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們要找出所要遮的對 象,也就是認為有一個自性我存在的觀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我們要找出所要遮的對 象,也就是認為有一個自性我存在的觀念"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二○○一年三月六至八日講於中廣音樂廳 中觀入門(四)

顙東仁波切◎講述 鄭振煌◎口譯 謝雅玲◎整理

如何證成「人無我」

我們早上談修空性的要點,是要找出我們所要遮的對象。空性則是我們要證得的 目標,為什麼?因為自我無始以來,在業力的影響制約之下,時常在心中生起,

「我」在業力的影響之下,就以為是自性有的、是獨立有的、堅實有的,是離開 其他因緣而獨立存在的,我們就把對我的認知投射出去。我們要找出所要遮的對 象,也就是認為有一個自性我存在的觀念。這是早上所講的摘要。

這些問題如果不用經典名相來說,而用日常用語,所謂我執是自我心理的投射,

就是不管我們在身、語、意任何情況之下,心裡總是有二元的思想、相對的概念,

有一個造作者,一個堅實獨立、自性有的,在造身、口、意三業,有一個我在聽,

在說話,在吃東西,那個我是那麼牢不可破,已經成為我們心裡認知的一部分。

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我們對於這個我執著得多麼深。

如果能認清堅實、獨立、自性有的我的確存在,想要去除我執就不是困難的事情。

因為當我們知道有一個牢不可破的我執,此時破除我執,已達一半的工夫了。我 們再繼續從各個角度去追尋探討,我們所執著的那個我,到底存在於哪裡?到底 它是如何呈現的呢?結果就能發現,那個我,並不是真實存在。

在中觀的各宗派裡,自續派、應成派,對於人無我都有很詳細的解析,用各種辯 證法來證成人無我。這些辯證法非常複雜,無法一一介紹,所以,僅舉三個例子:

由龍樹菩薩和他的弟子所發展出來的三種辯證法來證成人無我。佛教的辯證法若 用日常用語來表達,會顯得非常枯燥,若對佛教因明學沒有研究,也無法了解這 些方法。雖然如此,我們也不能簡化,若過於簡化,也不能使我們了解中觀是什 麼?所以,現在既不要講得太複雜,也不能太簡單,還是以中道進行吧!

我上面說過要列舉三個例子證成人無我,一例是七相證理,這是月稱菩薩所發展 出來的。他用車子的譬喻來辯證,辯證到最後,證明車子不是自性有的。現在已 經知道我們所要遮的對象是車子,因為用車子來比喻補特伽羅,但是車子並不是 外相存在的車子,如摩托車或汽車,它實際存在,但我們並不是要分析那個車子,

而要遮的是那個車子在人們心裡頭所產生的顯像,也就是說那部車在我們心裡所 造成的印象。

前面提過有三個專有名相。一、諦有:就是確實存在。二、自相有:是以自己的 特相存在。三、自性有:本自具有的特性。我不分析這三個名相到底有什麼不同,

我只講自性有這個名相,因為自性有可以等同於自相有與諦有,這三個名詞是同 義詞。現在,所要觀察的是那部車子在我們心裡所產生的顯像(影像),是自性 有?或是非自性有?也就是說:這部車子,我把它看作自性有或非自性有。如果 是自性有,則又是如何自性存在?如何證成心中對車子是自性有的知見是謬誤

(2)

的?

七相證理

我們現在談七相證理的第一個辯證法:不許車異支分。車子與其構成零件是否為 一?答案有二個:(一)是一,(二)不是一。

答案(一):零件有很多,車子卻只有一部。如果車子與零件是一的話,車子是 一部車,那麼零件也應該是一個,顯然這個答案不能成立,因為零件各有不同。

所以不能說車子與它的零件是一。

答案(二):因為車子是一,而零件卻有很多,所以車子與零件不是一的話,每 一個零件本身就是車子了,因為很多的零件,就變成很多的車子。顯然這個答案 也不能成立。換言之:我們把車子和它的零件視為不一,也不能成立,因為有很 多零件就應視為有很多車子。這兩個答案都不能夠成立。

現在,繼續談第二個辯證方法:不許車不異支分。

車子與它的零件不同嗎?如果是不同,那麼我們將車子拆散,把零件拆開,應該 仍舊可以發現車子才對。但事實上,如果將車子分解了,是無法見到車子的。所 以,車不異支分的假設,也不可能成立。

