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臺陸生之學習、生活和畢業走向滿意度調查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在臺陸生之學習、生活和畢業走向滿意度調查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周祝瑛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在臺陸生之學習、生活和畢業走向 滿意度調查研究 y. Nat. io. sit. A Preliminary Satisfaction Report of. al. er.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ese Universities:. n. v i n Learning,CLiving h e n gand i U Choice c hCareer. 研究生:楊雁斐撰 中華民國一〇四年七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摘要 自 2011 年臺灣開始正式招收中國大陸學位生以來,兩岸大學生的交流學習 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舉凡陸生在臺學習成效與生活適應等相關議題,受到各 界高度關注,尤其在 2015 年第一屆大陸學位生畢業後,陸生的未來畢業發展與 走向,更成為兩岸交流中重要的研究課題。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自 2011 年起臺灣地區招收大陸學生的政策發展,除了探討 2015 與 2016 年陸生的基本資 料外,並從在臺陸生性別、不同的學習身份、公私立大學,和就讀大學所在地區 等變項,分析陸生在臺「學習」、「生活」與「畢業走向」等滿意度。在研究方. 治 政 2216 有效問卷,經由描述統計、t-test 及 one-way大 ANOVA 等分析上述資料。研 立 究結果發現:在基本資料方面,在臺陸生(包括學位生、交換生與研修生三類)主 法上針對在臺陸生進行網路問卷, 分別於 2015 年與 2016 年夏天施測,共蒐集. ‧ 國. 學. 要來自浙江、福建和廣東三省;女性占六成以上;學士生佔七成八。其中,學士 生多集中於私立大學,研究生則以公立大學為主。陸生主要集中於臺灣北部地區。. ‧. 在滿意度調查結果上,陸生整體的「在臺學習」、「在臺生活」和「畢業走向」. sit. y. Nat. 等項目,均感到滿意,且女生滿意度均高於男生。除 2016 年公立大學陸生在「在. io. er. 臺學習」方面滿意度略高於私立學校外,2015 年和 2016 年其餘各層面均為公立 學校滿意度低於私立學校。「在臺學習」、「在臺生活」與「畢業走向」方面,. n. al. Ch. i n U. v. 中部地區陸生滿意度最高,交換生高於學位生。雖然「在臺學習」方面,整體陸. engchi. 生滿意較高,且各類學生無顯著差異,但對於「在臺生活」與「畢業走向」方面, 則出現陸生在臺就讀學歷越高,在臺滿意度越低的情況。另外,2016 年陸生的 整體滿意度略低於 2015 年的滿意度,值得相關單位重視與進一步追蹤研究。 關鍵字:陸生、在臺陸生、學習、生活、畢業走向、滿意度. i.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A Preliminary Satisfaction Report of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ese Universities: Learning, Living and Career Choice Abstract The mutu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Taiwanese students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since 2011, the first year in which Taiwanese universities admitted Chinese degree-seeking students. The topic of 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ving in Taiwan is controversial locally, especially in regard to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after the first intake graduated in 2015.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experience of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ese universities using basic enrolment information and student experiences. The study will analyze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ese universities during 2015 and 2016, including gender, learning identity,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 background, and district of Taiwan to understand Chinese students’ satisfaction in respect of learning, living and career choice.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o analysis 2216 examples that were gathered through a network questionnaire in 2015 and 2016, the study found that: Chinese students (including degree students, exchange students and short-term students) were mainly from Zhejiang , Fujian and Guangdong; female students accounted more than sixty percent; and bachelor students accounted more than seventy-eight percent. Bachelor students were concentrated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but masters and doctoral students preferred public universities. Most Chinese students chose universities in the north of Taiwan. The Chinese students were largely satisfied with their learning, living and career choices in Taiwan and female Chinese students were more satisfied than male Chinese students. 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in public universities gave a higher rating than private universities to the learning aspect in 2016, Chinese student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felt better than the others. 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Taiwan gave the highest rating in learning, living and career choice and exchange students felt more satisfied than degree students. Although all the Chinese stud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learning in Taiwan and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m, the aspect of living and career choice shows that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study, the lower the level of satisfaction. Additionally, interested part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in 2016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in 201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 Chinese students,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ese universities, learning, living, career choice, satisfaction. ii.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7) 誌謝 本文承蒙指導教授周祝瑛博士的悉心指導,口試委員張鈿富博士和陳榮政博 士給予的諸多建議與指正,學生才能在摸索中完成本研究,在此謹致上由衷的敬 意和謝忱。在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求學的兩年如白駒過隙,邊走邊看,不知不覺 又過了一站。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的老師們學富五車,治學嚴謹,誠懇親切,學生 不僅在學業上獲益良多,在生活中也愛上了爬山,親近自然。 感謝教育學院的院長和主人們為招收陸生所做的努力,讓我有幸成為第一位 政治大學教育系陸生碩士生。感謝所有我修過課、旁聽過課和有過交流的老師們, 你們對學術的熱情和對學生的愛護深深感染著我,讓我更加有信心在學術的道路. 治 政 大 感謝我可愛同學們,你們是我在臺灣生活中最亮麗的風景。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是 立 個團結、和睦的大家庭,臉書上、群組里記錄著我們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彼此. 上繼續前行。兩年的時間里,從新鮮人到學姐,感謝闕金治助教在系務上的幫助,. ‧ 國. 學. 關注、互相扶持,沒有隔閡,相親相愛。. 父母在,不遠遊,感謝父母放手讓我跨海求學,逐夢路上有你們一路相隨,. ‧. 是我最大的幸福。未來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事情需要我自己去闖,我會努力延. y. sit. io. n. al. er. 快樂地邁進。. Nat. 伸政治大學教育學院老師們對愛的信仰,每一天跨越自己一點點,向著詩和遠方. Ch. engchi. iii. i n U. v.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9) 目錄 摘要...................................................................................................................................................... i 誌謝..................................................................................................................................................... ii 表次...................................................................................................................................................vii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壹、研究目的.....................................................................................................................3. 政 治 大. 貳、待答問題.....................................................................................................................3. 立.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 國. 學. 壹、陸生.............................................................................................................................4 貳、學位生.........................................................................................................................4. ‧. 叁、交換生.........................................................................................................................4 肆、研修生.........................................................................................................................4. y. Nat. sit. 伍、在臺陸生.....................................................................................................................5. n. al. er. io. 陸、三限六不.....................................................................................................................5. i n U. v. 柒、滿意度.........................................................................................................................5. Ch. engchi. 第五節 研究方法.......................................................................................................................6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7 壹、研究範圍.....................................................................................................................7 貳、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兩岸交流相關理論.......................................................................................................8 壹、4C 模式........................................................................................................................8 貳、族群接觸理論(Contact Hyphothesis,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8 叁、聯鎖社群(Linkage Communities)........................................................................10 肆、兩岸化(cross-straitization)..................................................................................11 第二節 中國大陸留學生及中國陸生之現狀........................................................................ 12 iv.

(10) 壹、中國大陸留學生之現況...........................................................................................12 貳、國際背景下之兩岸文教交流.................................................................................. 17 叁、中國陸生赴臺求學之現狀.......................................................................................18 第三節 陸生議題之文獻綜述.................................................................................................23 壹、中國陸生赴臺之具體人數變化.............................................................................. 24 貳、陸生政策之相關分析...............................................................................................29 叁、陸生在臺學習之相關研究.......................................................................................34 肆、陸生在臺生活之相關研究.......................................................................................36 伍、陸生畢業走向之相關研究.......................................................................................37 陸、陸生健保問題...........................................................................................................38. 政 治 大.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0. 立. 第一節 研究架構.....................................................................................................................40. ‧ 國. 學. 壹、 研究流程.................................................................................................................40 貳、研究架構...................................................................................................................42. ‧. 第二節 研究工具.....................................................................................................................43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44. y. Nat. sit. 壹、資料蒐集的方法.......................................................................................................44. n. al. er. io. 貳、資料分析過程...........................................................................................................45. i n U. v. 第四章 研究結果及發現.................................................................................................................46. Ch. engchi. 第一節 背景分析.....................................................................................................................46 第二節 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滿意度.................................................................................... 52 壹、性別...........................................................................................................................52 貳、在臺學習身份...........................................................................................................55 叁、公私立大學...............................................................................................................59 肆、在臺地區...................................................................................................................62 第三節 在臺陸生之在臺生活滿意度.................................................................................... 66 壹、性別...........................................................................................................................66 貳、在臺學習身份...........................................................................................................68 叁、公私立學校...............................................................................................................72 肆、在臺地區...................................................................................................................75 v.

