去攀緣外面的聲音,被别人 無意中的一句話中傷或是稱讚,就 有時候生氣、有時候歡喜。我們習 慣 跟 著我 們的 意識 之流, 漂 來盪 去,被煩惱纏缚,如繩子打結,解 不開,掉入生死之流。觀世音菩薩 利用耳根,將習慣向外放逸的心收 回,向內用心聽,入聞性之流,以 最初始覺的妙智來觀照聞性,也就 是說不聽外面的聲音,只聽能聽的 聞性,就是生出始覺來照本覺,得 到解脱。眾生入業識之流,生死不 斷 ; 觀世 音菩 薩呢 ? 祂入 聞 性之 流,所以自由自在,稱呼為觀自在 菩薩。他自利以後,再從妙心起妙 用,所以有聞聲救苦的妙力,稱為 觀世音菩薩。

為什麼我們「入意識之流」就 起煩惱呢?

因為以我為主的「能」,就有

「所」──我的對象。「能」是能聽 的我、能看的我。「所」是所聽到的 聲音,所看到的人、事、物。我們 會起妄想執著,就是有能、有所的 關係。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 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 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修耳根圓 通就是從本體上用功,要一層一層 地 破 五 蘊 , 解 許 多 層 次 的 對 象

「所」。

只要對象「所」一出現,有了 所見、所聞、所知,就不能「照見」, 而只能「想」而已。想就有對待,

心就不能再照了。我們身心五蘊的 和合積聚,才有我們身心的活動。

因為我們執取這個五取蘊,就是我 們的「識」執著我們身體和物質;

「識」執著自己的感受;「識」執著 所想的事情;「識」又執著我們的意 願志向。這就是佛經說的「四識住」

的意識之流,就是説意識執著住在 這四個地方,能執著的是「意識」。 所執著的對象是「色、受、想、行」。 因為執著,我們就陷入意識之流。

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深入法性 之流,以般若妙智返照妙心,所以

(2)

345-3 從耳根「聞性」談「妙心」--張湘娥

2 不 執 著住 在五 蘊, 能照見 五 蘊皆 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 觸境,就動心;一根動,六根就互 相 影 響牽 連, 造成 我們身 心 不舒 服。不舒服,看到什麼、聽到什麼,

就想說幾句。各位大德應該很多人 聽過《六祖壇經》的一個故事,六 祖 惠 能大 師 , 有一 天看見 兩 位和 尚,為了在空中飄動的旗幡爭論,

一位和尚說:「是旗幡在動。」另一 位說:「是風在動。」惠能大師說:

「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幡動,是你 們的心在動。」我們本覺的妙心在 如如不動中,有作用、有功能,六 根對六塵生起六識,有見聞覺知的 功能;眼根有看見的功能。如果看 就是看、聽就是聽,就不會起煩惱,

與人爭論。這故事重點告訴我們,

吾人的眼根看到旗幡在空中受風吹 在飄動,但是我們習慣起生滅的意 識心,面對境界就有意見,所以才 有風動、還是旗幡在動的爭論。

為什麼「入法性之流」就解脱?

「入法性之流」就是入聞的本 體。「入法性流」以後, 聞性如是,

遍滿一切,非內非外非中間,這時 候 所 聞的 任何 聲音 ,就慢 慢 消失 了,對象就沒有,就 是同入聞性。

我們的心流沒阻礙,才能發出光明 的妙用,就是《金剛經》説:「…

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

法生心 」。「不住」就是說不執著、

不抓取。 「不住聲生心」,聽就是 聽,像電流、水流、氣流的流動沒 阻礙,才能有妙用。譬如在「大悲 心會」,維那敲大磬,大家聽到,

就是大家耳根的聞性作用。聲音過 去了,沒有聲音,耳根的聞性,還 是聽到沒聲音的作用。所以有聲、

無聲,聞性都存在。有人在客廳看 電視時,聽到車聲、音樂聲、人說 話的聲音,非常大聲清楚。但是一 旦專心看書,或是寫文章,漸漸聽 不到電視的聲音,因為心進入了文 字,文字進入了心,文字和心互相 融合,就沒聽到外面的聲音。可能 也 有 人看 過得 到 奧 斯卡最 佳 影片 奬,真人實事改編的一部電影,名 為「美麗的心靈」。這部電影演一 位美國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一生 卓越的才華,以及與心魔决鬥的故 事,而獲得 1994 年諾貝爾經濟學 獎。但是他不幸罹患精神分裂症,

