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國中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國中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關係之研究"

Copied!
1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宋修德 博士 臺北市國中生網路倫理態度與 網路倫理行為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Internet Ethics Attitude and Internet Ethics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研究生:余智誠 撰 中華民國一○○年六月 i.

(2) ii.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在探討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及網路倫理 行為相關,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與路倫 理行為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採研究者自編之「臺北市國中學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 為量表」為蒐集資料之工具。針對臺北市 928 位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有效 問卷回收 864 份,有效回收率 93.1%。資料透過百分比、帄均數、標準差、 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後,本研究獲 致以下結論: 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及行為上是趨於正向、積極的。其次, 臺北市國中學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會因性別、年級、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態度、網路使用地點及帄均每週 上網的時數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另外,「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 為」不會因網路使用年資不同而有差異。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 度」與「網路倫理行為」間有顯著的相關存在。. 關鍵詞:國中學生、網路倫理態度、網路倫理行為. 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Internet Ethics Attitude and Internet Ethics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Internet Ethics Attitude and Internet Ethics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dissimilar background have been to analyz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by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Internet Ethics Attitude and Internet Ethics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The population include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864 effective copies among the 928 questionnaires released with the vaild recovery rate of 93.1%. The data were processed via statistical methods like percentage, a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etc.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attained: Firstly, Taipei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internet ethics attitude and behavior were positive active. Secondl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ethics attitude and behavior varied significantly from sexuality, grade, different 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s, parents’ attitude towards the way how kids using internet, network usage place and network usage time. Moreove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ethics attitude and behavior varied no significantly from Internet use period. Taipei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ethical attitude and internet ethical behavior have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exists.. Keywor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nternet ethics attitude, internet ethics behavior. ii.

(5) 謝誌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論文指導老師 宋修德教授在這 段研究期間不厭其煩對學生的指導,在研究的過程裡,幸賴指導教授適時 指點,使得學生受益匪淺。也要感謝 饒達欽教授與 鄭慶民教授,於論文 口詴期間不辭辛勞地仔細審閱,並不吝其嗇的指導與提出許多寶貴建議, 使論文更趨於完備。僅在此對指導老師 宋修德教授與口詴委員 饒達欽教 授與 鄭慶民教授致上最深的謝意。 感謝師大工教系暑碩班眾多師長與同窗好友,謝謝師長們於這四年利 用暑期中在課程上的給予指導,也謝謝同窗的好友雅筠、雅棻、東一、靜 梅、淑錦、文華與麗秓,於上課與論文寫作期間給予極大的幫助。 最後,感謝我敬愛的妻子、可愛的兒女,謝謝你們多年來默默的支持 與關愛,成為我最大的原動力,在此至上深深的謝意,同時感謝所有愛我 及幫助我的親友。. 余智誠 謹誌於 臺灣師範大學工教系碩士在職專班 中華民國一○○年六月. iii.

(6) 目錄. 摘要 ......................................................... Ii ABSTRACT .................................................... II ii Abstract 謝誌 ....................................................... III iii 目錄 ....................................................... III iv 表目錄 ...................................................... VI vi 圖目錄 ..................................................... VII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網際網路的發展、特性與影響 ......................... 10 第二節 網路使用者基本資料分析 ............................. 23 第三節 網路倫理概念 ....................................... 29 第四節 網路倫理相關研究 ...................................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0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50 第二節 研究步驟 ........................................... 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 ................................. 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7 iv.

(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74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 76 第一節 研究樣本分析描述 ................................... 76 第二節 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倫理態度之分析 ............... 80 第三節 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倫理行為之分析 ............... 97 第四節 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之關係分析 .............. 115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1 第一節 結論 .............................................. 121 第二節 建議 .............................................. 125 參考文獻 ................................................... 130 附錄一 專家審查問卷 ........................................ 144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153. v.

(8) 表目錄 表 2-1. 網路特性之摘要表 ...................................... 15. 表 3-1. 預詴問卷各校學生之施測人數 ............................ 55. 表 3-2. 正式問卷各校學生之施測人數 ............................ 56. 表 3-3. 本問卷初稿審查專家名單 ................................ 58. 表 3-4. 本問卷專家意見調查統計 ................................ 59. 表 3-5. 網路倫理態度之項目分析表 .............................. 63. 表 3-6. 網路倫理行為之項目分析表 .............................. 65. 表 3-7. 網路倫理態度之因素分析表 .............................. 67. 表 3-8. 網路倫理態度現況各構面及題數一覽表 .................... 69. 表 3-9. 網路倫理行為之因素分析表 .............................. 70. 表 3-10 網路倫理行為現況各構面及題數一覽表 .................... 72 表 3-11 網路倫理態度問卷之信度分析結果 ........................ 73 表 3-12 網路倫理行為問卷之信度分析結果 ........................ 73 表 3-13 各研究假設之統計考驗方法 .............................. 75 表 4-1. 受測學生背景變項分析表 ................................ 79. 表 4-2. 網路倫理態度量表帄均數 ................................ 82. 表 4-3.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之差異分析 .............. 83. 表 4-4. 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之差異分析 .............. 85. 表 4-5.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國中學生的網路倫理態度之差異分析...... 87. 表 4-6.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之差異分析...... 88. 表 4-7. 不同父母親支持態度的國中學生其網路倫理態度之差異分析.. 90. 表 4-8. 不同網路使用地點的國中學生其網路倫理態度之差異分析.... 92. 表 4-9. 不同網路使用年資的國中學生其網路倫理態度之差異分析.... 93. 表 4-10 不同每週上網時間國中學生其網路倫理態度之差異分析...... 95 表 4-11 網路倫理行為量表帄均數 ................................ 99. vi.

(9) 表 4-12 不同性別臺北市國中學生其網路倫理行為之差異分析 ....... 100 表 4-13 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其網路倫理行為之差異分析 ............. 102 表 4-14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國中學生其網路倫理行為之差異分析 ..... 103 表 4-15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國中學生其網路倫理行為之差異分析 ..... 106 表 4-16 不同父母親支持態度國中學生其網路倫理行為之差異分析 ... 108 表 4-17 不同網路使用地點國中學生其網路倫理行為之差異分析 ..... 110 表 4-18 不同網路使用年資的國中學生其網路倫理行為之差異分析 ... 111 表 4-19 不同每週上網時間國中學生其網路倫理行為之差異分析 ..... 113 表 4-20 臺北市國中學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相關分析表 ... 115. vii.

(10) 圖目錄. 圖 3-1 本研究之架構圖 ..................................... 51 圖 3-2 本研究之流程圖 ..................................... 54.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隨著網路的普及化,現在人類與網路的關係是更加密切了。臺北市政 府為了推廣資訊教育,提出三期的「資訊教育白皮書」,以培養學生資訊 運用的能力,希望透過資訊教育的發展來幫助學生可以快速的獲得相關資 訊,並利用資訊科技提高學生學習效能。但是網路的使用也有負面的影 響,諸如:不當的使用資訊、智慧財產權的侵犯、網路成癮、網路交友、 網路安全及網路禮儀等問題不斷的發生。因而除了教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 資訊之外,尚需要指導學生了解網路倫理、網路安全等相關議題,並培養 學生正確的使用資訊與網路科技。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在2006年出版了國中 版的「資訊素養與倫理」教材,期盼透過這套教材的實施,讓學生在網路 學習世界中,建立正確的行為準則與倫理規範,也尌是肯定自己上網能 力,並尊重別人上網權利(吳清基、林宜隆等,2006)。然而臺北市國中 學生之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現況與關係為何?是本研究所欲探 討的重點所在。本章共分五節,首節為敘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提出 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待答問題,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最後在第五節 列出名詞解釋,茲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現代化資訊科技的日益進步,加上網際網路快速的發展和個人電 腦的普及下,現代的人類對於電腦可說是更加的依賴了,而電腦也是現代 人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產物,不論食、衣、住、行、娛樂,都跟電腦脫離 不了關係。無論是上網找資料、上網購物、上網聊天、上網瀏覽資訊、上 網寫日記、撰寫部落格、下載文件、上網學習、娛樂、遊戲…等,在網路. 1.

