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兒童情緒調適量表編製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兒童情緒調適量表編製之研究"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櫻芬 博士. 兒童情緒調適量表編製之研究. 研究生:林雅絹 撰. 中華民國. 一○一 年 一 月.

(2) 謝誌 兩年半的日子, 曾經,為了不想面對研究中的卡關,把論文擱在看不見的角落, 曾經,在論文和實習同時受挫下,因為懷疑和不相信自己而哭泣 曾經,面對 meeting 的壓力,向朋友們重覆訴說著心中的焦慮, 曾經,為了讓家人安心,藏住了對未來下一步該怎麼走的徬徨 然而 面對焦躁的心情,我以輕音樂、咖啡來營造讓自己能放鬆的環境, 面對 word 的白色頁面,試著將注意力只放在黑字慢慢的熬出 面對結果數據的不理想,努力從更多文獻的閱讀找尋可解釋的論點, 面對編製出與ㄧ般形式不同的量表,想著這種新嘗試或許有著不一樣的價值. 終於,也走到了最後的這個階段,總算圓了一個從大學就放心上的夢想-量 表編製,雖然只是很初步的嘗試,但過程中踏實的每一步走來卻好不簡單,幸好 有在旁鼓勵和支持的你們,我才能更堅定的朝夢想前進。 首先,我要感謝我親愛的小公主-櫻芬老師,即使非常忙碌或是人在國外, 但當我碰到問題時,您總是願意抽出時間耐心與我一次次的討論,提供我解決困 難的方向並引導我對研究有更清楚的想法,尤其每次收到老師提供我可參考的文 獻資料時,總讓電腦前的我心裡充滿感激,覺得自己好幸福,有這麼願意幫忙我、 關心我的老師,雖然 meeting 前我總是焦慮緊張,但每次討論完後,所有的不確 定感都會被安定的能量給取代,讓我有信心往下ㄧ個階段邁進。另外,也要謝謝 口試委員-連廷嘉老師及游森期老師,謝謝你們在研究上提供許多專業實質的建 議,協助我解決在量表發展中碰到的各個困難,讓我獲益良多。 再來,要感謝百忙之中仍熱心幫忙量表審查的王麗斐老師、江文慈老師及陳 金定老師,除了提供題項的修改建議外,還根據量表內涵及事後分析給我許多回 饋及提醒,協助我更仔細去釐清所研究的構念及量表的架構,謝謝你們。另外, 也要謝謝熱心協助發送問卷的老師們,以及過去就讀於台南大學的培玲、宓潔、 圓圓、芋頭等,謝謝你們超阿莎力的幫忙,讓施測能順利進行。還有也要謝謝鄭.

(3) 麗芬老師,對我論文進度的關心,總讓我不得不在論文上更加緊腳步。 當然,還有在研究所一路相挺的你們,吟儒、艾莉、健翔、正君、青玲、斐 柔、瓈箴、珮如、蕭綺、孟文、孜筠、飛等,不論在諮商學習還是寫論文的過程 中,真開心有你們這群好朋友的相伴和打氣,讓半夜趕論文的我在 Plurk 及 Facebook 總感受到滿滿的溫暖,說好的~我們要讓這支持性團體無限期地運作下 去。而也要謝謝欣蓮、筑凡、冠華學姊,從研ㄧ開始就受到你們熱情的照顧,不 吝分享走在前頭的學習和寶貴經驗,有你們帶著讓人好安心。另外,謝謝曾同在 高雄學諮中心實習的琪方、絮涵、怡伶、馥菁、吟芳及佳琪,諮商實習時還能有 你們一起寫論文真好,每次的相聚總是讓對論文苦惱的我充滿能量。 最後要深深感謝我的爸媽,從小到大,總是給我滿滿的支持和自由發展的空 間,尊重且信任我每個決定,謝謝你們的放心及支持,讓我在諮商這感興趣的領 域上可以專心學習,沒有後顧之憂;當然還有愛護我的弟弟,總是買好早餐等我 起床,總是順著我的意見,總是包容我許多的壞脾氣。謝謝你們,讓 Joy 體會到 自己有多麼的幸運。.

(4) 兒童情緒調適量表編製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依據 Gross 所提出的情緒調適理論,編製一份用以評估兒童情 緒調適策略使用能力的量表。採便利抽樣方式,選取台灣地區四年級及六年級學 童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預試樣本有 261 名,正式樣本共 624 名。本研究資料分 別以項目分析、主成份分析、積差相關分析、t 考驗、結構方程模式分析,進行 量表信效度考驗與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兒童情緒調適量表採情境判斷量表設計,全量表共有七個情境題項,每個 題項皆包含五種情緒調適策略選項。量表記分採用專家評定方式,分別訂 定情境題項下各調適策略選項之得分標準,得分由 0 分至 4 分。 (二)量表信度:全量表之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α 係數為.53,而間隔一週的全 量表再測信度也為.53,信度水準未臻理想。 (三)量表效度:以驗證性因素分析考驗本量表因素結構,整體量表的驗證性因 素分析結果顯示本量表之適配度佳(χ2 = 20.21、p = .12、GFI = .99、RMSEA = .03,SRMR = .03、χ2/df = 1.44、NFI = .94、NNFI = .97、CFI = .98、PNFI = .63、AFGI = .98) 。效標關聯效度部分,本量表與「情緒調整量表」 、 「國 小學童依附關係量表」呈低度正相關,而與「兒童與青少年憂鬱篩選量表」 之相關則為低度負相關,顯示本量表具一定之效標關聯效度。 (四)兒童情緒調適現況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兒童之情緒調適策略使用能力 達顯著差異,但性別對情緒調適並無顯著差異。面對可能引發負向情緒的 情境時,大多數兒童選擇使用問題解決、尋求他人協助及慰藉、重新評價 及放鬆策略來調整自己的情緒。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與教師和輔導人員介入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兒童、情緒調適策略、量表發展、情境判斷測驗 I.

(5)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 for Childr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develop the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 for Children (ERSC) based on Gross’s theory of emotion regulation. It measures the degree of appropriateness and adaptiveness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children use to regulate their emotion.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fourth and sixth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which included 261 pilot samples and 624 formal samples.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through item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test,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s: 1. ERSC is a 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 which consists of seven items and each item includes a situational stems and f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Children are asked to choose a strategy that he or she is most likely to adopt during a emotion-arousing situation. The adaptiveness of each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was assessed by scholars with expertise in the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it ranged form zero (very inappropriate/maladaptive) to four (very appropriate/adaptive). 2. Both the Cronbach’s alpha coefficient and the test-retest coefficient were .53. 3.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a good fit of data (χ2 = 20.21, p = .12, GFI = .99, RMSEA = .03, SRMR = .03, χ2/df = 1.44, NFI= .94, NNFI = .97, CFI = .98, PNFI = .63, AFGI = .98). Additionally, Emotion Regulation Inventory (ERI),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Scale for Children (ARSC), and Depression Screening Scal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DSSCA) were us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ERSC and the ERI, as well as II.

(6) between the ERSC and the ARSC. Also, as expected,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bu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ERSC and subscales of the DSSCA. 4.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bility were found between 4th and 6th graders, but no sex difference was found. Most children used problem-solving, seeking help or comfort from others, reappraisal and relaxing strategies to regulate their emotion in the current study. Finally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s.. Keywords: childre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scale development, 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 III.

(7) IV.

(8) 目次 摘 要…………………………………………………………………Ⅰ 目 次…………………………………………………………………Ⅴ 表 次…………………………………………………………………Ⅶ 圖 次…………………………………………………………………Ⅷ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情緒調適之內涵………………………………………7 第二節 兒童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19 第三節 兒童情緒調適之測量工具……………………………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研究樣本………………………………………………33 第二節 研究工具………………………………………………34 第三節 研究設計流程…………………………………………48 第四節 資料分析………………………………………………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3 第一節 預試量表之項目分析…………………………………53 第二節 正式量表信、效度分析………………………………55 第三節 兒童情緒調適之現況分析……………………………63. V.

(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9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69. 第二節. 建議 …………………………………………………71. 參考文獻 ……………………………………………………………77 附件一 情緒調整量表使用同意書…………………………………85 附件二 國小學童依附關係量表使用同意書………………………86 附件三 國中小學生憂鬱篩檢量表使用同意書……………………87 附件四 情緒經驗工作單……………………………………………88 附件五 審查委員評定結果…………………………………………95 附錄六 兒童情緒調適預試量表……………………………………99 附件七 正式問卷……………………………………………………105 附件八 專家審查評定適切分數之結果……………………………116. VI.

