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們的意業造作了很多種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我們的意業造作了很多種子"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二○○二年七月十日講於花蓮力行禪寺 二○○二年大圓滿禪修營講詞(三)

鄭振煌◎講述 陳淑蓉◎整理 觀察意業

意的分析要從受、想、行、識四蘊瞭解,這方面師父開示很多,我就不多講了。

意就是心的作用,當我們一分析就發現所有的心理、心識作用,是無自性、也是 空性、虛妄、幻滅、緣起無自性的。因此發現過去自己的業都是在染污的狀況下,

也就是沒有善用它的功能。我們的意業造作了很多種子。這些種子留在阿賴耶識 裡,形成未來苦的原因。佛法固然說緣起、無常、因果,但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就是我們要瞭解佛法講業感緣起。

佛法為什麼提出業感緣起?目的是要打破常見或斷見,打破外道的邪見,讓每一 個眾生都能夠自覺、自作自受,自己去承擔自己的業。有善業就有善的果報,有 惡業就有惡的果報,有清淨業就有清淨的果報,因為一切都是無常,都是因緣所 生。我們過去雖然造了若干惡業,但是只要現在不加上惡的緣,我們就可以避開 惡的果報,這給我們最大的希望和信心。所以講因果、業果、業感緣起、報應,

絕對是光明面、積極面的。為什麼呢?因為它告訴我們真理:一切業報都是因緣,

「因」要加上和合的「緣」才能夠生出果報。如果只有因,沒有緣,就可以避開 果報。

我們現在覺醒過來,學佛了。知道雖然過去造了惡業的因,但只要此後不加上惡 的緣,惡的因就不會形成惡的果報。因此,我們就避開了業障、苦果。這也就是 說,業是可轉的。什麼叫做定業不可轉?那是指凡夫。你不修行當然隨波逐流,

被波浪所湮滅。但你如果覺醒了,說:「啊!一切不離因果,過去雖然造了苦因,

但現在只要不給它煩惱的緣,就沒有煩惱的果報。」這樣子就避開了。你看多好。

這不是很光明嗎?所以講因果絕對不是宿命論,絕對不是消極、悲觀的。不過此 時我們就得瞭解什麼叫做「業」。業並不是說走路、吃飯、呼吸、說話就是造業,

生、老、病、死、就是造業,以為任何情況都在造業,不是的。業的定義是行動、

行為,但是它有幾個因素才能令業成熟。

一、一定要有動機。如果沒有動機,就不算造業。比如說呼吸不算造業,如果連 呼吸都造業,修行是沒有辦法成就的。因為每一個人都需要呼吸,佛也需要呼吸,

否則怎麼覺悟呢?佛是觀呼吸而覺悟的。但是呼吸也可以造業,比如說看到一隻 蚊子,你就想:這蚊子真可惡,我只要用鼻子把牠吸進來,就可以把牠殺掉,這 就是造業了。你如果只有呼吸沒有動機殺生,即使有細菌、昆蟲跑進來都不算造 業。走路也不會造業,所以萬一我們走路踩死螞蟻,你不要害怕說:糟了!我又 造業了。我們沒有惡的動機,沒有想蘊、識蘊。我們的行為是色蘊,如果沒有牽 扯到識蘊而引起想蘊為基礎的話,它不算是造業。這樣子我們就可以放輕鬆了。

也就是說我們燒開水、煮飯、走路、開山都沒有造業。坐在後面的師父跟隨著院 長來開山,都不會造殺生業,如果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們就沒有修行道場

(2)

了。開山的動機是希望大家有一個修行的地方,希望那些眾生在我們動土之前早 一點離開,不要受到傷害,這是善念的發起。

二、要有造作。在《俱舍論》中稱為思已業。思就是思想,業可分思業和思已業。

思業就是前面所說的動機,即善惡念。思已業是透過動機、識蘊而形成的語言、

行為。所以「業」是思業加上思已業,才算是真正的造業。修行者要怎麼辦?最 好是思業清淨,其次是不造思已業,但大乘佛教主張一有思業就算造業了,所以 必須意(思)業清淨。凡夫無明一起就會和別人爭吵,被蚊子咬就把蚊子拍死。

