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改變思想能改變跆拳道選手什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改變思想能改變跆拳道選手什麼?"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改變思想能改變跆拳道選手什麼?

陳俞安1 莊艷惠2 1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學系研究所 2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學系

摘要

高水準的跆拳道競技,變化萬千,輸贏很有可能在剎那之間互換,選 手要冷靜面對對手,準確地判斷並選擇戰術,身體與心理需密切合作,因 為每個念頭都足以改變戰局甚至逆轉結果。無論我們習慣或不習慣改變, 當思想的內容對比賽有著不利的影響時,改變是必須的。本文目的:是協助 一位大專跆拳道選手,備戰一次重要的比賽,透過訪談了解選手心理問題 後,進行因應式的心理訓練 ,期待協助選手發揮平日所累積的實力,並創 造巔峰表現。方法:以習作的方式,由一位合格的運動心理師從旁督導下, 每周與選手見面一次,為期 3 個月的心理技能訓練,內容包含自我覺察、 負面思想停止法、理性行為治療、自我對談及意象等心理技巧。結果發現: 選手自我陳述自我覺察可協助釐清個人心理狀態 ;負面思想停止法可幫助 選手去除消極的想法;理性行為治療帶來新的正面思想;自我對談可以在 短時間內掌控情緒;意象幫助在比賽戰術的運用更加流暢。 關鍵字:運動心理技能訓練、跆拳道、心理介入

(2)

壹、前言

跆拳道選手近身與對手四目相對,揣摩對方意圖,藉著假動作欺敵, 伺機進攻奪分,進攻的同時要防範被得分,防守時要伺機進攻,分分秒秒 都處在一種極度不確定性當中,選手如何冷靜觀察並壓制對手,如何控制 得、失分時的緊張情緒及爆發得宜的興奮水準 ,使得平日累積的實力能在 比賽中完全發揮,這些都需要仰賴穩定的心理因應能力。 近年來跆拳道運動已全面電子化計分,但計分系統及規則仍持續在更 新,選手需要不斷適應新的技術及計分方式,當面臨判決上有爭議時,往 往容易產生「焦慮」、「分心」、「困惑」、「自信心低落」、「憤怒」、「喪失攻 擊慾望」等心理反應,而這些反應進一步也會對選手產生負面的影響(黎 新豪、徐正鴻、莊艷惠,2009)。如何在第一時間揣測對手的意圖並做出有 利的反應,調適電子系統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是跆拳道 選手需強化的心理 能力。 因為跆拳道的特性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在高壓的比賽下,選手需具備 有頑強的抗壓性,企圖心、自信心與專注力, 以支應體能,技術及戰術的 表 現 , 諸 多 的 研 究 建 議加 入 運 動 心理 技 能 訓 練 以 改 善 選手 整 體 的 運 動表 現,進而創造高峰表現( Efran, Lesser, & Spiller, 1994;Patrick & Hrycaiko, 1998)。Eugen( 1984 )提出高峰表現絕非偶然或意外,而是配合了準備、策 略及身心理訓練。Weinberg 與 Comar (1994)研究指出,心理技能訓練 能夠有效的提升大專及成年選手的運動表現。

所謂運動心理技能訓練(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 ,簡稱 PST)是 指透過有系統與持續的心智或心理技能的練習,運動員可以藉由 PST 來持 續並集中注意力、增加自信心、控制喚醒水準及維持動機(Weinberg & Gould,

2015)。一般經常被應用的心理技巧有:意象訓練、呼吸控制法、例行性動 作、自我對談 、 理性行為治療、負面思考停止法 等。 Mahoney 與 Avener (1977)亦指出理情治療、壓力管理有助於降低認知性焦慮。 Orlick 與 Partington (1988)建議運動教練與心理輔導工作者,對於 不同壓力源應為運動員設計個別的因應方案及心理技能訓練。 針對不同的 選手,設計不同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計畫 ,協助選手在面臨壓力時能發揮 應有的表現水準。國內多數專項運動都已認同心理訓練的重要性,但對於 選手心理技巧訓練的做法尚在摸索中,大多不熟悉 心理技能訓練的操作方 法與程序。宥於我國現階段尚未有充足的運動心理訓練專業人力可協 助之