(10) 表次 表 2-3-1 國內兒童及青少年情緒調適相關測量工具……………28 表 3-1-1 正式研究有效樣本人數…………………………………34 表 3-2-1 初步量表中各情境所使用之調適策略情形……………40 表 3-2-2 量表修正後之題目………………………………………41 表 3-2-3 預試量表各題項之給分標準……………………………45 表 4-1-1 兒童情緒調適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54 表 4-1-2 正式量表中各情境使用之調適策略及其計分情形……54 表 4-2-1 不同背景變項樣本在兒童情緒調適量表上的 表 4-2-2 Cronbach α 係數 ………………………………………55 表 4-2-2 不同背景變項樣本在兒童情緒調適量表上 表 4-2-2 兩次施測間的相關係數…………………………………55 表 4-2-3 兒童情緒調適量表觀察變項測量標準誤………………57 表 4-2-4 兒童情緒調適量表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57 表 4-2-5 兒童情緒調適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各項適合度 表 4-2-2 指標摘要表‥……………………………………………58 表 4-2-6 兒童情緒調適量表與情緒調整量表之相關情形………59 表 4-2-7 兒童情緒調適量表與國小學童依附關係量表之相關 表 4-2-2 情形………………………………………………………60 表 4-2-8 兒童情緒調適量表與兒童與青少年憂鬱篩選量表之 表 4-2-2 相關情形…………………………………………………62 表 4-3-1 兒童情緒調適量表各題項之平均數和標準差…………63 表 4-3-2 不同背景變項於兒童情緒調適量表得分之交叉 表 4-2-2 分析結果…………………………………………………64 表 4-3-3 不同情境中各情緒調適策略所採取的人數及百分比…66. VII.

(11) 圖次 圖 2-1-1 情緒調適的歷程模式……………………………………10 圖 2-1-2 事前及反應的情緒調適之調適策略……………………11 圖 3-3-1 研究流程…………………………………………………48 圖 4-2-1 兒童情緒調適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圖……………57. VIII.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份適用於國小兒童的情緒調適量表,將於第一節說明探究 此研究主題的背景及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本研究之目的,第三節則說明重要名 詞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情緒」是個體生活中重要的一環,生活中面對各種事件刺激皆可能引發個 體不同的情緒反應。張春興(2006)認為「所謂情緒,是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所 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情緒狀態之發生,雖為個體所能體驗,但對其所引起 的生理變化與行為反應,卻不易為個體本身所控制,故對個體之生活極具影響作 用」(p. 533)。對國小兒童而言,面對外界事物的自我控制感較成人低,情緒 容易受到內外在刺激的影響而有很大起伏,若又缺乏有效的情緒調適技巧,常使 其外顯之情緒行為不符社會期許,造成適應的困難。研究發現俱備較佳情緒調適 能力的兒童,其心理健康的程度也較佳(謝秀雯,2008;Feng et al., 2009; MacDermott, Gullone, Allen, King, & Tonge, 2010) ;此外,情緒調適能力有助於學 校適應及與同儕發展較正向的關係(謝偉芸,2010;Macklem, 2008) 。反之,當 兒童受挫或心理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時,若又缺乏有效處理負向情緒的能力,可能 會表現出偏差或干擾行為,因此成為老師或同儕眼中的頭痛人物,遭到不友善或 標籤化的對待(李旻陽、王麗斐,2009)。目前兒童心理學家普遍肯定「情緒調 適」對兒童生活適應的重要性,國內針對國小諮商輔導工作進行的研究亦發現「情 緒困擾」是輔導老師與外聘心理師們最常處理的個案問題類型(趙曉美、王麗斐, 2008)。這些研究發現突顯出兒童情緒調適及控制是值得我們重視的議題,透過 進一步了解兒童處理負向情緒的能力,有助於教育人員和實務工作者設計適當的 介入方案,提升兒童心理健康與適應。 所謂情緒調適,指的是個體對於外在刺激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將會進行自我的 控制及改變,以降低負向情緒的強度、維持正向情緒之過程。發展心理學家觀察 發現,從出生開始,嬰兒就能藉由不同的情緒表達,傳達其內在狀態,以得到照 顧者的注意,滿足其需求,例如,肚子餓時,藉由哭泣表達其生理需求;同時亦 1.

(13) 能採用一些簡單的策略,調適其負向情緒,例如,看到不喜歡的物品時,會轉移 目光來避開引起負向情緒的刺激,調適自我的情緒(Cole, Michel, & Teti, 1994)。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自進入學校就讀後,開始接觸更多元且複雜的外在環境, 他們對人際互動中潛藏的情緒表達規則有更多的認識,同時,必須學習控制自己 的情緒以符合情境的需要(Underwood, Coie, & Herbsman, 1992) 。對於兒童情緒 調適能力發展狀況的研究顯示,兒童後期有一半以上兒童會使用單一情緒語詞來 描述心中的感受,且對「生氣」情緒的表達最多,而他們對情緒原因的覺察也較 為單一,主要來自外在事件本身而非個人內在感受(江文慈,1999)。兒童整體 情緒調適能力是達中上程度,且以「情緒覺察」能力的發展最佳(謝秀雯,2008; 蕭瑞玲,2002)。 雖然上述研究發現已讓我們對目前兒童的情緒調適能力發展有一些了解,但 其大多奠基於情緒智力及情緒調適歷程的統整觀點,認為情緒調適是個體處理自 我情緒的歷程,此過程的運作涉及各種不同的情緒能力,例如情緒覺察、情緒表 達、調適策略、後設情緒的處理等,其皆屬於情緒智力的相關範疇(江文慈, 1999)。也就是說,這樣的觀點將個體對自我情緒的調適視為一種概括性整體的 能力,以此來衡量個體情緒調適程度的優劣,然而可惜的是,這對於個體是採取 何種策略來處理情緒無法有較深入的了解。近幾年來,Gross 以歷程的觀點來分 析情緒調適過程中個體會採取的各項策略,使得情緒調適的研究由較概括性的一 種能力或風格之探索,轉為更細緻的策略使用及其效能之研究。Gross(2008) 關注個體如何經驗情緒、影響及調整情緒,認為情緒調適會出現於情緒產生過程 的不同階段,例如個體對接收的刺激訊息在尚未出現行為或情緒反應前,就能以 不接觸引發負向情緒的刺激情境來避免可能出現的情緒反應;因每個階段對刺激 訊息處理方式的不同,個體也發展出一系列的情緒調適策略,包含在個體對刺激 情境產生反應前,進行情境的選擇及修改,注意力知覺的分配及認知改變來避免 負向情緒的產生,或是個體已產生情緒反應後,採取認知或行為等方式來調節情 緒。隨著情緒調適新近理論的進展,本研究欲進一步探討兒童在面對各種可能引 起負向情緒的情境中,會採用的特定情緒調適策略,以了解兒童情緒調適策略使 用之現況,供實務工作者設計介入方案之參考。 目前國內外依照兒童年齡大小及研究設計不同已發展出不同的情緒調適能 力測量工具,例如情境測驗的「情緒反應及調節之評估(Assessment of emotional 2.

(14) reactivity and regulation)」 (Carthy, Horesh, Apter, & Gross, 2010) 、他人評定的「情 緒調適檢核表(Emotion Regulation Checklist)」(Shields & Cicchetti, 1997)與自 陳式的「情緒調整量表」 (江文慈,1999)等。這些測量工具各有其優點與限制, 例如:情境測驗的評估可藉由情境的實作蒐集到兒童最直接的口語及非口語反 應,測得兒童情緒調適的真實情形,但是若考量測量的便利性,情境測驗的評估 因為需大量的人力施測,並需要受試者較多時間的投入,是較不方便進行大樣本 施測的方式。其次,他人評定的方式可避免受試者因認知能力尚未成熟所受到的 測驗限制,且也能排除受試者為符合社會期許而出現高估或低估自己的情況,然 而,由於他人評定只能從個體的外顯行為來評估,對於個體內隱的實際情緒調適 歷程卻無法進行測量,因此可能失之偏頗。由於本研究欲探討兒童內隱的、他人 較難觀察或覺察到的情緒調適策略,並希望發展一份可容易大量施測的測量工 具,以協助實務工作者能輕易評估兒童常用的情緒調適策略,並提供研究人員未 來用於探討兒童情緒調適策略之使用和其他心理變項之關係,研究者認為自陳式 量表較能精準地測量出兒童內在情緒調適狀態,並符合研究需求。從國內研究的 整理發現,多數研究皆採用江文慈對情緒調適統整觀的觀點來編訂測量工具,如 蕭瑞玲(2002)所自編且適用於兒童的「情緒調整量表」。江文慈(1999)認為 情緒調適是種「能力」也為一「歷程」,因而認為情緒調適包含情緒覺察、情緒 表達、情緒反省、調適策略及情緒效能,關注情緒調適較整體且細緻的過程;然 而研究者除了想瞭解兒童情緒調適的現況外,更希望能知道兒童在面對事件或刺 激時,是如何來調適所產生的憤怒、難過、生氣、緊張等情緒,以降低負向情緒 的產生及強度,也就是說,本研究所欲探討的重點在於情緒調適中的「調適策 略」,兒童是用何種方式來降低負向情緒的,而這與江文慈的觀點有所差異;再 者,過去使用的情緒調適量表,形式大多採一般能力量表設計,所測得的結果為 兒童較為概括性的情緒調適能力,而較少探究不同情緒調適策略的使用,或是針 對具體的情境狀況來了解個體是如何調適情緒的。根據上述原因,本研究所欲發 展的兒童情緒調適量表,將採「情境判斷量表」設計,以貼近兒童生活經驗的各 種情境,探究兒童面對可能引發負向情緒的情境時,會採取何種調適策略來改善 自己的情緒。 從情緒調適文獻的探討中,發現目前以 Gross 所提出的情緒調適理論最為完 整,說明情緒調適的歷程及過程中不同階段可能採取的情緒調適策略,而 3.