(11) 第四節 在臺陸生之畢業走向.................................................................................................78 壹、畢業選擇...................................................................................................................78 貳、性別...........................................................................................................................80 叁、在臺學習身份...........................................................................................................82 肆、公私立學校...............................................................................................................85 伍、在臺地區...................................................................................................................87 第五章 研究討論.............................................................................................................................90 第一節 在臺陸生之背景討論.................................................................................................90 第二節 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滿意度討論............................................................................ 90 壹、性別...........................................................................................................................90. 政 治 大. 貳、在臺學習身份...........................................................................................................91. 立. 叁、公私立學校...............................................................................................................92. ‧ 國. 學. 肆、在臺地區...................................................................................................................93 第三節 在臺陸生之在臺生活滿意度討論............................................................................ 93. ‧. 壹、性別...........................................................................................................................93 貳、在臺學習身份...........................................................................................................94. y. Nat. sit. 叁、公私立學校...............................................................................................................95. n. al. er. io. 肆、在臺地區...................................................................................................................96. i n U. v. 第三節 在臺陸生之畢業走向滿意度討論............................................................................ 96. Ch. engchi. 壹、在臺陸生之職業選擇...............................................................................................96 貳、性別...........................................................................................................................97 叁、在臺學習身份...........................................................................................................97 肆、公私立學校...............................................................................................................98 伍、在臺地區...................................................................................................................99 第六章 研究結論和建議...............................................................................................................100 第一節 結論...........................................................................................................................100 壹、在臺陸生之背景.....................................................................................................100 貳、性別對在臺陸生之學習、生活及畢業走向滿意度之影響................................ 100 叁、在臺學習身份對在臺陸生之學習、生活及畢業走向滿意度之影響................101 肆、學校性質對在臺陸生之學習、生活及畢業走向滿意度之影響........................102 vi.

(12) 伍、在臺求學地區對在臺陸生之學習、生活及畢業走向滿意度之影響................103 陸、其他.........................................................................................................................105 第二節 建議...........................................................................................................................106 壹、關於在臺陸生之求學背景.................................................................................... 106 貳、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106 叁、在臺陸生之在臺生活.............................................................................................107 肆、在臺陸生之畢業走向.............................................................................................107 伍、對本研究的期望和建議........................................................................................ 108 參考文獻…………………………………………………………………………………………109 附錄一:2015 在臺畢業陸生滿意度調查………………………………………………………118. 政 治 大. 附錄二:2016 在臺畢業陸生滿意度調查………………………………………………………121.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13) 表次 表 2-1 2007-2016 CNKI 之「陸生」資料數據統計表:........................................ 23 表 2-2 2011-2015 在臺學位生註冊人數情況表..................................................... 24 表 2-3 2011—2015 臺灣招收陸生學位生情況總表.............................................. 27 表 2-4 2015 在臺陸生學位生人數分佈情形表(依區域)...................................28 表 2-5 2011-2015 八省市陸生招生情況統計表..................................................... 28 表 4-1 在臺陸生背景情況總表................................................................................46 表 4-2 在臺學習身份之男女人數表........................................................................47 表 4-3 在臺陸生之地區分佈表................................................................................50. 表 4-6. 治 政 大 在臺陸生之停留時間....................................................................................51 立 2015 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滿意度——性別...............................................53. 表 4-7. 2016 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滿意度——性別...............................................54. 表 4-4 在臺陸生之專業選擇....................................................................................51. 學. ‧ 國. 表 4-5. 表 4-8 2015 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滿意度——在臺學習身份...............................56. ‧. 表 4-9 2016 年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滿意度——在臺學習身份...........................57. sit. y. Nat. 表 4-10 2015 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學校性質................................................ 59 表 4-11 2016 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學校性質................................................ 60. io. n. al. er. 表 4-12 2015 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滿意度——在臺地區.................................... 63. Ch. i n U. v. 表 4-13 2016 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滿意度——在臺地區.................................... 64. engchi. 表 4-14 2015 在臺陸生之在臺生活滿意度——性別............................................ 67 表 4-15 2016 在臺陸生之在臺生活滿意度——性別............................................ 67 表 4-16 2015 在臺陸生之在臺生活滿意度——在臺學習身份............................ 70 表 4-17 2016 在臺陸生之在臺生活滿意度——在臺學習身份............................ 71 表 4-18 2015 在臺陸生之在臺生活滿意度——公私立學校................................ 73 表 4-19 2016 在臺陸生之在臺生活滿意度——公私立學校................................ 74 表 4-20 2015 在臺陸生之在臺生活滿意度——在臺地區.................................... 76 表 4-21 2016 在臺陸生之在臺生活滿意度——在臺地區.................................... 77 表 4-22 赴臺陸生預期職業前十..............................................................................79 表 4-23 2015 在臺陸生之畢業走向滿意度——性別............................................ 81 viii.

(14) 表 4-24 2016 在臺陸生之畢業走向滿意度——性別............................................ 81 表 4-25 2015 在臺陸生之畢業走向滿意度——在臺學習身份............................ 83 表 4-26 2016 在臺陸生之畢業走向滿意度——在臺學習身份............................ 84 表 4-27 2015 在臺陸生之畢業走向滿意度——公私立學校................................ 85 表 4-28 2016 在臺陸生之畢業走向滿意度——公立學校.................................... 86 表 4-29 2015 在臺陸生之畢業走向滿意度——在臺地區.................................... 88 表 4-30 2016 在臺陸生之畢業走向滿意度——在臺地區.................................... 8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x. i n U. v.

(15) 圖次 圖 2-1 陸生族群接觸示意圖....................................................................................10 圖 2-2 臺灣-中國大陸聯鎖社群圖.......................................................................... 11 圖 2-3 2008-2014 中國大陸研究生人數調查圖..................................................... 13 圖 2-4 2008-2014 出國留學與學成回國人數統計圖............................................. 14 圖 2-5 2001-2015 中國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文教交流統計圖......................... 17 圖 3-1 研究流程圖....................................................................................................41 圖 3-2 研究架構圖....................................................................................................4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 i n U. v.