接著來看第三個辯證方法:不許車依支分。

自性有的車子,如果是依於它的零件而有,則車子和零件應該是分開為不同的法

(物件)。好像說:這花放在桌上,花和桌子是不同的物件,兩個是分開獨立,

無相關的。花是放在桌子之上,可以把花移開,也就是說:假如車子是依於它的 零件而存在,則車子與零件是分離的,也可以將它們拆開,把車子的零件拿掉,

而車子依然是車子(獨立的零件)。事實上,車子與零件不是分別獨立存在的物 件,因此第三個辯證法的結論是:車子並不是以自性依它的支分而存在。

第四個辯證法:不許車有支分。

以自性有的車子,是不是以自性來擁有它的零件?換言之!車子之存在,是因為 擁有零件,這有兩個可能性:

第一種擁有的可能性:譬如一個人擁有一匹馬,人和馬是兩個分離獨立存在的實 體。車子和零件的關係,顯然不是一個人擁有一匹馬的關係,因為馬是獨立於人 而存在的,車子卻不能獨立於零件而存在。

第二種擁有的可能性:譬如人擁有兩隻手,手不能離開人而存在,但零件可以離 開車子而存在,雖然車子擁有零件,但車子與零件的關係,卻不是人與兩手的關 係。

結論是:車子不以自性而擁有它的零件。

第五個辯證法是:不許車為支分所依(零件的存在是因為車子的存在)。如果零 件是依自性而存在於車子之中,這部車子就應該是零件的擁有者,也就是說這部 車子是獨立於零件之外,因為零件是依車子而存在,那麼車子與零件是分離的個 體。但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推論不能成立,就是零件不是依於車子而存在的。

第六個辯證法:不許車唯支分之積聚。一般人認為車子是零件的集合體。如果這 個觀念可以成立的話,把車子的零件拆散用袋子裝起來,難道說,集合了這些零

(3)

件而不加以正確組合時,它仍是一部車子?所以,車子並不是零件的積聚。

第七個辯證法:不許車為支分之形。車子是不是因其零件形狀的組合而存在?如 果是,那麼車子的形狀,應該與其零件不一樣;如果不是,這部車子的形狀,怎 麼能夠成立呢?因為零件的形狀也不能存在,可是車子卻明明存在,所以,不能 說車子就是那個零件的形狀而有的。當然,車子就是零件的形狀才是,實際上又 不是如此,因為,車子只有一個形狀。結論:車子並不是它零件的形狀。

大家也許會懷疑,為什麼要用如此複雜的七相辯證法來驗證一切諸法是否以自性 有而存在?原因是:在佛陀及龍樹菩薩時代,以及往後非佛教的宗派思想,甚至 在佛教裡有一些思想,不像中觀宗這樣精密的佛教宗派認為,確實有一些法是自 性有的。在當時的外道,還有佛教本身,有若干宗派認為:法(現象)是自性有 的。他們建立法是自性有的論證,總共有此七種,所以才用這七種論證辯證方法。

檢驗他們的主張之後,發現他們的論證是不能成立的。

因此,以這七種複雜而精密的分析方法,我們用車子和零件之間的關係,所得到 的論證是:「法」不以自性有存在,可是一般人認為「法」是實有的。把它用來 檢驗我們眾生所執著的我(補特伽羅)也是一樣,我們執著有一個我存在,透過 車子與零件的關係,可以檢驗出眾生所執著的我是不存在的,人們所執著的我,

其實不是真實存在,它只不過是五蘊的組合體而已。

現在可以來檢驗看看我們心中,執著的補特伽羅到底在哪裡?我和肉體是一個 嗎?或與肉體是不同的嗎?跟肉體在一起或分開?抑或「我」是在肉體之外?或 在肉體之內?到底我們所執著的我,是存在哪裡?