(15) Trosper、Buzzella、Bennett 及 Ehrenreich(2009)也曾以 Gross 理論的觀點來解 釋兒童的情緒調適情形,其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我們對「兒童情緒調適」 新的思考角度。有鑑於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對情緒調適內涵的理解,著重 Gross 理論於兒童情緒調適上的運用,遵循測驗編製的原則及程序,發展出一份具信效 度的「兒童情緒調適量表」,希望提供教育及輔導工作者對兒童的情緒調適現況 有更多的瞭解,以能針對兒童較不適應性的調適策略給予適當的協助及輔導介入 的方向,協助兒童有所調整或是發展有效的調適策略。.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提出研究目的可分為以下幾點: 壹、以 Gross 所提出的五種情緒調適策略觀點建立「兒童情緒調適量表」之內涵 及題項。 貳、考驗「兒童情緒調適量表」之信度和效度。 參、了解兒童情緒調適的現況。.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兒童 本研究之兒童係指民國 100 年度,就讀於台灣地區國民小學的學童,考量兒 童的認知發展程度及問卷填答的能力,因此本研究將以國民小學四、六年級學童 為主要研究對象。. 貳、情緒調適 Gross(1998a)依反應傾向所提出的觀點,認為「情緒調適」是個人改變、 感受以及表達情緒的過程,強調個體本身會有意識地控制自我的情緒,選擇增 加、減少或維持正向及負向的情緒,而也針對情緒調適歷程提出情境選擇、情境 的修改、注意力分配、認知改變及反應調節五種情緒調適策略。而在本研究中, 「情緒調適」著重於對負向情緒的處理,指面對可能引發負向情緒的刺激時,個 體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控制及調整自己的情緒,以降低或避免負向情緒的產生。. 4.

(16) 本研究之情緒調適,以兒童於研究者自編之「兒童情緒調適量表」中的得分來呈 現,指兒童能使用適切性調適策略來調適自我情緒的能力,得分愈高顯示兒童愈 能採取適切性策略來調整自己的情緒。. 5.

(17) 6.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目的在發展適用於兒童之情緒調適量表,本章第一節將探討情緒調適 之基本概念和兒童情緒調適的特色,第二節探討國內外兒童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 發現,最後第三節將介紹目前國內外針對兒童情緒調適所發展之測量工具。. 第一節 情緒調適之內涵 壹、情緒調適的定義 情緒(emotion)與心情(mood)常容易被混淆,因為兩者對個體來說都是 種特別的心理狀態,例如:憂鬱、愉快、興奮等,雖然表現方式非常相似,但兩 者卻有些許的差異,Gross(1998a)認為「情緒」所表現的時間較於短暫,而不 若「心情」持續的時間長,另外,「情緒」有引起其反應的特定對象,例如某個 節目刺激或特殊情境,使得個體情緒激動、興奮。本研究「情緒調適」所欲探討 的正是個體對短暫「情緒」的自我調適情形。除此之外,「調適」似乎也易被認 為與因應(coping)概念雷同,但其實兩者是有些許不同的。Lazarus 和 Folkman 於 1984 年將因應定義為「個體藉由認知或行動的方式來處理棘手或超過個體負 荷的內外在需求」(Gross, 1998a);因應特別強調對負向情緒的改善,且持續的 時間比較長,例如對壓力的因應,但「調適」所包含的卻是對負向情緒及正向情 緒的處 理, 希望 藉由 調適來 穩定 正負 向情 緒所產 生的 情緒 波動 (Gross, & Thompson, 2007)。以下也將進一步對情緒調適概念有更深入的說明。 個體情緒調適歷程與其相關因素在近二十年來受到學者們的重視,並提出不 同見解。根據 Kopp(1989)的看法, 「情緒調適」是指個人會因應、調節自我高 於水準狀態的正向及負向情緒,例如高興、愉快、生氣、害怕等情緒的起伏。 Thompson(1994)認為「情緒調適」更涉及了個人監控、評價、減緩內外在情 緒反應的歷程,尤其在情緒快速反應強烈時,個體覺察並了解此情緒狀態,立即 加以緩和情緒,回到情緒激發前原本的情緒狀態,在此過程中,個體會維持、增 強或抑制其情緒的激發。Gross(1998a)則依反應傾向的觀點,認為「情緒調適」 是個人改變自我情緒、感受情緒以及表達情緒的過程,強調個體本身有意識地對 自我情緒的掌控,選擇增加、減少或維持自我正向及負向情緒。 在國內有學者更整合了個體調節情緒的能力和情緒如何被調適的過程,以. 7.

(19) 「統整觀」來界定個體的情緒調適,而後續學者所提出之定義亦不脫此範疇。陳 金定(1998)認為情緒調適過程為「涉及內在機體因素、心理因素與外在因素以 監控、評價與修正情緒運作,使個人對情境有適當的反應和完成個人的目標」 (p.10)。江文慈(1999)也以統整觀的觀點認為「情緒調適」是指個體會去監 控、評估與修正情緒之運作歷程,使情緒能對情境有適當的反應。此歷程中包含 五個部分:情緒覺察(emotional awareness) 、情緒表達(emotional expression)、 調整策略(regulation strategy) 、情緒效能(emotion efficacy)與情緒反省(emotion reflection)。情緒覺察是指當情緒產生時,個體能覺知到自己的情緒訊息,並根 據身體狀態、感覺和想法等,察覺自己所具有的情緒以及其產生的原因;情緒表 達指個體能適切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且能控制情緒所引起的衝動行為;調整 策略指個體能夠運用可行的策略來改善其情緒強度及持續的反應,減少負向情緒 且增加正向的情緒;情緒效能所指的是個體能有效管理及掌控自我情緒反應;情 緒反省則是個體能面對自我的情緒反應並能有所省思,評估情緒表現的適切性進 而加以調整及修正。整體來說,江文慈的觀點認為情緒調適從運作觀點來看是種 「歷程」 ,然而以情緒表達的結果來看則為一種「能力」 。國內後續對情緒調適的 研究也大都以江文慈所提出之統整觀的角度來了解情緒調適的研究,認為情緒調 適是個體對情緒的覺察、表達、調整及反省,以及了解自我對情緒的掌控及處理 的能力(余妙芬,2007;李玟儀,2002;何原,2005;陳姵君,2008;蕭瑞玲, 2002)。簡言之,情緒調適是個體對情緒刺激進行調節以降低負向情緒並增加、 維持正向情緒的過程及自我效能,且其強調的不只是個體對自我正負向情緒的調 節功能,更涉及這些情緒是如何被調節的。. 貳、情緒調適之運作內涵 人們會以多重方式來調節自我的情緒,以 Thompson(1994)的觀點,個體 透過神經生理機制、注意力選擇過程、對引發情緒事件的解讀、內在情緒線索的 編碼、因應資源的獲得、調整符合情緒的、情境以及選擇採取合適的情緒反應方 式來控制及調整自我的情緒,其觀點摘要說明如下: 首先,Thompson 考慮生理因素在情緒調適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指出從出生 開始,人們就藉由神經系統的激發和抑制機制交互作用而產生情緒的調節,大腦 皮質層和皮層下系統會影響情緒的喚起,隨著年紀的增長,激發機制降低會增強 8.