(1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7)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動機,第三節為研究目 的與待答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第六節為研 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政 治 大 上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合作夥伴,世界範圍內的交流大門就此打開。隨著資訊時 立 代的快速發展,全球化不僅涉及各洲、各區域間的經濟合作與政治博弈,更是讓 跨文化交流與教育合作成為提升軟實力的必要途徑。. 學. ‧ 國. 15 世紀至 17 世紀期間,地理大發現讓人們開始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在海洋. 20 世紀末,麥克尼爾(William McNeill)摒棄人類歷史對於遷移的兩個區分. ‧. 標準地理與社會性,把遷移重新分為中央/邊陲地區的遷移,和菁英/一般民眾的. sit. y. Nat. 遷移(McNeill,1978)。留學生人口則以菁英遷移的姿態成為人類遷徙史上的. io. er. 一個新亮點,反映出新自由主義下人員流動性、移民和交流新的趨勢。面對全球 化的國際競爭,人才流動無國界,各國在謀求政治、經濟、軍事合作的同時也重. al. n. v i n 視青年人間的交流,為彼此未來的合作共贏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市場經濟的多元 Ch engchi U 運作引領教育市場的多元開放。. 據 2014 國內生產總值世界各國排名來看,歐盟國內生產總值世界第 1,美國 第 2,中國大陸第 3,日本第 4,韓國第 16,臺灣第 27(美國中心情報局,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resources/the-world-factbook/rankorder/2 195rank.html)。這個總面積 3.6 萬平方公里,2300 萬人口的地區在上個世紀曾 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經濟上,臺灣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以服務業提高國 民生產總值;在文化上,結合當地資源的文化創意產業及觀光業蓬勃發展;在政 治上,臺灣管理模式效仿美國,以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黨為首執政。 自 2011 年起,臺灣招收的中國陸生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民眾關注 陸生議題。隨著兩岸在經濟、文化領域的交流日益成熟,越來越多的中國陸生對 1.

(18) 赴臺讀書產生了興趣。2016 年政黨輪替之後,臺灣出現第二屆陸生學位生畢業。 本研究希望通過研究「在臺學習」、「在臺生活」、「畢業走向」與學生性別、 在臺學習方式、學校學校性質和所在地區間的關係來探討陸生在臺的滿意度情況, 為兩岸高等教育交流提供些許參照,讓兩岸關心陸生議題之夥伴瞭解在臺陸生在 臺之最新狀況。. 第二節 研究動機 臺灣招收中國大陸地區的學生今年(2016)已進入第六年,學生方面急需 相關招生資訊,學校和社會關心招生成效,教育部門需要反饋資訊,以便陸生工 作的更好進行。. 立. 政 治 大. 從學術研究領域看,臺灣方面關於陸生之相關研究產量豐富,研究主題以兩. ‧ 國. 學. 岸關係下的陸生政策分析為主,通過問卷或訪談的方式進行個別院校之陸生在臺 學習、生活情況調查,相關研究中採用「推拉理論」佔據較大比重。. ‧. 在兩岸現有的研究中,研究對象之陸生為交換生、學位生及研修生相混合。. y. Nat. 故而本研究嚴格區分陸生之在臺學習身份,探討不同學習身份的陸生在「在臺學. io. sit. 習」、「在臺生活」、「畢業走向」方面的滿意度。本研究希望能夠取得更具普. n. al. er. 遍性的發現,故而在全臺範圍內進行大樣本取樣,從在臺地區的角度具體分析陸. i n U. v. 生對於「在臺學習」、「在臺生活」、「畢業走向」方面的滿意度。. Ch. engchi. 雖然陸生議題關注度較高,但是相關陸生畢業走向的研究暫有所欠缺。故而 本研究在 2011—2015 年的現有招生結果的基礎上,對 2015 年和 2016 年在臺陸 生進行研究,瞭解其「畢業走向」方面的滿意度,檢討現有的招生政策,促進兩 岸教育領域的進一步交流,同時補充陸生之縱向研究方面的內容。 故而本研究以 2015 年和 2016 年在臺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以期發現性 別、在臺學習身份、學校性質和在臺就學地區,對陸生「在臺學習」、「在臺生 活」、「畢業走向」方面的滿意度之影響。. 2.

(19)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一)探討在臺陸生之求學背景。 (二)瞭解性別對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生活及畢業走向滿意度之影響。 (三)試探在臺學習身份對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在臺生活及畢業走向滿意 度之影響。 (四)探尋在臺就讀學校性質對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在臺生活及畢業走向. 治 政 大 (五)對比求學地區對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在臺生活及畢業走向滿意度之 立 影響。 滿意度之影響。. ‧ 國. 學. (六)檢視陸生在臺求學之發展趨勢,對現有政策提供建議與想法。. ‧. 貳、待答問題. y. Nat. sit. (一)在臺陸生之求學背景何如?. n. al. er. io. (二)男女陸生對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在臺生活及畢業走向滿意度為何?. i n U. v. (三)在臺學習身份對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在臺生活及畢業走向滿意度之 影響為何?. Ch. engchi. (四)在臺就讀學校性質對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在臺生活及畢業走向滿意 度之影響何如? (五)求學地區對在臺陸生之在臺學習、在臺生活及畢業走向滿意度之影響 何如? (六)陸生在臺求學之發展趨勢為何?. 3.

(2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陸生 「陸生」是臺灣出於政治立場,對來自中國大陸地區赴臺學習學生的統稱。 「陸生」一共有三類,一類是「學位生」,一類是「交換生」,還有一類是「研 修生」。. 貳、學位生. 政 治 大. 「學位生」包括學士(四年制、二年制)學位生和研究生(碩士、博士)學. 立. 位生。陸生學位生自 2011 年起,其戶籍來自八省市,學歷在臺灣限定的 129 所. ‧ 國. 學. 大學和 191 所中國大陸專科學校。在學期間受到「三限六不」的限制,畢業後可 取得學歷,回中國大陸後需進行學歷認證,在陸就業享受留學生和應屆畢業生雙. er. io. sit. y. Nat. 叁、交換生. ‧. 重待遇。. 「交換生」為學生參與所在之中國大陸高校與臺灣高校簽訂的合作項目,赴. al. n. v i n 臺進行為期一個學期至一學年的正式學習。在臺期間需修學分,雙方學分互認。 Ch engchi U 學費、學分費繳交情況根據兩校協議而定。交換生雖不獲取臺灣的學位,但仍受 「三限六不」部分影響:限制採認醫學和關係國家安全領域的專業,不允許在學 打工,不得在臺就業和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 肆、研修生 「研修生」為因應征臺灣高校舉辦的研習活動或因個人研究需求申請赴臺進 行短期交流的中國陸生,這部分學生無需修習學分,在臺停留時間最短,活動結 束即回中國大陸,故而「三限六不」對其無影響。. 4.

(21) 伍、在臺陸生 本研究「在臺陸生」指自在臺就讀並尚未離開臺灣之陸生,包括學位生、交 換生和研修生。2015 年第一批陸生學士生正式畢業,又為陸生畢業元年,這批 學生經歷了太陽花學運事件,2016 年在臺陸生則橫跨太陽花學運、馬習會和政 黨選舉等大事件。 在臺陸生主要有三種畢業走向:在臺灣以外的地區工作、留臺繼續深造、去 其他地區讀書。本研究之在臺陸生為以 2015 年和 2016 年的在臺陸生為主。. 政 治 大. 陸、三限六不. 立. 「三限六不」是國民黨為推動陸生三法的盡快通過,面對民進黨和島內民眾. ‧ 國. 學. 的擔憂而針對來臺求學的陸生制定的從安全層面考量的限制措施。 三限具體內容為: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赴臺陸生總量、限制採認醫. ‧. 學和關係國家安全領域的專業。. sit. y. Nat. 六不具體內容為: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臺灣當地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 io. er. 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臺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 其中一限二不「限制醫事學歷採認、不允許打工、不能參加國家考試」之相. n. al. 關內容正式入法。. Ch. engchi. i n U. v. 柒、滿意度 滿意度(satisfaction)是人格特質之一,本研究之滿意度包括在臺學習、 在臺生活和畢業走向三個面向,對於不同面向滿意度的含義也有所差別。 在臺學習的滿意度即陸生來臺前的預期與在臺學習實際情況間的落差。2015 年版問卷具體從「來臺前對就讀學校的瞭解程度」、「學校和系所開設的課程」、 「教師的整體品質」、「教學設施」、「校園學習環境」、「校園學習資源」、 「臺灣學生的整體競爭力」、「臺灣學生整體的國際觀與文化敏感度」、「學校 組織的兩岸學生交流活動」、「陸生參與系所或社團組織活動的機會」和「與陸 生課後交流」等方面來考察。2016 年版問卷將教學設施」、「校園學習環境」、 5.

