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通識教育本土化與歷史教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通識教育本土化與歷史教學"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戴 寶 村

〦口

通識教 育本土 化與歷史教學

- 、 大學 的 「通識教育 」(GeneralEducatiUn)是要讓 大學生培養在社會 中個 人與 團體生存 發展所須具備 的基本知識與涵養的教育過程

,基

本理念包括促進 個 人與 團體 主體 意識 的覺醒 ,以及完成兩者平衡溝通理性 的建立

,教

育結果是 為適應 及充實民主及 自由社 會的內涵做準備

,教

育理念須融入民主 自由的邏輯 體 系內運作 ,內容著重人人必要的共 同經驗與知識 ,如生存環境 的認識 、歷史 經驗 的覺醒 、理性思考與道德批判能 力 。預期學生在教育過程 中能夠養成理性 評 估 (EvaluateRationally)、正 確 推 理

(ReasUnValidly)、

清 楚 溝 通

(C°lImun㏑ateClcarly)、通盤 了解知識與經驗 (UnderstandSynoptical玎)、

探 究 問題請 求方法 σ

nquireMethU由

callY)等能 力 (李士崇

1995:6)。

因 此通識教育是大學學術專業與職業生涯教育之外非常重要的教養教育 。 歷史學是人文科學 的基礎

,在

各級 中小學校 中歷史一直是必教 的學科

,至

大學階段亦然 ,目前 台灣大多數 大學仍然將歷史作為共同必修課程 。外國之例 如 美國哈佛大學在一九七○年代所規劃的通識教育五類核心課程包括文學與藝 術 、歷史 、社 會與哲學分析 一 科學與數學 、外 國語 言與文化 ;八○年代改成六 個核心的外 國文化 、歷史研究 、文學與藝術 、道德思考 、科學 、社 會分析等 , 歷史始終是重要的課程領域 。本文主 旨是要探討歷史教學在人文通識教育上的 重要性 ,以及在本土化趨勢下歷史教學的發展走 向 。

二 、歷史教學與人文涵養

歷 史是 人類 群體 社 會 由過 去至現 在生 活經驗 之累積與 紀錄

,為

每一 成員所

(2)

歷 文 教 育 第 四期 共創 、共享 、傳承的文化內涵

,歷

史學的研究是 由蒐集考訂排比史料 ,重建歷 史事 實進而問釋 發展過程及其 間因果關係 ,研究的成果可豐富文化的累積

,也

是歷史教育的資源 。歷史教學使受教者知曉人事時地物等歷史知識 ,進而培養 健全的歷史意識 。深入言之 ,歷史教學使受教者產生歷史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 相連貫的感受 ,了解個人並非孤立的個體

,而

是與週遭人群有密切的關聯

,屬

性相近而構 成的 「我群 」與 「他群 」因不同的歷史經驗而有所差別 ,產生民胞 物與生 命共 同的社會參與感 ,歷史具體的或象徵的內容也都能提供社群塑集體 記憶 的基礎 。歷史的學習不只充實了知識內涵