(20) 個體對自我情緒的控制;而另一方面,皮質層也會影響個體注意力過程和情緒調 適能力,使其行為和情緒狀況有所改變。其次,個體控制引發情緒訊息的輸入也 能調節其情緒,例如孩子可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在面對壓力及威脅性事件時, 將注意力放在經驗的正向部分或是思考愉快的事,分散對事件負向訊息的接收。 除了限制引發情緒訊息的接收外,當情緒引發無可避免時,個體更藉由改變自我 對事件或訊息刺激的詮釋來調整情緒,例如使用否認、合理化等防衛機轉來降低 焦慮或負向情緒。另外,對所引發的情緒重新解讀也是一調適情緒的方式 ,例如把心跳快速視為表演前的正常反應而非異常的預兆。 最後,當個體面臨焦慮時,會尋求外在或人際資源來控制情緒的引發,例如 成人求助於信任且熟悉的朋友或家人,渴望他們的支持及了解。再者,情緒調適 也與個體預測及控制所遇情境引發的情緒有關,開始依據自我的需要及個性來調 整或建構出合適的情境,例如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以掌控自我的情緒。最後,情緒 的調適也涉及個體以符合情境目標來表達其情緒,選擇較合適的情緒反應方式, 例如成人會以說服或爭吵來取代肢體攻擊,而兒童也可能透過言語的協商而非生 氣地哭鬧來與父母表達自己的意見。 Campos、Mumme、Kermoian 及 Campos(1994)則認為個體會透過三種途 徑來調適自我的情緒:輸入調適、過程中調適及輸出調適。「輸入調適」指個體 會控制自我對感覺的接收程度來調適情緒,例如透過轉移或分散注意力的方式, 而個體有意識的否認也正是避免自己接收不愉快訊息及情緒的策略;針對已接受 的訊息則個體會透過「過程中調適」的方式來轉換情緒,透過對訊息的詮釋、重 新評價及正向化來降低及強化情緒;而最後「輸出調適」則涉及對情緒反應的選 擇,個體將訊息經過處理後會產生自我對刺激所產生的正負向情緒,可藉由抑 制、偽裝情緒的表達來減少自己對刺激訊息的情緒。 而 Gross(1998a)則提出「輸入-輸出」情緒調適的歷程模式(如圖 2-1-1), 認為個體會去評估內外在的情緒線索,而評估後的某些結果,將會引發個體產生 適應環境及挑戰的行為上、經驗性以及生理上的反應傾向,這些反應傾向經調節 後會表現出最後的情緒反應,而在這輸入-輸出情緒調的歷程中,可分為事前的 情 緒 調 適 ( 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 ) 以 及 反 應 的 情 緒 調 適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兩部分。. 9.

(21) 圖 2-1-1 情緒調適的歷程模式. 情緒 線索. 情緒反應傾向 行為的 經驗的 生理的. 事前的情緒調適. 情緒 反應. 反應的情緒調適.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翻譯自“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 intergrative review,” by J. J. Gross, 1998a,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 226. doi:10.1037//1089-2680.2.3.271 所謂的「事前的情緒調適」指的是針對某刺激,個體在還未產生行為、經驗 性以及生理的反應傾向時,自我就進行對刺激重新評價(reappraisal)的調適, 而反應的情緒調適則是個體在產生情緒反應傾向時加以壓抑(suppression),不 將此反應表現出來,兩者都能有效降低個體對刺激的情緒反應(Gross, 1998a)。 在事前的情緒調適有四種情緒調適策略,包含情境選擇(situation selection) 、情 境的修改(situation modification)、注意力的分配(attentional deployment)及認 知改變(cognitive change);而反應的情緒調適部分,則涉及個體對行為、經驗 以及生理上情緒反應的修改及調整,此部分調整策略也稱反應調節(response modulation) (Gross & Thompson, 2007) 。此五種情緒調適策略將簡要說明如下(參 考圖 2-1-2): 一、情境選擇 情境選擇指個體會以接近或避免某特定人物、地點、物體來調節情緒。此情 緒調適策略的運用,個體需有預期自我情緒反應的能力,知道自己在特殊情境下 可能會出現哪些情緒,因而在情緒反應前,讓自我避免處在可能產生負向情緒的 情境,例如對上台表演感到緊張的孩子來說,他知道自己如果待在後台或觀眾席. 10.

(22) 圖 2-1-2 事前及反應的情緒調適之調適策略 情境 選擇. 情境 的修改. 注意力 的分配. 認知 改變. 反應 調節. 情境. 注意力. 評估. 反應. 事前的情緒調適. 反應的情緒調適.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修改自“Emotion regulation: Conceptual foundation”by J. J. Gross, & R. A., Thompson, 2007, In J. J. Gross (Ed.), 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 10.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可能會讓他感到更焦慮,因此他決定先到室外的小公園,避免讓自己接觸到那麼 多的觀眾,而這樣情境的選擇也有助孩子降低他表演前的緊張和焦慮。 二、情境的修改 當個體預期自我可能對某情境產生負向情緒時,會以更直接的方式進行情境 的修改來避免使情緒反應的產生,以上例來說,孩子預期自己若處在表演場地或 後台可能增加自我的緊張的程度,除了接觸到眾多的觀眾和表演者外,主持人的 唱名和介紹也會讓他倒數自己上台的時間而感到緊張,因此孩子可能會選擇背對 人群、待在角落處並戴起耳機聽音樂,這可讓他在這段等待時間不那麼焦慮。 「情 境的修改」是個體對身體或外在環境的改變,與「情境選擇」相比更強調修改過 後此新情境的不同。 三、注意力的分配 當某些情境可能無法改變時,個體可藉由調配情境中注意力的多寡來調節情 境對自我情緒反應的影響,其包含兩個主要的策略:分心(distraction)和專心 (concentration)的運用。 「分心」是指個體將注意力分散在情境的不同層面或是 從某情境中轉移至另一情境,例如正在台上表演的孩子,覺察自己面對、注視台 下觀眾會非常緊張,因此他選擇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台詞及和他對戲的 人,而這可降低他在表演時的緊張情緒、避免出錯。面對相同的困境,樂觀的人 11.

(23) 常會將注意力的焦點放在有希望、正向的訊息上,而忽略可能會引起自己沮喪、 痛苦情緒的部分;反之,悲觀的人面對困境,正因為他們關注著負向的訊息且讓 自己持續處在痛苦、失望的情緒中,而讓自我情緒變得更為低落,這也就是「專 心」策略的使用。若個體不斷將注意力集中在挫折經驗上且反覆思索,則容易使 個體情緒更加低落,而這也就是憂鬱傾向者常見的「反芻」(Rumination)思考 風格(Just & Alloy, 1997)。 四、認知改變 個體在尚未對刺激情境或事件產生反應前,就以改變對刺激情境的看法及評 價來避免負向情緒的產生,例如表演可能對多數人來說是種緊張、害怕的經驗, 但若個人能改變自我對上台表演的看法,認為那是一種個人能力展現的機會,此 將有助於個體對自我情緒有更多的掌控,而這也就是個體對刺激反應的「重新評 價」(reappraisal),藉由改變自我對情境的評價來轉變原本可能促發負向情緒的 可能性。 五、反應調節 此策略與前四種策略之不同在於其使用的時機,反應調節是個體對刺激情境 及事件產生生理、行為及經驗的反應後所使用的調節策略,承前例,上台表演完 的兒童對於自己的表演出錯或有瑕疵感到不滿意,因而出現難過、懊悔、自責等 情緒,甚至哭泣,此時兒童可能為尋求父母的安慰,而父母對他表演肯定的態度 可能改變兒童對自己表現的看法,兒童也可能選擇以睡覺、吃美食來因應他不開 心的情緒,這些策略的使用都能減少孩子難過的情緒。反應調節主要是個體將不 適應的反應加以改變、調適以成為適應性的反應,其中「適應性反應的選擇」 (adaptive response alternatives)是一重要關鍵,情緒性的行為反應其適切性必須 根據情境狀況有所不同來衡量,就如兒童因別人不順自己的意而哭泣,此哭泣反 應可能並不那麼適切,但若兒童是因不滿意自己的表演而哭泣時,此時的哭泣傳 遞著孩子的難過情緒,提醒父母其渴望受到關愛、安慰甚至鼓勵,「哭泣」在此 可能就為一種適性性反應,從上可知情緒反應並沒有對錯,而要根據所處情境脈 絡及文化價值觀而定。 歸納學者對情緒調適的觀點可知,個體對情緒的調適可從刺激的接收、訊息 的調整及情緒反應的控制來進行,且在其調適歷程中也發展出不同的認知或行為 調適策略,而文後也將對兒童情緒調適策略的使用有更多的說明。 12.