(22) 「校園學習資源」整合為「校園學習環境和資源」,並增加「來臺就讀學校的整 體觀感」。 在臺生活滿意度即陸生畢業學位生在臺生活調試性程度,2015 年版問卷從 「校內住宿環境」、「校內職工的辦事效率與服務態度」、「臺灣公職部門的服 務態度和辦事效率」、「臺灣社會對多元文化的接納度」、「臺灣的醫療服務」、 「臺灣民眾的公德心和人情味」、「民眾的環保意識」、「媒體的專業化程度」、 「與臺生的課後交流務」等層面考察。2016 年版問卷把「校內職工的辦事效率 與服務態度」併入「臺灣公職部門的服務態度和辦事效率」中,把「臺灣社會對 多元文化的接納度」從多元性向、不同族群接納度、弱勢群體的關懷和兩性平等 的角度進行更加細致地分析。. 政 治 大. 在臺陸生之畢業走向滿意度方面,2015 版問卷就陸生對畢業學校在兩岸和大. 立. 陸企業中的接受程度、「在臺學習經歷對求職影響」、「在該校學習對個人日後. ‧ 國. 學. 的發展」等方面的評估,以及對畢業後求職或升學情況的整體評價。2016 版把 陸生對畢業學校在兩岸和大陸企業中的接受程度和「在臺學習經歷對求職影響」. ‧. 精簡為「目前畢業的學校在大陸的競爭力」。. Nat. er. io. sit. y. 第五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 2015 年和 2016 年的在臺陸生之「求學背景」、「在臺學習」、「在. n. al. Ch. i n U. v. 臺生活」和「畢業走向」以問卷形式進行量化研究,具體探討在臺陸生之性別、. engchi. 在臺學習身份、學校性質和在臺地區對「在臺學習」、「在臺生活」和「畢業走 向」的滿意度情況。量化研究部分對問卷抽樣進行信度和效度的檢驗。 本研究利用穀歌(google)表單編制「政治大學陸生生活、學習情況問卷」, 採用紙質問卷和網路填答兩種方式進行數據搜集。數據採用 SPSS18.0 版本統計 軟體進行數據描述統計與單因素 ANOVA 進行分析。 通過 T-test 分析不同性別和學校性質,對於「在臺學習」、「在臺生活」和 「畢業走向」的滿意度情況。以單因素變異數分析,從在臺學習身份和在臺地區 的角度,分析在臺陸生對於「在臺學習」、「在臺生活」和「畢業走向」的滿意 度情況。. 6.

(23)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研究對象為 2015 年和 2016 年在臺陸生,包括學位生、交換 生和研修生。因為網絡問卷對所有在臺的陸生開放。. 二、研究區域 本文研究範圍面向全臺灣的在臺陸生,以 2015 年與 2016 年的在臺陸生為研. 政 治 大. 究主體,借助發達網絡資源,便捷的社交軟體如臉書、微信,及暢通的交通工具. 立. 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臺灣以及中國大陸兩岸進行實時交流。. ‧ 國. 學. 三、研究內容. ‧. 本研究旨在通過研究「陸生背景」、「在臺學習」、「在臺生活」、「畢業 走向」間的關係來探討陸生在臺的滿意度情況,以及試著探討陸生在臺灣學習、. y. Nat. n. al. er. io. 貳、研究限制. sit. 生活及畢業走向情況。.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源於周祝瑛教授之教育部、科技部研究計劃項目,透過兩屆在臺陸生 論壇進行團體焦點訪談,並完成問卷的施測和修訂。周教授在理論支持、問卷發 布和後期分析等方面均給予學生全方位的指導。 本研究跨時長,研究內容獨特,涉及可參照經驗少。現有研究陸生包含廣泛, 對短期交流關注較多,但針對學位生的相關研究較少,進行縱向研究更少。中國 大陸相關學者教師資訊搜集不足,只能通過媒體網路和短期交流淺嘗輒止,臺灣 方面陸生在臺研究關注度高但深入性不夠,只有相關亞太研究、教育領域的學者 和教師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但因不熟悉陸生的在中國大陸的情況無法進行前後 比較,另外借鑒國際留學生相關理論無法透徹展現兩岸特殊情況。所以,通過陸 生瞭解陸生,才能最真切地瞭解陸生在臺的所思、所想,進而探討做何、為何。 7.

(2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兩岸交流相關理論 壹、4C 模式 Majam(2000)提出的「4C 模式」:合作(cooperation)、衝突(confrontation)、 互補(complementarity)、吸納(co-optation),陳至柔(2007)提出「公共外 交」概念,即透過國與國人民間交流理解傳達訊息,透過非政府組織來實現國家. 政 治 大. 利益。目前兩岸透過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進行非政府層. 立. 面上的交流以維持兩岸交流的暢通和穩定。. ‧ 國. 學. 國家間一功能部門如經濟部門的合作會對另一部門的合作產生影響,逐漸建 立彼此間的互賴網(Mitrany,1996)。Nie(2009)與 Kantian 的和平理論驗證. ‧. 兩岸在經濟上的交流合作緩解了緊張局勢,三通極大地促進了臺灣的旅遊業,中 國大陸人民也可以方便地領略寶島風光。農貿水果的免稅直接為臺灣果農帶來福. y. Nat. sit. 音,臺灣水果進入中國大陸尋常百姓家。隨著兩岸依賴的強度不斷增加,在少子. n. al. er. io. 化的危機下,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循序漸進。與之配套的教育政策在兩岸文化交流 中以合作的方式促進彼此正向發展。. Ch. engchi. i n U. v. 貳、族群接觸理論(Contact Hyphothesis,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Allport(1954)提出「族群接觸理論」(Contact Hyphothesis, 或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以期緩解二戰後美國黑人與白人的種族問題。Allport 主張通過 增加族群接觸以減少群際偏見(intergroup bias and prejudice)、與增進不同群體 的瞭解及接納程度(周祝瑛等,2013),認為要達到族群交流的積極狀態需要四 個關鍵: 一、勢均力敵(equal group status within the situation)。 二、共同目標(common goals)。 三、族群合作(intergroup cooperation)。 8.

(26) 四、外力支持(權威、法律、習俗等) (the support of authorities, law, or custom)。 勢均力敵(equal status)是一個重要因素,很難進行定義,在不同情況下運 用的方式也不一(Cagle,1973;Riordan,1978),在此情況之下兩個族群的期 望與價值觀相同也很重要(Cohen 和 Lotan,1995;Cohen,1982;Robinson 和 Preston,1976)。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族群間亦是如此。勢均力 敵是綜合族群間各種因素所期待達到的一種理想狀態,這樣能夠平等、公正、沒 有一方採取折中行為地進行交流。這就像是中國大陸傳統文化中對於男女婚約 「門當戶對」的思想,兩個家族社經背景相當,在結合後因價值觀、思維方式、 生活習慣的類似容易和睦相處。兩岸目前在國際地位、經濟等方面相差實力相差 懸殊,故而通過文化、教育交流拉近民眾間的距離,增進彼此的理解。. 政 治 大. 共同目標是族群間共同努力方向,完成共同目標才能實現雙贏(Thomas,. 立. 1998 ) 。 在 確 立 了 共 同 目 標 之 後 需 要 排 除 族 群 間 的 競 爭 , 相 互 依 存 努 力. ‧ 國. 學. (Bettencourt 等,1992)。族群間的合作涵蓋著族群間的多個層面,明確的社會 認識有助於族群間更加容易接觸。例如在解決美國族群問題方面,取得社會共識. ‧. 比制定相關政策更加有效(Robbins,2006)。. 自國民黨內戰失敗撤退到臺灣,兩邊交流中斷了幾十年。1978 年後,兩岸問. y. Nat. sit. 題一直處理得如履薄冰。雖然文化同根同源,沒有語言障礙,但是不同的社會制. n. al. er. io. 度和特殊的歷史影響對民眾觀感有所影響。兩岸交流是一種特殊的族群磨合現象,. i n U. v. 一母同胞但自小疏離。如果兩岸大學生雙方在「缺乏充足資訊,或彼此間存在錯. Ch. engchi. 誤資訊和誤解下」,的確存在對雙方之刻板印象。但經過交流後,就有機會化解, 並進一步建立雙方友好的新關係(周祝瑛等,2013)。Brown(1995)主張以不 同方式讓族群間進行系統性接觸是降低彼此敵意的最佳方式。 雖然外力支持多指社會群體的普遍共識,但是在特定環境下個人也會產生巨 大影響。Haas(1960)認為有了政治領袖的支持,國家間的整合才能長久,僅僅 依靠來自各國人民或利益團體的自動自發是不夠的。兩岸在馬英九任內兩岸陸續 實現了「三通」、自由行等一些列惠及民眾的合作,陸生政策亦是由其推動。 中國陸生來到臺灣求學,在同樣的文化背景下熟悉新的社會制度,接受新的 價值觀與思維模式,不免心中會有所思、有所想。學成回去後身上自帶「臺灣」 烙印成為「臺灣陸生留學生」,既與中國大陸普遍意義上的留學生區分開,又與. 9.