(3)

下,筆者擬以習作方式,探討不同形式的心理協助方式之效果。。

貳、方法

本文擬以習作方式,藉由修習應用運動心理學專業課程,將理論應用 於實務,從做中學,根據運動心理介入的每一步驟,協助一位 大專跆拳道 選手,發展其個人比賽中的心理因應能力,以備戰 105 年全國大專院校運 動會的重要賽事,習作過程邀請一位合格的運動心理師從旁指導,以提高 選手心理協助過程的合理性與效果。此一客製化的心理介入以每週見面一 次為原則,從 2016 年 2 月起,幫助選手展開歷時 3 個月的心理練習。 Butler 與 Hardy(1992)提出運動心理技能訓練之原則與六個階 段之流程:1 .與選手溝通輔導之目標,2.對於選手需求進行評估,3.透過問 卷及訪談分析選手心理狀態,4.執行簡短教育課程,5.執行選手運動心理技 能訓練,6.評估效果。筆者主要依循上述原則,考慮能配合的時間與筆者個 人之能力,選擇以四個階段進行輔導,實施流程如圖一所示: 圖一心理技能介入流程圖。

(4)

參、心理技能訓練內容

一、建立關係

筆者徵詢一位在習作的情況下,願意接受輔導的跆拳道選手,向其 說 明運動心理訓練內容之益處並取得同意進行心理訓練,同時告知會與一位 合格的運動心理師,一起研判問題、討論策略,整個過程會恪遵心理專業 倫理守則,保護其個人隱私。 為與個案之間發展互信關係,每週保持至少 一次到訓練場觀察他訓練情形,有比賽時並隨隊到現場觀察,搜集選手臨 場的應戰表現。

二、釐清心理問題

進行心理技能訓練之前,經由訪談釐清運動員心理上之優、缺點,蒐 集選手在比賽與練習中發生的問題,進行詳細與深入的診斷和評估,以便 提供改善其心理困擾與強化心理能力之方法,訪談大綱列舉如下: 請你回想一下,在你的運動生涯中有什麼事件會讓你感到壓力、緊張? 在比賽中,什麼樣的狀況會影響你自己的表現? 你會如何或處理這些狀況與問題? 選手主要問題如下: 專長訓練時常常否定自己,覺得自己踢得不好。 比賽會表現大起大落,狀況時好時壞。 比賽當天的第一場出賽,容易狀況不佳,感覺到特別累,有慢熱的問題。 擔心表現不好、沒有達到教練的期望。 面對贏少輸多的頭號假想敵,賽前就有預設心裡,害怕打不贏。 面對難纏的對手,會慌張。 認為練習量太大,常感到倦怠、疲乏。

(5)