(24) 參、兒童情緒調適之發展 出生開始,嬰兒就懂得以哭、笑來表達情緒,隨著年齡增長,兒童對情緒本 質的了解也越多而在情緒調適能力的發展也隨著年紀有顯著的成長,例如對於一 歲以下的嬰兒,肚子餓時會以哭來表達情緒及需要並從照顧者的回應來得到滿 足,以此來改變其情緒,而他們也會運用最基本的目光轉移方式來避開引起負向 情緒的刺激,調適自我的情緒(Cole et al., 1994)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生活 經驗變得更為豐富,三至六歲的幼兒除了照顧者外,他們可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 兄弟姊妹、幼稚園的同學等,開始學習到不同的情緒表達的規則,為了要得到他 人的同情應該誇大臉部痛苦的表情、用開心的笑臉來掩飾失望的情緒等(Zeman, Cassano, Perry-Parrish, & Stegall, 2006);而此時期的幼兒其認知及語言發展明顯 成長,他們同時開始以口語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而不再只以行為表現來溝通情緒 (Kopp, 1989)。在此階段中,幼兒的自我調節能力增加,不過對於不熟悉的新 情緒經驗還是傾向會尋求成人的協助及支持(Cole et al., 1994)。 進入國小階段後,兒童在認知、語言及內省能力的快速成長,也使得他們在 情緒調適上有更多元的發展,相較於學齡前階段,兒童更靠自身能力來調節情 緒,且可能受到外在環境或內在情緒經驗的影響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情緒調適方式 (Stegge & Terwogt, 2007)。針對國小階段兒童的情緒調適發展,整理相關文獻 可歸納出有下列幾點特色: 一、對情緒表達規則(emotional display rules)的理解更為深入 情緒表達規則指的是在社會互動中表達情緒的指標,個體會依此來控制自我 情緒的行為反應及情緒感受的表達(Underwood, Coie, & Herbsman,1992)。兒童 在進入國小階段後,其認知能力快速發展,使得兒童對單一事件有更多元的觀 點,而社會知識及角色扮演能力的成熟,也促使兒童對情緒表達規則的有更多的 了解,例如:對情緒意涵的多元解讀,驕傲可能來自於個人努力以達成目標的展 現(Thompsom, 1991);另外,視覺空間及語言能力的發展,也使得個體更能覺 察在不同情境及脈絡下的情緒知覺,表現規則也能更多元運用(Cole, Michel, & Teti, 1994)。 情緒表達規則可能因個體的性別、年齡及情緒感受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Underwood、Coie 及 Herbsman(1992)認為情緒表達規則可能受到社會情境脈. 13.

(25) 絡、表達規則使用的決定方式、性別、年齡等的影響,其研究發現 12 歲兒童較 8 歲兒童更懂得掩飾自我的生氣情緒,而女童也較男童懂得會運用表達規則來處 理自己的情緒,另外,也發現兒童在面對老師時,相較於與同儕相處,更會掩飾 自我生氣的情緒。情緒表達規則因年齡的不同所產生差異可能與兒童認知、語言 及生理發展的成熟,及面對更多元、複雜的社會互動有關,年長的兒童會比年幼 者懂得使用較多的情緒表達規則,且在表達情緒時更會根據所面對的對象不同而 有所差異,例如他們認為到父親可能較無法接納他們的負向情緒,因此他們不輕 易在父親面前表現傷心及生氣的情緒,但面對較能接納情緒的母親時,兒童可能 就比較勇於去表達自我的感受(Zeman & Garber, 1996)。在 Zeman 和 Garber 的 研究發現兒童在與同儕相處時,相較於與成人互動及一個人的時刻,更懂得控制 自我負向情緒的表達,因為兒童認為負向情緒的表達可能會帶來負向的人際互動 結果或是影響他人,例如被拒絕,不過他們還是會在需要幫忙或期待獲得社會支 持時表達他們的情緒。兒童對於自我情緒的表達,可能因對情緒表達規則有更多 了解及認識後,更懂得根據情境狀況來有所管控,表達情緒抑或是掩飾情緒,而 這也促進了兒童情緒調適能力的發展。 二、理解情緒表達及情緒經驗可以是分離的 此時期的兒童了解到內在情緒感受及所表達出的情緒反應可以是不同的 (Thompson, 1991; Zeman, Cassano, Perry-Parrish,& Stegall, 2006) ,例如個體可能 對於他人的嘲笑感到自卑,但仍能故作鎮定地對人表現出非常有自信的樣子。與 社會環境有更多元的接觸也使得兒童對情緒表達的複雜性有更多的認識,面對相 同的刺激可能因個體的需要及信念的不同,或是情境脈絡的差異而可能表現出不 同的情緒,例如依情境需要而表達符合社會期待的情緒,即使收到不喜歡的禮物 還是會微笑來感謝送禮的人(Stegge & Terwogt, 2007)。 三、增加認知調適策略的使用 此時期的兒童了解到情緒是可轉換的,個體對情境或事件重新解釋或評價可 改變原本的看法,進而改變情緒,這情緒的轉換代表著兒童懂得運用不同策略來 調適自我的情緒,例如兒童會以分心及注意力的轉移來調適情緒(Thompson, 1991)。另外,在此階段兒童除了使用情境或行為改變策略來調適自我情緒外, 由於其認知能力的成長,他們在調適情緒中運用認知策略的機會也有所增加。兒 童會連結刺激事件所產生的想法和感受,認為只要想不開心的事就會帶來負向的 14.

(26) 情緒,反之,想著愉快的經驗就能帶來正向、開心的情緒感受,因此兒童學習到 若要改善自我負向感受則可透過想著開心、愉快的事來轉換情緒,而這樣的做法 使兒童了解到刺激事件可能有好有壞,重點在於個體對事件自己如何解讀,強調 自我的想法,而這也就是兒童如何運用「重新評價」方式來調適自我情緒(Stegge & Terwogt, 2007)。在 Altshulerc 和 Ruble(1989)的實驗研究中發現,兒童會以 逃避的方式來降低壓力情緒,採取行為上的轉移注意力是各年齡層兒童普遍會使 用的策略,至於認知上注意力轉移則為較年長兒童才會使用,另外,年幼的兒童 可能會採取離開壓力情境來減緩壓力,但此可能為較不切實際且無助於減緩壓力 的方式,而也發現他們較不會採取否認的方式來處理情緒,這可能因為否認策略 需要更成熟的認知能力。 綜上所述,國小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情緒的表達也趨向複雜,不再單純只 根據自我感受及情緒經驗來表現情緒,更會顧及社會規範及當下情境的適切性, 而這樣社會化的成長也與個體的情緒調適能力有關,理解到社會期許的情緒表達 規則以及情緒相關知識的增加,都使兒童需要發展更多樣化的情緒調適策略,避 免負向情緒的產生或表現出符合情境的情緒狀態,以回應外在環境的要求。. 肆、兒童情緒調適策略的運用 在情緒調適領域中,探討個體情緒調適策略的使用及其心理健康間的關係是 一大研究重點。Aldao、Nolen-Hoeksema 和 Schweizer(2010)曾對 114 篇情緒調 適相關文獻進行後設分析研究,整理出適應性(接受、問題解決、重新評價)及 不適應性(逃避、反芻、抑制)情緒調適策略。「接受」是指不批判地接納自我 的情緒,「問題解決」為個體企圖去改變造成壓力的情境或結果,而「重新評價」 為將刺激做正向的詮釋,至於「逃避」則是個體在情緒、感覺或行為上表現出對 經驗刺激的迴避,「反芻」為面對情緒刺激時個體會不斷反覆關注自己的情緒及 所導致的結果,「抑制」是指個體會壓抑自我負向情緒的表達或不想要的想法; 其分析結果發現個體不適應性的「逃避」、「抑制」及「反芻」策略與憂鬱及焦 慮病症有中度的正相關,因為「逃避」和「抑制」雖然短時間內可減少情緒的表 達,但其卻無助於有效降低個體的負向情緒,而「反芻」策略的使用可能會讓個 體變得更優柔寡斷,陷在負面的情緒及思考當中,因而使個體有較高的憂鬱及焦. 15.