(27) 原本的「陸生」區別。「臺灣陸生留學生」在臺灣不是以國際生與人相處,又因 為離家與中國大陸造成一段時間的脫離,這種角色就像是在臺灣婆婆與中國大陸 母親之間,親密又有疏離。例如,在臺灣人眼中陸生的普通話很標準,回去後中 國大陸朋友會覺得「臺灣陸生留學生」說話已經帶有臺灣風味。陸生是中國大陸 族群與臺灣族群的調和劑,赴臺學習被學生親身體驗並被賦予了意義,個人的認 知角色在潛移默化中會發生轉換。Schlosserg、Waters 和 Goodman(1995)曾提出 這種角色的轉換過程會從最初的移入(moving in)轉向穿越(moving through), 經過空虛混亂的一段過程後最後移除(moving out),最後確認自我角色。. 臺灣學生. 臺灣陸生. 中國陸生.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sit. io. n. a l Communities) 叁、聯鎖社群(Linkage Ch. engchi. er. Nat. 圖 2-1 陸生族群接觸示意圖. i n U. v. 魏鏞(Wei, Y. 1997,2014)提出了「Linkage Communities」,其自譯為「聯 鎖社群」,並且以東德、西德為例論述在正式及法律的統一安排之前,兩德人民、 貨物及資訊的跨界性持續流動,事實上,兩德間的社會所進行的相當廣泛的經濟、 文化與資訊交流時,已經使兩德政治統一前,已達成了相當程度的社會及經濟融 合。同一地區的人們在和平方式的作用下在一段時間後可以形成一種相互依賴的 「社區意識」(Deutsch,1957)。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事業逐漸向服務業靠攏, 各國紛紛爭取國際學生,在提升學校國際化、增加學費收入的同時幫助本地學生 的在地國際交流,無需學習成本即能與各地國際學生進行文教領域的交流, 藉此觀點看兩岸,不同政體下的臺灣人民與中國大陸地區人民已經在經濟、 社會、文化、教育領域進行了廣泛的和平的交流,在彼此不斷瞭解的過程中化解 10.

(28) 誤解和矛盾,在經濟等層面形成穩定的相互依賴的關係和普遍共識,這些奠定了 日後進一步探討關係的基礎。 聯鎖社群 中國大陸社群. 臺灣社群. 臺商、陸商. 經濟. 經濟 國學、宗教. 文化. 文化 高等教育. 教育. 教育 九二共識. 政治. 政 治 大. 圖 2-2 臺灣-中國大陸聯鎖社群圖. 學. ‧ 國. 立. 政治. ‧. 肆、兩岸化(cross-straitization). sit. y. Nat. 面對臺灣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歷程中出現了國家身份界定的掙紮(周祝瑛,. er. io. 2012),周祝瑛(Chuing 和 Gregory,2012)在其英文專書《十字路口的臺灣教 育 : 當 全 球 化 遇 到 本 土 化 》 ( Taiwan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 When. al. n. v i n Ch Globalization Meets Localization)中,試圖從一個超越「全球化」與「本土化」 engchi U 的思維中,將過去近二十年來兩岸文教交流發展經驗,歸納出一個「兩岸化」 (cross-straitization)的新理論。其中,主要是指兩個衝突地區之間的文教交流能 降低衝突,進而帶來和平的過程,即隨著連個衝突地區(two conflict zones)之. 間的文教交流程度升高、密集,彼此之間的和平程度也會提升。「兩個衝突地區」 (two conflict zones)除了臺海兩岸之外,包括:南、北韓,印度與巴基斯坦、 以色列與伊朗等阿拉伯世界,英國與北愛爾蘭,加拿大與魁北克問題,甚至日本 與美國的經濟矛盾與競爭等(周祝瑛、楊景尭,2012)。 因為中國大陸地區在軍事、經濟、國際地位等方面遠勝於臺灣地區,故而族 群接觸理論中的勢均力敵不符合兩岸現狀,加之兩岸政治議題頗為敏感,在和平 友 好 的 氛 圍 中 採 取 自 下 而 上 的 交 流 模 式 更 為 自 由 和 便 利 。 蓋 裏 ( Boutros 11.

(29) Boutros-Ghali,1992)在任聯合國秘書長期間提出了「和平議程」 (an agenda for prace),其中的衝突管理(conflict management)旨在維持和平(peace-keeping), 進而建構和平(peace-building),解決國際間的爭端以維持世界和平。衝突管 理(conflict management)的四階段分別為:壓制、建立信心、擬定共同規則、 規則制度化。 兩岸的衝突自始至終都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火力衝突,並且雙方都認同需要 一個穩定和平的環境促進發展,故而可以從文教領域著手建立彼此的信心,在共 同目標下尋求適合雙方可持續性發展的共同規則,並通過簽訂協議、法律等方式 保障人民利益,在合作過程中不斷調整,根據外力支持情況分階段實行。當文教 交流在某一層面達到成熟或者遇到新的議題時,會相應地帶動經濟層面的交流, 進而檢視現有的政治議題。. 立. 政 治 大. Albrow 和 King(1990)認為,當不同文化相遇時,通過親自接觸與學習,在. ‧ 國. 學. 交流、衝突和對話的過程中使得不同文化進行融合,使得彼此文化逐步開放、提 升國際觀,以實現全球化市場競爭中的教育國際化。臺灣通過招收中國大陸地區. ‧. 的學生,以文教的方式展現當下臺灣人的教育模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建構歷 程,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待其返回工作後有一部分學生會成為對臺灣友. y. Nat. er. io. 積極影響。. sit. 善的大陸決策者,或是和平主義的堅定支持者,這對兩岸的和平與穩定有極大的. al. n. v i n Ch 中國大陸留學生及中國陸生之現狀 engchi U. 第二節. 中國大陸留學生是對中國大陸去非大陸地區以外讀書的學生群體總稱,中國 陸生特指赴臺讀書的學生群體,包括在中國大陸留學生的範圍之內。. 壹、中國大陸留學生之現況 一、2008-2014 中國大陸留學生出國人數變化趨勢 根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大學畢業 後繼續讀研,一方面為自己積累知識、提升專業水準;另一方面為了緩解就 業壓力。2008 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拐點,人民幣匯率上升,出國留 學成本逐漸降低,學生留學成為熱點。 12.