因為我們正念還不夠,還無法在和別人吵架前深呼吸三次,所以瞋心一起就吵起 來了。

三、對思已業感到滿意,這個時候就真正造業了。你和人家吵架或罵人、拍蚊子 感到很滿意,這時候你就真正造惡業了。這個惡業留下種子在阿賴耶識裡,生生 世世隨逐眾生,就變成俱生的煩惱,這就是俱生的業力,就是種子、習氣、染污。

除非修行,否則這些染污的成分永遠在阿賴耶識裡。在佛教那麼多的派別裡,只 有唯識學提出阿賴耶識的說法。

要瞭解佛教的因果論、三世十二因緣的流轉,以及如何轉凡入聖、轉識成智,一 定要瞭解唯識學的阿賴耶識。諸位朋友!其他宗派沒有提供唯識理論,也沒有提 到阿賴耶識。俱舍宗、成實宗、中觀宗、淨土宗、華嚴宗、天台宗、禪宗、律宗 都沒有提過阿賴耶識,只有唯識學提到。阿賴耶識無形無狀、巨大無比,無始以 來跟著我們在六道輪迴,所有的業力習氣都含藏在裡面,它是人生的根本。這些 因子無始無終,除非我們有一天修行成就了,把阿賴耶識裡的業力清淨了,否則 我們永遠都要受到阿賴耶識裡業力的影響。

當我們分析身、語業之後,就發現了「緣起無自性,生無自性」。那麼,我們就 可以透過身、語的修行,回到我們的佛性、自性之中。我們繼續觀察「意」,也 就是我們的觀念。我們發現有時候我們會有惡的念頭產生,因此就影響到語和 身,讓這兩種業有了染污成分。但是當我們有了自覺以後,就可以專注在這意業 上來修行,因為意業是原動力。我們可以從事有意義的修行。五戒還沒有意業的 修行,十善就有意業的修行了。菩薩戒可分三部份: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 眾生,裡面就有意業的修行。修「定」,完全是意業的修行。修「慧」,在觀的時 候,也完全是意業的修行。我們完全利用意、利用心來修行,把染污的識,轉成 清淨的智慧,轉八識為四智。就這麼一轉,我們就能修行成就。

如何修出離道

我們如何修出離道呢?就是透過分析,觀察苦、煩惱是怎麼一回事?觀察苦、煩 惱的來源,它的因、緣是什麼? 那就是無明,沒有智慧。不能了知存在的自體,

及存在的世間,所以它的因就是「業」,緣就是「無明」。諸位有沒有看到十二因 緣裡面,十二支是什麼?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識就是結生識。為什麼 會有識的產生?為什麼有妄想心、輪迴的執著的心、煩惱的心?就是因為有無 明、有行業。

什麼叫做無明?什麼叫做行?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沒有體證到自性,沒有體證到

(3)

本來面目,也就是意業的觀念不正確,不正見。什麼叫做行?就是我們的語業和 身業。因就是直接的因素,緣就是間接的因素。當然直接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如 果說沒有行,識就不會生起,所以我們這樣就可以放心了。雖然我過去世無明,

但我現在只要把「行」那一支斷掉,就不會輪迴到「識」去。我過去固然無明,

但只要我不「行」,沒有造業,也就不會有業。

我們過去造惡業,已經變成了因,但是現在覺悟,學佛修行以後我們知道因、緣、

果。即使有因,只要沒有緣,種子就永遠不會現行,不會發芽,這樣子就有保障 了。即使過去再糟糕,現在只要廣結善緣,離開惡緣,我的果報就不會都是壞的,

就可以整個扭轉過來。

觀察自己的身、語、意三業,發現身、語、意的過程,也是地、水、火、風、空、

識六大,我們跟一切眾生是相同的,地、水、火、風、空五大跟物質界也是相通 的。大乘佛教把一切的物質世界都當作有佛性,「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就是有 名的典故。因為觀察到惡的身語意業,觀察到自己過去的不清淨,現在開始修行 就要遠離、出離。出離心的意思就是說出離煩惱,離開惡緣。當我們發心要出離 煩惱、痛苦,該怎麼辦呢?過去已經造了惡業,造了苦因,現在不想煩惱痛苦,