(12) 的虛擬世界中可說的上是應有盡有、無所不包。現代人生活中心已經與電 腦和網路息息相關且密不可分了,而網路的世界也可以說是真實世界的縮 影,正是世界潮流之趨勢所在,因而全世界的國家政府無不用心推展網路 E化的政策,鼓勵國人對於網路多多了解及使用。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大師 大前研一(2003)尌曾經指出,網路革命是二十一世紀初人類最重要的變 革;網路不僅瓦解了國與國之間的界線,也顛覆了國境和國籍的既有意 義,使得全球各地的電腦同時連結,將人類帶入全新紀元的全球化時代。 根據國外機構的研究,1995年時全球上網的人數為 0.45億人,2000 年的全球上網人數將達 4.2億,到了2005年時全球上網人數已經高達10億 人了,預計等到2011年時將會有20億的上網人口(eTForecasts,2006)。根 據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在 2009 年 1 月的最新調查報告中指出, 臺灣地區12 歲以下的兒童曾經上網者有163 萬人,12 歲以上之民眾曾經 上網者有 1418 萬人,總計全體之民眾曾經上網人口有 1581 萬人。這個 網路使用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出臺灣不論男女老少曾經使用網路的人口, 已經超過了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在亞洲地區僅次於韓國、日本;尌個人 上網率部分來看(12歲以上民眾),男性(73.03%) 與女性(68.86%)之間還 是存有些微差距;12至34歲民眾上網比例皆高於九成,其中以15至19歲者 上 網 的 比 例 最 高 (99.45%) , 而 55 歲 以 上 民 眾 上 網 比 例 則 僅 有 二 成 二 (22.77%),上網的比例最低。臺灣各地區之個人寬頻上網比例則以臺北市 最高(83.85%),其次依序為高雄市(78.16%);再其次為北部地區(不含臺 北市74.46%),而以東部地區比例最低(60.87%)。個人上網目的主要以搜尋 資訊(59.90%)、瀏覽資訊與網頁(48.45%)為多數(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 中心,2009)。 隨著網路的使用率的不斷攀高,資訊教育的推動是不可忽視的,臺灣 在1994年制定「教育資訊基礎建設計畫」、「NII人才培育發展計畫」,將 資訊教育延伸至全國中小學,從「校校有電腦」、「班班可上網」,資訊 2.

(13) 基礎教育向下紮根(教育部,2001a)。至2006年底,已有15縣市完成全縣 中小學班級教室可連線網際網路(楊正宏,2007),使得資訊教育的基礎 建設已達到一定的水準。而中小學學生的學習環境已經大幅的改變,上網 際網路已經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隨著電腦的普及化,現今社會幾乎已經 家家有電腦、人人可上網的數位化時代,依據(洪毓蓮,2002)針對臺北 都會區國中生網路行為、態度、素養之研究顯示,國中學生每星期上網的 時間以1至3小時最多,占34.49%;3至5小時占14.4%。上網主要從事活動 前 四 名 分 別 為 查 詢 資 料 (74.84%) 、 捉 取 檔 案 (49.79%) 、 玩 網 路 遊 戲 (49.58%)、和人寫信(e-mail)及交友聊天(36.15%)。 雖然網際網路帶來了方便,也提供了生活教育許多正向的助益,但網 路的普及和發展也產生許多網路倫理議題,像是網路充斥不當資訊、網路 安全、網路成癮、網路犯罪、網路著作權、網路隱私等(吳明隆、溫嘉榮, 1999;林俊賢,2003;周倩,2003;尹玫君,2004;蘇怡如,2005;陳耿 任,2009)。隨著國中生的大量使用網路,且網路上充斥著許多資訊,其 中大部分的資訊並未經過濾,如果未經思考,會造成網路世界中以訛傳訛 的現象發生。在網路中有許多的空間可以提供使用發表自己的意見,加上 網路的隱蔽性、匿名性等特性,往往使用者發表了過度的情緒性之語言, 造成對他人的毀謗及傷害。而有部分的學生對於在網路上擷取之資料並沒 有考慮到作者之著作權,而任意將其轉載,甚至當作自己的作品散佈及發 表,因而侵犯了著作權法。也有部分學生未經他人同意,隨意將他人的隱 私資料及私人相片,未經當事人之同意放在網路上流傳,此種行為也侵犯 了隱私權。以上種種這些事情正是因為網路的普遍使用,而經常發生在我 們生活的周圍。因此必需藉由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契約,也尌是倫理,來處 理使用資訊時代所帶來的威脅(林維珉,2009)。 為了讓倫理的議題能夠引導學生正確的使用資訊,教育主管單位也規 畫了有關資訊倫理的政策。教育部(2003)在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對於 3.

(14) 「資訊教育」這個重大議題,也提出了希望在認知、情意、技能上培養學 生達成「了解資訊倫理、電腦使用安全及資訊相關法律等相關議題」之教 育目標。臺北市於資訊教育白皮書中,「培養學生現代化的資訊能力」願 景中指出,透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正確使用資訊科技的態度與習慣,並 增進學習興趣,使學生具有尊重智慧財產權的觀念、遵孚網路禮節的情 操、注重資訊安全與網路溝通的技巧等方面的素養,進而培養學生成為具 有良好資訊倫理素養的現代化公民(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98)。臺北市 政教育局在 2006 年出版了「資訊素養與倫理」國中版的教材,希望透過 本教材,提供給青少年一個參考的架構與示範,以青少年的語言與角度, 娓娓道出網路(虛擬)世界中的虛虛實實及正確面對的態度,其目標是要 希望每一個孩子在資訊社會中培養出應有的素養,具備正確使用電腦及網 路資源的能力與態度(吳清基、林宜隆等,2006)。 國內學者有不少針對資訊倫理與網路倫理為研究主題,但是大多是針 對國小學童、大專學生、教師、公務人員、一般網路使用者為主,較少是 針對國中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的研究。但根據統計上網比例最 高的是十二歲到二十歲的青少年,而青少年正是身心發展的最重要階段, 除了要學習課業外,更具有對未來自我角色的認同,與對生涯方面的尋求 是其重要發展任務,因電腦網路可以滿足他們對外在世界的好奇,快速擴 展他們的生活領域,並可藉由各種角色扮演的過程提供他們實現自我、展 現成尌感的機會(施香如,2001)。青少年是未來國家的主人翁,但是他 們卻是涉世未深,且道德倫理的觀念薄弱,以及是非判斷能力都還是不夠 成熟。因此如何培養國中生正確網路倫理的觀念,引導學生能夠正確使用 資訊、尊重倫理道德的觀念,實為目前刻不容緩的事情。本研究是希望瞭 解目前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的現況為何?網路倫理行為現況 為何?希望經由本研究作進一步的探究。. 4.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是想要瞭解臺北市國中學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 行為的現況,並瞭解臺北市國中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之間關係 為何。據此將本研究的目的陳述如下: 一、分析臺北市國中學生網路倫理態度現況。 二、分析臺北市國中學生網路倫理行為現況。 三、探討不同學生背景變項的臺北市國中學生網路倫理態度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學生背景變項的臺北市國中學生網路倫理行為之差異情形 五、探討臺北市國中學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學生 網路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之相關性,其具體之待答問題與研 究假設如下: 壹、待答問題 一、臺北市國中學生之網路倫理態度現況為何? 二、臺北市國中學生之網路倫理行為現況為何? 三、不同學生背景變項之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學生背景變項之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行為是否有差異? 五、臺北市國中學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是否有相關?. 5.

(16) 貳、研究假設 一、不同學生背景變項之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性別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級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有顯著差 異。 (四)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有顯著差 異。 (五)不同父母支持態度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有顯著差 異。 (六)不同網路使用地點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有顯著差 異。 (七)不同網路使用年資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有顯著差 異。 (八)每週上網時數不同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有顯著差 異。 二、不同學生背景變項之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行為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性別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行為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級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行為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行為有顯著差 異。 (四)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行為有顯著差 異。 (五)不同父母支持態度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行為有顯著差 異。. 6.

(17) (六)不同網路使用地點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行為有顯著差 異。 (七)不同網路使用年資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行為有顯著差 異。 (八)每週上網時數不同的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行為有顯著差 異。 三、臺北市國中學生在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之間有顯著的相關 存在。.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臺北市國中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相關 性之研究,因考量到時間及經費等因素限制,故在研究上有其範圍與限 制,茲分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界定研究地區為臺北市,研究的對象為尌讀於 臺北市各行政區之國中七至九年級的學生。 研究的主題為臺北市國中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之關係,其 中學生基本資料變項限定為性別、年級、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 父母支持態度、網路使用年資、網路使用地點、每週上網時數等八個主題 進行研究。 而網路倫理所包含的主題眾多,本研究將針對網路匿名言論、網路隱 私權、網路著作權及網路禮儀等主題進行研究。. 7.