時常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影像、聽到 别 人 沒聽 到的 聲音 , 住院 吃 藥治

療,並未好轉。最後解决的方法就 是 面 對幻 境, 看到 腦海中 出 現的 人、聽到的聲音不理會、不拒絶、

不排除,於是就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禪宗祖師説:「千年暗室,一 燈即破。」就是說一間千年黑暗的 房間,突然間一開燈,整個房間忽 然就亮起來。說到這裡,就想到令 人尊敬的夢參老和尚,他去年一百 零三歲,在山西省五台山圓寂。他 一生前後親近過講法、持戒、参禪 的四位高僧:倓虛、慈舟、虛雲、

弘一大師。夢參長老在廿六歲時,

前往西藏學法。他一生為了求法,

經歷許多苦難,在三十五歲時,蒙 冤入獄,被關了三十三年。出獄後,

他還是堅持說法利生。一直到去年 十一月廿七日下午,在院子走了一 圈就說:「行了,圓滿了,圓滿了,

任務完成了!」回到屋內以後,就 坐化圓寂了。夢參長老說:如果真 要修行,就修一個「觀」。他說:

「觀一光驅除千年暗」,他説:「我 們把這個『光』修到開悟了,就成 就了。」所以長老說「觀一光」,

就是觀照妙心清淨光明,也就是入 法性之流,我們就解脱了。

如學禪師敎導「只管」,走出

「我」舒適的境地

我深深地感覺:在生活中過得 平靜安定的日子時,覺得自己似乎 修得很好;一旦遇到逆境,就很不 舒服。譬如子孫對我們說話沒大沒 小,或是家人身體不好,就會擾亂 我們的心。順境時一家人很快樂,

遇到要與親人分别時,習慣在一起 的內心,就因放不下而感覺不安恐 怖 。 法 光 寺 開 山 祖 師 ─ ─ 如 學 禪 師,常常提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

「只管」,如果面對境界被打擾時,

常常練習「只管」,聽就是聽,不用 意 識 心在 聽, 就不 會生出 討 厭的 心;「只管」做,不是用意識心在做,

就不怕事情麻煩。同時也要時常練 習在歡喜的境界中:「只管」看,就 不是用意識心在看。有我,就有歡 喜、不歡喜的人和事情。「只管」, 心就不受迷惑。

一般人一直在尋找一個安穩的 地方。在舒適安逸的地方住久了,

我們的心有所歸屬,要離開就感覺 不安。有人請教一位智者,「什麽地 方最安全?」智者回答説:「沒有安 全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一般人都想要抓取、想要躲避、想

(3)

345-3 從耳根「聞性」談「妙心」--張湘娥

3 要有所歸屬,心就永遠不安。住「只 管」住,住是作用,沒有那裡安全 和不安全的問題,我們的意識心生 起妄想,才會感覺不安,聽禪師教 導「只管」不起妄想,心自然就安,

則到處都是安全的地方。

放鬆、放鬆、再放鬆

入佛門真正想要修行的人,面 對周圍環境,會懂得隨時返回來看 自己內心的活動,自己内心情緒的 起起落落,也都看得非常清楚;但 是,修行人還是會遇到有想不開的 時候,雖然自己知道,心就是放不 下,身體不能放鬆,也就笑不出來。

放鬆大家都知道,但是走入了我的

「意識之流」是無法放鬆的;放鬆 才能「入法性之流」。

舉一個例子:記得二年前回台 灣,在電視上,看到西藏第十七世 大寶法王噶瑪巴在歐洲演講,有人 請教他有關白教最高深的「大手印」

之修行方法。法王說:「太簡單了,

但是我説出來,大家做不到」。法王 説:「就是放鬆、放鬆、再放鬆」。 又一例,我在二年前與一位來自不 丹 的 喇嘛 尼瑪 堪布 學習紅 教 最高

「大圓滿」的修行方法。這位上師 教導也是强調放鬆。

觀音菩薩耳根圓通學習的過程 也是一切了不可得,必須破除、放 掉所有我執、法執,放掉所有修行 過程的方法、境界、二元的我能、

我所。放鬆、放鬆、再放鬆,身心 才能自由自在。

什麼是妙心呢?