要怎麼辦?那就要出離惡緣,出離苦緣,如此就可以消業障,不必受業的惡果苦 果。

要怎樣出離惡緣?諸位朋友!出離惡因,必須靠修行,把內心裡阿賴耶識染污的 習氣洗淨。要清淨心裡的惡因,必須先從惡緣開始修行。也就是要以戒、定、慧 來離開惡緣。「戒」就是遠離惡緣。為什麼要離開惡緣?就是為了避免再受苦報,

讓惡因能夠慢慢凋謝。「定」就是修禪定,讓我們心有所專注,專注在善的對象 上,也就是善緣。善緣就會和過去的善因相結合,產生善的果報。我們不要加進 惡緣,促使過去的惡因、苦因,生成苦、惡的果報。如果再進一步修清淨心,透 過定、慧,透過觀照產生智慧,就會瞭解到世間的真相,這就是出離道的修行。

原則上,所有顯教都是屬於出離道的修行。它以原始佛教四念處為基礎,以四諦 十六行相的觀照為基礎。我們在座有朋友參加佛教四大部派的課程,就知道如何 觀四諦十六行相。我剛剛說了,生起出離心,首先要發起出離煩惱的決心,其次 就是出離惡緣,就可以避開惡的果報。現在廣結善緣,就可以讓過去的善因生起,

再進一步廣結清淨緣,讓過去清淨的因和緣和合,就可以產生清淨的果報,讓我 們開智慧,讓我們認識佛法。

今天早上就介紹出離道。下午再把出離道做總結,介紹轉化的修行方法。記住,

顯教的基本修行方法就是出離道。不管是南傳或原始佛教,講的都是出離道。淨 土宗也是要出離煩惱,出離惡、苦的緣。「轉化道」牽涉到密宗。諸位來這裡的 目的是修大圓滿自解脫法門,大圓滿的說法有很多。來這裡參加過好多次的人,

都聽過我像隻鸚鵡講話,會發現好像鄭某某每年講的都不一樣。在座的朋友有些 在台北每個星期也有修大圓滿法門,也會覺得今天講的不太一樣,這就是要打破 你的分別心、打破你的二元對立,能所雙泯,就是大圓滿自解脫。

什麼叫自解脫

(4)

什麼叫大圓滿自解脫?就是隨波逐流,是什麼樣的因緣,就在什麼因緣裡解脫,

沒有刻意的。出離道的修行是刻意的;轉化道的修行也是刻意的,透過「我要怎 麼出離、我要怎麼轉化」的心情,這就是刻意的。大圓滿則是「這就是如來,這 就是如去,這就是如如。」在這個當下,你就已經圓滿了。你看,這是多麼好的 法門啊!因為今天是初一,師父說要讓大家去體會上大供,十一點鐘就要開始,

所以我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到佛堂那邊,跟隨這裡的出家師父上大供,一切 法門都是大圓滿的修行,只要你不分別,就是大圓滿。如果你有分別,就不是大 圓滿。當下即是,即心即佛,作心作佛,大家休息一下,謝謝,大家有什麼指教?

問題解答

問:參加拜懺,真能消業障嗎?

答:佛教中有懺悔的法門,就是當下可以減少業的力量。雖然沒有辦法完全消掉,

但至少可以消掉一大半以上。你每一次都懺悔,算是很好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應 該要這樣子,能夠知道要懺悔,就會知道要修行。懺悔法門是會有幫助的。

問:無為法是什麼?

答:離開緣起,不依緣起。不依緣起就是大乘佛教所說的自性,那是畢竟的空性,

就是恆常的,不會改變的,就是無為法。

問:佛教的因緣觀和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相同嗎?什麼是「心造萬物」?