(27) 慮傾向,至於適應性策略部分,「接受」、「問題解決」、「重新評價」策略與 憂慮及焦慮病症之相關則大多呈低度的負相關,這似乎間接反映出不適應性策略 的出現比適應性策略的缺乏對個體心理健康有更不好的影響。 在本節對情緒調適運作內涵的介紹中,說明了 Gross(1998a)所提出的情境 選擇、情境的修改、注意力的分配、認知改變以及反應調節五種情緒調適策略, 然而,這些策略其實主要是以大學生、成人為研究對象所提出的觀點。後來 Trosper 等人(2009)則嘗試將 Gross 所提出的觀點來解釋兒童的情緒調適歷程, 說明兒童如何運用此五種策略調適自我的負向情緒。「情境選擇」調適策略就常 出現於兒童及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兒童認為他與某位同學感情不好、兩人 常起衝突,則當他發現自己可能與此位同學碰面時,他可能會故意繞路而避免與 同學碰面,以減少自己負向情緒的發生;然而此策略雖然能暫時讓兒童不用面對 自己所討厭、害怕的刺激以避免不愉快的感受,但同樣的,習慣運用逃避方式來 面對不熟悉事物的兒童,卻也可能少了經驗愉快及正向情緒的機會;兒童對於自 我所處情境有時並無選擇權,因此兒童可能採取直接「修改情境」的方式來轉換 情緒,例如兒童對於不熟悉或黑暗的環境會感到害怕或是焦慮,所以他可能會緊 抱一個喜愛的娃娃來陪伴自己,降低他在黑暗環境中的不安全感;對於已接受到 的外在厭惡刺激,兒童也會以分心、壓抑等方式來分散對刺激的注意力,以降低 自己對刺激的反應及情緒,好比遭受父母責罵的兒童,有的孩子對於父母的責罵 不會辯解和回嘴,卻只是安靜地在心中想著罵完後可回到房間繼續玩線上遊戲, 此時孩子在父母責罵時的分心可能會使他較不易出現生氣或難過的情緒;對於負 向刺激,兒童也可能會透過「認知改變」、訊息正向解讀來避免出現負向情緒, 像是下雨可能讓兒童感到難過因為不能出去玩,但他可能會告訴自己這樣就不會 淋濕感冒而需要打針了;以上都是兒童在情緒反應出現前可能會採取的調適策 略,而對於已產生情緒反應的狀況,兒童可能會採取抑制的方式來控制自我情緒 的表達,然而壓抑負向情緒卻可能增加憂鬱及焦慮症狀的發生。 Carthy 等人(2010)曾採取情境測驗的方式來了解兒童的情緒調適狀況,他 們依 Gross 對情緒調適歷程所提出的五種情緒調適策略,將兒童於情境測驗中對 厭惡刺激的的真實反應,歸納出對應的八種情緒調適策略, (1)屬於情境選擇的 「逃避策略」 ,例如:我會去廁所這樣就可以不用自我介紹了; (2)屬於情境修改 的「問題解決」及「尋求協助及他人慰藉」,例如:我會從自己會的問題開始寫、 16.

(28) 我會要媽媽來帶我回家; (3)和注意力分配有關的「分心」策略,如我會玩電腦 來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件事; (4)認知改變有關的「重新評價」 ,如:雖然這次失敗 了,但我仍可以把握下次考試而有好的表現; (5)屬於反應調節的「情緒抑制」、 「放鬆」及「發洩」 ,例如:我不會讓別人發現我的緊張、我會深呼吸或喝水、我 會對對方大叫等。結果發現患有焦慮症的兒童比沒有焦慮症的兒童傾向採取較多 的逃避策略,而沒有焦慮症的兒童使用問題解決、重新評價的策略則多於患有焦 慮症的兒童,顯示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其情緒調適策略的使用有所關聯,焦慮的 兒童傾向採取較不適應性的策略,而心理健康的兒童面對負向刺激時則較會直接 面對所碰到的困難,或是將困難做正向化的思考。 在國內,江文慈(1999)也曾採取個別訪談方式對國小五年級、國中二年級 及高中二年級共 108 位學生進行兒童及青少年情緒調適的研究,對於調適策略的 了解,發現屬於兒童後期的國小五年級學童,面對人際衝突情境,採取「尋求支 持」的策略最多,尤其女生使用的比率高達五成,例如:尋求老師及父母的幫忙, 其次為「放鬆分心」策略,例如:看電視及聽音樂來分散注意力,而「報復攻擊」 、 「間接宣洩」策略也是兒童後期會採取的調適策略,例如:哭一哭、把心中的話 說出來、罵對方,至於「正向思考」及「問題解決」策略則是兒童後期較少使用 的方式,但卻發現隨著年紀的增長,這兩策略的使用是不斷增加的。 從上述對情緒調適策略的探討,可知近幾年來 Gross 理論受到廣泛的重視, 在國外也開始嘗試將其理論運用於兒童及青少年(Carthy et al., 2010; Gullone, Hughes, King, & Tonge, 2010; Trosper et al., 2009) ,但國內研究卻較缺乏實徵資料 探討 Gross 之情緒調適觀點在兒童階段的適用性;另外,也發現 Gross 所提出的 五種調適策略是情緒調適歷程中,個體在各個階段對負向刺激進行調適所得之較 概括性的原則,在這些原則下所包含的調適策略卻有蠻大的差異,例如針對情緒 反應出現後進行調適的「反應調節」 ,其所包含的放鬆及宣洩就是很不同的概念, 當個體對刺激出現負向情緒後,可能會採取深呼吸、喝水的方式來緩和自己的情 緒,但也可能會有哭泣或罵人的反應,來讓自己不舒服的情緒有所紓解,所以本 研究中對於 Gross 五種情緒調適策略在兒童期之適用狀況的探討,將再參考 Carthy 等人(2010)對情緒調適策略的分類對 Gross 的五項情緒調適策略又再作 細分。因此,本研究欲透過兒童情緒調適量表的發展,了解兒童在不同情緒調適 策略的運用情形及其情緒調適的能力。 17.

(29) 18.

(30) 第二節 兒童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 兒童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 國小階段兒童情緒調適的發展包含不同層面的內涵,可能涉及對情緒的覺 察、表達、調適等,以下將簡單介紹國內外目前兒童情緒調適相關的研究:. 壹、背景因素的影響 對國小兒童來說,情緒調適發展可能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國小女童 顯著優於國小男童(余妙芬,2007;李玟儀,2002;謝秀雯,2008;蕭瑞玲,2002)。 李玟儀(2002)認為女生的情緒調適優於男生可能受到生理發展因素及環境因素 的影響,女童其身心發展狀況一般較同年齡的男童成熟,而父母對男女生教養方 式的不同也使其情緒調適的發展有所差異。另外,兒童情緒調適程度是否受到年 級不同的影響並無一致性的定論,可能由於相關研究之受試對象大多為國小五、 六年級兒童,其年齡差距不大,所面對的生活經驗相似,因此不同年級的兒童在 情緒調適上並無差異(李玟儀,2002;蕭瑞玲,2002)。. 貳、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環境的影響 在家庭環境下,父母可能會以直接介入的方式影響兒童對自我情緒的調適, 例如在兒童受挫時,父母會直接地給予協助,或是告訴兒童這只是小挑戰不要太 擔心類似的信念,使兒童不持續停留在低落的情緒中而轉換情緒,而父母可能也 會提供孩子較適應性的情緒反應方式,例如生氣時可採取打抱枕的方式來宣洩情 緒以取代打人的行為(Thompson & Meyer, 2007)。父母在兒童社會化調適情緒 的能力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能提供情緒行為的模範、更多元情緒表達的認識,且 與兒童討論情緒相關的議題等都將有助於兒童的情緒調適能力(Saarni, 1999)。 在父母的社會化(parental socialization)情境中,父母對兒童狀況處理的反應及 態度將會影響兒童對自我情緒管理的發展,在 Zeman 等人(2006)所提出父母 社會化的情緒調適模式中,父母對於兒童的行為事件會有所情緒,他們會先調適 自我情緒後才表現出對兒童狀況的反應,父母們的反應會影響兒童的情緒及其情 緒調適的能力,例如對於因霸凌而不敢上學的孩子,父母當下可能會感到憤怒, 但不同的父母其反應會有所差異,有的父母可能會調適心中憤怒的情緒選擇靜下 來傾聽孩子不敢上學的原因,而有的父母可能會擔心上班遲到而對孩子的拒學的. 19.