(30) 根據下圖 2-3 所示,2014 年的研究生畢業生數高達 53.5863 萬人,尚有 184.7689 萬人處於在學狀態,鑒於 2008-2014 年研究生招生人數以每年增加 兩萬名的趨勢每增長,未來五年內的研究生名額競爭激烈,人才市場上研究 生學歷會成為大學生求職的新起點。.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圖 2-3 2008-2014 中國大陸研究生人數調查圖. n. al. er. io.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6)。. i n U. v.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Ch. engchi. 2007 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中國大陸一邊肩負世界大國的重任,一邊維持國 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7%以上的增長率。中國大陸經濟穩定發展,北京 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功舉辦,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一帶一路」政策,亞投 行的設立等一系列鼓舞人心的舉措對於中國陸生的回國就業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對於大多數的中國大陸留學生而言,出國讀書只是漫長的生命旅途中的一個 插曲,為了尋求更高生命價值的一種選擇。因為留學遷徙與移民不同,留學生深 知自己只是留學目的地的一個匆匆過客,不是每個人都能遇見「伊豆的舞女」, 碰見「娜塔莎」,找到留下的契機,更多的是短暫停留後返回故土。根據中華人 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08 年—2014 年間中國大陸留學生 回國人數逐年增加,2014 年高達 36.48,只比出國人數 45.38 萬人少了約 9 萬人,. 13.

(31) 越來越多的中國陸生選擇出國留學並回國就業。詳見圖 1-3。. 學. ‧ 國. 圖 2-4. 政 治 大 2008-2014 出國留學與學成回國人數統計圖 立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據教育部最近公佈的數據顯示,有 79.87%學成留學人員選擇回國發展,其中. ‧. 女性佔 59.16%,管理學、理學、經濟學是最熱學科,80.70%的留學回國就業人. sit. y. Nat. 員具有碩士學歷,接近一半的留學回國人員期望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地區. io. n. al. er. 尋找職業發展機會(金嘉龍,2016)。. Ch. 二、中國大陸留學生留學地區選擇. engchi. i n U. v.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出國留學人數穩步增長, 到 2015 年底,累計出國 留學人數已經達到 404.21 萬人,年均增長率 19.06%。同時,回國人數也不斷增 加,從 1978 年的 248 人,增加到 2015 年 40.91 萬人,累計回國人數達到 221.86 萬人,年均增長率 22.46%。根據中國大陸教育部新聞辦(2016)之微信公共賬 號「微言教育」2016 年 3 月 25 日發佈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留學回國就業人群 的留學國家按人數比例排為:英國、美國、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法國、德國、 俄羅斯、加拿大、烏克蘭、新加坡、荷蘭和瑞典。 博士研究生留學回國人員主要留學國家以美國(28.95%)、日本(12.90%)、 英國(9.95%)、法國(6.48%)、德國(5.57%)等;碩士研究生留學回國人員 主要留學國家為:美國(18.83%)、澳大利亞(10.41%)、法國(4.24%)、韓 14.

(32) 國(3.26%)、日本(3.04%)等;本科和專科學歷的留學回國人員主要留學國家 為:韓國(21.27%)、英國(10.63%)、美國(9.56%)、澳大利亞(8.86%)、 加拿大(8.54%)(中國大陸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5)。. 三、中國大陸與他地區間的留學生交流——以中美兩國為例 美國與中國大陸是目前世界範圍內的第一大與第二大經濟體,亦是國際金融 組織的核心成員國。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國,而美國則是最 受中國陸生歡迎的留學地。 早在 1872 年,清政府派出四批共 120 名平均年齡 12 歲的學生赴美留學,湧 現出一批如詹天佑、唐紹儀、粱誠、唐國安、蔡紹基、沈守昌等著名人物。現今,. 政 治 大. 在全美留學生最多的公立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截至 2014. 立. 年 9 月, 9450 名留學生中有 4500 名是中國大陸留學生,中國陸生佔比超過 47%. ‧ 國. 學. (王宇澄、石睿,2015)。2008 年美國教育機構統計數字顯示,在美國留學生 最愛前往的目的地中,中國大陸排第五,人數為每年 1.3 萬多名(薑澎,2014)。. ‧. 2009 年,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中國大陸時在上海宣佈了由美國國務院負責「十 萬強計劃」,希拉裡 2010 年 5 月訪華時在北京正式啟動,目標是在 4 年內推動. y. Nat. sit. 10 萬名美國學生赴中國大陸留學。2015 年 10 月初,坦納在上海出席了中美青年. n. al. er. io. 高峰論壇時表示「今年留學中國大陸的美國學生數量已經確定將達到 10 萬人, 這是一個里程碑。」(留學中國大陸,2014)。. Ch. engchi. i n U. v. 驀然回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真正向世界敞開胸懷是在 1978 年。中共 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改革開放使得中 國大陸的經濟迅速騰飛,文化領域因此更加絢麗多彩。1978 年 7 月 10 日淩晨 3 點,正在中國大陸訪問的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打電話給美國總統吉 米·卡特。普雷斯問總統:「我正在和鄧小平副總理會見,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 答的問題。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國陸生到美國留學。他問能不能派 5000 人。」 卡特回答說:「你告訴鄧小平,他可以派 10 萬人。」1978 年 12 月 26 日,52 位中國陸生開始了赴美學習之旅(王眾、汪東亞,2013)。30 年前,美國希望 能夠招收 10 萬名中國陸生赴美學習;30 年後,美國希望能夠派出 10 萬名美國 留學生赴中交流。中國陸生是是中國大陸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是世界精神的吸收. 15.

(33) 者,更是促進交流友誼的和平鴿。 日本政府實行「2020 年招收 30 萬名國際學生」計劃,與美國的留學生計劃 有異曲同工之妙,期望藉由加強海外宣傳,擴大推動日語學習課程,改善入學考 試、資訊、簽證資訊提供和流程等方式,能在 5 年後達到吸引三十萬名國際學生 的目標(臺灣教育部,2011) 對於臺灣,中國大陸 1978 年中國大陸開始向港澳臺招收研究生(楊景尭, 2003),1987 年正式招到第一名臺灣學生(吳薇,2002)。臺灣方面因為對於 兩岸問題的保守遲遲不接受中國陸生,2011 年接受後又制定政策進行約束。這 種既希望招收陸生陸生來緩解學校壓力又安心安全問題的矛盾的心態期待更夠 有所改善。對臺灣而言,中國大陸與美國、香港間的學生交流不失為良好的典範。. 立. 四、從中美看兩岸學生交流. 政 治 大. ‧ 國. 學. 美國、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層面是亞太一個無形的三角 關係,臺灣長期列為美國盟友,處於亞太第一島鏈重要戰略地位。以國民黨為執. ‧. 政黨的中華民國自 1913 年—1979 年間具有官方外交關係,後因美國與中華人民 共和國建交而中斷外交關係,但美國與臺灣方面一直保持聯繫,每任臺灣總統當. y. Nat. sit. 選人都會赴美交流。兩岸間經濟繁榮的現狀是兩岸和平狀態的政治福利,臺灣在. n. al. er. io. 國際社會有更多的活動空間,中美兩國也能夠更加坦然地互信合作。. i n U. v. 馬英九(2012)在分析臺灣目前與美、日、中國大陸關係時指出:「目前我. Ch. engchi. 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是 60 年來最好,與日本的關係也是 40 年來最好,與美國的關 係則是斷交 30 多年來最好,美國不會想要改變目前情況,這點我們都非常清楚。 (我上任後)一路以來,美方共三次同意對我軍售,兩任不同總統均採一致立場。」 自 1997 年 5 月之後,為推動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讓臺灣及亞太地區,都 能共同擁有一個和平的外在環境,臺灣政府採取嶄新的策略思維,在中華民國憲 法架構下,維持臺海「不統、不獨、不武」現狀;秉持「先急後緩、先易後難、 先經後政」的原則,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與 交流,具體處理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所衍生的各種問題,並進一步鞏固中 華民國的主權,維護臺灣的尊嚴,以及人民的權益與福祉(行政院中國大陸委員 會. 施. 政. 績. 效. ,. 2016. 16. 年. 3. 月. 9. 日. ,.