比賽中,教練設定的動作、戰術如果沒完成,會懊惱,接著腦袋空白。

三、心理技能訓練

在了解選手主要之心理問題後,針對其問題發展心理介入的因應策略 及賽前心理準備計畫,教導他如何運用,並練習停止對自我表現不利的行 為,重複操作有利的思想及行為反應。 選手因對自我情緒與行為的覺察度 不夠,筆者輔導其以自我覺察技巧釐清個人心理狀態;當選手產生自我懷 疑時,筆者建議以負面思想停止法因應;選手出現自我否定及對表現不佳 的批判及非理性思想時,筆者以理性情緒治療法的對話方式,協助其進行 認知重建;選手因比賽中會碰到各種不同的突發狀況而腦袋空白 時,筆者 運用自我對談來協助選手控制情緒與行為 ;而選手備受慢熱問題困擾時, 筆者提供上場前使用意象的方式使選手能快速進入狀況。本 次運用的心理 技巧詳細內容如下: (一)自我覺察 透過自我反思了解個人的思想及情緒狀態,以瞭解它們是怎麼影響運 動表現。筆者教導選手回顧自己過去最佳表現時的狀態,指出哪些感覺與 其有關,並複製這個經驗,相對的,也回想過去表現較差時在想甚麼?是處 在甚麼狀態?練習阻隔這種經驗,訓練自己對好或不好的思想及情緒狀態更 加敏感。 選手發現他表現得比較好的時候都是保持心情愉快、比賽期間話特別 少,集中精神在比賽上、專心於表現,把輸贏放在一旁。表現得比較不好 時通常都是很想贏的時候,反而越容易表現不好,有時會覺得那場比賽不 重要,不想比,而那場比賽就表現得不好。 (二)負面思想停止法 當選手面臨壓力時容易開始產生消極、負面的想法,而這些思想往往 對選手的表現造成不良的影響。負面思想影響選手在重要關頭的 實力表現 及流暢性,因此選手首先得停止負面的思考, 再以正面的思考來取代負面 想法,將自己從不安、焦慮和自我不信任中跳脫出來(季力康,1995)。 筆者建議選手當他出現如:他很強,腳很怪、攻擊沒踢到怎麼辦?、 打不贏怎麼辦?等消極的負面想法時,練習利用關鍵字「停!」在心中大 喊,以阻斷腦中出現的負面想法,將注意力帶回到自身表現上,專注於場

(6)

上。 (三)理性情緒治療法 Ellis ( 1962 ) 所創立理性行為治療法,是一種認知行為形式的治療, 主要將重點放在解決人們認知、情緒和行為問題,強調思考、判斷、決定、 分析和行動。透過理情治療,當事人學習如何找到並駁斥那些自我建構與 自我灌輸的非理性信念,用有效的、理性的認知來取代無效思考(修慧蘭、 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2013)。這是一種練習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利用 質問、反駁負面思想的自我對談公式,如: 這樣想,會表現得比較好嗎?→如果不是,還要繼續這樣想嗎? 如果繼續否定自己、繼續害怕表現不好,會讓表現變好嗎? 透過筆者與選手或選手與其個人這樣的對話公式,讓選手學習放棄那 些自我恐嚇、自我威脅及對自我表現不利的非理性思想,並進行認知重建, 訓練選手產生新的思想腳本。如: 我只要掌握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不能掌握的部分,不要在意它。 強大的對手能幫助我成長,我要學習的是面對他,而不是害怕。 (四)自我對談

研 究 發 現 , 控 制 認 知 的 關 鍵 之 一 在 於 自 我 對 談 ( Zinsser, Bunker, &

Williams, 2001)。選手心中出現想法,即在進行自我對話,對話內容越是正

面,其情緒的感受也越為正面(Hardy, Hall, & Alexander, 2001b )。筆者教 導選手在每次的訓練及每次的比賽中,運用強而有力的自我暗示語,應對 不同的狀況,例如在落後、消極、過度焦慮、猶豫不決與自我懷疑時,使 用「我可以!」、「我很好!」、「穩住!」等關鍵詞。針對跆拳道項目賽制 特性,自我對談可用於關鍵時刻如:上場 前、比賽暫停、爭議得失分時與 每回合中休息時間,自我對談能協助選手在短時間內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 為,獲得自我肯定。對話內容如: 比賽分心的時候,心中大叫,專注! 失誤出現時,告訴自己,沒關係,還有時間,把握下一波攻勢 分數爭議時,告訴自己冷靜,思考下一波攻擊的戰術

(7)