(31) 反應更加生氣甚至出現打罵孩子的舉動,不同父母的反應可能會增加或降低孩子 對上學的焦慮及擔心,而這也影響了孩子自我情緒調適的發展,藉由上述的過程 中,父母的反應及態度提供孩子管理自我情緒多元的方式,對於塑造孩子未來情 緒行為有增強的效果。 父母不同的反應及態度與其管教方式有關,而也影響著兒童的情緒調適能 力。MacDermott 等人(2010)對 1389 位 9 至 16 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所進行的研 究,其結果發現父母管教方式中過度保護(parental overprotection)的程度愈低 或關懷(parental care)程度愈高則其孩子的情緒調適程度會愈高,若能以鼓勵、 支持和引導的方式來與孩子互動則將有助於其情緒調適的發展,否則,以嚴格方 式來管教孩子可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在 Chang、 Schwartz、Dodge 和 Chang (2003)的研究中,發現爸爸嚴格的管教方式與兒童的攻擊行為有關,而媽媽的 管教方式相較於爸爸對兒童情緒調適的影響可能更大;媽媽若能採取接納、支持 的管教態度能有效調節兒童傷心情緒對未來憂鬱狀況的影響(Feng et al., 2009) 。 至於國內的研究,蕭瑞玲(2002)對 492 位高屏國小五六年級兒童所進行的 研究發現,兒童的情緒調適情形會因父母管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採「開明 權威型」管教方式的父母其子女的情緒調適明顯優於父母採「忽視冷漠型」管教 方式的兒童,且父母「回應」程度的高低更是與兒童情緒調適有最高的相關,顯 示父母的關懷及回應有助於子女情緒調適的發展,而在謝秀雯(2008)的研究中 也得到相似的結果,父母皆呈高回應及高要求的管教方式其孩子的情緒調適程度 最高。另外,父與母管教方式的一致性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調適,兩人皆為「高 關懷」的管教方式其子女的情緒調適能力最佳,其次則為父與母為不一致管教方 式的兒童,但也因為父與母中還有一方能給予孩子情緒性的回應及關懷,所以此 父母管教方式的兒童其情緒調適能力比父與母皆呈「忽視冷漠」管教方式的孩子 為佳(何原,2006)整體而言,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若能多給予回應和接納, 並保持開明態度,則較能降低孩子憂鬱狀況的發生,至於管教的方式和態度也盡 量能一致,避免讓孩子對父母的標準感覺矛盾、錯亂,其則可能會讓孩子更不知 如何適當的表達情緒。 父母的管教方式及態度也會受到本身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Thompson 和 Calkins(1996)發現患有憂鬱的母親其情緒常是低落、易怒且無助的,其溝通訊 息常帶有著逼迫且強烈情緒的態度,他們對孩子行為的要求很高,藉此以減少自 20.

(32) 己對孩子缺乏關愛的罪惡感,再者,憂鬱的母親甚至會將自己的絕望感及負面情 緒加諸於孩子、責備孩子,而孩子可能會內化母親所表達的訊息或態度而感覺內 疚,認為自己要為大人的憂鬱情緒負責,在此環境下可能不利於兒童學習對自我 情緒的調適,他們不認為自己有能力能調節自己的情緒,會採取逃避或攻擊的行 為反應來因應情緒;然而,另一方面,在憂鬱母親的養育下,也可能會增進兒童 同理心的發展,懂得去協助憂鬱的母親,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減緩母親的憂鬱 情緒也能降低他們的壓力,過程中他們也發展出因應挫折及困難的方式。. 參、依附關係的影響 孩子對照顧者的依附行為是孩子對自我安全感的調適策略,當面對引發自我 負向或厭惡情緒的情境時,孩子可能會尋求照顧者的協助來減少其負向感受或獲 得安全感,這正是ㄧ種社會性的情緒調節策略,尤其在兒童階段,常藉由父母、 照顧者等外在環境的協助來調適情緒,且他們與照顧者的互動也有助於他們學習 情緒表達的規則,而照顧者對兒童負向情緒表達有所抱持的態度及彼此間的依附 關係,也會影響孩子在挫折或心情不佳時是否採取向父母求助的情緒調適策略 (Zimmermann, Maier, Winter, & Grossmann, 2001)。擁有安全依附的兒童其父母 可能較敏覺於孩子的狀況、接納孩子各種正負向情緒,且也開放的與孩子談論那 些讓他不舒服的害怕、緊張、難過等負向情緒,父母接納的態度也能讓孩子更放 心地表達且彈性地處理自我的情緒,反之,不安全依附的孩子,其母親對於孩子 的求助及需要較少給予回應,且較少與孩子談論各種情緒經驗,而這也讓孩子對 於情緒的認識有限,再者,因為從母親身上無法得到支持及回應,也讓孩子在壓 力及遇到挫折時不會向外在環境求助,無法藉由父母資源有效調節情緒 (Thompson & Meyer, 2007)。親子間的依附關係對孩子情緒調適能力的發展有 重大的影響,例如在 Contreras、Kerns、Weimer、Gentzler 和 Tomich(2000)對 國小五年級兒童的研究中,發現兒童有較佳的依附關係會使用較有建設性的因應 策略來調適情緒,例如:向父母尋求支持、問題解決等,尤其情緒調適能力中的 因應策略更是能調節依附關係對兒童同儕能力的影響。也就是說親子關係為不安 全依附的兒童可能有較不佳的同儕能力,但若兒童本身有不錯的情緒調適能力, 能有效調節個人與父母間矛盾且焦慮的複雜情緒,則其不安全依附的親子關係則 將不會對兒童與同儕間的互動及關係有所影響。 21.

(33) 肆、兒童情緒調適與同儕間互動的關係 當兒童進入學齡階段,其互動對象不再只限於父母及手足,同儕逐漸也成為 其生活中重要的ㄧ環。兒童的生活經驗因同儕的加入而將面對更複雜的人際關 係,須有相當的情緒調適能力以因應人際互動中多元的情境及衝突,從 Contreras 等人(2000)的研究,可知兒童的同儕能力高低和其情緒調適能力有關,若能擁 有較佳的情緒調適能力,則有助於控制自我情緒及行為,有效調適自我或人際衝 突中的生氣、憤怒、難過等負面情緒,因而能與同學、朋友保持較佳的同儕關係, 尤其對於感知到較多負向情緒經驗的兒童來說,能採取建設性的因應策略來降低 負向情緒則有助於其與同儕間的關係。Macklem(2008)曾提到兒童若無法有效 調節、控制自我情緒,可能會出現許多行為問題,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在校園內 的人際交往中可能受到同學的排擠和孤立,而師長對這類型的孩子也常是較不友 善的。對受虐兒童來說,他們對情緒調適常會有較多的困難,出現像調皮搗蛋、 打人等外向性行為,這不利於他們與同儕關係的建立,甚至遭到拒絕,然而若受 虐兒童能有較佳的情緒調適能力,則有助於減少焦慮、憂鬱等精神症狀,進而發 展正向的同儕關係(Kim & Cicchetti, 2010)。. 伍、兒童情緒調適與心理疾病之關係 對憂鬱的兒童來說,他們會傾向較注意事件中負向的訊息而忽略正向的回 饋,且反覆想著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經驗,而這更加深了他們對厭惡刺激的誇大 預期及災難化的思考,使得他們對於自我轉換或調適情緒的能力較不具信心 (Trosper et al., 2009)。兒童情緒調適的能力除了受到其本身憂鬱狀況的影響, 也發現兒童愈能調適自我的情緒則愈不容易出現憂鬱症狀,特別是個體對自我情 緒的覺知及對情境能適當反應部份,當兒童愈能覺察情緒並加以管理控制,且能 配合情境做出適當的反應,則愈不易受到憂鬱等負向情緒的影響(MacDermott et al., 2010) 。謝秀雯(2008)對桃竹苗縣市學童所進行的研究發現,國小學童的情 緒調適發展愈佳其憂鬱傾向的程度越低,兒童對自我調適情緒越具信心則越不易 有憂鬱的傾向。Feng 等人(2009)曾對 225 位女童和其母親進行縱貫性研究, 結果發現正向情緒表達的缺乏是影響憂鬱的重要危險因子,兒童表現出的正向情 緒愈多愈能避免其憂鬱症狀的產生,而其對情緒的調適也與憂鬱症狀有關,無法 有效調節傷心情緒的女童其未來可能會有憂鬱症狀,不過也發現父母採「接受」 22.