(34)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95040&CtNode=7159&mp=1)。 2008 年 6 月兩岸恢復了中斷近 10 年的制度化協商管道,迄今兩岸兩會已舉 行 11 次高層會談並簽署 23 項協議,為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大量民 眾支持政府持續透過兩岸制度化協商,處理兩岸交流問題。 2015 年 11 月 7 日,馬總統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新加坡會面,這是兩 岸在 1949 年隔海分治 66 年後,雙方領導人的首次會面,彰顯兩岸「互不承認主 權、互不否認治權」的互動原則。從大趨勢來看,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對雙方 與東亞甚至世界、美國都有利(馬英九,2012)。. 貳、國際背景下之兩岸文教交流. 政 治 大 兩岸在地理上只有一海之隔,臺北故宮又是北京故宮的翻版,兩岸文緣相承、 立 法源相循,在語言文字、社會規範、風俗傳統、血緣相親上同源同宗。兩岸高等. ‧ 國. 學. 教育在不同的行政模式下已自成體系,這些差異不是兩岸在交流上的阻礙,而是 前進的動力。2012 年中國大陸全國政協對臺工作的重心已經從過去兩岸的經貿. ‧. 往來,轉至文化互動,尤其側重對兩岸「年輕人」的文化與教育交流上,希望藉. sit. y. Nat. 此強化雙方對於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識,以及增進雙方青少年的群體認同. io. er. (周祝瑛,2012a)。. 行政院中國大陸委員會每年每季度都會發佈「中國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文. al. n. v i n 教交流統計」季度報告,根據C2001 年—2015 年期間發佈的 60 份報告資料,研 hengchi U 究者彙編出「2001-2015 中國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文化交流統計總圖」:. 圖 2-5 2001-2015 中國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文教交流統計圖 數據來源:行政院中國大陸委員會(2016)。 http://www.mac.gov.tw/lp.asp?CtNode=5717&CtUnit=3993&BaseDSD=7&mp=1 17.

(35) 據圖 2-5 所示,2001 年至 2013 年期間,中國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文教交 流呈上升的趨勢,2001 年至 2008 年期間人數上升幅度不大。2008 年至 2010 年 期間,中國大陸地區人民赴臺人數翻倍,這與當年馬總統上臺後推動開放兩岸觀 光和三通密切相關。2010 年至 2013 年這三年間,中國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文 教交流一直保持在一個高人次的狀態平穩發展。2015 年兩岸交流有一定程度的 升溫,人數達 34,347 人次,但漲幅不大。 自 2016 年 5 月 20 日蔡英文執政以來,大陸遊客赴臺人數銳減,自由行城市 限縮,影響了臺旅遊業、運輸業、餐飲業等相關行業的收益。與此同時,2016 學年大陸學生赴臺就讀學士班的報名人數剩 3818 人,比上學年的 4817 人少了千 人,降幅達二成一,是開放大陸學生赴臺以來首降(丁文蕾,2016)。雖然在陸. 政 治 大. 生赴臺求學方面兩岸在政策上並未有所更動,但是對於家長而言,會有政治和陸. 立. 生權益上的顧慮和考量。張鈿富(2010)曾指出,教育是滾動的,要接受歷史,. ‧ 國. 學. 面對現實;文化不是零和遊戲,應該兩岸雙贏,結合傳統與創新的動力,推動兩 岸互補, 整合各級教育資源,發揮激盪、互補的效果 (師資、學生交流)。. ‧. 叁、中國陸生赴臺求學之現狀. sit. y. Nat. er. io. 中國大陸自 1985 年開放臺生報考中國大陸高校,2006 年中國大陸單方面宣 佈正式認可臺灣高校學歷,由此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關於臺生在中國大陸求學. al. n. v i n C 年部分承認中國大陸高校學歷, 的政策體系。臺灣終於在 2011 並開放中國陸生 hengchi U 赴臺求學,開啟了臺灣高校中國大陸招生的序幕(劉暉、湯曉蒙,2011 )。 一、陸生赴臺求學之相關政策 (一)萌芽階段:1991——1999 近二十年來 兩岸關係協商的原則上採「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順序,「經 貿交流先行,政治協商在後」的模式進行(範世平,2010)。1991 年 3 月 9 日,財 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正式運營,以民間機構的方式扮演著官方的角色促進兩岸 的交流。1991 年臺灣公佈《現階段文教機構、民間團體派員赴大陸地區訪問作 業要點》以及《現階段大陸人士來臺參觀訪問申請作業要點》。 1992 年 6 月 16 日,《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學生交流活動作業要點》進一步 18.

(36) 促進兩岸在校學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進行團體交流活動。同年,《臺灣地區與 中國大陸人民關係條例》(以下簡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 22 條即規定「臺灣 地區人民與經許可在臺灣地區定居之中國大陸地區人民,在中國大陸地區接受教 育之學歷檢驗及採認辦法,有教育部擬定,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佈之」。第 33 條之 3,規範兩岸學校締結聯盟或為書面約定之合作行為。 考慮到中國大陸配偶等因素,1997 年 10 月當時的教育部部長吳京公佈「中 國大陸學歷檢驗及採認辦法」以及 73 所中國大陸的大學名單。可惜因受政治阻 礙,這項計劃流產。 1991—1999 這八年的時間,兩岸互相接觸、互相摸索,兩岸條例提供了採認 中國大陸學歷及陸生來臺就學法源。吳京部長的計劃雖然在當時沒能執行,但是. 政 治 大. 為後期的中國大陸學歷採認提供了範本。. 立. ‧ 國. 學. (二)嘗試階段:1999——2008. 1999 年起,臺灣私立大學依據「中國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臺從事專業活動許. ‧. 可辦法」及「中國大陸地區文教專業人士及學生來臺從事文教活動審查要點」等 規定開始接收中國大陸地區學生的短期研修。. y. Nat. sit. 2004 年 2 月 26 日,「各級學校與中國大陸地區學校締結聯盟或為書面約定. n. al. er. io. 之合作行為審查要點」訂定。相關的申報案 2008 年計 293 件,至 2011 年高達. i n U. v. 1460 件,成長 398.29%。另自 2004 年迄 2011 年底累計臺灣地區學校 182 校(各. Ch. engchi. 級學校)與中國大陸地區 1020 校,簽署 4061 件(何卓飛。2012)。 2007 年馬英九競選臺灣地區總統一職,以開放中國陸生來臺就學作為競選政 見。在此期間,中國大陸方面為兩岸的教育交流先邁出了步伐。2005 年,中國 大陸出臺了對臺灣學生實行與中國陸生同等收費標準的政策以及為臺灣學生設 立專門的獎學金政策。2006 年正式認可臺灣高等學校學歷。2007 年,人事部對 臺灣地區居民又開放了 15 類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包括:經濟、會計、衛生、 電腦技術與軟體、品質管理、翻譯、拍賣師、執業藥師、棉花品質檢驗師、註冊 資產評估師、房地產估價師、房地產經紀人、造價工程師、註冊諮詢工程師和註 冊稅務師(王義偉,2012)。 1999—2008 年這八年,臺灣私立大學開始接受中國大陸的短期研修生,鑒於. 19.