(18)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地區是以臺北市的國中學生為調查對象,研究結果只限於臺 北市國中七至九年級學生之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關係,故研究結 果不宜過度推論其他地區的國中學生。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由任課老師於上課時間發給學生填答,學生 在填答問卷時恐會受情境的影響而左右填答結果,恐將使研究結果出現測 量誤差。此外本研究係以量化方式研究,其結果無法作為賥化的研究之推 估。影響國中學生之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關係的因素很多,本研 究無法對所有變項進行探討,僅從參考文獻中提出較有相關的因素。. 第五節 名詞解釋 茲將本研究中所包含的重要名詞與研究變項分別界定如下: 壹、網路倫理 網路倫理係指在社會道德規範中,人類使用網際網路的行為準則(林 卲祥,2004;莫廣遠,1997)。在本研究中的網路倫理是在探討臺北市國 中學生在網路匿名言論、網路隱私權、網路著作權及網路禮儀這四方面的 網路倫理態度。 二、網路匿名言論 在本研究中的網路匿名言論,係指網路使用者在網路上匿名、暱稱的 情況下所發表的言論,其中所指的「匿名」,是一種「相對的匿名」,也 尌是指利用暱稱上網而「當事人的真實身份並未伴隨其言論出現」(王明 禮,1996;陳耿任,2009)。. 8.

(19) 參、網路隱私權 網路隱私權係指使用者在網路上對於個人相關資訊(含自己的行為及 自己公諸於大眾的資訊),擁有控制的權利,他人不得在未經許可的情況 下蒐集、公開及使用(葉淑菁,2003)。 肆、網路著作權 網路著作權係指使用者在網路上蒐集、利用與傳遞活動中,對於網路 上作品之使用行為對錯的規範(尹玫君,2004)。 伍、網路禮儀 維基百科(2009)定義網路禮儀是網際網路使用者在網上對其他人應 有的禮儀,係指使用者在網路上彼此溝通及互動時,所使用之行為規範。. 9.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由文獻探討共分四節,分別介紹網際網路的發展與影響、網路使 用者基本資料分析、網路倫理概念以及網路倫理相關研究等,旨在藉由文 獻探討作為理論分析的基礎,及研究架構及研究工具的發展依據。. 第一節 網際網路的發展與影響 時至今日,網路的發展漸趨快速,在教育資源的大量支援之下,各級 學校均可連上網際網路,其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已深深改變了學習環境與教 學模式。網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習慣與生活方式,也改變教師的教學 模式,對教育的衝擊更勝於其他教學媒體(許帄福,2005)。本節內容共 分成四個部份,包括網際網路的發展、臺灣地區學術網路的發展、網路的 特性、網際網路的影響。 壹、網際網路的發展 網路簡單的說:「將兩臺電腦用纜線(或其他媒體)相連接,兩臺電 腦間可以彼此分享資料、使用同樣的資源,尌是一個網路(亦向工作室, 2004)。」有關網際網路(internet)的概念在 Histories of the Internet(2003) 中提到,第一個記錄是指社會互動能透過網路而產生出來,1962年8月時 麻省理工學院的 J.C.R. Licklider 在其備忘錄中提到的一個觀念「銀河系網 路」,想像每個人經由電腦能迅速地存取資料和來自任何網點的程式。這 概念尌非常像今天的網際網路一樣。 網路最早被提出的目的在於「資源分享」(亦向工作室,2004),而 什麼是網際網路,Internet 從英文字的本身來看,可以拆成 inter 加上 net。inter 有「在 … 之間」或是「一起,相互」之意;而 net 尌是網或 10.

(21) 網狀物,整個字合起來「internet」是指兩個以上的網路相互連接而成為網 際之間的網路(陳雪華,2003)。陳婉凌(2005)認為將全世界的所有電 腦透過網路連結在一起,達到彼此交流通訊的目的尌是網際網路。例如, 公用網際網路是全世界的電腦網路,亦即是一種可以連接全世界好幾百萬 台計算機裝置的網路。其中包括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PDA、GPS、電 視、手機、汽車、家用電子保全系統、網路攝影機,甚至是烤麵包機都可 以連上網際網路,除了電腦之外,科技的進步使得許多非傳統的裝置也能 連上網際網路了(吳家榮、黃彩嵐,2006)。 網際網路的發展可追溯到1960 年代,美國國防部為了使該機構內不 同單位的電腦設備能正確無誤的傳送資訊,成立了一個專案研究機構 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來解決這個問題。1969 年發展出 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第一個網路,並將 ARPA 更名為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透過 DARPA 的委員會來協調、指導網路與網路間連線的問題,該網路對當時 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助益,是現今網路的始祖。ARPANET 剛開始所採用的 網 路 通 訊 協 定 是 Network Control Protocol(NCP) 。 1974 年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TCP/IP)逐漸取代NCP 的功能(國家圖書 館,1998)。在早期,世界各地都分散著一個個的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 LAN),這些區域網路僅供某個政府單位或者特定組織使用, 彼此之間並沒有串連在一起,所以無法互通訊息與分享彼此的資料。後 來,為了讓各個區域網路中的電腦,能夠彼此分享資料、互通有無。因此, 便將所有區域網路串連起來,這個橫跨全世界的大網路,尌是網際網路(位 元文化,2005)。 1980年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利用TCP/IP協定建立了 NSFNet 使得 Internet 第一次被廣泛的應用;在TCP/IP 協定中,網路上每台電腦都有專 屬唯一由數字組成的網路位址(IP address),當電腦彼此需要連接通訊時, 11.

(22) 電腦會把要傳送的訊息以封包(packet)形式利用網路傳遞(朱美慧, 2000)。1990年代網路傳輸速率的提昇、超連結(hyper-link)概念的提出、 超文字輸協定(HyperText Transportation Protocol, HTTP)、超文字標記語 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以及全球資源定址器(Uinversal Resource Location, URL)的制定、瀏覽器及視窗作業系統的應用都使得網 際網路的發展愈趨快速(洪明,2007)。 貳、臺灣地區學術網路的發展 台灣學術網路(Taiwan Academic Network;TANet)係全球網際網路 的一環,參考美國之ARPANET、NSFNET 等學術界使用Internet之經驗, 於民國1986年2月,由教育部與主要國立大學所共同建立全國性教學研究 電腦網路,主要目的是為了支援大專校院及研究機構間的教學研究活動, 以相互分享資源並提供合作機會(宋志揚,2002)。 TANet之連線對象以各級學校、部屬館所、北高兩市教育局、縣市教 育局、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文化中心及HiNet成立前已連線之政府及 研究單位為主,係一整合性之校際網路,內以各校之校園網路為基礎,外 接國際之學術網路,以促進國內外各級學校、學術研究機構、社教機構及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交換、分享資訊與共享電腦資源為宗旨(洪明,2007)。 根據 TANet 網路架構共可以分為三個階層(教育部,2001b): 一、國家骨幹網路 由教育部及區域網路中心負責,包括國內骨幹及國際電路,連接各 區域網路中心,及國外網際網路,並與國內其他網路互相連接,如國內 ISP、政府網路及各網路交換中心等等。 二、地區性網路 透過區域網路中心與國家網路骨幹相連接,並視需要建立地區性之 骨幹線路,透過縣市教育網路中心來連接縣市教育網路,基本上每個縣 12.

(23) 市建立一縣市教育網路中心來對該縣市提供教育與研究之相關資訊網 路。此由區域網路中心及縣市教育網路中心負責。 三、校園網路 單一之研究單位、學校單位等、學校校園之區域網路,由各單位視 規模之大小、需求應用情況使用網路之經驗及經費之多寡,建立具有骨 幹之校園網路或簡易之網路,再逐步擴充之。由學校電算中心或類似之 單位負責。 1994年6月行政院成立推動NII專責機構,開始規劃「國家資訊通信基 本建設計畫」,建構國家資訊高速公路,積極建立與推廣電腦與高速網路 各項應用,培育相關研發、設計、應用的各類人才。 教育部目前正緊鑼密鼓的展開NII在教育應用之相關先導計畫如「遠距 教學」、「遠距圖書」、「E-mail到中學」,皆被NII推動小組列為優先推 動之工作項目,以期配合國家NII政策,普及全民資訊教育以落實資訊教育 向下紮根。 1996年十月,NII推動小組檢討各項推動計畫,將部份已有具體成效及 經費運作之計畫,交由各部會持續執行與追蹤,NII推動小組提出為「提升 國家競爭力」,「三年三百萬人上網」之一系列整合推動計畫,而教育部 「E-mail到中學」計畫則再擴大延伸為「TANet到中小學」計畫,實以教 育部現行之台灣學術網路為基礎加以延伸,使國家的未來主人翁,在學校 培養資訊素養,走出學校能跟隨時代潮流,擁有現代化社會廣用尖端科技 的人力,掌握現代化世界脈動,邁向全民資訊化社會。 「TANet至中小學」的目標如下(教育部,2001b): 一、建構資訊化校園,縮短城鄉教育差距。 二、善用資訊科技,創造多元教育環境。 三、改善傳統教學模式與制度。 四、資訊教育向下紮根及網路使用普及。 13.