(34) 的管教方式能調節女童對傷心情緒的調適能力與未來憂鬱症狀間的關係,也就是 說雖然女童本身對傷心情緒的調適能力不佳,但藉由父母對孩子狀況能抱持接納 的態度,則女童未來將較不會出現憂鬱症狀。 至於患有焦慮症的人,其情緒會很快速的激起且情緒強度很高,他們較難覺 知自我情緒,也就是說他們對所經驗到的情緒會感覺厭惡進而想逃避面對或讓自 己對情緒的知覺變得較遲鈍(Mennie, Heimberg, Turk, & Fresco, 2002),而對焦 慮的兒童來說,他們自我情緒的調適是有困難的且對自我情緒的管理也較不具信 心,更無法有效控制擔心、難過和生氣等負向情緒(Suveg & Zeman, 2004),以 Carthy 等人(2010)的研究為例,其曾針對 49 名患有焦慮症以及 42 名無焦慮症 的兒童及青少年所做的實驗研究,其結果顯示焦慮症的孩子會較容易出現負向情 緒且其反應程度相對較大,對事情會傾向負向解讀且對自我情緒的控制有困難, 他們無法自然的運用重新評價的情緒調適方式,這可能使其出現較多的焦慮症 狀;另外,研究結果也發現焦慮症的孩子傾向使用逃避、向他人求助的情緒調適 策略而較少運用問題解決或是重新評價的策略,以「逃避」來面對事情可能與其 本身症狀有關,焦慮症的人會盡量避免使他焦慮的情境,雖然「逃避」的情緒調 適策略短時間可減少焦慮的反應和情緒,但長期來看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焦慮及自 我情緒調適的效能降低,另外,焦慮症的孩子較少運用問題解決及重新評價的策 略來調適情緒,可能因為他們對情緒刺激較不覺得自己有改變的能力。在 Cisler、 Olatunji、Feldner 和 Forsyth(2010)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結論,發現被診斷出焦 慮症(包含廣泛性焦慮症、社交恐懼症、分離焦慮)的兒童相較於一般兒童,除了 對負向情緒感受的強度較高且出現的頻率較多外,他們在面對負向刺激情境時也 較不會運用重新評價的策略來降低自己的負向情緒,對自我對進行重新評價的自 我效能感也較低,再者,焦慮症的兒童在不知如何解決問題時,過度依賴使用逃 避、尋求他人協助的方式來調節自我不舒服的情緒。 從上述研究整理可知,兒童的情緒調適可能受到性別、憂鬱、焦慮狀況的影 響,精神狀況不佳的兒童較難以控制自我的負向情緒,運用有限且傾向較不適應 性的調適策略;至於兒童所處的環境,發現父母管教方式及親子間的依附關係也 對兒童的情緒調適能力有相當的影響,父母對孩子情緒越能接納、關懷,能更增 加孩子對情緒的處理能力並勇於尋求他人協助來調適自我負向情緒。另外,兒童 的情緒調適能力同樣也與其心理健康及在學校的適應狀況有關,擁有較佳的情緒 23.

(35) 調適能力有助於兒童控制生氣、憤怒等情緒而不易與同儕發生衝突。本研究中, 也將以憂鬱傾向及親子間的依附關係作為效標,檢視本量表之內涵與其相關因素 間的關聯性。. 24.

(36) 第三節 兒童情緒調適之測量工具. 壹、國外情緒調適相關測量工具 針對兒童情緒調適,國外所發展之測量工具主要可分為三種:自陳式量表、 他人評定量表及情境測驗的測量方式,以下將簡述國外相關情緒調適測量工具:. 一、情緒調適檢核表(Emotion Regulation Checklist) Shields 和 Cicchetti(1997),根據情緒調適相關文獻探討所發展的「情緒調 適檢核表」共有 24 個題項,可由老師、父母或諮商員等他人來評量孩子表現情 緒行為的頻率,採 Likert 四點量表計分,分數愈高者表示兒童情緒調適能力的愈 佳。此量表示適用於國小高年級以上兒童,經主成分因素分析萃取出兩因素「不 穩定/消極(Lability / Negativity)及「情緒調適」 (Emotion Regulation) , 「不穩定 /消極」分量表中包括情緒不穩、缺乏彈性、負向情感失調等,例如: 「傾向容易 發脾氣的嗎」,而「情緒調適」分量表則涵括合宜的情緒表現、同理心、自我情 緒覺察等,題項例如: 「對他人是否具同理心呢」 ,此兩分量表呈負相關;量表之 內部一致性信度, 「不穩定/消極」及「情緒調適」兩個分量表之 Cronbach α 值分 別為.96 及.83,而總量表之 Cronbach α 值則為.89,而若將明尼蘇達行為量表 (Minnesota Behavior Rating)間視為效標,則本量表之「不穩定/消極」與「正 向心情」呈中度負相關且與「負向心情」呈高度正相關,反之,「情緒調適」則 與「正向心情」呈高度正相關及與「負向心情」呈中度負相關。可知本量表具良 好之信效度。在 Borelli、Crowley、David 和 Sbarra(2010)對兒童依附及情緒的 研究,及 Chang 等人(2003)探討父母管教、情緒調適與攻擊行為間的研究, 皆採用此量表來測量兒童的情緒調適能力。. 二、兒童和青少年情緒調適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Index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本量表由 MacDermott 等人(2010)改編自 Biesecker 和 Easterbrooks 於編訂 的「青少年情緒調適檢核表」(Emotion Regulation Checklist for Adolescents),原 量表所適用對象為 16 歲左右的青少年,為了讓 9 歲的兒童能夠使用,MacDermott 等人改寫原量表之題項敘述,將其修改為較簡單、易閱讀的描述。本量表共有 25.

(37) 17 題,包含三個分量表:情緒控制(emotional control) 、自我情緒覺察(emotional self-awareness) 、情境反應(situational responsiveness) , 「情緒控制」指個體對情 境中不適切情緒表達的程度,而「自我情緒覺察」則涵蓋情緒辨識、正向情緒的 增加及負向情緒的減少,至於「情境反應」是要測得個體是否能依據情境表現出 符合情境的適切之情緒反應。採 Likert 五點量表計方,得分愈高則代表愈能表現 出適應性的情緒調適。 本量表經主成分因素分析萃取出三因素,三因素總共可解釋 42.75%的總變 量,而其聚合效度部分,發現量表總分與父母關愛呈正向的中度相關,而與父母 的過度保護及憂鬱呈負相關,而在間隔四周後進行重測,總量表之重測信度 為.77。顯示本量表具良好之信效度。. 三、情緒反應及調節之評估(Assessment of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regulation) Carthy 等人(2010)採取情境測驗的評定方式來測量兒童的情緒調適能力。 在第一部分的試驗中,兒童將根據電腦螢幕中的指示想像自己身歷於不同情境 中,接著邀請受試者談自己當下心中的想法及負向情緒程度,最後詢問受試者思 考並說出用了哪些方法使自己心情平靜下來,相同的步驟會進行十六種不同情 境,其情境中的潛在威脅可能與家人、社會、生理狀況及個人表現有關,例如: 在去學校的路途中你感覺到胃怪怪的。而在第二部分試驗中,其主要想了解「重 新評價」方式對情緒調適的效用,因此受試者也同樣進行十六種情境的想像,不 過在調適情緒部分研究者更直接提供「重新評價」的策略並請受試者自我評估是 否能有效降低負向情緒。 情境測驗完成後則針對所蒐集的資料,由一位受過兒童認知評定訓練的研究 生根據 Cacioppo 及 Petty 所提出認知類型進行分類,將受試者在情境測驗中的回 應分為正向重新評價(positive appraisals)、負向重新評價(negaive appraisals)及不具 正負向情緒的中性重新評價(neutral appraisals)。此測驗將得到三個指標:情緒性 反應指標(Emotional Reactivity Indices) 、重新評價指標(Reappraisal Indices)及 情緒調適剖面指標(emotion regulation profile indices)。 「情緒性反應指標」能評估 受試者產生負向情緒反應的程度;而「重新評價指標」則又區分成非指導式重新 評價(uninstructed reappraisal)-個體面對情境時能採取重新評價策略的程度、暗示 的重新評價(cued reaapraisal)- 具有重新評價的概念後能對情境重新詮釋的能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Cell coverage area: expected percentage of locations within a cell where the received power at these. locations is above a

• Cell coverage area: expected percentage of locations within a cell where the received power at these. locations is above a

 1932 年提出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是一種 心理測量量表,通常用於問卷設計,為目前最受調查 研究者廣泛使用的測量方法.

 Genre – animal stories but even the stories have animals as main characters the contents are actually realistic..  Curious

1.1.3 In an effort to provide affordable and quality KG education to all eligible childre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This is to inform kindergartens and primary schools of the “Library Cards for All School Children” scheme and the arrangement of bulk application for library cards of the

We will quickly discuss some examples and show both types of optimization methods are useful for linear classification.. Chih-Jen Lin (National Taiwan Univ.) 16

To enable pre-primary institution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school culture and support to children, actions can be take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Caring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