上場前,對自己狂喊我可以 (五)意象 意 象 訓 練 就 是 在 腦海 中 重 溫 或創 造運 動 中 的 情 境 , 不做 實 際 身 體 活 動,只在腦海裡意象運動訓練、技術訓練、情境、情緒或運動過程,讓選 手利用各種感官 (聽、嗅、觸、視覺)去模擬運動中情境的歷程(黃瓊瑤、 洪國維、柯莉蓁,2011)。筆者教導選手在平時練習結束,找一個安靜的地 方或是在睡前進行意象,內容包括踢擊動作、對打戰術的運用,搭配影帶, 意象的畫面越清晰,效果越好。並在比賽前意象自己好的表現、得分動作、 領先與落後時的情境及因應方式,以增加自信心及表現。意象內容如: 腦中重覆演練得分動作的畫面 回想比賽感覺好的時候,那天的心情是怎麼樣的 上場前意象該場比賽所設定的戰術

四、應用到比賽

本文主要依據選手的心理問題, 以自我覺察、負面思想停止法、理情 治療、自我對談、例行性動作、意象等技巧,讓選手在每日練習及比賽時 運用。自我覺察是訓練選手敏感比賽前或比賽中表現好或不好時的身體狀 況及心理的想法;透過負面思想停止法及時去除自我不利的思想,以免造 成惡性循環;理情治療旨在駁斥選手反覆的自我懷疑;自我對談強調時刻 維持在正向的思維;例行性動作則是幫助選手聚焦在比賽節奏上;意象訓 練 旨 在 協 助 選 手 , 在 比賽 前 以 清 晰度 預 演 動 作 過 程 及 想像 成 功 的 動 作畫 面,以意象的控制度避免出現負面自證預言的行為。 在比賽前與選手制定比賽準備計劃,內容包括:1.比賽所有裝備及物品 準備清單,2.賽前作息表,3.確認陪練員及熱身動作內容,4.積極有效的自 我暗示語。在比賽現場觀察選手之表現,適時提醒選手注意事項及確實執 行賽前準備計劃。於賽後進行檢討整體表現,評估每一個心理介入之成效。

(8)

肆、結果與討論

一、個案回饋

歷經 3 個月輔導一位跆拳道選手練習心理技能以因應一次重要比賽, 於輔導結束後與選手進行檢討,他認為原先有比賽慢熱的問題,經過改變 熱身方式,增加強度、提高興奮水準及上場前使用成功動作的意象,有助 於首場比賽進行的流暢,慢熱的問題 在這次比賽中有得到改善。選手提到 從前不論是在練習或是比賽中都會感覺很大的壓力,腦中常常出現負面的 思想,怕自己表現不好、怕輸 、顧慮太多、猶豫不決,透過理情行為治療 與負面思想停止法練習後,開始懂得使用心理技能訓練的方法幫忙自己, 現在已經幾乎不會感覺到壓力了,心情也輕鬆許多,以往比賽前一天通常 睡前會想很多的狀況,現在運用意象練習獲得改善。另外,選手也提到沒 有進行心理訓練以前,練習常感到身體緊繃,現在練習懂得運用呼吸控制 的方法讓身體放鬆,踢擊動作時的流暢行性也更好了。

二、習作者的反思

筆者到比賽現場觀賽發現,選手確實按照比賽準備計畫執行賽前的預 備事宜,節奏從容自在,此一計畫確實幫助他安定心情及專注於比賽場上。 當比賽處於落後時,不會顯得緊張、消極或是失控,而是相當專注於場上, 並且積極追分。同時也發現選手過度緊繃而導致踢擊動作生硬的狀況獲得 改善。 此外,筆者以習作的方式進行選手心理介入,過程雖由合格的運動心 理督導,但許多參酌的理論與介入技巧仍然不夠熟悉,包括:如何引導 選 手 敘 述 自 身 的 狀 況 , 以及 無 法 在 每一 次 的 訪 談 中 立 即 處理 選 手 的 心 理困 擾,需要與督導老師進一步討論後,才能設計出因應辦法 ,並於下一次提 供選手建議。另外,在全大運比賽當天,筆者雖 到現場觀察選手表現,因 害怕打擾選手,而未在當天給予太多的提醒與叮嚀,僅在一旁記錄 並伺機 給予鼓勵。

(9)