現在,假定我是存在肉體之上,那麼它和肉體是一?是異?是在肉體之外?在肉 體之內,或與肉體結合在一起?或獨立於這個肉體之外?我們將一一發現,從肉 體是找不到那個我的,人的肉體有那麼多部位,人也會死掉、也會傷殘,卻執著 有一個我。

第二種可能性,我們執著這個我是實有的,我執著的我存在於心嗎?如果是,就 不會說我心裡很恐懼、很悲傷,我心裡在想什麼事;因為當我們說我心裡很恐懼、

很悲傷,我心裡在想什麼事的時候,顯然有一個「能」,有一個「所」,有一個「我」, 以為我的心是在恐懼,是在悲傷等心理反應。

所以,不能說所執著的我是在恐懼,是在心之外。但也不能講,所執著的我是跟 心在一起,或在心之內,因為我們的心,也就是我們的受、想、行、識,一直在 變化。既然心有很多,受、想、行、識也有很多,那麼,我也會有很多。哪一個 才是我呢?可見得「我」也不是依於心而存在。那麼,我們所執著的「我」是在 心之中,或心之外?抑或心之內?結論:我們所認為的我,是非自性存在,無法 證明它是存在的。

問題討論

問:如何應用七種辯證法來檢驗人有輪迴?

答:七種辯證法並不是用來檢驗人是否有輪迴,而是用來檢驗眾生所執著的我是 否存在。不過,這個辯證法也證明人有輪迴,因為人是自性有的話,就不可能有

(4)

輪迴、有轉世的情況。也可以這麼說,人會有生、老、病、死的變化,就可以證 明人不是自性有。如果人是自性有,就不會有這種種生活上的變化,所以,我們 就用這七種辯證法來說明補特伽羅無我。正因為補特伽羅無我,人生才會產生種 種變化。這類問題,在龍樹菩薩時代就已經有了,龍樹菩薩回答別人的提問說,

如果一切萬法不是空性,則生、住、異、滅、生、老、病、死就不可能發生。正 因為一切法皆是空性,一切法都不是自性有,所以才會有種種變化。

問:人確實會感受到情緒的變化,修行者應作如何處理,難道一直觀非自性存在 而無情緒?

答:我們要知道,情緒是因為無明而有的,我們修空性、觀空的目的,就是要去 除我們的無明,如果我們的無明沒有去除掉,要直接去降伏情緒是很困難的。我 們在修空性、在觀空性的時候,一定要普遍的觀,要遍一切處所、遍一切時空的 觀。也就是說,我們觀空性,是要觀一切法皆空性、一切法皆非自性有。我們眾 生的執著非常多,佛陀把它簡化成兩種執著:第一種執著是對「我」的執著,認 為有一個自性有的我。第二種執著是「法」的執著,認為除了我之外,其他萬法 確實是自性有。

我們觀空性,不但要觀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同時還要擴展到一切法都是無我,

一切法皆非自性存在的。我們如果能夠體證到空性,能夠體會到一切法皆是空 性,情緒也是在一切法之中,所以情緒也是空性。觀照空性,可以去除這些情緒 的起伏,情緒是因為無明而來,無明就造成我們對於我的強烈執著,產生種種情 緒。因為對我有強烈的執著,所以會有種種情緒的產生。當我們觀空性的時候,

不只是要觀情緒的空性,而且要觀一切萬法的空性,當我們能夠體證到一切法皆 是空性,情緒自然就可以越來越減少、越來越減弱了。(未完待續)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編輯室 摘要 :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常面臨的一個困境, 就是必須不斷在未知後果的情況下做 決 定, 而後卻要為我們所做的決定付出代價。 從這些情境中, 我們可以抽象出一個稱

則是對象。四念處真正的義涵不是指身受心法而是 Satipathana,也就是念處。sati 是「念」 ,pathana 英文解釋是 build(建立)或是 incline to (傾向於)

這個都是很將來的事情,而現在我們都沒有答案的事情。我們現在必須要做 的也只是說,能不能把這個目前的情況先第一步減緩,

到美國之後前兩年忙於修課,對 HPM 雖開始略有所知,卻無暇顧及它的發展。直到 2000

另外, 以後我們要談的 decomposition theorem, 都是將一個 vector space 拆解成一些 subspaces 的 internal direct sum, 我們不會再去談 external direct sum,

[r]

另一個是將兩個不相關的 topological spaces 合併成一個 topological space, 稱為 disjoint union topology.... 這種方式定義出的 topology 便稱為 X 上的

另外, 以後我們要談的 decomposition theorem, 都是將一個 vector space 拆解成一些 subspaces 的 internal direct sum, 我們不會再去談 external direct sum, 所以我們就不再強調為 inte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