根據《解深密經》説:阿賴耶 識的「心」是指最深層的潛意識。

原始佛法解釋心是五蘊的識蘊中最 微妙心的層面,稱「有分心」、或「清 淨光明心」,也是大乘佛法所說的

「如來藏」。我們剎那心識未生起前 的心,是最微細的清淨光明心。當 修行時覺察到連續不斷的意識流,

其實只是幻覺。若能察覺前念與後 念兩個剎那心識中間的空隙時,當 下 就 體悟 到本 心無 限廣大 , 沒有 能、所,就是心的「本來面目」。

交光真鑑大師在《楞嚴正脈疏》

中說:「捨識用根」。我們的意識和 六根是同時作用,那麽如何使用六 根,不動到意識呢?「捨識用根」

的意思是因為大多數的人用意識心 修行較難成就,大師教我們不跟隨 意 識 心去 分别 ,用 六根的 根 性來 聽、來見,用耳根聞性來聽,聽就

是聽、不是打妄想聽、不是思考其 中的意思來聽,聽就是聽。觀音菩 薩從耳根聽外面的海潮音、進一步 到耳根向內聽聞性的作用。這方法 也可以顯妙眼、妙音、妙手。

有人天生眼力好,看書、看電 視,可以一目十行。雖然看得遠、

看 得 快, 但是 常常 看到别 人 在看 她、跟蹤她。好眼力不會用,看外 面,把外境的影相留在腦海中,不 但擾亂自己,又擾亂家庭,太可惜。

不用眼根見性,用意識心起妄想,

就無法發揮妙眼的作用。

有些人的手非常巧,又喜歡幫 助人。譬如别人的雨傘、電風扇、

脚踏車壞了,他會幫忙修理;盆栽 快凋謝了,他都會用心幫忙培養。

有人對電腦很內行,别人遇到運作 的問題,他會很熱心地幫忙解决。

就像在座的有些人到處替人服務,

作素菜、種菜、作糕餅與人結緣。

《楞嚴經》中提到:眾生妙心 比喻四種古樂器,琴、瑟、箜篌、

琵琶,妙智比喩是妙指。眾生雖有妙 明真心、妙音真性,若無妙指,則不能 發出妙音,不能合於真理。由妙指來 撥彈四樂,就發出妙音,妙音比喻 如來藏,具有不可思議的妙用。眾生 心起塵勞妄念,失去妙用。觀音菩 薩發出妙音、清淨的梵音,以及海 潮音可以說法不待時。我們大家來 學 習 觀世 音菩 薩在 古佛前 發 菩提 心,由妙心起妙智,再由妙智返聞 照妙心,雙運融入定慧均等的正定 三昩,再發出妙用,以觀世音菩薩 耳根圓通成就佛道。

七言八句結偈:

觀音菩薩妙耳門 妙智反聞照妙心 照破五蘊解能所 覺妄心出意識流 不住聲生心放鬆 修三昧入聞性流 妙心妙音起妙用 耳根圓通成佛道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密法就是心續。何謂心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夠正念連續,心不散亂。我們心

魔賽克有點類似我們這邊的百貨公司,我們去日本的時候剛好是快到萬聖節的時

上述五個例子也說明了一個 重點─ 眼耳鼻舌身心諸識的作 意心所起不起作用,至少有兩個 重要的變數,一個是我們當時的 心識狀態,一個是境相的麤顯或

拿出一支支蠟燭,並 把它們點起來。這時 房間裏就像有無數的 星星包圍着我們,漂 亮極了。我們就在這

我低着頭做算術習題,心裏卻翻騰得厲害,耳朵裏只聽見永瑛洗衣

我低着頭做算術習題,心裏卻翻騰得厲害,耳朵裏只聽見永瑛洗衣

另外, 以後我們要談的 decomposition theorem, 都是將一個 vector space 拆解成一些 subspaces 的 internal direct sum, 我們不會再去談 external direct sum,

他有時又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 來吸引我們的注意,經常把我們逗 得大笑。媽媽對我說:「我們以後多 點來探望小表弟,好嗎?」我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