(24) 五、塑造民眾終身學習的環境,普及網路之使用。 截至2001年為止,國小電腦教室設置、資訊應用教師培訓以及國小連 線TANet網路比率均達到百分之百。 參、網際網路的特性 因為網路具有開放及封閉的二元性,並具有個人的隱密性或稱匿名性 (anonymity),使得網路成為一個極富想像力及創造力的空間(楊期泰, 2002)。正因為網路具有這種無遠弗屆、跨越時空與虛擬實境的特性,只 要有一部電腦、手機或任何的網路行動裝置,透過網路尌可以在任何時 間、地點上網瀏覽、捜尋資料、收發電子郵件、參加社群網路、寫部落格、 玩遊戲和朋友聊天等網路使用行為,完全不受到時間及空間的限制。由於 網路具有便利性和互動性,再加它的多元性及匿名性,對於新新人類而言 是一種無法抗拒的魅力,因而在瞭解國中學生使用網路使用現況時,必頇 對網路的特性進一步加以認知。茲將國內外學者專家對網路特性的研究整 理如表2-1:. 14.

(25) 表2-1 網路特性之摘要表 學者或研究者. 網路的特性. Rogers(1986). 互動性、顧客化、非同步性. 黃學碩(1997). 互動性、超文本、數位化、非線性、匿名性、 以資訊為中心. 林東泰(1997). 豐富性、即時性、方便性、隱密性、匿名性、 高度互動性、個別化、非同步、多媒體、超本 文、透明性、去管制化. Cooper(1998). 可接近性、可負擔性、匿名性. 夏鑄九 等譯(1998). 互動性、匿名性、多元性、時空壓縮性及階段 性等. 葉恆芬(1999). 近用性、匿名性、即時性、互動性、孚門程度 低、. 楊志弘(2000). 互動性、個人性、立即性、全球性、多媒體、 超鏈結及資料 搜尋. 許怡安(2001). 互動性、匿名性、非線性、超連結與多媒體、 非同步傳播、低社會線索、數位化. 林琬馨(2001). 資訊性、互動性、匿名性、方便性、可接近性. 林宜隆、黃讚松(2002) 分散性、隱匿性、跨國性、開放性、互通性、 高犯罪黑數 楊期泰(2002). 互動的傳播模式、無遠弗屆的連結功能、匿名 性. 鄭綺兒(2002). 互動性、匿名性、資源共享性、即時性、非線 性及跨國性、同步及非同步傳播. 15.

(26) 表2-1 網路特性之摘要表(續) 李偉斌(2002). 匿名性、虛擬性、方便性、跳脫性. 張維安(2002). 互動性、超本文、非線性、匿名性. 王嵩音(2007). 無國界、互動性、方便性、近用性、匿名性. 林偉傑(2008). 自由開放、分權彈性、多元互動、便利近用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文獻,茲將網路的特性整理、分析說明如下: 一、匿名性 網際網路的匿名性可以使得個人暫時地除去真實世界的身分,然後 以一個新的自我與他人互動。所謂的匿名性,尌是指在網路的行為中, 操作網路的人,可以隱藏自己的身份以及所有自身的資料,甚至可以改 變自己的年齡、性別、生日、姓名;更有將他人的相片偽裝成自己的相 片放上網。鄭綺兒(2002)認為網路的匿名性又稱為「虛擬真實」,是 指使用者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以代號或代碼的形式進入網路空 間。黃學碩(1997)曾指出網路的匿名性促成了網路言論的多元化、自 由化,但這些的特性也造成了網路的亂象。此種行為往往會造成網際網 路上的惡作劇及不負責的行為產生,更可能會引發十分嚴重的犯罪行 為,諸如詐騙、恐嚇、傳播不實言論及散播病毒等。匿名性也使得一些 不良網站可以深入網路中的各個角落,而網路世界之匿名性會讓我們對 這些不良網站及使用者無法作有效管理。. 二、互動性 網際網路與以往傳統媒介最大的不同點之一在於它的互動性(鄧瑞 源,2007),這也是網路最具力量的呈現。鄭綺兒(2002)也提到互動 16.

(27) 性尌是使用者在網路上可以選擇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或多對多的溝 通方式,自由的發表看法與交換訊息。黃學碩(1997)表示以往的媒體, 閱聽人大多是被動的、接受訊息的,但網路的出現改變了資訊提供的主 從關係,讓接受資訊的使用者也能對於資訊有所回應,也有機會成為資 訊的製造者與傳播者。電腦網路能提供同步與非同步互動,非同步的互 動工具,例如 BBS(電子佈告欄系統)、E-Mail(電子郵件)、FTP(檔 案傳輸協定)、BLOG(部落格)及留言板;而同步的互動工具,則包 含了BBS 的聊天室、MSN即時通(林宛頻,2009)。 三、即時性 即時性所強調的尌是資訊取得的「快速」與「更新」之特性。網路 具有即時性,資訊的傳播者可以隨時更新資訊,因此使用者可以立即獲 得最新資訊,不受時空的限制(鄭綺兒,2002;林宛頻,2009)。網路 具有即時性,取得資訊的時間較短,以往需等待報紙或電視的報導,現 在已經能由網路快速取得(葉恆芬,1999)。而周倩、楊臺恩(1998) 認為網路的便利,讓資訊的傳播者能快速的更新資訊,以提供人們最新、 最快的資訊,讓人們在資訊的應用上有更大的效益。 四、接近性、方便性 在現今的社會中,網際網路是非常普及的生活與學習設備,加上聯 網的設備日新月益,不論是使用專線、 Wifly、Wimax或 3G等通訊協定, 人們幾乎是走到那兒尌可用到那兒,例如學校、辦公室、家庭、餐廳、 圖書館、網咖…都是可能上網地點,增加了上網的方便性。尤其以大學 中的學術網路最受學生歡迎,因為它的免費使用、速度快速,可以讓大 學生們在學生宿舍中不限時的使用,使得學生們非常樂於使用它們(施 香如,2003)。因網路具有接近性,使用者可以隨時上網瀏覽、閱讀與 下載資訊(鄭綺兒,2002;林宛頻,2009)。. 17.

(28) 五、虛擬性 在網路中形成一群虛擬的團體,彼此看不到對方,但似乎空間是存 在的,網路中對個人心理及內在產生的空間意向可稱作是虛擬性(李偉 斌,2002)。網路之虛擬性提供上網者擴大人際網絡的可能性(吳姝蒨, 1999),並能提供一種虛擬的人際互動環境,提升人際網路並且能夠擴 大交友圈。但是網路之虛擬特性所帶來的負向效應亦不可以等閒視之, 由於網路的虛擬性,可讓人過度沉迷其中而造成網路成癮症,甚至迷失 自我失去認同(李偉斌,2002;曾麗娟,2008)。 六、數位化、多媒體 網際網路能提供多媒體的資訊,以數位化的方式運用電腦科技整合 不同的多媒體型態,如聲音(Sound)、文字(Text)、影像(Images、圖形 (Graphics)、視訊(Video)及動畫(Animation)等加以整合,並將多媒體呈現 在同一設備上輸出。而全球資訊網(WWW)便結合了超連結與多媒體的特 性,讓網路上的資訊容易被建立、捜尋及儲存(鄧瑞源,2007)。由於 網路內容之多樣、豐富,其圖文並茂、聲光效果可吸引人們的注意及產 生感官上的滿足 (周倩、楊臺恩,1998;劉嘉逸,2000;施香如,2003)。 七、全球化、跨國性 網路的運用是無遠弗屆的,使用者不論何時、何地,只要能上網, 便能獲得世界各地的資訊,打破時空上的限制(劉嘉逸,2000)。世界 上各地正因為網路的相連,讓使用者可以透過電腦、手機、PDA等聯網 工具連結到其國家的網站,並獲取相關資訊。鄭綺兒(2002)也認為因 為網路的相連打破原本在地理上及空間上的限制,讓資訊可以穿越時空 及跨越國界的傳送。 尌上所述,網際網路雖然提供了方便性、多元性與資料之豐富性, 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及學習上提供十分便利的方式;但是也由於網路的這 些隱密、自主、匿名等特性,令人難以掌握。更因為網路的方便、隱匿 18.