,歷

史意識使人能體悟時間脈絡 的連貫和 己群 之間的有機互動

,形

成價值觀與判斷力 ,決定思想與行動 的取 向 (戴寶村

1993 : l“

) 在 台灣健 全發展的綜合大學都設有歷史系

,培

養專業史學人才 ,人文類 的 院 系也 會 開授和 其本 系相 關 的歷 史課程

,如

政治史 、經 濟史 、社會史 、文學 史 、哲學史 、藝術史等課程 ,另外還有共同必修的歷史課程 ,主要是 「中國通 史 」

(4學

)和

「中國現代史 」

(2學

),直

到一九九三年才修改為 「本 國歷史 」

(4學

),接

著再改為 「歷史 」

(4學

分必修或選修)。長期施行 之 中通 、中現 的歷史教學產生甚多問題 ,就教學 內容而言

,這

兩門課偏重於傳 統 中國政治文化的灌輸 ,和以國民黨為中心之革命歷史的宣揚

,欲

建構 中華民 族 、中華文 化 、中華民國三位一體的國家意識型態 ,忽視 中國歷史空間生態環 境 的認知基礎

,缺

乏 多元的民族互動與文化變容的觀點

,著

重正統主義的朝代 政治分期 ,或以統一論 的歷史宿命論 、循環論觀念論述史事 (鄭欽仁

1992)d

歷史教師 由於個 人專業領域或教學方法 、教學態度等因素

,不

是無法給學生對 中國歷史產生整體 系統的知識 (通貫之史

),就

是只就 自己的專精部分講授 , 未必符合學生 的需求 ,因此針對非歷史系所學生的歷史教學更是一大挑戰 。就 學生 的情況而 言 ,高中文組 背景者

,歷

史在聯考導向下已被 「工具化」

,理

背景者歷史者被 「娛嬉化」 ,進入大學後很難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 ,尤其是歷 史與生活的脫節

,歷

史教育無力展現幫助學生生活與成長的實效 ,未能發揮增 進學生處事應變 以及與 人相處的能力 (唐

1997:3),結

果對歷 史無知或 是無趣

,教

學成效 欠佳

,這

是大多數歷史教師的共 同經驗 。近年來歷史課程的 改革

,使

各 大學 及任教者有極大的發揮空間 ,如何能開創成功的歷史教學

,將

(3)

是 史 學 界共 同努 力的課題 。

三 、本土化動向與歷史教

「本土 」 、 「本土化 」的釋意眾 多

,在

此以 :一個區域或國家的政治 、經 濟 、社會 、文化的發展與 既有的地理風土 、人民 、歷史相依歸調適和諧 的綜合 現象是為本土

,而

其過程與走向是為本土化 。中華民國政府於一九四五年接收 台灣

,一

九四九年因國共 內戰失敗而移治 台灣 ,長期執政的國民黨政府藉座制 性 國家機 制 tRepress∥

eStateApparatus9的

威權體制統治 台灣 ,另以意識型 態 國家機制 σdeUl。gicalStateApparatu§

)改

造 台灣文化

,使

台灣原有的本土 歷史文化 、語 言 、藝術 受到壓抑摧折而漸消失或邊緣化 。 一 九七 ○年代 由於 國府面 臨一連 串的外交挫 敗

,政

權產生 外部 合法性 危 機

,蔣

經 國主政讓部分 台籍人士進入 中央級民代和官僚體 系 ,常被視為政治本 土 化 的初 兆 。文化方面在世界性 的回歸鄉土運動潮流 中

,台

灣亦興 起鄉土 文 學

,本

地的鄉土文物史蹟也給人帶來 「再發現 」的驚奇

;鄉

土的感覺逐漸在醞 釀胎動 。一九七九年的美麗島事件代表國民黨剛性控制的失敗 ,「黨外 」勢力 的崛起也是本土社 會力的表徵 ,一九八六年興起 自本土的民進黨成立

,翌

年解 除長達 三十八 年的戒嚴

,接

著蔣經 國去世

,強

人政治結束

,.九

九一年主要來 自中國的終 身民代去職

,動

員戡亂時期結束

,臨

時條款廢除

,並

進行比較適合 台灣現狀 的憲法修改 ,一九九六年本地出身的李登輝成為首任民選總統 ,台灣 政治民主化的結果 自然導致本土化的走向 。 在文化方面如原住民族 的正名

,可

恢復原有姓氏 ,實行部分母語教學

,以

至設 立原住民委員會 。台灣福佬話

(HUlU9-客

家話

(Hakka9可

自由使用

.不

再被 「污名化 」為 「方言」,台灣文學的研究與創作增加 ,台灣文學系創立 。 本土老畫家的藝術成就重新受到 高度肯定

,音

樂藝術方面除了民粹式的收集搶 救

,也

有創造轉化的趨勢 。台灣史的研究與教學 日益普及,中研院設立 台灣史 研究所 ,中小學增加 台灣史地 、社會的教學 ,台灣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 歷 史往往 成為尋 求答 案 的依據

.本

土歷史文 化已走 出依 附近陲卑微 悲情 的宿 命

,逐

漸形塑其 自主性 、主體性與在地性 。

(4)