肆、結語

體能、技術、戰術及心理的精熟鍛鍊,都是幫助選手在比賽中可以展 現實力不可或缺的拼圖,任何一種能力不夠堅固,都有可能造成表現失常、 嚴重打折,甚至全面崩塌的缺憾。本文發現運動心理技能訓練或多或少都 有助於選手改善個人心理困擾,加強比賽之心理因應能力。思想練習可以 無時無刻進行,時間很經濟,又不累著身體,建議選手花一 些時間,將心 理技能訓練的簡易技巧,溶入每日的練習中,為自己參賽多一點加強保固。

參考文獻

黎新豪、徐正鴻、莊艷惠(2009)。裁判判決不公對跆拳道選手心理的影響初探 -以台北聽奧選手林柏聰為例。2009 全國體育運動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台北 市。 黃光志(2005)。心理素質在比賽中的影響作用及其訓練方法。海南廣播電視大 學學報,6 卷 2 期,89-90 頁。 黃瓊瑤、洪國維、柯莉蓁(2011)意象訓練應用於運動表現之成效-以文獻探討 分析之。華醫學報,34 期,77-84 頁。 季力康(1995)。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大專體育,19,4-8 頁。 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原 作者:G. Corey)。台北市:新加坡商聖學習。 莊艷惠(2005)。一次賽前心理輔導。中華體育季刊,19(1),55-62。 莊艷惠、廖主民(2004)。教練與運動心理學家有約。教練科學,3,12-21。 Birrer, D., & Morgan, G. (2010).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as a way to enhance an

athlete's performance in high-intensity sport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0, 78–87.

Butler, R. J & Hardy, L.(1992). The performance profil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he Sport Psychologist, 6, 253-264.

Efran, J., Lesser, G., & Spiller, M. (1994). Enhancing tennis coaching with youths using a metaphor model. The Sport Psychologist, 8, 349–359.

Eugene F. G. (1984). Mental Training for peak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port

Rehabilitation ( champaign I11 ),4(1),59-64

Feltz, D. L., & Lamders, D. M (1983). The effects of mental practice on motor skil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5,

(10)

25-57.

Kim, M. S., Chang, D. S., & Destini, F. (2002). Sources of stress among Korean intercollegiate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4, S80.

Mahoney, M. J., & Avener, M. (1977). Psychology of the elite athlete: An exploratory study.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 135-141.

Orlick, T., & Partington, J. (1988). Mental links to excellence.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 105-130.

Patrick, T., & Hrycaiko, D. (1998). Effects of a mental training package on an endurance performance. The Sport Psychologist, 12, 283–299.


Weinberg, R. S. & Comar, W. (1994).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competitive sport. Sports Medicine, 18, 406-418.

Weinberg, R. S. & Gould, D. (2015).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6th ed.). Human Kinetics.

Zinsser, N., Bunker, L., & Williams, J. M. (2001). Cognitive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confidence and enhancing performance. In J.M. Williams, (Ed.),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ersonal growth to peak performance (4th ed., pp. 284-311).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Zourbanos, N., Hatzigeorgiadis, A., Bardas, D., & Theodorakis,

主要聯絡者:莊艷惠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甄選種類 教練級別 正取名額 備取名額 聘期 跆拳道品勢專長 教育部體育署. 初級(含)以上 1名 1名 體育署增聘專任運動教練計畫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prevocational) 、轉銜的工作訓練(transitional work training/vocational adjustment)、半 技術性的工作訓練(semi-skilled work training)、技術性的工作訓練(skilled

主持人 為什麼?. G5

相異處 不強調學校能導引社 會變遷 學校應主動的引導社 會改革..

本人 報名參加 (訓練單位名稱) 辦理 (班別名稱)

本人 報名參加 (訓練單位名稱) 辦理 (班別名稱)

閱讀能力的涵蓋面不斷變 化,傳統閱讀訓練不足以 面向新世代的要求,跨學 科協作能發展更全面的閱