答:中觀說,萬法不是自因生、他因生、自他共因生、無因生。佛法說的是「諸 法因緣生」、「眾因緣所生」,和「一生二、二生三」是不一樣的。佛法所說的自 性生萬法,並不是說自性會 produce,製造出萬法來,而是在自性的條件

(condition)下,自性的空間只要有眾因緣,就可以和合成萬法。這就是自性生 一切。你說的「心造萬物」,並不是說我們的心,可以製造麥克風、杯子、房子,

而是牽涉到唯識學所說的見分和相分。我們這裡有小朋友,不懂什麼叫見分和相 分?什麼叫自證分、什麼叫證自證分? 唯識學所說的見分、相分,心造一切,

並不是說心可以創造一切東西,而是說我們的心在領納萬法以後,這些萬法本來 是空性,本來是非恆常存在。因此我們看到東西,聽到聲音,領納了以後在心裡 頭,因為有見分就有相分出現。

什麼叫見分?見分就是我們說的「能」。什麼叫做能?能就是我們的分別心,也 就是我們的概念,過去的生活經驗、教育等所形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念頭,那是 知識的辨別能力。當我們見到一樣東西,我們就會說這是木頭,這是什麼顏色,

我們就產生很多很多的思惟。後面所產生的就是相分,我們之所以會說這個東西 是木頭,那是我們的見分。如果我們的見分不產生,相分也就不會產生,所以我 們說心造萬法,並不是說我們的心可以製造這個木頭。依照科學的講法這是說不 通的。我們對於萬法的認知,是依照自己的見,就是我們過去的成見、偏見,也 就是我們過去以自我為中心,業力習氣所熏染出來的分辨能力。這種分別能力就 是說,我們當下第一個剎那看到、聽到,那時是沒有分別的,只知道有東西、有 聲音存在,緊接著第二個剎那,也就是第二個念頭,就開始分辨我看到麥克風是 黑色、或者這是電扇的聲音,第二個妄想的分別心就出來了,也就是立刻產生了

(5)

見分,緊接著,以後就有相分產生了,也就是說我見到了黑色的麥克風,我聽到 的是電扇的聲音。

「萬法唯心造,三界唯識現」,並不是說我們的心去造萬物,而是說三界萬法對 我們有情生命的個體所呈現的,完全是依照我們的見分而決定的。如果沒有見過 麥克風的人,不會說這是麥克風,天生的盲人也無法分辨顏色,因為沒有見分的 關係。見分不存在,相分也就不會生起。

所以修行佛法就是要打破見分,打破我們的分別心,才有辦法離開煩惱、痛苦。

所以說自性生萬法,並不是佛性生萬法。佛性是畢竟空性,也就是全然的自由度,

代表有什麼因緣就呈現什麼現象。跟一般所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一生 二、二生三」的演變不一樣。那是 Create,是 produce。而佛法所說的是「生無 自性」,也就是說只要有因緣,就會呈現果報。這是兩種不同的意含。

問:如何避免墮落三惡道?

答:你去聽聞法益,去修戒、定、慧就可以避免,如果沒有修行,還是照樣會犯 錯。懺悔法門就是提醒自己做錯了。當然這是比較消極的,積極的就是不要犯錯。

所以什麼叫戒呢?戒有兩種意涵,一個是止持,一個是作持。一般來講,止持就 是「壞的事情不要作」。再進一步,我們要提昇到作持,這樣才能夠越來越往上。

(未完待續)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們總是給自己設限,感嘆我們 做不到,這件事自己不行,那件 自己肯定做不到,人生就在這樣

那個穿藍衣的男孩是 John,那個站在門口的 男孩是 John,但「那個穿藍衣的男孩」≠「那個站在門口的男孩」﹞ ,而兩個關於不同對 象的詞意義必不相同。..

答:我們要知道,情緒是因為無明而有的,我們修空性、觀空的目的,就是要去

答:我們要知道,情緒是因為無明而有的,我們修空性、觀空的目的,就是要去

回想起來,若想把這些點點滴滴都表達出來,可能需要花上很久的時間。從我們陌生尷尬的初

可是一進家門就覺得不對勁。雖然餐桌上已經準備了豐盛的晚餐,但是家 裡的門居然沒鎖,電燈、電視也全都開著,我們一直呼喊著: 「阿公、阿

吃完飯我們就朝下一站出發,那就是六本木中城 MIDTOWN TOWER,那是一個集合了美術

對應於某個自然頻率的振動能量有多少,那麼我們就能加總算出該晶體當時的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