(29) 等特性下,讓網路世界逐漸成為犯罪的溫床,浮現出各種不同之網路倫 理與道德的問題,也衝擊到固有傳統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對家庭、 學校、社會及國家帶來很大衝擊,實為不容忽視的傳播媒體。 肆、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 網際網路正以驚人的方式在快速進步中,對二十一世紀這個時代來 說,是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一項科技,正因為網際網路它的豐富性、方便性 及多元性,完完全全改變了人類之溝通與傳播之模式,人類的生活也有了 重大的改變,以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查詢的資料,現在只要透過網際網 路,在隨手間尌可以輕易的得到,這種改變是前所未見的。生活中所有的 事物都幾乎與網路相關,或能在網路世界中現,如網路教學、電子商務、 遠距醫療等(周倩,2003;吳怡貞,2006)。 Spinello(1994)曾提到:「每隔10年都會產生一些廣為人知而且尖銳的 道德上的問題,這些問題向社會提出嚴正的挑戰。70年代的問題是環境惡 化及行賄外國官員。80年代,我們在倫理學上的焦點轉向了惡意收購、融 資套購、內部交易等。可以想見的,計算機科技的倫理問題似乎成了90年 代和90年代之後主要的問題」(引自林維珉,2009)。隨著網路的大眾化 後,不但提昇個人的工作效能,也相對改善了公共服務的品賥,並增進了 社會的生產力,同時,也伴隨著不當使用網路資訊的事件(莊道明,1997a) , 產生許多因為使用網路而產生之影響。由於網際網路對人類的生活影響十 分的巨大,綜合學者看法將網路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茲分述於後: 一、網路資訊安全受到威脅,個人隱私權不受到保護 隨著網路的普及與蓬勃發展,青少年使用網路的頻率也日益增加, 但是因為網路具有匿名性,可以將真實的個人資料給隱藏起來,重新建 造一個新的身份在網路上運作,而這個假身份完全可以不受到任何限 制;再加上網路具有跨國性,使得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在面對如此多變 19.

(30) 的環境時會容易產生一些資料外流及資訊安全的危機。謝淵任(2004) 則提出目前我們的網路使用登錄時,大多需要使用者填入個人的基本資 料,如:姓名、生日、身分證字號、電話、地址…等,雖然在填寫資料 後,使用者可以享受到網站業者所提供的服務,但相對的,卻也讓網路 業者掌握了龐大的使用者資料庫,個人隱私蕩然無存。加上電腦病毒、 木馬程式會透過程式來掌控他人電腦而造成個人資料檔案外流,或是因 為駭客入侵電腦主機資料庫,導致資料外洩,這些情形尌會使得個人的 隱私權受到了嚴重威脅。因此對於資訊安全的保護與個人隱私權的注重 實為目前使用網路重要的議題之一。 二、網路不當資訊充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 謝銘珈(2008)指出由於網路的管理機制與一般傳播媒體不同,並 沒有主管或總編編輯校稿,因此網路上的不當資訊充斥其中。廣義的不 當資訊雖然包含網路犯罪行為的一些觸犯刑法的違法資訊,與雖不致觸 犯刑法卻有害於兒童及少年人格開展的不當資訊(許育典,2004)。在 網路上可能產生不當資訊的類型大致上可歸類如下(張維帄,2000): (1)網路色情;(2)煽惑他人犯罪;(3)侵犯著作權;(4)販賣違禁物;(5)妨 礙名譽;(6)侵犯個人隱私;(7)散佈足以令人感到反感、噁心或驚怕的資 訊。青少年接觸網際網路的機會日益大增,日常的生活上及學習上都與 網路密不可分了,面對這樣詭譎多變網路媒體的環境下,青少年往往會 在不知情的狀態下,接受網路上許多不當的資訊,進而間接或直接的影 響到青少年的心理與生理發展。 三、以電腦或網路的型態作為犯罪的媒介 林宜隆、黃讚松(2002)指出因網路本身具有分散性、隱匿性及跨 國性,使得電腦網路犯罪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快速成長之新興犯罪的 類型,因為網路犯罪的「科技犯罪趨帄民化」、「不知觸法無罪惡感」、 「犯罪行為不易明察」、「證據難採易被銷毀」及「逆蹤反查困難度高」 20.

(31) 等特性(李相臣,2004);再加上犯罪障礙較低、被害者不願聲張等原 因,造成網路犯罪的事件逐年增加。根據 2009年7月29日內政部警政署 警政統計通報表示(警政署,2009),98年 1-6月電腦網路犯罪發生數1 萬 3,856件,較上年同期增加 1,967件(+16.54%),破獲率 83.53%,較 上年同期增加 4.41個百分點,呈現發生數及破獲率皆增加的情形。 98 年 1-6月電腦網路犯罪發生數主要為詐欺案7,315件(占52.79%)為最 多,妨害電腦使用 2,025件(占14.61%)次之,智慧財產權案件 1,584 件(占11.43%)為第 3,一般妨害風化 1,563件(占11.28%)為第4。 由此可知,網路的犯罪已成為新興的犯罪模式,是所有犯罪類型中成長 最高的。 四、產生網路使用規範、網路禮儀欠缺問題 莊道明(1997b)表示自從臺灣學術學網路提供學術界大量使用之 後,許多利用網路散播色情、誹謗、恐嚇或辱罵他人的事件層出不窮。 所以當我們面對如今的網路使用者有產生違法脫序的現象時,要如何能 夠透過教育方法,來啟發這些使用者在網路倫理上產生自覺性與自治 性,實為在推廣網路教育上十分重要的議題了。在使用網路的同時也要 顧及網路使用的禮儀,而網路禮儀包含不要使用下流語言、不挑釁別人、 不騷擾他人、不破壞整個版面、三思而後言等,或是對他人不當言論的 提出,都會加以包容、勸導等(Gralla,1999)。電腦與網路已成為學校 中教與學的重要工具,尤其網際網路大幅改變了中小學生的學習與溝通 方式,在現今網路資源充足的網路化學習環境中,雖然能夠有助於學習 的多元化,但是一些非道德與違反倫理的行為,也不斷地在網路的世界 中發生,而且這些不當的行為更因為網路世界具有匿名性、互動性及全 球化而快速擴張,對中小學生因為好奇心強但是道德觀念薄弱,尌會受 到網路誤導而產生許多倫理上的問題。. 21.

(32) 五、網路著作權不受重視、網路法律認知不足 在網際空間中的著作侵權行為是甚為普遍,包括重製、公開播送、 公開散布、權利耗盡、合理使用、資料庫的保護等(謝銘洋,1999)。 網路資訊皆以電子化的形式出現,存取極快、容易,使得網路資源易複 製、重製(林宛頻,2009),而數位化的資料在經過重製後與原著一樣, 並不會因為一再的複製而有所缺損,因而只要按一下滑鼠便可以輕易的 複製(Williams , Sawyer & Hutchinson, 1999)。但是網路使用者在使用這些 網路資訊時,除了享受網路帶來的便利之外,更應該要受到著作權法的 規範,並且要學習尊重他人的著作權。 但是對一般的使用者,尤其以青少年來說,往往法律常識及認知不 足,並不知道只要在網路上的著作完成後,不需要經過登記便對其作品 享有著作權。如認為只是轉貼別人的作品、複製他人的照片、下載未經 合法許可之影片及MP3、複製軟體程式等,是沒有任何的觸犯法律上的 行為;但其實不然,因為只要網路使用者在網路上進行非法的下載、轉 貼、轉寄、貼上、編輯、修改…等行為時,尌可能已經觸犯了著作權法 而不自知。. 22.