(37) 官方與民間交流的方式探索招收正式學位生的模式。中國大陸先接受臺灣的學位 生,特別是開放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這對於臺灣非常具有參照價值。. (三)發展階段:2008——2016 2008 年,中國陸生來臺研修的時間從 2-4 個月延長到 6 個月,目前最長為 1 年。2010 年 8 月 19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陸生三法」,並於 2011 年起正式實 施,由此拉開了臺灣地區招收中國大陸學位生的序幕。「陸生三法」包括「兩岸 人民關係條例」部分修正草案、「大學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專科發」部分 修正草案。 臺灣自 2010 年 8 月立法通過開放招收陸生,2011 年 2 月 18 日成立以南臺. 政 治 大. 科大校長戴謙為主委的「大學校院招收中國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以. 立. 下簡稱陸生聯招會)與中國大陸的「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相互配合處理陸生. ‧ 國. 學. 招生等流程。2011 年 3 月 23 日,中國大陸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與臺灣陸生聯 招會舉行首次會談;2011 年 5 月 30 日,雙方簽訂正式合作協議臺灣開展對中國. ‧. 陸生赴臺就讀工作的正式啟動。. y. Nat. 因為 2011 年招生情況不佳,故而 2012 年招收陸生進行了四項變革:. sit. 第一,報名時間提早至一至三月辦理。. n. al. er. io. 第二,取消 1 校 1 志願之規定。陸生可同時申請 1 個學校 5 個 研究所;. i n U. v. 第三,比照國內招收僑生規定,放寬年齡限制。取消博士班 45 歲以下、碩 士班 40 歲以下之限制;. Ch. engchi. 第四,調整分發制度,改採彈性名額。由陸聯會召開協調會,靈活調整各校 招生額度;反之,若有缺額,流用大學部。原則上,各校招收陸生人數仍為學生 數的 2%; 第五,採兩階段放榜的預分發制度。第一階段在 4 月 17 日放榜,五月下 旬進行正式分發登記,5 月 31 日公佈正式分發結果。 輔仁大學作為私立學校,在之前的招生過程中結果不理想,於是從 2011 年 10 月就開始加大推廣力道,對沿海 4 省和北京、上海的高中學校採用中國大陸 盛行的“校長實名推薦制”,希望爭取到成績優異的好學生(李靜,2012)。各 高中校長的實名推薦名額原則上只有 1 人,如有表現特殊優異的學生,經輔大招. 20.

(38) 生委員會開會同意,可酌增至 3 人(洪肇君,2012)。雖然此制度因為 2013 年 的二階段分發而結束,但足以可知臺灣的高校為了招收優秀陸生也是煞費苦心。 陸聯會主委、南臺科技大學校長戴謙說,臺灣招生作業緊跟中國大陸研究所統一 考試,可搶到好的陸生,不是只挑中國大陸大學撿剩的(林志成,2012)。 2013 年中國大陸開放專科畢業生來臺就讀二技、增加招收陸生名額總量、開 放陸生參加技術士技能檢定考試、放寬在臺就學之陸生得擔任與課程學習相關之 研究助理及教學助理等,並簡化了陸生來臺就學入境、註冊程式。. 二、赴臺陸生之身份認定 2011 年 1 月 10 日臺灣教育部發佈公告採認 41 所中國大陸「985」高校的學. 政 治 大. 生,到 2013 年 3 月 12 日放寬對中國大陸地區「211」大學的招生,採認學校總. 立. 數大幅增加到 111 所。至 2014 年 4 月 18 日,教育部公告擴大採認 18 所中國大. ‧ 國. 學. 陸地區大學及高等教育機構。本次增加採認之中國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學歷,係屬 音樂、藝術、體育獨立專業大學校院及高等教育機構,加上原已列入採認名冊之. ‧. 111 所,合計大學及高等教育機構認可名單為 129 所(教育部,2014)。. y. Nat. 另外,自 2013 年起,臺灣開放中國大陸專科應屆畢業生二年制學士班,故. sit. 2013 年 5 月 2 日採認中國大陸地區共計 191 所中國大陸專科學校學歷。臺灣的. n. al. er. io. 私校自 2011 年起就可招收中國大陸的高中畢業生,而公立大學招收學士學位生. i n U. v. 遲至 2014 年 8 月才開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長黃雯玲表示,經過評估進一步試. Ch. engchi. 辦國立大學學士班招陸生,考量對私校的衝擊,先從每校限額 5 人開始(陳至, 2014)。 因臺灣方面限定中國陸生的畢業學校,故而中國大陸於 2011 年只開放 6 省 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2014 年增加湖北和遼寧。 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一章總則第二條給出的用詞定義,中國大陸地 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中國大陸地區人民指中國大陸地區設有戶籍 或臺灣地區人民前往中國大陸地區繼續居住逾四年之人民。據第三條,本條例關 於中國大陸地區人民之規定,於中國大陸地區人民旅居國外者,適用之。兩岸人 民關係條例第 17 條、22 條,中國大陸來臺修讀學位學生在臺身份係停留而非停 留,故無法如境外生以居留身份加入健保。陸委會認為若賦予陸生「居留」身份,. 21.

(39) 會與「依親居留」混淆,影響現行移民政策。 綜上,赴臺求學的陸生其戶籍來自八省市與學歷在臺灣限定的 129 所大學和 191 所中國大陸專科學校的兩個條件要同時成立。來臺短期研修的中國陸生不涉 及學歷採認問題、學分證明,故而無以上身份限制。因健保問題,陸生學位生在 臺期間無「居留」身份(孫權,2012),回中國大陸具有留學生與應屆畢業生雙 重身份。. 三、陸生招生宣傳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23 條規定,經許可得為陸校在臺招生或仲介,其辦法由 教育部擬定,報行政院核定。實際操作時禁止陸校在臺招生、仲介、刊登廣告。. 政 治 大. 34 條規定大學的宣傳內容不得違背現行中國大陸政策或法令。. 立. 2011 年臺灣正式招收陸生,但是因為資訊的匱乏和「三限六不」等嚴苛的條. ‧ 國. 學. 件,讓陸生在臺灣的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之間難以抉擇,讓家長心存顧慮,讓高 校對招收到的陸生品質心存擔憂(高楊,2011;陳鍵興等,2011;張勝波,2011;. ‧. 李惠子、郭鑫,2011)。因為第一屆招生情況不佳,於是 2012 年 6 月 9 日由臺 灣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臺灣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金門大學主辦的臺灣高. y. Nat. sit. 校入學說明會在廈門登場,一共有 34 所臺灣高校參加,比 2011 年增加了 18 所. n. al. er. io. (中新社,2012)。“二技”被認為是臺灣技職教育的優勢之一,沒想到仍然不. i n U. v. 如預期。臺教育部門的解釋是,因為首次招生,報名較晚,又僅 7 天時間,預. Ch. engchi. 計明年(2014)會改善(孫立極、吳亞明,2013),但根據 2013 年-2015 年招 生數據分析,二技的招生完成率很低。 兩岸的學生關於對岸學校的資訊來源是本次研究的內容之一。目前兩岸高校 尚無大規模的聯合招生資訊說明會,相關的招生資訊活動媒體報道有限,故而得 知資訊的群體受到限制。在臺學習的陸生是重要的訊息提供管道,故而本研究通 過問卷與訪談的方式探討陸生在兩岸招生過程中的作用,探尋有效的為兩岸學生 提供相關招生訊息的方式。. 四、陸生招生方式 陸生申請臺灣學位,戶籍在八省市和學校在限定的而範圍內的基本要求。學.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ese lessons, students will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on our daily life, and analyze the moral issues raised in its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ose related

Teacher / HR Data Payroll School email system Exam papers Exam Grades /.

Classifying sensitive data (personal data, mailbox, exam papers etc.) Managing file storage, backup and cloud services, IT Assets (keys) Security in IT Procurement and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Student learning profile It is to provide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on the secondary school leavers’ participation and specialties during senior secondary years, in

It provides ethnic minority parents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parents”) with useful information including Hong Kong’s education system, major education policie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health literacy and risk behavior of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relevant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Survey d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