歷 文 教 育 第 四期 在此本土 化趨勢下

,作

為人文通識教育主要環節之歷史教學

,應

有新 的觀 點與作法 。就 台灣史教學而言

,在

師資方面應強化專業學養 ,由於 台灣史 已逐 漸 成為 「比較 」被學生接受的一門課 ,師資專業之資應重於為應付學生所需而 任 由非專業者教授之量

,課

程 內容亦須妥善規劃 ,掌握 台灣歷史發展的島國風 土 、南 島語族原住民 、漢人移民社 會 、殖民地歷史 、快速工業化等諸多特質 , 靈 活運 用適宜 的教學 方 式

,使

教 學 內容得以和學生 的生 活世 界產生密切 的聯

,讓

學生不只認識 台灣

,更

能認 同台灣 。 中國史 的教學 由於 台灣與 中國同屬漢字文化圈

,地

緣關係 、歷史發展有密 切關係

,對

於傳統 中國歷史文化有了解學習的需要

,尤

其是要從 台灣觀點去 了 解 、詮釋 中國歷史

,包

括大陸性格 的文化生態 、政治與 國家型態的發展和政治 文 化特質 、民族 之互動與周邊關係 、經濟與社會結構與變遷 、歷史文化意識對 台灣 的影響

,理

性 的研究 、分析 、理解 、批判

,擷

長補短去蕪存精 ,以建立有 台灣主體性 的文 化風格 。至於 中國現代史過去等同於 中國國民黨的黨史

,現

不列 此課程名稱

,但

仍在歷史的課程領域教授 ,問題在於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 共和 國建 國至今

(1998)已

將近 半世紀

,當

代 中國的歷史 既無法定位也從來不 教 ,以前是 「匪情研究 」現在則是所謂的 「大陸研究 」

,歷

史學界居於正統主 義與 比較 接近 當代而 自動迴避

,因

此 中國現 代史不會教 中華人民共和 國的歷 史

,當

然也沒有 「中華人民共和 國史 」的課程 ,學生對當代中國渾然不解

,故

中國史 的教學必須作大幅度的調整 ,以改變學生對傳統 中國的 「誤知 」與對當 代 中國的 「無知 」 。 世界史 的教學方面 ,歷史教學本 身就具有培養世界公民的 目標 ,尤其隨著 全球 化 、資訊 化的時代 已然來臨 ,台灣又是高度 國際化的國家 ,即使非歷史 系 的學生也須要增 強世界史的知識

,除

了教授 歐美核心國家地區的歷史之外

,更

要著重與 台灣歷 史 有相接近 之 國家 的歷史教學

,如

同為海 島國家 的 日本 、英

;有

原 住民族 的 國家如紐 西南

;移

民 國家如澳 洲 、美 國 ;多語群 國家如瑞

;殖

民地經驗 國家如韓 國

;處

境艱危的國家如以色列等

,藉

以收知 己知彼 、 他 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效果 。

(5)

四 、 結

本文敘述歷史教學 的意義與重要性 ,並觀察本土化的走 向

,進

而從主體在 地觀點提 出歷史教學 的若干看法 ,台灣史的教學須要專業師資與 完整的課程規 劃

,使

學生 真正能認識 台灣 、認 同台灣 。中國史的教學則須要有台灣的主體意 識 ,了解傳統 中國文化以及中華人民共和 國的建立發展與現狀

,世

界史的教學 除了重視核 心西洋 國家的歷史文化外 ,也應增加與 台灣歷史性質相近 國家之歷 史文 化的介紹

,培

養現代國民 國家的國民意識

,也

可充實作為世界公民的人文 涵養 。 (本文作者為 國立 中央大學歷史系研 究所副教授)

參考書日

李 士 崇

,1995,<國

立 成功 大學 通識 課程 改進與規 劃 之研 究計 劃 報 告

>,全

國大學通 識教 育 研 討 會論 文 。 唐 弓

,1997,<歷

史 與 生 活 的融 合

:大

學 歷 史 通 識 教 育 的核 心 課 題

>,

《通識教育季刊》

,(4)4:l-1°

鄭欽仁

,1989,《

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

,台

:國

家政策研究

中心 。

戴寶村

,1993,<歷

史教育與國家認同

>,《

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l19147 ,台

:現

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然而另一方面,蒙古人的統治,相對其他文化而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通識課程 課名請勿 重複,例 如:籃球 或台灣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