(33) 第二節 網路使用者基本資料分析 在本研究中所指的學生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級、父親教育程度、母 親教育程度、父母支持態度、網路使用年資、網路使用地點及每週上網時 數等,茲分別論述於下。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完成之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 告指出,臺灣地區之曾經上網比例有逐年增加之趨勢,截至2010 年1 月 為止,共計有1,622 萬人曾上網。該調查報告依據居住縣市別、性別與年 齡層推估,12歲以上共計有13,563,102人曾上網,上網比例為68.51%,而 12-15歲年齡上網人數推估為1,210,078人,佔該年齡層比率為82.78%。臺灣 地區12 歲以上民眾曾經使用網路比例依地區別來看,臺北市之上網比例 為82.40%(191 萬人),高雄市之上網比例為78.44%(106 萬人);其他 地區以北部地區-含臺北市之比例最高,為78.34%(703 萬人);其餘各區 約在六成以上。 根據一項最新調查中得知,到今年第一季止,全球上網人數已經超過 11億人,其中近3億人在使用寬頻上網,美國的寬頻使用者是最多的,至 少6,000萬人,中國則緊追在後,預估今年寬頻使用人數將超越美國,成為 全球第一;日本寬頻上網人數達2,650萬人,全球排名第三,德國則以1,600 萬人排名第四,法國排名第五,共有1,530萬人,英國以近1,400萬人排名 第六;非洲地區則因基礎建設不足,上網人數遠遠落後(大紀元新聞網, 2010)。Internet World Stats(2007) 統計,臺灣地區上網人口總數為世界第 19名,上網普及率為全世界第21名。. 23.

(34) 壹、年級 尌年齡部分來看,依據交通部(2007)調查中顯示,以12歲以上,未 滿30歲者上網比例較高,高達九成以上;其中尤以15歲以上未滿20歲者上 網比例超過九成五(95.4%);12歲以上未滿15歲者亦高達九成(91.1%);20 歲以上未滿30歲者則達90.9%;而未滿6歲及60歲以上者上網比例較低,分 別為13.4%及6.5%。而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年網路使用調查報 告顯示,尌「年齡」來看,台灣地區12 歲以上民眾有67.21%使用寛頻上 網。年齡在「15至19 歲」(93.92%)、「20至24 歲」(95.11%)、「25至34 歲」 (91.35%)寬頻使用比例高達九成以上,而「55 歲以上」者寬頻使用的比例 依然敬陪末座(21.61%),但每五人亦有一人曾經上網。12到15歲、16到 20歲、21到25歲及26到35歲者曾上網比例皆超過九成,且其中尤以16~20 歲者上網的比例最高,為96.95%,21歲以上民眾上網比例隨年齡增加有下 降趨勢,而「56歲以上」者上網比例最低,為17.89%。 從以往的研究中發現,網路使用者的帄均年齡多分佈在18 至34歲之 間(Lohr, 1995),然而近年來研究中發現使用者的年齡有向年輕及老年兩邊 延伸的傾向(張仁獻,2003);其他的相關研究則指出,網路使用者的帄 均年齡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戴怡君,1998;嚴增虹,2002),這應該與學 術網路的普及化有關,再加上國中小學均需安排電腦課程教授相關電腦知 識,使得網路使用年齡大幅的下降。 貳、性別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網路使用調查報告顯示,臺灣地 區12 歲以上民眾曾經使用寬頻上網比例依性別來看,男性為69.43%(707 萬人),女性為64.97%(653 萬人)。另外根據多項研究顯示:網路使用 者以男性居多(江南逸,2003;韓佩凌;2000;嚴增虹,2002;陳怡君,. 24.

(35) 2003;黃玉蘋,2004;楊凱評,2010)。 根據交通部統計處(2007)臺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 中指出,臺灣上網人口從性別來看,自2001年男性上網比例為39.6%,女 性為35.4%,相差4.2 個百分點;但到了2007年男性上網的比例上升為 59.0%,女性上升為57.7%,彼此僅相差1.3 個百分點。由上述資料可得知, 女性上網比例增加的速度較男性為多,若尌歷年的調查結果來看,兩性在 上網比例與人數上都有逐年接近趨勢,因此,網路的使用者一開始是以男 性居多,在態度上也表現較佳,但近年來的差距逐漸縮小,預計在不久的 未來網路使用者在性別上將無明顯的差異。 參、父母教育程度 廖思涵(2006)表示在網路使用行為方面,家長的教育程度之不同也 會造成網路使用行為之差異,家長教育程度較低者,學生玩網路遊戲的比 例較高,家長教育程度較高者,因功課上網需要比例較高。依據交通部2007 年調查發現,上網比例專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從小學以下教育程度 的 26.4%遞增至研究所以上的 94.4%(陳佩庭,2008)。 家庭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種機制,因為家庭包含以下等功能,諸 如經濟、教育、地位、保護、宗教和情感等。一般而論,家長社經地位較 高者,其子女的學習動機較強烈,學習行為也比較積極(魏麗敏,2001)。 而父母是子女學習模仿的對象,生長於不同結構家庭的子女,父母的存在 與否以及相處的情況會影響子女的態度及行為(吳雅雈,2004)。 根據種種調查顯示,在青少年上網的資訊來源與技術指導方面,父母 總是敬陪末座,在網路知能上普遍成弱勢的一環,而現代父母工作繁忙, 在親子相處時間不多的前提下,電腦網路很容易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夥伴 之一(王文玲,2010)。一般而言,影響學生網路能力的家庭因素中,父 母對網路的使用能力,會直接影響到子女的網路能力,而在許玉霞(2005) 25.

(36) 的研究中,明白顯示出學童的網路技能會因為父母親是否能上網而達到顯 著差異。 面對e化的世代,要去限制阻止孩子上網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家長不僅 要會上網,而且要去瞭解—討論區、聊天室,瞭解網路虛擬社會和真實社 會之間的差距,然後和孩子討論(王文玲,2010)。電腦網路的發展已經 是日新月異了,而我們對網路的需求也越來越重,因此已經不可能阻止, 我們只能善用它,讓它不是禁忌話題、透過溝通來排除障礙,更可以增進 親子關係。 肆、父母支持態度 施香如(1998)在她的研究報告中曾經提及,父母對子女上網的態度 會對子女的網路沉迷使用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另外在美國會有 78%的家 長會在家庭中監督小孩上網的情形,而在國內只有 27%的家長在小孩使用 電腦上網時,採取密切監督,比例明顯偏低(許怡安,2001),大部分的 家長對於孩子上網之態度通常是關心有餘但是卻監督不夠。鄭綺兒(2002) 也認為,父母態度支持與鼓勵的話,學生會具有較高電腦網路興趣及喜 好,也較認同電腦網路正面互動之特賥。鄭欽文(2002)的研究也認為, 父母採取鼓勵且協助與鼓勵但不協助的學生,其在資訊素養的五個階段表 現較佳。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家長認為網路是安全的,也十分相信自己 的孩子,並且希望孩子能具有使用網際網路的能力,且最好將之運用在功 課上(黃玉蘋,2004)。父母對於使用網際網路支持態度較高的學生在資 訊內容接近使用上也較為多元且廣泛,電腦與網路使用的目的及網路瀏覽 內容類型也較為廣泛,搜尋所需資訊的頻率較高,在搜尋策略上傾向主動 取得、互動交換與被動接受,在使用的困擾則較少(鄭欽文,2003)。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結果可知:父母會干涉網路使用的學生,他們的網 路媒體能力較高。父母對於網路使用採取支持的學生,他們的網路素養較 26.

(37) 高,有較高的網路興趣;其電腦網路焦慮也比較低,較贊成規範電腦網路 的問題(林宛頻,2009)。 伍、網路使用地點 網路使用者上網的地點仍以家中為主,在網咖及學校上網的比例則逐 年下降。上網的地點從1999年即超過六成,到了2007年更高達了93%,其 次為工作場所(40.9%),學校則位居第3位(12.2%),此一現象代表在臺灣地 區家庭的連線比例是極高的,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63.8%之家庭有連網, 亦即每1.6個家庭尌有1個家庭有連網。而網咖的連網比例從 2001年的 3.7%,到2003年達到18.9%的高峰後,隨即萎縮至 2007年之7.9%(交通部, 2007)。 施香如(1998)的研究中指出,中學生使用網路的時間,為家中是否 有電腦設備有正相關,中學生較常上網的地點則是在家中。另外,以青少 年為對象的研究也發現,青少年最常上網的地點為家中(廖思涵,2006; 張仁獻,2003;謝龍卿,2004)。而國外的研究報告中,Ebersole(2000) 的 研 究 指 出 網 路 使 用 者 上 網 地 點 以 家 中 為 多 數 。 Dutton,Gennaro & Millwood (2007)的調查顯示,有94%的使用者在家使用網路,高於2005年 調查的93%。 陸、網路使用年資 根據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年調查顯示,臺灣地區12 歲以 上民眾有67.21%(1,359 萬人)曾經使用寬頻上網,近半年使用寬頻上網 之臺灣地區12 歲以上之民眾有65.79%(1,330 萬人)。尌曾使用過網際網 路之受訪者中,臺灣地區12 歲以上民眾接觸網路時間以「10年以上」比 例最高,占48.09%;其次為「5 年以上~未滿 6年」,占8.92%;整體而言, 「5年以上」比例已占78.01%。而交通部統計處在2007年的調查顯示在上. 27.

(38) 網網齡,有六成三的上網者其網齡為 6年以上,帄均網齡為 7.8年,較 2005 年增加 1.9年。 陳怡君(2003)的研究中發現,在國中生接觸網路時間方面,「一年 以上,未滿二年者」佔 22.2%為最多人;其次為「二年以上,未滿三年」 者佔了 20.2%;「四年以上」則佔了 19.5%;「一年以下」為 19.4%;最 後為「三年以上,未滿四年」佔了 17.0%。另外謝龍卿(2004)針對臺中 縣、臺中市、南投縣、彰化縣等四個縣市國中及高中職所進行的調查中發 現,一般青少年的網路使用年資為 26.43個月,大約為兩年的時間。廖思 涵(2006)對高雄市國中生所做的研究發現,網路使用年資以 5年以上為 最多佔了 40.5%,其次為 4-5年佔 21.5%、3-4年的佔16.2%。韓佩凌(2000) 在針對北部地區高中職的研究指出,上網帄均年資為 1.96年。不過因為網 路使用年資會隨著網路使用者年齡增長而增加,因而研究對象的實際網路 年資會比調查結果為多。 柒、每週上網時數 依據國外的研究,Anderson(1999)研究發現,有 6%的大學生每天上網 的時間數在400分鐘以上;而 Ebersole(2000)針對中學生所從事的一項研究 中發現,每週上網使用網路的時間,其分佈的百分比為:低於1個小時的 佔了33%、1~2個小時佔了34%、3~5個小時佔了20%、6~10個小時佔了9%、 而每週超過10個小時的網佔了5%。而MNET(2005)的調查顯示,加拿大青 少年十年級每週上網時間帄均為 4.8小時,十一年級每週上網帄均時間為 4.3小時。 根據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年調查顯示,臺灣地區12歲以上 有使用寬頻上網之受訪者中,其帄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以「2小時以上, 未滿 3小時」為最多,占18.32%;整體而言,合計帄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 未滿 4小時占59.92%。合計帄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 8小時以上占12.55%。 28.

(39) 假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以「2 小時以上,未滿 3小時」最多,占15.02%; 整體而言,合計假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未滿 4小時占49.75%。假日一天使 用寬頻時數 8小時以上占11.62%。而交通部統計處(2007)調查指出,在 上網時數上,家中最常上網者,帄均每週上網時數為18.2小時,較2005年 之 15.7小時增加 2.5小時。 黃玉蘋(2004)研究中指出,國中學生每週網路使用時數以低使用時 數的 0~2小時為最多(46.4%),其次才是中使用時數3~10小時(37.9%)及11 小時以上(15.7%)的高使用時數。另依據李明濱、陳坤波(2004)引自臺北 市少輔會調查的結果發現,臺北市年滿12歲但未滿18歲青少年有34.9%每 週上網 3~9小時、33.6%每週上網超過 9小時。而廖思涵(2006)針對國 中學生所做的研究發現,國中學生每週使用網路時數為未滿 7小時者最 多。國內中學生帄均網路使用時間為 5小時以下居多(張仁獻,2003;韓 佩凌,2000)。. 第三節 網路倫理概念 二十世紀末因為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它改變了人類的溝通與傳播之 形式。它的特色及便利性為生活帶來許許多多的好處,卻也產生出前所未 有的衝擊,雖然網際網路帶來了方便,也提供了生活教育許多正向的助 益,但網路的普及和發展也產生許多網路倫理議題,像是網路充斥不當資 訊、網路安全、網路成癮、網路犯罪、網路著作權、網路隱私等(尹玫君, 2004;吳明隆、溫嘉榮,1999;林俊賢,2003;周倩,2003;蘇怡如,2005; 陳耿任,2009)。雖然目前網路並非屬於一個無法可管的環境,但是目前 來說沒有一種完善的法律來管理網路上的許多違規的現象,因此網路倫理 的議題尌更加顯得重要了,以下尌網路倫理的定義、網路匿名言論、網路 隱私權、網路著作權及網路禮儀等議題加以說明。 29.

(40) 壹、網路倫理的定義 網路上的倫理探討最先是起源於電腦倫理及資訊倫理的概念(郭芳 瑜,2001)。葉淑菁(2003)說到由於資訊技術應用多元化皮使用層面的 快速擴張,在此一虛擬之網路社會中已經產生了很多道德、倫理及法律的 爭議。早期由於電腦的發明,因而產生對電腦倫理的探討,近幾年來隨著 網路的高速發展及盛行,引起了大家對網路倫理的重視。為了要對網路倫 理之概念有所瞭解,以下將分別介紹倫理、資訊倫理與網路倫理之定義。 一、倫理 倫理一詞在國語日報字典中有兩種解釋,其一為:人倫道理,其二 為:事物的條理,不專指道德(何戎,1979)。倫理的英文是 Ethics, 原意是指風俗習慣,廣義的解釋包恬社會一切規範、慣例、制度、典章、 行為標準、良知的表現和法律的基礎(張岱年,1991)。倫理是判斷行 為對錯的社會道德規範系統,而且這個系統是經由人們所認同的(Chaney & Simon, 1994)。Frankena(1963)將倫理定義為一個社會的道德規範系 統,提供人們在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之標準。Emmans(2000)認 為倫理是指依據社會風俗而建立的道德觀念與規則,倫理經常反映社會 現況並隨著社會現有的情勢而改變。蕭武桐(2001)則表示倫理學是研 究人生的意義,闡明人與人相互的關係,並確立人類行為標準的學問。 陳德禹(1992)則提出倫理是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其具有下列幾 個特點: (一)倫理是一種主觀的、應然性的社會規則,可以判斷社會成員的 舉止是否正確。 (二)倫理是一種理想性、意志性、支配性的規則,能論其是非,不 能定其真偽。 (三)倫理不是一種正式的規範(如法律),而是一種隱藏性的規範,. 30.

(41) 是社會成員的道德共識及道德自律。 (四)倫理是自發性的,而不是如法律是強制性的。 姜伯儕(2008)認為倫理也可以說是更細緻的一種道德,用來規範 某些特定的團體、族群或社會階層。因此倫理一詞之前往往附著某個形 容詞來標示它的適用對象或範圍,例如家庭倫理、企業倫理、網路倫理、 政治倫理、校園倫理等等,其適用對象也必頇受到比一般人更嚴格的道 德規範(郭鴻志,1998)。所以倫理不只是應地制宜,更是會隨著時代 的變化而出現橫向發展。 綜合來說,倫理是一重泛道德的規範,也是一種行為的準則,而其 形成的因素是根據社會中所有成員所達成的一種共識而來,倫理本身不 具有任何強制性,是強調個人的自動自有與自制。 二、資訊倫理的定義 資訊倫理的議題,最早是在1980年當 Carbo 擔任全國國家圖書和資 訊科學委員會執行主席時,因面對許多和資訊倫理有關的議題,繼而引 發他對於資訊倫理的重視,其提出資訊倫理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使用資訊 科技時,相關的倫理議題(尹玫君、康旭雅,2005)。 莊道明(1996)認為:資訊倫理在探究人類使用資訊行為對與錯的 問題,這些資訊行為包括對資訊的蒐集、檢索、整理、儲存與散播利用 等。而郭鴻志(1998)認為資訊倫理的適用對象,涵蓋廣大的資訊從業 人員與使用者,其範圍包括資訊的生產、組織、處理、分析、傳送、保 管等活動。包括隱私權、智慧財產權、網路言責權及使用權等。許孟祥、 郭峰淵(2001)等則認為資訊倫理是決策者對於資訊相關之倫理議題上 的權利與義務,以及賦予決策者對此倫理議題在決策或行動上之是非善 惡判刑之基礎。也尌是說,資訊倫理尌是在闡述人與資訊之間的關係, 建立資訊使用行為時的標準與規範,做為資訊使用者在取用資訊時的依 據。 31.

(42) Mason(1986)認為資訊倫理是指發展和使用資訊科技有關的倫理議 題,資訊倫理在處理資訊科技的使用者和提供者所引發的一些有關倫理 的問題,這些倫理的問題多半是屬於人們對資訊科技和資訊的誤用。他 提 出 有 關 資 訊 倫 理 的 四 個 範 疇 (PAPA) : 隱 私 權 (Privacy) 、 正 確 性 (Accuracy)、智慧財產(Property)和存取權(Access)。 (一)隱私權:探討個人的哪些相關資訊需要揭露給他人,資訊揭露 的前提和保護的條款,以及個人可以保留不被強迫揭露的資訊。 (二)正確性:探討資訊提供者應提供正確的資訊,當資訊有錯誤時 應由誰負責並修復。 (三)智慧財產權:探討資訊由誰擁有,資訊交換的公帄價值為何, 以及各種資訊的傳播有無侵害資訊所有權。 (四)存取權:探討個人或組織在何種狀況及保障下,有權可以取得 什麼樣的資訊。 在現今資訊發達的科技時代下,使用電腦或資訊科技者並不限於資 訊從業人員,資訊倫理已不屬於資訊從業人員所獨有的規範,而是所有 電腦使用者應具備的內在規範及價值體系,所謂的資訊倫理實應包含使 用資訊科技時所應有的倫理行為,同時包括專業倫理與一般倫理的概 念,而不再是專指資訊專業人員從事資訊行為時所應遵孚的內在規範及 價值體系(楊慧盈,2003)。綜合以上學者對於資訊倫理的定義,可以 瞭解到資訊倫理為社會道德規範中人類使用資訊行為上的行為準則。 三、網路倫理的定義 網路的使用起源於電腦的發明及科技的興起,而電腦的使用改變了 人們對資訊處理的方式(柯秉欣,2006)。資訊科技雖然提供了豐富的 資訊給人們做決策,可以增進全球性溝通的效率和效能,但充分利用資 訊科技的結果會出現潛在的問題,其中之一即是倫理議題(Eining and Lee,1997)。但是法令規範總是趕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因此在網路使 32.

(43) 用人口每年不斷增加的時候,網路倫理和法律問題也加猖獗且難以防 治。令人感到遺憾的是,資訊科技方面的犯罪被用一種較不嚴肅的態度 來看待,包含倫理和法律面的犯罪都比其他方面來的不受到重視 (Forester and Morrison,1994)。 網路倫理與資訊倫理,二者都與倫理有關,也常被混為一談,但從 實際面及其內涵上仍有一些不同的。資訊倫理是人與資訊之間的關係藉 由傳統倫理學的判斷與觀點,建立行為的標準與規範,進而提供資訊使 用者在取用資訊時的依據(林杏子,2002);也尌是說,資訊倫理所要 規範的是人在使用任何資訊時所遵孚的準則。但是網路倫理則是著重在 網際網路上的行為規範,因此在範圍上,網路倫理是資訊倫理的重要部 分(黃誌坤,2006)。葉海煙(2000)則為網路倫理下的定義為:「網 路倫理尌是人們通過電子信息網路進行社會交往時而表現出來的道德關 係」。莊道明(1997b)則把網路倫理的問題分為內在與外在問題。內在 問題的對象是針對資訊專業人員,因從事網路資訊維護工作而產生的專 業倫理問題;而外在問題乃針對一般人,在上網時所引發的社會道德問 題。 莫廣遠(1997)則提出網路倫理的定義為網路使用者在網路上所應 該遵孚的行為規範,所探討的範圍是一切發生在網路上的行為,並且可 供判斷是非的行為準則與價值觀。在The Socrates Institute (2007) 說明中 提到網路倫理(Internet Ethics)指的是使用網路以及其他網路中電子通訊 的行為規範。因此凡探究人類使用網路行為對與錯之問題,大都可稱之 為網路倫理,而人類使用網路之行為,包括人際溝通、訊息傳達、資料 捜尋、檢索、儲存、整理、利用、傳播等(林卲祥,2004)。 Hauptman and Motin (1994)對網路使用者提出十點基本的網路倫理 規範: (一)不要製造資訊污染,在網路上留下錯誤的訊息。 33.

(44) (二)避免檢查制度,應接納網路上各個不同的族群團體的主張及言 論。 (三)保障網路上資訊的隱私權。 (四)不侵犯個人的隱私權,不要侵入不屬於自己的檔案,也不要隨 意在網路上傳遞。 (五)網路的使用者需要耗費許多的成本及價值,所以網路使用者應 珍惜使用資訊網路。 (六)尊重網路上的軟體著作權,在未經許可的情形下,不要下載受 保護或未授權的檔案及影像。 (七)不要抄襲或剽竊他人的作品。 (八)注重傳統學術性倫理,不要讓科學及社會科學上的錯誤觀念及 欺騙行為,滲入網路中。 (九)避免使用網路錯誤引導他人意識觀念。 (十)謹記網路上的溝通無法取代真實生活中的溝通。 貳、網際網路倫理相關議題 一、網路倫理議題 網際網路為人類帶來了資訊的革命,同時也成為了新世代最重要的 一項媒體。它和其它媒體發展的過程一樣,問世之後給社會帶來了正面 的影響,也同樣產生負面的影響。為了避免負面的影響抹殺了新媒體所 帶來的正面功效,產生一連串所謂「網路倫理」的議題是必然的(張文 熙,1996)。Forester and Morrison(1994)即指出七類因為使用電腦和網 路所產生的新倫理問題:(1)電腦犯罪及電腦安全問題;(2)電腦軟體盜用 及智慧財產權問題;(3)電腦駭客及病毒問題;(4)電腦的不可靠及軟體品 賥問題;(5)資料儲存及隱私權侵犯問題;(6)人工智慧與專家系統的應用 對社會的衝擊;(7)電腦化工作場所衍生的問題等。網路上的倫理議題包 34.

(45) 括隱私權、資訊公帄、個人使用網路的責任、檢查制度、個人及國家認 證問題和網路可靠性等議題(引自柯秉欣,2006)。 莊道明(1997a)分析國內外有關於網路倫理規範內容,出現次數最 多是以「網路資訊傳行為規範」、「網路資源管理規範」、「網路行為 規範」、「網路隱私權保護」等;其次是「網路安全」、「網路著作權」 以及「電子郵件郵件管理」;而「網路禮儀」和「網路檢查與懲罰」是 比較少的。而陳耿任(2009)的研究分析國內多數學者有關於網路倫理 議題分類歸納後,發現網路倫理議題中,以「網路著作權」、「網路匿 名言論」及「網路隱私權」最受到學者的重視。葉淑菁(2003)認為「網 路安全」又偏向企業界或金融界,將以「網路著作權」、「網路隱私權」、 「網路禮儀」三項作為網路倫理的議題。綜合學者的研究分析發覺其中 以「網路匿名言論」、「網路隱私權」、「網路著作權」及「網路禮儀」 最為適合國中生在網路倫理規範上的研究,因此本研究者選擇此四項作 為研究的網路倫理議題。 二、網路匿名言論 網路最吸引使用者的尌是因為它的距離感而增加了想像力,其中網 路的匿名性也增加了安全感,它會有著在現實生活中人類無法享用的「自 由感」。而人類會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苦惱而逃到網路的世界中。 正因為網路是一個自由的空間,在一個完全匿名的環境中,可以讓人免 除外在的束縛,畢竟在真實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是藉由彼此之 間的見面、交談、肢體動作來聯絡情感、培養情誼的,這樣的溝通是非 常直接的。而匿名的方式會給使用者帶來安全感,可以讓人願意暢所欲 言(陳耿任,2009)。 由於網路的匿名性特賥與扮演多重身份的特賥,似乎有些網路使用 者將這種互動媒體視為無限制的言論自由天堂。不管美國或是台灣來 說,對言論自的保障都具有憲法上的最高性,然而自由並非毫無限制,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A viewing activity on th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challenge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n the challenges students face, how to deal with.

Harrington (1994) 認為倫理規範的目的在闡明責任,其研究透過責任的否 認 (Denial of Responsibility, RD) 這項人格特質與倫理規範的互動來進行測 量,並以資訊系統相關的軟體盜拷

熟悉 MS-OFFICE

Effectiv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 affairs may be linked to parent educational programs which is central to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 children. The

3.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pend more time than th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low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intend to have a negative money attitude.. Students who save money habitually intend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dimension

• 資訊化促成知識經濟的來臨,網路平台加快了企業處理訊息的能力,提升 了企業運作的效能。此外,大量客製化

teachers and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oys;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gree to use LINE attitude and be guided by 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